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7407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04 大小:2.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40页
第40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41页
第41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42页
第42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43页
第43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44页
第44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45页
第45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46页
第46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47页
第47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48页
第48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49页
第49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50页
第50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51页
第51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52页
第52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53页
第53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54页
第54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55页
第55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56页
第56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57页
第57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58页
第58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59页
第59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60页
第60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61页
第61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62页
第62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63页
第63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64页
第64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65页
第65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66页
第66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67页
第67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68页
第68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69页
第69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70页
第70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71页
第71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72页
第72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73页
第73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74页
第74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75页
第75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76页
第76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77页
第77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78页
第78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79页
第79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80页
第80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81页
第81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82页
第82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83页
第83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84页
第84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85页
第85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86页
第86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87页
第87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88页
第88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89页
第89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90页
第90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91页
第91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92页
第92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93页
第93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94页
第94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95页
第95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96页
第96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97页
第97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98页
第98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99页
第99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_第100页
第100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第 一 单元 认识图形(二) 单元分析单元内容1.初步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感知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2.能正确区分与辨认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体会二者之间的关系。3.认识七巧板,并学会用七巧板拼组图形。教学要求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2.通过七巧板拼组图形,能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4.初步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建议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动手摆实物,对几种基本的平面图形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

2、它们的名称,能够辨认,能初步感知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如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相同等。2.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和时间,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4.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学中老师要经常为学生创造“最佳发展区”,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老师要注意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课时安排1认识平面图形 1课时2平面图形的拼组1课时第 1 课时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教学内容

3、教材第2页的例1、第3页的“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1、第2、第3、第6题。教学目标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2.通过画各种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4.感受现实生活与数学的联系。重点难点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形状及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教学准备每组一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课件、投影等。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老师说物体名称,学生拿出相应的物体。自主探究1.画一画,揭示概念。(1)出示长方体积木。提问:谁知道这个长方体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4、?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长方形老师用长方体积木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2)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实物学具,照老师的样子沿着物体表面的边缘画出图形。(3)把小组中画得好的图形进行整理,投影展示,并给这些图形起个名字。(4)揭示概念。老师拿出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图形展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并按顺序板书它们的名称。2.仔细观察,感知特点。(1)自己观察,两人互说自己的感受和发现。(2)汇报交流:长方形是有的边长,有的边短。正方形的4条边一样长。三角形有3条边。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圆是一条首尾相连的封闭曲线学生如果还说出其他特征要给予肯定。如:长方形对边相等(3)重点区分圆和球。当学生把圆说

5、成球时,老师马上拿出准备好的球,沿横截面切开,让学生感受到球的横截面是一个圆。圆和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3.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1)由实物抽象出图形。课件显示“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的一个面长方形。用同样的方法抽象出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2)记忆想象。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贴在黑板上。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这四种图形的样子。(老师说图形名称,学生想)让学生闭眼,然后摸老师给出的一种实物图形,由学生判断它的表面的形状。出示大小和颜色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让学生辨认。(3)说说你在生活中

6、见过的表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物体。先两人一组说,再集体交流。课堂检测1. 教材第3页“做一做”的第1题,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可在小组里说说。老师巡视指导。要防止学生把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混淆。如有的学生经常说:“铅笔盒是长方形的。”或者说:“铅笔盒的这一面是长方体。”老师要及时纠正,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2.教材第3页“做一做”的第2题,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先让学生自由想象,利用所学的图形画他们想画的东西,老师不要干涉。最后把画出来的图片展览、交流,说说自己画的是什么,都用了哪些图形。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3.练习一的第1题,涂一涂。先让学生自由观

7、察画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然后老师提要求把图中的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涂成下面各自对应的颜色(或涂你喜欢的颜色,注意相同的图形涂相同的颜色)。4.练习一的第2题,把各种图形的序号填在()里。先让学生自己填,然后老师组织检查交流。5.练习一的第3题。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蜻蜓图,自己完成,然后老师组织检查交流。6.练习一的第6题,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1)老师说要求。(2)学生动手圈。(3)集体交流。如哪个题争议较大可拿实物亲自画画。拓展提高1.连一连。2.(1)有()个,有()个,有()个,有()个,有()个。(2)()最多,()最少,()和()同样多。(3)比多()

8、个,比少()个。板书设计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正方形有4条边,每条边都相等。圆是一条首尾相连的封闭曲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三角形有3条边。平行四边形也有4条边,对边相等。教学反思1.把数学还原成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在幼儿园和平时生活中已经多多少少见过或听说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对这些图形他们并不陌生。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他们早已玩过的搭积木游戏,在搭之前先摸一下这些形体的每一个面。学生在“摸、搭”的活动中,有了真切的体验,更有了新的“发现”。知识的得出,没有一种突然的感觉,不需花费太多的功夫,只需教师

9、稍稍一指点,学生细细一琢磨,与生活经验一联系,知识就很容易地在学生的游戏中得出来了。2.借“交朋友”的线索来串联知识(叫什么名字图形的名称;长什么样子图形的特征;住在什么地方体会面在体上;给新朋友拍照感知立体与平面的关系;给新朋友找家对图形的感性认识),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生动、有趣,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第 2 课时 平面图形的拼组,认识七巧板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的例2和“做一做”、第4页的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4、第5题。教学目标1.认识平面图形的特征,能创造性地拼组图形。2.认识七巧板,并会用七巧板拼组图形。3.在认识、拼组图形的基础上,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认

10、识平面图形的特征和七巧板,能创造性地拼组图形。教学准备每一组一袋各种形状的平面图形、一幅七巧板、课件、投影等。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老师出示上图。提问: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说一说可以怎样分类。(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分类方法一:把由线段围成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分一类,把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圆)分为另一类,共分成两类。分类方法二:共分为五类,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五大类。2.按序号分别说出上面这些图形的名称。这几个平面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正方形,它就是七巧板)3.老师谈话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和这些平面图形做朋友,学习更多的

11、知识。老师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拼组自主探究1.教学例2。(1)用图形摆一摆。你能用手中几个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些更大的三角形或其他图形吗?用长方形呢?老师提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如果这两个三角形不是完全一样的,还能这样拼吗?你还有什么新发现?(2)用手中的三角形和长方形自己动手拼一拼,摆一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的三角形和长方形自己动手进行拼摆。学生可以按老师提供的图样,也可以自由想象、自主探究。集体汇报时,要求学生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2.教学例3。(1)出示七巧板课件,老师指七巧板上的每个图形,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老师总结七巧板是由5个三

12、角形、1个正方形和1个平行四边形组成的。(2)用七巧板上的图形拼三角形,可以怎样拼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好的七巧板进行拼摆。集体汇报时,要求学生说一说用了几个三角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课堂检测1.教材第3页“做一做” ,用4个和4个拼一拼。2.练习一的第5题。拓展提高1.长方形有( )条边,( )条长边,( )条短边。正方形有( )条边,各边都( )。2让学生自己利用七巧板拼自己喜欢的图形。教学反思1.利用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在“拼一拼”中感知,在“剪一剪”中明晰,在“比一比”中验证,在“做一做”中体验。通过“想一想”“猜一猜”“拼一拼”,充分发挥了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的合力作用,

13、使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会拼图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2.这节课,我安排了两个内容:一是师生一起拼图形,在拼的过程中,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特点;二是按要求进行拼图比赛,学生“玩”得很开心,拼组出了各种各样的图形。学生在拼组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图形的美。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单元分析单元内容1.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2.十几减8、7、6的退位减法。3.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4.综合应用。教学要求1.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2.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建议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

14、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数学计算往往只重视算理和算法及技能训练,而忽视与情境的结合,使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老师应努力改变状况,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例题时,可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境,吸引学生想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激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15、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个人的学习潜能。但是学习还具有社会性的一面,就是要从和别人的交流中吸取“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例如,在教学12-8,12-5的例题时,如果让学生展开思路,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经验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可能会出现“破十法”“想加算减”,甚至还会有“连续减”“点数”等方法出现,但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加上应用中的体验,学生会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实际是把老师“教方法”转变为学生自觉构建方法,学生学得会更深刻。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重要的计算技能,在运

16、用中必须达到熟练、准确,但这个要求不是一下就能达到的,是到学期结束时逐步达到的,到那时一般要求每分钟正确口算810道题。根据学生特点,多采用游戏、比赛等方式,如“开火车”“找朋友”“小猫钓鱼”和“蜜蜂采蜜”等方法进行练习,在玩中学、玩中练,运用激励性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1十几减9 3课时2十几减8、7、64课时3十几减5、4、3、2 2课时4综合应用 4课时整理和复习 3课时第 1 课时 十几减9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的

17、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口算。2.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重点难点1.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2.理解“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的思维过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圆片若干、小棒3捆。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口算。9+2=9+4=9+8=9+7=自主探究1.课件显示教材第10页主题图气球图。老师提问:小丑带了许多气球,数一数有多少个。过了一会儿,小丑卖了一些气球(课件动态显示),并问:卖了几个?课件显示文字:

18、有15个气球,卖了9个。这时课件显示:还有几个?(通过观察感知,解决问题)(1)还有几个气球?你是怎么想的?请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老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2)小组汇报。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15-9=。(3)15减9该怎样计算呢?摆一摆,算一算,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看哪个同学能想出不同的方法。老师巡视。(4)汇报。15减9等于几?你们是怎么想的?点数结果,一个一个地数出还有6个气球。想加算减,根据9+6=15,便知道15-9=6,所以还剩6个气球。用“破十法”算。先用15中的10减去9,等于1,再把1和15中的另一部分5合起来就是6,所以15-9=6,还有6个气球。老师:还有哪

19、组跟他们的方法一样?请你到讲台上来摆一摆。刚才我们是先从10个圆片中去掉9个,还剩1个,板书:10-9=1,再把1个圆片和5个圆片合起来,是6个,板书:1+5=6。老师追问:为什么把1和5相加呢?还有其他的方法吗?2. 刚才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这些方法中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学生自由发挥,老师总结)课堂检测1. “做一做”第1题。2. “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算完后,集体订正。3. “做一做”第3题。拓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课件显示字谜图。你能不能提出一个问题,请你的好朋友来回答?有16个同学要来猜字谜,已经来了9个同学,?来猜字谜的有3个男生,6个女生,?板书设计十 几 减 9计算十

20、几减9的方法很多,有“点数”“想加算减”“连续减”“破十法”等,其中“破十法”比较简便。教学反思1.本节课计算十几减9有“破十法”“想加算减”等方法,学生在体验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老师除了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算法外,更要关注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探索算法的过程,关注学生是否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算法。 2.这节课的重点是“想加算减”这种计算方法的探索,从导入出示9加几等算式入手,力图突破这个难点,但是从整节课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还是利用“破十法”,我想可能是学生对20以内进位加法掌握得不熟练,所以感受不到这种方法的方便。3.要让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必须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亲

