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103KB ,
资源ID:609532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0953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单元十三人民解放战争.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单元十三人民解放战争.doc

1、单元十三 人民解放战争复习指要1.考点扫描人民解放战争(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全面内战的爆发(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军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胜利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2.能力指要(1)了解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进而认识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原因、内容及影响。(2)了解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认识中共在解放战争不同时期采取不同军事策略的准确性和重大意义。(3)掌握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正确认识会议所体现的“西柏坡精神”的现实意义。(4)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2、(5)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知识梳理1.主要线索和历史阶段特征本单元包括1945年抗战胜利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既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历史,也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确立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2.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1)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为建立世界霸权,在中国推行扶蒋反共的政策,力图控制中国。(2)为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

3、治,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抗战胜利后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阴谋发动大规模的内战以消灭人民革命力量。(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使帝国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壮大,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4)抗战的胜利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为争取新民主主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包括各民主党派,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十分强烈。以上这些情况表明,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3.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1)全面内

4、战爆发前,国统区人民和各民主党派要求和平的呼声不断高涨,促使双十协定的签订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2)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与中共合作,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思考讨论统一战线是民主革命胜利的一大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组成了哪几条统一战线?简要分析每一条统一战线实施的结果。提示:统一战线有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回答结果时革命统一战线应一分为二地分析其结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则强调其功绩即可。4.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经历战略防御、战略进攻两个阶段。(1)战略防御阶段:即战争第一年(从1946年6月至194

5、7年6月),这一阶段又分为两个时期。粉碎全面进攻时期:1946年6月至1947年春的8个月时间里,人民解放军歼敌70多万,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粉碎重点进攻时期:1947年春至1947年夏,人民解放军经青化砭、孟良崮等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2)战略进攻阶段:从1947年6月至1950年夏。这一阶段又分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渡江作战、追歼残敌四个时期。1947年6月至1948年8月为战略反攻时期: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形成了全国性的战略反攻阵势,一年后,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是战略决战时期:中共中央及时抓住战

6、机,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为解放长江以南地区奠定了基础。1949年4月为渡江作战时期: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占领南京,一举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1949年4月底至1950年夏为追歼残敌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大西南、大西北等地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到1950年夏,以解放海南岛为标志,在大陆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基本被消灭。5.国民党的反动政策抗战胜利后,作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政权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但在准备工作尚未完成的情况下,采取了“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策略。在重庆谈判中,拒不承认

7、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在政协会议上坚持“军令、政令统一”,先“军队国家化”,后“政治民主化”,内战准备工作就绪后,便撕毁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发动了全面内战。1949年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国民党主动求和,企图通过缓兵之计以达到卷土重来或“隔江而治”的目的,后拒绝在国内和平最后修订案上签字,充分暴露了其假和谈的反动面目。内战失败后,国民党退踞台湾,继续推行反共政策,导致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再次分离。思考讨论玩弄反革命的两手策略是反动势力的一贯伎俩。试结合人民解放战争的有关史实论证上述观点。提示:可结合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中国民党的真假意图来论证。6.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1)政治

8、上:抗战胜利后至全面内战爆发前,中共中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参加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迫使国民政府承认和平建国的纲领,并签订了双十协定,通过了政协五项决议,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内战爆发后,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增强了中国人民同美蒋反动派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同时领导国统区人民掀起更强烈的人民民主运动,联合各民主党派,使蒋介石政权陷入极端孤立的境地。三大战役胜利后,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革命胜利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重大问题。1949年4月,为尽快结束战争,与国民政府代表团举行北平谈判,彻底揭穿了国民党的假和谈阴谋。在国民党政权覆灭

9、,人民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形势下,于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2)经济上:中国共产党根据抗战结束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改变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实行土地改革,并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3)军事上:全面内战爆发前,面对美蒋反动派的内战阴谋,积极做好自卫战争的准备。解放战争初期,面对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现实,解放区军民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解放战争第二年,及时作出举行全国性战略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的决策。解放战争第三年,又抓住战机,与敌军主

