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综合测试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通常我们阅读文学作品,如果觉得其中某个人物具有生活实感,就会说他很“典型”。我们还会认为这样的人物一定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类人的集中和概括,所以才生动逼真。“典型”并不意味着概念化。我们平常讲“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里的“典型”,是指从人物生存环境到人物本身,既不会在现实生活中重复,也不会在他人作品中重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创造,是作家一次性的、崭新的艺术呈现。一部作品既然是“创造”,就必然有其独创性,换个角度说,如果这个创造出来的世界跟人们脑子里早有的世界完全一样,那这个“世界”就不是“典型”,而只是一个“概念”,这个创作就失败了。真正意义上的
2、杰出作品,并不急于与读者一拍即合,而往往具备一定的陌生化和摩擦力。因为只要是杰作,就应当让读者在阅读中实现个人经验的扩大和延伸,如果只觉得随处符合自己的日常经验,那么这只会是第二流的作品。有时候,恰恰是一些概念化的表述才“畅通无阻”,因为它们能够较为便捷和快速地满足读者的个人经验,但是,真正的杰作一定会强有力地突破读者原有经验范畴。我们提倡“写现实”,认为这是更有难度的写作。为了说得明白,我把写作过程比喻成酿酒。生活跟文学的关系就像粮食和酒的关系,总说生活是文学的源泉和基础,问题是怎样理解这个“源泉”和这个“基础”、怎样用生活的“粮食”来“酿造”。许多人认为就是将现实生活剪裁组合一番,把更有戏
3、剧性、冲突性的部分集中到一起,略加改造甚至直接照搬下来就行,只要做得巧妙,便是成功的文学作品了。这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从现实生活到文学作品,它们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是怎样发生的,需要认真研究。这其实不过是写作学的基本问题,是并不深奥的朴素道理。还从酿造说起,经过考察我们即会发现;这个过程中粮食已经发生了“化学变化”,而不是“物理变化”。所以现实生活的粮食,经历的绝不仅仅是什么“剪裁组合”的工作,也不仅是“归纳和选择”的工作。如果现实生活是粮食,作家就是一个酿酒器。现实生活进入作家这个酿酒器之后,经过一番复杂的酿造而发生化学变化,再倒出来就是芬芳的酒液。酿造技术不同,酒的成色也就不同,于
4、是就有了杰作与劣作的区别。一切没有经过作家这个酿酒器、没有发生化学转化的现实生活,无论如何都不会成为文学。真正有追求的文学未必要写出人人熟稔的故事,它是一次全新的个人交付:让阅读进入永不雷同的“我的”世界。这个世界是酿造过的酒,它再也不是现实生活的粮食颗粒,不是那样的固体了。(摘编自张炜从“粮食”到“酿造”)(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生动逼真,是因为它集中概括了现实生活中的某类人。B.杰作如果能消除与读者之间的“陌生化和摩擦力”,就会比畅通无阻的作品影响深远。C.生活和文学之间就好像粮食和酒的关系,决定了写作过程只能是写作学的基本问题。D.有了文
5、学的酿造过程,并不能保证一定会出杰作;但没有这个过程,一定不会有文学。(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二段在对“概念”和“典型”的比较性的阐释中,突出了“典型”的特色。B.文章第三段引用古语批评了“生活是文学的源泉和基础”这一错误理解。C.文章采用比喻的论证手法,形象地说明了从现实生活到文学作品的写作过程。D.文章说明真正有追求的文学会让读者品尝“芬芳的酒液”,进人独创性的世界。(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典型是作家的心灵创造,具有独创性,并能让读者在阅读中扩大和延伸个人经验。B.不会在现实生活和他人作品中重复的人物本身和人物生存环境不
6、一定是典型。C.概念化表述虽不是全新的个人交付,但因其与读者一拍即合,故能给人生活实感。D.许多人认为巧妙地对现实生活进行剪裁组合和归纳选择,便是成功的文学作品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李陀、吴亮、张柠、李云雷、於可训等评论家好像都商量好了一样,近来纷纷发表了他们的小说新作。“作为一个当代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严密的社会分工体系中,对个人专业领域之外的事物了解太少,这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社会运转体系的了解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想象力的飞扬,也很难产生真正的大师。”在评论家李云雷看来,评论家跨界写作小说,尽管仍局限于文学内部,尽管大家不敢奢望成为鲁迅、托尔斯泰那样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但这
7、是一个可贵的尝试。事实上,这群人写小说有改变现有文学生态的雄心,他们认为大部分作家都盯着日常琐事,写家长里短,于是想另外做出个一“样本”。力图恢复现实主义传统,并非张柠一个人的选择,评论家李陀写无名指要处处和现代主义的写作习惯反着来,因为他想“回到十九世纪”,像托尔斯泰那样把现实生活写得活灵活现,让日常生活充满可见、可闻、可以抚摸的质感,且恢复小说“写人物”的传统。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房伟和出版社签订了一个长篇历史小说合同。房伟写历史小说,同样有自己的明确诉求,他说正因为很多作家放弃了历史题材的雄心,所以大部分阵地都已让位于网络作家,他想改变这个现状。此外,这些年,作家圈受新历史书写影响
