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9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第一课时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故垒西边垒:城墙B雄姿英发 英发:英气勃发C早生华发 华:花白的D大江东去 大江:长江解析:垒:营垒。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C)A大江东去,浪淘尽 B樯橹灰飞烟灭C卷起千堆雪 D都门帐饮无绪解析:C项是词的比喻用法,其他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3下列句子都是写景的,其中实写的是(C)渐黄昏,清角吹寒杨柳岸,晓风残月一片神鸦社鼓 樯橹灰飞烟灭枫叶荻花秋瑟瑟 茅飞渡江洒江郊青冥浩荡不见底 秋天漠漠向昏黑暮霭沉沉楚天阔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A BC D解
2、析:眼前景为实景,梦境、想象、猜测、不在眼前的、未来的、鬼神世界的景均为虚景。4下列对运用典故的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像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却已无处寻觅了)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事实,警告南宋王朝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廉颇,表明自己壮心不已和报国无门的悲愤)解析:B项,应是“赞扬当年刘寄奴北伐的英雄气概”。5下列诗句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
3、住”意境相似的一项是(D)A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B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C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D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解析:例句写景抒情,充满对古人已去、世事已非的感慨。A项,写春景,抒写春来无人赏的感慨;B项,写寒食节,寒食节家家禁烟火,而汉宫却传蜡烛,富含讽喻之意;C项,写宫女的幽怨,揭露皇帝生活的腐化;D项,与例句意境相同。6下列与“赢得仓皇北顾”一句中“顾”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B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4、C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D顾野有麦场解析:A项,拜访,访问;B项,考虑,顾虑;C项,表反问,难道。D项和例句都是“看”的意思。7下列各项中,全属于李清照诗词中名句的一项是(A)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A BC D解析:是李清照诗词,是柳永词,是范仲淹词,是晏殊词。8下列对联分别写的几位作家对应正确的一项是(B)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5、明月皓无边,安排铁板铜琶,我亦唱大江东去;春风睡正美,迢递珠崖儋耳,谁更怜孤鹤南飞。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A范仲淹苏轼辛弃疾李清照B范仲淹辛弃疾苏轼李清照C苏轼辛弃疾岳飞李煜D苏轼柳永辛弃疾李煜解析:联中“忧乐关乎天下”化自岳阳楼记中的名句;“继东坡”“冀南宋”写的是辛弃疾;“铁板铜琶”“珠崖儋耳”写的是苏轼;上句写李清照的故居,下句指她的诗词风格,其中点出了她的作品集名漱玉词及金石录。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原为歌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属于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
6、”“曲词”“歌词”等。B慢词是篇幅长的、节奏缓慢的词。慢,有延长引申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C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按作家的写作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D豪放派是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特点是境界宏大,气势恢宏,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解析: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
7、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10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气势磅礴,感情饱满。B“浪淘尽”三字,含蓄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也蕴含了“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十三字,从形、声、色三方面勾画了古战场的雄奇壮丽。D这首词在“怀古”的基础上“伤今”,词作最后回到现实,抒发自我的感伤,感情沉郁而又悲慨。解析:“浪淘尽”三字,没有蕴含“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这是为下文“怀古”作铺垫,以表明自己对古人的追怀。11这
8、首词的上片写景怀人,在众多的风流人物中,作者为什么把追怀的对象锁定为周瑜?答:作者在千古风流人物中,把追怀的对象锁定在周瑜身上,不仅因为此地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址,更因为作者怀有年老而无为、壮志不得施展的惆怅。这样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年少而功成名就、意气风发的周瑜,使作者与周瑜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作者英雄无奈的情感。解析:此题考查对词的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能力。可以结合词中的地点和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来思考。(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13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
9、,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起始“千古江山”六句,借追忆孙权,感叹山河长存,人世沧桑,而言外之意是说,当前无人能力挽狂澜、抵御外侮。B紧承的“斜阳草树”六句,借缅怀刘裕,盛赞其北伐时的雄心和声威,暗示出词人杀敌报国的决心。C下片开头“元嘉草草”三句,借刘义隆北伐失败的故事,从反面透露词人对出兵北伐的渴望,并坚信自己一定能取得胜利。D“可堪回首”三句,借眼前所见情景,揭示了由于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妥协投降而给国家带来的恶果。解析:C项,借刘义隆北伐失败之
10、事,表达了词人虽积极主张抗金,但又强调必须有充分准备,切不可盲目草率的观点。13辛弃疾在本词开头写的是“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开头写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试分析两位词人所使用意象的异同。答:相同点:都选择了“江山(大江)”“英雄(风流人物)”。不同点:辛弃疾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说的是能够掌握和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少,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的是时间的无情,抒发的是个人的惆怅。解析:辛弃疾和苏轼在意象的选择上有相似点,都选择了“江山”和“英雄”,但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辛弃疾侧重抒发对国家命运
