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1 ,大小:1.32MB ,
资源ID:607363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0736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与学》2014届高三语文总复习教学方案: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与学》2014届高三语文总复习教学方案: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doc

1、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复习建议本专题建议用时19课时课时划分教 学 内 容教学方式对应课时第1课时(讲授课)掌握通法“实词”考点解读及推断技法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课时11第25课时(习题课)回扣教材120个实词积累练习同桌互检教师点评习题讲评课时1316第6课时(习题课)直面高考“文言文”满分精读方案(一)教师批阅查漏补缺习题讲评课时17第7课时(讲授课)掌握通法“虚词”考点解读及推断技法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课时12第89课时(习题课)回扣教材18个虚词积累练习同桌互检教师点评习题讲评课时1819第10课时(习题课)直面高考“文言文”满分精读方案(二)教师批阅查漏补缺习题讲评课时20第11课

2、时(讲授课)“文言句式”类型盘点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课时13第12课时(讲授课)“词类活用”类型盘点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课时14第13课时(习题课)直面高考“文言文”满分精读方案(三)教师批阅查漏补缺习题讲评课时21第14课时(讲授课)如何译准文言文(一)“直译”方法例析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课时15第15课时(讲授课)如何译准文言文(二)“意译”方法例析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课时16第16课时(讲授课)“文言文断句”技法示范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课时17第17课时(习题课)直面高考“文言文”满分精读方案(四)教师批阅查漏补缺习题讲评课时22第18课时(讲授课)如何做对“分析综合

3、题”比对技法例析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课时18第19课时(习题课)直面高考“文言文”满分精读方案(五)教师批阅查漏补缺习题讲评课时23考题试做(2012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21分)彻里,燕只吉台氏。曾祖太赤,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定中原,以功封徐、邳二州,因家于徐。彻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读书。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应对详雅,悦之。从征东北边还,因言大军所过,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赖以存活者众。二十三年,奉使江南。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彻里曰:“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遽止之。还朝以闻,帝嘉纳焉。二十四年,

4、桑哥为相,引用党与,钩考天下钱粮,民不胜其苦,自裁及死狱者以百数,中外骚动。廷臣顾忌,皆莫敢言。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帝怒,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彻里辩愈力,且曰:“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苟畏圣怒而不复言,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臣窃惧焉。”于是帝大悟,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得珍宝如内藏之半。桑哥既诛,复奉旨往江南,籍桑哥姻党江浙省臣乌马儿、湖广省臣要束木等,皆弃市,天下大快之。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进拜御史中丞,俄升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

5、毫无犯。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曰:“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他栅闻之,悉款附。未几,欧狗为其党缚致于军,枭首以徇,胁从者不戮一人,汀、漳平。九年,以疾薨,年四十七。薨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人服其廉。(选自元史彻里,有删改)注学田:旧时办学用的公田。他栅:其他营寨。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 给:供给,施与B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 劳:烦劳C民不胜其苦 胜:能够承受,禁得起D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 籍:登记,没收解析:选BB项,劳:慰劳。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

6、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樊哙侧其盾以撞B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 不出,火且尽C得珍宝如内藏之半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D其返汝耕桑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解析:选CA项,第一个“以”,介词,用;第二个“以”,连词,表修饰。B项,第一个“且”,连词,况且,表递进;第二个“且”,副词,将要。C项,两者都是结构助词,“的”。D项,两个都是语气词,但第一个表委婉语气,还是;第二个表反诘语气,难道。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彻里“爱护百姓”和“廉洁无私”的一组是(3分)()A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B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具陈桑哥奸贪误国

7、害民状,辞语激烈C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D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薨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解析:选DA项,第一句是皇帝的行为,从侧面表现彻里爱护百姓;第二句表现彻里忠于朝廷,不计个人得失。B项,第一句表现彻里爱护百姓;第二句表现彻里敢于直言进谏。C项,第一句表现彻里爱护百姓;第二句表现彻里克己奉公。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4分)译文_(2)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4分)译文:_(3)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4分)译文:_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同义词连用

8、、古今异义和省略句。(1)“所以”是古今异义词,表凭借,用来;“安”是副词,表示疑问,相当于“岂”“怎么”;“鬻”是动词,出售、卖。(2)“毁诋”是同义词连用、诽谤、诋毁;“失”是动词,丧失;“左右”是古今异义词,侍从。(3)“意”是动词,料想,猜想;“良”是副词,确实、果然;“致”是动词,导致。答案:(1)学田(收益)是用来供给祭祀典礼、培育人才的,怎么可以卖掉?(2)(世祖)说他诽谤诋毁大臣,丧失了礼节规矩,命令侍从打他的脸颊。(3)我猜想你们怎么(会)是造反的人呢,确实是由于官吏的贪污暴虐造成的。参考译文:彻里,燕只吉台氏。他的曾祖太赤,担任马步军都元帅,跟从太祖平定中原,因为有功劳,太

9、祖封赏他徐州和邳州,于是在徐州安家。彻里自幼丧父,母亲蒲察氏教他读书。 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了彻里,他在回答世祖问题时周详雅正,世祖很高兴。彻里跟随世祖的大军征讨东北边境,回朝后,就向世祖陈述大军所过之处,百姓不能忍受干扰,饥寒交迫接近死亡,应该加以救济施与。 世祖听从了彻里的意见,于是赐给边关的百姓粮食、布帛、牛、马等不一,依赖这些得以活下来的人很多。 至元二十三年,彻里奉命出使江南。 当时行省上交的钱粮正紧缺,就出卖所在之处办学用的公田,用这些钱款缴纳给官府。彻里说:“学田(收益)是用来供给祭祀仪式、培育人才的,怎么可以卖掉?”马上制止了这件事。回朝将此事禀告给世祖,世祖称赞他并接受了他的

10、意见和决定。至元二十四年,桑哥担任丞相,引荐重用他的党羽,探求考核(搜刮)天下钱粮,百姓不能忍受这种痛苦,自杀及在狱中死的数以百计,朝廷内外都动荡不安。 朝廷中的大臣顾虑畏忌,都不敢直言。彻里却在皇帝面前详细陈述了桑哥做坏事、贪污误国、祸害百姓的罪状,言辞激烈。世祖大怒,说他诽谤诋毁大臣,丧失了礼节规矩,命令侍从打他的脸颊。彻里辩解得更加有力,并且说:“我与桑哥没有仇怨,之所以极力列举他的罪状而不顾自身安危,正是因为替国家考虑罢了。如果害怕圣上发怒而不再直言,那么奸臣怎能清除,百姓的祸害又怎能平息!况且要让陛下蒙受拒绝直言进谏的名声,我私下里很恐慌啊。”于是世祖明白醒悟,立即命他率领羽林军三百

11、人去没收桑哥的家产,所抄出的珍宝多至朝廷府库所藏的半数。桑哥被杀后,彻里又奉旨到江南清查桑哥的姻族,有江浙省臣乌马儿、湖广省臣要束木等,他们都被斩首示众,大快人心。 彻里往返江南,总共四次途经徐州,都过家门而不入。彻里被晋升为御史中丞,不久升迁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州、漳州的大盗欧狗长久以来未被平定,彻里率领军队征讨他,号令严明,所过之处秋毫无犯。有来投降的人,就用酒食来犒劳并抚慰、打发他们离开,对他们说:“我猜想你们怎么(会)是造反的人呢,确实是由于官吏的贪污暴虐造成的。现在既然归来,就是普通百姓,我怎么忍心加罪你们。还是让你们回去耕田、采桑吧,安于你们的农事,不要担心。”其他营寨听说这样,

12、都诚心来归顺。不久,欧狗被同党捆绑送到彻里的军中,彻里将欧狗斩首示众,被威胁跟从欧狗的人没有一个被杀的,汀州、漳州的叛乱至此被平定。大德九年,彻里病逝,享年四十七岁。寿终之时,他的家产不满二百缗,人们都敬服他一生廉洁奉公。 锁定考向一、考纲在线考试说明规定“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1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1)

13、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命题分析近几年,江西省对文言文的考查情况如下:年份选材考点分布赋分2012年元史彻里实词(给、劳、胜、籍)、虚词(以、且、之、其)、筛选信息、翻译21分(翻译12分)2011年纲鉴易知录实词(比、矫、指、夺)、虚词(以、而、为、于)、断句、翻译21分(翻译12分)2010年王安石临川文集王德用实词(薄、除、属、愀然)、虚词(而、于、之、乎)、筛选信息、分析与概括、翻译22分(翻译10分)2009年魏禧卖酒者传实词(数、吾侪、捐、立)、虚词(为、所、之、乃)、筛选信息、分析与概括、翻译22分(翻译10分)2008

14、年左传实词1(克、如、贿、鄙)、实词2(病)、筛选信息、分析与概括、翻译22分(翻译10分)综观近几年江西高考文言文试题,呈现出以下几种规律:1命题形式江西高考文言试题题型相对比较固定,2011年开始分别考查实词、虚词、信息筛选、断句、文言翻译。其中三个选择题,共赋分9分;三个翻译,共赋分12分。2选材特点选材紧扣考纲规定的“浅易”要求,但是大胆突破“传统”,每年均有新意。人物传记、人物故事类仍会是考查的重点,而抒情性、议论性散文会越来越受到关注。3考查内容宏观上考点稳定,但是微观上会做细微的变化调整。通观近五年的题目,可以看出各考点基本上覆盖了该考点的所有的文言现象。如文言实词的考查:201

15、2年涉及名词活用,2011年涉及通假字, 2010、2009、2008年涉及一词多义。4答案设置从编制上来看,题目出在“课外”,但答案在“课内”。“课外”一般指“选材”是学生没有学过的,题目是学生没有做过的;“课内”的含义有二:一是考查的知识是我们在教材中已学过的,二是利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即可知道的。所以,巩固好课内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是复习的关键。一、考点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文言实词的考查,是指考查在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上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

16、生尚未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二、命题规律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命题形式十分灵活,从设题内容方面来看,主要有以下规律:(1)考查以单音节词为主,这与文言文的特点是一致的,文言文中的词语也是以单音节词为主。(2)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以及偏义复词等。(3)从近几年来看,文言实词的考查大多数是在考试说明上的120个实词范围之内。三、考点解读从教材说起文言实词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以及偏义复词等。(一)一词多义古代汉语中的单义词比现代汉语多,但是往往比较生僻。常用词大多是一词多义的,这也符合语言的一般规律。词义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之分

17、。例如:“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由此引申出“根本、本来、原本、基本”等含义;“手足”本义是“手和脚”,由此产生比喻义“兄弟”。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比喻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理清词义的发展演变过程,有助于掌握词义。1解释下面一词多义的字。间例句解释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 (鸿门宴)名词作状语,_从小路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动词,夹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动词,参与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名词,期间小结规律“间”有“jin”“jin”两个读音,本义为“空间”“时间”,后来引申为“机会、夹杂、从小路”等堪例句解释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雨霖铃寒蝉凄切)经得起,忍受可

18、堪回首,佛狸祠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能够,可以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 (孔雀东南飞并序)胜任小结规律“堪”的本义是“经得起,受得住”,引申出“胜任”之义;虚化成动词“可,能够”(二)古今异义古代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有以下几种类型:1词义扩大。比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2词义缩小。比如,“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3感情色彩变化。比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原指地位低下,“鄙”原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4

19、词义转移。比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2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例句古义今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劝学)求学的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穷且益坚 (滕王阁序)困厄,处境艰难贫穷小学而大遗 (师说)小的方面要学习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请指示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给看上级对下级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父母兄弟等亲属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三)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

20、,就叫做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都是词类活用的字,请你将相对应的两项用直线连起来。(四)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包括三类,即古今字、假借字和通用字。类别内涵阐释举例古今字古今字是历史上先后产生

21、的、表示某种同一读音和意义的一组形体不同的字。先产生的叫古字,后来造的叫今字。“莫”通“暮”“说”通“悦”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可以借代。假借字中“本有其字”而古人不用的情况比较突出。“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在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这两个字就叫通用字。“有”通“又”通假字和本字本来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是,在阅读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那么它可能就是通假字了。4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并解释含义。例句通假字本字含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受授教

22、授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情表)闵悯散失此小大之辩也 (逍遥游)辩辨区别(五)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是说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例如在“好歹你都要来一趟”这句话中,正反两面的意思都有,但在“万一有个好歹”这句话中,“好歹”指的只是“歹”,没有“好”的意思,“好”仅是一个陪衬。由此可以看出偏义复词和一般并列复合词的区别。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偏义复词,并加以阐释。(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异同:偏义在“异”,“同”是衬字(2)去来江口守空船 (琵琶行并序)去来:偏义在“去”,“来”是衬字(3)沛公则置车骑,

23、脱身独骑 (鸿门宴)车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出入:偏义在“入”,“出”是衬字文言实词推断6法1代入检验法代入检验法是指把解释的意思代入原文,联系上下文看其是否恰当。此方法简单易操作,是推断文言实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例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张玄与王建武先不相识,后遇于范豫章许,范令二人共语。张因正坐敛衽,王孰视良久,不对。张大失望,便去,范苦譬留之,遂不肯住。范是王之舅,乃让王曰:“张玄,吴士之秀,亦见遇于时,而使至于此,深不可解。”王笑曰:“张祖希若欲相识,自应见诣。”范驰报张,张便束带造之。遂举觞对语,宾主无愧色。(选自世说新语)对

2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遇于范豫章许许:住处B张因正坐敛衽,王孰视良久 孰:仔细C范是王之舅,乃让王曰 让:谦让D范驰报张,张便束带造之 造:拜访解析:选C本题可运用代入检验法。A项代入义项译成“后来在范豫章的住所相遇”,成立。尽管“许”的这个义项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过,我们仍可用此法判定该义项是正确的。B项代入义项译成“王建武仔细地看了很长时间”,成立。此“孰”与廉颇蔺相如列传“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中的“孰”同,都通“熟”,作“仔细”讲。C项代入义项译成“范豫章是王建武的舅舅,于是谦让地对王建武说”,语句通,但是不合理,因为范豫章是长辈,而且从上文看,王建武的做法又不当,

25、作为长辈不可能“谦让”。由此推断此项不正确,它应解释为“责备”。D项代入义项译成“张玄便穿好服装去拜访他”,成立。2识别推断通假法首先,当遇到某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字角度考虑。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如“君子生非异也”中的“生”,通“性”,翻译成“资质,禀赋”,意思才讲得通。例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选能统治者,丞相御史举(龚)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

26、:“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千石不能禽制禽:通“擒”,捉拿B时遂年七十余,召见 召:通“诏”,皇帝的命令C不副所闻 副:相称D上闻遂对,甚说 说:通“悦”,高兴解析:选B本题可采用识别推断通假法。以上四个选项中A、D两项都含有通假字,A项“二千石不能禽制”中“二千石”是官职名称,“禽制”是对前文所言“盗贼并起”的处理办法,“禽”字按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可考虑其为通假字,“禽”即通“擒”,意为“捉拿、擒获”;D项“上闻遂

27、对,甚说”中“甚说”是皇上听到龚遂的回答后的愉悦心理,“说”即通“悦”,意为“高兴”;B项“召见”是文言文常见的词语,“召”就是“召”,不通“诏”,因而B项错误;C项“副”的解释正确。3语法分析推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可以根据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这种方法就叫“语法分析推断法”。例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选C此题主要运用语法分析推断法。A项,名词,将领,作“有”的宾语;用在名词前作使动词,译为“使为

28、将领”。B项,用在“弓”前,意为“拉”;在文中由“退却”的义项派生出“离开、躲避”之义。C项中两个“下”均为使动用法,“使掉下”。D项中两个“孽”的意义虽都源于“灾祸,戕害”,但语境意义并不相同:用于判断句,作名词,意为“受伤的鸟”;用于被动句,作动词。4语境推断法语境可分为句子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所谓内部环境是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环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借助这些语境推断。例如:“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句联系前面语

29、境可知,项羽对刘邦的做法不满,要攻打他,这里是项伯对刘邦的劝告之语,可知“谢”是“道歉,谢罪”之意。句联系上文可知,项羽赐给樊哙斗卮酒,因此这里的“谢”应是“感谢”之意。例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

30、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开元末,病疽背卒。 后樊泽为节度使,时浩然墓碑坏,符载以笺叩泽曰:“故处士孟浩然,文质杰美,殒落岁久,门裔陵迟,丘陇颓没,永怀若人,行路慨然。前公欲更筑大墓,阖州搢绅,闻风竦动。而今外迫军旅,内劳宾客,牵耗岁时,或有未遑。诚令好事者乘而有之,负公夙志矣。”泽乃更为刻碑凤林山南,封宠其墓。 初,王维过郢州,画浩然像于刺史亭,因曰浩然亭。咸通中,刺史郑讠咸谓贤者名不可斥,更署曰孟亭。 (节选自新唐书) 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一座嗟伏,无敢抗抗:出声应对B欲荐诸

31、朝 诸:之于。之,代指孟浩然;于,向C业已饮,遑恤他 恤:体恤,怜悯D符载以笺叩泽曰 叩:询问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可以采用语境推断法。文言词语在文中的特定意义应该是这个词语的本义和这个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产生的可能意义的结合。本题A项中的“抗”是动词,与前文的“嗟伏”相反,意译为“出声应对”准确。B项中的“诸”是常见文言兼词,如“或取诸怀抱”(兰亭集序),可以推知句中的“诸”当是兼词,作“之于”讲。之,代指孟浩然;于,向。答案正确。C项中的“恤”,常见的是“体恤、怜悯”“救济”之意,但与此处明显不合,应译为“顾虑、考虑”。D项中的“叩”,古汉语中有“叩问”一说,

32、联系此句含意,翻译为“叩问”或“询问”正确。5联想推断法(1)课内知识迁移法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大多在课文中出现过,可联系课文对应文句相应迁移。如2010年江西卷中“继迁兵相随属”一句,要想推断“属”的含义,应该马上准确联系屈原列传中的一句“然亡国破家相随属”,意为“接连”。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虽然“形”在课外,但根基仍在课内。所考查的文言实词,其意义在教材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用好教材中意义相对应的实词,通过比照,辨其异同,然后推断试题中的文言实词的含义。(2)双音节词联想法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节词,可以通过联想双音节词来推断其含义。

33、如2008年全国卷“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中的“稽”可以联想“稽查”一词,解释为“考查”;“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中的“杜”可以联想“杜绝”一词,解释为“制止”。(3)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如“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括号内词语加点字的意义是我们平时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词的词义。例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唾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重任。以此推之

34、,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以重其不以爱憎匿善。(世说新语识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苻坚将问晋鼎问鼎:图谋夺取政权B郗超与谢玄不善 善:善良C是必济事 济:完成、成功D以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匿:隐瞒、隐藏解析:选B本题可用成语印证法。A项可用“问鼎中原”中的“问鼎”加以印证;B项可用“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中的“善”来印证,成语中的“善”是“友好”,句中的“善”,也应是“友好”;C项可用“大事不济”中的“济”加以印证;D项可用“匿名”中的“匿”加以印证。6语言结构推断法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我们可据此进行

35、判断。例如“追亡逐北”中“亡”“北”对应,均为“溃败”。例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更加B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殚:尽C举类迩而见义远 迩:近D时浓雾半作半止 作:停息解析:选D根据对称性特点推断,A项“奉之弥繁”的“弥”与“侵之愈急”的“愈”,在相同的位置上,意义也应相同,“愈”为“更加”,那么“弥”也是“更加”;B项“殚”与“竭”亦属同义,以“竭”解释“殚”,义为“尽”;C项“举类迩”中的“迩”与“见义远”中的“远”,意义上属相对关系,“迩”对“远”,可见是“近”;D项“半作半止”中“作”与“止”对称,意义相反,据“止”的含义可推出“作”应译为“

36、兴起”。此外,还有修辞推断法等,不再赘述。当然,以上所列方法不是公式,也不是定理,所以不能生搬硬套,做题时需要同学们灵活地加以综合运用。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勃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宣不悦,谓妻曰:“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既奉承君子,唯命是从。”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著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选自后汉书,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以女