8、很深,很多作品大都靠想象力,有的甚至是胡编乱造,远离了历史本身,房伟说:“我看中国历史小说越看越不满意,而我自己因为研究工作,有机会接触大量史料,所以我动手一试。”(摘编自众多批评家写起了小说,是传统的回归,还是图一时热闹?)材料二:人们把批评家写小说称为“跨界”奇观,这其实包含着某种担忧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其实,这种“跨界”的接受差异中隐含着一种“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认知。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对“批评家写小说”的关注,除了对批评家能不能写小说、能不能写出好小说的质疑之外,也隐含着读者对既有当代文学的不满足。他们实际上是期待批评家能够写出“好”小说。随着社会、新媒体
9、和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小说是越来越难写了。李云雷说:“评论家写小说,可以让评论界与创作界更好地相互理解,更好地形成良性循环,甚至有可能催生一种独特的文体批评家小说。”他在无意中回应了读者对批评家写小说的这种期待。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文学包括生产、传播和消费三个环节。批评家写小说在文学生产上具有显著优势。批评家有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这些为他们文学创作的高度自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路遥在准备写平凡的世界时,曾列了古今中外近百部长篇小说的阅读计划,后来完成了十之八九,其实他就是想获得或强化这种文学史视野。对批评家来说,这种视野在写作之前基本上已经获得
10、了。当然,有些人担心批评家写小说可能会存在“掉书袋”和炫技现象,虽然钱钟书的围城也被有些人认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掉书袋”现象,但是这并未影响普通读者的阅读与喜爱。张柠的三城记也涉及了很多文学理论,但都像盐入水中一样,化入了文学形象当中,不仅没有给普通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增加了小说韵味。可见,批评家深厚的理论素养有利于批评家在写小说的时候自觉选择合适的写作方法。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看,也要坦率地承认批评家写小说在传播环节的优势。因为批评家自身对文学的鉴赏能力是得到认可的,而且他们在文学界有一定的资源,有利于作品的传播。不过,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不会有任何先天优势。出版家韩敬群说得好:“批评家写小
11、说没有豁免权,读者不会对他们高看一眼或者低看一眼,无论怎样,还是要回到作品本身。”从根本上来说,批评家的合法性来源于他是普通读者的代表,一旦他出离了这种合法性,他的批评也将失去有效性。批评家的身份主要是在一个相对专业的文学圈子里为人所知。相关的文学从业者对批评家身份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庞大的普通读者群体很少知道他们,且没有必要知道。批评家写出来的作品最终还是要脱离批评家的身份,以普通作品的朴素形式进入普通读者的视野中接受检验。批评家的小说能否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不是由哪一个人说了算的。批评界应该以平常心给这些作品以平常待遇,既无须违心溢美,也不能视而不见。我们要相信,那些优秀作品必将会在时间的放大
12、器中发酵出无尽的生命力,嵌入文学史的星空。(摘编自朱永富批评家写小说,还是要让作品说话)材料三:批评家写小说经常写成丑闻,可还是忍不住。在这个问题上,我要保持一个“战略模糊”状态,不把话说死。应该说,纯粹的小说对每个批评家都构成一个诱惑。不要说批评家了,不都那样吗?很多相声观众,听着听着就觉得自己也能上去说,其实不是那么回事。但问题是,都忍不住啊。批评家写小说是一件很冒险的事。当然,永远有例外,也没一个规律说批评家一定写不好小说。(摘编自在南京三天两夜|李敬泽“看来看去”,又与谁秘密交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评论家跨界写小说,是因为不满于现有文学生态,力图
13、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或写真正的历史小说。B.李云雷认为,评论家写小说有很多困难,除了对非专业领域知之较少外,还受文学本身的局限,但仍值得尝试。C.“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认识使得人们对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跨界写小说存在着某种担忧。D.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这是小说难写的主要原因,也是读者质疑批评家写小说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房伟有机会接触大量史料,照应了材料二中批评家写小说在生产环节有优势的论点。B.批评家拥有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使得他们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高度的自觉性。C.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没有先天优势,因
