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保定市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西周中期有一位名叫矩伯的贵族除了用十块田地从贵族裘卫那里换取了一件价值八十朋的瑾璋之外,还用三块田换取了两件价值二十朋的虎形玉器、两件鹿皮披肩和一件蔽膝。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 井田制度走向崩溃B.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C. 贵族政治已经瓦解D. 传统秩序出现了松动【答案】D【解析】【详解】西周中期,矩伯不顾井田制下土地归天子,各级贵族只能使用不能买卖的规定,用田地换取玉器、鹿皮等奢侈品,表明当时传统的经济秩序出现了松动,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西周时期井田制走向了崩溃,A项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是在战国时期,B项错
2、误;西周时期贵族政治尚未瓦解,C项错误。 2. 春秋战国时期,人的习语有“周文疲弊”“上无天子,下无方伯”等,对此,思想界做出了积极回应,进而A. 使仁学思想得到大发展B. 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早期民本思想C. 使各国丧失了自身文化D. 引发中国历史第一次文化高潮【答案】D【解析】【详解】“周文疲弊”“上无天子,下无方伯”体现的是当时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礼崩乐坏的情况,思想界的回应是百家争鸣,引发了中国历史第一次文化高潮,D项正确;“大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A;B项只涉及到儒学,不符合整个思想界,排除B;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3. 如表是秦朝修建的四大工程,这些工程的修建 秦朝四大工程1.阿房
3、宫,仅前殿就有相当于故宫三分之二的总面积!2.秦始皇陵,修了30多年。动用徭役、刑徒72万余人。3.秦长城,每年征发民工40余万。4.秦直道,是令大将蒙恬率数十万军干、民突击修筑一条重要军事要道。A. 巩固了秦朝统治B. 促讲了民族交融C. 加剧了社会矛盾D. 强化了专制皇权【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秦朝修建的大型的工程,需要征派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4. 杜笃的论都赋是东汉赋风转变的重要标志。它把以往天子、王侯生活的题材转化为关乎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这反映出A.
4、汉赋深受时局的影响B. 汉赋词藻华丽的特点C. 汉赋创作主体的变化D. 东汉赋文学水平较高【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东汉的赋风把题材由天子、王侯生活转化为关乎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说明汉赋深受时局的影响,故选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材料只是说明东汉赋题材的转变,无法体现东汉赋文学水平较高,排除D。【点睛】5. 如表所示为北魏汉族大臣所占比重变化情况。据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道武帝时明元帝时太武帝时文成帝时献文帝时孝文帝时37.5%41.4%50.8%527%59.5%68%A. 民族矛盾逐渐消失B. 汉化改革发展主流C. 鲜卑族完成封建化D. 汉文化的
5、影响力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北魏汉族大臣所占比重变化可以看出,汉臣所占比重不断增加,说明汉文化的影响力增强,D项正确;A项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材料只体现汉臣比重,不能说明汉化是主流,排除B;“完成”的说法缺乏证据,排除C。6. “五代自梁开德讫周显德,凡十三帝,不得其死者七,天下视改号建国,如置弈棋,更戍长。而君臣之纪鞍矣。”这说明在五代时期A. 君主权威受到严重挑战B. 重构儒家纲常有可行性C. 平等意识深受世人推崇D. 儒学已经失去正统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五代时期,政权更替频繁,天下动荡不安,君臣纲纪败坏,说明北宋建立之前,君主权威受到严重挑战,A项正确;材料反映
6、的是重构儒家纲常的必要性而非可行性,B项错误;平等意识深受世人推崇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错误;五代时期儒学并未失去正统地位,D项错误。7. 在察举制时代,知识分子入仕有很大的偶然性;而到了唐代,读书与做官进一步直接而紧密地结合起来。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唐代A. 世家大族不断衰落B. 实行科考选官制度C. 选官的权力在地方D. 读书风气比较盛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而到了唐代,读书与做官进一步直接而紧密地结合起来”可得出这与科举制的推行有关,科举是按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故B项正确;AC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CD。8. 汉唐以来,中央政府派出控驭各地或监察郡县的地方官吏权力较大,并且
7、因朝廷政策失误而形成专制势力,从而割据一方,威胁中央集权。下列制度容易威胁中央集权的是A. “三司”制度B. 节度使制度C. 御史制度D. 郡县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节度使制度权力过大,容易威胁中央集权,故B正确;宋代的“三司”是掌管中央财政的官员,明代的“三司”制度分散了地方权力,故A错误;御史制度没有形成割据地方的势力,故C错误;郡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错误。9. “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当年借款随春秋两税归还,每期取息两分,实际有重达三四分的。”该措施A. 加重了农民的负担B. 证明了早期银行的存在C. 使
