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229.50KB ,
资源ID:608803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0880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

1、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部分(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战国时,长梧地方守护封疆的人对子牢(孔子的学生)说,从前我种庄稼,耕地粗疏马虎,而庄稼收获时也就用粗疏马虎的态度来报复我,我来年改变了原有的方式,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禾苗繁茂、果实累累。材料表明A战国时生产力已有较大提高B耕作态度对产量有决定性影响C耕作技术水平低导致了歉收D当时的农业已经出现精耕细作2刘邦曾下诏禁止商人及其子弟为官。汉武帝则不顾汉初以来的传统,任命大量商人出身的官员为其理财,由中央统一调度商业营运,使国家成为市场最大的商业主体。这一变化反映出A

2、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废止B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加强C经商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D财税来源发生了重大转变3西汉文景时期,朝廷以田地产量的三十分之一向自耕农征收赋税,然而佃农向地主缴纳的地租往往超过田地产量的二分之一。这一状况导致当时A中央政府财政入不敷出B重农抑商政策的颁行C朝廷严惩豪强兼并行为D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4西晋和东晋政权面临着政治上与经济上的双重压力,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期内未曾铸造铜钱。但在民间,汉五铢钱和各种旧钱并行,且盗铸铜钱现象严重。这表明当时A经济控制逐步弱化B传统义利观念废弛C商品经济仍具活力D抑商政策未能实施5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唐代则是“岁终为断”。前者取决于粟的

3、成熟时间,后者则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反映了A区域经济地位的变动B粟的种植面积不断缩减C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D历法进行了大规模修订6宋代无论是富商大贾,还是地主兼商人,大多采用以商求利、以土守之的方式,把最稳妥的生存形式和能获得高额收益的生息形式揉为一体,形成中国封建社会商业资本运作的特点。这一特点A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B推动了抑商政策走向松弛C影响到土地租佃关系的形成D提高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7明朝规定三品至五品官厅堂五间七架,正门三间三架,六至九品官厅堂三间七架,正门一间三架;而明中叶以后,江南地区的官绅富户,甚至平民百姓,都建了三间五架或五间七架厅堂。这一变化表明当时A经济变化对等级

4、秩序的冲击B富商政治地位的提升C政府对江南民间控制力降低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8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因各地至京的轮班匠逃役者多,乃令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九钱,北匠六钱,免赴京当班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规定一律纳银每名每年征银四钱五分,不许私自赴京当班。材料反映出明朝中期以后A出现了“计工受值”的雇佣关系B私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C纳银代役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D商业繁荣使纳银代役成为主流9下表为明万历六年(1578年)各地田赋税收情况表(表中的北直隶相当于今天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河南、山东小部分;南直隶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安徽和上海)据此可知A 各地经济结构差异显著B区域一

5、体化初露端倪C南北粮食结构逐渐分化D江南地区重要性凸显10某学者考证了康熙中期(1700年前后)中国社会不同群体年收入的分配概况(如下表所示)。这可以说明当时非生产性群体(官僚、宗室、八旗兵丁)生产性群体商人农、工等群体户数占国家总户数比例(单位:%)109231966户均财富分配额(单位:两白银)2015813984056备注:当时全国户均人口数为784人。以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为例,五口之家的普通农户每年户均生活消费支出为白银326两,其中76%为食物支出。A商品经济发达B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不高C阶级矛盾激化D社会持续发展面临困境11据史料记载,清初江苏省松江府的棉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0%

6、70%,浙江省湖州府的桑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0%左右,且还在不断上升。这一变化A造成粮食亩产量大幅下降B导致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C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推动了当地自然经济的瓦解12清朝中叶,交通运输仍以水运为主,近海航道、长江、运河、黄河等内河成为运输主干道,舟楫不通之处附以驿道等陆路运输,这样就形成了以水路运输为主、陆路交通为辅的全国性交通网络。为数众多,实力雄厚的商人结为商帮,活跃于全国各地。据此可知( )A全国性市场体系初步形成B地域性商帮地位不断提高C交通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D重农抑商的政策难以推行13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广东十三行生意明显萧条,原本最开通的广东人突然变成最激进的排外主

