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7249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22 大小:5.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40页
第40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41页
第41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42页
第42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43页
第43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44页
第44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45页
第45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46页
第46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47页
第47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48页
第48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49页
第49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50页
第50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51页
第51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52页
第52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53页
第53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54页
第54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55页
第55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56页
第56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57页
第57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58页
第58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59页
第59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60页
第60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61页
第61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62页
第62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63页
第63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64页
第64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65页
第65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66页
第66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67页
第67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68页
第68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69页
第69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70页
第70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71页
第71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72页
第72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73页
第73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74页
第74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75页
第75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76页
第76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77页
第77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78页
第78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79页
第79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80页
第80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81页
第81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82页
第82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83页
第83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84页
第84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85页
第85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86页
第86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87页
第87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88页
第88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89页
第89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90页
第90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91页
第91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92页
第92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93页
第93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94页
第94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95页
第95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96页
第96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97页
第97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98页
第98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99页
第99页 / 共122页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doc_第100页
第100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考点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 2017 年高考 01(江苏省盐城中学 2017 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最后一卷)历史试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我已将适当的权力给予民众,绝不会故意剥削或纵情泛滥,就是那些富有和高贵的人士,提出的忠告在于知耻和守分,执着盾牌我屹立在两派之间,双方的权利不可以相互侵犯。梭伦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指出

2、商鞅变法中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2)材料二的诗句体现了梭伦怎样的改革理念?结合梭伦改革内容,举一例说明。指出梭伦的这一改革理念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一场成功的改革,改革者必须注意的策略是什么?【答案】(1)危害: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思想:重农抑商(2)理念:中庸(或折中、不偏不倚)举例:财产等级制等 影响:缓解社会矛盾,减少变法阻力,推动改革成功。(3)先进的理念;协调或兼顾各阶层利益,处理好国家富强、民众裕乐的关系。(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执政者的理念以及国内各级利益等方面来分析答案。02(河北省衡水中

3、学 2017 届高三 20 周周测文综历史试题)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公元前 122 年,盖约当选为罗马保民官后提出了以下一些改革法案:措施 内容或结果 一、土地法 限定每家占有的土地,凡超过的全部交还国库,然后分块分配给贫穷农民世袭使用,但禁止出售和转让 二、粮食法 规定从国库中拿出粮食来,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给贫困的居民 三、修筑道路法 使城市贫民得到工作的机会 四、亚细亚行省法 把新设的亚细亚行省交给骑士承包税收,以满足骑士阶层的要求 五、审判法 在原来由元老担任的 300 名法官外,另增加,300 名骑士出身的法官 六、公民权法 给拉丁人和意大利同盟者以罗马公民权;但罗

4、马公民不论哪个阶层都不愿让非罗马人分享公民权。因为引起普遍的不满,他在竞选第三任保民官时落选了(1)根据材料,分析盖约改革法案的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简要评价盖约改革。【答案】作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和骑士的利益,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使盖约获得了更广泛的支持者;但是限制大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和提出公民权法也成为他落选的重要原因。评价:盖约的改革顺应了当时罗马帝国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政治以及公民平等的思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盖约改革法案的历史作用主要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个方面综合考虑,积极方面主要从

5、维护了平民和骑士的利益,从而得到了平民和骑士等阶层的支持,但是损害了大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则直接导致了盖约改革的失败。评价盖约改革主要从顺应了当时罗马帝国扩张的需要以及顺应了当时罗马帝国平等思想的提倡等角度分析即可。03(2017 届湖北省六校联合体高三 4 月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雅典历史上有两次重要的改革。公元前 621 年,在平民的压力下,贵族表示让步,授权执政官德拉古进行改革,制定了成文法。德拉古制定的法律,课罪极重,处刑严峻。他仍站在氏族权贵一边,从维护贵族的利益和安全出发,竟允许债权人可以将逾期不能归还负债的债务人及其家属卖至国外或沦为奴隶。对纵火、杀人、渎神

6、乃至一般的盗窃,即使只是盗窃水果或蔬菜,也都要一律处以死刑。公元前 594 年,梭伦在平民的支持下,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进行了重大的政治改革。梭伦改革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最主要的是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债,取消以往一切公私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并由国家赎田为负债而被到国外为奴的雅典人。这一法案,以“解负令”闻名,在政治制度上,梭伦根据财产多少将全体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1)比较材料中提到的两次改革的异同点。(2)对材料中提到的两次改革进行简要评价。【答案】(1)同:目的都在缓和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性质都是奴隶主阶级为稳固统治而进行的改革。异:德拉古侧重于用严酷的法律制裁

7、债务人和平民,以稳定秩序;梭伦改革侧重于改善债务人和平民的经济地位,提高平民的政治地位,以缓和矛盾。(2)评价:两次改革都旨在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德拉古的改革刑罚残酷,使得平民反贵族的斗争更加激烈;梭伦改革运用中庸手段缓和矛盾,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名师点睛】比较雅典两次改革的异同,主要从背景、内容、结果、性质方面分析,评价改革主要依据改革的性质、内容、结果、影响分析。03(2017 届山西省三区八校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第一、二等

8、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葡萄酒、橄榄油等产品出口。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对本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同 影响。【答案】(1)措施

9、:梭伦改革:政治上,确立财产等级制,按不同等级分配政治权利;经济上,鼓励发展工商业。商鞅变法:政治上,实行军功授爵、郡县制;经济上,奖励耕织,重农抑商。(2)不同影响:制度建设:梭伦改革为雅典从贵族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型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从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经济发展:梭伦改革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而商鞅变法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2016 年高考 01(2016 届湖北孝感高级中学高三 4 月调考文综历史试卷)在梭伦改革的诸多措施中,有一项是这样规定的:按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并按不同的等级授予相应的官职。这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沉重打击了依靠血

10、缘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 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完善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 满足了雅典居民参政的要求 A.B.C.D.【答案】C【解析】【名师点睛】梭伦改革:(1)时间:公元前 6 世纪初。(2)内容:实行财产等级制度;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会议;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等。(3)影响: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02(2016 届江西师大附中、鹰潭一中高三下联考文综历史卷)下列关于梭伦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 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贫民参与国家管理和选举结果的公正性赋予了平民参与国家事务的

11、权利 A B C D【答案】B【解析】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梭伦改革内容 03(2016 届山西晋城高三下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恩格斯说:“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中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由此,“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财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材料二 希罗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指出:“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他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第二个不同点是公共权力的设立”请回答:(1)材料一中,恩格斯是对雅典谁的哪一改革措施在进行分析评论?他

12、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雅典哪一次改革能够体现材料二中希罗多德的观点?结合改革措施扼要说明。(3)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在目的上有什么共同点?在效果上有何异同?【答案】(1)梭伦改革;按照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社会等级。主要观点:财产等级制打击了贵族特权和氏族制度。(2)克里斯提尼改革。以地域组织取代血缘组织,削弱了贵族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创立“陶片放逐法”,加强了公共权力。(3)目的:相同点是打击氏族贵族势力,维护平民利益。效果:相同点: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局面,赋予平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的机会。不同点:梭伦改革不是公民的普遍平等,中下级平民不能充分参与民主政治;克里斯提尼改革给予中下级平民以平等的政

13、治权力。【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财产的多寡来规定的”可以看出评述的是梭伦财产等级制;第二问由“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可以概括出财产等级制打击了贵族特权和氏族制度。(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由“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他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结合)克里斯提尼改革的用地域组织取代血缘组织和陶片放逐法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即可。(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

14、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的相同目的是打击氏族贵族势力,维护平民利益。效果相同点可以从对贵族专权的打击和赋予平民参政的机会。不同点从两次改革对平民参展的范围来比较。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内容及意义 年高考(年高考未涉及)考点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 2017 年高考 01(苏州市 2017 届高三调研模拟测试历史试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有学者认为:任何一场改革,如果缺乏全民共识,不能构建上下认同的所谓“核心价值观”,改革是很难取得成功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国商鞅变法成效显著,与秦孝公“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

15、心理压力,商鞅“法及太子,黥劓其傅”的变法策略,“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变法手段(注:商鞅“徙木”),变法措施与历史传统(注:“尚首功”)的有机结合等是分不开的。杨庆博、章传文商鞅变法成效显著的非主流原因探析 材料二:新政立法本意,亦有招受当时反对处。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举一偏而尽沮公议,因小事而先失众心”。安石最大的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为解决“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其他措施和体现“与历史传统有机结合”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钱穆批评“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

16、迹近为政府敛财”的理由。(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影响两次改革成败的共同因素,并分析两侧材料研究改革成败的共同视角。【答案】(1)“取信于民”:重视农桑,奖励耕织;“与历史传统有机结合”: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2)理由:青苗法: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成为政府掠夺民间财富的手段;募役法:免役钱不断增加,对穷人是沉重的负担,以增加税赋的方式直接为国家敛财。(3)主要因素:上下对改革的认同程度;法制的保障程度;对民意、民生的关注程度。共同视角:对改革的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3)本题根据材料“缺乏全民共识,不能构建上下认同的所谓核心价值观,改革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并结合所

17、学知识即可从上下对改革的认同程度、法制的保障程度、对民意民生的关注程度概括影响两次改革成败的共同因素。再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的角度分析两则材料研究改革成败的共同视角。02(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 2017 届高三 5 月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赵国本是晋国异姓卿大夫,属三晋之一,公元前 403 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为诸侯。而此时,魏国因魏文侯、李悝变法早已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它占硕了河西地,又越赵国占领中山,形成了对赵国的包围。于是,在正式成为诸侯的同年,赵烈侯在相国公仲连的支持下,起用荀欣、徐越、牛畜等人进行改革。烈侯以荀欣为中尉,“选练举贤,任官使能”,

18、力图形成严格有效的官僚体系。以徐越为内史,节财俭用,用以富国,宽减民力。又接受牛畜建议,“以仁义,约以王道”反对穷兵黩武,用儒家仁义礼治教化民众。同时制定国律,明确法令。改革颇有成效。烈侯死后,敬侯承继功业,赵国得以“兵不倾于敌国,地不亏于四邻内无君臣百官之乱,外无诸侯娜国之患”。但这次改革很不彻底,突显儒家“王道”思想对旧观念冲击有限,贵族政治痕迹仍很明显,贵族在重大事件的决策中仍举足轻重。摘编自论赵国历史上的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赵烈侯改革的主要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赵烈侯改革。【答案】(1)背景:政治: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区域性

19、的中央集权国家逐渐形成);改革图强成为时代潮流;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法家等思想影晌较大。(2)积极:顺应了战国时代变法图强和封建化的历史潮流;官僚政治的实行,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节俭财用有利于积累财富,减轻民众负担缓和社会矛盾;“王道”思想的推行,有利于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发展生产、凝聚国力;改革有利于赵国国力的增强,影响了战国时期诸候争霸的格局。局限:改革很不彻底,对奴隶制和旧观念的冲击有限,制约着赵国的进一步发展。03(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 2017 届高三考前得分训练(五)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春秋时期以车兵为主、步兵为辅,到战国时期逐渐变成以步兵为主、车

20、兵为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征兵范围的扩大,大批原来居于鄙野的农民被征入伍,他们身份较低,宜于编为步兵;二是车兵受地形条件限制,不能在山林险胆的地区作战;三是坚韧锋利的铁兵器和远射有力的机弩广泛使用,往往使排列整齐的车兵受到巨大损失。骑兵是战国时期兴起的新兵种,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骑兵在对外作战中大显神通。许多使用机弩的战士集合在一起组成弩兵,威力无穷,马陵之战中齐军“万弩俱发”而使敌人一败涂地。由于步兵、骑兵和弩兵的出现,战争的场所就从广阔的平原迅速扩展到山林、江河和险要之地,战争方式更加灵活多变。摘编自李学勤主编战国史与战国文明(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

21、变革有哪些表现。(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变革的影响。【答案】(1)表现:从春秋时期的车兵为主、步兵为辅逐渐演变为战国时期的步兵为主、车兵为辅,骑兵和弩兵出现;兵员主体从贵族为主逐渐变为以农民为主;铁兵器和机弩的广泛使用。(2)影响:战争规模扩大,战争方式更加灵活,战争更加残酷;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君主权力加强;加速了统一的历史进程。2016 年高考 01(2016 届江苏清江中学高三考前一周双练冲刺模拟(四)历史卷)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文中所说的“本”,表现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是

22、 A.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 B.废分封,行县制 C.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D.奖励耕织【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时提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为本,商为末,因此这里的本应是指农业,对农业的措施是奖励耕织,故D 项正确;A 项军事措施;B 项是地方行政制度;C 项是法律措施。所以答案选 D。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名师点睛】商鞅变法的性质和特点:1、性质:商鞅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2、特点:商鞅变法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农战”和“法治”。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

23、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如,“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什伍连坐”等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治理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02(2016 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高考调研历史试卷)观察下图,从图中获得的历史信息不包括()A商鞅为实现变法敢于同旧贵族展开斗争 B商鞅变法主张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C商鞅变法在秦国得到了一定的支持 D商鞅变法必然以失败而告终【答案】D【解析】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

24、背景【名师点睛】否定型选择题首先是考查同学们的识记能力,在此类题中较多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影响、意义、评价等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其次此类题较多地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所以同学们要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实质有清晰的认识。第三、考查同学们的逆向思维能力,因为此题主要选择错误的选项,而由于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03(2016 届贵州习水县一中高三下期中历史试卷)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

25、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 侯。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 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材料二: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 5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 500 至 300 麦斗之间的 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 300 至 200 之间的为第三等级,即双牛级;不足 200 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级,称日佣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

26、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2)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经济措施上的主要不同点。并分别指出两次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产生的不同影响。(3)两则材料能不能作为判断两场改革性质的依据,说明理由?【答案】(1)奖励军功。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依据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2)不同点:政治上:梭伦改革包含民主政治;商鞅变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经济上: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不同影响:梭伦改革-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

27、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能。判断改革性质的依据主要是看改革最终维护哪个阶级的根本利益。【解析】(2)本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经济措施上的主要不同点。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归纳能力。可以从政治、经济方面入手比较,突出背景、性质的差异。政治上:梭伦改革包含民主政治;商鞅变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经济上: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不同影响是梭伦改革-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

28、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本题设问材料能不能作为判断两场改革性质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判断改革性质的依据主要是看改革最终维护哪个阶级的根本利益,商鞅变法有利于封建地主阶级,梭伦改革维护奴隶主阶级。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 梭伦改革内容 性质 年高考 01(年重庆卷文综历史 1)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提出了“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的主张。此主张旨在()A废除世卿世禄制 B整顿官场风气 C削弱王室的特权 D废除分封制【答案】B【解析】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要求官员们不要因私而损害公家利益,统治者不要因馋言而使得忠心的人而受到伤害,官员们在言

29、语与行为上不人苟同他人,所以答案 B 项正确。其他三项都是无关项,明确主张废除废除世卿世禄制是在商鞅变法时期,故 A 项错误;削弱王室的特权材料无从体现,故 C 项错误;吴起强调官员的言行要符合社会道德约束,而非地方政治制度的变革,故 D 项错误。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变动【名师点睛】本题表述较为简单,以史料的形式命题,以吴起改革内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正确翻译并正确理解其主旨,进而得出正确的答案。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对史料的准确解读,特别是文言文的史料选择题,这也是学生较为吃力的地方,在平时的训练中需要不断的总结。本题对学生能力考查层次中等,体现了高

30、考试题的特点。02.(年山东卷文综 47)(10 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10 分)【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2 分)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

31、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8 分)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内容及影响【名师点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变法改革,它所开创的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因此商鞅变法为不同版本教材历年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高考时经常涉及,考查的角度也各不相同。今年山东文综的立意较好,贴近生活,又考查了学生的基本知识及基本能力。考点三: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 2017 年高考 01(2017 年江苏卷单科历史 24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 分)中华文明多元并

32、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4分)(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

33、的特点。(3分)(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解析】(1)问中第一小问“内容”依据材料中“北魏孝文帝改革”并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内容来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现象”依据材料中“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知是向少数民族学习。(2)问依据材料中“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

34、斗争中的附带同化”“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信息从“方式、内容”等角度归纳回答。(3)问依据材料中“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作用从“民族融合、经济发展以及汉族政治统治加强”等角度分析回答。【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历史改革孝文帝改革 02(陕西省黄陵中学 2016-2017 学年高二(重点班)下学期第三学月考历史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图一梭伦在改革前的辩论 图二商鞅舌战图 材料二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

35、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材料三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废止“田里不鬻”的原则,准许民间买卖土地。材料四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至一家门户紧切利害,乃忽弃不顾,可乎?然则自古公亶父陶复陶穴,至于岐有夷之行,彼累积而后成,非文胜其质也。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魏书卷三十四(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和孝

36、文帝改革的性质。(2)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3)你认为材料一、四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答案】(1)性质:奴隶主阶级的改革;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2)内容:梭伦的“解负令”、商鞅废除井田制、孝文帝迁都和汉化政策。(3)共同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态度: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03(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 2017 届高三高考复习质量监测考试(八)文综历史试题)【历史选修 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孝文帝说过:“此间(指平

37、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文可治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悲平城诗:“悲平城,驱马入才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材料二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自然条件制约着北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平城有强大的保守势力,是改革的巨大阻碍。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西岸,卧居中原,山川纵横,素有“九州暖地”之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场所。曾是东周、东汉,曹魏等朝代的都城。(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归纳北魏孝文帝迁都

38、的原因。(2)结合所学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社会风俗的作用。【答案】(1)迁都原因:倾慕汉族文化;统治中原的需要;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地理环境的影响;减小改革阻力。(2)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统治模式转化。04(内蒙古阿拉善盟第一中学 2017 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魏主崐善之,由是始议均田

39、。资治通鉴卷一三六齐纪二武帝永明三年(四八五)材料二 内秘书令李冲上言:“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夫,党长三夫,三载无过,则升一等。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群臣多言:“九品差调,为日已久,一旦改法,恐成扰乱。”文明太后曰:“立三长则课调有常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不可!资治通鉴卷一三六齐纪二武帝永明四年(四八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实行三长制的作用有哪些?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有何关系?【答案】(1)主要问题:百姓贫饥流亡,豪强兼并土地,

40、国家赋税没有保障。(2)作用:有利于均田制的推行;改变了以往豪强地主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基层行政机构得以完善,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便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调徭役。关系:百姓依附豪强逃避服役,是实行三长制的重要原因,三长制的建立为均田制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二者相辅而行。2016 年高考 01(2016 届四川成都高三第三次诊断文综历史试卷)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足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体现的是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作用如何?A.学说汉话 促进民族融合 B.与汉族通婚 巩固北魏政权 C.改革官制 加强

