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精品教案我们关心天气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天气可以被定义为“关于热或冷、潮湿或干燥、平静或风暴、晴朗或多云等方面的大气层的状态。”天气的变化是大气层变化的结果,而驱动全球天气变化的动力是来自太阳的能量。本单元以天气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研究,并像气象学家那样观察、记录、分析各种天气现象。“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课,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旨在通过活动、观察、研讨,让学生了解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等方面来描述天气;并且知道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激发研究天气的兴趣。【学情分析】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四年级
2、的学生的生活经验,已经可以支撑他们认识天气的重要性,注意到天气在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每天需要穿什么衣服去上学;明天的春游会不会下雨;今天上学需不需要拿雨伞但是,他们对天气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感官的感知,或听家长、天气预报对天气的描述,或其他的书籍资料。他们并不清楚天气的基本特征。当问及他们“今天天气怎么样?”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回答:“鲜花都盛开了”“树叶都绿了”“秋天要来了”等。他们往往不能根据天气来判断每天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随着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各种天气特征的认识,期待着他们能更加关心天气、准确地观察天气,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
3、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过程与方法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教学重难点】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天气预报视频小组: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入课题(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ppt课件1.出示ppt(上面放有一辆高铁)提问:如果你要开启一次旅行,你需要关注些什么?(预设:药品、食物、天气)2.引入课题:我们关心天气(板书)二、探
4、索:认识天气现象(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ppt课件、视频、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天气现象归类表格(一)观察讨论1.出示ppt视频,提问:天气预报中,你听到了哪些天气现象?2.学生自主发言,视频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3.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4.出示ppt,提问:除此之外,在生活中我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预设: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二)小结交流1.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并填入天气现象归类表格。2提问:描述天气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3.汇报交流。(预设:描述天气要从云量、降雨量、风向、风速、气温等方面去描述。)三、研讨:今天的
5、天气怎么样?(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ppt课件、视频、关于天气网状图1.研讨1:教室外观察天气,用一些词和句子描述今天的天气。室外活动提问: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等刚刚总结出的描述天气的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注意:落实安全教育,并组织小组长进行管理。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2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3提问:天气是不是不变化的?小结: 天气总是在不断变化着,因此在描述天气的时候还要标明日期。4.标准的城市天气预报,如何描述天气?
6、观看视频,尝试用这样的方法加入日期播报天气5.研讨2: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的影响吗?你有哪些温馨提示和建议吗?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6.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7.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单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四、拓展:生物也能预报天气,你知道吗?(预设2分钟)五、总结: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
7、内我们湖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板书设计】1.我们关心天气我知道的天气和符号:【作业设计】一、 判断1.天气预报只报道阴、晴、雨、雪的天气情况。( )2.留心天气变化可以减少生活中的损失和麻烦,还可以保证身体健康。()3.我们可以从一些植物的行为变化中觉察天气的变化信息。( )4.即将下雨时松果的鳞片会紧闭。( )二、 选择1. 我们在室外上体育课适合的天气是( C )A.下大雨 B.大雾 C.晴朗 D.刮大风2.我们要穿上雨衣上学是因为( B )A.大风的影响 B.
8、大雨的影响 C.日晒的影响天气日历教学设计【教材简析】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什么是天气,天气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描述,并且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那么怎样去研究天气,使我们更加了解天气,天气日历是一种简单、重要的研究手段,我们把长时间记录天气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天气日历中我们要记录日期、气温、风速、风向、云量、降雨量等数据,根据天气日历我们可以简单的分析出一些天气规律。【学情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研究天气应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是天气日历是一个简单有效的途径,让孩子们也像气象学家那样每天观察记录天气,激发对天气的研究兴趣,能够持之以恒地完成天气日历是本课的重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9、目标1.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天气符号。2.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云量、降水量、风速和风向。科学探究目标1.能自己绘画常见的天气符号。2. 运用多种感官和初步地使用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并记录在“天气日历”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天气的研究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持之以恒的完成天气日历的观察和记录。【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天气符号的认识和学习,能制作天气日历表。难点:通过学习能学生知道了用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描述天气。并坚持记录。【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天气日历总表,天气日历日表。【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提
10、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冬天的气温一般都是怎样的?(预设:冷、寒冷)2.继续提问:那么明年冬天的气温呢?(还是很冷)3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每年冬天都很冷,暗示天气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教师过渡:我们这里的冬天每年都很冷,这是10年,20年甚至更久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的,天气很神秘,要想了解天气的秘密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研究,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好朋友,它能帮助我们了解天气。(揭题:天气日历)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天气符号(预设10分钟)1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量、气温、风速和风向,在天气日历中我们一般用天气符号来记录每天的天气。2.认识一些常见的天气符号,
11、出示图片3.练一练,画一画,完成课堂作业本第2页天气符号作业三、制作今天的天气日历(预设15分钟)1.出示天气日历日表,师:接下来我们就用天气符号来记录一下今天的天气。再次提示: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云量、降水量、风速和风向。(由于气温、云量、降水量等都还没有学过,教师可以适当指导,气温可以先用凉爽、冷、热等记录)2.学生到教室外感受天气并制作今天的天气日历,作业本第2页。3.交流汇报(由于仅仅是靠感官来感受天气,制作好的天气日历可能会有所不同,隐含我们要借助更精确的气象仪器来观察记录)四、布置任务制作天气日历月表(预设5分钟)1.师:同学们已经会记录天气了,老师这里有一个长达一个月甚至
12、更久的任务请你来挑战-记录一个月的天气日历(根据班级人数适当增减)2.出示天气日历总表3.绘制空白的天气日历日表(每人一张)4.按学号或者座位分配每天的天气记录员,记录好天气日表贴在总表上,全班相互提醒。(也可以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完成一份天气日历,全班完成的完成度高一些。)5.出示几点提示: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观察记录天气 遇到节假日也要坚持记录 遇到天气突然变换注意及时补充天气日历 同时收看当地的天气预报 规定记录的大致时间(如中午)五、拓展和练习(预设5分钟)1.收集了解一些天气谚语,知道这些谚语其实就是长时间的观察记录经验积累发现的一些天气变化的规律。2.完成练习【板书设计】2.天气日历天
13、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云量、降水量、风速和风向。【作业设计】1、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 日期 、 天气状况 、 气温 、 云量 、 降水量 、 风向风速 。2、关于天气日历的记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遇到下雨天就停止记录 B每天的观察记录不需要在同一时间 C.天天记录,遇到节假日也要坚持观察记录温度与气温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温度与气温是天气单元的第三课,是对天气日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气温”的单独研究,这也是天气日历组成部分的分块研究的第一课。在本课将进一步巩固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技能。学生要经历室内和室外温度的测量比较、室外不同地方温
14、度的比较、同一地点,一天中不同时间温度的比较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最终明确怎样去测量温度并收集到数据才是有科学研究意义的,同时了解实验误差的存在,并且知道气温是在什么环境下测定的。【学生分析】 在本节课中,学生要使用到气温计。温度计的使用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并且学生也认识了水温计、气温计和体温计,学会了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为提高测量记录的准确性,还要对气温计的使用进行巩固。在实际的生活中,学生常会把温度和气温两个概念混淆,要通过活动对测量到的气温进行比较和分析,确定在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明确气温的概念。【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
15、据;2.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过程与方法:1.通过测量温度的活动,分析比较测得的温度,明确温度的概念;2.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2.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教学准备】每个小组一支气温计、测量记录单、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老师师手拿一支水温计,并且投影展示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它是什么吗?(预测生:这是可以测量水温的温度计。)提问:谁能指出水
16、结冰时的温度和水沸腾时的温度的刻度分别在哪里吗?请一位同学上台来指一指。(预测生能够指出水结冰的温度为0和水沸腾的温度为100。)2.提问:那该如何用它来测量水温的呢?(预测生:测量时要注意将液泡全部浸没在水中,不要碰到杯子的底与壁。要等到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读数时眼睛要平视。) 老师对水温计的使用方法进行总结。3.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我们已经学会了正确测量水温了,今天我来观察和测量过我们周围大气的温度,就可以知道当地的气温了。(揭示课题:温度与气温)(板书)二、认识气温计及其使用方法:1.师展示气温计,提问:同学们,那这又是什么呢?(预测生:这是气温计。)如果学生不知道,老师可以
17、适当提示:这个也是一种温度计,只不过它并不是测量水温的,它可以来测量空气的温度。间接告诉学生这是一支气温计。2. 观察和比较气温计和水温计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让学生观察气温计,发现气温计的特点。3今天我们就要用这样的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并且测出今天的气温。4.老师介绍气温计的使用方法,并请一位同学上讲台进行示范。特别提出注意事项:测量时,气温计应与地面保持1.5m左右的距离;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等到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面保持水平等。三、测量不同的地点的气温1.提问:你们想去测量哪里的温度?(预测生:走廊上、教室里、操场上、树荫下)2.确定四个测量温
18、度的地点:操场上(有阳光的地方)、树荫下、教室里、走廊上。请各个组选择一个地点进行测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并选取合适的数据填在黑板上。3.各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点进行测量。4.待学生测量结束后将测量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记录单上。(记录单展示在黑板上)组别测量地点气温5.分析比较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提问:同学们,请看!你们有什么发现?(预测生:我们所测量的温度都不一样。相同的地方测量的温度也有所不同)提问:室内和室外的温度相同吗?(预测生:不相同,室外的温度高一些。)提问:同样是室外,为什么温度也不相同?(预测生:一般阳光下的温度稍微高一点,而树荫下阴凉一些,所以温度稍稍低一点)提问:可是为什
19、么不同的小组在相同的地方测得的温度也不相同呢?(预测生:使用气温计的方法不正确、实验会存在误差等)6.提问:哪里的气温更加能够代表今天的气温?(预测生:通过数据的比较发现还是在树荫下的温度最能够代表今天的气温了。)7. 老师总结:气温指的是在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的空气温度。8.提问:同学们,如果今天下大雨,或者冬天下着大雪,我们还能够在室外测量气温吗?(预测生:不能)老师在课件上展示出百叶箱的图片,讲解气象学家是如何测量气温的。四、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1.老师课件展示一张湖州地区的气温表,提问:你们发现了些什么?湖州地区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时间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气温()2224262925(预
20、测生:不同时间气温不相同,早上的气温比较低,中午的气温比较高。)2.课后拓展:请利用气温计测量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气温。如:6时、8时、10时、12时、14时、16时,并且将数据绘制在柱状图中。寻找发现一天中不同时间段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3. 最后记得每天在同一时间测量气温,并记录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板书设计】温度与气温教室里 走廊上 操场上 树荫下 组别测量地点气温 室外、阴凉、通风【作业设计】选择题1.测量气温时,把气温计放在阳光下,测得的结果与实际气温相比( B )。A相等 B.偏高 C.偏低2.我们用温度计测得当天14时的气温为35,最有可能是 ( B )。 A.春季 B.夏季 C
21、.秋季 判断题1.温度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 )3.某小组测得的温度与其他组不一样,肯定是温度计坏了。( )风向和风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天气单元的一个内容。参照科学课程标准,本课的知识点为“知道风向和风速的概念”“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会用简易的仪器进行测量”,本课的能力点为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的解释。本课结合学生课前对风的了解,提出问题,并对问题做假设性解释,进一步深化对二级目标的培养;在技能培养上,主要通过设计与制作测量风的仪器,并在使用中对其进行改进,
22、来锻炼动手制作和实践能力。【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学年的科学课学习,特别是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下,对风已有了初步认识,但受年龄局限,他们对风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本课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引导学生亲历一系列探究活动,促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本课重点学习内容是认识风向和风速,能用测量仪器测量,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的学习方法是阅读法,演示法和操作法;制作测量仪是本课学习难点,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制作测量仪,老师准备了丰富的易得的材料,引导学生根据目的,发现、利用可用资源,制作出实用、简单、美观的测量仪器,实现在“做中学”的目的。长期的测量和记录是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养成的学习品质,虽
23、然用自制测量仪测量,学生会有较大兴趣,但能坚持测量至少一个星期,对于他们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要重视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让学生明白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体验到科学探究成功的乐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能够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风、认识风。2.能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风。3.能借助简单的仪器进行风向和风速的观测。过程与方法1.自制简单小工具测量风向和风速。2.能够根据自己想要的结果改进、测试工具。3.利用工具持续测量并完成天气日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到使用工具对风向和风速的观测能提供很大的帮助,提高学生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持续地研究某种事物的态度。
24、【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风向和风速,能用简单仪器测量。难点:制作简单测量仪。【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纸杯、塑料纸、细绳、剪刀、吸管、带橡皮的铅笔、大头针、指南针、胶带、丝带、小布块(质软)、卡纸、记录单。风向标和风速仪。【教学过程】一、导入:(预设6分钟)1.好消息:10月份,学校里要在操场上组织一场纸飞机飞行比赛。但是操场上会有风,在风的影响下,怎样才能让纸飞机非得远呢?(预设:顺着风的方向飞)2.在我们操场上有一面红旗,你来说说看此时纸飞机该怎么飞?为什么?(预设:从西边吹来,因为旗往东飘)3.解释:科学上规定,风从哪里来,它的风向就是什么风,也就是说如果风从西边吹来,那么它的风向就
25、是西风。4.强化:观察树叶的方向,此时风从哪里吹来?(预设:从东边吹来,所以是东风)板书:风向:风吹来的方向5.但是操场很大,我怎么知道操场上哪个方向是东,哪个方向是西啊?(预设:可以看太阳的方向,没有太阳怎么办?也可以用指南针)6.在我们生活中,常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现在我们知道了方位,你能不能设计一个工具或者在生活中你有哪些好方法,可以帮助老师测量出风向?7.学生思考,说出想法。(预设:做一面小旗,看小旗飘的方向;你打算怎么做?挂一个丝带,看飘的方向;看红领巾;看头发;风向标,怎么做?)二、风向(预设14分钟)1.你们真的很厉害,老师今天也带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材料,接下来,请小组里面讨论一
26、下:选择你们想要的材料,设计一个可以测量风向的工具(完成记录单)2.在这之前,有个温馨提示:(出示PPT:设计制作测试修改思考)3.课件出示思考的问题:(1)我们的工具怎么用?(2)通过测量我是怎么判断风向的?4.小组动手制作设计的测风向工具。自己测试,自己修正。5.汇报与展示:(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思考的问题展示我们的工具。(2)尝试改变风向,工具能否再次测出风向。(3)评价工具是否达到我们的目的。(预设:有的小组制作的测量工具指示方向与风向相反,有的小组与风向相同。)6. 展示实际生活中的风向标(图片)我们制作的工具,有的指示风吹来的方向,有的指示风吹去的方向。而为了方便判断风向,我们往往
27、选择用箭头指向风吹来方向的风向标。(特别表扬能够制作出风向标的小组)三、风速(预设12-13分钟)1.同学们,风的大小可以用风速来描述,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算的。气象学家把风速划分为十三个等级(出示课件)。2.学生观察风速等级表,教师根据学生兴趣的特征描述适当举例几个风速等级,如无风、较大风、风暴、飓风(配合图片展示)3.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什么工具来测量风速呢?展示风速仪。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风速仪,那么可以通过视频或者图片展示介绍;另外一种情况是有工具的情况,可以实物展示操作,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测我们模拟风的装置最大可以产生几级风?4.思考与讨论:在没有风速仪的情况下你有什么方法
28、能判定风速。(提示:能不能借助一下我们之前制作的测量风向的工具。)5.学生汇报。(预设:彩带不飘的时候就是无风,轻轻飘起就是微风,很猛烈飘动就是大风)6.小结:我们可以用一些小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风速等级记录。四、总结(预设7分钟)1.本节课我们了解了风向和风速。(揭题)能向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吗?2.拓展作业:(1)下课后,用自己的工具测量今天的风向和风速。并持续记录风的情况完成天气日历记录。(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尝试改进自己的工具,让它更加精准。【板书设计】4.风向和风速风向:风吹来的方向风速:风每秒行进的距离【作业设计】1.我们一般用( B )个方位来描述风向。A.四个 B.八个