8、北宋实现了富国强兵D. 惠民且增加了政府收入【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为王安石变法中实行的青苗法,民户在青黄不接时到当地官府借贷钱、粮,收获后归还并交纳一定利息,既使农民受惠也增加了政府收入,D项正确;青苗法的利息远低于高利贷盘剥,加重农民负担是由于官员推行新法过程中出现了失误,不是新法的主旨,A项错误;材料不能证明早期银行的存在,B项错误;材料中并不涉及“强兵”内容,王安石变法并未实现富国强兵,C项错误。10. 观察并分析如表,概括1014世纪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主要特征是政权辽西夏金元时间9161125年10381227年11151234年12711368年民族契丹族党
9、项族女真族蒙古族建立者耶律阿保机元昊完颜阿骨打忽必烈都城上京兴庆府中都大都主要制度南北面官模仿北宋民族称谓沿袭唐宋猛安谋克行省制度四等人制灭亡于金蒙古蒙古明A. 少数民族政权占主导B. 从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C. 形成了二元统治结构D.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加快【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从辽宋夏金政权并立时期,到元朝统一中国,故B项正确;ACD项都不是主要特征,排除。11. 北宋初年,苏舜钦的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记载:“地占三乡,户率三千,环四十里皆以树桑栀甘柚为常产。”这数千家果农以果园为“常产”,“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这反映出当时苏州地区A. 小农经济逐渐解体B. 农产品开始商品化
10、C. 商品经济发展繁荣D. 雇佣关系日益普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皆以树桑栀甘柚为常产”“常产”,“糊口之物,尽仰商贩”反映出苏州一带经济作物种植量大,商品经济繁荣,故C项正确;A项是鸦片战争后,排除A;B项“开始”错误,排除B;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12. 宋代学者讲究以意统言,寄言出意,把功夫用在领悟上,因此在训诂中力求点到为止,力戒烦琐,给人以宽裕的思考余地。这一治学方式A. 否定了儒学正统地位B. 冲破了伦理道德的束缚C. 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容D. 完善了宋明理学的理论【答案】C【解析】【详解】宋代学者吸取庄子“寄言出意”和佛教“领悟”做法,治学时力戒烦琐,重视思考,丰
11、富了儒家思想的内容,C项正确;宋代学者的治学方式并未否定儒学正统地位,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宋代学者“冲破”了伦理道德的束缚,B项错误;“完善”了宋明理学的理论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13. 明成祖时期,阁臣秩皆五品,秉处政务,但阁臣不得直接管理六部诸司事务,诸司奏事也不得通告阁臣。这说明阁臣A. 仅为皇帝的助手B. 拥有了票拟权C. 位卑但为权臣D. 与六部无往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设立内阁时,阁臣的品秩低,受的限制多,无权统率六部诸司,说明阁臣仅为皇帝的助手,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阁臣拥有了“票拟权”,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阁臣“为权臣”,C项错误;阁臣与六
12、部无往来与其“秉处政务”的职责不符,D项错误。14. (清朝)皇帝收到呈递的奏折后对信息进行整理,做出判断和决策,最终写有朱批的奏折会通过军机处发还给官僚,以供他们执行皇帝的意志。这种制度A. 保证了决策的效率B. 扩大了沟通渠道C. 使中央直接控制了地方D. 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对信息进行整理以供他们执行皇帝的意志”可得出其强调的是清代的密折制,这是加强皇权的措施,故D项正确;“保证”的说法错误,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沟通,排除B;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15. 清初的“他”大胆地突破了纲常名教观念的束缚,剔除了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用赤裸裸的“利”“害”观点,论述
13、君权的起源及实质。“他”的思想A. 源于资本主义经济B. 反思了传统儒学C. 否定了君主制度D. 描绘了新社会的蓝图【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清初”“他大胆地突破了纲常名教观念的束缚,剔除了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用赤裸裸的利害观点,论述君权的起源及实质”可知,“他”指的是黄宗羲,其思想反思了传统儒学,故B正确;此时还是资本主义萌芽,故A说法错误;材料未否定君主制度,故C错误;材料未体现新社会的蓝图,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16. 周朝俨然是一个宗族和姻戚累世同居的大家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周朝的旧国当中,从没听说过是商朝的后裔,而唯一奉殷祀的宋国,却是周人所建。可知王子分封的事