37、妻之妻:嫁B装送资贿甚盛 盛:多C更著短布裳 著:穿D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 挽:乘解析:选DD项,挽,拉。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父奇其清苦B而吾实贫贱C既奉承君子 D妻乃悉归侍御服饰解析:选CC项,“奉承”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是“侍奉”的意思。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乐毅为燕破齐,或谗之昭王曰:“齐不下者两城耳,非其力不能拔,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昭王斩言者,遣使立毅为齐王。毅惶恐不受,以死自誓。(洪迈容斋随笔)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乐毅为燕破齐B或谗之昭王曰C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 D遣使立

38、毅为齐王解析:选CC项,“服”为使动用法,其他为一般动词。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南面而王耳”的“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韩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B今楚(指项羽)强以威王此三人(三个秦降将,章邯等),秦民莫爱也。C汉方不利,宁能禁信(韩信)之自王乎?D王者富民,霸者富士。解析:选BB项为使动用法,A、C、D三项和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

39、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虽有人心,以状而见疏矣。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也。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状不必童而智童 状:外形B智不必童而状童 童:儿童C戴发含齿 戴:顶着,(头上)长着D未可几也 几:通“冀”,希望解析:选BB项,“童”通“同”,相同。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近:亲近B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

40、疏:疏远C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 亲:受人亲近,被人亲近D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 至智:达到才智解析:选DD项,“至智”,意为最大的才智、最高的才能。四、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少刚明勇快,身长七尺,须髯若神。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守武人,为奸利无所忌,永数引法裁之。守大怒,盛威临永,永不为动,则缪为好言荐之朝。后守欲变具狱,永力争不能得,袖举牒还之,拂衣去。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太原帅率用重臣,每宴飨费千金,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永以书抵幕府曰:“非什一而取,皆民膏血也,以资觞豆之费可乎?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府不敢迫。县有潭出云雨,岁旱,巫乘此哗民

41、,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县人刻石纪其异。府遣卒数辈号“警盗”,刺诸县短长,游蠹不归,莫敢迕,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于是部使者及郡文移有不便于民者,必条利病反复,或遂寝而不行。或谓永:“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永曰:“吾知行吾志而已,遑恤其它。”大谷人安其政,以为自有令无永比者。既去数年,复过之,则老稚遮留如永始去。注具狱:据以定罪的案卷。牒:授官的文书。投劾:递交弹劾自己、请求去职的呈文。文移:公文。遮留:拦阻挽留。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永以书抵幕府抵:送达B刺诸县短长,游蠹不归,莫敢迕 迕:违背C或遂寝不行 寝:止息D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 贾祸:消

42、除祸患解析:选D“贾”字在这里读g,学生能够掌握它有“买进”与“卖出”两个词义。由“买进”可以引申出“招致”“招惹”等意思,由“卖出”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等意思。从上下文文意来看,原文中显然是指有的人劝诫郭永不要招惹祸患,而不是消除祸患。8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3分)()A为奸利无所忌 B每宴飨费千金C刺诸县短长 D必条利病反复解析:选C此题采用了提供四个双音节词语,要求选出偏义复词的方式,这四个双音节词语均由两个并列关系的语素构成,解答这道题时必须理解四个双音节词语中各个语素是否在词语中有实义,然后再进行比较选择。

43、五、(2012江苏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伯父墓表苏辙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

44、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

45、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选自苏辙集,有删节)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蒙正败,士以此多公多:称赞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 益:有利C公复以循吏许之 许:期望D杖矫命者,逐之 矫:假传解析:选B“益”,动词,扩充,增强。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6、(3分)()A始就乡试 就:去,参加B公虽以职事之 事:侍奉C命内侍省推之 推:推断D公没二十七年 没:通“殁”,去世解析:选C联系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联系上文可知该句的意思为“(皇上十分赞许),命令内侍省来查办这件事”,因此,“推”,应为“推究,查办”的意思。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笃:醇厚B宗素事权贵,诉于府 素:平素,向来C出游于途,行中规矩 中:中间D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 是:这,这个解析:选C“中”,合乎。推断实词含义可以采用联想推断法,由此联想劝学中的“其曲中规”一句,“中”即有“合乎”之意。13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

47、之 (师说)动词,爱惜(2)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动词,喜爱(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六国论)动词,吝惜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形容词,安稳(2)沛公安在 (鸿门宴)疑问代词,哪里,什么地方(3)君安与项伯有故 (鸿门宴)疑问副词,怎么(4)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使安定3被(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列传)介词,表被动(2)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动词,通“披”,穿4倍(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加倍,更加(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动词,通“背”,违背5本(1)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

48、我所欲也)本来的,原来的(2)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树木的干(3)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伶官传序)推原,推究6鄙(1)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边邑,这里用作动词,把当做边邑(2)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并序)轻贱 (3)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见识短浅(4)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庸俗,浅陋7兵(1)故上兵伐谋 (孙子兵法)用兵的策略(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过秦论)兵器(3)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扬州慢)战争8病 (1)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廉颇蔺相如列传)有病,患病(2)君子病无能也,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担忧,忧虑(3)君

49、之病在肠胃 (扁鹊见蔡桓公)重病9察(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细看,观察(2)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出师表)审查(3)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陈情表)考察和推举10朝(1)于是入朝见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名词,朝廷(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上朝,朝见11曾(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zng,动词,通“增”,增加(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并序)副词,曾经(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12乘(1)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

50、过秦论)读shng,量词,辆(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过秦论)趁着13诚(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副词,确实(2)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形容词,真诚14除(1)扶辇下除,触柱折辕(苏武传)名词,台阶 (2)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陈情表)动词,授予官职(3)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出师表)动词,清除15辞(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鸿门宴)动词,计较 (2)狱辞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狱中杂记)诉讼的供词(3)单于使卫律召苏武受辞 (苏武传)审讯(4)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 琵琶行 (琵琶行并序)动词,推辞,拒绝16从(1)犹且从

51、师而问焉 (师说)跟随(2)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琵琶行并序)动词,参与(3)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依顺,听从(4)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桃花源记)介词,表示地点,相当于“自”“由”(5)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使跟从17殆(1)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轩志)副词,大概(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危险,困境,这里指学业上陷于困境,疑惑(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六国论)副词,几乎,近乎(4)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危险,失败18当(1)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鸿门宴)抵挡(2)惴惴恐不当意 (促织

52、)符合(3)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孔雀东南飞并序)副词,必定,一定 (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动词,占据,把守(5)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 (李将军列传)动词,判罪,判决19道(1)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鸿门宴)动词,取道(2)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道义,道德(3)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道理,规律(5)于是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过秦论)名词,主张,学说20.得(1)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鱼我所欲也)动词,通“德”,感激(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获得,具备(3)君为

53、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必须21度(1)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读du,估计,揣测(2)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制度,法度(3)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扬州慢)动词,谱写,创制(4)崔九堂前几度闻 (江南逢李龟年)量次,次,回22非(1)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赤壁赋)不是(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错误(3)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游褒禅山记)与“常”一起解释为“特殊的,不同寻常的”(4)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陈情表)副词,不(5)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逍遥游)动词,批评,责难23复(1)师道之不复,可知

54、矣 (师说)恢复(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副词,再,又(3)寓形宇内复几时 (归去来兮辞)副词,犹,还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繁复、重复24负(1)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逍遥游)载(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使承担(3)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并序)辜负,对不起(4)决负约不偿城 (廉颇蔺相如列传)违背,背弃25盖(1)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2)今已亭亭如盖矣 (项脊轩志)名词,古称伞(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游褒禅山记)发语词,大概(4) 枝枝相覆盖,叶叶

55、相交通(孔雀东南飞并序)遮盖,掩盖26故(1)轩东故尝为厨 (项脊轩志)原来,曾经(2)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廉颇蔺相如列传)缘故,原因(3)故舍汝当旅食京师 (祭十二郎文)连词,所以,因此(4)君安与项伯有故 (鸿门宴)交情27顾(1)赢得仓皇北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回头看(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拜访(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鸿门宴)考虑(4)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只是,不过(5)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为学)反而,难道28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巩固

56、,安定(2)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顽固(3)蔺相如固止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坚决(4)固一世之雄也 (赤壁赋)本来(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本来,原来(6)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牢固地(7)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过秦论)险固(8)君子固穷 (论语)安守29归(1)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 (项脊轩志)女子出嫁(2)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并序)回去(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回家,归来(4)吾妻归宁 (项脊轩志)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家省亲_30国(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六国论)诸侯国(2)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国都,京城(3)红豆生南国,

57、春来发几枝 (相思)地域,乡土(4)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陈情表)国家1431过(1)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项脊轩志)经过(2)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逍遥游)超过(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过失(4)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犯错误(5)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小石潭记)过分(6)日过午已昏 (项脊轩志)动词,过去32何(1)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什么(2)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怎么,哪里(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副词,多么(4)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哪里,何处(5)何竟日默默在此 (项脊轩志)何故,为什么33恨(1)商女不

58、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怨恨,仇恨(2)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名词,遗憾34胡(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谓(2)田园将芜胡不归 (归去来兮辞)为什么35患(1) 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担忧(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伶官传序)名词,灾祸,忧患36或(1) 或百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代词,代指人或事物,可译为“有的”(2)或凭几学书 (项脊轩志)有时(3)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蜀道难)倘若(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有的人(5)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或许

59、37疾(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陈情表)名词,疾病(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强,这里指声音宏大38及(1)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动词,比得上,赶得上(2)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等到(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孟子梁惠王上)动词,推及(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烛之武退秦师)动词,达到(5)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廉颇蔺相如列传)连词,和39即(1)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促织)连词,即使(2)胡天八月即飞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副词,就(3)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鸿门宴)副词,立即,马上(4)项王即日留沛公饮 (鸿门宴

60、)当,就在40既(1)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副词,已经(2)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过秦论)副词,既已(3)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副词,既然41假(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动词,凭借,借助(2)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滕王阁序)名词,休假,假期(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假装42间(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中间,指处于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2)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邹忌讽齐王纳谏)间或,断断续续地(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见蔡桓公)一会儿(4)道芷阳间行 (鸿门宴)秘密地,悄悄地,暗中,偷偷地(5)中间力拉崩倒

61、之声 (口技)夹杂43见(1)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蜀道难)动词,看见(2)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_加在动词前,表被动(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召见(4)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读xin,通“现”,动词,出现,显露(5)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陈情表)放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相当于“我”44解(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庖丁解牛)剖开,解剖(2)天下土崩瓦解 (秦始皇本纪)分裂,涣散(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解释,解说(4)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说)理解,懂得45就(1)三径就荒,松

62、菊犹存 (归去来兮辞)接近(2)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祭十二郎文)动词,到,前往(3)金就砺则利 (劝学)接近,靠近46举(1)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举起(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陈涉世家)动词,发动(3)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任用,选拔(4)戍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攻占(5)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推荐,推举47绝(1)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断绝(2)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口技)消失(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隔绝的(4)抢呼欲绝 (促织)气绝,死亡(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横渡(6)西当太白有

63、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蜀道难)动词,越过48堪(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能够,可以(2)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雨霖铃)忍受(3)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孔雀东南飞并序)动词,胜任(4)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能够,可以 49.克(1)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战国策)战胜,攻下(2)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 (祭十二郞文)能够(3)克己奉公 (后汉书)克制,约束50类(1)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项脊轩志)似,像(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 (始得西山宴游记)种类,类别51怜(1)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孔雀东南飞)可爱

64、(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阿房宫赋)可惜 52.弥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滕王阁序)满,遍53莫(1)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赤壁赋)表禁止,不要(2)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没有谁54乃(1)精思傅会,三年乃成 (张衡传)才(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表判断,相当于“是”(3)何乃太区区 (孔雀东南飞)这样,如此(4)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曹刿论战)表承接,于是,就 55内(1)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论语颜渊)里边,与“外”相对(2)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鸿门宴)读n,通“纳”,接纳(3)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长恨歌)

65、皇宫(4)色厉而内荏 (论语)名词,内心56期(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j,满一年(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至,及(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陈涉世家)规定的时日,期限(4)彼于刑者、缚者,非相仇也,期有得耳 (狱中杂记)动词,希望57奇(1)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游褒禅山记)奇特,奇异(2)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 (孔雀东南飞并序)适宜的(3)昂其直,居为奇货 (促织)珍贵的(4)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 (促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读j,零数58迁(1)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

66、兰亭集序)改变(2)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琵琶行并序)贬谪(3) 公车特征拜为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张衡传)调动官职,多指升官 59请(1)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请求别人做某事(2)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说话人对对方的尊敬或要求,敬辞(3)璧有瑕,请指示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请允许我60穷(1)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困厄,处于困境(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穷困(3)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褒禅山记)尽,走到尽头(4)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祭十二郎文)极,尽(5)渔人甚异之,复前

67、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寻求尽头1561去(1)比去,以手阖门 (项脊轩志)离开(2)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孔雀东南飞并序)前去(3)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除掉,去掉 (4)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表示行为的趋向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琵琶行并序)过去的62劝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逍遥游)受到鼓励,勤勉,奋勉63却(1)因持璧却立 (廉颇蔺相如列传)后退(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再,还(3)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琵琶行并序)退回(原处)(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68、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副词,反而64如(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鸿门宴)到去(2)如有地动,尊则振龙(张衡传)假如,如果 (3)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鸿门宴)比得上(4)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像(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表示时间,当65若(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鸿门宴)你(2)更若役,复若赋 (捕蛇者说)你的(3)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烛之武退秦师)如果 (4) 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比得上(5)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同,相当(6)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

69、记)常与“夫”连用,用在一段话开头引起话题,可不译66善(1)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出师表)美好的(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劝学)善事,好事(3)不如因善遇之 (鸿门宴)好好地(4)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友善,与交好(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擅长,善于(6)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羡慕,喜欢(7)王曰:“善。” (邹忌讽齐王纳谏)表同意的应答词67少(1)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数量少,不多(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赤壁赋)很短的时间,一会儿(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年轻68涉(1)

70、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归去来兮辞)散步,漫步(2)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诗经氓)涉水,渡过69胜(1)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醉翁亭记)赢(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美好的,优美的(3)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能承受,禁得住(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尽,完(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胜过,超过70识(1)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孔雀东南飞并序)辨认(2)独其为文犹可识 (游褒禅山记)辨识(3)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问说)知识,见识(4)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并序)认识71使(1)使之然也 (劝学)

71、让,致使(2)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鸿门宴)派,让(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烛之武退秦师)命令,叫(4)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廉颇蔺相如列传)出使(5)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 (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使者(6)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六国论)连词,假使,假若72是(1)是日也,天朗气清 (兰亭集序)指示代词,这,这个(2)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宾语前置的标志(3)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正确,对73适(1)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逍遥游)到去(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孔雀东南飞并序)出嫁(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72、(归园田居)迎合(4)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孔雀东南飞并序)刚才(5)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赤壁赋)这里指“享有”74书(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书信(2)书者,政事之纪也 (劝学)尚书的专称(3)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廉颇蔺相如列传)写,记录(4)得鱼腹中书 (陈涉世家)帛书,字条(5)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名册(6)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奏章(7)或凭几学书 (项脊轩志)动词,写字75孰(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鸿门宴)与“与”合用,表示两者相比,询问哪个更甚(2)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熟”,仔

73、细(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疑问代词,谁,哪一个76属(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类(2)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赤壁赋)读zh,通“嘱”,这里指劝酒(3)名属教坊第一部 (琵琶行并序)属于(4)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类,辈(5)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读zh,通“嘱”,嘱托77数 (1)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数量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六国论)气数,命运(3)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副词,多次,屡次(4)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琵琶行并序)数量,数目78率当奖率三军 (出师表)动词,率领79说(1)说尽

74、心中无限事 (琵琶行并序)动词,讲,谈,陈述(2)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一种文体(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读yu,通“悦”,愉快(4)范增说项羽曰 (鸿门宴)读shu,劝说(5)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鸿门宴)名词,言论,主张80私(1)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荆轲刺秦王)私事,私利(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偏爱(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鸿门宴)暗中,私下81素(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陋室铭)质朴,不加装饰(2)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一向,向来(3)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孔雀东南飞并序)白色的生绢82汤(1)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

75、汤镬 (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热水,开水(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岳阳楼记)读shng,“汤汤”指水势浩大的样子(3)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读tng,同“烫”,热敷83涕(1)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孔雀东南飞并序)眼泪(2)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流眼泪,哭泣84徒(1)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同类,伙伴(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党徒,同类或同一派别的人 (3)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只,仅仅85亡(1)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2)追亡逐北 (过秦论)名词,逃跑的敌人(3)秦、

76、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烛之武退秦师)亡国,灭亡(4)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读w,通“无”,没有(5)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使灭亡86王(1)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一国的君主(2)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读wng,用作动词,为王,称王87望(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希望,盼望(2)七月既望 (赤壁赋)农历每月的十五(3)吾令人望其气(鸿门宴)远看,观察(4)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向远处看(5)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念头88恶(1)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形容

77、词,坏,不好(2)彼且恶乎待哉 (逍遥游)读w,疑问代词,何,什么(3) 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 (张衡传)读w,憎恨89微(1)烟涛微茫信难求 (梦游天姥吟留别)隐蔽,不清晰(2)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陈情表)卑微(3)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如果没有(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烛之武退秦师)非,没有(5)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口技)_隐约地(6)动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 (庖丁解牛)细微,轻90悉(1)悉吾村精技击者不过百人(冯婉贞)尽其所有,总计(2)赵王悉召群臣议 (廉颇蔺相如列传)全部,尽(3)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太史公自序)周全,详尽1691相(1)狼不敢前,

78、眈眈相向 (狼)表示动作偏指一方(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游褒禅山记)辅助,帮助(3)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并序)形貌,状貌 (4)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辅佐皇帝的官名,后专指宰相、丞相(5)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彼此,互相92谢(1)张良入谢 (鸿门宴)告辞,辞别(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道歉,谢罪(3)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鸿门宴)感谢,谢恩93信(1)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信任(2)烟涛微茫信难求 (梦游天姥吟留别)实在,的确(3)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琵琶行并序)随意(4)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

79、中对)读shn,通“伸”,伸张94兴(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产生,兴起(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兰亭集序)抒发(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兴办(4)大楚兴,陈胜王 (陈涉世家)兴盛,昌盛 (5)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滕王阁序)兴致95行(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行为(2)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前往(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运行96幸(1)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捕蛇者说)幸运,幸福(2)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幸亏,幸而(3)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鸿门宴)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

80、爱(4)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皇帝到某处,驾临(5)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侥幸97修(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兰亭集序)长,高(2)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3)内立法度,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修理,修造(4)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修养,修行(5)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修建,修造98徐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孔雀东南飞并序)慢慢 99许(1)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意,答应(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这,这样(3)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表示约计的数量100阳(1)所谓华山洞

81、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古时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太阳,阳光101要(1)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打算,希望(2)张良出,要项伯 (鸿门宴)读yo,通“邀”,邀请(3)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过秦论)重要,关键 102.宜(1)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适宜,适合(2)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应当,应该(3)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推测,大概、应该103遗(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丢失,放弃(2)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遗留(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

82、下 (出师表)读wi,给予(4)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赤壁赋)离开,超脱(5)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读wi,送给104贻(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赠送(2)贻害无穷 (参同契)遗留105易(1)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交换(2)以乱易整,不武 (烛之武退秦师)替代 (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滕王阁序)轻易,容易106阴(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名词,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2)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张衡传)暗中107右(1)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蔺相如列传)右为尊位,因而指较高的地位