10、力进行决战。三大战役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又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之后通过渡江作战和追歼残敌,终于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疑难突破1.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帝国主义力量遭到削弱,而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有了新的发展,这为中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但战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积极对外扩张,妄图统治整个世界。控制中国,是美国在战后推行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它采取了扶蒋反共的政策。国民党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其根本目标就是使战后的中国重

11、新回到战前状态,即坚持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而中共及其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存在和发展,成为其主要障碍。全国人民,包括民主党派,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十分强烈,这样,中国的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及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内阶级矛盾迅速上升,因此中日民族矛盾不再是支配中国局势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如何发展、如何解决,将决定着整个中国的命运。2.内战爆发的必然性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具有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企图维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中共代表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决心实现民主革命的目标,

12、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就必须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抗战胜利后,国内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一切斗争必须服从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抉择。国共双方都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双方虽进行和平谈判,但国民党方面是假和谈;共产党方面抱着十分的诚意,同时也没有放松战争的准备。在二战后的国际大气候下,美国的全球霸权政策推动美蒋勾结,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3.国共进行重庆谈判的主要原因及历史作用蒋介石提出谈判的主要原因,是争取准备内战的时间,欺骗国内外舆论。其真实意图是:一方面,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可宣传共产党无和平诚意,把内战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另一方面如果毛泽东去了,就可利用机

13、会准备内战,并诱使共产党交出军队和解放区政权,以实现它的“军令统一”“政令统一”的目的。中国共产党赴重庆谈判的原因,是响应全国人民要求和平的呼声,从捍卫人民的利益出发,尽一切可能制止内战,努力寻求和平、民主、团结的道路。另一方面,如果和谈不成,也要以真和谈来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谋,向全国人民表明中共和平的诚意,以利于团结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争取那些对蒋介石抱有幻想的中间力量。重庆谈判的历史作用:迫使蒋介石承认了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地位,承认了各党派的合法地位,为全国人民争取了民主权利。通过谈判,中共表明了和平的诚意,争取和教育了广大人民,特别是中间人士。通过谈判,揭露了国民党蒋介石的假和

14、平阴谋,迫使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建国方针,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4.毛泽东“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蒋介石占有军事上和经济上的优势,又得到美国的支持,许多人担心中共不是国民党的对手,中共不可能赢得胜利。毛泽东及时分析了国共两党的实力和发展潜力,认为从长远的观点和本质上看,“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这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取得胜利的决心和信心。5.为什么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前途命运如何?有几种道路可供中国人民选择:一是帝国主义千方百计要变中国为它们的殖民地。但中国人民奋起抗争,避免了

15、中国完全沦为殖民地的命运。二是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但因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强大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中国不可能走上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激进的民主派的各种救国方案都失败了。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实行反共反人民的政策,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被人民所抛弃。部分中间阶层幻想使中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下,根本无法实现。三是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经验提供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相互勾结,千方百计阻挠破坏中国人民走这条道路,但最后都没有得逞。走社会主

16、义道路是中国人民通过100多年抗争、探索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历史的必然选择。6.中共取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是解放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为解放战争制定了正确的政治军事方针,建立了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方针、土地改革政策,在战争的不同阶段提出了一系列军事方针等,有力地保证了战争的胜利。(2)解放军广大指战员发挥高度的革命积极性和主动精神,英勇机智地同国民党军队战斗。(3)各解放区人民以无比巨大的热情,以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给予前线以空前规模的支援。(4)国统区的中共地

17、下组织和革命群众掀起了广泛的人民民主运动,形成了反蒋斗争的第二条战线,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总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就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思考讨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任何党派只有顺应民愿,才能生存发展,否则必将被历史所淘汰。你能结合人民解放战争的有关史实证明上述观点吗?提示:此题应将中共和国民党作为两方面的代表,从人民的意愿和两党的基本立场和策略方针等方面进行对比,即可得出上述结论。7.蒋介石在军事上走向失败的原因蒋介石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在军事上从强到弱、从大到小直至最后走向彻底失败。其自身的原因有:(1)军事上:蒋介石指挥上的失误、国

