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6 ,大小:128.50KB ,
资源ID:61101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1101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二单元》教案(新人教必修4).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二单元》教案(新人教必修4).doc

1、 第二单元教学说明单元目标:1.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2.了解古代小说刻画人物性格,塑造典型人物常用的方法.3.注意古代白话文的特点.4.了解一些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知识.单元重难点:1.重点: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的语言.2.难点:对小说主题的探讨.单元特点:1.林黛玉进贾府它通过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件事,向我们介绍了贾府的一批重要人物.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着力描写了林冲由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逼上梁山的经过.3.失街亭 这篇小说以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马谡的狂妄轻敌,刚愎自用以及诸葛亮的深谋远虑等特点都很鲜明.4.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它写的是杜十娘的爱情悲剧故事.单元方法:诵读法,

2、讨论法,点拨法,引申法单元课文:1.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施耐庵)3.失街亭 (罗贯中)4.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冯梦龙)林黛玉进贾府教学目标1简介中国小说发展的有关知识。2了解曹雪芹及红楼梦。3理解选文中一些词语古今词义的不同,如偏僻、便宜、态度、媳妇、形容、老婆、可怜、夸张等。教学重点1着重了解曹雪芹及我国古典小说巨著红楼梦。2分析贾府环境和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3掌握红楼梦人物语言含蓄美的特点。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与众不同的出场艺术。2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及能力。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品读揭示人物性格的语言,得到一种感性认识。2讨论分析法。本文人物各不相同的

3、出场,反映出人物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强化认识,掌握作者构思的独具匠心。3点拨教学法。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名著,有其丰厚的、深刻的意蕴,通过教师必要的点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容。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 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中国小说发展的有关知识。2了解曹雪芹及有关红楼梦的基本知识。3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往往会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像三国演义就曾被搬上舞台、搬上荧屏。而最受人们欢迎的、被演绎的形式最多的恐怕要数红楼梦了,有京剧、越剧、婺剧、电影、电视剧等。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走进贾府这个

4、封建大家庭,走近黛玉、走近宝玉、走近贾府形形色色的人物。二、解题1曹雪芹与红楼梦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他出身于贵族世家,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辈曹颙、曹祖孙三代四人,相继连任江宁织造达六十年之久。康熙年代,是曹家的鼎盛时期,康熙六次南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其中四次是在曹寅任内。雍正继位后,开展了一场凶残的斗争,排除异己,其父曹因牵连其间,被抄家,从此衰落,曹雪芹正值由盛而衰的过程,由贵公子降为“寒士”。这种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痛苦的回顾。他对社会黑暗抱有不满和批判的态度,使他写出了揭示封建统治阶级、封建

5、制度没落衰败的红楼梦。红楼梦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描写了贾府由盛到衰的变化,多方面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的丑恶,显示出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红楼梦的影响:“开谈不说红楼梦,谈尽诗书也枉然。”(得硕亭草珠一串)2介绍与课文有关内容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做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因此,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做概要的了解。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光怀闺秀”是开篇,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6、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交代贾府人物,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三、整体感知,把握情节结构1播放有关课文内容的光盘,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感性认识宁、荣二府及有关人物。2了解贾府的建筑结构,感知建筑美的特点。3学生分小组讨论,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并选代表把结果写在黑板上(可选二名),然后教师适当点拨、评析。(1)主要情节:初进荣府开端拜见贾母及众人 发展初见凤姐

7、(重点)高潮拜见两位舅父(未见)继续发展陪贾母晚餐 继续发展宝黛会面(重点)最高潮安排起居结局(2)根据情节可分为3个部分: (3)内容要点(3个“第一次”)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中众多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贾府。第一次描写小说中的一批主要人物。第一次描写小说主人公宝黛初次相见时的似曾相识,心心相通的微妙关系。四、课堂练习古代白话小说中有些词的词义现代汉语已不用了,或发生了变化。试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偏僻便(bin)宜态度媳妇形容老婆可怜夸张词目课文句中的词义现代汉语常用义偏僻形容人的思想行为偏激、不端正形容某一地区远离闹市、偏在一隅、荒远冷落、交通不便便宜方便物价低廉;占到不应得到的好处、小利态

8、度人的神态风度对人或事物的看法和由此产生的行动;人的举止神情可怜怜惜同情怜悯,形容极少或极坏,不值一提,如“少得可怜”媳妇妻子;已婚的女仆儿子或其他晚辈的妻子;自己的妻子(北方)形容形体容貌对人或事物的性状进行描摹老婆老婆子;老年女仆妻子夸张夸耀,自我炫耀夸大五、布置作业1熟读有关描写贾宝玉、王熙凤的段落。2思考贾母、王熙凤、贾宝玉各不相同的出场。第 课时教学要点1鉴赏红楼梦各不相同的人物出场。2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过程一、鉴赏人物的出场1研究贾母的出场学生朗读贾母出场的描写(“黛玉方进入房时方略略止住”)再现贾母出场的片断。提问:为什么贾母要第一个出场,又为什么要显示她的气派和礼仪?

9、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指定若干名学生分析,教师点拨。明确:红楼梦无论是作为反映四大家族的衰亡史或宝黛爱情的悲剧,都离不开荣宁二府这个生活舞台。而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贵族宗法之家,荣国府这位“老祖宗”(贾母)是祖辈硕果仅存的宝塔尖儿。荣宁二府上下几百人都会环绕在她的周围。她虽不是贾府家政、财政大权的掌握者,但却是这一家族的无上威权的偶像。因此贾母第一个出场可以引出贾府一大批人物出场,如邢王二夫人、李纨、迎春三姊妹等,也为后面的王熙凤、贾宝玉出场做好了铺垫。第一个介绍贾母,一方面因为她是贾府的“老祖宗”,地位最高,同时她又是黛玉最亲的人。黛玉进贾府,第一个应该拜见的当然是外祖母。贾母和黛玉相见时搂抱痛

10、哭的描写,写出黛玉初入荣府时受到贾母的疼爱。2研究王熙凤的出场指定一名学生有表情地朗读王熙凤出场的描写(“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让他们去歇歇”)。再现王熙凤出场的片断。提问:试分析凤姐出场的时机、方式和出场后的活动。师生共同讨论后明确:她的出场为最佳时机。因为王熙凤是王夫人的侄女,邢夫人的儿媳妇,贾母的孙媳妇,却独揽着贾府的家政大权。按她的身份,她应常在贾母身边随侍,应该和李纨等人一样随贾母一起出场。但那样安排难以显出王熙凤的特殊地位和她的性格。因此,经过精心构思,作家把她的出场安排在黛玉与外祖母等人见面叙谈之后,使她能单独出场、单独活动来自我表现,显示其地位的重要以及她的与众不同的

11、性格和才干。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的出场方式。如同传统戏剧演出时主要人物登场前先使观众听到唱腔,然后再亮相那样,王熙凤出场前,先让读者听到笑声,接着“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突如其来的笑语,引起黛玉的纳罕。此时黛玉心里想的问题,也正是读者心里的问题。试想,在老祖母面前,人人敛声屏气,恭肃严整,谁敢这样放诞无礼?王熙凤如此出场,一开始就显示出她的泼辣性格和她在贾母面前敢于放肆的特殊地位。出场后的活动:众星捧月式的上场,暗示出她炙手可热的权力。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笑着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等恭维话;“伤心”姑妈去世,用帕拭泪;贾母一句“再休提前话”“忙转悲为喜”等表现出她是一个善于逢

12、迎讨好、随机应变、察言观色的人,而这一切都是表演给“老祖宗”看的。3研究贾宝玉的出场教师范读课文(“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莫效此儿形状”)再现贾宝玉出场片断。学生思考:为什么把贾宝玉的出场安排在最后?为什么要他两次出场亮相?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明确:宝玉自幼受“老太太疼爱”,又喜欢在内帏厮混,按常规,他应经常在贾母身边,或在姊妹们中间,或在他母亲王夫人面前。黛玉进府,可以在见贾母时见到宝玉,或者在见迎春三姊妹时见到他,但作者偏偏让他白天到庙里还愿去,直到晚饭后,只留黛玉和三姊妹在场时,才安排宝玉出场。把宝黛相会放在最后,可以集中笔墨,专门描写。可见作者的匠心独运。安排宝玉两次出场,也是

13、作者的独到之处。第一次亮相,可以说是黛玉观察宝玉。黛玉见到了穿戴华贵,外貌佼美的“一位年青的公子”,和她猜测的完全不同,惊怪此人非常面熟。这次亮相为黛玉的心理活动安排了时间。第二次亮相其实是宝玉看黛玉,一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不仅写出了他的“疯疯傻傻”,还与黛玉的内心感受不谋而合,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4提问:两位舅父为什么不出场?学生思考后明确:这是作者专门设计安排的。如果人人都见面,势必个个问候叙说一番,不但会使内容重复,文字枯燥,而且两次甥舅直接晤谈,写起来也很困难。因此作者采用了避难就易、避实就虚的方法,既按礼规让黛玉拜见舅父,引出对贾府结构的描写,又免去了与二人直接相见的场面。(解

