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与生活教师用书 一、教材的基本理念 1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统一起来 高中思想政治课,既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知识,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注重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知识教育要服从于、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思想政治 1经济生活就是按照这一基本指导思想进行编写的。这也是本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严格把关的首要方面。同时,思想政治课教材是时代的产
2、物。我们力求在教材中体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逐步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特点,使新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体来说,教材的编写是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行)为基础和指南,在编写中体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基本理念,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2针对高中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遵循高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循循善诱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与初中学生相比较,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知识积累量增多,社会接触面扩大,社会交往更加频繁,思想意识日趋活跃,思维能力明显提高。高中学生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特定阶段:一方面,他们不愿意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或既定
3、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们自身又难以完全独立地、全面地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其思想活动和品德形成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可塑性的特点。新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高中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在结构安排、观点阐述和材料选择上始终体现循循善诱,以求学生心悦诚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观,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新教材的教与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3以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和学生观来统领教材的编写 根据现代教育理念,课程的功能正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要综合形成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各种能力;教材从主要表达知识的“仓库”
4、变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资源、工具和指南,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载体。与此相适应,要确立新的学生观,即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知识的建构主体。有鉴于此,我们认为,优秀的教材不仅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积极开展活动的工具,是激发学生不断进行探究的平台。因此,新教材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人文素养。4构建以经济生活为基础,以经济学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突出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新教材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经济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现实经济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
5、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课程模块的设置既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又依托经济学学科知识,体现了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选择、组织和发展的过程。新教材力求在引导学生认识经济生活、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到经济生活领域应用学科知识、进行理性思考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产生自觉地、主动地学习的内在需要。同时,新教材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气氛中受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学会交流、分享与合作。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依据新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经济生活在编写上具有以下特点。1新教材以
6、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鲜明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是培养高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文本 新教材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为准则,着眼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围绕我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主线,对处于成长过程中的高中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市场道德教育和相关政策教育,使学生真切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切实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首先,新教材自始至终坚持鲜明的政治导向,将鲜明的政治导向与严谨的科学性有机地统一起来。进入新世纪,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全新的环境:在经济生活领域中,社会主义市场经
7、济体制初步建立,商品货币关系普遍形成,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多姿多彩,就业、创业方式多种多样,多种分配方式逐步确立,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等等。这些新情况和新变化,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经济生活作为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向导,鲜明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为学生提供基本的价值标准,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学习。因此,经济生活在观点、内容的确定和材料的选取上,尽力寻求经济学学科知识与思想教育价值的交会点,注重“把最有价值的知识编进教材”,也就是将经济学学科知识中最具有思想教育价值的内容选入教材,使教材成为培养高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文本。例如,第一单元
8、在让学生认识商品、货币、价格和消费等常见的经济现象时,着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的消费观;第二单元在介绍企业和劳动者的相关知识时,强调劳动的重要和自主创业意识、进取精神的培养。其次,坚持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统领新教材的编写,使教材突出地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反映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任务,让学生懂得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前途是分不开的,要立足现在,把握未来,了解我国未来 20 年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明确自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所肩负的使命和应尽的责任。例如,第四单元专门设有“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课,集中体现了十六大、十七大的基本精神,简要介绍了我国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9、的发展基础、经济目标和战略重点;第二单元在介绍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时,展现了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再次,新教材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体现思想政治方向的正确引导,而且还体现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体现思想教育内容的生成性,让学生在感悟和体验中实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自主建构。2教材构建了以经济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知识体系,符合高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规 经济生活的教材内容,以高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经济生活为基础,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充分考虑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与学生生活体验、社会实践关系的基础上,选取高中学生关心的经济
10、生活和经济问题为教材内容。在教材编排上,我们注重用有意义的典型材料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使学科知识内容的呈现与活动设计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建构知识,以求达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的境界。经济生活的每一课都设计了若干真实情景来呈现问题,提供学生探究的平台和路径,由此引出相应的观点,并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例如,在说明“影响价格的因素”时,教材列举了日常生活中价格变化的多个镜头,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然后引出相关的知识点。新教材把大量贴近学生生活、反映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新成果的素材加以典型化,把经济理论观
11、点的阐述寓于经济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教材知识结构。3教材设计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 新教材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材既充分反映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又通过每一课文中的“名词点击”、“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等栏目,以及教材的“探究”活动、每一单元的“综合探究”模块,在学习内容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个拓展、延伸的平台,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深入思考。这就使得课程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开放度,是以往教材所不能比
12、的。第二,呈现方式的开放性。教材选用富有情节的实例或镜头等作为话题呈现问题,营造和创设解决问题的各种情境,并配以解决问题所必备的相关知识,以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知识。因此,现在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调动教师、学生的力量共同参与,有的还要利用家长、学校直至社会的力量才能共同完成教学任务。4教材的呈现方式有利于深化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更符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经济生活在教材呈现方式上、教学容量的分布上,作出有利于教学的安排。全书分为四个单元,每一单元分为二三课。单元前面有“单元导语”,简要概括本单元的基本知识和思想教育点;每课的前面有引言,说明本课的基本要点。
13、每课安排 2 框,每框安排 1 课时的容量。另外,每一单元的“综合探究”要用 1 课时,共计 4 课时。本教材的总学时为 26 节,剩余课时作为活动机动课。考虑到教材应该有利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探究兴趣的发挥,考虑到各部分内容的特殊性,教材在每一课的呈现方式上并不强调完全统一,而是从实际出发,研究本部分的特色,发挥各自的特长。5教材的语言文字简明朴实、新颖活泼,课文图文并茂,版式设计与装帧风格独特,较好地体现了教材的主题和内容 新教材的语言简明、朴实、活泼,但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深入浅出。同时,课文配以丰富的数字、图表、图片和漫画烘托主题,将重要的知识点尽可能以直观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
14、,充分反映我国各地经济建设欣欣向荣的景象,以便于学生观赏、阅读、理解和把握。例如,教材说明生产决定消费的漫画、区别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漫画、同富不同路的漫画、表现生产全球化的“探究”等,都是作者和美编独具匠心的共同创作的成果。三、教材的设计思路 1教材体系的构建逻辑 全书共分“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与经营”、“收入与分配”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四个单元。基本的逻辑顺序是:从消费切入经济生活,回答“生产什么”,然后分析生产、分配,依次回答“如何生产”、“为谁生产”问题,进而从经济体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国际经济环境与发展趋势等方面,集中介绍我国经济活动的基本背景和舞台。全书的基本
15、逻辑结构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在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从事“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等经济活动,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我们可以用下面一个简单的图示表示这个教材的基本逻辑线索。2教材的思想政治观点 教材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下几个方面。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珍惜诚信的价值,增强法律意识,培养进取精神和
16、开放的胸怀。树立科学发展观。3教材的相关知识 教材的主要知识有: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及常见的信用工具;商品价格;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和观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司经营,就业与创业方式;银行存款;商业保险、债券、股票;利润、利息、股息;我国的分配制度;财政与税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科学发展观;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等等。教材设计力求以育人为本,以市场经济生活知识来支撑,突出思想政治观点教育;力求淡化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概念化、标准化的识记和理解要求,寻求在活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一、本单元的地位“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是任何社会都必须解
17、决的三个最基本的经济问题,经济生活的基本内容就体现在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解决中。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能够取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关键的一条就是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为了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关注、参与经济生活的兴趣,教材从消费切入经济生活和经济学理论,因为消费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经济现象,消费者是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最主要的身份。从消费切入充分体现了教材落实“三贴近”原则。教材围绕着消费主题,实际上回答了一个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生产什么生产人民群众需要的产品,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教材围绕消费生活中常见的商品、货币、价
18、格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商品理论、货币理论、价格理论以及劳动价值论,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创造产品、劳动创造价值等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本单元是全书的基础,掌握本单元的基本理论是学生学习其他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可以为学生参与经济生活、正确认识经济现象提供有效的理论武器。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第一单元从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消费现象出发,引领学生走入经济生活与经济学理论世界。在市场经济社会进行消费,一是离不开货币这个交换媒介,二是必须对商品的价格有所了解。这是消费者进行消费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条件。有了货币,了解了价格,自然才可以消费。正是基于这个生活体验,教材的
19、第一单元,首先领着学生去了解商品货币理论,然后了解价格价值理论,最后去了解与消费有关的知识。因此,本单元设计为三课: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三课多彩的消费。在这个单元里,具体内容的展开也是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在第一课阐述商品货币理论时,教材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各种商品入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商品,思考商品的基本属性。由购买商品离不开货币,逐步引导学生思考货币究竟是怎么产生的,然后层层揭开货币身上的神秘面纱,引导学生去发现货币的本质,认识货币的基本职能,了解现代货币的发展状况与趋势。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深入认识货币的本质及职能,理性地对待货币,克服拜金主义倾向。在第二课阐述
20、价格价值理论时,教材从生活中人人皆知的同一商品在不同时候、不同地区的价格不同,引导学生思考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影响价格的变动与差异。教材借助各种典型的生活场景,归纳出各种具体的影响价格的因素。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具体的因素到底是如何影响价格的,或者说,它们是通过什么渠道影响价格的,从而得出一个结论:这些具体的因素都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给或需求,才对商品的价格产生了影响,即供求影响价格。在认识价格为什么会波动以后,教材进一步领着学生思考:为什么商品价格的波动不是任意的,从而使学生意识到,有一个更加根本的因素在制约着价格波动,这就是价值决定价格,然后再深入思考价值又是由什么东西来决定的。有了这些知识作
21、铺垫,教材顺理成章地推出了价值规律。最后,教材集中探讨价格变动对生活及生产的影响,帮助学生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通过学习这些理论,可以为学生认识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经济现象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有助于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第三课,教材由各种消费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思考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影响我们的消费水平;同样是由各种消费现象出发,引导学生对形形色色的消费现象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类、总结,进而深入思考消费结构变化的规律。在学生对形形色色的消费行为有所了解以后,教材进一步发掘在背后支配消费行为的主要心理,在对各种主要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进行科学点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
22、学习以上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本单元综合探究的主题是“正确对待金钱”,它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金钱观教育,也是发展学生能力、帮助学生合作探究的平台。总结起来,第一单元的逻辑脉络是:消费的两个基本条件(消费离不开货币媒介,消费必须了解商品价格)影响消费水平与结构的因素、支配消费行为的心理正确的消费观正确的金钱观。正如我们教材的前言与课程标准所说的,学习这门课程的基本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现代经济生活是非常复杂的,每个人在复杂的经济生活中必然要扮演、承担不同的角色。所以,要准确把握每个单元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就必须首先了解在不同的经
23、济生活中,人们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或者说,人们是以何种身份参与经济生活的。身份与角色明确了,教育就会有的放矢。在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中,人们是以消费者的身份参与经济生活的。教材在这个单元设计安排的学习内容,是希望达到以下基本目标:从知识方面看,对马克思主义的商品货币理论、价格价值理论以及消费理论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从能力方面看,知道作为一个消费者应该怎样合理花钱;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看,知道怎样正确对待金钱,学会理性面对消费观念的变化,形成合乎时代要求的理性的消费观念。附单元结构图表 三、教育教学目标(一)教育教学目标要点 1知识目标 知道商品的含义。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
24、然性。知道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的本质。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了解价格的含义。知道货币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了解两种结算方式。了解信用卡的优点。知道两种支票的用途。懂得外汇的含义。理解汇率的变化。了解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2能力目标 透过现象认识商品、货币的本质的能力。历史地看待货币产生和发展的能力。认识商品货币货币职能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认识货币职能的能力。正确判断、识别有关商品和货币的经济现象的能力。初步掌握使用信用卡、支票的实践能力。联系人们对货币的不同
25、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等角度,说明应当如何对待金钱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增强平等意识。在了解货币作用的基础上,增强努力发展生产、增加财富的情感。培养作为商品生产者为用户着想的利他意识。增强爱护人民币的情感和辨别假钞的意识。憎恶制造假币、扰乱金融秩序等违法行为,增强法治意识。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如下: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四、教学内容分析(一)内容结构分析 1总体逻辑结构
26、此次课程改革,强调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作为在校学生,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最基本身份是消费者。因此,教材的第一单元讲“生活与消费”。消费必然涉及商品和货币,因而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介绍有关商品和货币的一般知识,旨在帮助学生从最熟悉的生活消费现象入手,逐步把握商品、货币、价格、信用工具和外汇等常见的经济知识。本课的逻辑结构是:由商品引出货币由货币的起源、本质,到货币的职能由金属货币到纸币由纸币到信用工具由中国货币到外汇。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两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与“信用工具和外汇”。2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本框下设三目,分别讲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和纸币。第一目:
27、货币的本质。货币与商品紧密联系在一起,讲货币就不能不涉及商品。教材以一个探究活动切入,引出商品,让学生探究商品的基本特征。然后,教材讲了四层意思。其一,商品的含义。从上一探究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到商品是人类劳动生产出来的。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概念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和把握。对于商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变异帮助学生认识清楚。其二,货币的产生。人们要在市场上得到商品,就得用货币去买,这就自然地引出货币。然而,在历史上,货币并不是与商品同时产生的,而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教材为了说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从物物交换的困难讲
28、起,进而阐明货币的产生。教材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物物交换的困难,自己动手去寻找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特意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具体场景中思考和感悟,进而领会教材关于货币产生的观点。其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也是经济学上的重要概念。所谓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谓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任何商品都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由于本次课程改革淡化学科体系,要求减少对概念的背诵记忆,所以教材没有从理论上对此加以阐述,而是力求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体悟出商品的这两个基本属性。教材为什么要在这里点出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问题呢?这是
29、因为,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总要找出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数量上的依据。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同质的东西,不同的使用价值无法进行比较,这就必然涉及价值问题。商品也好、货币也好,都有个价值问题,都会涉及价值的比较,所以,有必要在这里点出价值和使用价值问题。在以往的教材中,会在这里涉及诸如“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以及“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等一系列内容。本着减轻学生负担的原则,对于这些内容,教材予以舍弃,不作为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也不必为学生进行讲解。教材只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使用价值、什么是价值、二者是商品的基本属性即可
30、。其四,货币的本质。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教材为了给学生以感性认识,以贝壳的图示加以印证。在这部分内容中,教材主要讲了三个要点:一是贵金属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原因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二是货币的定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三是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教材上讲的这三点,应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此外无需扩展,以防止加重学生的负担。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是对学生进行正确金钱观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是批判拜金主义的理论依据。讲解这部分内容,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金钱观教育、反对拜金主义的思想教育。作为教师,对货币本质这一
31、内容的把握应该比学生更为深刻,需要明确这样几个问题。一是等价物的含义。在商品的交换关系中,一种商品充当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材料并和它相交换,我们就说这种商品是等价物。例如,一台电脑两台电视机,两台电视机与一台电脑等价,电视机就是电脑的等价物。二是一般等价物的含义。这里所讲的“一般”,指它在当时市场上可以和“一切”商品相交换,可以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这种商品在该市场能够被大家普遍接受。例如,在我国商周时代曾以贝壳作为一般等价物,在隋唐时期以布帛作为一般等价物;古希腊、罗马曾以牛作为一般等价物;太平洋上的雅普岛以大石头作为一般等价物。三是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的关系。在许多金融学教科书上,一
32、般等价物与货币是等价的,实物充当一般等价物,叫实物货币。与以上看法不同,我们的教材依据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说法,即只有当贵金属金银等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标志着货币的出现。金银为什么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呢?因为它们有以下几个特征:密度大、体积小;价值大,用较少的物品能进行较大量的交换;易于分割,给交换带来方便;不易磨损,即使分割之后也不会减少价值;便于保存,不会因为保存时间长而变质或者使价值发生变化;便于携带,能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交易。实物一般等价物只是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上述某些特征,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则显示出了极大的优势。可见,金银充当货币材料,不是某个先贤或聪明的皇帝选择的结果,而是
33、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的材料还会发生变化,其变化的依据,依然是货币材料需要具备的基本特征。第二目: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必然出现,是因为它有用、承担着特定的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与生俱来的两个基本职能。本目围绕这个问题,讲了四个方面。第一,货币职能概说。一是货币职能的含义,即其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二是货币有此职能,根源在于货币的本质;三是点出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对于第一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一带而过;对于第二点,教师应该给学生讲解清楚,因为后续教学内容中会经常用到这一知识点;第三点是后续内容详加阐述的重点。第二,价值尺度职能。教材先从学生身边的、常见
34、的现象出发,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思考这一问题,探讨其体现货币的什么职能。然后,教材讲了四个要点。一是什么是价值尺度职能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二是货币的计量单位如人民币的“元”、英镑的“镑”等;三是价格的含义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即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四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的一个特点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对于上述第一、二、四点,应该让学生了解。对于第三点即价格,因为后续教学内容常常用到,又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至于货币为什么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教师在课堂上不需要讲授。第三,流通手段职能。教材首先设计了一
35、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分析和感悟,旨在引出流通手段职能问题。然后,教材讲了四层意思。一是流通手段的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这一点要让学生有所了解。二是商品流通的含义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商品流通是相对于物物交换(其公式是“商品商品”)而言的,体现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后商品交换呈现的新特点。这一点并不难理解,也不是教学重点。三是生产者如何实现“惊险的跳跃”。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由商品到货币的变化是重要而困难的,马克思对此有精彩的论述。教材援引马克思的论述作为探究活动的素材,让学生探究思考,然后提出商品生产者实现这一跳跃的要求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
36、品。这一点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有人认为,市场经济以利益为驱动力,人们都追求自己或者本单位的利益,这与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不相容。这种观点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误解。获利是商品生产者的直接目的,但商品生产者只有把商品卖出去才能获利,而要把商品卖出去,就必须为购买者着想。也就是说,市场经济内在地包含着利他的因素,与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是相容的。如果生产者不讲道德,不为他人着想,商品就卖不出去,最终会被市场淘汰。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注意挖掘思想教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四是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37、这一点是相对于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观念上的货币而言的。在商品流通中,卖出商品获得货币、用货币购买商品,都必须用实实在在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即谁也不会同意别人用空话换走自己的商品。当然,这里的“现实”,是从客观、真实的意义上讲的,是实在的货币,并不仅仅指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即使当时未付钱,以后支付的货币仍然是现实的货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会涉及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问题。考虑到要减轻学生的负担,教材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及计算公式,以专家点评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是对相关教学内容的延伸,并不对全体学生作要求,只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理解这一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不必对此问题深入讲解,也不
38、要求学生掌握,可以灵活处理。第四,货币的其他职能。在本目的最后,教材还指出了货币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职能。然后用相关链接的方式对这三种职能作了简要解释。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求学生知道货币还有这三种职能即可,不必提出更高的要求。一般来说,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应该是足值的金属货币。这是因为,从货币的起源和历史上看,足值的金属货币有稳定可靠的保值贮藏作用,在今天贮藏金银也不失为一种手段。但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储蓄现金是更常见、常用的贮藏方式(尽管这有贬值的危险)。所以,如果有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对此稍加分析,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不可将此问题绝对化。第三目:纸币。货币有一个从金银条块到铸币再到纸
39、币的发展过程。现在的学生接触到的主要是纸币,需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纸币的知识,因此,教材安排此目。在这一目中,教材主要讲了四个问题。其一,纸币出现的必然性。教材由一个探究活动导入,旨在让学生对比使用金银条块与使用纸币的异同,探讨纸币的优越性。教材主要讲了四层意思:一是货币发展的脉络从金银条块到铸币再到纸币;二是使用金银条块的麻烦要核实重量、检查成色;三是使用铸币的缺陷会造成磨损;四是纸币被各国普遍使用的原因,即纸币的优点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对于这些内容,教师让学生了解即可。其二,纸币的含义。教材给纸币下的定义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
40、值符号。纸币是靠国家(政府)强制力来使用的,一般由某个国家发行。但也有例外,如香港、澳门就有在当地使用的合法货币(港币、澳币),欧元区的众多国家则共同使用欧元。港澳不是国家、欧元区不限于一个国家,因此教材特意注明“或某些地区”。以往教材讲纸币是货币符号,这种表述在金本位条件下是正确的。然而,生活在当代的中学生,他们面对的纸币既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也不能随意兑换黄金,即纸币与黄金彻底脱钩,纸币的面额只代表一定数量的价值。因此,教材将纸币视为价值符号。其三,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纸币既然由国家发行,是不是可以任意发行呢?不是的。纸币发行必须按规律办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
41、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如果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阻碍商品流通。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既包括纸币,也包括大量的银行存款货币。事实上,流通的纸币只占流通中的货币量的一小部分。因此,对“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不能误解为纸币发行量可以等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实际上,纸币发行量大大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由于正文出现了通货膨胀一词,所以教材用名词点击的形式简要介绍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这两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有个大致的了解,但不作为教学的要求。这是因为,通货
42、膨胀是个复杂的问题,并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就物价持续上涨而言,可能是成本推动造成的,也可能是需求拉动造成的。教材介绍通货膨胀时,只是点出纸币发行过量是其原因之一(通过拉动总需求)。对这两个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可作灵活处理,但是不能展开、拓宽,不然会加重教学负担,与教材编写的初衷相违背。对于“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这个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不必扩展更多的知识,只要求学生知道结论,知道违背这一要求所导致的两方面恶果就可以了。教材在这里安排了一个相关链接,介绍一些不法之徒伪造货币扰乱金融秩序,介绍我国刑法对伪造货币所规定的处罚,以及我们应该爱护人民币,提高辨别假钞的能力。为什么
43、要在这里安排这一相关链接呢?这是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可以购买商品,纸币的伪造能让不法之徒大获其利,所以有必要在此渗透金融方面的法制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课承担德育的、知识的、政策的教育功能,但这种教育是有限的,应该是水到渠成、润物细无声的。教材以相关链接的方式来安排,既给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关思想教育提供契机,又防止教学内容过多。也就是说,相关链接中的内容,教师可以灵活处理,不要求学生掌握。其四,电子货币。由于本目是从货币发展的角度讲纸币,所以有必要展望一下货币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即电子货币。对于电子货币,学界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有的金融专家认为,电子货币就其实质而言,还是银行存款货币,而
44、不是独立的货币形态。在教学中,教师提及一下就行了,没有必要在概念的准确性、外延的明确性上仔细挖掘,只让学生了解这一现象就可以了。3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 本框是第一框的延伸,讲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时涉及的信用工具,以及有关外汇的内容。本框内容具有较强的工具价值,共分为两目。第一目:信用工具。本目的逻辑顺序是:现代经济往来的结算方式信用卡、支票等是结算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的含义、优点支票的含义、种类。本目主要讲了三个问题。第一,关于结算方式。经济收支往来需要结算,结算是货币所有权的转移,与上一框的内容有密切联系。本目围绕结算讲了四个要点:一是当前常用的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
45、与转账结算;二是现金结算方式的特点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三是转账结算方式的特点双方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四是引出常用的用于结算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等。这些内容容易理解,教师让学生了解即可。第二,关于信用卡。教材用不少学校使用校园卡这一现象为素材,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由此导入正文的学习,这样的切入更贴近学生生活。对于信用卡,由于它是在不断发展中的,人们对它的认识尚存在分歧。狭义的信用卡,仅指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债权债务关系,据此有人认为,只有那些银行贷记卡才是真正的信用卡。也有人认为,履行约定就是信用,据此那些银行借记卡、校园卡、消费卡甚至电话卡都算信用卡。信用卡的用途
46、在迅速扩展着,人们对信用卡的认识也会不断发展。我们的教材对信用卡的解释,采用的是对信用卡的广义理解。关于信用卡,教材主要讲了两层意思。一是信用卡的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鉴于银行信用卡最常用,所以,教材简要提及一下。但考虑不能加重学生负担,教材也未细分借记卡和贷记卡、准贷记卡。教材随后的相关链接,以图文方式对银行信用卡作了介绍,说明使用银行信用卡的人很多,旨在引起学生的关注。二是使用信用卡的方便: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消费购物,增强消费安全。这一点是学生能够感觉到的,容易理解,教师不必过细地讲授
47、,让学生了解即可。第三,关于支票。教材以探究活动导入,并给学生以直观的现金支票的感性认识。然后,教材讲了四层意思:其一,什么是支票;其二,支票的种类;其三,转账支票怎么用;其四,现金支票怎么用。为了回应探究活动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教材用相关链接的方式具体介绍了使用现金支票的注意事项。这些内容只是常识,理论性不强,主要是实践操作问题,因此教学难度不大。应该说明的是,常用的结算工具还有汇票等,只是考虑减轻学生负担,教材未涉及这些内容,在教学中,教师也不必加以拓展。第二目:外汇。与外国人有经济往来,就会涉及外汇。在开放的条件下生活,培养学生的世界经济眼光,就不能不讲外汇。但是外汇问题不仅专业而且复杂,
48、教材只能介绍一些基本常识。对这一问题,本目主要讲了三层意思。其一,外汇的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支付手段,既指支付方法,又指用于支付的资产,不要与货币支付手段职能中的“支付手段”一词混为一谈。从外汇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外汇与外币的区别。外汇包括外币,但不等于外币,因为外汇除外币外,还包括银行存款等外币支付凭证、债券股票等外币有价证券、其他外汇资产等。在教学中,教师只要让学生理解外汇的含义、知道外汇不等同于外币就可以了,不要作更多的扩展。其二,汇率。这是使用外汇的重要因素,是重要的概念。教材讲了两点:一是汇率的含义,即两种货币之间的比率;二是汇率的
49、变化。如果用 100 单位外币可以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教材随后的探究活动,是对汇率知识的运用,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说明的是,汇率问题很复杂,外汇牌价中既有现汇买入价又有现汇卖出价,既有现钞买入价又有现钞卖出价,还有中间价。现汇买入价,是指存放于银行账户的外汇换成人民币时执行的外汇交易价格。现钞买入价,是指将外汇现金换成人民币时执行的外汇交易价格。卖出价,是指用人民币购买外汇的时候执行的外汇交易价格。买入和卖出,都是从银行的角度来说的。例如,用外汇来换人民币,那么银行就相当于用人民币买入外汇,所以执行买入价。外汇中间价又叫中间汇率,是买入汇率和卖出
50、汇率的平均数,其计算公式为:中间汇率(买入汇率卖出汇率)/2 外汇交易中心公布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港币汇率中间价,作为当日外汇交易的基准价。对于如此复杂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简化处理,只要求学生简单理解汇率及汇率变动的意义就可以了。其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是金融稳定、经济稳定的要求,也是在国际上人民币坚挺的表现。目前中国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绝对稳定是不可能的,但要追求基本稳定。教材在这里讲了两点:一是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二是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即对人民生活安定,国
51、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按教材的要求让学生领会以上两点就行了,不必扩展诸如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影响等复杂的问题。(二)教学提纲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含义 (2)物物交换的困难和一般等价物的产生 (3)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4)金银作为货币材料的优点 (5)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2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的含义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的含义 商品流通的含义和对生产者的启示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职
52、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纸币 (1)纸币的优点及其含义 (2)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 1信用工具 (1)两种结算方式 (2)信用卡 信用卡的含义 信用卡的功能和优点 (3)支票 支票的含义 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2外汇 (1)外汇的含义 (2)汇率的含义 (3)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 (4)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 (三)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操作建议 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第一目:货币的本质。此目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这些购买的物品都是商品。设计意图 一是导入。作为消费者,家庭消费离不开商品,由此导入是为了贴
53、近学生生活。二是调动学生思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究商品的特征,引导学生学明白。三是通过变异情景,让学生准确把握商品的概念。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活动提供的材料。(2)让学生讨论第一个问题,概括商品的特征。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由表及里,从表面上各不相同的商品中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3)组织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进一步辨析商品的概念。母亲为自己织的毛衣不是商品,是因为它不是用来交换的。(4)鉴于第二个问题的辨析尚不足以完全把握商品的特征,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阳光是不是商品?“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工业品”对吗?“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物品”对吗?“商品就是劳动产品”
54、对吗?通过辨析,帮助学生完整准确地把握商品的概念。(5)教师适时点拨,作简单小结。注意事项 (1)本探究活动较为简单,不宜使用过多的时间。(2)教师增加的提问,可以由学生课后搞清楚。(3)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讲授法的功能,避免为了活动而活动。(4)对于商品的概念,要注意从内涵、外延两个方面搞清楚,引导学生综合把握商品的特性。(5)对于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根据条件来判断,注意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例如,废品是不是商品?对此要具体分析废在何处、有用在何处,是不是用来交换,否则就难于搞清楚。当然,在教学中,对于此类问题,教师要尽量避免引出,以防止学生钻牛角尖。(6)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教师要注
55、意对学生进行平等、法治方面的教育。第二个探究活动:要咖啡的拿红珍珠来。设计意图 这是一个虚拟情景,尽管有出处,只是一个可供探究的好材料。安排这一探究活动,一是要使学生感受物物交换的困难;二是让学生体会通过媒介进行交换的必然性,体会一般等价物出现的必然性;三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活动情景和图示,进入角色。(2)让学生讨论第一个问题。结论是:卖咖啡的人和有红珍珠的人能够成交,因为他们都需要对方的商品。(3)组织学生探究第二个问题,感受物物交换的种种麻烦和不便。结论是:如果有红珍珠的人需要牛奶,经过一系列的复杂交换过程,大家都可
56、以成交。(4)组织学生探究第三个问题。这个问题具有发散性,对学生是一个挑战,教师要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创造性思维。我们希望学生得出的结论是:最好的办法是借助于媒介进行交换。(5)教师归纳,导入新内容的教学。注意事项 (1)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体验、感受物物交换的困难,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教师要激发学生探究思考的积极性。(3)在探究中要使用好图示,并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4)教师的引导要灵活,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对开放性思路要辩证分析。例如,学生可能会提出不交换就免除了交换的麻烦。对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进一步分析:自给自足,既不可能,又阻碍生产发展,由此进行历史唯物
57、主义教育。又如,学生可能提出交换的量的问题,这一问题更为深刻。对此,教师更要予以鼓励,并告诉学生后续内容会讲到这一问题。第三个探究活动:体悟商品的基本属性。设计意图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是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是需要学生把握的。安排此探究活动,一是让学生自己学明白,自己体会,这样认识才深刻;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认识商品的基本属性;三是诱导学生体会,在商品交换中有个量的依据问题,思考这个依据是什么;四是引导学生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自己先体会。(2)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概括出商品的基本属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入商品的形状、颜色、味道等非基本
58、属性。(3)教师归纳,明确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注意事项 (1)这个问题理论性较强,教师可以选择讲授的方式。(2)讲这个问题要与商品的定义结合起来,与上一探究活动联系起来。(3)商品的基本属性虽然重要,但教师小结时不必扩展知识,以防止加重学生的负担。第二目:货币的基本职能。此目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它们体现了货币的哪种职能?设计意图 一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货币职能问题;二是改变以往注重教师讲授的方式,力求提供平台让学生学明白,提高其学习能力;三是让学生感受,生活当中有学问,司空见惯的商品标价,有货币数量、货币单位等问题,不同商品不同价也一定有其内在根据,提高学生
59、透视经济现象的能力。操作建议 (1)让学生联系商品的基本属性,仔细阅读图文。(2)讨论教材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从它们有没有用、有什么用、是不是用于交换、表示的是什么等角度加以引导。结论是:这里的数量单位表示的是商品的价格,体现了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注意事项 (1)教师要引导学生会看,既看到物,又看到它们是商品。(2)教师要引导学生联想,想到商品基本属性、交换、货币单位、货币职能等。(3)此探究活动相对简单,如果时间不允许可以由教师讲授。(4)教师的归纳小结要注意与后续内容的衔接。第二个探究活动:这里的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设计意图 此探究活动同上一活动相似。一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货币职能问题
60、;二是让学生深刻感受生活当中的经济现象,其中涉及商品交换、货币、货币职能等;三是让学生体会此场景中体现的货币的职能。活动建议 (1)让学生仔细阅读图文,感知其蕴意。(2)联系关于商品交换的图示,说明本图中顺利实现交换的原因。(3)比较与上一活动的不同,探究此场景中货币职能的特点。本场景中,在卖与买两个相互衔接的阶段中,货币发挥了流通手段职能,货币充当了商品交换的媒介。(4)教师小结。注意事项 (1)教师要引导学生会看,既看到静态的物,又看到动态的商品流通。(2)教师要引导学生联想,既联想到商品的基本属性、交换、货币职能,又联想到物物交换的困难、货币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3)此探究活动相对简单,
61、如果教学时间太紧可以由教师来讲授。(4)教师的归纳小结要注意与后续内容的讲解相联系,埋下伏笔。例如,布和菜如何才能卖掉换成钱、如何卖出好价钱?第三个探究活动:摔坏的一定是商品生产者。设计意图 本探究活动的素材,是马克思关于商品交换的一段精彩论述,与商品流通的公式自然相接。安排此活动,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是主要的。有人认为,市场经济靠利益驱动,人们都追求自己或者本单位的利益,这与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不相容。这种观点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误解。马克思的这段论述,揭示出市场经济的某些道德要求。二是培养学生辩证认识问题的能力。三是帮助学生理解由物物交换到商品流通所蕴
62、涵的风险。四是导入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的一个特点,即必须用现实的货币。操作建议 (1)让学生联系商品流通公式,认真阅读马克思的论述。(2)让学生就第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商品流通的第一个环节,是生产者把商品卖出去,这样生产者才能获利。如果卖不出去,就意味着生产者白白付出劳动,得不到货币,最终被市场所淘汰。这关系到商品所有者的生死存亡,摔坏的当然就是商品所有者了。要把商品卖出去,生产者就必须为购买者着想。如果生产者不讲道德,不为他人着想,商品就卖不出去。这表明,市场经济内在地包含着利他的因素、职业道德的因素,与我们今天提倡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是相容的。(3)组织学生联系货币执行价值尺
63、度职能时的特点,讨论第二个问题。结论是: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4)教师小结。注意事项 (1)第一个问题具有开放性,在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分析。(2)教师要注意挖掘思想教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3)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商品流通中的风险,增强辩证看问题的能力和风险意识。(4)引导讨论第二个问题时,教师要注意与前边内容的联系、对比。第三目:纸币。此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说说纸币在哪些方面优于金属货币。设计意图 一是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纸币问题;二是让学生感受金属货币的不便;三是让学生自己探究纸币的优点;四是引导学生历史地看问题、发展地
64、看问题。操作建议 (1)让学生看图说话。分析活动材料提供的场景,从服饰、形象、动作等角度说出什么时代、人物在做什么。(2)回答教材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本题目比较简单,结论是:剧中人物是用贵金属银子购物的。(3)引导学生对比纸币,寻找用金银条块作货币的不方便之处。(4)教师归纳第二个问题。结论是: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具有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磨损等优点。正是有了这些优点,纸币最终取代了金属货币。注意事项 (1)此活动较为简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灵活处理。(2)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历史地看问题。金属货币比其他一般等价物要好,当然比起纸币又有不足。(3)可以把学生的
65、探究与教师的讲授结合起来,即将学生的发言结论在黑板上分类写出,最后由教师归纳出纸币的优点。(4)教师要暗示学生,一切事物都可以而且应当进行利弊分析,都是不断运动发展的。第二框 信用工具和外汇 第一目:信用工具。此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现金消费与刷卡消费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 一是导入对信用卡的介绍;二是让学生感受刷卡消费的便利;三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展地看问题,认识货币的发展趋势。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材料。如果学生了解得更多,还可以让学生补充信用卡的用途。(2)分析使用“一卡通”带来的方便。(3)通过对比,归纳刷卡消费与现金消费的不同。这种不同是广泛的,表面上看是用卡与用纸
66、币的不同,背后还有方便不方便、安全不安全、是否减少现金的使用、是否符合时代趋势等多种不同。简言之,刷卡消费更加简单、方便、高效和安全。(4)教师小结。注意事项 (1)灵活处理。本探究活动相对简单,如无时间可以由教师讲授。(2)从本地实际出发。如果本地学生没见过信用卡,可以由教师介绍,或者用实物演示。(3)教师的引导要重在分析、体会信用卡的优点上。第二个探究活动:这张票据是什么?设计意图 一是导入对支票的讲解;二是给学生以支票的感性认识;三是提供平台,让学生自主探究关于支票的知识,学会学习;四是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对经济现象感兴趣。操作建议 (1)读图读文。让学生阅读活动中的文字说
67、明和问题,特别要仔细辨识支票上的主要内容。(2)回答问题。根据支票的图示,回答第一个问题。结论是:小张领到的票据是现金支票。(3)猜想与交流。组织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学生没有使用支票的经历,但是,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对银行的感性认识、教材提供的文字情节,可以猜想,可以询问他人,可以提出并交流自己的主意。这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教材在正文予以了说明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使用现金支票的注意事项,教材的相关链接作了说明。(4)教师讲解。联系学生提出的方法,结合教材的内容,教师导入对支票的讲解。注意事项 (1)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读图,并进行发散思维。例如,由图可知是现金支
68、票,是否还有其他种类的支票?现金支票可以兑换现金,如何保证支票的真实?(2)在讲解中,教师要注意支票的使用是实践问题,用过一两次就懂了,不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上的内容。(3)教师还要注意,支票的使用在不同地区会有差别,在不同时间使用也会有不同要求,不要将活的知识僵化。(4)关于支票的知识并不难懂,如果没有时间,此活动也可简化处理,如只让学生看图,然后讲解。第二目:外汇。此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人民币外汇牌价。设计意图 一是结合具体材料,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汇率及汇率变动的意义;二是培养学生动手做、动脑思考的能力;三是帮助学生树立参与经济生活要趋利避害的意识;四是通过计算比较,巩固有关汇率的知识。
69、操作建议 (1)让学生看牌价的变化,体会美元与人民币币值的差异。(2)让学生计算并回答问题。我国汇率的计算公式为直接标价法,在材料中已经给出。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是降低了,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上升了。(3)教师总结,结合本案例进一步解释汇率,解释我国使用的汇率标价方式,说明汇率的升降意味着什么。注意事项 (1)开展探究活动前,教师要让学生深刻领会汇率的含义、了解汇率变动意味着什么。(2)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宜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培养严谨的作风。(3)教师要向学生说明,汇率问题很复杂,到银行兑换外币时买入价与卖出价是不同的,买现钞与买现汇也不同。要给学生一个印象汇率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化,有不明白的地
70、方可以请教银行工作人员。三、重点、难点分析 (一)重点问题分析 1关于商品 商品是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也是要求学生掌握的一个概念。(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这一定义的属概念是劳动产品,凡不是劳动产品的(如空气)不是商品。这一定义的种差是用于交换,凡不用于交换的(如母亲为自己织的毛衣)不是商品。辨析商品概念,就要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搞清楚。例如:阳光是不是商品?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工业品吗?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物品吗?商品就是劳动产品吗?通过辨析我们可以完整准确地把握商品的概念。(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71、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价值。任何商品都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教材虽然没有把这一内容与商品的定义一起讲,但是学生应该掌握。2货币的本质 准确理解货币的本质,是把握本课知识的基础和关键,是联结本课其他知识的纽带。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准确理解货币的本质,需要掌握以下几点。(1)等价物的含义。在商品的交换关系中,一个商品充当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材料并和它相交换,我们就说这种商品是等价物。例如,一台电脑两台电视机,电视机就是电脑的等价物。(2)一般等价物的含义。理解一般等价物的关键是理解“一般”的含义。所谓一般,指它在当时的市场上可以和“一切”商品相交换,可以表现“一切”商
72、品的价值。也就是说,这种商品在该市场能够被大家普遍接受。例如:在我国商周时代曾以贝壳作为一般等价物,在隋唐时期还以布帛作为一般等价物;古希腊、罗马曾以牛作为一般等价物;太平洋上的雅普岛以大石头作为一般等价物。(3)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的关系。在许多金融学教科书上,一般等价物与货币是等价的,实物充当一般等价物就叫实物货币。但是,我们的教材沿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说法,即只有贵金属金银等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我们才说货币出现了。一般来说,要求作为货币的商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价值比较大,用较少的物品能进行较大量的交换;易于分割,分割之后既不会减少价值,又给交换带来方便;易于保存,不会因为保存时间的长短而使价值
73、发生变化;便于携带,以便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交易。实物一般等价物只是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上述某些特征。商品交换关系不很发达时,实物一般等价物的缺点并不是不可容忍的。当商品交换关系很发达时,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显示出了极大的优势。所以,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4)有两点要注意。一是选择金银充当货币材料,不是某个先贤或聪明的国王选择的结果,而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明确这一点,是因为在我国历史上曾有人认为货币是某个人发明的。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的材料也会发生变化。尽管贵金属是人类历史上使用最悠久的货币材料,但在现代社会货币材料仍在发生变化,这
74、种变化依然根据货币材料所要具备的特征来决定。3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本课知识的核心。现实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货币,不了解货币的职能,就无法真正懂得货币,就无法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在这里,“基本”是指这两个职能是从货币产生时就有的,货币的其他三个职能即贮藏手段职能、支付手段职能以及世界货币职能,都是在这两个基本职能基础上派生出来的。理解货币的职能应重点放在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这两个基本职能上。(1)价值尺度职能。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在教学时,教师要强调“一切”二字。如果不是衡量一切商品的价
75、值,而只是一个或几个,那就不是货币,只是等价物。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也有价值。价值尺度与价格的关系。一般来说,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对货币来说,货币在这里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对商品价值而言,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的高低与商品本身价值的大小成正比,与货币本身的价值成反比。这一点并不要求学生掌握。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要观念上的货币(想象中的货币)即可,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货币充当价值尺度,自身必须确定一个计量单位,
76、即货币单位。(2)流通手段职能。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这一职能又叫购买手段。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的关系。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进行交换,强调交换的形式。对此,学生如果死记硬背,容易出现错误,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真正分清二者的关系。初期的商品交换与商品流通的关系。初期的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可用公式表示为“商品商品”。货币出现后,交换就以货币为媒介,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为“商品货币商品”,二者有明显的区别。第一,前者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后者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第二,前者在货币产生前就存在了
77、,后者则是在货币产生后出现的。第三,前者买和卖是同时进行的,双方满意就可成交;后者买和卖在时间上、空间上是分离的。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而不能只是观念上的货币。这里要注意与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所需的观念上的货币相区别。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与之成正比)和货币的流通速度(与之成反比)所决定。在此应明确价格总额商品价格商品数量,明确货币流通速度指一定时期内货币在买主和卖主之间转手的次数。对于这一点,学生了解即可,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4纸币 纸币代替金属货币以后,人们通常把流通中的纸币称为货币。人民币就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在今天的现实经济生
78、活中,人们经常接触的货币之一就是纸币。因此,掌握有关纸币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参与经济生活。(1)纸币的含义。纸币是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这里要强调几点。一是纸币只是一种价值符号,即代表着一定数量的价值。这是纸币与金属货币的最大区别。金属货币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而纸币本身的价值可以忽略不计。纸币的面额只是代表着一定数量的价值,因而称为价值符号。二是由于纸币只是价值符号,它的流通必须以发行者强大的信誉或强制力为基础,否则就无人使用。因此,后来纸币都由国家垄断发行权,因为国家的信誉高,具有强制力。三是由于纸币只是价值符号,国家必须控制好发行量,否则纸币会贬值,影响纸币的信誉。此
79、外,非主权国家的地区政府,如我国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也有本地强制使用的纸币。欧元是欧元区国家的政府联合发行并在本地区强制使用的纸币。(2)纸币作为现行的货币,执行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在现行货币制度即纸币本位制下,纸币的这些职能,是从它取代黄金的流通手段职能开始,然后逐步发展起来的。这些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3)与铸币相比,纸币具备的优点。第一,纸币印刷成本比金属货币铸造成本低得多;第二,纸币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可以防止贵金属的无形流失;第三,纸币比金属货币更容易保管、携带和运输。(4)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在金属货币时代,一般只会由于金属供给量
80、不足导致通货紧缩。随着纸币的普遍使用,通货膨胀问题开始变得引人注意。共同点。第一,纸币的发行量有客观的规律性要求,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不相符,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现象。第二,二者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不同点。第一,含义与实质不同。通货膨胀指的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定要注意,纸币的发行量太多本身并不能直接导致通货膨胀,它必须通过刺激社会总需求来拉动物价水平上涨。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物价水平全面、持续地下
81、跌。第二,危害性不同。通货膨胀的出现,直接引起纸币贬值。如果人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出现下降,购买力降低,商品销售困难,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通货紧缩,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生活有好处。但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企业销售额增加但利润减少;投资者不愿投资,消费者不愿消费;市场不景气,大量资金闲置;加剧生产经营者在价格上的恶性竞争,不利于企业的正常经营。通货紧缩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不利。第三,解决办法不同。解决通货膨胀的举措有:其一,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其二,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实行适度从紧和量入为出
82、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努力增收节支,同时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其三,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抑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其四,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解决通货紧缩的举措有: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外贸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特别需要扩大内需,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对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并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只让学生知道有这两种经济现象即可。(二)难点问题分析 1信用卡 信用卡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新事物,而且处在快速发展之中,人们对它的认识存在种种分歧,以致我们的教材介绍它、学生把握它有难度。这种困难,不是理论上的困难,而是缘
83、于世人看法的不同。(1)什么是信用卡。狭义的信用,仅指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债权债务关系。据此有人认为,只有那些银行贷记卡才是真正的信用卡。更多的人认为,履行约定就是信用。据此那些银行借记卡、校园卡、消费卡甚至电话卡都算信用卡。信用卡的用途在迅速扩展着,人们对信用卡的认识也会不断发展。我们教材对信用卡的解释,采用的就是对信用的广义理解。教材这样定义信用卡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这种界定,既包括了那些从狭义上理解信用的贷记卡,也包括了我们生活中大量使用的各种电子支付卡。(2)使用信用卡的便利。使用信用卡给人带来许多方便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
84、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消费购物,增强消费安全。信用卡的使用主要是实践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对于信用卡这个难点,让学生按照教材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就行了。使用信用卡的诸多问题,待学生实际使用时再进一步学习。2外汇 (1)外汇的含义。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这里所说的“支付手段”,与货币职能中所说的“支付手段”不同,前者是广义的,后者是狭义的。1996 年 1 月,国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一章第三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外汇,是指下列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作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外国货币,包括纸币、铸币;外币支付凭证,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
85、凭证等;外币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等;特别提款权、欧洲货币单位(欧元现已取代欧洲货币单位);其他外汇资产。”(2)外币与外汇。从外汇含义的分析可见,外币与外汇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首先,外汇包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外币。并不是所有的外国货币都能成为外汇。一种外币要成为外汇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其一,自由兑换性,即这种外币能自由地兑换成本币。其二,普遍接受性,即这种外币在国际经济往来中能被各国普遍地接受和使用。其三,可偿性,即这种外币资产能够保证得到偿付。此外,在理解外汇这一概念时,还应注意其中的债权内涵。我们持有外汇,意味着对外汇发行国拥有债权。持有外汇过多,一方面意味着国
86、际支付能力强和有可能对外汇发行国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大量该由本国享受的资源,被借给外国利用,并要承担外汇贬值的风险。对于外汇,只要求学生理解其含义,以上关于外汇的扩展性介绍,不要求学生掌握。3汇率 (1)汇率的含义。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其实就是用一种货币单位表示的另一种货币单位的价格,所以汇率又称汇价。(2)汇率标价的两种方式。其一,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多少单位本国货币。这相当于计算购买一定单位外币应付多少本币,所以又叫应付标价法。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目前都采用直接标价法。在直接标价法下,若一定单位的外币折合的本币数额多于前
87、期,则说明外币币值上升或本币币值下跌,叫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如果一定单位的外币折合的本币数额少于前期,这说明外币币值下跌或本币币值上升,叫外汇汇率下跌。其二,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又称应收标价法。它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在国际外汇市场上,美元、英镑等均为间接标价法。在间接标价法中,本国货币的数额保持不变,外国货币的数额随着本国货币币值的对比变化而变动。如果一定数额的本币能兑换的外币数额比前期少,这表明外币币值上升、本币币值下降,即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如果一定数额的本币能兑换的外币数额比前期多,则说明外币币值下降、本币币值上升,即外汇汇率下跌。直接标价法和间接
88、标价法之间存在着一种倒数互换关系。(3)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有:外汇的供给与需求(即供求关系),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率的差异,经济增长率,利率水平,国家货币当局的干预与管制,市场预期,外汇投机活动等。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之下,本国货币与外币相比发生贬值或升值两方面的变动。(4)汇率变动的影响。汇率的变动包括本国货币贬值和升值两个方面。现以本国货币贬值为例说明对经济的影响。第一,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本币贬值后,一国的贸易收入往往会得到改善,整个经济体系中外贸部门所占比重会扩大,会提高本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会有更多的国内产品出口国外同国外产品竞争。本币贬值对物价也有影响。一方面,出口扩
89、大会引起需求拉动物价上升;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国内生产成本推动物价上升,货币贬值的影响会逐渐扩大到所有商品,引起通货膨胀。第二,对国际收支的影响。通过降低本国商品相对外国商品的价格,可以使外国人增加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使本国居民减少对外国产品的需求,因而有利于本国的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外国货币的购买力相对提高,贬值国商品、劳务、交通、住宿等费用相对便宜,有利于吸引外国游客,扩大旅游业的发展;本币贬值对国际资本流动也有影响,如果贬值趋势不断发展,资金会从本国转移到其他国家,引起资金外流。第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小国的汇率变动只会对贸易伙伴国的经济产生轻微的影响,主要工业国的货币贬值会影响其他国家的贸
90、易收支,由此引起贸易战和汇率战,并影响世界经济。主要工业国汇率的变化还会引起国际金融领域的动荡。在国际贸易和借贷活动中将要收进贬值货币的一方会遭受损失,而将要付出贬值货币的一方将从中获利。主要货币的汇率不稳定还会给国际储备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影响。(5)中国政府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态度及其重要意义。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和金融持续稳定发展,而且有利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金融的稳定发展。从根本上说,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发展。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我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做法提高了人民币的信誉,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吸引了外商投资。对于汇率这一复杂问题,只要求
91、学生掌握汇率的含义、汇率升高和汇率跌落意味着什么就可以了。至于上述扩展性的介绍,仅供教师教学时参考,对学生不作要求。4正确对待货币 从理论上讲正确对待货币,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在现实生活中,“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等思想和行为的存在,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正确对待货币是本课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难点,也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1)货币被崇拜的原因。货币出现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一切商品和服务首先都要与货币相交换。在商品经济社会,一个人手中拥有货币,就可以购买到他所需要的所有商品和服务。这样,货币成了社会一般财富的代表,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
92、要作用,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力量。(2)货币并不神秘。从货币的产生过程看,它本身只是一种普通的商品;从货币的本质看,它是一般等价物;从货币的作用看,货币的作用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3)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现实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材料,用实例阐述不同金钱观对人生的不同作用。(4)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态度的教育。要强调以理服人,用事实说话,要实事求是,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思想和态度进行调查,其次可针对学生的思想和态度进行专题讨论或辩论,最后进行总结和引导。四、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建议 本课共安排三课时,第一框两
93、课时,第二框一课时。(二)教学方法建议 1多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 本次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以便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教材上的或者教师自己准备的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讨论、争辩、合作探究。对于教材上的探究活动,要灵活处理。本课教材一共设计了 10 个探究活动,为的是给教师教、学生学提供探究的平台。当教师没有更好的活动可供学生探究时,可以运用教材中的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当教师有本地的、更适合自己学生的、更有辨析性的活动,可以替代教材上的相关活动,用更能吸引学生的更好的活动开展教学。组织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难免要比讲授费些时间,教材上的教
94、学内容又较多,因此,如果教材上的每个活动都开展似乎是不可能的。对此,教师要有选择。有的组织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学习,有的只让学生看看就行了,有的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探究,有的可以由教师讲解。也就是说,教材上设计的活动,教师可以用,也可以不用;可以在课上用,也可以在课下用;可以用书上的,也可以用自己设计的。这里要注意,让学生动起来、带着问题探究是课改大力倡导的,也是我们应该努力做的,要避免仅用老办法(以讲授为主的方法)讲新教材。对于探究活动可以灵活处理,但活动所要达成的目标则是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只是达到目标的方式不同而已。2不忽视传统讲授方式 教学方式的转变,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准。课程改革中,凡过去
95、行之有效的好方法,都要继承,不能舍弃,不然就是对课改的误解。本课涉及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商品、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货币的职能、价格、纸币、汇率等,有的可以通过学生借助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来感悟、探究,有的更适合于教师的讲授。即使由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也要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进一步讲深、讲透。3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手段 如果条件允许,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录像、投影、课件等,以增加感性形象,加大信息量,提高趣味性。4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本课的教学内容,与本单元的综合探究密切相关,因此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的综合探究活动予以指导。此外,学生可以到银行了解信用卡的使用情况,了解外
96、汇汇率变动的情况,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参观当地的货币展览等。对此,教师也要加以指导,特别要绝对保证学生的安全。当然,如果时间、条件不允许,本课也可以不安排学生开展校外实践活动。(三)教学评价建议 1知识评价 本课涉及诸多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因而不能忽视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参见本课知识目标。评价的方式可以采用测评、提问、阶段考试等。2学习表现评价 对学生参与本课教学的表现,如课前准备、课上发言、合作探究等,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和效果,应予以随机的、整体的评价。评价要以激励为主,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他们深入思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学生的自我反馈、体验总结等,也是评价的依
97、据,也不能忽视。3学生的实际表现评价 本课教学内容涉及金钱观,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待金钱的态度和行为,应该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并通过评价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觉悟。五、自我测评与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货币的本质是()A一般等价物 B商品 C金银 D人类劳动 2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货币必须是()A价值不变的特殊商品 B想象的货币 C现实的货币 D一种价值符号 3在商店里一支钢笔标价为 6 元,这里,货币执行的是的职能。()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4纸币由国家发行,其发行量必须()A以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为基准 B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为限度 C以流通中所需要
98、的货币量为限度 D与待售商品的总价格相一致 5支票的使用大大方便了商品交换与人们的生活。要使用支票,就必须在商业银行开设()A个人活期账户 B定期储蓄账户 C活期存款账户 D定期存款账户 6在我国外汇市场上,下列情况属于外汇汇率升高的是()A 100 欧元兑换的人民币由原来的 999 元到 1 001 元 B 100 美元兑换的人民币由原来的 82730 元到 826 元 C 100 元人民币能够兑换更多的日元 D人民币币值上升,外国货币币值下降 简答题 7联系货币的起源、本质和职能,谈谈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金钱。辨析题 8甲同学认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资金不足,人
99、民币是我国政府发行的,所以只要多发行人民币,就可以解决问题。乙同学认为,人民币发行多了会引起通货膨胀,所以人民币发行越少越好。请运用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上述两位同学的观点。论述题 9参加以“金钱能使鬼推磨”为题的辩论赛,请以反方身份整理、收集材料,明确论据,并围绕论点,运用论据进行论证。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 A2 C3 A4 C5 C6 A 简答题 7答:货币并不神秘,它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出现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一切商品和服务首先都要与货币相交换。一个人手中拥有货币,就可以买到他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这样,货币成了社会一般财富的代表,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力量。在社
100、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生产、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需要货币投入,个人和家庭的日常生活也需要货币,货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重视货币的作用,不能把金钱当成万恶之源,一概加以排斥。同时,一个人也不能把钱看得太重,更不能把金钱看成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尺度。“不义之财不可取”应成为我们做人的准则。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辨析题 8答:人民币属于纸币。纸币是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纸币以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为限度。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影响人民的生活和正常的社会经
101、济秩序。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不能通过多发行纸币来解决。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如果纸币发行太少,就会使一部分商品不能售出,同样会影响人民的生活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因此,纸币的发行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甲、乙同学的观点都是片面的。论述题 9答:(略)。六、教学资源链接 (一)名词解释 1信用 狭义上它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债权债务关系,主要包括银行借贷或商业上的赊销、赊购。广义的信用泛指履行跟人的约定而取得信任。2结算 把一个时期的经济收支往来核算清楚。3信用卡 指的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在
102、我国,信用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信用卡泛指一切电子支付卡,这种卡的种类越来越多。其中,常用的是银行卡,包括狭义的信用卡和借记卡。狭义的信用卡是指具有信用贷款功能的银行贷记卡和准贷记卡。本课的信用卡指广义上的信用卡。4银行卡 金融机构发放的贷记卡和借记卡。5贷记卡 发卡银行给予持卡人一定的信用额度,持卡人可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的信用卡。贷记卡是最符合信用卡本意的卡种,是狭义的信用卡。6准贷记卡 持卡人须按发卡银行的要求交存一定金额的备用金,当备用金账户余额不足支付时,可在发卡银行规定的信用额度内透支的信用卡。7借记卡 先存款后消费(或取现)、没有透支功能的信用卡。按其功能不同,又可分为转
103、账卡(含储蓄卡)、专用卡及储值卡。8储蓄卡 是发卡银行根据持卡人要求将其资金转至卡内储存、交易时直接从卡内扣款的预付款式借记卡。9电子货币 采用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通信手段在信用市场上流通的、以法定货币单位反映商品价值的信用货币。最常见的是银行发行的各种储蓄卡和信用卡。10虚拟货币 近年来,虚拟货币在互联网上扮演着“货币”的角色。以腾迅 Q 币为例,1 元人民币可购买一个 Q 币,Q 币可通过银行、手机、固定电话等充值。用户可通过 Q 币购买公司或通过网站、客户端等,获得等值服务,如购买QQ 秀商城中的商品,支付会员包月服务费用,用来兑换游戏币在 QQ 游戏厅中使用。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为此制
104、定专门管理办法,监管虚拟货币。11纸黄金 个人投资黄金可以概括为两种形式,即“纸黄金”和实物黄金。纸黄金就是个人记账式黄金,随着国际黄金市场的波动进行报价,投资人通过把握市场走势低买高抛,来赚取黄金价格波动的差价。在交易时,所有买卖交易的黄金,都只是在投资人预先开立的黄金存折内做买入和卖出及盈亏记录,而不涉及黄金的实物交割,投资形式类似于炒股炒汇。12外汇储备 一国货币当局所持有的、可以用于对外支付的国外可兑换货币。并非所有国家的货币都能充当国际储备资产,只有那些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且能自由兑换其他储备资产的货币才能充当国际储备资产。我国与其他国家在对外贸易与国际结算中经常使用的外汇
105、储备主要有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币种,以及外币支付凭证、外币有价证券等外汇资产。(二)理论动态 1汇率理论简介 关于汇率,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1)国际借贷说。英国学者葛逊 1861 年提出,汇率主要根据外汇供求状况发生变动,外汇供求状况决定于国际借贷状况,因此,国际借贷是汇率变动的最主要因素。该学说以国际金本位制为前提,所以无法解释在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通货数量的增减对汇率变动的影响。(2)购买力平价说。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于 1922 年提出。货币的价值由它的购买力决定,因此,汇率就是不同货币的购买力之比。一国货币的购买力与该国的价格水平相关,研究各国间价格水平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比较同一种商
106、品在不同国家里的价格之间的关系。事实证明,购买力平价对于中长期均衡汇率的决定很有说服力,但对于短期汇率变动的预测,则有明显的局限性。(3)利率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从资金流动的角度指出了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密切关系,对市场上汇率的形成机制有较强的解释力。但其分析仅局限在利率与汇率间的相互影响,在短期的汇率变动中体现得较为明显。从长期的汇率变化来看,与利率的连带关系并没有短期那么明显。因此,和购买力平价说相比较,利率平价说是一种短期的分析。(4)货币供求说。货币供求说从存量的角度强调货币市场在汇率决定中的作用。它将汇率看成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而不是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当货币存量的供求关系达到平衡时,
107、汇率就会达到平衡。其分析的核心是汇率可以自由调整,以反映各种因素对汇率的影响。货币供求说建立在购买力平价的基础上,由于它把汇率看成一种资产的价格,摆脱了购买力平价对商品市场的依赖,反映了汇率的形成和变化,比较符合汇率频繁变化的现实。同时,它把货币市场均衡和商品市场均衡以及外汇市场均衡联系起来,运用一般均衡的方法分析汇率的形成,是对汇率理论的突破。但货币供求说的价格弹性假说受到严峻的挑战。事实上,商品市场上价格的调整,远远慢于金融市场价格的调整。所以,现实比货币供求说的分析要复杂得多。(5)资产组合分析法。资产组合分析法从总体上说更全面。它不仅考虑本国资产和外国资产的不完全替代性,还考虑了经常账
108、户,将流量分析与存量分析结合起来,对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得更细致。但它显得过于复杂,假定前提过多,因而影响了进一步的检验和运用。在上述理论中,最基本的还是购买力平价理论。2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 第一,金币本位制。金币本位制,是以黄金为货币制度的基础,黄金铸币参与流通的货币制度。金币本位制有其典型的特点。一是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而其他铸币包括银币及铜镍币则限制铸造,从而保证了黄金在货币制度中处于主导地位。二是价值符号包括辅币与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为金币,使各种价值符号能够代表一定数量的黄金进行流通,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三是黄金可以自由地出入国境。由于黄金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转移,从而保证了
109、世界市场的统一和外汇汇率的相对稳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金币本位制遭到破坏,许多国家放弃了金币本位制。第二,金块本位制。金块本位制,是指在一国内,不准铸造、不准流通金币,只发行代表一定数量的银行券(或纸币)来流通的制度。金块本位制虽然没有金币流通,但在名义上仍然为金币本位制,并对货币规定有含金量。如法国 1928 年的货币法规定,法郎的含金量为 0065 克纯金,并规定有官价。在这种制度下,银行券的价值是以黄金为基础,代表黄金流通,并与黄金保持固定的比价。第三,金汇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也是一种金币本位制,但属比较广义的范畴。在金汇兑本位制下,纸币成为法定的偿付货币,简称法币;政府宣布单位纸币的
110、代表金量并维护纸币黄金比价;纸币充当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并能同黄金按政府宣布的比价自由兑换。黄金只发挥储藏手段和稳定纸币价值的作用。第四,纸币本位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期间,各资本主义国家为筹集资金以应付战争和刺激经济,大量发行纸币,导致纸币与黄金之间的固定比价无法维持,金汇兑本位制瓦解,各国普遍实行纸币本位制。纸币本位制是以纸币为本位币,且纸币不能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货币制度,其基本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纸币一般是由中央银行发行,并由国家法律赋予无限法偿的能力。二是货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也不能兑换黄
111、金。货币发行一般不以金银为保证,也不受金银数量的限制。三是货币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领域,货币流通通过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调节。银行信用的扩张,意味着货币流通量增加;银行信用的紧缩,意味着货币流通量的减少。四是这种货币制度是一种管理的货币制度。一国中央银行或货币管理当局通过公开市场政策、存款准备金率、贴现政策等手段,调节货币供应量,以保持货币稳定;通过公开买卖黄金、外汇,设置外汇批准基金,管理外汇市场等手段,保持汇率的稳定。五是货币流通的调节构成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流通界究竟能够容纳多少货币量,则取决于货币流通规律。当国家通过信用程序所投放的货币超过货币需要量时,会引起通货膨胀
112、,这是不兑现的纸币流通所特有的经济现象。六是流通中的货币不仅指现钞,银行存款也是通货。随着银行转账结算制度的发展,存款通货的数量越来越大,现钞流通的数量越来越少。纵观货币发展的历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实物货币(我们的教材未将其视为货币)时代;二是金属货币时代,在这个时代,纸币只是金属货币的替代物;三是信用货币时代,主要是纸币及存款货币,这个时代的纸币被称为货币。3我国货币制度的内容 我国的货币制度是人民币制度,人民币制度是从人民币的发行开始的。1948 年 12 月 1 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成立,同时发行人民币。我国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
113、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没有法定含金量,也不能自由兑换黄金。人民币的单位为“元”,元是本位币(即主币)。辅币的名称为“角”和“分”。人民币的票券、铸币种类由国务院决定。人民币的符号,取“元”字汉语拼音的首位字母“Y”加两横而成。国家规定了人民币限额出入国境制度。自 2005 年 7 月 21 日起,我国人民币的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在国家统一规定的国内外汇市场可买卖外汇。(2)人民币的发行权集中于中央。人民币发行权掌握在国家手中,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具体掌管货币发行工作。中国人民银行是人民币的唯一发行机关,并集中管理货币发行基金。首先
114、,人民币是根据商品生产的发展和流通的扩大对货币的需要而发行的,这种发行有商品物资作基础,可以稳定币值,这是人民币发行的首要保证;其次,人民币的发行有大量的信用保证,包括政府债券、商业票据、商业银行票据等;再次,黄金、外汇储备也是人民币发行的一种保证。我国建立的黄金和外汇黄金储备,主要用于平衡国际收支。进口需要的大量外汇需要用人民币购买,出口收入的外汇必须向外汇指定银行出售,银行在购买外汇的同时也就发行了人民币,同时对人民币的发行起着保证作用。(3)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货币制度。作为我国市场经济构成部分的货币体制,对内必须是国家宏观调节和管理下的体制,包括货币发行、货币流通、外汇价格等都不是自发的
115、而是有管理的;对外则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4)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货币的可兑换性是货币制度的内容之一。可兑换性是指一国货币兑换成其他国家货币的可能性。(5)1997 年和 1999 年,我国政府先后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我国的货币制度改为一个主权国家两种社会制度下的三种货币制度并存的货币制度。在内地仍然实行人民币制度。在香港实行独立的港币制度,在澳门实行独立的澳币制度;在货币发行、流通与管理等方面自成体系。由于香港、澳门仍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因此,按照我国目前的外汇管理规定,港币、澳币仍然属于外汇,港币、澳币在内地以外币对待。同样,人民币在香港、澳门也以外币对待。4通货膨胀成因理论
116、发生通货膨胀的原因很多,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导致通货膨胀,伴随导致物价全面持续上涨的其他具体原因,形成以下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1)需求拉动型。这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过度增长引起的,是由于太多的货币追求太少的货物,从而使包括物资和劳务在内的总需求超过了按现行价格可得到的总供给,因而引起物价上涨。(2)成本推进型。由于商品的生产成本上升,从而使物价水平普遍上扬的一种货币经济现象。(3)结构型。物价的上涨是由于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而经济的总需求并不过多。其发展过程是:最初由于某些经济部门的压力使物价和工资额水平上升,随后又使那些需求跟不上的部门的物价和工资额也趋于上升
117、的水平,于是便出现全面的通货膨胀。(4)混合型。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既不能说是单纯的需求拉动,也不能单纯地归咎于成本推进,又不能笼统地归因为社会经济结构,而是由于需求、成本和社会经济结构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货币经济现象。(三)资料选辑 1岩石上的羊皮和陶罐产品交易 随着人类部族的繁衍兴旺和分工的出现,便产生了交换产品的需要。农民种植的谷子和大麦,牧民饲养的山羊和绵羊,猎人捕获的猎物,只有通过交换,才能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令人惊奇的事。猎人带来一件从来没有见过的可以用来运输饮水、收集羊奶、储藏食物的物品,人们把它叫罐子。那么,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罐子呢?这时,巫
118、师萌发了灵感:“我们可以送给陌生人一些我们的东西。也许他们会作为回礼送给我们罐子。”酋长有些疑虑:“我们应该送给他们什么呢?而且,你怎么知道他们懂得我们的习俗呢?”“我们可以送给陌生人一些我们多余的东西。”巫师说:“比如山羊皮和绵羊皮,他们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因为在那大片咸水岸边,几乎没有牧场。”于是,他们派出五名勇敢的猎人,每人背了一捆羊皮,去与陌生人交换罐子。经过长途跋涉,七天后,他们来到湛蓝的咸水岸边,他们称之为海边。到达目的地之后,他们在小树林中等待着,直到天黑才将羊皮放到距离陌生人村庄不远的一块岩石上,并用一些石块把“礼品”压住,然后又回到小树林里躲藏起来。第二天,他们来到岩石旁看了看
119、,羊皮还放在那个地方。到了第三天,猎人发现大约有一半羊皮不见了,岩石上放了很多他们从未见过的红色的鱼,他们因为怀疑这些鱼不能吃而没有动这些鱼,而是继续等待着。第四天早上,猎人终于有了收获:岩石上的鱼不见了,剩下的羊皮也不见了,岩石上摆了两只陶罐和三只碗。这正是他们所需要的东西,猎人们兴高采烈地把这些器皿带回了村子。这样,送礼和回礼就成了第一笔交易。第一笔交易成功之后,这个部族的男人就经常把他们剩余的皮革送往海边的岩石上。又过了不知多久,他们也敢和那些陌生人直接见面了。他们虽然说着完全听不懂的另外一种语言,但是他们可以用手势和表情进行相互交流,可以了解他们希望交换的物品及相应的代价,开始和陌生人
120、讨价还价了。和陌生人之间通过讨价还价,使羊皮和陶罐之间产生了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关系。羊皮就是陶罐的价格。从送礼和还礼,变成了劳务对劳务的交换。一方要猎取超过本身需要的猎物,另一方则要生产更多的陶器。这就促进了双方的专业化,使劳动分工得到进一步的深化。2巨额外汇储备考验我国经济 到 2006 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达到 10 663 亿美元,全年外汇储备 2 473 亿美元。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是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结果,而持续 15 年左右的双顺差又是我国长期实行出口导向政策的结果。外汇储备的主要功能是应对外来冲击,防范国家金融风险,满足外汇流动性的需要。过去 10 年,我国外汇
121、储备年均增长率高达 27%,近三年更高达 42%。外汇储备超过 1 万亿美元,意味着我国有充裕的国际支付能力,彰显了我国的经济实力,也增加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但外汇储备长期迅猛攀高也并非好事。按传统观点来说,适度储备水平应当满足偿还所有短期外债和 3 个月进口所需。我国短期外债余额截至 2006 年 6 月末为 1 663 亿美元,算上不足 700 亿美元的月进口额,我国外汇储备远远超出所需。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过多已成共识。高额外汇储备隐含巨大风险。外汇储备越高,承受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大。外汇储备猛涨还掣肘宏观调控,给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者以口实。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一、教育教学目标
122、(一)教育教学目标要点 1知识目标 了解影响商品价格的各种常见的具体因素。懂得各种常见的具体因素影响商品价格的途径或渠道。理解商品供给与需求对商品价格的影响。理解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的关系。理解商品价值量的决定。懂得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知道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了解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懂得商品价格与商品需求量之间的一般规律。知道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了解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的影响。了解替代品与互补品的含义。理解商品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2能力目标 理解不同层次的因素如何影响商品价格的认识能力。透过经济现象认识“价值决定价格”这一本质的辩证分析能力
123、。分析商品价格变化如何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实际生活能力。能够运用商品价格变动影响消费者需求的有关理论,分析相关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能够初步根据商品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对如何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能辩证看待商品供求与商品价格的关系,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价格的变动,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自主性。通过学习劳动价值论,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如下:归纳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评述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二、教学内
124、容分析(一)内容结构分析 1总体逻辑结构 消费者要实现消费,一是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货币,二是必须了解相关商品的价格。为此,本课着重引导学生分析商品价格现象,掌握相关的价格价值理论。这一课的理论属于经济学基本理论,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教材遵循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按照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方式,通过各种常见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透过价格现象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价格价值理论,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并对价格变化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生产有所了解。本课的逻辑结构是:由日常生活现象引出商品价格是多变的,并分析影响商品价格的多种具体因素接着分析上述具体因素是如何影响商品价格的,引出各种具体因素
125、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由价格的变动不是无限上涨或下降的,引出价格的决定因素,即价值决定价格接着深入分析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总结前面的内容,归纳出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最后分析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两框:“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的影响”。2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 本框下设两目,分别讲述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第一目:供求影响价格。这一目是本课的难点。教材按照贴近学生生活的原则,从日常生活中精选了各种场景,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使学生意识到同一商品的价格经常因时因地而变。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是哪些具体的因素影
126、响价格?这些因素是通过什么渠道影响价格的?并由此得出结论: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影响价格。在这一目,教材讲了两层意思。其一,影响商品价格的具体因素。教材首先通过多个镜头,呈现价格多变这一特点,并总结出商品价格或高或低是气候、时间、地域、政策、生产条件、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教师讲授这个知识时,要注意弄清楚“变动”和“差异”的区别。“变动”是从时间角度来说的,例如,这个月的荔枝价格比上个月高;“差异”是从空间角度来说的,例如,荔枝在广东比在北京卖得便宜。上述知识比较简单,可以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获得。其二,各种具体因素影响商品价格的途径。教材在分析影响商品价格的各种具体因素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127、这些因素是通过什么途径影响商品价格的,并得出结论: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由此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供求影响价格。接着,教材通过一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究竟是如何影响商品价格的?教材得出两个结论:如果商品供不应求,商品价格就会上涨;如果商品供过于求,商品价格就会下降。这是本目的教学重点。在讲授上述知识点时,教师应注意两点。一是不要把气候、时间、地域、政策、生产条件、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与商品的供给需求视为同一个层次的影响因素。可以这么区分,供给和需求是影响商品价格的直接因素,而气候、时间、地域、政策、生产条件、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是影响商品
128、价格的间接因素,这些因素只能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才能影响价格。二是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学生要能够根据日常生活中具体的价格现象,判断分析出是哪个间接因素通过哪个直接因素而起作用的。第二目:价值决定价格。正如这一目第一个探究活动所体现的,虽然在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影响下商品价格会发生变动,但是商品价格的波动并不是任意的。根据这一重要的生活现象,教材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商品价格的波动为什么不是任意的、不受限制的?也就是说,商品价格究竟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并得出结论:商品价格的波动不是任意的、不受限制的,因为它的背后有一个“价值”在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一目的基本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初步理
