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 ,大小:16.50KB ,
资源ID:60873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087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2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单元 3短诗五首(浅析卞之琳的《断章》) 新人教版.doc)为本站会员(a****)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kefu@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2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单元 3短诗五首(浅析卞之琳的《断章》) 新人教版.doc

1、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张潮在幽梦影中说:“窗内人于窗纸上作字,吾于窗外观之,极佳。”这里就有一种里外相映之趣,他人已经变成了你眼中的审美对象,或转化为创作灵感,或梦中美景。这首诗的画面感是很有趣的,用蒙太奇的手法能很好的把两种视角的包含关系表现出来,若放在一个大场景中未必看得出来。如果仔细研究这首诗的句子,可以发现诗人的句子并没有令人惊奇之处。仅仅后两句稍稍曲折一点,“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写的其实就是你在窗前看月亮,这样明月才能成为你的窗子的装饰。那么,“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写的是你或者看明月的你,进入到别人的梦中,成为别人梦里

2、故事的一个内容,一个装饰。这首诗的成功,来自于作者多视角看一件事。在这首诗中,有三个视角:一个是“你”的视角,“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时候这两个风景片段都有你的视角,也就是你的视角都在里面暗含着。你看风景,你看明月,视角自然是你的。第二个,别人的视角。别人在楼上看你,别人做梦梦到了你,那视角自然是别人的视角。第三个,还有一个视角,作者的视角,超然于物外的视角,上帝的视角,全能的视角。前面两个视角所看到的东西,作者作为第三个全能视角,都看到了。这就像写小说,小说中的每个人只能发现他视角里的东西,不能发现别人视角里的东西,比如崇祯皇帝视角里的东西跟张献忠视角里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张献忠视角里的东西跟左良玉部下视角里的东西肯定不一样。但是,小说作者却是全能的视角,他什么都知道。这首诗成功的第二点,就是稍显曲折的写法。后面两句不紧接上节两句写你在窗前看明月,而说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不写别人在梦中梦到你,而写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读到这里的时候,每个人都要想一想,有的人可能还想不明白到底是写什么。同时在句式上,上下两段,就从句式的重复中走出,显出了句式的变化(这首诗常规的写法,一般的写法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站在窗前看月亮/别人在窗前看到了你(或“别人在梦中梦到了你”)。”这种句子的重复,只能带来平庸。而作者后面的句式变化,从“别人在窗前看到了你”

4、向前推,成为“别人在梦中梦到了你”,再向前推,成为“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第三点,就是极大的省略,还有泛指,给读者以无穷的遐想。这个作用关键是第四句起到的。你进入了别人的梦,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那么你进入了谁的梦?你为什么进入别人的梦?你进入别人梦中处于主角的地位还是从属的地位?别人在梦中是讨厌你还是恨你还是喜欢你甚至爱你,作者都没有交待,全给省略了。而人都有探究秘密的欲望,因此,对作者有意省略掉甚至模糊掉的东西,读者都想探个究竟,这样就给人无穷的遐想了。另外,在前面,作者就对第二个视角进行了模糊化的处理。第二个视角的主体,是看风景的人,而不是哪个具体的人。这种处理,既是铺垫,同时亦是与后面相呼应。后面干脆就用别人,至于那个别人是谁,作者没有明指,而采取泛指。这样就留下了广阔的思索空间。可见省略和泛指,是这首诗能够带给人无穷遐想的根源。总体而言,如果谈语言的艺术,这首诗艺术成就一般。但如果谈手法,特别是借鉴小说写作多视角的手法,以及极大的省略、泛指、曲折、变化的手法,这首诗可圈可点,无愧于是现代诗中的优良精品。卞之琳凭借这首诗,足可以进入中国新诗史。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