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集宁一中东校区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年级语文试题本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 (共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含义更加丰富和深刻。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教”(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
2、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的角度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 “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踢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以柳写景
3、。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以柳喻情。自汉代以来,“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惜别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的首联“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的
4、处境相合,故“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中“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不断追寻。以柳喻人。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中“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眘虚阙题中“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
5、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现。B. 在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柳被误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诗意的准确表达。C. 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被陚予多种意蕴,用以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D. 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和家园的思念,是因为“柳”与“留”谐音。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杨柳”与“柳”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B. 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C.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这不仅增强了说服力,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D. 文中引
6、用许浑“蒹葭杨柳似汀洲”的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思乡的意象内涵。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解释为两种树的合称确有不妥之处。B. 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并无确切的依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皆指柳的证据。C. 无论是许浑、冯延巳,还是刘禹锡、白居易,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见柳意象在古诗词中广泛存在。D. 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象征,与陶渊明归隐后种柳并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答案】1. C 2. B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
7、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最具代表性的意象”错误,原文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可知“柳”只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之一。B项,“柳被误称作杨柳”错误,根据第二段原文“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可知在古典诗词中,“杨柳”指的就是柳。D项,强加因果,根据原文“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可知古人常借“柳”表达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古代无论家中庭院,还
8、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常被看作故乡的象征,而不是因为“柳”与“留”谐音。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B项有两处错误,一是“按时间先后顺序”错误,本文并非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展开论述的,而是按照逻辑顺序展开论述的;二是“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错误,本文主要是分析古典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寓意,而不是阐述“发展的历史轨迹”。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
9、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并无确切的依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皆指柳的证据”错误。原文说的是“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
10、料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这是自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后,连续三年被写入报告。2016年3月,人工智能阿尔法狗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引发全球对“人工智能”的关注。人们惊奇地发现,人工智能已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其学习能力和智能化程度远超人们的想象。如今,在社会各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技术被应用,深刻改变了产业形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摘编自人民网2019年3月人工智能连续三年被写入报告新技术正改变未来)材料二:(数据中商产业研究院2017年人工智能
11、行业创业投资情况分析)材料三:2013年以来,美、德、法、英、日、中等国都纷纷出台了人工智能战略和政策。各国人工智能战略各有侧重:美国重视人工智能对经济发展、科技领先和国家安全的影响;欧盟国家关注人工智能带来的安全、隐私、尊严等方面的伦理风险;日本希望人工智能推进其超智能社会的建设;而中国人工智能政策聚焦于实现人工智能领域的产业化,助力中国的制造强国战略。各国政策在研发重点和重点应用领域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从2009年至今,中国人工智能政策的演变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其核心主题词也在不断变化,体现了各阶段发展重点的不同。国家层面政策早期关注物联网、信息安全、数据库等基础科研,中期关注大数据和基础设施