29、 C.十三个 2.用简化的风速等级划分风速时,数字“1”表示( B )。A.无风 B.微风 C.大风3.有一天,丁叮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他看到教室里的窗帘是飘向南方的,可是风向标的箭头却是指向北方的,请问:这时校园里究竟刮得是什么风?这是怎么回事呢? 北风4. 古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根据描述你能说说此时的风速是几级吗?0级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教材简析】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天气单元的第五课内容。从第1课开始,学生就尝试着用他们的感官来观察并判断降雨情况:小雨、中雨、大雨。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是怎样测量、记录和确定降水量的,并且亲自做一个雨量器来记
30、录降水量,从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能对降水量有全面科学的认识。教材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认识并制作雨量器,让学生了解雨量器的构造和作用,通过制作雨量器活动让学生了解雨量器的制作方法和注意点。第二部分是测量降水量,让学生用做好的雨量器进行模拟降雨实验,最后对课外的持续观察和记录进行指导,并培养学生长期观察天气现象的习惯。其中“我们怎么样才能准确地知道雨下得有多大?”是本课研究的中心问题。【学情分析】学生对降水现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降水的多少有初步的认识,但不认知降水量的测量。而且,学生对雨量器也未接触过,对降水量也从未了解,但通过以往的课堂活动,学生有一定的活动经验,并
31、对天气现象的研究保持着很浓的兴趣。本课学生的认知难点在于如何测量降水量。【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降水量得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单位是毫米。2.初步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原理,会使用区分降雨量强度的雨量等级表。过程与方法1.学会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学会合作,共同分享成果。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并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降水量得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知道雨量器的结构原理。难点:学会使用简易雨量器正确测量降水量,并坚持完成“天气日历”记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量筒、简易雨
32、量器。学生分组:制作雨量器的材料:直径大小不同的透明直筒塑料杯、透明不规则塑料杯、透明锥形杯、不透明直筒杯、刻度尺、剪刀、双面胶、纸带。【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引入新课 (预设8分钟) 材料准备:一段天气预报视频1.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视频,请学生说一说哪些天气现象属于降水?(预设:小雨、中雨、暴雨)2.刚才我们说的雨,以及时遇到的雪、冰雹,都是自然界中以不同形态存在的水,所以,我们可以把下雨、下雪、下冰雹都称之为降水。3.提问:最近的一次降水是在什么时候?雨下得大还是小?你是根据什么判断降雨量的大小?(预设:雨滴的大小、稀疏,雨下的时间长短、地面上水坑积水的深浅、放在外面的容器中雨水的多少。
33、)4.课件出示:降水量等级表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体验描述了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的情景,这些其实是人们根据降雨量的多少划分的降雨等级。其实除了这些等级之外,还有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两个等级。国家气象局为了更明确的分清不同的降雨等级,特制定了“降雨量标准”,作为分辨降雨等级的依据。5.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降水量等级表。从这个降水量等级表中,你读懂了什么?(预设:雨对应的等级,24小时,单位是毫米。)6.揭题:降水是天气观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降水的多少是怎么测量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降水量的测量”。(板书:降水量的测量)二、认识雨量器1过渡:在科学上,测量降水量有一个装置,这就是雨量器。(多媒体出示)
34、2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出示: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3.教师讲解雨量器的各部分作用及测量方法,它由两部分组成:这部分用来收集雨水,我们叫它“集水漏斗”,“集水漏斗”的下半部分有刻度,可以直接读出降水量,我们叫它“测量试管”;外边这部分用铁做的就叫做“铁桶”,用玻璃做的就叫做“玻璃桶”。它主要用来保护集水漏斗,同时固定雨量器,防止它东倒西歪。4.出示老师制作的简易雨量器。三、 制作雨量器1.过渡:看了前面一些雨量器和老师为大家做的雨量器,如果我们也做一个,你们怎样制作雨量器呢?2.讨论制作过程及应该注意的地方(1)容器选择透明的直筒形的,上下粗细要一致;(2)容器口有大小会不会影响测量;
35、(3)要粘刻度,为了表示精确要用毫米为单位3.分组实验:选择材料,制作雨量器4.成果展示:提问:你们是不是也做得跟他们一样成功呢?成功的小组请举手;差一点成功的小组,哪点没做好呢?(学生交流分享)提问:如果0刻度没有对准底部怎么办(预设:在0刻度下面加一些水)四、测量降水量1.过渡:有了雨量器就可以测量降水量了,没下雨,如何进行测量呢?(模拟人工降雨,教师用演示模拟人工降雨)2.那么测量降水量时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呢?(预设:雨量器应安置在相对开阔、不受障碍物影响的地方,并保持水平;应准确记录降水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记录24小时;降水结束之后,应及时记录降水量,读取降水量时眼睛视线要与水面持平)3
36、.指导:如果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测量一天的降水量,那就应该要将雨量器放在外面空旷处24小时,同时还要考虑很多问题:如防止水分蒸发等等。我们不可能在课堂上实现,所以我们课堂上把1分钟当作24小时,请同学们雨量器放在水槽中,用喷壶来模拟降雨,老师说开始的时候就开始模拟测量,停的时候要马上停下来。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读数,教师汇总。(雨量器读数方式要平视,液面凹面处;汇报的过程中,有些小组会漏掉单位,这时要及时纠正过来,也正好加深学生对降水量单位理解。)5提问:根据同学们汇报的降水量,你觉得我们刚才模拟的雨下得大不大呢?属于什么等级呢?让我们根据气象学家制定的雨量等级表来判断。谁能够像气象员那样将你
37、们小组刚才的模拟实验情况报告给大家。6.提问:测量降水量与雨量器的粗细有关系吗?测量降水量与雨量器的长短有关系吗?(学生若不知可以教师演示实验验证)小结:测量降水量与雨量器的粗细、长短没有关系,看的是雨水在雨量器中的高度。7.过渡:我们可以用自制的雨量器来测量每天的降水情况,并记录下来。假如老师将刚才大家的记录是当作以后几天的降水情况,那就可以制作成柱状统计图。出示:柱状统计图,我们就可以从图上直观地看到这一段时间里某一地区的降水情况。五、课堂小结1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什么新的本领?2老师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天气日历记录中,能够记录下每天的降水情况。【板书设计】5. 降水量的测量雨
38、量器单位:毫米时间:24小时【作业设计】1.下面容器可以用来作雨量器的是( C )。A. B. C.2.昨天一天一夜下了40毫米的雨水,根据降水量等级表,我们知道它是( B )。A.暴雨 B.大雨 C.中雨 3.下雨天,小明用自制的雨量器收集雨水,10分钟后雨量器读数28毫米,这说明当天下的( A )。A.至少是大雨 B.肯定是大雨 C.肯定是暴雨 云的观测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天空中漂浮的白云实际上是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云的形状千姿百态。云的形状和多少能告诉我们有关天气的许多信息。从第2课开始,学生每天在收集天气数据完成“天气日历”时其实已经在观察云。他们已经在用晴天、多云、阴天来描
39、述并记录对云的观察。在观察过程中,他们一定对天空中云的多少、形状等产生兴趣,他们也已经意识到不同的云将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天气。在这一课中,学生除了对云量的问题作深入的研究外,还将研究云的类型等问题。【学情分析】不少学生在观察天气的过程中,已经对天空中的云朵有一定的了解:云的多少,云的形状都是孩子们观察过程中会感兴趣的话题。学生可以通过对云的观察对天气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学生可以通过自行阅读课本的方式,找到科学概念,但可能对概念的认识不够;可以通过查资料的方式知道云与天气的一些关系,但可能不够全面和充分;对天空千变万化的云是感兴趣的,对云的认识也怀有比较浓厚的兴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根据
40、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2、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云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天和阴天;2.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科学态度目标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云的形状和多少能告诉我们有关天气的许多信息。体会观测云的乐趣,意识到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难点: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教学准备】1.教师:选择在天空有云的时候来上这堂课。1张大图画纸。1套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多媒体
41、课件2.小组准备:1个硬纸板制成的圆面(直径约30厘米)、一些薄的白纸。【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ppt1、导入: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们抬头望天,常常能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云”)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进行“云的观测”(出示课题云的观测)2、云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来说说看自己的想法。(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天空中漂浮的白云实际上是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云的形状千姿百态。云的形状和多少能告诉我们有关天气的许多信息。在观测之前,老师想先考一考大家,(出示课件:天所符号)你们还记得这些天气符号分别表示什么样的天气吗?(指名学生回答,师做小结)二、探索:观察云的多少(
42、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直径约20CM的圆片、白纸、画笔我们常常根据云量的多少来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气象站的叔叔阿姨是如何区分云量的呢?气象站每天要记录这么多数据,很麻烦,能不能用一个简单的符号来表示“晴天、多云、阴天”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一学用简单符号表示这些天气。我们可以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先南北等分,再东西等分,平均分成了4份,把观测到地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来进行区分。大家看,在这个圆中,老师用蓝色表示云量,填满了这个圆的4分之1,说明这天的云量较少,那我们可以把它表示为“晴天”。继续添加云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师小结:我们看到第一副图它的云量比较多
43、,但还不是完全遮住了天空。那这样的天气我们就可以把它称作为“多云”。而这一幅图上的云量非常多,多得几乎把整个天空都覆盖了,太阳躺到云层中去了。像这样的天气,我们就把它称作为“阴天”。2、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前面我们学习晴天的表示方法,在小纸片上画一画、涂一涂表示“多云”、“阴天”。3、评比,学生上台展示评比,老师展示参与评比。同学们都学会用这种方法记录云量了吗?那现在我们来放松一下,欣看一个这三种天气的视频(出示视频学习:晴天、多云、阴天)三、探索:观察云的形状(预设5分钟)“多么美丽的蓝天白云啊!”(出示所有云的小图)回到老师刚刚提出来的问题,你观察到这些云都有一些什么样的特征?(指名学
44、生回答)它们的形状千姿百态。云的形状和大小能告诉我们有关天气的许多信息。(多媒体出示各种不同类型的云的图片)你见过哪些形状的云呢?生回答,教师课件出示补充。四、研讨:云的种类(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ppt课件出示1.学生反馈交流:云的各种形状?小结:它们的形状千姿百态。云的形状和大小和在天空的高度能告诉我们有关天气的许多信息。老师请同学们去操场观察一下云,注意云量和云的形状。(小组活动,操场观察云,并画下今天的云,回教室汇报总结)小组汇报并把当天的云画下来,记录汇报今形状天气属于什么,小组讨论云的形状并汇报。教师总结:“气象学家在刚刚同学们给云分类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把云分成了层云、积云和
45、卷云。那层云、积云和卷云是什么样子的?它们在天空中的高度、形状、大小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同学们看,这是卷云,卷云在天空中一般位于2000米以上,它像羽毛像凌纱,它出现时,常常天气非常晴朗。第二种是积云,它像棉花糖一样,在2000米以下,通常也与晴好的天气相联系,但是当积云越积越多,越积越多的时候,就变成了我们所看到的积雨云第三种是层云,它像一条厚棉被(引导学生说出层云的高度和形状)层云通常是灰色的,在天空的高度比较低,有时会覆盖大部分甚至整个天空。如果层云变厚,(出示课件)看,你们感觉到了什么?对了,将会下雨了,可能是毛毛雨,可能是大雨,还有可能会出现雪,所以我们把它称为雨层云。
46、当然除了这三种常见的云,云总在不停地变换,还有其他的类型,比如刚才的积雨云、还有卷积云、雨层云等,多多观察云,我们才能了解更多天气的信息。四、总结+拓展:云对生活的影响(预设10分钟)云的生成,外形特征,量的多少,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反映了当时大气的运动、稳定程度和水汽状况,而且也是预示未来天气变化的重要征兆之一。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让我们来学习一下。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 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 【板书设计】: 6、云的观测 云:小水滴
47、或小冰晶组成 高度 形状 卷云:2000米以上,像羽毛 云的分类 积云:2000米以下,像棉花糖 层云:比较低, 像灰色厚棉被【作业设计】1.把天空当成一个圆,云量少于1/4,则是什么天气( A )A.晴天 B.多云 C.阴天2.层云在天空中常常是( B )颜色的。A.白色 B.灰色 C.黑色3.积云常常是( A )形状的,它和晴好天气有关,但也会发展成积雨云A.棉花糖 B.厚棉被 C.羽毛、凌纱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对于天气的描述可以从气温、云量、风向和风速、降水量四个方面加以展开。本节课是对学生之前记录的天气数据进行整理、加工与分析,并在此
48、基础上做出恰当的解释。这种解释实际上是对这一段时间里,当地天气状况的概括。统计板块需要学生分组合作将天气日历中的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在对应的气温、云、风、降水量四张表格中,然后对湖州当地该月的天气做出概括。运用板块是借用其他城市的天气数据考考学生是否都已经掌握了数据的整理、加工与分析,并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该城市一个月的天气状况。拓展板块包括了本课的知识总结及单元梳理,让学生运用今天统计好的数据,课下观看天气预报,在之后的班队课进行才艺展示,当个小小气象播报员。【学情分析】不少学生在之前的课堂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如何在一天中观察与测量当地的气温、云量、风向与风速、降水量的变化,也逐步养成了每天持续观察记
49、录的好习惯,但如何将天气日历中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整理与加工,从而分析和概括出当地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还是需要加以指导并多加练习。【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天气是不断变化的。2.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科学探究目标1.能初步利用简单的统计表格、图画来记录和整理数据。2.会看柱状图,会将数据转化为柱状图,从而分析气温及降水量的变化情况。3.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科学态度目标1.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的科学观察和记录。2.能如实地记录和描述天气变化中的相关数据。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将整理与分析的天气变化数据
50、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教学重难点】重点: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难点: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气温统计表、云统计表、风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统计表。小组:白纸、水笔、配套课堂作业本。【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1.选取一位学生的天气日历投影出来。提问:一张完整的天气日历,每天需要记录些什么。(预设:温度、降水量、阴晴多云符号、风向风速)板书概括:气温、云量、风向和风速、降水量。2.教师引导:今天需要我们对天气日历里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看看这个
51、月湖州的天气变化情况。3.揭示课题: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板书)二、分组统计:整理天气数据(预设12分钟)1.课件出示四张统计表,提问学生如何统计方便一些。(预设:画“正”字依次记录或者将天气日历上的小卡片取下来分类)2.四个大组分别统计四张表格,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对应的表格,填写完成后上交。3.教师将四类表格投影出来,供学生分享交流。三、研讨:整理后的发现(预设10分钟)1.反馈:(1)统计云量的小组:哪种天气最多?哪种天气最少?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2)统计风向的小组: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主要刮哪个方向的风?(3)统计降水量的小组:月平均降水量多少
52、?有什么特点?(4)统计气温的小组:这个月温差变化对生活有什么影响?2.课件出示降水量变化柱状图,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可以简单说一说。3.针对反馈的数据整理,让学生简单概括总结这个月湖州的天气情况。四、运用:练一练(预设10分钟)1.课件出示其他城市的一张天气日历,考一考,是否每一位学生都会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分析。2.打开作业本,将该城市的天气信息整理记录在对应表格中。3.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交流,互相补充和修改。4.小结:概括一下该城市该月的天气变化情况。五、总结与拓展:课后作业(预设5分钟)1.总结:提问:今天学到了什么。(数据整理分析很重要)2.说一说四类天气因素对我们生产生
53、活的影响。3.布置:课后利用统计好的表格,观看气象播报,做一名小小气象播报员。(下一节班队课才艺展示成果)【板书设计】7.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天气是不断变化的气温 云量 风向和风速 降水量【作业设计】1.在我们记录风速的时候,数字“2”表示( A )。A.大风 B.微风 C.无风2.当红旗朝西南飘扬时,风向是( C )。A.西南风 B.东南风 C.东北风3.小刚用雨量器测得24小时内的降水量是40毫米,说明这天下了( B )。A.中雨 B.大雨 C.暴雨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理解溶解特征中的“不能自行
54、沉降和过滤不能分离出颗粒物”这两个特征。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活动一,比较并描述食盐与沙子在水中的不同状态;活动二,观察并描述面粉在水中的状态,初步判断面粉是否溶解于水,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活动三,分别过滤盐水、面粉与水的混合物,对比观察,排除疑问,理解“溶解”概念。这一课将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溶解概念,学习过滤实验的技能,也为后面研究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以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等知识提供铺垫。教材中介绍了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要求,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过大,可改用简易过滤装置进行过滤实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如把少量的糖或盐放在水里,就会慢慢化掉,把沙放进水里
55、就不会化掉,类似这样的现象学生们都见过,甚至亲手做过。他们对溶解的认识停留在“一种物质跑到了水中看不见了”,学生对于“肉眼看不见”、“ 不会自行沉降”、“ 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等溶解的特征缺乏认识,也不能科学描述,不会准确判断物质在液体中是否溶解。所以本课教学就要在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提升。通过观察、比较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并期望通过过滤实验加深学生对溶解和不溶解本质特征的理解和认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一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过程与方法目标1.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等固体在
56、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2.使用简易过滤装置分离面粉与水的混合物。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观察比较活动中,体验研究溶解与不能溶解现象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教学重点】观察并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教学难点】比较并描述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判断面粉在水里是否溶解。【器材准备】学生准备:每组准备盐1份、沙1份、面粉1份,大烧杯3只,小烧杯3只,搅拌棒3根,棉布3块、毛巾1块、记录纸、水、橡皮筋等。教师准备:课件、滤纸、配置好的糖水和盐水、吸管、透明玻璃杯、筷子、棉布,橡皮筋等。【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配置好的糖水和盐水、吸管1.创设情境,引出思考
57、。出示两杯水(糖水和盐水)并强调绝对安全卫生,学生用吸管分别品尝。【学生说感受:一杯水甜,一杯水咸。】2.了解学生对溶解的前概念。水怎么变甜和咸了呢?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学生猜猜理由。那为什么看不见“盐” 和 “糖”呢?【学生畅所欲言:化了,溶解了,盐和糖在水中化了,也就是盐和糖在水中溶解了。】 3.揭题。板书:溶解【出示PPT2】二、自主探究(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盐、沙、烧杯、搅拌棒 谈话:出示食盐、沙和面粉,这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吗?(一)探究一:食盐在水中溶解了1.出示实验名称及器材,了解实验器材作用。【出示PPT 3】 你认识这些材料吗?他们在我们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呢?2.实验设计(1)
58、我们如何利用这些器材来开展我们的实验探究呢?(2)学生自主设计、填写实验流程图。【出示PPT 4】(3)学生组内交流、修正实验流程图。(4)你们小组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记录单一: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吗实验流程观察现象结论:食盐在水中 。(填“溶解”或“不溶解”)3.实验要求【出示PPT4】(1)自主设计-组内交流-完善设计。 (2)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实验器材,轻拿轻放。 4.领取材料,小组实验,观察、比较并记录。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巡视指导(二)研讨一1.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2.引导学生发现食盐和沙入水前后的对比。【建议实验前提醒学生对实验器材留样。】3.组内讨论: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是