129、解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价值规律,而非简单地停留在价格现象层面。教材共讲了四层意思。其一,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教材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明白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为了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列举实例进行说明。其二,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对于商品的价值量为什么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具体的实例用逻辑反证的方法,让学生思考:如果商品的价值量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会导致什么后果,从而推出“会导致出现奖懒罚勤这一不合理的现象,而且会出现一个商品一个价的奇怪现象”,使学生认识到衡量商品的价
130、值量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教材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不要求学生对这个概念作过深的发掘,而是以相关链接形式纳入教材,供感兴趣的学生课后学习。其三,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若其他条件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由于劳动生产率包括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包括社会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因此,教师可通过让学生了解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总量的关系,深入理解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以
131、及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不过,这些知识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探究,在课堂上只要讲清楚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了。教材安排了一个名词点击劳动生产率的概念,这是为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为什么要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不要求学生识记。设计的探究活动是为了帮助学生明白技术进步会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进而降低商品价值量。这个知识点较为抽象,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在教学时应多结合实例加以说明。其四,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这一知识点是在总结以上内容及第一目的相关内容后得出的,是第一框的总结。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自己推出价值规律的内
132、容和表现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价值规律的作用,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不作学习要求,教师不必在课堂上讲授。3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 如果说第二课第一框重点研究商品价格的影响因素,第二框则反过来,即研究商品价格变动对生活及生产的影响。这一部分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市场经济价格现象的进一步认识,体会运用经济学理论参与实际经济生活的魅力。本框下设两目,分别讲述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第一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教材通过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体会消费者具有可以根据商品价格的涨落来决定要不要购买的自由,从而引出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个话题。在这一目中,教材讲了三层
133、意思。其一,商品价格变动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的一般影响规律。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商品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教师在讲授这一点时可以通过设计一组数据,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必须是同一时点的。要准确理解这一规律,还必须注意三点。一是得出商品价格与商品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这一结论的前提条件,是假定所有其他影响需求的因素保持不变。因为在科学研究中,尽管影响某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每一次只能研究一个因素,其余的影响因素只能假定保持不变。在讲授这一知识时,教师可借助需求曲线图展示上述结论,以加深学生对商品价格变动与该商品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认识。
134、二是不能简单地说商品价格与商品需求量成反比。在表述变量之间的关系时,不要动辄就把正相关说成正比,把负相关说成反比。三是这里所说的商品的价格是指消费者所要购买的商品的价格,而非下文所说的其他商品的价格。其二,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教材通过粮食、食盐等生活必需品和等离子电视、轿车等高档耐用品为例,帮助学生理解该观点。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发掘更丰富生动的事例。这是一个易错点,教师在讲授这部分知识时可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或相关的统计数据推导出结论。此外,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让学生课后进一步思考:了解不同商品
135、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对大家参与经济生活有何帮助?对企业定价有什么帮助?或者运用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的原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其三,替代商品与互补商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学习这一知识点时,教师首先必须让学生正确理解及区分替代品和互补品,尤其要让学生认识到商品之间的替代或互补关系是有程度之分的。其次,教师在上课时,应该通过相关事例,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替代商品与互补商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有什么影响,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理论很抽象,而是觉得生活中处处有经济学。在讲授替代商品与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这里要分析一
136、种商品的价格变动会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带来什么影响,而不是分析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另一种商品价格的影响。第二目: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这一目主要通过一个探究活动切入,引出价格对企业供给的影响。教材讲了三层意思。其一,调节生产规模。教材指出,以变动的价格为信号,企业可以不断调节生产规模。教材的图示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准确地理解该观点。此外,教师还可借助供给曲线帮助学生理解商品价格变动对企业生产的影响。其二,提高劳动生产率。教材指出,企业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在同种产品的企业中个别劳动时间减少,才能使自己的产品有降价空间,才能在价格竞争中取胜。教师在讲授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启发学生联系第一框第二目的内
137、容。其三,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教材指出,企业必须提供比同行更好、更先进的产品,才能摆脱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使自己获得更好的生存空间及经济效益。(二)教学提纲 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 (1)影响商品价格的具体因素 (2)商品供求影响价格 各种具体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商品供求关系的不同状况与商品价格的关系 2价值决定价格 (1)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 (3)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 (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内
138、容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商品价格变动与消费需求量之间的一般规律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3)替代商品与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规模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三)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操作建议 第一框 影响价格的因素 第一目:供求影响价格。此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商品价格会受到许多具体因素的影响。设计意图 一是作为导入,让学生理解价格会受到许多具体因素的影响;二是调动学生思维,引发他们结合身边的事例分析市场价格变动背后的
139、影响因素;三是可作为进一步分析“影响价格的因素可归结为直接和间接因素,供求是直接因素,其他因素通过它们而起作用”的素材;四是根据经济现象分析供求影响价格,增强学生解析经济生活现象的能力。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活动所给的材料,并引导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价格变动或差异的例子,得出“商品的价格受多种具体因素影响”的结论。(2)组织学生结合所给的材料,讨论分析导致价格变动或差异的原因,得出“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才是影响商品价格的直接因素”的结论。教师要注意适时点拨。注意事项 (1)教师要注意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出价格变动和价格差异的区别。(2
140、)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分析每个例子的时候,分辨是什么因素引起供给量或需求量的变化,进而影响价格发生相应改变。第二个探究活动:节日前后的鲜花价格和上涨的砂糖橘价格。设计意图 一是为了让学生明白需求扩大会使商品价格上涨,需求缩小会使商品价格下降,以及帮助学生理解卖方市场;二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供给下降会使商品价格上升,供给扩大会使商品价格下降,以及帮助学生理解买方市场。操作建议 (1)学生阅读材料并回答探究问题。这一内容不难,不需设置讨论。(2)结合“节日期间鲜花的价格高出平日几倍”得出卖方市场的相关表述;结合“上涨的砂糖橘价格”的相关分析,得出买方市场的相关表述。(3)可再让学生列举身边的举例,加深
141、对“需求的变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和“供给的变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的理解。注意事项 (1)本探究活动较为简单,不宜花费太多时间。(2)教师要注意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出关键结论。第二目:价值决定价格。此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商品价格波动为什么不是任意的。设计意图 商品价格的波动并不是任意的、不受限制的,这是因为它的背后有一个价值在起着决定性作用。教材通过本探究活动,一是让学生明白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二是培养学生透过经济现象认识“价值决定价格”这一本质的能力。操作建议 (1)可事先安排学生对这几年本地的自行车与汽车的价格变动或彩电与收音机的价格变动作一调查,并绘出价格变动的走势图
142、。(2)对自行车与汽车的价格走势图(或彩电与收音机的价格走势图)作对比分析,得出“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结论。注意事项 (1)价值决定价格理论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如果学生找不到数据材料,教师应该尽可能提供帮助,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商品价格的波动并不是任意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的背后有一个价值在起着决定性作用。(2)教师的引导要重在教学生制图,有效提取图表信息,并引导学生将相关信息上升到理论高度。第二个探究活动:铝制品的价格变化。设计意图 让学生探究“电解铝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使铝产品的价值量大大降低”,一是为了帮助学生明白技术进步会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降低
143、商品价值量;二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解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三是引导学生历史地、发展地看问题。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活动所给的材料并回答问题。(2)让学生举出类似例子印证上述观点。(3)结合探究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出单位商品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从而获得对这一现象的科学认识。注意事项 (1)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不但要求他们能回答探究活动提出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能联想到生活中的事例,从而加深对科技的重要作用、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关系的正确认识。(2)教师在归纳、总结时,注意与前面的内容相连接,让学生能深入浅出地从总体上把握这一教学难点。第二框 价格变
144、动的影响 第一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此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如何购物更实惠。设计意图 一是起导入作用;二是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感受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三是引导学生关注及学会分析经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增强分析经济现象的意识,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操作建议 (1)可先让学生阅读材料,回答“为什么在商品的使用高峰期过后再去购买,消费者能在价格上获得实惠”。(2)以这一探究活动为引子,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举出有关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例子。(3)在引导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时,教师可适当点拨。让学生知道当市场充分竞争而且商品质量信息对称时,
145、的确会有物美价廉的商品;而当商品质量信息不对称时,则会出现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的现象。(4)教师引导学生对相关例子进行归纳、总结,并得出商品价格变动对消费者需求的一般影响规律。注意事项 (1)本探究活动的答案具有发散性,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来回答这些问题。答案不要求唯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2)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点拨、归类、总结。例如,对生活必需品、高档耐用品的价格变动进行归类,为讲下一问题作铺垫。若学生举不出相关实例,教师应补充相关素材。第二目:对生产经营的影响。此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牛蒡事件。设计意图 一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价格对生产具有信号、引导作用;
146、二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商品价格与商品供求的相互关系;三是让学生感受生活当中有学问,认识价格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操作建议 (1)学生阅读材料,自行思考问题。(2)组织学生讨论回答问题。由学生归纳得出下列结论:价格上涨会刺激生产,价格下降会减少生产;价格调节由于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农民应通过掌握经济规律减少损失,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等来减少价格暴跌带来的损失;政府应为农民提供信息、采取措施积极防止价格大起大落。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除价格外,人们的消费行为、国家政策等都是调节生产的重要手段。注意事项 (1)第一个问题较为简单,但结论很重要。教师
147、的引导重在让学生明白价格是如何影响供给或生产这一过程的。(2)第二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答案也可能五花八门,教师要注意多角度启发,正确引导,归纳提升。三、重点、难点分析 1供求影响价格 供求影响价格理论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要讲好这一重要理论,我们必须把握好以下三点。第一,要分清楚影响商品价格的直接与间接因素。关注经济生活,我们会发现市场上商品的价格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时候、不同地区,同一商品的价格会有不同的表现。影响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有很多,正如教材指出的,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政策、文化等因素都会影响价格。当然,我们还可以找出许多其他的因素,但是这些因素不能直接影响市场
148、上商品的价格。直接影响价格的因素只有商品供给和需求。第二,要讲清楚间接因素是如何通过影响商品供求而影响价格的。间接因素要么通过使供给扩大(或缩小),要么通过使需求扩大(或缩小)来影响商品的价格。例如,今年风调雨顺(气候因素),导致水果供给增加,从而价格下跌;下午大家工作忙(时间因素),所以看电影的人少,因而下午的电影票价格便宜。教师还可以从本地的生活实际出发,列举本地学生熟悉的例子,以帮助学生理解其他因素是如何通过改变供给或需求来影响价格的。第三,要讲清楚商品供求关系是如何影商品响价格的。总的来说,商品供给缩小或需求扩大,可能导致商品供不应求,从而价格上涨;商品供给扩大或需求缩小,可能导致商品
149、供过于求,从而价格下降。教师可举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此外,在讲述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教材上“价格变动和差异”一词同一商品在不同时候有不同价格,就叫价格变动;同一商品在不同地区有不同价格,就叫价格差异。2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学习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从本质上理解价格现象。价值决定价格理论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讲授这一理论,必须掌握以下四点。(1)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关系。虽然价格的变动是受供求影响的,但决定价格既不能无限上涨、也不能无限下跌的原因是商品的价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价格的涨落总是围绕着商品的价值这个
150、中心进行的。商品的价值无法通过该商品自身表现出来,只能通过另一种东西相对地表现出来。在货币产生以后,商品的价值是通过货币表现出来的,这种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就是商品价格。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只有在说明了价值决定价格之后,才能正确分析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供给和需求只调节着市场价格一时的变动。供给和需求可以说明为什么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会涨到它的价值以上或降到它的价值以下,但决不能说明这个价值本身。”“价值规律支配着价格的运动,生产上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的减少或增加,会使生产价格降低或提高。”(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既然商品
151、的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那么商品的价值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这也是需要我们掌握的。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形成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价值量自然也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衡量劳动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如天、小时、分钟等),所以,价值量由劳动时间来决定。显然,就同一商品而言,不同生产者的具体生产时间是不同的,这个时间就是个别劳动时间。那么,商品的价值量能够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来衡量吗?显然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例如:生产同样一张桌子,有的人因为工具好、技术高、在劳动中又勤奋努力,只用 10 小时就完成了;有的人因为工具、技术和努力程度都比较差,可能需要 12 小时才
152、能完成。如果商品的价值量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那么同一种商品不仅不会有同一的价值量,而且越懒惰和越不熟练的人,他所生产的商品反而具有更大的价值。这是不合理的,不能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对商品生产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每个人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是大于还是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直接
153、关系着他在经营和竞争中的成败得失。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如果他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的生产成本就高,在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地位,就会亏本甚至破产;相反,如果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的全部劳动耗费不但能够得到补偿,还可以得到更多的盈利,在竞争中就会处于有利地位。所以,商品生产者都会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缩短个别劳动时间,使其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获得更多的盈利。(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对这一问题,需要教师注意以下几点。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
154、示。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说明劳动生产率越高;反之越低。另一种是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越少,说明劳动生产率越高;反之,则越低。劳动生产率有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之分。个别劳动生产率是指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的生产效率。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指某部门或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分别引起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价值量与价值总量。商品的价值量即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只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对于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来说,价值量只能有一个。价值量通常是指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价值
155、总量是指某部门或某一商品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价值量的总和。价值总量=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包含在某种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反之,则越大。结论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
156、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才会引起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从而引起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在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个别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个别劳动时间的多少与商品价值量无关。除非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最终引起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才会引起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只能使单位商品价值量发生变化,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而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越多。价值总量=商品的数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因此使用价值的数量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乘积不变。结论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无论如何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
157、总量是不变的,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3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尽管教材在这里着墨不多,但它确是我们理解市场价格运动的一个重要理论,是我们的教学重点。(1)价值规律的含义及基本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规律。它既不是人类社会所共有的规律,也不是某一个社会特有的规律,而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存在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如何理解等价交换?所谓等价,就是交换双方的商品价值量要相等。在货币出现
158、后,等价交换表现为价格与价值相等。但实际上价格有时比价值高,有时比价值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价格虽然由价值决定,但是价格还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供过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一定要注意,这个“相等”不是指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交换双方的商品价值量都是相等的。搞清价格与供求之间的关系,是理解等价交换原则的关键。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价格应该与价值一致,但由于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化,商品的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现象,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而恰恰是价值规律的体现。这就需要理解三点。第一,要看到价格的波动是以价值为轴的,既不可能无限上涨,也不可能无
159、限下跌,而是以价值为基础的。第二,不仅要看到供求关系影响价格,还要看到价格反过来也影响供求关系,它们之间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关系。当供不应求,价格高于价值时,就会刺激商品生产者扩大生产,从而使供求趋于平衡;反之,当供过于求,价格低于价值时,生产者就会缩减生产,从而使价格逐渐上涨。第三,从单个交换过程看,价格与价值并不一致,但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价格总的来说仍然与价值相一致。价格终究还是由价值决定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4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这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难点。教师在讲价格的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时,主要讲清楚三点。(1)讲清楚商品本
160、身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其他商品(即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的影响。例如,消费者对鸡蛋的需求,不仅受鸡蛋价格的影响,还受蔬菜、肉类价格的影响。就商品本身价格变动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影响而言,一般来说,商品价格变动会引起该商品需求量的反方向变动,这就是需求法则。要准确理解需求法则,必须注意,要得出商品价格与商品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这一结论的前提,是假定所有其他影响需求的因素保持不变。也就是说,在这里,因变量是商品的需求量,而自变量只有一个商品自身的价格。在学习经济理论时,一定要记住,“假定所有其他影响因素保持不变”是科学地表述经济理论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教师在讲授这一点时可以通过设计一组数据
161、,让学生自己得出需求法则。当然,这些数据必须是同一时点的。(2)正确理解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在经济学中,将商品需求量对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称之为需求价格弹性,计算公式为: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价格变化的百分比。这个理论对企业的产品定价有很大的帮助。假设有两种产品,分别叫甲和乙。它们的价格都下降 10%,然而甲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只上升了 5%,而乙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却上升了 20%。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乙产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比甲产品要大。进一步思考可以发现,对于生产甲产品的企业来说,价格下降是得不偿失;生产乙产品的企业却能够从降价中获益。由此可以得出
162、一个结论:只有当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大时,企业才能对产品实行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当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小时,企业则可以将该产品卖出一个相对较高的价格。明白了这个理论,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农业会经常出现“丰产不丰收”、“谷贱伤农”的现象。因为当粮食丰收后,粮食的供给大幅度增加,在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下,粮食的市场价格会大幅度下降;由于粮食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小,因此,粮食的市场需求量只有很小幅度的上升。两相比较,农民也就得不偿失了。正是基于这个理由,国家经常对农产品进行扶持。(3)就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的影响而言,要讲清两点。一是替代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在讲授这一知识点
163、时,教师可通过举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例如,问学生肉类产品涨价,则鸡蛋购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诸如此类的例子会使学生发现,对相互替代的商品,二者之间的价格与需求同方向变化。二是互补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在讲授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同样可通过举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例如,问学生“汽油涨价,市场的汽车购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诸如此类的例子会使学生发现,对互补商品,二者之间的价格与需求反方向变化。在讲述以上三个知识要点时,教师有两个容易出错的地方。一是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一样。这一知识点实际上就是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价格弹性理论(参见教学资源链接)。二是如何正确理解替代品与互补品。商品之间
164、的替代或互补关系是由需求交叉弹性定义的,需求交叉弹性大于零,就意味着商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需求交叉弹性小于零,就意味着商品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其中需求交叉弹性的具体大小就反映了商品之间的替代或互补程度的大小(参见教学资源链接)。5价格变动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这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难点。教师在讲价格的变动对人们生产活动的影响时,主要要讲清楚三点。(1)调节生产规模。生产者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按照价格的变动来进行生产和销售。价格是一种信号,反映了各种资源与商品的相对稀缺程度。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生产者生产这种商品的获利就会增加,于是生产者就会扩大生产,增加这种商品的供给量;当某种商品的价
165、格下降时,生产者生产这种商品的获利就会减少,就会主动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减少供给量。这些内容实际上就是供给法则,同样可以用供给曲线表示。这个法则同样要求所有其他影响产量的因素保持不变,只有一个影响因素(商品自身的价格)在变化。(2)激励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生产者只有改进技术,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3)激励生产者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生产者要实现商品价值,就必须重视产品质量,并生产出品牌产品,把握竞争的主动权。四、教学建议(一)课时安排建议 本课
166、可安排两课时,第一框一课时,第二框一课时。(二)教学方法建议 1以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法为主,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经济现象,参与教师指导的教学活动,并提高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2本课的探究活动是为了方便教学,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处理,不必一一组织讨论。对于探究活动,教师可以重新组合设计问题,可以用更典型的事例、活动替代。关键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动脑思考,并实现教学目标。3教学中要避免仅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可指导学生课前分组查阅文献,或进行社会调查,收集并整理有关影响价格的因素,以及价格变动影响生产、生活的典型案例,课堂内分组进行汇报。4对于教学重点、难点,
167、教师要善于诱导、点拨,讲深讲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切忌为了活动而活动。(三)教学评价建议 1知识评价 本课涉及一些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评价的内容参见本课课标及知识目标,评价的方式可以通过提问、课后练习、测评来进行。2学习表现评价 对学生参与本课教学的表现,可根据课前准备、听课状况、合作探究等给予评价。对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和效果,根据学生上交的小论文及调查资料等给予评价。评价应以激励为主,注意发挥学生所长。3学生的实际表现评价 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是否有竞争意识、平等待人意识,可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五、自我测评与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苹果遭雹灾减产,价格远远高于往年。”下列事
168、例中,价格变动原因与这个例子相同的是()A每年“母亲节”这一天,全国各城市的康乃馨等鲜花的价格高出平日几倍 B某市演出市场首次推出“半日价”,票价降了,观众多了 C近年来,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笔记本电脑市场进入低价时代 D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减产原油,导致世界范围油价上涨 近年来,原油价格持续上涨。为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我国乙醇汽油的使用在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国。此外,受油价过高影响,美国市场中型汽车的销量持续下滑。根据材料回答第 23 题。2高油价推动乙醇燃料的生产与使用表明()价格变动可以调节生产,对生产经营有重要影响价格决定生产,某种商品价格越高,
169、从事该商品的生产越少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替代品的需求某一商品价格的提高,会使这种商品的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A B C D 3受油价过高影响,汽车销售量下滑,说明()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减少一般来说,价格变动会引起商品需求的变动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该商品的替代品的需求量减少市场应该增加汽车的供给 A B C D 4商品价格决定于()A商品的价值,但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 B供求关系,但受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影响 C个别劳动时间,但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 D供求关系,但受到使用价值的影响 5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及文化民俗等因素都有可
170、能使商品的价格受到影响,但是这些因素都必须通过改变商品的供给或需求来改变商品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情况中能够使商品价格上升的有()需求扩大需求缩小供给扩大供给缩小 A B C D 简答题 6右图反映了你所学的哪些经济学观点?请简要加以分析。辨析题 7经听证会和报市政府同意,广州市物价局公布了广州市自来水价格改革方案。从 2006 年元旦起,广州市民用水和工业用水价格都有所提高,综合水价达到每立方米 169 元。有关部门还决定待条件成熟后在广州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即按用水量多少缴费,用水越多,水价越贵。辨题:水价是政府根据需要任意规定的。论述题 8材料一:自 1998 年以来,我国各
171、地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扬,许多地方的住房价格远远超过了普通百姓的购买力。为了抑制房价,2006 年 4 月 28 日央行再次上调房贷利率,5 年期以上利率提高到 639%,2006 年 5 月17 日国务院出台六项措施调控房地产业。材料二:2006 年 11 月 1 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第三季度我国房屋销售价格情况。第三季度我国 70 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 355%,涨幅比上季度低 02 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则大幅回落 18 个百分点,全国房价涨幅总体放缓。材料一、材料二有什么内在联系?请分析房地产价格回落对消费者和房地产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 D2 D3
172、 B4 A5 D 简答题 6答:(1)商品价格变动会引起该商品供给量与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需求量随着该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该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增加;商品供给量随着该商品价格的上升而上升,随着该商品价格的下降而下降。(2)市场供求双方在市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一个供求平衡的价格。辨析题 7答:(1)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水作为商品,其价格也是由价值决定的。(2)供求关系影响价格。政策、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及文化民俗等因素都有可能使商品的价格受到影响,但是这些因素都必须通过改变商品的供给或需求来改变商品价格。政府根
173、据生活用水供不应求的状况,通过适当提高水价来减少水的需求量,是自觉利用价值规律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体现。因此,题目中的观点错误。论述题 8答:(1)材料一“中央政府各部门合力出台政策调控房地产业”是材料二“全国房价涨幅总体放缓”的原因,二者存在因果关系。(2)房产价格回落对消费者的影响:它意味着人们购房成本下降,使中低收入的消费者对房产的需求量增加,可提高中低收入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房产价格回落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调节生产规模,一些企业转而生产其他产品,也会促使房产企业优胜劣汰,优化房产市场;会促使企业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根据市场的需求开发出更多的适销对路的房产品。六、教学资源链接
174、 (一)名词解释 1需求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时点上对某种商品或劳务愿意购买并有能力购买的数量。理解需求这个概念需要注意把需求与需要区别开来。如果消费者只是愿意购买而没有购买能力,则只是消费者的欲望或需要,而不能称为需求。需要变成需求,关键是要有购买力。因此,需求又被称为有购买力的需要,它是购买欲望与购买能力的统一。2供给 供给与需求相对应,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二)理论动态 1影响需求的因素 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主要的因素有以下几项。(1)商品本身的价格。一般来说,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对它的需求量越
175、小;相反,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2)相关商品的价格。相关商品分为相互替代的商品和相互补充的商品。在消费过程中,有些商品可以互相替代,如牛奶与豆浆、牛肉与羊肉、煤炭与石油等。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在互为替代的商品之间,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会引起对另外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即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替代品的价格同方向变动。在消费过程中,有些商品可以互补,如羽毛球与羽毛球拍、汽车与汽油等。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在互补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会引起对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减少,即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互补品的价格反方向变动。(3)消费者的个人收入水平。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就正常商品而言,增加消费者的收入会导致对
176、正常商品需求的增加;相反,收入下降则会减少对正常商品的需求。不过,就低档商品而言,增加消费者的收入反而会减少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4)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是指消费者对于某种商品是否喜好及喜好的程度。消费者在收入水平和价格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如何选择商品,他的偏好起着重要的或决定性的作用。消费者的偏好会受到社会消费时尚的影响,而消费时尚受到广告效应的影响。消费者的个人偏好发生了变化,对这类商品的需求自然会发生同方向的变化。(5)消费者的预期。它包括对自己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的预期。如果预期未来收入水平上升、商品价格水平会上涨,则会增加现在的需求;反之,如果预期未来收入水平下降、商品
177、价格水平下降,则会减少现在的需求。如果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不久可能上涨,则这种商品的需求就会增加;反之,如果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不久可能下跌,则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商品的需求除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外,还会受人口增减、国民收入分配状况、季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2需求法则 尽管影响需求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商品本身的价格。在分析需求与价格的相互关系时,有个前提条件,即假定消费者收入、偏好、预期以及相关商品的价格等其他因素都保持不变。假定所有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商品的需求量同该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动,这个经济学的重要规律被称为需求法则。但也有特殊的商品,其需求与价格自身的关系与需求法则不同
178、。如珠宝、名贵服饰等炫耀性商品,如古董、名画等珍贵收藏品,由于价格越高越能显示其炫耀或收藏价值,故而其需求量反而越大。3影响供给的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生产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具体来说,决定一种商品的市场供给的因素有以下几项。(1)所供给商品的价格。一般来说,该商品市场价格上涨,生产者就会增加对它的供给量;反之,该商品市场价格下降,生产者则会减少对它的供给量。(2)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要素的费用直接构成生产成本。生产要素价格上升,生产成本上升,利润就会减少,商品的供给量也会减少;生产要素价格下降,生产成本降低,利润增加,商品供给量则会增多。(3)生产的技术水平。在一般情况下,生产技术
179、的提高,可以降低成本,增加盈利,从而导致生产者提供更多的商品供给。(4)生产者的预期。如果某种商品价格看涨,厂商就会减少现在的供给量,等待价格上涨后增加供给;反之,如果某种商品价格看跌,厂商就会把现有的存货尽快抛售出去,从而增加现在的供给。商品的供给除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外,还会受气候(农作物最明显)、国民收入分配状况、季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4供给法则 在其他影响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供给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即商品供给量与该商品价格同方向变动。这个经济学中的重要规律被称为供给法则。供给法则就绝大多数商品而言是成立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例外。比如,在
180、工资开始上升时,劳动力供给会增加,但当工资上升到一定水平时,劳动者对货币的需求不那么强烈,而对闲暇、娱乐、旅游更感兴趣。此时,劳动者反而可能随着工资收入的上升而减少自己的劳动力供给量。5需求的价格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又称需求弹性,指商品自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程度。计算方法是“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各种商品的需求弹性是不同的。根据需求弹性的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把需求的价格弹性分为五类,这里只介绍常见的两类(Ed 代表需求弹性系数)。(1)需求缺乏弹性,即 1Ed0。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陡峭的线
181、。(2)需求富有弹性,即Ed1。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平坦的线。为什么各种商品的需求弹性不同呢?一般来说,有这样几种因素影响着需求弹性的大小。第一,该商品是生活必需品还是奢侈品。一般来说,消费者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强度大而稳定,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小。例如,粮食、蔬菜这类生活必需品的弹性一般都小。相反,消费者对奢侈品的需求强度小而不稳定,奢侈品的需求弹性大。例如,到国外旅行这类消费的需求弹性一般都大。根据一些美国经济学家的估算,在美国,土豆的弹性系数为 031,咖啡的弹性系数为 025,而国外旅行的弹性系数为 4。第二,该商品的替代品的多少以及
182、替代程度。如果一种商品有许多替代品,即可替代性强,消费者选择余地大,那么,该商品的需求就富有弹性。因为价格上升时,消费者会购买其他替代品;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购买这种商品来取代其他替代品。例如,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相互替代程度高,假如可口可乐的价格不变,百事可乐价格略有上升,就会引起百事可乐销售量大大减少。与此相反,由于食盐没有相近的替代品,食盐的需求弹性就小于可乐。第三,时间的长短。由于对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需要时间,因此,时间越长,消费者越能够寻找更多的办法,应付价格变动,所以,同样一种商品,时间越长,其需求价格弹性越大。第四,商品支出占收入的比重。消费者在某种商品上的支出占消费者收入的比重越
183、大,其价格变化对消费者的需求影响越大,则该商品的需求越富有弹性,如房产、汽车等;反之,消费者在某种商品上的支出占收入的比重越小,其需求弹性也就越小,如火柴、食盐、肥皂等商品。6需求交叉弹性 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程度。它的计算方法是用甲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乙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如果需求交叉弹性大于零,则表明甲乙之间具有替代关系,数字越大,替代程度越强;如果需求交叉弹性小于零,则表明甲乙之间具有互补关系,数字越小,互补程度越强。7我国必须大力推进资源价格改革 当前,我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能源、矿产、水和土地等资源的定价模式,基本上是政
184、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由于只反映了资源开发成本,没有反映资源消耗的机会成本、环境污染破坏和安全投入等外部成本,资源的获得或无偿,或成本很低,没有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致使我国资源价格水平总体偏低,与国外相比,煤、焦炭、天然气、水、电的价格较低。不同资源产品之间的比价关系也不合理,没有体现“质优价高”的原则,缺乏对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源的过度开发、过度需求和过度浪费,造成废弃物的大量产生和污染物的无度排放,形成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由于国内资源价格被人为地压低,多数低于外国水平,致使我国资源消耗型出口产品的成本显得很低,出口产品的
185、价格始终保持在全球较低的水平,刺激了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贸易顺差扩大,带来结汇的压力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国际投资成本也会因此迅速流入,造成资本项目顺差,最终带来国际收支失衡和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压力,对我国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可以说,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资源利用效率低、国际贸易不平衡都与资源价格水平长期偏低有密切的关系。合理的资源价格机制,不仅可以促使企业改变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而且可以引导理性的消费方式,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建设节约型社会。资源既是生产要素,又是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其价格改革涉及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不仅直接关系行业、企业和部门的利益,而且与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
186、相关,必须统筹兼顾。第一,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减少政府对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的干预,切实建立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环境污染等外部性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是我国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的方向。第二,由于我国资源的市场化开发程度低、供应商单一、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规等特征,还处于产业发展初期或发展期的初级阶段。因此,要加强和完善政府的监管和调控作用,建立健全价格法律法规体系和科学有效的价格管理体制,注意运用税收等经济手段引导价格,进行打破资源上游垄断的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实现资源供应主体多元化。在我国,国家是资源的所有者,但国家实际上不直接占有资源,而是通过国有企业或地方政府代表国
187、家占有资源。因此,资源价格改革涉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不同地区之间、生产方与消费方的多种利益的调整,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是资源价格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2006 年 10 月,变煤炭资源“无偿划拨”为“有偿使用”的改革试点,在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安徽、山东、河南、贵州、陕西 8 个煤炭主要生产省(区)推进。严格实行煤炭资源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出让新煤炭资源探矿权、采矿权,除特别规定外,一律以市场竞争方式取得。此前企业无偿占有属于国家出资探明的煤炭探矿权和无偿取得的采矿权,在严格依据国家规定对剩余资源储量评估作价后要缴纳探矿权、采矿权价款。试点还将建立煤炭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制。
188、(三)资料选辑 1价格和价格机制让利与打折 从前,有两个外地商人,他们来到一个小镇上,在一条繁华的街道上开了两家卖服装的商店。两个商店卖的是同样的衣服,甚至连样式、牌子都是一样的,而且这两家商店门对门。两个商店的竞争很激烈,两个老板也各不相让,一个今天说降价,另一个明天说打折。而每当一家店降价或者打折时,顾客就会蜂拥而至,而对门的老板则显得很失落的样子。他们就这样你打折我降价地经营着这两个商店。许多年过去了,两个服装店还是这么吵来吵去,但生意却都越做越大。两家服装店的店面都扩大了一倍,服装的样式也比以前多了,而且,店里边都装修得很漂亮。其实,有一个秘密人们一直都不知道,直到有一天,人们发现这两
189、家店下面有条地道,两个老板竟是一对亲兄弟。每当一家店因打折或者降价招徕很多顾客的时候,另一家就把自己店里的衣服从地道送到对面去卖。由于这两家的“激烈竞争”,这个镇上再没有开过第三家店。在这个故事中,让利与打折是一种营销手段,通过让利和打折,商品的价格下降,人们便纷纷购买,从而刺激消费,提高营业额。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价格的确可以调节商品的供求。而且,价格也可以改变消费者的购买倾向,本来没有购买意愿的,看到打折或者降价也就趋之若鹜,加入到购买的行列中来。故事中的主人公很聪明,正是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通过降低价格使得更多的顾客购买他们的服装。所以,两兄弟的生意越做越好。正如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诺德豪
190、斯所说:“在市场中,是价格在协调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较高的价格趋于抑制消费者购买,同时会刺激生产;而较低的价格则鼓励消费,同时抑制生产。价格在市场机制中起着平衡的作用。”2需求与供给规律和尚与梳子 曾经有一家效益相当好的大公司,为了进一步扩大销售规模,公司领导层决定高薪招聘一批优秀的销售员。于是,公司的公关部门在相关媒体上刊登招聘广告。广告一登出来,报名者便蜂拥而至。总经理和人力资源部的经理亲自上阵,希望能够为公司招聘到业务能力强的年轻人。于是,总经理便对众多的应聘者说:“相马不如赛马,为了能选拔出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出一道实践性的试题:想办法把木梳尽量多地卖给和尚。”总经理的话还没有说完,大
191、家就开始议论纷纷。绝大多数应聘者感到困惑不解,甚至愤怒,出家人要木梳何用?这不明摆着在捉弄人吗?于是许多人纷纷拂袖而去,最后只剩下甲、乙、丙 3 个应聘者。总经理没有理会那些中途放弃者,接着说道:“以 10 日为期,届时你们 3 个人向我汇报销售成绩,我们再做最后的人选定夺。”10 日很快过去了。总经理问甲:“卖出多少把?”答:“1 把。”“怎么卖的?”甲说他到寺院里,历尽千辛万苦地游说和尚应当买把梳子,可是没有什么效果,和尚还以为他在搞恶作剧,因此对他大加责骂。好在下山途中遇到一个小和尚在晒太阳,正使劲挠着头皮。甲才灵机一动,递上木梳,小和尚用后满心欢喜,于是买下一把。总经理问乙:“卖出多少
192、把?”答:“10 把。”“怎么卖的?”乙说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进香者的头发都被吹乱了,于是他找到寺院的住持说:“蓬头垢面是对佛的不敬。寺院应在每座殿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在进香前梳理鬓发。”住持采纳了他的建议。那庙有 10 座殿,于是买下了 10 把木梳。总经理问丙:“卖出多少把?”答:“1 000 把。”总经理非常惊异地问:“怎么卖的?”丙说他到一个颇具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刹,来寺里进香者络绎不绝。于是,丙找到住持说:“凡来进香参观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所回赠,以做纪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励其多做善事。我有一批木梳,您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三个字,便可做赠品。
193、”住侍听后非常高兴,立即买下 1 000 把木梳。同时,得到“积善梳”的施主与香客也很高兴,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朝圣者更多、香火更旺了。把木梳卖给和尚,乍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和尚对梳子怎么会有需求呢?我们在心里也许会画出一个大大的问号。但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推销术,却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果真就创造出了和尚对梳子的需求。虽然故事终究是故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商家通过各式各样的广告等推销手段,利用供需规律,在别人认为不可能的地方开发出新的市场来,有效地创造并扩大了产品的需求,成功地引导了潮流。3资源稀缺性原理水与钻石之争(价值悖论)二百多年前,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提出了
194、价值悖论,即没有什么能比水更有用,然而水却很少能交换到任何东西。相反,钻石几乎没有任何使用价值,但却经常可以交换到大量的其他物品。他就此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对生活必不可少的水几乎没有价值,而只能用于装饰的钻石却价值连城?人们都知道,钻石是一种十分稀缺的物品,因为,它本身的总量就很少,开发加工要付出相当高的成本,所以钻石出售的价格就很高。相比之下,水却相对丰裕得多,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只需花费很低的成本就可以得到水,它的价格当然也不会很高。其实,对人类来说,世界上水的供给比世界上钻石供给有用得多,但是水的价格取决于它的边际效用,也就是说,取决于最后一杯水对我们的效用到底有多大。由于世界上有如此多
195、的水,所以,最后一杯水只能以很低的价格出售。即使最初的几滴水相当重要,可以挽救我们的生命,但最后的一些水也仅仅能用来浇草坪或者洗汽车。所以像水这样非常有用的商品只能以接近于零的价格出售,因为最后一滴水几乎一文不值。相反,钻石的数量如此缺乏,而人类对它的需求又如此之大,因此它对我们的效用就很大,价格当然就会相当昂贵。一般来讲,商品的数量越多,它的最后一单位的相对购买欲望就越小。因此,为什么大量的水具有很低的价格,为什么必不可少的物品,如空气,却成为免费物品,其答案就清楚了。在这两种情况下,正是巨额的数量使其边际效用大大减少,因而降低了这些重要物品的价格。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一、教育教学目标 (一
196、)教育教学目标要点 1知识目标 了解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理解居民收入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理解总体物价水平的变化对消费水平的影响。了解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了解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知道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及其内在变化规律。了解消费结构的含义及消费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了解恩格尔系数的含义。理解恩格尔系数变化与消费结构、生活水平的关系。理解从众消费心理、求异消费心理、攀比消费心理及求实消费心理的基本特征。知道如何正确评价从众消费心理、求异消费心理、攀比消费心理及求实消费心理。理解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
197、基本消费原则。2能力目标 综合认识影响消费水平因素的能力。辩证分析我国消费结构变化的能力。正确评价和对待各种消费观及消费行为的能力。提高科学理财的意识和能力。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理性的消费方案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看待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对待消费。坚持正确的消费原则,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自觉落实环境保护行动。(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如下:描述几种消费心理;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内容结构分析 1总体逻辑结构 在了解
198、了货币、商品的价格这两个消费必备的条件后,教材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认识多彩的消费,围绕消费这一中心,从消费的基本知识和怎样进行消费这两条线索展开教学。教材首先介绍了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各种消费类型及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然后,对现实中的几种主要的消费心理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克服“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等消费心理的不足,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本课的逻辑结构是:由居民日常生活的各种消费场景引出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并指出消费水平的高低主要受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的影响对不同的消费类型进行划分和分析引出消费结构,并对影响消费结构变化的因素、衡
199、量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在对消费的基本知识有了总体认识的基础上,介绍四种消费心理的基本特征,并对这些消费心理进行辩证分析总结出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要践行的正确消费原则。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两框:“消费及其类型”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2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 本框下设三目,分别讲述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类型和消费结构。第一目: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本目由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消费场景切入,导出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并引导学生探究、分析影响消费水平的多种因素。这一目的内容是本框的教学重点。教材共讲了两层意思,指出居民收入及物价水平这两个因素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最为重要。
200、其一,消费水平受居民收入水平高低的影响。教材以近年来中国人春节消费内容的变化引入,得出居民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接着分析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一般关系。在分析这一内容时,教材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指出当前的收入水平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教材指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二是分析未来预期收入对居民当前消费水平的影响。三是分析居民收入差距的大小对总体消费水平的影响。在讲授居民的收入水平影响消费水平时,教师应注意以下三点。首先,所谓可支配收入是指税后收入。其次,教材所讲的消费是指当前的消费,而非未来的消费。最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会提高社会消费水平,
201、是因为低收入者的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一般高于高收入者,因此,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实际会提高整个社会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当然,这个结论是就总体而言的,并非针对某个具体个人而言。其二,消费水平受总体物价水平的影响。总体物价水平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是因为总体物价水平的变化会影响消费者既定收入的购买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个知识点时,应该侧重介绍总体物价水平是如何改变居民购买力的,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个认识:总体物价水平越高,消费者既定收入的购买力就越小,反之就越大。为了讲清这一问题,教师要注意两点:一是这里所说的物价水平是指总体物价水平,不是指具体某种商品的价格;二是要重点讲清物价水平是如何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
202、,必须假定居民收入水平是给定的。第二目:消费的类型。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消费现象,这一目介绍了各种消费类型: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本目教材对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作了重点介绍,着重分析了每一种消费方式的含义、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形下适用什么消费方式。学生不能只是记住这三个名词,而且要知道在哪种情形下用哪一种消费方式比较好。对于贷款消费的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第一目有关居民收入影响消费水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思考,使学生学会理性看待贷款消费。教师在讲授生活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时,
203、应着重分析它们的内在变化发展趋势,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会越来越注重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消费。教材此处的插图说明居民消费的种类在增多,消费向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发展,消费结构正在优化,消费水平正在提高。此外,教师还可结合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变化的实例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一内容。第三目:消费结构。区分和了解消费类型是正确认识消费结构的基础,因此,教材接着引导学生认识有关消费结构的基本知识。这一目是与上一目“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的发展趋势”相衔接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加深对消费结构不断变化的认识。本目教材主要讲三层意思。其一,对消费结构的理解。分析了消费结构的含义及影响消费结构
204、变化的因素,教材指出消费结构的变化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二,介绍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在介绍这一概念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用恩格尔系数衡量人们消费水平的高低和生活水平的变化,是从社会整体意义上讲的,不是针对某个人而言的。其三,解释恩格尔系数大小与消费结构变化、生活水平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或教材的插图,让学生了解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以经济持续发展为基础的,恩格尔系数变小意味着消费结构的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辩证看待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既要看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要看到不足,加强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3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本框共设两
205、目,分别是“消费心理面面观”、“做理智的消费者”。第一目:消费心理面面观。本目重点剖析了四种主要的消费心理。这些消费心理有的是科学的,有的是不科学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剖析这四种消费心理,可以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以科学求实的态度正确对待消费,从而为第二目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作铺垫。对每一种消费心理,教材的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介绍这种消费心理的基本特征,二是对它进行科学的评价。这两方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这一部分知识时,学生应该掌握两方面的内容:各种消费心理的基本特征,如何正确评价。下面总结这四种主要消费心理的基本特征以及对它们的科学评价,以帮助学生学习。(1)从众心理的基本特征是看见
206、许多人做同一件事情就不由自主地追求,追随时尚、潮流以及偶像。消费者是否要从众,应该具体分析,盲目从众并不可取。(2)求异心理的基本特征是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求异心理可能有利于推动工艺与产品的创新,但过分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3)攀比心理的基本特征在于消费时追求“向上看齐”,甚至向人炫耀。这是不健康的消费心理。(4)求实心理的基本特征是讲求实惠,能够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这是一种理智的消费。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让学生背出结论,而要学生结合身边的案例材料,让他们在分析、探究材料的过程中学会识别消费心理,学会正确评价消费心理。第二目:做理
207、智的消费者。这一目旨在结合前面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材由探究活动中的两种不同消费观引出要做理智的消费者,理性消费要践行正确的原则。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四条消费原则。其一,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首先,要保证消费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消费者要综合考虑当前收入和未来的收入,作出合乎自身状况的消费计划。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适度消费与超前消费、滞后消费的区别。适度消费与超前消费、滞后消费的主要区别在于消费是否与自己的承受能力相适应。此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意识到过分抑制消费并不可取,理解适度消费的重要性。在讲授这部分知识时,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辨析提倡贷款消费与提倡
208、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关系,避免产生认识误区,使学生认识到二者并没有矛盾,因为量入为出的“入”也包括对未来收入的合理预期。其二,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首先,教材由一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教育学生在消费中要有主见,不盲从。其次,教材针对学生容易凭一时冲动而购物,教育学生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最后,教材引出一个重要的思想教育点,即避免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使消费结构合理化。教材中的漫画讽刺了重物质消费、轻文化消费的现象。其三,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教材从一个探究活动导入,引发学生对以往的消费观念进行思考,从而导出绿色消费的内涵。绿色消费的核心问题是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做到可持续消
209、费。通过“5R”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生态文明观念。在学习这一内容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把握三点:一是绿色消费的含义,二是为什么提倡绿色消费,三是绿色消费的具体体现和要求。教师可以结合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倡导绿色消费。其四,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是重要的教育点,也是教学的难点问题。它难在有些学生认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已失去了现实意义。教材以一个探究活动引入,让学生讨论勤俭节约的作风是否过时。该知识点的教学可从两个方面加以把握。一是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二是坚持这种精神的必要性及意义
210、。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作风、祖国发展的现实需要、一种精神财富。要让学生懂得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的精神。此外,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思考“提倡贷款消费是否与提倡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相互矛盾”,以加深学生对关键性知识的准确理解。(二)教学提纲 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居民收入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居民当前收入水平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居民的未来收入预期对居民当前消费水平的影响 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大小对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影响 (2)总体物价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总体物价水平变动对居民购买力的影响 购买力水平的高低
211、与消费水平的关系 2消费的类型 (1)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钱货两清消费的含义以及适用范围 贷款消费的含义以及适用范围 租赁消费的含义以及适用范围 (2)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3)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及其变化规律 3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的内涵 消费结构的含义 影响消费结构变化的基本因素 (2)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3)恩格尔系数的变化与消费结构变化的关系 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心理面面观 (1)从众消费心理及其科学评价 (2)求异消费心理及其科学评价 (3)攀比消费心理及其科学评价 (4)求实消费心理的基本特征及其科学评价 2做理智的消费者 (
212、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三)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操作建议 第一框 消费及其类型 第一目: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此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居民的春节消费发生重大变化。设计意图 一是作为导入,引发学生对相关消费现象的思考;二是引发学生对产生该变化的原因的思考,让学生明白,居民的生活消费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原因是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活动所给的材料,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家庭春节消费的变化,分析为什么居民的生活消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教师适时点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加
213、,使得居民消费的内容和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注意事项 对于本探究活动,学生初始的思考可能是多样的和肤浅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推导,以居民收入增加为落脚点。第二目:消费的类型。此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老太太买房。设计意图 一是为了引起学生对钱货两清的消费和贷款消费的思考,比较钱货两清的消费与贷款消费的差异以及各自的适用范围;二是让学生明白消费者偏爱哪一种消费方式,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品质;三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贷款消费,为后一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打基础。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活动所给的材料和插图,并自由讨论,各抒己见。(2)教
214、师进行适当点拨:指出消费者偏爱哪一种消费方式,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盲目跟风;对于贷款消费要一分为二地加以分析,不能盲目贷款而成“负翁”。注意事项 (1)学生的观点往往容易忽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而片面赞成钱货两清的消费或片面赞成贷款消费。教师在此可设立一些不同家境的具体情景让学生思辨,加深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2)教师要注意利用这一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品质。第二个探究活动:你会选择租赁消费方式吗?设计意图 一是为了引发学生对租赁消费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的了解;二是通过设置具体情景,引发学生对身边的消费方式的探讨,学会理性对待不同的消费方式,提高理性消费的能力。操作建
215、议 (1)让学生阅读活动所给的材料,让学生各抒己见。(2)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并归纳出租赁消费的特点及适用范围。注意事项 本探究活动难度不大,相关知识点也不是教学重点,教师要注意控制时间。第二框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第一目:消费心理面面观。此目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考虑到教学时间有限,可把三个探究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一起探讨。第一个探究活动:对同学互赠礼品的认识。第二个探究活动:小林的奇装异服。第三个探究活动:校园的攀比之风。设计意图 一是作为情景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二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从众消费心理、求异消费心理、攀比消费心理,并对这些消费心理作出科学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品质;三是
216、通过分析个案情景,反思自己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培养科学消费意识。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三个探究活动所给的插图和材料,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2)让各小组以图表形式列出对三种消费心理基本特征的比较及本小组的评价。(3)由小组代表回答问题,导出三种消费心理的基本特征及相关评价,并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消费心理才是可取的。(4)教师可作适当点评。针对第一个探究活动,教师可作如下指导:家长为了不使自己的孩子失面子不得不随大流,这是一种从众心理。这种消费心理和行为不可取,我们应有自己的主见,赠礼应注重其内涵和实质,不应跟风随大流、增加家庭负担。针对第二个探究活动,教师可作如下指导:求异心理驱使小
217、林购买了这套服装。展示自己的个性本无可厚非,但应该考虑代价和社会的认可,过分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针对第三个探究活动,教师可作如下指导: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具有盲目性和炫耀性,是一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不值得提倡。对于这三个探究活动的点评,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回答分开点评。最后,明确指出求实消费心理是一种理智的消费心理。注意事项 (1)本活动涉及的内容较多,教师要注意适时调控。(2)教师的点评应适时、适当。第二目:做理智的消费者。此目设计了四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该勤俭还是奢侈?设计意图 一是通过对奢、俭两种消费观念的辨析,引导学生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二是通过学生对奢、俭两种消费观念的辨析,培养
218、学生的辩证思维品质。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活动所给的材料,各抒己见,教师作点评。(2)若考虑时间有限,教师可根据材料直接导入:节俭于社会、于个人都是一种美德,但过分节俭对社会经济发展是不利的。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过分节俭不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应当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注意事项 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消费观念时,应该防止片面认识。第二个探究活动:冲动消费带来的浪费。设计意图 一是引导学生要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二是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培养健康的正确的消费意识,矫正自己的不良消费行为。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活动所给的材料,并在原设问的基础上增设两问:这
219、样做会有什么不良后果?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形你会怎么做?由学生结合自己的相关消费情况回答。(2)教师点评:首先,在消费中要有自己的主见,不盲从;其次,应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最后,要避免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使消费结构合理化。注意事项 教师在学生发言时应该注意适时予以点拨与评价。第三个探究活动:由“白色污染”引发的思考。设计意图 一是引发学生对绿色消费的思考,从而导出绿色消费的内涵;二是促使学生反思自己及身边人的消费,关注消费中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为该问题的解决出谋划策。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教材所给的材料,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强调两点。一是指出作为消费者
220、应当增强环保意识,尽量减少使用这种餐具;作为厂家应杜绝这类产品的生产,转向生产绿色产品;国家应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环境,规范生产,并加强对个人消费行为的正确引导。二是归纳出绿色消费的内涵,通过“5R”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生态文明观念。注意事项 (1)第二个问题具有实践性,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均应肯定、赞扬。(2)教师在归纳时,注意层层深入,导出绿色消费的含义、为什么要提倡可持续消费,以及绿色消费的具体体现和要求。第四个探究活动:关于“打包”。设计意图 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安排这一探究活动,一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在消费时,要精打细算,不要铺张浪费;二是增强学生科学
221、理财的意识,教育学生以节俭为荣、以浪费为耻。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活动所给的材料,并由学生结合自己的相关消费情况回答。(2)教师点评。首先,“打包”避免了浪费,是一种好习惯,值得肯定。但“打包”毕竟是盲目点菜的结果,因此最好还是事先精打细算,合理点菜,避免浪费。其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应发扬光大。注意事项 (1)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不但要求他们回答探究活动中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身边或自己的事例来思考,从而增强这一探究活动的实效性,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2)教师在讲评时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勤俭节约,让学生认识到勤俭节约不是不提倡消费,更不是要求学
222、生穿补丁衣服,而要节约资源,不要浪费。三、重点、难点分析(一)重点问题分析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消费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环节,消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合理安排消费,不仅关系个人、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还影响着个人、家庭成员的发展。同时,消费又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期望和追求,不断提高消费水平是人们的共同心愿,是人们对生活的合理要求,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的之一。那么,人们在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合理消费呢?如何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呢?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该知道人们的消费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只有了解和认识了影响消费的相关因素,才能理性地对待消费,并使人
223、们在消费过程中确定合理的目标,作出合理的选择。所以,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是本课的重点。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教材重点讲了两点:一是居民收入,二是物价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列举影响消费的其他各种因素,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水平和结构、家庭人口数量和结构、社会福利制度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影响消费的因素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但不需要一一作出具体解释。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居民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进行这一内容的教学,教师必须讲清楚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们当前收入水平对消费的影响。教材指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这里说的可
224、支配收入是指消费者当前的可支配收入。人们当前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呈正相关,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之一。理解这一结论,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强调“其他条件不变”。由于现实经济生活十分复杂,一种经济现象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揭示特定的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必须进行理论假设,抽去其他因素的影响,才能把握特定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假设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经济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应该将这种研究方法渗透在教学中。二是说明可支配收入的含义。人们的收入并不都是可以直接支配的,而要扣除个人所得税等项目之后,才能归个人自由支配。以我国城镇职工为例,在取得合法收入之后,除缴纳个人所
225、得税外,还要扣除“三险”及住房公积金等,余下的收入才可用于生活消费,才是可支配收入。只有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才会影响消费的变化。第二,居民消费与未来收入水平的关系。人们的消费水平不仅与当前的收入水平有关,而且与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有关。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越来越强调预期因素对消费水平的影响,其代表是两个有名的理论:生命周期理论与持久收入理论(参见教学资源链接)。前者认为人们储蓄的动机是为了养老,如果预期未来养老的压力较大,则消费者会减少现在的消费,以储蓄更多的收入留待老年时消费。后者则认为人们收入的年景有好坏之分,人们储蓄的动机是为了应付将来可能出现的坏年景(如下岗),如果预期将来的
226、收入前景不好,人们也会减少现在的消费以留待未来消费。因此,一个收入水平波动幅度大的消费者通常更喜欢储蓄。第三,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缩小人们的收入差距会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在于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不同。所谓消费倾向是指人们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一般来说,对于高收入者来说,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较低,用于储蓄的比例较高;对于低收入者,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较高,用于储蓄的比例较低。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高,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要全面理解上述思想,必须很好地理解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这些内容可参见教学资源链接。)影响消费水平的第二个主
227、要因素是物价水平。这里说的物价水平是指总体物价水平。讨论物价水平对消费的影响,是与讨论收入水平对消费的影响不可分离的,或者说是更深入地讨论收入水平对消费的影响。就对消费的影响而言,真正有意义的不是名义收入水平,而是实际收入水平。教师每个月领的货币工资数额是名义收入,即直接以货币计量的收入,而实际收入则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收入水平,它剔除了物价水平变化的影响。物价指数是衡量总体物价水平变动情况的指数。总体物价水平上升是通货膨胀,总体物价水平下降是通货紧缩。因此,物价指数反映了经济中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物价指数用一篮子固定物品(与劳务)不同年份的价格来表示物价总水平的变动情况。例如,我们所选的一篮
228、子物品是 5 个面包和 10 瓶饮料。在 2000 年,每个面包价格为 1 元,每瓶饮料价格为 2 元,这两种物品的总支出是 25 元(1 元52 元10)。在 2001 年,每个面包价格为 2 元,每瓶饮料价格仍为 2 元,这两种物品的总支出是 30 元(2 元52 元10)。把 2000 年作为基年,25 元则为物价指数 100,2001 年的物价指数是 120。从 2000 年到 2001 年,物价指数上升了 20(120100),所以,通货膨胀率为 20%。我们这里只是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物价指数的计算,在实际计算中,一篮子固定物品中包括的物品与劳务要多得多,计算也要复杂得多,但基本
229、原则是相同的。物价水平的变化通过影响人们的购买力(即实际收入)来影响消费。这是因为,在收入水平给定的情况下,物价水平上涨,会引起人们购买力下降,即实际收入下降,因而消费需求会减少;反之,则购买力提高,即实际收入上升,消费需求相应增加。这一结论告诉我们,稳定物价对保持人们的消费水平、安定生活和稳定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稳定物价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2消费结构的含义、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 所谓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组合和比例关系。因此,从消费者主体和消费需求实现角度来看,消费结构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角度规定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的消费经
230、济学范畴。消费结构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消费结构是从整个社会(比如一个国家)考察居民的消费结构。微观消费结构是从单个家庭、个人着眼考察消费结构。微观消费结构是基本的,它是宏观消费结构的基础。(1)从微观层面分析,家庭(或个人)的收入水平是制约家庭或个人消费结构的基本因素。比较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消费支出结构,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异,尤其是食品支出比重的差异更加明显。一般地讲,收入水平低的家庭,其食品支出所占比重较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将逐渐降低。与现期消费结构高度相关的显然是家庭的现期收入。除此之外,家庭以前的收入、未来预期收入、与他人相比较的相对收入,都会对
231、其现期消费结构产生影响。微观层面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除了家庭(或个人)收入水平外,还有家庭(或个人)目标及家庭类型、家庭生命周期所处的阶段与家庭规模、家庭(或个人)的投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育贷款一般不归在消费,而属于人力资本投资。(2)从宏观层面分析,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一国(地区)消费结构的最基本因素。从根本上说,消费结构是消费水平的反映。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又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所处阶段的反映。消费水平对消费结构的影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消费水平对食品支出比重的影响。一般而言,消费水平较低,则食品支出比重较高。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食品支出比重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正是基于这种负相关关系,
232、世界银行将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的高低作为衡量各国消费水平的重要标准,这就是著名的恩格尔系数。消费水平对耐用消费品支出比重的影响。消费水平较低时,耐用消费品支出比重较低。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耐用消费品支出比重有所上升,但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再同步变化。消费水平对耐用消费品支出比重的影响,从国际角度看更为明显。根据世界银行的1990 年世界发展报告,低收入国家和中下等收入国家耐用消费品支出比重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此外,由于耐用消费品的购买与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社会效用的评价有关,有些低收入国家耐用消费品的支出比重也较高。消费水平对住房、医疗、交通、通信等支出的影响。这几项支出比重都有随消费水
233、平的提高而上升的趋势。例如,住房支出所占的比重,低收入国家和中下等收入国家大致在 10%以下,中上等收入国家在 11%以上,高收入国家接近 20%。医疗支出和交通支出比重在不同收入国家之间的差别也较为明显。消费水平对劳务支出的影响。劳务支出比重与消费水平之间也有类似的关系,低收入国家较低,高收入国家较高。这与一国服务行业的发展程度以及劳动社会化程度有关。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与社会生产发展密切相连。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长,消费结构会相应发生变化,总的发展趋势是基本生存资料的消费比重逐步下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比重逐步增加。这就是消费结构的变化规律。考察消费结构的变动,国际上通常引用恩格
234、尔系数加以说明。1857 年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在研究了当时欧洲大陆居民几十年的消费数据,特别是食品消费与总消费及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后,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其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品的费用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反之,则越小。上述观点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定律所揭示的比率关系被称为恩格尔系数。用公式表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费用/各项消费总支出费用100%这个系数最大者小于 100%,也就是说食品不可能取代其他消费项目;最小者大于 0,即食品消费不可能为 0。一般来说,这一系数越大,表明消费结构层次越低;系数越小,表明消费结构层次越高。恩格尔系数是消费结构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在国际上受到普遍承认和重视
235、。国际上甚至用它作为区分国际间消费结构层次高低的最一般标准。联合国粮农组织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提出划分穷国富国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 60%以上为绝对贫困国家;50%59%的国家为勉强度日(我们称之为温饱型);在 40%49%为小康水平;在 20%39%为富裕水平;20%以下为极富裕国家。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这是本课教学的落脚点。学习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消费,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使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消费,崇尚健康的消费方式,选择正确的消费行为,用正确的消费观指导自己的生活消费。这对学生的生活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这是本课的重点之一,也是教育目标之所在。由于这一教学内容
236、涉及对适度消费、艰苦奋斗等问题的理解,学生在认识和理解这些问题时会有不同的想法,因此,这一内容在教学中又有一定的难度,是本课的难点问题之一。第二框的内容是讲消费观的问题。教材侧重从心理角度分析消费行为,有助于学生从自身经验中认可和接受知识。本框内容提出要做理智的消费者,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消费原则。教材提出的四条原则并不仅仅是一般性指导原则,而且包含了在实际生活消费中具体的、可操作的要求。如量入为出、绿色消费等具体内容,直接告诉人们在消费中应具体怎样做。这些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第一,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人们的消费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对这一原则应该从两个方
237、面来理解。一方面,消费支出应该与自己的收入相适应,这里既包括当前的收入水平,也包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因为目前的消费,特别是信贷消费与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有直接关系。总之,在安排消费时,必须考虑到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做到适度消费。另一方面,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还应该提倡合理的、适度的消费。这里也有两层意思。一是不能过分抑制消费。我们提倡崇俭戒奢,并不是要人们做禁欲主义者。过分抑制消费,从个人角度看,其生活质量不能得到提高,会影响人的发展。从社会角度看,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如果过分抑制消费,会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二是要有一个合理的消费结构,提倡消费要做到合理适度。从个人消费层
238、面看,所谓适度,就是要求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应与自身的收入(包括对未来收入的合理预期)大致持平,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谓合理,就是要求消费合乎科学,有利于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合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避免盲从,理性消费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消费的选择过程中坚持从个人的生活实际需要出发。由于人们的消费行为始终受到消费心理的影响,因此,要尽量避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的影响,做理智的消费者。这一内容的教学要注意三点。一是教材突出强调了在消费过程中注意避免盲目从众。盲目从众是消费中常见的一种消费心理现象,也是对普通消费者影响最大的一种消费心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点加以说明,目的在于提倡
239、理智消费、健康消费。二是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情绪化消费与从众心理不同,它受到消费者情绪的影响,作出不理智的消费选择。所以,人们在消费决策时,要注意保持冷静,避免激烈的情绪对消费选择的影响。三是避免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这是讲要有合理的消费结构,消费选择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第三,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原则。这一原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这一内容的教学要注意四点:一是绿色消费的含义;二是为什么要提倡可持续消费;三是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四是绿色消费的具体体现和要求,即“5R”。“5R”的要求比较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是
240、可以直接付诸实践的,易于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第四,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原则。这一内容是理智消费中的难点问题。之所以说这个内容是难点,主要是因为有些学生认为艰苦奋斗精神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在今天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国家鼓励消费的背景下,再强调艰苦奋斗好像不合时宜,因此在理解和接受这一原则时会产生不同想法。教师在处理这一内容时,可以从四个角度加以说明:一是从历史的角度,说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传统美德,是一种民族精神,并且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从现实国情的角度,说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面临人口、资源的压力,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将是一种永远倡导的精神;三是从个人成长角度
241、,懂得艰苦奋斗才能克服困难,成就事业;四是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与合理消费的关系的角度,说明不能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与合理消费对立起来。勤俭节约不是抑制消费,而是说不要浪费;它与贷款消费不矛盾,它实际是提倡充分提高消费资料的利用效率。今天我们的生活还不富裕,我们在消费中不能浪费,就是将来生活富裕了,也不能浪费。因为,对于人类的需求与发展来说,资源总是有限的。所以,必须提倡勤俭节约的精神。理智消费四原则从不同方面对人们的消费提供指导,是科学消费观的具体要求。理解和掌握这些原则,并用这些原则指导自己的消费行为,有益于个人也有益于社会,能促进个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难点问题分析 1关于
242、贷款消费的正确认识 第一,什么是贷款消费。一般来说,贷款消费是指消费者向银行或其他金融、非金融机构借款,用于购买住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或医疗、旅游等消费性支出的一种消费形式。理解贷款消费的特点时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把握贷款消费以信用为基础,消费者与贷款机构之间形成借贷关系,按照约定按时还本付息。二是贷款消费主要用于购买大件耐用消费品以及大额服务。这是因为,这些消费品的价格高,超出了某些消费者当前的支付能力,但这些消费者当前需要这些消费品。三是预支自己未来的收入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这是贷款消费的一大特点。第二,贷款消费的作用(影响)。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其一,从消费者个人的角度讲,主
243、要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提高生活质量。其二,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讲。这里又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一是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讲,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特别是经济发展进入买方市场之后,消费对经济的反作用更为凸显出来。二是从通过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层面来讲,在发挥消费对生产的拉动作用中,贷款消费起到重要作用。此外,贷款消费对提高社会的信用意识、法制观念都有积极的作用。当然,也应该看到,贷款消费毕竟建立在借贷关系基础上、信用基础之上,贷款消费的发展必然要以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为基础。第三,贷款消费应注意的问题。从消费者个人角度来考虑,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以积极态度来对待贷款消费
244、。在中国传统消费观念中,一向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借款消费;提倡通过自己积蓄、攒钱来购买大件商品,形象地说就是“花昨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种消费观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合今天的需要。因此,人们要在消费观念上有所转变,接受贷款这种新的消费形式,“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要在理智消费的指导下,通过贷款消费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提高生活质量。这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选择贷款消费时要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贷款消费实际上是预支自己未来的收入来满足今天的消费需求,而按时还贷是贷款消费的基本要求,也是贷款消费能够存在的基础。因此,在选择贷款消费时,应把贷款的数额控制在自己的还贷能力之内。这就要求
245、人们对未来的收入有合理的预期,避免盲目借贷而导致的还贷困难。在贷款消费时,要讲信用,按时还贷。此外,还要认真办好各项手续,以便在借贷双方发生纠纷时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提倡贷款消费与提倡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矛盾吗?有人认为教材一边提倡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一边提倡贷款消费,这是自相矛盾的。其实不然,关键是我们要正确理解什么是量入为出。这里所说的“入”,不仅仅指当前的收入,也包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只要一个人当前的贷款数量不超过自己将来的偿还能力,我们就说他的消费依然是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精神,其实质是提倡充分提高消费资料的利用效率,不要浪费资源,而不是抑制消
246、费。贷款消费能使人们手中有限的钱得到充分利用,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因此,提倡贷款消费与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并不矛盾。2消费心理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消费是消费者有意识地消费劳务和消费资料以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人的消费行为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政治、文化及民族习俗、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的影响。教材重点介绍了消费心理对消费的影响。这一内容的教学有四点应该特别注意。第一,消费心理的含义。教材没有具体讲消费心理的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必过多对概念进行分析,只做一般介绍即可。什么是消费心理呢?一般地说,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活动时要考虑一些问
247、题,如消费什么、消费多少、以什么方式消费、消费后自我感觉如何等。这些问题总伴随着消费者有目的、有意识的复杂的心理思维活动。这种贯穿消费活动全过程的思维活动的总和,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心理。在介绍什么是消费心理时,教师要让学生懂得人的消费行为是受心理活动支配的,要理解人的消费行为就必须了解消费心理对人们消费行为的影响。第二,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关系。教材重点讲了心理因素对消费的影响,但并不是忽视或否认客观因素对消费的影响,消费心理的形成是客观因素(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和主观因素(个人性格、爱好、兴趣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客观因素对消费和消费心理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建议教师引导
248、学生列举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使学生能够分清对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中哪些是客观因素、哪些是心理因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至于客观因素对消费的具体影响则可以视课时的多少来安排,可以少讲或不讲,而把主要力量放在对消费心理的分析上。第三,各种消费心理在消费行为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对它们的科学评价。不同的消费心理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常常共同影响人的消费行为。只不过可能在某种消费行为中某一消费心理的作用更突出、表现得更鲜明罢了。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准确指出不同消费行为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消费心理和不同消费心理在消费行为中的具体表现。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
249、所学知识对经济现象进行具体分析。第四,研究消费心理的意义。由于消费心理对消费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引导消费时,要注意对消费心理的引导,使人们的消费向合理、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教材中提到了四种消费心理,其中从众心理与攀比心理较难区分,在此作些说明。从众心理。从众,是一个人因受别人影响而按照别人的行为方式去行动的现象。在现实的购买活动中,由于对很多商品的评价很难有客观的标准,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意见和行为的影响。从众现象及从众心理在消费者购买商品的选择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从众行为,在某些特殊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之下会对消费者行为方式产生广泛的影响,以至于形成某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250、这是从宏观角度研究消费者行为所需要重视的。这种特殊的文化背景,鼓励人们随大流,而对与众不同的标新立异者持排斥态度。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价值取向反映在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中,会使得从众行为更加突出。市场短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也会对从众行为具有强化作用。由于市场商品数量的不足和花色品种的单调,消费者选择余地较小,更容易产生从众行为,出现大范围的商品抢购现象。这一点随着市场商品的丰富,显然会不断减弱。攀比心理。消费上的攀比现象是指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者以高阶层的消费方式为参照进行模仿。一般地说,只要社会上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方式对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方式就具有示范作用,低收入阶层不可避免