7、义者,以为广东现在的不景气,都是这些洋人惹的祸,当时广东人的排外主要是由于A民族意识的增强B列强的资本输出C贸易体制的改变D清朝官员的指使141853年初,清政府户部估算,与1852年相比,该年岁入至少少收银1000万两。6月,户部密奏说,截至6月12日仅存银227000余两,连正常的行政费用也无法开支。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于A太平天国运动不断发展的影响B中国的海关税收被西方列强控制C鸦片战争赔款带来的沉重负担D自然经济解体影响政府财政收入15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减轻茶税后,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现金收入。但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

8、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这一个案例A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B印证了“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结论C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已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历史现象D支撑了“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解释161888年,开平煤矿第一次准备分发股息时在天津发布了一条新闻,捷报对此作了报道,之后每当有类似的举动都大肆宣扬。这一做法A表明民用企业开始盈利B说明洋务运动主要依靠传媒推动C意在引导民间投资方向D掀起了晚清“实业救国”的浪潮17中国历代王朝宁愿采用卖官鬻爵、增加捐税等办法应对财政困难也不愿借债。但19世纪50年代以来,清政府却

9、大举外债,光绪帝还成立“借款委员会”专职借债,并于1898年首次以国家名义对内发行债券昭信股票。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内忧外患促使财政体制更新B朝廷重视澄清吏治轻省赋税C社会转型推动经济结构变动D清政府突破了中体西用观念18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同盟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上海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A国民政府重视保护女性权利B社会转型时期男女地位平等C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人人心D政治变革推动社会风气变化19下图为中国近代漫画家沈伯尘于民国二年画的一张女子风情画,图中右边文字为“豆盏青枝二月生,

10、自由车子试郊晴。虽然谢尽闲蜂蝶,尚有飞尘逐我行。对该画理解正确的是A旗袍成为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B继承了中国文人画的写意风格C工业文明影响了人们的生活D妇女是生活西化的主体力量201938年8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西北区办事处(简称“西北工合”)在宝鸡成立,致力于“安辑流亡,收容技术工人”,“发展工业,供应军需民用”。此后几年,西北区在生产合作社数量、社员人数、资金产值等方面均领先全国其他6个地区。据此可知,西北工合A使西北成为近代工业中心B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C使民族工业布局趋于均衡D为长期抗战提供物质支持21据统计,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694项建设项目的厂址分布在91个城市、116个镇。其中

11、65%的项目分布在京广铁路以西。这样做旨在A构建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B促进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C加强东西部地区之间合作D实现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22下表为19521958年,我国女职工人数变化情况统计。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年份女职工1952年1954年1956年1958年人数(万人)1848243532668108占职工总数的比例1169%1295%1395%1789%A工业化建设劳动力不足B职工性别比例不平衡得到了解决C注重培养女性技术人才D经济建设促进女性社会价值发挥23这是1960年1月某杂志刊登的引洮河水上山,展现了当时甘肃为了解决干旱问题,在高山上修建水渠引水的场景。这可以用来反映我国A社会

12、主义工业化在稳步中前进B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面貌C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D经济体制改革释放了农村活力241961年中共中央发出:“商业四十条”明确指出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是我国现阶段商品流通的三条渠道,积极恢复已撤销或合并的供销社、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组,同时,有领导的开放农村集市贸易。这一规定A缓解了市场供应紧张状态B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C承认了市场经济的合法性D取消了个体经营模式25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强调,各级行政机关的意见,“除有法律规定者外,不得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强制社、队执行,应该允许他们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在这方面的自

13、主权,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该决议A加快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B推动了农村基层单位的变革C扩大了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D实现了市场对资源合理配置261979年12月,国家计委组织经济学家撰写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一书出版,一时洛阳纸贵。人民出版社翻印300万册仍供不应求,各省还翻印了650万册,到1983年总销量接近1000万册。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A厘清了社会主义的本质B市场经济成为改革目标C旧有观念开始受到冲击D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271984年,电影雅马哈鱼档风靡全国。影片讲述了阿龙、阿珠等待业青年合伙经营“雅马哈鱼档”,靠着自谋职业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故事。电影采用纪实性手法,取景于当时广州的街

