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一、【学习目标】1.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2. 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及其成因; 3. 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二、【课前学习】(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社会主义工业化(1)背景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主要领导人。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斯大林时期,苏联仍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威胁。(2)方针、特点及步骤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_的方针。特点:优先发展_,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过程:19261928年,主要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从1928年起,开始了
2、有计划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建设。(3)影响:工业化建设取得重要成就,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但也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归纳比较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是在特定的国内外背景下制定的,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途径,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则经历了先轻工业、后重工业的发展道路。重点精讲 苏联为何要优先发展重工业?(1)增强国防力量,维护民族独立,需要发展军事工业。(2)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3)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4)斯大林认为工业化的基础就是重工业。2农业全盘集体化(1)背景为了引导农业
3、小生产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随着工业的发展对粮食需求的日益增长,斯大林决定通过农业_来克服粮食危机。(2)农业集体化的实施从_年起,全国各地的集体化运动一哄而起。1930年,经过斯大林的短暂整顿后,农业集体化运动又迅速发展起来。到_年,农业集体化完成。(3)影响积极:为解决工业化建设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有利条件。消极: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开展了对富农的斗争,基本消灭了富农阶级。名师指津苏联的农业全盘集体化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违背了变革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其消极作用越来越阻
4、碍苏联经济的发展。重点精讲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影响。(1)积极性: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苏联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为后来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教训。(2)消极性: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二)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1936年,
5、苏联通过了_,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2特点(1)经济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国家对经济采取指令性_管理,排斥_;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2)政治方面: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3)思想文化方面:个人崇拜盛行,用_手段处理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3影响(1)经济方面积极: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推动了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苏联在二三十年代取得巨大的成就;为_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消极:从长远来看,这种模式长期片面优先发展_,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动力,后来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
6、民经济的发展。(2)政治方面: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维系了政局;但容易导致个人独裁,破坏民主和法制。(3)思想文化方面: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能够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4)被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照般,为各国经济发展埋下隐患,成为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归纳总结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根本原因:苏联是小农生产占优势的国家,经济文化落后。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认识以及理论上的失误。直接原因: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取消新经济政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历史原因:
7、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残余。重点精讲斯大林模式的特点(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归纳总结苏联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1)要注重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既要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又要重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2)要充分发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尊重价值规律,使企业有充分的自主权,不能单纯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3)要注重改善民生,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不能过分地剥夺人民利益来求得国家的发展。(4)要发扬社会主义
8、民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反对个人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杜绝盲目的个人崇拜。(5)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二者必须结合使用。深化提升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1功绩(1)斯大林模式是一种社会主义实践形式的初步尝试,它与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的形成,既是一种历史选择,也是社会制度及体制的一种质的进步。(2)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3)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4)斯大林模式为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启示,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这一模式中的某些做法也为一些资
9、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2弊端(1)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2)经济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经济效益低下;牺牲农民利益,造成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3)思想文化上的专制和个人崇拜的盛行,窒息了学术思想,导致社会意识的贫困和教条主义的盛行,造成思想的长期教条化和僵化。三、【探究与变式】【探究一】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例1: 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
10、长时间,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1)根据材料一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通常都是走怎样的道路?这样做的优点是什么?(2) 材料一中斯大林认为苏联工业化道路与资本主义国家有何不同?理由是什么?材料二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
11、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危机。”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材料三毛泽东在评论苏联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3)结合材料二、三分析苏联的工业化是如何进行的? 变式1: 材料 苏联工业化时期的宣传画苏联的重要工程第聂伯河水电站(1)与西方国家工业化相比,苏联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一下苏联的工业化。【探究二】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例2: 材料一 有关苏联集体农庄的宣传画材料苏联的办法把农
12、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分析苏联推行集体农庄的原因。(2)毛泽东的话说明了什么问题?(3) 苏联的这一做法给我们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变式1: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 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已经不象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 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1929年11月)材料二 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
13、19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1)材料一表明苏联中央在农业集体化决策上有什么变化?可能带有什么问题?(2) 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的现象,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探究三】斯大林模式例3: 材料一30年代苏联的经济体制“实行工商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其他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1)据材料一概括斯大林模式的经济体制特点。材料二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
14、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联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段炳林世界当代史(2)据材料二,分析苏联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例4: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路程。(1)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苏联有什么明显的变化?(2) 苏联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成就? 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计