14、说: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进贾府,通过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贾府环境和人物作了具体的介绍,而关键人物的出场是本课的重点。所以课堂上应展开讨论,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构思的独具匠心,也要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认识主要人物,初步了解各自在贾府的地位)二、赏析人物形象1林黛玉(1)请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黛玉外貌的句子,分析黛玉的外貌特征。众人眼里的黛玉:“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王熙凤眼里的黛玉:“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宝玉

15、眼里的黛玉: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学生通过这些内容,归纳黛玉的外貌特征。(可以让学生自由在黑板上写出概括黛玉的词)明确:众人关心黛玉的身体,注意到她身体孤弱、多病;凤姐见多识广,观察到她容貌标致,气派不凡;宝玉对她的观察更为独到,在他眼里,她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美丽多情,姿容俊逸,极富神韵。(2)提问:“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是黛玉进贾府的生活信条,小说中是怎样表现的?她为什么这样要求自己呢?要求学生分小组活动。找出黛玉

16、进贾府后语言动作的描写,并讨论、分析,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学生甲:贾母初见黛玉“一把搂入怀中大哭”,黛玉一时没来得及行礼,过后她还是补上了。学生乙:当贾母介绍王熙凤时说:“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结果黛玉还是以“嫂”呼之。学生丙:在王夫人处,老嬷嬷们让她炕上坐,“炕沿上却有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学生丁:黛玉在家时,饭后原不吃茶,而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跟着漱口,跟着吃茶。学生戊:贾母问

17、她念书情况时,她回答“只刚念了四书”;宝玉问时她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这是因为贾母曾说姊妹们“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所以她才改口。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黛玉的性格:多疑、自尊自重、谨言慎行。而这种心理和行为,是她孤单的身世和寄人篱下的处境造成的。2王熙凤(1)学生朗读课文(从“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到“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2)学生讨论分析后自由发言明确:王熙凤出场前,“未写其形,先使闻声”,既写出她性格的泼辣放肆,又显示她受到贾母的宠爱。接着从黛玉眼中见到了她的外貌衣着,通过容貌描写,让人感到她美

18、丽的背后隐藏着刁钻和狡黠。头饰、裙饰和服饰极力铺陈的描写,又显示出她的华贵、得势与珠光宝气,也暗示了她的贪婪和俗气。她的言谈、举止、神情等则写出了她的随风使舵,忽笑忽哭,忽悲忽喜,处处逢迎讨好,博取贾母欢心,借以巩固自己的权势,显示出她丑恶的内心世界。3贾宝玉指定学生朗读有关贾宝玉的内容。(1)提问:黛玉听到的宝玉是怎样一个人?她对他有怎样的猜度?学生思考后明确:通过在家时母亲的介绍和王夫人之口的叙述,黛玉对宝玉的了解可以综合为:宝玉是“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欢在内帏厮混。在姊妹情中极好。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姊妹们不理他,他倒安静些;姊妹们同

19、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王夫人叮嘱黛玉“别睬他”。因此黛玉猜想:不知宝玉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蠢物”。(2)提问:宝玉出场后,黛玉眼中的宝玉是怎样一个人物?学生讨论后明确:宝玉两次出场。第一次出场,黛玉见到的宝玉是“一位年青的公子”,穿戴华贵,外貌俊美,与她的猜度完全不同,竟然有眼熟之感。第二次出场后,黛玉又看到一个“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外貌最是极好的宝玉。(3)学生齐读西江月二词,然后思考:西江月是如何评价宝玉的?学生思考,教师点拨。明确:这两首西江月

20、模拟封建正统派的口吻,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的手法揭示出贾宝玉的思想性格。他生活在封建贵族家庭之中,封建正统势力的重重包围之下,使他有找不到出路的无限愁恨,他的言论和行动被人看做疯傻。他“不通世故”“怕读文章”不愿与当时上层社会的庸俗官吏结交应酬,不愿遵守封建礼规,不愿读八股文章,不愿走科举做官的道路。封建国家、封建家庭,都无法对他寄任何希望。这些,揭示出贾宝玉的叛逆性格。词中的“无能”“不肖”都是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说的。这两首词,看起来像在讽刺宝玉,实际上是赞颂宝玉的叛逆性格。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母腹中开始孕育的“新人”的胚胎。(解说: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特别是对贾宝玉这个形象的

21、分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真正意图,提示小说的主题)三、品味重要语段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1提问:这段话有哪些深层含义?2学生思考,然后自由发言。学生甲:老于世故的王熙凤,一见面就对黛玉进行恭维:此种人物,天下少见,我今儿才算见了。她只所以这样说,是想赢得此时孤苦伶仃且寄人篱下的黛玉的最初好感。学生乙:黛玉如花似玉,是贾敏的“杰作”,而贾敏,又为老祖宗亲生。所以说如此美貌的孙女,正是老祖宗间接的“杰作”。从一般女性都喜欢别人说自己漂

22、亮这一人性角度来说,王熙凤大大迎合了贾母自豪的心理。学生丙:“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这句话更是说给二人听的。“妹妹这样命苦”意在表现她对黛玉深深的同情,实际上呢,是为了赢得贾母的赞许熙凤是多么善解人意啊!四、课堂小结本节内容是全文的重点。人物是小说的要素之一,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且各具特色。我们只有通过人物的一言一行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才能更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揭示小说的主题。五、布置作业背诵西江月二词。第 课时教学要点1探究阅读:宝玉为何“摔玉”。2探究阅读:关于人物的“哭”和“笑”。教学过程一、探究阅读:宝玉为何“摔玉”学生联系整部红楼梦来探究,然后

23、自由发言。观点一:红楼梦第一回说,女娲用三万六千五百块顽石补天,剩下一块未用。这“无才补天”的顽石后化为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被一个和尚携入下世,即宝玉出生时口衔的那块玉。衔玉而诞本很“奇异”,加上贾府继承人的身份,宝玉自然被父亲寄予厚望。这“通灵宝玉”就承载了贾政要求儿子走“经济仕途”之路,补封建社会之天的希望。但是宝玉对功名利禄的厌恶几乎是与生俱来,与父亲的希望背道而驰。摔玉,表现了他对封建政治观念、正统观念的叛逆。观点二:宝玉摔玉的直接起因是“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这一动作充分体现出宝玉的妇女观。亘古以来,男子一直把妇女视做花鸟、玩物和工具。宝玉骂“(

24、玉)连人之高低不择”,说明了他对妹妹的尊重,认为自己这个“泥做”的男人根本不能和“水做”的女儿相提并论。宝玉摔玉,实际上摔的是男权主义、大男子主义,表现出他尊重妇女、男女平等的思想。二、探究阅读:人物的“哭”与“笑”1提问:文中共25处直接写笑,哪些人物笑了?他们为什么要笑?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后明确:节选部分共有25处直接写笑。这些人物是:林黛玉、贾母、王夫人、邢夫人、王熙凤、贾宝玉、探春、丫鬟。(1)林黛玉出于礼貌,不得不笑。尽管她笑得最多,但她的笑是装出来的,是她待人处世“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具体体现;(2)贾母在贾府位居至尊,是喜悦而满足的笑。但她悲后又笑,也不无虚伪成分;(3)王夫人

25、满意王熙凤做事周到而笑,对黛玉爱怜而笑。说明她心存仁慈,为人宽厚、随和;(4)邢夫人回复贾母而笑,对黛玉爱怜而笑。她是以笑为交际手段,是为了处理好与长辈、晚辈的关系;(5)王熙凤纯粹是为了巴结逢迎贾母,装腔作势而笑。通过笑可看出她见风使舵。未见其人,先闻其笑,又可看出她在贾府的特殊地位;(6)贾宝玉是发自肺腑,出于自然的笑。这反映了他性格上的不受拘束;(7)探春是在宝玉杜撰后会意而笑,说明她性格直率;(8)丫鬟们身份低下必须陪笑。由此看来,不同人物的笑是不一样的。笑反映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2提问:本文中几次写到哭?是哪些人在哭?从哭中塑造了人物怎样的性格?明确:文中总共写了36次哭;出场的主

26、要人物都哭了。黛玉与贾母见面时共4次写到哭。贾母见外孙女时“大哭”,一方面是对外孙女的疼爱和怜惜,另一方面也是为“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的女儿之死而伤心,表现母亲对女儿的亲情和怀念,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发自肺腑的伤感。黛玉在拜见外祖母时也哭个“不停”,她是因见到外祖母,想到自己幼年丧母,孤苦伶仃,不得不寄居他处的悲苦身世而哭。这哭体现了她多愁善感的性格。王熙凤出场后也为黛玉的不幸而哭。但她的哭是装腔作势,是想投贾母所好。当贾母说休再提前话时,她马上转悲为喜,由此可看出王熙凤的善于逢迎,长于随机应变的性格。宝、黛初会,一见倾心,但当他知道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玉时,便满脸泪痕,体现了他向往平等,