59、怎样的?【用简单、准确的语言描述食盐与沙子在水中的不同状态。】4.组际讨论:哪些现象是我们判断“盐在水里溶解了”,哪些现象能使我们知道,“沙在水里没有溶解”。5.教师随机板书:看不见 没有自行沉降(三)探究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过渡:通过刚才的观察和比较,同学们知道了像食盐这样放在水里经过搅拌看不见了,就是溶解。像沙在水里经过搅拌还能看见颗粒就是没有溶解。那么面粉在水里能溶解吗?【出示PPT5】材料准备:面粉、烧杯、搅拌棒1.学生预测,表达自己的想法。2.实验设计:按食盐和沙在水中溶解的方法和实验要求,完成“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实验流程图。记录单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实验流程观察现象结论:面粉在
60、水中 。(填“溶解”或“不溶解”)3.领取材料,组长负责,明确分工。4.小组分组实验,实验完成后轻声交流。(四)研讨二1.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怎样描述面粉在水中的状态?2.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是更接近食盐还是更接近沙子呢?3.学生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可能会有争议。教师随机帮助:对光观察的方法,帮助学生观察面粉在水中的状态,能看见微粒。】(五)探究三:简易过滤材料准备:透明塑料杯、滤纸、橡皮筋过渡: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你们有更好的办法观察吗?【建议:如果学生说不出,老师直接给出简易过滤装置。】1.介绍简易过滤装置:用滤纸蒙住杯口,中央稍低,橡皮筋外围固定。将液体倒
61、入滤纸的中央处。【出示PPT6】2.领取材料。3.明确实验要求【出示PPT7】(1)组内分工合作,组装三组简易过滤装置。 (2)小组成员分工过滤盐水、沙、面粉与水的混合物。 (3)人人观察、比较、记录实验发现,组内轻声交流发现。记录单三:过滤观察比较实验记录单过滤物过 滤 后是否溶解滤纸上是否有物质水色有无变化盐+水有 没有有 没有溶解 不溶解沙+水有 没有有 没有溶解 不溶解面粉+水有 没有有 没有溶解 不溶解(六)研讨三1.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并尝试解释原因。(重点观察水、滤纸)2.过滤盐和水的混合物后,盐在哪儿?3.教师随机板书:不能分离、可以分离三、拓展提升(预设5分钟)总结【出示PPT
62、8】1.你对溶解有哪些新的认识? 2.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里?理由是什么?【板书设计】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肉眼看不见溶解 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不溶解 会自行沉降、可以分离【作业设计】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作业选择题1.我们烧菜用的食盐能溶解在水中,它在水中( B )。A.有沉淀 B.分布是均匀的 C.能用过滤分离出来2.下列物体不能在水中溶解的是( C )。A.味精 B.奶糖 C.面条3.以下( B )现象说明面粉在水中没有溶解。 A.面粉看不见了 B.在滤纸上留下了面粉 C.水变白色了【记录单】记录单一: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吗实验流程观察现象结论:食盐在水中 。(填“溶解”或“不溶解
63、”)记录单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实验流程观察现象结论:面粉在水中 。(填“溶解”或“不溶解”)记录单三:过滤观察比较实验记录单过滤物过 滤 后是否溶解滤纸上是否有物质水色有无变化盐+水有 没有有 没有溶解 不溶解沙+水有 没有有 没有溶解 不溶解面粉+水有 没有有 没有溶解 不溶解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二课。这一课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从而完善“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在此基础上学生对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等不同物质在水中的状
64、态进行客观、细致地比较分析,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从中概括出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自行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同时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去判断日常生活中其它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 【学情分析】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用肉眼看不见颗粒,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将它分离出来”。但学生大多没有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本课恰好选取了方便观察的实验材料高锰酸钾,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足学生充分的实验时间,让他们对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进行细致客观的描述,加深对溶解含义的理解,丰富感性认识,完善溶解概念。【教
65、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科学探究目标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科学态度目标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溶解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时的现象。【教学难点】理解“溶解”的本质特征,并形成描述性概念。【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高锰酸钾、药匙、烧杯、水槽、抹布、搅拌棒。学生准备:记录单、药匙、烧杯、水槽、抹布、搅拌棒、简易过滤装置。【教学过程】一、问题聚焦(预设3分钟)1在前一节课中,大家发现食盐在水中溶解
66、了,那么溶解的食盐到哪里去了?这个过程你看到了吗?【出示ppt2】2揭题: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出示PPT3】我们有办法看到溶解的过程吗?(用一种有颜色的可溶解的物质在水中溶解,达到观察效果。)二、探究实践(预设12分钟)过渡: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高锰酸钾来做实验。1.认识高锰酸钾【出示PPT4】(1)小资料:了解高锰酸钾特性。(2)介绍取药品方法,强调安全。2.观察高锰酸钾【出示PPT5】(1)肉眼观察,说说特点。(2)简介药品用途。(3)每组领取一小包高锰酸钾。预测: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会怎样?应该怎么观察? 3.出示实验要求【出示PPT6】刚放入水中时的状态沉入水底、未搅拌
67、时的状态充分搅拌、静置后溶液的状态(1)明确实验步骤:仔细观察认真记录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先用药匙取34粒高锰酸钾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实验过程中轻声有序,注意安全!)(3)边实验边记录【出示PPT7】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表刚放入水中时的状态沉入水底、未搅拌时的状态充分搅拌、静置后溶液的状态4.小组探究活动。三、交流研讨(预设10分钟)1.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中的前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出示PPT8】2.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吗?说说理由。3.要鉴定高锰酸钾在水中是否溶解,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过滤)过渡:我们知道食盐溶解在水中后,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它分离出来。那么高锰酸钾和水混合
68、后能不能分离?(学生猜测)4.验证:过滤高锰酸钾溶液【分组实验】。5.讨论:对比高锰酸钾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想象食盐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四、归纳提升(预设10分钟)1.提问: 高锰酸钾和面粉、沙、食盐这三种物质相比,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学生先独立完成下表,然后组内交流。【出示PPT9】面粉、沙、食盐、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记录表面粉沙食盐高锰酸钾能否看见颗粒分布是否均匀是否有沉淀出现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是否溶解3.组际交流研讨,全班汇报。【出示PPT10】4.师生小结:我们怎么判断物质在水里是否溶解了?【出示PPT11】五、总结拓展 (预设5分钟)1.总结:谈谈本节课的收
69、获,你认为什么是溶解?【梳理并板书】【出示PPT12】2.拓展延伸:找一找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中?并通过自主实验来验证。3.学生整理器材。【出示PPT13】【板书设计】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高锰酸钾 肉眼看不见颗粒 没有沉淀 溶解 食盐 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沙 自行沉降 不溶解 面粉 能过滤分离【作业设计】一、填空1.溶解是指物质 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不会(会或不会)自行沉降,且不能(能或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这也是区别“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标准。二、选择1.为了更清晰地观察到物质的溶解过程,我们选择的物质是( C )。A沙子 B食盐 C高锰酸钾 2.物质的溶解,其
70、实就是物质在水中变成了极小的( B )。A水 B微粒 C其他物质【记录单】记录表一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表刚放入水中时的状态搅拌后的状态高锰酸钾溶液的状态记录表二面粉、沙、食盐、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记录表面粉沙食盐高锰酸钾能否看见颗粒分布是否均匀是否有沉淀出现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是否溶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这一课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液体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食用油,让学生观察这些液体能否在水中溶解。教材主要从以下三个步骤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第一步:分别观察这几种液体进入水中的状态。第二步:观察这几种液体在水中是怎样扩
71、散的,并与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扩散过程进行比较。第三步:观察搅拌之后液体是否溶解在水中。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有些液体可溶解于水,而有些液体不能溶解于水。【学情分析】经历了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固体物质如果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不能自行沉降,用过滤的方法不能分离,这种固体物质就溶解了,且学生能够根据这个溶解的特征来研究判断某种物质能否在水中溶解。另外在生活中,对于一些常见液体如洗衣液等加入水后的变化,学生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液体在水中具体是怎样扩散的,学生还不清楚。【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了解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液体溶解的
72、探究性实验,观察、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科学态度目标认识到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描述胶水等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教学难点:观察和描述酒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教学准备】分组准备:烧杯(4只)、滴管(4只)、试管(4根)、胶水、酒精、醋(用颜色较明显的黑醋)、食用油、水、洗洁精(教材中的“洗发液”进入水中搅拌会有大量的泡沫,会影响现象的观察,故本课教学时删除了“洗发液”的实验观察。)教师准备:课件、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预设3分钟)1.回顾旧知,引出新问题。前两节课中已经学
73、习了食盐、高锰酸钾等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那么液体在水中能溶解吗?2.出示实验材料,猜测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提供胶水等液体实物,学生猜测并说明理由。)3.揭示主题: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出示PPT1】二、探究新知(一)探究一:胶水是否溶解于水(预设8分钟)1.制定实验计划:(1)学生仔细观察并说一说“胶水”液体的特点。【出示PPT2】(2)怎样验证“胶水能否在水中溶解”?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实验方法。(预设: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于溶解实验的观察应该有较清晰的思路:刚加入水中时观察在水中怎样扩散充分振荡后静置观察。)2. 明确实验要求:(1)学生领取“记录单一”,仔细阅读,了解实验的观察要求。
74、【出示PPT3】(2)教师演示“试管振荡”的操作。(3)思考:在该实验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出示PPT4】(温馨提示:1.胶水较粘稠,实验时应取少量,一滴即可。2.实验时对光观察,现象更明显。3.认真观察、及时记录。4.实验后整理器材,清理桌面。)3.学生领取器材,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过程中,可能会有部分学生仍然无法理解对光观察和试管振荡的操作,教师在巡视的过程可给予适当的指导。)记录单一预测(能否溶解)进入水后的状态(浮或沉)在水中怎样扩散(不扩散、慢慢扩散、迅速扩散)充分振荡后静置的状态是否溶解胶水(二)研讨一(预设10分钟)1.汇报、交流:胶水在水中溶解现象的描述。(1)选
75、取2-3个小组上台展示记录单,汇报自己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其他小组结合本组的记录单对汇报小组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或提出相关的质疑。(2)小组讨论:这些现象说明了胶水能否溶解在水中?(根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让学生自己判断胶水是否已经溶解,并让其说出判断的依据。)(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判断结果: 胶水 ) 3. 过渡:其他液体也能溶解在水中吗?(引出“醋、酒精、食用油”)(三)探究二:醋、酒精、食用油能否溶解在水中(预设10分钟)1.实验前预测:(1)学生观察“醋”、“酒精”、“食用油”三种液体的特点。【出示PPT5】(2)学生预测这三种液体能否在水中溶解。2.下发记录单,明确实验任务。【出示PPT6
76、】(预设:在胶水实验后,学生应该能通过阅读记录单,了解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步骤,此时教师不必再进行过多的赘述。)记录单二预测(能否溶解)进入水后的状态(浮或沉)在水中怎样扩散(不扩散、慢慢扩散、迅速扩散)充分振荡后静置的状态能否溶解醋酒精食用油3.温馨提示: 酒精是无色透明液体,应从侧面对光观察!4.领取实验材料,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四)研讨二(预设7分钟)1.汇报、交流:(1)选取2-3个小组上台展示记录单,汇报自己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其他小组结合本组的记录单对汇报小组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或提出相关的质疑。(预设:因为胶水的实验,学生已经经历过仔细汇报的过程,在这个实验中,学生应该能比
77、较快速准确地描述出各种液体加入水后的现象,故在本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将重点放于酒精溶解现象的观察汇报,必要时,教师可当堂再次进行酒精溶解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2)小组讨论:这些现象说明了液体能否溶解在水中?(根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让学生自己判断液体是否已经溶解,并让其说出判断的依据。)(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汇报结果:醋 酒精 食用油 )2.小结:一些液体能溶解在水中,一些液体不能溶解在水中。三、拓展提升(预设2分钟)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怎样除去衣物上的油污呢?【出示PPT7】2.学生自主讨论,结合生活实际经验,发表自己的想法。(预设:生活中油污的清洗一般使用洗洁精,故学生可能会想到用
78、洗洁精来使食用油溶解,举一反三,也有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其他具有清洁作用的洗涤剂来代替洗洁精。)3.模拟实验,验证想法:通过模拟实验“向食用油与水的混合物中滴入洗洁精”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并思考“除去的油污去哪了?”【板书设计】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胶水 醋 酒精 食用油 一些液体能溶解在水中,一些液体不能溶解在水中。【记录单】记录单一预测(能否溶解)进入水后的状态(浮或沉)在水中怎样扩散(不扩散、慢慢扩散、迅速扩散)充分振荡后静置的状态是否溶解胶水记录单二预测(能否溶解)进入水后的状态(浮或沉)在水中怎样扩散(不扩散、慢慢扩散、迅速扩散)充分振荡后静置的状态能否溶解醋酒精食用油1.表格中的预测,是让学
79、生实验前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预测性的判断,从而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猜测的良好习惯。2.表格中“进入水后”、“在水中”以及“振荡后静置”的状态观察及记录,是培养学生过程性观察的思维,帮助完善学生对溶解概念的认识。【作业设计】1.下列不能溶解于水的液体是( C )。A.胶水 B.酒精 C.食用油2.油漆工人沾了油污的手通常用( C )清洗比较干净。A.自来水 B.洗洁精 C.松香水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教材简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的第四课,教材包含两个活动。活动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本活动是一个简单的对比实验,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过程
80、的科学性。在两个装同样多水的玻璃杯中,把食盐和小苏打一份一份地分别加入并搅拌,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教科书用文字和插图对如何把食盐和小苏打分成等份,如何加入食盐和小苏打,什么时候进行记录作了提示。实验是用食盐和小苏打溶解量的多少来比较这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活动二: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为了便于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教科书选择了对汽水中的气体进行观察。要求学生将未开启的汽水瓶进行摇晃,观察汽水中有气泡冒出,并使用注射器装汽水,用橡皮帽封住管口,推拉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汽水中气泡的变化。学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气体既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析出。课文中的小资料,与生活相联系,说明水中
81、的动物、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学情分析】对象为四年级的学生,该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他们开始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思维开始从模仿向半独立和独立转变,是培养思维独立性和发散性以及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本课的实验是一个简单的对比实验,关键是要强调如何使对比实验过程科学。对于四年级的孩子非常好理解实现这个科学,也为对比实验的设计思路打基础。另外教师要注重在实验过程中操作的规范。在前三课的研究中,学生通过实验,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知道了水不仅可以溶解食盐、高锰酸钾等固体物质,还可以溶解胶水、洗发液、醋、酒精等液体。但是,学生对一定量的水
82、中到底可以溶解多少某种物质,是不清晰的。因此,本课选用了学生较为熟悉的食盐和小苏打进行溶解能力的比较,使学生明白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同时,让学生通过对汽水的研究,进一步认识到水不仅可以溶解固体、液体,还能溶解气体,丰富对溶解概念的认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于小苏打。2. 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如二氧化碳、氧气能溶解在水中。科学探究目标1.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2.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科学态度目标1.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2.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科学、技术、
83、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日常生活中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教学难点】讨论和设计食盐和小苏打溶解能力比较的对比实验。【教学准备】分组准备:装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筷子2根、20克食盐、20克小苏打、电子秤8个、汽水1瓶、注射器1个附橡皮帽。教师准备:教学课件PPT、微课【教学过程】 一、问题聚焦(预设4分钟)1.回顾旧知,引出新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有很多固体和液体都能在水中溶解,那么它们在水中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它们能溶解的质量一样多吗?2.出示并介绍实验材料。 出示食盐和小苏打并介绍,小苏打是家庭厨房中常见的物品,能溶解在水中,可用于制作面包、馒头等食物。
84、3.学生观察并预测其溶解情况。学生观察比较食盐与小苏打,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出示PPT2】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在同样多的水中,哪一种物质溶解的多一些呢?理由是什么?【出示PPT3】4.揭示学习主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这里的溶解能力指的是物质在水中溶解质量的多少。二、探究新知(一)探究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预设10分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下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1.制定计划:光有预测还不行,我们得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测,那么,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呢?怎样才能更科学地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先独立思考1分钟,再小组讨论。2
85、. 学生反馈交流:需要控制哪些条件相同。【边交流边出示PPT4】(1)一样多的水(50毫升)(2)怎样加快溶解的速度?(都搅拌)(3)每次加一样多的量(怎么控制,电子秤)3.出示实验要求:【出示PPT5】(1)一份一份加,充分搅拌。(2)前一份完全溶解后加入后一份。(3)食盐和小苏打两个实验同时进行。(4)及时完成记录,注意卫生。(注:本实验每4人为一组,其中每2人为一小小组,为有效利用时间,两实验同时进行)4.学生小组实验,记录在作业本P18页表格中,教师巡视指导实验。(二)研讨一(预设8分钟)1.将各组实验数据统计到黑板上。【出示PPT6】2.交流;在实验过程中你们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