21、自去体验、去发现。但是,本节课学生的操作并不理想,部分学生只是执行,而缺乏思维的参与。怎样来组织学生的操作更有效是今后值得思索和改进的地方。第 2 课时 十几减9教学内容十几减9练习课及练习二第1题第3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破十法”。2.能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口算。3.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重点难点能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口算。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游戏导入新课。“凑10游戏”:同桌之间做游戏,如甲先说:“我出9。”乙快速做出反应:“我出1,9和1凑成10。”自主探究1.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再填空。如13-9=,我是这样想的:把13分成3和10,1

22、0-9=1,1再加3等于4,所以13-9=4。即10-9=1,1+3=4。2.填空。(练习“想加算减法”)()+9=124+()=1315-9=()3+()=12 9+()=13 ()+9=1512-9=() ()-9=4 6+()=153.小白兔有15个萝卜,如右图,送给小黑兔9个,还剩下几个萝卜?学生读题列出算式(15-9=),说明列式的依据。(已知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再让学生说一说,可以怎样拿走这9个萝卜。学生甲:从装有10个萝卜的筐里直接拿走9个,这时筐里还剩下1个,把这1个萝卜和筐外面的5个合起来,就是剩下的6个萝卜。学生乙:先把筐外面的5个拿走,还差4个,再从

23、筐里拿走4个,就剩下6个了。(连减法:15-5-4=6)课堂检测1.练习二的第1题。2.练习二的第2题。3.练习二的第3题。老师可以用活动的数字卡片做成课件。动态、有规律地出示这10道题,也可以按题中的顺序出示。在学生计算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十几减9的差和被减数有什么关系?(差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1)拓展提高小明今年9岁,哥哥今年16岁,10年后小明比哥哥小几岁?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这节课例题讲解并没有占用很长时间,主要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现在的学生知识基础都比较广泛,很多已经在课前就能熟练进行计算,所以教学的过程实际是个梳理的过程,把学生的各种算法综合比较,找到最方便、快捷、容易理解

24、的计算方法。2. “练”达到了练得生动、练得扎实的目的,展示了算法的多样化,为后面的学习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3.练习过程中,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能够保持高度的警觉,视错误为优质教学资源,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充分暴露学生思维错误点,引领全班学生“卷进来”,共同探寻错误根源,商讨纠错的策略。这样对出错的学生是一种呵护与提高,对其他学生也无疑是注入了一剂“卡介苗”。第 3 课时 十几减8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的例2及“做一做”的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1.初步掌握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的计算

25、方法。2.理解“破十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3捆小棒、口算卡片。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口算。11-9=8+7=5+6=14-9=8+5= 7+4= 16-9= 7+7=自主探究1.教学例2。(1)出示例2。课件动态显示(或挂图)例2。老师提问:小熊猫一共有几个风车,学生回答:12个。课件显示文字:有12个风车,卖了8个。这时课件显示文字:还剩几个?通过观察感知,解决问题。还剩几个风车,你是怎么想的,请在小组里互相说说。老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小组汇报。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12-8=。(2)如何计算呢?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老师指名让学生回答。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有序地把各种解法的思维过程排列出

26、来。学生在回答前也可以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老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依靠摆学具(如小棒),算出答案。看图,用点数的方法算出答案。用“破十法”算出答案。先用12中的10减去8,等于2,再把2和12中的另一部分2合起来就是4,所以12-8=4。想加算减,算出答案。因为看到这个减法算式,可以同时想到一个加法算式,即8+4=12,12-8=4,所以可以这样算出差。借助12-9的方法,算出答案。12-9=3,12-8=4(少减去1个,就得4)学生在汇报过程中,老师重点对“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做有针对性地指导。让学生多说一说,多摆一摆。老师再追问:为什么要把2和2相加?(3)大家说了这么多种方法算

27、这道题,还有其他方法吗?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既让学生理解了“十几减8”的口算方法,又让学生体会了“想加算减”方法的优越性。2.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3.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这3组题)4.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3题。学生继续巩固“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课堂检测1.比一比,赛一赛。16-8=11-9=19-10=15-9=12-8=13-8=18-9= 15-8= 13-8= 14-8= 17-8= 15-9=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7+8=15() 11-8=4()

28、 9+6=3()4+8=2()15-9=6()16-9=7()3.游戏“对口令”。游戏由3人完成,甲先说2个数,乙根据这2个数做加法或做减法,直接说出得数,丙说出这道题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拓展提高1. +J+=10+J+=12=()2. +J+=8+J+=14=()板书设计十 几 减 8方法:“破十法”“想加算减法”“点数法”等,其中“想加算减法”最简便。教学反思1.联系情境问题的尝试计算,使学生体会到了计算是源于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也是课程标准中“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新理念的体现。2.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相结合,使算法更丰富,更自由,更灵活,大大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同时使

29、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意义之所在。3.尝试练习在生动的情境中自然进行,不仅巩固了多种算法,同时学生有意识地对算法进行了对比和选择。4.学生逐步从多样化的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然后通过用数学解决问题,最后是纯减法计算的练习,逐步达到了“看减法算式直接想出得数”的教学目标。第 4 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的例3及“做一做”的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十几减7、6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1.初步掌握十几减7、6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2.掌握“破十法”“想加算减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3捆小棒、口算卡片。教学过

30、程情境导入1.口算。12-8=12-9=3+8= 14-8=4+9= 15-8=16-8=17-9=2.导入新课。课件动态显示(或挂图)例3。图中有什么?(小朋友和金鱼)两个小朋友都给大家提出了什么问题?你们能解决吗?自主探究1. 教学例3。(1)出示例3。要解决小朋友们提出的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呢?为什么这样列式?(用减法计算,已知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列式:13-7=13-6=(2)如何计算呢?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老师指名让学生回答。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有序地把各种解法的思维过程排列出来。学生在回答前也可以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老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依靠摆学具(如小棒

31、),算出答案。看图,用点数的方法算出答案。用“破十法”算出答案。先用13中的10减去7,等于3,再把3和13中的另一部分3合起来就是6,所以13-7=6,红的有6条。同理:先用13中的10减去6,等于4,再把4和13中的另一部分3合起来就7,所以13-6=7,黑的有7条。想加算减,算出答案。因为看到这两个减法算式,可以同时想到一个加法算式,即7+6=13,13-7=6,13-6=7,所以可以这样算出差。学生在汇报过程中,老师重点对“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做有针对性地指导。让学生多说一说,多摆一摆。2. 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集体订正)3. 教材第14页的“

32、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这3组算式)老师追问:看到这组算式,你还能想到哪些算式呢?(还可以想到:8+5=1313-5=813-8=5等)4. 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第3题。学生继续巩固“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课堂检测1. 口算。12-6=13-6=15-7=14-6=12-7=14-7=15-6=15-9=2. 在里填上适当的数。8+=15 6+=129+=169+=155+=124+=11拓展提高一(1)班有14名同学参加校冬季运动会。板书设计十几减7、6方法:“破十法”“想加算减法”“点数法”等,其中“想加算减法”最简便。教学反思学生刚刚学完十几减9,本以为这节课应该是

33、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但是课堂上呈现的并不尽如人意,反思一下本节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课前预设的不够准确。十几减9时是让孩子在纸上画出15个圆形,然后圈一圈,预想本节课应该呈现算法多样化,于是我课前让孩子准备了12个圆片、习题本等,想着可以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但就是这样一个笼统的要求让孩子不知所措了。应该在课前打印出点子图,让孩子直接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然后跟同桌说一说,这样孩子们就有抓手了。2、问题提的不准确。在探究12-8的算法这一环节,我竟然提出了“请你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可以借住你的学具摆一摆,或者在本上画一画”,不自己动手操作怎么能互相交流呢?!应该这样提“12-8怎样算?

34、借助刚刚学完十几减9的方法试试”,这样提让孩子们将上节课的知识迁移过来,动手操作就更容易了。3、学生生成性的问题处理的不到位。学生在板演时摆完后不知道怎么说了,这个时候我的处理是再找一个孩子帮帮她,白白的错过了一个强化知识点的机会,应该这样处理“你是从几里去掉的8?因此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样处理孩子的思路会更清晰。4、课堂的安排没有层次和梯度,有时还断档。孩子说摆法时,应该在他说时将算法写出来,这样摆和算就结合起来了。要想好让学生交流和汇报的时机。总之,在课前不仅要将教材的重难点以及课标的要求弄透,还应该将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设好,这样才能在孩子生成的问题上处理自如第 5 课时 十几减

35、5、4、3、2教学内容教材第17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重点难点1.初步掌握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2.掌握“破十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口算。15-9= 15-8= 15-7= 15-6= 13-9= 13-8= 13-7= 13-6=自主探究1. 教学例4。(1)板书:12-5= 11-4=12-4= 11-3=12-3= 11-2=老师:我们已经学习过十几减9、8、7、6,计算十几减9、8、7、6的方法有哪些呢?生1:“破十法”。怎样运用“破十法”计算13-9呢?先用1

36、3中的10减去9等于1,再把1和13中的另一部分3合起来就是4,所以13-9=4。生2:“想加算减法”。怎样运用“想加算减法”计算11-8呢?因为8+3=11,所以11-8=3,11-3=8。怎样运用“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计算上面两组算式呢?(2)举例计算12-5=。用“破十法”计算。先用12中的10减去5,等于5,再把5和12中的另一部分2合起来就是7,所以12-5=7。用“想加算减法”计算。因为5+7=12,所以12-5=7。(3)如何计算其他几道算式呢?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计算12-4=。老师指名让学生回答。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有序地把各种解法的思维过程排列出来。计算其他几道算式。学生

37、自己算,老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算法。然后统一订正,老师给出答案。2. 教材第17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老师统一订正)课堂检测1. 口算。11-5=12-5=13-5=14-5=11-4=12-4=13-4=14-4=11-2=11-3=11-8=11-7=2. 连一连。12-711-311-213-815-813-416-811-4拓展提高教材第17页思考题。板书设计十几减5、4、3、2方法:“破十法”“想加算减法”等。教学反思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十几减6、5、4、3、2,这部分内容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最后一部分,是在学生经历了十几减9和十几减8、7的大量练习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这时学生

38、的计算技能基本形成,计算方法基本熟练。如何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是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难点和十几减6一样,这部分内容不再出现图示,而是让学生自己想该怎样算,使学生由具体过渡到抽象,由“眼观”过渡到“心想”,逐渐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十几减5、4、3、2包括很多式题,但教材并没有全部列出来,只是通过两个例题的5个式题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然后在练习中逐渐出现其它式题。与前面的十几减9、8、7相比,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得相对轻松,绝大多数学生能将“想加算减”、“破十法”等方法自主迁移到本课的学习中。第 5 课时 学数学用数学教学内容教材第2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巩固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2.使

39、学生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3.初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难点能从已知的条件选择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有用条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老师提问:我们班有13名同学会游泳,有6名同学会下围棋,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请列出算式。会游泳和会下围棋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13+6=19(人)会游泳的同学比会下围棋的同学多几人?13-6=7(人)会游泳的同学与会下围棋的同学相差几人?13-6=7(人)会下围棋的同学比会游泳的同学少几人?13-6=7(人)老师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

