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 ,大小:109.50KB ,
资源ID:60825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082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名师设计》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一教案全集: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doc)为本站会员(a****)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kefu@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名师设计》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一教案全集: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doc

1、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设计说明】要对一个人的价值人生和伟大贡献有所肯定,并饱含感情,单依靠简短的概括性文字是不行的,还必须走进他的真实生活世界中,去感受和体验他的顽强意志和艰辛劳动。就像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就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得以形成的广泛的哲学背景。理解马克思本人,也必须阅读马克思的传记,或其他介绍马克思生平事迹的作品。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阅读一些资料,大家结合课文谈谈自己读到的马克思,进入教材文本世界。我们采用结构分析模式,教师从文章的结构、内容和语言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主要是划分结构理解词句归纳主旨三个环节。由于从课文语言出发深入探讨,教师

2、牵引的成分就大一些,教师的引导往往带有某种目的性,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分析,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好地统一起来。教学首尾播放歌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有幻灯片作为教学课件,为学生提供了新视听刺激,在一定程度上为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些许生机和活力。【教学目标】1.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2. 通过分析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体味文章强烈的感情。3. 把握文章主旨,理解马克思的伟大形象,树立共产主义崇高思想。【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1. 展示课件封面(课前展示,画面为蓝天、青山、课文题目,配乐,让学生放松身心)。2.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我们是共产主

3、义接班人),同学们还记得这首歌的名字吗?那么共产主义的创始人是谁呢?对,是马克思(用幻灯片展示马克思头像)。我们简单介绍一下马克思(幻灯片变为左边是马克思简介,右边是马克思故居)。找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市(幻灯片右边变为马克思的故乡特里尔)。1846年与恩格斯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与恩格斯共同草拟共产党宣言(幻灯片右边变为共产党宣言封面)。1864年创建国际工人协会。来源:Zxxk.Com伟大巨著资本论(幻灯片左边不变,右边变为资本论第一卷封面)。1883年3月14日逝世于伦敦,葬于海格特公墓(幻灯片变为马克思墓纪念碑画面)。马克思逝世以后,

4、他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他的安葬仪式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一下这篇文章。(幻灯片变为题目,下边列出学习目标)3. 首先请大家标出段落序号,用分钟时间默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和过渡词、句,然后划一下文章的层次结构。(幻灯片变为马克思墓纪念碑画面,左边列出阅读要求,同时配轻音乐)考虑好的同学请直接站起来说,不要怕说错,要敢于说“我认为”,同学回答时,其他同学做好记录,并准备订正、补充,请大家自由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第四自然段“不仅如此”;第五自然段“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第六自然段“他认为科学家就是这样”;第七自然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

5、个革命家”;第八自然段“正因为这样”。同学们对关键词、句找得很好,那么,段落怎样划分呢?(鼓励学生发言)我们一块来分析一下文章的结构(经过学生的积极发言,幻灯片按部分显示段落结构)小结(幻灯片显示):找出文章标志性句,有助于结构的划分。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分析结构的目的在于掌握文章的内容。来源:Zxxk.Com4. 语言品味刚才我们共同分析了文章的结构,知道了马克思的重要贡献,下面我们看看恩格斯是用怎样的语言将伟人马克思表现出来的呢?我们先以第一段为例来品味一下,同学们想一相这一段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好呢?为什么好?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之后老师明确:(1)“还不到”、“便”等词语表达了在马克

6、思逝世时没能在他面前见一面、说句话,包含了深深的惋惜遗憾之情。(2)“在安乐椅上”赞扬了马克思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3)全段两句话,交待马克思的逝世,但作者没有直接用一个“逝世”、“死”之类的字眼,而是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等词语,用讳饰手法,表达了恩格斯内心的悲痛。同学们的分析都特别好。下面让我们大家依照刚才理解分析体会的方法,再从文中找出饱含感情的词句来体会。同桌之间可以讨论,把体会要点批在课本上。又如:(1)在谈到剩余价值规律发现的意义时,作者用了两个形象词语“豁然开朗”和“在黑暗摸索”。二者构成对比,既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伟大,又流露出对马克思的敬仰之

7、情。(2)“把他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这是形象化的比喻,内容丰富,耐人寻味,赞扬了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对自己事业的自信,表达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饱含着对马克思的赞美和敬仰。总结:以上同学们的理解都是比较透彻的,作者正是运用了这些精炼的语言,选择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词语或修饰手段,深沉含蓄地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由此,我们可获得一点儿阅读技巧。通过分析精炼的语言、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体会作者的感情。(幻灯片显示文章语言特点:准确、生动、饱含感情色彩)5. 主旨归纳来源:学科网上面我们通过对结构的分析,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语言的鉴赏,体味了作者的感情,下面我

8、们在此基础上归纳一下文章的主旨。学生积极发言后明确主旨(幻灯片显示):文章总结、赞颂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恩格斯写这篇演讲词,目的不仅在于哀悼马克思,更主要的是在于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走向共产主义的明天。6. 总结下课这一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已经完成了,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得到了提高。马克思作为一代先驱已离我们而去了,可他开创的事业正蒸蒸日上,我们这些有志青年,虽然红领巾已不在胸前飘扬,但不应忘却自己的誓言,应勇敢地接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导师的伟大旗帜,将共产主义事业进一步发扬光大

9、。全体起立,立正!让我们随着录音共同演唱这首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放歌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请坐,下课。【教学反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为悼念马克思所撰写的一篇演说词。学习这篇课文,有以下几点需要关注。第一,学生能够初步明白如何写悼词,知道一点悼词的语言风格。第二,因为是悼念亡故的亲密友人,悲痛和惋惜的情感充盈在字里行间,这一点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第三,因为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关于他的悼词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其中阐述的马克思的重大贡献,并体会悼词中的爱戴和赞美之情。第四,与第三点相关联,悼词不仅仅是一种哀悼,也是一种号召,号召全世界的无

10、产阶级联合起来,将马克思未竟的事业坚持下去。第五,因为马克思是一个外国人,虽然关于马克思主义学生都约略知道一些,但是关于马克思的生平事迹,他们并不清楚。就连恩格斯和马克思主义是好朋友,学生恐怕也只是一个符号性的认识,他们或许并不清楚亲密关系的具体内涵。这样学习起来自然会多了许多隔膜。如果不考虑这几个问题,而仅仅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结构和语言进行分析,那肯定是存在着问题的。来源:学科网学习这篇文章,还可以另找一个类似的伟人来对比教学。比如鲁迅。鲁迅和马克思有着某种相似之处:他们都有伟大发现,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鲁迅发现中国历史的两个时代(一“治”一“乱”,即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鲁迅提出了改造国民性思想;马克思编报著书,创立工人协会,鲁迅写小说杂文,创办文社;马克思遭到各国政府驱逐和资产阶级诅咒、诽谤,鲁迅遭到国民党特务追杀和御用文人口诛笔伐等。让学生在对比中学,通过一种形式的故事渲染,感受中西文化的不同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来源:Z#xx#k.Com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