86、解决的?(意图:重点解决最后一份没有完全溶解的食盐或小苏打该怎样计算)3.修正小组不正确的数据。4.分析数据,你发现了什么?(预设:在50ml水中,食盐溶解的数量比小苏打多。)4.实验中你还观察到了什么现象(预设:食盐、小苏打在水中先溶解得快,后来溶解得越来越慢,直至不能溶解。)5.小结: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以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极大的帮助。如,夏天喝一些食盐水能预防中暑;人们还可以用小苏打溶解于水来做面包。(三)探究二: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预设7分钟)过渡:刚才我们研究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那么气体能不能在水中溶解呢?它们的溶解能力怎样?1
87、.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怎样解释这种现象?2.出示活动步骤和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出示PPT7】做的时候想一想:注射器里的液体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怎么变的?为什么会这样变?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注射器里气体的溶解与析出,并记录在作业本P18页。(四)研讨二【出示PPT8】(预设7分钟)1.你能试着描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吗?2.气体的溶解和什么有关?(压力)3.你觉得气体在水中溶解的多还是少?(预设:气体析出的体积很少,但是由于气体很轻,所以从质量上讲,只是溶解了一点点)4.总结得出:气体既能溶解在水中,又能从水中析出,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
88、化学方法溶解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了。你知道还有哪些饮料中也有气体溶解在里面?【出示PPT9】三、拓展延伸,应用知识(预设4分钟)1.观察,思考:【出示PPT10】(1)有些动物、植物,为什么能在水中生活? (2)人们为什么总要不停地往鱼缸里打入空气?【出示PPT11,播放视频】2.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课外了解某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以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帮助的实例。【板书设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气体 加压食 盐 水 小苏打多 少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作业设计】【出示PPT12】1.在同样多的水中溶解小苏打和食盐,溶解能力( B )。A.小苏打强 B.食盐强 C.一样
89、强2.水中的动物是靠溶解在水中的( C )气体呼吸的。A.二氧化碳 B.氢气 C.氧气3.夏天,人们喝的碳酸饮料中溶解有( B )气体。A.氧气 B.二氧化碳 C.空气【记录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能力的比较记录单物质50毫升水溶解物质的份数溶解能力的比较食盐小苏打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溶解的快与慢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的第5课。本节课主要有两个探究活动:一是哪一个溶解得快;二是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研究。第一个探究活动又分为两个小活动: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和加热对溶解快慢的影响。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让学生自主经历“问题假设验证”的
90、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为今后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做好铺垫。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研究这个活动,水果糖材料可以换成方糖,实验效果会更好。【学情分析】在经过前面四课的学习后,学生已经对溶解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会很自然的注意到溶解的快慢问题。根据前面几课的学习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搅拌会对溶解快慢产生影响。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猜测哪些因素会影响溶解的快与慢入手,通过师生交流研讨,设计科学的对比实验进行验证,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运用对比实验研究科学问题,在三年级已经接触过,在本单元也已经开展过,有一定的基础。本节课要引导学生尝试设计一个简单的对比实验,亲历控制
91、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活动,有一定的难度。建议教师让学生经历由扶到半扶半放的过程,降低难度。【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混合液体是否被搅动、水的温度等因素有关。科学探究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 “问题假设验证”科学探究过程。2.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科学态度目标体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用不同的方法可以改变物质在水中的快与慢。【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设计正确的对比实验探究溶解的快与慢。教学难点:对比实验的设计。【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方糖若干 、实验记录单、研究计划单分组准备:2个烧杯、1根搅拌棒、1水槽的水
92、、食盐、小勺(或者每组2个烧杯、冷水、热水、食盐、小勺)、溶解快慢记录表【教学过程】一、问题聚焦(2分钟)1.回顾旧知,引出新问题。(1)提问:根据前面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那么同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是一样的吗?如果不一样,那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出示PPT1-2】(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预设:是否搅拌,不同的水温等等。)2.明确本节课研究问题: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与慢二、实验探究(30分钟)(一)探究活动一: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1.出示实验计划。【出示PPT3】“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一份大约5克。准备两个杯子,每个杯子中都盛大约30毫升水。把两份同
93、样多的食盐同时放入两个杯子中,用搅拌棒搅拌其中的一杯水。”2.讨论实验计划。我们要研究什么问题?需要哪些材料?用多少水、食盐?怎样比?怎样实验?怎样计时、记录?可以怎么做?怎样保证实验的科学性?3.交流:哪些设计,保证了实验的科学性?【出示PPT4】(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水量相同,水温相同,烧杯相同,食盐量相同,同时加盐,溶解时间相同)4.各小组领取器材,开展实验活动。(二)研讨活动一1.汇报小组发现:我们小组研究的是什么问题,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我们的解释,小组结论。2. 小结【出示PPT5】(三)探究活动二:温度对溶解快慢的影响1.制定计划:根据“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 实验计划,设计“温
94、度对溶解快慢影响”的实验计划。【出示PPT6】(1)尝试独立设计实验计划。(2)组内交流研讨实验计划。(3)班内统一实验计划,强调不搅拌。2.各小组领取材料,开展实验活动。(四)交流研讨二1.哪一杯的食盐溶解得更快一些?2.思考:如果水的温度再高一些,食盐的溶解能更快吗?温度能够影响物质的溶解吗?3.小结【出示PPT7】三、拓展延伸 (8分钟)1.思考:方糖溶解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怎样控制这些影响因素,使水果糖的溶解更快一些?【出示PPT8】2.小组讨论,制定一个实验计划。可参考以下内容:(1)有哪些方法可以加快方糖的溶解?(2)怎样选择实验材料?用多少水进行实验?(3)怎样做方糖溶解快与慢的
95、对比?怎样计时?(4)怎样进行实验和记录?(5)怎样对实验结果做出解释?3.全班交流,完成一份简单的研究计划表。(主要是口述表达)【板书设计】5.溶解的快与慢加快溶解速度的方法:加热 搅拌 颗粒变小 科学性: 水量相同 水的温度相同(以搅拌探究为例)食盐的量相同 同时放颗粒的大小 【记录表】溶解快与慢比较记录表一溶解过程搅拌不搅拌溶解得快慢快慢快慢溶解快与慢比较记录表二溶解过程常温热水溶解得快慢快慢快慢1.完成实验表格的填写。2.通过实验,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作业设计】【出示PPT9-10】1. 研究“搅拌是否能加快食盐溶解”时,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有( )。A两杯水一样多 B一杯100毫升,一
96、杯150毫升C两杯都是60 D一杯水60,一杯水20E两份食盐一样多 F两份食盐同时放入水中G一杯液体中搅拌,一杯不搅拌2.在做对比实验时,要设计( 相同 )条件和( 不同 )条件,其中( 不同 )条件只有一个。【记录单】溶解快与慢比较记录表一溶解过程搅拌不搅拌溶解得快慢快慢快慢溶解快与慢比较记录表二溶解过程常温热水溶解得快慢快慢快慢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教学设计【教材简析】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第六课的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第四课学生已经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里的溶解不是无限的,在此基础上第六课提出了 “100毫升水能够溶解多少克食盐”这一问题,活动由此展
97、开。通过“提出问题制定研究方案分组实验汇报交流并分析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形成共识”这样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学生通过亲身活动建立科学概念,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学情分析】在本单元第四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50毫升水中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进行了比较,对于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质有了初步认识。但100毫升水究竟能够溶解多少克食盐,从溶解盐的“份数”精确到所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在质量上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这个问题肯定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此活动技能要求较高,学生活动方案的制定也是有难度的,因此在学习时教师要加以关注。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这个结果的取得,对学生来说不难,难的是如何加盐
98、。受前面学习内容的影响,学生很容易想出一份一份的加,每份的质量相同这种方法(等量加)。但对于根据自己的预测,然后调整加盐的策略(如先多后少),有一定的困难。然而,这正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一个点,需要教师引导。【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了解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2知道常温下100毫升的水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科学探究目标1讨论并制定“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计划。2经历简单的探究性实验过程,并尝试在研讨中整理分析数据获得发现。科学情感目标在探究活动中,通过设计实验和动手实验培养学生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的精神;在分析研讨时,培养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敢于表达自我
99、的主体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认识“活动计划”在工作实践中的运用。【教学重难点】设计交流探究计划,并在实践中能够获得发现。【器材准备】每组准备:1个烧杯、1根玻璃棒、1袋盐、1个小塑料盒、水、电子秤、1个药匙、实验记录单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活动:认识电子秤(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电子秤、1袋盐、1个小塑料盒、1个药匙1出示电子秤的使用方法。【出示PPT2】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根据提示,快速使用电子秤。 (设计意图:这个教材内容从过去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转移到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为了给予学生更多的探究时间,可采用电子秤称量,这样更加方便和精确,为此课前我
100、们要保证小组学生会使用电子秤。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和学生使用过电子秤,此活动可以略去。) 一、聚焦问题 【出示PPT3】(预设2分钟)1.回顾旧知,引发思考。根据前面的实验,估算一下50毫升水可以溶解多少克盐呢?(设计意图:这样的问题设置是建立第四课的基础之上,同时让学生从“份数”到“质量”上进行一个转换。)2预测:如果换成100毫升水你觉得可以溶解多少克食盐呢?(设计意图:让学生猜测也是有所根据的,不是胡乱猜测同时教师要追问针对我的猜测,我们怎么来做实验比较科学呢?引出下一环节内容)3.揭示研究问题。二、活动探究(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1个烧杯、1根玻璃棒、1袋盐、1个小塑料盒、水、电子秤
101、、1个药匙、实验记录单1小组讨论并制定探究计划(1)学生独立思考:要研究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这个问题,可以怎么做?【出示PPT4】(2)组内讨论:我们打算怎么来做,怎么样加盐比较合理,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2组际交流(1)交流研究步骤(2)研讨加盐方案【出示PPT5】预设方案一:一份一份的加,直至不再溶解。每份的质量相同。预设方案二:先多后少,最后一克一克的加,直至不再溶解;(3)全班交流方案的可行性,尝试做出解释。(4)再次修改并明确组内的探究计划。(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里小组制定探究方案全班研讨评价探究方案修改确认组内探究方案,整个教学活动,以生为主体,思维参与度高。孩子们自己制定的
102、方案,只要孩子们能够给予出自己的理由,我们都应该给予支持)3出示实验要求【出示PPT6】(1)操作要规范、交流要轻声、记录要及时。(2)实验中遇到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也可向其他小组或老师求助。4学生自主实验,教师巡视: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实验记录单预测:100毫升水能溶解 克食盐。加盐次数123456789食盐克数是否溶解我的发现100毫升水能溶解 克食盐。其他发现:(加入食盐后,要充分搅拌,当食盐完全溶解打上“”,没有完全溶解打上“”。)(师巡视注意:学生在实验时,教师要兼顾到每个小组的实验情况,一旦有个别小组出现偏差,我们教师要对其给予帮助,跟他们进行互动,让他们及时发现问题,并通
103、过小组的努力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并且教师要对每个小组的实验情况做到心中有谱,特别是采集个别实验小组中的一些“亮点”,这个亮点不仅是操作上、知识上,也可以是团队合作上,进行鼓励和表扬。)三、研讨交流(预设10分钟)【出示PPT7】1各小组反馈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2我们通过小组的实验数据有什么发现:(1)大多数小组溶解了多少克食盐(2)哪个组溶解的食盐最多,实验是怎么做的。(3)哪个小组溶解的食盐最少,实验是怎么做的。3你还有什么发现和收获?(预设食盐溶解的速度越来越慢,怎么来计算加入盐的量比较科学,到后来几乎无法溶解了、100毫升水不可能无限溶解食盐)4小结与思考: (1)一定量的水只
104、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2)常温下100毫升水能溶解约36克食盐。【出示PPT8】(3)对比这个科学结论,觉得我们小组的实验可做哪些改进?四、拓展提升(预设3分钟)1.出示两种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与气温的关系图【出示PPT9】2. 全班交流3.收集盐水【出示PPT10】【板书设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组 别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第七组食盐量我们的发现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质;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记录表】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实验记录单 预测:100毫升水能溶解 克食盐。加盐次数123456789食盐克数是否溶解我的发现100毫升水能溶解 克食盐。其
105、他发现:在活动中对培养学生观察、记录的习惯和提高学生判断、分析的能力。【作业设计】1我们在实验时,大多数小组100毫升的水中溶解了( )克食盐。溶解最多的组溶解了( )克食盐,溶解最少的组溶解了( ) 克食盐。2常温下50毫升水里加了20克食盐,结果发现杯底还有部分食盐没有溶解。这是因为( D )。A快速溶解的食盐慢慢又会出现沉淀 B. 搅拌得还不够彻底C食盐的颗粒太大了D食盐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分离盐与水的方法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时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前6课,学生通过以水为溶剂,观察了一些固体、液体、气体在水中的变化,比较了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形成了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并且通过影响
106、溶解快慢因素和一杯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研究,认识到水分、温度等因素会影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在前几节课的研究中,学生一直在收集、保存着使用后的浓盐水,他们也许发现,随着水分的蒸发,少量食盐析出并沉在杯底,这些食盐是从水里分离出来的吗?食盐在水中溶解后能重新分离出来吗?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本课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观察事实,开始了学生对现象的思考。教材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食盐和水会一起蒸发吗的思考,第二部分是用加热的办法减少浓盐水中的水分,即用蒸发的办法分离盐和水,最后,把课内的学习拓展到生活中,介绍海水晒盐的方法。在教材中,用了比较大的篇幅介绍了蒸发装置和酒精灯的使用,学生第一次自己使用酒精灯
107、,教材对酒精灯的构造、火焰分层、点燃酒精灯的方法、熄灭酒精灯的方法做了详细的图文说明,强调了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教师可以采用科学阅读之后再使用的方法,也可以通过微课向学生进行介绍。【学情分析】对学生来说,食盐能溶解在水中,水分蒸发,食盐析出的理解并不难,在生活中学生亦有所见。酒精灯的认识和使用、蒸发过程的操作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而且要理解为什么要这样操作,这也是学生科学学习过程中需要形成的基本实验素养。【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研究活动。科学态度目标体验研究溶解现
108、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溶解在人民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酒精灯的认识和使用。 教学难点: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中的浓盐水直至析出食盐。【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学生材料一组、1杯清水、PPT教学课件。 分组准备:1杯浓盐水、1根玻璃棒、1个蒸发皿、1块石棉网、1个三脚架、1盏酒精灯、1盒火柴、1个放大镜、1张白纸。 【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一杯浓盐水、一杯清水、一根玻璃棒1.谈话:观察一下上节课实验后留下来的浓盐水,有什么发现?(预设:杯底有实验)这些食盐是哪里来的呢?怎么让这些食盐重新溶解到水
109、里?(预设:加水)2.教师演示:在浓盐水中加水、搅拌,溶解析出的食盐。3.师:如果这杯浓盐水中的水分慢慢蒸发掉的话,原先溶解在水中的食盐会怎样?4.揭题并板书:分离盐与水的方法二、探索:分离食盐与水(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1杯浓盐水、1根玻璃棒、1个蒸发皿、1块石棉网、1个三脚架、1盏酒精灯、1盒火柴、1个放大镜、1张白纸,教学PPT(一)观察、认识酒精灯1.师:在今天的实验中,我们要认识并学习一种新的加热仪器,叫酒精灯(出示酒精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酒精灯,并对照教材P37页酒精灯的使用说明进行了解,等下我们来交流酒精灯的使用,以及为什么要这样使用。2.小组活动:学生观察、认识酒精灯。3
110、.交流:(1)请一个小组介绍一下酒精灯的构造,如果不完整,其他小组补充。(2)酒精灯的火焰分哪几层?我们应该用哪一层来加热物体?为什么?(3)为什么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师补充万一着火如何扑灭。(4)怎样熄灭酒精灯?为什么要这样操作?4.小组活动:点燃、熄灭酒精灯,每人1-2次。(二)加热分离盐与水1.出示“蒸发装置”,认识:蒸发皿、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师简介各部分的作用。2.微课学习:加热分离盐与水。3.出示实验要求:(1)加热时要远离加热装置,避免器皿中颗粒溅出烫伤皮肤;(2)不能用手触摸加热后的加热装置,以免烫伤;(3)用药匙取少量析出的白色结晶,和食盐颗粒进行比较,完成观察记录单
111、。用放大镜观察食盐颗粒析出的白色结晶不同点(颗粒大小、颜色、形状等)相同点思考析出的白色结晶是食盐吗?能溶于水吗?4.学生分组实验操作、观察、记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状况。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析出的食盐和食盐原颗粒、记录表1.蒸发浓盐水过程中有什么发现?2.比较蒸发后析出的白色结晶颗粒和食盐颗粒,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3.析出的白色结晶是食盐吗?能溶于水吗?四、拓展:海水晒盐(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PPT1.师:盐能够溶解于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利用海水来晒盐。(PPT图片出示海水晒盐)2.资料阅读:教材P39页溶解在海水里的盐【板书
112、设计】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酒精灯:外焰、内焰、焰心、灯芯、酒精蒸发装置:蒸发皿、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活动手册使用说明】用放大镜观察食盐颗粒析出的白色结晶不同点(颗粒大小、颜色、形状等)相同点思考析出的白色结晶是食盐吗?能溶于水吗?1.表格中的不同点、相同点在学生活动后用放大镜观察比较并记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记录的习惯。2.表格中的思考培养学生判断和分析的能力,以及进一步实验验证的思维。【作业设计】1.用酒精灯加热时,我们选择酒精灯的( A )。A.外焰 B.内焰 C.焰心2.要将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分离出来,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B )。A.过滤 B.蒸发 C.冷冻3.在加热蒸发食盐的过程