40、你愿意试着选择合适的有用条件,来解答吗?今天的课上我们就来比一比。板书题目:学数学用数学自主探究1.教学例5。(1)动态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认真观察后回答:有很多小朋友在踢球。(2)学生边说,老师边用电脑显示(闪烁)。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有3个已知的条件)要求学生:叙述题意已知条件: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问题:还有几人没来?怎么解答呢?通过摆小棒可列出减法算式16-9=7(人),所以还有7人没来。其中的条件没有用上。解答正确吗?没来的7人加上已经来的9人等于16人,解答正确。要求学生口算,完整地解答问题。2. 教材第20页

41、“做一做”。已知条件:有14只鸡。有5只鸭。公鸡有6只。问题:母鸡有几只。怎么解答呢?怎样列式?生:14-6=8(只)要求学生口答。课堂检测2.小白兔还剩几个松果?拓展提高一(1)班有19名同学,有12人在玩捉迷藏,捉住了6人,还有几人没捉住?板书设计学数学用数学(1)在应用题里,已知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2)先明确问题要求的是什么,再选择所需的条件解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设计是站在促进人的发展的高度,强调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重视应用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2.教学教材提供的情景图时,启发学

42、生独立观察发现,主动找到所求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选择所需条件,进行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第 2 课时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21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掌握解题思路,并能正确解答这类问题。2.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相连。重点难点1.理解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的思考方法。2.正确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口算。16-9=1

43、+8=15-3=7+8= 8+9=18-6= 9-4= 3+10= 13-5= 17-9=自主探究1.教学例6。出示例6挂图。板书: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1)学生探索,动手操作。拿出学具卡片,动手摆一摆。让学生说一说动手摆的过程。(从挂图可知小雪套中了7个,小华套中了12个。先摆表示小华套中的12个,再摆表示小雪套中的7个)(2)小组讨论,思考三个问题:谁和谁比?谁的多,谁的少?多的分成几部分?是哪几部分?(3)反馈讨论结果。学生回答。从摆的卡片可以看出,小华的数和小雪的数比,小华的多,小雪的少。“小华的数多”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小雪同样多的部分,一部分是比小雪多的部分。 同样多的部分

44、 多的部分小华的数中,表示和小雪的数同样多的部分是几个,表示比小雪的数多的部分是几个。(表示和小雪的数同样多的部分是7个,表示比小雪的数多的部分是5个)(4)根据我们的推理过程,思考怎样列算式。12-7表示从12个里面去掉同样多的7个,就求出小华比小雪多几个。板书:12-7=5(个)2.摆一摆,算一算。(投影出示问题)摆10个和7个,比多几个?同样多的部分 多的部分学生摆后回答:和比,多,少。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同样多的部分,是7个;另一部分是比多的部分,是3个。从10个里去掉和同样多的7个,就求出比多几个。10-7=3(个)3.教材第21页“做一做”。(1)学生探索,动手操作。拿出学具

45、卡片,动手摆一摆。让学生说一说动手摆的过程。学生边说边摆。(先摆15个表示兔的只数,再摆9个表示羊的只数)兔:羊:(2)小组讨论,思考三个问题。谁和谁比?谁多,谁少?多的怎么分?(3)反馈讨论结果。学生回答。通过摆学具卡片,知道了兔的只数和羊的只数比,兔多,羊少。表示兔的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羊同样多的部分,是9只;另一部分是比羊多的部分,是6只。羊比兔少几只,也就是兔比羊多几只。所以兔比羊多6只,羊比兔少6只。(4)用数学方法列式解答。15-9表示从15只里面去掉同样多的9只,就求出兔比羊多几只,也就是羊比兔少几只。板书:15-9=6(只)(5)比较两个问题。两个问题都是在求两数相差多少

46、。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就是用较大数减去较小数求出两数的差;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也是用较大数减去较小数求出两数的差。课堂检测1.18台9台电视机比电冰箱多几台?2.9人 13人女生比男生少几人?拓展提高1. 12支8支钢笔比铅笔多()支。铅笔比钢笔少()支。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在教学中尽量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机会,在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让他们动手摆一摆、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让学生自主探索,亲历“操作思考交流概括”这一获取知识的过程,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2.交流过程中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生交流过程中表现得虽然很热闹,但自我意识重,不善于听取、辨析别人的意见

47、;请学生发言时,出现了学生与我一对一的交流,忽略了其他学生是否听懂了的局面。3.我的课堂组织语言虽然亲切,但不够精练,显得有些零乱、单调,没有充分体现引导的作用。第三单元分类整理单元分析单元内容1.按单一标准将物体分类、整理。2.按不同标准将物体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教学要求1.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整理。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整理。3.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教学建议1.注意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2.注重操作,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方法。3.要结合

48、知识内容本身的灵活性,注意开展开放性、探索性的教学。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活动起来,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能更牢固地掌握选择分类标准、正确分类的方法,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索意识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课时安排1分类、整理1课时2统计表1课时第 1 课时 分类、整理教学内容教材第27页的例1及练习七的第1、第3题。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分类,通过操作学会分类、整理的方法。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重点难点学会把物体按一定标准分类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整理。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1)()

49、个()个()个(2)比少()个,比多()个。2.长方体有()个,正方体有()个,圆柱有()个,球有()个。自主探究1.学习按单一标准分类、整理。感知分类、整理。课件(录像或挂图)显示气球,同学们仔细观察。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有各种形状和颜色的气球。有这么多的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我们先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数一数每种气球各有几个。引导学生说出:有3种形状的气球,并数出每种形状的气球各有几个。板书: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气球最少?引导学生说出:最多,最少。2.学习按不同标准分类。(1)分小组互相说说这些气球还可以怎样分类。(2)老师组织汇报交流。学生每次分完,都要说说是按什

50、么分的,为什么不同的同学分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应该肯定。(如有的同学按颜色分,有的按个数分等)课堂检测1.练习七的第1题。2.练习七的第3题。拓展提高1.在水果下面画“”,在蔬菜下面画“”。2.把会飞的动物涂上颜色。3.数一数,涂一涂,填一填。()个,()个,()个。()最多,()最少。板书设计分类、整理1. 分类的方法。2. 分类的依据。教学反思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分类、整理,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学习单一标准的分类、整理和不同标准的分类、整理两部分知识。以不同事物之间共有的某一种属性作为标准,把它们划归为一类,就是单一标准的分类。如果这些事物之间有几个相同的属性,我们可以分别以

51、这些属性为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就是不同标准的分类。单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是既定的、不可改变的。而不同标准的分类,由于标准的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教学时,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维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商店里的物品要分类摆放,便于顾客很快找到想买的东西;学生也要学会对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分类整理,学习和生活才会有规律。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方法。第 2 课时 简单的统计表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例2、“做一做”及练习七第2、第4、第6题。教学目标1.巩固不同标准下的分类、整理。2.通过分一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初

52、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重点难点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整理自己的小书包。自主探究课件(录像或挂图)显示公园中人物镜头,同学们仔细观察。提问:分两组做游戏,他们可以怎样分组呢?引导学生按不同标准进行分两类。生1:按大人和孩子分,大人有8人,孩子有4人。生2:按男、女分,男有6人,女有6人。板书:大人孩子人数84男女人数66提问:还可以怎样分?学生自由讨论。老师组织汇报交流。课堂检测1. 教材第28页“做一做”。先小组内交流各自分类的方法。老师组织集体交流,可以按男、女分,也可以按出生在前半年、后半年分,还可以按学号分等。2.

53、 练习七第2题。3. 练习七第4题。4. 练习七第6题。拓展提高1. 数一数,分一分,填一填。红蓝个数个数(1)红色图形比蓝色图形多()个。(2)()形的图片最多。2. 把下面的图形分成两组填一填。板书设计简单的统计表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他们学会了用简单的方法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2.在本节课的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积极、主动投入,体现了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和自主构建知识的学习方式。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单元分析单元内容1.数数、数的组成及读数和写数。2.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3.综

54、合应用。4.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要求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2.使学生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够正确、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3.结合数的认识,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4.结合具体事物,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计算。教学建议1.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中的诸多抽象概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经历每一个概念的形成过程,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重要学习

55、方式就是让学生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为此,老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为学生提供如下服务:选取、提供每次活动的素材。制订人人参与的、高效的活动规则。应及时引导学生将具体的活动抽象为相应的数学概念。如“比大小”的教学,通过应用实物计数器抽象的数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过程,引导学生概括出比大小的基本方法。为后面学习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进行爱护学习资源的教育。2.突出基本原理的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尽管还处在认数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但它的基本原理始终是十进制计数法。十进制计数法的核心就是“满十进一”的进位制和位置制,这是引领本单元内容的两个概念。其他的概念如计数单位“一”

56、“十”“百”,数的组成、数的读写、比较大小等都是由这两个概念来确定它们的含义的。因此,在教学中,应突出“满十进一”的进位制和数位意义的教学,使学生理解:一个一个地数,每满十个,就应向十位进一;一十一十地数,每满十个,就应向百位进一,由此引出计数单位“一(个)”“十”和“百”。每个数的大小是由本身的数字和它所在数中的位置决定的,掌握数位的基本内涵,并能根据位置的意义正确读数和写数。3.继续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建立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本单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主要体现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100以内的数,并能进行估计。体会100以内各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用100以内各

57、数表达具体的事物,并能进行交流。此外,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一些培养学生建立数感的活动。如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举实例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制订一些简单的游戏规则,带领学生做“抢100”的游戏等。课时安排1数数数的组成4课时2数的顺序比较大小3课时3综合应用1课时4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1课时摆一摆,想一想1课时第 1 课时 数数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及教材第35页“做一做”。教学目标1.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数100以内的数,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2.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3.与实际生活

58、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重点难点1.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2.数数时,从接近整十数的数到整十数的过渡。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今天的数学课,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礼物。(展示100颗星星)猜一猜大约有多少颗。提示:有100颗星星。2.课件(或挂图)显示教材第33页百羊图。春天,地上长出了嫩绿的小草(课件:草地),一群可爱的小羊来到草地上。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只羊。你是怎么估测的?3.揭示题目100以内数的认识。自主探究1.数数方法。(1)(课件继续显示:100只小羊)你想不想知道图中一共有多少只可爱的小羊?数一数,悄悄告诉同桌。(2)

59、学生数完后汇报。怎样数的?(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2.数出数量是100的实物。(完成例1)(1)每个小组桌上有几种东西?(学具数量都在100以上)请选出你喜欢的一种,正好数出100,还要想办法,怎样摆放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是100?(2)小组合作,数出数量是100的实物。学生汇报。甲组:一根一根地数,十根放一堆。乙组:两根两根地数,二十根放一堆。丙组:五根五根地数,十根扎一捆。丁组:也可以(3)很多同学选择了10个一堆,或10根一捆进行数数,觉得这样既好数,又看得清楚。请观察一下,十根扎一捆,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出示十根十根扎好的100根小棒)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60、有10个十,10个十是100)板书:10个十是一百。(4)小结:10个十是一百。这句话还能怎样说?(一百里面有10个十;5个二十是一百;2个五十是一百)3.教材第35页“做一做”第1题。(1)集体操作,一边摆小棒一边数。(1名学生上台演示)五十七根小棒,再添一根是几根?(五十八根)又得到一根,下一个数就是五十九了,接着数六十、六十一七十二。(2)要想清楚地看出有五十七根小棒,怎样做?(引导学生:十根小棒放一堆或扎一捆)(3)提示学生:五十九后面的数是多少?六十九呢?一名学生任意说一个100以内的数,集体边拍手边接着往下数。练习几次,其中一次接着数到100。4.学生摆一摆,数一数,做教材第35页