11、的担忧之情;苏轼侧重抒发个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5题。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B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
12、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低头俯视。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过了。这里是从正面渲染词人的悲苦心情。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人忧国忧民的心理。解析:D项,这首词主要的写作手法为借景抒情,没有用象征手法。15“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中的“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作者是怎样抒发这愁情的?答:内容:丧夫之痛,亡国之恨,流离之苦,孀居之悲(或情愁,家愁,国愁)。直接写愁,直接抒情,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3、间接写愁,借景抒情,如借“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营造了冷清、凄惨、哀怨的意境,抒发了作者的“家愁国恨”。解析:关于这首词的思想情感,可以知人论世,这首词是词人李清照在丧夫南迁之后所作,所以此时有丧夫之痛,更有亡国之恨;因为是流亡在外,自然有流离之苦,独居于此就是孀居之悲。词人在抒发情感时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表达愁情,如开篇处的词语叠用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二是借助一些意象和景物描写来间接抒发情感。16阅读下面文字,在文后的横线上填写结论性的句子。辛弃疾以杰出的爱国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传世词六百多首,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占三分之二以上,数量之
14、多,自有“词”这种诗体以来,一千四百年间,尚无人能望其项背。爱国是辛词的一大主题,生态则是辛词的又一大主题。一册稼轩词,展卷读去,从卷首到卷末,满纸山川之美,草木之秀,让人目不暇接,间以风雨之声,鸟虫之鸣,让人心动神驰。还有词人与青山的深情对视,与苍松的幽默调侃,与鸥鹭的真诚结盟,更有对白鹭的生态建议,让人的心灵受到难得的洗礼和升华。辛弃疾的生态词,是我们尤其应该珍惜的人文精华。答:辛弃疾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也是我国最伟大的生态词人。解析:这两个语段写了两个内容,第一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爱国词的贡献,第二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生态词的贡献。因此,我们就可以整体把握文意,写出结论性的句子。17“菊花”
15、“梧桐”“雨”是李清照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请将这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话。要求: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个字。答:一朵朵疼痛的菊花,一株株垂泪的梧桐。李清照,在乌江江畔,在那群雁往返的地方,一个比黄花更瘦的女子,在滴雨的时分里独自寂寞。红烛摇影,摇出一片晕黄;梧桐低泣,滴滴到天明;微风轻拂,飘落一地菊花。解析:解答此题,要联系李清照的身世,灵活化用其作品中的词句,综合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韵味。第二课时能力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境界。汤一介指出,道家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在“自然的和谐”基础上,推展
16、出“人与自然的和谐”,_有了“人与人的和谐”,以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儒家以人文主义价值为取向,则从“自我身心的和谐”出发,依次推断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等观点。_,儒道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相反相成,互补互促,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架构。 “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说,人的活动效法地,地的运动效法天,天的运转效法“道”,“道”的运行效法自身。()。“道”此处意为本源、道理、法则诸义,“法”则可理解为效法、遵循。某种意义上讲,“道”就是万事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动力和规律,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由“道法自然”触发的这一环境伦
17、理,旨在倡导一种善待自然、师法自然的理性态度,意味着人类要懂得_自然,使人道合于天道。老子第五十一章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和“德”之所以受到万物的尊重,是因为它们从不施加命令,而是因任外物存在的“自然”,_,以至事半功倍。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D)A因而从此畏惧顺水推舟B因而由此畏惧因地制宜C进而从此敬畏因地制宜D进而由此敬畏顺水推舟解析:因而:连词,表示结果。进而:表示在已有基础上更进一步。从此:从这个时候起。由此:由于如此;从这里;因此。敬畏:又敬重又畏惧。敬畏是在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
18、惊奇的感受,它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畏惧:害怕。根据后文的“使人道合于天道”可知,这里应该选“敬畏”。顺水推舟:比喻顺应趋势办事。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B)A儒家则以人文主义价值为取向,从“自我身心的和谐”出发,依次推究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自然的和谐”等方面的规律。B儒家则以人文主义为价值取向,从“自我身心的和谐”出发,依次推知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和谐”等相应内容。C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则从“自我身心的和谐”出发,依次推导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和谐”
19、等相应法则。D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则从“自我身心的和谐”出发,依次推求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等方面的认知。解析:由后文的“儒道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相反相成”可判断“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和谐”为正确语序。故排除A、D两项。C项“人与人的和谐”等并非法则。另外,A项,“推究”与“规律”不搭配;D项,“推求”与“认知”不搭配。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D)A“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体现了宇宙秩序的和谐,正是缘于这一点,所以人应该效法“道”B“道”被人效法的原因由此揭示,即“道”能体现出宇宙秩序的和谐,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
20、C它揭示了人之所以应效法“道”,是出于“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结果,体现着宇宙秩序的和谐D它揭示了人之所以应效法“道”是因为“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体现了宇宙秩序的和谐解析:文中主语为“道法自然”,由主语一致原则可排除A、B两项;C项,“出于结果”,杂糅。故选D。4请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与例句构成排比。例句:苏轼在赤鼻矶头的浪涛前,慷慨高歌,用豪放解读了如梦的人生。答:示例一: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示例二:李清照在凄楚孤苦的守望中,把盏啜饮,用闲愁涂满了生命的黄昏。5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两位我国古代诗人的名句,仿写句子,要