113、中,我们一般( B )移除、熄灭酒精灯。 A.水分完全干了的时候 B.水分快要干的时候 C.水分干了一般的时候听听声音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听听声音是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该课主要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倾听周围的声音。这是本单元的第一个活动,这个活动要求学生能够静下心来仔细地听一听周围的各种声音,并尝试辨别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接着交流曾经听到过的各种其他的声音,并尝试描述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然后再谈一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我们对这个活动的定位只是交流,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记住声音的各方面特点,也不强求学生能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声音,我们希望学生能通过这个活动体验到声音是不
114、同的,去思考更多和声音相关的问题,从而为本单元的学习做好准备。第二个活动: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这个活动先带领学生认识音叉,再听听两个不同大小的音叉发出的声音,尝试让学生描述它们声音的不同,然后选取其中一个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让学生描述声音又有什么不同。这里就要求学生能用高、低、强、弱来进行描述了。如果学校里没有大小不同的音叉,也可以选用大小不同的铁钉来让学生体验,像教科书P46页插图里那样放置,效果也很不错。或者也可以选用幼儿玩具八音琴来感受,效果非常好!【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对声音是非常熟悉的,因为人生活的世界本就充满各种声音,学生在生活中不断重复着对各种声音的分辨和描述,学生拥有
115、丰富的经验,这是对这单元学习非常有价值的。但在声音这个话题上,学生有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呢?诸如声音有哪些方面的不同?我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声音怎么产生的? 根据这样的学情,教材设计了这第一课听听声音,迫切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准确定位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声音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描述。科学探究目标1 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尝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2. 能使用“高、低、强、弱”来描述音叉(铁钉)发出的声音。科学态度目标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
116、标初步感受各种不同的声音可以带给人不一样的心情。感受聋人生活的不易。【教学重难点】重点: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并用语言描述。难点:使用“高、低、强、弱”来描述声音。【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同调大小音叉各一个。(备选:八音琴或大中小铁钉组)小组:同调大小音叉各一个。(备选:八音琴或大中小铁钉组)【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引入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眼罩1游戏:猜猜我是谁?请一生上来,帮他戴上眼罩。再请下面的一个学生叫出他的名字或和他说一句话,然后让蒙上眼的学生猜出和他说话学生的名字。师追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引导学生去注意声音是有各种不同的。)2.静下心来,仔细听一听。现在我们的周围还
117、有很多的声音,你能记下多少种? (可记录在作业本P25活动记录1。) 师板书课题:听听声音二、倾听周围的声音(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倾听周围有哪些声音。交流:你听到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来的?2.听一段老师准备的声音。(播课件:风声、雷声、大雨、小雨、溪水、知了、狗叫、钢琴曲、机器声、婴儿哭声共10种。)如果没有多媒体,可直接交流:在生活中,我们还听到过哪些不同的声音?比一比:谁听到的声音多?请听到种类最多的学生汇报。想一想:这些声音听起来有什么不同?3.师小结: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但也有些人,他们却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你知道是哪些人吗?为什
118、么他们听不到声音呢?(引导学生同情和关爱聋哑人,同时也指向问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三、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大小音叉各一个,备选:八音琴或大中小铁钉组1. 认识音叉。师出示一个音叉。介绍: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它是由一个带柄的U形金属叉和一个起放大声音的木盒和一个橡胶锤组成。使用时把金属叉插到木盒上,然后用橡胶锤敲击。我们来听一听这个音叉发出的声音。师示范。2.比较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1)师出示大小两个音叉,课件出示研究问题和记录表格。“比较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活动记录(请在相应的 打“”)实验器材轻轻击打时对声音的描述重一点击打时对声音的描述大音叉 声音强 声音弱
119、 声音强 声音弱 小音叉 声音强 声音弱 声音强 声音弱 因为是有关听辨声音的小组实验,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保持教室的安静!同时听音叉声音时要尽量靠近音叉扬声木盒。(2)学生领取材料进行小组活动。师巡视了解情况。 (3)收起材料,反馈汇报。汇报学生上台,可结合教师的实验材料演示。(4)小结:看来要描述清楚声音的不同特点,还是有很多困难的。原因是现在我们对声音的了解还不够,那么接下去的一段时间,我们就要深入的对声音这个话题展开探究。(如果使用备选材料“八音琴或大中小铁钉组”进行上面的实验,步骤可参考上面。)四、拓展延伸: 做一个小乐器 (预设5分钟)课件出示各种自制小乐器,引导学生课后开展探究制作
120、。【板书设计】1.听听声音 倾听周围的声音 比较大小音叉发出的声音声音有不同的特点 高、低;强、弱【科学作业本使用说明】1.活动记录部分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2.课堂练习部分在拓展延伸后独立完成。 【作业设计】1.一般情况下,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声有什么不同?( B )A. 大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小音叉发出的声音低。B. 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2.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发出的声音又什么不同?( C )A.轻轻敲声音低 B.用力敲声音高 C.用力敲声音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
121、是继听听声音一课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从教材的编排来看,首先是让学生想办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同时思考感受:怎样物体能发出声音,怎样不能发出声音?第二部分则是通过观察、比较一组发声和不发声的物体,去找到发声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发声与物体的振动有关。最后通过观察音叉的振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当物体的振动停止时,声音也就消失了。”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是本课的核心思路。 【学情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于
122、每个人来说,我们无时不刻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之中,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习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关注探究声音产生的更多奥秘,这恰是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感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探究目标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2.能够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3.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科学态度目标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培养科学探究中的事实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尝试着用
123、“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来解释现实生活中各种声音的产生。【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难点: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的区别,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哨子、课件、矿泉水、钢尺 、橡皮筋、记录纸、鼓及棒、一号二号礼物、音叉、透明杯、三号礼物、去头空瓶、锣及棒、演示台、水槽。学生材料:尺子2、橡皮筋2、记录纸1、音叉1、水杯1。【课前交流】(根据实际情况择情决定)1.听声游戏:看大屏幕,读“听听声音”。提问:大家听到的是谁的声音?(预设:老师)提问:刚才除了听到老师的声音,还听到了谁的声音?(预设:我们自己)
124、2.制造声音游戏:吹哨子、敲桌子、跺脚、摇矿泉水瓶,提问:听到什么声音?(预设:哨子声、敲桌子声、跺脚声、水流声)学生尝试用身边的物品发出声音。【教学过程】一、制造声音,观察物体振动(20分) 1.交流课前制造的是什么声音?提问:你认为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选择性板书,3-5个结束活动。2.引出课题:同学们猜测声音可能是( )产生的,也可能是( )产生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3.出示:橡皮筋、尺子并板书。提问:你们能分别使它们发出声音吗? 4.讨论实验注意点。(预设:得出如下要求:(1)小心使用钢尺; (2)要控制自己的声音。)5.分组实验。(材料课前放置在
125、1号同学的抽屉里)6.各小组整理材料放桌子中间,最快整理完成小组获得1号小礼物。(拿到后暂时保密先不要拆开)7.交流用什么方法使尺子和皮筋产生了声音?(预设:板书“弹拨”等)提问:我们拉伸皮筋或者弯曲钢尺,它们有变化吗?但能发出声音吗?8.交流其它发现,聚焦核心。(预设:当学生说不出其他发现或说不到关于“振动”的时候,教师引导: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地、有目的地观察一定会有更多地发现,让我们如果学生说到关于“振动”了,就让学生说完,然后激励,这组同学在制造声音的时候还注意观察周围其它的现象并思考,这是许多科学家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像这一小组一样)学会边做实验边仔细观察。9.学习实验方法。(课件出示钢尺
126、和橡皮筋发声实验微课)10.整理材料,最快的小组获得2号小礼物(拿到后暂时保密先不要拆开)。11.交流观察到的现象。(预设:皮筋和尺子发出声音时看起来有很多根,看起来很模糊,在不停地抖动等)12.手势来模仿发声时的钢尺和橡皮筋。(请学生上台演示,一起来模仿尺子的抖动,还有皮筋。抖得快一点,幅度大一点;慢一点,再慢一点,停。)13.小结:我们弹拨的时候给了它一个力,科学上把这种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的往返运动叫振动。(课件出示振动概念。学生齐读)提问: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发声时的尺子和皮筋都在振动,现在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们同意吗?(预设:振动。板书) 二、“放大”物体振动,加深感知(1
127、5分)(一)“放大”鼓面振动1.质疑:现在很多同学都认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老师有疑问,(出示鼓并板书鼓)这是什么?请一位学生敲击鼓面。提问:大家看到鼓面振动了吗?2.有些同学看到振动了,有些说没有看到,这说明鼓面的振动怎么样?(预设:不明显)3.怎样才能让我们看的更清楚(鼓面振动更明显?)提示:可以找身边的物体辅助。(请获得1号礼物的同学上台,打开礼物(短粉笔),把它们放鼓面上,学生再次敲击。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同样方法用2号礼物回形针再次放大鼓面振动。板书振动 (二)“放大”音叉振动1.出示音叉并板书,敲击音叉后提问:看到音叉振动了吗?你能证明它在振动吗?(学生思考并说方法,
128、注意评价)2.肯定学生提到的音叉上放上回形针、粉笔的方法,同时提出操作上的难处,揭示思考方向和方法的重要性,提出方法的灵活与多样性。辅助学生选择用水证明的方法。演示操作方法,请各小组1号同学用实验材料一来交换材料2。3.学生实验。4.整理材料,最快的小组获得3号小礼物(拿到后暂时保密先不要拆开)。5.交流观察到的现象以及思考。6.音叉振动不仅使水产生了波纹,还把水溅起来了。方法不是唯一的,请3号礼物上台,这是一个小小的乒乓球,我把它放进剪去两端的透明瓶子里,下面的孔比乒乓球小,乒乓球不会掉出来,先不敲音叉接近乒乓球,怎么样?(乒乓球纹丝不动)轻轻敲一下音叉接近乒乓球,看到什么(乒乓球“跳”起来
129、,甚至“跳”出了瓶子,说明什么?(板书振动)7.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法,证明开始制造声音时物体是否在振动。(三)交流小结:课堂上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都在振动,有些物体的振动很明显,如尺子、皮筋,有些振动不是十分明显,如鼓和音叉、桌面等,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加以证明。(四)探索正在发出声音的物体突然间停止声音,物体会怎样?1.出示锣(板书锣),敲击锣发出声音,你能用什么方法使它停止声音?(预设:捂住。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提问:当你的手在接触锣面的一刹那,你的手有什么感觉?说明了什么?现在再摸一摸,还感觉麻吗?不麻了说明什么?(板书振动)2.摸一摸发出声音时的音叉有什么感觉:慢慢地摸,也可以敲
130、击之后轻轻地贴到脸上,又会有怎样的感觉?3.整理器材放进抽屉,最快的小组(停顿)不送礼物了,其实老师觉得礼物是为了让大家养成快速整理材料并交流的好习惯,大家都很棒了,这就是最好的奖励,不过最快的小组可以优先来说声音和振动有什么关系?4.小结:物体振动时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停止。板书振动停止、声音停止。三、感受我们身体上的振动(5分)1.我们说话的声音是不是也是这样呢?2.游戏:用手摸住喉咙,一起开怀大笑。收!说说你的手有什么感受?3.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除了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声音,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倒出瓶子里的水声,吹空瓶发出的声音、哨子声),它们发出声音的时候你怎么证明在振动呢
131、?还有刚才我们模仿振动的时候,快一点,慢一点(示范)与声音又有什么关系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研究。4同学们,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请1号同学将器材拿到上面来,谢谢大家!【板书设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敲 橡皮筋 振动 打 钢 尺 振动鼓 振动 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 声音停止音 叉 振动锣 振动【记录纸设计】皮筋和钢尺发声实验观察发声时的皮筋和尺子并记录 第 组发声的方法看到了什么?拨动尺子拨动皮筋【作业本使用说明】根据以上教学设计,为使记录达到最佳效果,“活动记录”表格中的“物体名称”顺序调整且增加为:钢尺、橡皮筋、鼓、音叉、锣。学生边活动边记录,与教学设计相契合。教学设计中的记录纸可以作为作业
132、本活动记录表格的一部分,结合使用。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选自声音单元第3课,分为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和观察比较声音的高低的变化两个活动。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比如音叉,它的振动幅度太小频率太高以至于很难看到。这一课的活动将为学生们提供观察振动产生声音的机会。学生将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探索声音强弱的变化;通过敲击装有多少不同的水的玻璃杯,以及拨动不同松紧的橡皮筋等活动,探索声音高低的不同。学生们通过对听到的不同声音的描述,将对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学情分析】在第一课“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的活动中,学生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声音的高与低、强与弱的变化。但在孩
133、子们的前概念中,往往将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与生活中的现象相混淆,他们听到高音会误以为声音强,听到低音就会认为声音弱。如音高与音量分辨不清的话,就根本无法区别振动时产生的现象,更不能把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成规律。所以“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将会是孩子在本节课的学习上遇到的一个大困难。【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2.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科学探究目标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
134、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科学态度目标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通过设计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探究物体振动的变化会使声音的高低、强弱发生变化。【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教学准备】分组材料:1把钢尺、4个相同并装有不同量的水的杯子、1支铅笔、实验记录单、1块钉两颗钉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教师准备:3个长短不一的铁钉及支架、1根金属小棒、1把琵琶。【教学过程】
135、一、复习引入1.引导:在上节课中探究中我们发现,击打音叉就会发出声音,所以我们知道声音怎样产生的?2.掲题: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1.提问:(师出示一把钢尺)我们都能够让这把钢尺发出声音,谁愿意再来试一试?2.尝试:让学生用不同的力拨动伸出桌面15厘米时的钢尺,其他学生仔细听。3.交流:你们听到怎样的声音?4.过渡:我们发现钢尺在不同力度的拨动下,发出的声音大小不一样。我们把这种声音的大小叫做声音的强弱,也可以用音量大小来描述。那么音量大小究竟与什么有关呢?5.探究:研究钢尺振动幅度与音量大小之间的关系。(1)要求:使钢尺的一部分伸出约15cm,用一只手压
136、住尺子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拨动另一端。注意拨动尺子时避免尺子和桌面撞击。轻轻拨动钢尺,观察钢尺上下振动的幅度有多大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同样方法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重复3次,并记录下表。(2)活动:学生分组领取材料,进行实验,并把实验现象记录在作业本上“活动记录1”6.交流:请汇报你们的研究成果。7.小结: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钢尺的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三、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1.提问:(师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老师这里有四个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
137、?(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2.预测: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请把你的预测记录在作业本上“活动记录2”表格上。3.活动:用铅笔依次反复敲击四个杯子的杯口,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并记录在作业本上“活动记录2”表格上。4.交流: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5.过渡:在上节课中我们也能让橡皮筋发出声音,如果我么把同一根橡皮筋拉成不同的长度,拨动橡皮筋时,发出的声音会变化吗?如果有变化,那会怎样变化呢?请说说你的理由。6.活动: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1)出示一块钉
138、有两个钉子的木板,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7.交流:橡皮筋在松紧不同的时候,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呢?8.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9.体验:很多物体的长短或粗细发生变化时,他所发出的声音也会发生变化,(师出示三个长短不一的铁钉和琵琶)请推测这两组物体在敲击或拨弹时,是不是也像橡皮筋一样声音高低会有变化。10.演示:请两位学生上台演示。11.交流:声音高低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12.小结: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
139、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五、课堂总结:1.交流:通过听听声音,你有什么收获吗? 2.调查:放学后,用铅笔敲敲家里的一些物品,比如各种瓶子、房门的不同部位等,听听这些物体或物体不同部位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板书设计】 声音的变化 振动幅度大强声音强弱(音量) 振动幅度小弱振动快高声音高低(音高) 振动慢低【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活动记录”表格中的现象记录用词要简洁明确,教师可以给出一些提示语,如大、小,弱、较弱、较强、强等。2.“活动记录2”表格记录时,一定要先让学生把预测的情况记录好,在开展探究活动。【作业设计】一、我会填: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_
140、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_;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_。2.声音的高低可用_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_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_;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_。二、我会选:下面三根材料、长短相同,粗细不同的金属圆管,用相同力度敲击起来声音最高的是( )。A. B. C.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本单元的第四课,在第一课和第二课,学生已经探索了多种物体的振动情况,并初步了解了振动幅度和振动快慢的关系。学生研究声音时,已经开始将听到的声音与振动联系起来。本课的探究目标定位在振动频率与音高之间的关系,振动频率如何提现?教材用非常直观的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来让学生
141、直观的看到,音高如何提现?这个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定位,更无法用数据来说明,所以教材编排了四个标准:高、较高、较低、低。我觉得教材这样的设计与安排是非常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也是比较直观、相对准确的表述方式。本课教材安排了主要探究任务是研究尺子伸出桌面长度与音高的关系,从设计方案,到预测,到检测,再到观察尺子振动快慢,这个探究活动是本课的核心任务,教材的重点,至于设计制作音高变化柱状图是为了让四年级的学生开始通过图标来分析问题,可以确定为教材的难点。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安排这样两个探究活动:观察探究检测、数据整理统计。【学情分析】在本课,学生将探索可以改变振动长度的物体尺子的声音。本课的活动将为