83、(2)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兰序集序)右边(3)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张衡传)古称世家大族为“右族”“右姓”108再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滕王阁序)第二次109造(1)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 (促织)动词,往,到(2)因造玉清宫 (雁荡山)修建,建造110知(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知道,懂得(2)君何以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了解(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读zh,通“智”,智慧(4)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读zh,通“智”,明智(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名词,知识,见解111致(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84、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招致,招来(2)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兰亭集序)情趣(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成就,达到(4)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孔雀东南飞并序)致使,使得112质(1)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 (狱中杂记)留作抵押的物(2)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质地,底子(3)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离骚)本质,品质(4)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古代杀人用的砧板(5)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劝学)名词,本质,资质 (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朴实、质朴113治(1)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85、 (扁鹊见蔡桓公)医治(2)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赤壁之战)对付,抵御(3)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张衡传)管理,治理114诸(1)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廉颇蔺相如列传)众多,各(2)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庄暴见孟子)兼词,相当于“之乎”(3)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愚公移山)兼词,相当于“之于”115贼(1)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 (童区寄传)强盗(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出师表)强盗,作乱的人116族(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伤仲永)家族,氏族(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师说)类(3)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阿房宫赋)灭族(4)良庖岁更刀

86、,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众,群,一般的(5)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庖丁解牛)丛聚、集结之处117卒(1)戍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士卒(2)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最终,终于(3)初,鲁肃闻刘表卒 (赤壁之战)死118走(1)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石壕吏)逃跑(2)窃计欲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奔向,趋向(3)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古代指疾行,即跑119左(1)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游褒禅山记)左边(2)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与“右”连用,指“近臣”(3)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扬州慢)东面120坐(1)项

87、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鸿门宴)通“座”,座位(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因为,由于(3)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苏武传)株连受罚17(时间:40分钟分值:4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21分)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葺平砦 ,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胁,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

88、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

89、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九。(节选自宋史郭浩传) 第一段1“浩手斩二骑”中的“手”,为名词作状语,解释为:亲手。2“从种师道进筑葺平砦”中的“从”,为动词,解释为:跟随。3“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此句为定语后置句,应为:浩率数百精骑夺之,译为:郭浩率领几百名精锐骑兵夺取了它。4“浩冒阵而前”中的“而”,为连词,表示修饰关系。5郭浩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这些表现了郭浩什么性格

90、特征?答:有胆有勇,身先士卒,英勇作战,屡立战功。第二段6“以种师道荐”中的“以”,为介词,译为:因为。7郭浩担忧西夏会乘金人南侵之时在西边发动进攻,于是又说:“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这表现了郭浩什么思想?结果怎样?答:表现了郭浩忠君爱国,有远见卓识。可惜皇帝惧怕得罪西夏人,影响议和,而没有答应。事情果不出郭浩所料,西夏而后迅速攻打泾原路,攻下西安州、怀德军等地。第三段8“浩适夜半至郡”中的“适”为副词,解释为:恰逢,正好。9“所将才二百人”中的“所将”是助词“所”动词,相当于名词性短语,解释为:所率领的人。10“金人遂引去”中的“引”为动词,解释为:掉头,此处引申为:

91、撤退。11“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按”,可联系五人墓碑记中的“按诛五人”来理解,动词,解释为:查究;阴,副词,解释为:暗中。12郭浩与吴玠两人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答:在处理宋万年事件中,吴玠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浩不同意这一做法,两人由此产生隔阂,朝廷也没有很好地调节,结果“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第四段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缗:读mn,一千钱称一缗,同“贯”。14“朝廷嘉之”中的“嘉”为动词,解释为:赞赏,嘉奖。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冒:贸然B奋力大呼,得贼乃已 已:停止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

92、 乞:请求D时其半度,可击也 时:等候解析:选A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或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还要注意联系课本举一反三。冒:不顾、顶着。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B.C.D.解析:选BB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A项,连词,表目的/介词,因为、由于;C项,动词,制造/介词,替;D项,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却。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3分)()浩手斩二骑,以首还流矢中左胁,怒不拔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浩与吴玠大破之ABC

93、 D 解析:选D为奋勇抗击夏人,为平治乱民。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6分)译文:_(2)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6分)译文:_答案:(1)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2)郭浩召集逃亡流落在外的人,开辟耕地,将自己的规划安排发布各地。二、(2013宜春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21分)褚彦回幼有清誉。宋元嘉末,魏军逼瓜步,百姓咸负担而立。时父湛之为丹阳尹,使其子弟并着芒屦,于斋前习行。或讥之,彦回时年十余,甚有惭色。湛之有一牛,至所爱,无故堕厅事

94、前井,湛之率左右躬自营救之,郡中喧扰,彦回下帘不视也。又有门生盗其衣,彦回遇见,谓曰:“可密藏之,勿使人见。”此门生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累迁秘书丞。湛之卒,彦回悉推财与弟澄,唯取书数千卷。宋明帝即位,累迁吏部尚书。有人求官,密袖中将一饼金,因求请见,出金示之,曰:“人无知者。”彦回曰:“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此人大惧,收金而去。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时人莫之知也。彦回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时人以方何平叔。尝聚袁粲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彦回援琴奏别鹄之曲

95、,宫商既调,风神谐畅。王彧、谢庄并在粲坐,抚节而叹曰:“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不可得已。”时伧人常珍奇与薛安都为逆,后又求降,明帝加以重位。彦回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帝不从,珍奇寻又叛。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帝与彦回谋诛之,彦回以为不可。帝怒曰:“卿痴不足与议事。”彦回惧而奉旨。明帝崩,遗诏以为中书令、护军将军,与尚书令袁粲受顾命,辅幼主,粲等虽同见托,而意在彦回。彦回同心理事,务弘俭约,百姓赖之。既而王道隆、阮佃夫用事,奸赂公行,彦回不能禁也。性和雅,有器度,不妄举动,然世颇以名节讥之。 (节选自南史列传十八)第一段1“百姓咸负担而立”中的“咸”副词,可联想到兰亭集序“少长

96、咸集”来理解,译为:都。2“湛之率左右躬自营救之”,“躬”,可联想到陈情表“躬亲抚养”来理解,译为:亲自。3“彦回下帘不视也”中的“下”为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动用法,使下,放下。4第一段通过哪几件事情赞美“褚彦回幼有清誉”?答:时人讥笑其父,彦回甚有惭色;郡中喧扰,彦回下帘不视也;善待盗其衣的门生;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累迁秘书丞;湛之卒,彦回悉推财与弟澄,唯取书数千卷。第二段5“时人莫之知也”,此为宾语前置句,译为:当时人都不知道他是谁。6本段重点表现了褚彦回什么样的品质?答:不收“红包”,拒绝利诱,无论古今中外,皆属难能可贵。第三段7“百僚远国使”,指众位官僚和外国

97、使者。8“尝聚袁粲舍”,此为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应为:尝于袁粲舍聚,译为:曾经在袁粲家聚会。9本段重点介绍了褚彦回哪些品质?答:本段重点介绍了褚彦回仪表秀美,举止优雅,待人接物总是极有风度规范。第四段10“珍奇寻又叛”中的“寻”,为副词,可联想陈情表“寻蒙国恩”来理解,解释为:不久。11“彦回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这句话写出了褚彦回分析问题客观正确。12后来王道隆、阮佃夫掌权,褚彦回不能禁止他们做奸邪贿赂之事,因此受到别人讥讽。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尚:娶B莫不延首目送之 延:邀请C时人以方何平叔 方:比作、相比D建安王刘

98、休仁,人才令美 令:美好解析:选B“延”,伸长。延首,伸长头颈,常形容急切盼望的样子。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选DD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因果关系。A项,第一个“因”是连词,“于是”,第二个“因”介词,“通过”;B项,第一个“其”是代词,“他的”,第二个“其”副词,表祈使语气,翻译为“一定”;C项,第一个“于”是介词,“对于”,第二个“于”介词,表被动。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褚彦回“有器度”的一组是(3分)()帝与彦回谋诛之,彦回以为不可可密藏之,勿使人见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彦回同心理事,务弘俭

99、约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ABC D解析:选C表现褚彦回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表现褚彦回举止潇洒,有风度,符合礼仪;表现褚彦回能够和袁粲团结一致,并主张俭约。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此门生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4分)译文:_(2)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4分)译文:_(3)彦回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4分)译文:_答案:(1)这个门生惭愧离去,不敢再回来。后来他富贵了,才回来谢罪,褚彦回还像当初一样对待他。(“惭而去”“复还”“贵乃归罪”各1分,“待之如初”补出主语1分)(2)你自然应该得到这个官位,不必凭借这饼黄金

100、。如果一定要给我,我不得不(向上级)报告你。(“假”“见与”“相”“启”各1分)(3)褚彦回认为保全他们的性命,在这件事上已经很宽大,不值得格外施加特别的恩宠。(“首领”“足”“弘”“宠异”,各1分)一、考点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文言虚词的考查,是指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代词、副词等。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二、命题规律(一)题型相对稳定。试题大都采用给出四组八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方法。这一命题形式,不仅可以扩大考查的范围和信息量,而且将课内与课外

101、紧密地结合起来,体现出高考文言文注重迁移、突出运用这一“能力立意”的考查趋势。(二)相对集中,热词考查密度大。考试说明规定考查18个,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以”“而”“乃”“其”“之”“为”“因”等。(三)在同一阅读材料中对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比较异同,也成为一种考查方式。有的试题把文言虚词与文言实词结合在一起考查。三、考点解读从教材说起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副词、助词、代词、介词。(一)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连词是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者句子与句子的词。对连词的考查,主要是区分连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表并列与、及、既/且、而、以/且且,载载和/又/又又/一边

102、一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迢迢牵牛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氓)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表承接而、则、因、乃、遂/而后/若夫于是、就、便/然后/至于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表递进而、且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表因果以、为、因、由、缘/故、是故、是以、以故由于、因为/因此、所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表假设向、向使、使、而、即、若、必、今/即、纵、纵使、纵令、藉第令如果、假如/即使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山中留客)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表转折而、然、则、然

103、则、可却、可是、但是、但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连词“以”与“而”连接的前后两项间有对谓语动词的修饰关系,易与承接关系混淆,要注意辨别。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前例的“夺”与“杀”,后例的“举”与“示”,在时间上行动上有明显的先后顺序,属承接关系。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前例的“终日”与“思”,后例的“欣欣”与“荣”,是同时发生的,前后有修饰关系。表修饰的“而”“以”可译作“地”“着”,也可不译。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选CA项,而

104、,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表示修饰关系,不译。B项,且,连词。表示让步关系,尚且,还;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C项,以,都是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D项,与,介词,表示施动者发出的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赵王”为施动者,译为“和”“跟”等,且“与”连接的名词前后位置不能调换,否则,意思就会发生变化;连词,表示并列,可译为“和”“跟”,连接的前后两个词的位置调换,意思不变。(二)副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副词是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意义的词。(1)时间副词 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遂已经、过去、刚才寻向所志,

105、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表现在方、会、适正、正好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表将来且、将、欲、方、行、垂将、将要彼且奚适也?(逍遥游)表短暂斯须、俄而、旋、暂、寻、未几、须臾、无何、猝、乍、暴、忽不久、一会儿、突然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门宴)银瓶乍破水浆迸。(琵琶行)表持久常、雅、素经常、时常、平素、一向素昧平生、素不相识。(成语)(2)否定副词表否定不、弗、莫、毋、无、未、匪、非、靡、勿、微不、没有曰:“毋从俱死也。”(鸿门宴)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表禁止毋、勿、莫、无不要、别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3)范围副词表全部俱、毕

106、、凡、皆、咸、举、悉、尽、都、具、共、率全、都,凡是、大凡,总共、共,大都、大致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记)悉以咨之。(出师表)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表部分或个别但、唯、止、仅、独、徒、特、第、直只、仅、只是但见悲鸟号古木。蜀道难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逍遥游(4)程度副词 表深度少、殊、很、极、甚、绝、至、良、酷、孔、稍、微、略、颇很、太、极、特别、非常、分外、稍微、略微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陵见其至诚。(苏武传)表比较益、弥、尤、愈、加、滋更加、尤其、更、越圣益圣,愚益愚。(师说)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游褒禅山记)

107、(5)情态副词表方式俱、并、闲、微、窃、固一起、暗中、坚决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表速度暂、遽、卒(猝)、立、即、旋、稍、渐、益匆忙、急迫、急促如听仙乐耳暂明。(琵琶行)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表频率数、亟、累、屡、仍、辄、每、复多次、重复、任何一次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归园田居)(6)语气副词表确认即、必、定、诚、信、果就是、一定、实在、的确、果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表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论议语气其、盖、殆大概(是)、恐怕(是)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殆有神护

108、者。(项脊轩志)表意外的惊异乃、曾竟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表祈使其可、要汝其善抚之。(与妻书)表反诘岂、其、庸、巨(讵)、宁难道、哪里、怎么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说)其可怪也欤!(师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7)指代性的副词相互指、偏指相互,我、他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见动作行为的接受自己、我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君既若见录。(孔雀东南飞)(8)谦敬副词表敬请、敬、谨、幸、惠、辱、猥、垂、蒙承蒙、有幸、请允许我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猥自枉屈。(出师表)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109、表谦敢、窃、忝、猥、伏私下地、伏在地上想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伏惟启阿母。(孔雀东南飞)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廉颇蔺相如列传)注意动词“请”和表敬副词“请”的用法。作动词时表示“请求对方做”;作副词时表示“请允许我做”。如:“请京,使居之”“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前句是动词,后句是表敬副词。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选CA项,是,就是/却;B项,还是,表商量语气的副词/大概,也许;C项,将要,快要;D项,多么/什么,哪些。(三)助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助词是依附在别的词、词组或句子上,表示某种语法意义、语气或调节音节的词。音节助词有、其(词

110、头)、然、焉、如、乎(词尾)不译;的样子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或师焉,或不焉。(师说)句首助词夫、盖、维、惟、唯表要发议论等,不译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赤壁赋)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句中语气盖、也、与表停顿,不译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黄生借书说)句末助词陈述语气:也、矣、焉、耳、已不译;罢了,了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赤壁赋)疑问语气:乎、诸、与(欤)、邪(耶) 夫、兮呢、吗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感叹语气:哉、乎、也、夫、兮呢、啊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语气助词“也”和“矣”的

111、区别:也都表陈述语气,但二者分工明确表对事物固定状态的肯定或确认。(表静态)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矣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断定事物的“已然”“将然”或“必然”。(表动态)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鸿门宴)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选BA项,主谓语之间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B项,的人, 的方面;C项,句中助词,舒缓语气/句中助词,表判断语气;D项,在,介词/语气助词,啊,呀。(四)代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在语境中辨析某一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是考查的重点。(1) 人称代词第一

112、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而”通“尔”)之、其、第三人称彼、 厥、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六国论)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苏厉、乐毅之徙通其意。(过秦论)(2)指示代词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

113、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无定指代词或、莫 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3)疑问代词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代事物何、胡、奚、曷、盍什么、哪里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表处所安、恶(乌)、焉在哪里、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4对下列句中加点代词指代对象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声呜呜然,

114、如怨如慕其:代客吹奏的洞箫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乃:你的C若入前为寿请以剑舞 若:你,指项庄D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之:他解析:选DA、B、C三项加点词都是代词,解释正确。D项,之:代词,这是廉颇向蔺相如道歉时说的话,“之”指代廉颇自己,应翻译成“我”。(五)介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对介词的考查,通常是结合对文句的理解进行的。引出行动的工具、方法、凭借以、因 拿、凭借、依据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以讽谏。(张衡传)引出动作的对象于、与、因、为、乎同、跟、给、替、对、对于、向、通过于其

115、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引出动作的原因于、以、为由于、因为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进学解)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于、乎、自、从、缘在、从、到、沿着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生乎吾前。(师说)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以”“与”“因”在句中作介词与连词的辨别:以以名词(名词性短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充当句中唯一动词的状语或补语,为介词以动词以戏弄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精铜铸成。(张衡传)前面没有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为介词动词(动词性短语)以动词(动词性短语)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

116、褒禅山记)为连词与名词(名词性短语)与名词(名词性短语)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赤壁之战)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无主次之分,即“与”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互换,意义没有改变,即为连词。例前一个“与”连接的“卿”和“子敬”是并列关系,故是连词;后一个“与”连接“卿与子敬”和“孤”,有主次之分,故是介词。例可以互换,作连词。例不可互换,作介词因因名词(名词性短语)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成语)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因”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结构,为介词因动词后因伐木,始见此山。(雁荡山)为连词注意:

117、“因”“以”“与”作介词时,后面省略代词,易误为连词。如: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之)以讽谏。(张衡传)是岁大旱,无野草,农以(之)告谌。(段太尉逸事状)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鸿门宴)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鸿门宴)驴不胜怒,蹄之。虎因(之)喜,计之曰。(黔之驴)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选AA项,都是介词,替,给。B项,第一个“以”表示动作处理的对象,可译为“把”;第二个“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C项,第一个“于”,介词,引进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在”“到”;第二个“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

118、为“对”“对于”。D项,第一个“因”,介词,依靠,凭借;第二个“因”,介词,趁机。文言虚词推断七法(一)代入筛选法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如2012年天津卷中的“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和“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两句,判断两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我们首先关注第二句,第二句话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于”和“见”搭配使用,表被动,把这个用法代入第一句中,句意不通,可以判断两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结合语境判断,第一句中的“于”是介词,译为“在”。

119、例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下面的两个“之”字用法是否相同?(1)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2)此亡秦之续耳解析:第二句,我们学过,知道“之”意为“的”,结构助词。第一句中的“之”是否也是结构助词,我们可将“的”代入句子中,发现讲不通,句子说的是“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句子中的“之

120、”处在“仲父”与“言此三者”之间,也就是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或取消句子独立性。虽然是助词,但不是结构助词。可见两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答案:不同(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此法在日常学习和考试中常用。如“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译为“来”,表目的。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中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译为“于是,就”,表承接关系。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

121、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下面的句子中的两个“而”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1)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2)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解析:第(1)句的句意是“有些事情是可以做但不能说的”,由此可知,“而”应该解释为“连词,但是,却”,表转折关系。第(2)句,“独见”和“留意”都是陈述“圣人”的,一是圣人有独到的见解,一是圣人时刻留意。因此,这里的“而”是连词,表并列,译为“并”。答案:不同(三)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示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例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遣人

122、遥尾其后,路其僻远,识其所而返。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始知真为先生矣。下面句子中的两个“何”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1)试问徽之先生何在(2)君何以知燕王解析:前一句,“何”是疑问代词,放在动词“在”之前,是宾语前置。“何在”即“在何”,“在哪里”。后一句,“何”也是疑问代词,放在介词“以”之前,同样是宾语前置。“何以”即“以何”,“凭什么”。答案:不同(四)位置推断法一些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比如“也”在句末一般表示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常用于主谓之间,起

123、舒缓语气的作用。又如“乎”用在句末是语气词,用在句中且直接用在形容词后是助词,用在代词、名词之前则是介词。例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下面句子中的两个“也”字用法是否相同?(1)叔孙通者,薛人也(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解析:第(1)句中的“也”字处于句末,是表判断的句末语气词;第(2)句中的“也”字处于句中,是表舒缓语气的句中助词。答案:不同(五)语法切入法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也是理解文言虚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遣使约降于燕”和“

124、故内惑于郑袖”,结合文意可知,前句的主语是田单,是施动者;后句的主语应是楚怀王,是受动者。故第一句中“于”译为“向”,第二句中“于”译为“被”。例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义兵起,悉取檀溪材竹,装为舰,葺之以茅,并立办。众军将发,诸将果争橹,僧珍乃出先所具者,每船付二张,争者乃息。下面句子中的两个“乃”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1)僧珍乃出先所具者,每船付二张(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解析:第(1)句中的“乃”在动词“出”之前,作状语,副词,意为“于是,就”;第(2)句中的“乃”在判断句中表示判断,动词,意为“是”。答案:不同(六)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

125、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将以定其志也”和“必有以也”,前一个“以”是介词,“用”;后一个是动词,“作为”。例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尝闻一青衿,生性狡,能以谲计诳人。其学博持教甚严,诸生稍或犯规,必遣人执之,扑无赦。一日,此生适有犯,学博追执甚急,坐彝伦堂,盛怒待之。已而生至,长跪地下,不言他事,但曰:“弟子偶得千金,方在处置,故来见迟耳。”下面句子中的两个“适”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1)一日,此生适有犯(2)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解析:第(1)句中的“适”作副词,译为“正好”;第(2)句中的“适”是动词,译为“享受,享有”。答案:不同(七)结构推断法