12、,而2017年后人工智能成为最核心的主题,知识产权保护也成为重要主题。综合来看,中国人工智能政策主要关注以下六个方面:中国制造、创新驱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科技研发。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其中(中国制造2025处于人工智能政策引用网络的核心,在地方人工智能政策过程中发挥着纲领性的作用。通过政策发布情况来看,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活跃的发展区域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地区。(摘编自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材料四: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为安全防护提供了一条全新思路,但与众多强大的工具一样,人工智能平台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更可能受到网络不法分子
13、的利用。由于人工智能推动设备智能向场景智能演进,主动调动各种场景的功能为人们提供服务,这就让安全问题变得非常复杂,不法分子有可能通过“机器人黑客”来发动精确的漏洞攻击。同时,由于物联网的发展,联网设备大量增加,在家里和办公室,所有智能设备间实现互连的情况也将带来更多的安全漏洞,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安全形势,单一设备、单一领域和单一系统的安全解决方案哪怕再强,也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安全需求。构建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系统化安全防护方案,通过自主学习解决不同的安全问题,对企业构建安全防护墙至关重要。(摘编自科技世界网2019年3月用人工智能解决信息安全问题?)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14、项是A. “人工智能”连续三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预示着它将在未来得到进一步发展。B. 2014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持续高速增长,说明相关行业已经看准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前景。C.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经历了几年缓慢发展期后,2014年开始强势攀升,至2017年投资事件出现少许回落。D. 中国人工智能政策主要关注六个方面,中国制造2025在地方人工智能政策过程中发挥着纲领性的作用。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既让人们始料未及,也让人们多了些安全方面的担忧。B. 不同国家人工智能战略的差异较大,而同一国家不同阶段也会因国情的变化调整策
15、略。C.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于壮大中国经济,使我国早日成为制造强国有着重要的作用。D. 使用人工智能让安全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会让“机器人黑客”的漏洞攻击更加精确。6. 今后应该如何更好地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 B 5. D 6. (1)政府及相关部门制订相关的政策法规。(2)加大对人工智能行业的资金投入。(3)深化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研发及应用。(4)构建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系统化安全防护方案。【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
16、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B项,“相关行业已经看准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前景”不合文意,根据材料二可知人工智能市场前景广阔,但并不代表“相关行业已经看准了”,选项无中生有,曲解文意。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本题D项,“会让机器人黑客的漏洞攻击更加精确”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不法分子有可能通过机器人黑客来发动精确的漏洞攻击”,原文用的是“有可能”,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
17、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根据材料一“人工智能连续三年被写入报告新技术正改变未来”以及材料三中“2013年以来,美、德、法、英、日、中等国都纷纷出台了人工智能战略和政策”“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其中(中国制造2025处于人工智能政策引用网络的核心,在地方人工智能政策过程中发挥着纲领性的作用。通过政策发布情况来看,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活跃的发展区域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地区”可概括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制定相
18、关的政策法规;根据材料二图表中的数据,可知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前景广阔,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根据材料三“各国人工智能战略各有侧重:美国重视人工智能对经济发展、科技领先和国家安全的影响;欧盟国家关注人工智能带来的安全、隐私、尊严等方面的伦理风险;日本希望人工智能推进其超智能社会的建设;而中国人工智能政策聚焦于实现人工智能领域的产业化中国人工智能政策主要关注以下六个方面:中国制造、创新驱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科技研发”可概括出应协调和深化各产业之间的关系,促进人工智能更快发展。根据材料四“构建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系统化安全防护方案,通过自主学习解决不同的安全问题,对企业构建安全防护墙至关重要”可
19、概括出“构建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系统化安全防护方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时最关键的是在找出答题区间后,将文本内容同选项内容表述进行认真而仔细的比较,注意出题者经常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等。选择题用好“比对法”;解答主观题,考生需通读所有材料,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只欠母亲赵鑫珊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把
20、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能有奢望。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决定命运的信件。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
21、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
22、这件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几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
23、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不久我出