18、民党内军队派系林立。(2)政治上:实行独裁统治,积极反共反人民,假和平真内战。(3)经济上:征收苛捐杂税,滥发纸币使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边缘。(4)外交上:进一步出卖国家主权,使美国在华攫取更多的特权。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最终使蒋介石政权在大陆22年的统治走向崩溃。8.把中原地区作为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原因和意义(1)主要原因该地区国民党兵力空虚,因为当时国民党正重点进攻陕北、山东,兵力分散在东西两头,中原地区就成了要害和薄弱部分。该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地跨苏、皖、豫、陕、鄂五省,地处长江、黄河、淮河之间。进攻中原,就可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直接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迫使其进攻山东

19、、陕北的部队回援。这个计划一旦实现,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战局,达到将战争从解放区引向国统区的战略目的。便于战略进攻的开展。解放军进入中原后,可以调动和吸引蒋军南线的全部兵力,迫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也有利于其他解放区转入战略反攻,构成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形势。(2)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历史意义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旦发生,就必然走向全国性的胜利。”9.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的首选地点定在东北的原因在全国各大战场中,东北战场对人民解放军最有利。第一,在兵力对比方面,是全国各大战场中

20、唯一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战场。第二,东北国民党军队孤立分散,补给困难,而且战略意图或撤或守,正处于举棋不定的状态。第三,解放军后方巩固,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雄厚。而且人民解放军歼灭东北敌军,就能粉碎敌人战略收缩的企图,进而实施战略机动,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的作战。同时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战争,使解放军获得战略总后方。如果把战略决战的方面首先选在华北战场,就会受到华北、东北两大集团的夹击,首先指向华东战场,则会使东北敌军迅速撤退,实现其战略收缩的企图。注:加号的为教师使用的拓展内容。发展区联结1.国共历史上的重要谈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双方曾进行多次谈判,重要的有西安事变谈判、

21、抗日战争爆发后的谈判、重庆谈判、北平和平谈判。这些谈判是国共关系的重要体现。从谈判进行的背景看,都是在中国革命发展到关键时刻进行的。从谈判的结局看,都对中国政局和革命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共在历次谈判中都表现出以民族利益为重,代表中国人民要求,作出了重大让步,表现了高度革命灵活性和原则性。周恩来在四次谈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四次谈判的最终结局上看,前三次成功,北平谈判失败。四次谈判都与当时的国际局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各种国际力量对谈判都发生重要影响。国共双方谈判的历史告诉我们:国共两党关系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的,国共两党虽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但都是炎黄子孙,民族利益是共同的。还说明国共

22、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在处理双方关系时,应求大同,存小异。在寻求大同时,就出现合作;强调大异时,则发生矛盾。正确处理大同与大异关系,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前途。“一国两制”就是求同存异的经验在今天条件下的体现。2.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两次工作重心的转移(1)从城市转向农村:1921年中共一大决定以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表明当时党的工作重心在城市。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中共以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先后发动的南昌、秋收、广州起义均以夺取敌人力量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城市为目标,结果连连受挫,这说明俄国十月革命的“城市中心”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秋收起义中,毛泽东决定转向敌人防备空虚的农村进军,

23、并创建了井冈山根据地。后又及时总结斗争经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表明我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了农村。但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给中国革命带来的巨大损失再次证明了不从具体国情出发,照搬别国的经验,推行“城市中心论”,在当时的中国是行不通的。抗日战争中和人民解放战争中中共开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基本上分布在农村,说明党的工作重心依然在农村。(2)从农村转向城市:1949年三大战役的完成,我国的民主革命即将取得最后胜利。中共的中心任务将要转向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经济建设,这就必然要求党的工作重心要转向全国经济命脉的所在地城市。因此,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

24、转移到城市。综观在这两次党的工作重心的变化,第一次是被迫的,且付出了巨大代价。第二次是自觉的、主动的。第一次转移为第二次转移奠定了基础,第二次转移的实现则是第一次转移的必然结果。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典范。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在不同的时期,受国内外局势的影响,主要矛盾呈现出不同的内容。从一战结束到国民大革命失败,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扶植各派军阀,形成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进而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因此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封