251、地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对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方式进行模仿。但在正常情况下,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要受其收入水平的制约,表现出差异性。只有当低收入阶层脱离其收入水平而表现出高收入阶层的消费特点时,才可以称为攀比。社会上普遍的消费攀比,往往是由某种特殊的社会环境造成的。例如,社会由收入均等化向拉开差距过渡时(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过渡),人们在心理上不适应这种变化,试图通过消费攀比达到平衡,从而使消费攀比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3关于消费水平问题 消费水平有宏观和微观之分。从宏观上说,消费水平指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平均享用的生活消费品与劳务的数量与质量。从微观上说,消费水平指某一消费者及其家庭在某一时期所获得的消
252、费对象的数量与质量,或某一消费者及其家庭某个时期的生活消费所获得的满足程度。消费水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包括劳务)数量,反映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实际满足的程度。它可以用货币表现,如人均消费支出多少元;也可以用实物表现,如人均多少粮食、肉、蛋、奶等。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水平,就是狭义的消费水平。广义的消费水平不仅包括消费品数量,而且包括消费品的质量。因为同样一种消费品,如果质量差别很大,其价格会有很大差别。例如,经济型轿车和中、高档轿车同样可以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但价格差距很大,给人带来的满足程度也有很大差距,所以,反映出的消费水平也就不同。消费水平是一个综合指标,
253、最终表现为人们的健康水平(如国民平均寿命、成人生病率、婴儿生长率、人口死亡率等)、科学文化水平和生活享受水平,反映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消费水平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指标进行测定。四、教学建议(一)课时安排建议 本课可安排两课时,每框一课时。(二)教学方法建议 消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因此,本课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熟知。同时,学生对消费所持的观点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听取他们的观点,又要积极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实施正确的消费行为。具体建议如下。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探究活动及学生自己在生活中获得的消费
254、体验和消费常识作为学习资源,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组织教学,鼓励学生对同一消费现象发表不同的看法,形成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从而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兴趣。2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对社会消费进行调查,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消费结构的变化、贷款消费的发展状况、中学生消费心理专题调查研究等。通过调查研究,既可以使学生对消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又可以掌握一般调查方法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3对于本课思辨性较强的观点,教师可组织学生辩论。(1)总体物价水平越低居民消费水平越高,这是否正确?(2)提倡贷款消费与提倡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勤俭节约是否
255、矛盾?(3)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否已过时?4本课的探究活动是为了方便教学,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处理,不必一一组织讨论。对于探究活动,教师可以重新组合、设计问题,可以另外采用更典型的事例、活动来替代教材中的材料,关键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动起来,并达成教学目标。5虽然学生对于消费十分熟悉,但熟悉不一定真知,对于重点和难点问题,教师应进行必要的讲解。此外,要注意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6课后,教师可让学生围绕具体的情境设计合理的消费方案,并组织交流。还可以让学生组成评委会进行评价。(三)教学评价建议 1知识评价 本课涉及一些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评价的内容参见本课教育教学目标,评价的方式
256、可以通过提问、课后练习、测评来进行。2学习表现评价 对学生参与本课教学的表现,可根据课前准备、听课状况、合作探究等给予评价。对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和效果,根据学生上交的调查资料、撰写的小论文或辩论中的表现给予评价。评价应以激励为主。3学生的实际表现评价 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是否有正确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是否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等,应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五、自我测评与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针对国内有效需求不足而居民的银行储蓄节节上升的趋势,许多专家呼吁国家应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通过减少居民对医疗、养老的顾虑,刺激居民消费。这个观点说明对消费有重要的影响。()A当
257、前的收入水平 B物价水平 C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D未来收入的预期 居民消费是不断变化的。人们通常所说的“三大件”的变化就是生动的事例。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大件”是指缝纫机、手表和自行车。以后“三大件”逐渐演变为彩色电视机、冰箱和洗衣机,电话、空调和计算机,轿车、房子和旅游。据此回答第 23 题。2从消费内容来看,缝纫机、手表和自行车的消费属于()A物质生活消费 B精神文化生活消费 C劳务消费 D享受资料消费 3决定居民消费从低级逐步向较高层次发展的根本因素是()A对外开放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财政收入状况 D通货膨胀水平 4右图为 2003 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构成状况,该图
258、显示恩格尔系数为()A 140%B 154%C 334%D 372%5当前,部分中学生在日常生活消费中出现了追求名牌的风气。针对这种现象,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摒弃盲目攀比,但不反对名牌名牌现代、前卫,崇尚名牌合情合理反对盲目攀比,摒弃名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性对待名牌 A B C D 6为了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消费方式,社会必须对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引导,为此,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是()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避免盲从,理智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A B C D 简答题 7为了提升综合国力,近年来我国在发展经济、政治的同时,十分重视文化的发展。一方面,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向
259、世界展示中国悠久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发展国内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精神需求。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和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文化消费的意义,并增加文化消费。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过度消费和文化素质低俗化的倾向,必须予以警惕。根据材料回答:在国内文化消费中人们应树立什么样的消费观?辨析题 8据调查,我国 318%的房贷一族,每月还贷金额占收入的 5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房奴”,他们不敢娱乐、旅游,害怕银行加息,担心生病、失业,更没时间享受生活。按国际通行看法,月收入的三分之一是房贷按揭的一条警戒线,超过此警戒线,将出现较大的还贷风险,并可能影响生活质量。目前,在高房贷的重压
260、下,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近 20%被用于购房。辨析:提倡贷款消费违背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论述题 9近几年来,有些中学生以穿名牌、用名牌为时尚。针对这种情况,某校高一年级专门召开了主题班会聚焦中学生名牌消费现象。(1)假如你是该班学生,请运用经济学知识,谈谈自己对这一消费现象的看法。(2)针对本班学生日常生活消费状况,拟订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并简要写出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 D2 A3 B4 D5 A6 B 简答题 7答:(1)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倡导积极向上的健康文化,摒弃低级趣味的低俗文化。(2)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要协调发展,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应逐渐增加文
261、化消费支出。(3)文化消费应与收入水平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辨析题 8答:(1)发展贷款消费是当前扩大消费的重要内容。在充分考虑自己未来收入及偿还能力的基础上,适度贷款消费对于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2)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精神,其实质是提倡充分提高消费资料的利用效率,不要浪费资源,而不是抑制消费。贷款消费能使人们手中有限的钱得到充分的利用,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因此,提倡贷款消费与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并不矛盾。论述题 9答:(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名牌产品的消费对生产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自主选择权是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应尊重个人
262、生活消费的自主权。中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生活消费必须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不应该盲目追求名牌、互相攀比。(2)课题:中学生消费面面观或中学生消费现象透视。研究目的:树立正确消费观并引导消费行为。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小组合作等。六、教学资源链接 (一)名词解释 1消费水平度量指标 消费水平的测定标准可以有实物指标、价值指标、质量指标和服务指标。实物消费指标包括:食物消费(营养构成和食物构成)、耐用品消费、服装消费、住房消费等。价值消费指标包括:社会总消费额和人均消费额、城乡居民每人年均实际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消费率等。消费质量指标包括:国民的平均寿命、婴儿成
263、活率、成人发病率、国民素质(如国民中残疾人占的比重)、消费者闲暇时间、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消费环境等。服务消费质量指标:教育、咨询、文娱、体育、保健、医疗、信息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理发、照相、饮食、修理、修配等。2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指在社会消费中,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子孙万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它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方向转变。在追求舒适生活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消费。3绿色产品 绿色产品,
264、是无公害无污染的产品。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污染较小,在使用过程中有益于公众健康,在废弃阶段易于回收和处置。目前我国已认证的近五百种绿色产品,按照其环保特性主要分为以下六种。(1)国际履约类。为约束各国的污染状况,国际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协定,我国也是这些协定的履约国之一。例如,1991 年 6 月我国政府签署了保护臭氧层国际公约,即蒙特利尔议定书。这意味着我国逐步替代氟氯烃制品。无氟冰箱、卫生杀虫气雾剂等就是此类绿色产品。(2)可再生、可回收利用类。如再生纸、再生塑料等。(3)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类。可降解塑料、无磷洗衣粉、无汞电池等均是能有效缓解区域性环境污染的绿色产品。(4)改善居住环
265、境质量类。如低噪音洗衣机、低甲醛复合木地板等。(5)保护人体健康类。移动通信产品、电视机、个人电脑等产品对人体有辐射,一般服饰中某些染料通过皮肤吸收会使人体致癌。新型绿色产品,基本上属于绿色技术中较前卫的产品,代表着一种潮流和发展趋势,并将逐步淘汰传统产品。(6)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类。节能电脑、节能灯等就属此类绿色产品。(二)理论动态 1提高消费水平的途径 从宏观角度看,提高消费水平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努力发展生产,增加国民收入;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加快发展消费品生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态平衡,防治环境污染。2消费结构合理化 消费结构合理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长期
266、看,消费结构的发展演变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运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消费结构变化的合理性要根据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况来判定。一般来说,合理的消费结构要具备以下基本条件。科学性。消费结构要符合科学发展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合理的消费结构是指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的既定水平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物品和劳务有一个合乎科学要求的类构成和量的比例。经济合理性。消费结构的背后是人们的消费欲望和需要。由于资源相对于人类的欲望和需要总是稀缺的,用于满足消费需要的货币收入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也是有限的,从而要求人们在将既定价格下的
267、有限收入用于物品、劳务的消费时,讲求有限约束下的消费组合最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合理的消费结构首先是在科学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效用目标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状况,对消费支出投向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资源的自然禀赋出发,使消费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相适应。如果不能有效地利用本国的优势资源、回避短缺资源,则资源得不到综合开发和利用,也不能维持自然生态平衡,这样的消费结构就是不合理的。虽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可以通过进出口贸易来调节资源供给,但对于大国来说,消费资料供给不可能立足于国际市场,而必须立足于本国资源。对于人均占有资源比较少的我国来说,坚持这一点尤为重要。合理消费结构应使居民趋向于消费本国的优势资
268、源,避免过多地消费短缺资源。其次,合理的消费结构还要求以合理的方式组合消费资料,形成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选择效应,推动经济结构转换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消费对经济结构的有效影响和作用,主要是通过消费结构的经济效率及其对产业结构的选择效应表现出来的。3关于消费函数理论 凯恩斯认为决定消费的是现期绝对收入水平,他推断随着当期绝对收入增加,消费支出也会增加,但消费增加的比例小于收入增加的比例,这就是他著名的三大心理规律之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等人研究长期消费数据发现,并不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现象。在长期中,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这就是说消费函数是一
269、个稳定的函数。例如,在美国,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长期以来稳定在 0676 左右。许多经济学家提出了解释消费函数稳定性的理论。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把收入与消费联系起来提出消费函数理论是正确的,但他把收入解释为现期绝对收入水平,得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结论是错误的。现代经济学家认为,决定消费的并不是现期绝对收入水平,他们用不同的收入概念解释了消费函数的稳定性。在各种消费函数理论中最有影响的是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阿尼等人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取决于人一生所得到的收入。这就是说,人是有理性的,他们要
270、实现一生的效用最大化。这就要根据一生所得到的收入来安排一生的消费,实现一生中每年的消费基本相等,从而为一生消费带来总效用的最大化。人们在一生中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取决于生命的不同阶段。在工作时期,消费小于收入,有储蓄;在退休之后,消费大于收入,有负储蓄,即使用工作时期的储蓄。从每个人来看,一生的消费与一生的收入相等。从整个社会看,只要人口结构没有重大变动,消费支出与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稳定的。这就是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相等,是一个稳定的值。持久收入假说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来的,这种理论把人的收入分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持久收入是长期的、有规律的固定收入,一
271、般指能稳定在三年以上的收入,如正常的工资收入。暂时收入指一时的、非连续性的偶然收入,如得到的遗产收入。持久收入可以用过去与未来预期的收入进行计算,是过去与未来预期收入的加权平均数,时期越近,加权数越大。人是理性的,要从长期的角度来安排自己的消费,因此,决定人们消费的,并不是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持久收入。持久收入是稳定的,消费也是稳定的。暂时收入并不会引起消费变动,因此,消费是持久收入中一个稳定的比例。长期中,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是一个稳定的值。4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 为了说明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我们要了解两个概念: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是消费(C)在收入(Y)
272、中所占的比例,如果以 APC 代表平均消费倾向,那么 APC=C/Y。如果收入为 1 000 亿元,消费支出为 600 亿元,平均消费倾向 APC 为 600 亿/1 000 亿,即 06。边际消费倾向是增加的消费(C)在增加的收入(Y)中所占的比例。如果以 MPC 代表边际消费倾向,MPC=C/Y。如果收入由 1 000 亿元增加到 1 200 亿元,增加的收入(Y)为 200 亿元,消费支出从 600 亿元增加到 700亿元,增加的消费(C)为 100 亿元,边际消费倾向 MPC 为 100 亿200 亿,即 05。与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相关的是平均储蓄倾向(APS)和边际储蓄倾向(
273、MPS)。收入分为消费和储蓄两个部分,收入减去消费就是储蓄。因此,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即平均储蓄倾向是 1 减平均消费倾向。在上例中,平均消费倾向为 06,平均储蓄倾向就是 04。同样可知,增加的收入分为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储蓄两个部分。增加的收入中减去增加的消费就是增加的储蓄。因此,增加的储蓄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即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之和为 1,边际储蓄倾向是 1 减边际消费倾向。在上例中,边际消费倾向为 05,边际储蓄倾向也是 05。(三)资料选辑 1有效需求蜜蜂的故事 18 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医生曼得维尔曾经写过一本叫蜜蜂的寓言的书,以诗歌的语言讲述了关于蜜蜂的故事。从前
274、有一个蜜蜂王国,这个王国有个英明的国王,在他的精心治理下,蜜蜂王国一度因繁荣昌盛而名震天下。不过,这个蜜蜂王国的国王贪图享受,最喜欢任意挥霍。王国的蜜蜂为了满足国王无穷无尽的欲望,大批的蜜蜂日夜劳作,制造了很多精美的产品。王国的子民们为了迎合国王,也都积极地购买商品,享受生活。所以,整个王国的街上商品琳琅满目,行人摩肩接踵,到处是一片兴旺景象。王国国库也一天天充盈起来,国力强盛,天下无人能敌。后来,这个贪图享受的国王去世了,另外一个国王代替了他。不过,这个国王和以前那个迥然不同,他不但不喜欢奢华富贵和享受,而且还鄙视奢侈。所以,商人们不再去远方追逐利润,子民们也不再追求享受,而是逐渐过着俭朴、
275、节俭的日子。因此,许多商品积压,工人们因商品无人购买而告别倒闭的工厂。人们开始赞美节约,赞美家中的储蓄。街道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冷清,经济也越来越萧条,而整个王国越来越衰弱。最后,外敌入侵,蜜蜂王国惨败,子民四处逃遁。当然,我们讲这个故事,不是说追求享受要比节俭更好,只是通过这个故事来阐述有效需求这个经济学中极其重要的概念。蜜蜂王国的第一个国王推崇挥霍和享受,所以蜜蜂们积极生产产品,子民们积极购买商品进行消费,所以,又要生产更多的产品,又有更多的购买需求,也就是有效需求,从而形成了良性的循环,整个国民收入增加,经济走向繁荣,国力十分强盛。后来,另一位国王推崇节俭,所以,大量商品积压,工厂倒闭,工人
276、失业,后来就算有购买的意愿,也丧失了购买能力,也就是有效需求不足。这就逐渐形成恶性循环,人民越来越穷,经济走向衰退,国家也越来越衰弱了。从这个寓言故事,你是不是知道了有效需求的重要性呢?2昂贵的马鞭子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对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超过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那一部分。消费者对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取决于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获得的满足程度,而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形成的市场价格,二者经常不相等。消费者剩余是衡量消费者购买并消费某种物品所得到的经济福利的大小。一种物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消费者剩余越大,即市场价格越低于消费者愿意出的最高价格,消费者越愿意购买。反之,如果市场价
277、格高于消费者愿意出的最高价格,消费者就会认为购买该物品不值得。或者说,如果消费者剩余为负数,消费者就不会购买了。有一天,热闹的市场上来了个卖马鞭子的人。他的马鞭子和其他马鞭子相比,看上去差得不少,样子很破旧。可奇怪的是,这只旧马鞭要价挺高。不少人问他卖多少钱,他开价就是 500 钱,谁问都是这个价。大家都觉得这个人疯了,别人的新马鞭才卖 50 钱,他却是别人的 10 倍。有个人试探问:“那 100 钱呢?”卖马鞭子的人皱皱眉头,有些生气。又有个人逗他:“300 钱总该行了吧?”卖马鞭子的大怒道:“你不想买就走,不用多说,我是一定要 500 钱才卖的!”这时,有个有钱的少爷来买马鞭子,见这位卖马
278、鞭子的态度如此坚决,便想,这鞭子可能有什么独到之处。然后他走上去仔细端详这只马鞭子,果然发现,这只马鞭子的确非比寻常,鞭把用一种最名贵的树木所制,鞭梢用最有韧性、最结实的兽皮所制,而且这个马鞭子是一件出土的前朝的文物,其价值肯定会达几千钱。这个有钱人很痛快地花了 500 钱买了下来,然后,他就拿着这只昂贵的马鞭子,悄悄回家去了。这个有钱的少爷找了个识货的人来看马鞭子,行家果然很厉害,说得头头是道:“鞭梢直而不弯,坚韧而且有弹性;鞭把手握之处自然弯曲,正好可以用手握住;木质高贵,虽然漆纹有些剥落,但一看就知道是前朝的珍品,而且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马鞭子。你才花了 500 钱,据我
279、估计至少值 2 000 钱。”阔少爷明白了这鞭子是名贵货,所以一般舍不得用,而是放在家里收藏。故事中的少爷虽然用高价购买了那只马鞭子,但是在他的心目中,那只马鞭子的价值远远超过他支付的价格。从价值上看,这个少爷得到了消费者剩余,所以他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只马鞭子。这里要注意的是,消费者对一种物品的评价完全是主观的,所以,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也是主观的。消费者剩余并不是实际货币收入的增加,而仅仅是一种心理上满足的感觉。即使购买了消费者剩余为负的物品也不是金钱的实际损失,无非是心理上挨宰的感觉而已。我们购物时说的“值”与“不值”也是这个意思。而且,对同样一件物品,不同的消费者有完全不同的主观评价,所愿
280、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也不同,但在购买时支付的市场价格是相同的。因此,不同的消费者从购买同一种物品中得到的消费者剩余也不同。评价高,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也高,他们购买就得到了消费者剩余。当买者作出决策时,他们是理性的,而且,他们的偏好应该得到尊重。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是他们从自己购买的物品中得到了多少收益的最好的判断者。综合探究 正确对待金钱 一、设计意图 金钱是什么?钱能做什么?金钱应该怎样获得?钱应该怎样利用?本单元的综合探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这一安排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首先,本单元的知识点涉及商品、货币、价格、消费等常见的经济现象。在现代社会,
281、商品是用货币来购买的,商品价格是用货币来表现的,消费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而花钱。总之,日常消费生活中的各种经济现象,均与货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金钱观问题与这三课的内容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以说是联系这三课基本内容的纽带。探究正确对待金钱,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本单元的知识。其次,正确对待金钱,在高中生的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日益频繁,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一代高中生有更多的机会与货币打交道。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可以避免他们陷入拜金主义误区,使其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再次,这一问题可操作性强,
282、便于在班级形成探讨、争辩的气氛。对金钱的看法,在社会上可谓众说纷纭。收集社会上关于金钱的观点和行为表现,并对它们进行争鸣、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二、开展建议 活动方式一 1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有的学生负责收集外国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学生负责收集我国古代有关金钱的看法,有的学生负责收集我国当代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学生负责收集周围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学生负责收集各种典型事例。各负其责,每个小组将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以备课堂交流之用。2在收集周围人对金钱的看法时,最好使用问卷调查法。在教师指导下,事先编制有关金钱观的调查问卷,将问卷(最好匿名,即填写人不需要署名
283、)发给周围人填写,将问卷回收后进行统计分析。3每个小组在整理资料时,要发表自己对这些观点、事例的看法。在课堂交流时,不但要汇报收集的观点、事例,而且要汇报自己对这些观点、事例的看法。4全班在课堂探究结束后,整理出一份探究成果,并用它制作一期壁报。5每个小组的成员要对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的态度、贡献进行评价。6课堂讨论安排一课时。活动方式二 1设计值得思辨的话题。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培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针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金钱至上的现象归纳出一些有研讨价值的话题,以供全班同学进行辩论,如“金钱是万能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孩子在家做家务,应向长辈收取报酬”
284、、“金钱道德两难全”等。2组织辩论会。设计辩论提纲,收集有关资料与数据,拟写辩论文稿。邀请教师、学生共同策划,组织一场辩论会。三、补充资源 1货币的故事 在太平洋卡罗莱群岛中有一个雅普岛,岛上的居民把开采出来的石头当成钱,即直接从自然界中取得货币。这种石头钱被称为“斐”,它是从雅普岛以南 400 英里的另外一个岛上开采出来的。在质地符合要求的前提下,石头的价值取决于石头的大小,石头越大,价值越大。由于人们都追求较大的价值量,当地许多居民便冒着巨大的风险从海外的岛上开采大石头并运回来。因石头较大,用作交易工具实在不便,所以岛上的居民进行交易时,并不搬动石头,而只是由石头的主人作一个口头声明,告诉
285、大家这块石头已经易主就行了。据说,雅普岛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一个富有的家庭自称在 400 英里以外的岛上有一块巨大无边的石头“斐”,以表示他家拥有巨大的财富。其实,那块石头到底什么样,大到何种程度,雅普岛上的居民从没有见到过。这富有之家的财富也就仅仅作为观念存在于岛上居民的心目中。1898 年,德国政府从西班牙手中接管了卡罗莱群岛。管理者计划改造雅普岛上的道路,却遭到岛上居民的抗拒。当德国人了解到岛上居民的全部财富就是那些分布于岛上的石头“斐”时,他们想出了一个制服这些居民的办法。他们派人用黑色染料在岛上所有的石头“斐”上画上黑色十字,并宣布这带黑色十字的石头不再是货币。这样,岛上居民一下
286、子失去了全部财富,不得不按照德国人的意志,老老实实地修好了路。这时,德国人又派人将所有石头“斐”上的黑色十字洗刷干净,宣布这些石头还是钱。雅普岛的居民对重新获得财富而高兴万分。2关于金钱的格言 金子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成为他想要的一切东西的主人。有了金子,甚至可以使灵魂升入天堂。哥伦布 1503 年寄自牙买加的信 人间再没有像金钱这样坏的东西到处流通。这东西可以使城邦毁灭,使人们被赶出家乡,把善良的人教坏,使他们走上邪路,做些可耻的事,甚至叫人为非作歹,干出种种罪行。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 3江苏几位反贪局长谈金钱 苏州市检察院反贪局局长说,从事这么多年反贪工作,经历过犯罪分子企图送
287、我 10 万元钱诱惑的考验,也听到过朋友让我辞职开公司、当律师赚大钱的劝告。但我始终认为,追求金钱不应成为人生的唯一目标,否则就会走入迷途。查办苏州市外经委原副主任一案对我触动很大。他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大敛横财近 300 万元,但他仍不满足,他的目标是要在任职期内积累 500 万元的原始资本,受贿、索贿、贪污等手段都用上了。有了这么多钱他不敢存银行,家里到处藏着钱,但花钱又非常吝啬,他儿子上大学因为一分之差,要花 1 万元转本科他都不愿意。很多人像他一样,看待金钱没有一颗平常心,目标定错了,路也就跟着走错了。南京市鼓楼区检察院一位副检察长曾当过多年反贪局长。她说,如果有人问我有钱好还是没钱好、钱
288、多了好还是钱少了好,我肯定会回答:“有钱好,钱多了好。”但是有一个前提,这些钱必须是自己诚实劳动所取得的合法收入。从事 17 年反贪工作,我接触过几百名跌倒在金钱面前的人,这些人职位高低不同、犯罪情节不同、涉案金额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错位”,随之而来的是金钱观的严重扭曲。金钱成了他们炫耀、虚荣的资本,事业、亲情与金钱相比反而“一文不值”。省计经委原副主任受贿 70 多万元,他家里书中夹的是钱,床下铺的是钱,但他的亲哥哥带着儿子来南京找他,回去没有路费,却假装身上没带一分钱,向同事借了 100 元钱给哥哥。他哥哥和侄子在回去的路上不幸因车祸丧生,他被抓后提起失
289、去亲人之事就痛哭流涕。“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按照公平分配的原则取得自己的合法收入,同时以努力工作来回报社会和人民,这就是我的金钱观。太仓市检察院副检察长谈了她当反贪局长时办的一个案子,这个罪犯的金钱观,给她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太仓市自来水公司原总经理敛财 200 多万元,家里却没什么像样的东西。人家送的螃蟹、甲鱼,甚至丈夫钓来的几条鱼,她都拿到饭店去卖掉,几年来饭店都记着账,一共 3 万多元。听到查案风声紧了,她就把钱埋在地下,过一阵子见没动静,就请假回家将钱拿出来晒,最后连女儿都不相信她节俭的妈妈有那么多钱。这个案件对我触动很大,该怎样摆正金钱在心中的位置?金钱的多少与人生价值的大小能画等号
290、吗?我看不能,不义之财越多,人的价值反而越低。常州市郊区检察院反贪局局长说,金钱没有臭味,同样金钱也没有香味,但如何挣钱、如何花钱却是有香有臭的。我曾经查办过一个村支书,他一年正常收入有 10 多万元,但是还嫌赚钱少。请他办事,不给钱不行,哪怕是同村人,他也要伸手,哪怕是几百块,他也要装进腰包。他厚着脸皮敛财,却身背群众的骂名。从事这么多年反贪工作,我时刻提醒自己,如果把金钱看得过重过大,那就会成为金钱的俘虏和奴隶,特别是对手握一定权力的人来说,就很有可能为金钱所惑,走上腐败之路。4货币、收入和财富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钱”这个词其实是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的,并不都指货币。例如,我们说某某家很有
291、“钱”,这里所说的钱其实是指财富,包括了这个家庭拥有的各种金融与非金融资产。我们说张三这个月从单位领到很多“钱”,这个时候所说的“钱”指收入,它也不一定就是货币形式的。我们说买东西要付“钱”,这个时候所说的“钱”才是货币。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看,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收入(income):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在一定时期(一年或一个月)内的全部进账,通常用货币来度量。它是一个流量。财富(wealth):是人们在某一时点所拥有资产的货币净值。它是一个存量。货币、收入和财富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1)货币与财富是两
292、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包含的内容不同。(2)从一定意义上看,货币是财富的象征。财富可以用货币来计量,但货币只是财富的一小部分。(3)收入水平也可以用货币来计量,但收入不等于人们持有的货币。5慈善被称为“第三次分配”通过市场实现的收入分配被称为第一次分配;通过政府调节而进行的收入分配被称为第二次分配;个人出于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赠出去,被称为第三次收入分配。在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之后,社会协调与发展方面依旧会留下一个空白。不管留下的空白较大还是较小,都意味着在社会协调发展方面还有一些工作要做。因此,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来看,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性就突出了。由于第三次分配
293、是人们自觉自愿的一种捐赠,因此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它所发挥作用的领域是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无法比拟的。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一、本单元的地位 消费问题或者说“生产什么”的问题弄明白了,自然就应该接着思考:我们消费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当然是广大的劳动人民生产创造出来的。因此,了解在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消费的财富究竟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就成为教材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的基本内容。这样,教材就把视线由消费领域引向了生产,帮助学生去认识“生产、劳动、经营”等经济生活中最核心的经济现象。也就是说,要了解我国是如何回答现代经济学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怎样生产”的,帮助学生掌握与生产活动有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294、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经济生活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创造财富,因为没有财富的创造,也就没有财富的分配与消费,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如何生产”在经济生活中处于核心地位相适应,本单元也处于教材的核心地位。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物质财富究竟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当然,经济学所说的如何生产不是指工艺学或具体技术,而是从基本政策、路线、基本经济制度、经济活动的具体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等方面来考察。教材分别从基本经济制度、企业组织形式、企业资金筹集方式等三个方面具体介绍有关我国生产活动的基本情况。本单元设计为三课: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第五课企
295、业与劳动者;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第四课,教材顺着第一单元的主题,让学生思考“我们消费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是生产出来的,这样就过渡到“生产主题”。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然后,教材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国家在财富创造上究竟与其他性质的社会有什么根本的不同?显然,社会主义物质财富的创造离不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们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创造财富的,这说明社会主义国家与其他性质的社会在财富创造的制度条件上有根本的不同。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物质财富,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在现代社会主要是
296、企业创造的,所以,教材在第五课领着学生去认识与企业、企业经营、劳动、就业等有关的问题。创办与经营企业所需要的资金从何而来?教材第六课领着学生去了解与融资有关的知识。对企业来说,是融资;对资金提供者而言,就是投资理财。为了帮助涉世不深的高中生更好地理解资金问题,教材是从投资理财的角度入手,因为投资理财容易理解。本单元综合探究的主题是“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就业与自主创业必备的基本素质,为将来顺利参与经济生活作好准备。第二单元的逻辑递进关系是:消费离不开生产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社会主义生产的基本经济制度背景创造财富的主体与主要场所如何筹集创造财富所必需的资
297、金。附单元结构图表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教育教学目标 (一)教育教学目标要点 1知识目标 理解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懂得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意义。懂得发展的意义。了解我国的工作中心。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地位。了解公有制经济的构成。理解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与作用。了解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理解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内涵。理解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了解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作用。理解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懂得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2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产与消费之间辩证关
298、系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准确认识生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培养正确认识我国当前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洞察力。辨识不同经济实体所有制性质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深刻领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观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定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的信念。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树立多种所有制平等竞争的观念。树立诚信经营、合法经营的观念。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平等的观念以及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依法维护劳动
299、权益的观念。树立勤俭节约、科学理财的观念。(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如下:列举实例,阐释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二、教学内容分析(一)内容结构分析 1总体逻辑结构 根据本单元的基本任务回答“如何生产”这个问题,第四课首先通过分析消费与生产的关系,巧妙地把教学内容从消费过渡到生产,然后集中从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经济制度角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生产活动。在第四课,教材主要帮助学生认识生产在经济生活中的基础地位和核心作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并
300、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制度保证。本课的逻辑结构是:由上一单元的消费主题引出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指出生产对消费具有决定作用,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由生产的决定性作用引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并从工作中心、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科技进步、改革等四个方面分析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具体途径进一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方面了解生产的制度背景,包括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内容、各种公有制经济形式的作用、准确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的各种形式及其各
301、自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起的积极作用总结性地分析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两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2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本框下设两目,分别讲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以及工作中心。第一目:生产与消费。为了导入这一目,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所消费的商品是从哪里来的”,从而过渡到“生产”这一经济生活主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在分析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时,教材是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的。一是生产决定消费。对此,教材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
302、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二是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对此,教材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对生产调整与升级,对新产业的出现与成长所具有的导向作用;消费对劳动力再生产的作用。上述内容比较重要,但非常抽象。教师不能只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结论,而应通过提供生动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或者让学生自己针对知识点寻找能够说明这些知识点的材料,从而在探究中加深理解。此外,教材还介绍了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并说明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这些内容可以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教师不一定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在讲述这一目时,教师应把重点放在讲述生产的地位与作用上。经
303、济学所讲的如何生产,不是工艺学意义上的生产,而是从生产关系等方面引导人们认识生产所具有的决定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讲这一目要与上一课联系起来。上一课讲到影响消费的因素,本课所讲的生产是影响消费的决定性因素。第二目:大力发展生产力。因为生产在经济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因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所以,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教材在这一目主要分析了两个问题:一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二是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讲授时,教师应把重点放在第二个方面。在分析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时,教
304、材具体介绍了四个方面:一是一切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要提高劳动者素质,三是要加快科技发展,四是要进行改革。在讲述这些内容时,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对学生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二是要强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此外,还可以结合自主创新等热点问题探讨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3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本框下设两目,分别介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第一目:公有制为主体。为了引入第二框,教师可以在第一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能够大力发展生产力吗?教材在第二框雄辩地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05、的经济建设与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制度保障。在第一目,教材集中介绍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有关基本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的经济主体,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讲述这一部分内容时,教材主要介绍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及其作用。在这一部分,教材详细介绍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教师应重点讲述各种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内涵,作用部分可以由学生自己课后探究,在课堂上只要介绍最核心的作用即可,如国有经济是主导、支柱。特别要注意:对于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要将其与股份制混淆在一起。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不同所有制之间的结合,而股
306、份制只是指不同投资主体之间的结合,包括了同一所有制内部不同投资主体之间的结合。此外,在我国,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依然属于集体经济,而不属于个体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二是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教材从国有企业改革、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等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教师可结合当前改革的实例,讲述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三是准确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教材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其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其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教师在讲述时可以结合我国当前有关公有制经济的实际数据,让学生体会以上两点。在认识以上两点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公有资产占优势不是就每
307、个地方、每个产业而言的,而是就全国而言的。第二目: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介绍完公有制经济后,教材集中分析了非公有制经济。在这一部分,教材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及其作用。教材在这一部分详细介绍了个体、私营、外资经济的基本含义、特点以及它们在我国经济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准确区分不同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准确掌握它们的内涵上。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教材通过探究活动告诉我们,之所以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和国家性质决定的。教师可以运用生产关系一定
308、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予以说明,也可以借助我国的实际数据进行说明。在学习这一内容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之所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从而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初步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三是两个“毫不动摇”以及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相互关系。教师可结合当前的实例,让学生理解两个“毫不动摇”以及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格局。(二)教学提纲 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生产为消费创
309、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消费具有导向作用 消费对劳动力再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3)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各环节间的关系 2大力发展生产力 (1)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意义 (2)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提高劳动者素质 加快科技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创新 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 (1)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及其作用 国有经济的含义、作用 集体经济的含义、作用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 (2)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3)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 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及
310、其作用 个体经济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私营经济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外资经济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2)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 (3)两个“毫不动摇”(三)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操作建议 第一框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第一目:生产与消费。此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高科技产品对生活的影响。设计意图 一是导入。教材通过学生所喜爱和熟悉的因特网和计算机等高科技产品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基础性作用,认识到生产决定消费。二是由于学生对因特网和计算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影响有强烈的认同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从而能够较好地理解生产对消费
311、的决定作用。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材料并思考自己是如何利用因特网和计算机的。(2)让学生列举所知道的新产品,并畅谈这些新产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认识到新产品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3)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导致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丰富的产品从何而来,从而认识到生产对社会生活以及消费的决定作用。注意事项 (1)教师在组织和引导学生讨论新产品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影响时,既要放得开,又能够收得拢,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的点拨。(2)本探究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生产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和探究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我们生活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原因。教师
312、应该努力引导学生往这个方面思考。第二个探究活动:消费对生产的影响。设计意图 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经济生活中消费需求与产业发展之间联系的事例,一是激发和引导学生讨论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二是对消费的反作用逐层进行分析,进而使学生明确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具有导向作用,消费可以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劳动力素质。此外,还要使学生认识到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是具体的、多层面的。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自己先体会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2)教师引导学生对材料逐层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教师还可要求学生列举经济生活中各种微观和宏观的实例,说明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注意事项 (1)这个问题要求理论与实际
313、相结合,教师可以选择引导与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2)如果此探究材料能够用好用透,可以较好地说明什么是生产调整与升级,为什么消费能够对生产调整与升级以及产业的出现与成长具有导向作用。第二目:大力发展生产力。此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我国生产发展的成就。设计意图 本探究活动设计了一张“我国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的图表并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图表,从正面认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成就,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二是通过对问题的回答,认识到要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各项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
314、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操作建议 (1)要求学生阅读图表并思考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2)让学生谈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联系上一目的第二个探究活动体会生产力发展对个人生活的巨大影响。(3)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我国生产力发展落后方面的资料,如人均收入在世界的排名等,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注意事项 (1)本探究活动比较简单,教师要注意控制与把握时间,让学生懂得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即可。(2)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当前我国的经济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不可盲目乐观,仍然要提倡艰苦奋斗。第二个探究活动:劳动者素质和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设计意图 一是通过学生
315、的讨论,认识到在当今时代,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在生产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勤奋学习的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二是通过讨论,把说教式的灌输变成学生的主体认识,加强和深化学生的认识;三是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创新需要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因此我们要重视科技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从而充分理解我国的科教兴国与自主创新战略。操作建议 (1)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了解或回忆生产力的要素(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2)让学生列举具体事例说明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发展。(3)讨论并分析科学技术与劳动者素质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二者之间不
316、是对立的,而是统一不可分割的,都在生产力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注意事项 (1)教材是从四个重要方面讨论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劳动者素质与加快科技的发展只是其中的两个方面。对此,教师要对学生讲明。(2)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讨论对他们进行勤奋学习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对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第二框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目:公有制为主体。此目设计了四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我国多姿多彩的经济成分。设计意图 一是导入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了解父母的工作单位的性质,认识到我国经济中有各种各样的所有制经济成分,它们在我国经济中均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让学生通过此探究活动
317、,认识到看似抽象的经济制度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每个家庭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国家的经济政策,关心国家大事,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经济知识运用于实践。操作建议 (1)教师可让学生自由发言,并对学生父母的工作单位的性质进行判断、分析。(2)教师指导学生对提出的各种经济形式进行性质上的分类、总结、归纳。(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注意事项 (1)此探究活动的主要作用是导入新课,让学生知道我国目前存在多种经济形式以及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对各种经济形式的地位、作用,教师不必展开分析。(2)本活动涉及学生父母的工作单位,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
318、第二个探究活动:红红火火的食品厂。设计意图 一是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集体所有制企业,以及集体所有制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二是对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股份合作制的特点进行说明;三是让学生对集体所有制经济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的意义有所了解。操作建议 (1)引导学生判断这家食品厂的性质。(2)指导学生了解股份合作制的特点。(3)设问:为什么实行股份合作制后职工的积极性会有所提高?(4)设问: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是一回事吗?注意事项 (1)教师要对股份合作制中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进行适当的解释。(2)教师要帮助学生区分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3)由于本探究活动涉及的新内容较多且较复杂,教师在设问之后可以讲
319、授为主。第三个探究活动:飞速发展的手机生产公司。设计意图 一是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混合所有制经济;二是使学生认识到,混合所有制经济中所包含的公有成分,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操作建议 (1)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并对探究问题作出准确的回答。(2)设问:是否股份制企业都是混合所有制性质?可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辨析。(3)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判断、分析,对学生存在的疑虑进行讲解。注意事项 (1)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实行股份制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资金筹集方式,而且能够增强企业的活力。(2)对于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要将之与股份制混淆在一起。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不同所有制之间的结合,而股份制是指不同投资主体之
320、间的结合,包括了同一所有制内部不同投资主体之间的结合。第四个探究活动:公有制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设计意图 一是引导学生加深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理解,并认识到公有制企业股份制改造有利于增强公有制企业的活力、竞争力、控制力,从而增强公有制企业的主体地位;二是理解公有经济控股企业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操作建议 (1)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并思考该股份有限公司属于什么所有制类型的企业。(2)让学生思考允许民间投资进入到国有企业是否会动摇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公有经济成分掌握控股权,企业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并认识到公有制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意义。(3)教师还可以提供其他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后,其经
321、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的事例,说明公有制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的意义。注意事项 (1)教师应提醒学生,探索公有制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公有制经济,而不是改变公有制经济的性质。(2)对股份制改造与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关系,教师可以适当涉及,从而为学生学习下一课公司的经营作铺垫。第二目: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此目设计了四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小南瓜”连锁店。设计意图 一是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体会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不同,帮助学生了解二者在我国经济生活中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二是通过对身边事例的具体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准确辨别事物性质的能力。操作建议 (1)阅读材料,对
322、材料中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对问题进行回答,教师只进行点评和适当的补充即可。(2)引导学生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劳动特点、规模、积极作用等几个方面对两种经济形式进行区分,并认识到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个体经济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私营经济以雇佣劳动为基础。(3)可引导学生调查学校附近或周边社区所熟悉的个体企业与私营企业,以巩固相关认识。注意事项 (1)此探究活动难度不大,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避免全程讲授。(2)在分析和讨论时,教师应把重点放在肯定非公有制经济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上。对学生提出的有关个体与私营经济的负面影响,教师不应该回避,应该对学生进
323、行表扬,并从完善市场秩序、加强法治与政府监管角度分析对策。第二个探究活动:感受个体经济给我们带来的方便。设计意图 旨在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日常所熟悉的个体经济形式,使学生充分认识个体经济的作用,从而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更深入的理解。操作建议 (1)先让学生自由发言,对个体经济给我们日常生活提供的方便予以列举。个体经济除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之外,还对缓解就业压力有积极意义。(2)可以让学生对周边的社区和家庭进行调查,让居民和父母谈谈个体经济带来的生活方便。注意事项 (1)本探究活动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讨论。(2)讨论的重点在于个体经济给我们生活提供的方便上,对其存在的负面作用可以引导学生辩
324、证看待。对学生提出的有关个体经济的负面影响,教师不应该回避,应该对学生进行表扬,并从完善市场秩序、加强法治与政府监管角度分析对策。第三个探究活动:外资经济的作用。设计意图 一是引导学生认识和关注外资经济,二是引导学生了解外资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操作建议 (1)可让学生谈谈他们所了解的外资企业,也可以由教师提供具体企业的材料。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提出的外资经济材料进行分析、判断和点评。(2)设问:为什么港澳台的投资属于外资?引导学生对外资经济的含义有更加准确深入的把握。(3)设问:将来长大后你愿意去外资企业工作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外资企业工作可以学习到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解决
325、就业等,从而认识到外资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注意事项 (1)并非所有地区的学生周围都有外资企业,所以,探究的第一个问题也可以由教师提供具体材料帮助学生分析。(2)教师要强调指出,外资经济在各类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中只是指外商投资部分,而不是全部的资产。(3)在分析和讨论时,教师应把重点放在肯定外资经济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上。对学生提出的有关外资经济的负面影响,教师不应该回避,应该对学生进行表扬,并从完善市场秩序、加强法治与政府监管角度分析对策。第四个探究活动:对我国生产力现状的认识。设计意图 一是通过三幅照片表明我国生产力水平差距极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
326、具有多层次、不平衡的特点;二是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符合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因而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三是让学生懂得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必然性,从而坚定地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操作建议 (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图文,认识到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的差距,不同地区间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2)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而不仅仅从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来谈我国的生产力状况,鼓励学生的开放性思维。(3)回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认识到我国实行现行基本经济制度具有客观必然性。注意事项 (1)探究我国实行现行基本经济制度
327、的客观必然性时,教师应尽量避免空洞的说教,应从客观准确的材料出发,进行分析和论证。(2)此探究活动还可以在课后由学生自己完成。三、重点、难点分析 (一)重点问题分析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人们所消费的一切商品和服务,都是由生产提供的。正确把握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因此,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328、同时,生产与消费的概念比较抽象,对其关系不容易理解,所以,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又是本课的难点之一。由此需要教师结合具体事例重点讲解,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总的来说是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具体可作如下分析。首先,生产决定消费。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一个社会消费什么,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要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我们消费的对象,首先必须生产出来,否则无从消费,也谈不上消费。生产是“源”的问题,没有生产也就谈不上社会再生产。讲解这一点时,学生容易理解,可略讲。二是生产决定消费方式。消费方式即怎样消费的问题。计算机、D
329、VD 等高科技电子产品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既改变了以往的生产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消费和娱乐的方式。在讲授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列举的事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列举事例说明生产对消费方式的影响。三是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无论从消费质量来看,还是从消费水平来看,各地都有了大幅度提高,这都缘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生产的大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这一点,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调查,获得准确、深刻的认识。四是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对这一内容,学生不易理解,建议从学生容易理解的角度入手。例如,消费赶“时髦”、消费“一步到位”等现象虽然不为社会所认可,但它反映了消费的动力来自于生产,是由收入
330、水平决定的。没有生产的发展,也就没有消费赶着“到位”的情况。当然事实上永远无法“到位”,因为生产在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消费对象、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总会或迟或早、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总之,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的种类、数量、质量都是由生产创造出来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其次,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一是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即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消费。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生产的产品不为消费者接受,这意味着什么”来加深对这一点的理解,因为这意
331、味着生产活动实际上没有得到社会认可,是完全的资源浪费。二是消费具有导向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品市场的状况和变化趋势,对企业起着导向作用。在当前的经济生活中,生产者都懂得这个道理:及时、准确地掌握了市场动向,及时调整经营方向或产品品种,企业就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相反,如果不注意市场需要及其变化,盲目作出经营决策,就会给企业造成灾难性后果。这些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可让学生自己举例分析。三是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一个人的劳动能力,无论是智力还是体力,都有一个形成过程,都需要消费。新的、较高水平的
332、消费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此项内容,教师可略讲。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使我们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极大丰富,以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准确理解教材对这一问题的阐述,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其一,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一方面,可以从理论层次进行分析。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要生存和发
333、展,必须生产物质生活资料,以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及其他各种需要。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任何一个民族,一旦停止生产,既无法生存,也谈不上发展。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的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是在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归根到底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因此,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正因为如此,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可以从现实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此,建议教师不用讲过深
334、的理论,可以通过一些典型案例,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尤其是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举例。总之,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其二,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教材
335、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讲解。一是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各项工作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二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三是积极推动科技进步;四是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与活力,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些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让学生获得认识。例如,可以结合当前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以及当今世界处于知识经济的现状,说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不断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实现生产力大发展的重要条件和途径。如果学生有精力,可适当补充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邓小平
336、在 1992 年南方谈话中指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程中,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在“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中,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核心和基础。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以生产力发展为前提,这是衡量生产力是否发展的直接尺度。因此,我们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进步。依照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根本判断标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都是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但不一定是社会主义的。一切
337、不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即使曾被看成是社会主义的,也不一定是当前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社会生产总是在一定经济制度下进行的,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对于我们认识当前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积极参与社会经济生活大有裨益。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因此,有关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要突出这一重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由此明确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为主体”,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
338、否定了过去在所有制关系上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的单一公有制的模式;另一方面,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同时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二是要全面认识、科学界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国有经济,亦称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一种公有制。它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
339、必须占支配地位。集体经济,亦称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它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这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都属于公有制经济。三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教材把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归纳为两方面,在此,必须完整分析这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这种优势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能有差别,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分布上的优势;二是这种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克服两
340、种片面的认识。第一种是要走出以纯国有经济代替公有经济的误区。公有制占主体不等于国有经济占主体,国有经济有所下降,并不会改变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因为公有制的内涵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集体成分。第二种是要走出片面强调数额、数量的误区。公有资产占优势,更要体现为质的提高。这就打破了过去认为公有经济资产总额越多越好、比重越大越好的传统思想观念。第二个方面,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教师要注意对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全面理解。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一是指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二是指对大企业和大企业集团控股或参股发挥作用,三是做那些非国有经济做不
341、了或不能做的事情,四是保证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同时要注意强调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不仅要有数量上的优势,也要注重质的提高。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即使国有经济比重减小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不会削弱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必须居支配地位,这样才能控制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从而体现国有经济的“关键性作用”。四是正确认识公有制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联系与区别。关于这一点,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一个问题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离不开充分发挥国有经
342、济的主导作用。保证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最主要的就是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居支配地位,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支配作用。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因为公有制经济还包括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和国有成分。另一个问题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侧重于所有制结构中各种所有制成分的比例上讲的;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则是就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对国民经济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所起的作用而言的。(二)难点问题分析 1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1)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2
343、)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表现。第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都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和消费。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第三,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3)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表现。第一,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第二,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状况好,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4)生产过程、分配过程、交换过程、消费过程,共同组成物质生产总过程,形成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理解社会生产总过程,可以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内容。2对两个“毫不动摇”的理解 (
344、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一,不管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所有制形式,都是为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服务的。第二,两种所有制的地位是平等的。非公有制经济不再处于从属地位,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力量。第三,两种所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有制形式的统一体,相互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是一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因此,对待这两种所有制应该一视同仁,积极支持和鼓励,让它们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相互促进。(2)两个“毫不动摇”是中国共产党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对公有制经济
345、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作出的透彻、精辟的阐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的深化和发展。第一,突破了传统的所有制教条,实现了所有制结构理论上的飞跃。第二,突破了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不可融合的传统观念,建立了两种所有制经济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新理念。第三,突破了公有制经济要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的思维定势,提出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地位平等,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公平竞争的新理论。3混合所有制 正确理解混合所有制,必须注意区分几个相关概念。(1)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能等同于非公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的原则实行联合生
346、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它是把公有制和私有制结合起来的新的所有制实现形式。其中既有公有制经济,也有非公有制经济,我们不能笼统地把它视为非公有制经济。同样道理,我们也不能笼统地称之为公有制经济,只有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才属于公有制经济。(2)股份制与混合所有制经济。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突出特征是财产占有形式的社会化,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也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就是混合所有制经济。股份制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所组成的股份制才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4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的区别 第一,在所有权安排与股权设置上,股份制侧重资本联合,而股份
347、合作制是劳动和资本的双重联合。第二,在控制权安排和管理体制上,股份制是按股份数额的多少,以所有者身份投票表决或间接参与决策,一股一票;治理结构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决策、经营、监督三权独立,相互制衡。股份合作制是按股分配与按人表决相结合。直接关系资本运营的事项,采用一股一票方式解决;关系全体职工利益和人事的事项,采用一人一票的方式解决。其管理结构是职工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与监事会并非必设机构。第三,在收益分配上,股份制是税后利润按股分红,股份合作制是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第四,在转让权和股权管理上,股份制不允许退股,允许股东间和社会间的股份在一定条件下自由转让。股份合作制的股东不得退股
348、,职工个人股在内部有条件转让,外部股自由转让。四、教学建议(一)课时安排建议 本课安排两课时,每框一课时。(二)教学方法建议 1探究式学习法 为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状态,由被动灌输变为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和学习,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以便让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或者自己准备的探究活动与材料,组织学生讨论、争辩、合作探究。本课教材一共设计了 12 个探究活动,教师既可运用课本的探究材料,也可设计提供更贴近学生生活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新材料。在运用这些探究材料中,教师一要注意充分挖掘材料的内涵,设计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
349、题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二是要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全程引导和参与,而不是撒手不管,要紧紧把握学生探究活动的节奏和时间,密切注意学生学习效果的达成。2讲授式教学法 本课涉及许多理论性比较强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新知识和重难点知识仍应以讲授法为主,将传统的讲授法与探究式学习法相结合。例如,对生产决定消费的四个表现,建议以教师讲授为主,有重点地进行分析。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表现,建议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讲授为辅。教师在讲授时不应该从理论到理论,而应从形象生动的事例出发进行理论阐述,这才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3讨论式教学法 本课的探究活动设计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讨论问题,如“列举你所知道
350、的新产品,畅谈计算机、DVD和网络等高科技产品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谈谈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等。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自主生成知识,深刻理解知识。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也可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题目,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要结合学习方式来进行。1知识评价 本课涉及诸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学生后面的学习以及参与经济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不能忽视。评价的具体内容参见本课知识目标。评价的方式可以有课堂测评和提问、课后作业、阶段考试、撰写小论文和社会实践调查分析报告等。2学习表现评价 对学生参与教学的表现,如课前准备、课上发言、参与学习的态度、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自
351、己的体验收获,以及学习的成果等,应予以随时的、整体的评价。评价要以激励为主,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他们深入思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要注意把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习伙伴的评价结合起来。要侧重强调能力评价,尤其是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评价。五、自我测评与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只有最终需求旺了,经济才能真正地启动起来。”这里强调的是()A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 B消费对生产的决定作用 C消费与生产互相决定 D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 B国有经济是与我国比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成分 C国
352、有经济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D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 3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的根本区别是()A经济规模的大小 B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C是否以雇佣劳动为基础 D是否以赢利为目的 4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D扩大就业,增加国家收入的主要途径 5 20022005 年,江苏省个体私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 283%增长到 342%。江苏省个体私营经济显著发展的原因是个体私营经济()A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要求 B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353、要求 C在国民经济中逐渐起主导作用 D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6我国国有经济在石化、石油、电力等领域的销售收入中占大多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关系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也占了大多数。这表明()A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B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C国有经济支配所有行业和领域 D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简答题 7 2005 年 1 月 14 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举行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专题报告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强调,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要把党的先进性要求转变为实际行动,要切实落实到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上来
354、 结合材料,联系学过的知识,回答:我国现阶段应该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辨析题 8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有所下降意味着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逐步削弱。论述题 9材料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 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材料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平等竞争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加强和改进政府服务和管理,并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贯彻科学发展观,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广
355、东省,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国内非公有资本只能进入 40 多个行业,而国有资本可以进入 80 多个行业。目前,中央明确了国有企业、国内非公有企业、三资企业一视同仁的政策,使非公有经济享受了真正的国民待遇。根据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经济学原理回答:(1)如何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2)结合材料二,谈谈如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 D2 A3 C4 A5 B6 B 简答题 7答:(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3)加
356、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4)深化社会主义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辨析题 8答:(1)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并不是由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和数量决定的,事实上国有资产不可能在布局上面面俱到。(2)改革的实践证明,国有经济比重适当下降不会影响其主导地位;相反,国有资产通过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控制大量的社会资本,从而使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得到增强。(3)可见,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小一些,不会影
357、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也不会削弱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论述题 9答:(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如材料所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这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同时,由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应该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二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要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法制环境
358、、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实现公平竞争。第二,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第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服务和管理,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良好环境,保护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第四,进一步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贯彻科学发展观,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健全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六、教学资源链接 (一)名词解释 1经济制度 制度是规范人类活动的规则、程序和习俗的集合。经济制度是关于生产要素的所有与配置、生产成果的分配的制度,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构成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公有
359、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制度之所以重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它可以稳定人们的预期,为人类组织经济活动提供稳定的交易环境;二是可以协调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是为人们提供生产与创新的激励。2物质资料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以一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利用生产工具改变劳动对象、创造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是指可以直接为人们消费和进一步发展生产所必需的物品。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一定的生产力和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特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60、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们通过生产活动谋取自己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料,人类其他一切社会活动都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并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而改变。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生活的面貌和发展,也决定着人自身的状况和发展。3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要正确理解经济基础的科学含义。其一,经济基础不包括生产力,经济基础是指生产关系。相对于生产力而言称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则称经济基础。其二,经济基础不等于一定社会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而是指这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其三,经济基础不是指各种生产关系的混合,而是指
361、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各环节的有机统一。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意义。(二)理论动态 1是生产决定消费,还是消费决定生产 传统的理解是: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受这种观点的影响,我们总是习惯于从这种决定作用与反作用两个方面来看待和处理消费问题。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忽视消费的积极作用,片面强调艰苦奋斗,抓生产、压消费。最终,生产没有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大的提高,消费研究也成为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这种理解是从单个的社会再生产循环来看问题的。从单个的社会再生产循环来看,生产是起点,它提供了用于最终消费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也提供了用于分配和积累的资金,可以说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和
362、消费,生产决定消费。但是,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绝不是这样简单。如果这样静止、片面地看问题,就陷入了机械决定论。生产与消费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是一种辩证的关系。“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也决定生产。首先,从人类最早的经济形态看,消费和生产的过程是合一的经济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每天都要以各种方式消费,不管在他开始生产之前还是生产期间。人类要生存,首先必须消费;要消费,就要生产。是先有消费,然后才有生产,生产是为了消费而生产,消费决定生产。因此,消费本来是人类自身的自我实现过程,而生产仅为此目的而进行。生产出现以后,消费和生产都处于显著的运动
363、、变化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二者的关系要复杂得多、丰富得多。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也决定生产,并非一方永远处在决定的地位。其次,从社会再生产的不断运行过程看,消费比生产处于更为重要的位置。消费不仅是经济运行的目的和结果,同时也是经济运行的前提和条件。经济运行实质上就是在消费或市场需求的不断驱动下向前发展。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旦不能被消费或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那么,经济运行必然中断,必然陷于停滞状态,社会再生产的运行过程也就停止。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能是可能性的铁路。”第三,从市场经济角度看,消费的增长决定生产的增长。由于市场机制,科技发展较快,国际资金和技
364、术交流较畅通,生产能够较容易、较迅速地得到满足。生产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基本上决定于消费增长的速度与规模,决定于引导和创造出的消费模式和质量。特别是我国经济进入买方市场后,市场的消费需求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没有消费的引导和配合,生产的扩大就是盲目的,只能造成更多的库存,导致频繁剧烈的经济波动,不可能支撑经济的持续增长。第四,从现实经济生活看,消费对生产有决定作用。在宏观层面,消费萎缩,市场疲软,生产则低迷;反之,消费扩张,市场坚挺,生产则高涨。这是一个定律。在微观层面,消费方式、消费内容、消费结构,都决定着生产状况。如消费时尚的引进,消费方式的改变,消费观念的创新,能引发一种生产。生产为消费
365、创造作为外在对象的材料,而消费为生产创造作为内在对象、作为目的的需要。可以说,破坏一种生产,没有比破坏一种消费更直接。这种观点存有争议(选自姚家祥:有关当前消费中三个经济关系问题的求解)。讲授时以教材观点为准。2辩证处理发展先进生产力中的几个关系 (1)辩证处理先进生产力与落后生产力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进程。由于当代世界科学进步日新月异,技术更替不断加速,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用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同时,又必须承认,当今中国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总体上还没有改变,落后生产力在整个生产力中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仍将长期存在,先进生产力取代落
366、后生产力将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所以,对于先进生产力的推进,既要有较高速度,又不能超越条件、盲目冒进;对于落后生产力,既要有取代的思路和措施,又不能在缺乏具体分析的情况下简单排斥。(2)辩证处理先进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关系。传统生产力中当然有许多落后生产力,但不等同于落后生产力。在一部分传统生产力中,既蕴涵着先进生产力的遗传因子,又潜藏着与先进生产力长期共生共荣、互补互助的内在功能。所以,对传统生产力中的这一部分,重点不是如何取代的问题,而是如何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渗透下,使其进一步发展的问题。(3)辩证处理自主创新与学习借鉴的关系。先进生产力特别是其中的科学技术是没有国界的,但在当今民族国家
367、存在,国家利益、国家安全至上的背景下,世界上最先进、最关键的技术是买不来的。所以,在向发达国家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又要有独立的自主创新意识。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力量发展那些一旦突破就能对全局生产力产生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科学技术,这样才有利于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3物权法体现公私财产平等保护原则 物权法作为重要的民事基本法律,是一部保护民事主体财产权益、规范财产关系的基本法律,既涉及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物权法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这一
368、公私财产平等保护的原则,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的特点,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享有相同权利和平等地位,不能做到公正,公平也就无从谈起。物权法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财产权是一项基本人权。物权法体现了平等保障人民财产权的特点,对与老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住宅用地使用权续期问题等,从保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体现了保障人权的立法宗旨。(三)资料选辑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控制力。控制力就是从全局
369、上和战略上,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命脉,为经济发展起导向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第二,竞争力。公有制经济必须经过一系列资产重组,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构建企业组织结构,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建立精干的骨干队伍,这样才会增强活力和竞争力。第三,支配力。资本不断增值,是资本运行的目的。公有资产只有不断增值,才能使公有制经济的整体增大、增强,才能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增加支配力。公有制经济的支配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型国有企业成为行业的中心,其他经济成分为国有企业配套和服务;二是公有制控股的混合制经济,决定混合制经济的发展。一旦公有制经济起支配作用,其活动的能力和发挥的作用,就是自身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必然
