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1170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19.7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55页
2012学案与评测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中国诞生后,建立并不断完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文革”使民主法制遭到践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和完善。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中国成功地收回了香港、澳门。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得到了新发展。第1课时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考点一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北平中央人民政府新民主主义革命当家作主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民主监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2社会主义13人民代表大会14根本15民主政治16民族团结17民族区域自治18内蒙古19少数民族20祖国统一高考资

2、源库时间:1965年。原因: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西藏人民的艰苦奋斗和全国人民的支持。考点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基本权利 社会秩序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文化大革命 社会主义法制十一届三中全会 冤假错案全面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11社会主义12制度化、法律化13民主政治14人民代表15人民政治协商 16肝胆相照,荣辱与共1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8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基层民主20村民选举高考资源库表现:对国家体制的破坏;对民主法制的破坏;对人民权益和尊严的侵害。启示: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3、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进行民主法制教育。重难点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本质区别(1)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议会制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是维护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的工具。(2)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的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权力的主体是人民。西方议会是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场所,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以金钱为后盾,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3)权力和活动

4、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是立法机关,它处于全权地位,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西方议会按照分权原则,权力互相制衡,维护资产阶级利益。2.如何认识我国三大政治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三大政治制度发展历程有何相似性?(1)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政体,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管理国家政权的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主要机构,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民族制度,有利于少数民族实现当家作主,有利于祖国统

5、一和民族团结。(2)发展历程相似性:都是基于中国国情制定的;都是由宪法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协商合作制度都曾经历曲折,在“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得以发展完善。误区警示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体。3.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比较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颁布时间1949年1954年性质临时宪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当时政权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探究题一、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改编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新华网2010年5月11日红旗文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的奋斗目标。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民主问题时,就强调必须向人民讲清楚什么是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民主。“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或称人民民主,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民主。”邓小平文选第2卷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同时强调,“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任务,也鲜明提出要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

7、义民主的界限。这是我们党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姜辉 赵培杰中西民主的界限请回答:(1)从经济角度分析古代中国与古代雅典出现不同政治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2)近代中英两国政治体制有何不同?(2分)分析其给中英两国历史发展所带来的不同影响。(4分)(3)新中国确立了哪些民主政治制度?(3分)从中西方政治体制变化中,我们能得到关于人类政治文明的什么认识?(3分)【解析】本题考查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比较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首先判断两者政治体制分别是什么,再从经济角度也是最根本的方面分析其原因。第(2)问,要结合中英两国的时代背景分析

8、。第(3)问中的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综合以上材料即问题得出认识。【答案】(1)古代雅典贸易经济发达,小国寡民;古代中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然经济。(4分)(2)不同特点:中国实行封建君主专制;英国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2分)不同影响:中国的政治体制虽然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它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英国的政治体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4分)(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分)认识: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政治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的范围越来

9、越广泛,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人类各阶级、各阶段民主能相互吸收、借鉴。(3分)二、新中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的历程(改编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按照选举法规定,中国历史上一场空前规模的普选在全国范围内展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也就是在这次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获得通过,为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行“文革”10年,刚刚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遭到破坏,选举制度也遭到践踏。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选举法。这是我国选举制度摧毁后的重建,是历经浩劫的重生,使得这一制度重新回

10、到法制轨道上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推进,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于1982年、1986年、1995年和2004年又先后4次修改选举法。我国选举制度在不断完善中逐渐走向成熟。摘自新华网北京2010年3月13日电请回答:(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哪一重要的政治制度?(1分)其有何历史地位?(2分)(2)分析“文革”10年民主政治制度遭到破坏的原因及其教训。(4分)(3)概括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举措及其重要意义。(4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根据材料所述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的线索,结合所学知识逐一作答。【答案】

11、(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分)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分)(2)原因:“左”倾错误泛滥,“全面夺权”的展开。(2分)教训: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路线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个人崇拜;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依法治国。(2分)(3)举措:平反冤假错案,完善民主政治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2分)意义: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有利于党和国家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2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010北京文综)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

12、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名师指津】解答类似试题需要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逐个选项进行分析。本题是考查我国重要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7年设立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年设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年设立西藏自治区。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内蒙古自治区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经建立。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作为新中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之一历年来一直为高考高频考点,高考复习中要理解其内涵并与时事热点相

13、联系。1.(2010南京高三二模)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如内蒙古、广西、云南,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所以我们不采取这种办法。而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联邦制都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 民族聚居区都是要实行民族自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历史决定的周恩来讲话是要实行区域自治政策的A.B.C.D.D【解析】材料说明了联邦制对我国来说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但不是都不利于民

14、族团结和发展,故理解过于绝对化。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只是对少数民族地区而言,故理解错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是实行区域自治,故错误。2.(2010苏、锡、常、镇四市调研二)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的法律依据应该来自于()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可以看出新中国最早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010江苏单