25、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此时期中国人民的一致呼声。从1927年到1935年,英美帝国主义扶植蒋介石作为新的代理人,南京国民政府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实行白色恐怖,国民党反动政权(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土地革命成为此时期中国人民斗争的主要目标。从1935年到1945年8月,因日本一步步扩大对华侵略,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组建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抗战成为时代的要求。抗战胜利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解决,美帝国主义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蒋介石集团坚持独裁

26、和内战的方针,因此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人民解放战争推翻美蒋反动统治成为中国人民必然的斗争方向。思考讨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共制定方针政策的主要依据。试结合新中国成立前的有关史实,说明中共是怎样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方针政策的。提示:首先应明确中共成立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四个主要时期,即大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然后再结合每一个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来归纳中共的具体方针政策。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1)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历

27、程。为了反帝反封建,国共两党在19241927年首次合作。后来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两党关系破裂,陷入了长达十年的对抗时期。1937年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情况下,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再度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直至日本投降。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基本解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蒋介石再次向共产党人举起了屠刀,国共两党再次走向对抗。(2)制约国共两党关系的基本因素: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的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

28、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势力的态度和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就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3)总之,中共在处理国共关系时,始终以民族利益为重,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采取灵活的原则。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阶级斗争服从于民族斗争,民族矛盾高于阶级矛盾。5.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抗争与探索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的主题特色从古到今,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之一,特别是近代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抗争与探索,体现了爱国主义的主题特色,主要表现在:(1)爱国抗争的长期性、连续性、艰巨性和

29、曲折性。由于中国人民的敌人异常强大,这就决定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抗争具有长期性、连续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这符合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2)爱国由学习西方、探索强国之路、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争与探索,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近代中国,林则徐是“开眼”学习西方的第一人,“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当时社会上最先进的思想,资政新篇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最早方案;康有为、梁启超掀起的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孙中山等举起民主共和的旗帜,张謇等倡导实业救国,陈独秀等提倡民主与科学,掀起了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这些抗争和探索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

30、运。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由走俄国道路到走自己的道路,通过“工农武装割据”、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结束了中华民族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3)由爱国形成高度的民族凝聚力。保卫祖国,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突出表现。如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先有蔡廷锴、冯玉祥奋战疆场,后有张学良、杨虎城逼蒋抗日;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中共倡导并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两党共赴国难,炎黄子孙,万众一心,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高度的民族凝聚力。(4)爱国方式多样,人民武装斗争起决定作用。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

31、封建、救亡图存的方式都是以当时的社会条件和自身力量为转移的。仅近代后期就有工人运动、农民运动、民主运动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领导人民军队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则起了决定作用。6.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思想理论建设(1)中共一大: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定为奋斗目标,坚持以革命手段实现这一目标。(2)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3)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形成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但未提出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4)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

32、子中取得的”的思想。(5)“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三篇文章,从理论上说明中国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在中共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这就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6)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矛盾,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7)瓦窑堡会议:中共中央正式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奠定了抗日

33、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8)洛川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之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9)“持久战”理论:针对“亡国论”和“速胜论”的谬论,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明了抗战发展的正确道路。(10)整风运动:1942年的延安整风,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通过整风,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倾和右倾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11)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12)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向城市,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综观以上内容,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而且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是能够不断成熟、完

34、善和发展的政党。 特别提示“以史为鉴”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功能。特别是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成为时事热点的今天,党在历史上的民主思想建设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应值得特别关注。注:加号的为教师使用的拓展内容。典例剖析【例1】 (2004年上海,26)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A.粉碎了胡宗南对延安的进攻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剖析:此题的有效信息是“西柏坡村”和“打了三个战役”。毛泽