370、实现资产跨越式发展。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 第一,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第二,公有制主体地位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第三,在我国,国有经济遍布各个行业、各类企业,点多面广、战线长、摊子大,国家财力不足,相当一批国有企业经营困难;国有经济布局的不合理,使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必须调整布局、收缩战线、保证重点。第四,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会引起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371、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就是要收缩国有经济战线,从大量竞争性行业中退出,主要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同时把大量国有小企业放开放活,其中相当一部分或变为集体企业,或出卖给私人。这样,国有企业数量会相对减少,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降低,集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会相应增加。这种变化是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3股份制公司的显著特点 第一,通过股份制公司这种财产组织形式,可以把不同形式、种类的资本组合在一起,形成资本集聚,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力量。第二,通过股份制公司这种财产组织形式,可以把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甚至完全对立、矛盾的所有制经济组
372、合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共同推进生产力的发展进步。第三,通过股份制公司这种财产组织形式,可以把分散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生产力迅速联合成为集中的、高层次的、集约的社会生产力,真正构造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第四,通过股份公司这种财产组织形式,可以为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奠定良好基础,使企业真正具有法人财产权,可以独立运用和经营所有者投资形成的资本。第五,通过股份制公司这种财产组织形式,可以形成新的监督和激励运作机制。国家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企业依法自主经营,自负
373、盈亏。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企业也不能不受所有者约束、损害所有者权益。这就可以使投资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发挥所长,实现动态最佳组合,以创造良好的业绩。4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 1986 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使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这实际上形成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雏形。1987 年,党的十三大首次以“生产力标准”的概念概括了邓小平的上述思想,并且指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992 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
374、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751978 年,邓小平多次提出:“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1988 年,邓小平明确提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 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6保护私人财产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秩序。一切合法财产都应得到法律的保护。不管是公有财产还是私人财产,都要保护,而且必须是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第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
375、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如果在法律中只有对公有财产保护的规定而没有对私人财产保护的规定,公有财产与私人财产处于不平等的地位,那么就很难设想一个既有公有投资主体又有非公有投资主体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会走上顺利发展之路。第三,在基本经济制度下,公有制经济同非公有制经济都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不仅存在竞争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存在着协作和相互补充的关系。二者协作和相互补充的结果是双赢,而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保护私人财产不仅对民营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而且对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同样是有利的。第四,从各级政府到各个公有制企业都必
376、须懂得,公有制经济不能靠剥夺、侵占、强制购并等方式损害私人的合法权益,来达到壮大自己的目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公有财产的行为都是违法的,而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私人财产的行为同样违法。法律中应当明确这一点,即不论公有财产还是私人财产,都依法受到保护。因此,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将督促每一个企业遵守法律,通过正当竞争、通过自身效益的提高来积累更多的财产。也就是说,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将有助于把所有的公有制企业引入正当竞争的轨道,这对于提高公有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有帮助的。7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一、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 (一)贯彻平等准入、
377、公平待遇原则。(二)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三)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四)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支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非营利性和营利性领域。(五)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六)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七)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八)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二、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 (九)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十一)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十二)鼓励金融服务创新。(十三
378、)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三、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服务 (十四)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服务。(十五)积极开展创业服务。(十六)支持开展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培训。(十七)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十八)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十九)推进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四、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十)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二十一)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二十二)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二十三)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二十四)建立健全企业工会组织。五、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自身素质 (二十五)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二十六)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二十七)完善企业组织制度。(二十八)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
379、二十九)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三十)推进专业化协作和产业集群发展。六、改进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监管 (三十一)改进监管方式。(三十二)加强劳动监察和劳动关系协调。(三十三)规范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收费行为。七、加强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和政策协调 (三十四)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指导。(三十五)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三十六)认真做好贯彻落实工作。8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演变 (1)恢复。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非公有制经济开始得到恢复和发展。(2)“不可缺少的补充”。1980 年 8 月,进一步做好城镇劳动就业工作指出,个体经济是“从事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不剥削他人
380、的个体劳动。这种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不可缺少的补充,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将发挥积极作用”。(3)“必要的补充”。1981 年 6 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国营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补充。”1982 年 12 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4)“长期方针”。1984 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党在现阶段对发展个体经济的基本指导方针,指出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是我们长期
381、的方针,是社会主义前进的需要。1988 年 4 月,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确定了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和经济地位。宪法第十一条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的条文。1987 年 11 月,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鼓励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方针。(5)“重要组成部分”。1992 年 12 月,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提出要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1
382、997 年 9 月,党的十五大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确认“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1999 年 3 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 年 11 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已明确个体户、私营企业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其他所有制经济享受同等劳动待遇。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
383、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 年 3 月,温家宝总理对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起草的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建议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着手研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些重大政策性问题,最好形成指导性文件。2005 年 2 月 25 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因文件内容共 36 条,简称为“非公 36 条”。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 一、教育教学目标(一)教育教学目标要点 1知识目标 了解企业的含义及其社会作用、地位。了解公司的基本含义及设立公司的要求。懂得公司经营必须遵守法律道德规范及承担社会责任。了解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
384、限公司的含义。理解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知道公司组织机构的基本构架并懂得它们各自承担的职能。了解公司制的优点。了解公司以外的其他企业组织形式。了解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理解影响公司经营成功与否的基本因素。理解企业兼并与破产的积极意义与作用。懂得劳动的含义及其地位。懂得就业的作用与意义。了解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知道如何从政府及劳动者两个方面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理解当代劳动者应该树立的正确的择业就业观。了解劳动者的基本权利。知道政府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的巨大作用。懂得劳动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基本途径与方式。2能力目标 比较不同公司类型的特点的分析能力。初步掌握创办、经营公司,就
385、业与自主创业的基本技能。正确看待公司兼并、破产的辩证思维能力。正确认识我国就业形势的辩证思维能力。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增强依法经营、依法维权的法制观念。增强诚实守信、科学管理的观念。增强进取心和正当竞争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与择业观念。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平等的观念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有如下两个方面。识别公司的不同类型,描述公司的经营表现与发展状况,阐述锐意进取、诚实守信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价值。评析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案例;列举几种就业途径和创业方式;树立诚实劳动、合法经
386、营、积极创业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二、教学内容分析(一)内容结构分析 1总体逻辑结构 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生产。第四课介绍了“生产与经济制度”,指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为我国社会财富的生产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是:在我国,物质财富是在哪里生产的?是由谁生产出来的?所以,第五课专门从微观角度分析财富创造的场所与主体:企业和劳动者。人们消费的产品是由生产提供的,而生产又主要是由劳动人民在企业当中进行的。正是千千万万个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辛勤劳动,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所需的商品和服务,推动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本课旨在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进一步理解物质财富的创造
387、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企业、公司的知识,理解劳动的作用与意义,为学生今后以劳动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参与经济生活提供一定的指导。本课的逻辑结构是:由企业引出公司由公司的含义、设立公司的要求、公司经营必须遵守的规范、法定的公司类型及各自的特点,引出公司的组织机构及公司制的优点由公司制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形式引出公司的经营与发展由公司的经营与发展进一步引出企业兼并与破产的积极意义。在了解了物质财富创造的场所以后,引出劳动的地位与意义及就业的作用与意义进而引出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由如何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引出劳动者应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最后,了解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及如何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根据课程标准,
388、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两框:“公司的经营”和“新时代的劳动者”。2第一框:公司的经营 本框下设两目,分别讲述公司的类型、公司的经营与发展。第一目:公司的类型。教材以介绍某公司的探究活动引入,让学生探究企业与公司的关系。本目共讲了五层意思。第一,企业的含义与分类。教材首先介绍了什么是企业及企业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他们熟悉的企业,引导学生从企业的性质、目的、作用等方面把握企业的含义。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它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教师要提醒学生:企业是经济组织,不是政治组织或其他社会团体;企业与其他经济组织一样,
389、以营利作为自己的生产经营目的;企业主要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这些内容,教师可以略讲。接着,教材从所有制及企业组织形式两方面对企业进行了简单的分类。讲述此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第四课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有关内容得出结论:与我国的所有制形式相适应,我国的企业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等。其中,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这与国有经济的地位是一致的。这一知识点只为引出公司,不宜花太多时间,教师让学生知道就行,不必作深入讲解。第二,公司的含义、设立公司的要求及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的规范。在本目第一个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探究已经初步了解了企业与公司的关系。因此,教
390、师在讲完企业的含义与分类之后,可以从企业组织形式入手,向学生简单交代:无论哪种所有制的企业,都有一定的企业组织形式。其中,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教材首先介绍了公司的含义。关于公司的含义,笼统讲解概念会使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从事例入手,从周边具体的公司入手,可以让学生列举他们熟悉的公司,引导学生从公司的性质、设立特点、资金来源、目的等方面把握公司的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接着,教材对成立公司的基本要求作了简单的概括: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规定,办理一定的登记手续,取得法律上的承认。教材接着告诉我们,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规
391、,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这部分内容包括不少难点与易混点。(1)要准确了解教材所提的公司是法律意义上、规范意义上的公司,不要以为生活中只要带“公司”字眼的就是教材上所说的公司。其实,在世界各国,有很多在企业名称中带有“公司”二字的企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司。事实上,它们只是一些责任无限的个人独资企业或合伙制企业。(2)介绍公司的含义,还涉及法人的概念。这一点对学生来讲理解起来有难度,教材专门安排了名词点击。这个名词点击可由教师直接讲解,也可以让学生课后阅读理解。(3)要准确了解公司的基本特征。公司具备其他企业不具备的特征,包括具有法人资格、承
392、担有限责任、具有健全的组织机构(治理结构)。(4)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这是当前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什么是公司的社会责任?为什么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教师可以结合第二目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公司经营追求利益与承担社会责任是否矛盾?这一问题比较复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课后探究与讨论。具体内容参见重点与难点分析。第三,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即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教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介绍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含义及基本特征;二是以探究活动的形式,对两种公司形式进行对比。有条件的地区,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在学校周边调查有哪些公司、有何特点,甚至了解一下资金来源,在课上先由学生作调查
393、汇报,提出问题,引入新课,然后开始从公司资本、发起人数量、股东责任与权利、公司财务、注册资本限制等方面分析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异同。建议教师采取列表比较分析的方法,使学生能直观感受二者的区别,也可以借助教材设计的第二、第三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对照漫画探究比较,探讨出两种公司最主要的异同点,最后以教材的列表内容归纳总结。教师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提醒学生以下两点。一是不要以为公司的股东一定要两人以上。我国新的公司法规定,允许设立一人有限公司。二是在我国,除公司外,还存在大量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教材以名词点击的形式作了介绍,学生了解即可。第四,公司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能。公司内部的组
394、织机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其中,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总经理及其助手组成公司的执行机构,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公司一般设有这些组织机构,对整个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统一的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实现公司的既定经营目标。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正是因为公司制具有良好的组织机构,它才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这一点是学生应该明确的内容。第五,公司制的优点。这是对本课前面内容的总结。
395、教师在讲解这一内容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这既是公司制的特点,也是公司制的优点,因此,我国国有企业要以公司制改造为发展方向。教材提及国企改革,只是为了进一步说明公司制的优点。教师只要结合第一个探究活动说清楚许多国有企业通过规范的公司制改革焕发了活力、增强了竞争力、更好地发挥了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就可以了,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其他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教师不用拓展说明。第二目,公司的经营与发展。本目内容是上一目内容的延伸。教材以一个探究活动导入,然后讲了四层意思。第一,公司经营的含义与目的。这里可以由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公司生产
396、经营什么?目的是什么?以什么方式与手段经营?然后进行概括,使学生了解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就是利润。至于公司经营的含义,略为提及就可以了。这个知识点较为简单,教师可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第二,影响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公司经营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公司利润的多少与公司的命运。如何使公司发展壮大是教材的重点内容,应该让学生理解好。由于学生目前还没有进入生产劳动实践,对这一内容的理解有一定困难。讲述这一知识点,建议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宜鼓励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思维。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一个公司能否经营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教材主要介绍了三方面因素:经营战略、竞争优势、企业
397、形象。一是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教材没有介绍什么是经营战略,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学生,所谓企业经营战略,是在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为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而作出的总体的、长远的谋划与对策。关于企业经营战略的其他方面,教师就不必展开了。讲述该知识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能够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一个企业只有战略定位准确,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反之,就会遭受挫折与失败。二是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这一点可结合第二课价值规律的有关内容加以引导把握。教师要提示学生,科技与管理密不可分,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科学。同时
398、,提高管理水平也要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只有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公司才能在价格、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品牌效应等方面取得优势。三是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与企业形象。为说明这一点,教材设计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教师除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探究材料,得出探究结论之外,还可以适当补充正反两方面的材料让学生把握。引导学生理解:企业形象的表现;公司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与企业形象的重要性;公司应该开展正当竞争,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改进技术和管理、降低成本、完善产品服务等方面来树立良好的信誉与企业形象,实现持久发展。第三,企业兼并的含义及其积极意义。搞好公司经营是一个系统工程,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例如,提高
399、决策者的素质,进行“强强联合”和企业兼并等。经营不好的公司就可能面临被兼并或破产的结局。教材以一个探究活动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企业兼并问题。企业兼并是指由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吞并那些长期亏损甚至资不抵债的劣势企业的经济现象。企业的优兼劣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辩证地看待企业兼并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探究思考:企业兼并要获得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企业不能盲目兼并,否则不能发挥企业兼并的积极作用。第四,企业破产的含义及其积极意义。企业破产是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
400、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企业破产,及时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后探究思考:明明企业欠债,却让它破产,这对债权人公平吗?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假破产、真逃债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发挥企业破产的积极作用也是有条件的。这些探究活动与探究问题的补充,有利于激发学生进行学术思考的兴趣。当然,要注意不要把它们作为学生必作的作业,不能因此增加学生的负担。对于上述两层内容,学生不太熟悉,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多举事例进行
401、具体分析,引导学生从国家、企业和职工几个层面上把握兼并、破产的意义。二是引导学生理解兼并、破产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三是企业的兼并与破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企业经营者要增强风险意识。四是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已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 2006年 8 月 27 日通过,自 2007 年 6 月 1 日起施行。3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 本框下设两目,分别讲述劳动、就业以及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问题。第一目:劳动和就业。本目承接上一框的内容,引出企业与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劳动者的辛勤劳动。教材以一个探究活动导入,共讲了四层意思。第一,劳动的含义与意义
402、。结合各种具体的劳动,学生容易明白: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结合上一探究活动中马克思的言论和我国宪法的规定,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理解劳动的意义:从个人角度看,劳动是我们取得收入,获得生存的谋生手段;从国家的角度看,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光荣属于劳动者。教师要使学生形成劳动光荣的观念,培养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我国的劳动者虽然有分工的不同,但是地位平等,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无论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都应该受到承认和尊重。为加深认识,教材安排了一个专家点评,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体会。教师还可
403、以引导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劳动模范或先进工作者的事例说明观点。这一部分内容很重要,教师要注意结合事例,让学生好好体会。教师还应注意提醒学生:创造财富的要素是劳动,而不是劳动者。第二,就业的意义与作用。教材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就业的意义。从国家与社会发展角度说,就业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个人角度说,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实现劳动者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个人的
404、全面发展。第三,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关于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学生有体会,但感性认识不足。教师可以先结合教材介绍我国的人口国情与就业环境: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整体上供大于求);劳动力素质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素质偏低);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然后,教师再使用近几年反映我国就业形势的数据,列表进行对比,认清就业压力增大的趋势,并联系近几年来国企职工下岗、农民工进城、大学生就业难等现实问题,让学生感悟并正视我国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这可以给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敲响思想的警钟。第四,如何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教师可先让学生讨论,再引导学生归纳。从党和政府的角度看:国家实施积极的
405、就业政策,首先要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其次要扩大就业规模,最后是要改善就业结构。教师可结合民生问题讲解如何解决就业问题。从劳动者个人的角度看,既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积极就业。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这一问题的重点是劳动者应该怎么做,因为每一位学生不久都要面临就业问题。因此,要在了解我国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以便将来更快、更容易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这是本框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学生应重点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应当如何为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作出合理的规划。关于劳动者怎么做,教材设计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与一个名词
406、点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两个探究活动,让学生讨论、辨别、明理,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一是要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条件自主选择职业,这样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二是要树立竞争就业观。竞争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市场竞争中,只有劳动技能高、敬业精神强的人才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获得更优厚的报酬。因此,要好好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与需要。三是要树立职业平等观。各种正当职业的劳动者都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都能有所作为。四是要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就业形式多样化,因
407、此,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灵活地选择职业,实现就业。对于名词点击自由职业人员,可以让学生课外探究了解。第二目,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本目主要讲了三层意思。第一,我国政府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的巨大作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离不开政府,所以,教材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思考这一问题。政府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的: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劳动法,规范劳动合同制度,并依法惩处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第二,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教材简单列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所规定的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
408、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对其具体内容,教材并没有作进一步的阐述。如果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感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劳动法的相关内容。第三,劳动者个人维护自身权益的正确途径与方式。劳动者维护自己的权益,不仅是政府的事情,也是每个劳动者自己的事情。怎么做才能合理合法?关于这一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一是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二是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在我国,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是劳动者维权的主要法律依据。三是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投
409、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合理、合法途径加以维护。讲述这一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法律规定的劳动者的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二是劳动者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劳动者享受权利,以履行劳动者义务为前提。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三是企业等用人单位也是与劳动者权益密切相关的方面,虽然教材没有涉及,但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可以提醒学生注意,企业等用人单位应增强法律意识,严格守法
410、,遵守职业道德,自觉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一点学生容易接受,提及即可,不要花太多时间,以免增加学生负担。另外,教材还安排了相关链接,介绍了与维护劳动者权益密切相关的三部法律。(二)教学提纲 第一框:公司的经营 1公司的类型 (1)企业的含义与分类 (2)公司的含义、设立公司的要求及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的规范 (3)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含义及其区别 (4)公司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能 (5)公司制的优点 2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1)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 (2)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3)企业兼并的含义及其积极意义 (4)企业破产的含义及其积极意义 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 1劳动和就业 (1
411、)劳动的含义及其意义 (2)就业的意义与作用 (3)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 (4)如何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 从党和政府角度看如何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 从劳动者本人角度看如何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 (5)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树立自主择业观 树立竞争就业观 树立职业平等观 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2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我国政府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的巨大作用 (2)我国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3)劳动者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操作建议 第一框 公司的经营 第一目:公司的类型。此目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某企业的公司制改造。设计意图 一是导入新课;二是引起学生对公司的
412、兴趣,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了解公司概况、公司与企业的关系、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对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意义。操作建议 (1)让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公司,帮助学生认识到,公司就在我们身边,它不是一般的企业。(2)组织学生阅读材料。(3)组织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前一课的有关内容,让学生思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哪里?国有企业进行公有制改造为什么可以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作简单小结。注意事项 (1)对于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只要求学生有所发现,不求全面。(2)答案涉及后面的教学内容,因此,本探究活动的主旨是导入新课,引起思考:公司是什么?公司制有什么优点?使学生对公司有
413、初步的感性认识。答案不求深入,但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起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教师要把握好时间,不宜花费太多时间,可以安排学生学完本目内容后再重新整理、修改答案。第二个探究活动: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区别。设计意图 一是采用漫画形式,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使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知识是贴近生活的;二是情境式导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刻问题浅显化,让学生体验过程,体验结论,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领悟教材观点。操作建议 (1)组织学生看漫画,进入角色。(2)结合漫画内容讨论我国法定的公司类型及其特征。(3)采用图表形式,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414、注意事项 (1)教师要向学生提示二者的最主要的区别。(2)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身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探究结论能得出多少就是多少,课堂上没有得出的结论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究。教师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本探究结论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注意将教材内容与漫画、探究活动有机结合起来。(4)可以结合下一个探究活动,适当安排学生讨论二者的共同之处。第三个探究活动:股份有限公司好处多。设计意图 一是以漫画形式呈现,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使教学内容深入浅出;二是情境式导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刻问题浅显化,让学生体验过程,体验结论,调动学生的思维
415、;三是让学生了解股份有限公司的好处,进一步理解公司的特征。操作建议 (1)组织学生看漫画,进入角色。(2)结合漫画内容讨论股份有限公司的好处,进一步理解公司的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购买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可以自由流通转让,且股东仅以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清偿责任,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投资者的风险,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采用合股的形式筹集资金,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公司内部组织机构合理,管理科学,公司发展具有活力。(3)本探究活动与上一个探究活动都是为了理解我国公司的分类及其特征,前者侧重于说明两类公司的区别,后者侧重于说明股份有限公司的优点,两个活动可以同时进行。注意事项 (
416、1)注意结合上一个探究活动的结论进行探究。(2)如果在上一个探究活动中已涉及本探究内容,可以不再单独安排本探究活动。第二目:公司的经营与发展。此目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是如何使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第二个探究活动是说明不诚信经营的危害。建议这两个探究活动一起使用。设计意图 一是导入;二是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企业经营成功的影响因素,初步掌握参与经济生活的基本技能;三是从正反两方面列举事例,进一步理解教学内容。操作建议 (1)组织学生讨论第一个探究活动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与回答问题的独到之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2)在学生讨论后,教师给予一定的评价,
417、但不要急于总结。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公司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由此转入下面的探究活动。(3)组织学生阅读第二个探究活动的材料,分析某地火腿产业经营失败的原因漠视产品质量,不诚信经营,使企业信誉与形象受到损毁。这个问题相对简单,探究时不要花太多时间。(4)让学生借助上一个探究结论展开讨论:诚信经营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经过讨论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至关重要,公司的信誉与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以不正当手段牟利,公司不能持久发展,不会真正取得成功,违法者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5)教师根据
418、前面所进行的探究活动,对学生的探究结论进行归纳:公司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一个企业,只有战略定位准确,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反之,就会遭受挫折与失败。其次,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最后,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与企业形象。公司的信誉与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以不正当手段牟利,公司不能持久发展,不会真正取得成功,违法者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注意事项 (1)教师要使两个探究活动有机结合。第一个探究活动既是为了导入正文,也是为了导入下
419、一个探究活动。(2)对第二个探究活动,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讨论这一问题,并且从正反两方面列举实例让学生明白道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3)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要适时评价,及时鼓励,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探究结论。(4)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企业的发展取决于很多因素,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第三个探究活动:快速发展的家电生产企业。设计意图 一是承上启下导入正文;二是引导学生思考兼并的作用以及兼并成功与失败的条件,客观、全面地认识企业兼并。操作建议 (1)组织学生阅读材料。(2)让学生讨论第一个问题,得出结论:该企业通过兼并,扩大了企业规模,增强了企业的实力,提高了
420、企业竞争力,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3)让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可结合具体事例进行简要分析,使学生明白:企业兼并是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增强竞争力,但这是有条件的。只有具备对被兼并对象的消化、吸收、整合能力,才能获得兼并的良好效果,给兼并与被兼并的企业都带来好处。(4)教师对探究问题作简单小结。注意事项 (1)对于兼并,学生感性认识不足,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收集材料,或自己给学生提供材料。(2)可以结合有关企业兼并的漫画一起探究。(3)对兼并的作用与影响,不能简单地看成是好事或坏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得好,给兼并与被兼并的企业都能带来好处,促进双方的发展;否则,对双方都不利。(4)教师要注意及
421、时对学生进行风险意识教育。第二框 新时代的劳动者 第一目:劳动和就业。此目设计了四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我国宪法对公民劳动权利与义务的规定。设计意图 一是导入正文,从不同角度让学生体会劳动的重要性及其意义;二是使学生认识到劳动光荣、劳动伟大。操作建议 让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得出结论: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与义务,一是为了给劳动者在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提供法律依据;二是从法律高度,强调劳动光荣,劳动伟大,从而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三是鉴于劳动在人类社会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强调每个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劳动。注意事项 (1)两段文字性质不一样,一个是名家名言,一个是法律规定,都强调了劳
422、动的重要性及其意义。(2)此探究活动较为简单,教师不要花费太多时间。第二个探究活动:李师傅找工作。设计意图 一是启发学生思维;二是使学生认识就业的意义、作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劳动光荣意识;三是为讲解后面的内容作铺垫。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2)组织学生讨论第一个问题,得出结论。从国家与社会发展的角度说,就业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个人的角度说,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实现劳动
423、者的自身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3)组织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得出结论:李师傅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从自己的实际能力出发,既不思进取,又不愿意脚踏实地,所以找不到工作。注意事项 (1)对第一个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以及从劳动者个人的角度来把握。(2)第二个问题较简单,教师不用进行过多解释。第三个探究活动:择业观面面观。设计意图 一是以漫画形式导入,使学生觉得生动形象,贴近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让学生了解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择业观,并进行辨别,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操作建议 (1)组织学生看漫画,进入角色。(2)让学
424、生进行探究活动,结合漫画内容讨论、辨析每一种观点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第一个问题的结论是:“不管什么职业,只要能稳定地干一辈子就行”的观点,体现出竞争就业观念不强。选择职业时,考虑相对稳定是应该的,也是合理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知识的不断更新,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是必然趋势。对“在社会主义国家,就业要靠政府”的观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作如下分析:党和政府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政府应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就业。但是,不能因此以为个人就业完全依赖政府。作为劳动者,也应
425、该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拓新生活,积极就业。“工作要体面,不要让人看不起”的观点是择业时的常见误区,它有悖于职业平等观。其实,我国的劳动者虽然有分工的不同,但是地位平等,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无论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都应该受到承认和尊重。对“一定要找与自己专业知识对口、志趣爱好一致的工作”的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作如下分析:择业时适当考虑个人的兴趣、专长,有利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不顾自己的劳动能力与实际就业形势,过分强调志趣爱好也是不正确的。(3)让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明白将来应该如何正确处
426、理自己的就业期望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得出结论:应该结合实际重新审视自己的就业目标,正确评价自己所具有的实际能力、水平及自己的潜能,调整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使自己适合既定的工作。(4)教师对探究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评价、归纳。注意事项 (1)教师要注意对每一种观点进行辨析,真正帮助学生澄清迷雾,明确自己将来应当怎么做。(2)教师应通过生活中的大量实例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并结合教材,将自主择业、竞争就业、职业平等、多方式就业等观念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第四个探究活动: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设计意图 一是以漫画形式导入,生动形象,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让学生初步接
427、触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明确自己应该如何为将来顺利就业作准备,以便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三是着力帮助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操作建议 (1)组织学生看漫画,进入角色。(2)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结合漫画中的具体数字与情境,辨析每一种观点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体会我国的就业形势与就业压力,并让学生谈谈对上述现象的看法。一方面,我国的就业形势不乐观,就业压力大;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人才,存在“技工荒”,也就是说,我国存在结构性失业。(3)让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我国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劳动
428、者就业观念没完全改变。(4)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感悟,谈谈自己对“行行出状元”的看法,希望学生明白:各种正当职业的劳动者,有分工的不同,但是地位平等,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任何工作,都是有利有弊的矛盾体。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只要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安心工作,都能有所作为。第二目: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本目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小张维护劳动者权利。设计意图 一是导入正文;二是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者的权利意识,了解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具体权利,关注劳动者依法维护权益问题;三是培养学生维护权益的实际能力。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2)让学生讨论第一个问题,得出结论:企业的做法侵害了
429、员工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保护的权利和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3)让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得出合理的建议:他可以依据劳动合同与劳动法,根据实际情况与事情的进展,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注意事项 (1)探究问题较为简单,教师不宜多花时间。(2)在学生发言、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引入劳动法,介绍我国劳动者享有的主要权利以及如何维护劳动者权益等问题。(一)重点问题分析 1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是来自于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我国公司法于 2005 年 10 月修订,并于 2006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这部分内容,既是对学生进
430、行现代经济理论的教育,又是对学生加强法制观念教育,为他们将来能够在市场经济中知法、用法、守法打下基础。因而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公司可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我国的法定公司形式主要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种。建议教师采取列表比较分析的方法,使学生获得直观感受。二者的主要区别见下表。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对比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不 同 点 公司的资本 公司的资本不必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转让出资必须征得其他股东的同意,出资转让较困难 公司的资本必须划分为等额股份,并以股票形式加以表现。上市公司的股票可以自由流通、转让 发起人数量 由 50 个人以下出资设立 应有2
431、人以上200人以下为发起人 股东对公司 承担的责任 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 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 股东表决权 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一股一票原则 公司财务 不必向全社会公开 上市公司的财务必须向全社会公开 注册资本限制 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3 万元人民币 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 500 万元人民币 相 同 点 都是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都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股东均负有限责任,公司均以其全部资产对债务承担责任;一般有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都有利于筹集资金,实现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作为教师,还应深刻了解股份有限公司的产生背景。股份有限公司也称股份公司,其
432、信用基础是公司的资本而非股东个人,是一种典型的资合公司。跨国公司一般采取股份有限公司这一形式。股份公司,从法律意义上说,是指依法定程序向公众发行股票来筹集资本的一种公司企业。这种公司实现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由职业经理人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不再参与经营管理。西方国家的公司法,主要规定的对象就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现今资本主义国家,股份公司是大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它们在实际上主宰着西方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股份公司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和历史根源,它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产业规模日益膨胀,要求企业的资金也随着加速扩大。这种对
433、资本高度集中的要求,仅靠原先独资性质的或合伙性质的企业是很难实现的。即使有可能实现,由单个人或一个家庭来承担资金如此庞大的企业的风险,也是他们无法接受的。股份公司这种组织形式能够突破这种限制。这种公司形式对企业主来说最方便。一方面,股份有限公司聚集了大量小私有者的资金并将其交给大资本家支配,能使资本集中起来;另一方面,股份公司的债权人不得对股东提出有关公司债务的任何要求,加上股东人数众多,从而使企业主大幅度地降低了所承担的公司经济活动的风险。资本积聚,一般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方式叫做资本积累,即个别资本家把榨取工人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进行扩大再生产,从而使资本不断积累。但仅靠资本积累来扩大资本和扩大
434、再生产,速度是很缓慢的。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资本的集中,这种方式能使资本迅速地增大起来,股份有限公司就是通过集中的方式来扩大资本的最有效的方式。因为股份公司通过发行股票,能够在短期内把分散在社会上的大量或小量的资金,顷刻之间聚集到一起而达到经营大规模生产所需要的资本额。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一书中曾作过精辟而生动的论述,他写道:“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同时,股份公司的形式还可使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不再受企业本身积累的限制。某个股份公司形式的企业,当扩大再生产需要大量追加资本而本
435、身的积累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时,它可以进一步发行股票或债券,再次从社会上筹集资本来满足这种需要。例如:美国最大的公用事业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为了进一步扩大业务对资金的需要,于 1976 年一次就发行股票 1 200 万股。仅这次发行,该公司就集聚资金 625 亿美元(按发行时该公司股票市价计算)。如果单靠自己积累,不知要经过多少年才能达到。可见,股份公司的形式有利于企业扩大再生产,使某个产业部门能够在短期内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西方国家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公司形式。许多中小企业采取这类形式。在西方国家,所谓有限责任公司,一般是指股东人数较少,不公开发行股票,股东责任有限的一种公司企业。一
436、般来说,有限责任公司仅是只有较少股东的中小型企业。在这样的公司中,大部分股东积极地参与管理公司的业务活动。2公司制的优点与公司的基本特征 教材只介绍了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其实,公司还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公司大多是资本联合而成的经济组织。大部分公司是由许多投资者投资,为经营而设立的一种经济组织,具有广泛的筹集资金的能力,这是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但也要指出,这不是公司最根本的特征,如我国新的公司法允许创办一人有限责任公司。(2)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也就是说,法律赋予公司以人格,使公司像一个真实的人那样,以自己的名义从事经营,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
437、任,起诉应诉,从而使公司在市场上成为竞争主体。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公司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3)公司股东承担有限责任。这是指公司的股东对公司债务仅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间接、有限的责任。一旦公司破产清算,公司股东所承担的责任不超出自己的出资额。例如,你在某家公司投资了 80 万元,公司因经营不善而破产,那么,你的最大损失就是你投资的那 80 万元。不管公司债务情况如何,不再需要你把其他的财产拿出来替公司偿还债务。有限责任制度为股东降低了投资风险,所以这种有限责任形式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也是公司与其他企业组织形式相比的最大特征。但是,股东在滥用法人独立地位和有限责任时,要承担连带责任。(4)公司
438、一般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在通常情况下,特别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公司中,投资者入股仅仅是为了投资的收益,而不是为了自己去经营;为了公司的发展,他们委托专业的经营者负责经营。所以公司中的基本关系是投资者出资,从公司获取股利;经营者受委托为股东从事经营,对股东负责。(5)公司具有治理结构。与其他企业组织形式不同,公司一般具有一套由股东大会、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监事会组成的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由它们负责公司的运行。也就是说,公司是“法治”的,而其他企业组织形式是“人治”的。(6)公司是永续存在的企业组织形式。这就是说,公司投资者的股权可以转让,投资者可以流动,但公司仍然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而存在,公
439、司仍然可以正常地从事经营活动,公司的存在并不取决于具体的投资人是谁。3影响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公司经营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公司利润的多少与公司的命运。如何使公司发展壮大?这是教材的重点内容。同时,由于学生目前还没有进入生产劳动实践,对这一内容的理解有一定困难,它又是教学难点。讲述这一知识点时,建议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一个公司能否经营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主要因素有三方面:经营战略、竞争优势、企业形象。首先,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教材没有介绍什么是经营战略,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学生,所谓企业经营战略,是在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为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而作出的总体
440、的、长远的谋划与对策。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一个企业,只有战略定位准确,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反之,就会遭受挫折与失败。其次,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教师可以结合第二课价值规律的有关内容加以引导。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如果经营者依靠科技进步与科学管理,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就有优势。教师要提醒学生:科技与管理密不可分,管理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同时,提高管理水平也要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只有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
441、理,公司才能在价格、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品牌效应等方面取得竞争优势。最后,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与企业形象。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企业形象的含义、企业形象的表现,以及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与企业形象的重要性,进而引导学生明确:公司应该通过开展正当竞争,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改进技术和管理、降低成本、完善产品服务等方面来树立良好的信誉与企业形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对比强烈的公司经营成败的典型事例,在对比中,帮助学生分析上述观点。搞好公司经营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除上述三点外,还必须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建立起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健全企业融
442、资市场;进行“强强联合”和企业兼并;优化组织结构,实现生产的集中和优化;加强领导队伍建设,提高决策者的素质;等等。4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这是今天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每个劳动者和未来的劳动者都不得不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社会热点问题。正确的就业择业观能够指导我们在选择职业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劳动。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因而也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问题。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建议教师首先采用近几年反映我国就业形势的数据进行对比,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压力增大的现状,让大家集思广益,思考解决问题的出路。可以引导学生从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市场建设等方面思考对策;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劳动者自身想办法
443、,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即自主择业、竞争就业、职业平等、多种方式就业等观念;引导学生从现在起积蓄实力,以便将来走上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靠自己的双手开拓新的生活,展现平凡而伟大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风采。教学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介绍几位普通劳动者的事迹,加深学生的认同,如青岛工人许振超、坚持干好本职工作的上海工人徐虎,以及许多下岗再就业再创辉煌的普通劳动者等。(二)难点问题分析 1企业兼并与破产 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人们对它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企业的兼并和破产是难以接受的经济现象,尤其是对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讲清这一难点,可以从三个方
444、面入手。一是讲清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的含义和意义。企业兼并是指由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吞并那些长期亏损甚至资不抵债的劣势企业的经济现象。通俗地说,兼并是指两家公司归并为一家公司。其中的收购方吸收被收购方的全部资产和负债,承担其业务;被收购方则不再独立存在,常常成为收购方的一个子公司。通常是大公司兼并小公司,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通过兼并,可以使公司的总体效益提高,达到最佳经济规模的要求,产生 1+12 的效应,即经营协同效应,还可以给公司在财务方面带来种种效应,即财务协同效应。这种效应的取得不是由提高效率引起的,而是由税法、会计处理惯例以及证券交易等内在规定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纯金钱上
445、的效应。另外,兼并还能有效降低公司进入新行业的壁垒,降低企业发展的风险和成本,促进公司的发展。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高的优势企业兼并那些相对劣势的企业,可以增强优势企业的规模,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是,企业兼并要获得成功,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如两家企业的业务具有一定的关联,两家企业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兼并企业具有较强的整合能力等。总之,企业不能盲目兼并,否则不能发挥企业兼并的积极作用。企业破产是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照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由法院强制执行其全部财产,公平清偿全体债权人,或者在法院监督下,由债务人与债权人协议达成
446、重组计划,使公司复苏,清偿债务,避免倒闭清算的经济现象。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企业破产,及时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假破产、真逃债现象,因此要规范企业破产。二是要让学生懂得,经营不好的公司可能面临被兼并或破产的结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都是平等的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出现企业的兼并和破产是必然的,随着改革的深入,这一点会更加突出。通过企业兼并和破产,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让其参与市场竞争,接受市场的优胜劣汰选择,有助于提高国有经
447、济的市场竞争力与经济效益。三是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发散思维,畅谈对兼并与破产的看法,引导学生从国家、企业和职工几个层面上把握兼并、破产的影响与意义。教师要让学生懂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某些经营不善的企业会被兼并或者破产,这是市场经济规律起作用的必然结果,所以,经营者要注意控制经营风险。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兼并与破产现象。此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兼并、破产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最后,国家应该对企业兼并和破产进行规范,以充分发挥二者的积极作用。2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协商。根据劳动
448、法的规定,劳动者主动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及时化解矛盾。调解。在企业设立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按照自愿、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促成争议双方达成谅解协议,从而化解矛盾,解决纠纷。仲裁。在各级政府设立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主持下,按照合法、公正、及时处理的原则,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调解、裁决。诉讼。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提起诉讼,即到人民法院“打官司”,按照诉讼程序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诉讼调解和判决。此外,还可以通过电话、信访、上访等形式,向各级工会组织和劳动监察机构投诉、举报,也可以借助媒体提供的舆论阵地,促成争议的合理解决。3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概念起源于欧洲,现在西方社会在对企业
449、进行业绩评估时已经将社会责任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任何企业的第一要义是搞好生产,创造市场效益,争取为社会多纳税,实现它对社会的经济责任。同时,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无论是一个产权多元化的公众企业或是一个产权单一的私营企业,它都要既为投资者着想,也要为它所存在的国家、社区和消费者着想,更要为它企业内部的职工着想。只有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利益,才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负责任的企业,这个企业所在的社区和国家才能真正发展繁荣。企业的社会责任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资本与公众的矛盾和企业与消费者的矛盾。例如,企业要注意清洁生产、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生产优质产品、不欺骗顾客,企业要诚实地为顾客服务,提供优质的
450、服务产品,这都关系到企业的精神和文化。而要解决好这些问题,与企业社会责任有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经济效益并不矛盾。企业来自社会,也必须回馈社会,这是一种新形势下的社企关系。企业的生生死死、发展壮大或被淘汰出局,都要由社会来承接。更为主要的是,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离开社会资源,企业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一个好的环境,企业也难以生存。因此,企业与社会是共荣的关系,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与社会甚至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成本的高低。试想,如果公交企业只愿意在最好的时段、最好的地段开设公交线路,那整个城市的交通非瘫痪不可;如果邮政企业只愿意干最挣钱的城市快
451、递,那些寄到边远山区的信件、包裹可能就无人理会了;如果石油企业只愿意为奔驰汽车供应高档汽油,而对为广大农民供应平价柴油毫无兴趣,那么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呢?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企业必须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这可能会影响到自身的盈利,但它的服务却降低了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成本,服务了人民大众。就这一点而言,它的社会效益又是非常巨大的。社会责任的承担,对企业而言并非无利可图。承担社会责任,尽管企业短期内会付出一定的成本,但又会向社会证明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证明自己能够在经营活动中把公共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从而带来社会公众的认同,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从长远看,增进了企业的长远利益,提高了企
452、业的竞争力。四、教学建议(一)课时安排建议 本课共安排两课时,每框一课时。(二)教学方法建议 1案例教学法 本课内容专业性、知识性较强,学生不容易理解。建议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加强事例论证,这有利于深入浅出,吸引学生。本课探究活动中设计安排了许多典型案例,教师还可选用最新的相关经济报道,引用鲜活的数据事例让学生分析、探究,调动学生的思维,体验生活、体验过程、体验结论,从而领悟观点,达到教育教学目标。如讲述第二框时,可以适时引入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事迹,如青岛工人许振超的事迹等,帮助学生认识怎样做才是新时代需要的劳动者,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就业观念。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下收集相关资料,并
453、引入课堂讨论。2情境教学法 教材共安排四个漫画情境材料,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加以利用。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补充适当的具体生动的感性材料、图片、故事等,为学生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刻问题浅显化。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理论知识就在日常生活中,从而增强学习兴趣。3对比教学法 教材涉及较多的易错、易混知识点,如企业与公司、法人与自然人、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等。通过对比分析,更有助于学生把握。4探究式学习方法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或者自己准备的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讨论、感悟、合作探究。本课教材共设计了 11 个探究活动,使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根据学
454、生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恰当运用。第二,要充分利用探究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主探究。教材安排探究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因此,它是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一个重要平台。作为教师,要了解每一个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精心设计操作过程,既要达到探究的目的,又要水到渠成地引出相关知识点。当然,探究活动不宜耗时太多,不能因为探究活动而影响教学进度;也不能单纯为了教学进度而放弃探究活动,要把课文内容与探究活动有机结合起来。5对教学内容要灵活处理 要注意有详有略,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在此基础
455、上,引导或帮助学生建立课文知识网络。6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手段 如果条件允许,教学中应该运用录像、投影、课件等。(三)教学评价建议 1知识评价 对于本课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生应当及时、准确掌握。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参见本课知识目标。评价的方式可以灵活地采用课堂提问测试、课后作业、阶段考试等各种形式。2学习表现评价 对学生参与本课教学的表现、自我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收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课前准备、课上发言、合作探究等,应予以随时的、整体的评价。评价要以激励为主,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他们深入思考,提高思维能力,保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评价时要参考学生参与
456、课外调查的情况、学生课下资料的搜集成果、课上讨论的见解和小组活动的合作态度,综合给予学习效果评定,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五、自我测评与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依据我国法律规定,由 50 人以下的股东出资,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作价出资而设立的公司是指()A私营经济 B股份有限公司 C有限责任公司 D股份合作制企业 2我国法定公司形式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二者最主要的区别是()A是不是企业法人 B公司的资本要不要划分为等额股份 C股东对公司是否承担有限责任 D发起人数量的多少 3一个公司能否经营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主要有()制定正确的
457、经营战略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致力于企业的兼并,努力实现企业重组 A B C D 4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职业,如新闻线人、自由举报人、精神陪护、钟点文秘、专业道歉人、房产经纪人等,这说明()A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会出现一些不正当职业 B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能挣钱,就是正当职业 C要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D我国就业形势很乐观 某企业是一家集体企业,由于生产任务较多,未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要求职工每天超时工作,星期天也照常上班,职工每月累计加班高达 120 小时。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对职工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侵犯了职工的
458、合法权利。运用所学知识,回答第 56 题。5上述材料中的这家集体企业主要侵犯了劳动者的()A休息休假的权利 B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C平等就业和择业的权利 D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6该企业职工应该()A完全放弃自己的权利,甘愿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 B联合起来,集体辞职,迫使企业领导改变做法 C应该合理合法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D遵守劳动纪律,按时完成劳动任务 简答题 7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一的深圳华为集团于 1988 年创立。与众多高科技企业发家之后转入多元化不同,华为集团始终坚持“死死抓住核心技术”的经营理念,专注于通讯设备的生产和研究。华为拥有 22 万名雇员,其中 46%属于研发部门
459、;每年,华为至少拨出 10%的销售收入投资研发。华为自己独立研发的特定用途集成电路跻身全球的前列,出品的通讯产品都基于自己研发的独立知识产权,所以它的产品思路不容易受人掣肘,能够从发端到终端,从单个芯片到通讯网络,全面考虑顾客的需求。为了保证企业在核心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华为强调与全球同行在技术、制造和市场开发领域的合作,企业先后与得州仪器、IBM、摩托罗拉、朗讯、英特尔、Sun 等知名公司展开合作。现在华为的业务分支包括通讯设备的研发、产品制造、市场开发各部门,产品涵盖转换器、光纤传输、智能网络、视频会议设备等,能够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光纤网络、固网、移动通讯网络设备及个性化的网络通讯解决方案,客
460、户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联通、泰国电信、南韩电信、新加坡电信和巴西电信等。结合材料分析华为集团成功的原因。辨析题 8近年来,农民工问题引起各方面的关注,由于部分农民工劳动合同意识不强,工资被拖欠、克扣,劳动安全不能得到切实保障的现象屡有发生。为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下发通知,要求建筑企业招用农民工,必须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签订劳动合同就一定能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论述题 9 20052006 年我国的就业形势见下表。2005 年 2006 年 新增劳动力总数 1 100 万 1 700 万 下岗职工、失业人员 1 300 万 800 万 新增就业岗位 900 万 1
461、100 万 (注:2006 年,近 124 万大学生无法实现就业。)(1)表格内容说明了什么经济现象?(2)请分别从党和政府、劳动者的角度谈谈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 C2 B3 D4 C5 A6 C 简答题 7答:华为集团成功之处在于,首先,公司制定了正确的经营战略。与众多高科技企业发家之后转入多元化不同,华为集团“死死抓住核心技术,专注于通讯设备的生产和研究”,体现了这一点。其次,依靠自主创新、科技进步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形成自己公司的竞争优势。“华为自己独立研发的特定用途集成电路跻身全球的前列”等材料说明了这一点。最后,公司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良好的
462、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至关重要,是公司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华为集团“全面考虑顾客的需求”体现了这点。辨析题 8答:(1)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2)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需要党和政府、企业、劳动者的共同努力。党和政府要规范劳动合同制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注意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并依法惩处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企业等用人单位应增强法律意识,严格守法,遵守职业道德,自觉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本人应自觉签订劳动合同,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自身权益收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
463、等合理、合法途径加以维护。(3)辨析题目的说法是片面的。论述题 9答:(1)表格内容反映了我国近两年来,待就业人数与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相比,就业岗位供不应求,说明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从党和政府看: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就业,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其次,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支持人们就业和再就业;再次,完善劳动力市场,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如加大就业培训,提供就业信息,规范人才市场,扩大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等。作为劳动者,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积极就业。具体来讲,要树立自主择业观,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树立竞争就业观,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积极主动地适
464、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树立职业平等观,不歧视任何正当职业,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要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努力做好;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六、教学资源链接 (一)名词解释 1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包括以下内容: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当事人可以协商约定其他内容。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2劳动合
465、同制度 劳动合同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劳动合同制度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通过订立劳动合同来确立双方劳动关系的建立、变更、终止和解除的一种用工制度。狭义的劳动合同制与广义的劳动合同制相比,其适用范围是特定的,即指我国国有企业以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国家劳动工资计划指标内招用的常年性工作岗位上的工人的制度。劳动合同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劳动法律制度,它包括有关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劳动合同纠纷的调解和仲裁,劳动合同的管理等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
466、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是维护劳动者权益、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二)相关法律 1有关企业破产的法律条文 企业由债权人申请破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宣告破产:公用企业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企业,政府有关部门给予资助或者采取其他措施帮助清偿债务的;取得担保,自破产申请之日起六个月内清偿债务的。企业由债权人申请破产,上级主管部门申请整顿并且经企业与债权人会议达成和解协议的,中止破产程序。企业由债权人申请破产的,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三个月内,被申请破产的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可以申请对该企业进行整顿,整顿的期限不超过两年。整顿申请提出后,企业应当向债
467、权人会议提出和解协议草案。和解协议应当规定企业清偿债务的期限。企业的整顿由其上级主管部门负责主持。企业整顿方案应当经过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讨论。企业整顿的情况应当向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并听取意见,应当定期向债权人会议报告。整顿期间,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人民法院裁定,终结该企业的整顿,宣告其破产:不执行和解协议的;财务状况继续恶化,债权人会议申请终结整顿的;有本法第三十五条所列行为之一,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经过整顿,企业能够按照和解协议清偿债务的,人民法院应当终结对该企业的破产程序并且予以公告;整顿期满,企业不能按照和解协议清偿债务的,人民法院应当宣告该企业破产,并且按照本法第九条的规定重新
468、登记债权。2有关劳动合同的法律条文 下列劳动合同无效: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确认劳动合同部分无效的,如果不影响其余部分的效力,其余部分仍然有效。劳动合同的无效,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
469、,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在试用期内的;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有关内容 (1)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具备下列条件:股东符合法定人数;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
470、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有公司住所。(2)有限责任公司由五十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三万元。(3)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是指只有一个自然人股东或者一个法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十万元。股东应当一次足额缴纳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额。一个自然人只能投资设立一个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该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不能投资设立新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不设股东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4)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有二人以上二百人以下为发起人,其中须有半数以上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
471、有住所。公司全体发起人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其余部分由发起人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五年内缴足。在缴足前,不得向他人募集股份。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五百万元。法律、行政法规对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有较高规定的,从其规定。以募集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股票的,还应当向公司登记机关报送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核准文件。股份有限公司不能成立时,对设立行为所产生的债务和费用负连带责任;对认股人已缴纳的股款,负返还股款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的连带责任;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时,折合的实收股本总额不得高于公司净资产额。股份有限
472、公司设董事会,其成员为五人至十九人。董事会决议的表决,实行一人一票。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划分为股份,每一股的金额相等。(5)上市公司是指其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的股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证券交易所交易规则上市交易。(三)资料选辑 1当代工人的典型许振超 许振超是青岛港桥吊队队长,是一名基层的产业工人,原来只有初中文化,从事港口装卸一线作业三十多年。他结合本职工作自修了大学机电专业的所有课程,掌握了需要大学科班出身才能驾驭的当代最先进的桥吊操作和修理技术,并带领桥吊队连续创造出世界领先的装卸效率。他善于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攻关,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探索知识,运用知识,
473、达到了出色的效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人们钦佩他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更钦佩他对于知识和学习抱有坚定的信念:“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做个能工巧匠。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却不能没有知识;可以不进大学殿堂,却不能不学习。”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期产业工人对知识的态度,看到了知识的强大力量。2李沙庚开店 有一则故事,说的是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城有一家点心店,店主名叫李沙庚,以价廉物美的点心赢得顾客满门,生意十分火爆。但久而久之便掺杂使假、缺斤短两,对顾客也爱理不理,生意慢慢不再红火。有一天,书画名家郑板桥来店进餐,李沙庚十分惊喜,恭请郑板桥题写店名。郑板桥便题上“李沙庚点心店”六个苍劲有力的
474、字,引来众多的市民来看热闹,但还是无人进餐。原来是“心”字少写了一“点”。李沙庚请求补写一“点”。郑板桥心平气和地说:“没有错啊,你以前顾客满门,是因为心有了这一点;而今生意冷淡,正因为心少了一点。”李沙庚顿时满脸通红,愧疚难当。从此以后,他痛改前非,重新建立诚信,又赢回了人心,使自己的店起死回生。3诺基亚的经营战略 诺基亚原来从事木材、橡胶业,到 20 世纪 60 年代,才开始涉足电子产品领域。1992 年以前,诺基亚的产品战线很长,除移动通信产品之外,还生产电视机、电脑、电线,甚至胶鞋,实行多元化经营给公司带来的效益并不理想。约玛奥利拉担任诺基亚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后,决定专注于当时最前沿
475、、最活跃、最代表市场发展方向的移动通讯领域。公司舍弃了包括那些还能赢利的项目,先后卖掉了电线、电脑、电视机等所有不相干的产品。用了 6 年的时间,诺基亚就由一个差一点儿被卖掉的地区性公司,一跃变为跨国公司。如今,诺基亚手机的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如果不是企业经营战略决策正确,及时实施战略转移,这样的辉煌是不可想象的。4安然公司的破产 安然公司在 2000 年财富世界 500 强排名第 16 位,是美国最大的天然气采购商及出售商,也是领先的能源批发商。另外,该公司还运营着一家天然气管道系统和宽频部门。安然在 10 年前成立时只是一家天然气分销商,后来它成为拥有 340 亿美元资产的发电厂。在财富杂
476、志的调查中连续 4 年荣获“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称号。安然公司同时也经营纸、煤和化学药品等日用品。该公司在美国控制着一条长达 32 000 英里的煤气输送管道,并且提供有关能源输送的咨询、建筑工程等服务。但过度膨胀的快速发展使其无法应对经济环境的逆转,导致经营运作状况的恶化,只好以破产结束企业,引起世界石油业的广泛关注。专家分析认为,安然这样一家在全球拥有三千多家子公司的能源大公司的破产,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盲目放弃自己的主营业务,转向电子交易等新领域,导致公司失控。可见,安然公司破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的战略决策出了问题。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战略决策上的失误是致命的。5
477、联想收购 IBM 个人电脑业务 2004 年 12 月 9 日,联想收购 IBM 个人电脑业务,总代价为 125 亿美元,其中有亿美元是以股份形式支付的,即交易完成后,IBM 拥有联想 189%的股权。并购双方的战略思路都非常清晰但区别却很大。IBM 在竞争白热化、利润较薄的个人电脑市场已经无心恋战,它要倾力争夺的是 IT 服务以及服务器等高技术含量、高利润和高附加值产品的领域。此外,并购完成后,IBM 将通过联想集团大大加强在中国市场的整体影响力。并购之前,联想在技术研发和高端业务领域难有作为。一是它很难也不愿承担技术研发的高成本与高风险;二是它利用中国的成本优势参与全球竞争,没有必要去冒研
478、发的风险。正是基于对自身优势的信心和对战略发展领域不得已的选择,联想有勇气完成这笔“蛇吞象”的交易,把在个人电脑销售方面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现在联想不仅嫁接了全球著名品牌,而且拥有了一整套成熟的全球营销系统。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 一、教育教学目标(一)教育教学目标要点 1知识目标 了解储蓄存款的含义及其主要目的。了解我国主要的储蓄机构。知道存款利息的含义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懂得存款利息的计算。了解活期储蓄与定期储蓄的基本内容。理解活期储蓄与定期储蓄作为投资方式的基本特征。知道商业银行的含义。了解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了解股票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知道股票投资的基本特征以及股票投资收入的构成。了解债
479、券的含义。知道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的基本特征。了解商业保险的含义。了解保险业务的基本分类。知道订立保险合同的基本原则。2能力目标 比较储蓄存款、购买债券、购买股票等投资方式异同的分析能力。利用有关知识分析在不同条件下如何合理投资理财的实践能力。利用所学知识为企业融资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理性投资、理性理财的观念。增强投资理财风险防范与控制意识。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积极投资,努力为国家经济建设作贡献的观念。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如下:解析银行存贷行为,比较商业保险、债券、股票的异同,解释利润、利息、股息等回报
480、形式,说明不同的投资行为。(一)内容结构分析 1总体逻辑结构 经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企业是现代社会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场所。众所周知,企业的设立、经营和发展需要资金,这些资金从哪里来呢?这就涉及企业的融资问题。对于资金需求者来说,是融资;对于资金提供者来说,则是投资理财。融资与投资理财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融资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而现代家庭一般多多少少会有一些金融投资理财行为,学生对此也多多少少有所耳闻目睹。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资金运转的基本知识,本课教材从融资的另一面投资理财入手,以主要向学生介绍有关个人金融投资理财方式的做法,让学生逐步了解储蓄存款、股票、债券、保险等常
481、见的理财手段。本课的逻辑结构是:由储蓄存款的含义引出储蓄存款的目的由储蓄存款的目的引出利息的含义、影响因素以及计算公式由利息引出储蓄存款的基本种类,即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的特点进而引出我国吸收存款最多的金融机构,介绍商业银行及其主要业务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其他各具特点的投资理财方式,即高风险、高收益同在的股票投资,稳健的债券投资最后介绍规避风险的商业保险及其基本知识。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两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与“股票、债券和保险”。2第一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本框下设两目,分别讲述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第一目:便捷的投资储蓄存款。储蓄存款是我国居民当前最主要的投资方式,也是学生
482、最熟悉的投资方式。因此,教材把储蓄存款作为本课首先介绍的内容。教材以一个介绍我国当前储蓄存款现状的探究活动切入,引出储蓄存款。本目共讲了四层意思。第一,储蓄存款的含义、目的及我国主要的储蓄机构。大部分学生可能见过家庭的储蓄存款活动,或者本人就是现实的储蓄者。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或从第一个探究活动出发,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储蓄存款,概括出储蓄存款的含义。储蓄存款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本金和利息的活动。然后可以让学生对教师、家长或其他人作简单的调查,以了解人们进行储蓄存款的基
483、本目的和动机,如筹集子女上学的资金,筹集养老资金,筹集买房资金等。储蓄存款这一概念看似简单,实际上人们在对它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储蓄存款的对象是居民个人。在我国,目前的储蓄存款是专门针对居民个人开设的业务,只有居民个人才能开设储蓄存款账户。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钱存入银行一般称为对公存款,不是储蓄存款。二是储蓄存款并不等于存款。存款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只有活期存款的存款人才有权签发支票。三是虽然在我国商业银行是吸收居民储蓄存款最多的金融机构,但不要以为其他国家的商业银行也是吸收居民储蓄存款最多的金融机构。其实,有些国家的商业银行不能吸收储蓄存款。四是在我国
484、,居民储蓄存款实行实名制。居民开办储蓄存款账户必须持有身份证。虽然可以代办,但代办者必须持有自己和被代办人的身份证或户口本。学生对储蓄存款比较熟悉,也容易理解,学生只要知道储蓄存款是谁在存、存什么、到哪里存、有什么凭证、为什么要存等问题就够了,教师不需要作过多的讲解。讲这些知识时,注意不要把任何存款都叫储蓄存款。第二,存款利息。关于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从本目探究活动的第二个问题引入:人们为什么会将钱存入银行?人们参加储蓄存款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为孩子将来上学作准备,有的是为了以后购房、买车,有的是为了养老,有的是为了资金安全等。最能吸引居民的是,取出存款时,除了能拿到本金之外,还能获得相应的
485、利息,由此可引入对利息的介绍。从投资的角度说,存款利息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主要讲清以下几点就可以了。一是存款利息的含义。存款利息是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可以说,它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即“还本付息”中的“息”。二是决定存款利息多少的三个基本因素:本金、存期和存款利息率。在本金和存期一定的情况下,利息的多少取决于存款利息率的高低。这里涉及银行利息率,这一专业术语学生可能不熟悉,为此,教材安排了名词点击。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了解利率的含义、三种表示方法及其关系。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当前银行利率表,也可课前或课后布置学生到储蓄机构观看利率公告牌。
486、这些内容让学生了解即可,无须花太多时间。三是存款利息的计算公式: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对于储户来说,存款利息的多少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几道计算题,让学生熟悉利息计算公式。在我国,储户的利息收入是要向国家缴纳利息税的。对于存款利息的含义、决定因素与计算公式,学生应该有比较准确的了解。在这里,教师应提醒学生,在有些国家,有些储蓄存款是不能获得利息的,有些国家活期储蓄甚至要向银行交保管费(如金额没有达到一定数量时)。第三,储蓄存款的种类。目前,我国的储蓄存款主要有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两大类。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不宜在课堂花太多时间,可以让学生课外自己阅读、探究,教师可
487、引导学生从存入方式、存期、支取方式、当前利率等方面入手,了解二者的基本情况。为了增强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实际能力,教师可以适当介绍一些储蓄常识。一是对于未到期的定期储蓄,如储户提前支取存款,必须持有一单一证(即存单和储户本人的身份证),才能办理取款。由他人代储户提前支取的,必须持有存单、储户身份证和代理人的身份证才能办理。这样做是为了保障储户的存款安全。二是对于未到期的定期储蓄,如储户提前支取存款,银行只支付活期存款利息。三是银行还可能办理保值储蓄业务,其目的是补偿三年以上定期储蓄存款因物价上涨而相应贬值的部分,以维护储户的利益。储户的收益利息保值贴补额。保值贴补率随着物价的变动而变化,如果通货
488、膨胀率很低或者不存在,银行也会停办保值储蓄业务。第四,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作为投资方式的基本特征。了解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的投资特征,有助于增强学生将来的投资选择能力与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这是本目的重点。为了让学生从投资角度准确认识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的基本特征,教师可以从流动性、收益水平、风险程度等方面,引导学生对二者进行归纳。活期储蓄 定期储蓄 流动性 强 较差 收益水平 较低 高于活期储蓄,但一般低于债券与股票 风险程度 以银行信用作担保,较安全,风险较低。但也存在通货膨胀下存款贬值的风险 以银行信用作担保,较安全,风险较低。但也存在通货膨胀下存款贬值及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第二目:我
489、国的商业银行。在我国,商业银行网点分布广泛,大部分学生都接触过。学生对商业银行的业务也可能有粗浅的认识,教学难度不大。本目以一个探究活动引入,以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本目共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商业银行的含义。结合本目的探究活动,教师可从商业银行的业务和经营目标出发,告诉学生什么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为了准确了解什么是商业银行,在此特别提醒以下几点。一是商业银行因依靠吸收存款为其发放贷款的主要来源,故有些国家也称为“存款银行”。因这类银行依靠吸收存款作为发放贷款的基本资金来源,这种短期资金来源只
490、适用于经营短期的商业性放款业务,故称“商业银行”。二是不要以为在银行体系中除了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外,剩余的都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只是银行机构中的一种。与其他银行机构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商业银行能够创造存款货币。三是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教师可以结合我国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情况帮助学生了解这一点。我国还有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民生银行;有外资商业银行,如东亚银行、汇丰银行等。2007年 3 月 20 日,我国第一家邮政储蓄银行在上海成立,它也属于商业银行。第二,商业银行的业务。教材从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三个方面介绍了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其一,存款业务。教材
491、讲了三层意思。一是存款业务的含义。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以一定的利率和期限,向社会吸收资金,并且按规定还本付息的业务。教师要提醒学生,并非所有的存款业务都是储蓄存款业务,储蓄存款业务只是存款业务中的一种。二是存款的本质是银行对存款客户的负债。当存款人向银行存入一笔资金时,在银行与存款人之间就建立起债权债务关系。存款人以信用方式向银行提供了一笔资金,成为债权人;银行则以信用方式获得了一笔资金,成为债务人。存款到期后或储户支取时,银行须向储户还本付息。银行吸收存款有两个主要来源。一是企事业等单位的存款。我国实行现金管理制度,各企业、事业单位都在银行开立账户,将本单位闲置待用的资金存入银行,这是银行吸收
492、存款的重要来源。二是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银行在我国城乡广设储蓄网点,吸收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三是存款业务的重要性。这项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无此业务,商业银行就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基础开展其他业务。其二,贷款业务。教材讲了三层意思。一是贷款业务的含义。该知识点只要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自己探究即可,教师不需要在课堂花太多的时间进行讲解。二是贷款业务的重要性。学生不太熟悉这一业务,为此,教材安排了一组插图来形象地说明银行业务流程。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插图,分析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及二者之间的联系。从插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吸收各类存款,并向储户支付一定的利息,银行在聚集相当数量资金的基础上向
