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7 ,大小:475.50KB ,
资源ID:60704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0704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5届备考》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练(2014年9月试题汇编):J单元 文言文.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5届备考》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练(2014年9月试题汇编):J单元 文言文.doc

1、J单元文言文【语文卷2015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8月摸底考试(201408)】J0(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也。少孤贫好学,沉静少交游。宋建平王景素好士,淹随景素在南兖州。广陵令郭彦文得罪,辞连淹,系州狱。淹狱中上书陈其冤,景素览书,即日出之。寻举南徐州秀才,对策上第,转巴陵王国左常侍。景素为荆州,淹从之镇。少帝即位,多失德。景素专据上流,咸劝因此举事。淹每从容谏曰:“流言纳祸二叔所以同亡抵局衔怨七国于焉俱毙殿下不求宗庙之安而信左右之计则复见麋鹿霜露栖于姑苏之台矣。”景素不纳。少帝初,以本官兼御史中丞。时明帝作相,因谓淹曰:“君昔在尚书中,

2、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今为南司,足以震肃百僚。”淹答曰:“今日之事,可谓当官而行,更恐才劣志薄,不足以仰称明旨耳。”于是弹中书令谢朏,司徒左长史王缋、护军长史庾弘远,并以久疾不预山陵公事;又奏前益州刺史刘悛、梁州刺史阴智伯,并赃货巨万,辄收付廷尉治罪。临海太守沈昭略、永嘉太守庾昙隆,及诸郡二千石并大县官长,多被劾治,内外肃然。明帝谓淹曰:“宋世以来,不复有严明中丞,君今日可谓近世独步。”永元中,崔慧景举兵围京城,衣冠悉投名刺,淹称疾不往。及事平,世服其先见。东昏末,义师至新林,淹微服来奔,高祖拔为冠军将军,秘书监如故。天监元年,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封临沮县开国伯,食邑四百户。淹乃谓子

3、弟曰:“吾本素宦,不求富贵,今之忝窃,遂至于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备矣。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吾功名既立,正欲归身草菜耳。”其年,以疾迁金紫光禄大夫,改封醴陵侯。四年卒,时年六十二。高祖为素服举哀。赙钱三万,布五十匹。谥曰宪伯。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时人皆谓之才尽。凡所著述百余篇,自撰为前后集,并齐史十志,并行于世。 (节选自梁书江淹传,略有删改)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素专据上流 据:掌握B以久疾不预山陵公事 预:管理C辄收付廷尉治罪 收:逮捕D世服其先见 服:服从【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

4、B 解析:“服”应为“信服”的意思。【思路点拨】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已学过的课文、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注意古代汉语中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四种情况。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流言纳祸二叔/所以同亡/抵局衔怨七国/于焉俱毙殿下/不求宗庙之安/而信左右之计/则复见麋鹿霜露栖于姑苏之台矣。B流言纳祸二叔/所以同亡/抵局衔怨七国/于焉俱毙/殿下不求宗庙之安/而信左右之计/则复见麋鹿霜露栖于姑苏之台

5、矣。C流言纳祸/二叔所以同亡/抵局衔怨/七国于焉俱毙/殿下不求宗庙之安/而信左右之计/则复见麋鹿霜露栖于姑苏之台矣。D流言纳祸/二叔所以同亡抵局/衔怨七国于焉/俱毙殿下/不求宗庙之安/而信左右之计/则复见麋鹿霜露栖于姑苏之台矣。【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C 解析:抓住“二叔”“七国”“殿下”等名词,还要注意“俱”“而”“则”等词。【思路点拨】文言断句可以采用下列方法。一是通读全文,了解大意;二是先易后难,逐步分割;三是借助标志,巧妙断句,如看虚词,找对话标志词,分析修辞手法,重视名词和代词;四是利用句式特点辅助断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

6、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淹文思敏捷。因受牵连被关押在监狱,他在狱中写了一封书信给建平王刘景素,刘景素马上就把他放了。被推举为南徐州秀才时,其策试也非常优秀。 B江淹为官严明。做御史中丞时,弹劾整治了一大批不称职和贪赃枉法的官员,使朝廷内外风气一片肃然。当朝皇上明帝称有严明作风的江淹为“近世独步”。 C江淹有着过人的政治智慧。崔慧景举兵发动叛乱,很多官员都去投靠,唯独江淹称病不去;后来梁高祖率兵起事,江淹却脱掉官服投奔,很快被委以重任。 D江淹居高位却能保持清醒头脑。他认为人生快乐就好,不必求富;在功成名就之时,他却萌生了退居乡里的念头。他去世后,皇上也表达了哀悼之情。【知识点】