27、要与封建束缚决裂的反抗精神。(解说:小说通过人物的哭、笑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通过笑还可使我们产生贾府既是个礼仪之家,又是个虚伪之家的印象。分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信息积极思维,启发他们对作品某一共同特点加以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最后不可逆转的悲剧结局)三、探究阅读:认识“凤辣子”的“辣”学生思考后,教师可指导他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1声音“辣”。个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她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放诞无礼。2体态容貌“辣”。如“三角眼”“吊梢眉”及含威不露的“粉面”。3衣着“辣”。她浓妆艳饰,遍体锦绣,色调何其热烈。4语言“辣”。5心思“辣”。恭维黛玉,其实

28、是讨好贾母,获得“特权”。四、课文总结林黛玉进贾府是小说红楼梦的第一次总亮相,不仅重要人物纷纷亮相,贾府也是第一次亮相。因此本文运用详略得当的环境描写、人物肖像描写,以及匠心独运的人物出场来展现这一切。旨在揭示一个封建大家族的繁荣鼎盛,即它的富贵尊荣,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礼教的。黛玉的一双眼睛把贾府由幕后推到了台前,而贾府透示给黛玉的是骨子里的至尊至贵,是封建大家庭的一个样板,是封建上层统治者的生活写照,是封建时代的缩影。透过这个缩影,曹公让我们窥视了封建社会的最终命运。五、布置作业1有条件同学的可以阅读小说红楼梦,或看电视剧红楼梦光碟。2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关于红楼梦的赏析文。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29、 教学目的1.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从而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了解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1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到奋起抗争的思想性格转变过程。2鉴赏“风雪”、“山神庙”的景物描写,以及关键的人物、细节安排,领会其对推动情节渲染气氛、刻思形象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从情节线索走向看人物性格发展。教学方法 讨论、点拨教学时数 3课时教学步骤 第 课时 教学要点1. 解题2. 熟悉故事情节3.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毛泽东说,从秦朝的陈胜、吴广,直至清朝的太平

30、天国,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正因为中国有这样的历史,才产生了水浒这样的小说。水浒被成之为中国农民革命战争的史诗。二作者和作品 在预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简要介绍,再由教师补充。 施耐庵,生于1296年,卒于1370年,元末明初人。曾考中进士,作过两年官,后来弃官回乡闲居,从事写作。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这部书是作者在民间传说、话本、杂剧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水浒故事性强,情节紧张生动,引人入胜,

31、语言简练生动,是在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的文学语言。 三.让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情节。四理清本文的故事情节。第一部分(1节)林教头沧州遇旧知(开端)第二部分(26节)陆虞候密谋害林冲(发展)第三部分(79节)林教头接管划料场(发展)第四部分(1012节)风雪夜山神庙复仇(高潮和结局)五分析景物描写1阅读课文,划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明确:在景物描写上,紧扣回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雪”二字。本篇多次描写朔风大雪,虽然着墨不多,很好地起到了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直接描写风雪:(1)林冲得知陆谦买通管营、差拨谋差他性命后,反被“抬举”去看管大军草料场。他带着“

32、不知何意”的惶惑,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寒的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满天低压的乌云,凛冽呼啸的寒风,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渲染出天地茫茫的环境气氛,烘托着林冲前途未卜的心情。(2)林冲来到草料场,那“四下里崩坏了”的草屋,“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寒冷难耐,只得出门沽酒,“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沽酒后,“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肆虐的狂风,飞扬的大雪,茫茫的原野,渲染出险恶凄凉的气氛,烘托着林冲踽踽独行的凄惨心情。(3)朔风大雪,林冲才难耐寒冷,只得出门沽酒;大雪压倒了朔风摇振得动的草屋,林冲才只得到古庙栖身

33、,并且为免风雪侵袭,掩上庙门后,又用大石头“靠了门”;因而得以免被陆谦等人放的那把火烧死,并且隔门听到陆谦等人自己说出恶毒用心、凶狠行径。这样一门之隔,仇人相遇,故事情节达到了高潮,矛盾斗争达到了顶点。那密布的彤云,怒号的朔风,飞扬的大雪,破败的草料场,孤寂的古庙,形成一种荒凉、寂寞、冷落的气氛,而草料场上那“必必剥剥地爆响”“刮刮杂杂”地燃烧起来的熊熊烈焰,也烘托了林冲的反抗怒火。 2.课文写风雪,不是集中于一段,而是分散写来,细针密线,前后照应。试举出例证并说明其好处。明确:第7节写风雪初起,第8节写风大雪紧,第9节写雪到晚越下得紧,第10节写雪压倒草厅,景物变化合乎情理,真实感强。作者并

34、特别注意照应,如写草厅被雪压倒,先在前文写“看那草厅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埋下伏笔。第8节写林冲“背着北风而行”,第9节则是“迎着朔风回来”;第10节写林冲进庙“把身上雪都抖了”,第12节把陆谦“丢翻在雪地里”,等等,处处与风雪照应。3.环境描写是怎样推动情节发展的?风大雪紧接管草场沽酒御寒见山神庙草厅倒塌庙中借宿听到阴谋杀敌复仇4.总结景物描写的作用。(1)渲染气氛。 大雪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一个特色鲜明的背景,渲染了苍茫、雄浑的气氛。(2)推动情节发展。(3)烘托人物。 烘托了人物性格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变化。六.布置作业1、思考:如何看梁山英雄?2、阅读十年寒窗有关

35、资料。第 课时教学要点1复习环境描写的作用2.分析林冲的性格 3.分析细节描写教学过程一.复习景物描写的作用二.导入,说说你眼中的林冲 三.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讨论。1.课文开头一段“闲话”对表现林冲的思想变化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一段有两个内容,一是插叙了当初在东京时的情况,二是林冲、李小二相遇后的一段对话。插叙的一段内容,表现了林冲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反映了林冲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从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里,又看到他忍受屈辱、不思反抗斗争软弱动摇的性格特点。他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作“高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

36、高太尉才受了官司。这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安分,也表现了他忍受屈辱、性格软弱的一面。 2.林冲无辜受害,被刺配到沧州,远离了京城,高俅一伙,陆谦、富安又追到沧州,在李小二的酒店里密谋陷害林冲。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的什么性格? 明确:林冲听到李小二的报信,并确知从东京来的尴尬人就是陆虞候时,马上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识破了仇人的阴谋,激起了复仇的怒火,气愤地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说罢,便怒冲冲地“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这说明,当迫害逼到眼前时,

37、林冲也具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但是,“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时,“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对仇人有所怀疑,却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刚刚点燃起来的复仇怒火又慢慢熄灭了。这说明林冲的反抗并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3.但是,陆虞候等人对林冲的迫害并没有停止,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诡计,想置林冲于死地,林冲是什么态度?表现他的什么性格? 明确: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他曾对李小二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作了长久打算。当他看到草料场里自己将要栖身的小屋四下里崩坏了时,便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大难

38、已经临头了,他却想安稳过冬。这说明林冲的心中,复仇的念头更淡漠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后来,买酒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生命已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这充分说明他还有随遇而安的思想。 4. 本篇怎样表现出林冲由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飞跃?明确:林冲被屈衔冤,饱受折磨,被发配到沧州以后,本来安心作囚,希望能够再回东京。但高俅并不因林冲遭际悲惨、逆来顺受、安心作囚而放松对他的迫害。陆谦、富安又奉高俅之命,追到沧州,必致林冲于死地。听到李小二述说陆谦等人鬼祟情景后,林冲为对头追踪而至、继续迫害而既惊且怒,脱口说出“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并且“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

39、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他心中燃起了反抗的怒火,带上了武器,急欲报仇了。但“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反抗怒火已经不像前几天那样猛烈。他对派他去看管大军草料场,起过疑心,还是“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去了,而且准备修理草屋,好度严冬;虽然未忘携带武器,却也又想安心作囚。寒冷逼得林冲到市井沽酒,风狂雪骤,天地茫茫,英雄困厄,可悲可叹。雪压厅倒,林冲只得到古庙栖身。草料场起火,他“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一门之隔,仇人相遇,陆谦等人不打自招,和盘托出了恶毒用心、凶狠行径。烧了大军草料场又是个死罪。仇人逼得林冲想安心作囚也不可得,统治阶级的恶毒凶残打掉了林冲

40、对他们的幻想。林冲奋起反抗了。他一扫以前的委曲求全之态,思想性格发生了质的飞跃。他大喝“泼贼那里去”,石破天惊,鬼蜮丧胆,陆谦等想跑却迈不开步;他略施武艺,如虎搏狗,手刃仇人,陆谦等都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这才显出了他那英雄的本色。从此,林冲坚定地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成为梁山一员叱咤风云的大将,以他那超群的武艺歼丑除恶了。能忍 不能忍懦弱 坚决屈辱 反抗林冲上山的过程就是从能忍到不能忍、从懦弱到坚强、从屈辱到反抗,这么一个转变过程。所谓上山就是造反的意思,就是反叛统治阶级,就是敢于起来抗争。林冲上山是走了一个非常艰苦的道路。讲义气是林冲性格当中非常美好的东西,很宝贵的东西。这是他以后能够转变,而且转

