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5 ,大小:173KB ,
资源ID:608525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0852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北省保定唐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北省保定唐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河北省保定唐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有学者指出,分封制不仅封周天子,而且使诸侯、卿大夫都成了君主,使周天子下受封的各级贵族领主具有了一种亦臣亦君的双重政治身份,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的封地里有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的权威。这说明分封制A. 天子通过诸侯有效地管理地方B. “天下一家”的认同日趋淡化C. 地方权力过大会销蚀王室权威D. 周王室开疆拓土扩大统治范围【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说明分封制下,使得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的封地里有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的权威,造成地方权力过大,削弱了王室的权威,故C正确;分封制

2、下,使得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的封地里有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的权威,不利于周天子有效地管理地方,A错误;“天下一家”指视天下人为一家,和睦相处,也指全国统一,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材料反映各级受封的领主权力过大,没有反映周王室扩大统治范围,D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的封地里有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的权威”,联系所学分封制的特点分析解答。2.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士以其子弟为仆隶),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按等级递减)。”这段记载反映了A. 宗法制的等级系列中有庶人,

3、也有奴隶B. 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之间缺乏政治隶属关系C. 西周在宗法制基础上实行分封制D. 西周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天子建国”“诸侯立家“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等关键信息,说明了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目的是维护王权和贵族的利益,维持严格等级统治秩序,达到稳定秩序和巩固统治的目的,故C项正确;宗法制的等级序列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序列,故A项错误;宗法制下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政治隶属关系也是家族等级关系,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是秦朝建立的,故D项错误。3.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

4、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是A. 分工明确,彼此牵制B. 垂直管理、分层管理C. 服务皇权,家国同治D.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说“九卿”的原先职能是皇家的内侍机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这种机构转为行政机构,这反映了秦朝的中央官制是为皇家服务的,“国”“家”同治的特点,故C项正确;而A项是现象,不是“本质”;B是指郡县制特点。D是选官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点睛】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1)皇帝制度:皇权至上,大权总揽;“家天下”的皇位继承

5、制。(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4)制订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5)制定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4.世族是“那些在社会、经济方面具有支配势力盘根错节,代代相传;在政治、文化方面也极为活跃,占据主导地位的家族”。汉朝时世族发展迅速,汉初“布衣将相”的政治结构最终演变为“累世公卿”的世族政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汉朝世族源于先秦贵族,根深蒂固B. 察举征辟制度有利于世族控制政

6、权C. 世族在经济上是新的生产模式的代表D. 汉朝在权力继承上仍采用世卿世禄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汉朝时世族发展迅速,汉初布衣将相的政治结构最终演变为累世公卿的世族政治”,结合所学,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征辟制度,后来出现了在社会、经济方面具有支配势力盘根错节,代代相传,在政治、文化方面也极为活跃,占据主导地位的家族,即世族政治,说明察举征辟制度有利于世族控制政权,故B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汉朝世族源于先秦贵族,排除A;世族是具有经济实力、政治特权的封建地主,并非新的生产模式的代表,排除C;汉朝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征辟制度,并非世卿世禄制,排除D。5.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

7、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模式的是A. 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B.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C.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D. 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明朝设置内阁制【答案】D【解析】【详解】秦朝三公九卿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均为正式的行政机构,三公九卿制也非集体宰相制度,故A错误;汉武帝“中外朝制度”为正式行政体制外另设的机构,且“中外朝制度”是通过皇帝的近臣以小制大的机制来限制相权,并非集体宰相制度,故B错误;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均为正式的行

8、政机构,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通过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等,属于集体宰相制度;明朝设置内阁制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属于正式行政体制外另设的辅助皇上的机构,故D正确。6.每个人都有烦恼,作为学生,我们可能苦恼于考试成绩或每天繁重的作业。贵为一国之君的天子也有着其无尽的烦恼。宋太祖说“卧榻之侧有他人酣睡”,这也说出了历代皇帝们的心声。下列措施属于皇帝为了防范“卧榻之侧有他人酣睡”而采取的是“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故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A. B

