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9297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解析》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解析》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解析》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解析》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解析》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解析》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解析》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解析》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解析》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解析》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解析》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解析》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解析》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解析》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解析》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解析》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解析》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8届北京东城东直门中学高考模拟试题高三历史1.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实物是重要的史料。下图器物可以佐证的是() A. 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 B. 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实现C. 第一个国家政权的诞生 D. 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答案】D【解析】根据试题所给材料来看西周青铜器何尊有关于“中国”的最早记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中央集权制度还未形成,故A项错误;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在封建时代的秦汉时期,特别是汉武帝建立了大一统的局面,故B项错误;“中国”词语的出现并不能说明第一个国家政权的诞生,根据所学也可以推断出西周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所以C项错误;根据西周时期分封制宗法

2、制的内容可知周天子居于天下之中,体现出天下共主的的地位,所以D项正确。点睛:“中国”名词的产生就来自于分封制中分封诸侯镇守四方,天子居于天下之中。本身既带有天下之中、天下共主的意味。2. 吕氏春秋载:“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据此判断,赢政时,铸“半两”意在()A. 突显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B. 宣传“天尊地卑”的思想C. 显示王权至上,大秦一统 D. 促进大秦帝国内部的贸易往来【答案】C【解析】“半两”钱是圆形方孔钱,结合天圆地方说可知铸“半两”意在强调嬴政一统天下,嬴政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真正的意图,王权至上,大秦一统才是真正的意图,不符

3、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未涉及到“天尊地卑”的问题,也未涉及到贸易的问题,所以选项B、D均是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3. 两汉时期皇帝曾把外戚作为辅佐皇帝的重要依靠,如西汉初期的吕后家族,中期的霍光,后期的王莽、王凤。但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附马却有意选寒徽之家。这一变化()A. 反映了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 B. 使外戚由此淡出了政治舞台C. 与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有关 D. 杜绝了外戚与朝廷官员的勾结【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相权较大,皇权为了制衡相权选择外戚辅佐。而到明代时丞相制度已被废除,皇权极大的加强,不需要外戚制衡丞相。另外外戚反而成为加强皇权的障碍,因此要

4、选寒微之家。由此可知A选项正确,正是皇权强化的表现;B项绝对化,外戚权力受抑制并不代表淡出政治舞台,错误。丞相制度废除与外戚淡出都是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而不是原因,C错误。这种选法并不能杜绝外戚与朝廷官员的勾结,只要有权力存在,就不可避免。所以D项错误。点睛: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始终。但是从演变趋势来看君权越来越强,相权越来越弱。4. 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由此可以推知() A. 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 B. 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C. 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 D. 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答案】C【解析】材料中阐释古代农业中生产工具的演变,而精耕细作表现在很

5、多方面,不能说明有铁农具能逐步实现农业的精耕细作,故A项排除;表格中反映的是铁器在西南地区的推广,但是表格没说明它是否已成为西南的主要劳动工具,故B项排除;由表格信息可知,在西南很多地区都出现了铁制生产工具,这表明铁器在西南地区逐步推广,故C项正确;表格中反映了铁农具在西南地区的分布情况,无法得出其冶铁技术水平的提高,故D项排除。 5. 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姑”。这反映了当时()A. 君主专制加强 B. 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C. 伦理制约皇权 D. 儒家主流地位受冲击【答案】C【解析

6、】材料反映的是伦理观念对皇权的制约,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君主专制加强的信息也不涉及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的信息,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伦理观念对皇权的制约体现的是儒家主流地位的加强,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姑侄与母子孰亲?等字眼体现的是伦理观念。6. 南宋思想家叶适曾说:“吾祖宗(指宋初诸君)之治天下也,事无小大,一听于法,虽杰异之能(指某些官员),不得白有所为,徒借其人之重以行吾法耳。”材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A. 皇位世袭的牢固 B. 依法治国的推行C. 专制主义的强化 D. 中央集权的完善【答案】C【解析】在君主专制