14、为此时他已不再是普通读者的代表,而是一位作家。D.在文学生产、文学传播和文学消费这三个环节中,批评家写小说的优势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文学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使得读者在对批评家创作小说质疑的同时也充满期待。B.有些批评家写小说爱炫技,但如果对文学理论处理得好,并不影响普通读者对其作品的喜爱。C.文学评论一般是专业人士看的,没有必要像普通作品一样接受普通读者的检验。D.李敬泽认为评论家写小说就像观众上台说相声一样,是件很冒险的事,他不认可这种行为。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5.你是否看好批评家写小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3.阅读下面的
15、文章,完成14题。盲人国【英】威尔斯努涅斯是个山民,聪敏而有胆识。他善登山,航过海,见识过世界,爱阅读古籍,是一个深刻而有进取心的人。他在一次登山时失足跌下悬崖,因摔进厚厚的积雪而没有死。悬崖下面有一道狭窄岩缝,陷于绝境的他冒险从那里往下爬。到达一个树木葱都的山坡,地面有大块的葱嫩草地,星星点点地缀着美丽的花朵。在山坡后面,峡谷豁然开朗,有连绵的草地,一道墙把山谷环绕。三个人沿着一条小路走来,努涅斯大喊一声,那三个人停下脚步,把耳朵转向这边。他看见他们的眼睑凹陷,里面的器官已完全萎缩。努涅斯迈着很自信的脚步走上前,他想起了关于盲人谷的古老传说:盲人国里,独眼称王。努涅斯说:“我来自波哥大,那里
16、有十万居民,市区很广大,在视力之内看不见尽头。”“视力?”那三个人很利落地抓住他,在他身上摸了一阵后,认为他那两只眼睛是很奇怪的东西。“他的感官有缺点,且说没有意义的话。”盲人说,“领他去长辈那里。”他看见所有的石舍都只有门没有窗,呈直线地列在异常干净的中心街道两边,每个屋子表面都是色彩斑驳。它们的色彩极无条理,上面涂的泥灰时而是灰色,时而是土褐,时而是灰蓝或深粽。几位老人开始诘问他,努涅斯向他们描述外面的世界群山,天空,云朵,日出。但他们既不信,也听不懂。最年长的盲人向他说明他们如何把时间分为温暧和寒冷两部分,温暖的时间宜于睡觉,寒冷的时间宜于工作。他们让他睡觉,直到寒冷把他们唤醒,又开始另
17、一天。但是努涅斯根本没有睡。“喂,波哥大!”一个声音喊,“到这里来,跟着我脚步声走。”努涅斯跟在后面,有些气恼。“我的机会会来的,”他说,“难道没有人告诉过你们,盲人国里,独眼称王?”“什么是盲?别说这种傻话!”四天过去了,这位“盲人之王”仍被他的子民认为是一个又笨又无用的外人。盲人们过着简单而辛劳的生活,注重音乐和歌唱,有爱情和小孩。在那个有秩序的世界里,他们的感官非常敏锐,可以在十二步之外听到人的心跳,能像狗那样凭气息分辨人。一天早晨,两个盲人和努涅斯在一起坐着,他想向他们表明视力的实际价值。他打算把他们之中的一个打倒在地,借着公平的格斗来表明眼睛的功用。他大声说:“我在这山谷里想做什么就
18、做什么。”他抄起锄头,他们耳朵朝着他听,他感觉到无可奈何的恐怖,跑开了。许多人拿着锄头和棍子,朝他走来,他们时而停下,用鼻子嗅闻,用耳朵倾听。他们摸索着前进,可是走得很快。那情形很像玩捉迷藏,除了一个人之外,所有的人都蒙住眼。忽然间,他发觉自己置身在追逐者所构成的一个大弧形阵线内。“我要伤害你们了,他说,由于情绪激动而抽搐着喘气,“老天在上,我真要伤害你们了。”一个大个子冲来,对他发声处挥击。他胆怯了,急忙转身,在惊慌中朝围墙的一个小门逃去。到了墙外,他绊倒在岩石上,他在那里躺下,抽噎地喘气。这场政变就此结束。他在外面待了两天两夜,没东西吃,也没遮蔽物。最后,他爬到墙边大声喊叫,两个盲人从门里
19、出来。“我疯了,”他说,“我的感官有缺点。”他们说这样就比较像话了。他们问他能不能“看见”。“不能,”他哭了现在他身体很虚弱,而且病了。努涅斯变成了盲人国的公民,他和那些人慢慢熟了,其中他的主人叶考布和小女儿麦迪娜。麦迪娜不受人尊重,因为她的眼睑不像山谷中一般人凹得那样深,被认为是严重破相。在一个休息日的集会里,他们两人并肩坐在朦胧的星光之下,他的手落在她手上,她也紧握回报。他向叶考布和长辈们要求娶她为妻。这件事遭到激烈反对,青年男子都认为这会败坏他们的种族。一位长辈提出建议:“波哥大眼睛的毛病影响了他的头脑,他眼睛鼓胀,眼睑能眨动,因此他的头脑常烦躁激动。手术可以除去那些有刺激作用的器官。”
20、“你总不会要我丧失视力吧?”在失去视力前的最后一天,他问她,“我的整个世界都是视觉赐予的,美丽的花、夕阳和你。单是为了看见你可爱的脸,就应有视力。”她伸开双臂搂着他,呜咽着说:“噢,只要你答应就好了!”他说:“那样我就看不见你了。”她紧握着他的手:“你是为了我而受这痛苦的。”次日早晨,他看见朝阳像身披金甲的天使,青草地上开着白花。于是他往外走,出了墙垣,爬到岩石上面,不停地往上爬,衣服撕破,血迹斑斑。日落时,他已经爬到很远很高的地方,恬然地躺在那里。余晖映照得天空一片金黄,夕阳的红光逐渐消逝。(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的感官有缺点,且说没有意义的话”,
21、展露出盲人国里盲人们的存在状态:人们有严重的缺陷,思想固化,自以为是。B.“四天过去了,又笨又无用的外人”,写主人公努涅斯与盲人们产生思想分歧,一直受到众盲人的鄙视与排挤。C.“波哥大眼睛的毛病有刺激作用的器官”,是用一种庄重正经的语气和声调来述说一种荒诞不经的奇谈怪论。D.“他向叶考布和长辈们要求娶她为妻”,与麦迪娜相爱并想娶她为妻,使故事发展取得了喜剧效果,给人以启示。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不同,描述的并不是作者期望的理想世界,而是在揶揄的语调中充满了深切的忧虑。B.努涅斯婚事遭反对时,接受长辈为他提出的除去刺激头脑的器官的
22、建议,不失为调和矛盾、解决问题的好办法。C.盲人国建立了独特的秩序,盲人们感官残缺而敏锐,生活辛劳而简单,思想保守,他们留下努涅斯并尽力想同化他。D.这篇小说荒诞玄幻,显示了作者惊人的幻想才能,情节和细节的设置,强化了故事的讽刺效果,引发读者思考。3.请简要概括文中努涅斯在盲人国的行动和心理变化过程。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三处画线句子的作用。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费宏,字子充,铅山人。甫冠,举成化二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弘治中,迁左赞善,直讲东宫,进左谕德。武宗立,擢太常少卿。正德二年拜礼部右侍郎,寻转左。五年进尚书。帝耽于逸乐,早朝日讲俱废。宏请勤政、务学、纳谏,报闻。宏持重