9、. C. D. 【答案】A【解析】【详解】皇帝防范“卧榻之侧有他人酣睡”,即不许别人侵入自己的利益范围,皇帝防范“卧榻之侧有他人酣睡”的措施,即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结合所学,明太祖“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废除丞相,加强了皇权,正确;“故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是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正确;“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反映的是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不属于君主专制,排除;(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反映的是分封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不属于君主专制,排除;故选A。7.明代内阁大学

10、士多数为词臣入阁,品秩较低,一般限制在正五品这一阶衔上面,而到了康熙九年,清政府把大学士的品秩由正五品升格到正二品,到雍正七年,又升格至正一品。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A. 反映出内阁位高权重B. 表明中央权力体系完善C. 表明清代前期以文治国D. 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所以不会出现位高权重情况,故排除A项;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所以涉及内阁的变化都不能体现中央权力体系的完善,故排除B项;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不能反映清代前期是否是以文治国,故排除C项;清代随着军机处的设置,内阁成为单纯的办事机构,已经不能够对皇权造成威胁,所以清代相

11、继提高了内阁大学士的品秩,说明清代大学士品秩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D项。【点睛】清代沿袭明代的内阁制度,同时也承袭了明朝的票拟制度,但是内阁的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8.近代在华西方传教士译介西学时,在译序或文前,常以较大的篇幅和尖锐犀利的语言指陈中国社会存在的重重危机和症结所在。该做法A. 意在减少西学传播的阻力B. 旨在增强国人民族危机感C. 利于淡化中西文化的差异D. 必然遭到国人的极力排斥【答案】A【解析】【详解】由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常以较大的篇幅和尖锐犀利的语言指成中国社会存在的严重危机和症

12、结所在”可知,西方传教士这样的做法意在警醒中国民众,促使他们接受包括基督教在内的西学,故材料中传教士的做法有利于减少西学传播的阻力,故A项正确。增强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感并非西方传教士的主要目的,故B项排除;材料中传教士的做法旨在加速西学传播,不能体现出中西文化差异的淡化,故C项排除;材料中传教士的做法有可能遭到国内反对,但D项“必然”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9. 鸦片战争时,琦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况,并据此写了一份奏折上报朝廷,言道:“是固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知礼义廉耻,又安知君臣上下?且系年轻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其国,意本不在保兹疆土,而其国权奸之属,只知谋取私利,更不暇计其公家故求索

13、不专在通市。”这份奏折反映出琦善A. 认识到了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源B. 以中国传统观念解读英国政情C. 对英国大臣的操守有正确认识D. 认为英国权臣操纵着国家政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鸦片战争时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知礼义廉耻故求索不专在通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琦善以中国传统观念解读英国政情,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琦善认识到了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源,故A排除。犬羊之性说明对英国大臣的操守没有正确认识,故C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英国权臣操纵着国家政权,故D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影响10.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

14、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 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 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 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D. 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答案】A【解析】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留日学生占多数,结合所学知识,这与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较早开放通商口岸有关,经济文化水平较高,有利于接受外来文化,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作为革命的高潮,开始于1911年,排除B;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不足以解释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

15、要原因,排除C;长江流域是英国的势力范围,因此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不足以解释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排除D。【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中国的开放。【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近代中国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近代中国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不平衡的认识和理解。本题难度不大,实际上类似的角度在以往高考题也曾考查过,如2015年全国卷27题就考查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格局的影响。由此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关注以往的高考真题,认识高考命题的特

16、点和规律,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问题的原因进行正确分析。11.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 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答案】D【解析】题干中地方督抚上奏的内容中认为,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说明当时清朝的地方督抚已经注意按照国际法来处理中日之间的交涉问题,这明显体现了近代的外交观念,故选D;题干中没有说到日本是借助

17、于西方列强侵害中国的权益,故A与题意不符;由“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可知,当时琉球国还在向中国进贡,维持着朝贡关系,故B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地方督抚的上奏只是在行使其职权,对政府提出建议,而不是干预朝廷外交事务,故C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名师点睛:中国外交近代化是指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中,中国一方面试图通过自身的力量赶走外国侵略者获取独立,另一方面认同接受西方文明,外交上从消极排斥与抵抗、蒙昧无知中丧失主权,转变为接触与适应、尝试改变弱势处境,再到主动争取国际社会主体权资格、追求建立平等新型外交的历史演变过程。12.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