41、中央集权 D.改用汉姓 促进民族融合【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准确理解史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材料中“北语”指的是鲜卑语,“正音”指的是汉语,“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要求官员都使用汉语,据此综合分析可知材料中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说汉语,故 A 项正确;BCD 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 A。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名师点睛】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了解决由于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以及引发人民的反抗起义,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两次改革,第一次是 484-486 年,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第二次是在 49

42、4 年迁都洛阳后,着重改革鲜卑人的生活习惯,实行汉化。02.(2016 年上海单科卷历史 37)中华民族(14 分)中华文明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运用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角度叙述“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答案】史实:水平 1:能围绕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中华文明的发展是在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中实现的。在中华文明的初始阶段,中原是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秦汉时期,通过开边移民、开通两域,在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中,汉民族开始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推行改革,汉族与少数民族双向交流,取长补短,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隋唐时期,推行开明宽容的民族政策

43、,加强了与西藏等地少数民族的交往,成就了文化的繁荣与恢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宋辽夏金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冲突中融合。蒙元时期,疆域扩大,行省水平 2: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度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 其他答案。组织:水平 l:叙述育逻辑、时序感强 水平 2:叙述较连贯、时序感较强 水平 3:语句通顺 其他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因此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必过于紧张,回答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联系历史事件,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在回答的时候首先就是要抓住一个关键性的核心,把核心观点先摆出来,再围绕核心来一步一步的论述。结合所学知识给出自己的材料,在展示材

44、料的时候可以按照历史的顺时顺序一步一步的进行概括,注意“多元一体”的体现,可以从头到尾的梳理,这样可以避免出现遗漏,也可以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考点定位】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蕃关系;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康乾盛世(上)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名师点睛】中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多元民族文化是中国和平发展的社会资本,也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大厦的基石。也就是说,中国的文化格局是一个多元的,所谓多元,就是说每一种文化都有他自己的独立发展性,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是一种哲学上的思辨问题,我们往往都会把这个问题归结成为民族团结

45、问题,其实他更是一个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03.(2016 年全国新课标 3 卷文综历史 4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 398 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

46、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7 分)【答案】(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8 分)(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7 分)【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庙号改革【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47、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有教材依托,通过设置材料从内容和意义两个角度考查考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典型的体现了新高考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脱离教材的命题思路。从能力考查上来说,题目设置的并不太难,难点在于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历史上重大改革”部分的选修题,一般比较难,特别对那些阅读能力差的考生来说,尤为如此,因此不建议考生首选此题。但是我们平时复习备考时一定要加强对材料阅读和概括归纳能力的培养。年高考(年高考未涉及)考点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 2017 年高考 01(江苏省镇江市 2017 届高三三模(最后一卷)历史试题)在王安石变法中,“择术”思想与“理财”措施是一致的。阅读下列材

48、料:材料一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然臣以谓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夫二帝三王,相去盖千有馀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矣。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臣故曰当法其意而已。王安石言事书 材料二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王

49、安石在选择治国之术上提出了哪些主张?(2)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认为“理财为方今先急”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在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王安石“择术”思想与“理财”措施的关系。【答案】(1)要仁爱百姓;效法先王之道;要为天下国家着想;(2)主要原因:财政不足 农业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差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3)两者是一致的,“择术”思想指导“理财”措施,“理财”措施践行“择术”思想。【名师点睛】(1)根据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概括总结即可。(2)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信息得出;农业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变法在农业方面的措施即可。(3)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

50、分析得出王安石“择术”思想与“理财”措施的关系。02(河北省衡水中学 2017 届高三最后一卷(十调)文综历史试题)【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宋初,中央一级的商税管理机构是三司,三司的最高长官为三司使,三司使又称计相,是管理财税的第一人,三司下面具体由盐铁司负责商税,盐铁司使或副使是商税的具体负责官员,下属的成员过多,行政效率低下。宋神宗对商税管理机构进行改革,把三司裁并于户部,中央财政管理主体发生变更,户部登上管理财税的舞台,全国各地的商科具体由户部中的金部主管,由户部的尚书侍郎总领,其下金部郎中、金部员外郎具体主管,共有 70 多名官吏。而京都的商税管理权则划入太府寺,太府

51、寺卿或少卿就成了京城商税系统的最高主管官吏,宋朝南渡后,宋高宗三年,把太府寺划入户部,自此户部成为宋代商税唯一的中央管理机关。摘编自王红雷宋代商税征收管埋制度(l)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商税管理机构改革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税管理机构改革的影响。【答案】(1)措施:把三司裁并于户部;地方商税由户部中的金部主管,京城商税由太府寺管理;南宋时把太府寺划入户部。(2)影响:户部权力扩大,地位上升;减少了冗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约了国家财政开支;权责明确,完善了商税管理制度。由“商税,盐铁司使或副使是商税的具体负责官员,下属的成员过多,行政效率低下。宋神宗对商税管理机构进行改革,

52、把三司裁并于户部,中央财政管理主体发生变更,户部登上管理财税的舞台,全国各地的商科具体由户部中的全部主管,由户部的尚书侍郎总领,其下金部郎中、金部员外郎具体主管”可以分析出户部权力扩大和减少冗员,节约财政开支、提高效率;由“而京都的商税管理权则划入太府寺,太府寺卿或少卿就成了京城商税系统的最高主管官吏,宋朝南渡后,宋高宗三年,把太府寺划入户部,自此户部成为宋代商税唯一的中央管理机关”可以分析出权责明确,完善了商税管理制度。03(江苏省东台市 2017 届高三 5 月模拟历史试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宋王安石变法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后人对其变法内容及作用却有着较高的评价。阅读下列材料:

53、材料一王安石并不一般地反对发家致富,只是反对那些“豪杰有力之人,其议论足以动士大夫者”,这是指家室富有、社会政治地位很高而又恣意兼并的人;他反对那些“富姓赇(受贿)吏,寓田势家”,他反时那些“元奸宿豪,舞手以乘民”,这是指乘人之危以攫取暴利的人;主张通过法令制度和政策措施适当加以限制 谷霁光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荆公欲举财权悉集于国家,然后由国家的酌盈荆虚,以均诸全国之民,使各有所藉以从事于生产。此义也,近数十年来乃大盛于欧美两洲,荆公之政策,其于财政上所收之效虽颇丰,而于国民经济上所收之效滋啬,良以此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1908 年)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王安石变法的矛头所指。结

54、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在农村采取的相应措施。(2)据材料二,梁启超是如何认识王安石变法作用的?(3)结合主要时代背景,分析梁启超深入研究王安石变法并为其作传的原因。【答案】(1)矛头: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高利贷者。举措: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免役法。(2)作用: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但并未增加国民财富。(3)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惨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目的:为鼓吹变法,寻求救亡图存的精神资源。【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以及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联系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2)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作用的认识,可以根据材料中的“

55、荆公之政策,其于财政上所收之效虽颇丰,而于国民经济上所收之效滋啬,良以此也”分析得出。(3)梁启超深入研究王安石变法并为其作传的原因,从背景上来看,联系所学可知有甲午战败的影响和民族资产阶级开展斗争的需要;其目的是为鼓吹变法,寻求救亡图存的精神资源。2016 年高考 01.(2016 年北京卷文综历史 14)“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重点内容【名师点睛】王安

56、石变法的目的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富国之法:为改变积贫的局面政策、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强兵之法:为改变积弱的局面措施: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取士之法: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本题是从王安石变法中增加财政收入角度考查的,通过材料的解读选出正确答案不难。02(2016 届山西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从如下对比表中,得出的信息是()年代 收入(单位:贯)支出(单位:贯)真宗天禧五年(1021 年)15

57、085 万余 12677 万余 仁宗皇佑元年(1049 年)12625 万余“所出无余”英宗治平二年(1065 年)11613 万余 13186 万余 A.北宋中期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局面 B.“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 C.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是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关键在于准确的提炼材料直接体现的信息是收支的数据现象,从对比表中只能反映北宋出入不敷出,财政危机,故选 A。B 项是表格数据出现的原因,数据本身看不出;C项是表格数据出现的原因,数据本身看不出;D 项是表格数据出现的原因,数据本身看不出;考点:历史

58、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背景 03(2016 届四川宜宾县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文综历史试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尽收天下劲兵,内外相维,上下相制,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材料二 王安石曰:“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急务。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疾苦、抑兼并、便趋农为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 恶其远。

59、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清)张彦士读史辩疑(1)依据材料一,概述对宋初改革的两种不同评价。你认为影响对同一历史事件产生不同评价的因素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去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主张所要调节的矛盾及对应的变法措施。(3)材料三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有哪些长处?在作者看来,哪些因素制约了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答案】(1)概述:认为宋初的改革使社会安定,战祸平息;认为它造成地方兵弱财困,

60、终于导致“靖康之役”溃败,北宋灭亡。(4 分)因素:评价者的立场不同、史学素养不同、占有的史料不同等。(2 分,任答两点即可)(2)矛盾:调节政府、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2 分)措施:免役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2 分,任答一点即可)(或答矛盾:调节政府、商人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措施:市易法。)(3)长处:力排异议,变法意志坚定;才华和勇气超人(2 分)因素: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变法手段简单粗暴;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和不完善的一面。(2 分,任答两点即可)【解析】(2)“农以去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是小农经济,皇帝是地主阶级利益的最高代表,封建政府的中央集权促进了

61、农业的发展,土地兼并、横征暴敛又不断破坏小农经济。王安石要调节的矛盾就是,调节政府、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变法的措施是免役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大商人的囤聚垄断市场发生了矛盾,调节政府、商人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变法的措施是市易法。(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可知其长处,力排异议,变法意志坚定;才华和勇气超人。从“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可知其制约因素,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变法手段简单粗暴;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和不完善的一面。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宋初改革王安石变法

62、 年高考 01(年福建卷文综第 41 题 A 题)【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移、丁口隐瞒、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簿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

63、究史(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6 分)(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10 分)【答案】(1)法令:方田均税法。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答对其中 2 点即可)(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答对其中 2 点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北宋

64、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回答。第二小问,注意材料二信息“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再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符合时代要求,“富国强兵”的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但是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也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其最根本原因在于新法变法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举措和评价【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这是改革题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因此在复习时学生要把握王安石变法 考点五:历史上

65、重大改革回眸欧洲的宗教改革 2017 年高考 01(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第一中学 2017 届高三 12 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宋时代的商人群体是富民阶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人群体不断增强的财富力量和社会影响推动着中国传统社会从豪民社会向富民社会转变,这从商人群体自身财富力量的发展和因商人而改变的诸多规制可充分体现。唐宋商人群体是在国家管制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这种官商模式在商品经济发展初期有利于商人财富迅速扩大,但也隐藏了严重的社会后患,那就是日益壮大的商人群体逐渐演变成为旧体制的忠实维护者而不是革命者。这也规定了中国古代的富民阶层不是向市民阶层转化,而是向士绅

66、阶层转化,富民社会没有走向市民社会,而是走向了没落。商人群体:唐宋富民阶层的重要财富力量 材料二 1534 年,英王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没收并出售了约占全国六分之一的教会土地;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在欧洲价格革命的影响下,王室土地入不敷出,大批馈赠或出售,如当时英国女王就将其名下的土地分送给近臣(价值达 81.7 万英磅),还有大量非贵族商人、手工场主及一部分富农购置大批土地也挤身于贵族行列。从他们中间游离出相当一部分人(新贵族)从事经商、圈地和海盗活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开始与自己原来所属的封建阶层分道扬镳。摘编自英国新贵族的产生及其在革命中的作用(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宋时期商人群体的社会

67、地位。(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宋时期富民社会与英国新贵族出现的共同原因.(3)结合材料一、二及相关史实,比较两国商业活动对社会转型的不同影响及其原因。【答案】(1)社会地位:商人群体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商人群体的发展推动了政府政策的调整,使中国向富民社会转变;商人群体是在国家管制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商人成为旧体制的维护者。(2)共同原因:两者的出现都是受当时国家政策的刺激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3)不同影响:古代中国长期推行重农抑商,商业一直从属于自然经济;传统儒家思想和专制体制的束缚,使中国古代商人缺乏进取精神,不利于社会转型。英国商业活动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推

68、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并进行反封建的斗争,加速了社会转型。【解析】(1)由材料中“唐宋时代的商人群体是富民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得出“商人群体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材料中“商人群体不断增强的财富力量和社会影响推动着中国传统社会从豪民社会向富民社会转变”“因商人而改变的诸多规制可充分体现”可以得出“商人群体的发展推动了政府政策的调整,使中国向富民社会转变”;由材料中“这种官商模式在商品经济发展初期有利于商人财富迅速扩大,但也隐藏了严重的社会后患,那就是日益壮大的商人群体逐渐演变成为旧体制的忠实维护者而不是革命者”可以得出“商人群体是在国家

69、管制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商人成为旧体制的维护者”。点睛:本题属于比较型材料题。在解答比较型材料题时,学生要着重通过对比不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来归纳出其异同点或突出特征。首先,要弄清楚对比的历史事件、历史材料或历史人物的基本内容,例如本题就要求学生对古代中国和西方对待商业的政策有基本了解。其次,要确定好比较项,这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题目中明确的要求是对中英两国商业活动,学生要围绕这些要点来进行作答。02(2016-2017 学年北大附中河南分校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

70、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下列有关马丁路德与罗马教廷官员的对话:罗马教廷官员质问马丁路德:“这些是你的书吗?你会撤销你的主张吗?”马丁路德坚持:“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自己良心的约束,我不能撤回我写的任何东西,因为我的良心是跟随者圣经的,而昧着良心做事既不稳妥,也不正确。”阅读后请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体现了商鞅的什么思想?这一思想是商鞅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请再举出其它两条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2)材料二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3)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东西方社会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时期。东西方社会转型指的是什么?【答案】(1)思想:重视承诺

71、与信用。成功原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迎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全面,大刀阔斧,行之有效等等(2)核心思想:因信称义。(3)转型:东方,由奴隶制向封建过渡;西方,由封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03(2017 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长期以来,墨洛温王朝诸国王不断将土地无条件分封赐给大贵族和教会以致王室土地日少,地位赢弱,进而造成税源、兵源枯竭,国力衰退,而地方贵族却羽翼丰满,危及中央政权。8 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福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将没收的判乱贵族和教会的土地作为采邑,进行有条件分封,史称“采邑改革”

72、。改革规定:接受分封土地连同居住其上耕作者的人,必须对分封者尽一定义务,主要是服兵役,如果封臣不履行义务,封君有权收回采邑;采邑及身而止,不得世袭或随意转让;若封君或封臣任何一方死亡,采邑都要归还封君或其继承人,封臣或其后嗣若想继续享用采邑,则须重新举行册封仪式。在封建等级制度中,国王居于最上层,其下依次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骑士位于最底层;各级封建主只服从自己的上层封建主,与其他封建主没有依附关系。9 世纪,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封建领主势力坐大,采邑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1)根招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法兰克福王国“采邑改革”举措与中国西周分封制的异同。(2)根据材料分析“采邑改革

73、”的影响。【答案】(l)同:将土地与土地上的人民进行分封:封地不能所以转让:有条件分封(受封者需承担相应义务);层层分封;异:法国:封地不可世袭;西周:封地由嫡长子世袭;法国:各级封建主只服从自己的上层封建主,与其他封建主没有依附关系;西周:各级封建主除服从自己的上层封建主,与其他封建主同样存在依附关系(2)采邑连同居住其上的耕种者一起分封,加速农民的农奴化进程;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有利于动员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一度增强了法兰克王国的实力;促进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解析】(1)同:根据“接受分封土地连同居住其上耕作者的人”“必须对分封者尽一定义务”“采邑及身而止,不得世袭或随意转让”“国

74、王居于最上层,其下依次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骑士位于最底层”联系西周分封制进行总结。异:联系西周分封制的内容与材料行比较,找出不同点。2016 年高考 01.(2016 年海南单科卷历史 11)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 1524 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由此可知,他 A.维护教皇权威 B主张圣像崇拜 C.倡导信仰自由 D支持宗教改革【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威廉廷得尔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这说明他主张宗教改革,所以本题答案为 D 项;A 项和 B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材料体现不出“信仰自由”,故 C 项错误。

75、【考点定位】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宗教改革英国宗教改革【名师点睛】本题以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的经历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宗教改革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推理的能力。宗教改革反对的是教皇的权威,但不主张信仰自由,更不主张废除天主教。这一知识点,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不好理解,我们要讲明白、讲透彻。02(2016 届山东潍坊高三下期 4 月模拟训练(二)文综历史卷)人们普遍认为:马丁路德主张的“因信称义”和加尔文提出的“信仰得救”,都带有人文主义色彩,主要是 A.圣经中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 B.否定了教皇的地位与特权 C.个人宗教信仰自由 D.肯定了世俗皇权的地位【

76、答案】C【解析】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加尔文【名师点睛】宗教改革强调因信称义,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否定了教会和教皇的作用。它打击了教皇的权威,促进了人们的思想的解放,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宗教改革的背景等需要掌握。03(2016 届江西省南昌市第三中学高三第七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少年时的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糜烂,便下定决心要进行宗教改革。大学毕业以后,他在父母亲朋诧异的目光中“遁入空门”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他在那里学习神学,并且洁身自律。1508 年他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

77、。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败奢侈,日益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他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宗教学说“因信称义”说。世界上下五千年(古代卷)材料二 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文化发展中还起着一种微妙难言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 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美)迈克尔H哈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促使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的原因。(2)材料一中“因信称义”学说与天主教学说有何不同?(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宗教改革后是如何实现材料

78、二中“宗教思想自由原则”的?【答案】(1)天主教会的奢侈腐败。(2)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人的灵魂得救,要靠个人对上帝的虔诚信仰,获得上帝的赦免。天主教则主张靠教皇和圣礼等繁琐的宗教仪式才能升入天堂,即“因行称义”。(3)德意志新、旧教诸侯发生多次战争后,于 1555 年签订和约,规定诸侯有权决定其领地中的臣民的信仰,即所谓“教随国定”原则。【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当中“少年时的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糜烂,便下定决心要进行宗教改革。”可见,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是天主教会的奢侈腐败。(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

79、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宗教改革以后,新、旧教诸侯发生多次战争,最后于 1555 年签订和约,规定诸侯有权决定其领地中的臣民的信仰,即所谓“教随国定”原则。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原因、宗教改革的内容与宗教宽容 年高考 01(年上海卷历史 31)根据所学知识及右侧示意图,以下表述最准确的是()A、西欧封建制度与西周的封建制度本质相同 B、在西欧封建制度中一个人可能既是封君又是封臣 C、庄园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经济单位 D、西欧封建制度体现了基于土地的领主与附庸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答案】D 项 3 分,B、C 项 1 分,A 项 0 分【解析】本题考查西欧封建制

