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72KB ,
资源ID:609584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0958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单元十四人民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单元十四人民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oc

1、单元十四 人民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复习指要1.考点扫描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新中国的诞生和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及“三反”“五反”运动(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严峻的经济形势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和“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2.能力指要(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正确认识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巩固新政权

2、的措施和影响。(2)掌握建国初期面临的经济形势和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及其成效。(3)把握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内容、实质和影响,正确认识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特色。(4)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5)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知识梳理1.主要线索和历史阶段特征本单元主要包括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历史。这一阶段的总特征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从社会性质来说,属于新民主主义

3、社会;从19491952年,人民政府采取措施巩固了新政权,创立新制度,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从19531956年,通过“一五”计划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起步,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确立。2.巩固新政权的斗争新中国建立之初,面临着帝国主义阵营的仇视、封锁和包围,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威胁和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的严峻政治经济形势。人民解放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和进行大规模剿匪作战、和平解放西藏、在全国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开展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运动,严惩了国内外反革命势力,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此外,人民政府采

4、取的恢复国民经济的各项措施也有助于新政权的巩固。3.恢复国民经济的斗争(1)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就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通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全国物价,赢得了人民信任;将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促进了国家财政的初步好转。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缩编国家机构和军队,使国家财政取得根本好转。(2)人民政府在农村允许自由经营,引导农民互助合作,组织兴修水利;在城市工矿业中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达到并超过历

5、史最高水平,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思考讨论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两大艰巨任务,为此中共采取了大量措施。试与苏俄建立后的措施相比有何不同?提示:可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来比较。4.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解放后,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并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将它们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从而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自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这

6、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2)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确立。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这一根本的政治制度,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5.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成就(1)经济建设成就根据“一五”计划,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重点发展以东北为基地的重工业。到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在工矿业、交通运输业、农业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2)民主政治建设成就1954年召开的全国一届人大,制

7、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选举了国家主席,产生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1949年召开的新政协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下的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在巩固新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中都起了重要作用。从根本大法上确立中国国内各民族间平等友好互助的关系,保障各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成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思考讨论你怎样认识我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提

8、示:应主要从过渡时期我国存在的经济形态和政治派别及各自的地位、发展的趋势等方面来归纳。6.过渡时期的外交活动(1)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采取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团结世界各国人民的外交方针。(2)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3)积极同周边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4)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在会上起了积极作用。(5)1955年,在亚非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疑难突破1.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问题

9、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即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1949年我国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在这一社会中,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经济上是五种经济成分即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并存。其中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仍占有很大的比重。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领域里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成分,改造非社会主义成分,把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变成社会主义经济。所以说,建国后的新民主主义时期并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属

10、于过渡的阶段。就其整体而言,不完全是社会主义的,但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而且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此,不能把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截然分开。我们承认这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同我们把新中国成立以后称为社会主义国家也不矛盾。说过渡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就其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说过渡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就其政权形式的某些特点和五种经济成分并存而言。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的侧面加以强调的结果,没有根本的区别。2.对建国初期各项措施的认识建国初期,面临极其严峻的考验,为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剿匪作战、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反运动、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等一系列措施

11、。这些措施:(1)体现了当时的两大任务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并且,巩固政权有利于恢复经济;恢复经济是从根本上巩固政权,两者是相辅相成的。(2)体现两种革命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继续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社会主义革命就是打退资产阶级不法分子的进攻,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3)体现了既定的工作重心:城市的管理和经济发展。(4)具有过渡时期的特点:各种阶级、各种经济成分并存,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上述措施的实施,使得人民政权巩固、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这就为向社会主义的逐步过渡创造了条件。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

12、有着丰富的内涵,直接承袭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规定,重审全国人民的总任务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核心,时称“一化”;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实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时称“三改”。“一化”和“三改”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前者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都涉及发展和扩大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问题。“一化三改”关系充分体现了总路线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统一的特色,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总路线,其实质就是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

13、基础。4.“一五”计划的特点1953年,国家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起步,也是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始,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通过五年计划的形式开展经济建设,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特色。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参照苏联的建设经验,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到目前已是第十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方面是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需要迅速改变这种状况。“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这是由于东北地区具有相对优越的工业基础,况且工业资源丰富,又是重要的农产

14、品基地,靠近苏联易于接受支援,具有独特的优势。从此以后,东北地区作为工业基地,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五”计划完全以总路线的精神为指导,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而且以工业化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改造为主要手段,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一五”计划是贯彻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大步骤。考虑到改造和建设的长期性,“一五”计划只是强调五年期间为改造和建设准备初步基础。实施的结果则是“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了总路线规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超额完成了预定的工业化的建设指标。特别提示2004年全国文综卷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题,考查了“一五”计划及东北的建设成就。说明高考考查时事热点