18、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A. 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B. 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C. 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D. 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良歹分明,情甘帖服”等信息可以看出,清政府官员对夹带鸦片的人依法加以惩处,对夹带鸦片的船货尽数没收,体现了清政府禁止鸦片流毒,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清政府官员要求外商的具结承诺,无法得出得到各国政府的公认,故B项排除;材

19、料中禁止外国商人带鸦片来华,可得出鸦片贸易在当时是不合法的,故C项排除;是否“享有治外法权”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排除。【名师点晴】具结是旧时对官署提出表示负责的文件,即对自己的行为愿意承担法律责任的表示。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在广州采取了“缴烟、具结”的外贸政策,旨在断绝外来鸦片,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对于禁烟态度的坚决,究其原因是清政府为了统治的长治久安。因此在解题的过程中通过题干中的具结分析当时政府官员的态度,即可获取正确答案。【试题分析】试题以清政府官员坚决禁烟态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分析与理解能力,弘扬了民族精神,是对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考查。13.鸦片战争后,两广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

20、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尤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 贫富不均B. 莠民作乱C. 吏治败坏D. 民性懦弱【答案】C【解析】【详解】贫富不均与材料的内容“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不符,故A项错误;“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表明民众生活的水深火热之中,并不是莠民作乱,故B错误;材料说明官员把战争失败归为民性懦弱,是对战争失败的推卸责任,并不是鸦片战争战败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耆英认为不能御敌的原因是“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导致“欺压良善,自

21、命为能员”,也就是吏治腐败是不能御敌的理由,故C项正确。14.1904年,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呼吁一文中宣称:“我们要仿照你们的政府而缔造我们的新政府。”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A.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 “人民有应任官考试之权”C.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D.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体现的是人民主权思想,近代西方各国法律均实行;B项说的是考试权,孙中山借鉴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优点;D项体现了法国1875年宪法思想。只有C项说的是三权分立的学说,体现了美国17

22、87年宪法的特点和原则。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5. 张鸣在辛亥:摇晃的中国中说:“革命给了国人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但却没法像魔棒一样,给中国带来立竿见影的变化。中国不仅没有因此而走向富强,反而更易混乱。”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不包括()A. 民主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B. 长期的君主专制传统C.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D. 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和所给材料,都不能说明民主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 因此在辛亥革命后出现社会动荡的原因与A 项内容没有关系,故答案为A

23、。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结果影响16.1911年11月初,申报因报道革命军失守汉口而激起民众的愤怒,致使该报社橱窗被损毁。中外日报新闻报等报也均因为刊载革命军失败的消息而导致报社被捣毁。这说明当时A. 民主革命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B. 清政府加紧对革命军的镇压C. 新闻界极度缺乏民主革命意识D. 新闻造假遭到民众的抵制【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申报中外日报新闻报等报均因为刊载革命军失败的消息而导致报社被捣毁,表明当时具有民主革命意识的群众,容不得听到革命失败的消息,认为是报刊编者故意所为,为表达坚信革命同时对不利消息的抵触捣毁报社,表明民主革命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答案为A。材

24、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加紧对革命军的镇压,B错误。新闻工作者就应该实事求是的报道战斗胜利或失败,故C错误。材料不能看出新闻造假,排除D。17.下图所列内容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事件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洋务运动C. 义和团运动D. 戊戌变法【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以反清革命作为斗争目的”“工业文明冲击下社会矛盾的产物”“农民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太平天国是农民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尖锐,原因之一是外国入侵加剧社会矛盾,故A正确;该事件是“农民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而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故B错误;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领导的

25、反帝运动,提出“扶清灭洋”口号,不是“以反清革命作为斗争目的”,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该事件是“农民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改良运动,故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农民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 “以反清革命作为斗争目的”,联系所学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分析解答即可。18.1912年1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等各项权力;而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规定“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临时约法做出这-修正的原因是A. 革命党内部争斗,妥协退让B. 加强总统的行政决策权力C. 强化议会

26、权力防范个人独裁D. 立宪党人和旧官僚的支持【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规定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限制袁世凯专权,维护民主共和,而建立的“责任内阁制”,故C正确;据材料由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等各项权力1912年3月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规定“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的变化,不是革命党内部争斗,A错误;据材料“责任内阁制”,是为限制袁世凯专权,维护民主共和而建立的,B说法错误;据所学可知袁世凯之所以能够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是立宪党人和旧官僚的支持,而不是支持修正临时约法,故D错误