41、变以后革命性非常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么到了以后,他发配沧州以后,作者又一次点示我们林冲好义。就是什么呢,大家读过很熟悉的“风雪山神庙”。他到了沧州以后,正好有一个卖酒的李小二,李小二称林冲是“恩人”,而且报告他陆谦、高俅他们、高衙内派陆谦到沧州杀害他。那么李小二为什么要跟他报告呢,因为这个很冒险的、冒生命危险的,就是因为过去林冲救过他,他吃了官司以后,他帮助了他,而且给了他钱,所以他称林冲是恩人。那么这就写出了林冲的克己好义、乐于助人的这种侠义心肠、讲义气。所以后边是明点,前面有暗点,这都是写林冲思想性格转变的依据。5.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所走的道路,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再举

42、几个水浒传中的例子。 明确: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二是认识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第一点,林冲本来是北宋京城80万禁军的枪棒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富裕安定的生活,这就决定了他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满足现状,缺少反抗精神。像林冲这样的人尚且无法维持安定生活,不能保障生命安全,那么,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之痛苦不是可想而知了吗?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朝政的腐败。第二点,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是一个“逼”字。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肆无忌惮地残害人民,使人民无法生活。为了活下去,人民群众才不得不起来反

43、抗斗争,这就是“官逼民反”。水浒的主题就是“逼上梁山”,而林冲所走的道路则是体现这个主题的典型例子,这使我们认识到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四. 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1.导入:细节描写的知识: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以及对细微事件的情况进行细致具体描写一种描写手法。细致描写是作品刻画人物性格、叙述事件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细节可以说是生活的血肉,我们在生活里边,并不是每天都是那种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总是普普通通,平凡的生活琐事比较多。所以细节是生活的血肉,也是小说艺术的血肉。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离开了细节描写,就没有小说的艺术。2.提问:本文有哪些细节

44、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把文中几处主要细节描写找出来,分析它的作用,然后总结归纳。举例: (1)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2) 外边下着大雪,进屋以后,他就拿起柴炭点火,生起焰火来。但是这个草棚已经坏了,风都可以刮进来,很冷,所以当时写林冲怎么想呢?怎么过冬呢?他就想等到天暖和以后,待雪停了以后,到城里边去要唤一个泥水匠来,把它修好。这是什么意思啊?这是想在这个地方好好过日子,对不对,不是凑合,想等雪停了以后,把这个草棚修好。(3)

45、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 在半路上经过一个古庙,就是山神庙,他还怎么呢?还进去顶礼膜拜,求这个神来保佑他,保佑什么呢?就是安安稳稳地过日子,都走到这步田地,简直是走投无路了,他还是这种心思、打算。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 抱着一床破棉絮,挑着他的那只枪,挑着他的酒葫芦,然后到山神庙去。这个金圣叹读水浒传我劝大家好好去看看,他有的批语很精彩的,他这个地方读得很细。他就批了一句,他说:“只拿一条破絮被,说明过一夜,第二天还要回来。”他读得很细,那就是说什么

46、呢?就是今天晚上暂时过不下去了,我到山神庙躲一个晚上,我还得回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能够忍受,还是要想平平安安地在这个地方过日子。 到山神庙里去安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4)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看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 (5)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

47、前面写提到挑酒葫芦的花枪,不断地写,不是随便的。不断地写他用花枪挑着酒葫芦,几次写到。这个地方你要注意了,我们读得不细的话,就以为那个花枪是挑酒葫芦的,实际上不是,实际上报仇要杀人的。还有就是李小二报告林冲说陆谦他们追到沧州来了,可能要害你。林冲是专门买了一把解腕尖刀。到了最后报仇的时候,一只脚踏在陆谦的胸口上的时候,这个时候从身上拿出解腕尖刀来了。特意为你准备的,此时不用更待何时,对不对?所以俄国的大作家契诃夫讲剧本创作的时候,他有一句话,他说,你如果在第一幕里边,写墙上挂着一把枪的话,那么你在后边一定要放枪,要不你这把枪就不必挂在这儿。所以我说前面写的挑酒葫芦的花枪,还有那把解腕尖刀,都是

48、墙上挂着的“一把枪”,后边就派上用场了。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6)关于林冲杀人的描写:林冲出来以后先是举手一枪,先把那个差役杀死。作者在这个地方写林冲杀陆谦写得很细的,比那两个人要细。这就说明他不是为写杀人而写杀人,而是通过杀人写林冲思想性格的转变,写他走上革命的道路。所以他满腔的怒火、满腔的怨愤、满腔的仇恨,一下子爆发出来,是要痛痛快快地报仇。所以他对付这两个人以后,就来对付陆谦。他就大声地喝道,“好贼,你待哪里去”,往哪儿跑,“批胸只一提,就把他提起来,然后丢翻在雪地上”。这个时候小说写林冲杀陆谦写得很有讲究。他这个时候

49、不要花枪了,他把枪拿来插在雪地上,“脚踏陆谦的胸口上”,踩在他的胸口上,然后从身边取出一口刀来。我前边讲,你们要注意这个解腕尖刀,这个时候取出来解腕尖刀在陆谦的脸上割着,先不杀他。然后发表了一篇革命的宣言。所以作者写林冲杀人,不是一般的杀人,是写他革命造反的革命性和正义性,他杀人杀得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写出一个英雄人物。所以这里写林冲杀人写得是很有讲究的。有这么几点:第一,他能分清主次,主要敌人是陆谦,我先不对付你,我先把两个次要的解决了,然后集中力量来收拾主要的仇人陆谦,这是一点,能分清主次;第二,不是不明不白地就把对方杀死,而是先问罪谴责。刚才我讲的,杀得光明磊落、理直气壮,革命宣言,我为

50、什么要杀你?你太坏了,背信弃义;第三点,就是写他杀三个人的杀法是不一样的,用的武器不一样,杀法也不一样,详略也不一样。所以总体来说,林冲杀人杀得有身份。什么叫有身份?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高强,有斗争的经验。有性格,他很精细,很讲究策略。有思想,那就是为正义而杀人,不是不明不白,随随便便地去杀人。有思想,有章法,就像我们写文章一样,主次、详略都要搞清楚。哪个为主,哪个为次,哪个详、哪个略,先杀谁、后杀谁,很有章法。 大家想想看,如果换成李逵报仇,是一种什么杀法?显然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水浒传写人物完全是性格化的,写得非常好。(7)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关于方向位置,文章交代得很清楚:沧州城东1

51、5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发生在同一时间的陆虞候等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 3小结:通过“风雪山神庙”,一系列的非常细腻的细节描写,揭示了林冲的内心世界。五研究性阅读“林冲和祥林嫂”1.导入:林冲,我们很熟悉,梁山好汉“豹子头”;祥林嫂,我们也不陌生,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一个生活在11、12世纪的北宋末年,一个生活在上个世纪初的江南农村。二人风马牛不相及,谁把他们扯在一起呢?不是我,而是鲁迅先生。 2.提示: 鲁迅先生对

52、2000多年的封建传统文化认识非常深刻,他一针见血地指出:2000年的封建文化就是奴性文化。他说:“中国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是用很多人的痛苦换来的。”(老调子已经唱完鲁迅先生认为中国人从来就没有争取到过人权,最多不过是奴隶。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在先生看来,中国人最能忍了,只要能生存下去,即便是做牛做马,再怎么欺凌他,践踏他,他也不会去反抗。只有连这一丁点生存的权利也被剥夺时,他才会起来反抗以获得奴隶的地位。 鲁迅先生站的高看的切,他深刻地剖析了2000年来的国人的奴性心理。正是先生的精辟论断,才使我把林冲和祥林嫂联系起来。在记念刘和珍君一

53、文中先生也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讨论:4.教师总结林冲在东京汴梁做八十万禁军教头时,也很风光:在梁山108将中,早年的林冲是个最正常的人。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武艺,并且靠这种能力获得一个比较优越的生存环境80万禁军教头,有和美的家庭,有宽容之心同情帮助扒手李小二。他不像鲁达、武松那样鲁莽一出手就打死人,不象晁盖那样贪得无厌有万贯家财还要去劫生辰纲,不象宋江那样虚伪逢人便拜,见人就哭,不象吴用那样有点墨水就惟恐天下不乱,也不象阮氏三雄那样穷得过不下去家里来了客人还要客人出钱买酒菜。小日子过得不错,自然非常满足,林冲很珍惜。当高衙内调戏自己妻子时,虽拔刀愤怒,但终究忍了,只要高

54、雅内不再来欺负,也就罢了,终究不敢得罪高俅父子,生怕打破自己的饭碗。后来高衙内色心不死,千方百计要把林冲的老婆弄到手,他不惜借高俅之手,设圈套陷林冲于不义。林冲尽管清楚自己被陷害的,但还是不敢怎么样,宁可去充军,幻想有朝一日回来和妻子团聚。受了这么大的委屈,还这般懦弱,这就是“豹子头”?后来高俅派陆谦前去沧州,要把他置于死地,这时候他这才明白,自己想做“奴隶”也不行。小康日子对林冲来说,只能下辈子了。林冲忍无可忍杀死了路谦等人,雪夜上了梁山。林冲空怀绝技,却如此软弱可欺,其身上的奴性可见一斑。 祥林嫂,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比自己小十多岁的丈夫死后,婆婆逼她再嫁。她从婆婆家里逃出来,在鲁四