23、识大体,明习国家故事,数劝帝【注】革武宗弊政。“大礼”之议,诸臣力与帝争,帝不能堪。宏颇揣知帝旨,第署名公疏,未尝特谏,以是帝心善之。及廷和等去位,宏为首辅。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委任甚至。宏为人和易,好推毂后进。其于“大礼”不能强谏,亦未尝附离。而是时席书、张璁、桂萼用事。书弟检讨春故由他曹改用及武定实录成宏议出为佥事书由是憾宏璁萼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宏每示裁抑,璁、萼亦大怨。帝尝御平台,特赐御制七言一章,命辑倡和诗集,署其衔曰“内阁掌参机务辅导首臣”。其见尊礼,前此未有也。璁、萼滋害宏宠。萼言:“诗文小技,不足劳圣心,且使宏得冯宠灵,凌压朝士。”帝置不省。萼
24、遂与璁毁宏于帝,言宏纳郎中陈九川所盗天方贡玉,受尚书邓璋赇谋起用,并及其居乡事。宏上书乞休,不允。及璁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璁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宏亦连疏乞休。帝辄下优诏慰留,然终不以谴璁、萼。于是奸人王邦奇承璁、萼指,上书污故大学士廷和等,并诬宏。宏竟致仕去。时六年二月也。十月,璁遂以尚书、大学士入直内阁。间一岁萼亦入矣。十四年,萼既前死,璁亦去位,帝始追念宏。再遣行人即家起官如故。自是眷遇益厚。偕李时召入无逸殿,与周览殿庐,从容笑语,移时始出。赐银章曰“旧辅元臣”。数有咨问,宏亦竭诚无隐。承璁、萼操切之后,易以宽和,朝士皆慕乐
25、之。未几卒,年六十有八。帝嗟悼,赙恤加等,赠太保,谥文宪。(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一)【注】帝:指明世宗嘉靖皇帝。明武宗无后,由堂弟兴献王朱祐杬之次子朱厚熜继承大统。(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书弟检讨春/故由他曹改用/及武宗实录/成宏议出为佥事/书由是憾宏/璁萼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B.书弟检讨春/故由他曹改用/及武宗实录成/宏议出为佥事/书由是憾宏/璁/萼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C.书弟检讨春/故由他曹/改用及武宗实录成/宏议出为佥事/书由是憾宏/璁/萼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D.书弟检讨春/故由他曹/改用及武宗实录/成宏议出为佥事/书由
26、是憾宏/璁萼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甫冠:刚刚加冠。冠,冠礼,是中国古代男性的成年礼,古人在冠礼之后都必须取字。B.首辅:即首席大学士,明典制虽未明文规定其名,但惯称内阁主要柄政者为首辅。C.御制:指古代帝王所作之诗文书画等。帝王所用或与之有关的事物常冠以御字。D.乞休:自请辞去官职,亦作“乞免”,古代官员提前请求致仕被称为“乞休”。(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宏年轻有为,博学多才。他年纪轻轻就高中状元,对国家过往旧事非常熟悉,进入仕途先后历经四位皇帝,担任多个官职,颇受重用。B.费宏
27、行事持重,恪尽职守。当皇帝耽于安逸享乐时,他极力劝谏,曾多次劝明世宗革除武宗时的弊政,对皇帝的询问竭诚尽力,无所隐藏。C.费宏和蔼平易,深得圣宠。费宏提携后学,做事有分寸,深得圣心。费宏请辞时皇上极力挽留,后来还赐给他银质勋章,他死后备享殊荣。D.费宏遭人嫉恨,被迫辞职。费宏遭到张璁、桂萼等人的嫉恨,多次被他们弹劾,后因张璁、桂萼等指使的奸人王邦奇的诬告,被迫辞职离开了朝廷。(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署名公疏,未尝特谏,以是帝心善之。 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吴门春仲送李生还长安钱谦益阑风伏雨暗江城,扶病将愁
28、起送行。烟月扬州如梦寐,江山建业又清明。夜乌啼断门前柳,春鸟衔残花外樱。尊酒前期君莫忘,药嚢吾欲傍余生。【注】钱谦益:明东林党领袖之一。明亡后,任南明王朝礼部尚书。后降清,为礼部侍郎,不久回苏州闲居。晚年暗中参与反清复明活动,本诗就写于这一时期。建业:南京旧称,南明弘光政权建都于此。(1)下列对这首清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开篇点题,上句“阑风伏雨”既交代天气又暗示心情,下句“扶病将愁”表明与李生的关系亲厚。B.颔联虚实结合,上句写虚,以比喻手法写扬州城烟月如梦,下句写实,言南京城景象清明,景丽而情真。C.尾联直抒胸臆,上句殷殷叮咛,希望朋友勿忘前约,下句感怀境况,叹息自己年老多
29、病,志不得伸。D.本诗熔记叙、描写、抒情于一炉,首联以送别起笔,尾联以别情收尾,首尾呼应,章法严密。(2)前人评价钱谦益的七律“委婉含蓄”,你同意这种评价吗?请结合颈联,说说理由。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列举了“登高而招”“假舟楫”等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_,_。”(2)大学之道中的“_,_”写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3)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_,_。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荷叶,像绿色的海洋。一阵清风吹来,“绿的海洋”霎时间波涛起伏,荷叶一片连着一片翻腾着。 ,“绿的海洋