61、“做一做”的第2题。5.课间操。(1)数数接力赛。老师说一个数,学生分组以接力赛方式数一数,数到老师说停时,数得最多的小组获胜。(2)两个人说定一个100以内的数,其他人猜这是一个什么数。猜的过程中,要不断提示同伴所猜数与说定的数比较是大了,是小了,还是接近了。课堂检测1.数出本班同学的人数。2.找出数学教材的第23、第36、第50、第79、第87、第100页。先摸摸50页有多厚,再摸摸100页有多厚。拓展提高数一数,每条线各有几根火柴。哪条线用的火柴最多?哪条线用的火柴最少?板书设计100以内数的认识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教学中做到了三个注意

62、。 1.以学生的观察、操作、思考、交流活动组织教学,人人参与,经过动手、动口、动脑,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2.让学生从实物数数到逐步摆脱实物,进行抽象数数。 3. 让学生在数实物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这一抽象概念。学生用自己的经验、自己理解的方法数,有多种方法,但十个十个数的人并不是很多,要让学生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原理,需要学会十个十个地数。第 2 课时 数的组成教学内容教材第35页的例2和“做一做”及练习八第4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重点难点建立100以内数

63、的概念,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100以内的数。2.看图数数。 每箱10瓶 每箱10瓶()()说一说你是怎样数出有多少瓶牛奶,有多少瓶酸奶的。牛奶35瓶:每箱牛奶有10瓶,3箱就是30瓶,再加上5瓶就是35瓶。酸奶52瓶:每箱酸奶有10瓶,5箱就是50瓶,再加上2瓶就是52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00以内数的知识。老师板书题目:数的组成。自主探究1.教学例2。(1)让学生摆出七十根和四十六根小棒,一名学生台前演示,其他学生用手中的学具摆。老师提问:“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是七十根和四十六根?”摆七十根时,摆成七捆,摆四十六根时,先摆四捆,

64、每捆十根(就是四十根),再摆六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七十里面有几个十,四十六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七十里面有7个十,四十六里面有4个十和6个一。(2)老师用小棒摆出一个任意两位数和一个整十数,让学生先观察,再与同桌互相说说是多少根小棒,各有几个十和几个一。2.教材第35页的“做一做”。学生看图数数,再说说数的组成。三十五根小棒,三十五里面有( 3 )个十和( 5 )个一。再次利用准备题(牛奶图),说一说数的组成。35里面有( 3 )个十和( 5 )个一。3.同桌进行以下活动:一人用小棒摆出一个两位数,另一人说出这个两位数及这个两位数的组成。(两个人交替进行)课堂检测1.想一想,填

65、空。(1)45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2) ( )个十和( )个一合起来是( )。(3) ( )个一是1个十。 (4) ( )个十是1个百。拓展提高1.找朋友。9个十和6个一 737个十和3个一 10010个十 962.练习八的第4题。板书设计数的组成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教学反思1.教学时首先说说生活中的100以内的数,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生活中的数是学生都熟悉的,利用素材作为教学的内容,不但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自己检验数得正确与否。除了一个一个地数以外,还可以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选用不同的方法数数,比较哪些方法更

66、准更快。然后合作探究,进一步认识100以内数的组成。学生动手操作,同桌合作数数、摆小棒,汇报交流。建立10个一是10,100个一是100,10个十是100,3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35,80是由8个十组成的等意识。2.最后,我让学生做“猜数”等游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3.本节课我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 3 课时 读数写数教学内容教材第36页内容及练习八的第5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2.进一步理解数位、计数单位等概念。3.初步培养

67、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1.理解数位、计数单位等概念。2.区分“数位”与“位数”,“数位”与“位置”。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小棒、数位表。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从一数到一百,可以怎样数?(老师指名让学生回答从一数到一百的不同数法)一个一个地数:1、2、3、4、5100。五个五个地数:5、10、15、20100。十个十个地数:10、20、30、40100。两个两个地数:2、4、6、8、10、12100。2.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五个数。四十八六十九二十七八十八3.想一想,写一写。(1)39里面有()个十和()个一。(2)8个一和5个十合起来是()。自主探究教学例3。数一数,摆一摆。

68、1.老师出示例3。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摆。(4个十是40,2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27,3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33)老师提问:4捆(40根)应摆放在计数器的哪个数位上?7根呢?为什么在计数器上这样摆呢?(1) 表示四十: 4捆也就是40根小棒,这里的“4”表示4个十,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4颗算珠。写作:40。读作:四十。学生边拨边叙述:4个十在十位上拨4颗算珠。在相应位置上写出40,并读出来。老师继续提问:“4”在哪个数位上?表示什么?(2) 表示二十七。2捆也就是20根小棒,这里的“2”表示2个十,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2颗算珠。7根小棒,这里的“7”表示7个一,在个位上拨7颗算珠。写作:

69、27。读作:二十七。学生边拨边叙述: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算珠,7个一在个位上拨7颗算珠,在相应位置上写出27,并读出来。老师继续提问:“2”在哪个数位上?“7”在哪个数位上?分别表示什么?(3)表示三十三。3捆也就是30根小棒,这里的“3”表示3个十,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3颗算珠,3根小棒,这里的“3”表示3个一,在个位上拨3颗算珠。写作:33。读作:三十三。两个“3”的意思一样吗?前面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后面的“3”在个位上表示3个一,所以两个“3”的意思不一样。学生边拨边叙述。老师谈话:树上有42只鸟,你能用小棒摆出来吗?请你试着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并写一写,读一读。老师指名学生板

70、演(边拨边说)。4个十在十位上拨4颗算珠,2个一在个位上拨2颗算珠。2.比较“24”与“42”。老师出示图。谁能说一说“24”与“42”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有数字2和4。不同点:数字2和4所在的数位不同,这两个数的读法和写法不同。“24”的十位上是2,表示2个十;个位上是4,表示4个一。“42”的十位上是4,表示4个十;个位上是2,表示2个一。(学生还有可能回答出这两个数的大小也不同,等等)课堂检测看图读数、写数,并说一说数的组成。读作:读作:写作:写作:拓展提高利用数位表,摆一摆、说一说。(1)一年级有男生79人,女生81人。(2)停车场里有36辆大轿车,48辆小汽车。(3)花

71、园中有菊花85盆,月季花100盆。(4)小白兔拔了40个萝卜,小灰兔拔了51个萝卜。板书设计读数和写数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教学反思1.在例3的教学中,我突出了一个“学”字。我让学生通过感受具体的事物(小棒)到半具体半抽象的事物(计数器)到抽象的数这个过程,来学习100以内数的读、写。课堂上,通过个位和十位上的珠子换位置,激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比“24”与“42”中的“4”和“2”的意义,加深了他们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达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2.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尽量给学生“动”起来的机会,通过以“动”促思,以“说”促思,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进行自主学习

72、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里需要进一步让学生去说,拨出数并说一说它的组成。第 4 课时 读数写数教学内容教材第37页内容及练习八第6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2.引导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初步理解数位、计数单位等概念。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重点难点在理解数位、计数单位等概念的基础上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数一数。(1)从七十六开始,往后连续数出7个数。(2)从七十六开始,往后两个两个地数,数出7个数。(3)从六十开始,五个五个地数,一直数到一百。(4)从四十开始,十个十个地数,一直数到九十。(5)从四十开始,

73、十个十个地数,一直数到一百。2.填空。(1)1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2)37里面有()个十和()个一。(3)()个十是50。(4)()个一和()个十合起来是42。(5)100里面有()个十。 (6)4个十和6个一组成()。自主探究1.在计数器上表示100。利用数位表、数字卡片来摆一摆,说一说。可以由一名学生说一个数,其他学生摆;也可以由一名学生摆,其他学生读出这个数。再说一说百位上的数字表示什么。2.对着数位表,同桌互相说一说,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每个数位上的数分别表示什么,然后在书上填空。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表示几个一,第二位是(十)位,表

74、示几个十,第三位是(百)位,表示几个百。3.学生归纳数的读法和写法,老师板书。(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课堂检测1.看图读数、写数,并说说数的组成。 写作:写作:写作: 读作:读作:读作:2.填空。(1)十位上是8,个位上是2,这个数是()。(2)2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3)10个一是(),100里面有()个十、()个一。(4)百位上是1,个位和十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3.我写数,你来读。同桌之间,一人读数,另一人来写。拓展提高1.下面哪根铁丝最长?在括号里画“􀳫”;哪根最短?在括号里画“”。(1)(2)(3)(4)2.把11个苹果放在3个盘子里,要使每盘的苹果都是

75、单数,可以怎样放?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本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学生合作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和良好的合作习惯。合作学习是今后小学阶段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新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理念。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习并不是合作的唯一目标,我们更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具有良好与他人合作的意愿与动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养成优秀的品质,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所以,学生进入数学课堂,老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当然,在本节课实际的教学中,一年级的学生,有些都不会合作,这也完全在老师的预料之中。老师可以从指导合作入手,转而形成自我合作

76、,因此,在学生活动时,老师对学生间的合作提出要求:让同桌两个人轮流说,说过的内容不要重复。2.在例题的教学中,我突出了一个“逼”字。通过给学生一个只有个位和十位的计数器,请他们表示100,学生们发现仅有原来的两个数位已经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就“逼”他们想出一个新的数位,百位就闪亮登场了!百位的出现满足了学生的自身需求和渴望,这从学生们兴奋地给计数器上的百位插上小棒的样子就可以感受到了,他们更自主地学习,理解数位意义及数位的排列顺序。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的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原理。第 5 课时 数的顺序教学内容教材第41页的内容和练习九第1、第2题。教学目标1.掌

77、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运用100以内数的顺序解决问题。2.进一步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3.进一步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能进行简单的交流,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重点难点1.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运用100以内数的顺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2.探索百数表的排列规律。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数字卡片、小棒、百数图。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老师谈话导入新课:你知道了100以内数的哪些知识?还想知道什么?学习什么知识?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好朋友,它能帮助大家学到更多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出示例4的1至100以内的数目表。通过这位朋友的帮助,我们共同学习100以内数的顺序。老师

78、板书:100以内数的顺序。自主探究1.教学例4。(1)老师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要讲秩序、讲规律,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安定,做事情才不会影响到他人。生活中的数也是这样的,它们有大小、有顺序,各有不同却又相互联系。想一想,表中这些数的排列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小组互相说一说。第一横行的5个数都是双数。第二横行的5个数都是单数。从左上到右下这一斜行中的数个位、十位数都相同。从右上到左下这一斜行数中(10除外)十位上的数从1开始,逐渐增加到9,而个位上的数则相反,从9开始逐渐减少到1。对于学生能回答出来的问题,要随着学生的回答,电脑动态显示(闪烁);学生没有回答出来的,老师可以用同