55、老爷家里做工,她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地煮福礼,全是她一个人,竟没有添短工。”如此辛劳,“然而她反满足,口角也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此时的祥林嫂多么希望自己一生就这么“舒服地”过下去呀,但她没有这么好的命,最后还是被她婆婆抢回去了,最终逼她改嫁了。尽管结婚时祥林嫂进行了激烈的反抗,但婚后丈夫对她很好也有了儿子,日子也算安稳。不幸的是丈夫因病死了,儿子阿毛也被狼叼了去。大伯收房子自己走投无路,再一次回到了鲁四老爷家中。这次她的待遇发生了变化,年底祝福时甭说杀鸡宰鹅,甚至连酒杯筷子也不能摸,唯一能做的事情是烧火。此时祥林嫂连一个“奴隶”都难作成,她并没有

56、死心,她要不惜代价争取“奴隶”的地位。她听从柳妈的建议到土地庙捐门槛,以此来赎罪。做完了这件事后,她觉得她又干净了。等到年底祝福时,她便坦然去拿酒杯和筷子。“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一声断喝,彻底打碎了祥林嫂的“奴隶”梦。祥林嫂也曾不停的奋斗,但她奋斗的目标是作一个好“奴隶”,就这也不被允许,她只能用死来向这个吃人的社会控诉。 林冲上梁山了,祥林嫂死了。二人尽管时代地位命运不相同,但他们骨子里的奴性多么的相似,他们都是为了作一个好“奴隶”而努力争取,结果都是不被允许。“奴性”是二人的共同心理情结。 鲁迅先生对人的认识如此深刻,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还没有哪一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认识有鲁迅那样深刻而具体

57、,还没有哪一位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有鲁迅那样执著而犀利。正是基于鲁迅先生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才使得我们认清了千千万万个“林冲”,千千万万个“祥林嫂”。六.布置作业1.就你喜欢的水浒人物用对联概括其性格特征。2.课外阅读水浒传第 课 时教学要点1、如何看待水浒传中的英雄2、观看电视剧水浒教学过程一.拓展阅读(一)“另眼看梁山英雄”1讨论:电视水浒传主题曲“该出手时就出手”唱出了众人心中快意,但是“英雄”的拳头动不动就朝无辜人群“排头砍去”的时候我们是不是都能感觉到是 “出手”了的时候了,你是否感到梁山泊好汉们骨子里的残忍?你的观点如何,结合小说具体情节和人物谈谈。2.明确:李逵的排头砍去,滥杀

58、无辜已经有人指出,不用再说。梁山好汉每个人都身负至少一桩命案(当然是入山以前,以后更多了),这似乎已成了他们落草的唯一理由。 林冲上山入伙,王伦要让他交一个“投名状”,也就是下山去杀一个人。林冲运气不好,连等三天没见一个单身客人。第三天遇见的却是杨志,没有杀成。我却为单身的客人庆幸,因为这时的林冲已动了杀心,准备要滥杀无辜了。其实这个滥杀无辜正是梁山好汉的共同特征。一个以击毙老虎著称的英雄武松,为了一种身遭陷害的怨恨(这无疑构成了“杀人”的道德理由),就可以把地方军事长官张都监全家十九人尽悉杀光,其中包括那些无辜的儿童、女眷、马夫、丫环和厨师。皎洁的月光照亮了杀手溅血的笑容与刀具。 面对这场令

59、人震惊的屠戮,粗率急促的小说仿佛一首乐章,至此峰回路转,跌荡起伏,粗疏忽促的节奏竟然变得细腻舒缓起来。武松在杀过第十三个人(也就是张都监的妻子)时,发现对方仍然在血泊中呻吟,就过去按住,要割下头颅,却不能如意。于月光下察看,才发现刀已砍出了缺口,便走去厨房找了一把好的。在又杀过六个妇女之后,他才中止了复仇的游戏。最后,武松用尸衣和着鲜血在白色粉墙上写下了著名的句子:“杀人者,打虎武松也。”杀人与打虎在他心目中没有什么区别。他自以为手中握着“道”,便将杀人的场面策划得诗意盎然。如果说李逵仅仅是个杀手,那么武松不仅是杀手,还是诗人。 一部水浒,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历史文化里那素来蔑视众生的传统。(二)

60、 “忠义”1.提示:正因为水浒传是一部英雄的传奇,所以作者大都把众多粱山好汉写成义士,但正如该书原名为“忠义水浒传”,作者笔下的英雄不仅有情有义,而且更重要的是,英雄皆为忠臣。无论是上山前还是上山后,忠与义的交锋一直是作者着力用笔的。全书以第71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众英雄排座次”为界,从内容上看,前70回义举多于忠行,而后50回则是忠行胜于义举;众英雄忠义并没得以两全。可以如此说,前70回为英雄的聚义,而后50回则是作者为忠臣唱的挽歌。2.结合具体人物谈英雄的聚义 水泊梁山是英雄们的乐园,忠义堂是义的聚集。英雄们激于义愤,为友、为弱者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后聚义梁山,作些“强人”的行当

61、。在梁山“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天地显煞之精,人境合杰之美。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心死生可口。相貌语言,东西南北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无问亲疏。”此行为不是义举,其人不是义士?水泊粱山第一人武松 金圣叹先生在点评水浒传时,称武松“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是水泊梁山第一人。先看他杀人之快:在哥哥被西门庆与潘金莲合伙毒死之后,他决定自行了断,于是先寻仇潘金莲。“那妇人见头势不好,却待要叫,被武松脑揪倒来,两只脚踏住他两只胳膊,扯开胸脯衣裳,说时迟,那时快,把尖刀去胸前只一剜,口里衔着刀,双手去挖

62、开胸脯,抠出心肝五脏,供养到灵前”。又去狮子楼,“武松左手提个人头,右手拔出尖刀,挑开帘子,钻将入来只一刀,割下西门庆的头来。”好个匡扶正义,疾恶如仇的侠士!再看其义。杀人之后,他为怕连累别人,便对左邻右舍道:“小人因与哥哥报仇雪恨,犯罪正当其理,虽死而无怨。”好个敢做敢为,一人做事一人当的大丈夫!当他听闻施恩的遭遇之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豪情一下子涌了上来。“我却不是说嘴,凭我胸中本事,平生只是打天下硬汉,不明道德的人。既便凭地说了,如今却在这里做甚么?有酒时,拿去了路上吃。我如今便和你去,看我把这厮和大虫一般结果他。拳头重时打死了,我自偿命。”醉打蒋门神后,武松又被张都监与蒋门神勾结迫害

63、,险些在飞云浦丢了性命。待明白事由后,他便只奔鸳鸯楼寻仇来了。两刀先杀了蒋门神、张都监,而后又三招两式结果了张团练。杀罢仇人,“便去死尸身上割下一片衣襟来,蘸着血,去白粉壁上大写八个大字道: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在此楼,他大开杀戒,一次了却了19人生命,之后方觉得“这口鸟气,今日方才出松臊。”能做此事之人,不正如同射雕英雄传之郭靖,大盗楚留香之楚留香。 在十字坡卖人肉馒头的菜园子张青、母夜叉孙二娘的为人之道:“小人曾多次分付浑家道:三等人不可坏他。第一是云游僧道,他们又不曾受用过了,又是出家的人。第二等是江湖上行院妓女之人,他们是冲州撞府,逢场做戏,陪了多少小心得来的钱物。若还结果了他,那厮便

64、你我相传,去戏台洗得我等江湖好汉不英雄。第三等是各处犯罪流配之人,中间多有好汉在里头,切不可坏他。”从张青的一段诉说里,我们不难看出,他们这些行走江湖的讲的也是江湖道义。正因为与梁山好汉众英雄义气相投,他们最终也上了梁山。 宋江:“平日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他的,若高若低时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固人之急,扶人之困。”也是个仗义之人。难怪晁盖等七人劫持生辰纲事发后,他立即冒自已犯法之危险去给朋友报信。当朋友有难时,置自身性命于脑后去相救,不是义举吗?也难怪作者叹道:义重轻他不义财,奉天法网有时开。剥民官府过于贼,应为知交放贼来。 纵观全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李逵误倒杏黄旗,白龙庙英雄小

65、聚会无不是为一个“义”字,可以这么说,“义”在水浒传无处不在、无时不见。整部水浒传正是一部写英雄“义”的传奇。 (二)对忠臣的挽歌 忠,是维系中国封建社会得以延续上下近五千年的道德准绳。所谓忠,就是对皇帝忠、对封建统治者忠;只有忠,才有可能被统治者所重用而成为忠臣,才能名垂青史。这是以宋江为首的梁山众英雄心中的十字架,正是这个沉重的十字架最终把他们一个个送上了断头台。水浒传中一贯宣扬和标榜的,也就是对大宋皇帝忠,不忠就是不孝,就是大逆不道,就是罪恶迷天。英雄们精神的忠与英雄行为的义成为英雄人物人格矛盾和两个方面,而大力肯定忠而压义是作者行文的基本笔调。在此笔调左右下的英雄人物在最后皆没有一个好