27、。【点睛】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19.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有机社会建设的序幕,紧随其后的应是自下而上、循序渐进地进行社会改造,但必须铲除中国的专制制度。真正的社会改造运动必须从改造自己做起,以对自己言行充分负责的精神来推动社会的进步。该学者意在说明五四运动A. 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B. 使革命成为了社会变革的主流方式C. 成为新旧民主革命之间的桥梁D. 推动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真正的社会改造运动必须从改造自己做起,以对自己言行充分负责的精神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可知,五四运动对社会

28、的变革是从个人改造开始做起的,即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进行了有机地结合,故选D。五四运动促使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但并没有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排除A;革命成为社会变革的主流方式,是从辛亥革命开始,排除B;材料中提及社会建设、社会改造、个人改造,却没有提及五四运动对革命进程的推动作用,C选项排除。20.1937年12月,有人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我们要拥护统一指挥,八路军也要统一受蒋指挥。我们不怕统一纪律、统一作战计划、统一给养,不过注意不要受到无谓的牺牲。红军的改编,不仅名义改变,而且内容也改变了。”该言论A. 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 及时纠正了党内的错误思想C.

29、 是指导中共抗战的正确理论D. 脱离了当时中国的革命实际【答案】D【解析】【详解】由所学知识和材料“我们要拥护统一指挥,八路军也要统一受蒋指挥”“红军的改编,不仅名义改变,而且内容也改变了”可知,该言论存在严重的右倾错误,脱离了当时中国的革命实际,故C项排除,D项正确。该言论是典型的右倾思想,不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导致党内出现了错误思想,故排除A、B两项。21.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A. 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B.

30、 中共党内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认识不一致C. 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D. 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问题。从材料“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分析,李立三认为城市是开展革命斗争的中心,坚持城市中心论,反对在农村中开展革命斗争,应选B项“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A项与材料不相符合;CD项说法是错误的。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22.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我们不应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

31、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南京大屠杀是日军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中国人民必须牢记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南京大屠杀惨案不容篡改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 犯下的严重罪行”体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国带来巨大的伤害、同时习总要求国人勿忘历史,故正确;习总的讲话同时也昭示南京大屠杀惨案不容篡改,故正确;“我们不应因一个 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 而不在人民”又体现了

32、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故正确。所以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的影响23.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陕甘宁边区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和抗日根据地,再根据材料“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现在则工

33、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可见有利于团结全民族一切力量抗战,显然这一举措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B正确;土地革命发生在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A错误;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属于国内革命战争而非民族战争,C错误;当时的首要任务是打败全民族共同敌人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反抗国民党政府,排除D。24.下面是1949年至1957年间我国中央一级制定的法律法规情况的统计图。造成不同阶段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建立B. 宪法颁布后明确立法方向C.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D. 国家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根

34、据图表两个时间段的立法数量的对比可知1954年10月为转折点,结合所学知识,1954年新中国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B正确;材料说的是“中央一级制定的法律法规情况”,与地方代表大会无关,故A项排除;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故C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法律体系完善的信息,故D排除。25.学者费正清认为,中苏关系的起步是靠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搭建的,源于20世纪派往莫斯科学习的留学生,虽然新中国跟苏联共产党人联系紧密,但却不一定成为真正的朋友,因为中共领导人始终不会忘记斯大林在20年代曾给他们错误的劝告。该学者重在强调A. 冷战促成中苏两国友好B. 中苏关系的历史基础不稳固C

35、. 国家利益影响中苏关系D. 中美关系的改善具有必然性【答案】B【解析】【详解】由所学知识和材料“靠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搭建的”“但却不一定成为真正的朋友,因为中共领导人始终不会忘记斯大林在20年代曾给他们错误的劝告”可知,该学者重在强调中苏关系的历史基础不稳固,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中苏关系的历史基础比较脆弱,而不是强调中苏两国的友好关系,也不是强调国家利益是影响中苏关系的主要因素,排除A、C两项。材料主要反映中苏关系,没有涉及中美关系,排除D项。26.它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一次重要外交实践,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