79、样的方法进行提示。(2)学生填满表中空格(见教材第41页),复习100以内各数的顺序,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填的表,有什么规律。学生甲:从左往右,再从上往下,按从小到大的顺序(1100)填数。学生乙:从上往下,再从左往右,先填个位是1的数,再填个位是2的数,依此类推。2.完成教材第41页的第(1)题。按要求给指定的数涂色。在涂色活动中加深对数位意义的理解。说一说,十位是3的数与个位是3的数有什么区别。(十位上的3表示3个十,这样的数都是三十几的数;个位上的3表示3个一,都是几十三的数)举例说明个位和十位上数字相同的数,它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都表示什么。(如“77”的个位上的“7”表示7个一;十位

80、上也是“7”,这个“7”表示7个十)3.完成教材第41页的第(2)题。进一步探索百数图的排列规律。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你从表里发现了哪些有趣的排列。小组讨论后,派代表汇报、交流。4.完成教材第41页的第(3)题。课堂检测1.按数的顺序连线(使学生更加爱学、好学)。2.按要求排队。(1)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57、23、96、69、72、25、38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26、46、56、16、96、36、76 3.按“100以内数目表”的规律在里填数。拓展提高1.用10枚棋子摆一个每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正三角形)。2.用8枚棋子围成一个正方形。3.用棋子围成一个正方形,如果每条边上都有4

81、枚棋子,一共需要多少枚棋子?如果每条边上都有5枚棋子呢?板书设计数 的 顺 序100以内的数按顺序数,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相邻的两数,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1,反之小1。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它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不一样,十位上的表示几个十,个位上的表示几个一。教学反思1.在这节课我主要通过安排三处寻找规律来完成教学:第一处:找未完全填满的百数图的规律。第二处:在填百数图的过程中,也渗透了找规律。第三处:就是小组合作找规律。设置了三处找规律,第一次是为了填百数图;第二次作为一个方法的指导;第三次探究百数图有趣的排列规律。总之三次都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数的先后顺序,培养学生的观察、独立

82、思考、有序思考的能力。了解了这些我们的教学就不再表现于形式,而是有了一定的深度。把握好三次探究的尺度,分散了教学难点,使学生产生自信和学习热情,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参与度。2.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去观察,让他们去看、去想、去讨论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来发现这些已知数的规律和排列顺序,调动起全体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在学生填好数目表后,再完整地分析数目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小到大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进行思考,使学生感到在这张小小的表格中,包括了很多数学知识。第 6 课时 数的大小的比较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的内容和练习九第3题。教学目标1.利用前面所学知识,主动学会比较

83、100以内数的大小。2.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3.激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重点难点1.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一”与“十”及“十”与“百”之间的关系。2.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大小。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数位表、小棒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按规律填数。2.照样子写出相邻的数。373839 49 70993.填空。(1)从()到()是一位数;从()到()是两位数;100是()位数。(2)十位是3的两位数有()个。(3)比69多1的数是(),比69少1的数是()。(4)38里面有()个十和()个一。自主探究1.教学例5。(1)老师出示例5图,请学生回答从图中看

84、到了什么。学生汇报、交流不同的比较方法。学生甲:根据小棒图来比,只看整捆的左边有4捆,右边有3捆。所以42大于37。学生乙:根据数的顺序来比,42在37后面,所以42大于37。学生丙:根据数的组成来比,42由4个十和2个一组成,37由3个十和7个一组成,所以4237。老师引导:如果没有这幅图,怎么来比较这两个两位数的大小呢?能不能有一个比较方便的比较方法呢?(如果学生在汇报时能说出下列方法,老师不必设此问,只需帮助学生弄清思路,规范语言)学生丁:用计数器来比较大小。怎样比就能很快知道哪个数大、哪个数小?(2)完成例5图下面的题。小组合作,怎样比就能很快知道哪个数大,哪个数小?23 25方法一:

85、在数位顺序表中23在25的前边,所以2325。方法二:23和25的十位都是2,表示2个十,不能比较出谁大、谁小,再看个位,23的个位是3,25的个位是5,所以23”“”或“=”。51499010073376463677665562.第号车厢人最多,第号车厢人最少。3.写出5个大于70而小于85的数:、。写出小于100而大于40的个位是3的5个数:、。拓展提高把卡片正确地放在里。58986079381510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1015”连接,你还能把这些数的大小关系说得再明确些吗?(2)小组合作,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比一比,哪组说得对,哪组说得多。集体汇报、交流

86、。甲组:15比10多一些,10比15少一些。乙组:58比10多得多,10比58少得多。丙组:58比15多得多,15比58少得多。2.教材第43页“做一做”。根据水果的个数,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说。例如,65比25多得多,25比65少得多;25比30少一些,30比25多一些。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将“多一些”和“少一些”进行比较,将“多得多”和“少得多”进行比较(横向)。在此基础上再将“多一些”和“多得多”与“少一些”和“少得多”进行比较(纵向)。使学生理解:两个数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可以用“多一些“或”少一些”来表述;两个数相差较大的情况下,应该用“多得多”或“

87、少得多”来表述。3.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各说一句话。课堂检测1.根据图意,说一说你可以想到哪些数学问题。下表是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四个城市的得票情况。城市伊斯坦布尔巴黎多伦多北京票数91822562.判断。(对的画“􀳫”,错的画“”)(1)100比9多得多,比99少一些。 ()(2)73比69多一些,69比73少一些。()(3)79比16多得多,比85少一些。()(4)25比19多一些,比100少得多。()3.选择。(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1)76比8(),比81()。(2)97比93(),比3()。4.练习九的第4题。拓展提高

88、1.看谁算得最巧妙。7+8+3=19-6-9=14-8+8=2.用今天学的知识说一句话。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先以“猜”开始,然后设置多种情境,活用知识,接着学科交融,关注情感,最后尊重学生,提高能力。2.课堂上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100以内数的大小的同时,能用较准确的语言描述生活中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因为有情境的支持,所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还是较为完整与精确的。第 8 课时 用数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46页的内容及练习十第1第3题。教学目标1.灵活运用100以

89、内的数数方法。2.理解10个一是十,学会剩下的不够一组时怎样处理。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重点难点理解灵活数数的方法,学会剩下的不够一组时怎样处理。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抓一把豆子,自己数一数,看看怎样数比较快。2. 78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3. 56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自主探究1.教学例7。课件动态显示例7。先出示珠子图。让同学们数一数有多少个珠子。(58个)老师:如果每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怎么穿呢?生1:可以每10个圈在一个圈中。学生动手画圈。生1:画了5个圈,还剩8个珠子,8个不够圈1个圈 ,所以能穿5串。生2:可以利用数的组成来分,58里面有

90、5个十和8个一,8个一不够1个十,所以能穿5串。老师板书两位同学的穿法。老师:如果5个穿一串,这些珠子能穿几串?学生动手圈珠子,老师巡视,给出答案。2.教材第46页做一做。(1)学生自己动手圈,老师引导。指明剩下的2块不够装一袋。所以只能装满8袋。(2)利用数的组成来分,82是由8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所以只能装满8袋。课堂检测1. 练习十的第1题。2. 练习十的第2题。3. 练习十的第3题。拓展提高36个苹果,全部装在袋子中,要使每袋中装的个数和用的袋子数相同,可以怎样装?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20以内数的认识和已有基础上的,学生对100以内的数看似了解,却概念模糊,我为学生创设学

91、习情境,给学生送来礼物100颗星星,通过观察、估计、比较,逐步建立数感。数100这一环节以学生操作学具为主。要求学具选择正好要数出100,还得让人一眼看出有100。提出这些要求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方便、快捷的方法把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并在操作中发现10个十是100,100里面有10个十这一知识点。通过数出数量是100的实物,让学生经历数1到100的过程,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逐步突破本课的难点数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第 9 课时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一部分习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深入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2.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会计算

92、整十数加一位数及其相应的减法。3.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重点难点理解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算理,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2个一和8个十合起来是()。78的个位上是(),表示()个();十位上是(),表示()个()。37里面有()个十和()个一。100里面有()个十。自主探究1.教学例8。课件动态出示例8。售货员将写字本分两次给了老师,先给3包(3个10本),再给2本(老师接过拿在手里)。根据此活动,要求学生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如一共买了多少本写字本?老师接过2本,桌子上有多少本?从学生提的问题中选出“求一共买了多少本”和“老师接过2本,桌子

93、上有多少本”的问题,逐一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解答。甲:“一共买了多少本?”列式可以是30+2,也可以是2+30。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计算30+2或2+30时,根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组成32,和是32。乙:“桌子上有多少本?”列式是32-2。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计算32-2时,根据百以内数的组成,从3个十和2个一中去掉2个一,得3个十,差是30。2. 教材第48页“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先摆小棒,摆完后对照摆的小棒再写算式。将算式与操作对照起来,让学生自己感悟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算理,并学会计算。

94、3. 教材第48页“做一做”的第2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个别辅导。课堂检测1.练习十一的第3题。2.练习十一的第5题。拓展提高1.小白兔送给小黑兔3个蘑菇之后,它们篮子里的蘑菇就同样多了,原来小白兔和小黑兔篮子里的蘑菇相差多少个?2.小刚说自己邮票的张数比13多得多,比90少一些,个位上的数是8,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少1。小刚有多少张邮票?板书设计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用减法计算。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投入到积极的思考中,同时激活了学生上学期已有的“看图列式”的知识和经验。

95、2.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学生自主性的学习,这一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探索“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方法。考虑到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我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可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特别是对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让他们通过交流,起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作用。交流讨论结果时,学生各抒己见,算法多样化正是他们创新思维的体现。3.这一节课的不足之处:作业练习的时间不够充裕,在少讲多练上还要加以改善;小组交流时学生能畅所欲言,但举手发言的仅占一半,这一现象值得思考。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单元分析单元内容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2.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它们的进率。3.人

96、民币的单位间的换算。4.认识用小数表示物品的单价。5.元、角、分的加、减法计算。教学要求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2.认识各种小面值的人民币,会进行简单的计算。3.让学生经历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教育学生要爱护人民币。教学建议1.为学生提供本单元学习用的模拟钱币。人民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特殊商品,让学生认识人民币不能空空无物,必须依托我国发行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来学习。如果让学生用真币来学习,一来不安全,给家长带来负担;二来不卫生,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因此用真币作为本单元的学习材料是不合适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改用模拟的人

97、民币来学习比较恰当。2.设计好学生的实践活动。本单元的教学,从主题图开始,包括例1至例7七个例题,这些都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活动。因此,设计好学生的实践活动成为本单元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例1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认识各种小面值的人民币。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准备好的模拟人民币进行分类,通过分类活动归纳出我国发行的人民币的种类及每种人民币的面值和图案、色彩特点,把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的活动落到实处。又如,例2的教学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它们之间的十进制关系。这些内容是比较抽象的,教学时,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换钱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98、和1元、1角和1分的币值的大小。3.关于物品单价的教学。物品的单价用以元为单位的两位小数来表示,体现了数学符号的简洁、明了和使用的方便。教学时,不必向学生介绍小数的有关概念,只需让学生知道:单价中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个数表示几角,第二个数表示几分。物品价格用这种方法表示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商品交换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它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课时安排1认识人民币2课时2简单的计算2课时第 1 课时 认识小面值人民币教学内容教材第52、第53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二的第1、第2题。教学目标1.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认识人民

