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4 ,大小:4.69MB ,
资源ID:607352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0735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2.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2.doc

1、备战2012高考专题八 内环境与稳态、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二)【专题知识网络】 【高频考点汇编】考点一、内环境细胞和外界环境交换的媒介1.图示 内环境作为细胞与外界环境间的媒介,与体内 各系统间发生密不可分的功能联系,如图: 2.析图物质类别转移途径相关系统穿膜层数养料(如葡萄糖)消化(外环境)吸收(内环境)血液循环组织液组织细胞消化系统循环系统进上皮细胞(2)+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4)+组织细胞(1)=7层废物(如尿素)组织细胞组织液(内环境)血液循环泌尿系统或皮肤体外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出组织细胞(1)+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4)+出肾小球细胞(1) =7层 O2 肺泡肺毛细血管血液循环毛细血管

2、组织液组织细胞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出肺泡细胞(2)+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4)+进出 红细胞(2)+进组织细胞(1)=9层;若被利用+进线粒体(2)= 11层;CO2运输不经红细胞,所以相应减少2层膜 CO2 与O2的转移途径相反循环系统呼吸系统 提醒:代谢废物包括CO2、尿素、多余的H2O和无机盐,首先到达的场所组织液。相关系统及功能:循环系统负责运输;呼吸系统排出CO2和少量H2O(以气体形式);泌尿系统排出尿素、H2O和无机盐;皮肤排出部分H2O、无机盐和尿素。涉及到代谢废物排出有关的系统为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有关器官主要为肺、肾脏和皮肤。体内所有细胞直接获取营养物质的场所都是内环境,不能直

3、接从外界获取。如皮肤表皮细胞不能从空气中直接吸收利用O2而必需从组织液中获取。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因而其内所含物质也不可看作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CO2、O2浓度最高部位分别是组织细胞、肺泡;最低部位相反,沿运输途径方向浓度依次降低,如O2浓度,血浆组织液,CO2则相反,因为气体通过自由扩散顺浓度差运输。考点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 (1)定义: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 微粒的数目,具体如下表:溶质微粒数量 对水的吸引力 渗透压高低

4、越多 越大 越高 越少 越小 越低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2.酸碱度 (1)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 (2)维持酸碱平衡的因素:存在缓冲对,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 (3)血浆pH调节的过程 3.温度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也是37左右。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 考点三、血糖的平衡与调节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1)血糖的来源有a、b、c三条途径,其中主要来源是a,即消化、吸收食物中的糖类;去路

5、有d、e、f三条途径,其中主要去路为d,即机体细胞氧化分解葡萄糖,为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体现了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2)d过程进行的场所: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3)由糖类转化的某些氨基酸只能是非必需氨基酸,是通过转氨基作用形成的。(4)若A为血糖、B为糖原,则AB中B既可为肝糖原也可为肌糖原,而BA或AB中B只能代表肝糖原。 2.血糖平衡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1)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考点一1中d、e、f途径和血糖向细胞内转移;抑制1中b、c途径。(2)升高血糖的是胰高血糖素,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考点一1中b、c途径;肾上腺素也可升高

6、血糖,其作用为促进1中b、c途径,在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的同时,又可释放热量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故肾上腺素在血糖调节和体温调节中都发挥作用。(3)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互为拮抗关系,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互为协同关系。3.糖尿病的病因、防治及检测(1)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伤,胰岛素分泌不足,糖代谢出现障碍。(2)病症:“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体重减轻。(3)曲线解读 图甲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浓度曲线判断 根据含量和变化波动幅度去判断,含量多而且波动幅度大的A为正常人,B为糖尿病患者。 图乙正常人和血糖异常患者的血糖浓度的曲线判断根据初始浓度和波动范围去判断,波动范围在0.81.

7、2g/L且起点也在该范围中b为正常人;a为高血糖或糖尿病患者,c为低血糖患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相对含量的变化曲线判断根据进食后曲线的波动趋势进行判断,即进食后含量增加的a为胰岛素,进食后含量减少的b为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考点四、体温恒定的调节过程1.体温的平衡: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动态平衡。2.体温调节的中枢:下丘脑;感受器为温度感受器,分冷觉和温觉感受器。3.体温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别提醒(1)体温调节的有关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但主要是甲状腺激素。(2)“寒战”指骨骼肌不自主收缩,“起鸡皮疙瘩”指立毛肌收缩,二者都是增加产热的途 径。(3)体温感觉中枢位

8、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受器是感受温度变化速率的“感觉神经末梢”,它不只分布在皮肤,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及内脏器官中。(4)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要对这种平衡加以分析。可以这样说,产的热多,散的热多;产的热少,散的热少。外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当外环境温度高时,机体产热减少,散热也减少。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产热少于散热则体温降低。(5)高烧不退的病人不应加盖棉被。因为高烧不退,体温调节功能暂时丧失,加盖棉被不但不会排汗,反而影响了热量的散失。来源:学科网ZXXK考点五、水平衡调节过程1.图示过程(说明:“+”表示促进,“-”表示抑

9、制)2.信息解读(1)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2)神经调节:感受器: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神经中枢:下丘脑;渴觉中枢:大脑皮层。 效应器:垂体后叶。(3)体液调节:激素名称:抗利尿激素;分泌部位:下丘脑神经细胞;释放部位:垂体后叶。靶器官:肾小管、集合管。作用:加强对水分重吸收。结果: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 考点六、免疫调节与免疫有关的细胞来 源功 能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来源:学&科&网Z&X&X&K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抗原结合体B细胞来源:学科网造血干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效应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效应细胞,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B细胞或记忆细胞

10、分泌抗体效应T细胞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记忆细胞B细胞或T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胞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异体组织细胞免疫发挥作用胞内寄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物的散播感染;当寄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抗原方法技巧:(1)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判断(根据题目信息)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靶细胞、移植器官、 肿瘤细胞、胞内寄生菌如麻风杆茵、结核杆菌等。体液免疫:B细胞、浆细胞、抗体、血清治疗、抗毒素等。若出现吞噬细胞和T细胞,则无法界定,因为两种免疫中都有。(2)能识别抗原的细胞:吞噬细胞、B细胞、T细

11、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其中吞噬细胞能识别自己与非己成分,因而没有特异性的识别能力, 其余的细胞都有特异性的识别能力。(3)教材通过图片图示了体液免疫的基本过程,这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是培养自己获取知识能力的良机。通过比较、归纳,求其共性,探其异处,索其关联是提高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3.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类型特点基 本 原 理过敏反应免疫功能过高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Z_xx_k.Com来源:学,科,网将一些不是大分子的物质或正常机体不识别为抗原的物质识别为抗原导致过敏反应来源:学#科#网自身免疫病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Z

12、xxk.Com来源:学.科.网来源:Z&xx&k.Com将正常细胞视为抗原而加以排斥,从而发病免疫缺陷病免疫功能过低(1)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先天性免疫缺陷(2)HIV病毒侵入T细胞,T细胞大量死亡,使抗原的识别、呈递发生障碍,病人丧失一切特异性免疫功能。【2011高考真题之内环境与稳态、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二)】1、(2011江苏卷)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D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答案】D【解析】机体的稳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成分、PH、温度、渗透压等的相

13、对稳定 ,所以D选项错误。2.(2011北京卷)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 1.8% NaCl 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 A.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B.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 D.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答案】A【解析】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 1.8% NaCl 溶液),钠离子主要保留在细胞外,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促使细胞内水分渗透出来,达到治疗的效果。3.(2011四川卷)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C

14、.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元和肌糖元分解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答案】A【解析】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钾对细胞内液渗透压维持有重要作用,因此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A正确。血液中有缓冲物质,血浆PH值保持相对稳定,因此不会变为弱酸性,B错。胰高血糖素不能促进肌糖元分解,C错。剧烈运动时,血液中CO2增加,导致呼吸加强,D错。4.(2011全国卷)研究发现两种现象: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A甲

15、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进巴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免疫原理、过程及应用。淋巴因子可以增强免疫细胞(包括B细胞)的活性。中的物质是从细菌体中提取的,应该为抗原;抗体是由动物体内的体液免疫过程产生的。5.(2011海南卷)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A.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B.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C.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条件动物体水盐平衡D.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答案】D【解析】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6.(2010上海卷)人免疫系统中大量合成并分泌抗体的细胞是A巨噬细胞

16、 BT淋巴细胞 C致敏T细胞 D浆细胞【答案】D【解析】本题属于对识记层次的考查。7.(2011上海卷)人工免疫时常将经过理化方法杀死的病原微生物作为疫苗,这表明抗原刺激免疫系统的决定因素在于A抗原细胞的完整性 B病原微生物的活性C抗原空间结构的正确性 D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特异性【答案】C【解析】本题属于对识记层次的考查。8.(2011浙江卷)与被动免疫相比,下列关于主动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免疫作用在受体(接受者)内维持时间较长B.受体接受的是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C.可使受体迅速产生抗原抗体反应D.主要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答案】A【解析】被动免疫是机体被动接受抗体、致敏淋巴细胞或其产物所获

17、得的特异性免疫能力。它与主动产生的自动免疫不同,其特点是效应快,不需经过潜伏期,一经输入,立即可获得免疫力。但维持时间短。主动免疫是利用抗原刺激,使机体产生抗体的方法,而非直接自体外引入抗体。主动免疫对随后的感染有高度抵抗的能力。可通过疾病病原体本身或通过免疫接种(使用已杀死的或弱化的疫苗或类毒素)产生。免疫须经几天,几个星期或更长时间才出现,但能长久甚至终生保持,且通过注射所需抗原很容易再活化。所以A正确。9.(2011重庆卷)某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而出现头昏、站立不稳等症状。经医生诊断后,医生为其注射了肉毒杆菌抗氧素进行治疗,目的是A.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外毒素B.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凝集素C

18、.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D. 刺激机体释放出淋巴因子发挥细胞免疫作用。【答案】A【解析】抗毒素就是中和细菌产生的外毒素的抗体。凝集素是植物或动物中提取出来的能凝集红血球的一种糖蛋白或结合糖的蛋白。抗体当然不能当作抗原而引起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10.(2011广东卷)小杨同学将部分生物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正确的是淋巴液血浆组织液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物质流动 激素分泌调节 A B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葡萄糖淀粉肝糖原血糖调节 能量流动C D【答案】AB【解析】本题以概念图为载体,综合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激素调节、血糖调节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识图能力。血浆和

19、组织液中的成分可以相互交换,组织液可以渗透到淋巴液中,淋巴液不能反渗到组织液中的,淋巴循环最终到血液中,A正确;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其分泌促肾上腺激素,进而促肾上腺激素可以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反过来还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B正确;淀粉是植物中的多糖,C错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11.(2011山东卷)7.图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代表整个大圆,包含。下列各项不符合关系的是A.体液细胞外液细胞内液 组织液B.突触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突触小泡C.核酸 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信使RNAD.免疫 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答

20、案】B【解析】A选项中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所以A符合;B选项中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在突触前膜内形成突触小泡,所以B不符合;C核酸包括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由信使RNA、核糖体RNA和转运RNA组成,所以C正确;D选项中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而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所以D符合。12.(2011山东卷)1.下列与激素作用无关的实例是A.草莓果实自然发育成熟B.人舌尖触到蔗糖时感觉甜C.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形D.饥饿时人体血糖仍维持正常水平【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有关激素作用。A选项是草莓果实自然发育

21、成熟是幼嫩的种子产生生长素作用的结果;B选项是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果;C选项是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中的顶端优势原理;D选项是饥饿时人体血糖仍维持正常水平是人体内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作用的结果;所以B选项与激素作用无关。13.(2011福建卷)4.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右下图表示的是【答案】A【解析】生产者既能固定大气中的CO2,又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进入大气,故乙与丙是双向箭头;消费者以生产者为食,碳元素由生产者流向消费者,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释放到大气中,A正确。内环境成分中血浆与组织液相互渗透,双向箭头;组织液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液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甲

22、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中,甲状腺(丙)分泌的激素可以对下丘脑、垂体进行反馈调节。14.(2011上海卷)下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若表示免疫分子,则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B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有神经和体液调节等C寒冷时,控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质的身体感觉中枢D若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的分泌量不仅仅受甲状腺素的调节【答案】C【解析】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是下丘脑。15.(2011新课标全国卷)30回答问题 (1)人体肝细胞可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称为蛋白A),运出细胞后进入血液。已知内质网、核糖体和高尔基体参与了蛋白A的合成或运输,则这些细胞器在蛋白A合成和运

23、输过程中行使功能的顺序是_、_、_。人体的胰岛细胞中_(含有、不含有)蛋白A基因 。(2)为了研究小鼠在接受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AKP)刺激后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提取大肠杆菌AKP,注射到小白鼠腹腔内,进行第一次免疫。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在这个过程中,_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值、分化形成的_细胞可以快色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上述免疫属于_(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答案】(1)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含有 (2)B细胞 浆细胞 记忆B细胞 特异性【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考查分泌蛋白的形成、细胞分化的本质和免疫过程,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1)在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

24、内质网将核糖体上形成的多肽进行初步加工(如折叠、糖基化等),再以小泡的方式运至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将多肽加工为成熟的蛋白质,并以小泡的方式运到细胞膜;细胞膜通过胞吐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线粒体提供能量。人的胰岛细胞和肝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经过有丝分裂而来,两者细胞核中含有的基因相同。(2)B细胞在抗原刺激作用下,会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浆细胞能产生抗体。当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迅速识别抗原,产生更快、更强的二次免疫反应。16.(2011北京卷)实验一:用不带特殊病原体的小鼠进行如下特异性免疫实验,过程如图1,结果如图2。 (1)实验中,对B组小鼠的处理是作为A组小鼠的 处理。

25、(2)从图2可知,组与组相比,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的增长趋势 ,说明血清中的 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注射来自于A组小鼠的T细胞后,在4天内I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 ,说明该组T细胞(活化T细胞) 细菌数量的增长。由此推测该细菌生活在 。 (3)实验中,I组小鼠感染的是 ,感染的时间是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 天。实验二:在体外观察小鼠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一种吞噬细胞)对细菌X的杀伤力,结果如图3。(4)由图3可知,能有效杀伤细菌X的是细胞,而不是活化T细胞。 (5)有人假设,活化T细胞释放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若用体外实验验证该假设,实验组应选择的实验材料包括 (填选项前的符号)。

26、a培养过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 b培养过巨噬细胞的培养液 cA组小鼠的巨噬细胞 dB组小鼠的巨噬细胞 e培养过未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 f细菌X (6)该系列实验的目的是研究 。【答案】(1)对照 (2)相同 抗体 无明显变化 抑制 细胞内 (3)细菌X 前1 (4)活化巨噬 (5)a、d、f (6)小鼠抗细菌X的免疫应答【解析】(1)B组小鼠没用细菌X处理,应该为对照组。(2)组小鼠接触过细菌X,其血清中含有抗体;由图示可以看出,与没有接触过细菌X的组小鼠体内的增长趋势相同,说明抗体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注射来自于A组小鼠的T细胞后,I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没有变化,说明说明该组T细胞(活

27、化T细胞)抑制细菌数量的增长。(3)(6)见答案。(4)由图可以看出,活化巨噬对细菌X的杀伤力最强。(5)从题干中可以找到关键词“活化T细胞”、“巨噬细胞”,还要有引起免疫反应的“细菌X”。17(2011天津卷)7.乳腺上皮细胞合成乳汁所需的营养物质由血液供给。下为牛乳腺上皮细胞合成与分泌乳汁的示意图,下表为牛乳汁和血液的部分成分比较。(1)乳汁上皮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_,其中的K+ 可通过_方式转运到乳腺上皮细胞。(2)与血浆相比,乳汁中特有的成分是_。(3)乳脂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合成甘油三酯的细胞器是_。(4)合成乳糖是葡萄糖主要来自血浆,还可利用表中血浆的_转化而来。(5)图表中,不能

28、在乳腺上皮细胞中合成的生物大分子是_,在牛乳房出现炎症时,该物质在血浆和乳汁中的含量会_,该物质的作用是_。【答案】(1)组织液 主动运输 (2)乳糖、醅蛋白 (3)内质网(4)氨基酸、甘油三酯 (5)免疫球蛋白 增加 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体液免疫功能【解析】(1)乳腺上皮细胞为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组织液。由表格信息可以看出,K+在乳腺上皮细胞中的浓度高于血浆,而血浆中的K+浓度和组织液中的差不多,说明K+进入乳腺上皮细胞是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的过程,为主动运输。(2)由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血浆中不含乳糖和酪蛋白。(3)脂质和合成与光面内质网有关。(4)氨基酸和脂类物质也可以转化成葡萄糖。

29、(5)免疫球蛋白(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的。【2010高考真题之内环境与稳态、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二)】1.(2010四川卷)某同学感冒发热39,伴有轻度腹泻。与病前相比,此时该同学的生理状况是A呼吸、心跳加快,心肌细胞中ATP大量积累B汗液分泌增多,尿量减少,血浆Na+浓度降低C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D糖元合成增强,脂肪分解加快,尿素合成增多【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知识。体温升高,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新陈代谢加快,产热量会增加。同时糖原合成会减弱。由于是轻度腹泻,人体为了保持水与无机盐的平衡,汗液、尿量会减少。ATP是人体内的高能化合物,在生物体内时处于

30、不断的合成分解之中,但是在体内的绝对含量较低。2. (2010上海卷)某种寄生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会造成下肢肿胀,这是由于肿胀处( )A. 细胞间隙积聚液体 B细胞不能接受氨基酸C细胞不能对脂肪进行分解 D. 细胞外液Na+浓度是内液的12倍【答案】A【解析】考查的是人体内的稳态。由题意可知,寄生虫在人体淋巴管内,造成淋巴管的堵塞,影响组织液的回流,使细胞的组织液增加而造成下肢肿胀。3. (2010江苏卷)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A.寒冷时出现寒颤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

31、放增加【答案】B【解析】A项中寒冷时出现寒颤,是由骨骼肌不由自主的颤栗引起的,使得机体在短时间内产热量大增加,有利于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B项中肺水肿是由组织液含量不能保持平衡,过分增多引起的,故答案选B;C项中叙述的是免疫调节有利于清除病原体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D项中当饮水不足,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从而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相对稳定。4.(2010上海卷)下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A发热和寒颤 B. 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C寒颤和出汗减少 D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答案】D【解析】考查的是人体的体温

32、调节。从图中看出,从60到80分钟之间,体温迅速升高,从80到100分钟之间,体温又降回到正常状态,发热使体温升高,寒颤使产热增加,也使体温升高,A错误;提高环境温度体温并不会明显升高,B错误;出汗减少并不会使体温下降,C错误;剧烈运动可使体温升高,出汗增加由于带走大量热量会使体温回复到正常状态,D正确。5.(2010上海卷)以下最能反映健康人餐后6小时内血糖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答案】B【解析】考查的是人体内血糖平衡的有关内容。健康人进餐后的血糖变化,初期由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血糖升高,然后由于胰岛素的分泌增加而使血糖含量下降到正常值,3小时左右之后,血糖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之中。6.(201

33、0江苏卷)养鸡场鸡舍中清晨和傍晚用稳定的灯光延长光照时间以提高产蛋率。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延长光照刺激可直接通过体液调节提高产蛋率B鸡的产蛋率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C鸡的产蛋行为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D鸡的产蛋行为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答案】BCD【解析】通光可以提高产蛋量首先是由鸡的神经系统接受光的刺激,神经中枢作出调节,在释放激素促进产蛋,所以这是一个神经-体液调节的过程,所以A错。7. (2010福建卷)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导致A.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B.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

34、平过低C.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D.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答案】A【解析】胰岛素要与受体结合才能作用于细胞,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细胞膜上缺乏受体,细胞无法摄取利用葡萄糖,因此细胞摄取血糖速度减缓,血糖水平过高,胰岛素无法起到降血糖的作用。8.(2010重庆卷)下列有关人体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糖浓度升高能使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增强B.饥饿时首先被利用的是肌糖元,其后是脂肪C.糖类分解释放的能量的主要储存形式是ATPD.多食少动,糖类分解变成脂肪和必需氨基酸【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糖代谢及调节过程,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血糖浓度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35、增加,A错。饥饿时首先被利用的是肝糖元,而不是肌糖元,B错。糖类不能转化为必需氨基酸,D错。糖类分解后释放的能量主要贮存形式是ATP,C正确。9.(2010海南卷)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时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然后作用于靶细胞D淋巴中的淋巴细胞可以通过淋巴循环由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液【答案】A【解析】考查生物个体的稳态及调节。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时会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因此A选项错误。10. (2010海南卷)可被人体免疫系统直接识别的是( )A血液中O2浓度的变化 B血糖浓度的变

36、化C环境中温度的变化 D感染人体的流感病毒【答案】D【解析】考查免疫的相关知识。抗原可被人体免疫系统直接识别。而抗原是指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如病原体、花粉、癌变的细胞等,因此四个选项中只有感染人体的流感病毒可作为抗原而被人体免疫系统直接识别。11.(2010海南卷) 无胸腺裸鼠是一种无毛变异小鼠,先天性无胸腺,常作为医学生物学研究中的实验动物。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A.无胸腺裸鼠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 B.无胸腺裸鼠应饲养在无菌环境中C.无胸腺裸鼠对异体组织无排斥反应 D.人类癌细胞可在无胸腺裸鼠体内增殖【答案】A【解析】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在胸腺。若无胸腺,就无法产生T细胞,而在体液免