36、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它”是指A. 亚太经合组织B. 上海合作组织C. 华沙条约组织D. 东南亚国家联盟【答案】B【解析】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材料中的“它”是指上海合作组织,故答案为B项。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经济组织,排除A项;C、D项的国际组织中国没有参加,排除。27.2019年3月8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回答中外记者问题时指出:“一带一路”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黄金法则,给各方带来的是满满的发展机遇。这说明“一带一路”A. 首创了新型的国家关系B. 确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37、C. 致力于打造新区域集团D. 提倡“合作共赢”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共商共建共享黄金法则”体现了共同合作精神,故D正确;上海合作组织是新型国家关系的代表,故A排除;大国地位主要体现在国际政治和全球经济方面,材料未体现确立中国的大国地位,故B排除;材料说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发展机遇,不能体现致力于打造新区域集团,故C排除。28.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A. 中国

38、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 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 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表明中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此时西方国家仍然对国民党政权予以支持,故B项错误;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中共的这一政策是针对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独立自主”的概念。独立自主:一是独立,不依附于任何国家和集团;二是自主,自己的事情和国际

39、事务,自己做主,作出正确的判断。独立自主就是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更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把我们的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在国际事务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29.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 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B. 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C. 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D. 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各国处理相互

40、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它概括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进一步提倡了民主与平等的原则,推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法制化,故A项正确;中苏两国开创友好局面是在1950年,故B项错误;C项错在“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于2001年,故D项错误。30. 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A.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B. 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C. 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D. 恢复中国在

41、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的信息说明是新中国参加的万隆会议,该会议上周恩来针对与会国不同社会制度特点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成功,故本题选择C项。A属于中印之间会谈,不符合材料中“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信息;有西方大国参与的会议;是1971年,时间与题干反映时间不符。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31.在古雅典,民众大会有权以抽签的方式选举十个祭祀官吏,称为赎罪监,他们根据神谕的规定进行祭祀,并和占卜者合作。民众大会还以抽签方式另选

42、十名常年司祭,进行某些祭祀,并管理除泛雅典娜节之外的所有四周年节。这表明,古雅典A. 民主政治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B. 统治者力图通过宗教控制民众C. 民主选举过程深受教权的影响D. 宗教观念决定民众的政治倾向【答案】A【解析】【详解】由所学知识和材料“民众大会有权以抽签的方式选取十个祭祀官吏”“民众大会还以抽签方式另选十名常年司祭”等可知,古雅典民主政治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A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统治者力图通过宗教控制民众”的信息,排除B项;由材料可知,以选举抽签方式进行,未体现“教权”的影响,排除C项;D项说法既不符合材料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32. 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

43、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 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B. 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C. 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D. 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答案】A【解析】考查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反映了经过辩护人的辩护、陪审团的投票等一系列的民主程序的运作,最终陪审法庭判其无罪,判断A项正确,排除D。B项说法错误,妇女没有公民权,被排除在民主政治之外。C项理解有误。【考点定位】必修一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古希腊的民主政治33. 下图为古代雅典居民结构的比例图

44、,观察图示信息,对于雅典民主与居民的政治联系,下列叙述准确的是A. 雅典超半数的居民拥有公民权B. 雅典民主的社会基础为自由民C. 少数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D. 外邦人享有雅典最广泛的民主【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雅典的民主是本城邦男性公民的民主,故排除C、D两项;由题目中的图片可知当时雅典人口约有40万,自由民只有16.8万,而拥有公民权的居民更少,故A项中“超半数”的说法与其不符。【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34.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

45、可见当时A. 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B. 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C. 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 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罗马政治与法律相关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能力。从材料“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使贵族做出让步,故B项正确;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由贵族主导制定的,并且这部法律也主要维护贵族利益的,所以排除A项。C项错误,材料内容表明法律制定的关键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所以排除C项。D项明显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

46、治制度罗马法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与贵族斗争的影响35. “市民法亦称公民法,是罗马国家早期的法律 罗马法采用属人主义而非属地主义,就是说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据此判断,建国之初(公元前5 世纪早期以前)的罗马A. 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公民法保护B. 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万民法保护C. 公民在本邦活动时受成文法保护D. 居民在本邦活动都受公民法保护【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时间公元前5 世纪早期以前和材料中“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说明只要是罗马公民均受公民法的保护,故项正确;中万民法是世纪颁布的;中