7、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B 解析:“当朝皇上明帝”有误,当时的皇上应为(宋)少帝,明帝时任丞相。【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比对选项,排除错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常常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放在同一个题目中考查。做这类题目要理解文章内容,抓住人、物、时、地、事、理六要素回归原文。还要细读选项将总体认识和细节分析结合起来对比阅读。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今为南司,足以震肃百僚。(6分)(2)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时人皆谓

8、之才尽。(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你过去在尚书府中,不是公事不随便乱做,为官宽大严厉能折中调和;现在担任南司,一定能使百官震动整肃。 江淹年少时凭借文章而声名远扬(以文才著称),晚年才华文思衰微减退,当时的人都说他才思枯竭了。 解析:“行”“折衷”“震肃”“为”“以”各1分,句式1分。 “显”“微退”“谓”各1分,句式1分。【思路点拨】高考文言翻译,要求直译为主,意译只是辅助。因此,除非你有足够的理由,否则一定要讲究字字落实。专用名词如地名人名官职名等照抄,省略要补出,词类活用要准确,特殊句式要调整。尤其要有得分点意识,学会抓

9、关键词,书写要工整,语句要通顺,杜绝错别字。【参考译文】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小时候父亲早逝,很好学,性格沉静而不好交游。刘宋建平王刘景素喜欢有才学的人,江淹跟随他在南兖州。广陵县令郭彦文获罪,其口供牵连到江淹,江淹被关进监狱。江淹在狱中上书诉说自己的冤枉,刘景素看完上书后,当天就把他放了。不久举为南徐州秀才,对策很好被评为优秀,任巴陵王国左常侍。刘景素为荆州郡守,江淹随行任镇将。少帝即位后,朝政混乱,刘景素掌握大权,大家都劝他趁机起兵反对朝廷。江淹总是劝谏说:“谣言招致灾祸,这是管叔、蔡叔一同灭亡的原因;抵触招来怨恨,七国诸侯因此被杀。您不求国家的安危,听信左右的计策,就又会看到麋鹿霜露

10、出现在姑苏台上。”刘景素不采纳他的建议。少帝初年,在本官职位上兼任御史中丞。当时明帝任丞相,对江淹说:“你过去在尚书府中,不是公事不随便乱做,为官宽大严厉能调和;现在任南司,一定能使百官震动肃然。”江淹回答说:“现在的事,可以说据官职而为,更担心才小志短,不能使丞相满意啊。”于是弹劾中书令谢朏、司徒长史王绩、护军长史庾宏远,全都以长期有病不能管理帝王陵墓的罪名而弹劾;又奏告前益州刺史刘悛、梁州刺史阴智伯私藏赃物上万,立即逮捕交给廷尉定罪。临海太守沈昭略、永嘉太守庾昙隆,还有不少郡二千石官员及其大县的长官,多数被弹劾整治,内廷外府一片肃然。明帝对江淹说:“自刘宋以来,不再有严格清明的中丞,你今日

11、可算得上仅有的一个。”永元年间,崔惠景举兵围攻京城,官吏们都去投靠他,只有江淹称病不往。等到叛乱被平定,大家都信服江淹的先见之明。东昏末年,义军到新林,江淹穿着百姓的衣服来投靠,梁高祖提任他为冠军将军,仍任秘书监。天监元年,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封为临沮县开国伯,食邑四百户。江淹于是对子弟说:“我本来是一个无实权的官,不想富贵,如今忝居这样的官位,实在有愧。平生总是说知足之事,也已经足够了。人生只要快乐,何必求富呢?我功成名就,正想回到家里过平常人的日子。”当年,因病任金紫光禄大夫,改封为醴陵侯。四年江淹去世,终年六十二岁。(梁)高祖穿素服致哀,赐钱三万布五十匹。赠谥号为宪伯。江淹年少时因为文

