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烟台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内环境说法错误的是A. 人花粉过敏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组织液增加B. 人剧烈活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远低7.357.45C. 静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到发挥作用经过的一般途径是血浆组织液靶细胞D. 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人花粉过敏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吸收造成局部组织液增加,A正确;人剧烈活动后,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因此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仍保持在7.35-7.45,B错误;静脉注射
2、时,药液直接进入血浆,因此药物进入人体后到发挥作用经过的一般途径是血浆组织液靶细胞,C正确;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D正确。点睛:对于内环境的组成考生需形成知识框架,如,这样理解起来更为容易。2. 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内环境从外界得到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B. 代谢废物完全由过程排出C. 0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的部位要经过4层生物膜D. 所有生物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内环境从外界得到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氧气要经过呼吸系统,营养
3、物质和氧气要经过循环系统的运输,故A正确;代谢废物还可以通过排出,故B错误;O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的部位线粒体要经过1层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的2层细胞膜和组织细胞的1层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故经过6层生物膜,故C错误;单细胞生物直接通过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及数据处理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本题考查教材中生物学
4、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相关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把握材料和试剂的选择,熟练完成相关实验的能力。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3. 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C. 神经体液调节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答案】D【解析】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的。所以D选项正确。4. 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项目测定值参考范围单位甲状腺激素10.03.1-6.8Pmol/L胰岛素1.75.0-20.0mIU/L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A.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 血
5、糖含量低于正常C.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 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A错误;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血糖含量高于正常,B错误;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C正确;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慢,D错误。点睛:对于血糖平衡考生可建立模型,如:5. Ca2+能消除突
6、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引起的效应是A. 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 B. 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C. 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 D. 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导致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消除,加快突触前膜内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突触后膜发生电位的变化,但并不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也不会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因而引起的效应是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A正确。考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6. 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
7、兴奋,如下图表示刺激时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当受到有效刺激后,改变了膜的通透性,钠离子大量内流,刺激点变为外负内正局部电流方向是由正电荷流向负电荷,所以在细胞内是由刺激点向两边流动,在细胞外却流向刺激点,即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C项符合题意7. 世界顶尖杂志自然神经科学刊登文章指出,当人们在挠痒时,会刺激同一皮肤部位的各种疼痛和触觉感受器,痛觉和触觉感受器会产生一种“周围抑制”效应,瘙痒感就被短暂地“关闭”掉了。请据此推理,抗组胺药、类阿片拮
8、抗药等可暂时减缓瘙痒感的原理最可能是A. 阻止瘙痒感受器发出瘙痒信号B. 激活瘙痒部位的痛觉和触觉感受器C. 使传递瘙痒的神经细胞变得“迟钝”D. 激活瘙痒感受器发出瘙痒信号【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瘙痒感受器只能产生兴奋,不能发出瘙痒信号,瘙痒信号由大脑皮层发出,AD错。瘙痒感就被短暂地“关闭”掉,是因为痛觉和触觉感受器会产生一种“周围抑制”效应,使传递瘙痒的神经细胞变得“迟钝”,故抗组胺药、类阿片拮抗药等可暂时减缓瘙痒感的原理也是使传递瘙痒的神经细胞变得“迟钝”,C正确。抗组胺药、类阿片拮抗药是产生抑制效应,不可能激活瘙痒部位的痛觉和触觉感受器,B错。考点: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相关知