47、成文法还没有出现;说法明显与材料意思不符。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公民法。36. “尽管罗马法律在妇女继承财产上做了严格限制,但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漏洞随着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妇女们也开始占有大宗财产。许多妇女管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和大地产。”这段话表明A. 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B. 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不够严密C. 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富有自然法的精神D. 妇女的财产占有体现公民法的灵活性【答案】B【解析】题中所述“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漏洞”,正是因此妇女才开始获得或掌管财产。故选B。【考点定位】必修一:罗马法。37.2001年5月9日的人民网曾报道,英

48、国政府在5月8日发表声明称:“首相已经向女王阁下提出宣布解散议会的要求,女王也欣然表示她同意解散议会。议会将于5月14日解散,大选将于6月7日进行。”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解散议会须经英王形式认可B. 英王此举违反了法律规定C. 国家的实权掌握在英王手里D. 内阁实际上须对英王负责【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女王也欣然表示她同意解散议会”,在君主立宪政体下,英国女王为“虚君”,故A正确;根据英国法律,英王此举符合法律规定,故B排除;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平时只扮演仪式性的角色,实际最高的行政长官是内阁首相,议会是权力的中心,故C排除;内阁对议会负责,故D排除。38.“光荣革命”使英国

49、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了专制统治的国家,它这样做的时候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此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一步一步地进行了制度改革。可见英国政治体制创新的显著特点是A. 内容的继承与创新B. 方式的和平与渐进C. 君权的保留与限制D. 地位的首创与示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并没有强调对过去的继承,故A、C项错误;由题干“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和“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一步一步地进行了制度改革”可知题干强调和平与渐进,故B项正确;因为题干重心在于强调方式的和平与渐进,首创与示范作用则不是其显著特点,故D项错误。39.据统计,从1789年到1970年,美国总统对国会立法共行使否决权225

50、5次,被国会(复议时以三分之二多数)推翻的有75次。这表明此时期美国A. 总统立法能力远远高于国会B. 国会分裂导致制衡力量丧失C. 分权制衡原则遭到严重破坏D. 国会对总统的制约力较弱【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文字“总统对国会立法共行使否决权2255次,被国会(复议时以三分之二多数)推翻的有75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1789年到1970年国会对总统的制约较为软弱。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名师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提取能力。材料数据反映的是国会与总统的关系,表明总统议案复议时被国会推翻的次数大幅减

51、少,说明国会对总统的制约较为软弱。40. 184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过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船。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根据美国宪法,随后( )A. 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B. 国会将自行建造缉私船C. 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D. 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美国宪法的规定,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的立法,但是如果国会重新表决,以2/3以上的多数通过的话,则总统的否决无效,故选A。BC与题意无关,D不符合美国宪法的规定,故排除。【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三权分立41.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

52、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A. 有利于政局稳定B. 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C. 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D. 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答案】A【解析】“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重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说明当时政局不够稳定,“戴高乐就任总统后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就等于不再让议会作为国家的重心,这就有利于国内政局的稳定,故选A;总统的元首地位在民主共和政体确立时就已经确立了,故B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B;题干并没有提到剥夺议会的权力,故C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C

53、;法国没有实行两党制,是多党制,故D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42. 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的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这部宪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是( )A. 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B. 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C. 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D. 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德意志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主要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立宪制和专制相结合,“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的信息体现“民主性”较浓厚一些,更符合“资产阶级代议制”这一概念,尽管18711919

54、年间的德国专制是实、民主是虚,故D项正确;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能表明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但与“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不符,故A项错误;国家元首“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不能充分体现是否为资产阶级代议制,故B项错误;宰相同时是“联邦议会主席”,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只对皇帝负责,表明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故C项错误。【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确立与发展代议制向欧洲大陆扩展德国君主立宪制。二、材料题43.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律法制度,包括制定了中华民国的法、中华民国民法典、中华民国智行

55、新刑律等重要法律共241件,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它们)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巴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到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进入中国法律体系。民国时期法律体制改革,是中国法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为此后中国法律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路线图。摘编自许克江、马烈试析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法制建设材料二 英国宪法是一种不成文的宪法,它由历史上形成的许多习俗、惯例组成。由于它建筑在深厚传统的基础上,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比“成文的”宪法更牢国。用议会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限制了君主制的权力,强化了行政