15、的时效性特征。对于本单元的此类问题我们应适当加以关注。如由建国初期的各项措施来看中共的执政能力、由各项制度的建立看新中国初期的现代化历程等。5.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起,我国开始实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实践过程中,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的典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已确定的奋斗目标,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进一步确认。建国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积累了利用和限制私营工商业的许多经验,积累了在农村实行互助合作的经验,从而为社会主义改造的实施奠定了直接基础。在社会主义改造中

16、,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实行自愿互利、典型示范与国家帮助的原则;对民族资本采用了赎买的政策,把经济制度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结合进行;整个改造采取逐步过渡的形式与步骤,进行渐进的和平的转变,最终实现了改造建设两不误的和平过渡。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创举,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精神和务实作风,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以今天的眼光看,当时的改造工作,尤其是后期,过粗过快,遗留问题较多;“三改”先于“一化”提前完成了,造成“一化”与“三改”的脱节,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不平衡;形成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与生产力的水平不符;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过早取消了市场经济。这些是中国改造过程中的重要教训

17、。6.美国为什么能组织“联合国军”侵略朝鲜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侵略朝鲜。那么,作为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的苏联为什么没有行使否决权?美国又是怎样操纵安理会通过上述决议的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操纵联合国,国民党台湾当局继续占据着中国的席位,而新中国被拒之于联合国大门之外。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多次向联合国秘书长和联合国大会发出照会,要求立即取消“中国国民政府代表团继续代表中国人民参加联合国的一切权利”。对此,苏联首先表示同意。但是,由于美国的极力阻挠,中国多次照会都没有得到正式答复。从195

18、0年开始,苏联代表为抗议美国的无理行径,拒绝出席安理会以及有中国国民党台湾当局代表在场的联合国大会及其他机构的任何会议,并声明在这种情况下联合国各机构所作出的任何决议都是非法的。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的同一天,美国利用联合国安理会中苏联代表缺席的时机,强行通过了非法决议案,把发动战争的责任和侵略的罪行强加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头上。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违抗”安理会决议为借口,命令美国空军和海军协助韩国军队作战。当天晚上,美国操纵安理会通过非法决议,追认这一侵略行为。6月30日,杜鲁门进一步命令美国地面部队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开入朝鲜参战。7

19、月7日,美国又迫使安理会通过一个有辱联合国组织的非法决议案,授权美国成立侵略军队的“联合国军总司令部”(由美国指派麦克阿瑟为总司令),纠集了英国、法国、加拿大等15国,组成了侵略朝鲜的“联合国军”。由此可见,美国组织“联合国军”发动侵略战争,是钻了苏联代表拒绝出席有中国台湾当局非法代表的安理会这一外交活动的空子。而当时英法又惟美国马首是瞻,从而使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这样,尽管安理会通过的决议是非法的,但美国却打起了“联合国军”的旗号。7.如何区分过渡时期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段时间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不仅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还

20、要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民主革命的任务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新中国在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的斗争中,有许多斗争就是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主要有: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取缔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丑恶现象、没收官僚资本、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经济侵略势力、进行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等。但这其中的许多斗争同时还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抗美援朝是民主革命反帝斗争的继续,但不是遗留下来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在政治上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在经济上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为此进行的斗争有: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各

21、级人民政府、进行三大改造、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8.正确认识19491956年中国社会的特点(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从党采取的政策来看,有些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如土地改革;有些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如三大改造;有些兼而有之,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2)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3)社会主要矛盾:在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改造后,资产阶级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已不复存在,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先进

22、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4)政治制度: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这一过渡形式的结束。注:加号的为教师使用的拓展内容。发展区联结1.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土地政策土地作为中国社会几千年来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封建剥削的基础。土地问题、农民问题如何解决是中国民主革命能否完成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不同的阶级提出了不同的方案,结果也各不相同。洪秀全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和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权思想都具有很大的空想性,所以都不可能实现。只有中国共产党真正代表全民

23、族的利益,从中国革命的实践出发,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时调整土地政策,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建国后,又在新解放区和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又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引导农民积极参加农业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综观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土地问题、农民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2.两次政协会议的对比中国近代史上有两次政协会议,一次是1946年1月在重