35、东是在解放战争的后期住在西柏坡村的,而“打了三个战役”应该是指战略决战中的三大战役。答案:C【例2】 (2003年全国新课程,18)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签订双十协定,内容涉及国家政治建设,其要点不包括A.召开政治协商会议B.国民党结束“训政”C.保障人民享有民主自由权利D.改组国民政府剖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判断出D项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而不是双十协定的内容。正确答案是D项。答案:D【例3】 (2001年全国,14)1949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避免农民战争中的流寇主义 克服农民阶级的私有

36、观念 防止产生骄傲麻痹思想 防止干部中出现享乐腐化作风A. B.C.D.剖析:该题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要准确理解毛泽东说话的真实含义在于“中共中央进入北京后,不要犯李自成那样的错误”。然后结合李自成失败的原因,可知是符合历史史实的。因此C项为正确答案。答案:C【例4】 (2003年上海春季,43)孙中山早在1921年的实业计划中就提出了开发三峡、造福于民的设想。但是在旧中国始终未能实现。请根据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状况,简要说明其不能实现的主要原因。剖析:本题主要考查有效地归纳、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题目本身已经给出了“20世纪

37、2040年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状况”的提示,这些思维角度便是归纳、概括历史现象的准绳;既然是孙中山的三峡工程的设想“不能实现的原因”,那么只要归纳、概括上述思维角度方面的不利条件即可;既然是“简要说明”,就只要说出一般现象即可,不必罗列具体的历史史实。参考答案:20世纪2040年代的旧中国,政治黑暗、腐败丛生;军阀割据、战乱不断;日本侵略、烧杀抢夺;经济凋敝、国力不济;科技落后、人才匮乏。因此,既无安定的社会环境,也无强大的综合国力来兴建浩大的三峡工程。教师下载中心教学点睛历年高考几乎都涉及本单元内容,考查多为选择题。1990年以来,问答题涉及本单元的有五个,但无纯属考查本单元的问

38、答题。命题重点集中在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如重庆谈判和1946年的政协会议)、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土地改革、北平谈判等。从命题看,选择题多选择一些重要的历史名词、概念等,考查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而问答题则以“大跨度”式的题目为主。可以预测,今后高考中对本单元的考查仍以选择题为主,因此,要根据高考要求,明确复习重点,注重能力训练。本单元复习的重点是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政治协商会议、全面内战的爆发、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北平谈判、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及基本经验等。复习时注意以下几点:(1)在全面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归纳整理知识:可把本单元分成解放战

39、争的发展、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线索进行掌握;也可按进程概况分为争取和平民主、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胜利四个阶段进行把握。(2)理清贯穿不同阶段的两条基本线索:一是国民党假和平、发动内战和最终走向失败的过程;二是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进行人民解放战争和最终取得胜利的过程。(3)本单元作为中国近代史的最后一个单元,复习时要注意专题性的总结,要完整地归纳各个专题知识,分阶段进行归纳、对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工作重心主要有从城市转向农村和从乡村转向城市两次大的转移;中共党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会议如八七会议、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七届二中全会等。(4)了解掌握抗战

40、胜利后,在中国前途问题上的三种主张、方案。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5)运用政治和地理有关知识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如运用阶级分析或现象和本质的观点来分析蒋介石集团对中共政策的演变;运用地形、工业布局的有关知识来分析中共把三大战役首先选在东北的原因等。(6)根据最新教学大纲规定,国统区的政治经济危机、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不再列入考查范围。对于这部分内容可做一般掌握。建议本单元安排5课时,学生自学和教师讲解2课时,测试2课时,试卷讲评1课时。拓展题例【例1】 (2002年广东,15)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收复

41、延安是在A.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期间B.进行战略反攻期间C.三大战役期间D.渡江战役胜利后剖析:解放军收复延安是在1947年,据此判断B项正确。答案:B【例2】 (2001年全国春季,14)解放战争中歼灭国民党整编74师的是A.华中野战军B.华东野战军C.晋冀鲁豫野战军D.西北野战军剖析:国民党整编74师被全歼是在孟良崮战役中,参加孟良崮战役的主要是陈毅领导的华东野战军。答案:B【例3】 (1997年全国,14)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维护农民基本利益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A.B.C.D.剖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同