12、章而声名远扬(以文才著称),晚年文思减退,当时人都说他才思枯竭了。他的著作总共有一百多篇,自行结为前后集,与齐史十志,一并在当世流行。【语文卷2015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考试(201409)WORD版】J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眉山远景楼记苏 轼 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注】以相助。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 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天圣以前,学者犹袭五代之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方是时,四方指以为迂阔。至于郡县胥史,皆挟经载笔,应对进退,有足观者。而大家显人,以门族相上,推次甲乙,皆

13、有定品,谓之江乡。非此族也,虽贵且富,不通婚姻。其民事太守县令,如古君臣,既去,辄画像事之,而其贤者,则记录其行事以为口实,至四五十年不忘。富商小民,常储善物而别异之,以待官吏之求。家藏律令,往往通念而不以为非,虽薄刑小罪,终身有不敢犯者。岁二月,农事始作。四月初吉,谷稚而草壮,耘者毕出。量田计功,终事而会之,田多而丁少,则出钱以偿众。七月既望,谷艾而草衰,则仆鼓决漏。取罚金与偿众之钱,买羊豕酒醴,以祀田祖,作乐饮食,醉饱而去,岁以为常。其风俗盖如此。故其民皆聪明才智,务本而力作,易治而难服。守令始至,视其言语动作,辄了其为人。其明且能者,不复以事试,终日寂然。苟不以其道,则陈义秉法以讥切之。

14、故不知者以为难治。 今太守黎侯希声,轼先君子之友人也。简而文,刚而仁,明而不苟,众以为易事。既满将代,不忍其去,相率而留之,上不夺其请。既留三年,民益信,遂以无事。因守居之北墉而增筑之,作远景楼,日与宾客僚吏游处其上。轼方为徐州,吾州之人以书相往来,未尝不道黎侯之善,而求文以为记。嗟夫,轼之去乡久矣。所谓远景楼者,虽想见其处,而不能道其详矣。然州人之所以乐斯楼之成而欲记焉者,岂非上有易事之长,而下有易治之俗也哉!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是二者,于道未有大损益也,然且录之。今吾州近古之俗,独能累世而不迁,盖耆老昔人岂弟之泽,而贤守令抚循教诲不倦之力也,可不录乎!若夫登

15、临览观之乐,山川风物之美,轼将归老于故丘,布衣幅巾,从邦君于其上,酒酣乐作,援笔而赋之,以颂黎侯之遗爱,尚未晚也。 (选自苏轼集,中州古籍出版社,有删改) 【注】耦:二人并肩而耕。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终事而会之 会:汇总算账B.因守居之北墉而增筑之 因:就着,顺着C.轼之去乡久矣 去:离开D.独能累世而不迁 迁:迁徙【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D 解析:迁:改变,变化。【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

16、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具体表现眉州风气的一组是其农夫合耦以相助 方是时,四方指以为迂阔郡县胥史,皆挟经载笔 其民事太守县令,如古君臣家藏律令,往往通念而不以为非日与宾客僚吏游处其上A. B. C. D.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用)。【答案解析】B 解析:均表现眉州的风气。为外面的人对眉州的批评。为黎太守的行为。【思路点拨】这类考题的考查经常以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然后,看题目要求的答题范围是“局部内容”还是“整体内容”如是前者,

17、需要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以避免错论;如是后者,则需要遗漏细节,因为细节对于答案的正确与否,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作者应家乡百姓之请写的一篇记文,文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眉州地区的民情风俗和社会风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乡深深的眷念之情。B.眉州地区的士民在尊重经学的同时,非常讲究门第和出身,尤其是大家族特别强调门阀,如果不是权势相当,即便对方再有钱,也不与对方结为婚姻。C.眉州民风醇厚,老百姓尊重父母官,同时又极具智慧,每一任地方官到任的时候,老百姓通过听其言、观其行来观察了解官员的为人。D.作者笔下的黎太守虽然没有做出惊天动

18、地的业绩,但他心系百姓、宽以御民的形象颇具古代贤臣的风范,作者在黎太守身上也寄寓着自己的政治理想。【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B 解析:“强调门阀”“权势相当”有误。眉州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