24、生了。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妈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华(八岁)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这回妈没有哭。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节选自赵鑫珊散文选)7.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
25、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到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闷日子。B. 上了大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我没再向母亲要过一分钱。C. 散文用朴实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含情脉脉的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D. 当赵宝珊出生后,母亲为了挣回在赵家的地位,偷偷求神拜佛,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反映了当时社会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的现象很严重。8. 文章开头写道“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如何理解?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9. 在文中作者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答案】7. B 8. 我收到了通知书,令我和母亲都格外高兴
26、,所以“笑 ;但这一-分别,将是我终身的遗憾,从此不能侍奉在母亲身边,所以“哭”。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我对母亲深深愧疚之情。 9. 不善言辞:默默为我收拾行李,暗暗垂泪.充满母爱:为儿子四处筹钱准备学费.忠厚、老实:对祖父的讽刺忍气吞声.好强:偷偷去万寿宫拜佛,为了我能赶上堂兄而早早让我读书、发蒙。【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文中未提及,表述错误。上了
27、大学,我没再向母亲要过一分钱。主要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含义,并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作用。本题中,题干问的是“文章开头写道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有何意义?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赏析语句的作用可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先到文中找到“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这句话中“笑”和“哭”分别指的什么。从文中来看,内容上,这句话中“笑”指“我”为考上北京大学而开心,“哭”指的是以后将与母亲分别,不能再侍奉母亲,同时母亲也为舍不得“我”的
28、离去而哭;然后再从结构上分析这句话的作用,小说和记人记事散文的起始段或起始段的重要句子往往有以下作用: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其他的如,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另外答题时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答。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为了引出下文的相关描写;开头是幸福的情节,结尾是忏悔的心理,此句照应了全文的结构安排,也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9题详解】本题考查欣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抓住对人物的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等,并结合具体时间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品质特点。另外有时候也可以结合侧面描写,来把
29、握人物形象。题干问的是“在文中作者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文中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当“我”接到通知书后,“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母亲不善言辞”,从这些表现中可以概括出“不善言辞”这一特点;如“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这表现出母亲的爱子之心;如“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
30、眼泪往肚子里咽”,这表现出母亲的忠厚老实;如“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这表现出母亲的好强。【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和主旨、艺术特色等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二、古诗文阅读(共34分)(一)文言文阅
31、读(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届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32、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浙,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递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
33、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固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玉入秦而不反也。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34、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B.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C.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D.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11.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治乱,是指安定与动乱。文中说屈原“明于治乱”,是指屈原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B. 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诗歌,诗中含有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现实主义精神,并开创了
35、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C. 绌,有不足、不够的意思,如相形见绌;文中同“黜”,指罢免、革除。D. 令尹,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员,其执掌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原见闻广博,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擅长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因此招来祸患。B. 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C. 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邓地。D. 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美意,