24、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被称为旧政协。另一次是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被称为新政协。(1)从两次会议的组织过程上看,这两次会议都是中共努力的结果,中共在这两次会议上都处于主动地位。(2)从两次会议的背景上看,都具备召开会议的有利条件。旧政协召开前,通过重庆谈判,国民党被迫承认了和平建国的方针,在政治上中共掌握了主动权,而且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小规模进攻连连受挫。新政协是在人民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的情况下召开的,人民军队通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基本上消灭了中国的反动势力,中共联合各民主党派建立新政权已提上了议事日程。(3)从参加会议的派别来看,旧政协主要是国民党、共产党、民盟、青年党、无

25、党派人士和社会贤达;新政协则包括中共、各民主党派、区域代表、军队代表、团体代表、特邀代表,这说明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范围的广泛和新中国社会基础的扩大。(4)从会议的内容上来看:旧政协上,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是争论的焦点;而新政协则主要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5)从会议的作用来看:旧政协通过的决议有利于人民,有利于抵制国民党发动内战,但决议不久就被撕毁;新政协通过的决议完成了建立新政府的准备工作,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3.社会主义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

26、展战略。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还进行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4.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建国初期,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了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这一点可与苏俄当年推行的新经济政策相比较。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它的创举就是实行了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而新中国建立初期,也是小农经济占据优势,与当时的俄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中国向俄国学习,也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结果成功地实现了对资本

27、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但中国自己也有创造,那就是实行了赎买政策,这是俄国所没有的。思考讨论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采取了一些措施。试归纳这些措施。提示: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及赎买政策、土地改革中的保护富农经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等方面分析。5.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衰和历史地位(1)兴衰过程:萌芽:明朝中后期以后在江南的一些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发展缓慢。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产生了使用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

28、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迅速发展:19011911年。“短暂春天”:一战期间,被称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显著发展:国民党统治前期,即19271936年。但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受官僚资本的摧残也越来越严重。破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的措施,民族工业几近破产。恢复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因中共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和进行土地改革保护富农经济,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被称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期。消灭:经过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消失了。(2)历史地位: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

29、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从政治上看,它导致了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从思想上来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6.历史上东北发生的重大事件(1)中国古代:唐朝:设黑水都督府和册封渤海郡王。元朝:设辽阳行省。明朝:设奴

30、儿干都司。清朝:设黑龙江、吉林、盛京三个将军辖区。(2)中国近代:日俄通过战争争夺对东北的控制权。1931年,日军发动侵略我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蒋介石推行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沦陷。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中共组织东北抗日联军同日军作战。人民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决战首选东北,即辽沈战役。(3)中国现代:中国在“一五”期间,重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当前,党和政府发起“振兴东北”的战略决策。注:加号的为教师使用的拓展内容。典例剖析【例1】 (2004年江苏,14)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A.新中国的成立B.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C.三大改造的完成D.新

31、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剖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的各种主要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而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只是把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变成了农民的土地私有制,仍属于私有制,因此A、B两项可排除。社会主义制度应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制度。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则是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这一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运用经济决定政治的原理可知,C项是建立的标志。答案:C【例2】 (2004年江苏,17)新中国“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最早提出是在A.中印联合声明 B.中美联合公报C.日内瓦国际会议D

32、.万隆会议剖析:“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亚非会议上提出的。因此D项符合题意。答案:D【例3】 (2003年广东,14)1951年开始的“三反”运动和“五反”运动A.分别在国家机关、国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中进行B.分别在国家机关和国营企业中进行C.目的均在于惩治私营企业中的不法行为D.都是为了纯洁干部队伍,抵制资产阶级的腐蚀剖析:本题是一道比较题。“三反”主要是在国家机关和国营企业中开展,“五反”主要是在私营企业中开展,据此可以排除B、C、D三项。答案:A【例4】 (2004年上海,33)(天津解放后)有一次座谈,一位资本家问道:“我现在开工厂,有剥削,是有罪的。我还准备多开几家,那不是

33、罪更大了吗?”刘少奇回答:“你开的厂是有剥削,你用剥削来的资本再开几家厂,将来,交给国家这样的剥削是有功的。”这一段话后来被概括为“剥削有功论”,受到极大歪曲和非议。王光美与君同舟 风雨无悔(1)这位资本家提出的问题在当时有一定的普遍性,为什么?(2)刘少奇的回答体现了当时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什么政策?(3)采用这项政策的原因是什么?(4)在什么背景下“这一段话受到极大歪曲和非议”?剖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应结合中国共产党对剥削阶级的基本主张,即消灭剥削,和当时全国刚刚解放,资本家对共产党的政策还没有正确的认识等史实来回答。回答第(2)问时