14、头和市场。1985年,该影片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据此可知,这部电影A主题思想具有前瞻性B拍摄方式首创了纪实性的手法C剧情取材于国企改革D内容展现了广州扩大对外开放281984年,中央决定延长农村土地承包的期限,规定一般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项目,承包期可以更长一些。同时还规定,社员在承包期内因无力耕种或转营他业的,可将土地交给集体统一安排。这些规定A有助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B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的性质C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D加强了集体对生产的管理291986年12月3日,薄一波在全国先进个体劳动者表彰大会上强调:“个体劳动者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在今后几十年,以至更长的时间内,

15、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政策,是不会变的。”这说明当时中国A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生了变化B非公有制经济促进了改革实效的发挥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已经确立D政府开始重视私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301953年我国城镇个体劳动者有900万人,占当时就业人数的一半,1956年为16万人,1963年一度恢复到231万人,到1978年仅为15万人,1981再恢复到113万人,1999年发展到3160万户.以上情况本质上反映了A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B个体经济成为国家经济支柱C我国经济制度体制的变迁D全民经商新理念的日趋流行31如图所示,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2009年底,新中

16、国共向76个国家提供了325个支持项目的优惠贷款。据此可知,新中国的对外援助中国优惠贷款行业分布(截止2009年底)A旨在融入自由开放的全球贸易体系B实现了中国低端产业的对外转移C有利于提高受援国的自主发展能力D适应了投资周期短收益高的需要32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人教版教材表述为:“新航路开辟后,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联系日益密切。”华东师大版教材写到:“新航路的开辟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巨大变化,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人民版表述为:“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三种版本教材均体现的史学观念是A革命史观B全球史观C社会史观D文明史观33哥伦布开辟了吃货的新大陆中写道:“茶最

17、初是摆在药店的,随着荷兰人饮茶的普遍流行,英国、法国也开始逐渐接受这种饮品,并在18世纪从中国大量发展茶叶贸易。”这一变化是基于A工业革命改进生产方式B欧洲社会阶级日益分化C商业革命影响生活方式D价格革命带来社会转型34据估计,16世纪,英国一些富裕农民从贵族手中承租大片土地,再雇工经营,其收入达到土地租金的10倍。大约同时期的中国,地主雇工经营所得收入不足以超过地租收入,甚至不如地租收益。较之于中国,当时的英国更易于A抑制农村社会的贫富分化B推广大农场经营方式C迅速平衡城乡人口的分布D稳定农村社会阶级结构351750年英国颁布冶铁法令,鼓励美洲殖民地向母国(英国)输出生铁和棒铁,并免除各项杂

18、税,同时又规定美洲殖民地生产的生铁和棒铁在英国加工,禁止在美洲殖民地建立钢铁加工工场、机器、锻炉、熔炉等。这一举措客观上A有利于美洲殖民地经济发展B适应了英国产业转型的需要C沉重打击了北美独立运动D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3618世纪前期,英国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需求结构。这些需求中既有对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旺盛需求,又有提升生活质量的改善性需求,也有对奢侈品包括异域奢侈品的渴望和需求,还有对高雅文化的消费需求。这种全方位的需求结构A有利于代议制政治发展B反映出社会风气趋向奢靡C推动了工业革命的产生D刺激了英国对外殖民扩张37英国输出品价值从1720年的800万英镑上升到1763年的1900万英镑,