37、疫过程中,大多数抗原的呈递需要借助T细胞来完成,只有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因此该无胸腺鼠只保留少部分的体液免疫,故A项叙述错。B项中由于该种鼠没有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也很弱,整体免疫能力弱,故该鼠应该在无菌条件下饲养,否则易感染病原体而死亡。外来移植器官、癌细胞都是细胞免疫的作用对象,而该种鼠由于无法产生T细胞,没有细胞免疫,故C、D两项叙述正确。12. (2010福建卷)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会引起结核病,体内接触该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的免疫细胞是A浆细胞 B T淋巴细胞 C B淋巴细胞 D效应T细胞【答案】D【解析】结核杆菌侵入细胞后,使细胞的表面物质发生了改变而被识别为靶细胞

38、,效应T细胞通过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使细胞内的细菌暴露在体液中,再由体液免疫过程将其消灭;浆细胞能产生抗体,针对的是游离在体液中的抗原物质;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是两类淋巴细胞的统称。13. (2010全国卷)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效应T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BT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C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D一个效应B淋巴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答案】B【解析】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而效应T细胞能产生淋巴因子。14. (2010广东卷)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体内存在某种抗体,该抗体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该受体失去功能,最终导致( )A.刺激神经不能引起

39、肌肉收缩 B 全身出现性过敏反应C肌肉对神经递质的反应性提高 D 机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能力提高【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可知重症肌无力应该属于自身免疫病,由于体内存在的某种抗体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该受体失去功能,所以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肌肉对神经递质的反应性减低甚至丧失,但不影响机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能力。15. (2010浙江卷)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 A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B使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 C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答案】C【解析】接种疫苗后,机

40、体会产生记忆细胞,也分泌抗体;如果有同样的抗原再次刺激机体时,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新的效应B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进而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接种乙肝疫苗之所以要间隔注射三次,目的就是激发机体二次免疫反应的机制,使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16.(2010山东卷)为了更好的揭示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机制,可用猴进行科学实验(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猴右手指受到电刺激时,会产生缩手反应。在此反射的反射弧中,神经冲动是 向传递的。头部电极刺激大脑皮层某区域引起猴右手运动,其兴奋传递过程是:中枢兴奋传出神经兴奋神经末梢释放 后膜电位变化右手部肌肉收

41、缩。若某动物离体神经纤维在两端同时受到刺激,产生两个同等强度的神经冲动,两冲动传导至中点并相遇后会 。(2)试验猴受到寒冷刺激,皮肤温度传感器兴奋,经传入神经引起 兴奋,导致 分泌增加,机体产热增多以维持体温稳定。此调节方式为 。(3)试验猴对屏幕上呈现的某些影像会产生明显的应激反应。在受到多次此类影像刺激后,猴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症。长生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 导致了糖代谢一场。(4)猴大脑皮层下的某区域出现病理性损伤后,表现为日排尿量异常增多、饮水剧增。推测脑内 区域被损伤,引起了 缺乏。【答案】(1) 单神经递质(或:乙酸胆碱) 与(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停止传导(或:消失,抵消) (2)下丘脑

42、体温调节中枢甲状腺激素(或: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神经体液调节(3)胰岛素分泌减少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4) 下丘脑或(神经)垂体 抗利尿激素(或:ADH)【解析】(1)在动物体内,兴奋的传导都是单向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以化学物质的形式进行的。神经递质释放以后,要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后才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当对某一神经纤维的两端进行同强度的刺激后,传递到中间时,中间部位的膜电位是外负内正,且中点与相邻两点间的电位差正在消失,所以兴奋的传递也终止。(2)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兴奋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然后发出神经兴奋引起(或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以增加产

43、热过程。该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3)糖代谢直接受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调节,题中的应激性引起了这两种激素的分泌异常,所以导致了糖代谢异常。(4)当分泌抗利尿激素的结构损伤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量减少,从而导致尿量异常增多,并产生渴觉增加饮水。17. (2010江苏卷)人体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受多种因素影响。现有甲、乙、丙三人,甲正常,乙的胰岛B细胞被自身免疫反应所破坏,丙的胰岛B细胞功能正常,体内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在某次运动前后血糖浓度的变化如右图所示。bc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 , cd段血糖浓度升高主要是由于血液中肾上腺

44、素和 的明显增加引起的。(2)用斐林试剂对甲、乙、丙三人空腹时尿样进行检测,水浴加热后观察到的颜色分别是 。从激素调节机制分析,乙尿样检测结果产生的原因是 。(3)给丙注射胰岛素 (填“能”或“不能”)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原因是 。【答案】(1)运动初期血糖消耗量多于产生量 胰高血糖素(2)蓝色、砖红色、砖红色 乙的胰岛B细胞受损,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血糖浓度高(3)不能 胰岛素不能与其受体结合【解析】(1)b点时开始运动,血糖消耗量多于产生量,故血糖浓度下降。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均能促进血糖浓度升高。(2)甲正常,由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尿液中没有葡萄糖。乙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

45、,血糖浓度高,导致尿液中有葡萄糖。丙胰岛素受体受损,导致胰岛素无法发挥作用,血糖浓度高,导致尿液中有葡萄糖。(3)丙胰岛素分泌正常,胰岛素受体受损,导致血糖浓度升高。所以给丙注射胰岛素不能有效调节血糖水平。18. (2010全国卷)请回答:(1)葡萄糖由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需要 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小肠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属于 的过程。(2)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比血液中的高,葡萄糖由上皮细胞进入血液,驱动该转运过程的动力来自于 (葡萄糖浓度差、的分解)。(3)正常人体的血糖含量为80120,机体长时间运动时,血糖不断被消耗,此时胰岛细胞分泌的 增加,该分泌物可促进机体内的 分解,使血

46、糖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4)当血糖浓度高于180时,部分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体外。该过程影响肾脏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导致 增多,此时收集尿液并加入班氏试剂,经加热后尿液颜色呈 。(5)当体内血糖浓度降至50时,人会感觉头昏,其原因是 。【答案】(1)载体 主动运输 (2)葡萄糖浓度差 (3)胰高血糖素 肝糖原 (4)尿量 砖红色 (5)脑组织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血液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较低的血糖含量不能满足脑组织活动对能量的需要(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解析】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1)小肠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是通过主动运输进行的,不仅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还需消耗能量。(2)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

47、萄糖进入血液,则为自由扩散,主要靠葡萄糖的浓度差。(3)机体长时间运动,血糖不断被消耗,导致机体血糖含量降低,此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与肝脏,它能强烈地促进肝糖元的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升高。(4)当血糖浓度高于180mg/dL时,部分葡萄糖在随尿液排出体外的同时,也带走了大量的水分,导致尿液增多。而尿液中的葡萄糖为还原糖,与班氏试剂反应,加热后呈现砖红色。(5)当人体血糖含量低于50mg/dL时,由于脑组织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血液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较低的血糖含量不能满足脑组织活动对能量的需要,从而出现头昏现象。19.(2010北京卷)

48、环境激素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排放到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化学物质。为研究环境激素H对小鼠产生精子数的影响,用玉米油和环境激素H分别处理对照组和实验组雄性小鼠(每千克体重注射12.5mL,每天1次,连续21天,n=20)。实验结束后,对每只小鼠产生的精子计数。实验内容及结果见下表。对照组实验组12注射物玉米油H(农度100mg/L)H(农度200mg/L)精子数均值(107个)7.135.094.35请分析并回答:(1)表中数据显示,环境激素H浓度增高,小鼠生成精子数 。(2)小鼠脑中的 调节 释放的相关激素能刺激睾丸分泌雄素和少量雌激系,并生成精子。精子是由睾丸中 细胞(2n)经 发育来的

49、。(3)正常雄鼠体内性激素浓度偏高会抑制脑中相关激素的释放,该调节方式称为 。(4)有的环境激素可造成精子染色体缺失,这是精子DNA分子发生 和NDA片段 所致。(5)环境激素可沿着 传递进入人体,被靶 接受后干扰精子生成,从而使人的生育能力降低。【答案】(1)减少l (2)下丘脑 垂体 精原 减数分裂 (3)负反馈(4)断裂 丢失 (5)食物链 细胞【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激素对小鼠产生精子数的影响,同时考查考生从题干和表格中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1)环境激素H浓度为100mg/L时,精子数均值为5.09107个,环境激素H浓度为200mg/L时,精子数均值

50、为4.35107个,所以环境激素H浓度增高,小鼠生成精子数减小。(2)下丘脑通过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垂体能通过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来促进性腺合成和分泌性激素。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精子。(3)性激素浓度偏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中相关促激素的释放,这种调节方式称为负反馈调节。(4)DNA分子发生断裂而使某些片段丢失称为染色体缺失。(5)环境激素若存在于食物中,可沿着食物链传递进入人体,作用在靶细胞上干扰人体精子生成。20.(2010天津卷)根据下列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实验一:选取同品种,同日龄的健康大鼠若干只,实施切除手术,一段时间后随机等分成四组,分别注射激

51、素及生理盐水30天,结果如图:(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2)手术应切除_。每次注射各激素的量应按照_来计算。(3)图表明胰岛素具有_的作用,胰岛素与生长激素共同作用的效应_(小于/等于/大于)他们单独作用之和。实验二:选取健康大鼠,持续电刺激支配其胰岛的副交感神经,测定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浓度,结果如图2。(4)开始刺激后,血糖浓度将_,原因是_ (5)图2中胰高血糖素浓度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胰岛素制剂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若要证实该结论,可在胰岛组织中注射_,通过检测注射前后其周围血液中_的浓度变化来确定。【答案】(1)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大鼠生长的影响(2)垂体和胰腺 单位体重注射量乘以

52、体重(3)促进大鼠生长(及加强生长激素的促生长作用) 大于(4)降低 胰岛素浓度升高和胰高血糖素浓度降低,促进了组织细胞加速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抑制了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化为葡萄糖(5)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解析】(1)图1的横坐标为注射生理盐水、胰岛素、生长激素、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的天数,纵坐标为体重,可推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胰岛素和生长素对大鼠生长的影响。(2)为排除体内的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的影响,手术应切除垂体和胰腺,在动物实验中,每次注射试剂的量应按照单位体重注射量乘以体重来计算。(3)注射胰岛素的大鼠的体重大于注射生理盐水的大鼠的体重,说明胰岛素具有促进大鼠生长的作用。据图,注射胰岛

53、素和生长激素的大鼠的体重大于注射生长激素的大鼠的体重,也大于注射脂岛素的大鼠的体重,说明胰岛素与生长激素共同作用的效应大于它们单独作用之和。(4)据图2,开始刺激后,胰岛素浓度上升,胰高血糖素浓度下降,血糖浓度将下降。(5)若要证实胰岛素直接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可在胰岛组织中注射胰岛素,再检测注射前后期周围血液中胰岛血糖素的浓度变化,胰岛血糖素浓度下降了,即可证明。21. (2010天津卷)血糖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图11是血糖调控模式图,据图回答:(1)当机体处于低血糖状态时,如果机体通过途径使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其主要机理是_分泌增多,促进了_分解成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2)如

54、果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能的原因是胰岛_细胞受损,导致体内_分泌减少。(3)胰腺中调控血糖水平的主要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多肽,它们的合成和加工过程需要_ 、_和_等细胞器直接参与。激素合成时所需的能量,只要由细胞呼吸产生的_直接提供。【答案】(1)胰高血糖素 肝糖原 (2)B 胰岛素(3)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或线粒体) ATP【解析】胰高血糖素是伴随胰岛素由脊椎动物的胰岛A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与胰岛素相对抗,起着增加血糖的作用。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的激素,也是唯一同时促进糖原、蛋白质合成的激素,它由胰岛B细胞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

55、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蛋白质激素的合成与加工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22. (2010新课标全国卷)将同种大鼠分为A、B两组,A组大鼠除去淋巴细胞后,产生抗体的能力丧失;从B组大鼠中获得淋巴细胞并转移到A组大鼠后,发现A组大鼠能够重新获得产生抗体的能力。请回答:(1)上述实验可说明 是免疫反应所需的细胞。(2)为了证明的接受了淋巴细胞的A组大鼠重新获得了产生抗体的能力,需要给A组大鼠注射 ,然后检测相应的抗体。(3)动物体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称为 。在抗体、溶菌酶、淋巴因子和编码抗体的基因这四种物质中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 。在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这三类细胞不属于免疫

56、细胞的是 。【答案】淋巴细胞(或B淋巴细胞)抗原浆细胞(或效应B淋巴细胞)编码抗体的基因 红细胞【解析】因为A组去除淋巴细胞后,产生抗体能力丧失,而重新移植后又获得了产生抗体的能力,因此免疫反应所需要的是淋巴细胞。如果要证明A 产生抗体的能力,就应该给大鼠注射抗原,从而刺激其产生相应的抗体。抗原进入动物体内后,通过体液免疫的过程,可以使浆细胞(效应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从而消灭抗原。编码抗体的基因属于遗传物质,红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2009高考真题之内环境与稳态、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二)】1. (2009广东卷)19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体内环境稳

57、态 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答案】B【解析】维持体内环境稳态,需要消化,呼吸 循环 泌尿系统直接参与,还需要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与外界环境有关,当外界环境变化超出人体调节能力的时候,内环境稳态就处于失调状态。2.(2009上海卷)8.下列人体不同种类的体液之间,电解质浓度差别最大的一组是A. 血浆与组织液的B. 组织液与细胞内液的蛋白质C. 血浆与组织液的D. 组织液与淋巴液的【答案】B【解析

58、】细胞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需要多种酶共同参与,酶大多为蛋白质,因而细胞内液与组织液在蛋白质浓度上相差较大。3.(2009海南卷)9.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 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B. 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C. 细胞内、外的、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D. 运动后、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血浆中有很多无机离子比如Na+等,对维持血浆渗透压有重要作用。细胞内、外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消耗ATP。4.(2009北京卷)31.(14分)某人在持续几天咳嗽后发热,经诊断是细菌感染

59、引发了肺炎。用药后得以康复。请回答问题:(1)侵入人体的细菌是一种发热激活物,通过一系列反应引起人体发热。体温过高时,人体新陈代谢加快,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 ,耗氧量 ;由于供氧不足,肌肉组织中 含量增高,病人会感觉肌肉酸痛。(2)人的体温是由位于 的 中枢调控的。(3)发热到体温恢复正常的过程中,人体的 和 系统参与了调节,最终实现稳态。【答案】(1)增多 增大 乳酸 (2)下丘脑 体温调节 (3)神经 免疫【解析】(1)人体体温过高时,新陈代谢加快,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增多,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供氧不足时,肌肉组织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导致肌肉组织中的乳酸含量升高,从而使人感觉肌肉酸

60、痛。(2)人体体温调节中枢是: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3)从发热到体温恢复正常的过程,也是一个体温调节的过程。体温调节是指: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 体温调节中枢 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所以此过程中有神经系统的参与。发热是身体对病毒或病菌入侵所产生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有利于抵抗入侵的病毒和病菌,是人体正在发动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一个过程,所以此过程也有免疫系统的参与。5.(2009广东卷)17右图中曲线表示某健康成年人分别饮1升清水及饮1升生理盐水后的尿生成速率。错误

61、的叙述是 A饮清水后约1h,尿生成速率达到峰值 B饮清水后0.5h,血液中的抗利尿素浓度降低 C在3h内,饮清水较饮生理盐水产生的尿量多 D3h后两条曲线将不再交叉或重叠【答案】D【解析】抗利尿激素调节人体的水平衡,抗利尿激素降低,尿量增加。据图可知,A C两项正确,因为饮清水后0.5h尿量大量增加,所以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B项正确,3h后,尿生成速率趋于稳定,两条曲线将可能重叠。6.(2009海南卷)7.正常人若一次饮完1000ml清水后。立即测量尿流量。下列能正确从输尿管流出的尿流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人的水的调节。正常人若一次饮完1000ml清水后通过消化系统

62、吸收会使体液中水分增加,集体会通过排尿排出机体多于的水分,最后会保持正常的稳定。7.(2009福建卷)26(25分)回答下列、题.人体体温能够保持相对恒定,是由于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请回答:(1)当身体的冷觉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时,产生的兴奋由 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可引起 分泌增多,该激素作用于全身细胞,提高细胞代谢的速度,增加产热量;在38的高温环境中,人体主要通过 方式散热。(2)当体内有炎症时会出现发热现象,这有利于吞噬细胞和抗菌物质等转移炎症区,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此过程属于 免疫。人体注射乙型流感疫苗后,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产生的相应 不能识别并作用于侵入机体的甲型

63、H1N1流感病毒。【答案】(1)传入神经 甲状腺激素(或肾上腺素) 汗液蒸发(2)非特异性 抗体个效应T细胞8(2009四川卷)30.(22分)回答下列、两个小题。.将小鼠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成一种特定的细胞(命名为M细胞),再将M细胞移植到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细胞被特定药物破坏的小鼠)体内,然后小鼠的血糖浓度,结果如图所示(虚线表示正常小鼠的血糖浓度值)。请回答相关问题:(1)实验用的胚胎干细胞取自小鼠的早期囊胚,取出胚胎后一般用酶将其分散成单个细胞。(2)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定M细胞已具有细胞的功能。说明判定的理由。(3)用胰岛素基因片段做探针,对小鼠胚胎干细胞和M细胞进行检测。请在下表的

64、空格中填上检测结果(用“+”表示能检测到,用“-”表示不能检测到)。用探针检测细胞的DNA用探针检测细胞的RNA胚胎干细胞M细胞胚胎干细胞M细胞上述实验结果表明,胚胎干细胞通过定向分化为M细胞。(4)若将M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重组细胞能否分化为其他类型细胞?,请说明理由。【答案】.(1)胰蛋白酶 (2)胰岛B 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 (3)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胰岛素基因的表达) (4)能 细胞核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细胞核的全能性)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如下:1.糖尿病的机制;2.细胞的全能性和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1糖尿病的机制 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

65、无法合成胰岛素来降血糖,血糖浓度过高随尿排出,导致糖尿病的产生。本题中通过曲线反应了未移植M细胞和移植M细胞下血糖浓度的变化,可见移植M细胞血糖浓度降低,显然M细胞发挥了胰岛B细胞的功能2细胞的全能性和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第(4)小问中考查了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的原因,即细胞核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第(3)问中通过表格的形式要求学生补充实验的结果,首先学生要明确这里的M细胞是通过小鼠的胚胎干细胞经过细胞增殖、分化而产生的,由于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所以M细胞和胚胎干细胞的DNA是一样的,然而细胞分化的实质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追究到原因就是相同的DNA转录形成了不同的RNA,进一步合成了不

66、同的蛋白质,所以M细胞和胚胎干细胞中的RNA是不一样的,从而在进行DNA探针杂交试验时出现了如表格中显示的杂交结果。9(2009广东卷)34.(8分)妊娠期糖尿病(简称GDM)是一种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糖代谢异常妊娠并发症,孕妇患GDM后血糖调节能力下降,对胎儿发育和自身健康带来多种负面影响。以下是某位孕妇的GDM筛检报告,请你完善。(一)目的、对象目的:GDM筛检。受检者:姓名,妊娠25周。(二)筛检方法受检者禁食12小时后,抽取其静脉血(血样品号:0h),然后在5分钟内口服完400mL葡萄糖水(含75g葡萄糖),开始服糖后1小时、2小时、3小时分别抽取其静脉血(血样品号分别为1h、2h和3h

67、)。测定所采集各血样品中的血糖浓度。判定方法:4个样品中有3个血糖浓度大于或等于参考值即可判定为患GDM。(三)结果与分析检测报告如下:由此可判定该孕妇 。(四)讨论(1)若GDM患者想了解病因是否为自身胰岛分泌功能异常,则需要测定血液中的 和 的浓度。(2)请根据血糖调节有关知识,解释要求受检者在5分钟内服完葡萄糖水的原因。(3)相当一部分GDM患者在产后会康复。请简述康复后她们体内血糖水平偏高时的血糖调节过程。【答案】(三)患 GDM (四)(1)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2)如果服糖时间不控制而随意延长,则会影响测定结果,且如果血糖浓度在短时间内上升不够高,则不能了解受检者血糖调节的最大能力。

68、(3)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减少,从而使血糖降至正常水平。【解析】 本题考查了血糖调节的知识。根据图表所示数据可知,三项数据测定值均高于参考值,所以该孕妇患GDM,胰岛的分泌功能,由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共同维持,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本题还考查了现实生活中血糖调节异常病症的知识,如第二小题,解释了检测血糖水平的方法,第三小题关于血糖调节过程的考查,相对容易,许多同学都知道是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1.(2009上海卷)35.(12分)图1表示下丘脑参与的部分调节过程,AD代表激素,表示过程。据图回答。(1

69、)下丘脑在维持人体水和电解质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图1中激素A的名称是_。(2)饥饿状态下,导致血糖升高的神经调节过程是:低血糖刺激下丘脑,一方面引起_的反射性兴奋,并由神经调节肝脏的代谢,另一方面经由_,促进_和胰岛细胞分泌激素B和C,以协同升血糖。(3)给成年的肥胖者一次性口服足量的浓葡萄糖溶液后,测定血液中葡萄糖和胰岛素浓度,结果如图2。1)开始时的30min内,血糖上升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小肠腔中的葡萄糖通过_方式被吸收入血液。30min后,在较高浓度_的调节下,肝细胞内的反应过程_(填图1中的数字符号)显著加强,使血糖恢复正常。2)图2表明口服葡萄糖后,肥胖者与非肥胖者在血糖浓度及胰岛素分泌