66、的归宿:或死于沙场,或在奸上陷害下殒命。此间,作者着墨最多的便是梁山英雄之首宋江。 宋江是作者着力刻划的一位英雄人物,同时也是作者浓墨众彩描绘的忠臣形象。他重义,为朋友能两肋插刀;他忠心,为皇帝能尽忠尽孝。笔者认为他是位只想作“奴隶”的英雄,受到严格的封建伦理道德教育,是位克守伦理的“罪人”。在他看来,政治的黑暗只是奸臣蒙蔽对君的缘故,而且作者不止一次在小说中让他表白自己的这种观点。在第七十一回,当宋江和词吟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时,他的忠君思想第一次与“革命者”李逵发生了剧烈的冲撞: 黑旋风便睁圆双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颠做粉碎。宋江大喝道:“这黑厮怎敢

67、如此无礼!左右与我推去,斩讫报来。”便叫武松道:“兄弟,你也是个晓事之人,我主张招安,要改邪归正,为国家臣子,如何便冷了众人的心?”众皆称谢不已。 宋江是又一次“义”释了李逵之罪,实际上他正是借此机会再一次向他的弟兄们宣讲他的忠君思想。为了能安心做稳奴隶,也为了能让他的弟兄们个个能做奴隶,他几乎是费尽了心思。 如果说在前七十回,宋江能不顾自己的性命飞马救晁盖,举刀杀婆惜是激于义的话,那么在后五十回他三番五次向朝廷求和则是受命于忠了。宋江的悲剧在于如果他宋义,他就要弃忠;如果他尽忠,则要弃义。无论怎样,他都不能两全,正由于此,做为义军领袖的他让众多的英雄在宋义的时候都做了忠的冤鬼。 再说李逵。这

68、位至死都跟随宋江的草莽英雄的殒命正是宋江个人“忠”的牺牲品。宋江明知他死后,李逵会激于义再次兴兵“杀向东京”,而李逵的这种行为一旦实现,宋江个人一生的“忠义”之名就会毁掉。于是,他便先用义召李逵至,然后用小人手段(实际上是弃义之举)在酒中下毒以绝李逵之心。最后,李逵终于死于宋江的忠行之下。 宋江死后忠心不死,又借义邀来花荣、吴用,并结果了俩人的性命。诸君试想,宋江自己做了“忠”的牺牲品,又借义之刃杀了花荣、吴用,于已“义”之为何?是“义”还是不“义”?至此,作者指出了封建社会里存在的这样一个现实:无论什么样的人,在忠义之路上,必让“义”服务于“忠”,受制于“忠”。也难怪当代武侠小说大家金庸笔下

69、的郭靖能回襄阳城,再奏一首忠义之曲。二看电视剧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三布置作业1.练笔我看梁山英雄2.完成同步练习册失街亭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3了解诸葛亮深谋远虑、赏罚严明、严于自责的优良作风,认识马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死守教条的错误及其危害性。教学重点分析诸葛亮和马谡两个主要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诸葛亮任用马谡守街亭。教学方法1品读法。对于课文中的关键段落、语句应仔细品读,体会其作用。2讨论分析法。课文中的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分析来理解。3欣赏比较研习法。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有关失街亭的部分,让学生比较画

70、面展示与文字描写的异同,进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欣赏能力。4研究性学习法。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用创新思维来写一篇失街亭读后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 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2整体感知,梳理情节结构。3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让学生进入氛围,感受雄浑、苍凉的气势。2以提问回忆的方式导入新课。刚才我们听的是什么歌?(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三国演义主题歌)以前我们学过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文章吗?(同学们回答:学过三国人物诸葛亮的出师表)好,我们共同回忆其中的一段话:“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

71、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将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蜀汉政权“北定中原”的目的之所以未能实现,失街亭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失街亭一文。二、解题1罗贯中(约公元13301400),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据说,他曾跟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张士诚有相当的关系,曾给张士诚当过幕客。他“有志图王”,足见是一个具有政治抱负的人。后来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了中国,他改而从事“稗史”的编写工作。相传他创作的小说有几十种,但大都没有流传下来。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列国演义三国演义隋唐志传平妖传

72、粉妆楼几种,而以三国演义为最著名。2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引人入胜地描写了封建王朝中四百个以上的人物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形象地再现了汉末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这一时期的近百年的历史面貌,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忠义观念和仁政思想。它的主题思想基本上是通过曹魏和蜀汉两个集团的斗争表现出来的。作者善于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巧妙地通过艺术形象和动人的情节表现出来。他不是纯客观地描写人物,而是借助褒贬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和道德观念。全书在描写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其矛盾斗争中,表现了尊崇刘备,贬抑曹操的强烈倾向。三

73、国演义还以大量篇幅,生动地描写了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战争。作者认为军事斗争及政治斗争的互相联系和斗智与斗力的互相结合,往往是取得胜利的关键。书中描写的历史战争,各有特色,使人屡读不厌,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描写战争的最好作品之一。诸葛亮是全书的中心人物,作者集中歌颂他的足智多谋。他知己知彼,谨慎从事,又善于随机应变,他深谋远虑,料事如神,预见战事发展的前景。这一形象,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要求高瞻远瞩,预见未来,掌握自己的命运,维护正义事业的愿望。3与课文有关的内容本课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第九十五回是“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课节截去了司马懿调兵遣将进攻街亭一段和他率兵占领列柳

74、城一段,这两段写司马懿善于用兵,而本课重点人物是诸葛亮,故而截去。本回又大段截去“武侯弹琴退仲达”,即“空城计”的内容。第九十六回是“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后半部分内容是写孙吴与曹魏的明争暗斗,故截去。节选部分集中表现诸葛亮深谋远虑,料敌如神,赏罚严明和马谡刚愎自用,言过其实。三、整体感知,梳理结构1学生快速读全文,理清思路。2叫一名学生简单复述情节。3师生共同梳理结构。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守街亭。诸葛亮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之后,断定司马懿必取街亭,于是调兵遣将把守街亭及附近地区。马谡、王平奉令率兵到达街亭,两个把守街亭的主张不同各自行动。第二部分:失街亭。司马懿父子亲

75、自哨见街亭的蜀军营地,调兵包围蜀军山寨,先断其汲水道路,杀败蜀军,夺得街亭、列柳城,占领了诸葛亮北伐魏的咽喉之地。第三部分为斩马谡。诸葛亮闻听街亭、列柳城失陷,自知大势已去,有计划地布置撤退军队,以保存实力。回到汉中,他深责马谡失职,为明正军律,斩马谡以谢将士,痛感自己用人不当。4本文人物众多,矛盾错综复杂,请思考作者是通过什么线索把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矛盾冲突组织在一起的?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讨论。明确:本文的故事情节复杂,矛盾错综(有蜀魏矛盾,蜀汉内部矛盾,曹魏内部矛盾),人物众多。所有这些,作者都能有机地组织到以攻守街亭为中心的事件中去,并以事件发展的过程(兼时间顺序)为序把材料安排得井

76、井有条。所以说,街亭的攻守是本文的线索。四、具体研习1提问:本文是如何刻画马谡其人的?从中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指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马谡请缨,安营扎寨的情节,仔细品读。师生共同分析马谡的言行。明确:失街亭,马谡应负主要责任。作者在描述中对其所犯的严重错误和他犯错误的根源作了严峻的揭露和批判。诸葛亮在分析完敌情后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话还没说完,马谡便自告奋勇请求守御街亭。当诸葛亮告以利害时,他却表现出“岂一街亭不能守耶”的满不在乎的神气。作品一开始,就写出了他夸大主观的一面和无视客观的一面。诸葛亮没有立即答应他的请求,他于是就以全家性命为担保。到街亭后,他看了地势,不加深思,却表现了麻

77、痹情绪和轻敌思想,反笑“丞相何故多心”。他违反诸葛亮下寨当道的指示,不听王平的劝告和分析,坚决要在山上屯军,一再发出狂言:“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王平指出“恐断汲水道路”,希望慎重行事,他却夸说自己读过许多兵书,且“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把王平的话挡了回去。马谡自高自大的狂妄态度和独断专行的恶劣作风,刚愎自用、言过其实的性格特点,就完全显现出来了。2马谡为何会有此狂妄、刚愎自用等性格特点呢?试结合课文加以分析。学生思考后明确:马谡之所以狂妄、刚愎自用,是因为他读过不少书,自认为满腹经纶,是个卓越的指挥家,加上诸葛亮也承认他“自幼饱读兵书,熟谙兵法”,因此他