142、学生提供积极观察振动产生声音的机会。学生要将尺子与桌子边缘成垂直放置,然后用力弹压尺子。为了观察振动和声音的变化,学生可以改变尺子振动部分的长度。经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到物体的长短、大小、松紧的不同,会使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发生变化。本节课,学生将通过观察发现,伸出桌外的长度不同,尺子振动的频率不同,会使它发出声音的高低发生变化,这涉及到音高的本质的探索。尺子可以发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一种是由尺子在桌子外的部分振动发出的,另一种是由尺子拍打桌子发出的。在让学生初学探索之后,要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伸出桌面的那部分尺子的振动上去。学生将会发现,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伸出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
143、响。他们还将观察到,改变这部分尺子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科学探究目标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科学态度目标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尺子伸出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变化难点:能通过柱状图分析出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变化【教学准备】教具:一把尺子。学具:每小组1把钢尺或塑料尺,1本厚的硬皮书(字典),
144、1张“振动的尺子我能听到和看到的”活动记录单,1张“音高变化柱状图”。【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出示钢尺,如何使钢尺发出声音呢?请同学上来试试。在第三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将尺子伸出桌面一部分,拨动使其发声的方法,教师只需要简单引导。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他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板书: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二、落实探究方案1.你觉得我们不断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会影响尺子振动发声出的音高变化吗?怎么变化?学生简单预测,并适时提问:你预测的理由是什么?2.讨论如何制定探究方案小组讨论一下,
145、如何来设计这个实验?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如何设定?音高怎么来表示?实验中要注意什么?A.长度设定四段,标准小组自定。B.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四个标准来衡量。C.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合作,同时按压尺子的时候要按紧,小组之间实验要保持安静等等。三、小组合作,科学探究。1.以小组为单位,探讨通过改变钢尺或塑料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发出声音的音高有什么变化。强调实验注意点:A.要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并能够清晰听到四种不同的音高,如高、较高、较低、低等,把我们听到的,看到的记录下来。B.同学们一定要小组分工明确,1人压住硬皮书,1人拨动尺子,1人做好记录,所有组员都要注意倾听。C
146、.注意观察音高不同时,它们对应的尺子发声时振动的快慢。D.拨动尺子的同学尽量用同样大的力去拨动。2.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活动记录单。(振动尺子我能听到的和看到的)振动尺子我能听到和看到的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厘米)我想到的我看到的我听到的音高的变化顺序音高振动的快慢振动的快慢音高( )厘米( )厘米( )厘米( )厘米(学生实验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及时了解学生的探究状况,并适时地给予指导。特别是要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对比的方法,对观察到的音高和振动的频率划分不同的等级。)3.交流。对实验结果鼓励学生提出异议。得出结论:伸出桌面的尺子越长,振动越慢,音高越低;伸出桌面的尺子越短,振动越快,音高越高。四
147、、将实验数据整理成“音高变化柱状图”1.出示音高变化柱状图表:你能将刚才的实验表格制成音高变化柱状图吗?教师示范图一格。2.根据活动实验得出的数据,完成“音高变化柱状图”。由小组根据实验得出的数据,对应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把音高达到的高度以下涂上颜色,制成柱状图。3.完成后小组发言,自己小组是怎样涂的。4.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给予评价或点拨。五、交流小结:通过伸出桌面的尺子长度和音高变化的记录表和柱状图,又加之刚才的检测,让学习小组讨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和它发出声音的音高变化,以及尺子的音高与尺子振动快慢之间的关系。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评价,适时点拨)小结:尺子伸出
148、桌面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音高与物体振动快慢之间的关系:音高越高物体振动的越快,音高越低物休振动的越慢。六、拓展创新。用相同的方法,我们课后探索音量与物体振动大小之间的关系。【板书设计】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伸出桌面长度 振动快慢 听到音高 越短 越快 越高 越长 越慢 越低 【作业设计】振动尺子我能听到和看到的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厘米)我想到的我看到的我听到的音高的变化顺序音高振动的快慢振动的快慢音高( )厘米( )厘米( )厘米( )厘米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声音的传播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第五课。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振动物体和声波
149、。教材通过“音叉的振动引起水面波动”和“玩土电话”两个活动,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对声波形成初步的认识。第二部分: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学生以铝箔米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等作为声音的传播媒介,让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它们传到耳朵中,来感受不同的物质可以传播声音,并比较不同物质传播声音能力的不同。最后教科书通过放置在玻璃罩内的闹钟,和月球上两个人难以直接对话资料的介绍,让学生对声音依靠空气传播有深刻的认识。【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变化,但由于声波的不可见性,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仍然很难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而振动又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从
150、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同时也很难理解声音的传播能穿过空气等物质。虽然很多学生知道“声波”这个词,但对于真正描述什么是“声波”,“声波”的特征等,这部分概念仍然是空白的,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2.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效果不同。科学探究目标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科学态度目标通过实验设计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在实验过程中,能积极大胆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
151、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效果。难点: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能简单地描述声音的传播方式;对比实验中对条件的控制等。【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空气传播声音实验装置。小组:土电话、音叉(敲击小锤)、水槽、长1米直径3毫米的圆柱形钢条、竹条、棉线、尼龙绳,一次性纸杯“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说说通过学习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声音的知识,又产生了什么问题?2.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
152、。二、探索振动物体与声波 材料准备:每组1根音叉、水槽、土电话装置1.前面我们已经发现: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那么音叉振动时引起水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个实验。2实验指导:(1)把音叉放到水面上的时候,应等到水面平静之后。(2)轻轻敲击音叉,同时轻轻地用敲击后的音叉去接触水面。(3)重点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把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3.分组实验: 4.小结:水面的波动是从振动的音叉开始,逐渐向四周传播。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5.玩“土电话”游戏。(1)出示实验装置,并介绍。(2)实验指导:说话人的声音的大小应以听话人不能直接听到为宜;连接两个“话
153、筒”的线应拉紧;两人彼此交换听和说。(3)分组实验:玩土电话游戏。(4)交流现象,并思考:声音是怎样从“土电话”的一端到达另一端的?6.用“妙妙圈”模拟声音波的传播。(微课)7.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三、声音在不同物体(固体)中的传播材料准备:音叉(敲击小锤),长1米直径3毫米的圆柱形钢条、竹条、棉线、尼龙绳,一次性纸杯,“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1.出示材料:四根长1米直径3毫米的圆柱形钢条、竹条、棉线、尼龙绳。2.你们认为声音通过哪一种物体传播的效果最好?并说说理由。3.你能通过以上材料
154、来设计一个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效果的实验吗?提示:要比较这四种物体的传声效果,这个实验怎么做比较公平?4.小组讨论。5.交流反馈。(1)公平要求:材料长度、粗细要一样、绷紧程度要一样、敲击音叉的力度、音叉贴近物体的位置、耳朵听的位置等。(2)实验方法:参考土电话的制作方式,在每种材料的两端安装一个用一次性纸杯做得听筒,每次敲击音叉都与物体的中间位置接触,两边同时两个同学听传声效果,记录实验现象。(微课)6. 分组活动,并填写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7.交流反馈。(1)通过这些材料你们都能听到音叉的声音吗?说说声音是怎样在这些物体中传播的。(2)你们发现声音穿过哪种材料时效果最好(声音最
155、大)?说说你的理由。四、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材料准备:空气传播声音实验装置1. 出示一个小闹钟,说说闹钟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耳朵里的?(空气)2. 出示真空抽气装置,将闹铃放入玻璃罩,抽出空气。(没有材料用微课代替)3.现在还能听到闹铃的声音吗?为什么?4.小结: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5. 资料介绍:月球上两个人难以直接对话。五、拓展活动1.用手敲击桌面,比一比耳朵贴在桌面和离开桌面听,哪个听得更清楚?(1)学生尝试,提醒轻拍桌面即可。(2)交流并小结:木头比空气传播声音的效果更好。(3)思考:为什么听铁轨就能判断火车有没有开来? 2.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不接触水槽壁),
156、我们能听到敲击声吗?这说明了什么?(1)教师演示。(2)交流并小结:水也能传播声音。(3)思考:钓鱼时,我们可以大声说话吗?为什么?【板书设计】声音的传播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效果不同。【活动记录】1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实验记录表。传声物体钢条竹条棉线尼龙绳能否听到音叉的声音能否感受到音叉的振动哪种材料传声效果最好127【作业设计】选择题。(1)声音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A.波 B.气流 C.直线 (2)把玻璃钟罩里的空气逐渐抽掉,钟罩里的闹钟铃声( )。A.越来越轻 B.越来越响 C.不变(3)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不接触水槽壁),我们能听到“砰砰”的敲击声,这个实验能够证
157、明( )。A.水不能传播声音B.水能传播声音C.无法确定【资料阅读】有趣的自来水管敲击实验在水管的一端敲击水管,另一端的人会听到两次或者三次的敲击声,这是由于声音在不同的物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导致的,另一端的人听到的是声音通过钢管、水、空气分别传来的声音。声音在钢铁中每秒传播5200米,在水中每秒传播1500米,在空气中每秒仅能传播340米。可见,如果水管中无水,敲击水管另一端,传播介质是空气、水管,我们就可能听到2次声音。如果水管中有水,传播介质为空气、水、水管,我们就可能听到3次声音。所以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判断水管中是否有水。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声音单元的第
158、六课,是在对声音的产生的原理,音高、音量变化的因素以及声音的传播方式的探究之后,对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研究,这是基于前面几课的探究的延续和深化。在这一课中,教材主要安排了两块内容,第一块是“耳的结构和功能”;第二块是“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前一板块内容主要让孩子们对耳朵有一个“解剖”上认识。我们平常主要把“听到声音”的功能笼统地归结为“耳朵”,而这一板块内容是将耳朵进行解剖细分,认识各个部分,猜测各个部分在听到声音中所起的作用,这样为第二个活动的展开提供了一个感性的认识铺垫及为接下去的进一步探究提供了一种个体主观上的需要和可能。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探究耳朵重要部位“鼓膜”的作用。这里采用了一个模拟
159、实验在杯口覆盖一块绷紧的气球膜,用橡皮筋绑紧,制成了一个“鼓膜模型”。为了实验效果的显著性,可在气球膜上撒上少量的盐或纸屑、粉笔灰等。然后敲击音叉并靠近气球膜,观察膜上的现象,从实验现象中推断出气球膜也在振动。然后再次实验,振动着的音叉与“鼓膜模型”的远近不同、同距离音量不同的条件下,气球膜的振动情况又有什么变化。通过两次实验,作出对耳朵鼓膜在听到声音中所起的作用。为了降低思维的难度,建议在第一次实验后,先根据实验中对气球膜观察,推断耳朵鼓膜在“听到声音”中所起的作用。然后可展开第二轮“远近、音量等因素的不同和振动情况对比”的实验,以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在这基础上,再提出:将手放在耳后,并朝向声
160、音发出的方向,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的思考也就水到渠成了。教材最后以阅读的方式让孩子了解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可以说这段文字不仅解释了“如何听到声音”,也给了孩子很多值得提问和探索的空间。【学情分析】在前面几节课的探究学习中,孩子们已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变化及声音的传播方式有了一定的系统了解,这为这一节课的展开做好了充分的知识准备。对于“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探究主题,部分孩子们可能在平常的课外阅读,生活经验中,有对“鼓膜”一定的了解认识,这也为更好地探究理解提供了条件,但缺乏直观的认识和体验,对于“怎样听到声音”也缺乏系统地了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人的耳朵是由外耳、
161、中耳和内耳构成的。2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2通过体验活动感受耳廓的作用。科学态度目标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学重难点】1鼓膜的作用2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准备】教师:投影片1份;1个玻璃杯、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橡皮筋、音叉、纸屑或粉笔灰每组:1个玻璃杯、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橡皮筋、音叉、纸屑或粉笔灰【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引出课题1制造声音,听听声音
162、,说说关于这个声音你知道了哪些知识?2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二、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1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必须认识耳朵:出示耳朵的结构图。2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3师介绍耳朵的各部分,请学生推测耳朵各部分有些什么作用?4聚焦:鼓膜是怎样振动的呢?三、开展研究1探讨模拟实验(1)怎么观察鼓膜在听到声音中所起的作用?你能想个办法吗?(2)比较讨论实验方式2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1)出示材料、介绍材料 (2)教师演示、强调注意点:A尽量将气球皮绷紧 B.“鼓膜模型”上放一点碎纸屑或粉笔灰。3领取材料、分组实验4交流反馈:当物体发
163、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5研究鼓膜振动与发声物远近、发声强弱的关系(1)设问:振动的音叉能让气球膜发生振动,那改变振动的音叉与气球膜的距离,或者音叉音量不同两者距离相同时,气球膜的振动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先试着猜一猜(2)学生反馈,并说说为什么这么想。(3)实验、记录(4)反馈交流: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6生活中,有时我们听不清声音,常会将手放在耳后,这是为什么呢?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7. 反馈交流8鼓膜的确会振动,在我们听到声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难道鼓膜的振动,我们就能
164、听到声音,明白各种声音的意义了吗?来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文末尾一段话。四、总结1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究竟是怎样听到声音的?2学了这节课后,你还有哪些想弄明白的问题?【板书设计】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空气振动鼓膜振动听小骨振动内耳液体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受信息作出反应【作业设计】一、活动记录:观察气球膜在不同条件下的振动情况,并做好相应记录。相同条件不同条件气球膜的振动情况我的猜测(选择)实际观察发声物到气球膜的距离相等制造的声音较强振动强( )振动弱( )制造的声音较弱振动强( )振动弱( )制造声音强弱相同发声物离气球膜较近振动强( )振动弱( )发声物离气球膜较
165、远振动强( )振动弱( )我们的发现听觉神经 耳道 耳蜗 听小骨 鼓膜 传递声波到中耳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动传递振动到内耳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二、连线保护我们的听力教学设计【教材简析】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保护听力就是不能让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侵害我们的耳朵,避免我们受到噪声侵害的根本方法就是控制噪声。从前一节课中,学生了解了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通过“鼓膜模型”的活动,认识到鼓膜是非常薄的,是很脆弱的,这对于提高学生保护听力的意识将起到很大的作用。本节课要研究的是如何控制物体发声来保护我们的耳朵(鼓膜)。第一部分通
166、过听声音来区分噪音和乐音,噪音有哪些?有什么感受?并让学生讨论远离噪音的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来探究控制物体发声,通过用纸包住黄豆、用毛巾包裹在发声罐外壁上和将棉花放入发声罐的方法,来控制物体发出声音,总结得出控制物体发声可以通过控制声源和阻碍传播途径来实现。第三部分,通过控制物体发声方法的学习,让学生讨论在一些公关场所中如何控制自己的说话声音,如医院、电影院等,培养学生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学情分析】不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都能正确区分噪音与乐音。对于远离噪音,学生的经验比较丰富,很多学生会说到捂住耳朵或戴耳机(平时生活中非常常见)。但是,如何控制物体发声,保护我们的听觉
167、器官,学生的体验不多。学生对于生活中控制声音的一些科学设计和方法了解的也很少,需要在课上展示一些实物或图片,帮助学生在先建立具象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分析。【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2.通过阅读保护听力的资料,了解我们的听力经常受到哪些伤害,知道保护听力的做法。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分组讨论和实验,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并知道各种控制物体发声的方法。科学态度目标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声音也可能成为污染环
168、境的罪魁祸首,很多地方、场合需要用科学的手段来减少噪音。【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了解掌握一些常见的控制声音的方法。难点:知道各种控制物体发声的方法。从原理上理解各种控制声音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阅读资料P62、发声罐1个(内含黄豆6-8粒)。四人小组:发声罐1个(内含黄豆6-8粒)、棉花8颗、厚毛巾1块、报纸1张(A4大小)、阅读资料4份、实验记录单1份。【教学过程】一、引入: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PPT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保护我们的听力(板书课题:保护我们的听力)二、探索:(预设30分钟)(一)远离
169、噪声:(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PPT、学习资料P621.PPT播放两段声音,说说你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提问:听了这两段声音,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嘈杂、不舒服、心烦意乱;悦耳、舒服、心情愉悦。)生活中我们把那些令人不舒服的声音称做噪音,把那些令人舒服的声音称做乐音。(板书(噪音、乐音)2.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你能说说哪些是噪音哪些是乐音吗?(喇叭声、工厂机器发出的声音)3.先说一说:你是如何远离这些噪声的呢?再小组阅读学习资料并小组交流(捂住耳朵、戴上保护装置、张开嘴巴)(二)控制物体发声:(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发声罐1个(内含黄豆6-8粒)、棉花8颗、厚毛巾1块、报纸1张(A4大
170、小)、PPT1.噪音会影响我们的听力和健康,那有什么方法可以控制噪音呢?(引出“发声罐”)2.摇动发声罐,让发声罐发出声音。(很多声音,很嘈杂)3.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使发声罐发出的声音变轻呢?4.实验:可以采用老师准备的材料(报纸、棉花、毛巾),也可以采用你自己身边的材料进行研究。(小组实验,要求:人人参与、及时记录方法和原理、轻声交流)5.汇报交流:你是怎样使声音变轻的?你认为是什么原理才奏效的?(方法1:用报纸包住黄豆;方法2:用毛巾裹住发声罐;方法3:将棉花放入发声罐;方法4:用双手捂住发声罐;方法5:将报纸撕开放入发声罐;)6.总结:刚才大家想到了很多方法,都使发声罐发出的声音变轻
171、了。这些方法基本的原理也就是两个方面。(板书:一、控制声源;二、控制传播途径。)三、讨论:控制生活中的噪音(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PPT1.PPT图片出示:隔音墙、汽车排气管。生活中见到过这些东西吗?它们有什么作用?2.生活中,哪些场合需要我们控制自己发出的声音呢?为什么?(PPT出示电影院和医院)在这样的公共场合,你是怎么控制声音的?四、拓展:(预设3分钟)1.生活中,除了外界的噪音会伤害我们的听力,有时候美妙的音乐也会伤害我们的听力,你知道为什么吗?(长时间用耳塞听音乐。)是的,使用耳塞听音乐一定要控制好时间,千万不能太久了。2.但不管怎样,总有一些人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他们的听力会出