19、法国输出品价值由1716年的12000万里弗尔增长为1789年的50000万里弗尔,已经达到顶峰的荷兰完全不能与如此增速相匹敌。由此可知,该时期A荷兰的霸权地位开始动摇B西欧商业竞争状况日趋激烈C英国已成为当时世界霸主D英法加紧争夺世界殖民霸权38早在工业革命准备时期,普鲁士政府就组织了技术委员会,颁布了专利法,还派遣工商局长到英国参观学习。19世纪30年代末,普鲁士政府制定了铁路法,以加强对铁路建设的统一规划,政府还直接投资修建铁路。这反映了德国工业革命A开创了计划经济模式B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C重视国家政权的干预D完善了德国法律体系391884年,英、德等15国召开柏林会议,主要议题为解决刚

20、果河口争端问题,会议签署的总议定书宣称其宗旨是“本着相互友好协商的精神确定发展非洲地区的贸易和文明”“并保障各国人民在两条流入大西洋的非洲最大河流上自由通航的利益”。这次会议A解决了西方列强在非洲的矛盾B促进了非洲经济文化的发展C保障了自由贸易原则得到落实D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401870年到1913年间,英国资本在海外投资的年均回报率为5.72%,而国内投资的年均回报率是4.60%;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投资回报率要比英国国内高出50%,在加拿大和美国投资的回报率则要高出60%。据此可知,当时英国A国内工业发展面临挑战B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资本C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D经济地位已被美国取代二、 非选

21、择题部分(40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

22、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 近代欧洲农业科技的兴起是与产业革命同步发生的。蒸汽机用于农业生产,并出现了由蒸汽动力带动的绳索牵引犁。化学家对农作物营养、土壤、肥料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方法来探明农业发展中的因果联系。生物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也为农业科技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此,欧洲农业开始由手工向机械作业、由经验向理论过渡,西方农业科技全面超过了中国。 摘编自李慧红翻译与晚清西方近代农业科技在中国的引进和推广(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农业生产发生的变化。(6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农业科技兴起的影响。(6分)

23、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历代粮食供求关系一览表项目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1800年)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2357238564272107105粮食亩产量(市斤)95110120154140/343155/337155/337总产量(亿市斤)205395914415888982174945238588234097全国人口(万人)3200600050009000120002000030000(说明:140/343和155/337中的140、155指北方亩产量,343、337指南方亩产量。)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材料二 手中有粮,心中

24、不慌。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把14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十三五”期间,中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大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中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升至95% ,稳稳的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十三五”期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满足了占全球近20%人口的粮食需求。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伟大成就。”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称赞到。 摘編自邱海峰13万亿斤以上!“中国饭碗”稳稳的(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粮食产量变

25、化的特点并简析造成明清粮食产量状况的原因。(8分)(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十三五”期间中国粮食产量增加的原因及影响。(6分)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战国末期,秦蜀守李冰在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时候,考虑这项工程所要发挥的功能依次是防洪、航运和灌溉。创建期的都江堰,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互相影响的水利系统。两宋时期,拥有分水、导流、引水和溢洪排沙综合功能的工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都江堰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已经进入了成熟期。(都江堰的管理也更加完善,不仅形成了稽查、水政和工程三个互相制约的管理体系,而且都江堰还成为国家水利工程,朝廷派出御史领提举官,到灌区巡视,代表中央政府监督岁

26、修工程质量和经费使用情况,地方上则设置各级官员共同负责灌区的水政和都江堰工程的管理及岁修活动。成熟期的都江堰内江灌区共分出4条干渠,灌溉面积超过200万亩。摘编自曹玲玲作为水利遗产的都江堰研究材料二 “大跃进”后期最有名的水利工程是河南省林县的红旗渠。红旗渠于1960年2月开始修建。经10年奋战,于1969年7月完工。红旗渠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参与民工7万人,先后有81位干部、技术人员和农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加上分干渠、支渠、斗渠,共计长约1500公里;10年间,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

27、225万立方米,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尽管林州人民为此工程付出了巨大代价,而且自90年代以来,出现水源不足,渠道老化等问题,但运行30年间,解决了全县严重干旱的问题;灌区的有效灌溉面积达54万亩。 摘编自李克军如何评价“大跃进”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都江堰建设为例,概括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特点。(3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红旗渠修建的历史背景和影响。(6分)(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红旗渠的修建所体现的时代精神。(5分)12参考答案1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战国时耕作方式的改变,没