9、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8. 下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突出传递的方向与突触小泡和受体相关B. 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C. 兴奋可在处实现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D. 处为轴突末梢膜,处是树突膜或胞体膜【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A正确;图中是线粒体,为神经递质的释放提供能量,B正确;为突触后膜,兴奋可在处实现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变,C错误;为突触前膜,是轴突末梢的膜,是突触后膜,一般是树突膜或胞体膜,D正确。9. 下列关
10、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 饥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肌糖原分解血糖稳定B. 大量饮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渗透压稳定C. 炎热环境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散热增加体温稳定D. 血糖浓度升高胰岛A细胞胰岛素增加血糖利用加快【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1、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2、体内水分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3、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
11、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解:A、饥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分解血糖稳定,A错误;B、大量饮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渗透压稳定,B正确;C、炎热环境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散热增加体温稳定,C错误;D、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胰岛素增加血糖利用加快,D错误故选:B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10. 如图是某人在摄食后及运动过程中血糖平衡的调节示意图。其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摄食后1 h内,分泌物甲增多可以促进体内血糖合成糖原等物质B. 分泌物乙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其主要作用的结果又可影响分泌物甲的分泌C. 22.5 h分泌物乙增多,它能促进
12、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等转化成葡萄糖D. 从图中可看出,分泌物甲和分泌物乙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分泌物甲能使血糖浓度降低,说明甲是胰岛素,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促进血糖转化为非糖物质的功能,A项正确;分泌物乙能使血糖升高,说明乙是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其作用的结果又可影响分泌物甲的分泌,B项错误;225h分泌物乙即胰高血糖素增多,它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C项正确;综上分析,分泌物甲和分泌物乙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D项错误。考点:本题考查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
13、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11. 下列过程不依赖于受体的是A. 寒冷刺激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B. 饮水不足导致尿量减少C. 延长照明时间使母鸡产蛋率增加D. 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答案】D【解析】寒冷刺激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属于神经-体液调节,在神经递质作用于肾上腺细胞时,需要肾上腺细胞膜表面的受体识别,A错误;饮水不足导致尿量减少过程中,抗利尿激素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即在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表面存在识别抗利尿激素的特异性受体,B错误;延长照明时间使母鸡产蛋率增加的原
14、因是,光照刺激神经系统,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促进卵巢分泌雌激素,从而使产蛋量提高,该过程中激素会作用于靶细胞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C错误;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该过程不依赖于受体,D正确。【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名师点睛】糖蛋白:位置:细胞膜的外表。本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作用: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在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还有保护和润滑作用。12. 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是双向的B. 反射活动不需要完整的反射弧C. 体温调节与神经系统无关D. 反馈调节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答案】D【解析】试题分
15、析:A、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是单向的,A错误;B、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B错误;C、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故体温调节与神经调节有关,C错误;D、反馈调节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D正确故选:D13. 如图表示甲状腺活动调节的示意图。对这一调节的的描述,错误的是A. a与b物质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B. 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C. Y结构的活动只受X结构的控制D. X与Y结构分别表示下丘脑和垂体【答案】C点睛: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和反馈调节的模型: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为促甲状腺激素 C为甲状腺激素14. 下列有关免疫细胞和免疫功能的叙述,错误