42、时,也考查比较归纳能力。它要求掌握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路线、抗战时期的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解放战争时期的“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是反帝反封建,应该说这些土地政策都是符合这一纲领的。消灭封建剥削这一项,因为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的尖锐化,为了发动更多的人参加抗日,允许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但也确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因此维护了农民的利益。据此分析,可排除带的选项。答案:C【例4】 (2001年上海,19)1946年6月,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当时世人议论纷纷。下列评论中,哪一种更接近事实本质A.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B.楚汉相争,成者为王败者为寇C.“五四”以来,社会演化之必然

43、D.玩偶皮影之戏,列强其后也剖析:本题旨在考查对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原因和性质的认识,能力层次较高,而且题目设计相对新颖,能更好地达到考查学生学科能力的目的。该题可用排除法,B项混淆模糊了战争的性质,把正义的人民解放战争与封建地主阶级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相提并论是错误的。D项中因中国共产党并不是列强统治的工具,不是受列强操纵的,因此可排除。A项迷惑性最大,但它同样模糊了战争性质,也没有揭示内战的根本原因(而这正是C项揭示出的),因此也可排除。答案:C【例5】 (1997年全国,47)结合有关背景,概述1949年以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过程。简要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剖析

44、:本题属于小切口、大跨度的综合分析题。本题着重考查再认再现和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内容涉及了整个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演变以及与此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影响。解题关键是要理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阶段,阶段划分要恰当,不能过粗或过细;在概括阶段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社会背景分析其兴衰过程。分析第二问要理解“地位”与“作用”的概念及相互关系,两者不能截然分开。既要考虑其自身特点,又要从政治方面(又可以分为对资产阶级革命和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不同影响)和经济方面全面分析。要注意这些影响是由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地位和状况决定的,要把资产阶级自身特点与作用结合起来,不能刻意寻求单纯关于“地位”的陈述。参

45、考答案:兴衰过程:鸦片战争前,中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战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甲午战争后,列强争相对华输出资本,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被迫放松了对华经济扩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度迅速发展。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官僚资本主义逐渐垄断社会经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抗战胜利后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历史地位: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它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前

46、提,也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前提之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学术动态1.蒋介石对重庆谈判有无准备的问题关于蒋介石对谈判有无准备的问题,迄今为止大体有以下两种观点。(1)无准备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毛泽东赴渝的行动”完全出乎蒋介石的预料。由于国民党对谈判并无诚意,事前对谈判毫无准备,以至于“在谈判中,一切提案都有中共提出,他们只是消极应付而已”。(2)有准备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从蒋介石的日记透露:对毛泽东应诏来渝的方针是,政治和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

47、治的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国民党代表团开始讲:“倘若政府先提出具体方案,也许会使中共方面认为政府已有一种定见,而有碍会谈的进行。”这说明蒋介石对会谈是有所准备的,而且对于这次谈判,蒋介石早就有了他的既定方针,即不承认解放区的合法地位,不得于政府法统之外谈改组政府问题,强调军令政令统一,军事方面不能迁就。2.第二条战线形成的原因关于原因问题:多数学者普遍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1)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卖国的政策,造成国统区经济、政治和社会的严重危机。人民解放战争的迅速发展,革命力量的空前壮大。(2)此外,也有的学者认为国民党的日趋腐败也是其

48、形成的原因。(3)近年又有学者提出,还应该从社会心理方面进行考查。他们认为蒋介石的倒行逆施,致使第二条战线出现以前,社会舆论就已经形成:抗战期间,国民党顽固派多次制造军事摩擦和反共高潮,特别是皖南事变,使国民党大失民心。抗战胜利后人民盼望安居乐业,因而期望国共两党继续合作,建设新中国。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违背政协决议,召开伪国大,遭到中共、民主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和国统区人民的坚决反对。很显然,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形成,正是这些进步的社会舆论充分积累的结果。3.关于北平和平解放的原因和历史地位关于北平和平解放的原因各派观点虽侧重点不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大体可概括为四个方面:(1)北平的和平解放是伟