70、量两方面的差异分别是_。这一事实说明肥胖者胰岛素调节血糖的效率低,肥胖是导致_的危险因素。【答案】(1)抗利尿激素 (2)延髓糖中枢 交感神经 肾上腺髓质(3)1)主动运输和扩散 胰岛素 、 2)两者血糖浓度的变化基本相同;肥胖者的胰岛素分泌量明显高于非肥胖 2型糖尿病12.(2009全国卷)4为防止甲型H1N1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有人建议接种人流感疫苗,接种人流感疫苗能够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条件之一是:甲型H1N1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具有相同的A侵染部位 B致病机理 C抗原决定簇 D传播途径【答案】C【解析】甲型H1N1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具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所以接种人流感疫苗能够预防甲型H1N

71、1流感。故选C。13.(09浙江卷)2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了人体深部的组织细胞并大量繁殖,下列关于该菌的细胞呼吸类型和消灭该菌首先要通过的免疫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A无氧呼吸和体液免疫 B无氧呼吸和细胞免疫C有氧呼吸和体液免疫 D有氧呼吸和细胞免疫【答案】B【解析】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了人体深部的组织细胞并大量繁殖,可见该菌的细胞呼吸类型是无氧呼吸,消灭该菌首先要通过细胞免疫的途径。故选B。14.(2009广东理基)54某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人体不会产生相应的 A浆细胞 B记忆淋巴细胞 C过敏反应 D免疫反应.w.w.zxxk.c.o.m【答案】C【解析】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时,体液免疫过

72、程中会产生浆细胞和记忆淋巴细胞,而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物质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因此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人体不会产生相应的过敏反应。15.(2009四川卷)5.病原体对不同免疫状态小鼠的感染进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吞噬细胞缺陷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受损,特异性免疫也无法产生BB细胞缺陷小鼠虽无法合成抗体,但仍能对胞内寄生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CT细胞缺陷小鼠体内的抗原呈递作用不能完成,体液免疫无法产生D正常小鼠免疫产生的淋巴因子,加强了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对肥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了免疫的相关的知识。A中吞噬细胞缺陷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受损,

73、特异性免疫可以进行,因为抗原不一定要通过吞噬细胞暴露,可以直接传递给T、B淋巴细胞完成特异性免疫的过程;B细胞缺陷小鼠虽无法合成抗体,但可以通过细胞免疫对胞内寄生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B正确;C中T细胞缺陷小鼠体内的抗原呈递作用不能完成,但体液免疫中抗原是可以直接传递给B细胞完成体液免疫的;D中淋巴因子是通过激活溶酶体释放相关的酶而加强了效应T细胞对靶细胞的裂解作用的。16.(2009重庆卷)4.如果给人注射灭活的甲型流感病毒,可预防甲型流感,那么灭活病毒在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正确的是A. B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B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B. 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C. 吞

74、噬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细胞,能产生相应的抗体D. 淋巴细胞吞噬该病毒后形成记忆细胞,能释放白细胞介素【答案】B【解析】效应B细胞不能使靶细胞裂解;吞噬细胞不能形成效应细胞,记忆细胞不能释放白细胞介素,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直接判断选择支的正误。此题为容易题,识记类。17.(2009广东卷)28.关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H5N1禽流感病毒的有关比较,正确的是A. 均使感染者发烧,因此两者抗原相同B. 感染不同的人后所引起的患病程度可能不同C. 感染正常人体后均能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D. 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而改变传染性【答案】BCD【解析】病毒作为抗原,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75、,所以A选项不对18.(2009上海卷)2.下列疾病中,由病毒引起的是A. 白化病B. 炭疽病C. 结核病D. 狂犬病【答案】D【解析】白化病是一种遗传病,由基因控制;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二者都是细菌不是病毒;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19(2009上海卷)23.人体内往往存在着针对一种病毒的不同抗体,合理解释的是A. 病毒表面往往存在多种蛋白质分子B. 病毒基因在细胞内能高效复制C. 病毒表面往往存在多个同种蛋白质分子D. 病毒基因在细胞内能高效表达【答案】A【解析】一种病毒表面往往有多种蛋白质分子,刺激机体产生针对这种病毒的

76、不同抗体。20(2009上海卷)27.甲型N1H1流感病毒能在宿主细胞内繁殖,其主要原因是该病毒A. 基因组变异过快B. 基因复制和表达过程过于简单C. 基因和蛋白质的结构与宿主的相似性很高D. 利用宿主细胞的酶完成基因复制和表达【答案】D【解析】病毒是专营性胞内寄生生物,缺少代谢必须的酶及场所,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在宿主细胞内借助宿主细胞的酶系统来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及蛋白质的合成。21.(2009天津卷)7.(14分)人的血型是由红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的。左表为A型和O型血的红细胞表面抗原及其决定基因,右图为某家庭的血型遗传图谱。血型A红细胞裂面A抗原有抗原决定基因(显性)O无(隐性)据图表回答问

77、题:(1)控制人血型的基因位于 (常/性)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 。(2)母婴血型不合易引起新生儿溶血症。原因是在母亲妊娠期间,胎儿红细胞可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剌激母体产生新的血型抗体。该抗体又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红细胞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可引起红细胞破裂。因个体差异,母体产生的血型抗体量及进入胎儿体内的量不同,当胎儿体内的抗体达到一定量时,导致较多红细胞破裂,表现为新生儿溶血症。II-1出现新生儿溶血症,引起该病的抗原是 。母婴血型不合 (一定/不一定)发生新生儿溶血症。II-2的溶血症状较II-1严重。原因是第一胎后,母体已产生 ,当相同抗原再次剌激时,母体快速产生大量血型抗体,引起II-2

78、溶血加重。新生儿胃肠功能不健全,可直接吸收母乳蛋白。当溶血症新生儿哺母乳后,病情加重,其可能的原因是 。(3)若II-4出现新生儿溶血症,其基因型最有可能是 。【答案】(1)常 若IA在X染色体上,女孩应全部为A型血,若IA在Y染色体上,女孩应全部为O型血。 (2)胎儿红细胞表面A抗原 不一定 记忆细胞母乳中含有(引起溶血症的)血型抗体 (3)IAi【解析】本题考查遗传与免疫有关的知识。(1)假设IA在X染色体上,则女孩应全部为A型血;若IA只在Y染色体上,则女孩应全部为O型血与题意不符,所以控制人血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2)II-1 为A型血,II-1出现新生儿溶血症,引起该病的抗原是胎

79、儿红细胞表面的A抗原。母婴血型不合不一定发生新生儿溶血症。II-2的溶血症状较II-1重,原因是第一胎后,母体已产生记忆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剌激时,母体会快速产生大量血型抗体,从而使II-2溶血加重。新生儿胃肠功能不健全,可直接吸收母乳蛋白。当溶血症新生儿哺母乳后,病情加重,其可能的原因是母乳中含有引起溶血症的血型抗体。(3)若II-4出现新生儿溶血症,其基因型最有可能是IAi。22.(2009广东卷)29.(8分)下图表示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做出应答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为 细胞,为 细胞。(2)与功能上的区别是 ,由分化为的过程中,细胞核内的 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该分子

80、的作用是作为 的模板。(3)抗体从在细胞内合成到分泌至细胞外的过程为 。(4)过程表示 ,过程表示 。【答案】(1)T B(2)可以分泌抗体而不能 mRNA 合成蛋白质(3)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胞外(4)将抗原传递给 病菌(抗原)直接刺激 【解析】本题考查了特异性免疫,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合成分泌蛋白的过程,及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由图抗体可推知7为效应B细胞,再推知B细胞和T细胞,在准确推断细胞类型的基础上,判断细胞间功能的区别,并推出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中合成蛋白质的模板是mRNA。图中还表达了病菌(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的过程。23.(2009上海理综卷)六、(本题15分)在人类历史上,

81、出现过多次由各种病毒引起的大规模传染病,近几年爆发了非典(SARS)、情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科学家对病毒形态结构、繁殖特点和传播方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1)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的病原体属于病毒,它们的结构简单,由 和 组成,病毒只能生活在活生物的生物体细胞内,这种生活方式称为 。(2)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混合型重组流感病毒,此病毒发生重组的是 。(3)某同学参加传染病防治宣传活动,绘制了病毒增殖的示意图,其中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B.C.D.(4)下表是各种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下表。传染病主要传播方式非典接

82、触传播乙肝艾滋病 体液传播禽流感 甲型H1N1流感(5)某地对一段时间内流感发病情况作了统计(见右图)。图中曲线在a点钱快速上升的原因是 a点以后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是患者体内形成了 。(6)有些人在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的预防以及治疗初期,会选择服用抗生素。你认为这种做法合适吗?利用生物学知识说明理由。 (7)甲型H1N1流感在墨西哥爆发后,墨西哥人为提醒人们预防甲型H1N1流感,给城市的雕塑上戴上了口罩(见右图)。戴口罩是一个很好的预防措施,写出除此以外另两个预防措施。 。【答案】(1)蛋白质;核酸;寄生。(2)RNA(遗传物质;基因;核酸)(3)C(4)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空气(飞沫)传播(5

83、)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抗体(6)不合适;理由是抗生素只是对细菌有效。(7)注射疫苗;采用隔离措施(定期消毒;避免手部接触眼睛、鼻及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等)【解析】(5)随着感染人数的增加,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速度加快,以后发病人数减少是因为经过治疗人体产生了抗体所致。(6)抗生素是由微生物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菌作用一类代谢物,主要作用于细菌。(7)防治传染病传播的方法主要有:控制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24.(2009海南卷)请回答与机体免疫有关的问题:(1)体液免疫的初次免疫反应与第二次免疫反应相比较,产生抗体更多的是_(2)某种病原微生物()初次侵入机体后,

84、经_细胞摄取和处理,使的_暴露出来,并传递给_,然后再传递给相应的B淋巴细胞。B淋巴增殖分化能形成两种细胞,其中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甲)是_;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对同种抗原作出增殖、分化等快速反应能力的细胞(乙)是_;当机体再次受到和另一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时,细胞乙只能对发生免疫反应。细胞乙不能对发生免疫反应的原因是_。【答案】(1)第二次免疫反应 (2)吞噬 抗原 T淋巴细胞 浆细胞(或效应B细胞)记忆细胞 两种病原体的抗原不同(2分)【解析】本题考查免疫调节。(1)第二次免疫反应由于已经存在大量记忆细胞,所以会产生更多抗体。(2)当病原体侵入的时候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使病原体的抗原暴露,

85、并传递给T淋巴细胞,然后再传递给相应的B淋巴细胞,使B淋巴增殖分化能形成两种细胞一种是记忆B细胞可以发生二次免疫,一种是浆细胞可以产生抗体。记忆B细胞只能对发生免疫反应,不能对发生免疫反应的原因是和两种病原体的抗原不同。【2011最新模拟题之内环境与稳态、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二)】1. (2011年江苏省淮安市高三第四次调研测试)下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人的肝脏细胞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直接来源于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A【解析】由“组织液与组织细胞、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以进行物质的相互交换;组织液与淋巴液、淋巴液与血液之间物质只能单向传递”的特点可推出图中的甲、乙、丙和丁

86、分别为组织液、血浆、淋巴液和细胞内液。人的肝脏细胞只能从其生活的组织液中获取营养物质。2.( 2011届广西桂林中学高三高考模拟)在日本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中发现部分获救者由于建筑物的倒塌造成肌肉受挤压坏死,造成了“挤压综合症”,患者出现了血红蛋白尿,导致肾功能衰竭而死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刚获救时,伤者内环境稳态未遭到破坏B.刚获救时,伤者不宜立即食用高脂肪、高蛋白类食品C.刚获救时,伤者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增多D.肾功能衰竭而去世的原因是遇难者体内血浆渗透压过低【答案】B【解析】由于长时间在废墟中被困,水分和无机盐被大量消耗,造成脱水和体内渗透压下降,内环境稳态未遭到破坏

87、,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减少,AC错误;高脂肪、高蛋白类食品在体内消化及之后的代谢需要消耗水,伤者不宜立即食用,B正确。心肾功能衰竭主要是由于体内代谢废物过多,血浆渗透压过高所致,D错误。3(2011届广东省高三全真高考模拟)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下列不正确的是切除小白鼠的垂体后,其血液中的生长激素含量减少饭后胰岛素分泌增加,使血糖浓度下降激素、酶和抗体发挥作用后立即被灭活水的平衡、体温等稳定,都与下丘脑有关【答案】C【解析】酶和抗体发挥作用不会立即被灭活。4(2011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

88、抗利尿激素增加B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答案】D【解析】渗透压升高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A错误;若体温升高。会降低酶促反应速率,B错误;细胞代谢的场所在细胞内,C错误。5. (2011届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高三临门一脚)通过手术获得损毁部分下丘脑却能存活的大鼠,进行了相关研究。下列结果可能的是( ) A刺激下肢无反应 B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C体温平衡无法维持 D尿量减少【答案】C【解析】A选项描述的反应中枢在大脑皮层或脊髓,不符合题意;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

89、放激素通过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来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下丘脑受损毁后,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B不符合题意;下丘脑是生理性体温调节中枢,C符合题意;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以使尿量减少,受损毁后,尿量增加,D不符合题意。6. (2011北京市海淀区高三查漏补缺)血糖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下图为人体部分血糖调控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通过图中和过程可同时促进肝糖原的合成和脂肪转化成葡萄糖B低血糖状态时,除图中途径外还可通过肌糖原的分解使血糖恢复正常C高血糖状态时,过程可使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进而使血糖恢复正常D在血糖调控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可以通过反馈影响胰岛素的分泌【答案

90、】D【解析】过程是在血糖浓度较低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引起的,应该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A错误;肌糖原不能分解变成血液中的葡萄糖,B错误;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C错误;整个血糖调节过程就是反馈调节,D正确。7. (2011届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第五次模拟)将外毒素(毒性物质)经过0.30.4%甲醛处理,获得类毒素(无毒物质),然后,用类毒素免疫动物,在动物血清中获得抗毒素(可用于疾病治疗)。上述过程如下:下列关于外毒素、类毒素和抗毒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外毒素是抗原 B类毒素是抗原 C类毒素是疫苗 D抗毒素是疫苗【答案】D【解析】抗毒素应该是抗体。8.( 2011届安徽省名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91、)下列各项关于正常人体内发生的生理活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而导致靶细胞死亡,不属于细胞凋亡 B激素、神经递质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C健康人因低血糖而惊厥昏迷的直接原因是胰高血糖素分泌不足 D激素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种类完全不同【答案】B【解析】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通过细胞间的信息传递而使靶细胞内与凋亡有关的基因表达从而使被病毒侵染的细胞得到清除,属于细胞凋亡,A错;人体需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和神经递质,才能维持其含量的动态平衡和功能的正常进行,C对;健康人因低血糖而惊厥昏迷的直接原因是血糖供应不足而导致的脑细胞供能不足,C错;胰

92、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共同起作用才能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比如两者都可以作用于肝细胞,调节肝糖原与血糖的相互转化,D错。9(2011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模拟)人体的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中,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环境温度下降,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B接受抗原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C血液中钙盐不足,引起肌肉抽搐 D饮食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答案】C【解析】ABD都属于正常的调节过程。10(2011届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高三综合测试)取两组健康小鼠,一组破坏胰岛B细胞,一组不做处理(对照),则实验组小鼠 A血糖浓度下降 B排尿量增加 C糖原合成减少 D胰

93、高血糖素浓度不变【答案】BC【解析】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实验组小鼠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升高,尿糖增多,尿量增大;糖原合成减少。11(2011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第一次统一模拟)以下关于蛋白质及其对应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A动物激素都是蛋白质,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调节作用B生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能通过反馈调节维持血糖平衡D神经递质受体位于突触前膜,能与递质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答案】C【解析】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A错误;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B错误;神经递质受体位于突触后膜,D错误。12. (2011届河南省焦作

94、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下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当环境温度为25时,单位时间机体产热量基本不发生变化B当环境温度从,从时间t1到时间t2,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造成的C时间t2以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D时间t3以后,产热量小于散热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体温调节及同学们的识图能力。解答本题要从深入理解题目图示的各时间段曲线的变化趋势来入手,特别要弄清楚几个拐点产生的原因(即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产热小于散热,体温降低)。正常人体单位时间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由图可以看出,25时和t3以后,机体散热量保持恒定,说明此时机体

95、产热量基本不发生变化,A正确,D错误。从高温环境初到低温环境,由于温差的存在,物理散热加快,随后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但从总体上,与25相比,10时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都增加,BC正确。13.(2011届甘肃省天水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长期营养不良容易导致机体组织水肿B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胰岛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C糖尿病患者的尿多,是因为其代谢旺盛,产生的水比一般人多D病毒感染人体后,机体先通过细胞免疫阻止病毒播散,再通过体液免疫来彻底消灭【答案】A 14.(2011届黑龙江省哈九中高三第二次模拟)HIV能通过细胞表面的CD4(一

96、种受体蛋白)识别T细胞(如图甲),如果给AIDS患者大量注射用CD4修饰过的红细胞,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如图乙)。因HIV在红细胞内无法增殖,红细胞成为HIV的“陷阱细胞”。这为治疗AIDS提供了新的思路。据材料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CD4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BHIV通过攻击红细胞可使人的免疫功能全部丧失C红细胞可作为“陷阱细胞”与其结构有关D入侵到红细胞的HIV随红细胞凋亡后可被免疫系统清除【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生物必修三中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从题干我们知道CD4是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颜色反应;HIV攻击人体的T细胞使人体的免疫功能全部丧失;体内衰老死亡的细胞

97、可以被免疫系统清除。15(2011宁夏模拟)在炎热夏季,我们从室外进入空调屋后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冷觉感受器兴奋 体温调节中枢生理性增强 皮肤血管舒张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 机体耗氧量降低 A B C D【答案】B【解析】当人由高温环境到低温环境后,冷觉感受器兴奋,生理性体温调节中枢兴奋,皮肤血管收缩,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机体耗氧量增加。16(2011山东烟台)2009年8月,我国率先研制出预防甲型H1N1病毒的疫苗,甲型H1N1疫苗在人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A刺激吞噬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B刺激效应T细胞产生相应抗体C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与甲型H1N

98、1特异性结合的抗体D使甲型H1N1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表面【答案】C【解析】疫苗与甲型H1N1病毒具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其进入人体后可刺激吞噬细胞识别并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刺激B细胞分化为相应的效应B细胞,产生能够与甲型H1N1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同时T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并产生淋巴因子进行细胞免疫。在过敏反应中,与过敏原接触后机会产生相应的抗体,这些抗体会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表面,正常机体免疫反应不出现该现象。17(2011河南洛阳)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轻松和愉快的心态会使T细胞提高对病毒、肿瘤的监控,间接引起抗体生

99、成能力的提高,使人的免疫能力增加。这表明不健康的心态会导致A细胞免疫提高,体液免疫降低 B细胞免疫降低,体液免疫提高C细胞免疫提高,体液免疫提高 D细胞免疫降低,体液免疫降低【答案】D【解析】由题意可知,轻松和轻松和愉快的心态会使T细胞提高对病毒、肿瘤的监控,不健康的心态将会导致T细胞功能下降,而T细胞不仅参与细胞免疫还参与体液免疫,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降低。18. (2011湖北十校联考)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饥饿状态下,若a表示小肠的细胞,则B端的胰高血糖素含量高于A端B在寒冷状态下,若a表示甲状腺的细胞,则B端的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A端C在

100、皮肤过敏状态下,若a表示过敏处的皮肤细胞,则B端的血浆蛋白含量低于A端D在正常状态下,若a表示肝脏的细胞,则B端的尿素含量高于A端【答案】A【解析】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细胞,促使其内糖元水解成葡萄糖;小肠的细胞不利用胰高血糖素,也不会产生胰高血糖素,若a表示小肠的细胞,则B端的胰高血糖素含量和A端相等,A错误。在寒冷状态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若a表示甲状腺的细胞,则B端的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A端,B正确。过敏状态下,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渗出,若a表示过敏处的皮肤细胞,则B端的血浆蛋白含量低于A端,C正确。肝脏具有解毒功能,可以把血液中的氨转变成尿素;在正常状态下,若a表示肝脏的细胞

101、,则B端的尿素含量高于A端,D正确。19(2011河南汝阳一高模拟)胰岛素使机体的血糖浓度下降,当给动物注射大剂量胰岛素时,动物因血糖下降而休克,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使机体血糖浓度升高,促进休克后动物清醒。利用上述原理及以下提供的条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证明胰高血糖素能使机体的血糖浓度升高。实验材料及用品:小白鼠20只、鼠笼、胰岛素溶液、胰高血糖素溶液、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灌胃器、注射器。选择体重相近的健康小白鼠按照下表分别进行处理、填写预期结果。实验组别实验处理方法预期结果(下一步)实验处理方法预期结果【答案】实验组别实验处理方法预期结果(下一步)实验处理方法预期结果A组(对照组

102、)(5只)注射生理盐水清醒-清醒B组(5只)C组(5只)D组(5只)注射等量胰岛素休克注射生理盐水未清醒注射等量胰高血糖素溶液清醒注射等量葡萄糖注射液清醒【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血糖的调节过程,属于考纲分析推断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知道血糖的调节基本过程。个别同学对血糖的调节了解的不够,模糊,所以才会做错。20(2011浙江著名中学)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烧伤科实验室里,烧伤科主任韩春茂和他的助手们在一只老鼠背上开了一个1厘米见方的口子,然后覆盖上一块薄薄的“人工皮肤”, 3周后裸鼠身上原有的皮肤和人工皮肤,慢慢地融合在一起。所用的老鼠从出生时,就没有毛,也没有胸腺,是专为实验用的免疫缺陷老鼠

