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261.50KB ,
资源ID:61332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1332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百家争鸣》教案(人民版)-王涛老师原创系列.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百家争鸣》教案(人民版)-王涛老师原创系列.doc

1、人民版高一年级百家争鸣的教学设计浦江中学 王涛一、设计理念1、 亲近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2、 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个体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知。1 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任长松,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第172页。已有经验和知识准备不足,往往导致新知建构的失败。2 同上,第183页。二、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与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简析。课程标准明确了本课与专题之间的关系:百家争鸣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具体来说,儒家思想在争鸣中不断吸收各派精华而推动了自身的发展。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此为依据对教材的使用作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1)对与本课主题关系不太密切而且会增

2、加学生负担的部分坚决删掉。教材中被删掉的知识点有“李悝变法”、“商鞅变法”、“墨家对认识论和逻辑学的贡献”等。(2)用“认识”和“了解”这些较为明确的词语来突出本课主题。2、本课的地位和作用。儒家思想的创立和早期发展为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统治思想奠定了基础,因而在本专题学习中居于重要地位。儒家思想在吸收道家、法家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这充分体现了思想文化发展的规律性:由低级到高级、多元发生、多元组合、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对本课的学习对于整个文化史模块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3、本课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初中教学目标高中内容标准内容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知道诸

3、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要点孔子、老子、孟子、庄子、墨子、韩非;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影响和现实意义。知道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初中教材主要简介了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和影响,以及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这是高中阶段课程标准里的部分内容。高中阶段侧重点在于儒家思想的发展和百家争鸣之间的关系,即儒家思想如何在百家争鸣中吸收各派精华而获得自身发展。三、学情分析1、学习对象分析:(1)高一学生学习自觉性增强,可以采用自学-指导的教学模式

4、。(2)所带班级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烈,为适度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2、知识背景分析:(1)高一学生初步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分析问题的能力。(2)初中相关知识学生已经学习,但是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扎实,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因此,建立结构化的知识系统是教学的重点。(3)学生缺乏与思想文化史规律性有关的个人经验,这是本课教学的最大困难。因此,教师需要创设情境、设计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经验。3、课堂问题预测:四个方面的问题可能成为学生思维的难点:(1)儒家思想的发展与百家争鸣之间的关系。(2)孟子如何发展了儒学。(3)荀子如何吸收法家、道家思想进一步完善儒学。(4)老子

5、的思想。四、教学目标(内容分解)1、本课主题:儒家思想的创立并在争鸣中发展。(儒家思想在百家争鸣中吸收各派精华而获得自身发展。)2、知识与能力(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2)百家争鸣出现的意义。(3)孔子的思想和贡献。(4)孟子如何发展儒家思想及其贡献。(5)荀子如何发展儒家思想及其贡献。(6)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思想。3、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下主动探究问题,并掌握观察法、比较法、辩论法等学习方法。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传承对人类文明演变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热爱之情。五

6、、重点难点1、重点: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确定依据:(1)专题主线:儒家思想发展史。(2)本课中心:儒家思想的创立及在争鸣中发展。2、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确定依据:百家争鸣体现了思想文化史的发展规律:由低级到高级、多元发生、多元组合、相互交融、共同发展,这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根据问卷调查,当问及儒家思想的发展与百家争鸣之间的关系时学生基本讲不清楚,很可能成为学生思维的难点。3、教学策略与手段:(1)教学模式:自学-指导模式。(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3)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六、课前准备:教师确定讨论主题,学生积极搜集材料,精心准备讨论

7、方案。(一)辩论主题:班级管理有两种方法:依法治班(法治)、依德治班(德治),假如你是班长,你会选择哪一种方法,并说明理由。(二)组织方案:1、主持人:教师2、分为两队:甲队和乙队,分别由班长、纪律委员担任主辩,对辩手两人。辩手的挑选依照双向选择的原则。2、辩题确定:抽签3、 辩论方案:(1)表明观点:两队主辩先分别表明自己的观点,并援引实例陈述理由。(2)有序质疑:甲队辩手按次序任选乙队一辩手发问,对方辩手应答。乙队辩手按次序任选甲队一辩手发问,对方辩手应答。(3)唇枪舌战:甲队一辩手对乙队观点质疑,乙队队员限时回答。乙队一辩手对甲队观点质疑,甲队队员限时回答。(4)总结发言:两队主辩进行总

8、结性发言。(5)主持人引导学生体会:争鸣的目的在于吸收对方优点,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设计意图:根据新的学习理论,新知是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的。通过学生对“百家争鸣”的模拟,让学生获得思想文化发展史相关的个人经验:从思想观念的冲突和碰撞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优点,感悟人只有不断吸收别人长处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学生有了这样的个人体验,再理解本课主题“儒家思想在争鸣中发展”这个问题上就容易多了。七、教学过程 (一) 组织辩论 获得体验教师根据预案组织辩论,辩论有序进行、争论激烈,经过辩论,大家发现单纯使用德治或法治都不能很好地管理班级。单纯使用德治的办法,要求大家都有很高的

9、自觉性和文明素养,这样才能和谐人际关系、创建文明班级。但是这种要求或者前提显然是不现实的。每一个班级总有些同学不够自觉,例如,自习讨论声音过响而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或者乱扔废纸片,而且屡教不改。如果仅采用德治,“破窗效应”必然出现,即不个别同学的不良习气会蔓延,最终导致班级管理的失败。单纯使用法治也存在着很多弊端,因为班级规章制度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假如一位同学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是他的行为违犯了班规,依照班规处罚他,有可能起到副作用。例如,一位同学把另外一位打篮球时受伤的同学送到医务室,返回教室的时候迟到了,假如他因此而受罚,那么不利于助人为乐良好风气的形成。还有,个别同学的纪律性较差,经常违犯班