80、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 项西欧封建制度是契约关系,与西周的封建制度本质不同;B 项封君相对国王而言是封臣,因此在西欧封建制度中一个人可能既是封君又是封臣,但不能全面图中信息;C 项庄园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经济单位,但也不能全面反映图中的信息;图中西欧封建制度体现了基于土地的领主与附庸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领主给予附庸土地,附庸效忠领主,提供军事支持,所以本题最佳选项是 D 项。【考点定位】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等级君主制;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欧洲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背景。【名师点睛】考点六: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阿里改革 2017 年高考 01(2016-2017 学年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81、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默罕默德阿里改革对埃及的近代化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是 A.经济方面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建立近代工业 B.改革后建立其完备的行政机构 C.改革中大力发展军事力量 D.改革时不断进行对外扩张【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材料题干中强调的是阿里改革最为重要贡献的表现;阿里改革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推进了近代化、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厂,推动了历史进程;促进了文化繁荣和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壮大了国力,使之成为维护独立主权的坚强后盾;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

82、史的进步。综合分析可知,阿里改革推动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最符合近代埃及历史的发展趋势,贡献影响巨大而深远。故答案选 A。02(2016-2017 学年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真正的独立需要有一支能够抵抗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而现代化军队需要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以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穆罕默德阿里创办的工业最为重要的是 A.民用工业 B.农副产品加工工业 C.军事工业 D.棉纺织业【答案】C 03(2016-2017 学年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历史学家普遍认为,“穆罕默德阿里是 19 世纪的伟大统治

83、者之一”,是“近代埃及的奠基者”。体现阿里改革的历史意义的主要有 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推进了近代化,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厂,推动了历史进程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A.B.C.D.【答案】C【解析】阿里改革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奠定了埃及近代民族国家的基础。改革发展了农业和商业,建立了近代工业,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革不仅促进了文化繁荣,更增强了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使埃及的独立和主

84、权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得以维护。埃及实际上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改革在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的历史进步。综上所述,均正确,故正确答案为 C。点睛:组合型选择题实际上是早年多项选择题的变种,它考查的容量大、涉及范围广,是学生失分较多的题型。这种题型的题干一般由求答项和冠之以数字序号的三组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组成。由这些不同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它们都是按一定关系(同类事件或现象)分解组合而成的。解答此类题时可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这样可以提高答题准确率和解题速度。2016 年高考 01(2016

85、届河南洛阳高三下期 3 月统考文综历史(A 卷)马克思说(阿里统治下的)埃及是“当时奥斯曼帝国的唯一有生命力的部分”。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埃及遏制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 B.推动了民主制度的发展 C.民族工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D.客观上推动了埃及资本主义发展【答案】B【解析】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阿里改革阿里改革的影响 02(2016 届江苏清江中学高三考前一周双练冲刺模拟(四)历史卷)英国外交大臣麦斯顿说:“英国宁愿在通往印度的路上与土耳其打交道,决不同一个积极有为的阿拉伯君主发生关系。”麦斯顿这样说的原因有()阿里政权的强大和扩张不符合英国的殖民利益 腐朽没落的奥斯曼帝国比阿里政权

86、更符合英国的利益 土耳其与英国有着共同的利益 穆罕默德阿里才艺过高 A B C D【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英国宁愿在通往印度的路上与土耳其打交道,决不同一个积极有为的阿拉伯君主发生关系”的含义。埃及的强大,阻挡了英国和其殖民地印度的交通,影响了英国的海外利益,而“决不同一个积极有为的阿拉伯君主发生关系”说明腐朽没落的奥斯曼帝国更符合英国的利益,正确。中的“有着共同的利益”说法错误,中的“从印度走便利”说法错误,并不是原因,故正确选项为 D 项。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意义 03(2016 届江西南昌三中高三上期第四次月考历史卷)(10 分)【历史一历史上

87、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阿里的注意力集中在建立海军和兴办军事工厂,他认为拥有和西方一样的军舰、大炮和机器设备,就可以与欧洲并驾齐驱;他不懂得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任何局部的改革从长远看对富国强兵都无济于事,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挑战与应战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 材料二 用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造成了农民购买力低,国内市场不能充分活跃起来和广大农民对改革的不满,加之这场改革并没有触及沙皇专制制度,尤其是农奴制残余保留过于浓厚,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摘自

88、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请回答:(1)阿里改革的主要目是什么?据材料一说明这次改革使“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的主要原因。(4 分)(2)分析材料二,为什么说改革牺牲了农民利益?这对俄国的现代化有何影响?(4 分)(3)两次改革共同的时代背景是什么。(2 分)【答案】(1)目的:富国强兵。(2 分)原因:仅仅学习西方技术,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2 分)(2)农民交纳高额赎金才能得到一块份地,获得自由,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掠夺。(2 分)影响: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延缓了俄国现代化的进程。(2 分)(3)背景:工业文明的冲击。(2 分)【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

89、一中的“由于阿里的注意力集中在建立海军和兴办军事工厂,他认为拥有和西方一样的军舰、大炮和机器设备,”以及“任何局部的改革从长远看对富国强兵都无济于事,”可知改革目的是富国强兵。这次改革使“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他不懂得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任何局部的改革从长远看对富国强兵都无济于事,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中找到答案,即 仅仅学习西方技术,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2)本问必须依据所学回答,要从改革的内容上和实质上找到依据,因为农民交纳高额赎金才能得到一块份地,获得自由,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掠夺。影响

90、主要是不利的:因为“造成了农民购买力低,国内市场不能充分活跃起来和广大农民对改革的不满,加之这场改革并没有触及沙皇专制制度,尤其是农奴制残余保留过于浓厚,”所以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延缓了俄国现代化的进程。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内容、性质、背景;历史上重大改革阿里改革目的、背景 年高考(年高考未涉及)考点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俄国农奴制改革 2017 年高考 01(四川省凉山州 2017 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叶卡捷琳娜二世,俄罗斯帝国女皇(17621796 年在位),是俄罗斯历史上唯一被称为大帝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接手时的俄罗斯虽不是

91、千疮百孔,但也危机四伏。她在日记中写道:国库空虚,军中已三月无饷。商贸日益凋敝,多有囤积垄断之现象。国政松弛,军机各部亦有欠款之举,海政疲惫,几近崩溃。司法沦为铢两悉称,律令之行惟强者是瞻。鉴于这种情况,叶卡捷琳娜二世提出了一系列施政目标,旨在强调恢复国家行政秩序,强化国家机器,促进商贸繁荣,增加国库收入等等。更重要的是,在施政目标中,叶卡捷琳娜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如果俄罗斯想要获得自身民众和周围邻国的尊重,俄罗斯就必须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强权国家。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独裁统治主要依靠的是贵族、农奴主和新兴的工商资产阶级。1785 年 4月 21 日,颁布俄国贵族权利、自由和特权诏书,宣布贵族拥有占有

92、农奴、土地、矿山、森林、水源的权利,拥有在城市购买房屋、土地,投资建厂的权利。从法律上确定了贵族是俄国的特权阶层,这个阶层不承担任何国家义务,除去图谋反对沙皇的罪名之外,不受任何法律限制和处罚。1775 年 11 月颁布全俄帝国各省管理体制的法令,取消原来的三级(省、州、县)管理体制,代之以二级(省、县)管理体制,全国设 50 个行省,省长及副省长由沙皇直接任命。在位期间,她将农奴制度强加给乌克兰人;赐给贵族以大批土地和农奴;先后颁布地主有权放逐农民,农民必须服从地主的诏书,使农奴制度发展到顶点。在实行“开明专制”期间,叶卡捷琳娜二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采取鼓励的政策,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93、叶卡捷琳娜二世颁布法令,宣布工商业自由,取消对贸易的限制,鼓励向国外出口柏油、亚麻籽、蜡、油脂、铁矿石、大麻、黑鱼子酱和钾碱。建立专门委员会负责监督流通于国外市场的货币铸造。国家对私人财产给予新的保障,并允许地主自由处理从他们土地上开采的矿产。叶卡捷琳娜二世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她拨巨款发展俄国科学院,改建冬宫内著名的爱尔米达什博物馆。她鼓励兴办各类学校,系统地采用新教学方法。1783 年取消国家对出版事务的垄断,准许私人开办印刷所和出版社。在这种政治环境影响下,沉闷老死的俄罗斯社会出现了活跃的气氛。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期间,俄国涌现了大量的本民族的科学家、教育家和发明家,他们的活动对俄国的社

94、会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60 年代,自诩“开明君主”,实行开明专制,同伏尔泰、狄德罗等西欧启蒙思想家保持通信联系。她赞助和支持俄国艺术的发展,反对愚昧和落后,比西欧任何一位君主都更慷慨的资助哲学家和艺术家。伏尔泰形容她是欧洲上空最耀眼的明星。叶卡捷琳娜二世是个成功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她在位 34 年,是俄国农奴制度的黄金时代,此间俄罗斯国家的土地面积扩大了 67 万平方公里,打开了通向黑海和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击败了俄国的老牌敌人土耳其和瑞典,还和普鲁士和奥地利一起瓜分了波兰,从而得到波兰46%以上的土地。假如我能够活到二百岁,全欧洲都将匍匐在我的脚下;如果我们不同意减少残酷性和改善人们不可忍受的生

95、活状况,那么尽管我们反对,他们自己迟早也会这么做的;治理俄罗斯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家,只能用专制君主制,舍此皆为下策。(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叶卡捷琳娜二世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叶卡捷琳娜二世为振兴俄国采取的主要措施。【答案】(1)背景:国家财政困难(国库空虚);商贸凋敝;国政废弛(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司法腐败。(2)主要措施:推广农奴制度,使俄国农奴制度发展到顶点;改革行政制度加强中央集权;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引进西欧启蒙思想;积极进行对外扩张,拓展疆土。【解析】(1)根据材料“国库空虚,军中已三月无饷。商贸日益凋敝,多有囤积垄断之现象。国政松

96、弛,军机各部亦有欠款之举,海政疲惫,几近崩溃。司法沦为铢两悉称,律令之行惟强者是瞻。”得出国家财政困难(国库空虚);商贸凋敝;国政废弛(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司法腐败。点睛:本题用材料的形式为素材命题是一种新的创意,材料型试题是一种符合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和要求的好题型,可以采取“一看二审三作答”的步骤,解答材料型试题。“一看”是指看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二审”是指审问题,明确解答方向。“三作答”是指回归教材,落实组织答案。02(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2017 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1905 年革命沉重地打击了沙皇制度,使其不能继续按旧

97、的方式统治,它必须建立地主和资产阶级的政治联盟。在农村,沙皇和地主阶级也深感必须从富裕农民中间寻找自己的支持者,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就产生了破坏村社、扶持富农经济的斯托雷平改革。1906年 11 月,斯托雷平颁布法令进行改革。法令宣布拥有村社份地的农民可以要求把他们的份地变为自己的私产,农民退出村社时仍然有权支配这块份地。1907 年至 1915 年,退出村社的农民约占村社农户总数的五分之一。村社被破坏加速了农村的阶级分化,很快有 120 万户退出村社的农民不得不把土地出卖,变成雇农。沙皇政府资助富裕农民收购这些土地。谷物收获量从 1909 年起呈上升趋势,地主和富农的谷物产量占一半,其余一

98、半由中农和贫农生产。谷物的商品率为 26%。这样,由于 1905 年革命的打击,俄国继 1861 年农奴制改革后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迈出了第二步。摘自潘润涵简明世界近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影响。【答案】1861 年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束缚俄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1905 年革命打击沙皇制度,为了在农村建立稳定的社会基础,需要富农支持 进步性:谷物收货量增加,商品化程度提高。打破村社制度对农民的束缚(村社制度开始瓦解),扩大土地私有制,雇佣关系发展,使农业适应资本主义发展。俄国出现“斯托雷平奇迹”的经济大发

99、展;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局限性:社会不公更加严重,阶级分化扩大,矛盾日益尖锐;使农民逐渐失去了对沙皇的信任,沙俄处于革命前夜。【解析】历史背景:“1905 年革命沉重地打击了沙皇制度”“在农村,沙皇和地主阶级也深感必须从富裕农民中间寻找自己的支持者,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继 1861 年农奴制改革后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迈出了第二步”概括得出背景。【名师点睛】历史背景:根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改革内容,可知 1861 年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影响:应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辩证分析,积极影响可从农业经济增长、促进农村资本主义发展角度分析;消极影响可从造成阶级分化、阶级矛

100、盾、沙皇专制统治潜伏危机方面分析。03(2017 届江苏省淮阴中学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早在 1819 世纪,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就已经基本完成了俄罗斯的国家扩张,到沙俄末期,俄罗斯已经是拥地 2000 万平方公里的全球第一领土大国,可那个时候的俄罗斯,却并没有引起世界的一致恐慌至少在西方眼中,它并没有那么面目可憎,更没有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决心。云石俄罗斯的衰落 材料二我们必须推进工作化,工业化的基础,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就是发展我国的机器制造业。我们必须以尽快的速度扩大工业,把工人数量增加一两倍为了把国内余资首先用在工业的需要上,必须不让它分散。必须严密的

101、堵住一切使国内部分资本流入私人腰包损及社会主义积累的道路和漏洞。斯大林全集第八卷 材料三工人阶级同基本农民群众的结合已进入新的阶段,采取了新的形式,日益带有共有的性质(国营农场、集体农庄、机器供应和预约合同等)在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和农民小私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迅速消灭我国技术和经济落后的任务,直接开始农业的社会主义根本改造的工作。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史部分第分册 材料四衡量一种现代化方式是否成功,不能只看几项指标和集中力量办的几件大事,更应该看这些措施是否惠及百姓,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在推动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请回答:(1)结合当时俄国政治、经济的状况,

102、说明材料一中为什么此时的俄罗斯在西方的眼中还没有那么“恐慌”“可憎”?(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为发展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特点?(3)依据材料四的观点,评价俄国的现代化。【答案】(1)原因:俄国政治上还是封建专制制度,同英法等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比,己经落后了。俄国经济上保留小农经济(或者农奴制度)(2)措施: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高速度,高积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3)积极性:快速完成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经济基础。局限性:俄国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103、俄国在政治经济上均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模式,个人崇拜和一党专政人民没有民主的权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改革缺乏成效,最后导致苏联的解体。【解析】(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二“我们必须推进工作化,工业化的基础,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就是发展我国的机器制造业”可归纳为优先发展重工业;根据材料三“直接开始农业的社会主义根本改造的工作”可归纳为农业集体化,俄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实行农业集体化,就是为了建立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创造条件。第二小问特点:联系第一小问和所学知识可知,俄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建立高度集中的政

104、治经济模式。(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方面,俄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完成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根据材料四“更应该2016 年高考 01.(2016 年北京卷文综历史 21)图 11 中代表四个国家,对其历史上发生的改革描述正确的是 图 11 A16 世纪前期在进行的改革,削弱了教会权力,实现了国家统一 B19 世纪初在进行的改革,推翻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C19 世纪中后期在进行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20 世纪前期在进行的改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图是德国宗教改革,

105、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统一,直到 1871 年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才实现统一,A 错误;图是埃及的阿里改革,推翻的是奥斯曼帝国扶持的政权,B 错误;通过地图可知是俄国,结合所学 1861 年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故本题答案选 C 项;图是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建立的是共和制国家,D 错误。【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俄国农奴制改革意义【名师点睛】历史地图型材料选择题使设问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增强,有利于学生养成以图表形式陈述历史问题,实现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解答这类试题的正确方法策略:抓住历史地图中关键性地名、国家和区域分界线等

106、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与试题的相关信息建立正确的联系,并作出综合性判断,从而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例如本题首先就要正确地判断出四次改革的所在地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02(2016 届江西南昌三中高三上期第四次月考历史卷)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实质是 A.统治者自上而下地解放农奴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农奴以“赎买”的方式获得土地 D.对落后生产关系的变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实质是对落后生产关系的变革,故 D 项正确;这一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 项是改革的影响,排除;AC 项改

107、革的具体内容,排除。所以答案选 D。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1861 年改革1861 年改革的实质【名师点睛】1861 年农奴制改革的进步与局限:1、进步性: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农奴制改革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1)性质:封建地主主持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它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方面实行的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改革后,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工厂和铁路工人增加一倍多;政治方面,沙皇专制政权逐步变成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列宁曾指出:如果总的看一看 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

108、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2、局限性:资产阶级革命任务没有完成(1)不彻底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如没有改变沙皇专制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地主土地占有制依旧存在。改革后,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如农民虽然不再受个别地主的支配,但仍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这使俄国历史日后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点。农奴制的大量残余,使劳动人民受到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和压迫,所以,彻底肃清封建残余仍是俄国民主革命的重要任务。03.(2016 年江苏单科卷历史 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 分)农奴

109、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摘编自华莱士俄国 材料二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因为如若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但是,沙皇政府则怀旧

110、地回顾过去,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一方面,想要实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其需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摘编自莫斯俄国史 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4 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原因。(3 分)(3)据上述材料,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怀旧”保守致使改革不彻底的教训。(3 分)【答案】(1)原因: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地主割占好地;农民仍受村社限制(管理)

111、;农民的要求未得到满足。(2)原因:自上而下的改革(沙皇主持改革);专制制度影响;维护贵族利益。(3)教训:改革要关注人民利益;改革要摆脱旧势力束缚;改革要有展望未来敢于进取的勇气。【解析】试题分析(1)中原因,据材料一“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并结合农奴制改革内容中有关农奴经济和政治地位的知识得出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地主割占好地,农民仍受村社管理,农民的要求未得到满足等角度回答。(2)问,考查学生解读史料以及调动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据材料二“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结合农奴制改革的形式和主持者是沙皇得出“自上而下的

112、改革,专制制度影响,维护贵族利益。”(3)问,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要与人民群众利益相结合,如何对待守旧势力,改革者的进取精神等角度得出改革要关注人民利益,改革要摆脱旧势力束缚,改革要有展望未来敢于进取的勇气。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资产阶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 年高考(年高考未涉及)考点八: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明治维新 2017 年高考 01(河南省濮阳市 2016-2017 学年高二下学期升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56 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

113、,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材料二“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俄、日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侧重点有何不同?(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日两国的改革在核心主张、改革方式和局限性上的相同之处。【答案】(1)不同:俄国侧重解决内部危机,废除农奴制;日本侧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社会(2)核心主张:都通过发展资本主义