36、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而成行。1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2)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答案】10. D 11. B 12. B 13. (1)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却被毁谤,怎么能没有怨恨呢?屈原写离骚,大概是由怨恨而生发出来的吧。(2)(他)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解答此题,应抓住句中
37、的人物“靳尚”“怀王”“郑袖”“张仪”,把握人物与事件之间的关系。“用事者”是“臣靳尚”的定语,两者不能断开,由此可排除A、C两项。“复释去张仪”的主语应是“怀王”,前面的“郑袖”应是“听”的宾语,据此可排除B项。故选D。【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现实主义精神”说法错误,应为“浪漫主义精神”,平常的学习中,应有意识地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
38、。故选B。【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错,结合“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分析,应为“为进攻齐国扫清障碍”。故选B。【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见”,介
39、词,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而”,连词,表转折;“怨”,怨恨;“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盖”,表推测性判断,大概;“生”,生发、产生。(2)“亡”,逃跑;“内”,通“纳”,接纳;“之”,动词,到;“竟”,最后、最终;“于”,介词,在;“而”,连词,表承接;“竟死于秦而归葬”(状语后置句);还有句子承前省略主语,翻译时要补齐。【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
40、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屈原,名平,是楚王的同族,任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辞令,入朝就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等,和他争宠而心里嫉妒他的才能,楚怀王让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夺为己有,屈原不给他,他就进谗言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
41、,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认为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怀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谗言、谄媚蒙蔽了楚怀王的圣明,邪恶的小人陷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容纳,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始祖;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顿中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板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呼喊上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呼唤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而谗邪的小人从中挑拨离间,可以说困磨到了极点了。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却被毁谤,怎么能没有怨恨呢?屈原写离骚,大概是由怨恨而生发出来的
42、吧。屈原已被罢官,这以后秦国想攻打齐国,而当时齐国和楚国订立了合纵的盟约,秦惠王以为这是忧患,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财物进献楚怀王,表示愿意侍奉楚怀王,说:“秦国很憎恨齐国,齐国却同楚国联合,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地方。”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所允许割让的)土地。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我同楚王约定的是六里的地方,没听说是六百里。”楚国使者生气地离开了,回来禀告楚怀王,楚怀王大怒,但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攻打秦国,秦国派兵迎击楚国军队。在丹水、浙水大败楚军,杀死八万人,俘虏楚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
43、中地区。楚怀王就调动全国军队,深入秦地作战,在蓝田开战。魏国听说了这消息,发兵偷袭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害怕了,就从秦国撤回,但是齐国终因愤怒,不援救楚国,出国处境十分困难。第二年,秦国割还汉中土地来同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就满足了。”张仪听说了,就说:“以我张仪一人就能抵得上汉中的土地,臣请求前去楚国。”到楚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并设诡计笼络了怀王的宠姬郑袖。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又不在朝廷做官,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却没有追上。在这以后,诸侯联合
44、进攻楚国,大破楚军,杀死楚国的大将唐昧。当时秦昭王和楚怀王结为姻亲,想同怀王会面。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楚的后路,便扣留怀王来求得楚国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他)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做国君,任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到秦国去而最终不得生还。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了。(二)诗歌鉴赏(共9分)阅读下面首诗,完成各题。野泊
45、对月有感周 莘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注: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14. 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名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B. 后人评价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C. 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
46、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D. 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的所思、所感、所痛。15. 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14. C 15. 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意思对即可)【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