30、”又平静下来了。叶面上的水珠儿,晶莹剔透,像一颗颗漂亮的珍珠。那片片荷叶,像撑开的一张张绿伞,有的轻浮于湖面,有的亭立在碧波之上,似层层绿浪,如片片翠玉。在那碧叶连天的绿波中,成千盈百的荷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谁也不让着谁。有的荷花花瓣全开了,那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像一位位穿着粉红衣裳的少女,头上戴着黄色的莲蓬,静静地站在那里。 ,莲蓬只露出了半个,像小姑娘只露出半张脸。放眼远眺,这一片荷花的海洋,似一片细细的雪,又如一片淡淡的霞,红花绿叶相映。俯身深吸一口,一阵清香扑鼻而来,顿觉沁人心脾、心旷神怡。湖水清澈见底,水中红鲤历历可数,悠然自在地游嬉在荷丛之间。偶尔,还有几只青蛙跳到圆圆的荷叶上
31、,溅起的朵朵水花变成了一颗颗圆滚滚的珍珠,在“玉盘”里滚来滚去。调皮的小蜻蜓也来凑热闹,它们扇动翅膀从一朵花飞到另一朵花,与荷花快乐地嬉戏着。我喜欢荷花,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她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更喜欢她的高贵品质。(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喻、拟人、排比B.比喻、引用、夸张C.比喻、排比、反问D.拟人、夸张、排比(2)文中画框的句子可改写成:“我喜欢荷花,喜欢荷花的清香和颜色,也喜欢它的亭亭玉立和高贵质。”从意思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8.下面是
32、某公司售后服务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90字。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的意见。意见要求各级相关行政部门要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全面清理、取消不合理的前置审批事项,整合社会办医疗机构设置、执业许可等审批环节,进一步明确并缩短审批时限;在符合规划总量和结构的前提下,取消对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具体数量和地点限制;社会办医疗机构配置大型医用设备,凡符合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不得以任何理由
33、加以限制。1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D; (2)B; (3)C解析:(1)A项,无中生有,文中并未说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逼真的原因,讲述“我们”的阅读经验只是为了引出对“典型”内涵的解
34、析;B项,首先,前后句之间不存在条件关系;另外,“影响深远”于文无据;C项,强加关系,“生活和文学的关系”与“写作过程和写作学的关系”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它们是毫不相干的两个领域。(2)B项,“生活是文学的源泉和基础”,此观点本身没错,但理解有误,文中说的是“许多人认为就是将现实生活剪裁组合一番便是成功的文学作品了”,这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3)C项,因果颠倒,“能给人生活实感”是因,“与读者一拍即合”是果。 2.答案:1.C;2.D;3.D;4.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论述。采用并列式的论证方式,分别从文学生产、文学传播和文学消费的角度对批评家写小说进行了分析论述。运用了
35、多种论证手法,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5.示例一:看好。批评家具有高度的文学自觉性,在小说的生产、传播方面具有优势,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现在的文学生态令人不满,批评家尝试小说创作,有可能会改善这种状况,给文学带来新的风气。示例二:不看好。擅长写文学评论不一定擅长实际的小说创作,他们缺乏实际的创作经验,“纸上谈兵”的现象很多。批评家写小说容易出现“掉书袋”和炫技问题,可能会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解析:1.A项中“力图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是材料一中张柠、李陀的目的,“写真正的历史小说”是材料一中房伟的目的,这些并不能统一概括为全部评论家跨界写小说的目的。B项对材料一内容理解有误,材
36、料一中李云雷的话意思是,每个人生活在严密的社会分工体系中,很少了解个人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很难产生大师,因此应该尝试“跨界”。他的“跨界”(写小说)仍是在文学领域的范围内,是一个可贵的尝试,他并不是在讲跨界的困难。D项“也是读者质疑批评家写小说的原因”强加因果,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高与读者对批评家写小说的质疑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2.D项中“批评家写小说的优势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错误,根据材料二中“批评家写小说在文学生产上具有显著优势”“坦率地承认批评家写小说在传播环节的优势”“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不会有任何先天优势”可知,批评家在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这三个环节并非都具有优势,且文