10、规而受罚,他们可能因此而自暴自弃,因为我们没有给他们进步的机会。经过激烈辩论,大家统一了思想,认为单纯法治、德治都不能治理好班级,只有综合运用两种办法,才能克服单个方法的弊端,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最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从两种不同思想的争鸣到合流,你能总结出争鸣的意义吗?学生依据体验总结出争鸣能够辨明各自观点的优势和缺陷,只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完善自己。(二)教师引导 总结原因情境创设与师生互动:该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在回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建构百家争鸣出现的时代背景。1、概念呈现:(1)概念呈现:“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百家争鸣”是指春秋

11、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 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2、(2)“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三)依据体验 突破难点情境创设与师生互动:学生阅读教材,总结百家争鸣的意义,教师依据学生所获体验,适当解释。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

12、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四)适当拓展 深化认识情境创设与师生互动:教师呈现最新学术成果,深化学生对百家争鸣意义的认识。幻灯片展示材料:百家合流是百家争鸣的一个组成部分。百家争鸣虽原则上是各家发表自已的看法,批评别人的意见,但也包含了对其他学派某些思想的吸收。如荀子,虽以礼为思想核心,但也重法与推崇孔子,以致有人将其当做法家,还有人将其当做儒家。就是说,百家争鸣的争鸣是有保留的克服,争鸣中有吸收,吸收是为了更好地争鸣。百家争鸣本身也说明,争鸣各家在学术上都有片面性,它们只有相互吸收,才能做到互补,并使自己的学说趋于完善。 选自百家争鸣新论,安徽师大学报(季刊)199

13、6年第2期。教师点拨:早期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法家思想而从百家中脱颖而出;西汉时期,董仲舒吸收阴阳、五行等学派观点,形成新儒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宋明时期,儒学吸收道教和佛教的理论而形成理学,进一步巩固了其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地位。一种思想文化只有不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获得发展和完善,从而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四)理清线索 落实重点情境创设与师生互动1:孔子思想作为重点初中已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教材并总结。孔子思想内容:政治思想:德、仁、礼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兴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整理古籍: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情

14、境创设与师生互动2:阅读史料和图片,总结孟子思想:材料一:苛政猛于虎 材料二: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仁政材料三: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本:民贵君轻材料四:孟子曰:“人无有不善。”-人性本善。评价:孔子的仁爱思想过于宽泛,孟子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教师点拨:孔子的仁爱过于宽泛,孟子运用“仁”的观念来调节阶级关系,这是孟子对孔子思想的重要发展。情境创设与师生互动3:阅读史料,总结荀子思想。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仁义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

15、覆舟。”-君舟民水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性恶荀子曰:“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法治(法家)荀子曰:“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利用规律(道家)教师点拨:荀子在继承孔孟思想的同时还吸收道家和法家观点,从而克服了孔孟儒学思想的缺陷(忽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法律作用的倾向),成为早期儒学的集大成者。从孔子、孟子到荀子思想发展的脉络体现了思想文化发展的规律性,即多元发生、多元组合、互相交融、共同发展。(五)填充图表 落实要点 情境创设与师生互动:教师设计表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填充,落实知识要点。教师运用图片对老子重要思想做形象地说明,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的难点。问题设计1

16、:列举各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学派代表主要思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学派代表人物政治观点哲学观点道家道家老子庄子老子庄子“无为”;小国寡民齐物道;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墨家墨家墨子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法家法家韩非子韩非子政治变革;法治;加强中央集权遵循客观规律办事情境创设与师生互动:问题设计2:观察下图,指出图片反映了老子的什么思想。图一 图二教师点拨:图一体现了老子“反者道之动”,既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规律:大树由强变弱;小草由弱变强。图二反映了老子消极的政治观点:回复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六)绘制线索 简化结构 情境创设与师生互动: 教师运用图示法动态展示本课线索,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

17、构。墨家社会转 型百家法家儒家道家孔子创立孟子发展仁义礼(法)治荀子集大成传统文化奠基:依法治国争鸣吸收制天命争鸣吸收奠基:哲学基础奠基:博爱、和平、功利主义八、作业设计课后探究:一、结合个人经验,谈谈你对思想自由的感悟。二、结合个人经验,谈谈你对荀子思想的认识。要求:1、任选一题。2、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丰富对孔子和荀子思想的认识。3、结合个人体验,独立成文,字数500左右。【参考书目】1、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北京大学2000年出版。2、儒家文化面面观,杨朝明,齐鲁书社2001年出版。3、心得,傅佩荣,国家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1月出版。4、探究式学习,任长松,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18、2月出版。5、历史教学的新视野,刘军,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6、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历史(必修三),马执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参考文献】1、例谈中学历史教学设计,张汉林,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9期。2、人性化教学的曙光-高中历史新课程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罗士祷、李长福,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5期。3、历史教学设计:采得百花酿成蜜-在多种教材中追求教学设计最优化,杨志才、陈国兵;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10期。4、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初探,王俊昌,历史教学经验交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5、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设计,王秀义,历史教学经验交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7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