78、更加不可一世。当然他也曾引用过兵书上的“凭高视下,势如破竹”的理论,孙子“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名言。而历史上因占领山头或背水布阵而取得军事胜利的事实,也是屡见不鲜的。马谡不分析当时敌我情势和地理形势,只是生搬硬套古人的军事理论,自然就不能从兵法上吸取前人成功的战争经验。可以说,他和赵括一样都是纸上谈兵的“军事家”。(解说:马谡在失街亭的事件中是一个重要人物,因他的刚愎自用、狂妄自大使得蜀国失掉了进军中原的有利地形和大好时机。作者对其有恼怒的情绪,学习时应注意把握)五、课堂小结本课时的重点为:了解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和梳理文章的结构。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平时我们对其了解比较散,没有条理化

79、的认识,通过学习课文,希望同学们能较全面地了解三国演义。六、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2课堂上对内容的分析基本上是大众化的观点,没有新意。了解课文内容后,看能否用创新思维对失街亭谈些新看法。请写一篇失街亭读后感。第 课时教学要点1分析人物形象诸葛亮。2体会本文通过对比手法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3研究性阅读:失街亭谁之过。教学过程一、分析人物形象诸葛亮提问:本文是如何刻画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学生结合课前的思考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梳理。明确:节选部分人物众多,主要人物有诸葛亮、马谡、司马懿,而事实上马谡和司马懿都是作为陪衬来烘托诸葛亮

80、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深谋远虑、料敌如神、赏罚分明而又严于自责的诸葛亮形象。(1)课文开头写诸葛亮分析敌情,调兵遣将把守街亭,集中表现了他的精细谨慎和深谋远虑。他根据探细提供的情报,洞察“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于是决定派人把守街亭。他在分派军务时,再三强调指出街亭地理位置的重要和防守困难的条件,他说:“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马谡一再请缨,诸葛亮虽答应了他的请求,但他深恐马谡不能战胜司马懿、张郃,深知魏军主将的厉害,所以他派出平时谨慎的上将王平为辅佐,嘱咐“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通过”,又嘱咐“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

81、”这些都说明他处理军务精明仔细过人。尽管后来马谡刚愎自用,不听劝谏而失守街亭,也不能苛责诸葛亮。诸葛亮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对敌方了如指掌。他深知司马懿的老谋深算,了解张郃的勇猛善战,估计到战争总是有胜有败的,主帅不仅应有取胜的安排,还应有应付失败的准备。这又是他的谋略高人一等之处。因此,他分派高翔到街亭东北的列柳城去屯兵扎寨,准备引兵援救街亭。又派魏延屯扎军队于街亭之后,总守汉中咽喉,又派赵云、邓芝出疑兵,惊扰魏兵军心。准备自统大军去取郿城,命姜维作先锋,兵出斜谷,以打开进攻长安之路。这个计划比较周严,战争形势顺利,则可进兵长安;形势不利,万一街亭失守,陷于被动,仍可保存实力,退回汉中。通过作者所

82、写的诸葛亮调兵遣将的场面,足以初见他的深谋远虑了。(2)用侧面衬托的写法,写诸葛亮料敌如神。主帅在战前的计划、部署,必经战争实践的检验。这里的侧面衬托有:是用司马懿之口来赞扬诸葛亮。司马懿早估计到蜀兵必从汉中咽喉之地街亭,列柳城进军,于是令司马昭探路,果然见街亭有蜀兵把守。他慨叹地说:“诸葛亮真神人,吾不如也!”。是用马谡的失败来衬托。马谡失守街亭,在于不听诸葛亮的军令。诸葛亮曾说“司马懿非等闲之辈”,而马谡狂妄自大,不以为然。诸葛亮指示他在要道之处下寨,阻挡魏兵,他却在山上屯军,犯了兵家的忌讳,让司马懿钻了空子。本来司马懿晚到街亭是难以取胜的。但偏又侥幸取胜,更证明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是写高

83、翔轻敌,想依靠夜间劫寨轻而易举地夺回街亭,结果被司马懿偷袭了列柳城,失去了咽喉重地。街亭、列柳城均已失陷,蜀军只有退往阳平关。这又证明了诸葛亮对列柳城、阳平关两地在战争中地位重要的估计正确和调兵遣将的恰当。街亭失守造成了蜀军的极大被动,幸亏魏延守住阳平关,不然处境更为困难。以上从三方面衬托出了诸葛亮的料事如神。(3)诸葛亮面对逆境能审时度势,干练从容,达到保存实力的预期目的。胜败乃兵家常事。当他听到“街亭、列柳城尽皆失了”以后,首先是自责“此吾之过也”,他并没有气急败坏、怨天尤人,紧接着便有计划地安排撤退。撤退的目的是保存实力,以便再出祁山,北定中原。首先是命令关兴、张苞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

84、小路为疑兵,掠扰魏兵,这一步使魏兵不能立即追击蜀军。其次是命令张翼引军修理剑阁,使蜀军能顺利退回汉中,可见诸葛亮面临危险而方寸不乱。再次是密令大军收拾行装,以备启程,又命令马岱、姜维断后。战争的进程证明,魏将曹真闻听蜀兵撤退,急忙率兵追赶。马岱、姜维领伏兵杀来,立斩魏军先锋陈造,曹真引兵逃窜。他们断后获胜,为蜀军赢得了从容退却的时间,能够连夜皆奔回汉中。最后是有计划地撤退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军民和姜维老母。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军胜能取、军败能退的从容干练,在撤退时力争主动,更见其谋略超人。(4)写诸葛亮赏罚分明,严于责己。他在出师表中就曾陈述过赏罚严明的治军方针。他的这种思想在本文中依然有体

85、现。赵云、邓芝英勇挫败追敌,不折一人一骑归来,诸葛亮亲率诸将出迎,给赵云、邓芝极大的荣誉,可见他治军有道。“挥泪斩马谡”说明他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二、赏析小说的艺术手法提问:本文是如何用对比的手法,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师生共同探讨问题。明确:本文是通过诸葛亮的“三哭”和马谡的“三笑”的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的,又是通过“三哭”和“三笑”来体现文章生动的情节和极富个性的语言的。作者通过马谡的“三笑”突出地表现了他的性格特点。他一笑孔明“多心”。“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在他看来,诸葛亮严密的布置是多虑的,诸葛亮也是庸人自扰。既然在他眼里丞相都是可笑的,对副将王

86、平更是不屑一顾了。所以他二笑王平无能。当王平给他指出屯兵当道的合理性及屯兵山寨的弊端时,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破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他对王平的态度轻蔑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他三笑司马懿胆小。当司马懿亲自日夜巡哨街亭,马谡在山上见了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言下之意是,如若来围山,定叫他“片甲不回”。他的口出狂言,他的自鸣得意,他的盲目自大通过他的“三笑”暴露殆尽。也只有这样一位狂妄自大之人才会有如此的语言和神态。故事“斩马谡”中诸葛亮有三次不同的哭。第一次马谡悔罪后,诸葛亮“挥泪”道:“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反映了诸葛亮当时复杂

87、的心情。第二次是蒋琬为马谡求情后他“流涕”说“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他的欲罢不能的心态显露无遗。第三次是当武士献上马谡首级后他“大哭不已”。结合课文内容我们知道这是他悔恨、内疚、痛惜、哀思之情的总爆发。通过诸葛亮的“三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深明大义、纪律严明、敢于自责的人物形象。诸葛亮的“三哭”和马谡的“三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体现了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由此可看出作者构思的独特,语言运用的精练。(解说:此问题原本是两个题,通过“三哭”和“三笑”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理解,如果学生理解有难度,也可分成两个问题。)三、研究性阅读:失街亭谁之过1提问:关于失街亭,有人认为责

88、任在马谡,也有人认为责任应归诸葛亮,你们对这一问题是如何看待的呢?2学生分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言。学生甲:失街亭是马谡的过失,他应负全部责任。诸葛亮“言未毕”,他便抢着说:“某愿往”,并且置诸葛亮强调的“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于不顾,口出狂言:“岂一街亭不能守耶?”“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显示出他的刚愎自用,骄傲自大,不自量力。俗话说“骄兵必败”,他如此骄傲狂妄,目空一切,焉能不败。到了街亭之后,又目中无人,笑诸葛亮“多心”,笑王平“真女子之见”?又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当自己军队失败之时,却不能压住阵势竟然临阵脱逃,这样一个人,责任自然在他

89、。学生乙:我认为街亭之失,责任在诸葛亮,因为他不能知人善任,不能重才而用,明知街亭乃“吾军之咽喉”,知“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却未能有效地阻止急于争功的马谡。并且,他用人而疑,派王平相助马谡,恐二人有失再派高翔接应,又派出魏延去街亭之后屯扎,再又派赵云、邓芝以为疑兵,明知派一个人又派一个人都不能胜任,何不慎思深虑再作决策。因此街亭之失,诸葛亮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丙:我认为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不是草率行事,而是谨慎抉择。这可以从以下两个事例中看出:(1)马谡在诸葛亮南征孟获时,曾发表过较高明的军事见解。他说:“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