103、。韩春茂主任利用干细胞“长出”了皮肤细胞 。他们的“人工皮肤”正在向临床应用转化,如果这项技术应用于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可以大大加速创口的愈合,为广大烧伤病人带来了福音。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时利用没有胸腺的老鼠是防止移植皮肤后发生免疫反应。胸腺可以产生_细胞,该细胞在_免疫中起重要作用。(2)利用干细胞“长出”了皮肤细胞是利用的_技术。(3)给烧伤病人提供的“人工皮肤”,人工皮肤构成了人体的第_道防线,属于_免疫。如果不是取自烧伤病人的细胞培养而成的,那么机体就会把移植的皮肤当做_来攻击。【答案】T淋巴细胞 细胞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一 非特异性 抗原【解析】在器官移植中,组织相容

104、性抗原不同就会发生免疫反应,所以利用没有胸腺的小鼠;胸腺是形成T淋巴细胞的场所,而材料中除去小鼠胸腺进行实验,说明T淋巴细胞与器官移植中发生免疫反应有关。培养皮肤细胞利用的动物细胞培养技术。21.(2011届湖南省长沙一中高三第七次月考)如图1和图2是人体免疫调节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图1中进行增殖分化的细胞是,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人体患天花、伤寒等疾病后,终生不再感染。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人体消灭病原体的主要过程是(用箭头和图中的文字、数字序号表示)。细胞G的名称是,其作用是。外来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与过程有关(填图1或图2)。使细胞C增殖分化有两种信号刺激,一种信号是,另一种信号是

105、。在抗原、淋巴因子、溶菌酶和编码抗体的基因这四种物质中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答案】细胞C、细胞E 细胞B、细胞C、细胞E抗原细胞E细胞D沉淀或凝集反应(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用箭头和图中的文字、数字序号表示)效应T细胞 与细胞F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抗原 图2抗原与细胞C的抗原识别受体直接结合 细胞B产生的淋巴因子作用于细胞C抗原和编码抗体的基因【解析】本题考查免疫细胞和免疫过程。准确判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在体液免疫的过程中,有抗体的产生,在细胞免疫的过程中,效应T细胞攻击藏有病毒的宿主细胞。由图示信息可推出细胞A、B、C、D、E、F、G分别为吞噬细胞、T细胞、B

106、细胞、浆细胞、记忆B细胞、浆细胞、宿主细胞和效应T细胞。图一中B细胞和记忆B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T细胞、B细胞和记忆B细胞。当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迅速识别抗原,产生更快、更强的二次免疫反应。在器官移植过程中,免疫系统会对外来器官产生细胞免疫反应。22.(2011届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血液是人体的一种重要组织,它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1)血浆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液pH的相对稳定主要依赖于其中的_物质。(2)血液在体温调节中有重要作用。如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产热量大量增加,通过 的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使皮肤的 ,也使汗液的分泌增多,散热量增

107、加,从而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3)血液具有防御功能。血液中的白细胞能吞噬分解外来的微生物,这属于_免疫。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在_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能导致结核杆菌的宿主细胞裂解死亡的细胞称 。(4)血液中的葡萄糖是重要的供能物质,维持血糖含量相对稳定的激素主要是 (至少两种)等。【答案】(1)缓冲 (2)下丘脑 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大 (3)非特异性 特异性 效应T细胞 (4)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体温和血糖调节、免疫等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23(2011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上学期调研测试)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有甲、乙、丙三种方式,如

108、下图所示。据图分析回答:(1)在紧急状态下,甲模式中,靶腺为甲状腺,则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分泌_激素到达垂体,调节垂体某激素的分泌,进而再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甲状腺激素分泌量的增加,会导致下丘脑和垂体有关激素分泌量减少,此种调节机制称为 调节。在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的同时, 的分泌量也增加,二者协调作用,保证机体应急反应的顺利进行。(2)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中_模式,其分泌量增加的适宜刺激是_。(3)血糖升高,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 ,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丙模式调节分泌量。兴奋在A处传递的主要特点是_。如果为胰岛B细胞提供3H标记的氨基酸,则过

109、一段时间检测,3H将首先在 中出现。随后依次在_中出现,最后在细胞外出现。此过程中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于 过程。(4)在寒冷的环境中,能通过丙方式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其反射弧是 。【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神经体液调节(或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负)反馈 肾上腺素(2)乙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3)胰岛B细胞 单向传递(和突触延搁) 核糖体 内质网、高尔基体 有氧呼吸(4)冷觉(温度)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甲状腺【解析】(1)机体通过神经系统感受外界刺激,下丘脑分泌的是促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的是促激素,这种纵向的调节方式为反馈调节,可维持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的稳定。在

110、机体应急反应中,肾上腺髓质则分泌肾上腺素,引起心脏活动加强,流经肌肉的血量增加,糖原元分解增加,通气改善等。(2)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然后直接转移到垂体中,由垂体释放到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原尿中水的重吸收,使尿液减少,所以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即体内缺水时,抗利尿激素就会分泌增多。(3)使血糖降低的激素只有胰岛素,使血糖升高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A处为突触,兴奋在突触中传递为单向的,只能从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标记氨基酸就是跟踪分泌蛋白的移动途径。合成蛋白质的部位在核糖体,随后进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加工、包装

111、,然后由高尔基小泡包着排出细胞外,整个过程需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提供能量。(4)注意感受器有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之分,接受寒冷刺激的应为冷觉感受器;另注意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24. (2011届上海市吴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下列为人体几种免疫细胞参与机体免疫的两种机制的图解,其中的字母编号表示细胞类型或由它们产生的某些物质,数字表示作用过程。请据图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过程表示由 淋巴细胞介导的 免疫;过程至则表示由 淋巴细胞介导的 免疫,两种免疫方式往往是综合存在的。(2)图中编号A是 细胞,编号D 细胞;C是 ;E是 。(3)编号B细胞的作用是 (2分)。 (4)除图示外,人

112、体的免疫细胞还有 ;其作用有: ; ; 。(5)对一肌无力患者治疗时发现,其体内的抗体损伤神经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而导致神经冲动传递受阻。该病属于 (2分)。【答案】(1)B 体液 T 细胞 (2)浆细胞 效应T 抗体 淋巴因子(细胞毒素)(3)记忆抗原,增殖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与浆细胞 (4)吞噬细胞 构成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 在特异性免疫的感应阶段,参与抗原的处理和呈递 在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并予清除(5)自身免疫病【解析】由图示可以看出:免疫过程中,病原微生物没有侵入宿主细胞,且免疫细胞产生的物质(抗体)直接和病原体结合,应为体液免疫过程;该过程主要由B细胞介导,

113、A、B分别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C为抗体。至免疫过程中,病原微生物侵入到宿主细胞中,应为细胞免疫过程;该过程主要由T细胞介导,D为效应T细胞,E为淋巴因子。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都发挥作用。体内的抗体损伤神经突触后膜上乙酸胆碱受体(属于自身成分)是一种自身免疫反应,如果它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25(2011届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考试) 预防和治疗SARS可以有多条途径,如:注射球蛋白像预防肝炎流行一样来预防;重组干扰素用于临床预防、治疗SARS等。以SARS康复病人血液为基础而构建的基因工程单克隆抗体基因库已在上海建成,单克隆抗

114、体可用于SARS的预防与治疗,免除目前直接用SARS康复病人的血清治疗SARS所可能带来的隐患。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在免疫学上,SARS病毒、干扰素、球蛋白分别属于 、 、 。(2)球蛋白由 细胞分泌的,主要分布在 。(3)SARS病毒首次进入人体后,人体会产生免疫反应,以对抗SARS病毒对人体的破坏作用,参与上述人体反应的细胞有 (2分)。(4)当SARS再次流行时,康复的SARS 患者可能不再患病或者被传染上,症状也比较轻,康复得比较快,其原因最可能是 【答案】(1)抗原 淋巴因子 抗体 (2)浆细胞(或效应B细胞)血清(3)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浆细胞(或效应

115、B细胞)(4)康复的SARS患者的血清中有可以杀死SARS病毒的抗体和记忆细胞【解析】 (1)(2)见答案。SARS病毒首次进入人体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发挥作用;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当SARS再次流行时,抗体和记忆细胞能发挥更快、更强烈的二次免疫反应。26. (2011届浙江省台州市高三调考)科学家发现过度肥胖往往造成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过高,胰岛素浓度也偏高。出现这种生理缺陷的原因科学家认为有两种:第一,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刺激反应不敏感。第二,胰岛细胞对血糖浓度变化反应不敏感。现以过度肥胖老鼠为实验对象,研究阿司匹林对矫正肥胖老鼠生理缺陷是否有作用,进行以下实验。材料用具:过

116、度肥胖老鼠若干、阿司匹林药剂、生理盐水、适宜浓度的胰岛素溶液和葡萄糖溶液、注射器等。实验一:探究阿司匹林能否矫正第一种原因引起的生理缺陷实验步骤:(1) ,随机均等分为两组,编号A,B。(2)给A组老鼠注射一定剂量的阿司匹林药剂作为实验组,B组老鼠 作为对照组,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饲养3周。(3)给A、B两组老鼠分别注射等量的适宜浓度的胰岛素溶液,在120分钟内测定老鼠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得到结果如右图。从结果分析得知,阿司匹林 。实验二:探究阿司匹林能否矫正第二种原因引起的生理缺陷实验步骤:(4)方法同实验一的步骤(1),编号C,D。(5)C组为实验组,D组为对照组,方法同实验一的步骤(2)。(

117、6) 。实验结果:C组老鼠的胰岛素浓度始终低于D组老鼠。请用曲线表示实验结果 。【答案】(1)选取生理状况相似的过度肥胖老鼠若干(没有生理状况相似不给分,写出具体生理指标也可)(2)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没等量两字不给分,清水不给分)结论:能矫正第一种原因引起的生理缺陷(或能提高组织细胞对胰岛素刺激的敏感性)(6)给C、D组老鼠注射适量且等量的适宜浓度葡萄糖溶液,在120分钟内测定老鼠血液中胰岛素浓度结果表示:每条曲线1分,两条曲线都要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才给分,曲线趋势都正确但没有标明组别不给分,曲线的起点位置不作要求)【解析】本题考查同学们的实验分析能力和设计能力。两个实验的自变量都为是否使用

118、阿司匹林;实验一要检测的因变量为血糖浓度,实验二要检测的因变量为胰岛素浓度。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要特别注意保持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无关变量的一致性。【2010最新模拟题之内环境与稳态、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二)】1(2010山西太原市)下列有关下丘脑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感受: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机体渗透压升高 B传导:下丘脑可传导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备至大脑皮层C调节: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D分泌:下丘脑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中的重要作用,为容易题。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有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

119、和渗透压调节中枢,能传导兴奋在大脑皮层,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而促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2(2010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一模)稳态概念起源于内环境的稳定,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适用于整个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A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恒定不变B稳态下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含量相对稳定,但成分不断更新C人体、种群、生态系统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均存在稳态D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存在自我调节能力【答案】A【解析】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在某个数值附近上下波动,而不是恒定不变。3( 2010哈六中上学期高三期末)下列有关人体神经

120、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关系的各项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垂体的活动可以直接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B.胰岛A细胞和B细胞的活动可以受到垂体的调节 C.睾丸和卵巢的活动可以间接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D.甲状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答案】B【解析】考查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关系的知识。B,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活动的调节有三方面:血糖浓度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神经调节。4(2010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一模)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病毒感染人体后,机体先通过细胞免疫阻止病毒播散,再通过体液免疫来彻底消灭B、吃一些含卵磷脂较丰富的食物有利于减少脂肪在肝脏中的积累C、在寒冷的环境中

121、,皮肤的血流量增大,以增加热量的供应D、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答案】B【解析】考查内环境、稳态知识。病毒感染后,体内产生了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发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效应。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可以中和、粘附细胞外病毒,使病毒失去活性,失去吸附易感细胞的能力。因此,体液免疫阻止病毒播,抗体最终彻底消灭。在寒冷的环境中,血管收缩,皮肤的血流量变小,以降低热量的散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5(2010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运动员在参加激烈比赛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一定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通过减少抗利尿激素分

122、泌进行调节B产热增多使体温升高,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以维持体温稳定C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酸碱平衡D葡萄糖的大量消耗使血糖浓度偏低,可以通过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进行调节【答案】A【解析】A,抗利尿激素促进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液的排出。当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流渗透压增大,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正常水平。B,体温调节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C,血液中酸碱缓冲物质调节pH平衡,如H2CO3/NaHCO3等,乳酸进入血液,NaHCO3和乳酸反应,得以维持酸碱平衡。D,胰高血糖素促进血糖升高,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使血糖浓度维持

123、相对稳定。6(2010年广东省广州市禺山中学高三理综测试)(多选)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递质、激素、葡萄糖和CO2都是内环境的成分BHCO3 和HPO42等离子 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C人体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内环境D人体的内环境即指体液【答案】AB【解析】人体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C错误;人体的内环境即指细胞外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D错误。7(2010学年度江西省南昌市高三第一次模拟)下列关于人体稳态调节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只能反馈抑制垂体的活动B寒冷环境中,因为产生的热量多,所以

124、散失的也多,体温仍能维持恒定C肾小管上皮细胞有与抗利尿激素特异性结合的糖蛋白D下丘脑受损后,人体的体温和血糖调节能力都将完全丧失 【答案】C【解析】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会对垂体和下丘脑同时产生反馈效应,故A错;寒冷环境中人体温的恒定是通过增加产热和控制散热来共同实现的,故B不正确;抗利尿激素为蛋白质类激素,作用是促进水分的重吸收,靶器官为肾小管,故肾小管应有抗利尿激素的相关受体(糖蛋白),故C正确;人体体温调节中枢是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则不在下丘脑,故下丘脑切除后血糖调节能力影响并不大,故D选项错误。8(2010届临沂质检)下列叙述与内环境稳态的实现,关系最不密切的是()A肾脏不时的排出内环境中

125、多余的尿素、无机盐等B细胞不断地进行有氧呼吸C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的pHD肝脏储存的肝糖原在血糖浓度下降时水解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答案】B【解析】有氧呼吸在细胞内进行。9(2010届广州质检)人体剧烈运动,当肌肉细胞缺氧时,pH是降低还是升高?pH的这种变化是由哪种物质引起的?需何种缓冲物质进行调节()A降低、CO2、NaHCO3 B升高、CO2、H2CO3C降低、乳酸、NaHCO3 D升高、乳酸、NaHCO3【答案】B【解析】当肌肉细胞缺氧时,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会使pH降低。10(2010哈六中上学期高三期末)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淋巴细胞在人体内集中分布的场所( ) A.血液 B.淋巴

126、液 C.组织液 D.淋巴结【答案】C【解析】考查淋巴细胞知识。淋巴液,顾名思义,其中含有较多淋巴细胞,淋巴结属淋巴循环系统一部分,也会分布较多淋巴细胞,血液与淋巴是相通的,淋巴最后会汇总于血液,故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也会进入血液。淋巴细胞很难透过毛细淋巴管壁或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11(2010安徽省马鞍山市中加双语学校高考模拟)某患者血液中甲抗体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甲抗体的浓度天数abA病人在第b天时甲抗体浓度高,说明该病人此时比第a天时病情严重B该抗原再次入侵时,机体产生的相应甲抗体快而且多,可在较短时间内消灭抗原,机体一般不会患病C其它的浆细胞不能合成甲抗体,控

127、制甲抗体合成的基因是该类浆细胞所特有的Db处的浆细胞是由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而形成的【答案】B【解析】抗体浓度高,说明该病人正在对抗病原体,而不能说明病情严重;每种浆细胞都含有相同的基因,区别只是表达不同;b处的浆细胞是由记忆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而形成的。12(2010广东省深圳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有关免疫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A记忆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后都能迅速产生抗体BB细胞、T细胞和浆细胞遇到刺激后都能不断进行分裂C一个浆细胞内的基因数目与其产生的抗体数量是相同的D浆细胞的寿命比记忆B细胞短而所含的内质网相对发达【答案】D【解析】考查免疫知识。A,记忆细胞再次受到相同

128、抗原的刺激后先分化成浆细胞,然后是由浆细胞产生抗体;B,浆细胞遇到刺激后不能再进行分裂;C,浆细胞内的基因数目与其产生的抗体数量没有关系。13(2010江苏省南通市高三第一次模拟)下列关于人体体液免疫中相关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B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C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D记忆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合成分泌抗体【答案】D【解析】考查体液免疫的知识。D,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14(2010江苏省湖西中学高三诊断性考试)人类下列行为一般不会传染艾滋病的是A与艾滋病人共同用餐B与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注射器C与

129、艾滋病人共用剃须刀D输入含有HIV的血液制品 【答案】A【解析】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一般是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而共同用餐一般不会传播。15(2010云南省下学期高三理综模拟)下表是某人感染SARS后体温和体内抗体的变化情况 (体温单位为)。下列说法错误是达式( )日期日一二三四五六日一二三四五六体温()373736.336.836.53737.538.539.539373736.937抗体水平变化无无无无无低低中高高中低低低A该病毒使人体产热增多和散热不畅,在这个过程中维持体温恒定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B病毒的衣壳决定病毒抗原特异性等功能,而核酸控制着病毒的一切性状C当人体被病

130、毒侵入后会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播撒D此人感染了SARS 病毒却能很快痊愈,那么体内产生的抗体一定能免除再次被感染【答案】D【解析】通过读表可知在感染SARS后体温升高,这是由于该病毒能使人体产热增多和散热不畅,该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病毒的衣壳决定着病毒的抗原特异性,核酸控制着病毒的一切性状。在机体被病毒感染时,往往是先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播撒,再通过细胞免疫予以彻底消灭。由于一段时间后抗体水平在体内降到很低直至消失,未必能免除再次被感染。16(2010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第三次检测)关于人体免疫系统中的B细胞和T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分化、发育的

131、场所不同B都能识别和呈递抗原C都参与对病毒的免疫D染色体上含有的遗传信息相同【答案】B【解析】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后,在骨髓中分化为B细胞,转移至胸腺后分化为T细胞,故B细胞和T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不同;B细胞和T细胞都来自造血干细胞,故染色体上含有的遗传信息相同;对病毒,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病毒的散播传染,当病毒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其从靶细胞释放出来,再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故B细胞和T细胞都参与对病毒的免疫;B细胞能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不能呈递抗原,而T细胞则可以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为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17(2010河南省郑州市第一次调研)内环境稳态是机体正常生命

132、活动的必要条件。在外界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人体仍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从而使体内的细胞拥有稳定而适宜的存活环境。请回答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1)如果正常人处于饥饿初期,血液中含量降低的激素是 。(2)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中起决定作用的无机盐离子是 。(3)排泄器官在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穿过 进入组织液,再进入血浆,经由血液循环运送到相关的排泄器官排出体外。(4)春秋季节易发流感,当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内 细胞可产生相应的抗体。(5)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下,机体产热增加,调节这一生理过程的主要神经中枢在 ,产热物质主要是 。(6)维

133、持内环境的稳定要靠复杂的生理调节过程,属于自动调节。例如为了维护体内水量的稳定,在体内水量过多时就增加排水量,在体内水量过少时就减少排水量,这种自动调节作用叫 。【答案】(1)胰岛素;(2)K+; (3)细胞膜; (4)效应B;(5)下丘脑 糖类;(6)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解析】考查了血糖的调节、无机盐的平衡、免疫、水和体温调节等基础知识。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只有胰岛素。K+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Na+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体温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调节具有反馈调节功能,实现稳态。18(2010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二模)下图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方式。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

134、可能涉及到图中的信息传递方式有_(填图中标号)人体对寒冷刺激的感觉中枢是_。信息传递方式较作用范围_。且存在_调节机制。方式的信息传递要通过人体内环境中的_才能完成。信息传递方式中的内分泌腺产生的为胰岛素,其靶细胞为_【答案】 大脑皮层 广泛 反馈 组织液 全身细胞【解析】考查神经体液调节过程。(1)人在寒冷环境中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寒冷条件下,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一方面上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冷觉,另一方面下丘脑合成分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再作用于甲状腺。图中为内分泌腺分泌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可以垂体分泌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为下丘脑分泌激素作用于垂体,为神经调节,三种方式都存在;冷觉

135、感觉中枢为大脑皮层。(2)为激素调节,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广泛,为反馈调节机制。(3)神经传导通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传递,化学信号需要通过内环境的组织液。(4)胰岛素具有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元合成,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因此靶细胞为全身细胞。19(2010届广东省揭阳市高三模拟)健康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下图表示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葡萄糖代谢中的相互关系,当血糖浓度降低时,激素分泌量增加,请据图分析回答:(1)正常人饭后,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激素是图中的。(2)激素的作用结果反过来会影响激素的分泌,该调节方式称为。(3)图中的激素是由细胞分泌的。机体内激素与激素具

136、有协同作用。(4)有人试图通过研磨胰腺的方法获得激素,均未获得成功,由图可知原因是。(5)为了探究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理。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知识准备: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甲状腺是合成、贮存、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器官。 方法步骤:第一步:取健康雄兔15只注射部位消毒后,分别给每只兔注射适量的放射性碘溶液。 第二步:每隔一定时间用放射性测量仪分别测定每只兔子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记录并计算平均值。第三步:3天后将15只实验兔随机均分为A、B、C三组。第四步:向A组注射一定量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溶液,向 B组注射等量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溶液向C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第五步:每隔一

137、定时间,分别测定三组兔子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记录并计算平均值。 回答下列问题:指出上述实验方法步骤第一步中的两处不严谨之处:。如果实验步骤第一步改正后,实施整个实验,请你预测最终实验结果: A、B、C三组兔子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平均值从高到低排列的顺序是。【答案】(1)激素 (2)反馈调节 (3)胰岛A 肾上腺素 (4)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会被腺泡细胞分泌的蛋白酶分解。(5)应取生长发育状况一致的健康雄兔;向每只兔子注射的放射性碘溶液应该等量 A C B【解析】考查激素调节、对照实验。(1)正常人饭后,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血糖上升,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激素是图中的激素,机体要维持血糖的稳定,就要