49、大的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中军事发展和政治发展的结果。(2)北平的和平解放是中共地下组织对傅作义及其部队长期统战工作的结果。(3)北平的和平解放是包括爱国民主人士在内的北平广大人民群众意愿的反映。(4)北平的和平解放还在于傅作义本人深明大义,具有朴素的爱国爱民思想,从而在关键时刻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关于北平和平解放的历史地位,目前史学界绝大多数人已形成共识,其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北平的和平解放严重削弱了国民党政权的军事力量,严重动摇了其军心、民心,加速了蒋家王朝统治的崩溃和人民解放军的最终胜利。(2)北平的和平解放,确保了200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文化古迹的完整。(3)傅作义率部起义,

50、扩大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改善了部队装备,加速了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4)北平的和平解放中我党运用了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相结合的斗争艺术,为日后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4.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三条路线传统史学观点认为,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两条反蒋战线,一是国共军事战争,二是国统区人民的反蒋人民民主运动。现在有的学者又提出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三条战线的新观点。第三条战线是指中共发动领导的国民党爱国官兵的起义运动。整个解放战争中,国民党800万军队中起义人数达114万,占军队总数的1/7。由起义而和平解放的国土面积为553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多。5.关于国共

51、关系的历史分期对于这一问题,在史学界存在较大分歧,因分期标准不同,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1)以国共关系发展的典型形态,即合作与分裂为标志,但由于对分期的原则、合作与分裂的标志的不同理解,出现两种观点。关于分期原则是:关于合作,只要一方面提出合作意向即视为合作的酝酿;关于分裂,双方都有明确分裂,才构成两党关系分裂时期的到来。由此可分为第一次合作,1921年中共一大1927年底中共中央发出对国民党公告;第一次分裂,1928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中国共产党宣布国民党为国民公敌宣言1935年8月中共发表“八一宣言”;第二次合作,1935年秋冬1947年3月中共驻南京代表全部返回延安;第二次分裂,19

52、47年3月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三次合作的提出及国共关系的新发展,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至今。分期原则:合作一定是双方情愿,仅一方有意,合作不能成立;而分裂只要一方作出决定也会造成分裂。据此国共关系可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次合作酝酿及形成,1922年1月远东民族大会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分裂形成,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11月中共正式成立的苏维埃政府。第二次合作酝酿及形成,1936年12月西安事变1937年9月蒋介石发动联共抗日谈话;分裂形成,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1947年3月中共和谈代表全部返回。(2)以影响

53、和制约国共关系发展的特有社会背景、条件和任务为分期标准。其分期是:大陆时期,1921年中共成立,国共关系开始产生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前;海峡两岸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撤退台湾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振兴中华时期,祖国统一中华民族复兴。(3)以国共关系演变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历史特点的阶段来划分。据此可分期为:第一次合作,1922年1月孙中山正式赞同马林提出的合作建议1927年7月汪精卫分共会议;尖锐对峙,1927年8月共产党举行一系列武装起义1935年7月民族危机加深;第二次合作,1935年8月中共发表“八一宣言”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战略决战,1946年6月19

54、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长期对立,1949年10月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三次合作的提出及其国共关系的新发展,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6.关于对蒋介石的评价问题对于这一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大陆学者由于对蒋介石没有进行过认真的学术研究,因而对蒋介石只有一个笼统的总体的政治评价,即“人民公敌”。近十年来,对蒋介石的认识和评价越来越趋于真实和客观。一般都认为蒋介石的一生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他并非一开始就是一个反动人物,在他的一生中也不是没有做过对国家民族有益的事情,对他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事件中的不同表现,要分别作出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这一评价可分为

55、六个时期:(1)辛亥革命时期:蒋介石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积极参与者,对辛亥革命和反袁斗争做了一些有意义的工作,虽也做了一些错事,但总的来说他在这一时期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人物。(2)国民大革命时期: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为建立革命军队培养军事骨干力量做了一定工作,在平定商团叛乱,统一和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过程中,他起过重要作用。北伐战争开始后,他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作出一定贡献。在1927年3月以前,他基本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人物。但在此时期蒋介石并不真正相信和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因而先后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来排除异己,打击中共,逐渐变成国民党右翼首领。1927年4月,他发动“四一二