114、经济,实现富国强兵 改革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局限性: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02(湖北省黄石市第一中学 2017 届高三 5 月模拟文综历史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日本近代教育之父福泽谕吉(18351901)的劝学篇发行百万余册,并一度被作为中小学教科书。他将卢梭“人生而自由平等”的话在劝学篇的开篇以“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的方式表达出来,运用天赋人权的理论,从自由、平等的角度对儒家的名分论和忠孝道德进行了反思与批判,认为这样的道德“归根到底是让他人之魂占据我身”。材料二左右了清末教育现代化取向的张之洞(18371909)著劝学篇时,中国正处于甲午战败后。他的劝学如

115、其本人所说:既要正人心,又要开风气。他从本末的角度,认为儒家的圣道即伦纪、心术,是不变的本学,是优于西方的。以此看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民权说则“不可行也”,是“无一益而有百害”的。他认为,“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礼政之原本,人禽之大防”;“中国学术精致,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桂勤从劝学篇比较福泽谕吉与张之洞的人才观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领袖胡适(1891-1962)在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之中,针对各地杂志报章上讨论“中国本位文化”、“全盘西化”的争论,分析并指出:中国人对于这个问题,曾有三派的主张:一是抵抗西洋文化,二是

116、选择折衷,三是充分西化。而他认为“抗拒西化在今日已成为过去,没人主张了。但所谓折衷,看去非常有理,其实骨子里是一种变相的保守论。所以我主张全盘的西化,一心一的走上世界化的路。”摘编自方克立、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福泽谕吉、张之洞劝学篇中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张之洞、胡适思想所产生的影响。【答案】态度:福泽谕吉对儒家传统文化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而对西方文化则主张全方位吸取;张之洞则强调“中体西用”,他认为儒家的圣道优于西方,反对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民权说,主张仅学习西方的技术。原因:福泽谕吉为配合明治维新,实现

117、文明开化,宣传西方启蒙思想;洋务运动后期,西方与中学斗争日趋激烈,张之洞试图正人心,开风气,既抵制维新变法思想,又驳斥顽固派的保守。(2)影响: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虽然冲击了顽固保守势力,但不利于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深入传播,阻碍了中国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胡适“全盘西化”的思想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但在当时有助于中国人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政治与思想近代化的发展。(2)本题根据材料三“我主张全盘的西化,一心一的走上世界化的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阻碍思想文化的近代化和推动中国思想近代化两个角度分别指出张之洞、胡适思想所产生的影响。03(2017 年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

118、综历史试卷)【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1874 年,板垣退助组成“立志社”,大力提倡“天赋人权”,主张“人民尽皆平等,无贵贱尊卑之别”。同时,呼吁为伸张人民的权利,必须建立民选议会,给人民以选举权,租税共议权,才是拯救国家之道。甲午战争爆发后板垣退助立即率领自由党转而积极支持政府的预算方案及对外战争,并在 1895 年发表了自由党与第二局伊藤内阁的合作宣言,板垣在第二年获得政府内务大巨的职位。中国学者如此评价板垃退助:“虽然有进步的政治思想,并能果断实践,但在对邻国关系上却坚持武士阶级的反动立场。”实际上,在板垃退助等近代日本改革者的眼中,民权与国权是对立的统一体,对内争取民权

119、,对外争取国权,两者相辅相成。摘编自王新生日本简史(1)根据材料,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概括板垣退助在 19 世纪 70 年代和 90 年代所发生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板垣退助言行体现出的明治维新的特点。【答案】(1)思想上,70 年代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人平等,提倡以议会民主拯救国家;90 年代支持政府的扩军备战转向军国主义。行动上,70 年代组成民间组织,呼吁建立民选议会;90 年代寻求与奉行侵略政策的政府的合作。(2)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虽然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并最终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解析】(1)从“1874 年,板垣

120、退助组成“立志社”,大力提倡“天赋人权”,主张“人民尽皆平等,无贵贱尊卑之别”可以看出 70 年代他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人平等,提倡以议会民主拯救国家。组成民间组织,呼吁建立民选议会;从“甲午战争爆发后板垣退助立即率领自由党转而积极支持政府的预算方案及对外战争,并在 1895 年发表了自由党与第二局伊藤内阁的合作宣言,板垣在第二年获得政府内务大巨的职位。”可以看出 90 年代他支持政府的扩军备战转向军国主义,寻求与奉行侵略政策的政府的合作。04(2017 届湖南省衡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1948 年日本政府正式实行了新的户籍法修正法,这也是日本现行的

121、户籍法律制度。“它对户籍薄的管理、登记内容和登记方法、户籍修订以及户籍管理的特例说明等做出了详尽规定”。日本的户籍薄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编制,采取“家庭卡片式”和“依人编制式”相结合的方式登记。各项登记内容的填报都有严格的法律规定,从而很好地起到了登记身份和民事公证的作用。住民票是日本公民最常用的户籍文本,它是完全随着住址移动的,实现了“户籍随人走”,为人口迁彼带来了便利。公民日常地址的确认、人口迁徙、纳税、选举注册登记和领取社会保险等事务都使用住民票办理。日本政府允许人口在地域和产业之间自由流动,但对办理户口迁徙需要做一些相关的手续和登记。这种登记并不是向政府提出申请,也不需要政府批准,只是对公

122、民去向、居住地改变的一个记录。摘编自柳叶外国户籍法律制度(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户籍制度的功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户籍制度实施的特点及意义。【答案】(1)功能:登记身份和民事公证、人口统计、选举登记、征赋派役、领取社会保险等社会管理功能。(2)特点:实施时间长;以家庭为单位登记,采取“家庭卡”和“个人”相结合的方式;登记信息详尽;实行属地主义(“户籍随人走”),迁徙自由;登记程序简便。意义:有利于实行社会动态管理,有利于人口迁移,促进人才自由流动和推动城市化进程。【解析】(1)材料“起到了登记身份和民事公证的作用”“公民日常地址的确认、人口迁徙、纳税、选举注册

123、登记和领取社会保险等事务都使用住民票办理”可以概括出日本户籍制度的功能。2016 年高考 01(2016 届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三考前高考模拟(七)历史卷)在明治维新的措施中,最有远见的是 A.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体制 B.发展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C.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D.废除武士制度,实行征兵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教育是立国之本,它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是日本经济持久发展的源泉,故 B 项正确;ACD 项是明治维新的措施,但不是最有远见的。所以答案选 B。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内容【名师点睛】日本明

124、治维新改革的特点:1.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2.改革借鉴了许多西方的先进成果;3.改革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4.日本的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02(2016 届湖北孝感高中高三下期中历史试卷)“要不是 1853 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的第一艘船撞开了德川幕府时代的锁国之关,日本恐怕一直到现在还逗留在石器时代与神话时代不会维新呢!”材料认为 A.美国人的入侵引发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B.美国人入侵前日本人一直生活中石器时代 C.美国人使日本实现了民主化 D.没有外因作用,日本社会就不会有所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要不是

125、1853 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的第一艘船撞开了德川幕府时代的锁国之关”“一直到现在还逗留在石器时代与神话时代”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如果没有 美国人的入侵,日本就不会向前发展,还要“逗留在石器时代与神话时代”,故 D 项正确,A 项包含在 D 项中,B 项理解错误;C 项错误,明治维新后日本还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所以答案选 D。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背景 03(2016 届福建厦门一中高三下期周考(四)文综历史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 世纪下半期,俄国、日本、中国三国都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这些改革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各国的近代化进程。请回答:(1)概括指

126、出,在当时三国走向近代化的主要障碍分别是什么?(2)三国的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3)三个国家的改革对这三个国家的君主的统治,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俄国:沙皇专制统治和农奴制度。日本:幕府专制统治和民族危机。中国: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和民族危机。(2)俄国:沙皇直接发动、领导了改革(领导)。日本:天皇一直支持改革(支持)。中国:前期光绪皇帝支持改革,后期慈禧太后破坏了改革(阻碍)。(3)俄国:巩固和加强了沙皇专制统治。日本:由君主专制政体演变为君主立宪制政体。中国:加深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危机。【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

127、以及对图片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图片给出的俄国、日本和中国三位统治者的图片,联系教材所学知识可知:在当时三国走向近代化的主要障碍分别是俄国:沙皇专制统治和农奴制度。日本:幕府专制统治和民族危机。中国: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和民族危机。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背景、影响;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背景、影响;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背景、影响 年高考 01(年北京卷文综 23)1880 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忠孝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生存的实际教育。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A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 B表明忠孝精神

128、已在日本瓦解 C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 D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答案】D【解析】:材料说的是在明治维新期间,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忠孝精神反映的是效忠观念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弘扬,“施以生存的实际教育”表明日本关注培养臣民的现代技能,故选 D。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强调全面学习西方,所以 A 与题意不符;B 不符合史实,C与明治维新史实不符;故排除 ABC。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内容【名师点睛】选修部分知识的考查在选择题里就体现在这一题中。这一题是对选修一中改革知识的考查,关键在于解读信息要完整和准确。考生只有对明治维新有总体的把握,再结合具体的材料进行准确解读才可

129、以做对。所以提醒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关键的概念的准确把握。这一题与我们今天改革深入进行密切相关,以史为鉴功能明显。02.(年上海卷历史 18)1868 年日本改元“明治”推行新政,新政的首要举措是()A展开“修约运动”B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 C实行“殖产兴业”政策 D推行教育改革【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由所学知识可知,“展开修约运动”、“强化中央集权”、“实行殖产兴业”以及“推行教育改革”等都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但是首要举措是废藩置县、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B 项,排除 A、C、D 三项。考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日本明治维新明治维新 03.(年江

130、苏卷历史第 24 题 A 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 分)“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米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872 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成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1888 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

131、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4 分)(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米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5 分)(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1 分)【答案】(1)特征: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

132、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4 分)(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1 分)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2分)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2 分)(3)实质: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1 分)【解析】第(1)题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答题的能力。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废止幕府时代服饰.自天皇以下.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即可得出“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众人趋之若鹜”即可得出“国民竞相效仿”的结论;材料一中“牛肉被称为文明的药剂”、“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得出学习西方表面化。第(2)题旨在考查学生

133、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二中的信息“一国文明之进步.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即可得出“认识到模仿虚饰的缺陷,开始理性对待西方文明”的结论;第二小问“原因”,前者可从摆脱民族危机和落后的现状的需要这一角度思考作答。后者可从全盘西化的危害这一角度思考作答。【名师点睛】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封建落后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但它也使日本保留了较多封建残余,藩阀以天皇的名义长期掌握政权,引起人民不满,自由民权运动高涨。而且改革中对农民经济剥削过于严重,社会矛盾加剧。随着经济军事

134、实力的增长,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考点九: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 2017 年高考 01(江西省南昌市 2017 届高三二模测试文综历史试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是 19 世纪晚期中日两国应对各自民族危机,进行的救亡图存运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的起点。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日本明治政府曾以公历

135、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尤其是思想界。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则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理由。(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期间社会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答案】理由: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要求改变封建君主专

136、制制度,实施君主立宪制;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倡新学,抨击封建思想,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特点:“欧化”和“日本化”相结合;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相结合(或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并存)。评价:将外国优秀文化与本国优秀文化相结合是明治维新得以成功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保留了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 02(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 2017 届高三第五次大周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在中日两国近代化过程中,“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作为一种思想纲领,都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成为后起的东方民族在近现代化的进程中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关系的基本主张。他们

137、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以之为指导的中日改革在当时的结果却大相径庭的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材料二昔彼得(彼得大帝)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康有为政论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归纳康有为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答案】(1)同:都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器物)异:“和魂洋才”主张在保留日本本土文化同时,全面学习西方;“中体西用”主张仅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来维护衰

138、落的封建制度。(2)观点: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主张中国学习日本。背景: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完善。03(2017 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百日维新是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的一次重大实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光绪帝下谕旨取消各衙门堂官对司员士民上书的审查权后,短时间内上书次数猛增至三百多人次。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了解公文程式,开出了长长的救时方,建策往往同时包含军事、政治、外交、社会、财政等等诸多方面。然而,正是他们的参与,使得戊戌变法有了更大的展开面,波及更多人的内心。方案

139、种种,对策多多,却没有一条清晰的改革思路,对彼得、明治的模仿也只能是外貌,而不详其真精神。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材料二法之为用,其先后缓急,当视其所遇之时。时安则局缓,时危则局急。而中外风气,号为讲求时务者,皆务搜求新异之说,以为迎合上意之具。臣愿我皇上于广开言路之下,必持一安危缓急之定见,必以求实为先,勿为好奇所动。愚臣之意,究以练兵造械为至急之图。环顾诸臣,其老成者既苦于素无学术,其新进者又苦于未经历练。故于奏对之次,颇怀有君无臣之忧。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中的主要举措并分析其意义。材料一、二对这一举措实施中暴露出的问题有何共同看法

140、?(2)材料二中关于变法的主要观点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得到的关于政治改革的借鉴价值。【答案】(1)举措:鼓励官民上书言事。意义:提供了官民参与政治的可能性;人们获得一定的政治言论自由,激发了爱国热情。共同看法:上书者缺乏政治实践;上书言论不切合实际。(2)主要观点:变法须依据时局轻重缓急;变法要求实为先,以练兵造械急务;变法缺乏有用人才。借鉴价值:改革要有兼具政治经验和改革能力的人才;改革措施要切实可行。(2)主要观点,根据材料中“法之为用,其先后缓急”“必以求实为先,勿为好奇所动”以及“环顾诸臣,其老成者既苦于素无学术,其新进者又苦于未经历练”体现出材料二的观点为变法须依据时局轻重缓

141、急;变法要求实为先,以练兵造械为急务;变法缺乏有用人才。借鉴价值:根据材料一举措暴露的问题和材料二的相关观点可以得到改革要有兼具政治经验和改革能力的人才;改革措施要切实可行等。04(贵州省贵阳市 2017 年高三适应性考试(一)文综历史卷)【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日本蕞尔岛国,矿产有限,库藏空虚,一有战事,则纸币不能流通,商贾为之远引,厘市萧条,盖藏告匮,其困乏可立而等也。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异而月新。枪炮皆系新式,摧坚命中足备御侮之用,正可及锋而试,勋臣宿将身经百战叱咤生风,指挥若定,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

142、,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申报1894 年 7 月 21 日 材料二窃以为弃台民之事小,散天下民之事大;割地之事小,亡国之事大日本一小岛国夷耳乃敢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1895 年 5 月 我中国衰败至今,亦已甚矣。用兵未及经年,全军几至覆没,丧师赔款,蒙耻启羞,割地求和,损威失体,外洋传播,编成笑谈之资。孙中山拟创立农学会书1895 年 10 月 材料三以康有为为领袖的维新派和光绪帝为首的“帝党”联手,激愤于甲午战后出现的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数年以来,中

143、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初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自此开展自上而下地全方位的改革。中国近代文教事业的各门类兴起,几乎都可以在戊戌变革中找到源头。时人评论这次改革“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举行太大。”“斯时智慧骤开,如九流沸腾,不可遏抑”“开出晚清思想界之革命,所关尤重。”中华文明史(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国人心态的表现和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甲午战后中国思想界的变革。【答案】(1)表现:战前,经过洋务运动实践,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人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对日态度虚骄。对日本明治维新后

144、的迅速发展情况缺认知掌握。战后,面对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仁人志士产生强烈的民族危机和耻辱感;康有为、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放眼全球,寻求救国之路。原因: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思想观念与政治体制的落后,甲午战败唤醒了国人挽救国家危亡的意识。(2)简评:甲午战后,中国思想界突破“中体西用”观的缺陷;维新思想的传播融合了西方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成为改造国家政治体制、社会经济关系、家庭伦理价值、个人生活观念等的理论基础;为唤醒国人的觉悟,思想界承担了思想启蒙与挽救国家危亡的双重使命;维新思潮初步奠定了新文化结构体系;戊戌变法运动的思想启蒙,在推动中华文明由古代转入近代的历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损威失体

145、,外洋传播,编成笑谈之资”归纳分析国人战前心态即可。第二小问原因:关于战后国人心态变化的原因可以从甲午战败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2016 年高考 01(2016 届广西桂林崇左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文综历史卷)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强 B改革了封建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关于对戊戌变法历史作用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

146、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C 项符合题意;A、B 选项与史实不符;D 项是关于新文化运动的作用;故选 C。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戊戌变法作用 02(2016 届山西高三下第一次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b 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戊戌变法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 184 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

147、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摘自梦蕉亭杂记 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答案】(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

148、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8 分)(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12 分)【解析】试题分析:(1)据材料“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维新变法背景 特点 结果 03(2016 届安徽皖北协作区高中名校文综历史)学界眼中的戊戌变法,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49、。材料一: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长时间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巨。近 20 年来,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问题:(1)材料一把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150、”的理由是什么?(2)据材料二,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研究者观点不同的因素有哪些?【答案】(1)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或跨出了中国近代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步);(2)保守:近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激进。保守:借助借家思想;单纯依靠皇帝;不敢反动群众。近代化一环:开国会定宪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宣传西方民主思想。激进: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缺乏改良的社会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充分的思想动员。(3)政治因素,时代发展,史学方法论(史学发展)。【解析】试题分析:(1

151、)本题主要考查两国的改革对两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我们知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戊戌变法无可奈何的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意义重大,因为“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2)材料二中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第二种观点,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第三种观点,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考生可以任选一种观点进行论述,注意需论据充分,

152、论证严谨。考点:戊戌变法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戊戌变法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百日维新的内容 年高考(年高考未涉及)考点十:课标外考点(改革史)2017 年高考 01.(2017 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 4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 1956 年改革以后,在近 30 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 年 9 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 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

153、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 1985 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

154、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7 分)【答案】(1)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2)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1978 年中共中央发出通知”“1982 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等,可知逐步推行,渐进改革;“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可知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可知落实按劳分配原则;“中央只

155、管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等可知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和意义【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前几年本题多是考察中国古代改革,但今年却打破以往格局,考查了中国当代史中经济体制改革内容。虽然此题一改往年选修题目考查的范围,但是仍属于教材重点知识的考查。本题难点在于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考试时考生需要平心静气,细致分析,对考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

156、中注重对材料解析能力的锻炼和提高。02.(2017 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 4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

157、,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7 分)【答案】(1)原因: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启示:改革既要除旧,也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2)清末北京街道

158、管理改革的困难,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对此改革,官吏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来分析说明。给我们的启示可以根据这场改革的结果以及联系材料二对于改革的认识来说明。【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中国的社会改革晚清北京的街道改革【名师点睛】对历史事件的启示类试题,往往是通过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进行概括论证,根据“以史为鉴”、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本题关于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启示,就是借助对清末街道管理改革的反思,加深考生对改革复杂性的全面理解,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突出“以史为鉴”的学科特点。从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遭遇的困难,可以得出对于改革困难性和复杂性的多方面的

159、认识,从而对于认识评价当前中国的改革以及进入改革实践过程中如何采取措施均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价值。03.(2017 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 44)【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 1537 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粱,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度除“前代鞭刑及枭首