493、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贷款到期后收回本金和利息。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有差异,贷款利率高于存款利率。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的差额再扣除有关费用就构成了银行利润的来源。贷款利息收入并非银行利润的唯一来源,包括结算业务在内的银行中间业务收费也是商业银行利润的来源,而且在商业银行利润构成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三是商业银行的贷款种类。商业银行的贷款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按照贷款的对象和用途,可以分为工商业贷款和消费贷款。前者是发放给工商企业的贷款;后者是发给消费者个人,用于购买住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这些内容只需要学生作一般了解即可,无需花太多时间讲解。教材还专门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懂得诚信在金融生活
494、中的重要性,从金融角度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讨论这一问题,列举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让学生明白诚信的道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其三,结算业务。结算业务是商业银行为社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货币收支行为提供手段与工具的服务,对此,银行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结算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对于结算业务,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求学生知道这项业务是什么就够了,其他具体内容不用展开,以免增加学生负担。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教材重点列出商业银行的三项主要业务,但不要以为商业银行只有这些业务。现在,金融学一般将商业银行业务分为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与中间业务。教材所说的结算业务、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
495、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等服务,都是中间业务。办理这些中间业务时,商业银行要收取一定的服务费,服务费也是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从商业银行的业务中,我们可以看出,商业银行不仅方便居民生活、能给居民带来一定收益,而且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教材专门安排了一个专家点评,说明商业银行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这是相关教学内容的延伸,教学中,教师不必对此问题深入讲解,也不要求学生掌握。3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 本框内容共设三目,分别介绍股票、债券和保险。第一目: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教材以一探究活动引入,既连接第一框和第二框的内容,又顺利地引出股票。本目共讲了四层意思。第一,
496、股票的含义与股东的基本权利。介绍这一内容时,可引导学生回忆第五课有关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内容,了解股票的含义与股东的基本权利。这一内容,学生作一般了解即可,关键是要记住:股票是企业所有权凭证。第二,股票的基本特征。股票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点:一是股东购买股票后,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二是股票可以流通买卖,具有较好的流通性。流动性与流通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所谓流动性,是指资产能否迅速转化为现金的能力。转化能力强,说明资产流动性好。当然,现金不需要转化,它的流动性最好。所谓流通性,是指资产能否在市场上交易转让。资产的流动性与流通性未必一致。如活期储蓄存款流动性好,但不能在市场上像股票、
497、债券一样流通。第三,股票投资的收入构成与基本特征。股票投资收入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股息、红利收入,二是股票买卖差价。这部分内容学生不熟悉,教师讲授时可举一些股票投资的实例。股票投资的基本特征:高收益、高风险。教师应当通过对投资股票风险原因的分析,增强学生的风险意识,进行投资风险教育。教师要提醒学生,股票价格最终取决于公司的盈利水平,如果脱离公司的盈利水平而过度上涨,可能导致股市泡沫,甚至引发金融危机。第四,发展股票市场的意义与作用。教师可从三个角度归纳:对个人来讲,增加了投资渠道;对企业来讲,增加了筹集资金渠道;对社会来讲,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这些内容学生了解即可,教师无需作过多的展开。第二目:
498、稳健的投资债券。本目内容由一个探究活动引出,共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债券的含义。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发行者、债券性质、发行与购买的意义、收益情况等方面来掌握债券的含义。可以以学生阅读课文、教师提问的方式进行。学生要掌握的关键是:债券是投资者的债权凭证。在此,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债券发行者中所提到的“政府”,目前在我国指中央政府。我国目前不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中央政府正考虑在有限制的条件下,授权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由于债券与股票有相似之处,为了更好地理解二者,教材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通过对股票与债券的功能、性质、偿还方式的比较,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二者的异同。对此,可以采用学生讨论、填表,教师引导归纳的方式
499、进行。这一内容是学生应该理解掌握的,应该多花些时间。第二,债券的分类及其各自的基本特征。根据发行者的不同,目前我国的债券主要有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对于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的含义,学生作一般了解即可。学习重点是它们的基本特征。可以采用学生阅读课文、相互讨论,教师利用表格引导归纳的方式,让学生从投资角度把握三者的基本特征。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投资知识,教材在本目的最后安排了一个相关链接,介绍基金。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灵活处理。第三目:规避风险的途径保险。本目内容由一个探究活动引出,让学生了解为了规避风险,人们通常可以购买保险。在此,教材讲了三层意思。第一,保险的含义。现在很多中小学校都
500、提倡学生购买学生平安保险。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购买学生平安保险的实际情况,探究什么是保险。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对于保险的含义,学生作一般了解即可。需要提醒学生的是,保险有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之分。教材讲的保险是商业保险。至于二者的区别,教师不必展开。如有学生提问,再作简单分析。第二,保险机构与保险业务类型。关于保险机构。在我国,只有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才能经营保险业务,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
501、这一点只要提及就够,无需展开。关于保险类型。从业务上看,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类型 对象 种类 人身保险 人的寿命和身体 健康险、意外伤害险、人寿除 财产保险 财产及有关利益 如汽车保险、运输保险等 关于保险类型,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教师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加以了解,并从保险对象、保险种类等方面列表进行简单归纳。在我国,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做人身保险的公司不能兼做财产保险相关业务,做财产保险的公司不能做人身保险的相关业务,这是为了控制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第三,订立保险合同的基本原则。商业保险建立在商业原则基础之上,是参与人个人意志的体现。投保人和保险人应当遵循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
502、愿订立的原则。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可以教师讲授为主。(二)教学提纲 第一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1便捷的投资储蓄存款 (1)储蓄存款 储蓄存款的含义 我国的主要储蓄机构 储蓄存款的主要目的 (2)存款利息 存款利息的含义 影响存款利息多少的主要因素 存款利息的计算公式 (3)储蓄存款的种类 活期储蓄 定期储蓄 (4)活期储蓄与定期储蓄的基本投资特征 2我国的商业银行 (1)商业银行的含义 (2)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存款业务 贷款业务 结算业务 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 1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 (1)股票的含义及股东的基本权利 (2)股票的基本特征 (3)股票投资 股票投资收入的构成 股票投资的
503、基本特征 (4)股票市场的作用 2稳健的投资债券 (1)债券的含义 (2)债券的主要类型 国债的含义及基本投资特征 金融债券的含义及基本投资特征 企业债券的含义及基本投资特征 3规避风险的途径保险 (1)商业保险的基本含义 (2)商业保险业务的基本类型及新发展 (3)订立商业保险合同的原则 (三)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操作建议 第一框 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第一目:便捷的投资储蓄存款。此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迅速增长。设计意图 一是导入新课。储蓄存款是我国居民主要的金融投资方式,学生最熟悉。教材以介绍我国当前储蓄现状的探究活动切入新课,充分体现了贴近学生生
504、活的课改理念。二是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储蓄存款不断增加的现象,以调动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活动所给的材料,侧重引导学生如何看懂图表材料。(2)让学生讨论第一个问题。对图表包含的信息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逐年增加,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供支配的资金日渐增多。不断增加的居民储蓄存款,有利于居民培养合理的生活习惯,并为我国经济建设积累资金。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居民的投资方式单一,投资渠道不畅,国家应采取相应政策,疏通投资渠道,鼓励居民多渠道投资。在讨论中,教师要启发学
505、生明白投资方式应多样化,还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图表中反映的经济现象:保持这种增长势头好不好?可能导致什么不良后果?国家应如何引导居民分流暂时不用的剩余资金?居民是否可以考虑其他收益更好的投资方式?居民是否应当适度扩大消费?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组织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并归纳结论:不同的人储蓄存款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为孩子将来上学作准备,有的是为了以后购房、买车,有的是为了养老,有的是为了资金安全,更多的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利息收入。(4)教师适时点拨,最后作简单小结。注意事项 (1)本探究的第一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课前布置学生思考,也可在课后进行探究。这一问重在引导
506、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经济现象。(2)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读懂图表内容,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本探究活动的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第二目:我国的商业银行。此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整洁的银行大厅。设计意图 一是通过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参与生活,导入课文;二是从学生身边的日常经济现象出发,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商业银行,了解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操作建议 (1)让学生列举自己所熟悉的商业银行,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但也有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商业银行。(2)让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明白,商业银行提供的各种便民服务,体现
507、了银行的基本业务,然后导入后面的正文。注意事项 (1)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恰当运用。例如,城市学生对商业银行较熟悉,可由学生自己调查列举。我国县级以下的农村,商业银行网点不多,学生不太了解,可由教师列举介绍。(2)学生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缺少全面了解,能讲多少就讲多少,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本探究活动比较简单,教师不宜花太多时间。第二个探究活动:李先生贷款。设计意图 一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二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商业银行如何从事贷款业务。操作建议 (1)让学生仔细阅读材料,感知其蕴意。(2)联系银行贷款业务,让学生思考:李先生为什么贷不到款?引导学生
508、明白,银行贷款本身是一种信用行为,它要求借贷双方都讲诚信。对银行来说,如果不讲诚信,银行会遭受损失;对个人来说,不良行为会被存储于个人的信用档案中,影响下次借贷活动。(3)组织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得出结论。金融活动离不开信用行为,从金融机构来说,要对客户负责,要讲信用;否则,会给客户带来损失,从而影响自己的正常经营活动。对客户来说,也要讲诚信,否则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方便和损失。因此,双方的诚信,既有利于金融机构正常开展业务,也有利于方便个人的生活,最终有利于维护我国正常的金融秩序。(4)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小结。注意事项 (1)本探究活动的两个问题都可从正反两方
509、面讨论。在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2)可以结合第十课有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内容进行探究。本探究活动为学生学习有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知识作了铺垫。第二框 股票、债券和保险 第一目: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此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股市风云。设计意图 一是通过生活中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对股票投资知识的学习;二是让学生初步感受股票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三是引导学生不要把股票投资仅仅看成个人行为,还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认识股票投资的积极意义。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材料,从正反两方面感受股票投资的特点。(2)组织学生讨论第一个问题,并进行归纳总结。教师要
510、使学生认识到:收益与风险是正相关的,股票投资是一种高收益、高风险并存的投资方式,所以投资股票需慎重。(3)组织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师可以通过各种设问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目前我国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与居民投资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结论:资金不足是我国目前企业和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发行股票是企业筹集资金的一种重要方式。居民投资股票,在给自己带来一定收益的前提下,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企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注意事项 (1)教师要灵活处理。本探究活动有难度,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探究,不适宜在课堂上花过多时间。如要发
511、挥其导入功能,只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能从赚钱与亏本两种相反的情景中初步感受股票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即可。(2)教师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如果大部分学生没接触过股票,可以由教师直接讲授。第二目:稳健的投资债券。此目共设计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沈爷爷买国债。设计意图 一是导入本目正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国债的主要特点;二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会联系地看问题。操作建议 (1)学生自己阅读材料,教师可以根据第一个问题有针对性地补充相关材料。要使学生明白:由于国债是中央政府发行的,它以中央政府的信誉担保,以国家税收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因而风险较其他债券低、稳定性强、安全性好,所以被称为“金边债券”。
512、(2)由学生通过课外调查,或由教师补充材料,使得学生知道除国债外,还有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注意事项 (1)有条件的地方,教师可安排学生课前去当地商业银行了解当前我国国债与储蓄存款的利率情况。教师可以适当提醒学生,国债与储蓄存款相比,除利率较高之外,暂时还不用缴纳利息税。此点提一提即可,不用展开。(2)教师应该注意补充适当的材料。第二个探究活动:股票与债券的比较。设计意图 一是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二是对课文有关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股票与债券这两种金融现象。操作建议 (1)让学生结合课文知识,讨论、填写探究活动的表格。(2)师生共同归纳,用多媒体展示。功能 性质 偿还方式 收益情况
513、 股票 为企业筹集资金 所有权凭证 购买股票的资金不能退还,可以转让 可能取得股息和红利,以及买卖股票的差价。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 债券 为企业或国家筹集资金 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 有明确的偿还期限,必须到期还本付息,一般也可以转让 定期收取利息,安全性比股票大,但预期收益比股票低 相同点 都是有价证券,都是筹集资金的手段,都是能获得一定收益的金融资产 注意事项 (1)教师可以根据时间灵活处理,如果时间紧,可以指导学生课后探究。(2)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拓展表格内容。第三目:规避风险的途径保险。此目共设计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不可缺少的保险。设计意图 一是让学生体验生活、参与生活,导入对保
514、险的介绍;二是使学生了解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区别,以及保险对个人、社会的作用,掌握有关保险的基本知识。操作建议 (1)让学生列举、归纳保险的种类:保险分为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商业保险包括财产保险与人身保险两大业务类型。(2)让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归纳结论:通过购买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不仅有利于个人生活的稳定,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保险既具有保障的功能,又是为社会、为企业筹集资金的有效方式。注意事项 (1)学生可能对专业术语不熟悉,列举的可能是他们所知道的具体事例,如家庭为贵重物品购买的保险、为家人健康购买的保险、家长每月工资单中所扣的保费等,教师要注
515、意引导学生进行归类。(2)教师要提醒学生,课文中提到的保险是指商业保险。第二个探究活动:设计理财方案。设计意图 一是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检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二是增强学生理性的理财观念。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材料,然后将学生分组,小组讨论、设计理财方案。(2)教师随时检查学生的设计情况,选择几份有代表性的方案进行展示,并让学生点评其优点与不足。(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个人理财应注意的问题。注意事项 (1)本探究活动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2)学生如果课堂上完成有困难,可以在课外继续完成,还可以请家长给予一些合理化建议。(3)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设计情况及时
516、小结、评价、指导、表扬。三、重点、难点分析 1储蓄存款 储蓄存款是我国公民个人投资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学生现在是消费者,同时有可能成为储蓄者。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投资理财观念,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品质。所以,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储蓄存款这一概念看似简单,但是由于专业性较强,不少人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误区,所以,这部分内容又是本课的难点。(1)储蓄存款的含义:储蓄存款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本金和利息的活
517、动。对这一概念的把握要注意四点。第一,在我国,储蓄存款的对象是居民个人。在我国,只有居民个人才能开设储蓄存款账户,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钱存入银行一般称为对公存款。第二,储蓄存款并不等于存款。存款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其中只有活期存款的存款人才有权签发支票。第三,储蓄存款和储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储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广有狭,可分为三个层次。广义的储蓄即全社会积累,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积累。其公式为:国民收入消费储蓄。中义的储蓄指个人的价值积累,即居民持有的、不用于当前消费的各种金融资产,包括货币、存款、债券、股票、保险储金等。其公式为:居民货币收入消费储蓄。狭义的储蓄,仅指个人在商业
518、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第四,居民的存款必须是合法拥有的,非法拥有的存款是不受法律保护的。(2)我国的储蓄机构。不是所有的银行都是储蓄机构,我国的银行体系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属于我国的国家机关,不吸收居民存款)、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其中,只有商业银行属于储蓄机构。除商业银行外,我国的储蓄机构还包括信用合作社以及邮政企业等依法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商业银行是我国吸收居民储蓄存款最多的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邮政部门具有点多面广、信息传递快、营业时间长等优点,它所开办的储蓄业务是对银行储蓄存款的重要补充。邮政储蓄能更广泛地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是为国家建设筹集资金的重要途径,能更大
519、限度地为广大群众存款、取款提供方便。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它面向广大农民,在吸收个人存款储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对银行储蓄存款的重要补充。(3)在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实行实名制。居民开办储蓄存款必须持有身份证。可以代办,但代办者必须持有自己和被代办人的身份证或户口本。(4)储蓄存款是一种重要的个人投资方式。居民通过储蓄存款可以得到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的存款利息,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因此,储蓄存款是一种重要的个人投资方式,在我国的经济生活和人民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这里所说的投资,是指微观意义上的金融投资。(5)我国存款储蓄的种类。目前,我国储蓄存款的种
520、类有活期储蓄、定期储蓄、定活两便储蓄、保值储蓄等。其中,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是储蓄存款的基本类型。活期储蓄,即活期存款。储户可以随时存入和提取,由银行或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发给储户存折,凭存折存入或提取。这种方式能最大限度地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方便储户小额资金的存入和使用。其特点和优点是:存取期限活,可以随时存入、随时提取;存取数量活,一元起存,多者不限;存取次数活,存多少次、取多少次,完全根据储户的意愿。这种储蓄方便群众“有款即存、零星支用”的需要,但利率低。定期储蓄,即定期存款。储户存款时约定存期和存款的具体形式,银行或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给储户签发定期存单,到期凭单提取本金和利息。定期储蓄的
521、具体形式包括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存本取息、整存零取等。存期有 3 个月、6 个月、1 年、2 年、3 年、5 年。存期短则利率低,存期长则利率高。定期储蓄的特点和优点是:储蓄形式多样、存期可长可短;存期固定,积累性强,适合人民群众节余款和积少成多的大宗用款的存储需要。未到期的定期储蓄,储户若提前支取,必须持有一单一证,即存单和储户本人的身份证,才能办理取款。由他人代储户提前支取的,必须持有存单、储户身份证和代理人的身份证才能办理。提前支取定期储蓄存款必须持身份证,是为了保障储户的存款安全。定活两便储蓄是储户在存款时不确定存期,在存满 5 天后可以随时提取,利率随存期长短而相应变动的一种储蓄方式
522、。这种方式既具有活期储蓄随时可取的灵活性,又具有定期储蓄利率的优惠,利率随存期长短而相应变动。存取方便,适合存期、用途未定,有保密保息要求的大笔款项。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银行还办理保值储蓄业务,其目的是补偿三年以上定期存款因物价上涨而相应贬值的部分,储户的收益利息保值贴补额。保值贴补率随着物价的变动而变化,如果通货膨胀率很低或者不存在,银行会停办保值储蓄。2我国的商业银行 (1)商业银行的含义。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因依靠吸收存款为其发放贷款的主要来源,在有些国家也称为“存款银行”。因这类银行依靠吸收存款作为发放贷
523、款的基本资金来源,这种短期资金来源只适用于经营短期的商业性放款业务,故称“商业银行”。在西方,商业银行有独资经营、合资经营、集资经营、官商合营、国家经营等不同的组织形式。各国商业银行多数是按照股份公司形式组织起来的。为扩大政府对金融的干预和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家的政府对某些大商业银行实行国有化。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主要通过由中央银行、政府有关部门和其他专业人员组成的监事会进行监督,但不干涉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是我国最主要的商业银行,它们独立决定贷款投向,坚持银行资产的营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相统一的原则,争取在最小的风险下获得最大
524、利润。它们原来是国有银行,近年来,陆续进行股份制改造,变为国家控股银行。(2)商业银行的业务。这部分内容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是商业银行的三大主要业务。吸收存款。吸收存款是银行其他基本业务开展的基础,是银行的第一项基本业务。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以一定的利率和期限,向社会吸收资金,并且按规定还本付息的业务。存款的本质就是银行对存款客户的负债。银行吸收存款有两个主要来源。一是企事业等单位的存款。我国实行现金管理制度,各企业、事业单位都在银行开立账户,将本单位闲置待用的资金存入银行,这是银行吸收存款的重要来源。二是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银行在我国城乡广设储蓄网点,吸收城乡居民储蓄
525、存款。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资金。发放贷款。发放贷款是银行的第二项基本业务。由于银行吸收一定数量的存款,聚集到相当数量的资金,便可以利用这些资金发放贷款,支援国家建设。银行发放贷款,贷款到期后收回本金和利息。贷款利息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的差额再扣除费用即银行利润)。按照用途,贷款可划分为工商业贷款和消费贷款。前者是发放给工商企业的贷款;后者是对消费者个人发放的,用于购买住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每一家银行都会本着真实性、谨慎性、安全性、效益性等原则,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然后根据评估的结果,决定是否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结算业务是商业银行为社会经济活动中发
526、生的货币收支行为提供手段与工具的服务,银行对此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所谓结算,就是把一定时期的各项经济收支往来核算清楚。银行应客户要求,可以为其办理经济收支往来的结算。结算有两种形式,即现金结算和非现金结算。使用现金完成货币收付行为的叫现金结算。通过银行账户用转账办法完成的货币收付行为叫转账结算(非现金结算)。我国有关法规要求各企事业单位在资金超过规定的限额时通过银行转账结算。除上述三大业务外,商业银行还为我们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等服务。这些业务与结算业务都叫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3股票 发行股票是公司筹集资金的一种有效方式。学习有关股票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经
527、济活动的能力,帮助他们规范自己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所以,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大多数学生对股票了解较少,这部分内容又是本课的难点。要把握这个问题,需要弄清以下几点。(1)股票的特点。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股东对企业所有权的凭证,是一种有价证券。股票对发行的企业来说,是筹集资金的一种形式;对持股的股东来说,是一种所有权凭证,是一种投资方式。股东购买股票后不能退回发行公司取回资金,但可以转让流通。股票的持有者即股东既可因公司盈利而获取收益,也可能因公司破产倒闭而受损失,因而购买股票是有风险的。股东能否获取股息收入完全取决于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与预期盈利能力。由于预期的不稳定性,股
528、东可能因股票的市场价格波动带来收益或损失。股东往往利用股票价格升降出现的差价,通过证券交易市场买卖股票以获利。当然,这是有很大风险的。(2)股票投资的收入构成。居民购买股票是为了获得收入。一般来讲,投资股票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股息和红利收入。因为公司用发行股票筹集来的资金用于生产,股息和红利就是其获得利润的一部分。公司有盈利才能分配股息、派发红利,如果公司破产倒闭,股东不但不能获得收入,反而要赔本。这就是购买股票的一种风险。可见,股东能否获得股息红利收入完全取决于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所以购买股票时,一定要选择经济效益好的公司。购买股票获得的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变化带来的差价,又称资
529、本利得,资本利得的高低最终取决于股份公司的盈利。股票价格要受到诸如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波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有可能使股票投资者遭受损失。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越大,投资风险也越大。因此,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4债券 发行债券是企业或政府筹集资金的一种重要方式。学习有关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帮助他们规范自己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所以,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债券了解较少,并且涉及一些专业用语,这部分内容又是本课的难点。关于债券,需要弄清以下几点。(1)债券的含义。“债”有借钱、债务的意思。“券”是票据或作
530、凭证的纸片。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对于投资者就是债权凭证。它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一般来说,一张债券主要由期限、面值、利息率和偿还方式等组成。债券体现的是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债券的面值不等于债券在证券市场上的交易价格,交易价格既可能高于面值,也可能低于面值。(2)债券和股票的异同。二者的不同点。其一,性质不同。债券是债券持有者与筹资者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筹资者是债务人,债券持有者是债权人;而股票持有者是股东,也是企业的所有者。其二,受益权不同。债券以定期收取利息为条件,其安全性比股票大。股票以取得股息和红利为补偿条件,企业经营状况的
531、好坏决定着股票的收益。其三,偿还方法不同。债券具有明确的还本付息期限,一般可以中途转让。股票的持有者叫股东,股份公司不返还股东股金,股东只能通过转让股票收回本金,因此,股份公司的股东可以变化,但不会影响股份公司的资本额,使得股份公司具有一种生命的永续性。二者的相同点。其一,二者都是有价证券。有价证券是指证明持券人拥有按期行使收入权利的债权或所有权证书。有价证券可以在证券交易所买卖,债券和股票是最主要的交易证券。其二,二者都是集资的手段。政府、金融机构和公司发行债券、股票,目的是以有偿的形式聚集社会闲置资金。其三,债券、股票的持有者都能获得一定收益。债券持有者能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股票持有者可以
532、获得股息红利等。(3)债券的种类。债券种类比较多,根据发行者不同,可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区别 国债 金融债券 企业债券 发行主体 中央政府 金融机构 企业 风险情况 风险小 风险比国债大,比企业债券小 风险大 收益情况(利率)只比同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略高,低于其他债券 高于国债,低于企业债券 通常高于国债和金融债券 流动性 一般强于金融与企业债券 一般强于企业债券 一般比国债、金融债券弱 5保险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和灾害,人们逐渐探索出一条减少损失、防范后患、保障生活、安定社会的有效方法,这就是现代社会中普遍盛行的保险。学习有关保险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帮助他们规
533、范自己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所以,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大多数学生对保险了解较少,并且涉及一些专业用语,这部分内容又是本课的难点。关于保险,需弄清以下几点。(1)保险的含义。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保险有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之分。教材中所指的保险是商业保险。商业保险建立在商业原则基础之上,是参与保险者个人意志的体现。商业保险的保障项目广泛,形式多样,给付标准较高。参加商业保险的费用完全由个人负担,是否购买
534、、何时购买保险,完全由参与保险者自主决定,保障范围的大小、赔付标准的高低与缴纳的保险费成正比。从经济上说,保险是分摊意外事故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因此,保险是一种有效的财务安排,并体现了一定的经济关系。从法律角度来看,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体现的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保险具有经济性、互助性、法律性和科学性。要全面认识保险,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保险学中所涉及的风险是属于狭义的风险概念:是指在特定的客观情况下,在特定的期间内,某种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风险是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三者构成的统一体,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因果关系。这种关系可归纳为:风险因素引发风险事故,风险事故导致损失。风险因素是指引
535、起或增加风险事故发生的机会或扩大损失幅度的条件,是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是造成损失的内在或间接原因。风险事故是指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偶发事件,是造成损失的直接或外在的原因,是损失的媒介物。风险只有通过风险事故的发生,才能导致损失。可见,风险不等于意外事故,也不等于损失。第二,探其本质,保险是一种社会化安排,是面临风险的人们通过保险人组织起来,从而使个人风险得以转移、分散,由保险人组织保险基金,集中承担。当被保险人发生损失,则可从保险基金中获得补偿,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见,保险本质是一种互助行为。第三,从经济学角度看,保险是对客观存在的未来风险进行转移,把不确定性损失转变为确定性成本(保
536、费),是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风险都可以投保,生活中还有大量不可保的风险。第四,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主要区别。不 同 点 社会保险 商业保险 承办主体 政府 保险公司 性质 解决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需要的最迫切的保险项目 建立在商业原则基础上,是参与者个人意志的体现 保障水平 只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 保障项目广泛,给付标准相对较高 费用 大多由个人、企业、政府共同承担或政府负担 完全由个人承担 保险依据 不以被保险人的需要为依据,由国家有关部门统一规定 被保险人的需要 保障范围 多数社会成员共同需要的最迫切的保险项目,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 保障范围广泛,一般可分
537、为财产保险与人身保险两大类 保险对象 以法定的社会成员为对象 全体公民都可在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的原则上参加 相 同 点 都是一种投资行为,都是减少风险、保障生活、安定社会的有效方式 (2)商业保险业务的分类。商业保险一般可分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财产保险是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对象,如汽车保险、运输保险等。其主要业务是办理企业财产、货物运输、运输工具以及个人财产、国际财产保险。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人身保险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等。其主要业务是办理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的人身保险。在我国,保险业务实行分业经营。近几年,国内保险市场上出现了诸如分
538、红保险等新险种。分红保险是指保户不仅可以享受一般的保险保障功能,还可以定期获得保险公司对保险资金运作后所得利润的分红。分红保险之所以逐渐受青睐,是因为其具备“保障、投资、储蓄”三位一体的功能,即不仅具有一般保险的保障功能,还保证每年有与银行利率相近的保底收益,此外,还可参与保险公司的年度分红。四、教学建议(一)课时安排建议 本课共安排两课时,每框一课时。(二)教学方法建议 1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或者自己准备的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讨论、感悟、合作探究。本课教材共设计了 8 个探究活动,目的是为教学活动提供探究平台。对于教材上的探究活动,使用时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根据
539、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恰当运用。城市学生对商业银行、邮政储蓄较熟悉,但在农村商业银行网点不多,农村学生对信用社较熟悉,教师对于储蓄的探究活动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处理。再如,关于股票,我国目前证券公司基本上未在村镇开设营业部,那里的学生对股票缺少认识,关于股票的探究材料就应以教师介绍为主。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选取有本地特色的、更适合当地学生的探究材料与问题,替代教材上设计安排的探究活动。另外,对于探究活动的使用,教师要有所选择。组织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学习,难免要比讲授耗费更多时间,如果教材上设计安排的每一个探究活动都在课堂上开展,就会面临时间不够的问题。所以,教材上
540、的探究活动,教师有的可以用,有的可以不用;有的可以课堂上用,有的可以课堂外用;有的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有的可以由教师讲解;有的需要学生认真探究,有的只要让学生看看、知道就行了。总之,要根据教学实际与学生实际灵活处理。第二,对探究活动的内容,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充分利用探究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作为教师,要了解每一个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精心设计操作过程。当然,探究活动不宜耗时太多,不能因为探究活动而影响教学进度。要把课文内容与探究活动有机结合起来。2灵活处理教学内容 不同地区的学生,同一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认知水平不一样,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好课堂教学
541、。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进行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要注意有详有略,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或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3教学方法上注意灵活多样 不要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抛弃传统的讲授方法。实际上,凡以前行之有效的方法,都可以使用,都要继承。本课涉及很多的专业术语,如储蓄存款、银行结算、股票、债券、保险、风险等,有的可以通过学生借助于以往的知识、经验来感悟、体会、探究,有的需要教师讲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酌情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课堂讨论法、课堂辩论法、读书指导法、调查法、图表教学法、实例教学等方法,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又要发挥
542、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澄清误区。4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 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当地可以提供很多的实践场所与机会。教师要注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适当安排、指导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或布置学生去当地储蓄机构、证券公司营业部、保险公司参观、访问、调查。请相关投资专家来校举办讲座,开展课外研究性学习等。教师要对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指导,实践活动的内容不宜太深太细,也不鼓励学生现在就尝试进行多种方式的投资。5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手段 如果条件允许,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录像、投影、课件等。(三)教学评价建议 1知识评价 对于本课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生应当及时、准确掌握。教师应该
543、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参见本课知识目标。评价的方式可以采用课堂提问测试、课后作业、阶段考试等。2学习表现评价 对学生参与本课教学的表现、自我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收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课前准备、课上发言、合作探究等,应予以随时的、整体的评价。评价要以激励为主,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他们深入思考,提高思维能力,保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对学生评价要注意综合性 本课可以安排适当的校外实践,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多渠道进行,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如调查访问对象的意见、家长的意见、同组同学的意见、学生自己的反思等,再结合教师的观察,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相对客观的评价。五、自我测评与参考答
544、案 单项选择题 1人们从储蓄存款、投资国债的活动中可以获得的收益称为()A利息 B股息 C红利 D赔偿金 2下列不属于商业银行主要业务的选项是()A吸收存款 B发行股票 C发放贷款 D办理结算 3“我的前途在你手上,你的保证在我手上。”这句口号形象地揭示了()A我与储蓄的关系 B我与保险的关系 C我与股票的关系 D我与债券的关系 4债券与股票的共同点是()都是可能获得一定收益的有价证券 都是筹集资金的有效手段 两者的偿还方式相同,都能还本付息 都能上市买卖,两者的收益风险水平相同 A B C D 5公司债券相对于其他债券来说,其特点是()A安全性好,预期收益最高 B流动性很强,预期收益最高 B
545、流动性最弱,预期收益最低 D利率最高,风险最高 6居民进行金融投资,会给他们带来收益,但是也会面临风险。关于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的关系,正确的认识是()A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 B高风险、低收益,低风险、高收益 C风险与收益没有关联 D风险是投资收益的源泉 简答题 7保险公司说:保险是送给孩子的红包,它是孩子的成长费用,它是孩子踏上社会的本钱,它是孩子成家立业的基础。家长说:少了保险无疑是一种缺陷。上述材料中说的保险是什么性质的保险?这种保险包括哪些业务种类?在签订这种保险合同时应该遵循哪些原则?辨析题 8财政部 2007 年 2 月 26 日发布消息说,中国将发行 2007 年凭证式(
546、一期)国债,发行总额为 300 亿元人民币。其中,三年期 210 亿元,票面年利率 339%;五年期 90 亿元,票面年利率 381%。本期国债发行期为 3月 1 日至 3 月 31 日,从购买之日开始计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不计复利,逾期兑付不加计利息。本期国债面向社会公开发行,投资者可到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以及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 40 家凭证式国债承销团成员的营业网点购买。辨题:商业银行发行国债,能吸收更多的储蓄存款,增加发放贷款的资金。论述题 9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决定,2006 年 8 月 18 日,在 2004 年调息
547、的基础上再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 027 个百分点,由现行的 225%提高到 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 027 个百分点,由现行的 585%提高到 61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1)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业务的认识。(2)除储蓄存款外,你所熟悉的我国目前居民“钱生钱”的投资渠道主要有哪些?(3)假如你是一个投资者,你认为在选择投资方向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请简要说明理由。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 A2 B3 B4 A5 D6 A 简答题 7答:这是商业保险。商业保险包括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种类型。订立保险合同应该遵循平等互利、
548、协商一致及自愿的原则。辨析题 8答:(1)此观点不科学。(2)在我国,国债不是由商业银行发行,是由国家财政部发行的,只是由财政部所指定的商业银行承销。因此,“商业银行发行国债”的观点是错误的,混淆了国债的发行主体与承销单位。(3)银行通过承销国债所吸收的资金不属于商业银行所吸收的储蓄存款,不能增加银行的储蓄存款数量,也不能增加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资金。银行只是从承销中收取服务费。论述题 9答:(1)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有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吸收存款是银行开展其他基本业务的基础,是银行的第一项基本业务。发放贷款是银行的第二项基本业务。银行发放贷款,贷款到期后收回本金和利息。由于贷款
549、利率高于存款利率,发放贷款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办理结算。结算业务是商业银行为社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货币收支行为提供手段与工具的服务,银行对此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除上述三大业务外,商业银行还为我们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等中间业务。办理结算及其他中间业务的收费也是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2)我国目前居民的投资渠道较多,除储蓄存款外,还有购买股票、购买债券等。(3)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流动性。储蓄存款与购买国债风险性最小,而购买股票、公司债券等风险相对较大,投资时应慎重。要注意投资方式适当多样化,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精力
550、、专业知识水平等条件适当选择并组合使用。投资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经济实力弱,可投资储蓄或购买政府债券;经济实力强,可选风险高、收益高的投资,如购买股票、投资房产等。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做到利国利民,同时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六、教学资源链接 (一)名词解释 1非银行金融机构 它是指从事金融业务而不具有创造支票存款能力的金融机构。它主要有五类: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财务公司。不具有创造支票存款能力即不能创造支付能力,这与商业银行创造支付能力不同。例如,一居民存入银行 100 元,银行可拿出 80 元贷给企业,企业暂时不用,把 80 元又存入银行
551、,银行又可把 80元再贷给其他人,就是创造支付能力。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只能一次性支付,是金融类的消费,即在整个货币创造链条中,不具有派生扩大货币供应量的功能。2股票 股票是一种主要的有价证券,是股份公司发给投资并承担经营风险的人的股份资本所有权凭证。股票的持有者即为股份公司的股东,有权分享公司的利润,同时也要分担股份公司的责任和风险。股票作为股份资本所有权证书,投资入股并取得收益的凭证,其本身没有任何价值,不是真实的资本,而是独立于实际资本之外的虚拟资本,只代表资产所有权,是一种集资工具及股份公司产权的存在形式。股票一经认购,持有者就不能要求还本退股,但可在证券市场上转让、出售。股票上面一般写明
552、公司的名称、设立登记的日期、每股金额、股数、股票发行日期和股票发行者的董事长的签名。按不同的标准,股票可以分为优先股、普通股,记名股、不记名股,有面值股票、无面值股票,单一股票、复数股票等。3红利 普通股股东所得到的超过股息的那部分利润称为红利。股份公司在派发优先股的股息后,常将盈余的部分作为红利分配给普通股的股东。股东之所以认购普通股,其目的也在于获得红利。4产业投资基金 产业投资基金是与证券投资基金相对应的一种基金模式,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在国外通常被称为风险投资基金,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它一般是指向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或准股权投资,并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
553、管理,在所投资的企业发育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实现资本增值。产业投资基金分为公司型和契约型两种形式。5电子式储蓄国债 电子式储蓄国债是指财政部在境内发行,以电子方式记录债权的不可流通人民币债券。它只面向境内中国公民,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等机构不能购买。电子式储蓄国债的利息免征所得税。到期后,承办银行自动将投资者应收本金和利息转入其资金账户。(二)资料选辑 1实施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 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是指个人在金融机构开立存款账户办理储蓄存款时,应当使用本人法定身份证件上的姓名及其证件号码,以确定其对所开立账户上的存款享有所有权的一项基本制度。实行这一制度将对社会经济、居民个人及金融业带来一系列
554、的影响。第一,个人存款账户实行实名制,将对社会经济产生诸多影响。实名制有利于拆除“黑色收入”的庇护所,有利于铲除“公款私存”的温床,有利于国家的税收征管。此外,存款实名制的实行,也有利于社会经济信用的重筑,有利于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第二,个人存款账户实行实名制,居民个人的利益将得到进一步的保护。虽然在办理存款业务时,必须出具有效身份证件会使人感到不便,但这一刚性约束能使居民个人的利益得到切实的保护。这种保护体现在:个人的金融资产置于法律保护之下,更加安全;存款人将得到银行更方便的服务。第三,个人存款账户实行实名制,将给银行业务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实行存款实名制,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总量会有所
555、下降,进而可能影响个别金融机构的支付能力。但从长远来看,实行存款实名制,为金融业提供了一个持续可靠的融资空间,同时也更有利于对金融、经济的宏观调控。2购买商业保险的一般程序 投保人与保险人遵循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的原则订立保险合同。首先投保人提出保险要求,经保险公司承诺,然后就合同的条款达成协议。保险公司应当及时向投保人签发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并在保险单或其他保险凭证中载明当事人双方约定的合同内容。保险合同成立后,投保人按照约定交付保险费,保险公司按照约定的时间开始承担保险责任。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依照保险合同请求保险公司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保险公司依法对事故进行核定,并按照保险合同
556、的约定履行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3买分红保险和储蓄相比,哪种更划算 存款利率下调后,部分市民转而购买分红保险。那么,时下买分红保险和储蓄,到底哪种更划算?一般来说,保险收费会随着降息而上涨,因为,计算保费时的预定利率是按两年期存款利率来确定的。目前保险的预定利率为 25%,而银行利率两年期为 225%。此外,存款要扣利息税,而保险不扣税,因而,目前分红保险在利率上有明显的优势,二者相差 28%。但另一方面,买保险要扣除赔偿金(赔给别人的费用中有你分摊的一份)等费用,到底哪种划算还真难说。分红保险集保险和投资功能于一体,基本上按期返还,还会有分红。下面以国寿鸿泰两全保险(分红型)为例,与银行储蓄进
557、行比较。一位 32 岁居民一次性交 5 000 元投保 5 年,其基本保险金额 5 2428元,也就是 5 年后保底收益有 2428 元;而 5 000 元在银行存 5 年(利率是 279%)可获益 558 元,二者相差 3152元。划不划算就看分红能不能超过 3152 元。据测算,如果每年的红利率为 15%,则累积红利为 3864 元。一般来说,专家理财的收益会高于一年期银行利率,但理财收益受制于多种因素。如果你相信保险公司每年分红会在 15%以上,买保险就划算,否则就不划算。4区分投资与理财 投资指企业或个人以获得未来收益为目的,投放一定量的货币或实物,以经营某项事业的行为。有直接投资、间
558、接投资。将货币或实物直接投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称为直接投资;将货币用于购买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称为间接投资。理财指个人、家庭、组织、企业、国家通过跟踪日常生活的开支情况,对过去的结算、对未来的预测,达到满足各主体的“富庶”与“宽裕使用”的目的。通常指制订一份完整、科学、合理的“资金开支与收益计划表”,同时在执行过程中进行成本预测;在计划内开支,防止超支、浪费和损失的发生;在执行的过程中进行调节,总结得与失;在执行完毕之际,进行结算,考核项目成功与失败及其所带来的效益与损失。简单来讲:理财和投资的关系是:理财活动包括投资行为,投资是理财的一个组成部分。5证券投资基金与股票、债券的区别 (1)
559、它们所反映的关系不同。股票反映的是所有权关系,债券反映的是债权债务关系,而基金反映的则是基金投资者和基金管理人之间的一种委托代理关系。(2)它们所筹资金的投向不同。股票和债券筹集的资金主要投向实业,而基金主要投向其他有价证券等金融工具。(3)它们的风险水平不同。股票的直接收益取决于发行公司的经营效益,不确定性强,投资于股票有较大的风险。债券的直接收益取决于债券利率,而债券利率一般是事先确定的,投资风险较小。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有价证券,而且其投资选择相当灵活多样,从而使基金的收益有可能高于债券,投资风险又可能小于股票。6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 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基金规模是否
560、固定以及交易价格的确定方式。封闭式基金有固定的存续期,存续期间基金规模固定,交易价格按照二级市场的价格进行交易;而开放式基金无固定存续期,投资者可以随时申购、赎回,因此规模是不断变化的。综合探究 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 一、设计意图 本单元综合探究的目标是:了解就业前景,掌握就业常识,了解就业、自主创业所需的基本素质,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设计这一综合探究主要有三个意图。第一,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就业、自主创业方式知识的介绍和积极创业观念的培养,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本单元的重要内容。由于内容结构安排及文字所限等原因,在本单元三课中未作安排,因此在本探究活动中予以展开,即它是本单元的重要教学
561、内容之一。第二,通过学生的探究和思维活动,拓展本单元的知识。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观念、创办公司等知识,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本探究活动将把这些知识联系起来加以运用,并且增加了求职技巧、职业素质、创业能力等新知识,有助于拓展学生视野。第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参与经济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的知识提高就业、自主创业的实践能力,是本单元探究活动的重要目的。二、开展建议 1指导学生收集我国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学生所收集信息的权威性,指导他们收集权威信息。例如,政府劳动部门的信息、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人才市场发布的信息等。2收集岗位成才、创业成功人士的具体事例
562、。例如,王进喜等创社会主义大业的先进典型事例,许振超等岗位成才的事迹。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所收集事例的代表性、典型性。3组织学生讨论就业、自主创业应当具备的各方面素质。4确定择业模拟活动的方式,明确分工,按小组分头准备。例如,组织学生分组设计,举办模拟招聘会等。5演示择业模拟活动。在进行比较充分的课外准备后,在课堂上实施模拟活动方案,让学生扮演、体验。6总结收获体会。以板报或演讲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想、体会总结出来。7演示活动安排一课时。三、补充资源 1自主创业、利民利国 创业,除指创办国家大业、社会主义事业之外,还多用于指劳动者自己进行个体经营或创办企业。这种自主创业,不仅解决了劳动者自己
563、的就业问题,而且还能给别人提供就业机会和岗位。对于当代劳动者来说,自主创业是一条利国利民的光明之路、希望之路。自主创业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创业本身就是一种就业。在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条件下,选择自主创业既可以为自己寻找出路,又可以为社会减轻就业压力。其次,创业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些自我意识很强的劳动者,通过自主创业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在一些单位由于体制的约束,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创业可以给自己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最后,与其他就业形式相比,自主创业更具某些优势。例如,自主创业可能带来更高的收入、工作时间可自由安排等。对我们国家而言,自
564、主创业不仅有利于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创造,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自主创业有利于创业精神的发扬光大。创业精神是奋发向上的精神,是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只有用这种精神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我们的民族才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大力弘扬创业精神。为了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我国的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不断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为劳动者创业创造各方面的条件。因此,对有条件的劳动者说,自主创业已经具备了难得的机遇。在今后的社会中,自主创业的人会越来越多,甚至成为就业的主流。2自主创业的主要方式
565、 劳动者创业时,可视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创业方式。按是否与人合作,创业可分为个人独立创业和一群志同道合者共同创业。前者的优点是自主性强,经营灵活;后者则体现出人多力量大的优势。按创业起点划分,创业可分为白手起家式创业和收购式创业。当创业者有了明确的创业计划,并且有资金、人力等方面的基础时,可以选择白手起家式的创业。当创业者没有明确的创业目标,不知从何入手时,不妨通过考察,收购别人现有的业务,这样可以加快自己的创业进程。按组织形式划分,创业可划分为进行个体经营和创办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等。按是否参加连锁经营,创业可划分为独立创业或加盟连锁商店。在我国,一些小型的连锁商店,如图书、餐
566、饮、洗衣、汽车美容、零售店等,已成为众多普通创业者的首选。以上各种创业方式,创业者可根据自身的资金、知识、经验、环境等各种因素适当选择。3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是创业成功的基础 创业之梦虽然美好,但并不是每个想创业的人都能成功。一般而言,创业成功需要具备一些条件。例如,创业者要具有综合全面的素质或有专项技术特长;必须勇于创新和冒险,勇于将梦想付诸行动;愿意承担创业的风险,有足够的耐心面对创业期的坎坷而不放弃目标;不怕失败,失败之后再来,对事业充满信心和希望。再如,创业要有足够的资源。创业资源条件主要包括:足够的资本,行业经验,客户资源,技术创新,经营能力,人力资源等。对以上资源,创业者并不需要百分
567、之百地具备,但至少应具备其中一些重要条件。除上述前提条件外,更为重要的是,只有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才是创业成功的基础。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更是信用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人们遵守法律、文明经营、履行承诺、公平竞争,反对见利忘义、坑蒙拐骗。诚实守法是一个经营者最可宝贵的无形资产。一个劳动创业者如果信用不好、违法经营,将会在无情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诚实守法更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道德观念,一个社会如果缺乏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观念,就会使我们的生活处处是陷阱:早上起床喝牛奶,会问奶里是不是掺了水;在市场上买烤鸭,会担心是不是来自“地下加工厂”;抽烟时怀疑是假烟,喝酒时
568、没准喝的就是假酒;付钱时,对方怕你付假钞,找钱时,你又担心对方给假币如果说,臭氧层的空洞给人类的自然环境敲响了警钟,那么,不诚信守法带来的“黑洞”,将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同样的威胁。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观念,为劳动者的成功创业、为整个社会的有序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一、本单元的地位 教材第二单元阐述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如何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本单元进入收入与分配的学习,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本单元与第二单元呼应,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将视线由财富创造引向财富分配,引领学生进入新的经济生活领域。财富分配包括个人参与收入分配和国家参与收入分配
569、两个方面。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共同决定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收入分配的两个方面,税收则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税收主要包括政府征税和百姓纳税两个方面。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个人收入分配和国家参与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财富是如何分配的。整个经济生活就其活动的具体内容而言,包括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紧密相连的三个部分。学生在了解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为谁生产”的问题,可以获得对我国经济活动概貌的初步完整的认识;了解有关我国收入分配的知识,可以为学
570、生积极参与经济生活注入新的动力。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在财富创造出来以后,自然就应该考虑财富分配问题。第三单元对财富分配问题的阐述也是不断递进深入的。教材首先分析我们国家的收入是如何在个人之间进行分配的,或者说,个人是通过哪些主要的渠道、途径、方式获得收入的;然后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是如何参与收入分配的。根据这个考虑,教材安排了两课: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八课财政与税收。其中,后一课帮助学生集中了解国家是如何参与收入分配的。在第七课,教材对我国当前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充分的阐述,指出目前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个分析使得学生最终明白:在现阶段,我们既可
571、能通过按劳分配取得收入,这是主体,还可能通过按生产要素分配取得收入,这对目前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调动财富创造的积极性是有帮助的。在介绍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以后,教材把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思考又向前推了一步,即结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大背景,集中讨论我国是如何在收入分配中体现社会公平的,以及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是经济学中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也是我国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一个社会生产出来的财富能不能全部由个人支配?当然不能,为了使得国家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对内对外职能,有相当一部分财富应该由国家来支配,所以第八课介绍有关我国财政收支方面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对财政在我国经济生活
572、中的作用有一个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教材还特别把社会主义国家财政中的一个基本现象税收单独拿出来,告诉学生税收究竟具备哪些基本特征、税收究竟有哪些基本的种类、税收有哪些作用,并对学生进行依法纳税教育。本单元综合探究的主题是“提高效率、促进公平”,旨在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了解如何提高效率、促进公平。随着这个单元把生活场景切换到收入分配问题上来,我们在经济生活中的角色与身份也随之有了新的变化:作为一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我们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的贡献获得个人收入;作为一个收入获得者,我们还会是纳税人,我们也通过实际承担税收负担,而成为负税人。这些都意味着我们为国家作出了贡献。如果将来成为
573、国家管理者,我们还要与财政打更多的交道。附单元结构图表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教育教学目标(一)教育教学目标要点 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懂得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了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理解我国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理解公平以及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懂得社会主义社会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必要性。理解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理解我国当前实现社会公平的收入分配方面的举措。理解保证“两个合理比重”的意义以及重要落实措施。懂得效率的含义。理解公平与效率的辩
574、证关系。理解当前我国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2能力目标 能准确把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内涵、必然性及地位的理解能力。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的分析能力。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之间关系的辩证思维能力。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结合和谐社会建设,对如何更加注重公平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二)课程标准的基
575、本要求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如下:阐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二、教学内容分析(一)内容结构分析 1总体逻辑结构 第二单元介绍完我国“如何生产”这个问题以后,接下来就要介绍这些财富该如何合理分配,也就是说,要解决“为谁生产”这个基本问题。第七课主要从个人收入分配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了解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基本方式,正确认识和理解按劳分配这个基本原则,深入把握按劳分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和作用,并结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理解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本课的逻辑
576、结构是:由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基本经济制度引出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由收入分配制度引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的含义然后引出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实行按劳分配的积极意义由按劳分配在当前所占的主体地位引出多种分配方式由多种分配方式引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由收入分配问题引出收入分配公平、我国当前如何在收入分配中实现社会公平引出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集中分析当前应该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按照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两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2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本框下设两目,
577、分别讲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一目:按劳分配为主体。教材首先以某村的分配特点作为探究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得出:该村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该村民致富不忘贫困地区人民,体现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优越性。由此引出按劳分配这个话题。这一目,教材讲了五层意思。其一,介绍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决定因素。教材由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这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出发,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教学时,教师重点应该放在让学生了解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由社会的基本经济
578、制度决定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可以由教师讲授。其二,按劳分配的含义。教材指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接着分析了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这部分内容较为简单,学生能识记即可。但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不要死记硬背,而要重点掌握按劳分配的适用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分配尺度(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以及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其三,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教材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对两个问题的探究,明确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既不能实行按需分配(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劳动产品也没有极大丰富),也不能实行平均主义(因为这不利于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79、只能实行按劳分配,这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这里实际上是从三个方面对实行按劳分配问题进行具体的阐述: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在这里,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社会主义优越性不是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劳动仍然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劳动是光荣的,轻视劳动是可耻的。这些内容比较抽象,教师不妨利用反证法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例如,要求学生思考:如果不实行按劳分配,而是搞按需分配或平均主义,会出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回答:会降低人们的生产劳动积极性,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
580、四,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这里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是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它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探究,无需在课堂上花太多的时间。其五,按劳分配所处的地位。教材指出,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主体地位,这是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的。这部分内容可以与第一点合在一起讲。第二目: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正如上一目所说,在我国现阶段,由于
581、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也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这一目就专门介绍其他分配方式。在这一目中,掌握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教学重点。教材首先通过一个家庭的收入分配情况,让学生探究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当前我国存在多种分配方式,人们可以凭借多种分配方式获得收入。教材主要阐述了以下三个问题。其一,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反映出收入的多元化,由此导出多种分配方式,然后介绍个体劳动者的收入方式。其二,教材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对此,需要注意的是,过去我国提“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而现在由“原则”上升为“制度”。在此可以适当补充有关生产
582、要素种类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有哪些主要的生产要素。其三,我国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意义。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有利于调动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可以由教师讲述。3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本框下设两目内容,分别讲述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以及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第一目: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本目教材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部分,首先是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公平,尤其是收入分配中的公平;然后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两种不同的观点,引出公平的含义,并着重指出合理的收
583、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教材明确指出,这里的公平主要指收入分配的公平。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辨析两种观点,正确理解公平的内涵。特别要明确收入分配的公平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的含义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起点公平(又称机会公平)、过程公平(也叫规则公平、程序公平)、结果公平。教材讲的公平仅仅是指结果公平。在讨论公平与效率的问题时,切忌把不同的公平混为一谈。接下来教材指出收入分配公平的基本含义或主要表现,并分析了我国坚持收入公平分配的原因和意义。在这里,教材指出,坚持公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之所以要坚持公平分配,是因为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
584、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可以以教师讲授为主。此外,教师应该提供正反两方面的材料,充分论证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要注重公平分配。这一目的重心或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或体现社会公平的。教材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的。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这一点比较抽象,可以由教师讲解,讲解的重点应该是按劳分配对社会公平的保障作用。第二,保证“两个合理比重”。这是本目最重要的知识点,教师应该花大力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列举当前收入分配方面与这两个比重有关的材料或利用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提高这“
585、两个比重”并使之保持在合理水平,而且要设法使学生明白“两个合理比重”为什么事关社会公平。在这个基础上,学生要理解保证“两个合理比重”的积极意义以及当前为提高“两个比重”应该采取的措施。第三,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是本目另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实际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国家为了实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切忌把这些内容讲成干巴巴的政策条文解读。第二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教材讲了三层意思。第一,效率的含义。效率是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也是经济学最基本的价值评价准则。不过,教材对效率的定义与当前经济学对效率的定义有极大的差异。如今经济学大都在帕累托最优这个角度理解效率。教学
586、中没有必要把这一点告诉学生,以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第二,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既有一致性也存在矛盾。教材主要分析了二者的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维护劳动者公平分配的权利,保证劳动者的利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也存在着对立。对二者的对立只需点到为止,教师不必在课堂展开论述,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后自己探究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对立关系,
587、以加深理解。第三,当前我国为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在此,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就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是本目教学最重要的知识点。教师应该结合我国当前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理解初次分配为什么也要讲公平、再分配为什么也要讲效率。此外教材指出,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讲授这部分内容,切忌抽象讲解,教师要运用大量的生动的现实材料,设计一些综合性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结合材料反映的问题,探究如何提高效率、促进公平,以提高学生参与
588、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二)教学提纲 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1)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决定因素 (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3)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4)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 (5)按劳分配居主体地位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的含义 (2)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 (3)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意义 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公平的含义 (2)我国坚持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和意义 (3)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在收入分配方面的政策措施 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589、 (1)效率的含义 (2)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3)当前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三)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操作建议 第一框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一目:按劳分配为主体。此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某村的收入分配特点。设计意图 一是导入新课,引入有关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内容;二是利用真实的材料培养学生分析材料、提炼材料的能力;三是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探究,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操作建议 (1)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材料。(2)学生谈阅读后的感想。教师可作适当点拨。(3)教师也可在学生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在富裕起来的该村坚持的是按劳分配原则;
590、先富起来的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注意事项 (1)本探究活动涉及后面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2)可以在本课书讲完后再进行一次探究,使学生对材料有更加全面准确的认识和把握。第二个探究活动: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设计意图 一是将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平均分配相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得出正确结论,感悟我国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二是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操作建议 (1)针对两种观点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2)各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评论。(3)针对学生的探究结论,教师进行总结,得出结论。在现阶段的公有制
591、经济中,应该实行按劳分配。这是由目前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劳动产品也没有极大丰富,劳动还是人们的谋生手段等情况决定的。我国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不能实行按需分配。与平均分配相比,按劳分配更能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能促进生产的发展。注意事项 (1)本探究活动理论性较强,教师要避免将之变成做辨析题,也不要给学生补充其他的内容。(2)本探究活动可以放在课后进行,以免花太多的课堂时间。第二目: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此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家庭收入从哪里来?设计意图 一是通过探究家庭成员的收入来源,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二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加深对我
592、国当前收入分配制度的理解。操作建议 (1)先由学生阅读材料。(2)首先探究第一个问题。教师可安排三四个学生代表,找出小吴家庭成员的各种收入,列成表格,然后分别指出各个成员的收入是由哪一种分配方式带来的,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小吴爸爸的收入来自于按劳分配;姑姑的收入既有按劳分配,又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妈妈的收入来自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二叔的收入来自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三叔的收入来自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3)学生讨论所列出的收入来源表格,进一步分析第二个问题,从而得出结论:我国目前收入分配方式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个人收入来源是多样的。注意事项 (1)本探究活动的材料是虚构的,探究时不能以
593、偏概全,只能从具体材料入手加以分析。(2)探究重点应放在第一个问题上。教师要使学生能够初步分辨出收入与要素的对应关系,即能够识别各种收入主要来自于哪一种分配方式。第二框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第一目: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此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正确理解公平。设计意图 一是通过提出关于公平的两种不同观点,引起学生的思考,达到准确理解公平含义的目的;二是培养学生对不同观点的分辨能力,增强理论思维能力。操作建议 (1)本探究活动理论性较强,建议以教师的分析为主。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具体材料帮助学生理解。(2)通过探究,要让学生懂得:收入分配的公平是一种相对公平,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
594、不能过分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承认适度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能使经济具有活力和效率。注意事项 (1)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保护学生的积极性。(2)教师要注意加强引导,适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第二个探究活动:某公司的收入分配现状 设计意图 一是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理解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事关社会公平与和谐,对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二是为了导入后面的“两个合理比重”。操作建议 (1)教师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补充新的、更加鲜活的材料,只要该材料能够有利于学生理解“两个合理比重”与社会公平的关系、有利于理解提高“两个比重”的重要性即可。(2)这个探究活动应该让学生自己思考、
595、讨论,然后再由教师点评、总结。不要由教师包办答案。注意事项 (1)教师要注意加强引导,适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2)教师要注意这个探究活动只是针对单个企业而言的,不是针对全社会而言的。应该告诉学生,“两个比重”不仅是针对单个企业而言的,更是针对全社会而言的。第二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此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公司效益的变化。设计意图 一是通过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的重要意义;二是引导学生思考当前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措施,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材料,组织学生讨论。(2)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清楚:当前我国企业收入分配的主要矛盾不是工
596、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拉大,而是管理层与工人的收入分配差距在拉大;这种不合理的差距不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而且也不利于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注意事项 (1)可以联系第一目的第二个探究活动进行探究,因为这两个探究活动都涉及初次分配,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2)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谈自己的感受。三、重点、难点分析 (一)重点问题分析 1按劳分配为主体 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直接取决于生产关系,取决于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了分配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因此,它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把握这一重点,教师应讲清以下几点。(1)按劳分配的含义。
597、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唯一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也就是说,在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且只能是按劳分配,同时这种劳动是社会劳动。(2)按劳分配的必然性。第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第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产品采取何种方式分配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相连。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还没有极大丰富,不具备按需分配的物质条件。第三,目前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
598、着明显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不能搞平均分配。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在这里,教师还要让学生懂得: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分配不一定都是按劳分配。例如,劳动者的福利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就不属于按劳分配。(3)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实行按劳分配,使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分配形式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平等的社会地位。(4)对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主体”的认识。从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结构
599、看,虽然在全社会范围内存在多种分配方式,但由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所以,按劳分配方式必然是主体;从按劳分配对其他收入方式的影响看,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经济活动中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参照标准。例如,我国规定的行业最低工资标准,就是以公有制企业中确保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水平而制定的。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制度直接取决于它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我国分配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只有把这个问题讲清楚,才能准确、完整地理解我国社会
600、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所以,这也必然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第一,理解我国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性。教材对于为什么要采取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没有作过多的阐述,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思维能力,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性。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分析时,教师可提示学生回忆在分析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时,是从哪几方面入手的。一是这种分配现状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最终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决定了不可能实行单一的
601、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二是这种分配方式是由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公有制是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但在其他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不能实行按劳分配,而只能采取其他非按劳分配方式。第二,掌握多种分配方式的主要形式。教师要让学生根据具体的分配实例,判断它属于哪种要素的收入。教师可举一些例子,让学生明白每一种生产要素所对应的收入分配形式。第三,理解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意义。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尤其是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对各
602、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3关于公平问题 公平的含义较为宽泛,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一般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教材所讲的公平主要是讲结果公平,指收入分配的公平。分析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公平的含义。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2)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的区别。平均主义与公平是有根本
603、区别的,平均主义抹煞了劳动差别和收入差距,要求绝对平均,实际上违背了公平的原则,压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3)公平的收入分配的意义。这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二)难点问题分析 1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七大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这个精神是统率第二框的基本精神。整个第二框就是围绕它展开论述的。强调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关系,是基于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方面的突出矛盾而言的。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如何在收入分配方面实现社会公平。一是始终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这就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二是强调保
604、证“两个合理比重”。当前的突出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不断增长,但是居民收入在其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劳动报酬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报酬差距在不断拉大。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的实际背景使学生理解我国“提高两个比重”的迫切性与重要意义。三是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教师可以把这部分内容与第八课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讲,可以介绍我国当前再分配注重公平所采取的各种措施,还可以结合发达国家的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如何通过再分配实现公平。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 效率与公平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们应该怎样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呢?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应该把握好两个方面。其一,效
605、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第一,二者存在对立的一面。效率与公平存在冲突,根源是资源的相对稀缺性。面对相对稀缺的资源,人类必须尽一切可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尽可能把“蛋糕”做大,而要调动人们做大“蛋糕”的积极性,则必须在“蛋糕”的分配上将每个人的报酬与对“蛋糕”的贡献挂钩。在个人能力、运气、工作环境等差异很大的社会里,每个人得到的蛋糕份额必然呈现很大的差异,即出现不公平。要使每个人获得的“蛋糕”份额平均,无疑会损伤人们的工作与创新的积极性。因此,效率与公平的冲突,是人类面临的最基本的两难抉择。第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又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和基础。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
606、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其二,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教材首先指出,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过去的提法是初次分配讲效率,再分配讲公平,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是我国收入分配方面的重大变化。强调初次分配要讲公平,是因为目前的收入差距不合理主要是初次分配领域的问题。我们在讲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时,不要像过去那样拘泥于二者谁优先谁兼顾的提法。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原则:既要反对平均
607、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四、教学建议(一)课时安排建议 本课共安排两课时,每框一课时。(二)教学方法建议 1实例引入法 在导入新课时,可采用此方法。例如,在学习按劳分配为主体时,可先让学生阅读某村的例子,提出这个村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然后让学生得出结论,由此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按劳分配的含义、原因、意义、居主体地位等。2自学阅读与讲授结合法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可先对本部分内容作简要提示,然后提出问题,指导和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再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给予讲授,并对知识作出归纳。例如,在学习多种分配
608、方式并存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先阅读教材,然后通过教师的讲授让学生理解多种分配方式有哪些,哪些收入属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什么要素获得的收入,重点分析为什么要存在多种分配方式。3讨论式教学法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条件之一,是要求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学生对相关内容有一定的认识或见解。教师可提出一些中心论题,让学生讨论,然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归纳和总结。例如,学习效率与公平时,教师可提问:市场经济中个人收入的分配为什么会产生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效率与公平的正确关系是怎样的?4讲授法 运用讲授法,教师要避免“满堂灌”。教师的讲授要善于提出问题,创造问题情境,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
609、生思维。通过教师的设疑和讲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时,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三)教学评价建议 1知识评价 可采用提问、具体情景的剖析、作业、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2撰写社会调查报告 可要求学生回家调查自己家里的收入情况,分清哪些收入是按劳分配的收入,哪些收入是非按劳分配的收入,并进一步分析现在的收入形式与以往相比有哪些变化,这种变化给家庭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分配政策的合理性。3撰写政治小论文 通过撰写政治小论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加
610、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在布置社会调查报告、小论文的写作时,应先介绍有关社会调查报告和小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并给学生推荐几篇经济学方面的小论文及调查报告作为范例。要将好的小论文和调查报告在全班宣读、介绍。五、自我测评与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是()A按需分配 B平均主义 C按劳分配 D按生产要素分配 2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根本原因是()A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C我国现阶
611、段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D由党的性质和国家性质决定的 3企业总经理由于经营得法,年终时获得股票奖励。这种收入属于()A劳动要素的收入 B资本要素的收入 C技术要素的收入 D管理要素的收入 4“做蛋糕”与“分蛋糕”是社会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蛋糕”分得不合理,会影响人们把“蛋糕”做大的积极性。上述材料要求我们必须()A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B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C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D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保障基本生活的关系 5下列关于社会公平问题的理解中,正确的是()A使社会成员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B消除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差别 C平均
612、分配,不能有收入差距 D只要是合法所得,不管差距多大,都是公平的 6下列属于按劳分配的是()A经营风险收入 B外资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 C社会保障中的福利分配 D国有企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 简答题 7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把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必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强调既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倡导效率与公平并重的理念。(1)应该怎样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2)如何做到效率与公平二者并重?辨析题 8在我国,个人消费品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论述题 9材料一:2006 年 10 月 8 日至 11 日,中共中央召开十六届
613、六中全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把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指出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材料二:2006 年 5 月 26 日中共中央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运用经济生活第七课的有关知识,谈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认识。参考答案
614、单项选择题 1 C2 C3 D4 C5 A6 D 简答题 7答:(1)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要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分配时必须将每个人的报酬与他的贡献挂钩。而在个人能力、机会、工作环境等差异很大的社会里,每个人得到的蛋糕必然呈现很大的差异,即出现不公平。要使每个人获得的收入差距缩小,无疑会损伤人们工作与创新的积极性。二者又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更高水平的公平。另一方面,公平是效率的保证。只有维护劳动者公平分配的权利,保证劳动者的利益,才能激发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2)完善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秩序;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615、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当前尤其要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辨析题 8答:(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这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2)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
616、,因此,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主体地位。(3)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如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4)认为“在我国,个人消费品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片面的、错误的。论述题 9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结合起来,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是由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2)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必
617、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贫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率,因此,要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允许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3)国家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对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进行适当调节,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体现了收入分配的公平。(4)社会主义国家的收入分配离不开国家干预。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六、教学
618、资源链接 (一)名词解释 1生产要素 为了进行产品的生产而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必须进行生产。生产不同的产品需要各种各样的要素的投入,这些用于生产的要素就称为生产要素。在现代,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是基本的生产要素。2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按三个方面进行分配。一是以税金和利润的形式上缴给国家,形成国家的收入;二是以工资等方式分配给生产部门中的劳动者;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企业(集体)和生产部门中劳动者个人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政
619、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二次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和实物转移的一种再次分配过程。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不直接参与物质生产的社会成员或集团,从参与初次分配的社会成员或集团那里获得收入,也就是说,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次分配。再次分配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收入调节。3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 1922 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它是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小等于 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等于 1,表示