138、让其含量下降,加强其去路(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化为非糖物质),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是胰岛素,因此为胰岛素。(2)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3)低血糖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的量增加。(4)答案认为:激素即胰岛素,它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会被腺泡细胞分泌的蛋白酶分解。另外:是否可考虑胰岛素的含量极少。腺泡细胞分泌的蛋白酶的最适PH、最适温度并不明确。(5)对照实验,注意控制无关变量,减少其影响,因此应取生长发育状况一致的健康雄兔;向每只兔子注射的放射性碘溶液应该等量,向A组注射一定量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溶液,则A组甲状腺

139、极少合成甲状腺激素溶液,其甲状腺的放射性碘最难排出,故A组甲状腺的放射性最高;向 B组注射等量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溶液,出现与A相反的结果;向C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C介于A与B之间。故为A C B。20(2010湖北省武汉市高三4月调研)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血糖不断消耗,但其能量仍然稳定在90mg/dL左右。请回答: (1)血液中的葡萄糖通过方式进入肌肉细胞雪在缀胞质基质中氧化分解生成以及少量ATP。 (2)运动基在奔跑的初期,主要依靠来补充血糖;在长跑的后阶段,主要依靠来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 (3)运动过程中,胰岛素与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

140、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4)通过检测运动前后尿液中尿素含量,可以了解运动员比赛过程中蛋白质代谢的情况。理由是。【答案】(1)主动运输;丙酮酸和H; (2)肝糖元的分解;非糖物质(脂肪、蛋白质)转化为葡萄糖; (3)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反馈调节; (4)运动过程中,由于动用非糖物质,蛋白质水解生成氨基酸,氨基酸经脱氨基作用分解为含氮部分(氨基)和不含氮部分,氨基可以转变为尿素而排出体外【解析】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1)糖类食物在人体消化后会形成血糖以主动运输的进入肌肉细胞,在酶的作用首先分解为丙酮酸和H。(2)在运动基在奔跑的初期,体内血糖量的不

141、足,主要依靠贮存在肌肉中肌糖元补充;在长跑的后阶段,蛋白质和脂肪会转化为血糖,为人体提供能量。(3)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元转化为血糖,提高体内血糖含量,而胰岛素的作用相反,这种机制叫反馈调节。(4) 运动过程中,在体内含糖量不足,促使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氨基酸经脱氨基作用分解为含氮部分(氨基)和不含氮部分,不含氮部分转化为糖类,氨基可以转变为尿素而排出体外。21(2010年北京市崇文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请回答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方面的问题:I图甲表示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有关的部分结构及关系。(“+”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1)a细胞为 ,处的激素名称为 ,作用为 (用“

142、+”或“”表示)。(2)当人体进入寒冷环境中,激素C分泌量将 ,导致产热量增加,同时,人体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和体内酶的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II图乙代表缩手反射的反射弧。X、Y、Z为实验位点,其中Z为突触间隙。(1)A代表反射弧的 ,用适宜电流刺激图中的 实验位点,均可产生缩手反射。(2)如果在Y处膜外安放如图所示的灵敏电流表,给予Y点一个适宜刺激电流表指针将发生 次偏转。【答案】I(1)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 甲状腺激素 “-”(2)增加 减少、不变II(1)效应器 X、Y (2)2【解析】本题是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知识的综合考察,涉及体液调节、神经调节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知识的理解、应用、推理判断

143、。I(1)由图示途径,靶器官为甲状腺,分泌激素为甲状腺激素(激素C),则调节该就分泌的的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因此a为下丘脑细胞。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是一个典型的负反馈调节,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共同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而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时,反过来又反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抑制相应激素的分泌。因此为甲状腺激素,其作用是抑制作用。(2)当人进入寒冷环境,热量散失过多,激素C分泌量增多,加速物质氧化分解,使产热量增加,同时通过调节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使尿量减少,减少散热,从而达到有效地体温调节,在相同温度下酶活性不变。因此人体内相

144、应变化为:抗利尿激素含量减少、酶活性不变。II (1)图乙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有图的结构Y附近有神经节,可见B是感受器、则Y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X为传出神经、A为效应器。若选择X、Y、Z为实验刺激点,则刺激X、Y均可引起缩手反射,但是刺激Z突触间隙时,没有神经递质产生,不能引起缩手反射。(2)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因此刺激的是神经纤维,同一部位会产生两次电位逆转,在电流表中会产生两次电流。22(2010北京市东城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血浆是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态的维持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正常情况下,机体血糖浓度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由

145、甲图可知,参与机体血糖调节的激素除肾上腺素外,还有 (填写图中标号及名称),其中表现出相同效应的两种激素是 (填写图中标号)。人体内激素作用的结果往往会反过来影响该激素的分泌,这种方式叫做 调节。(2)下丘脑可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参与血糖的调节。若乙图为调节过程中部分结构示意图,则图中涉及 个神经元,这些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 。已知图中细胞受到刺激后释放的化学递质均为兴奋性递质,若图中b处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则除b处以外,图中可能发生兴奋的部位有 (选填图中字母)(3)血液在人体对抗病原体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吞噬细胞并分解多种病原体,在 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

146、能够对病原体进行必要的摄取和处理,结合其他细胞的作用,使相应细胞受到刺激并经过一系列的增殖分化成为 细胞,分泌特定抗体发挥重要作用。【答案】(1)胰岛素和胰高血糖;反馈 (2)4;组织液;c、d、e(3)非特异性;浆(效应B)【解析】考查激素调节、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知识,(1)血糖调节的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其中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为升血糖激素,胰岛素为降血糖激素;激素调节方式为反馈调节。(2)图中存在四个神经元;神经元所处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根据图判断,能发生兴奋的部位为c、d、e。(3)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起作用,能产生抗体的细

147、胞为浆细胞。23(2010湖北省武汉市高三5月模拟)下图表示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葡萄糖代谢中的相互关系,当血糖浓度降低时,激素分泌量增加,请据图分析回答:(1)1889年科学家发现摘除狗的胰脏后会出现糖尿病症状,因此,他们提出胰脏是分泌“抗糖尿病物质”的器官。同时有人发现结扎胰导管后导致腺泡组织变性,但胰岛不变化,动物也不产生糖尿病症状,该现象说明 。(2)饭后半小时,图中的激素将发生的变化是 。该激素是由图中的分泌的 。(3)激素和激素都作用于肝脏,其作用区别在于 ; ,激素能作用于全身组织而激素不能,请列举另一种能几乎作用于全身组织细胞的激素 。(4)在血糖调节的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

148、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做 。【答案】(1)糖屎病的产生与胰岛有关,而与胰腺泡无关 (2)分泌增加 B细胞(3)激素促进糖原合成 激素促进糖原分解或或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甲状腺激素(或生长激素) (4)反馈调节【解析】本题考查血糖调节。24(2010江苏省无锡市)疫苗对预防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请回答:(1)用某些化学试剂处理病毒,使之失去致病性,可以制成灭活疫苗,但不能用加热杀死病毒的方式制备灭活疫苗,其原因是 。(2)DNA疫苗是目前正在开发的最有潜力的疫苗之一。DNA疫苗注射后,能在接种者体内表达出 。(3)若已接种过某疫苗的人,再次被该病毒感染。请用简单图示(或文字加

149、箭头的形式)表示,其体内体液免疫作用的主要过程 。(4)艾滋病是由HIV所引起的 疾病,主要侵入和隐藏在人体 细胞内部,其形成的DNA嵌人人的染色体,随人体基因一起复制,因而难以研制出能有效抵抗HIV的疫苗。研究发现,HIV虽然侵入了人体,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少数人体内没有复制,而是处于静息状态,这提示我们可以从 着手研究艾滋病的防治方法。【答案】(1)加热可使病毒的蛋白质变性,从而影响蛋白的抗原性(2)抗原蛋白(4)免疫缺陷 T淋巴 抑制HIV的复制(抑制逆转录酶的活性)【解析】考查疫苗的知识。(1)疫苗没有致病性,但保留有抗原性。疫苗的抗原性由病毒表面的抗原决定的。所以不能用加热的方法

150、杀死病毒。(2)DNA疫苗的化学本质是DNA,在接种者体内表达出抗原蛋白,从而使人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形成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3)二次免疫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从而产生大量抗体。(4)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HIV的遗传物质是RNA,在T细胞中,通过逆转录酶合成DNA,然后进行复制。所以可以通过抑制逆转录酶的活性来抑制其复制,从而达到治疗艾滋病的作用。25(2010年合肥六中第一次理科综合模拟考试)下图表示人体内免疫细胞组成的概念图,据图回答:(1) 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是由骨髓中的分化形成的,各种免疫细胞形态和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的结果。(2) 既能

151、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能参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属于图中的(填数字),在特异性免疫中该细胞的作用。(3) 图中所示的以下细胞中,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有(多选)。A记忆细胞BCD(4)记忆B细胞在接触同种抗原时,能迅速,快速产生与抗原结合。(5)抗原可经不同途径刺激相应的细胞形成浆细胞,其途径有:;。【答案】(1)造血干细胞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 摄取、处理、呈递 (3)A B (4)增殖分化 抗体(5)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抗原经吞噬细胞、T细胞呈递给B细胞;记忆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解析】(1)免疫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分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既能参与非特异性

152、免疫,又能参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是吞噬细胞,是图中的;在特异性免疫中,吞噬细胞对抗原进行摄取、处理、呈递;(3)是T细胞、是浆细胞、是效应T细胞,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有记忆细胞和T细胞;(4)记忆B细胞在接触同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与抗原结合,消灭抗原;(5)浆细胞可来自B细胞,也可来自记忆细胞,其中前一种方式可分为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或抗原经吞噬细胞、T细胞呈递给B细胞两种。26(2010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高三高考模拟)去年世界上发现了能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我国参与了抗击甲型H1N1流感的国际性合作,并已经研制出甲型H1N1流感疫苗。下图所示为甲型H1N1病

153、毒在人体细胞中的一些变化以及相关反应。(1)侵入到人体内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往往先通过图中_ _过程(填标号)阻止病毒的散播,再通过图中_过程(填标号)予以消灭。(2)图中b的作用是 ,c的作用是 。(3)人体细胞中蛋白质的合成与甲型H1N1病毒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相比,主要区别是 。(4)注射甲型H1N1流感疫苗可预防甲型H1N1流感,疫苗作用的原理是 。对鸡蛋过敏者不宜注射甲型H1N1流感疫苗,其原因是 。(5)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探究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请简述该实验的设计思路: 。【答案】(1) (2)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使靶细胞裂解,释放其中的抗原 (3)

154、前者有转录过程,后者没有(4)接种疫苗可诱导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获得记忆细胞,当再次侵入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抵抗力 疫苗是在活鸡胚中培养的病毒制成的 (5)用含同位素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和尿嘧啶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分别培养活细胞,再用上述标记的两种细胞培养该病毒,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子代病毒中是否出现放射性【解析】考查病毒侵入人体后发生的特异性免疫知识。(1)病毒侵入人体后,先受到体液免疫作用以防止病毒散播,然后再通过细胞免疫将其消灭。(2)图中b是抗体,作用是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c是效应T细胞,作用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其中的抗原。(3)人体细胞中蛋白质的合成过

155、程包括转录和翻译。由图可知,甲型H1N1病毒蛋白质的合成只有翻译过程。(4)接种疫苗可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获得记忆细胞,当同一种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更强更快的抵抗力。甲型H1N1病毒疫苗是在活鸡胚中培养的病毒制成的,对鸡蛋过敏的人接种该种疫苗也会发生过敏反应。(5)选择同位素标记法,探究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需选择二者特有的组成物质。DNA特有的组成物质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RNA特有的组成物质是尿嘧啶核糖核苷酸。27(2010河南省开封市高三模拟)近年来世界上发现了能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的甲型H1N1病毒,我国参与了抗击甲流感的国际性合作,并已研制出甲流感的疫苗。

156、要研制甲流感疫苗,必须知道其大分子物质,请设计实验探究禽流感病毒的物质组成。(1)实验原理:RNA液在浓盐酸中与苔黑酚试剂共热显绿色。还需补充的两个实验原理是: (2)设计一个记录实验结果的表格。(3)去掉病毒中某种大分子成分的简便方法是 。(4)为防止甲型H1N1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接种甲流感疫苗提高人体免疫力的理由: 。【答案】1)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显紫色DNA液与二苯胺试剂共热显蓝色(2)试剂双缩脲试剂二苯胺试剂苔黑酚现象结论(3)酶处理(4)获得相应的记忆细胞。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解析】考查H1N1的

157、物质组成的实验设计。(1)病毒的化学成分一般是蛋白质、DNA或RNA。我们要探究其成分是蛋白质和DNA还是蛋白质和RNA,从题目提供的条件来看(RNA液在浓盐酸中与苔黑酚试剂共热显绿色),应该采用DNA和蛋白质与有关试剂作用,产生颜色反应的方法来鉴定。(2)该实验是探究DNA、RNA和蛋白质,所以实验结果的记录表格应包括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并根据此现象得出结论。(3)掉大分子成分最简便的方法当然是酶处理。(4)接种疫苗,人体内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应答。28(2010江西省南昌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频繁爆发了禽流

158、感疫情。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已经设立了专门的防治基金。科技部宣布我国已研制成功人用禽流感疫苗。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在转基因微生物细胞内由抗体基因到合成禽流感抗体要经过_两个阶段。2)当人感染禽流感病毒时,较好的治疗方法是直接注射康复患者的血清,因为血清中含有抵抗该病毒的抗体,产生抗体的细胞可由_细胞分化而来。3)禽流感病毒存在高致病改麦低致病性两种类型,某同学想探究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A是否可以作为高致病性流感病毒B的疫苗,请你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作答:实验目的:探究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A是否可作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B的疫苗实验原理:通过接种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A,_; 当_侵入时,机体_ _

159、。实验材料和用具:健康家禽若干只、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A、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B、不含病毒的特殊培养液、注射器等(提示:可用特殊培养液配制一定浓度的禽流感病毒,但浓度和剂量不作要求)实验过程:第一步:取健康家禽若干只,均等地分为两组,甲组为实验组,乙组为对照组;第二步:_;第三步:一段时间后,_。【答案】(1)转录和翻译(漏答或答错均不得分)(2)B细胞和记忆(B)细胞(3)可刺激家禽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B由于有记忆细胞,会更快地产生数量更多的抗体用于抵抗病毒的入侵。(4)第二步:在甲组体内注射用特殊培养液配制的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A,在乙组内注射等量的特殊培养液。第三步:

160、再分别给甲、乙两组注射等量的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B,观察两组家禽的生活状况。【解析】考查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的免疫的知识。(1)抗体是蛋白质,由基因到合成蛋白质的过程需经历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2)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浆细胞是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化形成。(3)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A是否可作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B的疫苗。实验自变量是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A,因变量是机体是否患有高致病性禽流感。原创题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O2、CO2、血红蛋白、H十 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C纤维蛋白原、Ca2十、载体 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答案】D

161、【解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过氧化氢酶存在于细胞内,载体位于细胞膜上,都不在细胞外液中,自然不是内环境的成分。2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正常人体内环境的特征是( )A血浆的酸碱度近中性,pH为7.357.45 B血浆的渗透压低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C男性每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约 1215g D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低于37【答案】A【解析】血浆的渗透压等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血红蛋白的含量不属于内环境的特征。细胞外液的温度维持在37左右。3通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中( )A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 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C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

162、 D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答案】A【解析】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代谢产物增加时,就使得组织液渗透压增大,表现出组织液生成增多由于淋巴是组织液渗透到毛细淋巴管内形成的,且单向渗入血浆,故组织液增加的同时,淋巴的生成亦增加。4毛细淋巴管阻塞,会引起( ) A组织发生水肿 B组织发生脱水C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降低 D组织细胞大量死亡【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有关淋巴循环的意义,淋巴循环能够把从毛细血管中流失到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回收到血液中,一旦毛细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中部分蛋白质无法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使组织液渗透压增大,毛细血管中的水分透过毛细血管壁渗透到组织液中,发生组织水肿。5下列生理过程能

163、在内环境中发生的是( )A分泌蛋白的合成 B生长素的分泌C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 D乳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答案】D【解析】分泌蛋白的合成发生在核糖体中;生长素的分泌发生在植物细胞中;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6.下列关于渗透压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颗粒对水的吸引力B溶液中溶质颗粒越多则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之亦然C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HCO3、HPO42【答案】D【解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Cl,而HCO3、HPO42主要和酸碱度的调节有关。7右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

164、意图,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B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C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D若为肝脏细胞,则处的氧气浓度高于处【答案】D【解析】分别为细胞内液、淋巴、组织液、血浆。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中的蛋白质不能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8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上不起作用的是( )A肝脏根据体内需要增加或减少释放入血液中的葡萄糖量B肺根据需要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C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答案】D【解析】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9下图

165、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为养料和氧气D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答案】C【解析】如果通过图的直观表示,很容易错选D。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有关系统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图中依次需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完成。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为养料和氧气,为CO2及H2O、无机盐、尿素等代谢废物。可用简明短语表述为: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102011年1月美国科考队员登上了南极“冰盖之颠”。他们生理上出

166、现的适应性变化,耗氧量、尿量、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A减少、减少、不变 B增加、增加、不变C增加、减少、不变 D增加、增加、降低【答案】B【解析】人是恒温动物,为了维持体温的恒定,在寒冷环境下代谢增强,耗氧量会增加,同时产生的尿量也会随之增多。但由于体温的恒定,酶的活性保持不变。11下列关于动物内环境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盐等物质的含量有关B氧进入血液的红细胞中可视为进入内环境CpH的调节只通过神经调节实现D人体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会引起组织水肿【答案】A【解析】红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组成,B项错误;pH的调节需要通过神经、体液等共同调节,C项错误;人体血液中

167、尿素含量过高并会引起组织水肿,D项错误。12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范畴的是( )A细胞中DNA含量相对稳定 B血浆渗透压相对稳定C血糖含量相对稳定 D血浆pH相对稳定【答案】A【解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所构成的液体环境,而DNA属于细胞内物质。13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小腿抽搐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尿毒症 组织水肿A B C D【答案】B【解析】小腿抽搐可能是由于血浆中缺Ca2+引起的。尿毒症是体内尿素等有害物质不能排出体外而造成的。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在组织间隙滞留引起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红细胞中蛋白质结构改变,导致了细胞结构

168、和功能改变。14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过氧化氢酶、载体、抗体、血浆蛋白不都是内环境的成分B丙酮酸氧化分解成CO2和H2O发生在细胞外液中C当血液的化学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生病D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总是保持恒定不变【答案】A【解析】过氧化氢酶、载体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抗体、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项正确;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中,B项错误;当血液的化学成分稳定时,并不能说明人一定不会生病,C项错误;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并不是保持恒定不变,D项错误。15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含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当某种原因使

169、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这项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 )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D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答案】B【解析】内环境中各种理化性质和成分是相对稳定的,当内环境中的成分出现变化时,表明机体的组织或细胞可能出现了问题。本题中转氨酶在血浆中的含量是一定的,当转氨酶的量增多时,可作为肝炎的一个诊断指标,所以B项是正确的。细胞代谢所产生的一些物质进入内环境,会引起内环境的轻微变动,内环境中存在一些缓冲物质,可使内环境保持动态平

170、衡。16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活必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 BpH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C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答案】D【解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17. 正常人感到口渴时,其体内( )A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B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减少C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增强 D下丘脑中的渴觉中枢兴奋【答案】C【解析】人感到口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增加

171、,渴觉在大脑皮层形成。18. 2011年1月份内蒙古呼伦贝尔现零下466度极寒天气。在寒冷环境中,人体立毛肌会竖起。此时 ( )A机体不再散 B骨骼肌产热减少 C 皮肤血流量增大 D 下丘脑和肾上腺分泌功能都增强19运动员进行长时间运动如铁人三项赛时,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胰岛B细胞分泌增多,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B长时间运动机体消耗大量能量,因而血糖浓度会不断降低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发生变化,说明人体内环境处于不稳定状态D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脂肪的分解,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要【答案】D【解析】胰岛B细胞分泌的是胰岛素。正常人因为血糖调节

172、机制,即使长时间运动,血糖也不会不断降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发生变化,正是人体内环境维持稳态的一种调节,以保障血糖平衡,二者的含量最终也会恢复到相对稳定的状态。D选项正是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升高的机理。20下图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a、b、c、d表示信息分子,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Bc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的,e表示水的重吸收过程Cd表示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D信息分子参与的a、c、d调节过程均存在反馈调节【答案】A【解析】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是由垂体分泌的。21右图中a表示某种物质,b表示相关细胞,两者关系描述

173、正确的是( )A如果a表示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肌肉细胞b,将导致血糖含量上升B如果a表示神经递质,b表示神经细胞,此时b会兴奋C如果a表示抗原分子,b可能是效应B(浆)细胞或记忆B细胞D如果a表示甲状腺激素,b可能是下丘脑细胞,也可能是垂体细胞【答案】D【解析】胰高血糖素可以升高血糖,但是肌肉中的肌糖原是不能水解产生葡萄糖补充血糖。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抗原分子可以被记忆细胞识别,但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甲状腺激素的调节时一种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可以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228岁的小明因一次意外不幸使得他的下丘脑受到损伤,可能会导致他的()

174、睾丸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到影响 体温调节受到影响 血糖调节受到影响 水平衡的调节受到影响 言语活动功能障碍A B C D【答案】D【解析】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从而通过垂体分泌相应的促激素作用于相应的腺体。另外,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还与血糖的调节有关。23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免疫球蛋白与病菌结合后抑制该病菌的繁殖过程属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只有受到抗原刺激后,才能形成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C当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时,可引起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或免疫缺陷病等D一种抗原只能与一种抗体或浆