126、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也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其皆出于此乎”,“其”,副词,表揣度语气,“大概”,作状语;“其孰能讥之乎”,“其”,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作状语;“其一犬坐于前”,“其”,指示代词,“其中的”,作定语;“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作兼语;“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

127、下而求索”,“其”,语气助词,可不译;“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表祈使语气,“应当,一定”。例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太祖与袁绍方相持于官渡,绍遣人求助,刘表许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汉间,观天下变。下面句子中的两个“与”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1)太祖与袁绍乃相持于官渡(2)失其所与,不知解析:第(1)句中的“与”是连词,译为“和,同”;第(2)句中的“与”和“所”共同构成所字结构,作“失”的宾语,“与”是动词,译为“结交,亲附”。答案:不同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选CC项,两个“乎”都是词尾,“的样子”;A项

128、,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B项,疑问代词,什么/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何等;D项,表示目的关系,用来/表示因果关系,因为。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选DD项,与,连词,和,跟;A项,介词,趁此/介词,因为;B项,的人/用在“今”等时间词后面,起语气停顿作用,不译;C项,用在时间词后,凑足音节/动词,到去。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选BB项,那些;A项,被/替;C项,于是/却,竟然;D项,表反问/用在句中的停顿处。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129、)A.B.C.D.解析:选DD项,都是介词,到;A项,表并列/表承接;B项,表目的,来/表因果,因为;C项,趁机,趁此/通过,经由。5比较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是社稷之臣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A与不同,与相同B与不同,与也不同C与相同,与也相同 D与相同,与不同解析:选D“也”表判断语气;表转折;表假设。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选CC项,都是介词,比;A项,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的人;B项,动词,给予,授予/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D项,代词,你的/表判断,是,就

130、是。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选DD项,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A项,况且,再说/表示让步关系,尚且,还;B项,代词,你的/连词,表修饰关系;C项,表示承接关系,就,便/表示转折,却。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选DD项,以,用,介词;A项,表判断/句中语气停顿;B项,表承接,译为“就”“便”/副词,表判断,是,就是;C项,指示代词,这,此/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其

131、为惑也,终不解矣其声呜呜然A相同,也相同 B相同,不同C不同,也不同 D不同,相同解析:选C表示承接关系,就,来;表转折,但;为指示代词,表示远指,那些;代词,它的。1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选DD项,都是介词,到;A项,表示转折,但/表示条件,就,便;B项,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的”/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C项,句末语气助词/疑问代词,哪里,怎么。181而(1)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连词,表并列,“和,并且”(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游褒禅山记)_(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_(4)有志与力,而又

132、不随以怠 (游褒禅山记)_(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_(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_(7)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_(8)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_(9)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_(10)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_(1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_(1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_答案:(1)连词,表并列,“和,并且”(2)(9)连词,表转折,“却”(3)(5)(12)连词,表递进,“而且”(6)(11) 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7)连词,表假设,“如果”(8)连词,

133、表因果,“因而”(10)连词,表顺承2何(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_(2)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_(3)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_(4)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_(5)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石壕吏)_(6)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_(7)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鸿门宴)_(8)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阿房宫赋)_(9)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_(10)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并序)_(1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_答案:(1)什么(2)哪里(3)什么(4)怎么(5)多么

134、(6)怎么样(7)奈何,怎么办(8)奈何,为什么(9)什么,作宾语(10)什么,作定语(11)为什么3乃(1)良乃入,具告沛公 (鸿门宴)_(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_(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_(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_(5)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_(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_答案:(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4)用作第二人称,作定语,译为“你的”(5)才(6)你的4其(1)工欲善其事

135、,必先利其器 (论语)_(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_(3)独其为文犹可识 (游褒禅山记)_(4)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_(5)距其院东五里 (游褒禅山记)_(6)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褒禅山记)_(7)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_(8)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_(9)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游褒禅山记)_(10)既其出 (游褒禅山记)_(1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_(12)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廉颇蔺相如列传)_(13)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_(1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_(15)以

136、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_答案:(1)表示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2)第一人称代词“我”(3)第三人称代词“它”(4)(6)指示代词,“那,那些”(7)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8)表示反问语气“难道”(9)(10)句中无实义,凑足音节(11)他的(12)(13)那(14)(15)他,他们 5且(1)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_(2)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迢迢牵牛星)_(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_(4)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_(5)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_(6)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 (孔雀东南飞并序)_(7)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137、(愚公移山)_(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_答案:(1)连词,表递进,“况且,而且”(2)连词,表并列(3)(4)连词,表让步,“尚且”(5)副词,“将要”(6)副词,“姑且,暂且”(7)将近(8) 将要,马上6若(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_(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_(3)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_(4)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_(5)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诗经氓)_(6)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_答案:(1)(2)如同,像(3)比得上(4)你,你的(5)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的样子”(6) 假如7所(1)某所

138、,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_(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游褒禅山记)_(3)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_(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_(5)所以遣将守关者 (鸿门宴)_(6)所以游目骋怀 (兰亭集序)_(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_(8)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_答案:(1)(8)名词,场所,位置(2)“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3)助词,“为所”表被动(4)(5)“所以”,表原因(6)(7)“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用来”8为(1)君家妇难为 (孔雀东南飞并序)_(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_(3)霓为衣兮风为马 (梦游天姥吟

139、留别)_(4)君既为府吏 (孔雀东南飞并序)_(5)十七为君妇 (孔雀东南飞并序)_(6)自名为鸳鸯 (孔雀东南飞并序)_(7)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逍遥游)_(8)始尔未为久 (孔雀东南飞并序)_(9)非为织作迟 (孔雀东南飞并序)_(10)为秦宫人 (阿房宫赋)_(11)为仲卿母所遣 (孔雀东南飞并序)_(1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过秦论)_(13)公为我献之 (鸿门宴)_(14)阿母为汝求 (孔雀东南飞并序)_(15)慎勿为妇死 (孔雀东南飞并序)_(1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_(1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_(18)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_

140、(1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_(20)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_答案:(1)动词,做,干(2)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谋划(3)动词,当做、作为(4)(5)动词,身为、成为(6)(7)动词,叫做(8)动词,算作(9)动词,是(10)动词,成为(11)(12)介词,表被动(13)(14)介词,替、给(15)介词,为了(16)连词,因为(17)动词,是(18)介词,对,向(19)语气词,呢(20)介词,“为所”表被动9焉(1)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_(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_(3)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_(4)盘盘焉,囷囷焉 (阿房宫

141、赋)_(5)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师说)_(6)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_(7)而人之所罕至焉 (游褒禅山记)_(8)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_(9)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_(10)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_答案:(1)(2)句末语气词,可不译(3)语气助词,表反诘,“呢”(4)语气助词,用作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5)(6)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7)代词,相当于“之”(8)代词,之,指老师(9) 哪里(10) 兼词,相当于“于之”19 10.以(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_(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2、(岳阳楼记)_(3)不赂者以赂者丧 (六国论)_(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_(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_(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_(7)木欣欣以向荣 (归去来兮辞)_(8)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_(9)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_(10)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廉颇蔺相如列传)_(11)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_(12)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_答案:(1)介词,用,拿(2)(3)介词,因为,由于(4)连词,表并列(5)(6)连词,表因果(7)连词,表修饰(8)(10)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143、”(9)副词,通“已”,已经(11)介词,把(12)连词,表修饰11因(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_(2)不如因而厚遇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_(3)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_(4)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张衡传)_(5)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并序)_(6)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_(7) 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廉颇蔺相如列传)_(8)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_答案:(1)依靠,凭借(2)(3)趁着,趁此(4)因为,由于(5)机会,机缘(6)沿袭(7)于是,就(8) 通过12于(1)乃设九宾礼于廷 (廉颇蔺相如列传)_(2)青,取之于蓝 (劝学)_(

144、3)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_(4)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进学解)_(5)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_(6)而青于蓝 (劝学)_(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_(8)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鸿门宴)_答案:(1)(2)在,从(3)在方面,从中(4)由于(5)与,跟,同(6)比(7)被(8)介词,引进对象13与(1)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_(2)恐年岁之不吾与 (离骚)_(3)遂与之俱出 (游褒禅山记)_(4)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_ (5) 去时里正与裹头 (石壕吏)_(6)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_答案:(1)动

145、词,结交、亲附(2)动词,等待(3)(6)介词,同,跟(4)连词,和,与(5)替14则(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_(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_(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_(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_(6)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_(7)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_(8)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 (鸿门宴)_答案:(1)副词,就是、乃(2)(3)连词,表承接,“就、那么”(4)连词,表假设,“假使、如果”(5)连词,表并列,“就”(6)(7)连词

146、,表转折,“却、可是”(8)连词,表承接,“就”15之(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_(2)辍耕之陇上 (陈涉世家)_(3)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_(4) 余之力尚足以入 (游褒禅山记)_(5)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_ (6)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_(7)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游褒禅山记)_(8) 蚓无爪牙之利 (劝学)_(9)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_ (10)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_答案:(1)(2)动词,到去(3)代词,指知识和道理(4)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译为“的”(5)用在中心

147、语和补语中间(6)(7)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8)定语后置的标志(9)宾语前置的标志(10)代词,这16乎(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_(2)儿寒乎?欲食乎? (项脊轩志)_(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_(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_(5)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 (鸿门宴)_(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_(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赤壁赋)_答案:(1)(2)助词,表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吗”“呢”(3)助词,表测度,可译为“吧”(4)介词,相当于“于”(5)助词,表疑问语气(6)助词,

148、表揣测语气(7)作词尾17也(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_(2)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_(3)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阿房宫赋)_(4)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阿房宫赋)_(5)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_(6)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阿房宫赋)_(7)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_(8)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_(9)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师说)_(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_(11)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

149、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_ 答案:(1)(2)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3)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4)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5)(6)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7)(8)表示感叹语气(9)(10)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以舒缓语气(11)也欤,表疑问,相当于“么”18者(1)而记游者甚众 (游褒禅山记)_(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_(3)陈涉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_(4)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游褒禅山记)_(5)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_(6) 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_答案:(1)代指人、物、

150、事、时间、地点,可译作“的人”“的事情”等(2)用在“今、昔”等时间用语后,可译为“的时候”(3)(4)放在主语之后,表判断(5)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6) 定语后置的标志20(时间:40分钟分值:42分)一、(2013江西师大附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21分)木假山记苏洵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氵贲,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

151、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蘖而不殇,拱而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第一段1“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此为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子译为:不幸而被大风拔起,被流水漂走。2“不知其几百年

152、”,“其”,副词,表示推测语气。3“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所薪”,“所动词”,相当于一个名词性短语,这里的“薪”应解释为:名词作动词,砍木柴。4“何可胜数”,“胜”,读shng,解释为:尽。5树木生长过程中会遭遇许多不幸,试概括树木遭遇的最大不幸。答:不被人们发现,却被樵夫农民当做了木柴。第二段6“予家有三峰”,译为:我家有一座三个峰头的木假山。7“出于湍沙之间”为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湍沙之间出”,句子译为:从急流泥沙之中出来。8本段写自家的木假山,有什么作用?答:内容上,以复叠的手法来证明前段观点,树木生长成材确实很不容易。结构上,为下一段抒发感慨再作铺垫。第三段9“然予之爱之”,“然”,

153、转折连词,解释为:然而。前一个“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之”,代词,代木假山。10“而又有所感焉”,“焉”,兼词,兼于之,解释为:在其中。11“凛乎不可犯”,“乎”,助词,用在形容词后面,解释为:的样子。12本段写由木假山内在之美引发的感慨与敬意,有什么意图?答:苏洵一生政治抱负未能得到施展,于是在文中托物寓意、借题发挥,以不幸中有大幸的木假山为喻,抒发了自己郁郁不得志而又不愿与世浮沉,力图自立的精神。文中对三峰的爱敬,乃作者自颂三苏父子的人格。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木之生,或蘖而殇蘖:长大B幸而得不破折不腐 得:能够C而有斧斤之

154、患 斧斤:重量单位D不幸而为风之所拔 拔:攻取解析:选BA项,应解释为“长芽”;C项,应解释为“斧头”;D项,应解释为“拔”的本义,把固定或隐藏在“其他”物体里的东西往外拉。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B.C.D.解析:选CA项,前者为结构助词,不译,后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前者为“那些”,后者为“其中的”;C项,都为形容词词尾;D项,前者表转折,后者表顺接。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B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C而不为樵夫野人

155、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D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解析:选C可依据语境和句意来断句,注意利用“而”“则”等标志性词语。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5分)译文:_(2)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3分)译文:_(3)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4分)译文:_答案:(1)有形状好似山峰一样的,就被喜欢多事的人拿走,加工做成木假山,从此它就可以脱离泥沙而且避免斧砍刀削的灾难了。采分点:“或”,有的;(1分)“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156、;(1分)“以为”,把当做(做成);(1分) “远”,远离,作动词;(1分)“斧斤”,斧子。(1分)(2)我每当想到它,就觉得在这中间似乎有命运在起作用。采分点:“予”,我;(1分)“思”,想到;(1分)“则”,就。(1分)(3)我看到中峰,魁梧奇伟,神情高傲舒展,意态气概端正庄重,好像有什么办法使它旁边二峰倾服似的。采分点:“魁岸踞肆”,魁梧奇伟,神情高傲舒展;(2分)“服”,使动用法,使倾服。(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21分)皇甫规,字威明,安定朝那人也。永和六年,西羌大寇三辅,围安定,征西将军马贤将诸郡兵击之,不能克。规虽在布衣,见贤不恤军事,审其必败,乃上书言状。寻而贤

157、果为羌所没。郡将知规有兵略,乃命为功曹,使率甲士八百,与羌交战。斩首数级,贼遂退却。太山贼叔孙无忌侵乱郡县,中郎将宗资讨之未服。公车特征规,拜太山太守;规到官,广设方略,寇贼悉平。至冬,羌遂大合,朝廷为忧。三公举规为中郎将,持节监关西兵,破之,斩首八百级。诸羌慕规威信,相劝降者十余万。明年,规因发其骑共讨陇右,而道路隔绝,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感悦。东羌遂遣使乞降,凉州复通。先是,安定太守受取狼籍,凉州刺史、汉阳太守并老弱不堪任职,而皆倚恃权贵,不遵法度。规到州界,悉条奏其罪,或免或诛。羌人闻之,翕然反善。规出身数年,持节为将,拥众立功。还督乡里,既无他私惠,而多所举

158、奏。又恶绝宦官,不与交通,于是中外并怨,遂共诬规货赂群羌;天子玺书诮让相属。规惧不免,上疏自讼曰:“云臣私报诸羌,谢其钱货。若臣以私财,则家无担石;如物出于官,则文簿易考。就臣愚惑,信如言者,前世尚遗匈奴以宫姬,镇乌孙以公主。今臣但费千万,以怀叛羌。则良臣之才略,兵家之所贵,将有何罪,负义违理乎?今见覆没,耻痛实深。传称鹿死不择音,谨冒昧略上。”征拜度辽将军,至营数月,上书荐中郎将张奂以自代。曰:“臣闻人无常俗,而政有治乱;兵无强弱,而将有能否。伏见中郎将张奂,才略兼优,宜正元帅,以从众望。若犹谓愚臣宜充军事者,愿乞冗官,以为奂副。”朝廷从之,以奂代为度辽将军,规为使匈奴中郎将。论曰:孔子称“

159、其言之不怍,则其为之也难”。察皇甫规之言,其心不怍哉!夫其审己则干禄,见贤则委位。故干禄不为贪,而委位不求让;称己不疑伐,而让人无惧情。故能功成于戎狄,身全于邦家也。(节选自后汉书皇甫规传)第一段1“西羌大寇三辅”,“寇”,动词,译为:侵犯。2“寻而贤果为羌所没”,此为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译为:不久马贤果然被西羌消灭。第二段3“拜太山太守”,“拜”,动词,译为:授官,任命。4“三公举规为中郎将”,“为”,动词,译为:担任。5试概括第二段段意。答:招抚羌人,安定羌变。第三段6“云臣私报诸羌”,“报”,动词,解释为:贿赂。7“前世尚遗匈奴以宫姬”,“遗”,读wi,动词,解释为:送。8“镇乌孙

160、以公主”,“镇”,动词,解释为:镇定,平定。9“鹿死不择音”,音,通“阴”。鹿到了快要死的时候,不选择荫庇的地方。比喻只求安身,不择处所。语出左传文公十七年。10本段表现了皇甫规什么性格特征?答:皇甫规一身清正,廉洁奉公,刚直不阿,不畏权奸。第四段11“上书荐中郎将张奂以自代”,“以”,连词,表目的,来。“自代”,解释为:代替自己。12“以从众望”,“从”,动词,解释为:听从,满足。13“若犹谓愚臣宜充军事者”,“若”,连词,解释为:如果。14“其言之不怍,则其为之也难”,译为:一个人说话不惭愧,那他做起来就不容易。15举荐张奂表现了皇甫规什么性格?答:他爱才惜才,荐贤委位,举荐才略兼优的张奂

161、代替自己的职务。后张奂不负其望,在安定羌变中亦有殊功。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见贤不恤军事恤:忧虑,担忧B谢其钱货 谢:谢绝,推辞C以怀叛羌 怀:安抚,使归附D故干禄不为贪 干:求取,追求解析:选BB项,“谢”,感谢,表示致敬意。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B.C.D.解析:选AA项,两个“因”同为副词,于是,就。B项,介词,“把”;介词,“因为”。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 D项,语气助词,用在句首,表示引发议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皇甫规荐贤让贤的一组是(3分)()见贤不恤军事,审

162、其必败上书荐中郎将张奂以自代伏见中郎将张奂,才略兼优愿乞冗官,以为奂副ABC D解析:选C与“荐贤让贤”无关。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先是,安定太守受取狼籍,凉州刺史、汉阳太守并老弱不堪任职,而皆倚恃权贵,不遵法度。(6分)译文:_(2)又恶绝宦官,不与交通,于是中外并怨,遂共诬规货赂群羌;天子玺书诮让相属。(6分)译文:_答案:(1)在这之前,安定太守收受贿赂、强取钱财,声名狼藉,凉州刺史、汉阳太守都年老昏庸不能胜任职守,却全都依仗权贵势力,不遵守法度。(重点注意“受取”“狼籍”“并”“堪”“倚恃”“遵”的翻译)(2)并且又厌恶宦官,不与他们交往联系,

163、于是皇宫内外全都怨恨他,就一起诬陷皇甫规用财物贿赂各支羌人,皇帝接连不断地下诏书,批评责备皇甫规。(重点注意“恶绝”“交通”“并怨”“货赂”“诮让”“相属”的翻译)一、考点要求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规定“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属于理解能力层级。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即表明侧重考查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性。考试说明明确规定高考考查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所谓“理解”是指能辨认出这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知道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二、命题规律根据近几年高考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考查情况,该考点有以下几点规律:1考查形式

164、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有两种考查形式:一是选择题的形式,二是结合文言语句翻译的主观题的形式。2考查内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仍然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主要通过翻译来实现。即将这一知识点设置于文言文翻译中,通过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来检查考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3高考趋势预计2014年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仍然会采用上述形式,考生在备考时要结合课文中的典型例句,比较其基本格式及标志词,找出其共同特点,从而分类辨识文言特殊句式。三、考点解读从教材说起(一)判断句式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65、: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句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2)“,也”判断句中,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4)“

166、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有的判断句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相区别。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如今人

167、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选DD项中“屈平”句为陈述句,其余为判断句。(二)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1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

168、欺于张仪。(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2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结构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4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过秦论)5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6动词本身表被动戍卒叫,函谷

169、举。(阿房宫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洎牧以谗诛。(六国论)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2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解析:选AA项为省略句,B、C、D三项为被动句。(三)倒装句式文言文的倒装句是与现代汉语相比较而言的。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出现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句式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等形式。1

170、主谓倒装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治东阿)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与妻书)以上三句的正常顺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子之治东阿,甚善矣”“几家能彀称心快意”。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形:(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另外,在疑问句中,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而彼且奚适也?(逍遥游)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作宾语的疑问代词有“谁、何、孰、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