7、制度下,颁布大量的“法”,并不意味当时已是法制社会,因为法虽繁密,却可随君主意志朝令夕改,只不过以强调执行决策、立法的形式出现而已,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专制主义的强化,故B错误,C正确;A与材料无关;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加强,不属于中央集权加强,排除D。7. 元代,行省实行圆署会议,行省所掌重要政务,“事从公议”,且常有“大事集议,众论不齐”等情况。这一做法()A. 不利于强化集权 B. 具有原始民主性C. 可减少决策失误 D. 削弱了行省职权【答案】C【解析】“事从公议”的做法能够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决策失误,这一做法是利于强化集权,利于加强行省的职权,这一做法是强化集权

8、的产物,并不具有民主性,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C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事从公议”的优点减少决策失误。8. 永乐年间,内阁只是一个特命人值的朝臣辅佐皇帝办理机务的处所,六部等部院的政事都直接呈送皇帝。但到宣德年间,明宣宗让阁臣兼任六部尚书并“票拟”皇帝谕旨,经由皇帝“批红”后再经内阁下达部院。材料表明宣德年间()A. 内阁成为法定的行政机构 B. 君主权力受到内阁的制约C. 六部权力较明初大为下降 D. 六部不再直接听命于皇帝【答案】D【解析】由材料“到宣德年间,明宣宗让阁臣兼任六部尚书再经内阁下达部院”,可见六部不再直接听命于皇帝,故选D;结合所学

9、,内阁并非法定的行政机构,排除A;内阁不过是辅佐皇帝办理机务的处所,六部等部院的政事都直接呈送皇帝,故排除B;材料并非由突出六部的权力的变化,排除C。9. 宋高宗时,叶梦得上奏随,“朝廷见收买木棉、虔布万数不少”;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材料表明在南宋时期()A. 中原地区是棉花主产区域 B.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 棉花已经取代丝麻成为衣被原料 D. 衣被原料的种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A、B两项在题文中没有表述,不符合题意。C项表述与题文中“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

10、花为主。”相违背。D项正确,衣被原料的种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棉花逐渐取代葛麻等。10. 读清代中期不同年份记载的垦荒耕地数额(单位:亩)表。对表中垦荒耕地数变化的原因,分析较为合理的是() A. 社会垦荒能力下降 B. 人口数量不断减少C. 重农政策有所改变 D. 高产农作物的引进【答案】D【解析】整体而言垦荒耕地数变化不大,说明垦荒能力并未下降,重农政策也并未改变,但此时期人口是在增加的,只能是由于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可以养活更多的人,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1. 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公民到狄奥尼索斯(“葡萄酒神”)剧场看戏不仅不用买票,还享有观剧津贴。同公民大会和民

11、众法庭一样,该剧场还是雅典城邦主要的辩论场所之一。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A. 剧场成为新的政治机构 B. 城邦活动深受宗教影响C. 公民生活具有政治色彩 D. 民主制度开始走向衰落【答案】C【解析】提供“观剧津贴”,以及“该剧场还是雅典城邦主要的辩论场所之一”,说明雅典人的生活同政治密切相关,反映出当时雅典的公民生活具有政治色彩。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排除D项。12. 在罗马时代,由于奴隶没有诉讼权,恩主(奴隶主)要解放奴隶时,可以请一个人作为奴隶的辩护人装作起诉恩主,问恩主是否要解放这个奴隶,然后由

12、长官宣布奴隶获得自由,后来干脆直接由长官的卫士扮演辩护人的角色。这表明罗马法()A. 重视维护法律程序和权威 B. 保护恩主对奴隶的所有权C. 注重维护奴隶的人身自由 D. 司法过程存在不规范行为【答案】A【解析】题干所述注重的是奴隶没有起诉权,而努力要获得解放却需要通过起诉的程序来实现,用一个有人身自由的人来作为奴隶的辩护人来扮演都可以,可见奴隶必须通过法律途径才能获得解放,故选A。13. 据统计,在英国各届国会担任国家职务的人员中,完全隶属于国王的官吏:乔治一世(17141727年在位)时有271人,乔治二世(17271760年在位)时有257人,1782年改革后仍有109人。材料说明英国