99、币之间的关系。3.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重点难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教学准备课件、模拟钱币。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老师谈话,导入新课。今天的数学课,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用实物投影出示模拟钱币。(学生回答钱或人民币)这些钱就是我们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人民币。(板书)请你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人民币。自主探究1.教材第52页的主题图。(用实物投影显示该图)(1)让学生观察购物图和游乐园购票图。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画面的意思。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说一说自己某一次购物、乘车或游玩时用了多少钱。(2)再让学生观察第4

100、幅图。看到这幅图,请说一说小朋友在干什么。“存钱是为了什么?”“你有零花钱吗?”“你有存钱的习惯吗?”老师:看来人民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题目)。2.教学例1,认识各种小面值的人民币。(1)出示我国发行的小面值人民币的品种,使学生对我国各种小面值的人民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么多种小面值的人民币的。(如:颜色、大小、图案、图案中的数、图案中的“小黑点”盲文的数等)(3)老师参与把人民币进行分类的活动。每个学生先将课前准备的模拟人民币进行分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分类方法。甲组:将硬币分成一类,将纸币分成另一类。(课件演示)乙组

101、:把分币分成一类,角币分成一类,元币分成一类。老师用课件展示这种分类的过程和结果。先展示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1元)。再展示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1角和5角)最后展示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1分、2分、5分)老师提问:各类面值的人民币一共有多少个?(4)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它们的图案、颜色各有什么特征?说一说几种硬币的面值。3.教学例2。(1)师生做换钱游戏。老师出示1枚1元的硬币,并提问:你应该拿几个1角币,才能换1元?学生可以边摆手中的学具,边回答。(见下图)老师用课件重复上述过程,先在左边摆一个1元硬币,再在右边将10个1角币摆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让学生观察这个等边三角形中1角币是如何排列的?

102、(从上往下数每行排列的个数分别是1、2、3、4)接着在1元币和10个1角币之间写一个醒目的等号,并配以声音出示,最后写上人民币元与角之间的关系式:1元=10角。(2)师生做换钱游戏。老师这里有1角,谁能用分币来和我换?学生甲:用10个1分的可以换1个1角的。1角=10分学生乙:用2个5分的可以换1个1角的。学生丙:用1个5分的,5个1分的可以换1个1角的。学生丁:用5个2分的可以换1个1角的。老师提问:1角=()分10分=()角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角=10分10分=1角课堂检测1. “做一做”的第1题。2. 练习十二的第1题。3.练习十二的第2题。4. “做一做”的第2题。拓展提高在里填上“

103、”“”“”或“=”。45角5元4角 2元3角23角30角1元3角 7元1角17角2.练习十三的第7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条主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都是为了给学生创造机会,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 2.老师力争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方法,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从而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第 4 课时 简单的计算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内容及练习十三第4、第8题。教学目标1.能正确地进行关于元、角、分简单的加、减法计算。2.理解元、角、分的加、减法计算的算理。

104、3.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重点难点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元、角、分的加、减法计算。教学准备课件、模拟人民币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模拟购买玩具的活动。活动中老师当售货员,学生当顾客。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2.汇报、交流上节课布置的课后作业。学生边汇报,边用实物投影显示教材第59页第2题的表格。自主探究1.教学例7。模拟购物活动。老师提问: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哪两种杂志?生1:画报和连环画。生2: 我是小学生和卡通世界。老师:“正好”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发表,老师总结“正好”在这里的意思。请同学们回答是怎样算的。生1:6+7=13(元)生2:5+8=13(元)课堂检测1.

105、练习十三的第4题。2.练习十三的第8题。拓展提高教材第58页“做一做”。教学反思本节课最大的优点是游戏环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课堂气氛高涨。缺点是未能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进行验证。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单元分析单元内容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2.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3.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4.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5.用连加、连减解决问题。教学要求1.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 学建议1.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100以内的加

106、、减法口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它是计算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计算”常与“枯燥”“机械重复”相连,这是由传统数学教学上的缺陷造成的。计算的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比如,借助教材设计的发新书的情境,让学生提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计算方法,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置入有事物、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再如,借助教材设计的“写字”“发饮料”等,给学生创造结合实际情境提出计算问题和进行计算的空间。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使计算

107、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意识。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标准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材的设计已经努力体现了标准的理念,例如,例题、“做一做”等的插图,一般都展现了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时,可以结合教材,精心设计,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例如,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教材第62页)时,借

108、助发书的场景,让学生进入情境,并从中发现“一共有多少本书”“左边有多少本”等计算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到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可以用“十”作单位数出结果,还可以根据整十数的组成想出得数,还可以为了使学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教材第62页“做一做”)。之后,让学生看图,通过思考,想出得数。教学中,老师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就给了学生充分探索、思考、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就能实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渐领悟数学,促使学

109、生与同伴合作交流,才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3.组织好练习,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根据标准对数的运算规定有具体目标,本单元教学,要求学生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根据一般规律,本单元的口算,学生应做到能正确进行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56题。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算法以外,还需要组织好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组织好学生的练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讲究练习形式。练习要以课内为主。注意选择好的练习形式,使每个学生在课内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例如“开火车”“

110、接力”“送信”“对口令”“找朋友”等,都是很好的练习形式。这些练习形式具有游戏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也可以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在教学中,还要根据本班的教学实际和其他客观条件,积极创设运用新颖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提高计算能力。(2)要突出难点,讲究实效。练习不是越多越好。要注意练习的针对性,讲究实效。对比较难掌握,容易出错的内容,要多练,例如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中进位和退位的口算比较难,要突出练习这方面的内容;对比较容易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就可以适当减少练的次数。注意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安排练习,减少盲目性,讲究练习效果。(3)多进行口头练习

111、。课时安排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2课时2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4课时3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6课时整理和复习2课时第 1 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内容教材第62页内容及练习十四第3题。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计算能力和动手能力。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难点1.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算理。2.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课件、小棒。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小黑板或投影出示口算题,学生读题说出得数。3+2=2+7=6-3=9-4=5+1=7-2=5+1=8-5=2.口答下面各题。

112、(1)80里面有几个十? (2)50里面有几个十?(3)多少里面有7个十? (4)6个十是多少?自主探究1.教学例1。(1)用挂图、投影或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学生根据图意列出算式。学生看电脑演示,老师描述。开学了,老师要为同学们发书。学生根据图意列出算式。课件演示左边有10本,右边有20本。老师提问:从电脑上你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左边有10本书,右边有20本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算一算一共有多少本书?该怎样分析呢?(左边有10本,右边有20本,求一共有多少本,就是把左边和右边的本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列式是10+20)板书:10+20课件演示有30本书,一位同学搬走20本。用我们学过的知识算一

113、算现在还剩多少本?该怎样分析呢?(有30本书,从30本里去掉20本,求还剩多少本。用减法计算,列式是30-20)板书:30-20(2)探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老师提问:10+20和30-20这两道题该怎样算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讨论算法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甲:我们组是这样想的,10加20,因为10里面有1个十,20里面有2个十,1个十加上2个十是3个十,所以10加20等于30;30减20,因为30里面有3个十,20里面有2个十,用3个十减去2个十是1个十,所以30减20等于10。学生乙:我们组通过摆小棒进行计算。先摆一捆表示1个十,再摆上两捆表示2个十,合起来是三

114、捆是3个十,所以10加20等于30。2.教材第62页“做一做”第1题。先让学生看图说图意并独立计算,再和同桌讨论交流,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计算方法。40+20是4个十加2个十,是6个十,就是60,所以40+20=60。60-20是6个十减2个十,是4个十,就是40,所以60-20=40。60-40是6个十减4个十,是2个十,就是20,所以60-40=20。3.教材第62页“做一做”第2题。比一比,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让学生纵向一组一组说一说计算方法。(3加2我是这样想的:3个一加上2个一是5个一,3加2等于5;30加20表示3个十加上2个十是5个十,30加20等于50)比较

115、每组上、下两道题有什么不同?(从题目本身比较,上面每道题是几个一加减几个一,下面每道题是几十加几十或者几十减几十。从计算方法上看,上面每道题几个一与几个一相加、相减,下面每道题是几个十与几个十相加、相减)课堂检测1.练习十四的第3题。2.口题。20+50=20+30=70-50=30+60=40+10=20+60= 90-30= 80-70= 40+30= 10+20=拓展提高一个小组的同学站成一队,组长的前面有3人,组长的后面有4人,这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板书设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直接将十位上的数字相加减,再在计算的结果末尾添上一个0。教学反思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使

116、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探究新知”这一过程中,我创设了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第 2 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整十数教学内容教材第64页内容。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2.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寻找数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分小组合作学习并交流

117、体会,主动学习的习惯。重点难点1.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2.引导学生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计算。教学准备课件、图片、小棒等。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比一比,填一填。足球比排球3个,排球比足球3个。2.口答下面各题。88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26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34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57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65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3.口算下面各题。5+3+40=2+6+70=60+20+5=20+40+9=4.计算下面各题。 34=30+()34等于几十加几?(34等于30加4) 57=7

118、+()57等于7加多少?(57等于7加50) 如果和上面表示方法一样,那么65=()+()。(65等于60加5)自主探究1.教学例1。(1)演示课件。让学生说一说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小林和小红在比赛写字,小林已经写了25个字,还要写2个字。小红才写了20个字)课件出示两个问题: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小林和小红已经写了多少个字?老师提问: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仔细观察画面,要想解决每一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要想求“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我从画面上发现小林已经写了25个字,还要写2个字,把已经写的25个和还要写的2个合并起来,列式是25+2)板书:25+2(要想求“小林和小红已经写

119、了多少个字”,把小林已经写的25个和小红已经写的20个合起来,列式是25+20)板书:25+20(2)研究25+2和25+20的计算方法。比较两道题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发言老师小结)25+2是两位数加一位数,25+20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小组讨论这两道题怎样算。小组交流,汇报讨论结果。甲组同学通过摆小棒计算这两道题。25+2=27先算5+2=7,把单根的和单根的合并。再算20+7=27。25+20=45先算20+20=40,把整捆的和整捆的合并;再算40+5=45。乙组同学用分解法计算这两道题。25+2=2725里面有2个十和5个一,25加2也就是再加上2个一,把5个一和2个一合并是7个一,再

120、用2个十加7个一是27。25+20=4525里面有2个十和5个一,25加20也就是再加上2个十,把2个十和2个十合并是4个十,再用4个十加5个一是45。丙组同学通过讨论,发现:25加2就是在25的个位上加上2,25加20就是在25的十位上加上2。让学生比较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在计算方法上不同:加一位数是加几个一,在个位上加几;加整十数是加几个十,在十位上加几)2.教材第64页“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进行计算,订正结果时说一说计算方法。再让学生比较上下两组题有什么不同。课堂检测教材第64页“做一做”第2题。拓展提高计算下面各题。43+5