172、现问题,那么,我们有没有一些办法来改善呢?(课件出示:助听器)介绍助听器。3.课的最后,希望我们生活的世界能够远离噪音,处处充满美妙的乐音。希望科学技术能够不断进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来帮助听力受损的人们。下课!【板书设计】7.保护我们的听力 控制声源噪音 原理声音 控制传播途径乐音【作业设计】一、判断1.经常长时间使用耳塞听音乐会导致听力下降。( )2.耳屎非常脏,所以我们应该经常掏耳朵。( )二、填空1.根据声音给我们的感受,可以把声音分为( )和( )。2.控制声音我们一般会从( )和( )两个方面想办法。身体的结构【教材简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有目的地观察和研究身边的一些事物,可是
173、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身体也是一个可以研究的对象。当我们引导学生对身体关注的时候,熟悉的身体与陌生的身体结构形成强烈对比,平时习以为常的现象变成了问题接踵而来。身体的结构作为单元的起始课,让学生从整体结构上认识人体的结构,并尝试着以功能的不同划分身体的结构,引出深入的思考。第一部分观察看得见的外部结构,建立人体按外形分为四大部分的整体概念。第二部分由看得到的外部结构过渡到看不到的内部组成,通过感官观察到资 料补充再到观察模型,由间接到直接,从多角度多方法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内部组成,为学生学习打开思路。第三部分,通过前面两大块的学习,学生对人体内、外结构有了一定了解,再通过身体活动,感受参与的主要
174、部位,以气泡图的形式直观呈现活动结果,总结出身体做一项工作会有多个身体部位参与,同时意识到身体除了可以根据外形来划分外还可以根据各部位功能来划分。【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动物的身体结构,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观察人的身体了解人体的结构,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几个部分。对于身体的内部学生观察不到,教学时,要借助一些工具帮助学生观察身体的内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也是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做事情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到,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
175、察到。科学词汇:外观特征、头、颈、躯干、四肢、左右对称。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2.能够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科学态度目标1.能够在对人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2.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要精确了解人身体内部的结构必须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人的感官观察存在局限性。【教学重难点】重点: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难点:观察身体内部结构。【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跳绳、不透明塑料袋、装水的塑料瓶
176、、粉笔、钳子等。小组: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身体的外形(预设10分钟)1.出示图片(蚂蚁、花的阴影轮廓图)提问:它们分别是谁的身体?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通过外形轮廓)提问:你了解我们人身体的结构吗?2.揭示课题:身体的结构(板书)3.活动:画一画:观察模特的身体,用、等简单图形,画出身体的外形。眼睛、鼻子、头发等细节不用画。4. 简单介绍你的画,按顺序说说你把身体分为哪几部分?5. 小结:从外形上,身体的外形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共4部分。6.小活动:点点你的头,转动你的颈,抖动你的四肢,弯弯你的躯干。二、了解身体的左右对称(预设5分钟)1.用手比划,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
177、线。提问:观察身体的外形,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左右对称)提问:身体左右对称的结构有什么好处?2.小活动:体验用两只眼睛看,比用一只眼睛看到的范围广;让学生体会两只眼睛比用一只眼睛看得准确;让学生先用两只手系红领巾,接着用一只手系红领巾,让学生体会两只手比一只手做事方便灵活;让学生体会如果两只脚不一样长,弯腰、上台阶、转向都会很不方便,身体也不易保持平衡。3.小讨论:身体左右对称的结构有什么好处?4.体会残疾的不方便处,提醒学生关爱残疾人。三、观察身体的内部(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不透明塑料袋、装水的塑料瓶、粉笔、钳子等物品1. 出示装有物品的塑料袋。提问:想办法推测里面的物品,并说出自己这
178、样猜测的理由。(预设:过用手摸、捏、摇、听等方法。)2. 出示图片(一个人体外表的轮廓),人体好比这个袋子,外面由皮肤包裹 着,看不见里面。提问:你有什么办法推测身体的内部有什么?(预设:用耳朵可以听到心脏的跳动,从而可以知道心脏的位置;说话时用手摸喉部,可以摸到正在振动的声带;吃饱饭后,胀起来的地方是胃.)3. 汇总学生用看、摸、听等方法所得到的信息提问:综合想象一下人体的内部是什么模样?(皮肤下面是什么、肌肉下面是什么、骨胳包着的是什么,血管和神经怎样分布)四、身体的工作(预设12分钟)1.人体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对人体起着重要的作用,身体的工作离不开这些结构。我们来通过跳绳这个活动来研究
179、。2.请一位同学上讲台跳绳。提问:仔细观察在跳绳时,身体有哪些部分参与了?是怎么参与的?3.学生汇报,教师填写气泡图。4.在跳绳活动中手、眼睛、心脏、肺、大脑、腿都参与了活动。当我们身体完成一项工作时,身体有多个部位都在同时参与。提问:小组内确定一个活动,共同完成作业本气泡图。5.学生填写,教师选取展示。6.提问:仔细观察这些“气泡图”,你发现了哪些共同点?(预设:同一个活动需要身体多个部位共同参与完成;在不同的活动中有相同的身体部位参与了活动。)7.小结:我们身体结构除了可以按外形划分,也可以按各部分的功能划分,比如有负责运动的器官、有负责呼吸的器官、有负责血液循环的器官、有负责消化的器官、
180、有负责指挥协调各部分的器官。我们身体各个部分的器官都是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的活动的。五、归纳拓展(预设3分钟)对于我们的身体,你还想了解些什么?【板书设计】1.身体的结构外部结构:头、颈、躯干、四肢(左右对称) 眼看内部结构 耳听 手摸 .【作业设计】1.跳绳、写字、唱歌等活动,都需要我们身体的多个部位同时参与、共同完成。( )2.比较身体左右两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身体左右两部分完全相同 B.身体左右两部分左右对称 C.身体左右两部分完全不同( 四肢 )( 躯干 )( 颈 )( 头 )3.我们的身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请把各部分名称填入括号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教学设计【教材
181、简析】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不同部位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协作的结果,本节课主要通过体验上肢的运动,研究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协调动作的。导言部分将骨骼的支撑、保护功能讲述给学生,随后引发学生思考“骨骼是否能独立运动,还需要哪些组织的参与?”将学生的思路由对骨骼的关注指向了骨骼与其他相关组织在实现肢体运动功能上的关系。观察上肢的运动是一个易于操作、易于观察的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触摸真实地感受到骨骼、关节和肌肉之间的运动和变化,在充分进行个体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想法参与到集体的研讨中。研讨活动是学生对于现象的描述,而记录则需要学生做出推理,以提出关于骨骼、关
182、节、肌肉运动变化的认识,之后学生再依靠阅读相关资料来完善自己的认识并将此迁移引申到身体的其他部位上。最后的拓展部分一方面是利用现代机械上的类似构造直观地表现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功能特点,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健康生活。【学情分析】身体内部的各种活动和变化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个暗箱,学生能够感受到,但不能直接观察。所以他们对于自己的身体结构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他们基本知道人体中有骨骼和肌肉,也对其作用有些较为感性的认识,但对于关节和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比较陌生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2.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所不同。科学探究目标
183、1.在观察的基础上,做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2.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能够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合作交流。2.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现代机械中与骨骼、关节和肌肉功能特点类似的结构。2.进一步学会健康地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难点:解释肌肉变化引起运动。【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哑铃、人
184、体骨骼模型。小组:哑铃、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人体骨骼模型1.带领学生摸一摸自己的手指和手臂。提问:我们的手指和手臂是完全柔软的吗?里面有什么?(预设:骨骼)2.骨骼不仅存在于我们的手和手臂,还存在于整个身体。它就像一个支架支撑着我们的身体。3.出示人体骨骼模型并演示。提问:在胸骨内还有一些内脏器官,想一想,除了支撑作用,骨骼还有什么作用?(预设:保护内脏器官)提问:骨骼能独立运动吗?有哪些组织与骨骼协调工作呢?(预设:肌肉、关节)4.揭示课题:骨骼、关节和肌肉(板书)二、观察上肢的运动(预设12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1个哑铃、学生活动手册1.提问:我们
185、身体的哪些地方有关节?用手指一指。2.提问:我们身体的哪些地方有肌肉?用手指一指。3.演示拿、举哑铃。提问:在拿、举哑铃的过程中,我们的上肢是怎样运动的呢?骨骼、关节和肌肉又是怎样运动和变化的呢?4.出示活动手册第30页,明确实验要求。5.学生相互合作,反复做拿、举哑铃的动作,观察体会骨骼、关节和肌肉的运动变化,并记录实验现象。6.学生反馈交流:上肢在拿、举哑铃的过程中是怎样运动的?骨骼、关节和肌肉有什么变化?(预设:手和胳膊都在运动;腕关节的活动和手指关节的活动不一样;用力时,胳膊上的肌肉变硬了。) 小结:拿、举哑铃的过程中,身体的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三、 记录我们的观察(预设1
186、8分钟)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1.出示活动手册第30页。提问:我们看不到的骨骼、关节和肌肉到底是如何协调运动的呢?试着画一画。2.学生相互合作,讨论画出关节的运动方向和骨骼、肌肉的运动变化。3.学生汇报交流。4.出示相关的资料,学生根据资料修正自己的认识。5.提问:你能用相同的方法对下蹲、提踵等活动分别进行描述吗?学生自由发言。6.小结:肌肉发生收缩、舒张时,牵拉着骨头绕着关节运动,三者相互配合,完成各种动作。四、拓展:生活中的机械和健康生活(预设5分钟)1.出示现代机械图片。提问:观察下面的物体,他们与我们身体的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哪些作用相似?(预设:蛇皮管、高架塔类似骨骼,万向节、合页类似
187、关节,液压动力类似肌肉)2.提问:这些器械如果长期不用会怎样?(预设:会生锈)3.提问:同理,我们身体中的骨骼、关节和肌肉想要更加健康应该怎么做?4.小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板书设计】2.骨骼、关节和肌肉骨骼:支撑身体,保护器官关节:转动 协调配合 完成动作肌肉:牵引骨头【作业设计】1.( B )作为人体的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撑和保护身体。A.关节 B.骨骼 C.肌肉 2.仰卧起坐时下面哪种情况,肌肉更容易受伤( A )A.突然增加运动量 B.做好准备活动 C.使用软垫3.我们举起哑铃向胸前靠近,下图中的( A )会收缩鼓起。CBA 运动起来会
188、怎样(一)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运动起来会怎样(一)属于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内容。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身体的外部结构和骨骼、关节、肌肉在人体中作用。本课是学生了解、认识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开始,主要涉及了呼吸系统的认识,以及呼吸与运动的联系。本课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体会平静状态下和剧烈运动后,自己的呼吸的差异,初步体验到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通过反复呼吸一袋空气的体验,明确吸进的和呼出的气体是不同的;第三部分,用实验、数据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具体了解两者的不同。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准确的地测量呼吸的数据,仔细观察蜡烛的火焰熄灭情况来了解呼出的气体和新鲜空气之间的差
189、别,最终老师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懂得运动和健康之间的关系。从整个单元的编排看,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自己身体的结构和功能,使学生意识到身体的各种活动都需要各个系统的协调运作,从而逐渐建立起健康生活的意识。【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年多的科学学习经历,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以及探究、合作、分析能力。就本课的内容而言,学生知道呼吸是人体维持生命的重要特征,不呼吸人就不能继续存活。但是对呼吸器官及呼吸系统的工作方式,认识比较模糊,并带有许多错误的概念。尤其是对于“运动和呼吸之间的联系”、“呼吸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为人体获取所需的氧气” 等方面,大多数同学的认知是空白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90、目标1.知道直接参与呼吸活动的主要器官;明白人体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2. 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科学探究目标1. 在体验活动中感受呼吸过程中的气体变化,认识呼吸器官以及它是如何工作的。2. 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解释呼吸次数加快的原因。科学态度目标1. 在探究体验活动相互交流、合作,并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2. 在描述实验现象、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训练学生实证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知道运动可以提高呼吸能力(加大身体的肺活量),有利于身体健康。2. 通过收集
191、呼出的气体、了解肺活量的测量方法,初步感受技术的力量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体验和实验的方法,验证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什么变化。知道运呼吸就是气体交换的过程。教学难点: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变化,并试着解释“为什么运动后呼吸加快了”。【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保鲜袋小组:保鲜袋、集气瓶、毛玻璃片、水槽、吸管、火柴、气球,作业本【教学过程】一、体验呼吸、认识呼吸系统(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人体呼吸器官”图、“人体呼吸”动画演示图1.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关于呼吸,我们同学可以提出哪些有价值的科学问题?2. 体验呼吸。在老师引导下深呼吸(明确“一吸一呼
192、”算一次呼吸),同时思考:气体进入人体又出来,它都经过了人体内部的哪些地方?3. 认识呼吸系统。出示“人体呼吸器官”图,认识“鼻腔、气管、支气管、肺”。出示“人体呼吸”动画演示图,问:呼吸时,空气依次经过了哪些人体器官?归纳:吸气时,鼻腔气管支气管肺;呼气时,肺支气管气管鼻腔。二、了解呼吸对人体的意义(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保鲜袋、集气瓶、水槽、吸管、火柴,“一般情况下人体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的比较”表1. 人体在呼吸的时候,吸进去又把它呼出来,吸进去又把它呼出来,我们是不是在做无用功啊!(不是)能不能不呼吸?(不能)为什么要反复地呼吸呢?(预设:初步猜测“吸进去与呼出来的气体是不一样
193、的”。)2. 体验:反复呼吸同一袋空气。出示实验要求:装一袋空气;用袋口紧贴脸上,封住口鼻;反复呼吸,感觉难受时停下。指一生读,师演示。学生体验活动。谈感受。(预设:越来越难受,难以呼吸,好像没有空起来。)袋子中的空气有没有少掉?(没有)那为什么越来越难受了?(预设:呼出的气体与吸进去的气体不一样了;袋子中的氧气越来越少了。)3. 吸进去与呼出来的气体有什么不同。根据刚才的体验,我们猜测呼出来的气体和吸进去的气体是不一样的。可不可以用实验来证明?你觉得可以怎样证明?实验指导:收集一瓶新鲜空气,取一个空集气瓶,盖上毛玻璃。收集一瓶人体呼出的气体。第一步,集气瓶装满水,平口朝下浸入水中;第二步,取
194、一根吸管,一端伸入瓶中,在另一端吹气,直至将瓶中的水排空;第三步,用玻璃片在水中贴紧瓶口盖上,取出集气瓶,正放在桌上。慢慢移开玻璃片,分别将点燃的火柴伸入瓶中,观察火柴的燃烧情况。学生分组实验。交流分析。发现了什么现象?(点燃的火柴在伸入装有新鲜空气的集气瓶时,燃烧了几秒钟后熄灭了;在伸入人体呼出的气体的集气瓶时,一下子就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预设:吸进去的空气与呼出来的气体的确是不一样的;吸进去的气体与呼出来的气体相比,成分发生了变化;吸进去的气体有氧气或氧气多,呼出来的气体没有氧气或氧气少等等。)出示“一般情况下人体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的比较”表,学生分析数据,发表观点。(
195、氮气不变,氧气明显减少,二氧化碳明显增加,其他气体的量也有所增加。)小结:一次呼吸之后,就发现了这样的变化,那么,经过反复呼吸,空气中的氧气会越来越(少),二氧化碳气体会越来越(多)。结论:因此,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三、呼吸为什么会加快(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模拟一分钟计时器、作业本1. 呼吸对人体实在是太重要了,是生命存在的最基本的一项特征。平时我们却不大感觉到自己的呼吸,你们觉得一般在什么时候,会明显感觉到、注意到自己在呼吸?(运动后)2. 这说明平静状态下与运动后,呼吸是不一样的。出示课题:运动起来会怎样(一)。有什么不同呢?3. 测量平
196、静时1分钟的呼吸次数。要求:一吸一呼计一次,不刻意控制呼吸速度。测量并记录。4. 测量运动后1分钟的呼吸次数。学生随老师拍掌的节奏由慢到快做蹲坐运动,然后随即测量并记录。5. 教师汇总部分学生的数据并展示。分析:发现了什么?(运动后呼吸次数明显增加。)为什么运动后并平静时的呼吸次数增加了?(生尝试解答。)阅读P71,明确原因。四、游戏:谁吹的气球大(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气球、肺活量测试仪图片分别请两位学生(一位平时爱运动,另一位不大运动),吸足一口气,看谁吹的气球更大。为什么两位同学会产生这么大的区别?师介绍:肺活量是指一个人在最大吸气后尽力呼出的气量。肺活量大的人,吸入氧气和排出废气的能力
197、都更强。我们可以用专门的肺活量测试仪来测量。五、结课(预设2分钟)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运动后会怎样?为什么?2. 拓展:课后,与同学比较一下,同时1分钟跳绳后,恢复到平静状态下每分钟呼吸次数及所花的时间有什么不同?并试着做出解释。【板书设计】3.运动起来会怎样(一)呼吸 气体交换 氧气 二氧化碳 运动后,次数明显增加【作业设计】1.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较,( B )减少了。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2.运动时,人体呼吸会加快的原因是( C )。A.运动会使人体产生更多的废气B.运动使人体的肺活量增大了C.运动会使人体对氧气的需求量增加3.小明平常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小东不
198、大喜欢运动,两人同时剧烈运动后,恢复平静所需要的时间( A )。A.小明较少B.小东较少C.一样多运动起来会怎样(二)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循环系统的基本功能,人体活动过程中,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了解心脏的工作强度,初步建立保护心脏健康的意识。本节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心跳为什么会加快。运动时需要更多能量,能量来自营养物质,营养物质中能量的释放需要氧气的参与。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运输靠血液的流动,血液的流动靠心脏的搏动。心脏的搏动就是心跳。换句话讲,心跳加快,血液就流得更快,就可以运输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到需要的部位,同时运输二氧化碳等废物到指定的部位排出体外。第
199、二部分:体验心脏的工作。心脏不停地跳动会疲劳,需要我们爱护心脏,强健心脏。教材中做了这样的安排:(1)估算一天中心脏大约跳多少次,感受心脏工作量之大。(2)洗耳球反复吸水又挤出,感受心脏的疲劳。(3)了解心脏在两次跳动间隙有短暂的休息。(4)合理的休息和睡眠会让心脏更好地工作,有利于健康。(5)经常锻炼,可以使心脏更强健。教材还安排了资料库,可酌情讲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学情分析】在运动起来会怎样(一)中学生已经知道运动后心跳会加快。但不知道为什么运动后心脏跳得更快,为什么心脏要跳动,为什么心脏不跳人就要死。学生没有保护心脏,强健心脏的意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
200、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出体外。2.人体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3.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心脏的工作强度和工作量。2.会利用阅读资料、看图片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科学态度目标 感受人体呼吸与循环过程中,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过程,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心脏的功能,生活中要有合理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来保护心脏,通过体育锻炼来强健心脏。【教学重难点】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功能:运输氧气和营养
201、物质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同时运输二氧化碳等废物到特定部位再排出体外。【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秒表。小组:水盆,水,洗耳球、塑料管、记录单、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1.讲述:我们在上一节中已经知道运动起来心跳会加快。2.提问:关于心跳你有什么疑问?(预设:心脏是怎么跳动的?心脏为什么会跳动?心跳为什么会加快?我为什么不能控制心脏的跳动?)3.揭示课题:运动起来会怎样(二)(板书)二、心跳为什么会加快(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心脏模型1. 出示心脏模型,介绍心脏大小和位置。2.提问:心脏不停地跳动到底在干什么呢?3.学生自主阅读书本72页图文,找到运动起来
202、心跳加快的原因。4.提问:我们的心脏每分钟跳动多少次呢?5.示范把脉,秒表计时。学生记录自己平静时的心跳次数。6.提问:你的心脏一天大约要跳动多少次?学生根据数据讨论交流。7.小结:大约10万多次。8.提问:心脏会疲劳吗?三、体验心跳的工作(预设12分钟)材料准备:秒表、水盆,水,洗耳球、塑料管、学生活动手册1. 出示材料,提问:我们分别用洗耳球、水、塑料管模拟什么呢?2. 出示实验步骤及要求,学生进行实验。3. 提问:你的感受是?(预设:很酸、很累)4. 提问:现在你觉得心脏无时无刻地工作,会疲劳吗?5. 小结:心脏会疲劳的,但在两次跳动的间隙会有短暂的休息。6. 提问:怎样防止心脏疲劳呢?