34、,应从材料所述刘少奇的话中看出当时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是鼓励其发展而且资本家开办的工厂“将来交给国家”,说明此时的党实行的是国家资本主义政策。然后结合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形势回答第(3)问。第(4)问显然说明当时党犯了“左”倾错误并开展对刘少奇的批判。因对刘少奇的批判是“文革”爆发后的事情,从而判断“背景”为“文化大革命”。参考答案:(1)全国刚解放或共产党主张消灭剥削,时人对共产党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了解不多。(2)国家资本主义政策。(3)百废待兴,过渡时期或为了建立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4)“文化大革命”。【例5】 (2003年上海,33)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庄严宣布:中华民族将“创

35、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阅读下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1952年1956年1957年工业总产值343.3703.6783.9农业总产值483.9582.9604.0工农业总产值827.21 286.51 387.9(1)新中国这一时期呈现了怎样的趋势?(2)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什么?剖析:首先,根据统计表,分析每一组数据的演变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判断经济的走势。其次,结合表中涉及的时间,回归教材,根据教材内容,总结出现上述走势的原因。参考答案:(1)快速发展,工业化的程度在提高(或工业发展快于农业)。(2)四大运动(如答具体名称,至少要有三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36、,一化三改造的进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一五”计划的指导作用,苏联的帮助等。教师下载中心教学点睛本单元的内容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因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也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范围之一。1990年以来,高考试题均涉及本单元内容。从题型看,单选、多选、材料分析题、问答题均有。试题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土地改革、七届三中全会、“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国营经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合作化运动等。随着当代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日臻完善,估计本单元内容的试题将会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本单元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包括许多复杂的历史问题,在今后能力测试要求不断提高的情

37、况下,将会出现本单元的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本单元的重点是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政治经济斗争;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实现的条件、意义;三大改造的意义;工业化建设成就和民主政治建设成就。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中共对新民主主义各种经济成分采取的不同政策及原因、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则是难点。在本单元的复习时,要注意做到:(1)过渡时期虽然只有7年,时间跨度较小,但内容头绪多。对于本单元的复习,要明确一个中心,即“过渡”。前三年的“为恢复国民经济而斗争”和“巩固政权的斗争”是为“过渡”准备条件的,而后四年的“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则是实现“过渡”的手段和过程。明确了这个基本结构,在此基

38、础上去认识和理解构成结构的基本史实。(2)本单元内容多,涉及到许多历史概念,对此不但要理解每个概念的内涵,更要注意概念涉及的事件之间的互相联系,以便于构筑知识体系和揭示阶段特征。(3)准确把握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要辨别清楚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区别与联系。明确本单元的重大历史事件哪些是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哪些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还要注意其中有的具有双重性质。(4)中国现代史的阶段特征,可以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几个方面去概括。关于经济方面的特点可以从经济结构、经济布局、经济体制等几个方面考虑。政治方面可从党和人民政府的政策、党的建设等几个方面考虑。(5)注意本单元知识与世界史的联

39、系,特别是与苏联历史的联系。19171936年的苏联历史与19491956年的中国历史有许多相似之处,要注意比较。建议本单元安排至少5课时,其中学生复习和教师讲解2课时,测试2课时,讲评1课时。拓展题例【例1】 (2003年全国春季,16)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将它转变成为A.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B.工人群众的集体所有制企业C.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D.社会主义的国营企业剖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组建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据此分析D项正确。答案:D【例2】 (20

40、02年广东,16)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A.农民个体所有,个体经营B.集体所有,集体经营C.集体所有,个体经营D.国家所有,个体经营剖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据此判断A项正确。答案:A【例3】 (2001年全国春季,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毛主席说过边区有三大害,就是迷信,不识字,不讲卫生。迷信一害就又有三大害。第一它害得人们家破人亡。第二它害得人们短了志气。生活不好,政治不好,迷信说这是命该如此第三它还要窝藏匪类。世上既然有糊涂人整天疑神见神,也就是有混账人利用他们的糊涂,故意诌出一派胡言,组织许多团体,来干种种招摇撞