175、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答案】B【解析】免疫球蛋白与病菌结合后抑制该病菌的繁殖过程是通过抗体实现的免疫,是体液免疫。淋巴细胞只有受到抗原刺激后才能分化成特异性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当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时,引起免疫缺陷病;免疫反应过强引起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24.下列人体在不同环境或状态下其体内发生的生理现象,与下丘脑关系最小的是( )A饥饿状态下,胰高血糖素的增多对胰岛B细胞的影响B由于口渴引起的尿量的大量减少C过度紧张、情绪激动时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增多D极端寒冷环境中骨骼肌打颤【答案】A【解析】在饥饿状态下,血糖浓度降

176、低,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多,胰高血糖素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A符合题意。口渴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此时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经垂体释放后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减少,B不符合题意;过度紧张、情绪激动时,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间接促进甲状腺产生甲状腺激素,故C不符合题意;下丘脑是生理性体温调节中枢,D不符合题意。25当甲型流感病毒肆虐,引起全球恐慌的时候,我国迅速研发出“甲流感疫苗”并在许多地方有计划地接种,有效化解了重大疫情危机。接种该疫苗后在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 )AB细胞、T细胞和浆细胞遇到刺激后都不断进行分裂BT细胞受刺激后释放

177、淋巴因子和形成相应的效应T细胞C吞噬细胞受刺激后能特异性识别甲型H1N1流感病毒D“甲流感疫苗”与病毒结合使其失去侵染宿主细胞的能力【答案】B【解析】“甲流感疫苗”作为抗原进入人体,不能与病毒结合,而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但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不具有特异性。浆细胞属高度特化的细胞,不会进行分裂。26下图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Aa代表浆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泌抗体,抗体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Bb代表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泌淋巴因子,淋巴因子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Cc代表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中的抗原裂解死亡Dd代表吞

178、噬细胞,摄取处理后的抗原可呈递给T细胞【答案】D【解析】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和分泌抗体。淋巴因子可增强免疫细胞的作用,而不能与抗原结合;效应T细胞可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使抗原失去藏身之所,而不是将抗原裂解。27.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10年7月21日消息,器官移植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但这项技术也存在器官来源不足、排异反应难以避免等弊端。如今,随着美国生物技术公司Organovo开发出一款生物打印机,可利用患者自身细胞“打印”静脉,这些问题也将迎刃而解。或许,医生有朝一日可以“按需打印”活体器官,包括血管和完整的器官。下列关于器官移植的说法,错误的

179、是 A排斥反应主要是T细胞作用的结果 B发生排斥反应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膜的外表面有糖蛋白 C用细胞“打印”静脉主要涉及到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D只要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不会发生排斥反应【答案】D【解析】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二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但仍会发生排斥反应,因此病人还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28右图分别代表不同的细胞、A表示物质,符合该模型的是( )A效应T细胞,被病原体侵染的细胞,A抗体B传出神经元,传入神经元,A神经递质C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垂体细胞,A促甲状腺激素D甲状腺细胞,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A甲

180、状腺激素【答案】D【解析】该模型表示的是细胞产生物质A,分泌到细胞外, 并作用在细胞的特殊受体上。A选项中,效应T细胞并不能产生抗体。B选项中,兴奋应由传入神经元通过神经中枢传到传出神经元(参与膝跳反射弧的神经细胞有传入神经细胞和传出神经细胞)。C选项中,A应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才符合模型。29.下图所示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人体后病毒和T细胞的浓度变化曲线。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HIV对人体T细胞有攻击作用,所以人体一旦被HIV侵入就丧失了细胞免疫功能B.HIV的增殖速率与T细胞的增殖速率成正比C.人体的免疫系统不能识别HIVD.艾滋病病人的T细胞大量减少,免疫系统功

181、能被破坏,该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同学们免疫缺陷病形成机制的理解。解题时,要看清图示中HIV浓度和T细胞浓度的变化规律,然后再联系HIV和T细胞的关系、细胞免疫过程进行解答。图中表示HIV与T细胞之间的消长关系,初期当HIV攻击免疫系统时,T细胞受到刺激增殖,T细胞增多,HIV降低;当HIV攻击T细胞后,T细胞大量死亡,HIV随之增长。由此可看出,HIV刚侵入人体时,机体仍有细胞免疫功能;HIV的增殖速率与T细胞的增殖速率并不成正比;当T细胞被HIV攻击大量减少时,免疫功能被破坏,其他病原体乘虚而入,最终导致机体死亡。29下图表示

182、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体细胞中的一些变化以及相关反应。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1和B细胞都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B细胞2的作用是使靶细胞裂解暴露病原体C合成a所需原料及合成场所都是由人体细胞提供的D注射的疫苗可直接刺激细胞3产生大量物质b【答案】D【解析】吞噬细胞将病毒吞噬、处理,暴露出抗原决定簇,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呈递给T细胞,即此题的细胞1。细胞1产生效应T细胞,与被病毒寄生的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放出a。细胞1还可以放出淋巴因子,帮助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再与a发生特异性结合,彻底消灭抗原。疫苗作用于记忆细胞,而细胞3是效应B细胞,所以不正确。30.

183、预防流感的有效方法是接种流感疫苗。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当向人体注入流感灭活疫苗后,机体发生细胞免疫产生抗体 接种过流感疫苗的健康人也可能在短期内不止一次地患流感 从免疫学角度考虑,流感患者可以通过输入淋巴因子进行治疗 从免疫学角度考虑,流感患者可以通过输入流感病毒疫苗进行治疗 A. B. C. D.【答案】B【解析】混淆抗体和淋巴因子的作用容易错选。当向人体注入流感疫苗后,机体将发生体液免疫,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前者产生大量抗体将流感病毒予以清除,后者能在一定时间内存在,随时监察再次入侵的流感病毒。接种过流感疫苗的健康人也可能在短期内不止一次地患流感,一方面由于

184、流感病毒的毒性较强;另一方面流感病毒基因为不稳定的单链RNA,易突变,使原来的疫苗失去效用。通过输入淋巴因子可以增强各种免疫细胞的作用,所以流感患者可以通过输入淋巴因子,进行免疫治疗,增强机体免疫力。从免疫学角度考虑,流感患者可以通过输入流感病毒抗体进行治疗,疫苗只能用于预防。312010年11月的亚运会上,运动员在进行剧烈运动时,但是在机体调节机制的作用下,仍然能够保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通过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进行调节B维持体温的稳定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C剧烈运动时,由于消耗大量能量,血糖含量下降,导致胰岛素分泌量减少D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

185、血液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pH相对稳定【答案】A【解析】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通过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进行调节;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包括体温调节基本都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血液中多余的乳酸由缓冲物NaHCO3来中和。32.运动员进行长时间运动如铁人三项赛时,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胰岛B细胞分泌增多,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B长时间运动机体消耗大量能量,因而血糖浓度会不断降低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发生变化,说明人体内环境处于不稳定状态D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元和脂肪的分解,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要【答案】D【解析】胰岛B细胞分泌的是胰岛素。正常人因为血

186、糖调节机制,即使长时间运动,血糖也不会不断降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发生变化,正是人体内环境维持稳态的一种调节,以保障血糖平衡,二者的含量最终也会恢复到相对稳定的状态。D选项正是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升高的机理。33.下列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BT细胞和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不同C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但不能识别抗原D效应T细胞因能裂解靶细胞从而彻底消灭抗原【答案】D【解析】根据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两者都涉及到T细胞起作用。T细胞在胸腺中分化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浆细胞就是效应B细胞,只能产生抗体。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

187、解后,还需抗体参与,才能彻底消灭抗原。34生物个体内的稳态是指在“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作用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肾上腺、甲状腺、胃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的C组织液是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液体环境D血糖浓度、尿液浓度、体内温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答案】C【解析】递质小泡存在于细胞内;肾上腺、甲状腺产生的分泌物,直接排放到内环境的,胃腺产生的分泌物,直接排放到消化道;血糖浓度、体内温度、细胞外液渗透

188、压的相对稳定属于内环境的稳态。35一个处于安静状态的人,在不同气温中,皮肤血管血液的相对流量如右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皮肤血流量的变化受下丘脑的调节 B. 在AB段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C. 在CD段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加强 D. 在D段以后需及时补充水和无机盐【答案】C【解析】下丘脑中存在体温调节中枢,所以皮肤血流量的变化受下丘脑的调节; 在AB段,外界温度较低,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增加产热; 在CD段温度较高,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加强,增加散热;在D段以后温度过高汗腺分泌加强,散失大量水和无机盐,需及时补充水和无机盐。36给下列实验动物饮用等量的清水,与对照组动物相比,一段

189、时间后尿量会明显减少的是( ) A摄入过多食盐的动物 B甲状腺机能亢进的动物 C切除垂体的动物 D输液不久后的动物【答案】A【解析】考查内环境渗透压的调节,理解尿量变化与渗透压改变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摄入过多食盐,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多,尿量会明显减少。37下丘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枢纽,在调节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a引起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b引起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Cc引起下丘脑分泌胰高血糖素Dd引起下丘脑产生电位变化【答案】D 【解析】综合考查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生理作用,明确胰岛素和胰高血糖是由胰岛分泌

190、的是解题的突破口。血糖含量降低,下丘脑可通过神经调节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但下丘脑不能分泌胰高血糖素。38下图为人体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M细胞主要在二次免疫时起作用B图中“某物质”最可能是淋巴因子C人乳头瘤病毒侵入人体后,也需要该免疫过程对其发挥作用DE细胞接触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答案】D 【解析】考查免疫的过程和机理,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是浆细胞分泌抗体,消灭抗原,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是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应注意区别。图示免疫过程为体液免疫,E代表浆细胞,而不是效应T细胞。39(12分)生理学家将人体的肝脏形容为一个

191、巨大的生化工厂,许多重要的生化反应都在这里完成。图A为肝脏组织示意图,图B表示内环境各成分及其与细胞间的关系,请分析回答:图A 图B (1)肝脏是形成尿素的主要场所,所以相对于a端,b端的尿素含量会_,氧气的浓度_,二氧化碳的含量_。 (2)肝脏在血糖平衡的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进入肝脏a端血液中的血糖浓度较高(如饭后一段时间),那么b端血液中的血糖浓度相对_;如果进入肝脏a端血液中的血糖浓度较低(如饥饿时),那么b端血液中的血糖浓度相对_。(3)胰岛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来调节血糖浓度,如果图A所示为胰岛组织,当a端血液中的血糖浓度较高(如饭后一段时间),那么b端血液中的

192、胰岛素含量会_;当a端血液中的血糖浓度较低(如饥饿时),那么b端血液中的胰高血糖素含量会_。b端相对于a端,其血糖浓度相对_。(4)从图B组织液与血浆的关系来看,导致组织水肿的因素很多,但直接的生理因素是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相对渗透压的变化。当组织由于过敏反应释放组织胺后,会导致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异常增大,在这种状况下,组织液的相对渗透压_ (大于、小于)血浆的渗透压,引起组织水肿。长期的营养不良就会导致血浆蛋白的合成减少,血浆的相对渗透压_ (大于、小于)组织液的渗透压,引起组织水肿。肾小球的通透性加强就会导致血浆蛋白滤入原尿,而肾小管又不能将其重吸收,在这种状况下,组织液的相对渗透压_ (大于

193、、小于)血浆的渗透压,引起组织水肿。在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代谢减慢,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减少,在这种状况下,血浆的相对渗透压_ (大于、小于)组织液的渗透压,引起组织水肿。【答案】(1)较高 较低 较高 (2)较低 较高 (3)增加 增加 较低 (4)大于 小于 大于 小于【解析】分析图A可知,血流方向ab,由题意可知,尿素是在肝脏合成并运输到肾脏排出,所以b端尿素含量较高;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经过血液循环运输的,氧气参与组织细胞的代谢,二氧化碳则是代谢产物,所以b端氧气浓度较低,二氧化碳浓度较高。饭后一段时间,由于机体对食物进行了消化吸收,血糖浓度升高,此时胰岛素会升高,促进血糖转化成肝糖原,造

194、成b端葡萄糖浓度相对较低;当饥饿时,血糖浓度低,胰高血糖素会升高,促进肝糖原分解,使b端葡萄糖浓度升高。当组织由于过敏反应释放组织胺后,会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进而引起血浆蛋白渗出进入组织中,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血液渗透压降低,最终造成组织液渗透压大于血浆渗透压;长期的营养不良就会导致血浆蛋白的合成减少,血浆的相对渗透压小于组织液渗透压;肾小球的通透性加强就会导致血浆蛋白通过渗透作用进入原尿,而肾小管又不能将其重吸收时,血浆的渗透压降低,造成组织液的相对渗透压大于血浆的渗透压;在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代谢减慢时,组织液中的物质不能及时被细胞利用而在累积且被用来合成其他物质,导致组织液渗透压

195、升高。40下图1是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过程,英文字母表示细胞),请据图回答( 填写字母):(1)参与过程的细胞除了T细胞外,还有 细胞。(2)由图1可知,B和C细胞均由A细胞 而来。(3)E和F经过过程后,能直接发挥免疫作用的分别是 细胞和 细胞。(4)图1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至少写出3种),而细胞识别的结构基础和物质基础是 。(5)若该抗原为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 细胞。(6)某患者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健康眼睛也将失明,这在免疫学上称自身免疫病,主要致病过程如图2。写出下列编号所代表的物质或结构名称: ; 。【答案】(1

196、)吞噬 (2)分化 (3)效应T 浆 (4)B、C、D、E、F 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5)T (6)抗原 淋巴因子【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A:骨髓造血干细胞,B:T细胞,C:B细胞,D:效应T细胞,E:记忆T细胞,F:记忆B细胞,G:浆细胞(1)过程为抗原刺激B细胞引起体液免疫,因此参与过程的细胞除了T细胞外,还有吞噬细胞。(2)由图1可知,B和C细胞均由A细胞分化而来。(3)E和F经过过程后,能直接发挥免疫作用的分别是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4)图1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C、D、E、F,而细胞识别的结构基础和物质基础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5)若该抗原为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

197、要对象是T细胞。(6)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为抗原、为淋巴因子、为记忆B细胞,为浆细胞。41.下图为血糖调节示意图,图中的、代表生理过程,a、b代表相应的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a、b分别代表_、_。(2)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是_,葡萄糖进入细胞后可首先被分解成_,然后再进入线粒体被彻底氧化分解。(3)在血糖的调节过程中,图中的a、b作用的结果又会分别影响a、b的分泌,属于_调节。(4)糖尿病分为型糖尿病和型糖尿病。其中型糖尿病因胰岛素分泌缺乏,需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对

198、胰岛素不够敏感,其可能的原因是组织细胞膜上 _不足。【答案】(1)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2)主动运输 丙酮酸 (3)反馈调节(4)胰岛素受体【解析】该题考查了血糖调节的机制,根据图中“升高血糖”、“降低血糖”来判断激素类型,再根据激素的作用原理分析型糖尿病的病因。a可使血糖升高,所以a是胰高血糖,b可使血糖降低,所以b是胰岛素。葡萄糖进入细胞后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再进入线粒体彻底氧化分解。激素的作用需要受体,所以对胰岛素不敏感,可能是靶细胞膜上的受体受损引起的。内环境的稳态考点例析与拓展本文就内环境稳态部分几个重要考点进行了分析。期望帮助同学们在梳理课本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考点一 内

199、环境的概念例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概念。从概念内涵上看,内环境即是细胞外液,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如:中的血红蛋白和中递质小泡;从概念外延上看,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个部分;从组成成分的来源来看,内环境的成分一是来自消化道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如水、无机盐离子、氨基酸、葡萄糖、脂肪酸和维生素;二是来自经肺部气体交换得到的氧气;三是来自细胞代谢产生的代谢产物,如激素、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答案:A变式1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

200、内环境中的是( )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解析: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和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分别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核糖体中,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发生在外界环境消化道中,只有A项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间隙(组织液)。答案:A 拓展:1混淆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如把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也作为内环境的组分,血浆蛋白一般位于血浆内,血红蛋白则位于红细胞内。2把外环境理解成内环境,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系统管道跟外界直接相通连,都不属于内环境。3混淆递质小泡和神经递质概念,后者可在内环境中。4几类常见

201、细胞的内环境细胞红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组织细胞(如肝细胞)内环境血浆血浆和组织液淋巴和组织液组织液5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理解内环境环境概念考点二 内环境的稳态及与人体健康例2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B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从肺排出CNa+、K+以重吸收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D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内环境与稳态的知识。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主要通过血浆的运输与缓冲,因此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通过血液中的缓冲物质来调节,Na+、K+等主要以主动运输的方式从

202、消化道上皮细胞吸收进入血液和淋巴。答案:D变式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3-、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解析:人体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维持内环境稳态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网络。血红蛋白正常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血浆成分。 答案:A变式2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小腿抽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尿毒症组织水肿ABCD解析:抽搐由于缺血钙。尿毒症可能由于肾功能病变或者

203、说机体内有害物质含量过高。因某种原因导致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或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就会相应地造成血浆的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加,这时组织液增加,就会出现组织水肿。答案:B拓展:组织水肿原因可能有: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全身性水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淋巴回流受阻;过敏性物质引起过敏性水肿;营养不良引起时血浆蛋白合成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考点三 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对血浆pH的反馈调节例3(2008临沂模拟)人体剧烈运动,当肌肉细胞缺氧时,pH是降低还是升高?pH的这种变化是由哪种物质引起的?需何种缓冲物质进行调节( )A降低、CO2、NaHCO3 B

204、升高、CO2、H2CO3C降低、乳酸、NaHCO3 D升高、乳酸、NaHCO3解析:本题考查了人体内维持pH相对稳定的机制,当肌肉进行无氧呼吸时会产生乳酸,从而使pH下降,而NaHCO3可以与乳酸反应产生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分解生成CO2,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从而维持内环境中pH的相对稳定。答案:C变式1关于稳态的实现,下列叙述有误的是( )A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pHB肾脏不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无机盐等C细胞不断地进行有氧呼吸D肝脏储存的肝糖原在血糖浓度下降时分解并且不断地释放入血液解析:正常机体通过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05、叫做稳态。A、B、D三项均是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调节过程;C项只能使内环境中的CO2含量增加。答案:C拓展:调节血浆pH除了NaHCO3/ H2CO3外,还有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等缓冲物质。准确理解概念及联系,解答信息分析题【典型例题】生理学家将人体的肝脏形容为一个巨大的生化工厂,许多重要的生化反应都在这里完成。图A为肝脏组织示意图,图B表示内环境各成分及其与细胞间的关系,请分析回答:图A 图B (1)肝脏是形成尿素的主要场所,所以相对于a端,b端的尿素含量会_,氧气的浓度_,二氧化碳的含量_。 (2)肝脏在血糖平衡的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进入肝脏a端血液中的血糖浓度较高(如饭后一段时间

206、),那么b端血液中的血糖浓度相对_;如果进入肝脏a端血液中的血糖浓度较低(如饥饿时),那么b端血液中的血糖浓度相对_。(3)胰岛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来调节血糖浓度,如果图A所示为胰岛组织,当a端血液中的血糖浓度较高(如饭后一段时间),那么b端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会_;当a端血液中的血糖浓度较低(如饥饿时),那么b端血液中的胰高血糖素含量会_。b端相对于a端,其血糖浓度相对_。(4)从图B组织液与血浆的关系来看,导致组织水肿的因素很多,但直接的生理因素是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相对渗透压的变化。当组织由于过敏反应释放组织胺后,会导致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异常增大,在这种状况下,组织液的相对渗

207、透压_ (大于、小于)血浆的渗透压,引起组织水肿。长期的营养不良就会导致血浆蛋白的合成减少,血浆的相对渗透压_ (大于、小于)组织液的渗透压,引起组织水肿。肾小球的通透性加强就会导致血浆蛋白滤入原尿,而肾小管又不能将其重吸收,在这种状况下,组织液的相对渗透压_ (大于、小于)血浆的渗透压,引起组织水肿。在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代谢减慢,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减少,在这种状况下,血浆的相对渗透压_ (大于、小于)组织液的渗透压,引起组织水肿。【解析】本题要求同学们在熟悉内环境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结合题目所给有关组织水肿成因的相关信息,联系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相应组织、器官或腺体内发生的反应入手解答该

208、题。分析图A可知,血流方向ab,由题意可知,尿素是在肝脏合成并运输到肾脏排出,所以b端尿素含量较高;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经过血液循环运输的,氧气参与组织细胞的代谢,二氧化碳则是代谢产物,所以b端氧气浓度较低,二氧化碳浓度较高。饭后一段时间,由于机体对食物进行了消化吸收,血糖浓度升高,此时胰岛素会升高,促进血糖转化成肝糖原,造成b端葡萄糖浓度相对较低;当饥饿时,血糖浓度低,胰高血糖素会升高,促进肝糖原分解,使b端葡萄糖浓度升高。当组织由于过敏反应释放组织胺后,会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进而引起血浆蛋白渗出进入组织中,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血液渗透压降低,最终造成组织液渗透压大于血浆渗透压;长期的营

209、养不良就会导致血浆蛋白的合成减少,血浆的相对渗透压小于组织液渗透压;肾小球的通透性加强就会导致血浆蛋白通过渗透作用进入原尿,而肾小管又不能将其重吸收时,血浆的渗透压降低,造成组织液的相对渗透压大于血浆的渗透压;在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代谢减慢时,组织液中的物质不能及时被细胞利用而在累积且被用来合成其他物质,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答案】(1)较高 较低 较高 (2)较低 较高 (3)增加 增加 较低 (4)大于 小于 大于 小于【方法技巧】(1)内环境是细胞的生存环境,其成分的变化主要取决于细胞中发生了哪些反应;而细胞中发生的反应又与其所在的组织、器官的功能及整个机体的生理状态相关。如在饥饿状