15、科)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名师指津】解答此类试题要能根据材料总结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理解或阐释。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1954年才召开的,此时的选举是通过第一次政协会议进行的,所以A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毛泽东在1956年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提出的,因此C也排除。D项同理可排除,我国

16、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它作为新中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之一也是高考重要考点,复习时要理解其职能并与时事热点结合起来。1.(2010佛山高三质检)1954年,周恩来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今后需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作为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段话的背景是()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B.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C.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C【解析】注意1954年这一特定时间,这一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17、全国人大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政协代行人大职权的过渡状态从此结束。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2.(2011无锡模拟)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B.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工业化建设的成就辉煌C【解析】本题抓住材料关键信息“1954年12月”,它隐含的信息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在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一届全国人大上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2课时祖国统

18、一大业考点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敌对 告台湾同胞书和平方式邓小平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考点二港澳回归一国两制综合国力撒切尔夫人香港问题行使主权1999 统一大业高考资源库意义: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之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情怀:爱国情怀。考点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停火 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台湾当局 1979金门 三通1987 探亲 经济文化 11海峡交流基金会12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3民间团体14九二共识15连战16

19、胡锦涛17通邮18通商高考资源库原则:“一个中国”原则。认识: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只有统一,国家才能富强,民族才能兴旺;我们必须团结一致,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重难点1.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的联系与区别联系:二者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区别:(1)设立的地区不同:前者在港澳台地区,后者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2)自治程度不同:前者具有高度自治权,后者享有一定的自治权;(3)社会制度不同:前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后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4)解决问题不同:前者为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后者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

20、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愿望。2.台湾问题的由来是什么?推动海峡两岸关系缓和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台湾回归?由来: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1945年抗战胜利后光复;解放战争中国民党集团败退台湾,形成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内战的结果,属于中国内政问题,与港澳问题不同,港澳问题属于外交问题。缓和与发展因素:(1)海峡两岸人民同祖同宗、血肉相连,文化一脉相承。结束海峡两岸分裂状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2)中共“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及成功实践产生了积极影响。(3)台湾与大陆经济具有互补性,发展海峡两岸关系,进行经济贸易往来是社会经济发展

21、的必然结果。(4)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两岸关系的缓和与交流。影响回归因素:(1)国际反华势力:推行“以华制华”战略,谋求所谓全球化战略利益与国家利益是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2)台独势力:采取公投制宪,渐进式台独,“去中国化”等。(3)两岸渐进发展不平衡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分歧。误区警示1.特别行政区与经济特区的不同(1)区域范围不同:前者在港澳台地区,后者在中国内地。(2)社会制度不同:前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后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3)政策范围不同:前者除军事、外交由中央政府管辖外,其他方面基本按照基本法行使高度自治权,后者仅仅在经济上享有特殊政策,在其他方面与内地其他地

22、区相同。2.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不同港澳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涉及国际关系;而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属内政问题。因而“一国两制”构想在实践上对台湾和港澳是有区别的,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港澳则要派驻中国人民解放军。探究题一、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2010青岛高三二模)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我国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材料一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

23、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材料二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指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请回答:(1)当前,我国有五大省级民族自治区,成立最早的是哪一个?(2分)(2)材料一中的“自治”与材料二中的“自治”有何异同?(9分)【解析】第(1)问,内蒙古自治区于1947年5月1日成立于王爷庙(今兴安盟乌兰浩特),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第(2)问,注意

24、两则材料提出的背景和实质。材料一的范围是民族自治区,材料二是针对台湾地区。比较异同时找准切入点,可以从自治程度、社会制度、国家统一等角度比较。【答案】(1)内蒙古自治区。(2分)(2)相同: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3分)不同:自治程度不同:特别行政区有高度的自治权,而民族自治区有“一定的自治权”。社会制度不同: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解决的问题不同:特别行政区是为了实现中国和平统一而设立的,民族自治区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愿望而设立的。(6分)二、台湾问题和海峡两岸关系(2010合肥

25、高三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同是中国人”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依赖极大地促进了随后台湾与大陆的经济关系的迅速扩大。正如台湾的一位谈判代表所说,台湾人和大陆人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并为彼此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据报道,1993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144亿美元,2万家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约在150300亿美元之间。台湾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于大陆。一位台湾官员于1993年说:“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了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大陆的廉价劳动力对面临着岛内劳动力短缺的台湾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主要的吸引力。(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

26、世界秩序的重建材料二香港中评社2009年1月17日发表文章指出:可以预料,奥巴马执政之初,将主要延续小布什第二任期的对台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内涵是,以保持台湾局势的相对和平为直接目标,以反对两岸“单方面改变台湾现状”为措施,实现维护美国对两岸关系的介入和影响。材料三2009年11月9日是柏林墙倒塌20周年。总长169.5公里的柏林墙建于1961年8月13日,15道防线隔离着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二战以来德国分裂、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89年是二战以来世界局势最动荡的一年,形势的迅速发展令人目不暇接。但直到1989年1月19日,东德领导人昂纳克仍坚持“柏林