47、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颔联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分析诗人在后两联表达的情感不仅要依据诗句,还要结合注释,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由此,“客泪”“归心”表现了诗人的漂泊思归之情;“行朝”的注释,“盗贼纵横”的内容表现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点睛
48、】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16.名句名篇默写。(1)赤壁赋中,“
49、客”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 。”(2)氓中表现女子早起晚睡勤劳持家的诗句是:“_,_。”(3)游褒禅山记中“_,可以无悔矣,_?”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答案】 (1). 寄蜉蝣于天地 (2). 渺沧海之一粟 (3). 夙兴夜寐 (4). 靡有朝矣 (5).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6). 其孰能讥之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
50、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蜉蝣,粟,夙,寐,靡,孰。三、语言表达(共2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 ,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 ,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 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
51、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 ,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
52、与艺术功力。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B. 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C. 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D. 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B. 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C. 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D. 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
53、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B. 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C. 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D.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答案】17. A 18. C 19. D【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要求,选成语填空,要求学生答题前先将空格所在的前后语境读明白,然后结合成语的意思用法
54、等进行判断。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破绽或漏洞。根据语境是要形容苏轼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帖的,故选“行云流水”合适。排除CD。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信马由缰:比喻漫无目的地闲逛或随意走动。根据后文的“毫无做作之态”,可知其书法很纯熟,故选“信手拈来”,排除B。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根据语境是形容书法作品的,选“浑然天成”合适。悠然自得:形容自由清闲、心情舒畅。泰然自若:形容紧
55、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根据语境是形容兰亭集序的内容让人感觉闲适,选“悠然自得”。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句子顺序是否合理,话题是否一致,前后是否照应,格式是否一致,音节是否和谐等。根据上下文,从逻辑关系上看,与前文应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因此”才表因果,所以排除AB;联系后句“尽显其书法个性”,应“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在后,排除D。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
56、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根据上下文,此句必须有主语“这”与上文衔接,所以排除AC,B项“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语序不当,应: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
57、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20.下面话语中有几句表达不得体,请指出并修改(只修改不得体的部分)。我校杨光同学,有多篇作品发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上,希望他能得到贵校的垂怜。(某中学老师向高校领导推荐学生)各位观众:我在福州向您现场直播劲旅八一男篮对战弱队福建男篮的比赛。(体育直播员转播比赛)我是本市下岗职工,现申请开办一个家电维修店。恳望审批我的申请,以免影响及时开业。(某开业申请书)李编辑:
58、您好。寄上拙作秋月,请您费心一读,敝人虽有吟诗雅趣,还望不吝赐教。(中学生王欣写给诗刊编辑的一封信)“这本书是我珍爱之物,看完请璧还。”“放心,三天后一定归还,决不会拖延。”(同学之间借阅书籍)【答案】20.句“垂怜”改为“垂青”:句“弱队”删除:句“以免影响”改为“以便”:句“雅趣”改为“爱好”:句“璧还”改为“归还”【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得体。“得体”指的是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具体包括:语言表达适合形式的特点和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身份的需要,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有分寸感,做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说话的对象与场合的不同,来选择运
59、用敬辞或谦辞,书面语或口语。句中“垂怜”是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怜爱或同情。不符合“某中学老师向高校领导推荐学生”,改为“垂青”,表示重视或见爱;句中“弱队”对对方不尊敬,应删除;句中“以免影响”错,“以免”用于提起下半句话,表明前半句话是为了使下半句话所说的情形不至于发生。这样就把句意说反了,根据语境,应改为“以便”;句“雅趣”指幽深高雅的情趣,不能用于自己,可改为“爱好”。句中“璧还”敬辞,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用于同学之间不合适,应改为“归还”;21. 为展示“走进汉字历史,探究字形变化”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请给下面的汉字字形演变表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
60、点。要求:至少答出两个特点;语言准确、简明、连贯;不少于40字。【答案】示例:汉字演变具有象形程度逐步减弱、字形由繁到简的特点。从“鱼”“马”等字看,小篆及之前的汉字与图画相关,象形性强,笔画繁复;之后象形程度减弱,字形逐步简化。【解析】试题分析:今年探究能力的考查范围有扩大,方式有创新。根据汉字字形演变表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立意在走进汉字历史,了解民族文化,也映射当前的文字繁简之争,其结论指向不言而喻。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也含有探究意味,给了材料,请下结论。汉字字形演变表来自必修教材“梳理探究”。注意要求至少写两个特点,横向看不难看出从甲骨文到楷书字形由繁到简,越