620、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实际的基尼系数介于 0 和 1 之间。联合国有关组织认为:基尼系数若低于 02,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在 0203 之间,表示比较平均;在 0304 之间,表示相对合理;在 0405 之间,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在 06 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由于基尼系数给出了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弥补了其他测定方法的不足,所以它是衡量贫富差距大小的最通行方法,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和普遍采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提高,但同时有一个问题越来越引起上至政府、下至百姓的关心,即贫富差距的扩大化
621、。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字显示,目前我国 20%的高收入者拥有相当于 425%的财富,东西部地区年人均收入差距已超万元。从基尼系数来看,1978 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只有 018,1994 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是 037,依国际公认的标准看,属于比较合理状态。然而仅过两年,1996 年就达到 0424,已走进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危险区域。这已成为当前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国当前居民收入差距明显、基尼系数升高,主要表现在高低收入群体之间、城乡居民之间、东部与中西部之间、一些行业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与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之间、垄断性行业与非垄断性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4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是反映宏观经济
622、状况的最主要指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民收入就是指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当今世界各国的统计已经普遍采用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指标,即 GDP。狭义的国民收入就是各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总和,等于“工资+利息+利润+租金”。(二)理论动态 1以制度公正促进社会和谐 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物权法和企业所得税法,对国家、集体和私人的物权实行平等保护,内外资企业告别税负不公。在经历了“效率优先”的改革之后,中国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呼唤公平正义。一方面,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收入分配差距在拉大,不少人利益受损,心理失衡,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623、。如果不及时化解这些矛盾,我们很有可能陷入“经济发展了,社会矛盾却加剧了”的境况。为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近年来,中国的百姓深切地感受到,我国在制度公正方面的推进力度和进展是前所未有的:取消农业税,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修改义务教育法,农村义务教育免费从西部向全国覆盖;按“提低、扩中、调高”的改革思路,逐步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这些制度改革,无不体现公平正义的理念,一个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正在形成。2我国新一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当前,由分配不公引起
624、的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不劳而获,少劳多获,多劳少获,甚至劳而不获;起点不公,过程不公(机会不公、规则不公),结果不公;等等。在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明显偏大的今天,没有什么比“改革成果让全体人民分享”更让人期待的了。于是,一次关乎上亿民众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本次改革的目标,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工资制度;通过规范秩序,遏止收入分配的混乱,逐步缩小地区间、部门间的收入差距;通过统筹兼顾,着力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改革的原则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
625、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3要改变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倾斜的倾向 近年来,无论是从我国国民收入的最终分配结果看,还是从再分配的过程来看,国民收入分配均存在向政府倾斜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存在,不仅不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而且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相背离。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政府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 1998 年的 175%上升到 2003 年的 202%,而居民所占比重则由 1
626、998 年的 681%下降到 2003 年的 648%。此外,2004 年、2005 年,国家财政收入增速一直保持在 20%左右,远高于同期 GDP 增速,但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则与同期 GDP增速大体接近。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民收入分配在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比例会有此消彼长的变化,特别是当人均 GDP 超过 1 000 美元之后,参照国际上通常的发展经验,国民收入分配在政府方向的比例应该逐步缩小才对,但在我国则恰恰相反,不是缩小而是呈现进一步向政府倾斜的趋势。这一点需要予以高度重视。4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1953 年日本的 GDP 已经达到二战前
627、的水平,但社会并未就此稳定,产品积压,失业增加,劳资关系紧张。1960年,池田勇人内阁宣布启动为期 10 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采取最低工资制、社会保障计划、增加农业者收入、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削减个人收入调节税和企业税等一系列措施。结果,只用 7 年就使日本国民的收入翻了一番,到 1973 年甚至增加了 2 倍。此后,日本国民的生活水平、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形象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像换了个国家一样”。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一、教育教学目标(一)教育教学目标要点 1知识目标 知道财政的含义及其实质。了解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理解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懂得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理解
628、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知道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具体获取渠道。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和我国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懂得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以及如何确定财政收支的合理关系。理解税收的本质。理解税收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税种的基本构成要素。了解增值税的内容及其作用。了解个人所得税的内容及其作用。懂得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了解社会主义税收的实质。了解违反税法的四种主要现象。2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的实践能力。初步掌握根据政府职能合理分配财政支出的实践能力。能够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初步知道如何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的实践能力。辩证地认识
629、财政赤字现象的思维能力。能够准确把握税收基本特征的理解能力。能够准确认识有关税收作用的理解能力。能够准确区分各种违反税法的现象并了解对之相应的处罚的实践参与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我国国家财政的性质、功能和使用原则,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关心国家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认同我国税收的性质,拥护社会主义国家关于税收的法律和政策。牢固树立纳税光荣的信念,并自觉遵守税法,依法诚信纳税。以主人翁的态度监督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同偷税、欠税、骗税和抗税等违反税法的行为作斗争。(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有以下两个方面。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
630、程项目,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分析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重要税种;知道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二、教学内容分析(一)内容结构分析 1总体逻辑结构 社会所创造出来的财富不能全部由个人支配,为了使政府能够顺利地承担自己的各项职能,政府必须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在介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有关知识后,这一课教材侧重引导学生认识政府是如何参与社会分配的,即有关政府财政收入与支出的一般知识,帮助学生感受财政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教材接下来介绍有关税收的知识,培养学生依法纳税的意识。本课的逻辑结构是:由国家必
631、须履行好对内对外职能,引出国家必须占有和消费一定的社会财富由国家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必要性,引出财政、国家预算、国家决算、财政的基本作用由财政引出筹集财政收入的具体渠道和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由财政引出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进而分析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对比关系由税收的含义引出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在简单介绍我国税收的种类之后,着重介绍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一般知识在了解有关税收的一般理论知识后回归生活,着重介绍几种违反税法的现象以及国家法律对这些现象的相应处罚,强调依法诚信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两框“国家财政”和“征税和纳税”。2第一框:国家财政 本框下设两目,分
632、别讲述财政的含义、作用以及财政收支。第一目:财政及其作用。教材通过政府出资修建地铁以及提供其他各种公共服务的探究活动,引出国家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必要性,随后主要介绍了财政的含义、本质以及财政的基本作用。在这一目,教材主要讲了两层意思。其一,财政以及相关概念的含义。教材坚持贴近生活的课程理念,没有从历史角度追溯财政的起源,而是从现实生活中国家通过财政提供各种公共服务来揭示国家取得财政收入即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必要性,进而介绍财政的含义与本质。在关于修建地铁的探究活动中,教材设了三个问题,由第一问得知仅仅靠个人出资是不能兴建地铁的,因为这些项目要求资金特别多,成本回收周期长,个人不愿意投资。但是,这
633、些公共项目是人们社会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所以,需要政府参与投资兴建,由此也就回答了第二问。由第三问得知,政府在提供各种各样的人们生活所必须的公共服务。这时,教师可以顺藤摸瓜地提问:政府哪来那么多钱提供这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呢?从而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履行对内对外职能,必须占有和消费一定的社会财富,也就是说,国家必须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参与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就其本质而言,财政是国家(政府)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公共权力直接参与社会分配的一种活动,即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国家的财政活动是通过国家预算和决算来运作的。因此,教材接着简单介绍了国家预算和国家结
634、算的含义。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也称政府预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称作国家决算,也称政府决算。从形式上看,政府预算就是按一定标准将财政收入和支出分门别类地列入特定的表格,可以使人们清楚地了解政府的收支活动,成为反映政府财政活动的一面镜子。但从实际经济内容来看,政府预算的编制是政府对财政收支计划的安排,预算的执行是财政资金的筹集和使用过程,政府决算则是政府预算执行的总结。所以政府预算反映着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政策。同时,由于政府预算要经过国家权力机关的审批才能生效,因而预算又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体现国家权力机构和全体公民对政府活
635、动的制约和监督。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陌生,建议教师利用每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预算和决算报告,帮助学生理解财政的含义、国家预算和决算。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建议以教师讲授为主。其二,财政的基本作用。财政的作用很多,教材只要求学生掌握财政最基本的三个作用。第一,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学通常把财政的这个作用称为“收入再分配作用”。教师可以结合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理解财政收入再分配的作用,也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或学生自己的切身感受来感悟这一点。第二,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教师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应该结合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市场调节的局限性的内容。促进资源合理配
636、置是财政最古老、最基本的作用,正是因为有些事情市场干不了、搞不好,才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活动筹集资金为居民提供这些产品与服务。第三,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即通过调节宏观经济运行,实现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与增长,避免经济大起大落的作用。教材首先阐述了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条件,即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要保持基本平衡。接着介绍国家如何针对宏观经济运行的不同态势,运用相应的财政政策进行调控。教材从两个方面作了介绍。一是经济增长滞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也就是说,当社会
637、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时,国家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增长,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维持基本平衡,以促使经济平稳运行。二是经济增长过热、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物价上涨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也就是说,当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国家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维持基本平衡,以促使经济平稳运行。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应该让学生知道财政政策的基本类型;应该让学生知道国家如何针对宏观经济运行的不同态势运用相应的财政政策进行调控,调控政策运用方向应该与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相反,即
638、“逆风向调节”;不要把财政的经济稳定作用与政治稳定作用相混淆,财政的经济稳定作用是指促使经济平稳运行,避免出现大起大落;不要以为经济过热时就必须和应该运用紧缩性财政政策,经济过冷时就必须和应该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并不是非用不可的。在一些国家,如果经济出现问题,就不大用财政政策,而喜欢用货币政策。因此,要注意教材“可以运用”四个字。第二目:财政收入与支出。本目教材讲了四层意思。其一,筹集财政收入的具体渠道。一般来说,国家筹集财政收入的具体渠道包括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通常简称为税、利、债、费。其他收入并不仅仅包括收费,还包括罚没收入等。教材在这里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让
639、学生通过计算“我国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得出结论:税收收入占我国财政收入的 90%以上,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这里请注意:不要轻易说“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 90%以上”,因为这个探究活动的结论是针对预算内财政收入而言的,当我们说“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 90%以上”时,债务收入、许多“费”并不包括在内。我们说财政收入有税、利、债、费四种来源,是从学术规范上讲的,在实际生活中讲财政收入一般不包括债务收入。我们平时看到的政府工作报告及许多统计公报所说的财政收入都指非债务收入。在财政学中,一般把税、利、费称作经常收入。其二,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640、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是基础性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所以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先呈现这个公式:政府的财政收入总量=社会财富总量分配比例。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这个公式,就可以得出结论:政府财政收入的高低与社会财富总量(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有关。在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分配比例越高,政府的财政收入就越大?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分配比例的确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是,提高政府财政收入所占的分配比例会降低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进而导致社会财富总量下降,最终不利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所以说,
641、分配比例必须适当,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三,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教材首先阐述了财政支出的含义,接着按具体用途把财政支出划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债务支出五个方面。目前在我国,经济建设支出居于财政支出的首位,这是我国特定历史阶段的政策的反映,不要以为经济建设支出居于财政支出的首位是天经地义的事。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在公共服务类和社会保障类的支出将越来越大。上述内容比较简单,为了节约课堂时间,这部分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无需教师在课堂上花过多的时间。其四,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对比
642、关系。教材对这部分内容没有作过高的要求,只作了相对简单的介绍。一是要求学生知道财政收支对比关系存在收支平衡、盈余、赤字三种情况,并要求理解三者的含义。二是要求学生知道国家应该依据具体情形,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社会总供求平衡是目的,财政收支是否平衡只是手段,并非财政收支平衡就是最理想的。在讲述财政收支对比关系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虽然财政收入包括税、利、债、费,但在度量财政收支是否平衡时并不包括债务收入及债务还本支出。财政收支是否平衡是就经常性收入与经常性支出而言的。第二,财政平衡是一种相对动态的平衡,只要财政节余或赤字不超过一定的数量界限,就可以视为财政收支的平衡
643、状态。略有节余的数量界限,一般认为以财政节余数占财政总收入的 3为度。根据历史经验,财政节余占财政收入的 2以下可视为财政收支完全平衡。略有赤字以财政赤字占财政总收入 3以内为度。第三,要辩证地看待财政赤字现象,不能笼统地说财政赤字是有害的还是无害的。通常情况下,过度的财政赤字会引发通货膨胀,影响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但是,在特定时期和条件下,国家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利用一定限度的财政赤字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3第二框:征税和纳税 本框下设两目,分别介绍什么是税收、税收的主要种类、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第一目:税收及其种类。教材首先介绍了税收的含义,然后,阐述税收的三个基本
644、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其一,税收的含义。教材通过探究以及日常生活感受引出税收的含义。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显然,这个阐述回答了“谁在收税”、“为什么收税”、“怎样收税”三个基本问题。接着,教材介绍了税收与国家的关系、税与法的关系。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这些内容,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解释,重点是帮助学生把握税收的本质。其二,税收的基本特征。从税收的含义看,税收是财政分配的手段之一。然而,同其他财政收入方式相比,税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主要标志。所以,教材接着从税收的含义出发,阐述了税
645、收的三个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建议教师通过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作对比来阐述税收的基本特征,通过列举事例帮助学生理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相关问题在重点问题分析中有详细的阐述。其三,税收的种类。教材根据征税对象把我国税收划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共二十多种。接着又设计了名词点击,分别对上述五大税种的含义作了简单介绍。对于这部分内容,只要求学生作一般的了解就行了,无需花太多的课堂时间。其四,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在学生对税收的基本理论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材又引导学生由抽象理论走向现实生活,深入认识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影响较大的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教材分别就它们的征税对象、纳税
646、人、税率以及作用等进行了简要介绍。关于增值税,建议教师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帮助学生把握。第一,增值税的征税对象。其征税对象是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第二,增值税的纳税人。其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第三,开征增值税的意义与作用。不仅可以避免对同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税漏税行为。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关于个人所得税,建议教师从四个层面来帮助学生把握。第一,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其征税对象是个人所得。第二,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其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
647、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在我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第三,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制度。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教材设计了一个名词点击栏目,对这两种税率制度的含义进行了简单的解释。第四,开征个人所得税的意义与作用。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因为个人所得税具有收入越高纳税越多、收入越低纳税越少的特点,所以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第二目: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本目教材由我国税收的性质导出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每个公民必须自觉诚信纳税,并介绍四种违反税法的现象以及相应的处罚,告诫学生要依法诚
648、信纳税。教材具体讲了以下三层意思。其一,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教材设计了张大爷积极为国家纳税这一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感悟到我们应该做一个依法诚信纳税的公民。接着,教材介绍我国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性质。教材指出,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进而得出结论:每个公民在享受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依法诚信纳税的义务。其二,四种违反税法的现象。教材就偷税、欠税、骗税、抗税这四种违反税法的行为作了简单介绍,并用相关链接的方式介绍了有关处罚的规定。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要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意识到纳税光荣,偷税、欠税、骗税
649、和抗税必将受到法律的惩罚。其三,公民应该行使监督税收的征管和使用的权利。作为一个现代公民,不仅要依法诚信纳税,还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有资产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教材回归生活实际,设计一个相关链接,针对消费者是否向商家索要发票作了简要的阐述,旨在使学生知道:购买商品索要发票,就间接地为国家税收作出了贡献,因为消费者是否向商家索要发票,关系到国家税款能否足额入库。发票也是消费者维权的凭据。(二)教学提纲 第一框:国家财政 1财政及其作用 (1)财政的含义 (2)财政的本质 (3)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的含义 (
650、4)财政的主要作用 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2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收入的含义 (2)筹集财政收入的具体渠道: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 (3)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4)财政支出的含义 (5)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6)财政收支对比关系。财政收支的三种对比关系: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财政盈余 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 第二框:征税和纳税 1税收及其种类 (1)
651、税收的含义 (2)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强制性 无偿性 固定性 (3)我国税收的种类 (4)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2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我国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 (2)违反税法的四种行为 偷税 欠税 骗税 抗税 (3)增强公民对税收征管和使用的监督意识 (三)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操作建议 第一框 国家财政 第一目:财政及其作用。此目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修建地铁由谁来办?设计意图 一是以讨论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从生活出发,让学生感悟政府提供的服务几乎处处存在,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三是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公共服务是政府通过财政来实现的。操作建议 (1
652、)让学生阅读活动所给的材料,讨论所提供的三个问题。(2)对于第一问,教师可以增设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仅仅靠个人出资不能兴建地铁?通过讨论,引出这些基础设施工程的特点。因为这些行业的特殊性质,个人投资意愿不足,市场机制失灵,所以必须由政府通过财政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由此顺理成章地回答了第二个问题。(3)对于第三问,教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感悟我国政府的性质和作用,认同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注意事项 (1)这个探究活动作为本课的引子,不宜花过多时间,但是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这些基础设施工程投入大、成本回收周期长,仅仅靠个人投资无法兴建,只能由政府通过财政予以支持。(2
653、)这个探究活动可以在讲第二框财政的资源配置作用时再加以利用。(3)要利用这个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二个探究活动:日益向改善民生倾斜的国家财政。设计意图 一是通过数据感受财政具有促进社会公平、改善民生的作用;二是培养学生从经济数据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操作建议 (1)首先由学生仔细阅读数据,教师可以及时补充当前或当地的相关数据。(2)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什么是民生问题,并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财政作用的看法。注意事项 (1)该探究活动建议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2)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理论概括能力,不要谈得太散。第三个探究活动:财政与宏观调
654、控。设计意图 一是让学生感受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二是懂得不同宏观经济形势采取不同财政政策,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操作建议 (1)首先由学生阅读材料,教师可以视学生的理解情况补充背景材料,解释专业概念,如什么是扩张性财政政策、长期国债、财政赤字等。(2)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经济滑坡、不景气时要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发长期国债,而经济增长过快过热时则要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国债。(3)要求学生从材料的对比中,概括出宏观经济形势与财政政策运用之间的关系,即逆风向调节。注意事项 (1)本探究活动比较难,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背后的道理:经济增长受总需求的影响,国家通过控制长期国债的发
655、行量可以直接影响总需求的大小,因为长期国债是用于经济建设的。(2)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经济增长速度也不能太快,如同人跑得太快容易摔跤一样。经济增长速度太快会破坏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合理比例,导致通货膨胀等一系列问题。第二目:财政收入与支出。此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我国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设计意图 一是通过计算,感知税收收入在我国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二是得出结论: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操作建议 (1)通过计算,整体感知税收收入在我国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例。(2)发现问题,得出结论。注意事项 (1)一定要让学生亲自计算,得出结论。(2)本探究活动较为简单,教师不宜花过多时间。
656、(3)我国税收占财政收入的 90以上,是就预算内财政收入而言的。第二个探究活动:国家财政的支出情况。设计意图 一是培养学生对经济图表信息的解读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三是了解我国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家财政支出的变化情况。操作建议 (1)指导学生阅读图表信息,让学生把图表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描述出来。(2)教师总结学生回答的要点,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主要结论应该有: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各项支出逐年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的首位,体现财政促进经济建设的作用;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文教支出不断增长,这是建立服务型政府、改善民生的体现;行政管理支出有力地保证国家履行职能,这项支出
657、偏高说明需要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注意事项 (1)该题比较灵活,给予学生的自由度较大,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2)阅读此类数据,既要关注绝对数字的变化,又要关注各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3)千万不要以为经济建设支出占首位是天经地义的,政府可以把更多的支出用于改善民生。第二框 征税和纳税 第一目:税收及其种类。此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东西方税收的共同特点。设计意图 一是通过说文解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悟税收的含义;二是通过对汉语中“税”以及英文中“tax”的阐释,引导学生思考东西方税收的共同特点,初步概括出税收的基本特征。操
658、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活动所给的文字材料。(2)让学生思考并展开积极的讨论。(3)把学生的发言写在黑板上。(4)从学生的发言中引导学生初步概括税收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注意事项 (1)这个探究活动较为简单,教师应激发学生积极讨论。(2)教师应适时评价学生的发言,注意引导和鼓励。(3)教师应细听学生的发言,把学生发言的主要内容写在黑板上,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积累了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4)教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税收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虽然教师直接把结果讲给学生听,学生可以掌握这些知识,但是,通过师生合作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第二个探究活动:税收优惠政策是否违反税
659、收的固定性。设计意图 一是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帮助学生深入认识税收的固定性。操作建议 (1)学生阅读材料后,让学生回答第一问。若学生回答“没有违反税收的固定性”或者“违反了税收的固定性”,教师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这样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理解“固定性”的含义上,以引导学生探讨第二问。(2)让学生集中讨论:为什么税收不会一成不变?这个问题的开放性较强,教师应让学生充分思考,积极发言。注意事项 (1)这个探究活动第二问的开放性较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固定性与强制性的关系,税收与经济调节、社会稳定等方面思考,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思考结果说出来。即使学生说出来的答案不规范,教师也要择要
660、写在黑板上,以便概括学生的发言,再将其润色成结论。这正是在教学生如何学。(2)税收的固定性不是指税收一经确定就一成不变了。税收制度和政策会随着经济形势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税收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不能朝令夕改。实际上,税收的固定性是指税法的确定性。第二目: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此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张大爷积极为国家纳税。设计意图 一是体现生活逻辑,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是利用纳税标兵的感人事迹,说明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活动所给的图文。(2)让学生谈谈对张大爷积极为国家纳税的启示。(3)发挥本探究活动的导入功能,讲解为什么依法纳税是公民的
661、基本义务。注意事项 (1)此探究活动的内容简单,应当侧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感悟过程。(2)本探究活动只能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纳税光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但不能从理性上深刻理解这些结论。因此,教师应进一步设问:为什么依法纳税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吗?由此承上启下,从我国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性质和税收是实现国家职能的物质基础两方面加以分析。三、重点、难点分析(一)重点问题分析 1财政收入 关于财政收入问题,教学中,教师主要应把握好以下两点。(1)筹集财政收入的具体渠道。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具体渠道,从理论规范上来说,可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
662、其他收入,即税、利、债、费。我们说财政收入有税、利、债、费四种来源是从理论规范上讲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说的财政收入常常不包括债务收入。(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因此,要保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就必须加快经济发展,增加社会财富总量。在国家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财政集中的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改造,最终对企业的持续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也会直接减少个人的购买力,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最终都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
663、生不利影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和调控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其实,在影响财政收入的两个因素中,前者谈的是“蛋糕”的大小问题,即财政收入的基础问题,后者谈的是“蛋糕”的分配问题。只有“蛋糕”做大了,政府才有可能支配更多的社会财富。2税收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税收的含义和基本特征是本课最基本的理论。只有理解税收的本质,才能理解国家征税的必然性,进而理解依法诚信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1)关于税收的含义及本质。理解国家税收必须从理解税收的含义和本质入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
664、本形式。理解税收的含义,应注意掌握以下几点。其一,税收的征收主体是国家。国家是为满足公共需要而组织税收。税收是国家得以存在、能够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其二,国家征税的依据是法律,凭借的是政治权力。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征税,体现了税收的强制性特点。有税必然有法,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国家收税有专门机关。我国的收税机关是国家税务总局和各地的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以及专门征收关税的海关。其三,征税的过程实质上是物质财富从个人、单位无偿地转给国家。其四,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国家的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来自税收。可见,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参与单位和个人的财富分配,强制
665、、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税收的本质,是国家按法律规定向纳税单位和个人无偿征收实物或货币所形成的特殊分配关系。这种分配关系,集中反映了国家与各阶级、各阶层的经济利益关系。(2)税收的基本特征。理解税收的本质,必须掌握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特征,这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形式的显著特点。掌握税收的基本特征,要了解三个特征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关于税收的强制性,要掌握以下三点。其一,税收强制性的含义。税收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依法强制征收的。国家通过税收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是依据国家的政治权力,而不是财产权力。其二,强制性的具体表现。税收的强制性具体表现在税收是国家通过法
666、律形式确定,征税必须有法律依据,纳税人拒不缴税要受到法律制裁。税法作为国家法律的组成部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不依法纳税者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其三,税收强制性的意义。税收的强制性说明,依法纳税是人们不应回避的法律义务。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正因为税收具有强制性的特点,所以它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最普遍、最可靠的一种形式。关于税收的无偿性,要掌握以下两层意思。其一,税收的无偿性的含义。它是指国家征税是无条件的。就具体的征税过程来说,国家取得的税收收入即为国家所有,既不存在对纳税人的偿还问题,也不需要直接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其二,税收的无偿性是相对的。对具体的纳税人来说,纳税
667、后并未获得任何报酬。从这个意义上说,税收不具有偿还性或返还性。但若从财政活动的整体来看,税收是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成本的补偿,这里又反映出有偿性的一面。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具有为广大人民谋福利的性质。当然,就某一具体的纳税人来说,他所缴纳的税款与他从公共物品或劳务的消费中所得到的利益并不一定是对称的。关于税收的固定性,要从三层意思去把握。其一,税收的固定性的含义。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的对象和征收税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其二,税收的固定性的意义。税收的固定性既是对国家的约束,也是对纳税人的约束。对国家的约束表现在
668、:国家只能按税法规定的标准征收,而不能无限度地征收。对纳税人的约束表现在:纳税人只要取得应税收入、应税财产或发生应税行为,就必须按法定标准纳税,不得自行减免或降低标准。其三,税收的固定性是相对的,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具体的征税标准是可以改变的。比如,国家可以修订税法,调高或调低税率等,这与税收的固定性并不矛盾。关于税收三个特征之间的联系,要掌握以下两点。其一,税收的三个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强制性决定了税收的无偿性,而税收的强制性又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无偿性和强制性又决定了税收的固定性。其二,税收的无偿性同纳税人的经济利益关系极大,因而要求征税的固定性,这样对纳税人来说比较容
669、易接受,对国家来说可以保证收入的稳定。可见,税收的三个特征是统一的,缺一不可,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特征的财政收入形式才叫税收。税收的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即不同于利润、国债收入、规费收入、罚没收入等的基本标志。税收的特征反映了不同社会形态下税收的共性。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通过学习税收的基本知识,要认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自觉依法诚信纳税、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是设置本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此问题便成为实现本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内容。突出这一重点,教师应掌握以下几点。其一,纳税人的概念。纳税人又称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纳税人
670、分为自然人和法人。一个单位或个人是否成为纳税人,是由税法和法人或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的。纳税人和负税人不是一回事。其二,公民自觉纳税的必要性。从一般意义来讲,税收是国家存在、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任何国家的国民都要纳税。政府征税,百姓纳税,古往今来,天经地义。我国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税收为物质基础。因而,在我国每一个公民都应自觉纳税。其三,自觉诚信纳税,反对任何违反税法的行为。自觉纳税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每个公民应该自觉诚实纳
671、税,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单位和个人存在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等违反税法的现象。这些违反税法的行为,既危害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直接影响个人的健康成长。因而,我们必须坚决同任何违反税法的行为作斗争,以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其四,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和高度责任感,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以维护公民自身的合法权益。(二)难点问题分析 1财政政策 关于财政政策,教师应该把握好以下三点。(1)财政政策的含义。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结构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2)财政政策的基本类型。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
672、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社会的总需求。实现紧缩性财政政策目标的手段主要是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3)如何运用财政政策。一句话,逆风向调节,即财政政策的运用方向应当与宏观经济形势相反。在国民经济存在总需求不足时,可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总需求和总供给差额缩小以至平衡;在国民经济出现总需求过旺的情况下,可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消除通货膨胀缺口,达到供求平衡。2预算与决算 (1)二者的区别。其一,含义不同。预算是经
673、法定程序批准的年度收支计划,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决算是年度财政收支的实际情况。其二,地位和作用不同。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是一定时期财政分配的起始阶段,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预算可以对收入和支出加以控制,以实现国家的职能。决算是一定时期财政分配过程的终结阶段,它可以检验预算的科学性,检查预算的完成情况,总结一年经济工作的得失成败。(2)二者的联系。二者共同构成国家财政分配的全过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都可以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预算是决算的前提,决算又是对预算的检验和评价,二者相辅相成。3增值税 增值税是在我国目前影响最大的税种之一,也是我们在教学中重点讲解的税种。掌握这个税种的知
674、识,教师要注意掌握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增值税的征税对象、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个税种。从含义中可以看到,增值税的征收对象是增值额。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境外的单位或个人在我国境内销售应税劳务而在境内未设有机构的纳税人,其应纳税款以代理人为代扣代缴义务人;没有代理人的,以购买者为代扣代缴义务人。增值税征收范围包括货物、应税劳务、进口货物。其二,增值税的计算方法和税率。在增值税的征收中,采取先按商品销售收入全额乘以适用税率计算出“销项税额”,再从中扣除掉企业用于销售而购进的商品或者生产商品所购进的原
675、材料等投入物所交的增值税税款(也就是上一环节所交的税款,称为“进项税款”,通常以购进发票上署名的税额为准),余额交给政府。应纳增值税额销售收入适用税率购进商品已纳税金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计算准确,是实行增值税国家普遍采用的计算方法。增值税税率分为三档:基本税率 17%、低税率 13%和零税率。教学中不要求学生掌握增值税的计算方法。其三,实行增值税的优点。第一,有利于贯彻公平税负原则,避免重复收税,防止偷漏税行为;第二,有利于生产的专业化的发展,促进生产经营结构的合理化;第三,有利于国家普遍、及时、稳定地取得财政收入。其四,国内外实行增值税的情况。增值税于 1954 年最先在法国试行,规定企业准
676、予抵扣生产经营过程中购进的货物在以前环节已纳的税款。在实施税收抵扣过程中,人们看到:按销售额全值计算的应纳税额,再扣掉购进商品或劳务所含的税款,实际征收额正好相当于对企业生产经营新增价值所得的税额。所以,为区别于营业税,法国于 1954 年称之为“增值税”。至此,增值税作为一个独立税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此后,增值税又在欧共体成员国中采用,到 20 世纪 70 年代已推广到拉美、非洲等许多国家。目前已有近 80 个国家实行增值税,它已逐步成为具有国际性的税种。我国是从 1994 年开始实行增值税制度的。1993 年 12 月 13 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12 月 25 日
677、,财政部下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1994年 1 月 1 日起开始实行增值税制度。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指出,我国增值税将逐步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4个人所得税 这是我国目前影响最大的税种之一。个人所得税是与公民直接相关的税种,中学生可能通过储蓄、购买彩票等途径接触这个税种。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这一税种,对学生认识依法纳税的问题具有直接的现实教育意义。对于个人所得税,应主要掌握五点。其一,要了解个人所得税的含义。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个人的所得额是个人的纯收入。其二,要了解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 1 年,从我国
678、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在我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居住不满 1 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其三,要了解个人所得税的应税项目。个人所得应税项目是: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企事业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稿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财产转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偶然所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个税起征点为 2 000 元。其四,要掌握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个人所得税按照应税项目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两种形式。一是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工资、薪金所得适用 9 级
679、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 5%45%。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 5 级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 5%35%。二是稿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实行比例税率。稿酬所得适用 20%的比例税率,并按应纳税所得额减征 30%。劳务报酬所得适用 20%的比例税率。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可以实行加成征收。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适用 20%的比例税率。其五,要掌握国家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意义。个人所得税,不仅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是调节个人收入、实现
680、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这里可以与我国当前的分配制度联系起来认识。5税收与财政收入的其他形式的区别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它同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作用一样,都能使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取得财政收入,满足国家公共需要。但税收的三个特征,决定了它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又有区别。其一,与国有资产收益(利润)的区别。税收与国有资产收益都是参与企业纯收入分配的形式,是在生产过程中由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因此,二者的分配内容是相同的。二者的区别主要有三点。一是分配的广度不同。税收由于凭借的是国家政权,其分配具有广泛性。不论是企业、单位还是个人,也不论企业的经济性质和国籍,凡符合税法上规定的征税范围,税收都可以参与其纯收
681、入的分配。国有资产收益凭借的是资产所有权,因而,除国有企业以及国家参股企业外,对其他企业和个人,国家不能以所有者身份参与其纯收入的分配。二是征收的手段不同。税收以税法为依据,实行强制征收,纳税人若违反税法,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国有资产收益属同一所有制内部的利益分配,不带有强制性。三是固定性不同。税收按规定标准征收,具有固定性,能排除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国家及时、足额地取得财政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却是企业实现利润多则收益多、利润少则收益少,稳定性较差。其二,与国家信用(债)的区别。国家信用是指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取得或以债权人的身份提供的信用。这里主要是指为了经济建设和财政预算的需要,国家以债务人的
682、身份,运用发行公债、国库券、国外借款等方式筹集资金的一种借贷关系。由于公债是要还本付息的,最终仍然要以征税方式取得的财政收入偿还,因而又称“税收的预征”。税收与国家信用的区别主要有三点。一是强制性不同。国家信用作为一种信用关系,发行方与认购方在法律上处于平等地位,因此只能坚持自愿认购的原则,而不能强迫推销。至于税收则是一种强制性征收,必须坚持依法办事,依率计征。二是偿还性不同。国家信用反映了认购方和国家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是有借有还的,要还本付息,而税收却是无偿征收的。三是固定性不同。国家信用是自愿认购,因此认购者可以多购也可以少购,它所形成的财政收入也是不稳定的。税收收入由于有事先确定的标准
683、,因而具有固定性。其三,与财政性收费的区别。这里的“费”专指政府机关为单位和居民个人提供某种特定的服务时,所收取的工本费、手续费。包括事业收入、规费收入和资源管理费收入。它与税的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征收主体不同。税收由各级税务机关、海关征收,而费由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收取。二是偿还性不同。税收是纳税人对国家法律义务的履行,国家不付任何代价。费是以国家提供某种特定的服务为前提,是有代价的,或者说是等价有偿的。其四,与罚没收入的区别。罚没收入一般是指对违反国家法律和有关规章制度的行为进行的一种经济处罚。它与税收一样,都具有无偿性和强制性。它们的主要区别在固定性上。罚没收入是以发生违法行为为前提的,有
684、违法行为才可能有罚没收入,因而不具备连续性和固定性。税收是按规定标准无偿取得的,具有连续性和固定性。6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偷税是明知税法规定而有意违反,用欺骗、隐瞒等方式逃避纳税,所以,偷税也可称为逃税。教材中列举了违法者偷税的几种手段。账册、票据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记录,是计算税款的依据。应税项目、销售收入、经营利润也都是具体的计税依据。所以,用种种手段破坏这些依据,导致偷税行为,就要受到惩处。欠税即拖欠税款,简单说来就是纳税人知道纳税期限而没有按时纳税的行为。应税项目的纳税期限,是指税法规定的从事了应税活动或取得了应税收入,需在多长时间内完成纳税行为。例如,税法规定,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按月
685、计征,扣缴义务人或纳税人的税款应在次月 7 日内缴入国库。如果超过 5 天,即到次月的第 13 日还未缴纳,就属欠税。骗税的定义、集中表现,教材已有明确表述。在我国,骗取国家出口退税往往是骗税者与税务部门内部掌握一定权力的人相互勾结而共同犯罪,骗税数额一般都很大。对此,国家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除了骗取出口退税,在其他方面也有弄虚作假、骗取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例如,虚报自然灾害,骗取税收减免。骗税与偷税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骗得税收优惠,后者是设法隐瞒应税项目和应税收入。抗税是公然对抗税法规定的违法行为,其定义、具体内容教材都讲清楚了。四、教学建议(一)课时安排建议 本课安排两课时,每框一课时
686、。(二)教学方法建议 每个教师都有一套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有的地区较发达,教学资源相对丰富,教学设备相对先进,于是,教师的教学形式相对灵活多样;有的地方则会因各种条件的限制,教学手段相对落后。但是,无论怎样的教学方法和现实条件,教师都要坚持贴近生活,从社会生活甚至学生身边的实例出发,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得出结论。下面介绍几种具体的操作方法以供参考。1情景教学法 围绕学生关注的经济现象或经济问题,选取学生身边的比较典型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对该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归纳、分析、综合,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融入经济现象、经济问题中,融入到具体
687、的背景材料中。真正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例如,在进行财政收入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影响时,可选取国家或当地部分年份经济增长情况和财政收入的有关数据以及财政收入、企业收入、个人收入的有关数据,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分析、对比、综合,从而理解经济增长、分配政策对财政收入的影响。2活动教学法(社会调查法)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有利于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社会实际生活,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在体验中得到感化。在进行财政支出的种类和作用等内容的教学时,可让学生走出课堂,先分组到当地财政部门进行社会调查,收集本地财
688、政的收入、支出、作用及税收的有关数据,经整理归纳后,再结合财政的作用及自身的感受和体验进行分析,或者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最后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成果。3专业人士进课堂 在讲完本课之后,可请财政局、税务局的有关专业人士给学校整个年级的学生介绍本地近年财政收入和支出、税收等情况,以加深对有关财政税收知识的理解。4讨论法和辩论法 在进行财政政策和财政作用、税收基本特征、依法纳税等内容的教学时,可选取有可辩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广泛收集、分析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和辩论,使学生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例如,财政赤字(或财政节余)利大于弊的辩论,扩张性财政政策(或紧缩性财政政策)利大于弊的辩
689、论。(三)教学评价建议 1知识评价 本课的经济学原理较多,教师可以依据课程标准以能力立意为基础设计测评试题作纸笔测验。还可以用下列方式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学习方法作出相应的评价。(1)撰写、提交政治小论文。通过报刊、杂志或互联网收集国家、某地有关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政策、税收等方面的有关数据,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就某一方面运用财政学有关知识进行理论分析,撰写出小论文。(2)撰写、提交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在调查当地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以及税收等有关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纳,并运用财政学有关知识就某一方面进行理论分析,写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再由教师或学生小组对调查报告进行点评。(3)基础知识的
690、检测(见自我测评及参考答案)。2学习表现评价 教师可以从课堂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和辩论的表现,参与小组活动以及完成课外作业的态度和效果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评定,要注意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五、自我测评及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我国工商企业登记费、商标注册费、公证费用,属于财政收入的()A利润收入 B税收收入 C债务收入 D其他收入 2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这一比喻说明()A财政收入制约着经济发展水平 B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C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制约着财政收入的规模 D价格水平对财政收入有着重要的影响 3我国 2007 年用于国防及行政管理的财政支出已接近 7 000 亿人民币
691、,正是依靠这笔支出,使得我们能够免费获得政府提供的国防、司法、治安等公共服务。政府用于国防、司法、治安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充分反映了财政具有()A经济稳定作用 B收入分配作用 C资源配置作用 D经济发展作用 4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时打着“迎闯王,不纳粮”的旗号,虽然取得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但是,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税收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B税收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C税收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D有了税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就一定能成功 5我国个税起征点已经由 1 600 元上调到 2 000 元。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 2
692、 000 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这表明()A我国的税收将大幅度减少 B税收具有固定性的特征 C税收是可以随意变化的 D税收具有无偿性的特征 6出口退税制度,是一个国家退还在国内生产、流通、出口环节已缴纳的间接税的税收制度,目的是使出口货物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避免对跨国流动物品重复征税。实施出口退税()是国家支持外贸出口的重要手段可以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然会造成国家税收收入的减少只有利于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A B C D 简答题 7目前,我国的一些企业和个人存在着偷税、欠税等行为,国家将加大打击的力度,坚决惩治违反税法的行为。请谈谈国家为什么要坚决惩治违反税法的行为。辨析题
693、8有人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家财政状况的好转,越来越多的大型、特大型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上马或建成,为实现 21 世纪我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企业、个人创造了良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而这一切都依赖于国家庞大的财政支持。辨析:国家财政收入越多越好。论述题 9材料一:2006 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 2 万亿元,同比增长 22,比上年同期增长 74 个百分点。材料二:2006 年上半年全国税收收入增长较快,共入库税收 19 332 亿元,同比增长 223%,增长 3 522 亿元。(1)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什么内在联系?(2)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经济生活的什么道理?参考
694、答案 单项选择题 1 D2 B3 C4 B5 B6 A 简答题 7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国家要实现自身职能,必然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因此,公民要纳税,为国家的存在、发挥作用提供起码的物质条件。偷税、欠税等在任何国家都是违法行为。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从根本上是一致的。只有保证税收的稳步增长,国家才能富强,人民生活才能不断提高。因此,国家必须坚决惩治违反税法的行为,保证我国税收的稳步增长。我国广大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有责任维护税法的严肃性、权威性,同一切违反税法的行为作斗争。辨析题 8(1)国家的财政收入增
695、加,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为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2)但是,在经济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国家财政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对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最终也将妨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3)财政收入的增加,从根本上说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必须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前提下,不断增加财政收入。所以,辨题的观点是不科学的。论述题 9(1)从两则材料的数据看,在我国,税收收入占(预算内)财政收入的 90以上,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两材料共同反映出我国经济增长,税收增加,
696、财政收入增加;税收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基本的形式;国家通过税收形式组织财政收入,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六、教学资源链接 (一)名词解释 1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前者也称消耗性支出,指的是政府的支出将形成对产品和劳务需求的这类财政支出。它既包括政府购买开展行政事业活动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以及支付的工资费用,也包括政府投资性活动对物质资料的购买和工资性支出,因为它们都对产品市场或劳动力市场形成购买要求。这类支出主要包括各种经济建设支出、文教科卫支出以及行政国防支出等。后者是指政府的支出不直接形成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而仅仅是对企业或个人单方面的货币或实物的授予的这类
697、财政支出。这类财政支出是否形成市场的购买力,则要看获得这类支出补助或补贴的企业和个人是否再将获得的货币使用出去。从财政角度看,它并未形成市场需求,而只是以财政为中介,通过财政收入取得所需的财力,再经过财政支出转手给企业和个人的一种转移行为,不同于购买性支出对市场所形成的购买行为。这类财政支出主要包括社会保险支出、抚恤金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2政府采购 国家各级政府为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为了满足公共服务的目的,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这就是政府采购。政府采购不仅指具体的采购过程,而且是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的总称,是一种对公共采购管理的制度。3公共投资和私
698、人投资 前者也称政府投资,指的是政府为了满足公共需要,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投入资金以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工程。与公共投资相对应的概念是私人投资。社会总投资由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共同组成。私人投资是指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微观主体进行的投资。4消费型增值税 增值税是对生产和经营中新增加的价值征税。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增值税制度。在增值税的征收中,采取先按商品销售收入全额乘以适用税率计算出“销项税额”,再从中扣除掉进项税款(通常以购进发票上注名的税额为准),余额交给政府。增值税中进项税款的扣除,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只允许扣除购入的原材料等所含的税金,不允许扣除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的税金;二是所
699、有外购项目包括原材料、固定资产在内,所含税金都允许扣除。理论上通常把前者称为“生产型增值税”,后者称为“消费型增值税”。2003 年 10 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逐步将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换,有利于鼓励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有利于提高我国产品的竞争力。(二)理论动态 1财政分配的主体、对象和目的 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因为财政是以国家的存在为前提、由国家来组织的,国家在财政分配中居于主导地位。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体现在:财政分配以
700、国家为前提;在财政分配中,国家处于主动的、支配的地位;财政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集中性分配。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产品中的剩余产品。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这种需要属于社会公共需要,即保证执行国家职能的需要,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兴建大型公共设施,发展基础产业等。2财政分配与生产的关系 概括地说,生产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生产。生产决定财政具体表现为:生产的规模、速度和水平,决定着财政分配的规模和速度;生产结构决定财政分配的规模和结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财政分配的性质;社会经济结构决定财政分配结构。财政对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财政分配的规模制约着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和发展速度;
701、财政分配结构制约着生产结构;财政作为对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的分配,直接影响着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如国家、企业、劳动者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3财政、税收与社会总供求之间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理解财政、税收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需要了解财政和税收与社会总供求之间的关系。就财政与社会总供求的关系而言,政府的财政支出和财政投资直接形成社会的总需求,而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直接形成社会的总供给。财政的收支活动直接影响着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就税收与社会总供给的关系而言,国家可以通过税收的调节作用调节社会总供给,缓和供求矛盾。如果社会总供求失衡表现为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政府可采取增加企业所得税的措施限
702、制总供给,以及减少个人所得税增加个人购买力以刺激需求增长。如果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政府可以采取低税和减免税等措施,支持和鼓励先进技术,支持和促进基础工业发展以增加社会总供给,促进社会经济平稳运行。(三)资料选辑 1西方财政理论的基本内容 (1)财政起因:市场失灵论。在市场经济中,社会上的各种资源主要是经过市场渠道进行有效配置的。但是,市场经济存在着自身无法弥补和克服的缺陷,种种市场失灵问题的存在赋予了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直接干预的必要性。这样,政府必须利用财政这个以计划为特征的资源配置手段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由此,市场失灵导致了财政的产生。不过,这一论点是片面的,因为若认为由于存在市场失灵问题
703、才有财政,这无异于否定了 5 000 年的财政史。(2)财政对象:公共产品论。公共产品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表现,大部分公共产品需要政府直接提供。因此,公共产品构成了财政活动的一个重要对象和基本内容。(3)财政目的:公共需要论。在西方财政理论中,公共需要指的是社会公众对于广义公共产品的需要。对于具备共同消费性质的公共产品来说,它不是市场经济自身能够有效供给的,但又是社会公众所必需的,这就需要由非市场的力量、通过非私人经济的活动来提供。这样,满足社会公众对于公共产品的需要,即公共需要的职责就必须由政府财政来承担了。政府财政的直接目的就是满足公共需要。(4)财政模式:公共财政论。西方财政理论始终否定
704、国有资本财政存在的必要性,而主张单一的公共财政模式,把政府财政的活动范围界定于市场失灵领域之内。因此,从财政模式这一角度看,西方财政理论又是公共财政论。(5)财政决策:公共选择论。财政既然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行为,那么它应该提供哪些公共产品?怎样提供公共产品?为谁提供公共产品?这些问题实际上涉及政府如何进行财政决策的问题。因此,从财政决策过程看,公共选择论构成了西方财政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我国的双重结构财政 我国的财政模式是由公共财政与国有资本财政并存于国家财政体系内的双重结构财政模式。所谓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政府)以公共权力行使者身份,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收支活动或分
705、配行为,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或类型。公共财政主要有以下基本特征:公共财政是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公共财政是为市场活动提供一视同仁服务的财政;公共财政是非盈利性的财政;公共财政是法治化的财政。所谓国有资本财政,就是指国家以国有资本所有者身份,对国有资本进行价值管理和收益分配而形成的政府收支活动或分配行为。它具有以下特点:国有资本财政的活动主体是作为国有资本的代表者和支配者的政府;国有资本财政的活动依据是政府所具有的国有资本所有权,这使得它并不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而只为自身的保值增值服务;国有资本具有宏观经营性,即它以国有资本的宏观经营为财政活动目的,代表国家以资本所有者的身份从价值形
706、态上对国有资本和资源进行宏观管理和经营;国有资本财政具有强制性和回报性。3“两税合并”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的企业所得税曾实行按企业性质分别立法的制度。1991 年以后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形成了内资、外资企业适用不同的所得税制度。内资企业的税收负担平均要高于外资企业 10%。过去对外资企业实行“超国民待遇”政策,对改革开放、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不统一的矛盾和弊端逐渐显露:一是不符合国民待遇原则,二是不利于各类企业
707、公平竞争,三是容易造成内资转外资逃避税收。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两税合并”后,内外资企业实行统一税制,包括统一税法,统一税率(新税率确定为 25%,国企从 33%降到 25%),统一规范税前扣除标准和办法。这些,有利于企业的公平竞争,有利于规范企业的纳税行为,有利于税收的增长。新税法统一优惠政策,将现行的“区域优惠”转向“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并规定对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实行 15%的优惠税率,这样有利于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企业在环保、节能、节水、安全生产方面加大投入,实现可持续发展。总之,新税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
708、。4关于我国的税法 税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税法是各种税收法律规范的总和。从立法层次上讲,既包括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正式制定的税收法律,也包括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的税收法规、由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税收法规,以及有关政府部门制定的税收规章等。从狭义上讲,税法指的是经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正式立法的税收法律。所谓税收法律,是指享有国家立法权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照法律程序制定的规范性税收文件。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而高于税收法规、规章。例如,我国现行税收法律体系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
709、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属于税收法律。所谓税收法规,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地方立法机关根据其职权或根据最高权力机关的授权,依据宪法和税收法律,通过一定法律程序制定的规范性税收文件。目前,我国税法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税收法规,由国务院制定的税收行政法规和地方立法机关制定的地方性税收法规两部分构成。税收法规的效力低于宪法、法律,高于税收行政规章。所谓税收规章,是指国家税收管理职能部门、地方政府根据其职权和根据最高行政机关的授权,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规范性税收文件。在我国具体是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以及地方政府在其权限内制定的有关税收办法、规则、规定和实施细则,它们也是
710、税法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但其法律效力低于法律、法规。1997 年 3 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第二编第三章增设了第六节危害税收征管罪,共计 12 条。它吸收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补充规定,关于惩治虚开、伪造和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的决定,以及有关司法解释的基本规定,对税收犯罪法律责任的设定比较全面、集中、系统。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税收征管法和行政处罚法等,也对税收违法者的行政制裁作出明确规定。综合探究 提高效率 促进公平 一、设计意图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是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讨论的永恒话题,坚持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相协调,
711、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又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深入认识和懂得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设计此综合探究,主要意图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进一步懂得效率、公平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懂得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的重要性。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经济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劳动积极性提出初步的合理建议;能够对如何更加注重公平,促进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合理建议。二是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自主探究,帮助学生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贯彻党的
712、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效率意识,做事讲求效率;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积极维护社会公平。二、开展建议 第一,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查阅书刊、报纸、杂志,看电视、浏览互联网、走访调研等多种途径,了解当地企业或村庄生产经营及分配的状况。第二,指导学生分组整理、分析、加工收集到的资料,并重点剖析案例中效率与公平的表现、效率与公平辩证关系的体现等问题,培养学生不断提升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能力。第三,在探究活动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探索事物的特点和规律,使学生在亲历中主动实践、大胆探索,更要引导学生就案例所反映的问题,能够从收入分配的角度对如何提高经济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
713、劳动积极性提出初步的合理建议;能够对如何更加注重公平,促进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合理建议,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要把思维扩展开来。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涉及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例如,生产中的效率与公平、交换中的效率与公平、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消费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等。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要注意把握具体条件,只有结合具体条件,按照二者的辩证关系,才能达到二者的具体的统一。第五,可组织学生围绕具体条件,辩论如何提高效率、如何促进公平,以及如何将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结合起来。在活动的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实事求是。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收集事实,
714、并以此作为解释现象、解答问题的重要依据。二是基于经验。学生的探究活动并非始于空白,先前经验会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当下的活动。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设计和开展探究活动,才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重视过程与反思。探究是一个过程,探究活动方式也是一种体验的过程。方式体现于过程,过程包含方式。方式与过程透过反思联结。四是注重合作。学生的探究活动,往往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不相同,因而探究活动方式常常出现个体特性。但个体活动方式需要与集体活动方式结合,合作探究可以整合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解释,既反思自我也反思他人的观点和主张,共同建构对问题的深度认识和深层理解,增进团队
715、合作。辩论时间安排:一课时。三、补充资源 1邓小平关于效率与公平的思想 “我们为社会主义而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多次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他不止一次地指出:“共产主义是没有人剥削人的制度,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按需分配,没有极大丰富的物质条件是不可能的。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
716、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还有,提倡有的人富裕起来以后,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他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
717、,打破大锅饭,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国的生产力发展起来了,也不会两极分化。”邓小平指出:“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中国现在有十亿人口,到那时候十二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达到一万亿美元。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办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理。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
718、”邓小平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他还说:“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2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深层次把握 如何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是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同时,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又是经济学的难题之一。其复杂性一般不在效率一方,而主要在于对公平的解读。效率是一个相对简单、具体的经济学概念,而公平却是一个非常复杂、抽象的命题。由于公平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概括性、历史性以及个体认知的差异性,它向来不是一个含义非常明确的概念,不仅在主观上表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趋向,在客观上也很难给出确定的参照标准。因而经济学对于公平与效率
719、关系的分析中,公平置于收入分配这个特定的平台上。而要深化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研究,促进它们的统一,还需区分不同层次的公平。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经济公平,指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在再生产过程中权利与义务、作用与地位、付出与报偿之间的平等关系。它是市场机制的内在要求,强调的是要素投入与要素收入相对称。它要求在再生产过程的起始环节,每个企业和劳动者应具有同等的地位和机会支配社会资源,有同等的机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即机会均等;在再生产过程中,竞争的规则对所有参与者都应当是平等有效的,即规则公正;在再生产的最后环节,参与竞争者的收入应与其效益产出相适应,即以效取酬。经济公平首先强
720、调机会均等和规则公正,在此前提下,由于各经济主体提供的生产要素不同以及各种资源的稀缺程度不同所导致的具有“马太效应”的收入差别,是不能在这个层次上熨平的;否则,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就会遭到扭曲。第二个层次是社会公平,指的是在再生产环节之外的再分配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机制和政策使收入趋向合理化的一种平等关系。它要求在经济公平的基础上,让所有公民都能获得维持一定生活水平的物质条件,消除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社会公平强调的是将人们的收入差距保持在社会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内,所对应的目标是资源配置效率的长期延续和社会秩序的相对和谐。这是要靠国家通过法律手段、经济手段以至行政手段进行调节来实现的。在一定意义上,经
721、济公平相对于社会公平来说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不公平。将公平区分为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之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就会比较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其一,效率与经济公平都以市场机制为前提并靠市场机制来实现,两者呈正相关关系。这种正相关关系可以表述为:经济公平所强调的机会均等、规则公正和以效取酬是实现效率所追求的效用和利润最大化的基本条件;其二,所谓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主要在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矛盾。经济转轨过程中效率与公平矛盾的变化轨迹。在经济转轨初期,市场机制刚刚发育,计划体制对市场和竞争的抑制仍保持着强大的制度惯性。这时,效率提高的市场基础比较薄弱,利益激励机制不足。就公平的两个层次而言,经济公平缺乏市场机制
722、指引,社会公平还深陷于平均主义泥潭。这一时期整个经济生活的主要矛盾是效率与经济公平的矛盾,表现为:力量依然强大的计划性资源配置方式扼制市场机制所要求的经济公平,进而严重影响经济效率的提升。这一矛盾不解决,社会公平必将继续在低层次的平均主义分配的平台上徘徊,效率与社会公平的矛盾尚未真正显现。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效率与经济公平的市场化平台的大规模扩展和提升,在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不断得到矫正的同时,以收入差距扩大为核心的社会公平失衡逐渐显现,效率与公平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且,这种公平与效率的矛盾随着以 GDP 快速增长为象征的效率提高和以基尼系数逐渐上升为象征的社会公平问题突出而逐渐尖
723、锐。促进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根据前面的分析,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主要在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矛盾。因而,我们在深化市场取向改革、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既不能片面强调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公平问题,又不能因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公平问题开始突出而损害效率和经济公平,而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方针,既努力促进经济公平,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提高效率,又通过构建和完善制度保障以及制定和实施积极的政策措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努力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不断促进效率与公平的统一。(饶立新李建新人民日报2005 年 7 月 22 日,第九版)3帕累托最优 现代经济学所说的效率不再
724、是简单地用投入与产出关系来定义,因为这只涉及生产领域且只生产一种产品时的效率,除非产出用福利来度量,不过这又涉及福利可加性这个问题。现代经济学对什么是效率达成了共识,即采用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定义的效率,又称帕累托最优。他认为,所谓资源实现有效配置就是指资源配置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在不减少某些消费者福利的情况下就根本没有任何途径增加另一些消费者的福利,即不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机会。所谓帕累托改进就是指在不减少某些消费者福利的情况下增加另一些消费者的福利,甚至人人受益。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本单元的地位 任何社会都有“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这些经济活动,既然是活动,就有一个活动
725、背景与活动舞台问题。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意味着经济活动的舞台与背景不同。我们国家当前的经济活动究竟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我国的经济活动究竟是在什么舞台上表演的?弄清楚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我国经济生活的了解,更好地参与经济生活,参与经济建设。教材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从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所处的发展阶段、所处的国际经济背景三个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经济生活。从经济体制看,我国的经济活动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舞台上表演的;从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看,我国当前的经济活动是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看,我国当前面对的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面向全球
726、开放的时期。本教材基本的逻辑脉络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在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从事“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等经济活动,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进而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前三个单元分别围绕“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这三个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介绍了我国经济活动中有关交换、消费、生产、分配的基本内容。如果说前三个单元介绍的是我国经济生活的具体内容,那么第四单元介绍的就是经济生活的背景与舞台,即从资源配置体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等角度,全面介绍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活动是在什么样的舞台上展现自己风采的。本单元设计为三课:第九
727、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尽管这是三个相互并行的方面,但是每一课的展开在逻辑上都是环环相扣的。第九课在介绍我国经济体制背景时,遵循由一般到具体的思路,先介绍有关市场机制运行的一般知识,再突出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内容。教材先从一个任何社会都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经济学最基本的问题合理配置利用稀缺资源出发,揭示出利用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是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一个可行的选择。然后,具体介绍市场机制是如何利用价格、供求等机制来配置资源的。通过精练的语言展现市场配置资源的具体奥秘,说明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确有其优点。市场机制要展现出
728、这些优势,离不开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接着,教材介绍了如何规范市场秩序。市场绝非万能的,它也有自己内在的难以克服的局限性,要全面了解市场机制,就不能只了解它的所长而不了解它的所短。在全面介绍市场机制的一般知识以后,教材具体切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背景,着重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根本的不同。我国的市场经济绝非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绝非听任经济规律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而是一个能够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加以主动调节的市场经济。接下来,教材讲我国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从调控目标、调控手段等方面一一加以介绍。第十课介绍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这个大背景。教材一开始就从国
729、情出发,揭示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并详细介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远景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关于经济建设的新要求。接着,教材从指导思想、发展战略两个方面介绍如何全面促进小康社会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指导思想看,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发展战略看,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方式,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坚持统筹城乡与区域发展。第十一课介绍我国当前所处的国际经济大背景。首先,教材一般性地介绍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利与弊,再通过这些表象的东西深入发掘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在引导学生对经济全球化作了一番巡礼以后,教材又具体切入到我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提
730、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本单元综合探究的主题是“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培养开放包容的心态与世界眼光。这个单元每一课的逻辑展开坚持由一般到具体,首先介绍一般性的知识,然后再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探索对策,思考发展道路。整个逻辑脉络如下。资源配置体制:市场经济一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我国的宏观调控 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如何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国际经济环境:经济全球化趋势如何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附单元结构图表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教育教学目标(一
731、)教育教学目标要点 1知识目标 理解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了解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了解市场经济的含义。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具体机制。知道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懂得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了解市场规则的基本形式。理解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与主要内容。理解市场调节的局限性。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了解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知道宏观调控的含义。了解宏观调控的目标。了解宏观调控的手段及其相互关系。2能力目标 全面认识市场配置资源优缺点的辨析能力。把握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具体条件的理解能力。针对市场调节局限性,初步提出合理化的政府干预与宏观调控对策的应用能力。通过
732、学习市场经济的共性与特性,准确把握事物的共性和根本特性的辩证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竞争意识,培养开拓进取的精神。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宏观调控方面的优势,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树立自觉遵守、维护市场秩序与规则的观念,抵制一切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养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道德品质和个人行为习惯。(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有如下两个方面。阐释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分析用法律和道德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性,阐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解析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典型事例,说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733、二、教学内容分析(一)内容结构分析 1总体逻辑结构 本课着重从经济体制方面介绍我国经济活动的基本舞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以及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手段等基础知识。学习这一课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经济活动是在什么样的宏观背景下进行的,坚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本课的逻辑结构是:由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引出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引出配置资源的两种可行的基本方式,从而引出市场经济的含义从价格、供求和竞争方面介绍市场机制是如何配置资源的由此引出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由市场合理配置资源需要一定的条件,引出如何规范市场秩序,尤其是建立、健全社会
734、信用制度为了全面地认识市场机制,引出市场机制的局限性,指出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及基本特征阐述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手段。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两框:“市场配置资源”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 本框下设三目,分别讲述市场调节、市场秩序和市场调节的局限性。第一目:市场调节。教材以一个探究活动切入,指出由于资源是有限的,任何社会都必须考虑合理配置资源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着重分析市场配置资源的具体运行机制及其优点。在此,教材讲了三层意思。其一,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因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永无止境的,而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
735、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所以任何社会都需要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需要。通过教材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会资源配置的必要性。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是经济学最基本的问题。资源的合理配置一般要解决三个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其二,市场配置资源的具体运行机制。通过教材设计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明白配置资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基本的两种手段是计划和市场。由此,教材引出什么是市场经济,并重点分析市场通过哪些具体机制来配置资源。市场经济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在讲述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列
736、举有关市场机制运行的案例,帮助学生借助生活素材深入理解市场运行的具体机制。其三,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教材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以加深对市场机制的认识。第一,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这就是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作用的结果。第二,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这就是竞争机制作用的结果。讲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的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市场机制的优点。正因为市场机制有优点,所以
737、我国选择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在讲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第二课中“影响价格的因素”及“价格变动的影响”等有关知识来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及优点”。第二目:市场秩序。虽然利用市场配置资源具有各种优点,但这并不是无条件的,正如教材所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市场机制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因此,本目围绕如何规范市场秩序这一问题,阐明以下三层意思。其一,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意义。教材引导学生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竞争活动,使学生明白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进而认识到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是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基础
738、性条件。因此,我国要努力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这一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不难理解。其二,如何规范市场秩序。这是本目的教学重点。教材首先介绍了市场规则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如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等,还用描述性语言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市场规则,即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以及市场交易规则。这三个规则的具体含义放在专家点评中,只要求学生作一般了解即可,并不要求学生掌握。教材着重从两个方面论述如何规范市场秩序:一是严格实施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以及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交易规则;二是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教材以经济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实问题设计探究活动,引出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
739、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其三,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教育,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这部分教学内容对学生未来参与经济生活极为重要,教师在课堂上可结合生活中正反两个方面的事例,帮助学生掌握规范市场秩序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着重对他们进行守规则、增强诚信意识的教育。第三目: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教材以农民生产中经常遇到的现实问题为情境,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思考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在看到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的同时,看到市场不是万能
740、的,市场调节也存在局限性。在这一目中,教材主要讲了两层意思。其一,有些领域是市场不能调节的。教材简要指出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同时枪支弹药等严重危害公民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的物品不能让市场调节。对于以上内容,学生不难理解,教师点拨即可。教材在名词点击中对公共物品的内涵进行了描述。在理解公共物品这一概念时,要防止两种错误认识。一是不要以为凡是物品就是指具有实物形态的东西。物品既包括有形的东西,也包括无形的东西(即各种服务)。典型的公共物品一般是无形的,如政府提供的国防、消防、治安服务。二是不要把公共物品混同于公有物品。物品是公有还是私有,是从所有权归属
741、来区分的;物品是公共的还是非公共的,是从物品的使用是否具有竞争性与排他性来区分的。其二,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教材首先运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什么是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然后集中分析这些固有弊端所导致的各种经济问题和不良后果。教师可以通过补充各种鲜活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上述内容,或者让学生通过探究来感悟市场机制固有的弊端及其后果。3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框下设两目,分别讲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加强宏观调控。第一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当今世界,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既可以与资本主义结合,也可以与社会主义结合。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形
742、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结合,形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任何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教材第一框主要阐述各种市场经济的共性。第二框重点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个性,使学生明白市场经济前面加上“社会主义”,不是画蛇添足,而是画龙点睛。教材主要讲了两层意思。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可以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开展教学。其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一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二是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三是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讲述这三条基本特征时,教师应精心挑选一些典型的案