203、7. 小结:合理的休息和良好的睡眠。四、建立保护心脏强健心脏的意识(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秒表1.出示原地跳活动要求,学生活动,教师计时。2.学生分别测量运动后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的心跳次数,填入表格。3.出示每组中抽取的两组数据,提问:谁的心跳恢复最快?4.提问:通过这次测量,你觉得怎么做可以强健我们的心脏?(预设:经常锻炼身体)五、小结和课堂作业(预设5分钟)【板书设计】4.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心跳加快,血液流动加快,运输更多物质保护心脏 二.合理的休息充足的睡眠锻炼身体【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实验过程根据现有条件可以有改进。手册要求用洗耳球将低处水盆中的水送到高处,没有要求快慢。我做了
204、改变,就做吸水和挤出水,但要求快速。2.思考1在做完该实验时指导学生填写。思考2在板书二书写完后学生就可填写答案。3.比较的表格就写自己的恢复平静时心跳所需的时间。【作业设计】1. 人在( A )的时候,需要的氧气量大大增加。A.运动 B.休息 C.睡眠2.无时无刻工作着的是( B )。 A.口腔 B.心脏 C.手3.人体需要的氧气由( B )进入血液,通过血管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A.心脏 B.肺 C.血管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教学设计【教材简析】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第5课的内容。学习了身体的结构、骨骼、关节和肌肉、运动起来会怎样(一)、(二),学生对身体
205、的结构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产生了“运动需要能量,那能量是从哪里来呢?”的问题。本课正好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与下一节课的“口腔里的变化”衔接起来,表现了一种人体结构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帮助学生在认识上建立联系。在学习消化器官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引导到认识各消化器官功能的道路上去。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不同的消化器官形态不同,作用也不同。食物进入人体后是在一整套消化器官的作用下被消化和吸收的。这为学生以后学习生物体相关的结构和功能,建立整体知识结构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行为习惯良好,动手能力较强,乐于倾听。这些学生渴望学习新知,对未知事物(例如自己体内的消化器官)充满了强烈的好
206、奇心,这将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的激发,活跃课堂气氛。 食物的消化,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说熟悉,是因为我们每天都要吃食物,但哪些器官参与了消化?它们各起什么作用?食物按怎样的顺序被消化、吸收?对学生来说是含糊的。很多学生在前概念里认为胃是最主要的消化场所,食物营养都是在胃里被吸收的,所以本课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通过阅读资料让学生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然后通过模拟实验、观看视频、小组讨论等学习方法,让学生对消化系统有一个初步、整体的认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2.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
207、食物在人体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做出食物消化过程图,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2.能查阅资料,了解食物在体内消化的知识,对照资料能完善自己对人体消化器官的认识。科学态度目标:1.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2.能够正确对待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建立健康的生活意识。2.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环保、节约粮食的理念。【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理解器官的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难点:理解消化道的蠕动
208、,理解食物消化是由多个器官共同协作而完成的,建立系统和有联系的观点。【教学准备】教师:人体消化器官的图片、挂图等学生:一小段透明管子,一个塑料袋,面包、南瓜、米饭等食物、阅读资料、人体轮廓图【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1.课前活动消耗的能量,可以从哪里补充呢?2.当食物进入口腔后,去了哪里?今天让我们一起跟着食物移动的路径,展开神奇的身体之旅吧。(板书课题)二、吃下去的食物去哪了(预设8分钟)1.从进入体内到排出体外,食物都经过了哪些器官?同学们在空白的人体轮廓图中画出这些器官,你怎么想的就怎么画。2.学生画图。3.请学生上来,实物投影展示并简单介绍。4.每个同学画出的消化器官和顺序
209、都不一样,疑惑:到底是哪些器官,什么顺序,各器官的作用是什么?三、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预设20分钟)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资料,解决两个问题:食物经过的器官顺序和各器官相应的作用。2.学生分小组,带着问题阅读并完成记录。3.学生汇报(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并上台来摆好模型图4.师生共同交流各个器官的结构与它的功能有什么关联。 (口腔磨碎食物牙齿、舌头、唾液)(食道运输蠕动、直)(胃磨的更细肌肉发达、有消化液)(小肠吸收大部分的营养长、绒毛)到底有多长呢?用模拟的小肠说明(大肠吸收水分)5.出示吸管和装有食物和水的塑料袋,这两种材料可以模拟什么器官?(食道和胃)怎么模拟?(挤压吸管模拟食道蠕动,反复
210、揉捏塑料袋模拟胃蠕动消化食物)实验中的注意事项。6.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7.学生汇报:挤压吸管使食物往前移动说明食道是靠蠕动来运输食物的,其他的消化器官也是如此。反复揉捏塑料袋,袋中的食物从小块变成了糊状,这说明通过胃的蠕动,食物从小块变成了食糜。四、总结提升(预设5分钟)1.现在我们对食物在体内的旅行已经有了详细的了解,接着请同学们结合器官的作用来说一说食物在体内发生的变化。2.播放食物在体内消化的完整过程。3.实际上参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不止这5个器官,肝脏、胆囊、胰腺它们会分泌出消化液,流入小肠,参与食物的旅行。如果缺少几个器官,还能正常完成消化和吸收的任务吗?所以这个任务是由这些器
211、官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的,这就是一个整体消化系统。人的任何一项生命活动都是如此。五、构建消化道(预设5分钟)1.再来看看我们刚开始画的食物旅行图,你能发现其中的不合理之处吗?现在能修正吗?2.请同学们在新的人体图上拼装消化道器官,并标注一些介绍,今天回家后向你的爸爸妈妈介绍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板书设计】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食物 口腔 磨碎食物 小块 食道 运输食物 小块 胃 磨得跟细 食糜 小肠 吸收大部分营养 残渣 大肠 吸收水分 粪便【作业设计】一、判断题1.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我们每天吃的食物。( )2.人体的每个消化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都需要我们的爱护。( )3.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不
212、会影响消化,而且能节约时间。( )4.吃得太多会增加胃的负担,但饿肚子却不会影响胃的健康。( )二、连线题口腔 把食物运输到胃里胃 暂时储存食物,初步消化蛋白质食管 使食物破碎,并消化少量淀粉大肠 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最主要的地方小肠 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的教学将学生从对消化系统的整体认识引入到一个具体的消化器官口腔的功能与结构的认识。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将有机会了解食物在口腔中在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化。牙齿的分类与功能也是学生将要深入观察研究的主要内容。希望学生能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食物只有经过在初步消化中被很好地磨碎、捣烂,才
213、容易被身体吸收”这个观点,以利于学生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识。在对于人体各个器官功能与结构的认识活动中,处处都能够体现人体器官协同工作的特征。口腔本身就是消化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内部的结构又是一个小系统,能够共同完成食物的初步消化。作为口腔的一部分牙齿,又可分为三类,也是相互协作的关系。教科书通过呈现这样一个系统化的人体结构,主要是让学生逐步在发现各种联系的过程中建立系统的认识,这一点在下节课将表现得更加充分。【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科学课堂上,除了掌握基本的科学概念外,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将自己得出的科学结论应用到生活中去。通过前面的学
214、习,学生已掌握了人体消化的基本形式,知道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可是对牙齿的分类以及牙齿、舌头和唾液的具体作用还不是太了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2.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3.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现象中收集证据,发现舌头、唾液、牙齿的作用。2.能通过对牙齿形状特征、分布的观察,运用类比、归纳等方法从观察实验中发现不同种类的牙齿的不同作用。3.能初步运用画图和实验记录单来记录和
215、整理观察结果。科学态度目标:1.能够认真细致地观察牙齿的形状特征。2.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合作交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充分认识到口腔在食物消化环节中的重要性并将如何防止龋齿和正确刷牙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教学重难点】重点:牙齿、舌和唾液在消化食物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三种牙齿及其不同的功能。难点:进行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分布的观察。【教学准备】教师:牙齿的分布图、结构图。小组:“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记录单”1张、画牙齿排列图的记录纸1张、一面镜子。【教学过程】课前让学生用洗手液认真地洗手。一、揭示课题1.提问:你们知道消化是从哪里开始吗?(预设:口腔)提问:口腔在消
216、化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它是怎样工作的?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地探讨。板书课题: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二、观察体验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过程1.观察活动预热:上课前我让同学们都把你们的小手洗干净,并且老师为每组同学准备了一份食物,让你们在今天的课堂上体验一番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过程。2.出示温馨提示和记录单(下表):(1)咀嚼食物时,请不要说话,等食物咽下后再进行讨论;(2)可以从食物的大小、软硬、湿润程度给予比较;(3)及时进行记录。观察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记录单原有状态短时间咀嚼长时间咀嚼食物的状态3.材料员领取材料后,小组内学生自行体验、观察、交流。4.提问:说说你们的发现吧?(引导学生说
217、出食物大小、软硬、湿润程度的变化、味道的变化,被牙齿切下,咬碎,磨细的过程;被唾液润湿变软变暖变滑的过程)5.提问:在食物的变化过程中,口腔中的哪些器官和物质参与了这个过程?6.板书:牙齿:舌头:(搅拌) 唾液:(润湿)三、观察牙齿1.牙齿、唾液和舌头三者都很重要,少谁都不行,它们的分工合作让食物在口腔里完成了初步的消化。2.提问:在将食物在口腔里进行初步消化时,牙齿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预设:承担了磨碎食物的重要工作)。3.你平时注意过你的牙齿吗?它们的形状怎样?是怎样排列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观察探索。4.出示一面镜子:请同学们按下面的要求用镜子观察。(1)仔细观察一下牙齿的形状
218、,在记录纸上画出这些牙齿的简图。(2)按形状给它们分分类,并讨论每类牙齿的作用。5.学生观察并记录6.出示牙齿图片,提问:不同位置的牙齿有什么区别?有什么作用?不同形状的牙齿有什么区别?有什么作用?7.教师板书:门齿:切断食物。犬齿:撕裂食物。臼齿:磨碎食物。四、健康护牙教育1.提问:每种牙齿都有重要的作用,你们的牙齿有蛀牙吗,你们知道蛀牙是怎么形成的吗?(出示幻灯和播放视频)你是如何保护你的牙齿呢?2.播放视频,学习正确刷牙的方法五、课堂拓展结合这节课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说说为什么吃食物时要“细嚼慢咽”呢?【板书设计】 6.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牙齿:门齿、犬齿、臼齿舌头:搅拌唾液:润湿【活动手册使
219、用说明】两份观察实验记录单需要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及时记录,引导学生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作业设计】一、判断题( )1.口腔对食物的初步消化,是由牙齿、舌头、唾液共同完成的。( )2.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相同的作用。( )3.胃也能把食物变成食糜,所以食物在口腔里不需要多咀嚼。二、填空题1.( 口腔 )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2.牙齿可以分为( 门齿 )、( 犬齿 )、( 臼齿 )。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教学设计【教材简析】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运动的主要器官,血液循环的器官司,呼吸的主要器官,消化的主要器官。但是完全没有想到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在生命
220、活动中相互协作,缺一不可的整体。本节课就是要孩子们以整体,系统的视角看我们人体的身体结构,体会自己身体的精巧。聚焦板块,通过回顾旧知,厘清人体各主要器官的作用,再以生命活动中的运动为例,撞击思维:各器官之间好象是有联系的,一个器官或一类器官貌似无法工作。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器官是相互联系的,发现一切的人体器官都是整体的,都是相互协作的。然后通过语言的表述,图示的方式,厘清自己的思维,准备表达人体各器官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通过各小组的表达方式的比较,进一步有了“系统”这个思维结构。研讨与改进板块,主要是通过观察别的小组的器官协作关系图,讨论本组的图文哪些方面需要改
221、进,让人体器官协作关系图更加完整,展现的图更能说明人体器官是协作关系,紧密联系的,是在探索板块上的一个巩固与提升。评价板块,主要通过小组的点赞贴士,让孩子们有个“系统论”的观点看待人体的结构组成。也同时学会客观公正的评价小组活动成果,正确引导健康生活的方向上,如何去对待我们自己的身体。【学情分析】前面几课的学习之后,学生看着人体剖面模型图,很快就能说出各种器官,也能很快的把主要器官进行归类,重点是讨论与汇报方面,如果在讨论中加入了一些“提供、吸收、影响、消耗”等词,那么汇报就是一种巩固与改进了。这样子的协同关系图会显得更加科学与完整。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会过多的把时间放在绘画上面,他们会觉得画得
222、精美才是最棒的,而且评价上也会有此导向,教师要适时点拨,而且在活动时,告知时间有限,作好整体规划后,再精益求精才是良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是协同工作的。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地表现人体器官之间的联系。2.能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利用一些科学语言。3.能吸取别人的优点,对自己的作图进行改进。科学态度目标1.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激发探索身体的兴趣。2.懂得事物间是有联系的,懂得系统地看问题。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明白:健康的生活就是我们了解了自己身体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的规律之后,受护它们,促进它们更协调地工作。【教学重难点】重点:展
223、示各器官之间的协同关系难点:画图的方式表达各器官之间的协同关系【教学准备】教师:人体器官剖面模型,磁性贴小组:几块小型硬纸卡片,若干张画图纸【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人体剖面图,各主要器官磁性贴1.前面几课,我们了解了人体的各种器官,还记得它们的名称吗?(摆出人体剖面图,让孩子们说)(老师根据孩子们说的,一边贴上主要器官的磁性贴:骨骼,关节,肌肉;牙齿、胃、小肠、大肠;心脏,血管;肺,鼻子,气管。)提问:能分分类吗?(预设:运动器官,消化器官,血液循环器官,呼吸器官)提问:假如我要运动,需要哪些器官(预设:骨骼,关节,肌肉)再问:真的只需要这些器官吗?(预设:还需要
224、胃的,没能量怎么运动)2.提问:到底需要哪些器官,各器官是怎么相互协作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一下究竟。揭示课题: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板书)二、探索及发达:讨论汇报人体器官的相互协作(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十二块小型硬纸片,小型磁贴,一张画纸活动提示:1.在小型硬纸片上写上各器官,然后小组讨论,在运动时,各器官是怎么相互协作的?2.在画纸上摆一摆,添加一些注释说明。3.各小组上台汇报。(上台汇报时,老师把小组分配到黑板的各组区,把各器官用小型磁贴贴在黑板上中间隔了层画纸,方便移动,也方便说明)三、研讨及改进:任务发现(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十二块小型硬纸片,小型磁贴,同一张画纸反面
225、1.学生反馈交流,允许台下同学质疑,小组解答。小结: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是协同工作的。2.教师拍下各个小组的展示图,投屏。并引入教材的图作为参考。(小朋友讨论的图及协同关系例图。用红线画出小朋友讨论图中的:提供,影响,吸收,消耗等词语)3.小组两分钟讨论,自己组的图文解说哪些方面会作出改进,为什么?4.在画纸的反面,重新摆放各器官,然后作图及说明。5.各小组再汇报。四、评价:引导健康生活的方向(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每组三个点赞贴士1.教师再拍下各小组的展示图,投屏。2.然后各组从小组汇报表述上,文字说明上,绘画说明上三个方面,把自己的组的点赞贴士贴到其他组的图下面。3.教师指若干小组讲讲贴士的理由。4.提问:从小伙伴认同的器官协作图来看,我们的健康生活需注重哪些方面呢?(加强运动,爱护器官,保持生活有规律,让它们更加协调的工作)【板书设计】7. 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相互协作运动器官:血液循环器官:呼吸器官:消化器官:【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学生各自创作一张人体主要器官在人体活动过程中互相协作图,可以根据各自小组的汇图作改进,也可以自行绘制。【作业设计】。1. 人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依靠身体各器官的协同工作才能完成。( )2.请把下面你认为与消化活动有关的器官(部位)用线连起来牙齿 唾液腺 胃 肝脏 小肠 食物的消化气管 鼻 肺 心脏 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