160、”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 500 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 81 条、流放刑 154 条、劳役刑等一千佘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据隋书(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7 分)(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8 分)【答案】(1)特点:改变了北周的严刑竣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2)意义: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进行立法,体现出一些优势,这些内容可以通过对材料内容的翻译来完成,不要

161、直接引用原文,即可得出答案。(2)关于影响的问题,回答时依据材料前部分旧法律局限性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旧法律过于严苛,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的局限性分析,再结合法律对国家建设的影响来分析即可。法律对国家发展的作用是我们史学经济研究的内容,它可以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治安,为经济发展提供前提。【考点定位】中外重大改革回眸隋朝的改革隋朝法律的改革 04.(2017 年海南卷单科历史 24)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材料1978 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18 户农民为摆脱贫困,暗中自发将集体耕地包干到户。1979 年 2 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会议,决定在肥西县山南

162、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指出:许多干部一讲到包产到户,就心有余悸,可以说谈“包”色变,但农民普遍希望包产到户,这是矛盾,必须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会议强调试点不宣传、不报道、不推广。1979年 9 月,中共中央下发文件,认为因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可以实行包产到户,一般不加以提倡。1980 年 9 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指出:“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1982 年 9 月,中共“十二大”对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予以肯定,包产到户在农村

163、迅速推广。1980 年 11 月,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为 15;到 1983 年初,这一比例达到 93。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们“谈包色变”的主要原因。(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推进的特点及改革的意义。(9 分)【答案】(1)“左”倾错误的影响;包产到户被认为是复辟资本主义;与当时政治经济体制冲突;(6 分)(2)特点:从农民自发、部分地方政府试点到全国推广;政策从限制到予以肯定。意义:改变了束缚农村生产力的旧体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为改革事业蓬勃发展奠定了坚

164、实基础。(9 分)【解析】第(1)问,“主要原因”,依据材料时间信息,结合时代背景从“左”倾思想束缚、人们认为包产到户是复辟资本主义和包产到户和当时政治经济体制冲突等角度回答。第(2)问,“特点”,由材料信息“1978 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18 户农民为摆脱贫困,暗中自发将集体耕地包干到户。1979 年 2 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会议,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1979 年 9 月,中共中央下发文件。1980 年 9 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1982 年 9 月,中共“十二大”对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予以肯定,包产到户在农村迅速

165、推广”概括得出。“意义”从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等角度回答即可。2016 年高考 01.(2016 年全国新课标 2 卷文综历史 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讲师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 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练新式枪炮。1903 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 36 镇,为常备军,服役期 3 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 年,兵部与练兵处合

166、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据清史稿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9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6 分)【答案】(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对于新军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一个一个概括就可以了,联系所

167、学知识再适当扩展。可围绕机构组成,训练方式和方法,兵种的变化等等来谈。如新军兵种包括陆海三军,八旗军只有陆军;八旗军是国家的正规军,领国家的饷银,新军是常备军;新军训练的是新式武器,八旗军则是以游牧民族的冷兵器训练为主。需要注意的就是对比的回答,这样更加明确。(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对于新军的影响,材料最后一句已经很明显的告诉我们了,这一点一定要写上。此外联系所学知识来回答,可以概括出其他的一些影响:使中国拥有了一个形式上的现代化军队,提高了军队素质,为中国的军队现代化做出了贡献。我们要肯定新军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对中国近代化军队建设的作用。【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陆军改革新军

168、 02.(2016 年海南单科卷历史 29)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 分)材料 1398 年,16 岁的建文帝继位,开始“维新之政”。他倚重黄子澄、方孝孺等文臣,发布宽刑省狱的政策,对洪武年间的一些冤案、错案予以平反纠正。建文年间,囚犯人数大幅减少。建文二年(1400)颁布诏令“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 一斗”。他又省并州县,4 年间撤并了许多州、县和巡检司。同时,针对“诸王多不驯服”的问题,建文帝与亲信大臣密议削藩。建文元年(1399)2月,颁布“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士”令,对诸藩王的权力进行节制。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引起藩王的极力反对。建文元年 7 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

169、,举兵“靖难”,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捕编自吴德义政局变迁与历史叙事:明代建文史编撰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建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立帝改革的意义。(6 分)【答案】(1)宽刑省狱;减轻赋税;撤并州县;削藩。(6 分)(2)使政治气氛较为宽松;有利于江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减少地方行政开支;有利于中央集权。(6 分)【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可从材料信息“发布宽刑省狱的政策;颁布诏令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 一斗。他又省并州县,4 年间撤并了许多州、县和巡检司。密议削藩。”等信息概括得出宽刑省狱、减轻赋税、撤并州县、削藩等。第(2)问,

170、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使政治气氛较为宽松、有利于江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减少地方行政开支、有利于中央集权等。【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国古代改革建文帝改革 03.(2016 年全国新课标 1 卷文综历史 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起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唐太宗决心从族谱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

171、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 293 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 分)【答案】(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

172、门第标准。(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解析】第(1)问唐太宗谱牒改革的内容,从材料中直接归纳概括即可。由“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 293 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可得出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第(2)问唐太宗谱牒改革的影响,唐太宗的谱牒改革使原世家大族的等级降低,而很多从草原迁移而来的新兴家族跻身“高门”之列,这样就打击了世家大族社会地位,

173、有利于打破他们对官位和政治的控制;而按照当前爵位高低确定门第等级高低,也有利于肯定现有政治秩序,维持政权稳定,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同时家族门第不再作为选官标准,有利于人才选拔,抑制旧士族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将皇族排为第一等级则有利于提高皇族的地位,加强统治。【考点定位】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唐太宗谱牒改革 04.(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016 届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29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1933 书年 4 月 19 日,罗斯福废止了金本位制,下令白银国有化并从世界购银。世界银价飞涨,其他西方国家在中国购

174、买资源、原材料支出大增,中国也因国际银价波动,白银不断外流,银本位侧无法维待。旧中国的货币种类复杂,既有重量不足、成色不一的银两、银元、铜币等铸币,又有各种各样的纸币。而且中国的货币发行权极为分散不但国家发行,私人、中外企业、金融业和非金融业都可发行。“九一八”事突后一旦中日开战较量的不仅是军事上的实力,也是经济上的实力。能否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调集全国的资金与物资,是极为关健的。此外,英关等西方主要国家出于种种复杂的考虑也支持并推动了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1935 年 11 月3 日,国民政府正式宣布放弃银本位制,实行法币改革。摘编自云姗历史学习(1)根据材料,概括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背景。(6 分)

175、(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作用。(9 分)【答案】(1)(6 分)背景:应对 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美国白银国有化政策导致国际银价波动;其他西方国家在华成本增加;中国白银外流使银本位制无法维持;抗日战争需要及西方国家支持。(任答三点即可)(2)(9 分)作用:实现中国货币的统一,推动中国货币现代化;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统一市场形成;为抗日战争的准备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确立了法币的对外汇率,为国内资本参与国际市场以及对外贸易起了一定作用;法币沦为西方货币附庸,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加强金融垄断,集中货币发行权,用纸币代替银币,为后来的通货膨胀提供了条件;

176、为后世货币改革提供借鉴经验。(任答三点即可)【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解答时依据“1929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世界银价飞涨中国也因国际银价波动”“白银不断外流,银本位侧无法维待”以及抗日战争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年高考 01(年新课标卷文综 45)(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

177、,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贷币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9 分)【答案】(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

178、钱币重量体现币值。(6 分)(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9 分)【解析】第(1)问“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从材料中归纳概括即可,材料信息“这(铸造开元通宝)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等可归纳为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等。第(2)问“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材料信息“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

179、通宝光绪元宝等”可归纳出“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等。依据所学知识可从“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等角度补充。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唐代币制改革唐代币制度改革的内容和意义。02.(年新课标卷文综 45)(15 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 180 两,正七品知县 45 两,正九品官员 33 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

180、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两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7 分)【答案】(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

181、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整治。(8 分)(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抵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7 分)【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本题回答的关键就是从材料中找关键词。根据材料我们能总结出雍正帝的措施主要是针对腐败现象雍正帝提出“养廉”。因此问题就转化为腐败带来的危害,我们就围绕腐败的原因和带来的危害回答本题。从材料中“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可知原因有官员薪俸偏低;从“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

182、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可知原因有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从“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可知原因是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因此答案便轻松得出。(2)本题考查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对于一个政策的作用我们主要从他的目的来进行分析,如果目的达到了,那么它就是成功的。因此针对雍正帝提出“养廉”政策的原因回答即可。“养廉”政策产生的作用就是缓解了还原的经济压力,因此也就缓解了腐败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稳定了社会秩序。但是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雍正帝的改革背景与作

183、用。03.(年海南卷历史 29)(12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府兵卫士免除租调力役,自备资粮,定期轮流宿卫京师或充当边兵。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卫士不能按时更番轮替,边兵久征不还,难以自备资粮,“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府兵制濒于瓦解。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 13 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至此,征发均田农民担任卫士的府兵制演变为朝廷

184、供给资粮的募兵制。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1)根据材料,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原因和内容。(7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影响。(5 分)【答案】(1)原因: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府兵制兵源枯竭,士兵逃亡。(4 分)内容:以招募宿卫、边兵的募兵制代替府兵制。(3 分)(2)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兵源,稳定了军队;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节度使佣兵自重,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5 分)【解析】(1)本小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

185、”得出是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导致府兵制兵源枯竭;“内容”可以据材料最后一句概括得出。(2)据材料中“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得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募兵制有利于保证国家的兵源,但是节度使拥有大量的军队,导致了后来的安史之乱。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唐玄宗兵制改革背景、内容、影响 考点十一: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 2017 年高考 01(2016-2017 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上期终质量评估历史试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荷兰是启蒙运动的发源地,英国继之而起,斯宾诺莎和洛克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材料一“他(

186、斯宾诺莎)认为人们原本生活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拥有自然权利,出于人的自我保存的本性,人们在理性的帮助下通过建立契约达成一致,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力交给社会,由社会管理一切事务,通过法律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这就是国家。我相信,在所有政体制中,民主政治是最自然的、与个人自由最相合的政体。人民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必须遵守法律。”材料二洛克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们都是自由平等的,但这些权利的享有很不稳定,很多人并不遵守公道和正义原則,为了弥补缺陷,人们就通过建立契约而组成政府。自由总是与某种约束联系在一起的,即自由与法律密不可分。为了反对君主专制和暴政,提出了分权学说。以上内容摘编自西方思想宝库和

187、岳麓版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斯宾诺莎和洛克思想的相同点。与斯宾诺莎相比,洛克有何新的发展?(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上述早期启蒙思想。【答案】(1)相同点:天赋人权、社会契约、反对专制政体,主张民主政体、自由平等、自由以遵守法律为前提。发展:洛克提出分权学说,实现权力制衡。(2)评价:为荷兰和英国民主制度建立和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设想;为法国启蒙思想奠定理论基础;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在理论、人的伦理道德和制度构想的重大贡献。【解析】试题分析:(1)从材料中的“每个人都拥有自然权利”和“在自然状态下,人们都是自由平等的”,可以分析得出天赋人权是他们的共同点;从材料中的

188、“人们在理性的帮助下通过建立契约达成一致”和“人们就通过建立契约而组成政府”,可以分析得出社会契约的思想是他们的共同点。以此类推,还可以得出的共同点有反对专制政体,主张民主政体、自由平等、自由以遵守法律为前提。斯宾诺莎没有提出分权思想,洛克思想的新发展就表现在这一点。(2)荷兰和英国的早期启蒙思想对两国政治发展一定产生重要影响;作为早期启蒙思想,对处于启蒙运动高潮的法国启蒙思想一定产生重大影响;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也可分析得出这种观点的重大贡献。回答本题,一定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从与其相关的事件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02(2017 届湖北省襄阳市襄阳四中高三七月第二周周考文综历史试卷)【近代

189、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卢梭认为主权是由公意构成的,公共意志不可以被代表,主权者是由全体缔约者的公意而产生的“集体生命”,只能由自己来代表,所以主权也不可以被代表。卢梭认为,转让主权就是出卖自由,出卖自由也就等同于贱卖自己的生命。在卢梭的理想状态中,无论是政法还是执法,都是公民直接参与完成的。公意只有一个,要么是公共的,要么就不是公共的;要么是人民团体的,要么就只是一部分人的。前者一经宣示就是主权,而后者就是个别意志;主权作为公意的体现就是唯一的,如果主权被分割,则违背了公意的完整性。卢梭的人民主权论坚定了民主信念和人民的主权思想,法国人民从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中找到了推翻封建专制的理论依据,

190、为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刻上了民主的烙印。卢梭的人民主权论帮助人们推翻身上的牢笼。摘编自贾丽艳解读卢梭的人民主权论(1)根据材料,指出卢梭思想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卢梭思想对法国的影响。【答案】(1)内容: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不可被代表,不可分割;提倡直接民主制。(2)影响:坚定了法国人民的信念;成为法国人们争取自由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冲击了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解析】试题分析:03(2017 届广西区桂林市桂林中学高三 8 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近代杜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 人类在社会和国家产生之前处于自然状态,人人都可以按照他们认为

191、合适的办法,决定他们的行动。没有一个人享有支配另一个人的生命、自由、财产的专断权力,国家最高权,也不能超出此种限度财产权先于国家而产生是不可转让的,是合乎理性和生存所必需的权力,政治参与的基础是财产,而且主要是地产由有产者的少数派控制的政体,才是最适于保护个人财产安全的政体。摘编自约翰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 天斌权利就是人在生存方面所具有的权利。其中包括了所有智能上的权利,或是思想上的权利,还包括所有那些不妨害别人的天斌权利而为个人自己谋求安乐的权利。自由乃人性的产物,任何将自由人变成畜牲般的奴隶是违反人道和正义的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股东,都有权支取股本,因此不能屈从个人,只能服从法律,在自由的

192、国家中法律应成为国王而且不应该有其他的情况。摘编自托马斯潘恩人权论(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洛克与潘恩思想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潘恩的思想对美国民主进程的推动作用。【答案】(1)相同点:都深受“自然法”思想的影响;都主张天赋人权。不同点:洛克强调财产权;潘恩强调自由权和幸福权;洛克主张实行有财产资格的选举权,拥护君主立宪制,潘恩主张法律高于政府,主张民主共和制。(2)作用:潘恩反对君主制,有利于美国民主共和的建立;抨击了奴隶制度,促进黑人解放运动的发展;为美国宪政的建立提供了思想指引。【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洛克与潘恩思想的异同,其不同点:洛克主张“财产权先于国家

193、而产生是不可转让的”“政治参与的基础是财产,而且主要是地产”,潘恩主张“天斌权利就是人在生存方面所具有的权利”“自由乃人性的产物”“在自由的国家中法律应成为国王而且不应该有其他的情况”,二者都主张天赋人权,受自然法的影响。2016 年高考 01(2016 届河南信阳市、三门峡市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历史卷)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统一前的德意志各邦都制定了各自的宪法,这些宪法虽然或多或少具有近代宪法因素,但归根到底是封建贵族为维护其统治的产物,均为“王室的作品”德意志是普鲁士通过“白色革命”的特殊方式完成国家统一的。一边是具有自主革新传统的容克地主开始执掌现代化进程的领导权,而另一边是不断

194、壮大的工业无产阶级。资产阶级虽然渴望统一和自由,但害怕无产阶级卷入革命,宁愿向贵族地主妥协俾斯麦表示:“重视对王朝的感情,把王朝的不可或缺当做联系手段,并以王朝的名义来维持民族内的一定部分,是帝国德意志人的特征”。摘编自从皇帝到礼仪元首从德国国家元首地位的擅变看德国政治 材料二 1800 年前后,德国人 Johann Peter Hebel 写了一个故事,主角是当时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国王登上行宫时,发现对面山坡上有一座风车磨坊,于是命令拆掉它。磨坊主声称这是他家祖传财产,坚决不拆。国王命人强行拆除。此后,磨坊主将国王告上普鲁士最高法院。法院作出判决:判令国王重建一座同样的磨坊,并赔偿由此给原

195、告造成的一切损失。故事写成后长期无人问津,辗转流传到法国。到了帝国统一的威廉一世时代,为了弘扬“德国精神”,这个故事居然从法国“出口转内销”又传回德国,主角变成了威康一世,从此这个故事广为传播。摘编自“威廉皇帝与磨坊主”证伪始末(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浓厚君主制色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精神”的内涵。【答案】(1)德意志国家具有君主专制的传统;德意志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方式的特殊性(王朝统一战争或德意志完成统一保留封建残余);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俾斯麦的个人因素(或答俾斯麦认为君主专制是维护统一局面的有力工具等)(9 分,答出三点即可)(2)保

196、护私有财产;崇尚理性;崇尚法治;尊重人权。(6 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信息“这些宪法虽然或多或少具有近代宪法因素,但归根到底是封建贵族为维护其统治的产物”得出德意志国家具有君主专制的传统;“德意志是普鲁士通过白色革命的特殊方式完成国家统一的”得出德意志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方式的特殊性;“具有自主革新传统的容克地主开始执掌现代化进程的领导权”得出容克地主掌握领导权;“资产阶级虽然渴望统一和自由,但害怕无产阶级卷入革命,宁愿向贵族地主妥协”得出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俾斯麦表示”得出俾斯麦的个人因素。02(2016 届广东佛山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文综历史试卷)近代社会的民

197、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84 年)材料二: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以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作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做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种下了种子,而且我将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

198、自由,这便是真相。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 年)(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不同的民主观形成的原因。【答案】(1)孟德斯鸠:政治自由是有限度的,要在法律框架内做应该做的事 托克维尔:无限制的权力导致暴政;反对暴政和绝对权威;崇尚自由高于民主(2)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孟德斯鸠是启蒙思想家,针对法国专制制度及时弊;托克维尔 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受美国民主的影响。【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正确解读材料和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孟德斯鸠论述了自由和法律的关系,认为自由是在法律许 可

199、范围内的自由;托克维尔反对暴政,崇尚自由,不喜欢民主。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 年高考(年高考未涉及)考点十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7 世纪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斗争 2017 年高考 01.(2017 届山东省滕州市高考补习校高三上期第三周周周清历史试卷)英国自由大宪章 1215 年,英国社会各阶层联合起来胁迫横征暴敛的英王约翰签署大宪章。部分条款如下:第 14 条:如果国王因某个事项,譬如对外战争,确实需要附庸们的经济支持,需要额外征收税赋,必须召开由教会主教修道院院长和贵族参加的全体会议讨论决定。第 30 条:未经自由民同意,任何郡长或执行吏都不