743、例材料,使学生感受到这些内容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此外,教师可以结合第二课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第七课共同富裕的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的理解。第二目:加强宏观调控。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为了加深学生对我国宏观调控的认识,本目教材侧重于从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手段等方面加以阐释。教材共讲了三层意思。其一,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一是市场的局限性需要宏观调控。对于这一点,可以引导学生重新回顾第一框第三目的内容。二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
744、职能。上述内容比较简单,可以由学生自己探究获得,教师注意点拨即可。其二,宏观调控的含义及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宏观调控,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教材没有进一步对四个目标的含义进行解释、分析,因为这些内容并不难理解。国家正是从经济状况的实际出发,适时调控,以达成调控目标。第三,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及其相互关系。这是本目的教学重点。教材分别介绍了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教材指出,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我国近两年
745、成功进行宏观调控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宏观调控的手段(尤其是经济手段)以及运用方法。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对此可引导学生回顾有关货币与财政的相关知识。(二)教学提纲 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 1市场调节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2)市场配置资源的具体运行机制 市场经济要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市场通过价格涨落、供求变化和竞争机制解决这三个问题 (3)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市场能够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传递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市场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2市场秩序 (1)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意
746、义 (2)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市场规则的各种表现形式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对人们进行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教育,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 (2)市场调节存在的弊端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所导致的后果 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加强宏观调控 (1)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2)宏观调控的含义及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3)宏观调控的手段及其相互关系
747、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的相互关系 (三)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操作建议 第一框 市场配置资源 第一目:市场调节。此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及方式。设计意图 一是导入新课。探究中的情景是现实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由此导入,可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调动学生思维。通过情景及设计的问题,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及资源配置方式的多样性。三是引导学生分析对比不同配置方式的利弊,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操作建议 (1)让学生先阅读、讨论,进而感悟并理解“由于相对于人的无限需要,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人类必须合理配置资源”。(2)教
748、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第二个问题。资源配置的方式很多,最常见的有计划和市场(还有其他方式,如习俗、组织等均可以起资源配置作用),二者各有所长。计划调节的优点是:能从宏观上保证经济的协调运行,能对国民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进行调整,能在收入分配上兼顾公平。计划调节的缺点是:难以反映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信息传递容易失真、扭曲;容易造成市场主体缺乏动力,缺乏活力。市场调节的优点是:能够对市场供求变化作出及时、准确、灵活的反应;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市场供求信息;能够给市场主体以强大的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等等。市场调节的缺点在后续课文中有详细的介绍。注意事项 (1)第一个问题较易理解,可由学生通过自主
749、探究得出结论,没有必要作过深、过宽的拓展。(2)第二个问题学生知之甚少,较难理解,教师应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关材料,降低学生探究计划与市场优缺点的难度。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同时注意适时点评、引导。如果时间不够,这一问可以在课后进行讨论。第二目:市场秩序。此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市场秩序离不开市场规则。设计意图 一是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理解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对于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重要性;二是通过感受和探究,理解建设市场规则对于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的重要性;三是对学生加强规则意识教育,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操作建议 (1)组织学生阅读材料,然后让学
750、生进行分析、讨论和归纳。(2)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恰当的点拨和提升。在市场竞争中,企业是运动员,政府是裁判员。如果裁判员充当运动员,即政企不分,那么市场就会出现不公平竞争现象。市场运行如果没有“游戏规则”,就会使市场运行处于无序、混乱状态,使得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无法实现优胜劣汰,甚至可能出现劣胜优汰等现象。注意事项 (1)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提升思辨能力、分析归纳能力。(2)这个探究活动的答案具有开放性,教师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发散思维,培养创新精神。(3)这个探究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德育功能。第二个探究活动:市场交易有风险。设计意图
751、 一是丰富学生的经济生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对经济生活的认识水平,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二是让学生感受到,市场经济中没有社会信用体系作保障,就不可能正常运行,进而认识到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三是着力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操作建议 (1)对于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先阅读探究活动的情景,由学生发言,教师再进行总结。在第一种情形下,由于交易存在延时交割,属于信用交易,债务人可能不履行合同,导致债权人利益受损。在第二种情形下,由于买卖双方对商品质量的信息存在不对称性,卖方可能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利用假冒伪劣商品欺骗消费者。(2)对于第二个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从
752、不同角度提出多种避免风险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消费者应该具有合同意识,用合同约束对方;政府加强法律法规的监管;购买相应的保险;等等。但最重要的措施应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注意事项 (1)此探究活动具有开放性,两个问题的答案不具有唯一性,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2)对于这一探究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时间和教学设计,灵活安排。如果课堂时间不够,可以放在课下进行。第三目: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此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设计意图 一是导入对市场调节局限性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二是提高学生参与市场经济的理性
753、能力,不要盲目参与市场,而要增强自己的预见力、判断力以及市场风险意识;三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市场经济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能让那些可能危害公民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的物品进入市场。操作建议 (1)本探究活动可先由学生阅读材料,探究、分析、回答问题。(2)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过的“价格与供求相互影响”的知识,归纳甜苹果变成“伤心果”的原因。市场调节不是完美无缺的,市场调节资源配置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枪支、弹药及麻醉品不能由市场调节,因为如果听任经营者自由经营这些产品,会严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注意事项 (1)此探究活动情景中的材料虽然
754、较为典型,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收集当时当地更具典型性的事例加以剖析,引领学生更真切地感受经济生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要注意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教育功能。教师在点拨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市场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3)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容易理解,教师适当点拨即可,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组织讨论。第二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此目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设计意图 一是让学生理解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二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
755、学生理解市场经济只是一种资源配置手段,既可与私有制相结合,更可与公有制相结合,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可以使公有制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操作建议 (1)在进行此教学内容前,可根据第四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有关知识,安排学生进行课外调查,收集我国或本地的所有制结构情况,或收集一家著名公有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经营发展状况。(2)分析、归纳课前的材料及此探究内容。师生共同归纳分析第一个问题,得出结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3)对于第二问,可让学生先进行分析、交流,然后教师点拨分析,得出结论。本探究活动所列举的案例雄辩地反驳了“市场经济只能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错误观点,证明公有
756、制完全可以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当然,公有制必须寻找合适的实现形式,以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注意事项 (1)对于此探究活动,可根据实际教学进度和时间,将课前的预习与课堂的归纳点拨相结合。(2)通过分析此探究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它可与资本主义相结合,也可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必然要体现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第二个探究活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设计意图 一是导入新课,结合具体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二是培养学生阅读图表的能力,及将图形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的能力。操
757、作建议 (1)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和阅读材料,指导学生归纳总结。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包括取消农业税、农产品价格保护、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政府财政补贴等。这些措施的采用,说明我国的市场经济不会任由贫富差距拉大,而是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2)为了更好地体现“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教师可以补充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使农民增收而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既丰富此探究活动的情景,又拓展学生的视野,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此问题的理解。注意事项 (1)此探究活动比较简单,不必花过多的时间。(2)在进行此探究活动时,教师应该注意帮助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和技巧。(3)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我国现在还
758、存在贫富差距,但这是走向共同富裕必然要经历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通过各种措施实现共同富裕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第三个探究活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设计意图 一是引导学生分析我国成功地进行重大工程建设的原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能力;二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操作建议 (1)首先由学生阅读材料,认真思考。然后由学生发言,教师对学生发言予以引导,使学生明确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759、。(2)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收集除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以外的其他重大工程的材料,或由教师加以补充。注意事项 (1)本探究活动比较简单,无需花太多的时间。(2)可以和第八课财政作用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3)在进行此探究活动时,教师要实现知识教育目标、能力教育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统一,引导、帮助和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制度的情感。第二目:加强宏观调控。此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加强宏观调控的措施。设计意图 一是帮助学生透过经济生活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二是帮助学生透过具体材料,了解我国宏观调控所运用的具体手段,懂得我国的宏观调控手段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760、三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操作建议 (1)首先让学生阅读探究活动的情景材料,联系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的相关知识,理解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市场调节存在的不足,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宏观调控。(2)学生对于何为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不是很清楚,通过开展师生的交流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知道,此探究活动情景中的准备金率、利率和财政税收等是典型的经济手段。查处违法用地、严肃税制及制定行业准入标准既有法律手段成分,也有行政手段成分,更多的是法律手段成分。加强新上项目市场准入审核属于行政手段。我国的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注意
761、事项 (1)第二个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设法帮助学生准确识别各种调控措施属于何种手段。(2)如果课堂时间不够,此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课后进行。三、重点、难点分析 (一)重点问题分析 1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 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是经济学最基本的问题,现代经济学就是着力研究资源合理配置的科学。在现代经济中,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计划虽然能从宏观上保证经济的协调运行,能对国民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进行调整,能在收入分配上兼顾公平,但是计划手段难以反映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信息传递容易失真、扭曲,容易造成市场主体缺乏动力与活力。正是由于计划手段存在严重不足,现代各国纷纷采用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
762、基础性机制。那么,市场究竟通过什么机制发挥作用呢?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主要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行情的变化来引导、安排和调整,即市场配置资源的具体机制主要是价格和供求两个机制。其实,价格机制与供求机制是密不可分的,供求状况的变化情况本身就是通过价格信号的变化反映出来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经营者以追求自己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为了追求利润,生产经营者总是通过观察价格的涨落来了解市场供求行情的变化,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从生产什么问题来看,如果某种商品供不应求,该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通过这个信号,商品生产者就会增加该商品的生产;如果某种商品供大于求,该商品的价格就会下跌,通
763、过这个信号,商品生产者就会减少该商品的生产。就如何生产而言,生产者也是通过观察生产要素市场的价格变化情况,来考虑如何选择最合理的生产方式与技术,即选择能够使生产成本最小化的生产方式与技术。如果某种生产要素的价格相对于其他生产要素的价格出现下降,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生产者在生产中会增加便宜要素的使用,减少昂贵要素的使用。就为谁生产而言,在市场经济社会,谁出的价格越高,生产经营者就为他生产,把产品卖给他。总之,在市场经济中,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实现资源的配置。有必要注意的是,供求、价格机制要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必须保证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否则,价格信号就不能准确反映市场供求的变
764、动状况与资源稀缺状况,失真的价格信号必然导致资源的错误配置。2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缺点 (1)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现代社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是因为它具有其他手段不具备的优点。第一,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市场要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必须保证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否则,价格信号就会失真。所以,不能笼统地说市场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竞争性市场才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第二,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市
765、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哪个企业的生产条件好,技术先进,管理科学,劳动生产率高,生产成本低,哪个企业就获利较多。因此,通过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资金、技术、劳动力必然向经营好、经济效益高的企业集中,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优化。这样,商品生产者、经营者从自身利益出发便会自动地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改进经营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必要提醒的是,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的前提条件是市场交易双方的信息要对称;否则,竞争的结果可能是劣胜优汰。(2)市场配置资源的缺点。虽然市场配置资源具有两个方面的优点,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在配置资源时也存在一些缺点。第一,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
766、。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枪支弹药、麻醉品、黄色音像制品等严重危害公民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的物品不能让市场调节。第二,市场调节存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自发性的主要表现及后果: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市场主体自发地追逐利益,为了自己利益而不顾他人的利益,于是可能导致不正当竞争行为与违德违法的逐利行为。盲目性的主要表现及后果:市场主体盲目决策,出现一哄而上或一哄而下,导致供求失衡,最终出现经济波动、资源浪费,以及收入分配差距加大。滞后性的主要表现及后果:市场调节属于事后调节,存在调节的时间差,不能及时传递信息,于是导致供求失衡,导致经济波动、
767、资源浪费。因此,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3规范市场秩序 市场经济靠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教材从学生非常熟悉的体育比赛入手,很自然地将市场竞争与体育竞赛进行类比,得出二者的共性,即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市场规则。首先,政府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体育比赛中,显然不可能有人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因为这样会导致比赛秩序的混乱,破坏公平竞争的原则,使比赛无法进行下去。同样,在市场竞争中,企业的角色是运动员,而政府应该是裁判员,即企业是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经济主体,政府仅仅是市场
768、竞争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不应该是市场竞争的直接参与者。如果政府直接参与市场竞争,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则会造成在制定规则和执行规则的不公正。不能公平地制定和执行市场规则,就如同没有市场规则,会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会破坏公平竞争的社会经济环境。没有公平有序的竞争,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有序地运行。因此,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即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要求调整好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即政府给企业提供一个活动的平台。打个比方,就是政府给市场主体修一条路,这条路又宽又平,中间有警示、横线、检查站;企业就是汽车,什么时候出发
769、、选择什么路线、什么时候到达,是企业自己的事。所以,企业和政府的关系是“政府把路修好,企业把车开好”。其次,市场规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保障。并不是只要实行市场经济,就必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秩序必须依赖市场规则来保障,市场竞争没有“游戏规则”会导致市场无秩序,不仅会妨碍市场调节作用的有效发挥,而且会阻碍、破坏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规范市场秩序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运行,使市场能有效地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最后,不遵守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现象。在市场经济中,可能存
770、在种种不遵守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现象。例如:违背市场准入规则,销售损害消费者身心健康的产品;违背市场竞争规则的地方保护主义,非法垄断行为;违背市场交易规则的强买强卖,巧取豪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等。另外,偷税漏税、走私贩私、商业欺诈、假冒伪劣、恶意逃废债务等行为,也属于不遵守市场经济“游戏规则”之列。4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1)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教材在这里的探究材料中讲到现代市场交换的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商品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分离,如生活中的贷款消费现象。二是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在信息方面具有不对称性。随着商品功能越来越复杂、品种越来越多,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
771、辨别越来越困难,生产经营者对商品质量的了解比消费者多得多。在上述情形下,参与市场交易会面临各种风险。由于交易存在延时交割或信用交易,债务人可能不履行合同,导致债权人利益受损。由于买卖双方对商品质量的信息存在不对称性,卖方可能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利用假冒伪劣商品欺骗消费者。其中,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克服这些风险的重要途径。(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诚信缺失会直接破环市场经济的运行秩序,直接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交易萎缩、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经济衰退。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现代企业在市场上立足的
772、必要条件。诚实守信能够使企业在市场中享有良好的声誉,这种声誉会形成企业的无形资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3)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的内容。教材提到了社会信用制度的两个重要内容,即信用监督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此外还包括信用资料收集制度、信用评级制度等。在本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也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市场经济又是信用经济,所以,我们应该树立诚信意识,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提高道德素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5社会主义市场
773、经济的基本特征 在当今世界,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可与资本主义结合,也可以与社会主义结合,我国选择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在市场经济前面加上“社会主义”,不是画蛇添足,而是画龙点睛。为此我们必须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和国家能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三个方面。首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事实表明,市场经济作为一种配置资源的方式,不是只能以私有制为基础,公有制经济也可以利用市场调节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因为,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条件下,企业也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也适用市场交易
774、原则。所以,那种认为市场经济只能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看法,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误解。所以,教材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其次,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在市场经济中,人们自发追逐利益,由于每个人的主观与客观经济条件不同,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社会成员的收入存在差距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趋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的收入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是难以避免的,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但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才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如果任凭人们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会影响
775、社会稳定。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注重效率的同时,必须注重公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为此,要通过政府干预,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帮助贫困地区和家庭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尽可能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最后,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我国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具备有利的条件和保证。一是公有制决定了人们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使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二是有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做政治保证。以上两个条件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不具备的。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
776、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运用多种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广泛的宏观调控,并且比资本主义国家做得更好、更有效。(二)难点问题分析 1市场准入规则、竞争规则、交易规则 市场准入规则是对进入市场的交易主体和交易对象进行的规范。市场准入包括进入市场交易的人员、企业、组织等要符合准入条件,以及进入市场的产品要符合市场基本要求。凡不合格的主体、商品均不允许进入市场,以保证交易安全和市场有序。竞争规则的核心是公正、公平,各个市场主体要在同等规则下公平竞争。自由公平的竞争是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的前提,任何违反竞争规则的行为都会降低资源利用效率,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违反竞争规则的一个重
777、要表现就是垄断,垄断既有自然垄断,也有人为垄断。在人为垄断中,通过行政法律手段阻止竞争对手的进入是最主要的原因;自然垄断则通常与规模经济(即企业规模越大,平均生产成本越低)有关。垄断的存在会导致交易价格偏高,产量偏低,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反垄断。对于人为垄断,应该尽量取消,以实现充分竞争;对于自然垄断,政府应该对垄断企业进行有效监管,尽量减少垄断带来的损失。我国正在制定反垄断法,成立反垄断委员会。市场交易规则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件。有了市场交易的规则和原则,市场上的各种交易活动便有章可循,买卖双方才不致引起不必要的纠纷,交易才能顺利进行。市场交易原
778、则的基本内容有: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等。市场中强买强卖、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行为,都违背了市场交易原则。总之,市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应该自觉遵守市场规则,这样才能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物品。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而言的。所谓非竞争性,就是多一个人消费不会给社会带来额外的成本。因此,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公共物品不应该排他,应该免费向公众提供。这样,生产者就没有积极性提供公共物品。所谓非排他性,就是不论是否付费和付费多少,消费者对公共物品均可获得等量的、相同的消费,即阻止
779、别人搭便车或吃免费午餐的成本极高。因此,由于投资回报极低,人们也没有积极性通过市场方式提供公共物品。因此,完全依靠市场调节,公共物品市场的运行必然会失灵。所以,政府的基本任务就是提供公共物品。在理解公共物品概念时,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不要把公共物品理解成法律上的公有物品;二是不要以为物品都是有形的,物品也包括无形的,公共物品大多是无形的,如政府提供的禽流感防治服务就是典型的公共物品;三是我们这里和教材所说的公共物品都是纯公共物品。3宏观调控的手段 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政府可以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施宏观调控。第一,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
780、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经济计划,如年度计划、五年规划、十年规划、远景规划、西部大开发及东部振兴战略等;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对外贸易政策、税收政策、汇率政策、扶贫政策、产品购销政策、产业政策等。其中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政策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第二,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法律手段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经济立法进行事前调整,二是通过经济司法进行事后调整。其好处是运用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第三,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
781、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行政手段具有直接、迅速的特点。行政手段要奏效就必须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但是,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地运用行政手段,因为过多地运用行政手段容易导致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恶性循环,硬着陆与强行起飞交替出现容易使经济运行大起大落。宏观调控的各种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调控手段的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4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政策。这个知识点学生在理解时可能
782、有一些难度,教师可以采用比较法来讲授二者的特点及作用,以加深理解。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信贷量、利率等进行调节和控制而采取的政策措施。二者的相同之处:都属于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二者运用的基本原则相同,即逆风向调节;二者均属于总需求调节工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扩张性和紧缩性之分。扩张性政策通常用于对付经济衰退,紧缩性政策通常用于对付经济过热。扩张性财政政策表现为增加财政支出、增发国债、降低税率,扩张性货币政策表现为降低存货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紧
783、缩性政策则反其道而行之。二者的区别。第一,制定者和实施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和实施的。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和实施的。第二,运用的杠杆不同。财政政策的杠杆有税率、财政支出、国债。货币政策的杠杆主要有利率、法定准备金率、信贷规模等。第三,效果的作用机理不同。财政政策产生效果的速度更快,货币政策产生效果的速度要慢。但是,财政政策会存在挤出效应,即将资源由政府支配可能会挤出民间投资。四、教学建议(一)课时安排建议 本课共安排两课时,每框一课时。(二)教学方法建议 1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实施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
784、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内容中,有一些现实的社会热点问题,如规范市场秩序、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等,教师可以多采用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讨论与课下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此同时,逐步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2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特别是在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时,教师的主体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课教学内容中基本理论问题较多,为了帮助学生通俗易懂地理解较为陌生的理论问题,如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等,宜多发挥教师
785、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注意及时点拨、讲授。3在讲述每一个知识点时,可以先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再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教师在讲课时,应补充典型的情景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情景材料,不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评价建议 1知识评价 对本课涉及的市场调节、市场秩序、市场调节的局限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及宏观调控等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测评、提问、单元测试、开展社会调查和撰写调查报告等方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2学习表现评价 对学生参与本课教学的表现,如课前准备、课上发言、合作探究、课堂学习行为和品质等,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和效果,应予以随时的、整体的评价。评价要以激励为主
786、,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他们深入思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学生的自我反馈、体验评价,也是评价的依据,也不能忽视。3学生的实际表现评价 本课教学内容涉及维护市场秩序、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等知识。因此,日常生活中学生的规则意识、法律意识、诚实信用的道德品质,应该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并通过评价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和觉悟。五、自我测评与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竞争性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这是因为()市场能够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能事先对资源配置作出合理安排市场能够调动人们的生产与创新积极性市场能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A B C D 2社会主义市
787、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A B C D 3禽流感等重大疫情严重威胁到人民生命安全,能否有效防控禽流感等重大疫情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但在社会生活中,市场并不愿意提供禽流感等重大疫情防控的服务,而要由政府提供。这是因为()A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 B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 C重大疫情防控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特点 D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 4自 2007 年 3 月 15 日起,广东省推广使用广东省出境旅游组团合同(示范文本),广东省工商局有关负责人透露,全省将针对房地产、汽车销售、旅游、保险业
788、的一些不平等格式合同,在全省推广“政府版”合同示范文本,并监督具体落实,以肃清“霸王条款”。之所以要肃清“霸王条款”,是因为()A它违背了公平有序的竞争规则 B它与公平公正平等的市场交易原则相违背 C它是市场自发配置资源的必然结果 D它违背了开放的市场准入规则 5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包括()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根本目标 A B C D 6政府宏观调控中最常见的经济手段是()A制定经济计划 B财政政策 C货币政策 D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简答题 7材料一: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
789、,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内容。材料二:当前,不讲信用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假冒伪劣、合同欺诈、金融诈骗、赖账拖欠、出口骗税、虚假介绍、剽窃抄袭、盗版侵权等种种行为相当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和市场经济秩序,污染了社会风气,给国家、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结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为什么说“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信用经济”。辨析题 82006 年 6 月 7 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草案)。会议认为,反垄断法旨在保护市场竞争,防止和制止垄断行为,尤其是要防止行政性垄断,维护市场秩
790、序。辨题:反垄断就是要削弱政府宏观调控。论述题 9在我国许多地方,地方政府对当地的利税大户实行“挂牌保护”。针对这一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有人则批评这种做法违背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主张政府应当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企业。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 C2 D3 C4 B5 C6 D 简答题 7答: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良好的信用制度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保障和促进作用。如果诚信缺失就会导致市场经济秩序混乱、交易萎缩、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经济衰退。因此,形成一个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经济的治
791、本之策。辨析题 8答:(1)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是,市场调节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宏观调控。(2)如果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可能会导致垄断,但宏观调控与垄断没有必然联系,正确适当的宏观调控是建立在遵循市场规律基础上的,不但不会产生垄断,反而有利于防止和制止垄断,保护市场竞争有序地进行。论述题 9答:政府应该一视同仁地保护所有的企业,政府作为裁判员应该公平对待所有的企业,不能搞歧视待遇,否则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六、教学资源链接 (一)名词解释 1市场失灵 狭义的市场失灵是指完全竞争市场所假定的条件不具备,从而导致资源配置效
792、率低下的现象。通常,经济学在狭义上使用市场失灵概念。广义的市场失灵还包括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所出现的经济波动以及所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公等现象。2垄断 与完全竞争一样,垄断也是一种极端的市场结构形式。完全垄断就是一家企业可以控制某种物品的供给量,进而可以影响其价格。完全垄断市场具有以下特点:唯一卖者,没有非常相似的替代品,对新企业存在极高的进入壁垒。垄断竞争是指许多厂商出售相近但非同质且具有差别的产品的市场组织。其特点有:厂商数目多,大量企业生产有差别的产品,厂商进出市场不受限制,厂商对价格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寡头垄断是同时包含垄断因素与竞争因素,更接近于纯粹垄断的一种市场结构。它是指少数几家厂
793、商控制整个市场产品的生产和出售的一种市场组织。其特征有:产品既可同质,也可存在差别;厂商数目较少;厂商对价格有较强的影响力,但不能决定价格;存在较高的进入限制。3垄断协议 经营者之间达成的旨在排除、限制竞争或者实际上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协议。协议包括:统一确定、维持或者变更商品的价格;限制商品的生产或者销售数量;分割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限制购买或者开发新技术、新设备;联合抵制交易;其他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4市场支配地位 市场支配地位,是指一个或者几个经营者在特定市场内拥有的控制价格或者排除、限制竞争的能力。经营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认定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在特定市场内独家经营的
794、;在特定市场内居于优势(压倒性)地位,其他经营者难以进入的;在特定市场内虽然存在两个以上的经营者,但他们之间无实质竞争的。经营者在特定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下列情形之一,可以推定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一个经营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二分之一以上的;两个经营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三分之二以上的;三个经营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四分之三以上的。(二)资料选辑 1四种市场结构的经济效率比较 这里的经济效率是指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高的经济效率表示资源得到了最佳配置或充分利用,低的经济效率表示资源没有得到最佳配置,或利用不充分。不同市场结构下的经济效率是不相同的,市场结构的类型影响经济效率的高低。经济学家通过对不同市场结构的分析
795、得出结论: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最高,垄断竞争市场较高,寡头市场较低,垄断市场最低。可见,市场的竞争程度越高,经济效率越高;反之,市场的垄断程度越高则经济效率越低。2我国反垄断法的制定及主要规定 为制止垄断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2006 年 6 月 7 日,国务院原则上通过了历经 12 年的有“经济宪法”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草案)。其主要规定如下。第八条(禁止垄断协议)禁止经营者之间达成旨在排除、限制竞争或者实际上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一致的行为。第九条(串通招投标)禁止经营者在招投标过程中串通
796、招投标,排除或者限制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第十六条(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不得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排除或限制竞争。禁止经营者在向其他经营者提供商品时限制其与第三人交易的价格或其他条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不得以垄断高价销售商品。第二十一条(掠夺性定价)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不得以排挤、损害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不合理或限制竞争的低价销售商品。第二十二条(差别待遇)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在提供相同商品时,不得对条件相同的交易对象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使其他交易对象处于不利的交易地位。第二十三条(拒绝交易)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
797、不得拒绝向购买者销售商品。第二十四条(强制交易)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不得以胁迫方法强制交易,排除或限制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第二十五条(搭售)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不得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第二十六条(独家交易)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不得要求其他经营者在特定市场内只销售自己的商品,不销售其他经营者的商品。第三十六条(强制买卖)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买卖其指定的商品或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第三十七条(限制市场准入)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经营者的市场准入,排除、限制市场竞争。第三十八条(强制
798、经营者限制竞争)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强制经营者从事本法所禁止的排除或者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第三十九条(抽象的行政垄断行为)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制定含有排除或者限制竞争内容的规定,妨碍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损害公平竞争的环境。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教育教学目标 (一)教育教学目标要点 1知识目标 了解总体小康成就的微观与宏观表现。知道总体小康存在的不足。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远景。知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方面的新要求。知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进程是不平衡的。理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了解
799、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理解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了解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理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宏观要求。了解统筹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2能力目标 辩证分析我国现状的能力。能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的理解能力。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能初步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自己生活与发展问题的实践能力。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评析不同发展观的认识、分析能力。对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宏观驾驭能力。能运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有关坚持或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典型案例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中华
800、民族伟大复兴与和平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追求真理、热爱科学、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增强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树立环保意识,养成环保行为习惯。坚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的信念。(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如下:描绘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涵义;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教学内容分析(一)内容结构分析 1总体逻辑结构 介绍完我们国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舞台上进行经济活动之后,教材接着从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进一步介绍我国经济生活的时代背景。简单地说,我国当前正处于
80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对我国当前经济活动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有一个全面、清醒的认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本课的逻辑结构是:由我国已实现总体小康,引出总体小康成就的微观表现和宏观表现由总体小康水平依然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引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性进而引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远景由明确经济建设的新要求,引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进而引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内涵由科学发展观引出经济发展战略,即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关要求。依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两框:“全面建设小康社
802、会的经济目标”和“又好又快、科学发展”。2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本框共设两目,分别讲述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以及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本目从一个探究活动切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教材共讲了三层意思。其一,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介绍我国总体小康取得的伟大成就。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认识到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讲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引用相关数据,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无需花过多时间。其二,我国总体小康水平存在的不足。我国现在
803、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这部分内容是本目的重点。只有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才能理解为什么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教师可引用相关数据,使学生对我国的总体小康存在的不足有更深切的领悟。其三,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远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伟大奋斗目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从经济、生态、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描绘了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远景。这部分内容不一定让学生识记,但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师可借助感
804、性材料打动学生、加深学生的理解。第二目:经济建设的新要求。本目介绍党的十七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方面的新要求,共讲了两层意思。第一,经济方面的新要求。这是本目的重点。教材对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学生应该熟记。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新要求,教师可以列举一些材料,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把握这些新要求。第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具体进程。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对此,学生有所了解即可。3第二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本框包括两目,分别讲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一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
805、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中,都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此,本课安排这一目。本
806、目教材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其一,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教材由一探究活动导入,说明经济发展不能片面追求 GDP,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然后,说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从作用上看,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强大思想保证。这里隐含着一个三段论:大前提四位一体的整个小康社会建设都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小前提经济建设属于四位一体的整个小康社会建设的内容;结论小康社会经济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教材此处安排的专家点评,呼应本目伊始的探究活动,批评崇拜 GDP 的荒谬,论证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其二,
807、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教材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解释分别加以说明。这是本目的教学重点。教材讲了四层意思。一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材没有讲发展的含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是强调发展的要求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二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材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808、以人为本,体现了我国的性质、发展经济的目的、社会生产的目的。三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教材由一个探究活动切入,活动材料体现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然后,教材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表述,分别对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了简单界说。四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教材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表述,概述了十个“统筹”。第二目: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本目教材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发展经济的部署,介绍相应的要求。需要说明的是,党的十七大关于发展经济的要求共有八项,但有的内容安排在教材其他地方介绍。例如: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在教材的第四课、第九课已经涉及;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
809、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要求,在第六课、第八课、第九课有所涉及;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将在第十一课讲。另外,考虑降低教学难度,教材对所要讲的内容也作了尽量简化的处理。本目教材共讲了五个问题。其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教材由一探究活动导入,活动的素材表明没有科技、创新,自主品牌就没有又好又快发展,探究的意图是让学生感受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教材的正文强调了自主创新的地位和要求。其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教材先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活动的素材表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消费的贡献率低;能源和资源消耗过大。让学生探究这一问题,有助
810、于学生理解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教材的正文,说明必须促进“三个转变”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鉴于教材涉及了三大产业,这又是学生没学过的内容,所以用相关链接的形式作了简单介绍。其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材先讲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然后概括
811、地讲了国家的政策和要求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教材使用的插图,分别反映发展农业靠科技和党的“三农”政策。统筹城乡发展涉及城镇化问题,教材在此用相关链接的方式,介绍了城镇化的含义和我国城镇化状况,供学生参考。其四,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主要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教材简要地讲了两点:一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二是坚持这一国策的要求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
812、庭。其五,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减轻学生负担,教材只是介绍了我国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二)教学提纲 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总体小康水平 总体小康的发展历程 总体小康的成就 (2)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2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1)新要求的具体内容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建设生态文明 (2)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第二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贯彻落实
813、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2)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建设创新型国家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统筹城乡发展 (4)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三)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操作建议 第一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本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中山人生活的巨大变化。设计意图 一是让学生知道我国总体小康取得了伟大成就;二是提高学生透过具体经济生活现象发现问题本质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经济生活,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培养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能
814、力;三是让学生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念,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豪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操作建议 (1)对第一个问题,教师可让学生直接阅读分析、归纳概括,并适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中山人生活的巨大变化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我国已经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对第二个问题,教师既可让学生直接在课堂回答,也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自己家乡或家庭在经济建设、生产发展、收入状况、生活水平(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在课堂内分组进行交流,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
815、的印象。为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师还可让学生调查自己的长辈,请他们以其亲身经历来说明家乡的变化。(3)对第三个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自己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注意事项 (1)本探究活动比较简单,不宜多用时间。(2)不能为了应试而只重视第一问的要求,忽视第二问和第三问的要求。第一问在课堂内就完全可以解决,而第二问只有引导学生通过课外的观察才能比较好地完成。因此,利用好第二问,有利于体现新课程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基本理念。对第三问,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能只谈个人的幸福生活,更重要的是要畅想社会、国家的美好未来,激励学生为创造我国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学习、奋发图
816、强。第二目:经济建设的新要求。本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翻两番的计算。设计意图 一是让学生明白翻两番后,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二是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三是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我国经济发展的美好未来,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四是导入后续的教学内容,即经济建设方面的新要求。操作建议 (1)教师可先让学生直接在课堂上计算,并展现结果:翻两番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 3 200 美元。(2)引导学生思考第二问。由于我国人口每年增加 1 000 万左右,因此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要求比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要高。注意事项 (1)该探究活动是一个简单的数
817、学计算,学生完全可以很快在课堂内完成。(2)教师不能仅仅只要学生计算,而要联系教材后面经济建设的目标,引导学生透过翻两番这一现象,归纳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将大幅提高的本质。第二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第一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本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片面追求 GDP 增长的危害。设计意图 一是使学生认识到单纯追求 GDP 增长的危害,二是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是让学生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操作建议 (1)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分析,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再在全班进行交流,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818、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这从反面证明: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2)建议教师以本探究活动为基础,引导学生课前或课后收集有关 GDP 核算的资料、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材料,以加深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的认识。注意事项 (1)教师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片面追求 GDP 的增长对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国家的发展无益,从而认识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2)本探究活动不能只要求学生回答“有益”与否,而要具体说明理由。第二个探究活动:张家港的科学发展。设计意图 一是让学生从正面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性及意义;二是培养学生透过
819、现象发现本质的能力,阅读分析的能力和概括归纳的能力;三是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操作建议 (1)第一个问题可先让学生阅读分析,然后相互交流补充,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具体情况适时进行点评。第一个“看不见”,主要说明该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工业、服务业比较发达;第二个“看不见”,主要说明该市城乡统筹发展成效显著;第三个“看不见”,主要说明该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第四个“看不见”,是说该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由于张家港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社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也给该市居民带来极大的实惠。(2)第二
820、个问题可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不管学生谈多少具体的启示,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最核心、最根本的是必须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注意事项 (1)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归纳的基本技巧。(2)如果教学时间紧,本探究活动可以在课后进行。第二目: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本目共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设计意图 一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现象,了解相关经济形势;二是感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由此重视现在的学习;三是认识创新的极端重要性,没有创新品牌算不上服装大国,没有核心技术赚不到大钱;四是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并以此激励
821、学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操作建议 (1)走进情景。让学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选择的意图和活动的要求。(2)畅所欲言。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充分发表意见。(3)全班交流。让各小组的代表发言,同伴互相启发。(4)心灵震撼。教师点评,归纳上升,打动学生的心灵。我国是纺织服装出口大国,但不是强国。我国出口的服装,质地、板型、做工均不错,但售价仅为欧洲同样服装的十分之一;能卖出大价钱的是洋品牌,我们要从赚的钱中拿出很大一部分交给品牌持有者。电器商品也是如此。没有核心技术,我们只能为洋人打工,辛辛苦苦生产却让洋人拿大头。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的创新能力不强,没有自己更多的世界名牌和核心技术。创新是一个民族
822、进步的灵魂。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经济发展靠创新,人才培养靠创新,搞好管理靠创新,提高效益靠创新,节约资源靠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靠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靠创新,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一切问题都要靠创新。为此,国家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国人要培养创新精神。作为学生,现在要努力学习,为掌握创新本领作准备。注意事项 (1)教师要帮助学生读懂材料,抓住要害。(2)探究具有开放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3)教师要以情动人,激励学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去努力。(4)教师要掌握时间,注意落脚点要实。第二个探究活动: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解。设计意图 一是培养学生分析经济数据
823、、解析经济现象的能力;二是学会比较,在比较中发现问题;三是感悟资源的稀缺,增强珍爱资源环境的意识;四是起导入的作用,引发学生思考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操作建议 (1)明确意图。让学生阅读材料,读懂材料说的是什么,明确探究活动的意图和要求。(2)抓住关键。让学生简单议一议,找出两段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3)启发诱导。教师从解决这些问题的角度,引导学生讨论应该怎么做。学生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熟悉,他们的理解可能各式各样。教师要结合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应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我国能源资源消耗高,应该使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
824、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4)顺水推舟。教师联系学生的发言,过渡到对后续内容的讲解。注意事项 (1)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经济数据的能力。(2)学生对此活动的结论生疏,教师要注意引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要怕说错。(3)要考虑教学实效,如果学生讨论有困难,就以教师讲授为主。(4)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尤其是爱护环境的教育。三、重点、难点分析(一)重点问题分析 1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1)我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原因或必要性。第一,我国只是总体上达到小康。
825、我国已经完成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步、第二步,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了总体小康。在此,教师可通过数据、事例,进行纵向对比,使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感受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现在达到的总体小康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与全面小康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适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首先,我们现在达到的总体小康仍然是低水平的。2000 年,从人均收入来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6 280 元人民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有 2 253 元。而且,农村有 3 000 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城镇尚有 1 800万纯收入在最
826、低生活保障线之下的贫困人口,全国尚有 6 000 万人处于低水平的温饱。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 GDP 仍然不高。2006 年,国内生产总值虽然达到 2094 万亿元,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 GDP 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可见,虽然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很大的成就,但依然处于低水平阶段。其次,我们现在达到的总体小康仍然是不全面的。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目前的小康基本上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最后,我们现在达到的总体小康仍然是发展很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
827、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小康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这些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从城乡看,2000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 2791。2006 年,这一差距扩大到 3281。从地区看,2005 年,我国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上海市(34 345 元)是最低的江西省(13 688 元)的 251 倍。根据国家统计局小康生活水平的分析报告,1999 年西部地区小康水平实现程度为 8418%,东部实现程度为 9786%,中部为 9318%。从 GDP 来看,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上海市,已突破 4 000 美元,最低的贵州省却只有 300 多美元。从不同收入群体看,不同群体之间
828、的收入很不平衡,而且存在着扩大的趋势。因此,不管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多大的成就,我们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地看待总体小康中的不足,分析前进中所存在的困难,提出更高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此,我们必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共同富裕。第三,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面临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国内国际环境有利于聚精会神谋发展。综上所述,在取得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步、第二步的伟大胜利时,党的十六大
829、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2)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新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007 年 10 月,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新要求。党的十七大关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主要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这些内容,分别安排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来讲。至于经济生活,只讲与经济建设相关的新要求。(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远景。党的十七大报告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830、的美好蓝图:“到 20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这一美好蓝图,在教材上已经呈现。这部分内容,不必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要借助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感受美好未来,追求美好未来,自觉为祖国的发展作贡献;要
831、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真正收到思想教育的实效。2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报告指出:“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共提出以下五方面的新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
832、、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 年比 2000 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
833、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834、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以上新要求,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个方面,需要安排在不同学科对学生进行教育。本课教材讲经济建设方面的新要求,因而舍弃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内容,仅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三个方面中,选取与经济相关的重要内容作简单介绍。这部分内容概括性强,离学生较远,既是本课重点又是难点。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可概要地讲,抓住要点;有重点地讲,让学生把握教材上涉及的简单内容即可,不必按十七大原文详细讲解。3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
835、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党的十七大报告,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
836、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
837、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
838、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这部分内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教师不必按十七大报告扩展教材上的内容,抓住教材上的要点即可。讲每个要点时,可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在讲完各个要点时,要注意帮助学生综合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二)难点问题分析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产出增加。通常以 GDP 及其人均值来表示。经济发展,是指不发达经济摆脱贫困落后,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法律
839、、观念习俗变革的进程。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保证。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而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例如,由于制度上的原因,增长的结果是两极分化,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又比如,产出增长较快,但产出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无济于国计民生,而是国民经济的虚耗;为了片面追求快速的产出增长,不顾人民的福利,不考虑所付出的社会代价。以上几种情况的出现,都表明增长和发展并非一致,可能有增长而无发展,或者说出现“无发展的增长”。2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三大区别 第一,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2000 年底,
840、我国人均 GDP 只有 800多美元,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到 2020 年,我国人均 GDP 将达到 3 200 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总体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第二,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小康除注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外,还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第三,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我国全面建设小
841、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教材的重要内容,但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理解这个难点,教师可抓住以下几个方面。(1)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付出的代价过大。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以来,我国虽然已在这方面取得不少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更加突出,资源环境面临
842、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短期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更好地体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深刻地反映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要求,更全面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其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包括内外需结构、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结构在内的整体需求结构的调整方向,是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的问题提出的。国内需求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19792005 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 96%。其中,国内需
843、求的贡献率高达 926%,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只有 74%。人口大国尤其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加具备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的有利条件。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必须处理好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关系。近几年,我国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的贡献率持续降低。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 2000 年的 217%,增加到 2006 年的 407%。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由 2000 年的 638%,降到 2006 年的 389%。我国投资增长更快,从而使投资与消费出现不协调,经济增长过多依靠资本形成。从消费领域自
844、身来看,消费结构性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不强。这一问题,制约了经济健康发展。因此,要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而不是短期的繁荣,必须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把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其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三大产业之间比例不合理的问题提出的。我国农业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工业大而不强,制造业规模虽已位居世界第三,但缺乏自主知识
845、产权、核心技术和世界知名品牌。消耗高、污染多的行业和企业所占比重过高。服务业发展滞后,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低十几个百分点,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需求。与此同时,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方向出现偏差。近年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不仅没有改变,反而继续强化,进一步加重了资源环境的压力。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2002 年以来一路攀升,由 448%提高到 2006 年的 48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 55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 2002 年达到峰值以来一路走低,由 415%减低到 2006
846、 年的 39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 457%降到 386%。因此,必须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推动发展的主线。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逐步实现农业由弱变壮;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加速发展服务业,实现服务业由慢变快。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其三,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经济增长中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而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的问题提出的。2005 年,我国国
847、内生产总值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为 226 万亿美元,占世界生产总值的 5%左右。但为此投入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却比产出所占比例高得多。2005 年,我国消费石油 3 亿吨、原煤 214 亿吨、粗钢 35 亿吨、水泥 105 亿吨和氧化铝 1 561 万吨,分别约为世界消费量的 78%、396%、318%、477%和 244%。我国经济增长付出的能源、资源代价过大,是不争的事实。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缺少世界知名品牌,我们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换来微薄的利益,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无论是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的
848、新情况以及资源环境的压力看,我国己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等带动经济发展的阶段。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这一难点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强,离学生又远,因此教学要求不能过高。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掌握要点就算达标了,不必展开讲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想些办法,比如提供对比材料,列举典型实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挖掘其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比如,培养从实际出发的意识、环保意识、创新意识,尊重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等。四、教学建议(一)课时
849、安排建议 本课应安排两课时,每框一课时。(二)教学方法建议 1探究式学习法 为体现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灌输变为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和学习,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以便让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上的或者自己准备的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讨论、争辩、合作探究。对于本课的探究活动,教师既可运用课本的探究材料,也可设计提供更贴近学生生活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新材料。在运用这些探究材料中,教师一要注意充分挖掘材料的内涵,设计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二要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全程引导和参与,要紧紧把握学生探究活动的节奏和时间,密切注意学
850、生学习目标的达成。2讲授式教学法 本课涉及许多理论性比较强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对许多新知识和重难点知识仍应以讲授法为主,将传统的讲授法与探究式学习法相结合。例如,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问题,建议以教师讲授为主,有重点地进行分析。教师在讲授此课前,可先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调查。例如,当地改革开放前后生产、生活状况,或从网上查找我国和家乡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及不足。教学中,要把教材知识与调查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当前我国总体小康的不足,更好地理解全面小康经济建设的新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3讨论式教学法 本课的探究活动设计了若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
851、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自主生成知识,深刻理解知识。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也可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本课第二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中为什么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可以采用这个方法。4多媒体教学法 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运用图表、图片、图画等传统媒体,也可运用幻灯、音像、课件等现代媒体。(三)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要结合学习方式来进行。本课的评价可以参考以下方式。1知识评价 本课涉及诸多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评价不能忽视。评价的内容参见本课知识目标。评价的方式可以采用测评、提问、课后作业、阶段考试、撰写小论文和社会实践调查分析报告等。2学
852、习表现评价 对学生参与本课教学的表现,如课前准备、课上发言,参与学习的态度,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自己的体验收获,以及学习的成果等,应予以随时的、整体的评价。评价要以激励为主,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他们深入思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要注意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习伙伴的评价,要强调能力评价。五、自我测评与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 2006 年,中国 GDP 已经达到 2094 万亿元,但人均 GDP 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在全球排第 110 位。这一材料表明()A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只是总体的、低水平的小康 B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不全面的小康 C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D我
853、国必须坚持把提高经济增长速度放在首位 2 2006 年,我国 GDP 突破 20 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 107%。这是中国经济第一次出现连续 4 年在两位数平台上加速增长。这一经济现象主要表明()A我国人民生活已经达到全面小康水平 B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就 C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实现了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 D我国已建成完善的市场体制和更具活力的经济体系 3到 2006 年,中国三大产业在 GDP 的比重,已由 1978 年的 284824 变为 155134。三次产业的上述变化说明()A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B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日益薄弱 C我国已经走出一条新型工业
854、化的路子 D我国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得到全面提高 4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体现了()A全面发展思想 B协调发展思想 C可持续发展思想 D以人为本思想 5与过去“又快又好”的提法不同,2006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两字对调,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理念正在悄然转变。这一转变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更加注重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我国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必须做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 A B C D
855、 6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 A B C D 简答题 7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单位:%)指标 1957 年 1978 年 1998 年 2005 年 城镇居民 584 575 445 367 农村居民 685 677 534 455 (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划分标准,恩格尔系数在 60%以上的为绝对贫困,50%60%的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请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回答:(1)上述表格
856、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2)为解决上述经济问题提几点建议。辨析题 8 20032006 年,中国经济的年增长速度分别是 10%、101%、104%、107%。正是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才有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的大幅度增加。辨题:只要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就能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论述题 9材料一:2004 年中国原油消耗量占世界消耗量的 74%,原煤占 31%、铁矿石占 30%、钢材占 27%、氧化铝占 25%、水泥占 40%,而创造的 GDP 仅为世界的 44%;8 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 47%;单位 GDP 污染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
857、几十分之一。2006 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2%的目标。材料二:2006 年 1 月 1 日,农业税条例的废止,使延续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成为历史。该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达 3 397 亿元,比上年实际执行数增加 42 亿元。年末,中国银监会公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材料三:2006 年 8 月 9 日,商务部公布了由多个部门联合下发的、于当年 9 月 8 日起施行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首次强调,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必须符合中国的产业、土地
858、和环保政策。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所涉及的各方当事人应当按中国税法规定纳税,接受税务机关的监督。(1)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怎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 A2 B3 A4 D5 D6 C 简答题 7答:(1)上述表格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实现了由绝对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转变;城镇居民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富裕的转变。但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2)我国当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小康,为此,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经济、政治、文
859、化、社会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辨析题 8答:(1)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因此,实现全面小康,首先必须大力发展经济,长期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2)如果仅仅保持经济较快的发展速度,而不注重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的统一、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3)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必须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此,必须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更平衡的小康。(4)认为坚持经济高速增长就能实现全面小康的观点是片面的。论述题 9答:(
860、1)材料一说明我国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材料二说明我国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材料三说明我国坚持内外资企业平等竞争,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2)要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完善并严格执行能耗和环保标准,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健全节能环保政策体系,加快节能环保技术进步,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强化依法监督管理,认真落实节能环保目标责任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综合运用财税、信贷、价格等经济手段,促进节能环保
861、工作;要深化重要资源性产品价格和排污收费改革,完善资源税制度,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快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要积极推进以节能减排为主要目标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坚决依法惩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六、教学资源链接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宏观经济的基本尺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本国(地)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劳务)的市场价值。准确理解这一概念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所以最终产品都是按其市场价格计入 GDP 的。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测度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
862、产品的市场价值,以避免重复计算。其中的最终产品,是指在计算期间生产的但不重复出售,是最终使用的产品。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物品用的产品。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不取决于产品本身的物质属性,而从它在再生产的循环流转中的功能来区分。一块布卖给制衣厂作原料,是中间产品,卖给家庭主妇直接制衣就是最终产品了。根据不重复出售这一要求,一般把用作个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的产品称为最终产品。作投资用的产品如一台机器卖给某一企业作设备,看来似乎是用于生产别种产品的中间产品,但由于它不再出售,因而还是最终产品,和用作原料的中间产品不同。此外,企业年终盘存时的库存货物也被当作最终产品,它可以看作
863、企业自己最终卖给自己的最终产品。这里所说的最终产品既包括有形的产品,也包括无形的劳务。第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而不是销售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只要生产出来的都应计入GDP。第四,国内生产总值包含时间因素,是一个流量概念而不是存量概念。凡是在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都应当计入当期 GDP,反之不应当计入。第五,国内生产总值一般仅指为市场而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GDP 的测算方法如下:收入法:GDP工资利息利润地租折旧政府间接税净值;支出法:GDP消费投资净出口政府购买支出。2绿色 GDP 绿色 GDP 是扣除经济发展对自然和人的损害之后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净值,是建立在以人为本
864、、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观念之上的新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最重要的经济核算指标,但它没有扣除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所造成的损失。为了矫正这一缺陷,世界银行在 1997 年推出绿色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新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能源耗竭、矿产品耗竭和二氧化碳的排量等折合成美元,再对 GDP 进行核减,形成绿色 GDP,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包括环境损失之后的真实国民财富。绿色 GDP 占 GDP 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在我国,北京、浙江、安徽、广东、福建、江苏等多个省市早已明确要求将“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纳入其经济统计体系
865、。3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指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可以由个人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也就是从个人收入中减去个人所得税和非税性支付以后的剩余部分。用公式表示就是: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和非税性支付 4循环经济 在技术层次上,循环经济是与传统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的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的另一种模式,即“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流动模式。其核心是提高资源、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它的技术经济特征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将污染尽可能地在生产企业内进行处理,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排放;对生产和生活使用过的废旧产品进行全面回收,可以重复利用