171、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句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这类句子要注意两点: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正常语序应该是“恐年岁之不与吾”“未有之也”。(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里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惟)”,构成“唯(惟)是(之

172、为)”的格式。如:惟弈秋之为听。(弈秋)唯利是图、唯命是从。(4)方位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例句意思是“项王、项伯面向东边坐,亚父面向南边坐”。(5)文言文中,“自”作宾语时常常置于动词之前。秦人不暇自哀。(阿房宫赋)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其形式有:(1)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段太尉逸事状)遂率子孙荷担

173、者三夫。(愚公移山)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陈涉世家)例中“客有吹洞箫者”即“有吹洞箫之客”,“邠人偷嗜暴恶者”即“偷嗜暴恶之邠人”,余例类推。(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例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如: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

174、惠王下)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4)数量词作定语时后置,构成“中心词数量词(定语)”的形式。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介词“于”加宾语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文采不表于后世。(报任安书)(2)介词“以”加宾语组成的介宾短语,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译作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

175、)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承前省略动词的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译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译作状语。(3)“乎”作介词时相当于“于”,与其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选出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A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沛公安在D夫晋,何厌之有解析:选AA

176、项为状语后置句。4选出不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项()A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C石之铿然有声者D蚓无爪牙之利解析:选BB项为判断句。(四)省略句式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在文言文中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1省略主语主要有承前省、有呼应下文省、对话省三种情况。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这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静女)爱而

177、不见,(静女的男朋友)搔首踟蹰。(诗经静女)2省略谓语谓语一般不能省略。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除臣(为)洗马。(陈情表)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公命)”。(段太尉逸事状)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往承接上文而省略。理解时要补充出来。4省略介词常见的是省略介词“于”和“以”。如:至则无所用,放之(于)山下。(黔之驴)

178、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鸿门宴)赐之(以)彘肩。(鸿门宴)5省略中心词中心词是在一个词组中被定语或状语修饰的词,一般是不能由定语、状语来替代而省略的。读文言文时,应引起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如:宫中府中(之吏),俱为一体(之吏)。(出师表)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出师表)5下列句子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解析:选CA项,“日三四里”省略谓语动词“行”;B项,三处省略主语;D项,省略“鸣”的宾语“之”,代指钟磬。(五)

179、常见固定格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陈述语气有以、无以、有所、无所、比及、为所、以为、以为有用来、没有用来、有的、没有的、等到的时候、把当做疑问语气奈何、何如、如(奈)何、得无乎、孰与、孰若怎么办、怎么样、把怎么样、大概吧(恐怕吧)、跟相比感叹语气何其、一何、何之多么、何等、多么、怎么这样啊反问语气无乃乎、不亦乎、得无乎、何为恐怕、只怕、不是吗、难道吗、为什么呢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在高考中经常考查的固定结构。1“以为”“以为” “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

180、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更多的场合,“以为”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1)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做”。如: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徵传)(2)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如: (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

181、绝”,原句省略了“以”的宾语“之”。2“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等。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1)“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2)“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师者,所以传道

182、受业解惑也。(师说)3“如何”“奈何”“若何” 文言文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为什么”等。如: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译作“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如: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郑伯克段于鄢)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为

183、“怎么样”。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4“何以为”“奚以为” 文言文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5“何之有” “何之有”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 “有什么的呢”。如

184、: 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有时,在“何之有”的压缩式“何有”的前边加“于”字,或在后边加“于”字,形成“于何有”或“何有于”的形式,这两种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都可译为“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如: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6“不亦乎”“岂(其)哉(乎)”“盍乎”范氏富,盍已乎? (国语)译文: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或:范家富贵,为什么不停止婚事呢?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译文: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为利禄改变它呢? “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中的“亦”是副词,

185、可译为“也”;“乎”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来翻译。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7“无(毋)乃乎(与、欤)” “无乃乎”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测度。句式中的“无”为副词,相当于“非”;“乃”无实际意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乃”,表示“不是”的意思,与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可译为“恐怕(只怕、大概)吧”。如: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后汉书邓寇列传)译文: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注意:“无乃乎

186、”切忌用“不是吗”来对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无乃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吗”则偏重于反问。8“得无(微、非)乎(耶)” “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然而,当“得无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可译为“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如: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9“孰”“孰与” “孰”字,作疑问代词指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可译为“哪”或“哪个”。如: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另一种用法是,“孰

187、”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指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如: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与”两词连用,就不表示抉择,而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如: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注意:“孰与”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询问,译为“比怎么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反问,意在肯定后者,译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如”。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10“与其孰若(

188、岂若)”“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结构,可译为“与其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上” 。如: 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有时,“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如: 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11“有(无)以”“有(无)以”中的“有”“无”都是动词(谓语),“以”字用在另一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与“有”“无”之间,表示关联,可译作“(没有)用来(拿来)”“来”等。如: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资治通鉴唐纪)译文: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用来取代薛季昶的人。“

189、足以”连用,形成了固定格式,意义与“有以”“无以”相近,相当于“能够拿来”或“足够拿来”的意思。如: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12“有所(无所)”“有所(无所)”是文言文中常见的格式,“所”字经常用于动词、主谓词组的谓语动词之前,组成“所”词组,也叫做“所”字结构。它具有名词性,经常用在动词“有”或“无”之后,可译为“有(没有)什么”。如: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13“之谓也”“其之谓(也、矣、乎)” 文言文中,尤其是议论文,常出现“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之谓乎”的格式。往往是作者先提出一句名言或一个典故,然后以此来判断前文讲的道理或现实的人或事。 “之谓也

190、”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之”是动词“谓”的宾语前置的标志,这种形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6指出下列句子中的文言固定句式,并翻译整个语句。(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答:_(2)或师焉,或不焉。答:_(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答:_答案:(1)文言固定句式:无以翻译:所以,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2)文言固定句式:或或翻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3)文言固定句式:所以翻译:我等远离亲人来侍奉您的原因,只

191、是(因为)仰慕您的崇高品德。文言句式的判断方法1借助典范例句,分类辨识这是一种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方法。不是死记一些抽象的格式,而是要结合课文中的典范例句,比较其基本格式及标志词,找出其共同特点,从而分类辨识各类文言特殊句式。在阅读训练或考试时,将试题选句与例句进行比较判断,从而做到举一反三,提高效率。例如:掌握宾语前置句,在弄清楚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特点及其规律后,只要记住下列句子:“彼且奚适”“古之人不余欺也”“惟兄嫂是依”“何厌之有”就可以去套类似的句子而做出判断,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了。2对照现代汉语,比较辨别有些特殊句式或用法与现代汉语无太大差别,如主语省略与今天基本相同,再如“为所”“

192、于”表被动等,我们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寻找相同点,轻松确定其句式。也有一些特殊句式,虽然今天已经不再使用,但保留在今天经常运用的成语熟语里,如“唯利是图”中的宾语前置,“弱肉强食”中的被动句式,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起来,加以类比,找出相同点,从而确定其句式。而大多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今天已经不再使用,那么,我们应着眼于二者之间的不同点,看文言文的这一语句现代汉语怎么说,从而确定它属于哪一种句式。3立足语境语感,揣摩把握着眼于对文意的理解,培养语感,在整体语境中揣摩和把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的特点,有助于防止错误解读,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尤其是确定省略的成分,更要依赖具体的语境来

193、有效地把握。在阅读训练中,我们一定要将有关选语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乃至全篇,仔细体会语感,并进行比较辨别,从而准确判断其句式特点。4掌握句式特点,准确翻译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往往要以把握常见的文言句式为基础。事实上,高考中对文言句子翻译的考查通常是涉及对文言句式的把握的。因此,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文言特殊句式及其成分省略等基本知识,显得至关重要。我们要能运用这些相关知识,并将结合具体语境(包括上下文和写作背景两个方面),仔细体味要求翻译的句子,明确句式特点,努力实现知识迁移,从而顺利地解答这类题目。另外,还要引导学生注意考察具体语境,从而准确翻译句子。如果不注意从句式的

194、角度作总体观照,只注意从一个一个词作局部的断章取义,往往会偏离原文大意,将整个句子的意思弄错。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译文:_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译文:_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译文:_答案: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押送到齐国。如果侥幸到了齐国不被处死反被重用,你将用什么报答我? 果真像你所说的那样,我将任用有道德的人,使用

195、有才能的人,评价功劳(按劳行赏),我用什么来报答你呢?2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舵。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译文:_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舵。译文:_答案:楚国有个学划船的人,刚开始,调头、转弯、快划、慢划,一切都听船师的。 他就辞去了船师,擂鼓径直往前划行,多次碰上急流险滩,便慌张四顾,失魂落魄,坠落了船桨,丢掉了船舵。3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 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

196、”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以事告烈。 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译文:_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译文:_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译文:_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译文:_答案:甘愿接受任何处罚,但请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盗贼害怕我知道他做了坏事,这是有羞耻心的表现。后来有一位老人在路上遗失了宝剑,一个路人看见了就一直守护着这把剑。王烈派人寻

197、找,就是原先那个偷牛的人。4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之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墙,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之猫也?”盍去诸?译文:_是非若所知也。译文:_不病于无鸡乎?译文:_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之猫也?译文:_答案:为什么不扔掉(赶走)这只猫呢?这不是你所了解的。我不担心没有鸡吗?没有鸡,不吃鸡也就罢了,距离饥寒还很远,像这样,为什么要扔掉(赶走)这只猫呢?5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

198、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乌在其为明也?译文:_是好苦我。译文:_泰然谓美莫己若。译文:_答案: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呢? 这(镜子)使我好痛苦(难受)。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漂亮(或: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像自己漂亮的了)。 一、考点要求考试说明“必考内容”部分规定: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其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主要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形式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数词的活用。二、命题规律综观近几年高考试

199、题,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具有以下特点:1考查形式目前主要有两种题型考查:一是单独设题考查,一是放在文言文翻译中综合考查。实际上单独设题考查,降低了考查的难度,可以这样说,词类活用在文言文翻译中,无处不在。如2012年高考浙江卷第16题B项“而又辱之”中的“辱”,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再如2012年高考重庆卷第11题的第小题,“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一句中,“面”是名词用作状语。2高考趋势预计2014年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仍然会采用上述形式。因此,考生在备考时要熟记教材中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的典型例子。这样,当碰到考查该考点的题目时,便可调动知识储备,准确、快速

200、作答。三、考点解读从教材说起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词类活用的类型主要有:活用类型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一)名词的活用a名词作状语一般而言,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1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云、响、景

201、: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舟:用船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日:每天而相如廷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廷:在朝廷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石钟山记)夜:在夜晚b名词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2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加以解释。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籍:登记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王:称王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敌:攻击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促织)笼:用笼子装假舟楫者

202、,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水:游泳c名词的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的“肉骨”就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白骨长肉”的意思。3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并加以解释。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让称王d名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做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4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意动用法的名词,并加以解释。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把当做宾客鱼肉缙绅 (明史海瑞传)鱼肉:以为鱼肉孟尝君客我 (孟尝君列传)客:把当做门客后人哀之

203、而不鉴之 (阿房宫赋)鉴:以为鉴(二)动词的活用a动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就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5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名词的动词,并解释。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出、入:产品、收入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游褒禅山记)得:收获、心得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岳阳楼记)谗、讥:诬陷、嘲讽的话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阿房宫赋)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收藏、搜罗的金玉珍珠b动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

204、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6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使动用法的动词,并解释。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石钟山记)鸣:使发出声音李牧连却之 (六国论)却:使退却中军置酒饮归客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饮:使饮酒c动词为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所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7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为动用法的动词,并解释。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死:为而死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左传僖公三十三

205、年)哀:为哀悼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哀:为哀叹(三)形容词的活用a形容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8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并解释。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过秦论)固:坚固的地势晓看红湿处 (春夜喜雨)红:红花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绿、红:绿叶、红花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夷、近:平坦、距离近的地方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险、远:险峻、距离远的地方吾尝跂而望矣,不

206、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高:高处b形容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9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形容词,并解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穷:看尽吾妻之美我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美:赞美c形容的词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有时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而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10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使动用法的形容词,并解释。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过秦论

207、)弱:使削弱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过秦论)愚:使愚笨d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11找出下列句子中用作意动用法的形容词,并解释。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认为奇怪(四)数词的活用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也会出现活用,以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中的“一”,就是“全、满”的意思。12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数词,并解释。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贰:不专一,有二心(动词)六王毕,四海一 (阿房

208、宫赋)一:统一(动词)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诗经氓)二三:不专一,不忠诚(形容词)庭中通南北为一 (项脊轩志)一:一体(名词)而或长烟一空 (岳阳楼记)一:全(副词)词类活用判断歌词类活用不能蒙,根据搭配定能中(1)。名加名,后活用,作状语,或作动(2)。三名连用中活用,动词使动和意动(3)。名加介宾(4)副加名(5),名词前是能愿动(6)。“所”加名,“乃”加名(7),此四者,名作动。动加动,动作名(8),语境能辨谁活用。名前是不及物动,动作使动或为动(9)。动加形,哪活用,辨语境,定能通(10)。形加名,形活用,动词使动和意动(11)。几种搭配记得牢,语境辨别见真功(12)。说明:(1)古

209、汉语句子的构成和现代汉语基本一致,词类搭配方式有以下两种类型:名(代)动名(代)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名(代)形(不及物动词)如:抗辞慷慨。国事遂不可收拾。据此搭配,我们可以判定词类是否活用。(2)即形如“名(代)名”,后一个名词活用,如果符合“名(代)名动”,则作状语,如“良庖岁更刀”,名词“岁”作状语,“每年”;如果不带动词,则后一个名词作动词,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名词“王”活用作动词,“作王”。(3)即形如“名(代)名名(代)”,第二个名词活用,可活用为一般动词、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如“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的“袖”作一般动词,“(袖中)藏着”;“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王”

210、是“使为王”,使动用法;“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的“席”是“以为席”,意动用法。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个名词(代词)经常省略,如“封府库,籍吏民”的“籍”是名词,“名册,户口册”,似乎是“名名”的形式,联系语境,原来据前“吾入关”省略了代词主语“吾”,“籍”活用为动词,“登记的名册”。(4)即形如“名(代)介宾短语”,则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凡吏于土著”的“吏”活用为动词,“为吏(做官)”;“沛公军霸上”,“军”后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军(于)霸上”,“军”活用为动词,“驻扎”。(5)即形如“副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失时不雨,民且狼顾”的“雨”活用为动词,“下雨”。(6)即形如“能愿动词

211、名词”,则名词活用作动词。如“非能水也”的“水”活用为动词,“游泳”。(7)即形如“所名”或“乃名”等,名词活用作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中的“罾”活用为动词,“用网捕”。(8)即形如“动动”,则动词活用作名词。可为主谓短语,即第一个动词活用作名词,如“而魏救不至”的“救”活用作名词,“救兵”;也可为动宾短语,即第二个动词活用作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的“出”活用作名词,“(出产的)东西”。(9)即形如“不及物动词名词”,动词活用为使动或为动。如“使人止晋鄙”的“止”是“使止”,使动用法;“秦不哀吾伤而伐吾同姓”的“哀”是“为哀”,为动用法。(10)即形如“动形”,动词可活用为名词,构成主谓短

212、语,如“而其见愈奇”的“见”活用为名词,“(见到的)景色”;或者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瑜等率轻锐继其后”的“轻锐”活用为名词,“(轻装的精锐)部队”。(11)即形如“形名”,则形容词可活用为一般名词,或为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如“然则今有美尧舜于当今之世者”的“美”活用为一般动词,“赞美”;“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的“弱”是“使削弱”,使动用法;“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的“轻”是“以为轻”,意动用法。(12)词类活用虽可通过词类搭配来判断,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判断准确。如“名名”可构成并列关系、偏正关系(如“籍吏民”的“吏民”是并列关系),“动动”可构成并列关系、承接关系(如“俯身倾耳以

213、请”,“俯”“倾”“请”是承接关系),“形名”可构成偏正关系(如“膏腴之地”),这些都不属于词类活用。因此,掌握词类搭配规律,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准确而迅速地判断词类活用。1下列加点词,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中“上”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B妣,先大母婢也,乳二世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解析:选BA项,名词作状语,向下;B项,名词活用为动词,喂奶;C项,名词作状语,向西;D项,名词作状语,亲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B无乃尔是过与C刑人如恐不胜

214、D年十七,好古文解析:选DA项,名词作动词,出现龙;B项,名词作动词,责备;C项,名词作动词,处罚;D项,形容词作动词,喜欢。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拔剑撞而破之 B骊山北构而西折C天下云集响应 D道芷阳间行解析:选AA项,形容词作动词,击碎、击破;B项,名词作状语,向西;C项,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D项,名词作状语,从小路。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侣鱼虾而友麋鹿C序八州而朝同列 D项伯杀人,臣活之解析:选BA项,使动用法,使跳舞;B项,意动用法,以为伴侣;C项,使动用法,使来朝见;D

215、项,使动用法,使活。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覆道行空,不霁何虹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沛公军霸上 D此其志不在小解析:选DA项,名词作动词,出现虹;B项,名词作动词,穿;C项,名词作动词,驻扎军队;D项,形容词作名词,小事。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既来之,则安之 B鼎铛玉石,金块珠砾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解析:选BA项,使动用法,使生活安定;B项,意动用法,把当做土块;C项,使动用法,使学习;D项,使动用法,使进入。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族秦者,秦也,非

216、天下也 B下江陵C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解析:选CA项,名词作动词,灭族;B项,名词作动词,攻下;C项,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D项,名词作动词,种植。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常以身翼蔽沛公C头发上指 D有泉侧出解析:选AA项,意动用法,以为鉴;B项,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C项,名词作状语,向上;D项,名词作状语,从旁边。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籍吏民,封府库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此其志不在小解析:选DA项,名词作动词,登记;B项,名词作动

217、词,放火;C项,名词作动词,游泳;D项,形容词作名词,小事。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B履至尊而制六合C谨庠序之教 D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解析:选CA项,名词作动词,乘坐辇车;B项,名词作动词,登上;C项,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D项,名词作动词,用草绳系。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则修文德以来之 B执敲扑而鞭笞天下C外连衡而斗诸侯 D以弱天下之民解析:选BA项,使动用法,使来;B项,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抽打,用竹板打;C项,使动用法,使斗;D项,使动用法,使弱,削弱。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

218、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B素善留侯张良C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 D序八州而朝同列解析:选BA项,名词作动词,归罪;B项,形容词作动词,交好;C项,名词作动词,说明白;D项,名词作动词,引,招致。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春风又绿江南岸B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C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D过秦论解析:选DA项,使动用法,使绿;B项,使动用法,使为王;C项,使动用法,使牢固;D项,名词活用为动词,指出过失。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于是从散约败 B而后乃今将图南C然而不王

219、者,未之有也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解析:选AA项,动词作名词,条约;B项,名词作动词,南飞;C项,名词作动词,成为王;D项,名词作动词,南行。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B内立法度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D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解析:选DA项,名词作状语,用箕畚;B项,名词作状语,在国内;C项,名词作状语,亲眼、亲耳;D项,动词作名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文言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七种处理技巧词类活用是文言文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用法,形容词的活用等。解释活用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除

220、了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通常也是按“定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其相应成分的词性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在翻译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充当的成分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语境义。一、使动用法的处理使动用法是就某个动词而言的,如果某些名词或形容词用作使动词,那么它们首先应该是活用为动词,然后才能有使动的用法。使动用法的动作发出者和动作支配者的位置有了明显的不同,翻译的基本格式为:主语使宾语发出某人的动作。例1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解析“于是速归之”中“归”动作对象是“

221、之”,发出动作的是主语(兄),是他让宾语“之”(弟)发出的。例2县有轻囚十数之,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解析“请出之”的“出”从语法角度推断其为动词,但如果直译成一般动词则不能体现出主语对宾语的主动性,这时就应当考虑它是否属于使动或意动。二、意动用法的处理所谓意动,就是指句子主语内心的活动。这种活动一般表现形式为,一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谓语是形容词活用所致;一是主语“把宾语当做什么”,谓语是名词活用所致。例1奇之,立许之以女。解析“奇之”的“奇”肯定为动词,但如果译成“奇怪”,句子明显不通,此时不妨往其他方面想一想,比如师说中“不耻相师”中的“耻”字就是意动用法,应当翻译成“认