210、态时,血糖浓度降低,肝细胞中的肝糖元水解成葡萄糖,导致出肝脏的血液中糖含量比进肝脏的多;刚吃过饭后,血糖浓度升高,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合成肝糖元,导致出肝脏的血液中糖含量比进肝脏的少。(2)组织液的来源增加(如过敏反应、营养不良、血浆蛋白滤出等),或去路受阻(如毛细淋巴管受阻)都会引起组织水肿。首次免疫与再次免疫的几点区别 体液免疫是机体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人和动物体的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机体在第一次受到抗原刺激时的体液免疫(即首次免疫)和第二次以上(即再次免疫)时尽管有很多共同之处:都包含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都通过分化产生效应B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都发生抗原抗体复合反应

211、等。但也存在一些显著差别,总结如下:一、产生过程有别形成的途径不同:首次免疫时,抗原吞噬细胞吞噬(暴露抗原决定簇)T细胞B细胞(少数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细胞)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少数记忆B细胞效应B细胞合成分泌抗体抗体与相应抗原发生复合反应;再次免疫时,由记忆B细胞直接感受抗原刺激,并迅速分化产生大量效应B细胞。(“”表示信息呈递过程及方向)二、感受抗原的细胞有别首次免疫时为B细胞,再次免疫时为记忆B细胞。三、反应时间有别由于首次免疫从抗原进入至B细胞接受刺激所花时间较长(尤其是间接呈递抗原时),而再次免疫过程中记忆B细胞直接接受刺激并迅速分化产生大量效应B细胞,因此,再次免疫比首次免疫时所花时

212、间大大缩短。四、发生强度有别首次免疫产生的效应B细胞明显少于再次免疫时所产生的数量,使得首次免疫时抗体的产生速度明显慢于再次免疫,利用这一点可以通过一定方式(注射疫苗进行免疫)使机体在真正接受到致病抗原前就获得对相应抗原的特异性免疫能力。五、记忆时间有别首次免疫时形成的记忆B细胞一般存活的时间较短,而再次免疫时接受到抗原刺激所产生记忆B细胞维持的时间则较长。实践中需要每隔一段时间进行疫苗的再次注射,以强化其对所免疫疾病的特异性免疫能力。六、图像表示有别图示,曲线A1与B表示机体分别受到抗原A和B的刺激后首次免疫的情况,曲线A2示机体在受到抗原A刺激后进行再次免疫的情况,其差别表现在:一是抗体产

213、生的速度不同(曲线的斜率大小),二是抗体的绝对量不同(抗体水平的最高点);三是抗体维持水平不同,再次免疫时高。二、典型例题分析例1(2008全国)人体受到某种抗原刺激后会产生记忆细胞,当其受到同种抗原第二次刺激后 ( )A.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增加B.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长,机体抗体浓度增加C.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减少D.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变,机体抗体浓度减少解析:再次免疫过程中记忆B细胞直接接受刺激并迅速分化产生大量效应B细胞,因此,再次免疫比首次免疫时所持续时间变短,机体产生抗体浓度增加。答案 A 例2(2006全国卷)一般

214、情况下,用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解析:用抗原刺激机体,机体能产生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故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增加,同时机体还能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该细胞可以在体内抗原消失数月乃至数十年以后,仍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则体内所存的相应的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及时将抗原清除。所以尽管两次所用的抗原剂量相等,第二次产生的抗体要比第一次的多得多。故A图符合题意。 答案: A例3(2005上海生物)回

215、答有关免疫问题。(1)抗原的化学成分多为_。当_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与抗原结合时,该细胞被活化,分化出的_细胞,制造大量的抗体分泌到血液中。(2)将一只A品系大鼠的皮肤小片移植到另一只不同品系大鼠的背部,10天后因_反应而脱落,这是_细胞所起的作用。(3)下图表示将抗原注射于兔体内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当注入抗原X,抗体产生量的变化是曲线A。若第8天,同时注射抗原Y和X,图中表示对抗原Y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_;表示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_,其特点是_,这是因为初次免疫反应时产生的_细胞的作用。若第8天不注射抗原X,则以后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变化的是曲线_。B.生物生存所依赖的无机环境因素对生

216、物有重要作用。解析:通过创设情境,考查与免疫有关的知识。(1)由定义知抗原的化学成分多为蛋白质或糖蛋白。B淋巴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分化大量的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可以制造抗体。(2)鼠的免疫系统能识别“自己”排斥“异己”,因而鼠对不同于自己品系的皮肤会产生免疫反应,这里的免疫是细胞免疫,是T淋巴细胞发挥的作用。(3)兔子在第一次接受抗原X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大量的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使抗体的数量增加)和记忆细胞。当抗原X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会大量且迅速分化为效应B细胞,产生更强的免疫效应,因此曲线B表示兔子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曲线C表示对抗原Y的抗体产生量。若在第8天不注射抗原X,则

217、血液中X的抗体含量会一直降低,出现曲线D所示的变化。 答案:(1)蛋白质或糖蛋白 B淋巴 浆(效应B);(2)排异(排斥) T淋巴;(3)C B;第二次免疫应答反应快而强(或反应快,产生的抗体多) 记忆B D例4(2008上海生物)请根据免疫基本原理回答下列问题:(1)能正确表示病毒或病菌侵入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表示第一次感染,表示第二次感染)( )(2)根据病毒入侵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规律,为提高人体对病毒的免疫能力,应采取的措施是向人体注射( )A灭活抗原 B抗体 C抗生素 D抗病毒药物(3)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依靠细胞膜表面的 识别抗原。(4)机体合成的数百万

218、种抗体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是由于抗体分子结构中的 不同。解析:从图中可分析,机体第一次被病毒感染一段时间后,体内会在一段时间内产生一定时的抗体,随着时间的延长,抗体会逐渐消失而减少,但第二次接受感染后,会引起记忆细胞的免疫应答反应,使抗体数量迅速增加,故(1)题选C。根据病毒入侵人体后引起血液中的抗体增多的原理,可以向人体注射灭活的抗原,可以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增加人体的抵抗能力。淋巴细胞依靠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来识别抗原。抗体分子能够识别不同的抗原,是抗原表面的抗原决定簇能够与抗体分子特异性的结合,抗体分子结合抗原则是其分子中的可变区域的氨基酸不同来进行识别的。答案:(1)C (2)A (3)

219、受体(抗原识别受体) (4)氨基酸序列 例5(2009海南卷)请回答与机体免疫有关的问题:(1)体液免疫的初次免疫反应与第二次免疫反应相比较,产生抗体更多的是_ _(2)某种病原微生物()初次侵入机体后,经_细胞摄取和处理,使的_暴露出来,并传递给_,然后再传递给相应的B淋巴细胞。B淋巴增殖分化能形成两种细胞,其中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甲)是_;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对同种抗原作出增殖、分化等快速反应能力的细胞(乙)是_;当机体再次受到和另一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时,细胞乙只能对发生免疫反应。细胞乙不能对发生免疫反应的原因是_。解析:当同样抗原第二次入侵时,能更快的做出反应,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

220、新的记忆细胞,浆细胞再次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它比初次反应更快、产生抗体多、也更强烈;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甲)是效应B细胞;当机体再次受到V1和另一种病原微生物(V2)感染时,细胞乙只能对V1发生免疫反应。细胞乙不能对V2发生免疫反应的原因是两种病原体的抗原不同,免疫具有特异性。答案:(1)第二次免疫反应 (2)吞噬 抗原 T淋巴细胞 浆细胞(或效应B细胞) 记忆细胞 两种病原体的抗原不同典例解读血糖调节模型本文用几个例题解读血糖调节过程中几个重要过程。包括:血糖的来源与去路,激素的调节途径、作用方式、及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帮助学生建立起血糖调节的立体模型。一、 血糖调节的模型1

221、.总体模型注:胰岛素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合成糖元、氧化分解或转变成脂肪,又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元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上升。2.激素的作用方式调节血糖浓度的主要激素都是肽类激素,作用方式如图 二、典型例题解读 例1下图是人体腹腔中小肠、肝脏的血液循环模式图,请据图完成下列问题:(1)饥饿时b中的血糖浓度比c中的血糖浓度_。此时c内血糖能维持100 mg/dL左右水平,其血糖的主要来源是_,同时血液中与血糖调节有关的激素:_和_升高,_降低。(2)肝能将蛋白质分解后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氨转变成无害的

222、尿素。请判断在a、b、c、d血管的血液中含尿素最多的是_。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熟悉小肠、肝脏等内脏器官在血糖调节过程中的作用和联系方式,试题通过模式图的形式呈现;利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1)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入肝血液血糖浓度偏低。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含量,通过强烈促进肝糖元的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升高。肾上腺素促进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升高,二者是协同作用,与胰岛素之间是拮抗作用;因此出肝脏的血液要比入肝脏的血液血糖高;由此可见,肝糖元的合成和分解对维持血糖浓度正常有重要的作用。(2)根据题意,肝脏可将蛋白质脱氨基产生的氨转变成尿素,因此出肝的

223、血液(c)尿素含量多一些。答案:(1)低肝糖元的分解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胰岛素(2)c例2下图为人体内环境中血糖的调节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激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B、激素间存在协同作用又有拮抗作用C激素分泌量的增加可促进肝糖元的分解D结构A代表下丘脑,其分泌的醛固酮在维持血钾和血钠含量的平衡方面有重要作用解析:本题属于生理过程调节图,考查血糖平衡调节,根据掌握的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可以判断出该图解中的结构A为下丘脑,激素为胰岛素,激素为胰高血糖素,激素为肾上腺素,在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胰岛素是降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是升血糖的激素,醛固酮是肾上腺分泌的而不是下丘脑分泌的。

224、答案:C例3下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分泌细胞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的原因是靶细胞膜上有。(2)正常人饭后,胰静脉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激素是 ,该激素是由 分泌的。(3)若分泌细胞为下丘脑细胞,那么靶细胞则为细胞。(4)若图中靶细胞为病原菌,那么参与分泌细胞形成分泌物的细胞器有。(5)如果分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靶细胞能否为垂体细胞? 。试简要说出理由。解析:由图可知,该物质由分泌细胞产生后直接进入血液,再通过血液循环实现对代谢的调节或将病原菌消灭,所以该物质应为激素或抗体;靶细胞可与激素或抗体结合是由于靶细胞膜上具有一种特异性的受体(一种糖蛋白)。

225、 答案: (1)与分泌物特异性结合的糖蛋白(2)胰岛素胰岛B细胞(3)垂体、肾小管和集合管(4)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5)能当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时,会抑制垂体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活动 例4(2007上海)下图表示人体血糖以反馈调节方式保持平衡的模式图(虚线表示神经调节)。请据图回答。 (1)写出AE组织器官名称:A_B_C_D_E_。(2)a中糖皮质激素,则b是_,c是_,d是_。(3)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试据图说明通过反馈调节使血糖浓度降低的主要途径。_。解析:本题通过创设新情境模式,考查血糖调节的有关知识。考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应注意模式图中相关部分的联系的基础上去联系已经学过

226、的知识。血糖调节的神经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胰岛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还可以通过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而促进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所以血糖浓度升高时,通过胰岛素的作用降低血糖。答案:(1)下丘脑 脑垂体 肾上腺 胰脏 肝脏 (2)肾上腺素 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3)通过神经调节使胰岛分泌胰岛素,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 例5(2009上海卷35)图1表示下丘脑参与的部分调节过程,AD代表激素,表示过程。据图回答。(1)下丘脑在维持人体水和电解质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图1中激素A的名称是_。

227、(2)饥饿状态下,导致血糖升高的神经调节过程是:低血糖刺激下丘脑,一方面引起_的反射性兴奋,并由神经调节肝脏的代谢,另一方面经由_,促进_和胰岛细胞分泌激素B和C,以协同升血糖。(3)给成年的肥胖者一次性口服足量的浓葡萄糖溶液后,测定血液中葡萄糖和胰岛素浓度,结果如图2。1)开始时的30min内,血糖上升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小肠腔中的葡萄糖通过_方式被吸收入血液。30min后,在较高浓度_的调节下,肝细胞内的反应过程_(填图1中的数字符号)显著加强,使血糖恢复正常。2)图2表明口服葡萄糖后,肥胖者与非肥胖者在血糖浓度及胰岛素分泌量两方面的差异分别是_。这一事实说明肥胖者胰岛素调节血糖的效率低,肥胖

228、是导致_的危险因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1)下丘脑主要通过分泌抗利尿激素来维持机体的水和电解质平衡;(2)根据示意图可见低血糖时,可以使下丘脑延髓中枢兴奋来调节肝脏代谢升高血糖,同时也可通过交感神经,促进肾上腺髓质和胰岛细胞分泌相关激素来调节血糖。(3)口服浓葡萄糖一段时间,葡萄糖在小肠中通过主动运输和扩散被吸收进血液,血糖会明显上升;而后在机体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作用下,肝脏细胞通过促进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和甘油三酯,使血糖降低恢复到正常水平;对比两幅曲线图可见,肥胖者与非肥胖者口服血糖后血糖含量没什么明显差异,但是胰岛素分泌量肥胖者明显高于非肥胖者,说明肥胖者胰岛素调节血糖能力

229、较弱,胰岛素浓度高而调节能力弱,应该是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能力弱或胰岛素不能与受体结合的结果,这是型糖尿病的病因。答案:(1)抗利尿激素(2)延髓糖中枢 交感神经 肾上腺髓质(3)1)主动运输和扩散 胰岛素 、 2)两者血糖浓度的变化基本相同;肥胖者的胰岛素分泌量明显高于非肥胖 2型糖尿病学习启示:学生不仅学会课本基本概念和原理,也要会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比较抽象的内容,学会用构建模式图的方法来解决,也要注重对与模式图的试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探析血糖调节相关的实验设计实验不仅是生物学科发展的基石,也是生物学学习的重要途径。目前,高考虽然难以考查学生实际操作的情况,但也非常重视对实验内容的考查。

230、这既体现了高考突出能力考查的要求,也对中学生物教学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但很多高中由于教学设备和资源不足,学生基本没有机会动手进行生物实验,解答实验题就成为学生惧怕试题之一。近几年高考对血糖调节中证明胰岛素能降血糖和胰高血糖素能升血糖等相关实验考得较多。解答这类证明性实验其实是有章可循的,掌握了这些规律,在复习时可以事半功倍。1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对于证明性实验,实验目的往往就是题目的问题。实验原理是设计实验步骤的理论依据。它的来源可以是题干,也可以是学过的生物学知识,需要对具体的题目分析后才能确定。其表述的方法一般是先写出整个实验总的原理,再写出主要步骤的依据,切忌写成步骤。考生需将学习过的

231、实验原理和方法,运用到新的实验情景中去分析解决问题。2实验步骤的设计 设计实验步骤常用“四步曲”法:第一步:共性处理实验材料,均等分组并编号。选择实验材料时要注意应用一些表示等量的描述性语言,如:“生长一致的”,“日龄相同的,体重一致的”、“浓度相同”等等。一般情况分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即实验目的;另一组为对照组,往往为处于正常生理状态,作为参照。同时分别编号为A、B或甲、乙,而不用123 避免与实验步骤相混淆。当然有时依题目中所给的信息也可分为多个组。第二步: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处理各组材料。方法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只能有一个实验条件不同(单因子变量),其他条件要注意强调出相同来,这是重要的

232、得分点或失分点。至于变量是什么要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例如:实验组注射胰岛素溶液时,对照组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第三步:相同条件培养(饲养、保温)相同时间。 第四步:观察记录实验现象。3实验结果的预测(预期)对于证明性实验,则结果只有一个,即题目中要证明的内容。只要掌握以上规律,设计实验就不会太困难。但同一个题目并不局限于一种设计思路,关键是题目给了哪些实验材料,你自已打算从中选择哪些材料。因为有时候你的思路不同,所需要的实验材料也不同,就需要你从中进行筛选。例题:利用以下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证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并说明实验原理,预期实验现象。2只健康的小白鼠,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配

233、制的适宜浓度的胰岛素溶液,葡萄糖溶液,用生理盐水配制的适宜浓度的胰高血糖素溶液,班氏糖定性试剂,注射器,试管,酒精灯,烧杯等。实验方案一:选取的实验材料:2只健康的小白鼠,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配制的适宜浓度的胰岛素溶液,葡萄糖溶液,注射器,试管实验原理: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体内胰岛素含量过高时,引起血糖下降,机体出现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此症状可以通过补充葡萄糖溶液得到缓解。实验步骤:将健康的小白鼠随机分成A、B两组,其中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观察并记录其活动状况。A组小白鼠注射用生理盐水配制的适宜浓度的胰岛素溶液,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A组小白鼠会出现四肢无

234、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A组小白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分别给A、B两组小白鼠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A组小白鼠活动增加,不再昏迷,低血糖症状缓解;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实验结论: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实验方案二:实验原理:胰岛素由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体内的胰岛素含量过低时,致使血糖浓度居高不下,从而出现尿糖。选取的实验材料:2只健康的小白鼠,班氏糖定性试剂,试管,酒精灯,烧杯等。实验步骤:将健康的小白鼠随机分成A、B两组,其中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用手术摘除A组小白鼠的胰腺(不考虑对消化功能的影响),B组鼠不做任何处理

235、,在相同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用其尿液进行验证。取摘除胰腺的A组鼠的尿液加入甲试管中,再取等量的未做处理的B组鼠的尿液加入乙试管中。甲、乙两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班氏糖定性试剂,沸水浴加热。实验现象:甲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乙试管中不出现砖红色沉淀。实验结论: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如果要证明胰高血糖素有升血糖作用。方法与上面相似。思路一:一只1只鼠为实验鼠注射足够胰高血糖素溶液,使血糖升高,一段时间后尿液中出现葡萄糖 ;另一只鼠为对照鼠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血糖不升高,尿液中无糖。思路二:将两只鼠都饿晕后,一只鼠注射胰高血糖素,一段时间后小鼠恢复正常,活动增加;另一只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小鼠无

236、反应仍昏迷。需要注意的是,证明胰岛素能降血糖时,可以摘除小鼠的胰腺。而证明胰高血糖素升血糖时,不能摘除胰腺。因为降血糖的只有胰岛素,而升血糖的有多种激素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典型例题展示与拓展深化2004年3月至6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将2004年版高中生物新教材中8个实验的预做和摄像工作放在绍兴一中,我们有幸承担了其一“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这一实验。通过实验预做,对这一实验有了亲身的探究经历。现将实验中涉及到的有关问题及解决方案以例题的形式展示出来,与期望对学生学习有所帮助。例完善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有关问题一、材料用具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水5:1稀释的鸡蛋清、黄瓜

237、匀浆),PH=7的磷酸缓冲液,0.1mol/L HCl(盛于滴瓶中)、0.1mol/L NaOH(盛于滴瓶中)、4副防护手套、50ml烧杯1个、50ml量筒1个,彩色铅笔、PH计或万能PH试纸、镊子、自来水。二、方法步骤和记录1、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2、用PH计成PH试纸测试 ,并作记录3、一次加一滴0.1mol/L HCl,然后 ,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4、 ,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的NaOH,测定并记录PH。5、充分冲洗烧杯,用 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

238、至步骤4,记录结果6、充分冲洗烧杯, 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4记录结果。三、现象观察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加入0.1mol/L HCl加入0.1mol/L NaOH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051015202530051015202530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1生物材料2四、实验结论1、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PH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PH的变化。再用其他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生物材料、缓冲液PH的变化情况。2、根据实验结果,说出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的特点。解析:考查实验基本步骤和实验结论,要求学

239、生用曲线回答问题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答案:起始PH,轻轻摇动,充分冲烧杯,缓冲液,选两种生物材料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提示:加入0.1mol/L HCl后,自来水PH逐渐偏小,缓冲液、生物材料PH几乎不变;加入0.1mol/L NaOH相同)方法步骤:起始PH,轻轻摇动,充分冲烧杯,缓冲液,选两种生物材料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提示:加入0.1mol/L HCl后,自来水PH逐渐偏小,缓冲液、生物材料PH几乎不变;加入0.1mol/L NaOH相同)实验结论 PH 加酸 10.5 水 加碱 7 缓冲液或生物材料 缓冲液或生物材料 3.5 水 0 5 10 15 20 25 30 加

240、入酸碱滴数2、自来水中加入酸碱物质后,PH逐渐偏小或偏大,而缓冲液和生物材料中加入酸碱后PH几乎不变或变化不大。实验拓展与深化1、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次的“充分冲洗烧杯”请你分析目的是什么?解析:第一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避免酸性物质HCl与碱性物质NaOH发生中和发应,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减少误差。第二次和第三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防止不同的生物材料混合,影响实验效果。2、实验过程中腐蚀性物质使用注意事项及解决措施。解析:HCl和NaOH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它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也不要入口。若有洒落或溅出,要立即用水冲洗15min。3、生物材料最好是一种植物材料,一种动物材料。4.加入HCl

241、或NaOH后pH的变化来说,生物材料是更像自来水还是更像缓冲液?解析:生物材料加入HCl或NaOH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5.分析缓冲液的pH变化情况为什么与自来水的不同。解析:缓冲液加入少量酸碱后,pH变化不明显。原因是磷酸缓冲液中含有NaH2PO4/Na2HPO4,其中NaH2PO4溶液呈酸性,当加入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OH-;Na2HPO4溶液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l时,可以中和H+。水溶液则不同,因而加入酸碱后,pH变化明显。6.尝试对生物材料维持 pH稳定的机制进行解释。解析: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