866、的废弃物通过技术处理进行无限次的循环利用;对生产企业无法处理的废弃物集中回收、处理,扩大环保产业和资源再生产业的规模。发展循环经济是消除经济增长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的必由之路。5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就是按一定环境质量要求,在不超出环境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对环境可支配的人口、经济规模和容纳污染物的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各区域承载能力和承载水平。由于环境承载能力是由水、土地、大气等环境要素决定的,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可以通过对环境要素的评价来实现,“木桶原理”适用于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即最薄弱的环节决定承载总体能力。(二)理论动态 1国民经济核算为什么要使用绿色 GDP 国民经济核
867、算理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 17 世纪的欧洲。以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开始估算国民收入。1947 年,联合国发表了第一个包括五张核算表和四张补充表的简明账户体系。1968年正式推出国民账户体系,简称 SNA。1993 年联合国第 27 届统计委员会上一致通过建立统一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 SNA 体系。目前,我国与国际接轨的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建立,主要包括五大核算(生产总值、投入产出、资金流量、国际收支和资产负债)、七大账户和两个附属表(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GDP 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它避免了重复计算
868、,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价值。但是,GDP 不能说明产出的产品和劳务的种类,不能说明使用这些产品和劳务而获取的福利的大小,不能反映收入的分配情况,大量未通过市场的产品和劳务得不到反映,更不能反映出人类为经济增长而付出的代价,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治安恶化等。相反,人类为解决这些因经济增长而带来的问题所投入的资源,会以投资的形式计入 GDP。为此,有人提出绿色 GDP 的概念用以弥补 GDP 核算中的不足。所谓绿色 GDP,是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 GDP 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
869、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绿色 GDP 不仅能反映经济增长水平,而且能够体现经济增长与自然保护和谐统一的程度,可以很好地表达和反映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和要求。绿色 GDP 占 GDP 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实现的经济福利越高。绿色 GDP 的计算公式:gGDPGDPDmDn。此公式中 gGDP 表示绿色 GDP,Dm 表示人造资本折旧,Dn 表示环境退化的损失。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将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建立资源环境与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拓展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功能。但是,当前实行绿色 GDP 存在许多重大难题。
870、一是“绿色”的范畴尚不明确。目前,绿色 GDP 只是提出一个概念,就像一个美丽的“神话”,给人们以向往和追求,但其具体标准和界线尚不清晰。过去认为是绿色的东西今天也许就不怎么绿了,今天的绿色明天可能就变“灰”或变“黑”了。搞清概念是统计首先要解决的课题。二是资源环境的实物量核算尚不健全。资源环境的核算通过两种基本手段来实现,即实物量核算和价值量核算。价值量核算要建立在实物量核算的基础上,而我国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实物量的核算尚在研究之中。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附录表”中,“自然资源实物核算表”目前尚未全面组织实施。三是资源环境如何定价。能在市场交易的资源可用市场交易价格来估价,但不能交易的各种
871、资源的估价就争议很大,特别是相对于自然资源,无形环境的价格就更不容易确定。尽管目前国际国内有关机构和学者付出了巨大努力,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难题都没有解决。2为什么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5 年 12 月 5 日7 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 2007 年工作进行具体部署,提出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四的新台阶。要实现“十一五”规划经济发展目标,只需保持 75%的年均增速,但要完成节能降耗减排的目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过去“又快又好”的提法有所不同,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深刻认识“又好又快
872、”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为此,必须做到“三个协调”,即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好与快这一前后顺序的调整,表明中央在经济工作指导方针上更加注重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3发展现代农业 2006 年 12 月 22 日23 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总的思路和目标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
873、效益和竞争力。为此,要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务必抓好粮食生产,加快构筑产业体系,着力提高装备水平,不断强化科技与人才支撑,大力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三)资料选辑 1“小康”概念的由来 小康,最早出自诗经。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它相对于“大道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一种理想社会。受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这种社会理想从未得到过实现,但小康思想在中国民间却影响深远,盛行千年而不衰,成为普通百姓对生活的追求目标。1979 年 12 月 6 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来描
874、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说:“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1982 年 9 月,党的十二大把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标、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十二大指出,从 1981 年到本世纪末的 20 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这个目标,城乡人民
875、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物质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1987 年 10 月,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列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到 20 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90 年 12 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对小康的内涵作了详细的描述:“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2000 年 10 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2002 年 11 月 8 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
876、了今后 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我们要在本世纪头 20 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16 项指标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确定的原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四个方面的 16 项指标。其中经济方面 4 项指标,社会方面 7
877、 项指标,环境方面 3 项指标,制度方面 2 项指标。经济指标 (1)人均 GDP。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到 2020 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 2000年翻两番。实现这一目标,GDP 必须保持年均 72%的增长速度。根据改革以来的历史经验以及对经济增长的有关预测,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2)非农产业就业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是一条普遍的规律。19802000 年,我国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年增 094 个百分点。如果未来 20 年劳动力仍以这一速度向非农产业转移,那么,2020 年非农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应达到 70%左右。(3)恩格
878、尔系数。根据国际经验,人均 GDP 在 3000 美元左右时,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在 30%上下。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居民生活状况的变化情况,我国用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以及最低收入五分之一人口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作为描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活目标的重要指标。根据国际经验,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可以降到 30%以下,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可以降到 40%以下。关注最低收入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状况,是国际上通行的研究社会公平状况的做法。2002 年,城镇居民最低收入五分之一人口的恩格尔系数已降到 50%以下(为 460%)。到 2020 年时,全部人口中最低收入
879、五分之一人口的恩格尔系数至少应降到 50%。(4)城乡居民收入。19802000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5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64%,分别低于 GDP 年均增长速度 40 和 35 个百分点。在未来的 20 年中,GDP 年均增长速度将慢于前 20 年。如果居民收入增长与 GDP 增长之间的关系维持不变,那么,居民收入增长将更加缓慢。考虑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的发展思想和“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将得到贯彻落实,居民收入增长率与 GDP 增长率之间的差别有望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相对差距也有望缩小。可以估计,在 2020年 GDP 翻
880、两番之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是 2000 年的 3 倍左右,按 2000 年价格计算,为 20 000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是 2000 年的 35 倍,按 2000 年价格计算,为 8 000 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 2000 年的 281 下降到 251。社会指标 (5)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的基尼系数已在 045以上。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我国将加大对于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可以预计,在未来 20 年中,我国的基尼系数将呈下降之势,2020 年有可能下降到 04 以下。(6)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为全体国
881、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包括基本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2020 年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应达到 100%。(7)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为了从总体上综合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受教育情况,选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衡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比较合适。国际上一般选用 15 岁和 15 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判断国民受教育水平的依据。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1 人类发展报告的资料,2000 年,我国 15 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64 年。同年,世界高收入国家为 10 年,美国为 121 年。我国一般选用 6
882、岁和 6 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作为判断国民受教育水平的依据。2000 年,我国 6 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762 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国将全面实现 9 年义务教育,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可能实现更高水平的义务教育,同时,其他各种形式的教育也将得到较快发展。2020 年,我国 6 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可达到 10 年。(8)人口预期寿命。预期寿命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指标,既能反映社会、经济的进步状况和医疗水平的发展状况,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人们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根据世界银行2003 年世界发展报告,2000年低收入国家的人口出生时预期寿命为 59 岁,中等收入国
883、家为 69 岁,中低收入国家为 64 岁,高收入国家为 78岁,我国为 714 岁。我国的预期寿命显著地高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2020 年我国的预期寿命可望达到75 岁。(9)文教体卫增加值比重。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将不断上升。根据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联合建立的北美产业分类方法,文化产业包括娱乐业与电子传媒业、印刷业与出版业、旅行与旅游业。在我国的统计体系中,还不存在对于这类产业的系统统计。因此,我们选用文教体卫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反映文化产业的替代指标。2000 年,我国文教体卫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
884、的比重为 36%,文化产业比较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文化产业重要性认识的提高,我国的文化产业将得到较快的发展。据估算,至 2020 年,我国文教体卫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可达到 10%。(10)犯罪率。为居民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国际上,一般选用“暴力犯罪率”作为反映居民生活安全环境的一项指标。这里,我们选择刑事犯罪率作为反映居民生活安全环境的指标。2000 年我国平均万人中公安机关立案的刑事案件为 29 起,2020 年应降至 15 起万人以下。(11)日均消费性支出小于 5 元的人口比重。日均消费支出小于 1 美元的人口比重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贫困状况和公平状况
885、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缺乏类似的统计,但有关于城乡人口的贫困标准,可以根据这些标准设计这一指标。现阶段,我国城市居民家庭贫困线为 2 310 元人,农村居民家庭贫困线为 627 元人;城市最低救助标准应为每人每日 63 元,农村最低救助标准应为每人每日 17 元。这些标准是保证贫困人口基本生存需要的最低标准。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2020 年,城乡贫困人口日均消费支出均不应低于按目前价格计算的5 元。到 2020 年,我国日均消费支出小于 5 元的人口比重应降到 0。环境指标 (12)能源利用效率。为了反映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以及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我们选择能源利用效率作为
886、环境方面的重要指标。国际上一般选用千克煤当量的产出作为反映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1998年,我国千克煤当量的产出是 065 美元,世界平均水平是 232 美元,低收入国家为 058 美元,中等收入国家为 145 美元,上中等收入国家为 182 美元,日本是 587 美元,美国是 266 美元。2000 年,我国千克煤当量的产出是 68 元(相当于 082 美元),比 1998 年有所提高,但是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将进一步提高。2020 年,按 2000 年的价格计算,我国千克煤当量的产出可达到 20 元(相当于 24 美元),与
887、目前世界的平均水平相当。(13)使用经过改善水源的人口比重。能够使用经过改善的水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国际上,用使用经过改善水源的人口比重作为评价居民用水状况的指标。根据世界银行2001 年世界发展指标提供的资料,2000年我国安全卫生水普及率为 75%,世界平均水平为 81%,上中等收入国家为 87%,高收入国家为 100%。2020 年,我国城乡居民的安全卫生水普及率可达到 90%左右。这一水平虽然高于目前上中等国家的水平,但经过努力可以达到。(14)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环境质量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国际上通常选用环境污染综合指数作为评价环境质量的指标。环境污染综合指数是将大气、
888、水质、噪声等污染状况综合起来对环境质量进行考察的指数。现在,国内有关方面正在研究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和判断标准。制度指标 (15)廉政建设。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由设在柏林的世界性反腐败组织所设计的腐败指标来评定公共机构的腐败状况。这种方法计算复杂,与调查对象的主观判断关系密切,客观性不太强。结合中国国情,同时考虑到可操作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我国把全国检察机关直接立案的贪污贿赂和渎职案件数,与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就业人数之比,作为反映廉政状况的替代指标(姑且称之为“廉政指数”)。2000 年我国万名国家机关、党政机 关和社会团体就业人员中检察机关立案的件数为 41 起,至 202
889、0 年,应降至 10 起/万人。(16)政府管理能力。政府管理能力涉及公共财政管理、国家储备状况、法律法规建设、社会秩序维护等诸多方面。为体现小康指标体系的简洁性和易操作,我国选用非正常死亡率作为全面小康指标体系中评价政府管理能力的一个替代指标。这一指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2000 年为十万分之十五,2020 年应降至十万分之五。3我国区域发展概况 “十五”时期,我国东部十省市、东北三省、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124%、109%、107%和 111%,区域之间经济增长率的差距已缩小到个百分点左右。这说明,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都处在快速增长
890、的阶段。当然,由于地区之间区位不同、经济规模不同、人口数量不同、增长起点不同,目前地区之间实际的差距仍然较大。2005 年,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四个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55%、87%、188%和 17%;财政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 602%、81%、152%和 166%。如果以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 100,则东部地区为 1534,东北三省为 104,中部地区为 68,西部地区为 606。2005 年,东部地区十省市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 598%,出口额占 89%。4中国每年因污染损失 10%GDP 全国有 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40%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流经城市的
891、河流 95%以上受到严重污染;3 亿农民喝不到干净水,4 亿城市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三分之一的国土被酸雨覆盖,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 20 个城市我国占了 16 个。这是来自多个渠道勾勒出的环境现状。综合世界银行、中科院和环保总局的测算,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 GDP 的 10%左右。515 亿环保投资青藏铁路 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全长 1 142 千米)、被誉为“钢铁巨龙”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修建在珍稀物种丰富、生态环境脆弱的青藏高原之上,穿越了可可西里、三江源、羌塘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旦破坏沿线的环境,短期内很难恢复。如何在工程建设中保护好沿线脆弱的生态环境,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892、青藏铁路建设单位认真贯彻环保要求,紧密结合工程项目建设,全面安排和落实环保措施相关投资 154 亿元。投入这么大的巨资从事铁路建设环保工作,这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还是首次。青藏铁路还填补了我国大型工程环保建设领域的多项空白。首次引入环保监理,首次与铁路所经省区签订环保责任书,首次为野生动物修建迁徙通道,首次在高海拔地区成功移植草皮,列车污染零排放 6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其一,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
893、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其二,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894、。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其三,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
895、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其四,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7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
896、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到 2020 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确保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 年比 2000 年翻两番,就一定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有力支撑,一定要改变我国人均劳动生产率低、附加值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物耗能耗高、生态环境代价高的现状。必须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创造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创造自主世界著名品牌
897、,提高制造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增值服务,鼓励发展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必须在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的同时,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实现由世界工厂向创造强国的跨越,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大幅提升自主创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节能环保水平,实现人均高生产率、高收益率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低物耗、低能耗、低排放,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需要。国际竞争从根本上说是科技的竞争,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
898、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我国人均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供应严重不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对经济发展构成日益严峻和紧迫的瓶颈约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根本出路。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大增强,适应社会主
899、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初步形成,科技事业蓬勃发展。我国已建成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才具备的、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有充足的科技人力资源,已经具备较强的科技实力。据测算,我国科技综合创新指标已相当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5 0006 000 美元国家的水平,在生物、纳米、航天等一些重要领域研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中华民族重视教育、辩证思维、集体主义精神和丰厚的文化积累,为我国未来的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这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建设和形成强大的原始科学创新能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科技革命中把握先机并从
900、容应对;形成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形成强大的系统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开放的环境中有效吸纳利用国际创新资源;科学系统地认识我国自然环境和基本国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形成高效通畅的技术转移机制,高效的科学知识传播机制,使科技创新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惠及全体人民。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先进的创新文化、良好的创新创业社会氛围,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体系和国民教育体系,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批涌现。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到 2020 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第十一课
901、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一、教学教学目标 (一)教育教学目标要点 1知识目标 知道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了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了解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影响。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知道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理解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了解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了解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懂得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必要性。了解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理解“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含义。了解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应坚持的原则。2能力目标 能准确分析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入世的利弊影
902、响的辩证思维能力。深入认识经济全球化实质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能认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关系的理性思维能力。正确认识“引进来”与“走出去”之间关系的辩证思维能力。就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开放包容的心态。培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培养忧患意识,自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坚定自主创新的信念。(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如下:评述遵循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典型案例,感受经济全球化进程,明确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二、教学内容分析(一)内容结构分析 1总体逻辑结构 本课从我国所处的国际经济大
903、环境来介绍我国经济活动的背景,即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从事经济活动。本课通过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介绍,使学生认识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必要性,同时认识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与自力更生的原则。本课的逻辑结构是:由生活中洋货随处可见,引出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及其载体由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影响,引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进而引出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由经济全球化趋势与我国“入世”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引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必要性引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战略措施,即“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引出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
904、内容设计为两框:“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2第一框:面对经济全球化 本框下设两目,分别讲述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第一目: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教材从洋货到处可见这一日常生活场景出发,切入经济全球化主题,使学生感到经济全球化并不遥远,经济全球化就在我们身边。在这一目中,教材讲了三层意思。其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学生对此有所了解即可。这部分内容可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讲授时应该利用一些有针对性的材料,帮助学生准确了解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其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经济全球化
905、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教材着力从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三个方面进行介绍。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内容,教材设计了有针对性的探究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感受经济全球化的表现。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可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教师进行点拨即可。其三,跨国公司的含义及其作用。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或者说,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所谓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它所起的作用是大大促进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推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为帮助学生理解上述内容,教师可查阅有关跨国公司的资料。学生对此只作一般了解即可。
906、第二目: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教材遵循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路,由一个探究活动切入,引导学生深入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影响与实质,由此告诉我们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教材讲了三层意思。其一,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又有弊。经济全球化的利,是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弊是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以及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这一内容既是本框的教学难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借助我国对外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让学生感受对外开放给我
907、们带来的好处;也可描述反经济全球化的风云,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带来的弊端。在引用反经济全球化的资料时,应该坚持辩证的观点。其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在讲述经济全球化的弊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经济全球化会存在以上弊端,把问题引向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当前的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当前的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教材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性质的经济全球化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危害,引导学
908、生得出结论。这部分内容是本目教学的重点,教师应该通过精心设计活动和提问,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其三,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面对无法置身事外的利弊并存、挑战与机遇同在的经济全球化,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应该怎么办。我们不能一味地迎合或排斥经济全球化。教师在讲述这一问题时,可以把它与后面讲我国的对外开放结合起来,既要持开放的态度,又要有自主精神。这部分内容只要求学生作一般性了解即可,教师无需过多拓展。3第二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本框下设两目,分别讲述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与提高开放型经济水
909、平。第一目:对外开放的新阶段。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历史新阶段。第一目就集中介绍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知识,分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们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教材共讲了三层意思。其一,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及其作用。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之一,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冲突的场所。学生对此一般了解即可。其二,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有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它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教师应该主要指导
910、学生了解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就是对外一视同仁,国民待遇原则就是内外一视同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民待遇原则,教师可引用我国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有关两税合并的材料。其三,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取得的成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主要有:有利于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几年间,我国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教师在讲述这一内容时,应防止片面性倾向。只讲机遇不讲挑战,或者只讲挑战而不讲机遇,不利于学生全面认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如果时间
911、允许,可讲一些我国“入世”后遇到的挑战。第二目: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面对滚滚而来的经济全球化大潮,我们应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就是本目的内容。教材主要讲了四层意思。其一,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教材指出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并指出我国已逐步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对此,学生只要了解即可。其二,必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为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与“入世”带来的机遇,更好地迎接挑战,我们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学生对此应有正确的理解。这部分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己总结前面所说的内容,获得答案,教师不要包办。其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战略举措。为提高我国的开放型经济水平,必须坚持“引
912、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学生对此应有准确理解:一是要知道什么是“引进来”,尤其是新形势下“引进来”的重点应该放在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上,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二是要了解什么是“走出去”,为什么要“走出去”。为了让学生对此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可组织学生在课堂外讨论中国企业到国外投资是否意味着资金外流、人才流失。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辨析,学生会认识到,“走出去”有利于拓展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空间,增强我国经济的竞争力。其四,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所谓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指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教师讲授此内容时
913、,可结合自主创新这一热点问题,探究在对外开放中如何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可引导学生思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否意味着不要对外开放、不要引进技术。这一探究将有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对外开放的国策,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二)教学提纲 第一框:面对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生产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 资本全球化 (3)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跨国公司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影响 (2)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3)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对发展中国家
914、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4)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 抓住机遇,积极参与 迎接挑战,防范风险 第二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1)世界贸易组织及其作用 (2)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非歧视原则 其他基本原则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影响 2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对外开放是我国的长期基本国策 (2)我国目前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3)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必要性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战略措施 (4)我国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三)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操作建议 第一框 面对经济全球化 第一目:经济全球化深入发
915、展。本目设计了四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感受经济全球化。设计意图 一是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经济全球化就在自己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生活、认识经济现象的能力。操作建议 (1)可让学生直接在课堂上回答第一个问题。(2)对于第二个问题,教师要在课前让学生收集与第一问有关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各自感受到的经济全球化。可让学生先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小组汇报交流感受。如果学生的思维打不开,教师可层层深入地设计一些具体问题,给学生以适当的提示和引导。例如,在我国畅销的外国商品和在国外畅销的中国商品主要有哪些?我国与外国的这些商品在质量、价格和技术含量、销售
916、量等方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存在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原因是什么?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注意事项 (1)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畅谈自己的感受,只要言之有理即可。(2)教师要引导学生跳出商品交流的局限,从资金、技术、劳务交流等角度进一步感受经济全球化。要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既涉及商品交换,也涉及生产要素的流动。(3)本探究活动比较简单,无需花太多时间。第二个探究活动:多国合作生产“空中客车”。设计意图 一是让学生知道生产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实现形式,初步了解生产全球化的原因;二是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与分析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操作建议 (1)由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探究材料,自己思考
917、,并发表自己的看法。(2)教师对学生的探究结论适时予以点评、引导,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飞机等许多产品由许多国家共同生产,这有利于世界各国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注意事项 (1)教师应把重点放在第一个问题上。该问题理论性较强,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的同时应该注意引导启发,提升学生的理论概括能力。(2)本探究活动最好在课堂上进行。第三个探究活动:甲乙两国的合理分工。设计意图 一是让学生初步理解比较优势的含义以及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作用;二是让学生懂得发展对外贸易的好处;三是培养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学会理性决策。操作建议 (1)对于第一个问题,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
918、分析,如果学生分析不全或不准,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分析、概括。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从劳动生产率来看,乙国在粮食及肉类的生产上均占据绝对优势。进一步比较会发现,乙国在肉类生产上的优势更大(是甲国的两倍)。甲国虽然在粮食及肉类的生产上均处于劣势,但是在粮食生产上的劣势相对要小。也就是说,甲国拥有生产粮食的相对优势,乙国拥有生产肉类的相对优势。因此,甲国应主要生产粮食,乙国应主要生产肉类,然后两国之间进行贸易。(2)对于第二个问题,教师可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或调查有关资料,课堂内让学生列举,教师最后进行补充。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拥有比较优势,而在资本、技术密集的行业,目前除个别领域外,一般不具备比较优势。
919、我们应当在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的同时,积极创造我国在资本、技术密集行业的比较优势,尤其要创国际知名品牌。注意事项 (1)教师可提醒学生: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所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的经典理论。(2)如果教学时间不够,此探究活动可以放在课后进行。第四个探究活动:跨国公司的概况。设计意图 一是让学生知道经济全球化是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二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三是引导学生树立创国际品牌的意识。操作建议 (1)教师可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相关资料,并要求学生交流探究成果。(2)对该探究活动的两个问题,不能仅仅让学生列举事实就算完成任务,而要引导学生分析。正因为跨国公司在
920、全球到处投资设厂,才迅速推动了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使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从而真正理解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注意事项 (1)此探究活动理论难度不大,不必花太多时间。(2)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指点学生收集相关材料的途径。第二目: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本目共设计三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珠江三角洲与经济全球化。设计意图 一是让学生感受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各种机遇,二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三是强化学生抓住机遇的意识。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观察探究材料,思考后相互交流各自的探究结论。(2)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
921、,师生概括总结探究结论。注意事项 (1)此探究活动最好能与后面的探究活动结合在一起进行,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2)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遇,不仅包括教材所列的内容,还有其他方面。例如,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国际技术转移与扩散;经济全球化通过扩大市场规模,使各国企业能够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等等。第二个探究活动:经济全球化一定会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吗?设计意图 一是让学生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从而在给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加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不平衡,使得贫富分化更加严重;二是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操作建议 (1)先让学生阅读探究材料,思考后相互交流各自的探究结
922、论。(2)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师生概括总结探究结论。注意事项 (1)本探究活动可以与前一探究活动一起进行。(2)教师可引用“反全球化运动”的事例,加深学生对经济全球化弊端的理解。第三个探究活动:亚洲金融风暴。设计意图 一是让学生知道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导致各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操作建议 (1)建议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或查阅文献收集与亚洲金融危机有关的材料,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课堂内进行交流。(2)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拨、评论、引导、总结。注意
923、事项 (1)本探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应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2)本探究可以在课外进行。第二框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第一目:对外开放的新阶段。本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世贸组织及其影响。设计意图 一是让学生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与原则,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经济生活的影响;二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三是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战略决策的正确性。操作建议 (1)教师先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世界贸易组织的资料,了解世贸组织的组织机构、功能、宗旨、基本原则以及我国“入世”的材料。这些资料也可以由教师提供。(2)学生对所收集的资料,按照探究问题的要求,撰写一篇综述文章。(3
924、)教师选取优秀文章在全班进行交流,并给予点评。注意事项 (1)本探究活动可以在课外进行,不要占太多的课堂时间。(2)教师应该指点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第二目: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本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我国的外资利用情况。设计意图 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利用外资的状况;二是培养学生准确、全面地从各种图形中获取并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操作建议 (1)学生先认真阅读、归纳、整理教材的探究材料,然后相互交流。也可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收集更多关于如何提高外资利用水平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提高我国利用外资的水平提出合理建议。(2)教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点评,并归纳总
925、结探究结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资利用额逐步增长,但外资利用在行业分布和地区分布上不够平衡。从行业来看,主要集中于制造业;从地区来看,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在利用外资时,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要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附加值的加工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要拓宽投资领域,鼓励外资加快向有条件的地区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扩展。注意事项 (1)教师要教给学生读图表的一些规范和技巧。(2)第二问的答案具有开放性,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第二个探究活动:“走出去”。设计意图 一是让学生了解“走出去”的形式、内容及原因;二是培养学生获取、
926、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总结概括能力;三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操作建议(1)学生通过上网或社会实践调查等渠道,收集我国或当地“走出去”的成功企业,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这些企业“走出去”的原因和成功经验。(2)学生对所收集的资料,按照探究问题的要求,撰写一篇调查文章。(3)教师选取优秀文章在全班进行交流,并给予点评。注意事项 (1)本探究活动可以在课外进行,不要占太多的课堂时间。(2)教师应该指点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3)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三、重点、难点分析(一)重点问题分析 1如何准确理解经济全球化 准确理解经济全球化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在
927、理解经济全球化时,应该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内容。(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据说最早是由特莱维于 1985 年提出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教材采用了目前比较被公认的描述性定义: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2)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为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教材没有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教师把握这个问题时,可以分别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入手。在生产关系方面,主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张、资本的全球奔走以及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生产力方面,主要是生产社会化与国际分工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
928、以及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一方面,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商品的销售客观上需要拓展国际市场。科技进步为商品、劳务和资本的跨国界流动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从而使这些经济资源的流动由需要变为现实。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使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便捷,使资本能在几分钟内通过投资者在计算机上敲几个键就完成跨国界的流动。另一方面,科技革命使发达国家率先完成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在西方国家占据了主导地位,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了发展中国家,使得以跨国组织生产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分工、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得以完成。(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929、是多方面的,如技术与信息全球化、消费全球化、规则全球化等,但教材只要求学生了解经济全球化最主要的三个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4)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查阅世界上一些大的跨国公司的发展情况,然后思考这些大公司为什么要在世界各地设立子公司。通过阅读教材,不难看出:它们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跨国公司为了这一目的就要寻找“最有利的商品销售市场”、“最有利的生产条件”。跨国公司的这种生产经营方式客观上促进了资本、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我们的应
930、对态度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我们的应对策略,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讲授这一内容时,应该讲清以下四个方面。(1)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运动。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二是现代信息技术基本上由发达国家掌握,三是发达国家在世界市场上占主导地位,四是发达国家左右着国际经济交往中的游戏规则。对这四个方面,教师可利用各种事例、数据加以佐证。(2)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教材在这一部分从三个方面说明经济全球化具有推动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一是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二是促进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三
931、是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这就是经济全球化给我们提供的机遇。(3)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教材对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它使世界贫富分化更加严重;二是它使世界经济更加不稳定,尤其是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4)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态度。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因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以它对发达国家是利大于弊。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是把“双刃剑”。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正确的态度不是反对经济全球化,而是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迎接挑战。3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及入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WTO 及其前身 GAT
932、T(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自成立以来,对推行贸易自由化和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作用。第一,WTO 进一步促进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WTO 与 GATT 一样,其宗旨是通过多边贸易谈判,逐步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最终实现全球贸易的自由化,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融合。其明确的机构职能、透明高效的运作机制及具有一定强制力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和贸易政策评审机构,都对推动贸易自由化有重要作用。第二,WTO 将更广泛的领域纳入其管辖协调范围。与 GATT 相比,WTO 的管辖范围延伸到了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等领域。这样,它便能更好地协调各国之间的经贸联系和可能发生的贸易摩擦,对各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
933、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第三,WTO 提供了一整套协调管理全球经济贸易的法律体系与规则。WTO 协定对 WTO 建立的目标、宗旨、职能、法律地位、决策、机构设置和吸收新成员等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还以附件的形式明确了 WTO 的管辖范围。这样,WTO 不仅总结了 GATT40 多年的经验教训,还更加明确地表达了其推进贸易自由化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它还理顺了 WTO 相关规则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这为世界各国开展“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削减”的谈判,逐步统一国际贸易制度与规则等,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和规章。第四,WTO 为各成员方讨论贸易问题、解决贸易纠纷提供了谈判场所。WTO 及其
934、前身 GATT 主要以磋商和谈判的方式,通过“减少关税和消除非关税壁垒”这一主要手段来实现贸易的自由化。像 WTO 这样的国际组织的有效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成员方的协作与共同努力。及时沟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磋商、消除误解、让步与妥协、合作与达成协定,是 WTO 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处事的基本程序,也是 WTO 保持生命力的原因所在。第五,WTO 促进了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增长。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贸易的增长大大高于世界 GDP的增长。19952000 年,世界出口年均增长率为 7%,而同期世界 GDP 年均增长只有 3%。2000 年表现尤为突出,世界出口增加 11%,而
935、世界 GDP 仅增长 4%。在这当中,WTO 无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可以说,WTO 在很大程度上是推动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有效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2)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加入 WTO,对我国经济有五大积极影响。第一,可以逐步实现国内、国际资源在我国的优化配置,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世界贸易就是一种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WTO 是一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贸易组织,加入 WTO 可以享受它在这方面已经积累的成果。同时,我国正处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时期,要革除计划经济所遗留的弊端,单靠国内体制改革还不够,还需要引入国际规则,才能达到目的。第二,有利于进一步引进外资。由于在
936、WTO 中,发展中国家有“普惠制”利益,我国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WTO,可以增加对外资的吸引力。亚洲的新加坡、韩国等都已不再是发展中国家,许多外商可能转到我国投资设厂,在出口方面享受普惠制待遇。第三,可以消除外国的贸易歧视待遇。第四,可把国际贸易争端交到世贸组织仲裁机构去作公正、合理的处理。近年来的情况表明,WTO 争端解决机制相当公正有效,可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化解发达国家通过双边关系给我国带来的压力。第五,可在修订国际贸易规则方面拥有发言权。加入 WTO 后,可在这个重要的“经济联合国”取得发言权,防止发达国家把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提案放进 WTO。当然,入世也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挑战。首
937、先是加入 WTO 就要一切按 WTO 的规则办事,如国民待遇、经济透明度、在立法和行政管理上要与国际接轨等,对我国来说会有一个比较长的适应过程。其次,商品和服务业的进口会给一些落后行业增加困难,会给国内市场带来一些冲击,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一定时期和一定方面的困难。此外,国内竞争会大大加剧,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几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入世”交了份合格的答卷。4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 首先,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是中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对外开放政策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中国在“引进来”取得一定成效和达到一定水平的条
938、件下,必须适时地“走出去”。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中国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内在要求。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以“引进来”为主,把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等引入国内,这是完全必要的。我们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渐具备了政治基础、经济基础、主体基础和经验基础,“走出去”的条件越来越成熟,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必须积极引导和推动中国企业到世界经济舞台上去施展身手,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并力争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明显进展。要扩大开放领域,优化
939、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其次,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又是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必由之路。在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个世界性的社会化大生产网络正在形成,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目前对外投资虽然有较快发展,但与跨国公司和跨国投资的迅猛发展趋势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现在的海外公司数量有限,对外投资与引进国外投资的数量和规模相比很不相称。发展对外投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必须迈出的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只有“走出去”,才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进而成
940、为国际经济舞台上一个有分量的大国。最后,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是中国实现 21 世纪改革和发展目标的战略之举。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实质,是将我国的发展空间,从本土拓展到世界范围。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虽说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很有限。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要从世界市场取得必需的资源,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我国经济的超常规发展。我们必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际资源,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我们不但要通过进出口贸易来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更要通过在国外投资和组织生产来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只有积极地“走出去”,
941、才能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这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关系重大。(二)难点问题分析 1比较优势原理 最早论证国际贸易对各国有利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两个国家能从贸易中获益,是因为各国都有生产率绝对高于对方的产品。但不久这种理论就被另一位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所取代。李嘉图认为,即使一个国家任何产品的生产率都低于另一个国家,这两个国家的贸易仍然对双方有利。因为各国必定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新古典经济学家用机会成本的概念解释了比较优势。任何一个国家的资源都是稀缺的,生产某种产品一定要放弃其他产品的生产,放弃的其他产品量就是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如果一国生产
942、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另一国家,那么,这个国家在生产这种产品时就有比较优势。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从而国际贸易能给各国都带来好处。比较优势的存在正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我们用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机会成本。例如,A、B 两国都生产汽车和粮食。如果 A 国把全部资源(劳动)用于生产自己消费的汽车和粮食,A 国生产一辆汽车需要 1 万小时,生产一吨粮食需要 500 小时。这样,生产一辆汽车就要放弃 20 吨粮食,生产一吨粮食要放弃 005 辆汽车,即生产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 20 吨粮食,生产一吨粮食的机会成本是 005 辆汽车。B 国生产一辆汽车需要 9 000 小时,生产一吨
943、粮食需要 300 小时。显然,B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具有绝对优势。但是,仔细计算机会成本,我们发现 B 国生产一辆汽车就要放弃 30 吨粮食,生产一吨粮食要放弃 0033 辆汽车,即生产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 30 吨粮食,生产一吨粮食的机会成本是 0033 辆汽车。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A 国生产汽车具有比较优势,B 国生产粮食具有比较优势。由于两国各有比较优势,所以,A 国专门生产汽车,B 国专门生产粮食,然后双方交换,都可以获益。这个例子说明,各国在生产某种物品上都有比较优势,各自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东西,然后互相交换,对各国都有利。这正是自由贸易的理论基础,也是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国际贸易
944、有利于共同繁荣的秘密。2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动力和因素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其内在动力,同时也有一系列因素(包括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对其进程有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对经济全球化起根本作用的力量是生产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推动经济走向全球化,最明显地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变革、能源的转换以及交通运输工具和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特别是信息网络拓展和催生了多种新的经济交往领域,如电子商务、各种金融服务、跨国企业网络等,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商品贸易、资本流动、跨国投资和国际生产。从根本上说,生产力乃是社会走向全球化的根本性的第一动力。社会劳动分工在广度和深度的发展,也是全球化的动力。当劳动分工从一国内部扩大到世界,形成国际
945、劳动分工体系,国际交换和国际生产才会产生和发展起来。此外,资本追求利润而具有的扩张性也是全球化的动力。全球化的快慢起伏,与科技革命的潮来潮去有关。对全球化起促进作用的因素还有:各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环境;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正常的国际经济关系,即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在全球化进程中,也有一些因素起阻碍作用。首先是战争,其次是经济危机,再次是冷战、封锁和禁运,最后是民族分裂主义、恐怖主义、极端宗教势力。3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有利条件 中国正在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中国企业到境外开展工程承包、投资办厂和共同开发资源。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经济发
946、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深化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合作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时机和条件已基本成熟。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步开放,世贸组织其他成员也会对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提供贸易投资便利,这将为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提供有利条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中国已开始具备对外投资的能力。目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四位,对外贸易已居世界第六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这些都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必要保障。中国已经有了一批拥有一定技术经济实力、熟悉国际化经营管理、适应国际市场激烈竞争需要的企业。通过推动这些企业“
947、走出去”,不仅可以拓展中国经济的发展空间,而且可以为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增添新的内容,为加强多双边经贸关系注入新的活力。我们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4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格局的基本形成,意味着我国已经走向世界,世界向中国走来。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对外开放;不仅在经
948、济建设方面,而且在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坚持对外开放。宽领域,就是立足国情,不仅对国际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市场开放,而且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等广泛领域。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沿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的对外开放。5引进外资与壮大内资的关系 外资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虽然有积极作用,但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并非所有的外资都是多多益善。在强调引进外资的必要性的同时,不应该忘记发展和壮大内资的重要性。引入外资与壮大内资既有矛盾竞争的一面,也有
949、相互促进和相互配合的一面。首先内资的发展与壮大本身就是招商引资的重要条件。内资是引进外资的重要主体。其次,外资的进入有助于本国资本的成长。外资进入既是挤占国内市场的因素,也是国内市场的开拓因素。外资企业的竞争对于内资企业会形成一种外在压力,促使它们改进技术和管理。四、教学建议(一)课时安排建议 本课共安排两课时,每框一课时。(二)教学方法建议 无论怎样的教学方法和现实条件,教师都要坚持贴近生活,从社会生活甚至学生身边的实例出发,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得出结论。下面介绍几种具体的操作方法以供参考。1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围绕学生关注的经济现象或经济问题,选取学生身边的比较典型的
950、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对该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归纳、分析、综合,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融入经济现象、经济问题中,融入到具体的背景材料中。真正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例如,对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分析、“入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问题,均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典型案例。2活动教学法(社会调查法)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有利于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社会实际生活,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在体验中得到内化。在进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教学时
951、,可让学生走出课堂,先分组到当地进行社会调查,收集有关数据和事实,经整理归纳后,在课堂上展示汇报自己的成果。3讨论法和辩论法 在进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与利弊、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等内容的教学时,可选取有可辩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广泛收集、分析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和辩论,使学生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三)教学评价建议 1知识评价 本课涉及的经济学原理及概念较多,教师可以依据课程标准以能力立意为基础设计测评试题作纸笔测验。还可以用多种方式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学习方法作出相应的评价,如撰写、提交政治小论文,撰写、提交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基础知识的检测(见自我测评及参考答案)。2学习表现
952、评价 教师可以从课堂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和辩论的表现、参与小组活动以及完成课外作业的态度和效果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评定,要注意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五、自我测评与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对于冷战结束后迅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有人予以肯定,也有人持否定态度。下列对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大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经济全球化一定会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 A B C D 2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A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B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又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挑战 C一把双
953、刃剑 D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 3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规则充分利用国际规则,防止发达国家实施市场垄断为成员国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冲突的场所 A B C D 4到 2005 年底,中国对非洲投资已达 60 亿美元,设立企业 800 多家,投资项目分布在 49 个非洲国家,涉及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农产品开发等多个领域。为进一步推进中非经济合作,2006 年 11 月 4日5 日,双方在北京举行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述活动()是我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的重要体现表明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了一定成效有利于拓
954、展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空间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外资利用水平 A B C D 5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是()A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B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C以“走出去”为主 D以“引进来”为主 6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已由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该法规定内外资企业实行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 25%。内外资企业同税率符合()A国民待遇原则 B最惠国待遇原则 C市场准入原则 D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 简答题 7根据比较流行的投资阶段理论,当一个国家年人均 GDP 处于 4002 500 美元阶段,对外投资开始出现。当年人均 GDP 处于 2 5004 000 美元阶段时,对外投
955、资将大大增加。按照这一理论,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福建等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已进入加快对外直接投资阶段,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条件基本成熟。(1)我国经济为什么要实施“走出去”战略?(2)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辨析题 8外贸依存度是一国对外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用于衡量该国经济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的高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坚持对外开放政策,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不足 10%,扩大到今天的 60%。辨题:对外依存度越高越好。论述题 9表 1:20002005 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单位:亿美元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956、2004 年 2005 年 4 7422 5 0965 6 2077 8 5099 11 548 14 2212 (注:2005 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量居世界第三位,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显著上升。外贸直接提供就业岗位 8 000 多万个;其中 19 月的经济增长 43%来自净出口带动。)表 2:2005 年我国外贸总额及增长情况 项目 外贸总额 出口 进口 总量 14 2212 亿美元 7 620 亿美元 6 6012 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 232%284%176%表 3:我国主要出口产品在全球的排名 项目 纺织品 服装 皮革 DVD 电视机 鞋 占国际市场份额 1 1 1
957、 1 1 1 国际竞争力 12 30 13 (注:在 DVD 的 57 项关键技术中,我国仅掌握 9 项;在电视机的 40 项专利中,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仅18 项,且都是非核心技术。我国出口鞋的平均单价只有意大利的十分之一。)请运用经济学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表 1、表 2、表 3 分别说明了什么经济现象?(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如何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水平。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 A2 A3 D4 B5 B6 A 简答题 7答:(1)实施“走出去”战略意味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发展到一个新层次。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加快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客观要求,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958、,也是中国聚合和利用全球资源的必要手段。它对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2)“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内容有,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辨析题 8答:对外依存度提高证明我国长期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是,并不是对外依存度越高越好。对外依存度太高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容易使我国经济遭受外来影响的冲击。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论述题 9答:(1)表 1 说明我
959、国对外贸易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外贸规模大,结构不断优化,对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增长、解决就业问题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表 2 说明我国进口出口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对外贸易处于顺差;表3 说明我国主要产品虽然外贸发展规模大,是外贸大国,但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不强,外贸效益相对较低,还不是外贸强国。(2)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水平,必须继续优化外贸结构,妥善应对外贸争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外贸经营效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扶持自有品牌、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六、教学资源链接 (一)名词解释 1经济全球化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很多,含
960、义基本相同,表述方法大同小异。主要有以下几种。“全球化一词”由莱维于 1985 年提出。莱维用“全球化”说明此前 20 年间国际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全世界扩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全球化下了一个定义,那就是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涌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世界范围的经济高速融合。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由各国市场开放带来的市场经济体制全球化。一般说来,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活动的趋向与走势,它以贸易和资本的跨国流动为特征。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商品服务、资本、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进行配置。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在全球范围的扩大。经济全球化是资本再生产过程在全球范围的扩展。
961、教材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表述是,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2非歧视原则 非歧视原则是针对歧视性待遇的一项缔约原则,它要求缔约双方在实施某种优惠和限制措施时,不要对缔约对方实施歧视待遇。在世贸组织中,非歧视原则主要由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条款体现出来。最惠国待遇是指,一成员方将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领域给予任何其他国家(无论是否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优惠待遇,立即和无条件地给予其他各成员方。任何国家不能给其他成员以特殊的贸易特权或对它进行歧视,所有成员都处于平等的基础上。国民待遇强调的是外国产品与本国产品享有权利的平等性,可
962、以使外国产品与本国产品在同等条件下竞争和取得利益。3互惠原则 互惠互利是建立 WTO 共同行为规范、准则过程中的基本要求,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体现。(1)通过举行多边贸易谈判进行关税或非关税措施的削减,对等地向其他成员开放本国市场,以获得本国产品或服务进入其他成员市场的机会。(2)一国或地区加入 WTO 后,其对外经贸体制在符合1994 年关贸总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及知识产权协定规定的同时,还要开放本国的商品和服务市场。(3)互惠贸易是多边贸易谈判及一成员贸易自由化过程中与其他成员实现经贸合作的主要工具。任何一个成员在 WTO 体系内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是最大的获益者,也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是最大
963、的受害者。4公平贸易原则 各成员的出口贸易经营者不得采取不公正的贸易手段,扭曲国际贸易竞争,尤其不能采取倾销和补贴的方式在他国销售产品。世贸组织强调,以倾销或补贴方式出口本国产品,给进口方国内工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有实质性损害威胁时,进口方可以根据受损的国内工业的指控,采取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同时,世贸组织强调,反对成员滥用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达到其贸易保护的目的。5透明度原则 要求各成员将有关管理对外贸易的各项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司法判决等迅速加以公布,以使其他成员政府和贸易经营者加以熟悉;各成员政府之间或政府机构之间签署的影响国际贸易政策的现行协定和条约也应加以公布;各成员应在其境内统一、
964、公正和合理地实施各项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司法判决等。(二)理论动态 1冷静看待外资并购 外资并购是国际通用的吸收外资的主要形式。长期以来,我国吸收外资一直以直接投资为主,也就是投资新建企业。近年来,外商以并购方式对我国投资有所增加,但投资规模并不大。2006 年 1 月5 月,以并购方式投入的外资仅有 20 亿美元左右,约占我国同期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 7%。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于外资并购,要以平常心态、全球视野看待。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促进公平竞争;另一方面,也要完善并购法律法规,规范并购行为,健全产业安全和反垄断预警机制。2006 年 11 月 9 日公布的利用外资“十一五”规划指出,我国
965、将加强对外资并购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行业和重点企业的审查和监管,确保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战略行业、重点企业的控制力和发展主导权。2外资银行将给我们带来什么 2006 年 11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颁布,从当年 12 月 11 日起,向在中国注册的外资法人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允许外资银行的分行吸收中国境内每笔不少于 100 万元人民币定期存款业务。取消对外资银行的一切非审慎性市场限制,对在中国注册的外资法人银行实行与中资银行统一的监管标准,全面体现国民待遇。人民币业务全面开放后,个人理财业务势必成为竞争的焦点。外资银行拥有全球理财市场的操作经验,有很强的产品设计能力,还能根
966、据客户的细微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但外资银行网点少,对客户设定的门槛高。因此,国内多数小客户还难以从外资银行的到来中直接受益。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人才缺乏;产品设计能力弱,原创产品少,产品开发慢;服务意识和水平低,内部治理仍有待加强。中资银行也有自己的优势,对本土市场的深刻认识,完善的服务网络和广泛的客户基础,长期以来在民众心目中建立的信用和文化认同,并不能在短期内被外资银行取代。3反全球化运动的兴起 针对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伴随全球化进程出现的种种问题,批判和抨击的声浪日益高涨,到 90 年代末,终于形成一股颇有势力的反全球化运动。1994 年 1 月 1 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
967、日)成立的“人民全球行动”是世界上最大的反全球化组织。2001 年 1 月 25 日,英国生态学家戈德史密斯组织了在巴西召开的反全球化集会,创立了旨在促进社会正义、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反全球化组织,提出成立国际仲裁组织,反对无节制的自由贸易。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还专门致信表示支持。2001 年 9 月,“人民全球行动”召开世界反全球化运动大会,许多国家著名的反全球化组织参加。反全球化运动目前已经是一种有组织的全球活动。参加该运动的人士,有发达国家的工人,发展中国家的农民,环保主义者,激进的学者,政界、宗教界人士,非政府组织代表。反全球化运动反对的具体对象是跨国公司、WTO、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
968、金组织和联合国贸发会议、发达国家通过国际机构制定的不公正的国际经济规则,以及为全球化提供理论基础的新自由主义。反全球化运动提出的基本要求有:建立尊重所有国家利益的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豁免发展中国家债务和利息,改变发达国家和国际机构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规则。反全球化运动看到了全球化带来的种种弊端,但没有看到全球化带来机遇,具有片面性。(三)资料选辑 1“他一打喷嚏,全球都得下雨”格林斯潘,曾四次连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历经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四任总统。1987 年,格林斯潘上任伊始,就碰上了著名的“87 股灾”。他当机立断,一反上任时提高利率、紧缩货币的做法,放松货币供给,使危机
969、迅速消除,使美国乃至世界将重蹈 19291933 年经济大萧条的覆辙的预言破灭。1995 年 1 月,墨西哥爆发金融危机,格林斯潘积极支持白宫,挽救墨西哥比索。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震动全球,并有蔓延美国之势。格林斯潘从 9 月到 11 月,连续三次下调利率,舒缓美国及全球应付危机的压力,并牵头出资,挽救“长期资本管理”基金。正因为格林斯潘的杰出表现,使他成为左右美国乃至全球经济的重要人物。难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说:“美国总统跺跺脚,打颤的不过是白宫;格林斯潘一打喷嚏,全球都得下雨了。”蒙代尔对格林斯潘的这一评价,说明了当今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紧密性,反
970、映了经济全球化趋势。2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1)什么是“非市场经济”问题?“非市场经济”(英文简称 NME)问题,旧称“统制经济”问题,起源于冷战时期西方国家贸易法中处理诸如基本贸易待遇和反倾销问题时,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一种歧视性做法。作为法律技术用语,“非市场经济”是反倾销调查确定倾销幅度时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反倾销案发起国的调查当局如果认定被调查商品的出口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将引用与出口国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市场经济国家(即替代国)的成本数据计算所谓正常价值,进而确定倾销幅度,而不使用出口国的相应原始数据。例如,在中国输美彩电案中,美国在初裁中使用印度作为中国的“替代国”,人为提高了
971、我国几家出口企业的倾销幅度,从 2794%至 7845%不等。(2)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缘何而来?在长达十几年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中,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表示怀疑。在最终签署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中,中国接受了一些限制性的条款:一是对中国实行 12 年特殊保障的条款,二是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相关条款,三是对中国出口产品反倾销调查的“非市场经济地位”待遇。议定书第 15 条规定:“如接受调查的生产者不能明确证明生产该同类产品的产业在制造、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方面具备市场经济条件,则该世贸组织进口成员可使用不依据与中国国内价格或成本进行严格比较的方法。”此项规定“应在加入之日后 1
972、5 年内终止”。也就是说,中国 15 年内不自动具有市场经济地位。要取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需要得到进口国的承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一直与相关国家进行完全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谈判。2004 年 4 月 14 日,新西兰率先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这意味着中国在获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首次取得突破,也表明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新西兰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给予客观承认。(3)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意义。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是对中国多年改革开放的承认,也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可,对于改善中国的外贸环境,保证中国正常的外贸出口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中国一直是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
973、家。在反倾销调查中,一些世贸组织成员滥用贸易救济措施搞贸易保护主义,它们采用最多的手段就是不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它们不是看中国的企业在生产、销售中有无政府补贴,而是选一个参照国来比较。这种做法使中国企业在应诉部分国家反倾销调查中遭受到不公平待遇,它们拿这种不公正的做法去裁决中国企业是否进行了倾销、实施高关税或其他方面的保护措施,使中国产品不得不退出当地市场。(4)不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不公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有望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外贸出口,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税收、就业等都有重要影响。在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后,中国理应得到公正的待遇。给予中国完
974、全市场经济地位,是对客观事实的承认,也是实事求是的做法。目前许多国家已经客观公正地认识到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承认了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但是也要看到,占中国进出口总额 45%的前三大贸易伙伴欧盟、美国和日本,无一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调查的前十位国家和地区中,绝大多数没有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这对中国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十分不利。要最终解决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3中国对非贸易与投资促进了非洲经济增长 2006 年 11 月 4 日5 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隆重举行。中国与来自非洲的 48 国元首和政
975、府首脑围绕“友谊、和平、合作、发展”的主题,就进一步发展中非关系、推动南南合作、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问题进行平等协商,达成广泛共识。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中国愿与非洲一道,深化平等互信的政治关系,拓展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扩大相互借鉴的文化交流,推动均衡和谐的全球发展,加强相互支持的国际合作。中国承诺到 2009 年对非洲援助规模增加 1 倍,力争到 2010 年使中非贸易达到 1 000 亿美元。从 2001 年以来,中非贸易额每年以接近 30%的速度递增。继 2000 年中非贸易额首次突破 100 亿美元大关后,2006 年突破 500 亿美元。2005 年,中国公
976、民因私出境赴非洲旅游人员有 11 万人,同比增长 100%以上。截至 2006年 8 月,中国已累计为非洲国家培训各类人才 11 000 多名。从 1963 年派出第一支援外医疗队到 2005 年底,中国先后向 47 个国家派出援外医疗人员 15 万人次。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国免除了 31 个非洲重债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部分欠华到期政府债务。此外,50 多年来,中国帮助 49 个非洲国家建成 700 多个成套项目,为非洲国家建成了 200 多千米铁路、3 000 多千米公路。到 2005 年底,中国对非洲投资已达 60 多亿美元,设立企业 800多家,投资项目分布在 49 个非洲国家,涉及自
977、然资源、基础设施、建筑、纺织、交通和电力等诸多领域。2006 年 11 月 3 日,来华作为观察员参加中非合作论坛的世界银行负责非洲事务的副行长指出,中国对非洲的贸易与投资正成为非洲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中国对非洲免除债务的举措是对非洲国家一个极大的帮助,中国在减贫方面的突出成绩为全世界尤其是为非洲国家树立了典范。4中华民族要走自主创新之路 在 2006 年 1 月 9 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并为此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全球四分之一的笔记本电脑和三分之一的数码相机是苏州生产的,然而每一台电脑要给英特尔几十美元,微软几十美元,苏州自己所赚的钱
978、大概是 10 个苹果的钱。生产一台 DVD,我们的利润是 12 美元;生产一件 MP3,我们的利润是一个多美元。原因在哪里?缺“芯”。没有专利,没有核心技术,我们只能受制于人,只能赚取可怜的加工费,而将绝大部分利润奉送给那些掌握专利技术和行业标准的发达国家。长期以来,我国奉行的“用市场换技术”的方式难以承受大量引进技术的巨额支出。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 50%以上。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含量产品依赖进口。因此,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不仅使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也使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受到威胁。2006 年,我国中央财政预算
979、安排科技支出 716 亿元,把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作为要务来抓。综合探究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一、设计意图 经济全球化及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善于抓住各种机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的关键,也是必须具备的本领。设计此探究活动的意图如下。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进一步理解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实质及其对全球带来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进而加深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认识。二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加深对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战略及基本原则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情感,增强建设祖国和关注全人类共同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在学生懂得我国各种
980、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结合本地或我国经济建设的实际,提出合理化和有针对性的建议。四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一方面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获取、解读、加工信息的能力,运用辩证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二、开展建议 1为更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小组,并明确每个组的具体任务。2学生对经济全球化及我国的对外开放问题有一些感性认识,但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应引导学生通过查阅书刊、报纸、杂志,看电视、浏览互联网、走访调查、调研等途径,收集有关跨国公司的经营状况和我国著名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我国进出口
981、所遇到的障碍、我国企业应诉反倾销的案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本地经济(本地知名企业)发展状况等相关信息。3教师要引导学生就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结合具体的实例,就我国应如何抓住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和应对挑战、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问题,以撰写调查报告等形式,提出具体的有操作性、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建议和对策。三、补充资源 1跨国并购的类型 跨国并购可以分为领域加强型、领域扩张型和领域开拓型三类。领域加强型并购,又称纵向并购。指处于同一产业的不同生产和经营阶段的企业并购。被购方可以是收购方的上游企业,也可以是其下游企业。这类并购在建材、电子、家用电器等行业较为常见。它对于强化企业的
982、核心和整体竞争能力有着重要意义。领域扩张型并购。它包括横向并购和集中并购两种类型。前者指收购方与被购方拥有的产品系列和市场基本相同或类似。后者是指收购方与被购方的市场相同,但生产技术不同,或者技术相同而市场不同。领域扩张型并购为企业顺利进入目标市场、扩大市场覆盖面,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领域拓展型并购,又称混合型并购。指收购方对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实施的并购。这种并购不仅使收购方的业务领域得到有效拓展,还会导致收购方的行业属性发生变化。2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区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共同的政策和措施,实施共同的行动准则,
983、消除国别之间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实现区内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形成一个政治经济高度协调统一体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表现形式是各种形式的经济贸易集团的建立。经济贸易集团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最低的是优惠贸易区,依次是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甚至政治联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发展,是区域贸易集团兴起的客观基础;共同抗衡外部强大势力,是区域贸易集团产生与发展的直接动因;区域贸易集团产生的各种积极的经济效应,是区域贸易集团产生并持续发展的经济源泉。3绿色壁垒的形式与特征 绿色壁垒表现形式大致有: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环境保护
984、法规、绿色环境标志、绿色技术标准、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补贴制度。在对外贸易中,上述形式已成为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实施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绿色壁垒具有其他非关税壁垒所不具有的特征。其一,表现内容上具有合理性。以保护环境、自然资源和生命健康为借口,表面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潮流,也迎合了绿色消费的需要,而且以国际公约和国家法律、法规等公开立法为依据。其二,保护对象上具有广泛性。不仅包括初级产品,而且还包括所有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等几乎所有产品。不仅对产品本身的质量,而且对产品从生产前的设计一直到消费后的最终处理都有限制。其三,保护方式上具有隐蔽性。不像配额、许可
985、证等非关税壁垒,虽然限制贸易,但有一定的透明性。绿色壁垒是利用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它使出口方难以对付和适应,但又不易产生贸易摩擦。其四,实施效果上具有歧视性。有些国家根据自身与其他国的具体贸易状况采取不同的手段,使国民待遇原则受到扭曲。而且,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上差异明显,绿色壁垒主要方便发达国家使用。4什么是反倾销 按照反倾销法规定,“倾销”是指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格进入进口国市场,并使进口国市场已建立的产业受到实质性伤害或构成这一威胁,或实际上使进口国产业延迟建立。反倾销是国际上通行的制止不正当竞争、规范国际贸易秩序、保护国内产业安全的重要手段,是众多应对倾销的
986、保护措施之一,它反映的是两国相关行业的竞争优势对比。这种竞争优势不仅涉及要素禀赋、规模经济、需求与市场规模等生产条件,而且涉及一国包括贸易政策在内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根据 WTO 的有关规定,若有企业利用低价出售商品,一国政府可以动用反倾销手段,对倾销的商品实行高额关税,迫使这一产品提高价格。实际上,一旦运用反倾销手段,受到倾销指控的产品无法承受高额关税,肯定退出这一国的市场。5我国反倾销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于 2001 年 10 月 31 日国务院第 46 次常务会议通过,自 2002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对外贸易秩序和公平竞争。进口产品以倾销方式进入我国市场,并对已经建立的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产生实质损害威胁,或者对建立国内产业造成实质阻碍的,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进行调查,采取反倾销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