27、墙还能存在50年,甚至100年”。谁也不知道,丧钟即将为柏林墙敲响。同年11月9日,柏林墙在东、西德人民的欢呼声中倒塌。11个月后,德国实现了统一,德国历史上痛苦的一章宣告结束。新华网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的那一历史瞬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促使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现阶段的对台政策及其主要依据。(2分)(3)根据材料三,说明柏林墙建立及其倒塌的原因。(4分)(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有哪些?(4分)【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归纳能力。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8、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材料时要注意关键词“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和冷战”、“二战以来世界局势最动荡”、“东、西德人民的欢呼声”。在回答第(4)问时需要把材料一和材料三综合考虑。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有经济联系的加强、亲情因素,德国统一的因素有国际形势和民心所向。【答案】(1)两岸关系有血浓于水的亲情;两岸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发展优势可以互补;台湾与美国经济联系的逐渐减弱。(4分)(2)政策:维持现状(或不独不统);(1分)依据: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出发。(1分)(3)建立的原因:“冷战”和德国分裂。(2分)倒塌的原因:世界局势的动荡(或东欧剧变);人民渴望统一

29、。(或民心所向)(2分)(4)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认同感;受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大势所趋,民心所向。(4分)“一国两制”的实践(2009上海历史)“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我现在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名师指津】解答此类试题需要获取材料中“皇家”“香港”等关键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历史现象。本题只有在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后,才会出现由皇家警察转变为香港警察的情况。皇家警察是英国女皇授予香港警察的

30、。名称的改变体现了香港刚刚回归,原来的部分香港皇家警察变成了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警察。选D。“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重大方针,与现实热点紧密联系在一起,是高考特别关注的考点,复习时要结合时事热点,深刻理解其内涵和实践运用。1.(2010滨州高考模拟)2009年6月2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决定,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对设在珠海市南部横琴岛的澳门大学新校区实施管辖,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与岛上其他区域实行隔离式管理。这说明“一国两制”()A.其实践日益丰富发展B.保证了澳门经济的繁荣稳定C.适合中国的任何地区D.是完成祖国统一的唯一途径A【解析】“一国两制”是在大陆实行社会主

31、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横琴岛属于广东省珠海市,澳门大学在横琴岛建设新校区并由澳门特别行政区管理。这件事能够办成,是“一国两制”优越性的生动体现。胡锦涛强调,开发横琴岛是中央的重要决策,希望广东省和珠海市加强对横琴岛总体发展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抓紧推动各项任务落实,逐步把横琴建设成为“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深化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先行区、促进珠江口西岸地区产业升级的新平台。2.(2011苏中三校联考)厦门环岛路上有一巨幅标语“一国两制,统一中国”。下列关于其表述错误的是()A.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台湾问题提出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C.规定港澳台地区享有同样

32、的自治权D.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C【解析】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不同。港澳问题属于中国主权问题,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因此台湾地区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依法治国的含义、实行的原因以及与人治、法制的关系(1)含义: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2)实行的原因: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3)人治、法治和法制关系:人治是自然经济的产物,人治

33、体现的含义是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法治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相对于人治而提出来的,法治体现的含义是法律的权威高于个人意志,个人意志必须服从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立法、执法等诸多环节。法制一般是指静态意义上的法律和制度。【典型例题】(2008海南单科)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我们认为,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急救办法,必需对政府的机构人事政策迅速来一个改弦更张因此我坦白地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

34、舞前方士气中共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材料二 政协代表人数如此之多,质量又相当整齐,而革命发展,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务更大,所以“新政协”这一名词已不能包括其全部意义,筹备会的常委会已决定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意思就是说他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时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董必武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团结民主人士问题(1949年8月)(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说明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政协”改

35、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5分)学生抽样名师指津大展身手在线点评: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急救办法”,回答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但要注意“抗战前后”的时间要求,不要漏点。第(2)问,依据材料二得出更名后具有更加广泛的代表性,其他依据所学知识作答即可,注意知识的全面性。本题学生答题主要优点是:审题准确;思路清晰,格式规范,书写认真。不足是:对材料的解读不够全面,如第(1)问“目的”仅回答出为挽救抗战危机;对历史阶段特征把握不准,以至语言表述不够准确。方法指引: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概括材料的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迁移的能力。大展身手(1)目的:挽救抗战危机;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联合政府,振奋全国人心。(2分)努力:召开中共七大;重庆谈判;参加政治协商会议。(3分)(2)目的:为区别于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更名后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筹建新中国。(3分)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在即。(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