242、缓冲作用。此外,机体还可以通过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pH稳定。例如,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和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成C02和水。血液中的C0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02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当乳酸钠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以及机体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维持相对稳定。7.试分析血浆对酸性物质的缓冲作用。 解析:血浆和红细胞中存在着一系列抗酸和抗碱物质,这些物质形

243、成许多缓冲对,构成一整套的缓冲系统。血浆中的主要缓冲对为:碳酸氢钠( Na HCO3)碳酸( H2CO3)、磷酸氢二钠(Na2H PO4)磷酸二氢钠(NaH2 PO4)、蛋白质钠盐蛋白质。当蒸馏水中加入盐酸(HCl)后,水中的H浓度立即增加, pH降为3左右。但当血浆中加入盐酸( HCl)后,血浆pH并无明显变化。因为盐酸解离时所释放的H已为NaH2 PO4(碱性磷酸盐)所中和。以化学式表示如下: HCINa2H PO4 NaCINaH2 PO4这里,盐酸是一种强酸,解离程度很高,在水溶液中可解高出大量的H;而中和反应形成的磷酸二氢钠则是解离程度很低的弱酸,只能释放出少量的H。因此,溶液中的H

244、浓度只有微小的增加,这就是缓冲对的抗酸作用的具体表现。变式训练: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含Na2HPO4、KH2PO4的溶液,pH=7)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主要实验步骤如下:分别加入25ml实验材料 测pH 滴加5 ml 0.1mol/L的HCl、摇匀 测pH 倒去烧杯中溶液后充分冲洗 重复实验并记录。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实验开始时都应测量三种材料的pH值,其目的是 。该同学用如图所示曲线来预期探究结果,试回答: 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符合科学的是 组, 理由是 。 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起 作用。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如果要证明血浆确实具有维持pH

245、稳定的功能,本探究实验还应该补充 。答案:(1)获得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pH值做比较 (2) 加水 清水中加HCL后,溶液pH值下降 对照 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值相对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的这种能力比较强 (3)加入NaOH后,血浆pH值仍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重难点探究人体的稳态在历年的高考中已有多个知识点被考查过。最近几年在全国多套试题中均有本章内容的考查,且考查频率逐年升高,出题方式趋向多样化,难度逐年加大。展望未来高考,本考点仍为命题热点,内环境知识的考查多以选择题为主。本文对几个重难点进行了探究。一、细胞内液与内环境、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的区别 1细胞内液

246、是指细胞内的液体,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细胞外液是指有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的体内细胞所处的液体环境;外界环境是指人体外的环境。3内环境的“内”和“外”是相对的,从人体角度看是内环境,从细胞角度看是细胞外液,所以内环境和细胞外液是同一概念。例1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 )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概念,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突触间隙,属于内环境的范畴;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发生在消化道内,消化道属于外界环境;其余两项均发生在细胞内。变式

247、训练1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 ()A肺泡腔内的气体 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C心室腔内的血浆 D膀胱腔内的尿液1.C解析:考查了内环境概念的理解。把外环境理解成内环境,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系统管道跟外界直接相通连,都不属于内环境。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表现在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方面。1渗透压(1)内涵溶液的渗透压就是指溶液中不易透过半透膜的溶质颗粒(分子或离子)吸取膜外水分的一种力量,它的大小决定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分子或颗粒的数目,而与溶质分子或颗粒的种类大小无关。(2)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和表示法 可用千帕(KPa)表示,在37时,人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

248、渗透压。与血浆总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相当于0.9%的NaCl溶液或5%的葡萄糖溶液。(3)维持血浆渗透压的化学成分:主要是无机盐(尤其是Na+和Cl-)和蛋白质。2.酸碱度(1)正常范围 正常人血浆的pH在7.357.45之间变动,在休息时,动脉血浆的pH约为7.40,而静脉血浆中由于含碳酸较多,PH约为7.357.37。人体做剧烈肌肉运动时,由于有大量酸性物质(如乳酸,碳酸等)进入血浆,可使静脉血浆的pH暂时降到7.30。(2)调节机制血液的酸碱度在正常情况下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血浆和红细胞中存在着由几对具有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对)形成的一套缓冲系统。血液中每一缓冲对都是由

249、一种弱酸和一种相应的强碱盐配合组成的,它既能抗酸,又能抗碱,故具有缓冲作用。例如碳酸(H2CO3)是一种弱酸,碳酸氢钠(NaHCO3)是一种强碱性的盐,这两者配合为一对缓冲物质。每当血液中酸性物质增加时,强碱性的盐就同它起作用,使之变成弱酸,于是酸度降低;反之,当碱性物质增加时,弱酸就同它起作用,使之变为弱酸盐,这样,碱度也就降低。经此两方面的调节,血液的酸碱度即可维持相对稳定。3温度(1)人的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人的体温稳定与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有关。 例2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 )

250、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A B C D解析:血液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使血浆pH变化不大;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

251、以由肾脏排出,使血浆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答案:C 变式训练2 血浆渗透压大小与下列哪一项无关( ) A血浆中白蛋白的浓度 B血浆中Cl-浓度C血浆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 D血浆中Na+浓度2.C 解析:血浆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只是指蛋白质的大小,与血浆渗透压无关。三、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交换的媒介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具体过程 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细胞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组织液与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 部分组织液渗入到淋巴中(2)体内物质的运输淋巴管里的淋巴经淋巴循环,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注入血液。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进行消化道、肺、肾脏、皮肤,在这些地方与外界环

252、境进行物质交换。(3)血液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大部分水、无机盐、尿素等代谢终产物在肾脏形成尿液,然后排出体外。皮肤:少部分水、无机盐、尿素等代谢终产物通过皮肤排出体内。例3下图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1)人体内环境是指 ;内环境指图中 (填标号)等部分。(2)组织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氧是如何从毛细血管到达细胞的?(用图中的标号表示) 。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从组织细胞到达毛细血管的?(用图中的标号表示) 。(3)组织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通过 、 等系统才能到达各种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终产物要通过 、 、 等系统

253、才能排出体外。解析:内环境靠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保持相对地稳定,以利于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答案:(1)组织液、血浆、淋巴等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A、B、D(2)CDAEEADC(3)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变式训练3 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1)内环境主要是由 、 和 等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其 保持相对稳定。(2)写出图中各标号代表的过程: , , 。要完成图中体现的过程,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之外,还必须有循环系统的参与。(3)细胞与内环境直接的交换的为 ,为 。(4)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过程: 。答案:(1)血浆 组织液 淋巴

254、理化性质(2)消化吸收 气体交换 泌尿和汗液的分泌(3)养料和氧气 CO2等代谢废物(4)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免疫中的几个疑惑难点分析1 经细胞免疫后抗原是否一定要再经过抗体才被消灭?细胞免疫主要由T淋巴细胞来实现的。当T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为效应T细胞后,其表现有这三个方面:一是细胞毒作用,首先是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使靶细胞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后导致靶细胞肿胀和崩解。当杀伤一个靶细胞后,效应T细胞的结构并未损伤,它再攻击另一靶细胞。这个过程的作用对象是肿瘤细胞、同种异体移植细胞、损伤细胞等。二是产生淋巴因子,淋巴因子是T细

255、胞被抗原或促分裂素刺激后所产生并释放的可溶免疫活动性物质(肽类)的总称。淋巴因子大多是通过加强各种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的。通过淋巴因子的作用。不但可以使靶细胞死亡,还能直接杀死寄生在靶细胞内的抗原,如病原微生物。这是效应T细胞的主要免疫作用。三是与效应B细胞的协同作用。即先由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靶细胞内的抗原暴露,再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消灭抗原,该效应机制主要针对毒性较强而不能直接被效应T细胞消灭的抗原。因此,经细胞免疫后抗原不一定要再经过抗体才被消灭。2 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中的T细胞一样吗?T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在胸腺中成熟后分布到外周淋巴器官及外周血液中

256、,T细胞表面有其独特的表面标志。包括表面受体和表面抗原两类。根据人体内的T淋巴细胞的发育阶段、表面标志或功能,可把T细胞分成若干亚群。调节细胞辅助性T细胞:主要功能是辅助B细胞,促使B细胞的活化和产生抗体。有些抗原,由它们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必须有辅助性T细胞的参与,辅助性T细胞可与这些抗原的蛋白质载体结合,释放非特异性因子。在辅助性T细胞的协助下,B细胞被激活、增殖,并转化为能产生抗体的效应B细胞。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也就是辅助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可抑制辅助性T细胞、杀伤性T细胞和B细胞的功能,由此使机体的有关淋巴细胞的增殖得到控制。效应细胞迟发型T细胞。当迟发型T细胞遇抗原后,可被活化增

257、殖而释放50种以上的淋巴因子。它们可在反应的局部引起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它可清除感染有慢性的或胞内感染的病原体,在肿瘤免疫、移植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疫病中也有重要作用。杀伤T细胞。它能杀伤带抗原的靶细胞。例如肿瘤细胞、移植细胞或受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组织细胞等。所以,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中的T细胞不是一种细胞。3艾滋病患者是否丧失一切免疫功能?艾滋病患者由于T淋巴细胞被艾滋病毒攻击,从而使T淋巴细胞受损。细胞免疫全部依靠T淋巴细胞来完成,因此艾滋病患者丧失一切细胞免疫机能。而对体液免疫来说,尽管大部分抗原须经T淋巴细胞呈递给B细胞进行细胞免疫。但少数的抗原可不须经T淋巴细胞而直接呈递B淋巴细胞。

258、因此对艾滋病患者来说。也丧失了大部分的体液免疫,但仍可有少数的体液免疫存在。并非丧失一切免疫功能。.4。干扰素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干扰素属于淋巴因子,是一种诱生蛋白,是由病毒等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产生的由多个基因编码的一组蛋白质,高等动物体内广泛存在合成干扰素的结构基因和调节基因。对耐酸的干扰素称为干扰素,其中由白细胞产生的称为干扰素,由成纤维细胞产生的称为干扰素。对酸敏感的称为干扰素,它只有一种,由T细胞或NK细胞产生,称为干扰素。干扰素的作用机理是:病毒侵染人或动物细胞(A)后,在其中复制时产生双链RNA (dsRNA),并进一步诱导出干扰素RNA,并翻译出干扰素,同时宿主体细胞死亡,干扰素被分

259、泌出来后,主要对同一种细胞上相应受体有极高亲和性,两者结合后,刺激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AVP)。这此抗病毒蛋白AVP与侵染病毒的dsRNA发生复合后,AVP被活化,活化的AVP可降解病毒dsRNA,从而阻止其病毒蛋白合成,抑制病毒增殖。干扰素对病毒具广谱性,可用于抑制病毒和某些细胞的分裂。5细胞免疫中是否需要吞噬细胞的参与?在免疫中,除了少数的抗原可不须经T淋巴细胞而直接呈递B淋巴细胞,其他的多数抗原要经过吞噬细胞的加工处理和呈递。在细胞免疫中仍需要有吞噬细胞的参与。细胞免疫过程表示如下: 记忆T细胞抗原吞噬细胞T淋巴细胞效应T细胞可杀伤靶细胞并分泌淋巴因子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6什么是外毒

260、素 外毒素是一些细菌在生长过程中由细胞内分泌到细胞外的毒性物质。能产生外毒素的细菌多是革兰氏阳性菌,如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是革兰氏阴性菌,如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也可产生外毒素。将产生外毒素的细菌的液体培养物经滤菌器过滤除菌,即可获得外毒素。外毒素特点是:化学成分是蛋白质,性质不稳定,易被热、酸、及酶所灭活(60以上可被迅速灭活);可经甲醛(0.30.4)处理,脱毒成为类毒素;抗原性强,以外毒素刺激机体可产生大量的抗毒素,抗毒素能中和外毒素使其无毒。毒性极强,极微量就可使实验动物死亡。如纯化肉毒杆菌外毒素结晶1mg可杀死2000万只小白鼠。此外,对机体组织的毒性有

261、选择性,如白喉杆菌外毒素主要抑制蛋白质合成,特别是影响肽链延长,引发心肌炎、肾上腺出血及神经麻痹等;破伤风外毒素主要毒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引起所属肌肉的痉挛强直。7什么是内毒素 内毒素是细菌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毒性物质,存在于菌体内,是菌体细胞壁的组成成分。能产生内毒素的细菌多数是革兰氏阴性菌,少数革兰氏阳性菌也可产生内毒素。细菌在生活状态下不释放,只有当菌体自溶或用人工方法使菌体裂解后才可释放出来。其特点是:主要成分是脂多糖。可刺激机体对多糖成分产生抗体,但此抗体无中和内毒素毒性的作用。致热性,内毒素是外源性致热原,它可能激活中性粒细胞等,使之释放出一种内源性热原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

262、发热。内毒素可使人体和动物致热,耐热。加热1001小时不被破坏,须加热160经24小时方可将其灭活。不能用甲醛脱毒成为类毒素毒性比外毒素稍弱,故对实验动物致死作用所需量相应较大。内毒素的致病作用无特异性,即各种革兰氏阴性菌对人类引起基本相同的反应。8过敏原是否一定是抗原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抗原具有两种特性: (1)免疫原性: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2)免疫反应性:抗原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

263、相遇时,可发生特异性结合而产生免疫反应的特性。抗原又分为完全抗原与 不完全抗原。 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不完全抗原/半抗原仅有免疫反应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而过敏原指生活环境中所接触到的刺激物或称为过敏原,这种过敏原有千千万万、不计其数,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所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物质,有通过从空气中吸人的尘埃颗粒:赖以生存必须摄入的食物也可导致过敏。又如青霉素一种过敏仅有原免疫反应性,不是一个完全的抗原,只有与体内的某些蛋白质结合才具有抗原性。所以过敏原不一定是抗原。反过来。抗原不一定是过敏原9哪些细胞能识别抗原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吞噬细胞(非特异性识别)、T细胞、B细

264、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二识感染时)。此外抗体也能识别抗原,但它不是细胞。而效应B细胞不能识别抗原。10抗感染的特异性免疫分类自然自动免疫是在自然条件下,人体被病原体感染后所获得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可以通过得传染病获得,也可经过隐性感染获得。如儿童患麻疹、伤寒后可获得抗麻疹、伤寒的抵抗力;再如儿童服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后,在体内可形成由该疫苗引起的隐性感染,从而获得抗小儿麻痹症的抵抗力。 自然被动免疫母体的特异性抗体通过胎盘或初乳进入胎儿体内或婴儿体内,使胎儿或婴儿被动的获得母体抗体的方式。母体血清中五类免疫球蛋白中,仅有IgG能够通过胎盘,故胎儿通过胎盘获得的抗体均为IgG。而初生婴儿从初

265、乳中获得的抗体是分泌型的IgA,婴儿在出生后6个月内很少得传染病,是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的结果。但出生6个月后,从母体获得的抗体逐渐消失,对感染的易感性逐渐升高。15岁一般是婴儿各种传染病高发时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各种特异性抗体的合成量逐渐增高,抗感染能力逐渐增强,故5岁后婴儿的发病率又逐渐下降。人工自动免疫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向机体输入抗原性物质,使机体自己产生特异性免疫力。如向机体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可使机体产生抗破伤风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出现较慢,人工接种后需经14周诱导期方可产生;但维持时间较长,可半年到数年不等,主要用于传染病的特异性预防。用于人工自动免疫的制剂大部分用病原微生物制

266、成,称为疫苗。也可用细菌外毒素脱毒制成,称为类毒素。人工被动免疫采用人工方法向机体输入由他人或动物产生的免疫效应物,如免疫血清、淋巴因子等,使机体立即获得免疫力,达到防治某种疾病的目的。其特点是产生作用快,输入后立即发生作用。但由于该免疫力非自身免疫系统产生,易被清除,故免疫作用维持时间较短,一般只有23周。主要用于治疗和应急预防。免疫部分重要考点分析考点一 特异免疫类型分析例1下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某种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由造血干细胞形成的a、b、c细胞内蛋白质的种类有所不同B过程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被的参与C过程属于体液免疫的反应阶段,

267、过程属于效应阶段DY主要在内环境中发挥作用,与Y合成和分泌有关的膜性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解析:考查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分化;本题是体液免疫,b是T淋巴细胞、c是B淋巴、d是浆细胞、X是抗原、Y是抗体;造血干细胞形成的a、b、c是分化的结果,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表达,形成的细胞的蛋白质种类不同;膜上的糖被有识别作用,过程要识别,是抗体分泌;体液免疫的感应阶段是抗原的吞噬、处理和呈递,反应阶段是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效应阶段是抗原的清除。答案:C 变式1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回答。(1)表示 ,d是 细胞,图中属于反应阶段的是 (填编号)。(2)与细胞f的功能相适应的细胞器

268、有 。(3)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填字母)。(4)人体消灭结核杆菌的主要的免疫方式是图中的 (填编号)。(5) 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细胞是 (填字母),导致的疾病属于免疫失调疾病类型中的 。解析:考查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免疫类型的识别,区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分水岭是T细胞,只有在体液免疫中多数抗原物质需要T细胞的呈递,因此细胞b就是T细胞,其他细胞的名称相继得出:细胞a为吞噬细胞,细胞c为B细胞,细胞d为效应T细胞,细胞e、g为记忆细胞,细胞f为浆细胞,物质A为淋巴因子,物质B为抗体,为效应T细胞的作用,为细胞免疫,为体液免疫。“一”是对抗原的处理、呈递和

269、识别的感应阶段。“二”是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记忆细胞形成的反应阶段。“三”是效应T细胞、抗体和淋巴因子发挥免疫作用的效应阶段。(1)吞噬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具有处理和呈递抗原的作用。(2)与抗体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缺一不可。(3)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的细胞有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浆细胞没有识别作用。(4)结核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抗体不能与之直接结合,需细胞免疫参与,方能予以消灭。(5) 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细胞,使抗原的识别、呈递出现障碍,引起免疫缺陷病。答案:(1)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 效应T 二 (2)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270、线粒体 (3) bcdeg (4) (5) b 免疫缺陷病规律总结: 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均需吞噬细胞和T细胞参与,均可产生记忆细胞,但效应不同。 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分水岭是T细胞。考点二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例2过敏反应属于( )A.体液免疫 B.细胞免疫 C.自身免疫 D.免疫缺陷解析:过敏反应属于一种免疫能力过高即过于敏感的免疫失调病,它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过敏原刺激时,过敏原与附着于某些细胞(如皮肤、消化道及呼吸道粘膜、某些血细胞表面)上的抗体结合,引起该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起过敏反应。答案:A变式1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

271、有传染性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解析:人体免疫系统具有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的能力,一般不会对自身的成分发生免疫反应;但在特殊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也会对自身成分起作用,发生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症状。风湿性心脏病就是因心脏瓣膜上的一种物质的表面结构与酿脓球苗表面抗原十分相似,感染该病菌后,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不仅向病菌攻击,而且向心脏瓣膜攻击,使心脏瓣膜受到损伤而患有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亦属于此类疾病。答案:C规律总结:不同免疫

272、反应的作用结果功能功能正常功能过高功能过低防御抗感染或防止其他抗原异物入侵过敏反应。例如:药物、花粉过敏免疫缺陷综合症。例如:艾滋病自我稳定清除衰老、死亡或才损伤细胞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消灭突变细胞肿瘤形成考点三 免疫学应用和人体健康例3乙肝病毒是一种约由3200个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双链DNA病毒,这种病毒的复制方式比较特殊,简要过程如下图所示:图中和表示的生理过程在遗传学上分别称为 、 ,所需的原料是来自 的 。虽然乙肝病毒和HIV都能侵染人体,但所寄生的细胞并不相同,乙肝病毒不会寄生在T细胞中这反映了人体内的不同细胞在 方面存在差异。乙肝和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相同那么,下列各项中最可能引起乙肝

273、传染的是 。A共用一个抽水马桶 B共用一套洁牙器械 C共用一套桌椅 D共同在一个餐厅用餐目前,人们已可以通过疫苗有效预防乙肝,但艾滋病疫苗的研发则困难重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后者 。利用基因工程生产乙肝疫苗的基本做法是 。解析:本题考查疫苗的产生和艾滋病的防治问题。乙肝病毒(遗传物质DNA)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相关知识,艾滋病传播途径及如何利用基因工程生产乙肝疫苗。答案:遗传信息的转录 逆转录 寄主细胞(或者人肝细胞) 核苷酸结构 B 病毒变异的频率很高 将病毒的DNA片段导入微生物细胞中并使其表达变式1.免疫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哺乳动物特别是人体对病原性物质的侵害所形成的特殊防御机制。请回答下列问

274、题: (1) HIV是具有包膜的 病毒,侵入人体后,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2)请简述HIV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繁殖的过程: (3)除了AIDS外,还有其他免疫缺陷疾病,这些疾病一般可通过骨髓移植和基因治疗等方法进行部分治疗。肾髓移植,其实质是 移植,能替代受损的免疫系统,实现免疫重建。基因治疗,取患者的 作为受体细胞,将正常的 转入受体细胞后,再回输体内,以替代、修复或纠正有缺陷的基因。解析:考查考生对生物科技进展对健康的影响和意义的了解,对免疫学和遗传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正确理解生理专业术语、综合运用遗传学和动物生理学知识解释和解决人体健康相关问题等能力。答案:(1)RNA

275、(逆转录) (2)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利用逆转录酶合成DNA,然后分别指导合成大量的病毒遗传物质和病毒蛋白质,并装配成完整的病毒颗粒。 (3)造血干细胞(干细胞) 淋巴细胞(脐带血细胞) 外源基因(目的基因)规律总结: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