14、在商朝若不是绝无,亦稀有。但在周朝,则不然了。王位是以嫡长子继承的,王的庶子除在少数例外的情形之下(如王后无出,或嫡长子先死)都没有为王的资格,所以文王、武王的庶子都受封建国,其后,周王的庶子在可能的限度内也都或被封在畿外建国或被封在畿内立家。商、周间的这一大差异产生了以下两种重大的结果:第一,因为王族的向外分封,周朝王族的地盘比之前商朝大大扩张了,王室的势力也大大加强了,同时王的地位也大大提高了。周王正式的名号是“天王”,通俗的称号是“天子”。第二,王族的向外分封也就是周人的向外移殖,这促进民族间的同化,也就助成“诸夏”范围的拓展。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1)编写一幕发生在周代诸侯之间对话场景
15、。(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商周政治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2)根据材料并结合商周对地方管理的措施,说明周朝是一个宗族和姻戚累世同居的大家庭。【答案】(1)示例主题:分封制虽非王之姻亲,但你我殊途同归。(宋、齐国国君在去镐京述职的路上偶遇)宋君:(微笑)同路同路。老兄,祖上齐君:(拱手)姜姓,侯爵。只因祖上(太公)助周武王灭商,而被封国建邦。老弟,祖上又是宋君:(无奈、惭愧)我系商后裔,因纣王不道而灭国,承蒙武王垂怜被封故地。齐君:是啊是啊,我辈应竭力尽忠大王。(无比荣幸的样子)(2)说明:周人对被征服的土地和人民采取封建制,根据与
16、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功劳的大小,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诸侯国,逐渐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这样就形成了以周天子为首的及以血缘为纽带的等级秩序,巩固了西周的统治。【解析】【详解】(1)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根据围绕商周政治重大事件点出主题,主题要明确;然后,依据材料并结合商周历史编写周代诸侯之间对话场景,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如主题可以从“分封制虽非王之姻亲,但你我殊途同归”的角度考虑,对话要围绕宋、齐国国君,依据所学知识进行论述。(2)“说明”,根据材料信息“王位是以嫡长子继承的,王的庶子除在少数例外的情形之下(
17、如王后无出,或嫡长子先死)都没有为王的资格,所以文王、武王的庶子都受封建国,其后,周王的庶子在可能的限度内也都或被封在畿外建国或被封在畿内立家”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西周分封制的对象、内容和影响等角度分析即可。17.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魏晋时期,唐朝中后期、明朝中叶)的人口迁徙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人口迁徙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答案】图1:图中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向北方(中原地区)进行迁徙,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这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南下以及汉族人口大量南迁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魏晋时期。图2:图中地方行政单位是
18、道,人口主要是向南方和四川等地迁徙。这与唐朝安史之乱后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2为唐朝中后期。图3:图中北方少数民族有女真和鞑靼,全国被划分为若干省,图中人口主要是从江浙等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向外迁徙。据此判定图3为明朝中叶。【解析】【详解】图1:通过观察图1,可以发现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进行迁徙,中原(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南下以及汉族人口大量南迁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魏晋时期。图2:通过观察图2,找到图中地方行政单位为“道”,人口主要是向南方和四川等地迁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唐朝安史之乱后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可以判定图
19、2为唐朝中后期。图3:通过阅读图3,根据图中北方少数民族有“女真”和“鞑靼”,全国被划分为若干“省”,图中人口主要是从江浙等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向外迁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3为明朝中叶。18. 汉代与明末清初是儒家思想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董仲舒附会春秋公羊传,利用阴阳家的神学观把思孟学派的“天人合一”论和荀子的政治哲学结合在一起,为皇权装饰圣光,从而使儒学披上了神学的外衣。他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
20、。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材料二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中最脍炙人口的两句话,一是“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二是“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前一句可概括为“君为民害”论,批判的矛头直指秦王朝以后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后一句可概括为“民主君客论”,伸张的正是主权在民,君须为民服务的思想。黄宗羲认为,天下之大,事务纷繁复杂,并非一个人就能治理得了的,必须由众多臣子共同治理,于是有了君臣的分工。而君臣关系并非像父子那样是不可改变的亲情关系,而是像师友那样可以选择的平等关系。他痛感道学的空谈,主张明经通史,以求经世致用。整理自吴光论黄宗羲思想的民主内涵及其历史地位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