28、有体现生产力的较大提高,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耕作方式对产量有决定性影响,故B项错误;耕作方式落后导致了歉收,故C项错误;“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2B【详解】由材料“由中央统一调度商业营运,使国家成为市场最大的商业主体”可知,汉武帝之所以大量任命商人出身的官员帮其理财,目的在于加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与民争利,故选B;汉武帝之所以任命商人出身的官员帮其理财,只是想要借助其力量助其成事,不代表他就重视商人的地位,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废止,排除A;在重农抑商的古代,经商不可能是入仕的主要途径,C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材料未对整个汉帝国的财税来源进行宏观分析,无法

29、得出D项结论,排除。3D详解】材料反映出西汉文景时期佃农地租沉重,这会导致自耕农随时面临破产风险,阻碍自耕农经济发展,故选D;材料没有反映中央政府的收入与支出情况,故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政府抑制商业发展的政策,故排除B;汉武帝时期,朝廷严惩豪强兼并行为,而非文景时期,故排除C。4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虽然西晋和东晋政权因政治、经济双重压力,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期内未曾铸造铜钱,但五铢钱和各种旧钱仍然在民间流行,由于钱荒甚至出现严重的盗铸现象,说明商品经济仍具活力,因为货币是商品流通的媒介,故C项正确;材料只体现政府未曾铸造铜钱,不能说明对经济的控制弱化,故A项错误;传统义利观指的是君子不应

30、该过分追逐利益,材料与“传统义利观念”无关,故B项错误;抑商政策在中国封建社会始终存在,且材料无法体现“抑商政策未能实施”,故D项错误。5A【详解】粟是北方作物,水稻是南方作物,唐代财政年度计算与水稻成熟时节相适应,这说明当时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不断上升,A正确;通过题干信息只能看出南方经济地位的上升,不等得出当时粟种植面积的缩减,排除B;材料主体是财政年度计算月份的变化,不能得出当时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排除C;D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6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地主和商人多将财富用在买田置地上,这种看似稳妥的生存和获利方式,造成中国封建社会商业资本积累缓慢,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A

31、项正确;商人将财富用在买田置地上,未能推动抑商政策走向松弛,B项错误;土地租佃关系并非宋代才形成,C项错误;大量钱财转向土地投资并不能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D项错误。7A【详解】材料现象反映的是房屋制式打破了原来的等级界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因此江南地区的官绅富户,甚至平民百姓,都建了三间五架或五间七架厅堂,说明等级秩序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受到冲击,A项正确;明代仍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富商的政治地位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故B、D两项;材料主要反映等级秩序的变化而不是控制力的强弱,排除C项。8C【分析】材料中体现的是明代出现“纳银代役”,没有反映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A项错误;材料中

32、涉及的仅是各地至京的轮班匠,没有关于私营手工业发展情况的描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因各地至京的轮班匠逃役者多,乃令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九钱,北匠六饯,免赴京当班”说明这一政策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纳银代役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商品经济的繁荣推动纳银代役,D项表述因果倒置,故D项错误。 9D【详解】根据图表可知,明代田赋税收中南直隶贡献值较大,均高于北直隶、浙江、江西等地,反映 了江南农业生产在全国占重要地位,故D项正确;题干只反映了米、麦及田数,不能体现各地的经济结构差异,排除A项;题干信息不能体现区域一体化趋势,排除B项;题干无法反映 南北方粮食结合问题

33、,排除C项。10D【详解】表格数据表明,非生产性群体户均财富分配额最多,而占96.6的生产性群体农、工等群体户均财富分配额很低,即使在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农户每年户均生活消费支出占其财富额的90%,且主要为食物支出,说明清代贫富不均严重,生产性群体农、工等群体生活水平较低,这不利于社会的持续发展,故选D;A、B表格数据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说明清代贫富不均严重,容易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但材料数据无法体现阶级矛盾激化,排除C。11C【详解】材料反映了当地经济作物的耕作面积在不断提高,这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料,故选C;粮食作物占耕地面积比例减少,不代表粮食亩产量大幅下降,排除A;明朝中后