16、的是A. 吞噬细胞吞噬病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 浆细胞需先识别抗原再分泌特异性抗体C. 细胞免疫直接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癌细胞和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D. 记忆细胞再次遇到同类型抗原刺激便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吞噬细胞吞噬病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提取和处理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A正确;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细胞免疫直接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癌细胞和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C正确;记忆B细胞群,一旦遇到同一类型抗原便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分泌抗体,D正确。点睛:对于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15. 艾滋病是HIV感染所引起的人类
17、免疫缺陷疾病。有关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 HIV主要通过感染人体B淋巴细胞,从而影响体液免疫B. 艾滋病人群患恶性肿瘤的比率与健康人相比没有差异C. HIV在繁殖过程中,利用自身RNA和宿主的翻译系统合成病毒自身的蛋白质D. 人体对HIV无免疫力,与艾滋病患者握手会感染艾滋病【答案】C【解析】HIV主要通过感染人体T淋巴细胞,从而影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A错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瘫痪,恶性肿瘤不能及时清除,艾滋病人群患恶性肿瘤的几率明显高于健康人,B错误;HIV在繁殖过程中,利用其RNA和宿主的翻译系统合成病毒自身的蛋白质,C正确;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与艾滋
18、病患者握手不会感染艾滋病,D错误。16. 2014年西非地区爆发了埃博拉疫情。埃博拉病毒(EBV)是一种RNA病毒,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EBV被吞噬细胞特异性识别,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B. EBV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C. 在EBV的刺激下,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D. 细胞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可识别并破坏被EBV侵染的细胞【答案】D【解析】吞噬细胞识别抗原无特异性,A错误;EBV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能增强免疫效应,但不能与该病毒结合,B错误;在淋巴因子和EBV的共同刺激下,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抗体,C错误;细胞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可识别并破坏
19、被EBV侵染的靶细胞,D正确。17. 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为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 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C. 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 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答案】A【解析】NaCl溶液的水分子和Na+、cl-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的间的组织液,A正确。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不一定绝对相同,故二者的量不一定分别增加10mL,B错。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CD错。【考点定位】内环境18. 关于植物生长素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在单
20、侧光照射下,植物茎尖背光侧比向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多B. 植物顶端优势与生长素的作用无关C. 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相同D. 生长素浓度越高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越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单侧光照条件下,在植物茎尖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因此植物茎尖背光侧比向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多,A正确;B、植物顶端优势是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在侧芽部位积累,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侧芽发育引起的,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有关,B错误;C、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因此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相同,C错误;D、生长素作用具有
21、两重性,高浓度生长素起抑制作用,D错误故选:A19. 科学家对豌豆进行了不同处理,如图所示,然后检测网络植株节间的赤霉素(GA)含量(由柱高表示)。依据所学知识,判断相关叙述中不确切的是A. 赤霉素通过促进植物细胞伸长,而引起植株增高B. 去除顶端后,节间生长变快C. 外源生长素可代替顶芽的作用,促进赤霉素的合成D. 顶端可利用色氨酸合成生长素【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A项正确;与未处理的对照组相比,去除顶端的实验组的豌豆植株节间的赤霉素(GA)含量减少,节间生长变慢,B项错误;去除顶端后添加IAA的实验组,豌豆植株节间的赤霉素(GA)含量高