21、仲舒儒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并指出其发展的原因。【答案】(1)特点:糅合各派思想;神学色彩深厚;强调伦理纲常影响:丰富了儒学内容;神化了皇权,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发展:否定君主专制;提倡君臣共治;主张经世致用。原因:明清时期君主专制日益强化;资本主义萌芽与商品经济发展;宋明理学的日益僵化。【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利用阴阳家的神学观把思孟学派的“天人合一”论和荀子的政治哲学结合在一起”得出糅合各派思想;根据“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得出神学色彩深厚;根据“他所强调的不是
22、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得出强调伦理纲常。影响:根据“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并结合所学可从丰富了儒学内容、神化了皇权、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等方面概括。(2)发展:根据“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得出否定君主专制;根据“必须由众多臣子共同治理,于是有了君臣的分工”得出提倡君臣共治;根据“他痛感道学的空谈,主张明经通史,以求经世致用。”得出主张经世致用。原因: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即可,主要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19. 中枢权力机构的完善,使
23、皇权处于主导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皇帝不可以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而将“圣旨”以“指挥”的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否则,便不符合“国体”。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批发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然后行下。这样,能够防止内外臣僚通过不正当途径要求皇帝“内降恩泽”,防止“侵紊纪纲”增长侥幸”。中书门下(或中书省)和枢密院“宣奉”皇帝的命令,还要录付门下省审读,藉以驳正二府的失误。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 有人统计:“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计三千二百九十一事。”事务的庞杂,使朱元璋感到“密勿论思,不可无人”于是,同年九月,朱元璋依仿古制,设
24、置了四辅官,但任四辅官的王本等人“皆老儒,起田家,惇朴无他长”,不能胜此重任,相继致仕(退休)。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又依仿宋制,设立殿阁大学士大学士为皇帝的侍从文臣,兼备咨询,由文官兼任。但终洪武朝所设殿阁之职,对国家事务“鲜所参决”,仅备顾问而已。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概括材料一,指出宋朝中枢机构的特点。(2)指出材料二中朱元璋感到“密勿论思,不可无人”的直接原因,并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有何认识。【答案】(1)特点:防止权臣干政;中央决策程序化加强;中央机构相互制约(或牵制);有限地限制君主(2)直接原因:废除宰相制度。认识:中枢机构伴随着君主
25、处理国家事物的需要而产生,又随着君主专制的需要而演变;在处理国家事务中有很大的作用,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但随着我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加强,中枢机构的权力在不断地弱化。【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防止内外臣僚通过不正当途径要求皇帝内降恩泽”可知,防止权臣干政;根据“皇帝不可以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而将圣旨以指挥的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可知,中央决策程序化加强;根据“中书门下(或中书省)和枢密院宣奉皇帝的命令,还要录付门下省审”可知,中央机构相互制约(或牵制);根据“皇帝批发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然后行下”可知,有限地限制君主。(2)直接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感到“密勿论思,不可无人”的直接原因是明初废除了宰相制度。认识:综合两则材料及其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发展及其本质可知,中枢机构伴随着君主处理国家事物的需要而产生,又随着君主专制的需要而演变;在处理国家事务中有很大的作用,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但随着我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加强,中枢机构的权力在不断地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