34、期货币地租就逐步取代了实物地租,排除B;自然经济瓦解是鸦片战争之后,排除D。12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朝中叶,水路和陆路都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以水路运输为主、陆路交通为辅的全国性交通网络,全国性交通网络属于市场体系形成的一部分,所以体现了全国性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了,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到地域性商帮地位不断提高,只是涉及到商帮实力雄厚,活跃于全国,故B项错误;材料提到清朝中叶,交通运输仍以水运为主,不能体现交通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故C项错误;清朝中叶仍然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13C【详解】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十三行同外国进行贸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允许五口通商,广州的贸

35、易地位逐渐被上海取代,导致广东贸易的不景气,C正确;民族意识增强不符合材料贸易体制转变的信息,A错误;此时列强主要是商品输出,B错误;材料中现象出现是贸易体制转变的结果,并不是清朝官员的指使,D错误。14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853年初,清政府户部估算的赋税银两征收锐减,存银量连正常的行政费用也无法开支。联系时空背景和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了此时的经济重心南方,战争使得户部收银减少,军费支出增加,大量库存银被用于战争,故A项正确;1853年上海海关税务司才刚刚成立,中国的海关管理权并未被外国侵略者全部攫取,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的赔款不影

36、响清政府18521853年的财政收入,C项时空不符;自然经济解体是个缓慢过程,并不会对财政收入产生太大的影响,故排除D项。15A【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材料中说明的是农民没有把获取的钱财投资于商业的扩大再经营,反而从事土地开发,体现出当时农民重视土地的思想,这种经济思想显然不利于农村自然经济的快速解体,这种案例说明近代经济变动的复杂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不利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故B项错误。材料中农民思想是安土重迁,不是主动适应世界市场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农民意识问题,不能论述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结论,故D项错误。16C【详解】由材料“第一次准备分

37、发股息时在天津发布了一条新闻之后每当有类似的举动都大肆宣扬”可知,政府意在通过报纸宣传刺激人们的投资热情,尝试引导民间的投资方向,故选C;开平煤矿只是一个缩影,它不能代表所有民用企业,因此“开始”这一说法单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排除A;报纸的宣传有助于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但如果说洋务运动主要就是靠传媒推动的,这说法过于夸大其词,排除B;晚清“实业救国”浪潮掀起于甲午战争后,这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17A【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在19世纪中叶以来,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清政府通过发行债券来解决财政危机,说明的是内忧外患促使财政体制更新,A正确;材料与整顿吏治无关,B排除;材料与经济结构变动无关,C

38、排除;清政府并未突破中体西用观念,D排除。故选A。18D【详解】材料中众多女子团体的出现是因为辛亥革命的推动,这说明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D正确;国民政府出现于1927年,材料也未涉及女性的所有权利,排除A;近代社会中,男女地位并未实现平等,排除B;民主共和观念指的是反对帝制的观念,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19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漫画是民国二年(1913年)由漫画家沈伯尘所作,画中女子在骑自行车。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自行车由外国引进,自行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所以漫画反映了工业文明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故C项正确;材料只描绘了一位女子的日常着装,无法体现“旗袍成为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故A项错

39、误;该漫画的风格是写实而非写意,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女子骑自行车,未涉及妇女与男性在西化中地位,故D项错误。20D【解析】根据材料“1938年8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西北区办事处在宝鸡成立,致力于“安辑流亡,收容技术工人”,“发展工业,供应军需民用”。”所给时间和西北地区的工业化建设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工业内迁为长期抗战提供物质支持,D选项符合题意。西北成为近代工业中心不符合史实,A选项排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恢复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B选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民族工业布局趋向平衡,C选项排除。21A【详解】材料表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项目主要分布在京广铁路以西,这样分布的目的是促进中两部