13、资产阶级革命后()A. 英国国王的权力依然没有任何变化 B.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完全依附于国王C. 英国民主政治的完善是渐进的过程 D. 英国国王有权干涉国会议员的选举【答案】C【解析】完全隶属于“国王”的官吏越来越少反映了英国民主政治是逐渐完善的,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英国国王的权力是越来越少而非依然没有任何变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并不依附于国王,英国国王无权干涉国会议员的选举,选项B、D均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情况有个正确认识,例如,英国国王的权力有变化,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再依附于国王等。14. 美国宪法

14、之父麦迪逊认为,通过一个从公民中挑选出来的机构,对公众的看法加以提炼和进行补充,以这些人的智慧,使他们能最清楚地了解真正国家利益之所在。因此,公众的声音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这段话旨在说明()A. 采用间接民主形式有诸多优势 B. 代议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 专业人士治国可避免多数暴政 D. 国家实行代议制的可能性【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通过一个从公民中挑选出来的机构”来看,属于间接民主;材料中的“公众的声音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体现出间接民主的优势。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探讨的间接民主的优点并非只是避免多数暴政,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

15、主旨,排除。15. 有学者指出,从政治制度演进的角度看,以“帝制”取代“共和”无疑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但在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起飞的局面,并使步履蹒跚的法国工业革命最终大功告成。据此可知,当时的法国()A. 帝制更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B. 民主制度妨碍了工业革命C. 经济发展有助于帝制巩固 D. 政局稳定推进了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判断历史事物的主要标准是: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在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起飞的局面,并使步履蹒跚的法国工业革命最终大功告成”,说明法兰西第二帝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帝制更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故A正确;

16、B表述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法兰西第二帝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没有体现经济发展有助于帝制巩固,排除C;D不是材料的主旨。【名师点睛】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是答题的重要依据,本题材料主要说明在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说明帝制更符合时代发展潮流。16. 德国宰相俾斯麦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是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德意志帝国宪法得益于美国指的是()A. 体现民主共和的精神 B. 避免权力的过于集中C. 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D. 议会拥有立法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和联邦制,其中联邦制是借鉴

17、美国,用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德国是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不符,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史实,德国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排除。德国议会拥有有限的立法权,但与“得益于美国”不符,排除D项。17. 下图白色区域是某一时期欧洲人认识世界的范围,据图可知,当时() A. 阿拉伯人是东西方交流的主导者 B. 非洲大量土地被欧洲列强瓜分C. 主要受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D. 美洲正在逐步地纳入世界体系【答案】D【解析】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空白”地区已经包括了亚洲、欧洲、非洲及非洲最南端,而且与美洲也产生了联系,故可推测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美洲正在逐步地纳入世界体系,D项正确。A这时期西方殖

18、民者是东西方交流的主导者,排除。图片反映的是非洲沿岸信息,而不是非洲大量土地被欧洲列强瓜分,排除B。这时期中国实行“海禁”,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没落,排除C。所以选D18. 下图是全球殖民地占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阶段荷兰人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B. 在阶段加紧殖民扩张的是荷兰、英国、美国等国C. 在阶段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D. 在阶段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图示,结合所学可以知道,16世纪的殖民帝国是葡、西,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英国打败,从此逐渐丧失海上优势和殖民霸权,故A项错误。17、18世纪加紧殖民扩

19、张的殖民帝国是荷兰与英国,故B项错误。18世纪中期后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故C项正确。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阶段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失去,故D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的解读与分析,注意图示中的时间,结合葡、西、荷、英等国的殖民扩张概况即可得出答案。19. 下面是18101812年间英、德、法、美四国机器棉纺业中拥有的纱锭数量的对比示意图。下列对图中的信息说明正确的是() A. 英国已经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B. 美国民主制没能推动经济发展C. 法国共和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 德国的分裂严重影响了工业化【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12年英国没有完成工业,故A项错误