22、于未处理的对照组和去除顶端的实验组,说明外源生长素可代替顶芽的作用,促进赤霉素的合成,C项正确;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生长素,D项正确。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的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20.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植物激素的合成不受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B. 多种植物激素的平衡协调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发育C. 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发挥调节作用时可反复使用D. 植物激素进入靶细胞并催化细胞代谢中的特定反应【答案】B【解析
23、】试题分析:植物激素的合成属于酶促反应,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A错误;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受多种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共同调节,B正确;植物激素对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中,激素一旦发挥作用后就会失活,C错误;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不起催化作用,催化细胞代谢中的特定反应的物质是酶,D错误。点睛:对于植物激素考生除了把握各种激素的作用,更要理解植物激素的概念即作用的特点,即植物激素通过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并已经发挥作用就会失活,激素是信息分子,不能提供能量,不能起催化作用,只是对细胞生命活动进行调节。21. 家里刚刚
24、摘下的柿子很涩无法食用,父母在盛有柿子的缸里放几只成熟的苹果,能促进柿子很快成熟变软。这期间起重要作用的激素是A. 生长素 B. 赤霉素 C. 乙烯 D. 脱落酸【答案】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五类植物激素的生理功能如下表:名称合成部位存在较多的部位功能生长素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赤霉素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细胞分裂的部位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抑
25、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植物的各个部位成熟的果实中较多促进果实成熟22. 有人从真菌中提取到甲、乙、丙三种生长素类似物,分别测试三种类似物的不同浓度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结果如下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甲、乙和丙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均有两重性B. 在020ppm范围内,甲对莴苣幼根的促进作用大于丙C. 乙的浓度大于20ppm后,对莴苣幼根生长起抑制作用D. 据图推测,用30ppm的甲处理莴苣幼芽可抑制其生长【答案】D【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丙均在一定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范围内,促进幼根生长,但超过一定范围根的长度反而减小,体现了两重性,A项正确;分析曲线图可知,在020
26、ppm范围内,甲对莴苣幼根的促进作用大于丙,B项正确;乙的浓度大于20ppm后,莴苣幼根长度小于起始长度,故起抑制作用,C项正确;植物的不同器官对同一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敏感度不同,作用的效果也不同。由于此图描述的是生长素类似物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故无法判断用30ppm的甲处理莴苣幼芽,会起到怎样的作用,D项错误。【考点定位】生长素的生理作用23. 为了探究生长素的作用,将去尖端的玉米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胚芽鞘上端一侧放置含有适宜浓度IAA的琼脂块,对照组胚芽鞘上端同侧放置不含IAA的琼脂块,两组胚芽鞘下端的琼脂块均不含IAA。两组胚芽鞘在同样条件下,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对照组
27、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实验组胚芽鞘发生弯曲生长,如图所述。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小于b侧B. 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的IAA含量相等C. 胚芽鞘b侧细胞能运输IAA而c侧细胞不能D. 琼脂块d从a中获得的IAA量小于a的输出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示可知,琼脂块a中不含生长素,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故琼脂块d中不含生长素;琼脂块a中含生长素,胚芽鞘向放置琼脂块a的对侧弯曲生长,a中的生长素部分用于胚芽鞘的生长,部分运输到琼脂块d;琼脂块a中不含生长素,琼脂块a中含生长素,故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比b侧的少,生长较慢,A错误;琼脂块a中不含生长素,
28、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的IAA含量相同,B错误;胚芽鞘b侧细胞和c侧细胞都能运输IAA,C错误;琼脂块a中的生长素部分用于胚芽鞘的生长,部分运输到琼脂块d因此琼脂块d从a中获得IAA量小于a的输出量,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图形的分析,特别是对生长素运输的理解是对选项分析的首要条件。二、非选择题24.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减少,会引起图甲中 _中的液体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_,其水的来源为_(填字母)。(2)图乙中内的液体约占人体体液的_;与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含有较多的_;合称为_,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的含量有关,的具体内环境是_。(3)血液中的
29、氧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途径为(用图中的数字表示)_,C02浓度最高的为图乙中的 _。(4)某人喝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影响下降,原因是乙图中内存在着_物质。【答案】 (1). B组织液 (2). 组织水肿 (3). A、C (4). 2/3 (5). 蛋白质 (6). 细胞外液(内环境) (7). 无机盐、蛋白质 (8). 组织液和血浆 (9). (10). 组织细胞 (11). 缓冲【解析】试题解析:据图分析可知:(1)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减少,使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组织液中的水份来自血浆A和细胞内液C。(2)是细胞内液,占人体体液2/3,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的主要