121、=24+60=23+70=32+20=77+2= 35+50= 91+8= 80+9=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两位数加整十数时,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就是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教学反思1.在探讨算法时,我加入了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起到了巩固算法的作用。2.我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活动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第 3 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内容教材第65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五第5、第6题。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和算法。2.培养学生互相协作、

122、独立探索新知识的能力,体验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重点难点1.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2.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法。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等。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口算。(投影出示)36+2=70+29=60+15=48+50=4+81=91+7= 23+40= 9+20= 20+23= 15+3=2.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8+6=7+9=8+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自主探究1.教学例2。(1)用课件演示联欢会场景。老师描述:在联欢会上,同学们唱歌跳舞表演节目,老师给他们搬来了饮料。(课件显示桌上的一箱饮料有28瓶,零散的

123、有5瓶,一名女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瓶?”)(2)求“一共有多少瓶”。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28+5。板书:28+5分小组讨论怎样计算28+5。组织交流计算方法。甲组代表回答:28+5可以这样算,先把28根小棒凑成30,从5根里面取出2根,凑成30根后,再用30根加上剩下的3根是33根,所以28+5=33;也可以先把5分成2和3,用28加2等于30,再用30加3等于33。因此算出了有33瓶。老师板书:28+2=30 30+3=33乙组代表回答:28+5,我们是这样算的,通过摆小棒,把单根的合并,8加5是13根,满了10根打一捆,20+10=30,30+3=33,所以28+

124、5=33;还可以先把28分成20和8,8+5=13,再用20+13=33,通过摆小棒想到了28+5的计算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8+5=1320+13=33同学们分小组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了28+5=33。2.教材第65页“做一做”第2题。在学生独立计算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方法。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老师板书: 6+7=13 46+4=50 8+2=10 8+3=1140+13=53 50+3=53 10+61=71 11+60=71 5+5=10 8+9=17 48+2=500+30=40 40+17=57 50+7=57课堂检测1.教材第65页“做一做”第1题。2.计算下面各题。

125、26+7=2+39=6+18=26+9= 57+5=29+4= 48+5= 9+83= 37+9= 25+6=拓展提高哪道题计算错了,把它改正过来。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在用个位上的数加一位数后,还要加上整十数。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探究解题方法,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算法多样化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算法的优化,可使学生从比较中选择出更简便的方法。2.教学时,我充分放手,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并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避免学生感到枯燥,进而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另外,我还设计了一些开放题,

126、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做到活学活用。3.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我一直都特别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评价能力。在这节课中,我就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说、去做、去想。第 4 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整十数教学内容教材第69页内容。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整十数的算理和算法。2.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难点1.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整十数的算法和算理。2.渗透在计算中要把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的算理。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等。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

127、.填空。73=()+394=()+9054=50+()68-8=() 49=()+() 82=()+()2.任意说一个两位数,再说出这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自主探究1.教学例1。(1)课件演示,老师描述。两位小朋友正在统计图书室的各种图书。让学生说说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有35本故事书,借出2本。有35本动漫书,借出20本)课件出示两个问题。还剩多少本故事书?还剩多少本动漫书?(2)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请同学们思考这两个问题。(要解决第一个问题,还剩多少本故事书,就是用35本减去借出的2本,就可以求出还剩多少本。用减法计算,列式是35-2)板书: 35-2(

128、要解决第二个问题,还剩多少本动漫书,就是用35本减去借出的20本,就可以求出还剩多少本动漫书。也用减法计算,列式是35-20)板书: 35-20(3)探究算法。老师提问:同学们会计算上面的题吗?大家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学生摆小棒,老师巡视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说一说是如何通过摆小棒,计算上面两道题的。(先摆3捆和5根小棒表示35根小棒,从35根小棒里面去掉2根,也就是从5根里面去掉2根小棒,还剩3根小棒,和3捆合起来是3捆3根,是33根)(根据摆小棒的过程,我发现计算35-2,可以把35分成30和5,先用5-2=3,再用30+3=33)老师板书: 5-2=3 30+3=33(我是这样摆小棒的,

129、先摆上3捆和5根小棒表示35根,减去20就是从小棒里面拿走2捆表示减20,3捆小棒拿走2捆还剩1捆小棒,与5根合并是15根小棒)(根据摆小棒的过程,我发现35-20,就是把35分成30和5,先用30-20=10,再用10+5=15)老师板书: 30-20=10 10+5=15(4)比较两道题的计算方法。先比较35-2和35-20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35-2是两位数减一位数,35-20是两位数减整十数)再从计算方法上进行比较,35-2和35-20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5-2和35-20从计算方法上比较,都要把35分解成30和5,35-2就用分解出的5去减2,35-20就用分解出的30去减20)

130、(5)再次体会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课件演示分小棒的过程。2.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1题。独立解答,并说一说第1列第2道题的计算方法。(老师板书) 6-4=2 20+2=223.判断对错,并说一说错在哪儿。37+2=57()(37+2应在7上加2,把7个一和2个一合并)66-50=61()(66减50,是减5个十。所以要用6个十减5个十是1个十,66减50等于16)98-20=96()(98减20,是减2个十。所以要用9个十减2个十是7个十,98减20等于78)39-9=30(􀳫) 39-30=9(􀳫) 66-5=61(􀳫)课

131、堂检测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2题。拓展提高用10颗棋子摆成一个三角形,你能移动其中的3颗,使三角形颠倒过来吗?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在两位数的个位上减几;两位数减整十数,在两位数的十位上减几。教学反思1.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创设整理图书的生活情境,既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欲望,同时又给了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2.让学生在根据自己的数学经验收集相关的信息的基础上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着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和理解了数学知识。3.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也培养了学生

132、的创新思维。第 5 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内容教材第70页内容。教学目标1.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退位减法的计算。2.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计算方法的过程。3.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重点难点1.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11-2=13-8=17-9=14-5=15-7=12-3=16-8=13-7=老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我们来做几道题,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33、。27-3=95-4=66-6=老师谈话:将上面的三道题改为27-8、95-9和66-7,能不能用学过的知识计算这三道题,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两位数分解,分解出的一位数都比要减的数小,不能直接进行计算)同学们发现两位数个位上的数都比要减的数小,如果直接减,够不够减?(不够减)这三道题该怎样进行计算呢?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自主探究1.教学例2。(1)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列出减法算式。课件演示例2情景图。让学生仔细看情景图,说一说从情景图中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共有36个足球,其中一个男生借走8个)课件出示:还剩多少个足球?老师提问: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一共有3

134、6个足球,借走8个,从36个里面减去8个就可以求出还剩多少个足球。列式是36-8)板书:36-8(2)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动手摆小棒,分组讨论36-8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摆小棒的过程。(先摆3捆6根表示有36根小棒,6根里面不够减8根,不能用6减8,打开1捆和6根合并,是16根,从16根里面去掉8根,还剩8根,再和另外2捆合并是28根)还有没有其他摆小棒的方法?(从6根单根的里面不够拿8根,就打开1捆从里面拿8根,还剩2根,再和2捆还有6根小棒合并是28根小棒)在摆小棒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36-8的计算方法。说一说你的方法。方法一:先把36分成20和16,用16-8=8,再用8+20=

135、28。 16-8=8 20+8=28方法二:还可以把36分成26和10,用10-8=2,再用26+2=28。 10-8=2 26+2=28用不同的方法都可以计算出36-8=28。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2. 教材第70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老师订正)课堂检测教材第70页“做一做”第1题。拓展提高下面每组三个数相加的和分别是12,15,18。只许移动其中两个数,使每组的三个数相加的和相等,你会吗?4+2+6=12 5+3+7=15 8+1+9=18(1)(2)(3)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把两位数分成几个十和十几,用十几减一位数,再用几十加上所得的差。教学反思1.本节课创

136、设了一个同学们熟悉并十分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后面的深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由于借助小棒来操作的机会很少,平时小棒也不怎么用,很多学生望着手里的小棒不知所措。3.课堂上,我给学生留了讨论的时间,但是在让学生独自练习时,没有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而是我个人的引导较多,以至放手让学生独立解题时就碰到了困难。第 6 课时 认识小括号教学内容教材第74页内容及练习十七部分习题。教学目标1.掌握用连减法解决问题。2.认识小括号。3.感受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重点难点1.灵活运用小括号。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等。教学过程

137、情境导入口算。10-5-2=3+6+8=12-5-3=老师谈话:我们已经学习过20以内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同学们知道怎样运算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都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的)自主探究1. 教学例3。出示例3场景图。让学生说一说从场景图中看到了什么。(共有10个星星,先剪掉2个,再剪掉3个)课件显示:还剩几个?老师提问: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生1:先剪掉2个,就从总数10个中减去2个,列式为10-2,再剪掉3个,就再减去3,列连减式为10-2-3。板书:10-2-3。怎样计算呢?生1:10-2=88-3=5,所以10-2-3=5。板书: 生2:先算一算剪掉几个,先剪掉2个,再剪掉3

138、个,求共剪掉几个,列式为2+3=5,再算还剩几个,从总数10个中减去共剪掉的5个,就是还剩下的,列式为10-5=5。板书:老师:要想先算2+3,就要把2+3用小括号括起来,有小括号的,计算时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2. 教材第74页“做一做”。老师点名让学生口算每道题先算什么。然后由学生自己完成算式得数,集体订正。课堂检测1. 练习十七的第1题。2. 练习十七的第2题。3. 练习十七的第3题。拓展提高还剩多少个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重视了知识的回忆,重视方法的迁移。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开始复习时,可以设计

139、这种类型的两组口算题,通过让学生先计算,再比较它们在计算上的不同之处,从而帮助学生重温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相加、减的认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2.学生操作摆小棒的方法时,操作的目的性不强,没有借助小棒充分揭示“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这个重要内涵。给学生操作时间短,有的学生拿出小棒没有摆完,匆匆结束。第 7 课时 运用连加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77页内容及练习十八部分习题。教学目标1.掌握用连加法解决问题的方法。2.经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重点难点1.掌握用连加法解决问题。2.知道用列表法解决问题。3.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星星图片等。教学

140、过程情境导入口算。8+6= 12+4=3+3=4+8=5+5+5+5= 10+6= 12-7= 13-8=自主探究教学例4。出示例4画面。让学生说一说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有3个小朋友在折小星星,每人折了6个)课件显示: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老师提问: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知道了哪些条件?生1:我们知道有3人折小星星,每人折了6个。解决这个问题用连加法,把3人折的小星星合起来,就是他们一共折的,列式为6+6+6。板书:生2:我知道每人折了6个小星星,有3人在折,所以2人折的小星星为6+6=12(个),3人折的为12+6=18(个),所以我可以列表解答。学生上台演示:人数123星星数612

141、18老师给予鼓励。课堂检测1. 教材第77页“做一做”。2. 练习十八的第1题。拓展提高小明每天做5道奥数题,他3天一共做了多少道?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新课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理解算理。教学这部分内容,我留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操作与交流,让他们在操作中学会思考、学会比较、学会总结。整节课的设计,我认为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由具体到抽象。第 8 课时 运用连减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内容及练习十八部分习题。教学目标1.掌握运用连减法解决问题的方法。2.掌握用