20、;从材料可知当时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工业革命,而不是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当时法国政体并不稳定,这一时期是法国第一帝国时期不是民主共和政体,故C项错误;当时的德国四分五裂,不利于德国资本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工业革命的进程,故D项正确。点睛:材料中的关键时间点“18101812年” ;然后以这个时间点来分析四个选项即可。20. 据经济学家们估算,至1894年为止,全国工业、采矿和交通运输业的资产总额6749万元;其中官方资产为4751万元,占70%。而在官办企业中,属轻工业的资产仅占官办企业总资产的103。该现象反映出()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 “实业救国”已成为一

21、股社会思潮C. 晚清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D. 列强尚未控制中国的重工业资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至1894年为止,官方资产占全国工业、采矿和交通运输业的资产的70%”“轻工业的资产仅占官办企业总资产的10.3”可知是洋务运动兴办的军用和民用企业,C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多数是商办企业,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实业救国”思潮,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列强尚未控制中国的重工业资源的相关信息,排除D。所以选C21. 图5 是18431852 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镑)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 对外贸易出现逆差 B. 民族工业与外商争利C. 自然经济的顽强性 D. 洋务企业发展迅

22、猛【答案】C【解析】从材料来看,1843-1847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要高于1848-1852年,等于先高后低,先高是因为鸦片战争后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了五口通商,所以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但很快就降下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国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故答案为C项。材料只反映出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的变化,A项结论不能得出,排除;此时民族工业和洋务企业尚未产生,排除BD项。点睛:解答示意图类型的历史试题关键是审读示意图,明确示意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或现象,特别是图片中变化的因素。解答问题时要注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实现与历史课本史实的有效链接,然后根据问题设计来解答。22. 下面是19世纪未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图(单

23、位:万海关两)下图信息用以反映出() A.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增多 B. 中国进一步卷入世界市场C. 中国原材料的价格低廉 D. 中国海关逐渐被列强控制【答案】B 点睛:本题属于图表类数据分析选择题,解题关键是对于阴影部分的数据进行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两个时期的中国对外贸易的进口都大于出口,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中国沦为外国商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据此即可正确判断。23. 鸦片战争前,在广州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战后,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不得不加入流浪者的行列。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广州()A. 遭到战争破坏严重 B. 对外贸易受到限制C. 受新通

24、商口岸冲击 D. 抵制洋货运动兴起【答案】C【解析】广州虽遭到战争破坏严重,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广州一直是对外贸易的开放城市,B错误;鸦片战争后,中英两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广州对外贸易受到新通商口岸冲击,导致广州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生活艰难,故选C;抵制洋货运动兴起,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经常称第一次英中战争或“通商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4. 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汉族督抚数量增加,满族督抚数量减少,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

25、用越来越重要,其主要背景是()A. 鸦片战争后国内民族矛盾缓和 B. 洋务运动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C. 八旗军无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D. 湘军在反侵略战争中表现神勇【答案】C【解析】“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清政府八旗军无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于是“湘军”“淮军”等汉族武装发展壮大,导致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故C项正确,D项包含在C项之中;19世纪六十年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状况,故A项排除;洋务运动从19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故B项排除。点睛:“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解

26、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可以分析出当时清朝政府正在阵营太平天国运动,从而得出答案。25. 1907年8月26日时报刊登了漫画中国现形记,漫画揭露的“中国现形”是(注:图中器具:坛、提勺、漏斗、壶)() A. 清廷成为洋人朝廷 B. 政府统治岌岌可危C. 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D. 官府搜刮民脂民膏【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清廷成为洋人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未涉及统治岌岌可危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清末新政,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搜刮民脂民膏不是材料的主旨,成为洋人的朝廷才是主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26. 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

27、坚决不与清朝合作。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这表明()A. 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B. 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C. 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D. 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答案】B27. 下图是19271928年中共党员成份构成变化示意图。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B. 湖南农民运动高涨C. 新的革命道路开辟 D. 工人运动转入低潮【答案】C【解析】1927年时中共产党员的主要成分是工人阶级,1928年时中共产党员的主要成分是农民,联系已学知识分析可知大革命