30、区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毛细血管壁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3)血液中的氧通过红细胞运输,在组织细胞中被利用,所以通过红细胞血浆毛细血管壁组织液细胞内液,其中红细胞1层膜、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细胞1层膜、线粒体2层膜,共6层膜二氧化碳在组织细胞中产生,所以浓度最高浓度为组织细胞。(4)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中pH明显下降,因细胞外液中含有缓冲物质,食用酸性物质后,可与缓冲物质中的碱性物质反应,从而使PH值基本不变。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
31、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25. 如图1为下丘脑对部分生命活动调节的生理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2为图1中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其中A、B表示有关结构。科学家为了研究下丘脑在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取生理状态良好的成年家兔20只(25kg/只),随机分为5组(甲、乙、丙、丁、戊),每组4只,戊组为对照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1所示,向甲组家兔体内注射_激素的生理溶液,可使甲组家兔表现出相应的性行为。(2)将乙组家兔的结构A切断(如图2所示),测定家兔的日均排尿量,则乙组兔的日均排尿量将_。一段时间后,给乙组家兔注射_激素的
32、生理溶液,家兔的排尿量恢复正常。该实验表明下丘脑通过_,进而调节_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控制尿液量。(3)如图2所示,将丙组家兔的结构B结扎,再将家兔转移至寒冷环境中。一段时间后,从颈部位抽取静脉血,分别检测血液中激素的含量。则丙组兔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情况分别为_、_。(4)切断丁组家兔下丘脑与大脑皮层间的联系,测定家兔的体温,则丁组家兔的体温变化情况最可能是_。(5)由以上可知,下丘脑中有_中枢。【答案】 (1). 性激素(促性腺激素) (2). 增加 (3). 抗利尿(激素) (4). 神经控制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 (5). 肾小管、集合管 (6). 增加 (
33、7). 下降(或保持相对稳定) (8). 保持基本稳定 (9). 体温调节、水平衡的调节【解析】试题分析:(1)如图一所示原理向家兔注射性激素或促性腺素均可导致其出现相应的性行为。(2)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后叶释放的,当切断垂体后叶和下丘脑之间联系时乙兔的排尿量会增加,当给乙兔注射抗利尿激素时其排尿量恢复正常,由该对照实验可以得出抗利尿激素作用是调节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作用从而控制尿液量。(3)下丘脑产生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其产生和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甲状腺促使其产生和释放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反过对垂体和下丘脑有反馈调节作用。当阻断下丘脑和垂体前
34、叶联系时下丘脑通过激素调控垂体就无法发挥作用,故将家兔转移到寒冷环境中时神经调节发挥作用下丘脑释放的促甲腺激素含量增加,由于下丘脑与垂体间关系阻断故甲状腺激素含量没有增加相反由于甲状腺激素发挥作用后含量有所下降。(4)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故当切断两者联系而又不破坏下丘脑时家兔体温仍能保持基本稳定。考点:本题考查神经一体液调节、反馈调节、分级调节等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也考查考生读图从图中获取信息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试题中等难度。26. 1943年,青霉素开始用于临床,以青霉素为代表的抗生素挽救了数千万患者的生命,使人类平均寿命增加了至少十岁。由此也带来了耐药菌的出现和
35、传播,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有专家提出了:一、严格管控抗生素的使用;二、充分调动人类自身的免疫潜能。下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特异性免疫的过程,X表示抗原,数字表示过程,m、n代表场所,其余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请依据你所学的相关免疫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有_(填字母)。K是_。m、n分别表示_。(2)图中的_(填字母)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且此类细胞还能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的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靶细胞死亡的方式称为_。(3)在疾病防治方面,要积极调动人自身的免疫功能,是因为免疫系统有_功能。(4)在物质f的作用下,_开始一
36、系列的增殖和分化,进而发生免疫效应。若是患结核痊愈的某人再次发生结核杆菌入侵,结果未发病,是由于再次免疫具有_特点;此过程能否发生Xcd途径?_(填“能”或“否”)。【答案】 (1). f、Y (2). 记忆细胞 (3). 胸腺、骨髓 (4). e (5). 凋亡 (6). 监控、防卫、清除 (7). B细胞(淋巴细胞) (8). 反应更快、产生抗体更多、免疫能力更强 (9). 能【解析】试题分析:图示为特异性免疫过程,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其中a表示T细胞、b表示记忆细胞、c表示B细胞,d表示浆细胞、e表示效应T细胞、f表示淋巴因子、k表示记忆细胞、Y表示抗体,m为胸腺、n骨髓。(1)图中的
37、f淋巴因子和Y抗体均属于免疫活性物质。(2)图中的e效应T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靶细胞裂解死亡的方式属于细胞凋亡。(3)免疫系统有监控、防卫、淸除功能。(4)在f淋巴因子的作用下,淋巴细胞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和分化,进而发生免疫效应。若是患结核痊愈的某人再次发生结核杆菌入侵,机体内初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在入侵的结核杆菌的刺激下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进而由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即再次免疫具有反应更快、产生抗体更多、免疫能力更强特点,结果该人未发病。在再次免疫过程中,初次免疫发生的途径即X抗原c B细胞d浆细胞通过途径分泌抗体也能发生。【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体液免疫和细