40、地区的工业发展,有利于构建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故A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并不能促进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故B项错误;厂址分布的目的是调整新中国工业的空间分布,尤其是为内地城市的发展奠定基础,目的不是加强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合作,故C项错误;D项实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符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但是不符合材料强调的厂址分布在京广铁路以西的信息,故D项错误。22D【详解】19521958年,我国女职工人数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断上升,说明女性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女性的社会价值日益凸显,故选D;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显示女职工占职工总数的比例还不足20,不能说明职工性别比

41、例不平衡得到了解决,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女职工总数及占职工总数的比例,无法体现培养女性技术人才,排除C。23B【详解】1960年处于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引水上山抗旱生产,体现了B项,A项“工业化稳步前进”不符合史实和材料主旨,C项生产关系改革在50年代前期与水利无关,D项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时间错误,只有B项符合题意。24A【详解】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严重经济困难的背景下,材料中的这一规定有利于促进商品流通,缓解市场供应紧张状态,故答案为A项;这一规定没有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这一规定没有承认市场经济的合法性,排除C项;这一规定没有涉及对个体经营模式的改变,排除D项。25A【详

42、解】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强调,允许社、队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发挥主动性。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决议在当时加快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故A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农村基层单位的变革,故B错误;材料和扩大了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无关,故C错误;实现了市场对资源合理配置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26D【详解】1979年12月,经济学家撰写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一书畅销,表明经济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可以反映当时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正确选项为D;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清晰准确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而在材料中的1979年,人们还未对这一问题形成普遍清晰的认识,排除A;市场经济成

43、为改革目标是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1979年时间不符,排除B;旧有观念从改革之初就受到冲击,并非始于1979年12月,排除C。27A【详解】由材料“影片讲述了阿龙、阿珠等待业青年合伙经营雅马哈鱼档,靠着自谋职业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故事”可知,这部电影的主题思想具有前瞻性,将视角投向了个体经济是生存状况,契合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趋势,故选A;材料未说明其拍摄方式是否首创,排除B;影片聚焦的显然是个体经济,而非国企,排除C;材料没有说明广州对外开放的具体步骤,“扩大”一说无从谈起,排除D。28A【详解】根据材料“规定一般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项目,承包期可以更长一些”可知这一规定有利于

44、农业生产的专业化,A选项符合题意。中国的土地性质仍然是土地公有制,改变的是经营方式,B选项排除。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放松了集体对生产的管理,D选项排除。29B【详解】根据材料“在今后几十年,以至更长的时间内,允许多种经济形势并存,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政策,是不会变的”可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改革实效发挥,为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不能说明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生变化,我国始终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A项排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是在199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排除

45、;D项中“开始”一词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30C【详解】1956年至改革开放之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1963年实行国民经济调整导致个体劳动者增多。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允许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导致这一数字再次增加。1992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大促进个体工商业者数字增多。这一过程体现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变迁,C正确;材料不是说明城市化进程的问题,A错误;个体经济只是我国经济的组成部分,不是国家经济支柱,B错误;材料中现象的本质不是经商理念的流行,D错误。31C【详解】新中国共向76个国家提供了325个支持项目的优惠贷款,中国优惠贷款行业包括经济基础设施、能源和资源开发、工业、农业等,这利

46、于改善受援国经济建设环境,提升受援国自主发展本国经济的能力,故选C;A、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提供的优惠贷款,并非低端产业的对外转移,排除B。32B【详解】人教版教材中“各地区,各民族之间联系日益密切。”华东师大版教材“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人民版教材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益连成一个整体。”均是从全球联系的角度理解的,因此均体现了全球史观的史学观念;B项正确;ACD项与全球史观无关,排除。33C【详解】材料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带来了商业革命,全球商品交换流通,从而改变人们的饮食生活方式,所以答案选C;A选项工业革命改变生产方式在材料中未体现,在材料中体现的是新航路之后生活