28、失败以后,1928年,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广大农民踊跃参军,因此农民党员的数量激增,致使前后共产党员的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C项正确;A项是1927年时的原因;B项是国民革命时期;D项材料中无法体现。点睛:依据材料图表中1927年工人所占比例到1928年农民所占比例的变化说明共产党关注农民运动,应该是井冈山时期的中“工农武装割据”道路。28. 1943年12月4日,国民政府颁布的国民义务劳动法明确规定,中华民国男子年满18至50岁,依法之规定服义务劳动,义务劳动的内容包括:筑路、水利、自卫、地方造产等。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限制自由,发展经济 B. 强化管制,稳定政

29、局C. 管制劳力,服务抗战 D. 效仿苏联,塑造形象【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3年中国仍然处于抗战时期,管制劳力,服务抗战仍然是国民政府的重要任务,所以才有了义务劳动的做法,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限制自由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强化管制”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排除;材料中的义务劳动不同于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义务劳动,所以并不是效仿苏联,更不是塑造形象而是服务抗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29. 下图是中国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先生的抗日漫画作品之一。该作品() A. 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主题 B. 鼓舞了中国军民

30、的抗战士气C. 主要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日的成果 D. 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答案】B【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军民团结抗战碾压日本侵略者,此漫画的意图在于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坚信抗战必胜,B项正确。A项反封建不符合漫画主旨,排除。漫画在于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无法体现国共合作抗日的成果,排除C。新中国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30. 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简表 据上表,导致新经济政策停止的主要原因是()A. 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与制裁 B. 经济所有制性质发生冲突C. 个人崇拜盛行 D. 新经济政策收效甚微【答案】B【解析】列宁逝世后,斯大

31、林的地位逐渐巩固,建立了一套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进行一五计划,所以才逐渐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表格并未涉及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与制裁的问题也未涉及到个人崇拜的问题,所以选项A、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新经济政策收效巨大而非甚微,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31. 20世纪30年代,当有人质疑在五年计划的指导下,苏联却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建成,会造成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时,斯大林表示:“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这就是愚蠢之至”。材料从根本上反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A. 缺少基本的技

32、术基础 B. 突破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 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 重视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并非闭关自守而是也重视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建成等字眼足以证明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并不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并未突破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是依赖外国技术而非依赖外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32. 当人们质疑罗斯福推出完全不利于经济增长的所得税方案以实施社会保障计划时,罗斯福说:“这些税从来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它们始终都是政治问

33、题。”罗斯福这一论断是基于新政()A. 推动了政府机构改革 B. 开启资本主义新模式C. 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D.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答案】D【解析】从“这些税从来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它们始终都是政治问题。”可以看出罗斯福把经济大危机定性为政治问题,因此本题选项中应该侧重于选择政治方面的选项,故排除B、C选项。A选项和D选项相比,D选项更加符合罗斯福的观点定位,故本题选择D选项。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又称“富室”“富家”“富户”,还可称“大姓”“望族”“豪族”“兼并之家”等。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也包

34、括了以工商等其他途径。作为一个在社会经济分化中产生的新兴阶层,“富民阶层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阶层的显著特征,即没有政治特权,仅仅占有财富和拥有良好的文化教育,依然属于“民”的范畴。作为富民家庭,维持其家业不败,一是靠财富,二是靠文化教育。明代影响较大的富民大姓,大多是发迹于宋,壮大于元。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从事手工业、商业的富户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发展起来。时人王世贞曾指出:“盖东南者,国根本也。富民者,东南所恃以雄者也”。到了清代,富民阶层仍是社会上最具有影响力的阶层之一。在拥有经济力量之后,富民努力通过读书应举,谋取政治权力,出现了“百姓之富者争出金钱而入学校”的状况。 摘编自林文勋、杨瑞璟

35、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 材料二 18世纪的英国尽管存在严格的社会分层,但社会分层并非一成不变,它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和开放性,其典型特征是出现了更多向上、向下的流动,而这种流动同经济和社会变化的过程相吻合。英国贵族的开放是单向度的,主要是允许贵族家庭成员向下流动,社会的中下层几乎不可能成为社会上层的一员;中间阶层不仅在数量上迅速扩大,而且发展出自己的意识形态,正在变成一个界限逐渐明确的集团,他们以自己的商业财富和生活背景为荣,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并开始谋求政治权力和地位;社会下层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为新社会准备了一个重要的部件。社会流动是英国社会整合的一种有形方式。 摘编自舒小昀18