222、为是耻辱”。例2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解析“君之”的“君”,“兄之”的“兄”,本来都是名词,分别是国君和兄长之意,而此句中它们带了宾语,应为动词,根据语境应为意动。语意应分别是“把当做国君”和“把当做兄长”。三、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处理名词活用作动词就是指某个名词的本有功能已经不存在,而是已经具有了动词的性质。从位置上看,它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前面也许有否定副词或能愿动词的修饰,后面可能跟了宾语,也有可能跟有表处所的短语。翻译时,一般在这个名词的前后直接加上一个相应的动词,让这个动词与其构成或动宾或状谓关系,有时也可以换成另外的相应动词。例1母徐衣其女衣,袖制刃行向池呼鱼。解析此句中“衣”

223、“袖”本为名词,但这里活用为动词了,从位置上看,它们处在谓语的位置上,翻译时,“衣”应作“穿”,“袖”应作“袖中藏”例2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资谴之归。解析“饮食”本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带了宾语“之”,应译为“供给饮食”。四、名词活用作状语的处理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只有与介词组成介宾短语后才有这一功能。但文言文却常有这种现象,文言文中处在谓语动词前的名词,如果不是句子的主语,那么这个名词一般都应理解为状语,可以表示动词谓语的时间、工具、方式、状态、趋向等。翻译时,一般应在这一名词前加上相应的介词,使它们组成介词短语来修饰谓语。例1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解

224、析 句中的“廷”和“面”都是名词作状语。“廷折”就是当廷辩驳,“廷”的用法同“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廷”。“面从”就是当面顺从,“面”的用法同“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面”。例2(申甫)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求术,师事之。解析“师”放在谓语“事”之前,但它并非句子的主语(主语为“申甫”),因此应理解为名词作状语,表示“事”的方式。五、动词活用作名词的处理现代汉语中的动词,一般而言,应处于谓语位置,文言文中活用为名词的动词一定是处于主语或宾语位置,受谓语的陈述或支配。翻译时,一般是在这个动词后加上一个相应的名词,使其变为名词性的偏正短语。例1 山

225、原旷其盈视。解析其中的“视”,处在句子的宾语位置,活用作名词,解释为“视野”。例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解析句中的“收藏”“经营”本来都是动词,但处于句子的主语位置,活用为名词了。六、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的处理现代汉语中,形容词一般不能作主语和宾语,但文言文中却有这种现象。如果形容词处在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则该形容词一般都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是在该形容词后加上一个名词,使其变为名词性短语。例1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解析此句中“贤”和“愚”本为形容词,但形容词是不能充当句子主语的,由此可以知道这两个词的词性发生了改变,应当是名词功能,分别译为“有才德的人”“愚笨的人”。例2罪细

226、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解析此句中“罪细”和“巨猾”本为形容词,此句中都处在主语位置,因为可判定它们已转变为名词,可译作“罪轻的人”和“罪重的人”。七、动词为动用法的处理为动用法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一样,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现代汉语中“造福人民”“服务教改”即该用法的沿用。现行语文教材中不乏为动用法的个例,高考试题也曾多次地把它列为考点。例1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解析 该句中的“死友”,应理解为“为友而死”, “死君”,则应理解为“为君而死”,两个“死”都是为动用法。例2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解析此句中“

227、丧”如果直译成“哭”,看似通顺,但与下文意思不符,若从为动的角度解释,则符合情理。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是高考试题必考的知识点,也是高考复习备考的难点。而词类活用则是文言翻译必须攻克的难关。广大考生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多思考,多归纳,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21(时间:40分钟分值:42分)一、(2013九江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21分)卢怀慎,滑州人,盖范阳著姓。祖悊,仕为灵昌令,遂为县人。怀慎在童卯已不凡,父友监察御史韩思彦叹曰:“此儿器不可量!”及长,第进士,历监察御史。神龙中,迁侍御史。开元元年,进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三年,改黄门监

228、。薛王舅王仙童暴百姓,宪司按得其罪,业为申列,有诏紫微、黄门覆实。怀慎与姚崇执奏:“仙童罪状明甚,若御史可疑,则他人何可信?”由是狱决。怀慎自以才不及崇,故事皆推而不专,时讥为“伴食宰相”。又兼吏部尚书,以疾乞骸骨,许之。卒,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成。遗言荐宋璟、李杰、李朝隐、卢从愿。怀慎清俭不营产,服器无金玉文绮之饰,虽贵而妻子犹寒饥,所得禄赐,于故人亲戚无所计惜,随散辄尽。赴东都掌选,奉身之具,止一布囊。既属疾,宋璟、卢从愿候之,见蔽箦单藉,门不施箔。会风雨至,举席自障。日晏设食,蒸豆两器、菜数桮而已。临别,执二人手曰:“上求治切,然享国久,稍倦于勤,将有憸人(险恶之人)乘间而进矣。公第志之

229、!”及治丧,家无留储。帝时将幸东都,四门博士张晏上言:“怀慎忠清,以直道始终,不加优锡,无以劝善。”乃下制赐其家物百段,米粟二百斛。帝后还京,因校猎、杜间,望怀慎家,环堵庳陋,家人若有所营者,驰使问焉,还白怀慎大祥,帝即以缣帛赐之,为罢猎。经其墓,碑表未立,停跸临视,泫然流涕,诏官为立碑,令中书侍郎苏颋为之文,帝自书。子奂、弈。奂,早修整,为吏有清白称。历御史中丞,出为陕州刺史。开元二十四年,帝西还,次陕,嘉其美政,题赞于听事曰:“专城之重,分陕之雄,亦既利物,内存匪躬,斯为国宝,不坠家风。”寻召为兵部侍郎。天宝初,为南海太守。南海兼水陆都会,物产瑰怪,前守刘巨鳞、彭杲皆以赃败,故以奂代之。污

230、吏敛手,中人。时谓自开元后四十年,治广有清节者,宋璟、李朝隐、奂三人而已。终尚书右丞。(新唐书卢怀慎传有删改)第一段1“盖范阳著姓”,“盖”,副词,解释为:大概;“著姓”,解释为:有名的大姓,即名门望族。2“遂为县人”,“为”,动词,解释为:成为。3“以疾乞骸骨”,“乞骸骨”,解释为:请求退休。骸骨:尸骨,一般指身体。4“若御史可疑,则他人何可信”表现了卢怀慎什么品性?答:正直敢言。第二段5“虽贵而妻子犹寒饥”,“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6“既属疾”,“属疾”,解释为:小病,“属”同“嘱”。7“日晏设食”,“日晏”,解释为:天晚了。晏,晚。8“不加优锡”,“锡”同赐,解释为:赏赐。9本段重点

231、表现了怀慎什么样的品格特征?答:为官十分清廉。为人又极大方。第三段10“次陕”,“次”,次地名,解释为:在地方停留。11“专城之重”,“专城”,古时以州牧、太守等地方官言为一城之长。12“内存匪躬”,译为:心里只装着他人忘了自己。“内”,心。“匪”,通“非”,成语有“匪夷所思”。躬,身体。13本段介绍其子卢奂为官政绩有什么作用?答:间接表现卢怀慎的为政清廉。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神龙中,迁侍御史迁:贬官B会风雨至,举席自障 会:适逢C环堵庳陋 堵:墙D帝西还,次陕 次:停留解析:选A“迁”,平级或升迁。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232、)()A.B.C.D.解析:选DA项,都是连词,表假设,“假如,如果”;B项,都是连词,表转折,“却”;C项,都为介词,“因为,由于”;D项,前者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后者为动词,“到去”。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卢怀慎“清廉”的一组是(3分)()怀慎在童卯已不凡若御史可疑,则他人何可信服器无金玉文绮之饰赴东都掌选,奉身之具,止一布囊将有憸人乘间而进矣。公第志之斯为国宝,不坠家风ABC D解析:选C表现其才能;表现其正直;表现其忠君;间接表现其清廉。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怀慎自以才不及崇,故事皆推而不专,时讥为“伴食宰相”。(4分)译文:_

233、(2)上求治切,然享国久,稍倦于勤,将有憸人乘间而进矣。(4分)译文:_(3)中人之市舶者亦不敢干其法,远俗为安。(4分)译文:_答案:(1)卢怀慎自认为才能不如姚崇,因此事务都推让给姚崇,自己则概不专断,当时人讥笑为“陪伴吃饭的宰相”。(2)皇上急于求得天下大治,然而在位年久,对勤勉稍有些厌倦,恐怕要有险恶之人乘机被任用了。(3)来买舶来品的宦官也不敢干扰卢奂的法令,于是远方民俗十分安定。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21分)周文育,字景德,义兴阳羡人也。少孤贫,本居新安寿昌县,姓项氏,名猛奴。年十一,能反覆游水中数里,跳高五六尺,与群儿聚戏,众莫能及。义兴人周荟为寿昌浦口戍主,见而奇之

234、,因召与语。文育对曰:“母老家贫,兄姊并长大,困于赋役。”荟哀之,乃随文育至家,就其母请文育养为己子,母遂与之。及荟秩满,与文育还都,见于太子詹事周舍,请制名字,舍因为立名文育,字景德。命兄子弘让教之书计。弘让善隶书,写蔡邕劝学及古诗以遗文育,文育不之省也,谓弘让曰:“谁能学此,取富贵但有大槊耳。”弘让壮之,教之骑射,文育大悦。司州刺史陈庆之与荟同郡,素相善,启荟为前军军主。庆之使荟将五百人往新蔡悬瓠(xun h,古城名),慰劳白水蛮,蛮谋执荟以入魏,事觉,荟与文育拒之。时贼徒甚盛,一日之中战数十合,文育前锋陷阵,勇冠军中。荟于阵战死,文育驰取其尸,贼不敢逼。及夕,各引去。文育身被九创,创愈,

235、辞请还葬,庆之壮其节,厚加赗(fng)遗而遣之。葬讫,会庐安兴为南江督护,启文育同行。累征俚獠,所在有功,除南海令。安兴死后,文育与杜僧明攻广州,为高祖所败,高祖赦之,语在僧明传。后监州王劢以文育为长流参军,深被委任。劢被代,文育欲与劢俱下,至大庾岭,诣卜者,卜者曰:“君北下不过作令长,南入则为公侯。”文育曰:“足钱便可,谁望公侯。”卜人又曰:“君须臾当暴得银至二千两,若不见信,以此为验。”其夕,宿逆旅,有贾人求与文育博,文育胜之,得银二千两。旦日辞劢,劢问其故,文育以告,劢乃遣之。高祖在高要,闻其还也,大喜,遣人迎之,厚加赏赐,分麾下配焉。(选自陈书,有删节)注 秩满:官吏任期届满。 赗:给

236、送葬者助葬的物品。俚獠:古代少数民族的名称。 逆旅:迎客止宿之处,客舍。第一段1“能反覆游水中数里”,“覆”通复,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译为:能在河水里来来回回游几里远。2“见而奇之”,“奇”,意动用法,译为:认为奇特。3“乃随文育至家”,“乃”,副词,解释为:于是。4“弘让壮之”,“壮”,意动用法,解释为:认为有雄心壮志。5试概括本段所写内容。答:本段写周文育“少孤贫”,但年轻时便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气质,特别是不喜欢诗文,而喜欢“骑射”。第二段6“蛮谋执荟以入魏”,“执”,动词,解释为:捉拿。7“事觉”,此为被动句,译为:事情被发觉。8“文育身被九创”,“被”,动词,解释为:遭受。9“葬讫”,“

237、讫”,动词,解释为:结束。10本段表现了周文育哪些性格特征?答:(1)勇敢善战,(2)恪守孝道。第三段11“后监州王劢以文育为长流参军”,“以为”,解释为:让做(担任)。12“深被委任”,此为被动句,译为:深受重用。13“诣卜者”,“诣”,动词,解释为:到地方去。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荟哀之,乃随文育至家哀:同情B素相善,启荟为前军军主 善:赞许C及夕,各引去 引:退却D劢问其故,文育以告 故:缘故解析:选B“善”是“与交好”的意思。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 D.解析:选DA项,介词,被/介词,从;B项,连

238、词,跟/动词,给; C项,动词,作/介词,替;D项,都是副词,表顺承,于是,就。7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周文育“作战勇猛”和“为人有节义”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选CA项,第一句表明周文育幼有壮志;B项,第二句说的是陈庆之;D项,第二句表明周文育喜欢钱财。8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弘让善隶书,写蔡邕劝学及古诗以遗文育,文育不之省也。(4分)译文:_(2)时贼徒甚盛,一日之中战数十合,文育前锋陷阵,勇冠军中。(4分)译文:_(3)君须臾当暴得银至二千两,若不见信,以此为验。(4分)译文:_答案:(1)周弘让善于写隶书,抄写蔡邕的劝学和古诗送给周文育

239、,周文育不认识也不理解这些。(“善”“写”“遗”“不之省”,各1分)(2)当时贼兵非常多,一日之中战斗几十回合,周文育担任前锋冲锋陷阵,勇敢为军中第一。(“甚”“数”“前锋陷阵”“冠”,各1分)(3)您很快就能突然得到二千两银子,如果您不相信我,就拿我的话去验证。(“须臾”“暴得”“见信”“以为”,各1分)一、考点要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一考点综合考查考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高考中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能力层级为B级。二、命题规律综观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可知,高考对该考点有如下规律:1考查形式在考查形式上,主要有两种:一是客观选择题,二是

240、主观题。其中,以主观题为主。主观题又分两种考查形式,一是从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选出几个句子要求翻译,二是另给一则文言短文要求翻译,其中,以前者为主。2考查内容在考查内容上,既涉及重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等,还涉及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想准确翻译文言语句,考生必须做到:以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及偏义复词有充分的理解,对常用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固定句式、固定短语等都有准确把握。首先,要严格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其次,要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翻译时应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再次,要遵照原文的风格

241、,切忌断章取义。3高考趋势预计2014年高考仍然会重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翻译的过程中,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切勿漏译、错译。三、考点解读从教材说起直译文言翻译,是以全面准确理解句子的含意为基础的,高考试卷要求直译,也就是要求尽可能做到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实词、虚词的用法与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同时,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否则很难准确译出文意。关键点(一)实词翻译题中,几乎每个需要翻译的句子都包含重要的实词,而重要

242、的实词往往是答案的赋分点,考生只要能准确直译出其中的重要实词,就可以获得一定的分数。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译文:_(2)遂命酒,使快弹数曲。(琵琶行并序)译文:_(3)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报任安书) 译文:_(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陈情表)译文:_答案:(1)明天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本句有两个关键实词采分点,一是通假字“蚤”通“早”;一是“谢”的意义用法。“谢”是个多义词,在这里是“道歉”的意思)(2)于是命人重新摆酒,让琵琶女畅快地再弹几支曲子。(本句有两个关键实词

243、采分点,就是对“酒”“快”两字的翻译。“酒”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可译为“命酒”;“快”是形容词,畅快地”)(3)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生怕死的,都挂念父母,顾虑妻室儿女,至于那些被正义公理激愤的人当然不是这样,这里有迫不得已的情况。(本句有两个关键采分点,分别是“人情”“妻子”,“人情”为“人之常情”的意思,“妻子”是“妻子和儿女”的意思) (4)我李密今年四十四岁,祖母今年九十六岁。(本句表面上看难度不大,都是大白话,但如果对两个“有”字理解不到位,就可能翻译不准确。两个“有”字都读“yu”,通“又”,因此,两个“有”字是重要的采分点)关键点(二)虚词 高考翻译题中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并非特

244、别严格,翻译时基本含义准确即可。但是如果涉及句式问题,就应该特别注意。尤其是由文言虚词造成的倒装句,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往往不同,翻译时要仔细辨析。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译文:_(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_答案:(1)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寒冷。(介词“于”是一个关键词,它造成了句子的倒装状语后置,翻译的时候应调整语序,“寒于水”应翻译为“比水还寒冷”) (2)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又辜负赵国。(“于”字造成了状语后置,翻译的时候要调整为现代汉语的语序,“见欺于王”应翻译为“被大王欺骗”)关键点(三)特殊句式与固定

245、结构文言文翻译题中,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是需要考生特别关注的对象。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等。遇见倒装句时,一定要根据语境,弄清楚该句属于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和主谓倒装这几种情况中的哪一种,然后再翻译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句子。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译文:_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译文:_(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_(4)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译文:_(5)吾从而师之。(师说) 译文:_答案:(1)这是岳阳楼最美的景致啊。(该句是判断句,翻译时要准确翻译出“是”字来)

246、 (2)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毁谤。(该句是个被动句,翻译时要用被动词表现出句式的特点) (3)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壮的筋骨。(该句是定语后置句,翻译的时候要注意调整语序)(4)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该句是宾语前置句,翻译的时候要调整语序)(5)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向他学习。该句是省略句,应补充为“吾从(之)而师之”,省略了介词宾语,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文意补上省略的内容,并加上括号直译六字诀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这时就要采用“留、换、删、补、调、缩”等方法。留保留法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

247、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如: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天,临川王安石记下此文。例,“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贾谊过秦论)译: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些人沟通他们的意见。例,“齐明、周最、陈珍”等均为人名,应该保留。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褒禅山也称作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又葬在这里。例,“褒禅山”“华山”为地名,“唐”为朝代名,“慧褒”为人名,翻译时要保留。罪细且

248、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2008年安徽卷)译: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问,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就不能接受诏令。例,“陛下”是对君王的称呼,“伯献”是人名,故保留。换替换法 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译:先帝不因为我出身卑微,见识短浅,(竟然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例,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文言文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代的说法

249、。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氓)译:儿时一起玩耍,说说笑笑好快乐。例,“总角”,男女幼童的头发扎成两个髻如羊角,是幼儿的特定称谓。翻译时要将“总角”换成“幼儿”。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苏轼赤壁赋)译: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划着小船在黄州赤壁下游玩。例,“既望”为农历每月十六。翻译时就应换成现代的说法。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译:登上皇帝的宝座而控制天下。例,“六合”,本来是指“上下和东南西北四方”,但翻译时要更换为“整个天下”。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贾谊过秦论)译:(秦始皇)就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守卫边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50、。(范仲淹岳阳楼记)译:处在朝廷的高位上,就为他的百姓担忧;处在江湖边远的地方,就为他的君主担忧。第、两例,“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边防”;“庙堂”本指“庙宇”,这里代指“朝廷”,应该替换。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弱冠”等。删删削法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翻译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的虚设成分等。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译:(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

251、传已经很久了!例,“之”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在意义,故翻译时应略去。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译:日夜勤劳地工作,孤孤单单,受尽辛苦。例,“作息”为偏义复词,义偏向“作”,故“息”应该不译。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个(主张)要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出来)而没能尽情享受到游览的乐趣。例,“其”是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苏洵六国论)译: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例,“夫”是句首发语助词,表示要发议论,无实在意义,舍去不译。山

252、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桃花源记)译:山上有个小洞,(里面)好像有光亮似的。例,“仿佛”与“若”同义,翻译时只取一个词,译为“好像”“仿佛”。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译:啊呀呀,多么高的山峰啊!例,“噫”“吁”“嚱”均为表感叹的语气助词,翻译时只要译一个就可以了,故可译为“啊”。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译:有什么简陋的呢? 例,为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的语序为“有何陋”,“之”是助词,使宾语置于谓语之前,无实在意义,故不译。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译: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从并把他当做老师。例,“也”是句中表舒缓语气的助词,无实在意义,故不译。补增补