61、来越简单好写,再具体的看每一个字,会发现小篆及之前的字跟图画有关,象形强,笔画也多,也就是说从甲骨文到楷书字形象形程度逐步减弱,总结出特点后,还得进一步的分析,可以举两个例子来具体说明变化,如“鱼”“马”“车”等。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四、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19 年 3 月 30 日,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发生森林火灾。3 月 31 日下午,救火队员遇突发林火爆燃,27 名森林消防队员和 3 名地方干部群众牺牲,平均年龄仅为25.5岁。 国家评定这 30 名牺牲人员为国家英烈,授一等功。人民网2019 年 9
62、月 30 日上映的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中国机长连上热搜。川航英雄机长刘传健成为网红,网民纷纷为英雄机长点赞。搜狐网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对英雄模范的表彰。今天我们以最高规格褒奖英雄模范,就是要弘扬他们身上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英雄模范们用行动再次证明,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2019 年 9 月 29 日习近平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
63、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少于 800 字。【答案】立足平凡,争做英雄曾经以为,英雄离我们很远,远得好似浩瀚宇宙里璀璨夺目的星星。我们只能仰望。如今我终于明白,其实英雄就在我们身边,他们不是遥不可及,也并非高不可攀。2019 年 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发生森林火灾。31 日下午,救火队员遇突发林火爆燃,27 名森林消防队员和 3 名地方干部群众牺牲。危险时刻,他们用生命守护百姓安宁。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可生活中,他们就是母亲普通的儿子,在凉山州森林消防支队战士的心中,他们就是自己最亲最近的战友。2018年5月14日,重庆飞往拉萨的航班,挡风玻璃突然爆裂、脱落,驾驶舱瞬
64、间失压,气温骤降到零下40度。生死关头,机长刘传健果断应对,平安将飞机降落,确保了119名旅客的生命安全。事后,刘机长向大家分享了他长达28年的飞行生涯,身体力行地告诉人们,“把平凡做到极致就是非凡”。是的,人,生来都是平凡的,但真正的伟大,就在于拥有脆弱的凡人之躯却拥有不可战胜的神性。只要我们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做到极致,那么平凡的我们也会拥有非凡的人生,这样的我们就是英雄。扫雷战士杜富国原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守护边疆的士兵之一,可危险面前,他总是挡在战友的前面。在这个平凡人身上,发扬了深刻的奉献主义精神,成就了伟大。无臂“飞鱼”许庆不分昼夜苦练游泳
65、,夺得奥运会冠军,在这个残障人士应得到社会救济的时代,他用不懈的奋斗将平凡变成伟大。董明珠从基层业务员打拼到格力总裁,在那个女性不被人看好的社会里,她用努力生活的信念,成就伟大。习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民航英雄机组时说:“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英雄精神永远熠熠闪光。英雄不仅民族图谱上的坐标,更是走向未来的信念基石。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代代中国人接续奋斗,立足平凡岗位,铸就了可歌可泣的新时代英雄精神。作为青年的我们,倾听英雄故事,弘扬英雄精神,更要传承英雄信念。立足平凡,创造伟大,争做英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解析】
66、【详解】本题考查了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本题是材料作文。此题具有三则材料。这类题要求学生要立意准确、选材新颖典型、结构清晰、表达流畅、书写规范。当然立意准确是前提,找准立意首先要读懂各则材料,找出其共同的话题及观点。揣摩出题者的感情倾向,依据作文传递“正能量”思想的原则进行立意分析。最后结合题目要求及自身积累,选择最佳角度进行写作。第一则材料写介绍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发生的森林火灾致使30 名英雄牺牲,国家评定这 30 名牺牲人员为国家英烈,授一等功。第二则材料写中国机长连上热搜。川航英雄机长刘传健成为网红,网民纷纷为英雄机长点赞。第三则材料则是介绍习主席2019 年 9 月 29 日在国家勋
67、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这段讲话的主要意思就是崇尚英雄、争做英雄,并强调“伟大出于平凡”。综合三则材料,共同的话题是英雄,而话题的内容便是崇尚英雄,立足平凡,争做英雄。凉山的30位英烈,英雄机长也都曾是平凡的人,坚定不懈、脚踏实地干着平凡的事。立意:(1)崇尚英雄争做英雄(2)立足平凡,争做英雄(3)英雄也从平凡来素材:(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古往今来人们所歌颂的英雄精神。为了民族的复兴,为了祖国的富强,有多少英雄依然担负起重担,为国为人民而牺牲。我们应该牢记如今舒适富强的生活是靠英雄的热血换来的,这让我们如何不崇尚英雄?(2)还记得天安门广场上矗立的英雄纪念碑吗?还记得9
68、.3阅兵式上那300余名老兵吗?“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滚滚长江,淹没了无数英雄的惊世伟业,但我们对英雄的敬意犹在。他们是英雄,因为他们有着革命的激情,有着满腔的爱国情怀,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视死如归的精神是我们所崇尚的。论英雄而不论年代,古往今来,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是数不胜数的。(3)古有岳飞精忠报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国难当头,为国驱使效命,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今天,国家的建设与快速发展,“中国梦”的实现,依然需要这样的爱国精神。几经诱利,几经威吓,几经折磨,文天祥在忠与奸面前未曾有过丝毫的动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体现出他的一身傲骨,他是值得我们崇尚
69、的英雄。英雄不一定是在战场上为国杀敌,英勇奋斗的将士也可以是英雄。(4)和平年代的英雄也是数不胜数的。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将一生奉献于核武器的研制,默默付出,无怨无悔,他不是英雄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野外工作,坚持不懈,走过这一条充满荆棘的艰辛道路,最终取得巨大的成功,一粒种子改变世界,它难道不是英雄吗?他们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国家取得了成就,他们是国家的英雄,人民的楷模。还有一类人,他们没有取得举世闻名的成就,但他们也是我们的平民英雄,也值得被世人尊崇。还记得汶川地震营救员的身影,他们挽救了千万生命,他们是英雄;还记得黎明时环卫工人忙碌的身
70、影,他们美化了环境,他们是英雄,还记得烈日下建筑工的身影,他们建起了一座座的高楼,他们也是英雄其实,我们身边的英雄有许多,他们出身也许平凡但精神不凡。结构层次:文章首先起个漂亮的题目“立足平凡,争做英雄”,开篇指出“英雄就在我们身边,他们不是遥不可及,也并非高不可攀”,文章接下来列举四川省凉山州的救火英雄和机长刘传健的例子,阐述了平凡的我们也会拥有非凡的人生,这样的我们就是英雄;文章又用三个例子证明了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结尾点题并呼吁:立足平凡,创造伟大,争做英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附范文: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