21、求结构一致。例句:生活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辛弃疾说:生活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痛苦。答:(示例)陶渊明说:生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白居易说:生活是“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的闲适。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把周瑜作为“千古风流人物”的典型形象来刻画,“羽扇纶巾”一句是以装扮显现人物的儒雅风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表达词人旷达之情。(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现象的悲痛之情。(3)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词人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
22、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代之。(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定风波重阳苏轼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注:翠微:山上的小亭。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牛山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词作题为“重阳”,说明作者是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与友人一道登高赏菊,饮酒赋诗。B词作开头两句,前一句交代行踪,后一句描绘了“江涵
23、”“秋影”和“雁飞”三幅画面。C“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D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解析:B项,“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雁飞三幅画面”错,“江涵”“秋影”是一幅画面,是说秋景倒映在江水里。8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答:第一问:作者直言“不用怨斜晖”,衰亡老去是自然规律,不必为此而感伤,表达了面对生死旷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第二问:作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但反其意而用之,使生死观的表达更显得超凡脱俗,人生的境界更加高远。解析:“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
24、表明人生无常,古往今来都是如此,所以不必感伤,表达作者旷达乐观的感情。文末用齐景公的典故说明人生无常,古往今来都是如此,所以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这是以齐景公的反例作结,来表达作者的生死观。(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辛弃疾绿树听鹈,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注:茂嘉:辛弃疾族弟,时因事贬官。此闲居瓢泉之作。鹈:离骚补
25、注说:“鹈、杜鹃实两种。”燕燕:诗经邶风有燕燕诗,相传为卫庄公之妻庄姜送别卫庄公之妾戴妫而作。向河梁:李陵送别苏武归汉。9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开头借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戚气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B以啼鸟只解春归之恨来反衬人间恨事的悲痛,为下句转入送别正题做了铺垫。C词中大量引述历史故事,用简练的语言铺叙了古代的人间种种离情别恨。D结尾点题,将上文中凌空驰骋的想象和描写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解析: “反衬”错误,这是典型的正衬手法。10简要赏析“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答:_此句化用了燕太子丹易水送别荆轲前往刺杀秦王的典故,
26、渲染出一种慷慨激昂、沉重悲壮的氛围。借易水送别表达自己与族弟分别时内心的沉痛与不舍。借荆轲刺秦的失败,抒发自己对族弟因事贬官的同情与悲慨以及自身壮志难酬的愤慨。解析:本题要求赏析下片的两个句子,属于通过考查诗歌的语言来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考生在做此题时,首先要审清题干,在赏析诗歌时首先要整体把握诗歌,该诗从标题看是一首送别诗,词人辛弃疾作词爱用典故,然后关注词句本身,还要将词句和词人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相联系,关注词作注释。词句明显是化用荆轲刺秦易水诀别的典故来营造分别的氛围,抒发词人与族弟分别时的情感,也借此表达自己对自身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27、生查子独游西岩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注: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1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上片先是“我”对“青山”说,然后转换成“青山”对“我”说。B“岁晚太寒生”中的“寒”既指自然界的寒,也可理解为心灵的寒。C下片叙写明月从“来”到“去”,表明词人吟诵离骚,夜深未眠。D这首词情辞婉转,运用离骚的典故,不露痕迹,可谓格调清新,赏心悦目。解析:D项,“运用离骚的典故”错
28、,词中虽然有“听读离骚去”,但只是客观叙述,并没有运用与离骚有关的典故。12结合最后一句“听读离骚去”,分析本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答:离骚抒发了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郁愤不平之情。辛弃疾一生渴望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斥和打击,不为朝廷所用,不得已闲居乡里,其满腔忧愤之气,借用屈原的离骚恰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使全词的主题思想得到升华,词人有志难申、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形象也跃然纸上。(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行香子李清照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
29、细,漏声长。13下列有关本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上片前三句,写秋天的天空无云清爽,看到菊花知道重阳节快到了。国破、家亡、夫丧,且词人转徙江浙,抚今追昔,何等“情伤”。B“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承前,说因为时近重阳,衣服要加厚;因为情伤,需要用酒来浇愁,情怀酸楚。C下片前三句,写黄昏院落,冷冷清清,凄凄惨惨,词人酒醒,种种往事又涌上心头。D下片后三句说词人在明月之夜难以入睡,听着由捣衣之声、细微的蛩鸣声和滴漏声组成的婉转优美的交响乐曲,以乐景衬哀情,表现了词人对亲人及往事的无比怀念。解析:D项,捣衣之声、细微的蛩鸣声和滴漏声组成的是哀怨、凄凉的交响乐曲,并不是乐景。14赏析本词的语言特色。答:叠字:运用“转转”“凄凄惶惶”六个叠字,把词人悲凉的心境表达得更为深切,增强了词的音律美。排比:前后结句均用排比,“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声声凄切,句句血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