56、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英国还出现了世界最早的政党。总而言之,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现代文明。摘编自李少玉17世纪以来英国政治制度的变化材料三 一个国家制度的成熟完善和执行、监督的坚决有力,这是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提出的基本要求。站在现代化的角度看问题,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毋庸置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重在加强国家制度建设。摘自许耀桐北京日报2017年3月13日(1)依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法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民国时期实行法制改革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

57、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政治方面的具体表现。并对照材料一,说明近代中英两国在法制改革中的不同之处。【答案】(1)特点:确立了法制化发展方向,形成了法律体系,奠定了法律近代化的基础;以西方法律体系取代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不足。原因:民国政府维护自身统治的要求;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法律制度的优点对民国政府维系统治的启示。(2)表现:确立君主立宪制;构建法治的传统;议会下院成为间接民主的代议制机构;行政大权赋予首相;确立政党政治。不同:中国的法制改革注重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而英国则重视继承传统;中国的法制改革没有摆脱专制体制

58、的束缚,而英国则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解析】【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一“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律法制度”,“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是中国法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为此后中国法律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路线图”等信息,从组成、作用、影响等方面概括民国初年法制改革的特点。原因:根据材料一“ 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结合所学,从时代背景、国内政治、经济发展需要和西学东渐等方面分析民国时期实行法制改革的动机和原因。(2)表现:依据材料二“它限制了君主制的权力,英国还出现了世界最早的政党”,

59、“它建筑在深厚传统的基础上”,“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等结合所学知识,从政体、政党、传统继承和行政权赋予首相等方面,说明英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的具体表现。不同之处:并对照材料一,根据材料二中“它建筑在深厚传统的基础上”,“它限制了君主制的权力”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英两国在法制改革中的做法和结果的不同之处。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的对外政策,服从于“以德抚远”的政治目标,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具有共同道义和文化基础的稳定的国际体系。汉代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

60、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清初,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成功经验来看,建构东亚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术,使得周邻国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输入移植。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和平的文化影响,而非武力的征服和领土的扩张;是国际体系的领导者和维护者,而非统治者和掠夺者。摘编自韩昇中国古代的外交实践及其基本原则等材料二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清政府严词拒绝英国遣使进京。庚申之役后,清廷被迫允准外国公使进京常驻,但对遣使驻外无意执行。1864

61、年,总理衙门将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译作万国公法分发到沿海各重要口岸。1875年,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使英。甲午惨败,清廷被迫承认朝鲜为自主之国。庚子国变后,清廷广兴新式学堂,鼓励有志青年留学西洋,新式人才逐渐成为驻外使臣来源的主流。1901年,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上。1911年,外务部职能趋于简化,“大臣掌主交涉,昭布德信,保护侨人佣客,以慎邦交”。摘编自何新华中国外交史(从夏至清)(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外交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晚清外交所面临的挑战,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政府的应对举措。【答案】(1)居于中心领导地位(形成朝贡体制);以和平交往为主

62、;注重思想与文化影响;以周邻国家为主要交往对象;是国内政治体制和政治理念国外延伸。(2)挑战:西方列强侵略,新式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原则强制输入。评述:从排斥到逐步接受西式外交理念;派遣驻外使节,培养新式外交人才,设立近代外交机构,精简职能。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有利于与国际社会的接轨,一定程度上为民国外交奠定了基础;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与保守性,未能真正实现对国家主权的维护。【解析】(1)第一问,据材料“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和平的文化影响”、“建构东亚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术,使得周邻国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输入移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即可。(2)第一问,材料反映的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清政府外交上被迫融入世界的表现,由此可以得出:西方列强侵略,新式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原则强制输入。第二问,据材料可以得出中国外交的转变从排除到接受西式外交。据材料“清廷广兴新式学堂,鼓励有志青年留学西洋,新式人才逐渐成为驻外使臣来源的主流。”可以得出:派遣驻外使节,培养新式外交人才,设立近代外交机构,精简职能。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外交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但整个过程中处于被动适应的过程,具有保守性,不能很好的维护国家主权。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