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第9课【学考过关练】一、选择题1“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人张籍的这首诗反映了丝绸之路的繁忙景象。丝绸之路最早开辟于()A张骞出使西域后B隋唐时期C安史之乱后D秦朝建立后【答案】A【解析】丝绸之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和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故A项正确。21877年,西方学者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一词,用于描述汉代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交通线。这里介绍的是丝绸之路的()A产生背景B主要行人C路线走向D开通前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描述汉代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印
2、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交通线”可知,这里介绍的是丝绸之路的路线走向,故C项正确。3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十分发达,唐朝时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泛指东南亚)等舶,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B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C唐朝只特许广州统一经营对外贸易D唐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具有全球化意义【答案】B【解析】中国自汉朝即向西方输出丝绸,因此同时期的罗马地区开始称中国为“丝国”,故B项正确;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故A项错误;只特许广州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的是清朝,故C项错误;唐朝的海
3、上丝绸之路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以及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不具有全球化意义,故D项错误。420世纪末,“黑石号”沉船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周围被发现并打捞出水,遗物中瓷器数量多,约有67 000件,年代主要集中于9世纪左右,多数是长沙窑、越窑、邢窑及广东各窑口的产品。这些瓷器()A以青花瓷和粉彩瓷为主B代表制瓷业的最高水平C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出D完全出自官营工匠之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黑石号沉船”“年代主要集中于9世纪左右”“多数是长沙窑、越窑、邢窑及广东各窑口的产品”可知,这些瓷器是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运出的,故C项正确;青花瓷是元朝的瓷器,而粉彩瓷是清朝的瓷器,故A项错误;
4、材料中没有涉及产品的制造工艺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多数是长沙窑、越窑、邢窑及广东各窑口的产品”可知,不全是官窑产品,故D项错误。5元代马祖常有诗云:“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该诗歌()A记载了一段战争往事B表达了作者对疆土的热爱C反映元代中外交流通畅D反映元代桑麻质量较好【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元代与波斯的贸易往来,体现出元代中外交流通畅,故C项正确;该诗歌与战争往事无关,故A项错误;该诗歌与作者对疆土的热爱无关,故B项错误;桑麻是元代与波斯贸易的商品,材料没有反映出元代桑麻质量较好,故D项错误。6丝绸之路初通时,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河西地区
5、还是“习俗颇殊,地广民稀”,到东汉初年,河西地区已是“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据此可知()A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以经济目的为主B经贸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显著C丝绸之路兴起之时是以河东为中心D河西地区的民族融合得到明显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处于丝绸之路咽喉要地的河西地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影响较大,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以贡赐贸易为主,不是以经济目的为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河西地区是咽喉要地,不能得出是丝绸之路的中心所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融合,故D项错误。7季羡林曾说过:“世界上
6、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丝绸之路的开通B中西交往频繁C中国的强大D新航路的开辟【答案】A【解析】丝绸之路开通之后,材料中所列地区的商人相互来往,中原文化、印度文化以及希腊和伊斯兰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实现了交汇,故A项正确;中西交往是在丝绸之路基础之上实现的,排除B项;中国的强大并不是文化交汇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是在15世纪末开始的,但是不同文化的交汇在这之前就已经存在,排除D项。8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
7、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 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B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丝绸之路推动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与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无关,排除B项;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8、从出现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丝绸之路是复数形式:奴隶之路、霸权之路、白银之路、西欧之路、帝国之路、战争之路、技术之路。这样的章节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英彼得弗兰科潘著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材料二习近平提出,要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国家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一个改革开放40年后的中国,可以更直接细致地感知和了解优秀的中华文明,进而接纳甚至吸收其优秀的成分。摘
9、编自张勇略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亚欧文明交流方面归纳丝绸之路所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历史基础和时代背景。【答案】(1)影响:影响文明进程;经济文化交往联系密切;物种和人员的相互传播流动;科学技术交流。(2)历史基础:古代丝绸之路。时代背景: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的需要。【选考过关练】一、选择题1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朝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朝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
10、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B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D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等可知,材料强调张骞出使西域建立了中国与西方的联系,故D项正确;“开辟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与题干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西汉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域各地的军政管理,设西域都护管理军政事务,故C项错误。2亚历山大东征后,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