37、中并没有对批评家在这三个方面的优势进行对比。3.材料三中李敬泽并没有不认可批评家写小说,而是认为很冒险,很多人写不好,经常写成“丑闻”,但也说“要保持一个战略模糊状态,不把话说死”,也可能会有例外,可见并没有不认可这件事。4.材料二的论述思路十分清晰。首先说读者对批评家跨界写小说抱有质疑态度,其实就是提出问题批评家能不能写出好的小说;然后分析批评家写小说是否具有优势;最后提出要以平常心看待这种现象,把作品交给时间来检验。在论证批评家写小说是否具有优势的时候,用了平行推进的手法,分别从文学生产、文学传播和文学消费的环节进行论述,呈现出并列关系。另外还要思考论证手法的运用,如引用李云雷的话,是引用
38、论证;举路遥、钱钟书、张柠的例子是举例论证;“都像盐入水中一样,化入了文学形象当中”是比喻论证等。5.本题是一道探究题,回答“看好”和“不看好”都可以,但要言之有理。支持“看好”的,可以从材料中寻找批评家为什么写小说、写小说有什么优势等内容,作为支持“看好”的依据。反之亦然。3.答案:1.D;2.B3.初入盲人国,挑战山谷盲人,幻想成为盲人国的王;挑战失败,谎称自己看不见,满心屈辱和无奈;放弃爱情,逃离盲人国,为保住了眼睛而感到满足。4.画线句子在小说中都是环境描写,前两处对小说的情节发展都有推动作用。第一处,写努涅斯意外发现的美丽风景,表明此时他对这个地方充满了好奇和美好的幻想;第二处,表现
39、了盲人国独特的风景与封闭的特点,为后来努涅斯逐渐了解盲人国做铺垫;第三处,努涅斯逃出盲人国之后所看到的落日,表现了他喜悦的心情。解析:1.“喜剧效果”分析错误。文章用喜剧般的娱乐讽刺手法,达到郑重地给人启示和发人深省的目的。想娶麦迪娜为妻就要失去引以为傲的视力,这一夸张情节的安排,极富悲情效果,从而产生一定的讽刺效应。2.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失为调和矛盾、解决问题的好办法”错误,这不是好办法,而是残忍、非人道的,体现扼杀、同化异己的霸道作风。3.本题考查概括小说的情节内容。努涅斯在盲人国的行动和心理变化过程,也是这篇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小说第1段至21段是小说情节的开端与发
40、展,写努湦斯初入盲人国,挑战山谷盲人,心理状态是幻想成为盲人国的王。小说第22至33段是小说情节的高潮部分,写努涅斯挑战失败,谎称自己看不见,心理状态是满心屈辱和无奈。小说第34段、35段是小说情节的结局部分,写努涅斯放弃爱情,逃离盲人国,心理状态是庆幸和满足。解答本题只要扣住努涅斯的心理变化过程这条主线来概括小说情节发展的内容即可。4.本题考査环境描写的作用。第一处环境描写位于文章首段,可以考虑此处的环境描写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这几句话写努涅斯意外发现美丽风景,这让他对这个地方充满了好奇与幻想,推动了小说情节向前发展。第二处环境描写描述了盲人国封闭的环境特点,这是努涅斯刚进入盲人国看到的社
41、会环境特点,这为下文写盲人国中的人们封闭、保守、自以为是埋下伏笔,同样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第三处环境描写位于文章末尾,这句话写出了努涅斯逃出盲人国后看到的美好景象,烘托了努涅斯此时庆幸满足的心理状态。4.答案:(1)B; (2)A; (3)D; (4)只在公疏上署名,不曾另外劝谏,因此皇帝很欣赏他。不久,又因为费宏的儿子费懋良获罪下交司法官,(二人)攻击费宏更加卖力,又抄录前后弹劾费宏的奏疏上奏皇帝。解析:(1)句子“故由他曹改用”的意思是“原来是从其他部门改用过来的”,其中间不能断开,“改用”后断句,所以排除C、D两项,“成”做“武宗实录”的谓语,所以不能断开,“成”后断句,排除 A项。故选
42、B项。(2)A项,“古人在冠礼之后都必须取字”错误,古人取字不是必须的,取字的规矩最初限于上层社会的圈子,只有贵族有字。(3)D项,“因张璁、桂萼等指使的奸人王邦奇的诬告,被迫辞职离开了朝廷”错误,根据原文“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可知,费宏辞职的原因不仅仅在于此。参考译文:费宏,字子充,铅山县人。刚成年,就考中成化二十三年进士第一,授官修撰。弘治年间,擢升为左赞善,在东宫中担任直讲,晋升为左谕德。武宗即位,擢升为太常少卿。正德二年被授予礼部右侍郎,不久转任左侍郎。正德五年进升尚书。正德皇帝沉湎于安逸享乐,早朝、日讲一并废除。费宏请求(皇帝)勤政、务学、纳谏,皇
43、帝批复已知晓。费宏行事慎重,顾全大局,通晓熟知国家旧事,多次劝嘉靖皇帝革除武宗时的弊政。“大礼”之争中,各位大臣与嘉靖帝据理力争,嘉靖帝不能忍受。费宏很能揣摩皇帝心意,只在公疏上署名,不曾另外劝谏,因此皇帝很欣赏他。等到杨廷和等离开内阁,费宏担任内阁首辅。加封少师兼任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信任到了极致。费宏为人和蔼平易,喜欢荐举后进。他在“大礼”之争中(虽然)不能极力谏诤,也没有依附权势背离道义。而这时候席书、张璁、桂萼掌权。席书的弟弟检讨官席春,原来是从其他部门改用过来的。等到武宗实录修成,费宏提议让他来担任佥事,席书因此怨恨费宏。张璁、桂萼从郎署进入翰林,突然官至詹事,满朝大臣
44、都厌恶他们。费宏常常表现出(对他们的)制裁抑制。张璁、桂萼也大为怨恨。嘉靖皇帝曾经驾临平台,特意赐下七言诗一首,命令辑录倡和诗集,署其官衔为“内阁掌参机务辅导首臣”。他受到的尊崇礼遇,在这之前没有人有过。张璁、桂萼更加嫉妒费宏的受宠。桂萼说:“作诗写文章属于小才能,不足以烦劳圣心,并且由此使得费宏凭借恩宠光耀,欺凌打压朝廷其他官员。”皇帝置之不理。桂萼于是与张璁在皇帝面前诽谤费宏,说费宏收纳郎中陈九川所盗窃的天方贡玉,接受尚书邓璋的财物谋划重新起用他,并提到他居住在家乡时发生的事。费宏上书请求退休,(皇帝)不允。等到张璁官居兵部,费宏想启用新宁伯谭纶掌管奋武营,张璁于是弹劾费宏企图控制府部。不