15、划”成了最时髦的词。苏联“一五”计划之后,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1)移民国家向苏联移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他们还对什么感兴趣?为什么? 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时间粮食人均产量(公斤)肉类人均产量(公斤)19281929470351930193246020一2519331937440一45015一2019381940420一43025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苏联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以上这组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四、【目标检测】1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16、这一方针的特点是()A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取消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C冷战格局的形成 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3.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下列对表中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年份项目1913年1922年1923年1925年1926年工业总产量指数10019.539.175.5108.1工业产量比重生产资料生产40.7%43
17、.7%48.1%43.4%43.9%消费资料生产59.3%56.3%51.9%56.6%56.1%A轻重工业发展相对均衡 B1926年的工业生产超过1913年水平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4前苏联笑话:农夫伊万抓到一条大鱼,回家对老婆说:“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有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的走到河边把鱼扔回去。鱼在水里划了个圆,举起右鳍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的()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5据统计,从1929年7月
18、到1930年7月,在苏联农村中,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 B优先发展重工业而忽视农业的健康发展C新经济政策为发展工业牺牲农业 D农业集体化中农民财产被强行收归农庄6下图为1937年创作的苏联雕塑工人和集体农庄女庄员,根据这一雕塑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得出的信息不会有()A 二五计划完成 B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C工农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D农业集体化已经实现7据史料记载:某一时期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的售价仍是1卢布。这一现象反映
19、了当时苏联(俄)实行()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计划经济体制 D市场经济体制8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9阅读下列图表:材料一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 (注:1932年是与资本主义各国在1929年的生产规模比较)。 年份项目1913年1928年1932年1937年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生产总值553221机器制造业44212
20、1拖拉机不详42121电力15107432石油232121钢555432材料二漫画片面的经济(1)根据图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的成就。(2)漫画中粗壮和瘦弱的两部分分别代表什么?体现出苏联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有何弊端?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
21、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农副产品的增加,农村市场的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强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1) 这两则材料各是怎样认识农业与工业的关系的?(2)结合有关史实回答,上述的不同认识,对本国当时的国民经济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 你如何认识农业、农村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作用?五、小结六、【课后作业】 A组1.1929年下半年,苏联出现了“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
22、埃的敌人”的口号。这一口号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农业集体化运动违背了自愿原则 B.生产关系的变革忽视了生产力水平C.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高涨 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时机还不成熟2.1929-1931年,美、德两国的工业生产额均跌落约1/3。而苏联在1929年的总产量占全球5%;1938年,总产量占全球18%。苏联的表现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主要原因是()A.列宁发动了十月革命 B.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推行计划经济 D.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3.观察下图,二者的本质相同点是() A.消灭农村的剥削阶级 B.改变分配的方式 C.服从国家工业化需要 D.改变所有制性质4.斯大林在1929年
23、12月的一次讲话中说:“我们之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斯大林“抛开”新经济政策的做法是()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确定和实施农业集体化的方针C.颁布1936年宪法 D.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5.1933年,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其中“布尔什维克的智慧”指的是()A.新经济政策 B.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C.国家资本主义 D.民主集中制6.下表是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重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出现表中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项目
24、地区工业生产总值机器制造业拖拉机电力石油钢世界222323欧洲111212A.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B.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 C.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7.下图是美国胡佛研究所档案馆馆藏的一张苏联宣传画,宣传画敦促工人们加入生产突击队,以实现斯大林的五年计划。原画上写着:“我们要打倒懒惰的工人。”该宣传画反映了() A.余粮收集制挫伤了工人的积极性 B.新经济政策无法调动工作热情C.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展开 D.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弊端初现8.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
25、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A.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否定了斯大林模式C.说明了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D.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可取之处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材料二“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这里我们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商品荒就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从供求关系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
26、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内在的错误”。苏共领导人之一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材料三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1)根据材料一回答,苏联经济得到恢复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批评了苏联社会中的哪些不健康现象?简要评述上述现象的危害。(3)材料三中西方人士为什么纷纷前往苏联取经?这种取经最成功的事例是什么?这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B组题1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
27、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高考资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高考 D.开创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
28、的合理性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3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多次发生争论。20年代末斯大林和另一位苏联领导人布哈林进行了激烈的论争,下面是双方的主要观点: 关于农业问题 布哈林认为,从长远观点看,需要改造个体农业,但必须在个体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只要国家政策得当,个体农业还有很大
29、潜力。 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关于工业化问题 布哈林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国民经济要平衡发展,否则也会出现经济危机。 斯大林认为,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社会主义则是从重工业开始;工业化必须高速度,因为帝国主义仇视社会主义,战争不可避免,需要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 布哈林认为,群众消费的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斯大林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前进的动力,通过进行阶级斗争推动经济建设
30、。 摘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岳麓书社)材料二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进入高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了初步的实践经验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基本思想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路。主要内容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要防止片面发展重工业,应当用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论十大关系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尝试,其中许多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材料三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
31、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逐步摆脱这种观念,形成新的认识,对推动改革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中共十四大报告(1)概括提炼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观点。在斯大林思想的指导下,苏联形成了什么发展模式?(2)与斯大林相比,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活动有何成功之处?(3)材料三表明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何重大突破? 试从实践和认识的角度分析取得突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