36、世纪英国社会流动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富民阶层”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英国社会阶层流动的特点及其影响。【答案】 (1)原因:土地产权制度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分化;政府政策的调整;江南经济的发展;科举制的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社会观念的变化;儒学的影响等。 (2)特点:双向性和开放性;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贵族向下单向流动;中间阶层形成并日益膨胀;底层向无产阶级过渡。 影响:有利于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推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加速了社会整合;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改变了社会价值观的取向等

37、。【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兼并之家”“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也包括了以工商等其他途径”“在社会经济分化中产生的新兴阶层”盖东南者,国根本也。富民者,东南所恃以雄者也”“富民努力通过读书应举,谋取政治权力”等信息可以从土地产权制度、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分化、政府政策调整、江南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社会观念、儒学影响等方面归纳中国古代“富民阶层”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即可。(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它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和开放性,其典型特征是出现了更多向上、向下的流动”可归纳为双向性

38、和开放性;根据材料“同经济和社会变化的过程相吻合”可归纳为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根据材料“主要是允许贵族家庭成员向下流动中间阶层不仅在数量上迅速扩大社会下层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可归纳为贵族向下单向流动、中间阶层形成并日益膨胀、底层向无产阶级过渡。第二问影响:关于18世纪英国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可以从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人运动、社会价值观等方面分析,言之有理即可。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6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到16世纪西方人开始由海上侵入中国,这1000年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的时期。然而,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种稳定既是好事,又是坏事

39、。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10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不过,在这同时西方由于自己的技术成就、经济活力以及社会和政治的多元化,正在发生着变化。而所有这一切,形成一种最终导致西方主宰全球的推动力。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解读材料,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一个具体观点,可以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也可以质疑材料的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答案】34.评分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实准确,引用合理;论证

40、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结论与论证相符。 示例1:观点:中国的空前稳定促进社会繁盛。 论证:政治上,中央集权加强,战乱较少。经济上,农业经济发达,农业产量和农产品的商品率提高;传统手工业技术先进,产品大量投入市场;城市发展,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商品经济繁荣,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思想文化上,儒学复兴,理学兴盛,科举制度富有活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 综上所述,稳定促进农耕文明高度繁荣,国力强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示例2:观点:中国的空前稳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 论证:政治上,皇权不断加强,专制统治强化导致富有活力的制

41、度走向僵化,如科举制度。经济上,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仅在江南地区稀疏出现;明清时期闭关自守,对外贸易得不到发展。文化上,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束缚人们的思想,科技大多停留在前人经验的总结,缺乏创新,没有起到促进中国社会形态发生质变的作用。 综上所述,稳定导致固守农耕文明,缺乏创新,导致近代社会发展落后。 示例3:观点:变与不变是中西方国力易位的关键。 论证:明朝中后期,中国仍固守农耕文明,强化君主专制,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思想文化专制进一步加强、科技缺乏创新,推行“海禁”政策,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制约了新经济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衰弱。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资

42、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冲破了教会神学的束缚,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新航路的开辟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西方列强国力日益强大。 综上所述,固守农耕文明,缺乏创新,终究抵挡不住新兴工业文明的冲击,导致中西方国力易位。 示例4:观点:辩证看待古代中国的变与不变。(提示:综合示例1、示例2史实进行论证。) 示例5:观点:6世纪到16世纪中国空前稳定的观点是错误的。(提示:用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辽宋夏金政权间战争等史实进行论证。) 示例6:观点:15、16世纪西方的变化是借助外部因素完成的。(提示:用中国古代三大发明对西方发展的影响、殖民扩张与掠夺等史实进行论证。) 若有符合要求的其它观点,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提出观点,根据“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10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而所有这一切,形成一种最终导致西方主宰全球的推动力。”可分别提炼出观点中国的空前稳定促进社会繁盛、中国的空前稳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变与不变是中西方国力易位的关键。然后分别从中国以及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史实进行论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