45、久,又因为费宏的儿子费懋良获罪下交司法官,(二人)攻击费宏更加卖力,又抄录前后弹劾费宏的奏疏上奏皇帝。费宏也接连上疏请求退休。皇帝便下褒美嘉奖的诏书安慰挽留,却始终不因此斥责张璁、桂萼。于是奸人王邦奇受张璁、桂萼的指使,上书诬告原大学士杨廷和等,并诬告费宏。费宏最终辞职离去。当时是嘉靖六年二月。嘉靖六年十月,张璁凭借着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的身份供职内阁。隔一年,桂萼也进入内阁。嘉靖十四年,桂萼已经死在前面,张璁也离职了,皇帝开始追念费宏。又派使者到费宏家里起用他仍任原职。从此费宏得到的眷顾待遇更为丰厚。费宏与李时一起被皇帝召见进入无逸殿,(皇帝)和(他们)遍览殿堂,谈笑自然,过了好一会儿才出
46、去。赐给他银质勋章“旧辅元臣”。(皇帝)多次咨询(他),费宏也竭诚回复,无所隐藏。在张璁、桂萼严苛执政之后,改用宽厚平和的执政措施,朝廷官员都仰慕相悦。不久去世。年龄六十八岁。皇帝哀叹悼念,抚恤助丧都增加等级,追赐太子太保称号,谥号文宪。 5.答案:(1)B;(2)同意。诗歌使用借景抒情的技巧来表达情感。颈联描写了一幅春意阑珊的景色:夜色中,乌鸦在门前柳树前哀啼,春鸟口衔樱花而来,此时春正浓,花已残,色彩明丽却充满了哀伤,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天朗气清、春光正浓却不得不与好友别离,别情离绪跃然纸上。“断”,一语双关,既写出乌啼的凄厉,又写出心情的黯淡,“残”,既表达伤春惜春之情,又引起作者岁月之叹
47、。江南风光依旧,但故国已亡,含蓄地表达了对前朝的深深怀念。解析:本诗的颈联“夜乌啼断门前柳,春鸟衔残花外樱”是写景,诗句中抓住“哀啼的夜鸟”“门前的柳树”“春鸟”“残花”这些景物,描写了一幅春意阑珊的画面。诗人没有直接表达情感,而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通过晚上乌鸦的哀啼仿佛能将门前的柳树压断,春天的鸟儿嘴里衔着被雨摧残的樱桃的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离别和自身状况的无奈、苦闷之情。从用词来看,“柳”即“留”,诗人借门前春柳丝长写出与友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这是谐音双关,“断”既是写乌鸦的啼叫,又是写人物此时的心情,“残”既是写春景,又是写人的岁月之叹,这是语意双关。6.答案:(1)君子生非
48、异也; 善假于物也; (2)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3)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解析: 7.答案:(1)A;(2)原文使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情感表达更强烈,更能突出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原文句式更整齐,增加了文章的诗意与韵味,表达效果更好。(3)风停了;有的荷花半开着解析:(1)通读语段可知,“那片片荷叶,像撑开的一张张绿伞”“这一片荷花的海洋,似一片细细的雪,又如一片淡淡的霞”等内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调皮的小蜻蜓也来凑热闹”等内容,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她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等内容,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语段没有使用引用、夸张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49、,故此题答案为A。(2)解答此题,首先将原文与改写的句子进行对比,找出二者的不同之处,然后从艺术手法、句式等方面入手分析。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原句使用了排比、拟人等手法,而改写的句子没有,然后结合语句内容写出排比、拟人的表达效果即可。(3)解答语句补写题,需要联系前后文。第处,根据前文“一阵清风吹来”和后文“绿的海洋又平静下来了”可知,此处应填“风停了”之类的内容;第处,根据前文“荷花花瓣全开了像一位位穿着粉红衣裳的少女”和后文“莲蓬只露出了半个,像小姑娘只露出半张脸”可知,此处应填写“有的荷花半开着”之类的内容。8.答案:客户提出售后服务申请并说明问题后,先由工程师远程协助客户,如问题解决,应
50、记录故障原因、处理结果和预防措施并交售后部门存档。如远程协助不能解决问题,工程师应上门服务,解决问题后同样记录相关情况并存档。解析:本题属于解读流程图,流程图类试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时候要按照流程图的顺序,要注意看清流程图的主题。本题注意表达的连贯和准确,同时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本题中要特别注意流程图的分叉,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工程师远程协助能解决的怎么办,一种是工程师远程协助不能解决的怎么办。9.答案:国家10个部门联合印发意见,要求规范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审批环节,取消对社会办医疗机构数量、地点的限制,不限制符合规划条件和准人资质的社会办医疗机构配置大型医用设备。解析:语段共有两句话,第一句介绍了