90、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2)诸葛亮顾虑司马懿深有谋略,认为他是“蜀中之大患”。马谡曾为他出反间计,密派心腹人往洛阳、邺郡等处,散布流言,说司马懿欲反,更伪作司马懿告示天下的榜文,遍贴各处,促使魏主曹睿心疑想杀掉他。结果,反间计取胜,司马懿被削去兵权放归田里。根据以上的两件事,可以看出马谡并非庸才,他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被诸葛亮采纳,他的反间计也收到了效果,因此诸葛亮对马谡是赏识的。街亭失守完全是马谡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狂妄轻敌的结果。因此,不能因为街亭失守就认为诸葛亮用

91、人不当。四、课文总结失街亭是三国演义众多精彩故事中的一个。通过学习本文,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貌。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描写精湛,人物传神,善写战争,结构宏大。三国演义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五、布置作业课下阅读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三国演义板书设计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2了解文章结构技巧。教学重点分析杜十娘刚强和坚定的性格特点。教学难点体会小说深刻的主题。教学方法1讨论分析法。对小说中各个人物通过讨论、分析来明确其性格特征。2鉴赏法。对主要人物性格特点的认识、对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通过师生共同鉴赏来达到领会的目的。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 第 课时一、导语设计前面我们学习的三

92、国演义水浒传都是明代话本小说。文人在话本的编辑加工过程中,又模拟话本写作,进而出现了拟话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选自于拟话本小说集警世通言中的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二、解题1作者介绍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字犹龙,又字耳犹,别号墨憨子、龙子犹、顾曲散人等,长洲人。五十多岁补贡生。曾任江苏丹徒县训导,后任福建寿宁知县。具有进步思想,“酷爱李氏(贽)之学”。清兵入关,参与抗清活动。他零星地提出了一些进步的文学主张,推崇民间文学,重视小说、戏曲,对通俗文学有重大贡献;编选话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简称“三言”);增补长篇小说平妖传,改编新列国志等;刊行民间歌曲挂枝儿山歌;创作传

93、奇剧双雄记万事足;有散曲集太霞新奏,笔记古今谈概等。以“三言”的影响为最大,它对话本短篇小说的传播和推动拟话本的创作都起了积极作用。2作品介绍“三言”是明末冯梦龙编辑的三个话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简称。每集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编辑者做了统一加工,按章回小说形式给予各篇以整齐的回目,文字上也做了修饰。“三言”中宋元话本约占三分之一,明拟话本约占三分之二,其中可能也有冯氏的创作。“三言”的内容复杂,题材广泛,主要有:市民生活,婚姻爱情,政治斗争,狱讼案件,友谊交往,历史故事等。其中优秀之作,歌颂了人民的美好品德及斗争精神,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腐朽残暴,反映了封建社会尔虞我诈的世态人情。但有

94、不少作品存在着封建说教和迷信、消极思想。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1学生自读课文,指定一名学生复述课文情节。明确:本文选自警世通言第三十二卷。故事的主要人物有杜十娘、李甲、孙富等。女主人公杜十娘是个名妓,她不甘做王孙公子们追欢取乐的玩物,真诚地追求爱情,执著地追求心中美好的理想,但现实的残酷击碎了她的梦想。男主人公李甲是个富家子弟,他虽也曾真心爱过杜十娘,但在现实社会面前,他的爱情不堪一击。最终他屈服于社会、家庭的礼教观念。孙富是个卑鄙奸诈的盐商,他对杜十娘的美貌垂涎三尺,他破坏了杜十娘的美好生活。2提问:试梳理故事的结构提纲。明确:(1)杜十娘和李甲情投意合。 (2)杜十娘和李甲私订终身,杜十娘

95、考验李甲。 (3)杜十娘用计赎身。 (4)孙富离间杜、李二人。 (5)李甲见钱眼开,把杜十娘当商品卖掉。 (6)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并投江自尽。四、具体赏析1试分析女主人公杜十娘的形象: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讨论、分析。明确:杜十娘在小说中是一个光彩夺目的悲剧形象。她聪明、美丽、热情,又刚强、坚定、勇敢。具体体现在:为了实现自己从良的心愿,她攒聚了价值万金的珠宝,可见她是个聪明、有心计的人;她爱李甲,不惜跟鸨母正面发生冲突,可见她很勇敢;李甲“囊箧空虚”时,她不仅没有“打发李甲出院”,还非常热情地对待他,这又可看出她的热情。她对爱情是执著的,当她“连日不见公子进院”时,就十分着急地派人到街上寻找,当李

96、甲垂头丧气时,她用纯真的爱情来鼓舞李甲。杜十娘的性格特点在故事的前半部分只是展示了美丽、善良、热情、聪明,以及对爱情的坚贞等方面,并没有全面展示其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她的性格的另一面才逐渐显露出来。当杜十娘听到李甲和孙富准备买卖她时,像晴天霹雳一样。但随即她便猛然省悟到自己选错了人,她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情。自己仍然是个商品,随意被人买卖。她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前途,不能摆脱被侮辱的地位。她痛苦失望的同时又刚强而冷静地对待自己即将到来的命运。她故意装扮得整整齐齐,催促公子快去兑过银子。然后当着孙富、李甲及两船之人打开描金文具,先后将其中的各种珍宝珠玉投入江中,痛骂孙富“破人姻缘,断人恩爱”

97、,又指斥李甲“相信不深,惑于浮议”,愤慨自己“中道见弃”,更感叹自己的理想、幸福化为泡影,最后她投江自尽,以死来表达对压迫她的恶势力的反抗,以死来控诉那个黑暗的封建阶级社会。她这种不屈的行为,使我们进一步看出了她性格的刚强和坚定,完整地了解了她性格特点的全部。2提问:如何理解李甲这个人物形象?本文是如何通过对比手法来展示其性格特征的?师生共同讨论、分析。明确:李甲是个庸懦自私、背信弃义的纨袴子弟。这一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在与杜十娘的对比中展示出来的。在赎身出院的问题上,杜十娘显示了她的勇敢和智慧,而李甲却一点办法都没有,庸懦无能、动摇不定。让他去借钱,可一连六天分文没借到,他的无能的弱点充分显示出

98、来了。杜十娘对爱情执著、坚定,他却瞻前顾后、犹豫不定,以至于最后为了钱财不惜出卖感情。他的行为虽然有一定的社会和生活特殊性的原因,但他的自私、懦弱、背信弃义却是显而易见的。3提问:作者是如何塑造孙富这一形象的?学生思考后明确:盐商孙富是个卑鄙和奸诈的小人。他垂涎于杜十娘的美貌,是个淫恶之人;他用计来结识李甲,是个卑鄙、狡黠之人;他玩弄伎俩,拆散李甲和杜十娘的姻缘,是个不道德之人。他在满口“仁义道德”的幌子下,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作者对这一形象持憎恨和厌恶的态度,他是故事中几个反面形象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4提问:杜十娘的悲剧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其根据是什么?学生思考,教师点拨。明确:杜十娘的悲剧

99、是社会的必然。她是名妓,是凭借美貌、聪明和才情赢得贵家子的欢心。她被京城贵公子们吹捧的基石是不牢固的,别人其实是把她当作玩物看待的,不可能付诸真情,更何况在封建社会中,人们的思想观念里也是不允许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去娶烟花巷里的娼妓贱妾的,不能“为妾而触父,因妓而弃家”的。更何况杜十娘想依托的李甲是个怯懦、自私、卑鄙的伪君子,他身后的父亲李布政又是封建势力的代表,使怯懦性格的李甲更增添了恐惧感。所以尽管杜十娘百般与命运抗争。她最终还是逃脱不掉悲剧的命运。5试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通过杜十娘的悲剧故事,写出了杜十娘作为下层妇女对美好生活的正当要求。作者在杜十娘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中塑造

100、了一个美的灵魂,同时以一种深沉的义愤表现了这个美好的人生追求怎样在那个社会毁灭。全文寄予了作者对追求幸福却被迫牺牲性命的妇女的同情,对背信弃义的纨袴子弟和破坏他人幸福的阴险小人的憎恨,也是对造成故事悲剧结局的那个社会的无情揭露,对残害妇女的阶级的无情鞭挞。(解说:作品通过对杜十娘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朽性,也显示了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学习本文应注意作者创造杜十娘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应透过现象看到其实质。)6提问:如何理解人物的语言特点?明确:本文的语言具有口语化、朴实自然的特点。特别是主人公杜十娘,通过朴实的语言反映了她聪明、刚强等性格特点。如投江之前对李甲的一番话“谁知郎君相信不深,惑于浮议,中道见弃,负妾一片真心。今日当众目之前,开箱出视,使郎君知区区千金,未为难事,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平中见奇,不仅揭穿了李甲的背信弃义。也显示了她的性格特点以及对生活的绝望。五、课文总结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学习,重点应是对杜十娘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她是一个一心追求幸福而被抛弃的妇女形象。她的性格特征主要是从情节的发展中,从她跟周围人物的关系中逐渐被揭示出来的。学习时可以从杜十娘和李甲性格对比中认识杜十娘的鲜明形象。六、布置作业1课下选“三言二拍”中的一些故事来读,以便进一步了解明代的“拟话本”。2写一篇关于杜十娘形象分析的鉴赏文。 板书设计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