200、得擅取其车马作为运输之用;王室不得强取他人木材建筑城堡等。第 39 条:任何自由民,如未经同侪(地位相当的人)的合法审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问题:(1)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当时英国王权的认识。(2)从 17-18 世纪英国政治看,大宪章的历史价值何在?【答案】(1)水平 1:结合背景全面概括材料的历史信息。(6-8 分)13 世纪以来,王权的不断加强与社会各阶层形成矛盾冲突,通过大宪章,王权在各方面受到了严格限制,造成了有限王权的现象。这主要体现在:征税权上,规定国王未经贵族组成的会议讨论,不得额外征税;在个人财产权利方面,保护私有财产权,

201、未经自由民同意,不得破坏其私有财产权;在自由民权益方面,未经司法审判,不得破坏自由民的人身自由和正当权益。水平 2: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得出结论。(3-5 分)水平 3:脱离材料进行回答。(0-2 分)王权加强;有限王权;等级君主制。(2)水平 1:依据所学史实运用核心知识全面回答。1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损害了有限王权的政治传统,受到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挑战,他们以议会为舞台,发动了英国革命。2光荣革命后英国通过权利法案正式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水平 2:不能运用核心知识结合所学史实全面回答 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解析】(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

202、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大宪章的内容来看可以得出,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损害了有限王权的政治传统,受到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挑战,他们以议会为舞台,发动了英国革命。光荣革命后英国通过权利法案正式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02(2017 届广东省茂名市信宜中学高三 8 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为了更多地吸引选民,打出了地方改革的旗帜。1835年 9 月,议会市镇自治机关法规定所有市镇自治机构的人员-市长、市府参事、市议会议员等均由投票选举选出。1848 年议会通过公众卫生法,要求各地改善卫生条件,地方政府的卫生管理职能随之加强。18

203、70 年政府颁布教育法,原由教会和民间经管的教育事务移交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向民众提供的服务项目逐渐增多,据 1966 年的莫德报告,地方政府的工作多达 3 类 60 余种。1972 年议会通过地方政府令,新设 6 个城市郡,每个城市郡都是以一两个较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专门的城市管理系统。英国议会为了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还于 1974 年通过地方政府法,建立起地方查弊制度。1985 年议会通过新地方政府令,力求精简机构,完善地方民主。在日常管理中,地方政府十分注重发挥委员会的作用。地方委员会承担着地方政府的大部分工作,经常根据地方议会授权提出报告,采取行动,并可代表地方议会对各部门实行监督。阎照祥

204、英国近现代地方政府改革 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地方政府改革的特点。(2)英国地方政府改革为我国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提供了什么启示?【答案】(1)特点:渐进改革;通过立法方式推进改革;地方政府职能不断加强;管理专业化、科学化;强化民主监督机制。(2)启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紧紧抓住职能转变;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以服务为主要导向;行政体制改革文件的制定过程公开透明。【解析】试题分析:(2)本问考查的是英国地方政府改革带来的启示,旨在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启示”要求,避免答非所问。本问属于开放性题型设问,没有标准答案。紧

205、扣材料信息,结合相关史实,可以围绕以下方面展开组织答案:政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要紧抓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系列过程要公开透明等,言之有理即可。03(2017 届湖北襄阳市四中高三八月第一周周考文综历史试卷)材料 英国自威廉征服以后,王权一直在发展。特别是经过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王权更为加强,贵族的权势受到贬抑。当时,王权高于法律,没有国王的令状,很多社会问题就无法解决。自由大宪章的签署改变了这一情况。宪章采取了一些定性定量的限制,约束了国王的行动,如规定国王不能向没有对自己负有军役义务的自由人强要监护权、不可随意征收任何免役金和贡金等。宪章的这些条款,从政治、经济、财政、司法各个方

206、面限制了国王的权力,可以说,这是契约的形式申明法律高于君主并以具体条文约束君权的第一个明确的文件。摘编自张玲论对英国宪政制度的影响(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自由大宪章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由大宪章产生的意义。【答案】(1)原因:英国王权的至上,严重影响了社会问题的解决;王权对贵族利益的侵犯激化了社会矛盾;贵族势力为维护自身利益要求限制王权。(2)意义:从法律上约束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法律高于王权的基本原则;为英国光荣革命后宪政制度的实现奠定了基础。(9 分)【解析】【名师点睛】在做此类材料解析题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阅读完全部材料后,根据设问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

207、并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时要特别注意材料的开头和结尾、材料的出处、材料的注释或说明。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克服思维定式,一定要要充分运用历史术语,注意按问作答,坚持论从史出,切忌只简单罗列材料观点,要注意和教材内容的有机结合。2016 年高考 01(2016 届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高三上期末历史卷)下列哪一项表述属于大抗议书的主要内容()A、要求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随意征收捐税 B、国家存在立法权、行政权、对外权三种权力 C、要求工商自由,政府对议会负责 D、推行垄断制度,征收特殊捐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大抗议书。依据所学,大抗议书的内容主要有:要求工商业的自

208、由发展;建立资产阶级长老会派组织和建立对议会负责的政府等。分析选项,C 项符合题意。考点:近代社会民主思想的实践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大抗议书 02.(2016 年全国新课标 1 卷文综历史 4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 分)材料 1721 年,英国议会首次对行政高官进行质询,1783 年,下议院长宣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或官员提出问题,被咨询者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1835 年,质询首次出现在英国议会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并公布于众,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从此,质询成为英国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和问责的一项固定制度。进入 20 世纪后,质询时间固定为一到星期四每天下午 1 小时

209、间,对于普通质询,被咨询人可在 7 天内答复,对于紧急质询,被咨询人必须 3 天内答复。70 年代后,下议院设立了与政府向对应的多个专门委员会,各委员会可以分别就政府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向有关政府官员提出质询,发现政府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加以改善。摘编自埃佛尔詹宁斯英国议会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发展变化,并指出这一制度的实质。(9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议会咨询制度的积极作用。(6 分)【答案】(1)发展变化:质询时间由不固定到固定;由可拒绝回答到有问必答;专业化、制度化程度逐步提高。实质:立法机构监督、问责行政机构的民主制度。(2)提高政

210、府工作的透明度;推动政府改善工作;进一步完善民主制度。【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英国议会的质询制度的考查,注意总结概括材料,提炼有效信息即可。由“被咨询者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可知英国议会质询制度在发展过程中,被质询者由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发展为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答复,由“质询时间固定为一到星期四每天下午 1 小时间”可知质询时间固定。从这两个方面体现了英国议会的质询制度制度化和专业化程度提高。第二小问质询制度实质的考查,联系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可知质询制度实际上体现了议会和人民对政府和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是立法机构监督、问责行政机构的民主制度。【考点定

211、位】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英国议会的质询制度 03(2016 届江西五市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试卷)【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 国王是上帝在尘世的代理,因上帝之名被尊为神圣经里是把国君比作神,明确地把他们的权力与上帝的权力相提并论。臣民在议会(不过是国王的首要议事机构和工具)里所恳请之法律,只能由国王在议会的建议下制定。国王制定日常法令,没有国王的权威参与其间,议会无权制定任何法律或法令。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对议会的演讲(1610 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詹姆斯一世演讲的主要内容。材料二 良好的政府必定有一以贯之,堪与一种哲学体系堪与一种哲学体系相媲美的观念。所有的举措必定是深思

212、熟虑的,举凡财政、政治和军事,惟须朝向一个目标,即国家强盛,国势昌隆。如此一种体制只能源于一个人的头脑,此人非君主莫属。君主是国家另一公仆,人们要求他为了国家的利益干练地工作,最起码要密切关注最重大的问题。君主有责任重视农业,使商业和工业受到鼓励。他是一个应该时常警惕国家敌人行动的终身哨兵。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政治典范(1752 年)(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腓特烈二世与詹姆斯一世观点的异同。【答案】(1)鼓吹君权神授,目的是为了较强国王的权力;国王不受议会的约束,君主在国家政治和议会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制定法律的权力在国王而不在议会。(2)同:都是君主制,都强调君主在国家中的

213、核心地位。(3 分)异:詹姆士二世强调君权神授,国王的权力不受任何约束,国王是来管理臣民的;腓特烈二世认为君主是国家的公仆,是为了整个国家富强而服务的。【解析】考点: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英国近代民主思想腓特烈二世与詹姆斯一世比较 年高考(年高考未涉及)考点十三: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2017 年高考 01(2017 届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段考文综历史试卷)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条目 内容 生效年份 1 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宗教活动自由;限制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申冤的权利。1791 13 在合众国境内或

214、受合众国管辖的任何地方,奴隶制和强迫劳役都不得存在,唯作为对依法判罪者犯罪之惩罚,不在此限。1865 14 凡在合众国出生或归化合众国并受其管辖的人,均为合众国的和他们居住州的公民。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不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对于在其管辖下的任何人,亦不得拒绝给予平等法律保护。1868 15 合众国公民的投票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曾被强迫服劳役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剥夺或限制。1870 16 国会有权对任何来源的收入规定和征收所得税,不必在各州按比例分配,也无须考虑任何人口普查或人口统计。1913 19 合众国公民的选

215、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剥夺或限制。1920 26 年满 18 岁或 18 岁以上的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为年龄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剥夺或限制。1971(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宪法修正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修正宪法的影响。【答案】(1)以 1787 年宪法为主体;与时俱进(渐进性);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制衡;兼顾各方利益。(2)促使美国民主制度日趋完善;有利于美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对国际社会有一定的示范作用。【解析】(2)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国际等角度予以分析,如政治上促使美国民主制度日趋完善;社会上有利于美国社会的稳定与

216、发展;国际上对国际社会有一定的示范作用。02(2017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摸底联考全国卷历史试卷)【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美殖民地人民在独立宣言的号召鼓舞下,经过艰苦的斗争,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将宣言所体现的资产阶级民主理念付诸实践。和中国的辛亥革命一样,法国革命也导致了很长时间的动荡?在以后的一百多年中,君主独裁和民主政体相互交替,产生了许多没有实质意义的宪法。事实上,人权宣言所表达的理念在当时也没有获得直接实施。临时约法更是命运多舛,自袁世凯担任总统后,权力的运行严重背离约法宗旨,至1914 年被袁世凯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临时约法的存续仅两年。陈思

217、林近代人类争取民主的历程 材料二 临时约法反映的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效法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推动中国走向政治现代化的愿望。这一愿望无疑非常美好,但它与中国的社会现实是脱节的。政治制度的现代化首先要求人的现代化,如果一个国家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现代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都经历一个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周密宪法文化视野下的历史命运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三部资产阶级革命文献的命运出现大相径庭的原因。(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在当时应该如何改造旧中国、实现政

218、治民主化?【答案】(1)美国人由欧洲移民组成,封建势力与专制传统薄弱,有尊重法律的传统;广大民众坚决捍卫自己的自由和权利。(3 分)法国王权思想浓厚,所以人权宣言的内容很难得到真正地、全面地实施。(3 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十分浓厚,法律意识极其淡薄,人治观念强大。(3 分)(2)用革命手段,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实现民族独立;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完成经济近代化;从思想教育上解放国民,在思想上完成国民素质的近代化;民主政治要有法制做保障,以法治国。(6 分)【解析】(2)本题考查的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改造旧中国、实现政治民主化的措施,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教育、法治建设等角度进

219、行分析。政治上:发动了辛亥革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经济上:发展经济,完成经济近代化;思想教育上:解放国民,在思想上完成国民素质的近代化;法治建设:颁布约法,以法治国。03(2016 届黑龙江哈尔滨市六中高三下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卷)【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穆尼埃在人权宣言中写道:不满路易十六召开的三级会议的人们愤而组成国民议会,并提出制定宪法要求,路易十六却强令解散议会,并且调集大批军队集结巴黎附近。民众们推翻了国王,并且开始以新的理想来设计国家的方向。代表认为,无视、遗忘或蔑视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所以决定把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

220、的人权和义务;以便立法权的决议和行政权的决定能随时和整个政治机构的目标两相比较,从而能更加受到他们的尊重;以便公民们今后以简单而不可争辩的原则为根据的那些要求能确保宪法与全体幸福之维护。(1)材料反映出穆尼埃认为发表人权宣言的原因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权宣言中包含的“简单而无可争辩的原则”有哪些?概括指出这些原则的提出有何意义。【答案】(1)路易十六的专横使议会无法正常运行;统治者对人权的漠视而造成政治腐败;为建设新的国家设计新的原则;让社会成员时刻牢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使政治机构尊重和维护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8 分)(2)原则: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法律至上、主权在民、私有财产

221、不可侵犯。(4 分)意义:这些原则是反封建斗争的民主和自由的旗帜,它推动了法国大革命进一步发展,同样这些原则也鼓舞着世界各国人民进行争取民主的斗争。(3 分)【解析】(2)第一小问,实际上考查的是启蒙运动的内容。根据所学可知,启蒙运动主张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注重法律、人民主权、社会契约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等。第二小问,启蒙运动的意义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2016 年高考 01(2016 届江西师大附中、鹰潭一中高三下联考文综历史卷)(15 分)【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 1628 年,议会通过了权利请愿书。请愿书只有两项基本内容:一是不经议会同意不可征税,二是不

222、经法律审判不得拘捕监禁。但它引述了大宪章,来表明其内容是有历史传统的。这次政变事实上就是以维护传统名义进行的,它在维护传统与追求变革之间找到了一条适中的路,实现了斗争与协调,更新与传统的平衡。1689 年 1 月 28 日下院的决议是这样:英国仍是君主国,“上帝保佑吾王”仍是英国的国歌。摘编自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 1832 年 6 月,英国第一次议会改革法案获得通过。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调整选区和重新分配各选区议员名额;将一部分“衰败选区”的议席,转让给新兴的工业城市。1867 年 7 月 15 日,议会下院通过第二次议会改革法案。该法案废除了上次改革保留的“衰

223、败选区”的议会席位,将其分配给新兴城市。1884 年,自由党为了在农村争夺选票,缓和农村居民要求政治权利的斗争,进行了第三次议会选举改革,颁布了“人民代表法”。该法案规定除地主及租地人外,农村中年缴房租 l0 英镑以上者均有选举权。摘编自陈敏昭英国议会制度及其改革(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议会与国王关系的转变。(6分)(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9 分)【答案】(1)转变:大宪章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原则,限制王权;(3 分)权利请愿书限制国王征税和监禁臣民的权力;(3 分)(2)特点:渐进性、灵活性,时代性;(3 分)

224、原因:选民的长期斗争与努力;(2 分)工业革命的深入;(1 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 分)民主思想推动;(1 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1 分)【解析】(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由权利请愿书、权利法案到 1832 年议会改革等可以概括出渐进性、灵活性,时代性的特点。第二问结合所学可以从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资本主义的发展、选民的长期斗争、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等角度回答。考点: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发展与完善及特点 02(2016 届四川广元高三下第三次高考适应性考文综历史卷)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在清末预备立宪中,清政府

225、以“为各省采取舆论之地,以指陈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为宗旨筹设咨议局。各省督抚对咨议局之议案有裁夺施行之权,对咨议局有监督、勒令停会和奏请解散之权,但本省督抚如有侵夺咨议局权限或违背法律等事,咨议局得呈请资政院核办。1909 年,除新疆外,全国 21 省咨议局成立。咨议局议员全部由选民选举产生,这在中国尚属首次。绝大多数咨议局会前都制定了议事细则、旁听规则、办事处办事细则等。咨议局开议后,提出的议案主要包括保护咨议局职任权限、收回利权、纠举不法官吏、发展实业、发展新政宪政、减轻百姓负担、兴修农田水利等几个方面。议员们经常与督抚进行斗争,如云贵总督出告示要将盐价每百斤加价一两,云南咨议局认为增

226、税累民,要求取消告示,进而决定停止开会,集体辞职,迫使其妥协。辛亥革命后,随着清政府的覆亡,咨议局的活动退出了历史舞台。一一摘编自侯宜杰著20 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咨议局的主要职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咨议局在近代民主宪政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答案】(1)职能:陈述民情民意;参政议政;监督政府施政。(2)作用:提出了利国利民的议案,一定程度限制了地方行政官员的权力;咨议局的议员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但咨议局职权受到督抚制约,缺乏政治经验,运行时间短,收效甚微。(3 分)【解析】(2)本小问作用,据材料“清政府以为各省采

227、取舆论之地,以指陈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为宗旨筹设咨议局”、“但本省督抚如有侵夺咨议局权限或违背法律等事,咨议局得呈请资政院核办”和“云贵总督出告示要将盐价每百斤加价一两,云南咨议局认为增税累民,要求取消告示,进而决定停止开会,集体辞职,迫使其妥协”可知咨议局提出了利国利民的议案,一定程度限制了地方行政官员的权力,据材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民主宪政发展咨议局 03(2016 届甘肃嘉峪关一中高三第六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穆尼埃在人权宣言中写道:不满路易十六召开的三级会议的人们愤而组成国民议会,并提出制定宪法要求,路易十六却强令解

228、散议会,并且调集大批军队集结巴黎附近。民众们推翻了国王,并且开始以新的理想来设计国家的方向。代表认为,无视、遗忘或蔑视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所以决定把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和义务;以便立法权的决议和行政权的决定能随时和整个政治机构的目标两相比较,从而能更加受到他们的尊重;以便公民们今后以简单而不可争辩的原则为根据的那些要求能确保宪法与全体幸福之维护。(1)材料反映出穆尼埃认为发表人权宣言的原因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权宣言中包含的“简单而无可争辩的原则”有哪些?概括指出这些原则的提出有何意义。【答案】(1)路易十六的专横使议会无法正常运行;统治者对人权的漠视而造

229、成政治腐败;为建设新的国家设计新的原则;让社会成员时刻牢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使政治机构尊重和维护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8 分)(2)原则: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法律至上、主权在民、私有财产不可侵犯。(4 分)意义:这些原则是反封建斗争的民主和自由的旗帜,它推动了法国大革命进一步发展,同样这些原则也鼓舞着世界各国人民进行争取民主的斗争。(3 分)【解析】试题分析:(1)从材料“不满路易十六召开的三级会议的人们愤而组成国民议会,并提出制定宪法要求,路易十六却强令解散议会”、“无视、遗忘或蔑视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以简单而不可争辩的原则为根据的那些要求能确保宪法与全体幸福之维护”等

230、信息概括分析穆尼埃认为的发表人权宣言的原因。(2)第一小问,实际上考查的是启蒙运动的内容。根据所学可知,启蒙运动主张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注重法律、人民主权、社会契约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等。第二小问,启蒙运动的意义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人权宣言 年高考 01(年安徽卷文综 21)“在对自由权、参与权、反抗权的一片欢呼声中,得到人权宣言认可的人民大众似乎忘却了宣言制定者一再强调的依法行事的原则;而失却这一羁绊,自由也就将如脱缰的野马而狂奔不止。”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宣言制定者脱离民众 B人权宣言引发社会大革命 C法治比自由