47、方式变化;B选项“阶级日益分化”在材料中未体现;D选项“社会转型”在材料中未体现。34B【详解】试题分析:材料无法体现抑制农村社会的贫富分化,故A项错误;据材料“英国一些富裕农民从贵族手中承租大片土地,再雇工经营,其收入达到土地租金的10倍”可知英国推广大农场经营方式,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迅速平衡城乡人口的分布,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稳定农村社会阶级结构,故D项错误。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背景35B【详解】材料反映在工业革命前夕,英国工业生产能力提高,对钢铁的需求增加,因此鼓励美洲殖民地向英国输出生铁和棒铁,并免除各项杂税,还规定禁

48、止在美洲殖民地建立钢铁加工工场等,这适应了英国产业转型的需要,故选B;材料种做法限制了美洲殖民地经济发展,排除A;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排除D。36C【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消费社会的兴起促进了英国市场需求的全面扩张,英国市场为满足这些不同层次的多样化需求,积极通过产品更新、工艺革新和技术创新来实现产品的创新和多样化,从而推动工业革命的发生。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全方位的需求结构对商品生产的刺激,有利于代议制政治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有对奢侈品的需求,不代表当时英国产生了趋向奢靡的社会风气,B错误;英国对外殖民扩张是为了掠夺原材料和商品销售市场,不

49、能满足英国当时的全方位的需求,D错误。故选C。37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荷兰的输出品价值达到顶峰,而英法两国的输出品价值增速则远远高于荷兰,说明英法两国的商业竞争能力增强,该时期西欧主要国家的商业竞争状况日趋激烈,B项正确;只有输出品的价值和增长速度,不能说明荷兰的霸权地位“开始动摇”,A项错误;英国已成为世界霸主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英法在加紧争夺世界“殖民”霸权,D项错误。38C【详解】材料反映了在工业革命准备时期,普鲁士政府通过立法、考察,制定规划的形式来指导工业革命,说明德国重视国家政权的干预,故C正确;所谓计划经济是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指导国家经济发展,是

50、苏俄(联)开创的经济模式,故A错误;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完善法律体系,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BD。39D【详解】柏林会议会议名义上是解决刚果河流域的归属问题,但实际上讨论的更多的是列强瓜分非洲的一般原则,即“有效占领”原则,加速了列强瓜分非洲的进程,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故选D;A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柏林会议是列强协商瓜分非洲的一般原则的会议,目的并非促进非洲经济文化的发展,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柏林会议保障了自由贸易原则得到落实,排除C。40A【详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但是在19世纪末,英国发展落后于美国和德国。从资本投资回报率来看,

51、投资于国外明显比投资于国内高,这会导致英国资本外流,使国内工业发展缺乏充足的资本,A正确;这一现象会导致资本外流而非外资流人,排除B;英国政府并没颁布限制资本流动的政策,排除C;1894年美国只是在工业产量超过英国,在金融业、对外贸易等方面尚落后于英国,排除D。41(1)变化:突破了单一的自给自足性质的经营格局;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专业化、区域化趋势;粮食生产纳入市场网络;生产中心发生转移;商品性农业获得较大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6分,每点1分)(2)影响: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便于工业化成就的推广;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推动了

52、近代欧洲社会的转型。(6分,每点1分)42(1)特点:粮食总产量呈上升趋势,至明清达到高峰并相对稳定;亩产里逐渐增加,至隋唐以后北方亩产量相对稳定;至宋以后南方亩产重增加,且超过北方。(3分,每点1分)原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成熟;明朝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政治统一,社会相对稳定;人口大幅增长。(5分,每点1分)(2)原因:耕地面积稳定;政府高度重视,政策大力支持;农业与科技的紧密结合,农业机械化的提升。(3分,每点1分)影响:增加了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强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维护了社会稳定;为缓解世界粮食危机做出了重要贡献。(3分,每点1分)43(1)政府重视水利的建设;重视水利设施综合效益的开发;重视建立水利设施的监管体系。(3分)(2)背景: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完成,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跃进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农村水利设施的陈旧落后。(3分)影响: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对当时中国农村建设提供了示范引领效应;增强了民族自信心。(3分)(3)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5分,含1分卷面)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