38、胞免疫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并尽可能地与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细胞凋亡建立联系。27. 为了研究生长素的运输特点,某科研小组分别做了两个实验:实验一:切取某植物幼苗上胚轴并纵切成a和b两部分,进行如图实验一处理,6小时后检测另一端含14C的生长素含量。实验二:切取同种植物幼苗上胚轴,分别切去上胚轴a侧和b侧形态学上端的一部分,在未切的一侧放置含14C的生长素琼脂块,如图实验二处理,6小时后检测各部分含14C的生长素含量。(1)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幼苗的_。(2)实验一的自变量是_,分析实验数据说明生长素的运输_,且_
39、侧的能力较强。(3)由实验二数据可判断,a侧和b侧对IAA的运输能力_,被切去的一侧也检测到14C-IAA,说明IAA存在_运输。若将实验二中切去b侧的上胚轴放在左侧单侧光照的环境中,胚轴将向_侧弯曲。(4)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下图中可表示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_,可选用图中_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答案】 (1). 尖端 (2). 植物形态学上端和下端放置方向及胚轴纵切成的a侧和b侧两部分 (3). 有极性运输与非极性运输二种形式,且极性运输强于非极性运输 (4). a (5). 不同 (
40、6). 横向 (7). 右 (8). (9). d【解析】试题分析:(1)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幼苗的尖端。(2)由题意和图一所示的两组实验处理的差异可推知,实验一的自变量是植物形态学上端和下端放置方向及胚轴纵切成的a侧和b侧两部分。实验结果显示:a侧中的乙端(形态学下端)检测到的含14C的生长素的含量大于甲端(形态学上端),b侧也是如此,这说明生长素的运输具有极性运输与非极性运输两种形式,且极性运输强于非极性运输植物形态学上端和下端同方向放置的a侧和b侧对比,a侧另一端检测到的含14C的生长素的含量高于b侧,说明a侧的能力较强。(3)分析实验二中的数据以及数据所在的部位可判断,a侧和b侧对IAA
41、的运输能力不同被切去的一侧也检测到14C-IAA,说明IAA存在横向运输。若将实验二中切去b侧的上胚轴放在左侧单侧光照的环境中,因没有尖端,所以单侧光照不会对生长素的分布产生影响。由于左侧生长素的含量高于右侧,所以左侧生长速度快于右侧,胚轴将向右侧弯曲。(4)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其原理是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抑制双子叶杂草生长,但促进单子叶植物生长,说明双子叶杂草比单子叶农作物对生长素敏感,即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选择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既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同时又能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的生长,该现象说
42、明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点睛:对于(4)小题考生一定要把握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然后对图形做出定性分析,才能准确答题,28. 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方法,只用手指的一滴血就能在流鼻涕和发热的症状出现之前检测出谁将患上流感。下图表示某同学在医院取指血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的模式图,请回答有关问题:(1)刺激甲图中的,结合乙图分析此处的电位发生的变化是_,该变化是由_引起的。(2)刺激甲图中的,可以检测到B处的测量装置指针偏转,说明兴奋可以在处完成传递过程,该过程中神经递质只能由_(填写丙图中的数字)释放,作用于_(填写丙图中的数字)。(3)如果利用甲图所示的神经结构及相
43、关仪器,验证(2)小题中兴奋传递的特点,请你简述实验思路及结果预测:实验思路:_。结果预测:_。【答案】 (1). 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 (2). Na+内流 (3). 4 (4). 6 (5). 刺激甲图中观察B的指针是否偏转,再剌激观察A指针是否偏转 (6). 刺激,B的指针发生偏转,刺激,A的指针不发生偏转【解析】试题分析:图甲是反射弧的结构组成,其中是感受器、是传入神经、是神经中枢、是传出神经、是效应器;图乙是传出神经在静息状态和动作状态膜两侧的电位情况的放大;图丙是突触结构图,其中1是突触小体、2是线粒体、3是突触小泡、4是突触前膜、5是突触间隙、6是突触后膜。(1)甲图中的是传出
44、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两侧的电位为外正内负,即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膜两侧的电位为外负内正,即动作电位,所以刺激甲图中的,处的电位发生的变化是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由静息电位变成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是Na+内流引起的;(2)刺激甲图中的,可以检测到B处的测量装置指针偏转,说明兴奋可以在处完成传递过程,这是因为甲图中的是一突触(丙图为该突触的放大图),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是通过神经递质完成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丙图中的4)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丙图中的6);(3)以上第(2)小题中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即在甲图中兴奋通过突触只能从右向左传递,若要进行实验验证,可刺激甲图中的观察B的指针是否偏转,再刺激观察A的指针是否偏转;实验结果若为刺激时B的指针发生偏转,刺激时A的指针不发生偏转即可证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点睛】兴奋传导中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是常见问题,电流表中指针的偏转方向不仅与电流的流入方向有关,还与电流表正负极的连接方式有关。同样是测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或者动作电位,电流表的正负极的连接方式不同,指针偏转方向就会不同。对于常规的电流表来说,电流从正极流入,指针会向右偏转;电流从负极流入,指针会向左偏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