231、更加重要 D绝对自由违背了人权宣言【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史料的准确解读,由“一再强调的依法行事的原则”“而失却这一羁绊,自由也就将如脱缰的野马而狂奔不止”等信息可得出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必须依法行事,据此分析可知绝对自由是违背人权宣言的,D 符合题意;材料主要阐述的是“人民大众似乎忘却了宣言制定者一再强调的依法行事的原则”,排除 A;B“引发社会大革命”的表述与题意无关,材料强调的是自由需要在法治的范围内,而不是强调两者谁更加重要,排除 C。故选 D。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人权宣言 02.(年广东卷文综 20)“这份文

232、献在当时是极其进步的,对西方君主制和共和制都适用。下一文献中符合这一评价的是()A大抗议书 B权利法案 C1787 年美国宪法 D人权宣言【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抗议书是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封建专制的政治纲领,只适应西方的君主制;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使议会权力高于国王的权力,只适应于西方的君主制;1787 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的原则,只适应于西方的共和制;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成果,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对西方君主制和共和制都适用,故本题选 D。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

233、践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人权宣言【名师点睛】本题主要以材料限定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追求民主进程中的几个重要文献的理解与把握情况。大抗议书是英国国会与专制主义斗争的最重要的文件,形成于 1641 年。大抗议书实质上是英国革命初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纲领。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法律性文件,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所拥有的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1787 年宪法强调加强国家权利,又在权利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成果,揭示了天赋人权,自

234、由平等的原则。本题解题的题眼是“对西方君主制和共和制都适用”,故只有能正确地掌握四个文献的基本内容才能顺利解答,备考中有必要对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比较。03.(年上海卷历史 15)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阐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原则的政治纲领是()A.权利法案 B.王位继承法 C.独立宣言 D.人权宣言【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独立战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是英国进确立和巩固君主立宪制而颁布的法案,故排除 A、B 两项;独立宣言宣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美国的诞生,是第一个阐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原则的政治纲领;而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纲领性文件,没有规定国家的政体形式,并且出现

235、时间晚于独立宣言,故排除 D。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C 项。考点: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独立宣言 考点十四: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2017 年高考 01(2017 届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第一中学高三上期调研摸底历史试卷)【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自 1789 年至今法国政体变化无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今天法国的政体属于民主共和制,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 1789 年的法国大革命,自 1789 年法国资产阶级开始建立政权后,其政体先后采用过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帝制、总统制共和制、议会制共和制、半总统半议会制共和制等,历经 2

236、00 多年的演变,是各阶级、各阶层力量不断角逐、彼此斗争的产物。论近现代法兰西国家的共和之路及政体演变 材料二 法国是欧洲极具特色的国家。从国内政治发展方面看,其国体变化之剧,政体更迭之快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堪称独一无二。近代以来法国的政体及其演变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摘编自法国政治发展与对外政策(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法国政体演变的特点和实质。(2)如何理解材料二所说“近代以来法国的政体及其演变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造成这种特性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特点:复杂多变、曲折反复、极不稳定。实质:各阶层或利益集团的权力关系和利益分配的不断调整。(2)理解:近代以来,法国尝试过多种政体,现在法国采取

237、的还是世界上最独特的半总统半议会制共和制。原因:传统思想及启蒙运动等不同政治学说的影响、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变化、大革命激进措施的影响、政局长期动荡、频繁的对外战争等等。【解析】02(2016 届河南洛阳一中高三下期第一次综合模拟文综历史卷)【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789 年,法国的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就规定了大量包含自然正义内容的条款,其中第 6 条至第 9 条即是如此。这些条款的主要内容有: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除非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并按照法律所指示的手续,不得控告、逮捕和拘留任何人;法律只规定确实需

238、要和显然不可少的刑罚,而且除非根据在犯法前已经制定和公布的且依法施行的法律以外,不得处罚任何人;任何人在其未被宣告为犯罪以前应推定为无罪,即使认为必须予以逮捕,但为扣留其人身所不需要的各种残酷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孙祥生论自然正义原则在当代的发展趋势(1)根据材料,概括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宣言体现了哪些主要思想。(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所体现思想产生的原因。【答案】(1)思想:天赋人权思想;法治思想;平等思想。(2)原因:革命前法国因封建等级森严而缺乏社会平等;启蒙思想家所宣扬的人权平等思想的影响;法国革命是反封建专制、追求民主平等的革命。【解析】试题分析:(1)本

239、问考查的是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旨在考查学生概括材料、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规定了大量包含自然正义内容的条款”、“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除非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并按照法律所指示的手续,不得控告、逮捕和拘留任何人”等,不难归纳、概括得出答案,即“天赋人权”、法治与平等思想。03(2016 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期末调研文综历史试卷)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793 年 6 月 3 日,雅各宾派颁布了第一个土地法令,宣布没收逃亡贵族、王室和教会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购买者可以分期付款,十年还清,以后又延长到二十年还清;6 月 10 日,又颁布了 分配公有土地法令,规定二百

240、年以内被地主、贵族侵占了的农村公有土地以及牧场和森林,一律归还农民,允许农民按村社实际人口平均进行分配。7 月 17 日颁布了第三个土地法令,宣布彻底、全部、无偿地废除一切封建义务,烧毁一切封建地契和文据,私藏者判处五年苦役。9 月 29 日,国民公会颁布了全面限价法令,在全国规定主要粮食、日用工业品和原料等三十九种商品的最高限价。法令以 1790 年各地物价的平均数为基础再加上 30%为最高价格,违者轻则罚款二倍,重则处以死刑。材料二 到了 1794 年春,雅各宾派开始日益分裂,以丹东为首的“宽容派”主张结束恐怖,成立“宽赦”委员会,要把司法和人道结合起来,珍惜人类的鲜血。以埃贝尔、肖美特为

241、代表的埃贝尔派主张继续加强恐怖政策,更严格地执行最高限价法令,狠狠打击投机商,镇压一切投机倒把、贪污盗窃的资产阶级暴发户,要求平均分配财富,建立世界共和国。(1)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概括雅各宾派颁布的土地法令与限价法令的积极作用。(2)材料二中“宽容派”和埃贝尔派的主张明显出现分歧。据所学知识,指出哪派观点更符合当时法国的实际?请说明理由。【答案】(1)土地法令的颁布,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破坏了农村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制度的基础;(2 分)同时土地法令极大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对于战胜国内外敌人具有重要意义;(2 分)法令的推行使雅各宾派同广大城乡人民群众结成联盟,扩

242、大了政权的社会基础;(2 分)限价法令打击了投机商,稳定了经济形势。(2 分)(每点 2 分,任意 3 点 6 分)总之,这些法令比较有利于巩固革命政权,渡过危机。(1 分)(2)“宽容派”的主张更符合法国当时实际。(2 分)理由:“恐怖政策”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采取的非常举措,它暂时牺牲了资产阶级的某些利益,以满足群众的某些要求,以换得群众对雅各宾派政权的支持。(3 分)但该政策违背了资产阶级所倡导的自由贸易、民主、平等、法治原则。随着内忧外患的基本解决,这些政策应及时取消。(3 分)【解析】(2)本题材料提到,以丹东为首的“宽容派”主张结束恐怖,成立“宽赦”委员会,要把司法和人道结合起来,

243、珍惜人类的鲜血。以埃贝尔、肖美特为代表的埃贝尔派主张继续加强恐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宽容派”的主张更符合法国当时实际。至于理由,需结合知识归纳:“恐怖政策”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采取的非常举措,它暂时牺牲了资产阶级的某些利益,以满足群众的某些要求,以换得群众对雅各宾派政权的支持。但该政策违背了资产阶级所倡导的自由贸易、民主、平等、法治原则。随着内忧外患的基本解决,这些政策应及时取消。2016 年高考 01(2016 届广东肇庆市高三第三次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卷)【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789 年,法国的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就规定了大量包含自然正义内容的条款,其中第

244、 6 条至第 9 条即是如此。这些条款的主要内容有: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除非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并按照法律所指示的手续,不得控告、逮捕和拘留任何人;法律只规定确实需要和显然不可少的刑罚,而且除非根据在犯法前已经制定和公布的且依法施行的法律以外,不得处罚任何人;任何人在其未被宣告为犯罪以前应推定为无罪,即使认为必须予以逮捕,但为扣留其人身所不需要的各种残酷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孙祥生论自然正义原则在当代的发展趋势(1)根据材料,概括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宣言体现了哪些主要思想。(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所体现

245、思想产生的原因。【答案】(1)思想:天赋人权思想;法治思想;平等思想。(2)原因:革命前法国因封建等级森严而缺乏社会平等;启蒙思想家所宣扬的人权平等思想的影响;法国革命是反封建专制、追求民主平等的革命。【解析】(2)本问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知识迁移、准确归因历史事物的能力。在作答的时候,要注意围绕人权与公民权宣言诞生的背景展开分析和认知,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法国大革命前法国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启蒙运动相关思想主张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的性质及概况等,所组织的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法国民主与专制的较量概况及认识;近代欧美资产

246、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法国大革命人权与公民权宣言 02(2016 届福建漳州平和县一中高三上期末历史试卷)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793 年 6 月 3 日,雅各宾派颁布了第一个土地法令,宣布没收逃亡贵族、王室和教会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购买者可以分期付款,十年还清,以后又延长到二十年还清;6 月 10 日,又颁布了 分配公有土地法令,规定二百年以内被地主、贵族侵占了的农村公有土地以及牧场和森林,一律归还农民,允许农民按村社实际人口平均进行分配。7 月 17 日颁布了第三个土地法令,宣布彻底、全部、无偿地废除一切封建义务,烧毁一切封建地契和文据,私藏者判处

247、五年苦役。9 月 29 日,国民公会颁布了全面限价法令,在全国规定主要粮食、日用工业品和原料等三十九种商品的最高限价。法令以 1790 年各地物价的平均数为基础再加上 30%为最高价格,违者轻则罚款二倍,重则处以死刑。材料二 到了 1794 年春,雅各宾派开始日益分裂,以丹东为首的“宽容派”主张结束恐怖,成立“宽赦”委员会,要把司法和人道结合起来,珍惜人类的鲜血。以埃贝尔、肖美特为代表的埃贝尔派主张继续加强恐怖政策,更严格地执行最高限价法令,狠狠打击投机商,镇压一切投机倒把、贪污盗窃的资产阶级暴发户,要求平均分配财富,建立世界共和国。(1)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概括雅各宾派颁布的土地法令与限价

248、法令的积极作用。(2)材料二中“宽容派”和埃贝尔派的主张明显出现分歧。据所学知识,指出哪派观点更符合当时法国的实际?请说明理由。【答案】(1)土地法令的颁布,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破坏了农村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制度的基础;(2 分)同时土地法令极大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对于战胜国内外敌人具有重要意义;(2 分)法令的推行使雅各宾派同广大城乡人民群众结成联盟,扩大了政权的社会基础;(2 分)限价法令打击了投机商,稳定了经济形势。(2 分)(每点 2 分,任意 3 点 6 分)总之,这些法令比较有利于巩固革命政权,渡过危机。(1 分)(2)“宽容派”的主张更符合法国当时实际。

249、(2 分)理由:“恐怖政策”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采取的非常举措,它暂时牺牲了资产阶级的某些利益,以满足群众的某些要求,以换得群众对雅各宾派政权的支持。(3 分)但该政策违背了资产阶级所倡导的自由贸易、民主、平等、法治原则。随着内忧外患的基本解决,这些政策应及时取消。(3 分)【解析】人民群众结成联盟,扩大了政权的社会基础;限价法令打击了投机商,稳定了经济形势。总之,这些法令比较有利于巩固革命政权,渡过危机。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法国雅各宾派政策 年高考 01(年福建卷文综第 41 题 B 题)【选修 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789 年,围绕着“人类

250、应该在怎样的基础上缔造自己的社会?”。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辩论正在六边形的国土上展开。在争论的双方中,一方打着维护历史传统的旗号,积极鼓吹神赋权利、等级制度和行业组合;另一方则宣扬人类的创造性,主张天赋权利以及理性和正义。这场涉及哲理的政治辩论的关键所在,一言以蔽之,就是确认占法国人口三分之二的第三等级拥有何种地位。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材料二 1791 年宪法是法国从传统的贵族社会跨入近代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它规定,年满 25 岁的男子为公民,又提出财产资格限制,“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于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者享有选举权,为积极公民;未达到者无选举权,是消极公民。1793 年宪法取消了积极公民与

251、消极公民的划分。第二共和国时期,法国选民人数猛增至 900 多万。摘编自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1)材料一中大辩论的焦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成为焦点?(6 分)(2)材料二中法国是如何扩大民众选举权的?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这一进程的因素。(10 分)【答案】(1)焦点:第三等级的地位。原因:国王实行专制统治,维护等级制度;第三等级占人口多数,是税收的主要承担者。(2)扩大:法律保障;降低、取消财产等限制。因素:启蒙思想的传播;多次革命的推动;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这场涉及哲理的政治辩论的关键所在,一言以蔽之,就是确认占法国人口三分之

252、二的第三等级拥有何种地位”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法国当时处于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下,国王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教士和贵族所属的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是特权等级,他们享有高官厚禄却不纳税。第三等级包括资产阶级、工人、农民和城市平民,他们没有政治地位,在经济上受盘剥。(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1791 年宪法”“1793 年宪法”得出法律保障;“1791年宪法提出财产资格限制,把公民划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1793 年宪法取消了积极公民与消极公民的划分”得出降低、取消财产等限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思想等角度回答,如思想上启蒙思想的传播;政治上多次革命的推动,资

253、本主义制度的发展;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关系上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法国民主政治历程。考点十五: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2017 年高考 01(2016 届西藏区拉萨市第三高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08 年 8 月,清廷批准了预备立宪的方案,九年内计划做的主要工作包括:设立谘议局、资政院,开办地方自治,清理财政,推行普及国民教育,修订法典,厘定官制、官规,宣布宪法,颁布议院法、选举法,进行上下议院议员选举,等。1910 年(宣统二年)11 月,清廷发

254、布上谕:“今者,人民代表吁恳既出于至诚,内外臣工强半皆主张急进,民气奋发应即俯顺臣民之请着缩改于宣统五年,实行开设议院。先将官制厘订,提前颁布试办,预即组织内阁。迅速遵照钦定宪法大纲,编订宪法条款,并将议院法,上下议院议员选举法,覆有关于宪法范圊以内必须提前赶办事项,均着同时并举。”1911 年 5 月,责任内阁成立,13 名国务大臣中满人 9 人,其中皇族 7 人,汉人仅 4 人,时人形象地将此称为“皇族内阁”。摘编自金毓黻宣统政纪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 1908、1910 年清政府在预备立宪安排上的区别,并分析其原因。(9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预备立宪未

255、能挽救清政府的原因。【答案】(1)区别:预备立宪期限缩短;调整预备立宪内容,增加设立内阁。原因:革命形势的发展;立宪派和部分官员的推动;清政府意图化解统治危机。(2)革命成为大势所趋;清廷借立宪维护统治;立宪派大失所望。【解析】试题分析:(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均着同时并举.时人形象地将此称为“皇族内阁”。”并结合当时的革命形势、立宪派的政治诉求概括分析即可知预备立宪未能挽救清政府的原因。02(2017 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文综历史试卷)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08 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由君上大权和附臣民权利义务

256、两部分组成,其内容涵盖了宪政制度的基本要求。第一条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第三条规定:“法律在皇帝批准颁布前应经议院决议。”第五条规定:“任官权虽议院不得干预,但由大臣辅弼之。”附录中首先规定了臣民的宪法权利,“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等事,均准其自由”,“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摘编自岳麓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 材料二 正是钦定宪法大纲和明治宪法制定时中日在政治、经济、外交环境等具体因素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差异,尤其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根本不具备日本明治维新时所具有的“天皇万世一系”的政治权威,再加上当时满清政府内部根本无法形成一个团结

257、有效的领导核心,中央和地方之间也是离心离德、一塌糊涂的外交窘境。钦定宪法大纲虽师法日本明治宪法,但结局却迥然有别。摘编自宋宇文相似宪法文本的不同命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钦定宪法大纲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师法日本结局却迥然有别的原因。【答案】(1)特点:带有封建性,确立了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体现了民主宪政精神;君主权利受到限制;规定了臣民的宪法权利;保护私有财产等。(2)原因:政治上,日本通过废藩置县确立中央集权政权,天皇具有至高的政治权威,而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经济上,甲午中日战争后,巨额赔款使日本财政收入增加,而清政府则

258、损失惨重;外交上,清政府主权严重受损,西方列强转而支持地方军阀,缺乏一个和平安定的外交环境。【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和明治维新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03(2016 届四川广安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里历史试卷)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清末预备立宪中,清政府以“为各省采取舆论之地,筹计地方治安”为宗旨筹设咨议局。各省督抚对咨议局之议案有裁夺施行之权,对咨议局有监督、勒令停会和奏请解散之权,但本省督抚如有侵夺咨议局权限或违背法律等事,咨议局得呈请资政院核办。1909 年,除新疆外,

259、全国 21 省咨议局成立。咨议局议员全部由选民选举产生,这在中国尚属首次。绝大多数咨议局会前都制定了议事细则、旁听规则、办事处办事细则等。咨议局开议后,提出的议案主要包括保护咨议局职任权限、收回利权、纠举不法官吏、发展实业、发展新政宪政、减轻百姓负担、兴修农田水利等几个方面。议员们经常与督抚进行斗争,如云贵总督出告示要将盐价每百斤加价一两,云南咨议局认为增税累民,要求取消告示,进而决定停止开会,集体辞职,迫使其妥协。辛亥革命后,随着清政府的覆亡,咨议局的活动退出了历史舞台。摘编自侯宜杰著20 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咨议局的主要职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

260、学知识,简评咨议局在近代民主宪政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答案】(1)职能:陈述民情民意;参政议政;监督政府施政。(6 分)(2)作用:提出了利国利民的议案,一定程度限制了地方行政官员的权力;咨议局的议员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但咨议局职权受到督抚制约,缺乏政治经验,运行时间短,收效甚微。(9 分)【解析】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由“发展实业减轻百姓负担、兴修农田水利等”可概括出陈述民情民意;由“绝大多数咨议局会前都制定了议事细则、旁听规则、办事处办事细则等”可概括出参政议政;由“提出的议案主要包括保护咨议局职任权限、收回利权、纠举不法官吏”“发展新政宪政”可概括出监督政府施政