142、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难点掌握用连减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计算下列各题。12-2-6=11-5=13-5-3=14-4-6=18-9=22-2-20=自主探究教学例5。出示例5挂图。让同学们数一数共有多少个橘子。生:共有28个橘子。课件显示:共有28个橘子,9个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老师提问:你们知道了什么?生:有28个橘子,每9个装一袋。老师提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生:求可以装满几袋。老师提问:怎么解答呢?生1:可以9个9个地圈,圈了3个圈后,还剩1个,1个小于9个,不能装满一袋,所以可以装满3袋。板书:生2:可以用连减法解答,28-9=19,19-9=10,10-

143、9=1,所以只能装满3袋,还剩1个。板书:2819101解答正确吗?我们来用加法验证一下,3袋装27个,加上剩下的1个,正好28个,所以解答正确。课堂检测1. 教材第78页做一做。2. 练习十八的第3题。拓展提高练习十八的第8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计算是枯燥的,如果课后的练习只是一味的计算,一年级的小学很容易疲劳,小学生是非常喜欢新鲜、有趣的活动的,为了再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练习时,我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投其所好,精心设计了 “夺智慧星”和“摘苹果”这两个游戏,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综合练习。这样不仅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不知道不觉中完成了大量的口算练习,还使学

144、生乐学,愿学。但是,也存在一些的问题,比如课堂驾驭能力不高,课堂上不能很好地利用学生动态生成的资源,总是想把学生拉到自己预设的情境中来。第七单元找规律单元分析单元内容1.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2.稍复杂的数字变化规律。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字美的意识。教学建议1.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宜采取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实验的方式教学。2.宜采取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但交流的重点可以是怎样找出有新意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3.这部分内容除了适合用实物进行操作外

145、,还比较适合用电脑进行教学。在电脑上学生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创造出许多美丽而有规律的图案,激发学生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课时安排4课时第 1 课时 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教学内容教材第85页内容及练习二十第1题。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拼摆、涂色等活动,发现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3.激发学生喜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发现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2.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两方面发现规律。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投影出示:黑板上边挂着一串美丽的花环。黑板上这串美丽的花环是怎样排列的?老师还要告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有规律的事物总

146、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找规律吧。板书:找规律自主探究1.教学例1。(1)课件演示:同学们举行联欢会的情景图。请学生说一说从画面上都看到了什么。(画面上的同学们在开联欢会。会场十分漂亮,有漂亮的灯笼和彩花,还有彩旗。同学们围成圈在跳舞,他们十分开心)课件演示:彩旗一面一面地闪动。请学生说一说从画面上你发现了什么。(第1、第3、第5、第7面旗子的颜色一样,第2、第4、第6、第8面旗子的颜色一样)课件演示:装饰彩花一朵一朵地闪动。请学生说一说从画面上发现了什么。(彩花也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课件演示:彩色灯笼一盏一盏地闪动。请学生说一说看到画面想到了什么。(灯笼也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课

147、件演示:学生一人一人地闪动。学生边看边说。(一个女孩儿、一个男孩儿,又一个女孩儿,一个男孩儿)(2)观察上面“彩旗、彩花、灯笼、学生”的画面,你从这些画面上想到了什么?(画面上的彩旗、彩花、灯笼都是按照不同颜色有规律地排列的。学生是按一名女生、一名男生的顺序排列的)根据画面上这四种事物排列的规律,每种事物的后面一个应是什么?2.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学具卡片,要求学生边摆边说。(我摆了一个正方体、一个圆柱、一个正方体、一个圆柱一个正方体、一个圆柱)3.教材第85页“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答案。涂上合适的颜色,说一说你是怎样涂色的。课堂检测1.练习二十的第1题。2.画一画。拓展提高板书设计教学

148、反思1.通过创设猜图的情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使他们在猜想中感知了规律的存在,帮助学生理解了知识。2.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不断认识规律,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深化。3.呈现主题图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全班交流,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第 2 课时 图形与数字的变化规律教学内容教材第86页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拼摆,由图形的变化规律探讨出数字的变化规律。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3.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发现图形数量的变化规律。2.掌握数字的变化规律。

149、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学具卡片等。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找规律,发现规律。(从图形中去看形状的变化、数量的变化,发现规律)自主探究1.教学例2。投影出示例2彩图,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仔细观察这些物体,是从什么变化形成规律的。(从数量的变化形成规律)(1)第一组:用碗摆的。课件显示:碗的个数是怎样变化的?(碗的个数是2、3、2、3这样变化的)观察数字的变化规律。观察图下面的数字,发现是按2、3、2、3这样的规律变化的。板书:(2)第二组:母鸡和小鸡图。课件显示:(这一组是按1只母鸡、3只小鸡的顺序排列的。从数量上形成了一定的规律,是按1、3、1、3的规律变化的)板书:2. 教

150、材第86页“做一做”第1题。观察这些图形,你也用学具卡片来摆一摆。学生动手摆图形。让学生说一说图形的变化规律。用小棒摆的图形。 (用小棒摆的是按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这样的规律排列的)图形是从什么变化形成规律的?(从形状的变化形成规律)观察发现数字的变化规律。观察所摆的小棒图。问学生: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分别用几根小棒?(摆1个正方形用4根小棒,摆1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板书: 4 3 4 3 4 3小棒的根数是怎样变化的?(小棒的根数是按4、3、4、3这样变化的)课堂检测1.教材第86“做一做”第2题。2.练习二十第3题。3.画一画,填一填。拓展提高“?”处应填什么图形?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

151、课主要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创造的教学方式,由浅及深,环环相扣。以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图引入,让学生充分观察并感知图中的事物,如:彩旗、小花、灯笼、人物的排列规律。同时也使学生感知颜色是有规律的排列的。教师的问题中涉及“排列”二字,让学生初步理解排列的含义并为后面的“重复排列”这个概念做铺垫。为了让学生能更亲近新知,设计了让学生上来摆一摆的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引入了本节课的难点“以某某为一组重复排列”的完整数学语言的表达。再结合学生们的作品以及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多说一说,使学生逐渐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及能完整的表达规律的排列。通过观察同学们的作品也使学生发现,同一种物品能摆出各种各样的规律。在

152、掌握图形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例2教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图形与数字的关系及数字的排列规律。为后面学习数字的规律做准备。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找规律的方法以及体验规律的不同变化,在此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层次分明的小游戏,如: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摆头活动、拍掌游戏,让学生充分掌握到找规律的方法以及体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可以有规律。为了使本课的学习不枯燥,让学生将生活与课堂联系起来,在教室和生活中找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练习实际的能力,也培养的学生的观察能力。最后,数学知识不能只停留在语言里,增加小卷的练习,一是为了检验本课所学知识,二是使学生动手动脑齐发展,并将知识落在实处。第 3 课时 数字变化规律教

153、学内容教材第87页内容及练习二十部分习题。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推理出数字的变化规律。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找数字排列的规律。2.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计算找数字排列的规律。教学准备课件、正方形卡片。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填一填。(投影出示)2.观察1题中每组图形,图形和数字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点?(每列的图形和数字都是按一定的规律重复出现)自主探究1.教学例3(1)。(1)投影出示例3(1)第一组图。让学生观察第一组图形的变化,并与练习题相比,有什么新的发现?也可以先让学生用学具卡片摆一摆,要求学生一边说一边摆。(摆3个正方形,摆6个正方形,摆9个正方形,摆

154、12个正方形)(通过摆图形,我发现正方形的个数不断增加。后一个图形总比前一个图形多3个正方形)这行图形的排列还是在重复出现吗?与前面图形的排列相同吗?再来看这些图形下面所对应的数字,这些数字表示的是什么?从这列数字中,你发现了什么?(每个图形下面对应的数字,表示的是拼这个图形所需要的正方形的个数。这行数字是按3、6、9、12的顺序排列的)这行数字,相邻的两个数相差几?算一算。6-3=3、9-6=3、12-9=3(前一个数比后一个数少3,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3。相邻的两个数相差3)板书:369 12 +3 +3 +3 +3相邻的两数相差3,就是这行数的规律。试着往下填一填,后面的数应怎样排列。3

155、6912151821(2)投影出示例 3(1)第二组图。让学生观察第二组图形的变化。看一看图中对应的数字,找一找这行数的规律。 1197 5 -2 -2 -()(相邻的两个数相差2)这行数每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2。填完整。(3)这两行数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这两行数,每行数相邻两数的差都相等)你能不能说出几行这样的数?10111213141510121416182.教学例3(2)。投影出示例3(2)。观察这两行数,数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第一行数,每相邻两个数相差5;第二行数,每相邻两个数相差4)板书:5 10 15 20 25 +5 +5+5+() 24 20 16 12 8 -4 -4-()

156、-()让学生看教材第87页例3(2),并在书上填空。集体订正答案,老师板书。 5 10 15 20 25 30 35 +5 +5+5 +5 25+5=3030+5=35 24 2016 12 8 4 0 -4 -4-4 -4 8-4=44-4=03.教学例4。投影出示例4。观察这幅图片,数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第1朵花中:40+50=90。第2朵花中:30+40=70。第3朵花中:20+40=60。所以这组图中每朵花中3个数是按下面花瓣上的数和右上方花瓣上的数的和等于左上方花瓣上的数的规律排列的。根据这个规律可得出后面两个花瓣上所缺的数。板书:40+40=8050-40=104.教材第87页“做

157、一做”第1题。想一想:下一个数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1 5 9 1317 +4 +4+413+4=1742322212 2 -10 -10 -1012-10=2课堂检测1. 教材第87页“做一做”第2题。2. 练习二十的第5题。拓展提高练习二十的“思考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这节课的教学,主要特点是将找规律的全部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渐进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符合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知规律。2.这节课设计让学生自己创造规律这一环节,不仅起到了巩固新知的作用,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运用知识的能力。3.师生互动的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

158、的发挥,思维能力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拓展。第 4 课时 变化规律教学内容教材第88页内容及练习二十部分习题。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推理出事物的变化规律。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运用排列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准备课件、小圆片等。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投影出示:一串美丽的珠子)有一串珠子,不小心被弄断了,丢失了一颗珠子,你知道丢失的是哪一颗珠子吗?请你猜猜看。让学生猜一猜,猜对的要给予表扬。自主探究1. 教学例5。投影出示例5图。这串美丽的手链掉了2颗珠子,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串手链是按怎样的规律穿的。(这串手链是按2颗、1颗、2颗、1颗穿起来的)老师提问:掉的是哪两颗呢?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生:用代替掉了的珠子,把手链连起来。板书:生:因为手链是按2颗、1颗、2颗、1颗穿起来的,所以上面代替1颗,下面代替1颗。板书:2. 教材第88页“做一做”。小组讨论,老师点名让学生回答。课堂检测练习二十的第4题。拓展提高练习二十的第9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所以多采取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实验的方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2.这部分内容用电脑进行教学,激发了学生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培养了学生发现规律的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