56、”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成为革命的对立面。(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实行独裁统治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倾力于内战,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先后发动了五次“围剿”。对日本的侵略则采取了妥协退让的方针,因而他在此时期基本上是一个否定性的人物。但在这一时期,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他的内外政策也不断发生变化,最后终于在西安事变后转向了联共抗日。在这一时期,全国的工农业生产有了一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比重有所增加,对此不应否定。(4)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同中共重新合作,他以抗日军队最高统帅和政府首脑的身份,指挥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抗击日本侵略者,虽曾有过犹豫动摇和消极避战,但他始终

57、坚持了抗战立场,对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一定贡献。这一时期,他基本上是一个肯定性的人物。但是他并没有改变其反共的立场,仍坚持独裁专制统治,其过错也是比较严重的。(5)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为维护国民党及其独裁统治,逆历史潮流而动,发动了全面内战,结果遭到惨败被赶出大陆。这一时期他基本上是一个应完全否定的人物。(6)退守台湾时期: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坚持其“反共复国”的立场,时刻不忘“光复大陆”,其政治立场是反动的。但他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是完全符合中华民族利益的,在此期间,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在特殊环境下使台湾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这也不应否定。7.解放战争时期的“中间路线”

58、“中间路线”,是民主革命时期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人士因不满国民党一党独裁,又不赞成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张而提出的政治路线,其核心是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条政治路线,开始提出于中国大革命失败后,到解放战争时期,形成较为完备的形态,并得到大力宣扬。学术界对“中间路线”的研究,是近年开展起来的,争论的问题主要有两个。(1)关于中间路线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一种意见不同意把中间路线说成是民主党派的政治路线。认为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只有同共产党合作、逐步接受共产党领导的不断进步的政治路线,根本没有什么中间路线问题。在民主党派中,确实有一些人鼓吹中间路线,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幻想,

59、但只是民主党派中的极少数人,没有形成主导地位。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中间路线,就是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的政治路线。持此意见者指出:“说所有的民主党派都主张中间路线,不符合实际;但仅仅把它归结为少数右翼分子的主张,也不尽妥当。”在民主革命相当长的时期里,不少民主党派确实向往、追求过中间路线。有人列举民盟的一系列文件论证了这一点。认为民盟在一届三中全会前的政治纲领、宣言,政纲,勾画了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完整方案,比较典型地反映了民盟及以民盟为代表的相当一批民族资产阶级分子走中间道路的心愿。(2)关于中间路线的评价。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意见认为对中间路线的评价应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来考察。当反动力量占优

60、势时,中间路线实际上是对反动势力保持“中间”,起到了牵制反动势力的进步作用;而当革命力量占优势时,中间路线实际上是对革命势力保持“中间”,客观上起到了牵制革命力量的作用。持此意见者进一步分析,即使中间路线在主导方面起积极作用时,也应看到,这条政治路线作为解决中国问题的一种总体方案,仍然是不合时宜的,其宣传也不利于尚未觉醒的群众走上革命道路;而在中间路线起消极作用的情况下,也不能简单地把鼓吹中间路线的人一律视为国民党的帮凶。另一种意见虽然也分析了中间路线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但主要强调其积极作用。认为中间路线的部分主张符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要求。在反帝反封建任务完成前,中间路线否定国民党政权的一面是主要的。不能苛求民主人士在国共两党胜负未定的形势下,就承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盟等民主党派一度追求中间路线是可以理解的。还有一种意见则认定中间路线是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是“开倒车”的现象。持此观点者历数了中间路线的种种错误表现,如散布对美蒋反动派的幻想,分裂人民民主阵线,与中共争夺对中间阶层的领导权等,认为中间路线的种种表现在客观上起到了中国革命的绊脚石的作用。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