19、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七月既望,谷艾而草衰,则仆鼓决漏 。(3分)苟不以其道,则陈义秉法以讥切之。(3分)既满将代,不忍其去,相率而留之,上不夺其请。(3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1)过了七月十五(或译为“到了七月十六”),稻谷收割了而杂草衰败,(这时)就收起鼓,打开钟漏(不再击鼓或计时了)。(2)如果州守、县令不按照为政之道(来施政),(百姓)就会同他讲道理(并)拿出法令条文来批评、责备他。(3)在他任期已满将要

20、被人替代时,(百姓)都不愿让他离去,争相挽留他,朝廷没有拒绝(违背)眉州百姓的请求。解析:(1)译出句子大意给分,“既望”、“艾”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译出句子大意给1分,“以”、“讥切”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3)译出句子大意给1分,“代”、“夺”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

21、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我家乡眉州的风俗,有三种是接近古风的;那里的士大夫看重经学,重视宗族;那里的民众尊重官府而敬畏法令;那里的农夫合作耕种,互相帮助。这些都是三代、汉、唐时的朴厚遗风,其他各郡都比不上。当初朝廷是以诗词歌赋为科举考试内容来选取士人,而天圣年以前,各地的学者仍旧因袭五代以来华而不实的陋习,只有眉州的士子,通晓经书学习古文,以西汉时的文章为典范。那时候,别郡的士子都认为他们的做法泥古不化。至于郡县的小吏,也都捧着经书带着笔墨,所写的公牍文字,都

22、很有古文遗风。而大家族和显贵之人,是以读经书来推重门第,比较优劣,都有一定的品评,当地人称之为江乡。不是这些宗族中的人,尽管地位很高并且富有,人们也不会与他们结为婚姻。百姓对待太守、县令,就像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一样。官吏离任之后,就为他们画像敬奉,对于其中贤能的人,还要记录他们的事迹相互传讲,长达四五十年都不忘记。富有商人和普通百姓,经常诸备一些好东西单独收藏起来,以满足官吏的求取。家家都收藏有国家律令,经常诵读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即使是一些很小的过失,人们也终生不敢违犯。每年的二月,农事就开始了。四月上旬,谷苗很嫩而野草遍布的时候,耕耘的人们就全都出动。根据每人所耕田地的多少计算劳动量,完工

23、后统一算帐。田地多而男丁少的人家,就拿出钱来补偿给众人。过了七月十五,稻谷收割了而杂草衰败,(这时)就收起鼓,打开钟漏(不再击鼓和计时了)。拿出罚金和补偿众人的钱,买来猪羊酒醴,来祭祀神农氏,然后欢乐饮食,酒足饭饱后离去,每年都是这样。那里的风俗大致如此。因此那里的民众都很有聪明才智,他们致力于根本(农桑),努力劳作,容易管量却难以制服。州守、县令刚到任的时候,人们往往要观察他的言论和行为,从各方面了解他的为人。对那些清正廉明而有才能的人,就不再用其他的事来试探他,百姓也就日日平安无事。如果州守县令不按照为政之道(来施政),(百姓)就会同他讲理(并)搬出法令条文来指责、驳斥他。所以不了解此地民

24、情的人认为这里的民众难以治理。当今的知州黎侯,字希声,是我先父的朋友。他处事简约为人斯文,刚直而仁义,遇事明察而不苛刻,民众认为他很容易相处。在他任期已满将要被人替代时,(百姓)都不愿让他离去,争相挽留他,朝廷没有拒绝(违背)眉州百姓的请求。黎候在眉州又留任了三年,百姓更加信赖他,于是官民相安无事。黎侯就着知州居住的北墙增盖了一座远景楼,他每天都与宾客僚属在楼上游玩逗留。我那时正担任徐州知州,家乡眉州的人有书信往来,没有不说起黎侯的善行,还请求我为(黎知州和这座楼)写篇记。唉!我离开故乡已经很久了。他们所说的远景楼,我虽然依稀能够想像得出它的样貌,却不能够介绍得很详细。然而家乡的人们之所以乐于

25、见到这座楼的建成并且要记录这件事的原因,难道不是(此地)上有容易相处的长官,下有容易治理的民风吗?如今眉州近似古时的风尚,竟然能够延续几代而不改变,大概是德高望重、平易厚道的长辈的恩泽,以及贤良的州守县令们安抚引导、教诲不倦地力量所致,(我)能不记录下来吗?像那登高远望的乐趣,山川风景的美丽,我将来归老故乡后,穿上粗布衣裳,系上青头巾,跟随着眉州的州官们登上远景楼,在酒酣之时伴着乐曲,提笔作赋,来颂扬黎候的留下的仁爱,应该为时不晚吧。13.请用斜线( )给下面文言文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数十百人为曹,立表下漏鸣鼓以致众择其徒为众所畏信者二人一人掌鼓一人掌漏进退作止惟二人之