41、骗、奸盗邪淫的勾当。反迷信提纲中国青年第2卷 第11期(1940年9月)材料二:边区群众中的迷信现象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医药卫生工作不普及。群众没有旁的方法战胜疾病,只有相信神仙。要老百姓不敬神,就要有科学的发展和普及。毛泽东在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44年3月22日)材料三:一贯道及其他类似的秘密迷信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固然是人民生活的痛苦和文化的落后,但它们在最近迅速发展及其活动的猖獗,则主要是由于地主阶级和特务反革命分子的活动和我们的麻痹。应该在公开宣传上强调一贯道是为地主特务反革命分子所利用以进行反革命活动的组织,因此应该取缔、禁止和解散,劝告一切善良的人民不要去加入,已加入

42、的都应退出,以免连累善良。刘少奇关于开展反对一贯道活动给西北局的信(1950年10月19日)请回答:(1)据材料一回答,为什么要反对迷信?(2)据材料二、三回答,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迷信现象,为什么?(3)据材料三回答,对于一贯道等带有政治目的的迷信组织和参加这类组织的善良群众,中共的态度和政策是什么?剖析:本题以反对迷信为切入点,反映了现实的反法轮功斗争,体现了与政治学科的结合。解答时可结合教材与现实的相关内容来作答。从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角度来总结迷信的危害,铲除迷信的措施和我党对待反动组织与受欺骗群众的不同政策。这样才能做到层层递进,准确回答。本题立意新,把历史上中共反迷信斗争与现实反法轮

43、功斗争隐性地结合起来进行考查,思想教育功能突出,又不拘泥于教材,是今后高考命题的方向。同时也提示我们今后的高考复习,一定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学用结合。参考答案:(1)迷信是边区的一大害,它害得人们家破人亡、短了志气,也容易被邪恶势力利用。(2)迷信的根本原因是生活贫困、文化落后和科学不普及,要最终战胜迷信就要普及教育,宣传科学,改善医疗卫生条件。(3)对一贯道等带有政治目的的迷信组织要坚决禁止和取缔,不允许其影响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对参加迷信组织的群众要加以劝告和说服教育,使其脱离这些组织。学术动态1.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主要涉及如何看待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理论到过

44、渡时期总路线的转变问题。毛泽东曾说,“总路线就是逐步改变生产关系”“就是解决所有制问题”,它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有人认为这种提法是强调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而不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必然导致党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上急于求成和求纯,违背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规律。另一种观点则从多方面分析毛泽东认识转变的原因,说明其思想转变符合当时中国发展的实际,是正确的、合理的。2.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看法,存在很大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应充分肯定,另一种看法持怀疑或基本否定的态度,第三种观点是在基本肯定的基础上对错误作足够估

45、计。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是怎样看待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当今的改革开放的关系问题。一种观点认为,今天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就是否定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另一种观点认为,改造与发展非公有制两种不同政策,具有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联系,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今天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改革是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必然趋势。两者都是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经济决策。因此,既不能因为肯定今天的改革而否定或怀疑当年的改造,也不能因为肯定当时的改造而指责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3.对新中国建立初期“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评价问题对上述问题的评价,史学界存

46、在以下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一边倒”的政策致使新中国全盘接受苏联模式,助长了盲目照搬苏联模式和经验的教条主义的发展。另一种观点认为“一边倒”政策导致了新中国闭关自守,在经济上阻碍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第三种观点认为,“一边倒”方针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针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而采取的政治方针。它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是“首先必须站稳我们的民族立场”“在既定的环境中选择最有利的中国革命的策略”,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第四种观点认为,“一边倒”不仅仅是因为两党有着共同的意识形态,更不是要充当苏联的附庸。它成功地建立并加强了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迅速取消了

47、帝国主义列强的在华特权,同一批国家建立了新型平等的外交关系与贸易往来,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第五种观点认为,“一边倒”政策的历史局限性是使我国在一些国际交往中,尤其是对美外交等问题上的自主性,受到一定的牵制和约束。总之,“一边倒”政策是利多弊少的政策。意犹未尽提醒自我有个老太太坐在马路边望着不远处的一堵高墙,总觉得它马上就会倒塌,见有人向它走过去,她就善意地提醒道:“那堵墙要倒了,远着点走吧。”被提醒的人不解地看着她,大模大样地顺着墙根走过去了那堵墙没有倒。老太太很生气:“怎么不听我的话呢?!”又有人走来,老太太又予以劝告。三天过去了,许多人在墙边走过去,并没有遇上危险。第四天,老太太感到有些奇怪,又有些失望,不由自主便走到墙根下仔细观看,然而就在此时,墙倒了,老太太被掩埋在灰尘砖石中,气绝身亡。一语中的:提醒别人时往往很容易、很清醒,但能做到时刻清醒地提醒自己却很难。所以说,许多危险来源于自身。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