51、具体事件,即国家10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的意见。第二句由三个分句组成,指出意见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第一个分句主要表述的是意见要求各级相关行政部门要进一步规范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审批环节;第二个分句主要表述的是取消对社会办医疗机构数量、地点的限制;第三个分句主要表述的是不限制符合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社会办医疗机构配置大型医用设备。对以上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即可。10.答案:【佳作展台】在时代的浪尖上舞蹈浙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千百年来,它以特有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浙江儿女。他们敢闯敢拼,在历史的长河中讲述着动人的浙江故事,谱写着光辉的浙江篇章,也造就了灿烂的浙
52、江文化和独特的浙江传奇。这些传统元素积淀在浙江人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中,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形成了今天“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浙江人,我发自内心地感到自豪。而今天,站在人生新起点上的我,也将在时代的浪尖上舞蹈,谱写属于自己的“浙江传奇”。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回望历史,一代又一代的浙江年轻人以他们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优秀特质,在时代的浪尖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解放战争时期,这片土地上的年轻人不畏艰难险阻,用野菜和稀粥支撑着身体开拓出一条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战线。年轻将士们在各自的人
53、生新起点上,谱写了战争时期的浙江传奇。改革开放之初,这片土地上的年轻人率先开始探寻民营经济发展的道路,使浙江成为全国发展民营经济最早也是最成功的省份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这片土地上的年轻人敢为人先,敢闯敢拼,迈开大步向前走。带着一句“四个轮子加两张沙发”的论断,怀着追寻“汽车梦”的满腔热情,年轻的李书福正式带领吉利进军汽车领域,使吉利一举成为中国最早生产自主品牌轿车的民营企业。吉利集团不断壮大,李书福也早已不再年轻,但始终不变的是李书福的“汽车梦”和他年轻人一般的热情。他们在时代的浪尖上创造的浙江传奇和历史上其他的浙江故事一样,将成为浙江儿女的共同记忆,成为浙江精神的一部分,成为浙江人筑
54、梦路上的精神内核和信念支撑。古语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正是说我们年轻人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去迎接挑战。今天的我们,和历史上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浙江青年一样,站在人生的新起点上。新的挑战在我们面前,新的传奇将由我们续写,新的浙江故事将由我们来演绎。站在时代浪尖上的每一位浙江青年,都不应低估自己的力量,让我们以梦为马,不辱使命,不负韶华,砥砺前行,创造属于自己也属于时代的精彩。在时代的浪尖上舞蹈,勇立潮头是最动人的风采,是最美丽的“浙江精神”,也是来自未来世界的凝视。解析:材料先回望历史,指出浙江大地曾孕育“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再引向现实,提出今天“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
55、潮头”的“浙江精神”,同时强调“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要求考生“站在人生新起点”,结合材料,抒写自己的“体验和思考”。文体上,要求“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可以讲述故事,书写传奇,展开议论,抒发情感。总体而言,这次高考作文,有较高的区分度。写作时必须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现实与历史的关系。“浙江精神”是对当代浙江人民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敢为人先、勇于拼搏和创造的精神的概括,这种精神深深植根于历史的土壤。二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浙江精神虽然有独立自足的内涵,地域特征也十分鲜明,但它仍是当代中国精神的一部分。三是“小我”与“大我”
56、的关系。“小我”就是考生自己;“大我”就是凝聚了“浙江精神”的浙江人民。本题应从宏观着眼,从微观着手。我们要学会化大为小,以小见大。比如“务实与创新”,比如“敢为天下先”等。注意无论叙事还是议论,都要找到合适的载体,否则很容易流于空泛。从立意方向来说,可以“照着讲”,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考来演绎浙江精神要素;也可以“接着讲”,浙江精神如此这般,身为浙江青年学子应该怎么办。具体立意角度主要有:探寻“浙江精神”的形成过程,诠释“浙江精神”的内涵,阐明自己的认识与体会。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就“淅江精神”的某个点或某个侧面展开论述,挖掘浙江精神的深刻内涵,揭示其价值与作用。从“浙江精神”切入,讲述家乡巨变的故事,唤醒心灵深处的乡愁,彰显家国情怀。赞美“浙江精神”,践行“浙江精神”,让“浙江精神”远播四方,流传后世。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浙江精神”,探讨如何在新时代的改革和实践中发扬“淅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