261、。2016 年高考 01.(2016 年全国新课标 3 卷文综历史 46)历史选修 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 分)材料 1895 年,严复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他认为,开民智是今日一大要政。1905 年,严复在与孙中山交谈中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1915 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组建筹安会,严复参与其中。同时他认为:“吾固知中国民智卑卑,号为民

262、主,而专制之政不得不阴行其中,但政体改变,已四年矣。袁公既有其实,何必再居其名”摘编自严复集(1)根据材料,概括严复关于“民智”的认识。(5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严复的“民智”主张。(10 分)【答案】(1)民智低下;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开民智是实行民主的先决条件。(5 分)(2)戊戍时期,主张开民智,宣传启蒙思想,为变法提供思想武器,推动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意义;辛亥时期,认为民智未开,主张改良;北洋政府时期,以民智未开为由,与专制妥协。(10 分)【解析】本题考查严复思想,有教材依托。第(1)问概括严复关于“民智”的认识,此问比较简单,直接从材料中归纳即可

263、。要抓住关键词“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天下之真主”“教育”“开民智是今日一大要政”等信息,可以得出民智低下;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开民智是实行民主的先决条件。第(2)问答评价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再结合第一问组织答案即可。做题的关键:要放在 19世纪末 20 世纪初,这样的大背景下,分为维新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和民国初年三个时期思考。要抓住关键词“大盗窃国”“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组建筹安会,严复参与其中”等信息,可以得出正确答案。02.(2016 年全国新课标 2 卷文综历史 4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 分)材料 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受命总理朝政,提出了一系列政治革

264、新主张。他认为,对于“世道人心”关系甚大的事务,应“立法以为准”,立法者应“洞悉天人性情,熟谙各国风教”。他认为当时世界各国中,美国“礼义富足”,“其力虽强而不侵凌邻邦,有金银山而招别邦人来采,别邦人有能者册立为官”。他注意到美国“邦长(即总统)”“五年一任”,并非终身制,国家大事则由“各省”(即各州)公议决定,官员选任在规定时间、地点匿名投票产生,“以多人举者为贤能也,以多议是者为公也”。他重视邮政、新闻报纸的作用主张“设书信馆以通各省郡县市镇公文;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他认为下情上达、官员匿名投票选举是实现“权归于一”的重要手段。据洪仁玕资政新篇(1)根据材料,概括洪仁玕的政治主张及其目

265、的。(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洪仁玕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认识。(7 分)【答案】(1)主张:权力集中,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学习西方的某些制度和做法;希望各国和平相处;重视民心民意。目的:服务于现实,试图重振太平天国。(2)对西方政治制度有一定了解;认识模糊不清;有一定先进性;由此提出的主张不符合实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本题其实是课内必修的主要内容,分两个小问来回答。政治主张我们可以从材料中概括,主要就是从制度方面的改善,强调法治和公平方面来谈。对于他的改革目的,教材已经明确给出。洪仁玕的改革最基本的就是重振国威,此外再结合材料增加一些其他的原因,

266、如试图发展资本主义等等。(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本题关键就是评价他的措施一定要一分为二,既要表现出它的进步性,也要充分承认他的思想的局限性。积极性体现在他认识到应该学习西方的立法制度,以立法为准,强调法治的重要性;他重视西方的三权分立以及民主选举的制度,也重视新闻媒体对国家的重要意义。这是先进的中国人第一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对于中国资本主义政权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意义。不足之处在于他认为美国“礼义富足”,没有认识到美国的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力的事实,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本质,有一定的思想局限性。只有这样才能完整的回答出问题,得出正确的评价。03.(2016 年海南单科卷历

267、史 30)【选修 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2 分)材料 甲午战前,中国出现一股“君民共主”的政治思潮。郑观应认为,君民公主之国“育才于书院,论证与书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中国遗其体效其用,所以事多 格,难臻富强”。陈炽指出,君民共主之国“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一心”“所以强兵富国、纵横四海之根源也”。主张君民共主的思想家们都将设议院作为基本条件,尽管如何“防效外洋设议院有不同方案,但多强调在君主之下设立。议员由选举产生,主要职能是议事和“通上下之情,凡国家大政方针,由议员根据民意议论利害得失,再上呈君主定夺。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268、1)根据材料,指出“君民共主”主张的主要内容。(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君民共主”思潮。(6 分)【答案】(1)批判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设立议院;议员由选举产生,议院为君主服务。(6 分)(2)认识到西方富强的政治因素;看到洋务运动的不足;为维新运动创造了条件;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认识有局限性。(6 分)【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依据材料“君民公主之国育才于书院,论证与书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中国遗其体效其用,所以事多格,难臻富强。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一心”“所以强兵富国、纵横四海之根源也。议员由选举产

269、生,主要职能是议事和通上下之情,凡国家大政方针,由议员根据民意议论利害得失,再上呈君主定夺。”等概括得出。第(2)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认识到西方富强的政治因素,看到洋务运动的不足,为维新运动创造了条件,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认识有局限性。”等角度回答。【考点定位】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早期维新思想 年高考 01.(年新课标卷文综 46)(15 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指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宣言中所举诸项,如放弃暴动政策与赤化运动,取消苏区与红军,皆为集中力量,救亡御侮之必要条件对于国内任何派别

270、,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引自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1937 年 9 月 23 日)材料二 中国国民政府蒋主席于抗战胜利后,邀请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先生,商讨国家大计兹特发表会谈纪要如下:一、关于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一致认为:中国抗日战争业已结束,和平建国的新阶段,即将开始,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五、关于党派合法问题,中共方面提出:政府应承认国民党、共产党及一切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政府方面表示:各党

271、派在法律之前平等,本为宪政常轨,今可即行承认。引自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1945 年 10 月 10 日)(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抗战胜利前后各党派地位发生的变化。(6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党派地位变化的原因及影响。(9 分)【答案】(1)抗战时期,各党派集中于国民党领导之下;抗战胜利后,各党派在宪政原则下地位一律平等。(6 分)(2)原因:抗战胜利,国共两党军事、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多数政党和国民民主和平力量的推动;美苏等国际因素的制约。(6 分)影响:进一步加强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民主力量,推进了国内政治民主化进程;为以后构建多党合作奠定了基础。(3

272、分)【解析】第(1)问概括指出抗战胜利前后各党派地位发生的变化,此问比较简单,直接从材料中归纳即可,材料一“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体现出抗战时期各党派集中于国民党领导之下,材料二“政府应承认国民党、共产党及一切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各党派在法律之前平等”体现出抗战胜利后各党派地位一律平等。第(2)问的解答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党派地位变化的原因”可从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实力对比的变化,民主和平力量的推动以及国际因素的作用等角度思考。“各党派地位变化的影响”一问应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民主力量、推

273、动政治民主化进程以及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奠定基础等角度解答。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抗战胜利前后人民反对独裁的斗争抗战胜利前后中国政党地位的变化。02.(年新课标卷文综 46)(15 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重轻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

274、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 年)(1)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9 分)【答案】(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多数国民须自觉居于主人地位,具有主动精神;自觉参与建设政府、制定并维护宪法。(6 分)(2)从思想文化层面反思清末民初民主政治失败

275、的原因;认识民众觉悟才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关键,要唤醒国民的政治自觉;发展了民主思想;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9 分)【解析】(1)本题考察分析材料的能力。陈独秀的主张材料中已经明确给出。从材料“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可见他的主要主张就是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人民自居于主人公地位,应以民治民,自己制定规律,自己拥护执行,而不是依靠政府来统治,否则无异于君主专制。因此回答问题的关键点就是“主人翁意识”。(2)本

276、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要用一分为二的角度来评价,对于积极作用要给予肯定,不足要指出。陈独秀的主张是一种对民主制度宣传与肯定,他从思想文化角度对民主政治失败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了民主的关键,因此也成为宣传民主政治的旗手,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为民主政治的代言人。但是他的思想体系也有不足,与中国实际没有完全结合,这点简要说明即可。在回答的同时要注意用事实说话,结合史实来评价,这样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陈独秀的民主观念。03.(年山东卷文综 48)(10 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以下为 1912 年 5 月孙中

277、山与香港士茂西报记者的一段谈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访员曰:先生让总统之位与袁世凯,是由于个人之意乎?抑以为如此更换更有益于国家乎?孙曰:两者皆是。因袁君鼓动共和久矣。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孙中山所答内容的认识。(10 分)【答案】建立共和是孙中山个人的革命追求,也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了早日结束南北对峙,实现国家统一和建立共和,孙中山不计个人得失,让位于袁世凯,反映了孙中山高尚的政治品质。民主共和是历史的潮流,袁世凯为了篡夺革命果实,实行假共和真专制。孙中山对袁世凯的本来面目认识不清,这体现出孙中山的政治局限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首先

278、要结合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有关知识,如成果、意义、评价,再结合材料“访员曰:先生让总统之位与袁世凯,是由于个人之意乎?抑以为如此更换更有益于国家乎?孙曰:两者皆是。因袁君鼓动共和久矣。”具体分析解答。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对孙中山让位的认识。考点十六: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2017 年高考 01(2017 届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高三 5 月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人类有共同的追求,也有共同的价值。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美国梦”):“它是让这片土地上每个人生活得更好、更富裕的梦想,让每个人都有施展才

279、能的机会,并取得相应成就”。1931 年,美国历史学家亚当斯代表作美国世纪 材料二 我的这个理想主要来源于美国的梦想。我梦想将来有一天我们这个国家挺身屹立,真正实践它的这一信条,即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自明的,所有的人生来平等。1963 年,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材料三 大同、小康、治世,是传统社会中国人的“天下梦”。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个人幸福,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梦。实,从天下为公的“大同梦”,到民富国强的“强国梦”,再到自我实现的“幸福梦”,可以说是一种必然。易中天中国梦(1)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一,说明在近现代历史中,美国通过哪些制度创新实现了“美国梦”?(2)据材料二,概

280、括马丁路德金梦想诉求是什么?结合二战后国际政治发展状况简要分析。(3)据材料,指出美国梦和当代中国梦的共同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 1840 至 1949年,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过哪些探索和抗争?【答案】(1)开启了民主共和制政体;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制度。(2)诉求:国家富强,人人平等。背景:政治上,西欧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美苏冷战。(3)共同点:追求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个人幸福。探索和抗争: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等。【解析】(3)第一小问“共同点”由材料一中的信息“让这片土地上每个人生活得更好”、

281、材料二中的信息“挺身屹立”、“所有的人生来平等”、材料三中的信息“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个人幸福,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梦”即可得出“追求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个人幸福”的结论;第二小问“探索和抗争”可从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角度思考作答。02(2017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卷)【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 1919 年 7 月,德国国民会议通过了魏玛宪法,宪法规定: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另设参议院,由各邦选派的代表组成。最高法院有权裁决联邦政府与政府之间、各邦之间的争执。国家政府即内阁,由总理与各部部长组成,由总统任免,向国会负责,内阁

282、成员必须得到国会的信任,否则需辞职。总统有统帅军队、任免总理和文、武官员以及解散国会之权。宪法第 48 条特别授予总统“国家强制执行”权:当德国境内公共秩序受到扰乱时,总统在必要时可以使用武力,届时公共基本权利“全部或一部停止之”。材料二 1949 年 5 月,联邦德国制定了基本法,规定:设立“建设性不信任条款”,规定只有当联邦议院选不出新的总理,或者对总理的不信任案得不到议院法定多数票支持时,联邦总统才有权根据联邦总理的建议解散联邦议院;联邦总理只有当联邦议院在提出不信任案的 48 小时内以多数票选出新总理时,才得下台。联邦总统所颁布的法令必须得到联邦总理和有关部长的副署才能生效。以上材料摘

283、自丁建弘德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魏玛宪法所体现的原则和存在的主要局限。(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基本法关于“建设性不信任条款”的规定如何避免了魏玛宪法的消极影响。【答案】(1)体现了分权和制衡的理论;总统权力急剧扩大,为极端法西斯势力的上台埋下了隐患。(2)避免了联邦政府的频繁更替;防止了议会不断地解散和选举;防止了反对党轻易推翻现政府的意图;限制了总统的权力,防止独裁统治。(回答其中 3 点即可)【解析】(2)从材料二中基本法关于“建设性不信任条款”的规定,结合材料一从总统权,议会权力和政府更替等角度分析作答。具体为:避免了联邦政府的频繁更替;防止了议会不断地解

284、散和选举;防止了反对党轻易推翻现政府的意图;限制了总统的权力,防止独裁统治。03(2017 届陕西西安高新一中高三 5 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15 分)【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下面是有关 1836 年至 l848 年英国宪章运动的两段材料。材料一 一、凡年满 21 岁之男子,精神健全,目前不在因犯罪而坐牢之列者,都有选举权。四、议员支薪。以便一个诚实的商人、工人和其他等人,能离职充当其选区的代表,为国家的利益服务。五、选区平均分配。按照选民人数产生代表,不让小的选区侵占大区的选票。摘编自英国人民宪章(1837 年)材料二 英国的宪章运动历经 l839 年、l842 年和 l848 年三次高潮

285、,都以失败而告终。从主观上来说,参加运动的人员成分复杂,意见存在分歧,步调不统一,没有坚强的、统一的领导和强有力的组织,特别是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斗争经验,等等。从客观上来看,宪章运动的参与者提出的要求过高,很多不切合当时的社会实际: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从 19世纪 4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晚期是工业生产及对外贸易不断扩张的时期,工人的困难有所缓和,就业机会也增加了,工人对政治斗争的兴趣大减;英国统治阶级实行一些劳工立法,对工人阶级进行让步,这也促使许多工人离开运动。(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宪章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归纳宪章运动的目的和失败的原因。(9 分)(2)结合所学知

286、识,分析宪章运动在民主宪政发展史上的主要作用。(6 分)【答案】(1)根本原因: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 分)目的: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参与国家管理。(1 分)失败的原因:第一,宪章运动提出的实行政治、经济变革的条件尚未成熟;第二,工人阶级本身的局限,缺乏组织性,没有统一的政党,没有先进的科学理论指导;第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的让步。(6 分)(2)主要作用:使资产阶级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力量,促进了工人权利的扩大;促进了英国国内选举改革运动的兴起;到 20 世纪初基本实现了公民的普诜权英国的代议制逐渐完善。(6 分)【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随

287、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获得更多的议会席位,在这一改革斗争中起过巨大作用的人民群众仍处于无权地位。他们决心进行独立的政治斗争,争取新的选举改革。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第三小问注意材料二信息“参加运动的人员成分复杂,意见存在分歧,步调不统一,没有坚强的、统一的领导和强有力的组织,特别是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斗争经验,等等”“宪章运动的参与者提出的要求过高,很多不切合当时的社会实际”“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从 19 世纪 4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晚期是工业生产及对外贸易不断扩张的时期,工人的困难

288、有所缓和,就业机会也增加了,工人对政治斗争的兴趣大减”“英国统治阶级实行一些劳工立法,对工人阶级进行让步”概括失败原因。2016 年高考 01(2016 届天津南开中学高三下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认为政治自由和普选制度使阶级斗争学说失去根据。他鼓吹资本主义制度无需摧毁,只需要继续发展,便可促成和保证现代化制度在不发生痉挛性爆发的情况下,过渡到一个更高级的制度”此观点是下列人物提出来的 A恩格斯 B列宁 C卡尔李卜克内西 D伯恩斯坦【答案】D【解析】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国际共运史 02(2016 届山东实验中学高校招生模拟文综测试(一)历史卷)【历史一

289、近代民主思想与社会实践】到 19 世纪 30 和 40 年代,法国的共和派与英国的激进民主派都感到上当受骗了,他们曾在各自的国家里,以起义和示威游行的方式,强行发动一次实质上的革命,此后又都被抛弃,没有获得选举权一些受尊敬的经济学家告诫工人们说,不要期望这个制度会改变得合乎他们的心意。由此,工人们被引上摧毁现行制度的道路,并且要以主要由思想家设想出来的新制度来完全地代替现今的制度。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 世纪 30、40 年代英国“激进民主派”所发动的“实质上的革命”。这次“革命”的核心目的是什么?(4 分)(2)欧洲工人阶级“摧毁现行制度”最初的尝试是哪

290、一运动?据材料概括说明“工人们被引上摧毁现行制度的道路”的原因。(6 分)【答案】(1)宪章运动。(2 分)目的:取得普选权。(2 分)(2)尝试:巴黎公社。(2 分)原因: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的激化;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4 分)【解析】试题分析:考点:近代民主思想与社会实践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巴黎公社 年高考 01(年海南卷历史 30)(12 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 世纪 30 年代初,英国议会改革运动达到高潮。1830 年 11 月,抵制改革的威灵顿托利党政府在议会选举中惨败,被迫下台,格雷伯爵接任首相,组成辉格党政府,并于 1831年 3

291、 月 1 日提出议会改革法案。法案在下院两次通过,但被托利党占多数的上院接连否决。当法案在下院第三次通过时,格雷要求国王册封 50 名改革派贵族,进入上院,以保证法案在上院通过。国王拒绝了这个请求。于是,辉格党政府总辞职,威灵顿受命组阁。国内立即掀起抗议浪潮。1832 年 5 月,下院通过对格雷内阁的信任案;又通过决议,宣布下院永远不接受由托利党政府提出的任何建议。国王走投无路,被迫召回格雷内阁,并准备册封足够数量的新贵族。此时托利党认识到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主动放弃了抵制。6 月 4 日,改革法案终于在上院通过。6 月 7 日,法案获国王批准成为法律。摘编自(美)亚当斯英国宪政史(1)根据材料

292、,概括指出 1832 年改革法案得以通过的原因。(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832 年改革法案的通过对英国政治民主化的意义。(6分)【答案】(1)议会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主张改革的政党占下院多数;得到多数选民支持;国王态度转变,同意改组上院;反对派放弃抵制。(6 分)(2)巩固了议会下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责任制内阁运行模式已经成形;贵族对国家政治的控制受到削弱,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政治权力;证明通过和平改革实现政治民主化是一条可行之路。(6 分)【解析】(1)由材料中“此时托利党认识到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主动放弃了抵制”可知当时进行议会改革是必然趋势,反对派最终放弃抵

293、制。据材料中改革法案在下院三次得以通过,得出议会改革得到了多说选民的支持;由材料中国王由开始的拒绝到“被迫召回格雷内阁,并准备册封足够数量的新贵族”得出国王态度转变;(2)结合所学知识,1832 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政治权力。由材料中“并准备册封足够数量的新贵族”得出冲击了原来上院中贵族对政权的把持,有利于下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由材料中“辉格党政府总辞职”、“下院通过对格雷内阁的信任案”等信息可知当时责任内阁制成熟。总体分析,议会改革是通过和平的方式进行的,给其他国家的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了借鉴。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原因、意义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