253、法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单音实词增补成双音实词因古人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翻译时,应该用与文言词语相同或相近的现代汉语词语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补成双音节词。如: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司马迁鸿门宴)译: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置在座位上。例,“受”“璧”“置”“坐”,应分别译为“接受”“玉璧”“放置”“座位”。人不涉难,则智不明。(2009年高考湖南卷)译: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例,“涉”“难”“智”“明”就可以分别译成“经历”“磨难”“智慧”“明达”。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54、(陶渊明桃花源记)译: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例,“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并补充为“妻子儿女”。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2008年高考浙江卷)译:(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例,“用”“幼”“君”“情”都要补为双音节词,译为“任用”“年幼”“君主”“心情”。(2)增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文言文中常常承前、启后省略句子成分,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来。如:问之,(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韩愈师说)译:问他们(为什么讥笑),(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

255、老师和学生)年龄相似,道德学问也差不多。” 例,这里“则曰”的前面,承前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补出。根据上下文,这里省略的应是“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以(之)为轮。(荀子劝学)译:用火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例,这里介词“以”的后面省略了宾语,翻译时应该补上,即“以(之)为轮”。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的情况十分普遍,要结合前后文分析,看省略的宾语指代的是什么,在翻译时补出。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但如果(自己的)体力完全可以到达(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就有理由讥笑(你),而自己(也)会感到悔恨。例,这个句子,根据前后文理解,应省略了

256、一个分句,指的是“力足以至”的人却没有至,所以“人讥己悔”。故在翻译时应补出“而不至”之类的分句。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译:选取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例,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本例后一分句承前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一定要补译出来。沛公军(于)霸上。(司马迁鸿门宴)译:沛公把军队驻扎在霸上。赐之(以)彘肩。(司马迁鸿门宴)译:赏给他一只猪腿。例、,分别在“军”和“之”后省略了“于”和“以”。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翻译时要根据

257、具体情况补出。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之)以入山。(2009年湖北卷)译:(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例,“携”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一把刀和十个饼”,翻译时可译为“这些东西”,但一定要译出。(3)数词后面增加有关量词、分数的词语古汉语中,多数情况下,数量、分数等表示的方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不用量词和表分数的词语,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如表物量,可补“个”“只”“把”等,如表动量则补“次”“回”等。如: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归有光项脊轩志)译:项脊轩总共四次遭受火灾,能够不被烧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佑着吧。例,“四”是数词,用在动词前面

258、,要补出与动作有关的量词“次”。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李密陈情表)译: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例,“九十有六”后添加量词“岁”,译为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九十六岁”。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到的地方,还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 例,“十一”是分数,应译为“十分之一”。调移位法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式表达方式古今不同,翻译时,应按现代的语法习惯调整。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等。(1)主谓倒装主语后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如: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刘向晏子治东阿)译:你治理东阿是很好的啊!甚

259、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译:你不聪明也太厉害了!以上两例都是主谓倒装句,“子之治东阿”“汝之不惠”是主语,“甚善矣”“甚矣”是谓语。翻译时应调整顺序,主语在前,谓语在后。(2)宾语前置有多种情况,都应遵循现代汉语的说法,先说谓语或介词,再说宾语。最值得注意的是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的句子,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结构调整,助词“之”“是”不译。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译: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例,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按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是助词,使宾语前置,不译。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晋国有什么满足的?例,“何厌之有”,

260、翻译时要将“何厌”放到“有”的后面,即“有何厌”。“之”是助词,使宾语前置,不译。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2009年浙江卷)译: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例,“不吾予”为宾语前置,翻译时要将代词宾语“吾”放到动词“予”的后面。译为“不肯给我”。(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往往借“之”和“者”使定语后置,常用“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结构。翻译时应调整顺序。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例,“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翻译时要把“利”放到中心词“爪牙”的前面。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司马迁廉颇蔺相

261、如列传)译:找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没找到。例,“可使报秦”是修饰“人”的,即“可使报秦之人”。翻译时把定语“可使报秦”放到中心词“人”的前面。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苏轼赤壁赋)译: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合着节拍应和。例,“有吹洞箫者”修饰“客”,翻译时把“有吹洞箫者”放到中心词“客”的前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均可用“之”作助词,容易混淆。两者区别是:宾语前置的“之”前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宾语),“之”后是动词(谓语);定语后置的“之”的前面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中心词),但“之”的后面一定是形容词或能充当定语的词或词组。二者结构如下:宾语前置句:句读(名词,作宾语)之不知

262、(动词),惑之不解。(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定语后置句:爪牙(名词,中心词)之利(形容词),筋骨之强。(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4)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非常普遍,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从它们所处的位置来讲,叫补语。但从内容上讲,它们实质作状语。翻译时要提到动词前面。如: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译:不受时俗限制(影响),向我学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译:比田里的农夫还多。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译: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也可译为: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2008年高考江苏卷)译: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

263、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在上面例、例、例,“于时”“于余”“于南亩之农夫”“于江南”翻译时就一定要放到动词“拘”“学”“多”“就”前作状语。但有时,有些短语可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也可以不调,仍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如例。(5)文言文中的数词活用文言文中,用于修饰动词的数词,有时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常常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有时在文言文中,数词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而现代汉语则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译:良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

264、: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罐。例,句中“一”译为“一次”,“十”译为“十天”,并放到“跃”和“驾”的后面;例,句中“一”译为“一下”,并放到谓语“击”的后面。以上两例中,例如果按原文的顺序翻译为“良马一跳”,例如译为“替赵王一敲瓦罐”,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应该在数词后加上量词,并放到谓语之后。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苏洵六国论)译: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败了它。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司马迁鸿门宴) 译: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玦来暗示项王。例中,“再”译为“两次”,并放到谓语“击”的前面;例,“三”译为“再三”,并放到谓语“举”的前面。以上两例中,例如果

265、按原文的顺序翻译为“攻打赵国两次”,例译为“举起暗示项王再三”,就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而应放在谓语之前。缩凝缩法 缩即是对文言文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的句子简化。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译: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一)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266、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二)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

267、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设题角度:用“保留法”翻译下列文言文句子1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译文:_答案:(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2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译文:_

268、答案:这年夏天,楚成王派遣屈完到齐军中(去谈判)。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齐侯让诸侯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阵。设题角度:用“增删法”翻译下列文言文句子3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译文:_答案: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即使)牛马发情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4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译文:_答案: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5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译文:_答案:你必定死(在)这中间,我到那里收你的尸骨吧!设题角度:用“替换法”翻译下列文言文句子6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译文:_答案

269、:(我)用这些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克不下?7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译文:_答案:(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8穆公访诸蹇叔。译文:_答案:穆公到蹇叔(这里)来询问(这件事)。设题角度:注意文言文的特殊句式9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译文:_答案: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10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译文:_答案:(这样做)难道是为了我吗?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11

270、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译文:_答案:如果您凭借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做城墙,把汉水当做护城河;(您的兵马)即使众多,也没有用处。12晋人御师必于殽。译文:_答案:晋人一定会在殽山抵抗你们的军队。设题角度:关注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译文:_答案:军队劳累,精力衰竭,远方的国家防备(我们),恐怕不可以吧?设题角度:关注词类活用现象14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译文:_答案:郑国人派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如果秘密地派军队来,郑国都城可以得到。15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译文:_答案:使军队劳累而来袭击远方(的

271、国家),(我)没有听说过啊。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原因一、词义不明常出错 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这都会导致错译实词,如“沛公军霸上”译成“沛公刘邦的军队在霸上”。错把“军”作名词,译成“军队”,好像没错,其实,这里的“军”字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驻军”讲,译句应改为“刘邦把军队驻扎在霸上”。 二、虚实混淆错难免 虚词实词混淆,不熟悉常用虚词的用法,这是导致错译虚词的主要原因。如2002年上海试题“金玉之贱,人民是金”,有的考生译成“金玉的低贱,人民是宝贝”。显然“之”被译为助词“的”,“是”被当做判断动词,考生却忘了“之”“

272、是”除了此种常见用法外,还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因而该句应译为“把金玉看得低贱,把人民当做宝贝”。 三、固定句式拎不清 不熟悉固定句式,不善于分辨出特殊句式,这是错译句式的根本原因。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有同学把“无乃不可乎”译成“这不是不可以吗”,把表示揣度语气的“无乃乎”同表示反问语气的“不亦乎”混淆了。此句应译为“这样做恐怕不可以吧”。四、单数复数不区分 单数复数不分,这是翻译人称代词时常见的错误。区别人称代词是单数还是复数,主要靠联系上下文。如翻译“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同学忽视对人称代词“之”的单复数选择,把这一句译成“蔺相如坚决挽留他”,这就错

273、了。如果联系上文,把“舍人相与谏”中的“相与”和“臣等不肖,请辞去”中的“等”字,作为对人称代词“之” 的单复数判定的依据,断定这里的“之”应为复数,译成“他们”这就正确无误了。 五、省略成分不增补 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必须补出却没有补译出来。例如“触草木,尽死” (捕蛇者说),翻译成“蛇触及草木,全死了”,这不合逻辑。如果把原文的省略成分补全,那么就应译为“(蛇)触及草木, (草木)全枯死了”。 六、该译词语被删除 原文中本不该删除的词语,无意中被删除。例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有的同学把“其孰能讥之乎”译成“谁还会讥笑他呢”,这样翻译就把“其”字遗漏

274、了。要落实这个“其”字,这句就得译成“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七、照搬注释不变通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中的“牺牲”,其注释是“指猪、牛、羊等”,有的同学就译成“猪牛羊、珠玉、丝绸”。其实,这里的“牺牲”是古时祭祀用牲口的通称,翻译时不能照搬注释,应变通一下,把全句译成“祭祀用的牛羊、珠玉、丝绸等物品”,这就比较妥帖了。 八、倒装句式不调整 古代汉语中倒装句在翻译时,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句式。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有同学译成“寻找一个人可以出使回复秦国,没有找到”。这样翻译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句,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因而该句正确的翻译应是“寻找一个可

275、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九、专有名词不“保留”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 例如“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有的同学机械地把“洗马”译成“太子的属官”就多此一举。这里的“洗马”是官名,保留不译。 十、无中生有添内容 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意愿增添内容,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秦人开关延敌”,有同学译成“秦国人大摆空城计,打开关门想诱敌进城”,这里的“大摆空城计”等,就游离原文太远。有的同学译成“秦兵打开关门迎战敌人”就不错。 一、考点要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一考点考查考生阅读文

276、言文的能力。高考中古文翻译要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要求字字落实,意译要求文从字顺。二、命题规律翻译文中的句子,在高考中单独设题,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通常选择2至3个句子。三、考点解读从教材说起意译意译即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既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又文从句顺,明白通畅,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在翻译句子时有些句子无法直接翻译,要采用恰当的方式意译。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互文等,在翻译具有修辞手法的句子时,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手法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并略施一些文采,以求译句行文典雅蕴藉。 1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

277、诗)译文:_(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并序)译文:_答案:(1)将军和壮士在十年中身经百战,有的战死了,有的得胜归来。(按事理来看,不可能是将军均战死了,壮士们十年后归来,很显然,这里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把全句结合起来理解,翻译就合情合理了) (2)庭院里的小路快要被荒草覆盖,(但)松菊在那里生长依旧。(“三径”是指院里的小路,代表隐士所居的地方,在此直译为“三条小路”就不妥当,意译为“院里的小路”就较为恰当。此处为用典的手法。三径:王莽专权时,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回乡,于院中辟三径,唯与求仲、羊仲来往)意译1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略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合并而完整达意,不可直译。如:

278、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译: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析:例,将“秦”“汉”两个作主语的朝代名词放到一起。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译:主人客人下马上船。析:例,如果我们译出的句子是:主人下马,客人上船。主人没有上船,如何“移船相近邀相见”?所以,要把同为主语的“主人”“客”,同为谓语的“下马”“在船”分别放到一起,再进行翻译。以下几例类推。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宫赋)译:燕、赵、韩、魏、齐、楚聚敛收藏的珠宝、珍奇、精品。通五经,贯六艺。(范晔张衡传)译:贯通五经六艺析:这些句子的意义不全,要重新组合,相互补充,意译出正确的意思。组合时,要把同一成分放

279、到一起,再翻译。2比喻比喻修辞在翻译时要译出其比喻的意义。金城千里。(贾谊过秦论)译:坚固的城防方圆一千多里。析:例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为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所以要意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译:天下人像云一样地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地应和着他,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地跟随着他。析:例中“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3借代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我认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的交往呢?析:例

280、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翻译时应该译出借代的本体。“布衣”本指平民百姓身上穿的粗布衣服,也就代指这些穿粗布衣服的人,应译为“平民百姓”“百姓”。类似的还有“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或剑,“万钟”代高官厚禄等。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析:例,“丝竹”,本来是指丝线和竹子,这里用来代指丝线和竹子制成的弦乐器和管乐器,又因这些乐器能奏出音乐,故代指音乐。又如“杏坛”代“教育界”,“朱门”代“富贵人家”,“社稷”代“国家”,“干戈”代“战争”,“桑梓”代“故乡”,“祝融”代“火灾”,“纨绔”代“富家子弟”,“明眸皓齿”代“美人”,“笔墨”代“文章”,“而立”代“三十岁

281、”,“陛下”代“皇帝”,“杜康”代“酒”,“丹青”代“史册”,“钟鼎”“山林”代“在朝”“在野”等。4对文我们了解了“对文”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可以利用它来推求实词的词义,也可以用它来推求虚词的词义;可以由简单的词推求难以理解的词,还可以由学过的词推求未曾见过的词。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李密陈情表)析:根据“无”的意义,可以推想相应位置上的“鲜”也应是“没有”的意思。全句可译为“既没有伯伯叔叔,也没有兄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序)析:根据“兴国”与“亡身”意义相反,可推出“逸豫”的词义应与“忧劳”相反。全句可译为“忧虑操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

282、亡,这是必然的道理”。5合叙合叙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合在一起说,翻译时为了不发生误解,应分开叙述。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析:“兵革非不坚利也”即“兵非不利也,革非不坚也”,可译为“武器不是不锋利,盔甲不是不坚固”。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析:“先后生于吾”即“先生于吾”与“后生于吾”,可译为“是在我之前出生还是在我之后出生”。6错综阅读古文时,如果在正确理解词义及准确分析语法的基础上仍不能上下贯通地理解文意,则可以考虑古人在行文中是否运用了“错综”的手法。例: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析:“洌”是“清”的意思,若按原文的

283、顺序将原句译为“泉水味香,酒液清洌”,则显得不合事理。如果把“香”“洌”这两个词的位置互换一下,再翻译出来,上下文就贯通了。此句可译为“用泉水酿酒,泉水清洌香甜,酒味香醇”。7对偶我们可以根据对偶及其类型和特点,从已知词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未知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从而很好地翻译出文言句子。例: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王勃滕王阁序) 析:从“宇宙”可推想出“盈虚”应指事物的生长衰落、成败得失。在翻译时,应尽量保持原语句的对偶形式。此句可译为“天高地远,感觉到天地四方、古往今来没有穷尽;兴尽悲来,认识到事物的兴衰、成败得失是有定数的”。8夸张状态、程度方面的夸张,仍译为

284、夸张,前面加上“像要”或“快要”。例: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析:此句可译为“蔺相如拿着和氏璧退后站起来,靠在柱子上,愤怒得头发像要顶起帽子”。数量方面的夸张,可把数量词换成表示“多”“高”“大”等的副词或形容词。例: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析:此句可译为“下达了许多征兵的名册,每册上都有父亲的名字”。9婉辞委婉,主要是避讳。如把皇帝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 例: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析:“见背”是古人避讳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死”“去世”的意思。我们翻译时就应该把它译

285、出来。译:生下我才六个月,慈祥的父亲就去世了。10用典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析:例中“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封狼居胥”是一个典故,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大败匈奴,追到狼居胥山,封山而还。翻译时要懂得典故,译出典故所反映的意思。应翻译为 “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译:元嘉年间,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草率出_兵,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仓皇失措。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析:例中引用列子汤问中的典故,俞伯牙弹琴,钟子期能听出他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遂成知音。译: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请

286、在括号里填写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翻译整个句子。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暗喻) 译文: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还辞别什么呢?2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借代) 译文:但蔺相如只不过凭借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 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序(用典) 译文:(我担心自己)像冯唐那样轻易地衰老了,像李广那样难以得到封爵。4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借代) 译文: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5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鸿门宴 (夸张)译文:头发像要竖起来,眼角快要裂开。6东西

287、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并序 (互文)译文:在东西左右都种上松柏和梧桐。7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婉曲)译文:在五步之内,_我能够把我脖子里的血溅到大王身上!8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讳饰)译文:生下我才六个月,慈祥的父亲就去世了。一、考点要求通过断句考查对实虚词的理解能力,对句式的判断能力,对语气的分析能力。二、命题规律文言断句有两种考查形式题:(1)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即给出断句,要求考生判断断句的正误,如2012年高考湖南卷。(2)直接指定句子或段落断句,即要求考生用斜(竖)线标记出语句停顿的位置。如2012年高考北京卷。三、考点解读从考题说起文

288、言文断句作为检查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几年高考呈上升态势。2004年高考,仅北京卷考查了断句题;从2005年至2012年高考,辽宁、福建、广东、浙江、江苏、重庆等多个省市的高考卷都考查了文言断句。从考查文言断句的省市的试卷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较差,这实质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语感。缺乏语感的原因无疑是平时只做题不读书,诵读得太少,而没有必要的积累。而文言文学习就是需要多积累,多感悟,多熏陶。文言文断句技巧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整体把握全段内容和大意。断句前首先要把文段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

289、(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一)读文段,通文意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先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例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

290、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解析:经过通读,我们不难了解文意及层次。本文是写湖阳公主新寡,皇帝为她物色丈夫之事。主要分两层: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逐层、逐句断开。答案: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二)标名(代)词,定主宾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

291、时间等(特别是人名)。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大致断出句读。要注意的是,在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要特别注意标示。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例1中的人物主要有三个,湖阳公主、帝、弘。“弘”即“宋弘”,有必要把人名先圈出来,否则无法断句。例2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292、。(韩非子说林下)解析:找出句中几个名词“道”“鼻”“目”“事”,句子基本就断开了。答案: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三)看虚词,找位置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1对话、引文定句读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2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

293、尾;耶、与(欤)、邪、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5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6其他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例3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

294、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解析:这一语段中位于句首的虚词:而、焉、然;句末的虚词:耳、也、也、也、矣。找出这些虚词,本段就可以断句。答案: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四)明语法,辨句式1特殊句式、固定结构一般不能拆散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判断句式“者,也”,“为、乃、即、则”等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其他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以)为

295、”“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例4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解析:可根据主语、句式结构、句末语气词以及对话关系,再联系整段文意进行断句。答案: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

296、/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2琢磨词性词义,用语法结构来帮助断句古人不探究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也就是说,在进行断句时,可抓住文言文词性的组合特点,抓名(代)词,找主干。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

297、。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的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能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五)明修辞,巧判断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断句依据,我们还要了解一点,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对偶、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1找顶真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例5用斜线(

298、/)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左传襄公十五年)答案: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2重排偶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居多,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例6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解析:例句中出现

299、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答案: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3察反复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六)懂文史,定句读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例7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

300、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留侯世家)解析:时间:汉六年正月。历史人物:良张良子房,高帝,萧何。官职:三万户,侯。历史地名:下邳,留。这段文言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有历法、地理、历史、官职、姓名等,如能借助这些常识来断句,理解起来便容易许多。答案: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七)

301、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例8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解析:熟读这段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答案: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总分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当然,上述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

302、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特别提示:文言断句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助判断。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

303、中间要点断。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答案: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2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臧孙行猛政,子贡非之,曰:“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闻竽琴之音。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答案: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

304、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3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如何?”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答案: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4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

305、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答案: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5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乐广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晋书)答案:乐广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

306、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22(时间:40分钟分值:42分)一、(2013白鹭洲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21分)放鹤亭记 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

307、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

308、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第一段1“升高而望”,“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2“作亭于其上”,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其上”作亭,译为:在山上建亭子。第二段3“或立于陂田”, “陂”,读bi,解释为:水边。4“傃东山而归”,“傃”,动词,解释为:向方位。5“故名之曰”,“名”,名词活用作动词,解释为:命名。第三段6“时从宾佐僚吏”,“从”,使动用法,解释为:使跟从