11、度为两端的新交通体系,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的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后来的丝绸之路西段(自帕米尔以西)实际上已经开通。这表明()A张骞对丝绸之路开辟作出决定性贡献B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C希腊文明的传播对丝绸之路开通的贡献D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答案】C【解析】材料指出在张骞之前,丝绸之路西段已经开通,这一部分交通体系,是希腊文明的传播范围,它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故C项正确;材料指出张骞之前丝绸之路西段实际上已经开通,不是在强调张骞的贡献,也没有指出开辟丝绸之路势在必行,故A、B两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提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故D项错误。3西汉时期,临邛(今四川邛崃)境内铁矿
12、资源丰富,所生产的铁农具和厨具等通过“南方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入广大西南夷地区,临邛卓氏家族就因冶铁而成为巨富。这反映出()A汉代铁器已经推广到了全国B铁器贸易促进了“汉夷”交流C盐铁官营推动边远地区发展D丝绸之路推动中外技术交流【答案】B【解析】西南夷,是汉代对分布于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广大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临邛生产的铁农具等输入广大西南夷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反映出铁器贸易促进了“汉夷”交流,故选B项;材料只反映了临邛生产的铁器推广到西南夷地区,排除A项;盐铁官营,是中国古代朝廷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的政策,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材料
13、未涉及“中外交流”,排除D项。4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东罗马帝国金币及仿制品共计40多枚。这些金币跨越两个世纪(408610年),其中新疆出土5枚、宁夏4枚、青海2枚、内蒙古2枚、甘肃1枚、陕西8枚。这说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有一定优势B政治动乱并未完全阻隔陆路贸易C黄金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货币D西北地区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08610年的中国和罗马帝国都有很多战乱发生,但是并没有影响双方的交流,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描述无法得知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是否占有一定优势,排除A项;从材料无法得出C、D两项结论,排除。5由于罗盘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宋代的海船可以
14、长年在海上远行,航海家从广州、泉州启航,横越北印度洋,直航至西亚和非洲东海岸。这表明()A罗盘针是推动远航的重要条件B中国古代海上航行始于宋代C罗盘针是推动远航的根本原因D宋代开始开通海上丝绸之路【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由于罗盘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宋代的海船从广州、泉州启航,横越北印度洋,直航至西亚和非洲东海岸”表明罗盘针的应用推动了宋代远航,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足以说明中国古代海上航行始于宋代,故B项错误;罗盘针是推动远航的重要条件,但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西汉开始开通海上丝绸之路,故D项错误。6汉代丝绸之路起自长安,经河西走廊与西域地区进行经贸往来;唐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
15、时断时续;南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杭州等地的海上对外贸易走向兴盛。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A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B统治者对外政策渐趋开放C东南地区文化的影响力上升D造船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自长安,经河西走廊与西域地区”“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可知从汉代到南宋的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对外贸易的主要路线也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当时统治者的对外政策都比较开放,排除B项;文化影响力和造船航海技术不是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C、D两项。72015年3月,中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远景与行动,旨在重开丝绸之路。关于古
16、代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A东汉张骞始开丝绸之路B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C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D丝绸之路起点是洛阳【答案】B【解析】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它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故B项正确;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故C项错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故D项错误。8有学者提出“草原文化带”这一理念,即陆上丝绸之路已由最初的商贸动机,生成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态,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这说明陆上丝绸之路()A形成了高级文明形态B侧重于塑造文化特色C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D
17、缔造出灿烂草原文化【答案】C【解析】材料“例如宗教、建筑直至水乳交融”体现了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
18、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在东南亚得到传承。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节选)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状况。从材料中提取相关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答案】论题: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融合之路。阐述: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成为中外贸易的主要通道,中国的丝绸、瓷器等运销中亚、北非、欧洲,中亚和欧洲的商品和物种也传到中国,丰富了各自的社会生活。中国的四大发明、各种生产技术等外传,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也传播到中国,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并日益本土化。丝绸之路成为中外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文明融合发展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