309、。7“饮酒于斯亭而乐之”,“乐”,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乐;此句为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斯亭饮酒而乐之”,译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8“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南面”,解释为:面向南;“易”,动词,解释为:交换。9“而刘伶、阮籍之徒”,“之”,可联系师说“郯子之徒”来理解,解释为:指示代词,这。10“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解释为:保全。11“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黄冠”,名词活用作动词,解释为:戴黄冠。后面的“葛衣”“草履”与“黄冠”用法相同。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

310、:和睦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解析:选BB项,“其子和之”的“和”读h,动词,意思是“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此处不作形容词,也不能理解为“和睦”。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选A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当“用”“拿”讲。B项,第一句“其”是代词,指“它们”,第二句的“其”是表语气的副词,此处是表反问语气。C项,前一句“而”表并列,第二句的“而”是连词,表修饰。D项,“声闻于天”中的“于”是介词,“在”的意思,第二句的“于”是介词,当“由于”讲。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南

311、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B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C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D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解析:选D句子结构相对称,前一层次讲“南面之君”,后一层次讲“山林遁世之士”,可以根据语境意思断句;还可以根据“虽”“者”“犹”“而”等词来断句。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

312、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彭城之册,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4分)译文:_(2)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4分)译文:_(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4分)译文:_答案:(1)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扰,隐隐的像一个大环。(2)鹤飞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飞而下看啊,选择它去的地方。(3)整天独自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21分)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

313、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

314、:“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

315、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节选自宋史杨业传)第一段1“所获倍于人”,“所获”,译为:所得猎物。2“以骁勇闻”,“以”,介词,解释为:凭借。第二段3“帝以业老于边事”,“老”,解释为:富有经验。4“会契丹入雁门”,“会”,副词,解释为:恰逢。5“南向背击之”,“背”,此为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解释为:从背后。6概括本段重点介绍了几件事情。答:杨业审时度势,劝主降宋;太宗大度,知人善任;杨业英勇杀敌,闻名边疆。第三段7“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徒”,副词,解释为:白白地。8“今君责业以不死”,此句状语后置句,应为“今君以不死责业”,译为:现在您拿不愿牺牲来责备我。9大战当前

316、,杨业与王侁发生争论,表现了杨业什么品格?答:杨业认真考虑一番,提出正确建议,王侁不但不考虑杨业的正确意见,反而讽刺他,对于这样恶毒的诬蔑,杨业气愤至极。表现了杨业光明磊落、大义凛然的精神品格。第四段10“业犹手刃数十百人”,“手”,名词作状语,解释为:亲手。11“其子延玉亦没焉”, “没”通“殁”,解释为:牺牲。“焉”,兼词,兼有“于此”意,解释为:在这里。12血战雁门关,杨业英勇杀敌,受俘后,誓死不降,绝食而亡。试结合文章分析杨业兵败的原因。答:潘美、王侁等人妒贤嫉能,置杨业必败之地,又违约不援,导致杨业兵败被俘;杨业英勇闻名,分析作战形势正确,然而却不能正确估量内部矛盾,导致孤立无援,战

317、败被俘。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A业幼倜傥任侠倜傥:性格豪爽B尝购求之 购求:追购捉拿C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引去:退兵逃走D即拊膺大恸 拊膺:捶着胸膛解析:选B“购求”,出重金搜求。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B.C.D.解析:选BB项,第一句中的“以”,凭;第二句的“以”,缘由、原因。A项,均为介词,比;C项,均为转折关系,却;D项,均为连词,于是。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B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

318、/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C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D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解析:选A一是依语境推断句意来断句,二是根据“曰”“以”“耶”“乃”等标志性词语来断句。8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4分)译文:_(2)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4分)译文:_(3)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4分)

319、译文:_答案:(1)不久,太原城在宋军的包围下已成了一座孤城,形势危在旦夕,杨业劝北汉主刘继元主动投隆,来保全太原城中百姓的生命。(关键词:既而、孤垒、甚危、生聚)(4分)(2)等我战败退到这里时,你们就用伏兵从左右两边夹击敌军救援我。不然的话,只怕我会全军覆灭,不剩一人了。(关键词:俟、即、以、遗类)(4分)(3)立刻捶胸悲痛,再次率手下士兵奋力战斗,身上受伤达几十处,士兵们也几乎全部战死。(关键词:抚膺、恸、被、殆)(4分)如何做对“分析综合题”比对技法例析一、考点要求考试说明要求对文言文的“分析综合”的考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320、的观点态度。其能力层级为C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理解的程度。历年高考试题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是: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要求学生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这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综合能力。考查的内容有:某个论点的依据;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分析概括作

321、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 二、命题规律文言文的分析综合从试卷上的题目来说,通常体现在最后两题中:一是“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的一组是”;二是“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前者是筛选文中信息的试题,后者包含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三、考点解读(2012广东高考

32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

323、。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惜,称

324、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注漕:水道运粮。社仓法:用义仓来积谷备荒的方法。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轸:痛。文言文筛选信息类题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3分)()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亲赴上海,筹雇商船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ABC D解析:选D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

325、求,再用排除法。表现陶澍的政治操守,写陶澍应对水灾所采用的策略,表现陶澍见义勇为的性格特征。类题通法筛选信息题技法点拨通过上面的题目,我们发现,做题时一定要在整体阅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同时要明确题干指向,细心进行比较,注意排除干扰选项。对照方法如下:相关文句分析是否符合题意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本句的意思为“总督蒋攸铦推荐陶澎的治理能力为四川第一”,从侧面表现陶澍的政治操守,而题干要求选出“具体表现”陶澍其“实心任事”的句子,显然不符合要求。否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 “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是陶澍在应对水灾时所采用的具体策略,重点表现他的智慧才能,因而不是具体表现其“

326、实心任事”。否亲赴上海,筹雇商船前文说“洪泽湖决堤,漕运不通,协办大学士英和上书提出海运策略,但是朝廷内外纷纷议论并阻挠他”,这时,陶澍毅然承受了这个重任,亲自去上海筹措雇佣商船,具体表现了陶澍“实心任事”。是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该句所在段落都是在具体说明陶澍疏浚诸河的事情,因此该句表现了他的“实心任事”。是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该句所在语段重在表现陶澍见义勇为、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因而不符合题干要求。否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是陶澍在江南为民办的具体事情,并且成绩斐然,因而能够表现出他的“实心任事”。是文言文筛选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1通读全文,弄清相关内容一般说来,当

327、拿到一篇文章时,应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分析人物和事件。如果是史传类文章,那么考生要注重分析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次要人物是谁,人物之间有何关系,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等;同时,还要把握文章写了哪些事情,而这些事情涉及哪些人物,以及事件之间的关系等。感知观点和态度。如果是史传类文章,那么考生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了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同时,还要结合作者、传主等所处的时代背景等,分析某些语句所蕴涵的意义等。分析景物和情感。对于写景抒情类散文,考生要把握描写对象的特点,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以及作者对景物的情感和以此表达的观点等。分析观点和论据。对于议论性散文,

328、考生要确定文章的观点和使用的论据,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等。2审清题干,明确筛选指向考生在做题时往往忽视这一点,其实它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来说,要弄清题干中以下几点:对象是谁,数量是一个还是几个;内容指向是思想性格还是行为特点;表达角度是“全部表现(说明)”还是“没有表现(说明)”;范围为整个选文还是某个片段;表现方法是直接还是间接等。3掌握标准,细心分析比较筛选信息总要有一定的标准,筛选标准不同,选出的信息自然也就不同。因此,做此类题时,首先要看清题干,准确把握题干的要求,掌握信息筛选的标准。其次,要仔细辨析选项信息与筛选标准的异同,从而判断信息筛选的正误。4筛选整合,排除干扰选项仔细分析

329、比较鉴别出来的信息无疑是比较准确的,但是否就万无一失了呢?其实也不一定。此时要把从文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材料加以整合,针对题目要求,根据文章内容排除干扰,特别是隐性干扰,最后得出正确答案。文言文分析归纳概括类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财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解析:选C本题考查

330、考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由原文“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可知,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而非陶澍。类题通法分析归纳概括类题技法点拨本题重点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通过以上题目,我们知道,做题时一定要首先整体阅读原文,然后抓住关键,分清主次,认真比较,把握好细节。以后再做此类题目,我们可用这些方法来具体加以分析。A项题干内容相关句子分析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财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安徽公库款项,经过五次清查,都没有头

331、绪。陶澍从任藩司开始,就核实档案,应该弹劾的弹劾,应赔偿的赔偿,应豁免的豁免,于是三十多年的纠缠不清的事情,一下子全部理清了。根据相关语境即可概括出题干意思。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淮河流经的地方,陶澍告诫民众修筑堤坝控制水势,保障了农田的安全。B项题干内容相关句子分析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每个县都在乡村设立丰备仓,命令民众秋收后量力捐出公粮,捐粮

332、不经过官吏之手,不减价卖粮,粮食不能出售,不能与别的商品交换,也不能借贷给别人,收成不好就把粮食用于赈灾,等到丰年再捐出粮食,此法大略像“社仓法”,但是去除了“社仓法”的弊端。联系整句的语境内容,即可概括出题干意思。C项题干内容相关句子分析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由原文“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可知,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而非陶澍。本题误点属于张冠李戴,偷梁换柱。D项题干内容相关句子分析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

333、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本题需要整体阅读全文,然后结合重点语句段落来分析、归纳、概括。结合全文可分析、概括出陶澍有很强的办事能力,结合最后一段相关句子可以得出陶澍“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的观点。如何解答分析归纳概括类题1整体感知,以人为本无论是传记类文章,还是古代小说类文章,都是通过描写人物、记叙事件来表现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的,因此理解文言文时,考生要先抓住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考生要通过分析事件(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等,分析事件中人物的表现,比如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职位的变化等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2抓住

334、关键,分清主次阅读文言文时,考生要弄清楚每句话的意思,然后按照事件给文段划分层次,要特别注意事件之间的关系,把握时间和地点的变化等;同时注意有关人物性格的描写,对人物的议论、评价等语句。3认真比较,把握细节注意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之间的区别。一般情况下,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错误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即阅读材料中没有选项的内容,或选项中所说的内容是阅读材料中未涉及的。或者,原文虽然有相关的表述,但选项中的表述恰恰与原文相反。张冠李戴,偷梁换柱。即本是甲想的、说的或做的,选项中误设为乙想的、说的或做的。或者把两件事或三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状语、定语或时间等其他条件。以偏赅全,

335、言过其实。即将局部的、个别的误设为全局的、普遍的,或将全局的、普遍的误设为局部的、个别的;或者故意将范围、程度误设为小于或大于材料中叙述的范围、程度。先后颠倒,因果混淆。即选项中将直接的、根本的、是原因的或已然的事情误设为间接的、枝叶的、是结果的或未然的事情。或者原文上下两件事不构成因果关系;而选项却强加因果。词语误解,颠倒是非。即选项大多数表述是正确的,只有很细小的错误,而这个错误往往仅是一个词理解错了,从而导致选项的错误。最后,还应坚决坚持将选项放回原文查对的答题原则,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人物)、件数和行为的程度、实效、时间、地点等方面,与原文对应落实,看看是否有理有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336、完成15题。(22分)李森先,字琳枝,山东掖县人,明崇祯进士。顺治二年,自国子监博士考选江西道监察御史。启睿亲王发大学士冯铨贪秽及其子源淮诸不法状,略谓:“明二百余年国祚,坏于忠贤,而忠贤当日杀戮贤良,通贿谋逆,皆成于铨。此通国共知者。请立彰大法,戮之于市。”御史吴达,给事中许作梅、庄究祖、杜立德,御史王守履、罗国士、邓孕槐、桑芸等先后论劾。睿亲王于重华殿集大学士,刑部、科道诸臣,召铨等面质,以为无实迹,责森先启请肆市语过当,夺官。顺治既亲政,铨罢去。九年十一月,大学士范文程以劾铨诸疏进,上阅之竟,曰:“诸臣劾铨诚当,何为以此罢?” 文程曰:“诸臣劾大臣,无非为君国,上当思所以爱惜之。且使大臣

337、而能钳制言官,非细故也,”越数日,上谕吏部,诸臣以劾铨罢者皆起用,森先补原官。十三年,巡按江南,劾罢贪吏淮安推官李子燮、苏州推官杨昌龄,论如律,巡苏州,杖杀不法僧三遮、优王紫稼,一时震悚。淮安吏张电臣坐侵蚀漕粮,折银一百二十两有奇,例当追比,森先为疏请缓之。上责森先徇纵,夺官,逮至京讯鞫,事白,复原官。 十五年,应诏陈言,略曰:“上孜孜图治,求言诏屡下,而诸臣迟回观望者,皆以从前言事诸臣,一经惩创,则流徙永锢,相率以言为戒耳。臣以为欲开言路,宜先宽言官之罚。如流徙谏臣李呈祥、季开生、魏琯、李裀、郝浴、张鸣骏等,皆与恩诏因公诖误例相应。倘蒙俯赐轸恤,使天下昭然知上宽宥直臣,在远不遗。凡有言责者,

338、有不洗心竭虑而兴起者乎?”上责其市恩徇情,夺官,下刑部议,流徙尚阳堡,上仍宽之,复原官。寻命察荒河南,用都御史魏裔介言,给敕印,未讫事而卒。 十七年,上命吏部开列建言得罪诸臣,其流徙者,举呈祥、琯、裀、开生及彭长庚、许尔安凡六人。上命释呈祥,许琯、开生归葬。余虽系建言,情罪不同,无可宽免。(节选自清史稿卷二百四)注肆市:古代指人处死刑后暴尸示众。追比:限期破案。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请立彰大法,戮之于市戮:杀 B且使大臣而能钳制言官,非细故也 细:细小 C逮至京讯鞫 鞫:审问 D上责其市恩徇情,夺官 夺:率领解析:选D“夺”应为“剥夺”。 2.下列各句中,加

339、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诸臣以劾铨罢者皆起用/不赂者以赂者丧 B求言诏屡下,而诸臣迟回观望者/泉涓涓而始流 C一经惩创,则流徙永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上阅之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解析:选AA项,介词,因为;B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C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D项,代词,它/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3.(筛选信息类题)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李森先“刚劲耿直”品格的一组是(3分)()召铨等面质,以为无实迹且使大臣而能钳制言官,非细故也巡按江南,劾罢贪吏淮安推官李子燮、苏州推官杨昌龄逮至京讯鞫,事白,复原官臣以为欲开言路,宜先宽言官之罚倘蒙俯赐轸

340、恤,使天下昭然知上宽宥直臣,在远不遗 ABC D 解析:选D是睿亲王的行为,是范文程的话,是对李森先的处理结果。4(分析归纳概括类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睿亲王对李森先等检举大学士冯铨及其儿子的违法情况,进行了当面对质,认为没有确凿的证据。 B弹劾冯铨而被罢免的官员,因为范文程的据理力争,顺治皇帝被迫让他们官复原职,承认自己错误。C李森先以监察御史之职巡按江南期间,依法弹劾罢免贪官,用杖刑处死部分罪犯,坏人害怕。D李森先对待皇上屡下求言诏而无人进谏的状况,建议皇上广开言路,要宽容对待进谏的大臣。解析:选BB项,罢免他们的官职应是睿亲王所为。5把文中画线

341、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诸臣劾铨诚当,何为以此罢?(3分)译文:_ (2)淮安吏张电臣坐侵蚀漕粮,折银一百二十两有奇,例当追比。(4分) 译文:_(3)使天下昭然知上宽宥直臣。(3分) 译文:_答案:(1)各大臣弹劾冯铨确实是恰当的,为什么因为这罢免官职?(重点词:“诚”“何为”“以”)(2)淮安官吏张电臣因犯贪污漕粮罪,折合白银一百二十多两,按例应当限期办案。(重点词:“坐”“侵蚀”“有奇”“例”)(3)让天下人明明白白知道皇上宽容直臣。(重点词:“使”“昭然”“宽宥”)23(时间:40分钟分值:4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21分)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

342、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

343、”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节选自宋史萧燧传)注主文:主

344、持考试。镪:成串的钱。第一段1“幼能属文”,“属”,动词,连缀,此处引申为:写作。2“擢进士高第”,“擢”,动词,解释为:提拔。3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这句话表现了萧燧什么精神?答:面对权贵无理要求时的一腔正气。第二段4“遂除左司谏”,“除”,可联系陈情表“除臣洗马”来理解,动词,解释为:授官,任命。5“有所依凭”,“有所”,“所动词”,相当于名词性短语,译为:有所依靠。6“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此句为状语后置句,应为“近习有劳可以禄赏,不可以权假,”译为:帝王的亲信有功劳的可以用俸禄来奖赏,不可以给予权力。7本段一系列劝谏皇上的忠言,表现了萧燧什么性格?答:表现了萧燧恪尽职守,

345、忠心耿耿,赢得了孝宗的信任与赞赏。第三段8“以其羡补积逋”,“羡”,解释为:盈余。9“发太仓米振之”,“振”通“赈”,解释为:赈济。10“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此时萧燧已不在严州任职,为什么还要写这件事情?答:所言之事并非萧燧本职范围内的事,但他仍替自己曾工作过的地方的百姓向朝廷求情,以帮助那里的百姓度过饥荒,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表现了他的爱民思想。第四段11“毋但督迫”, “毋”,解释为:不要。12“庆典霈泽”,译为:各种盛大的庆祝典礼时期朝廷广布恩泽。13试结合本段概括萧燧爱民行为的表现。答:(1)上奏朝廷广开言路,并命令各司协助解决财政赋税问题,不得促逼。(2)向皇上进言广西百姓深受

346、丁钱之害。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属:托付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易:更换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阙:失职解析:选D阙:缺少、空缺。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B.C.D.解析:选BA项,介词,给、替/介词,表被动;B项,介词,趁机;C项,介词,用/介词,因为、由于;D项,连词,却/连词,就、那么。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官镪不满三千,燧俭

347、以足用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ABC D解析:选C说明萧燧品性正直;说明萧燧从政节俭;表明萧燧体恤百姓,都与说他“恪尽职守”无关。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译文:_(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译文:_答案:(1)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不强大,财力不充裕,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2) 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21分)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j,家贫)狭。嗜

348、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仪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周善敷(陈述)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

349、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两肩上耸)火色(面有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周病消渴(消渴病)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

350、陵。(节选自新唐书)第一段1“刺史达奚恕数咎让”,“数”,读shu,副词,解释为:多次,常常。2“为浚义令崔贤所辱”,此句为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译为: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3“逆旅主人不之顾”, 此句为宾语前置句,译为: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4“周命酒一斗八升”,“酒”,名词活用作动词,解释为:上酒。5“众异之”,“异”,意动用法,解释为:认为奇特。第二段6“不涉学”,“涉”,动词,解释为:涉猎,研究。7本段写了唐太宗四请马周的事情,表现了太宗什么品格特征?答:他“四请马周”破格用才的故事,显示出他思贤若渴的明君本色。第三段8“帝高其除”,“高”,为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解释为:提高。9“

351、恨吾资品妄高”,“恨”,动词,解释为:遗憾。10本段借太宗、岑文本的话来表现马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手法?答:反衬。第四段11“帝幸翠微宫”,“幸”,动词,解释为:皇帝驾临。12“躬为调药”,此句为省略句,应为:(帝)躬为(之)调药,译为:唐太宗亲自为他调药。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人以无细谨,薄之薄:接近B为浚仪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 感激:内心愤怒不已C遣使者四辈敦趣 趣:通“促”,催促D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 除:官阶解析:选A“薄”,看不起。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选DA项,“乃”,连词,于是

352、;副词,竟然。B项,“以”,连词,表因果;介词,把。C项,“所”,所字短语,表示“的人”;与“以”构成固定结构,表凭借。D项,“之”,都是代词,他。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不全都说明马周有才能的一组是(3分)()资旷迈悠然独酌,众异之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客,忠孝人也周善敷奏,机辩明锐ABC D解析:选C是写马周性格;是不为人所理解的表现;是写马周道德。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4分)译文:_(2)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4分)译文:_(3)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4分)译文:_答案:(1)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2)马周为他列举了二十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询问常何。(3)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做这样的事。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