26、听。鼓之而不至,至而不力,皆有罚。 (选自苏轼眉州远景楼记)【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答案解析】答案:立表下漏/鸣鼓以致众/择其徒为众亿畏信者二人/一人掌鼓/一人掌漏/进退作止/惟二人之听。 解析:“鸣鼓”“择其徒”是连续性动作,“一人掌鼓,一人掌漏”照应前边的“二人”,结合大意,断句划开。每处0.5分。限断6处,每多一处扣0.5分,扣完本小题分为止。【思路点拨】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

27、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参考译文】几十上百上为一个集体,设置一个计时的漏钟,用敲鼓的方法指挥群众。从中选择两个为众人所敬畏信服的人,一个人负责击鼓,一个人掌管时间。出工收工、劳作歇息,都听从这两个人的指挥。鼓声响了还没到,或者到了却不努力劳作,都要受到责罚。【语文卷2015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上学期回头考试(201409)】J0(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5分)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一日,携褚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阁

28、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先生不得已,乃曰:“我意举滕王蛱蝶事耳。”众始叹伏,邀先生入坐。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厕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入阁。众以“藤”“滕”二字请先生足之。即援笔书曰:“天上九龙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骛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复请粘“昙”字韵诗,又随笔写讫,便出门。留之,不可得。问其姓字,亦不答,皆惊讶曰:“尝闻吕处士名,欲一见而不能,先生岂其人邪。”曰:“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惠之谷,怒曰:“我岂取不义之财?必易之。”刺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雪晴,

29、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始知真为先生矣。至彼,果见之,告以特来候谢之意。隔溪谓曰:“诸公先到舍下,我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回至中途,夜黑,不良于行,暂憩一露棚下,适主人自外归,乃尝识面者,问所从来,语以故。喜曰:“是固某平日所愿见者。”止客宿,翼旦,客别。主人蹑其踪,则先生已迁居矣。又一日,先生与陈刚中治中遇于道。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曰:“然。足下非陈刚中乎?”曰:“然。”握手若平生欢,共论驴故事。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四十余事

30、,治中止矣。先生曰:“我尚记得有某出某书,某出某传。”又三十余事,治中深敬之。(节选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至庭前徐:缓慢B安可厕诸君子间厕:置身 C惠之谷惠:赠送D刺船而去刺:乘坐【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刺,划,撑。【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欲一见而不能

31、吾尝终日而思矣 B先生岂其人邪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试问徽之先生何在君何以知燕王 D告以特来候谢之意掭以尖草,不出【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A表转折,却表修饰;B那,那个一定,表祈使语气;C哪里什么;D用。【思路点拨】因为高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徽之是一位博学多才、安贫乐道、恬淡自守、特立独行又

32、不乏随和的隐士。 B吕徽之听人作雪诗苦吟不出时笑出声来,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 C吕徽之以耕种打鱼为生,茅屋草舍,怡然自处虽然清贫其妻却有御寒办法。 D吕徽之虽然隐居山野,但因其品质高洁,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受到大家敬重。【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错。【思路点拨】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

33、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14把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3分) 喜曰:“是固某平日所愿见者。(3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和解析】答案(1)我一个农民,哪里知道吕处士是怎样一个人?(2)主人高兴地说道:“吕先生原本也是我平常想要一见的人啊。”解析:(1)“安知”“为”“何如人”各1分;(2) “是”“固”“所愿见”各1分。【思

34、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我的同乡吕徽之先生,家在仙居万山之中,博学多才,能诗能文,问他问题没有他不知道的,但他却总是隐匿姓名,耕地打渔来养活自己。有一天

35、,他拿着钱到一个富人家里买谷种,正赶上天降大雪,他站在人家门口,人没有理睬他的。他慢慢地走到院子里,听到东阁里有人分韵做咏雪诗,一个人分到了“滕”字,苦苦吟咏没有完成。吕徽之不由得笑出了声。阁子里的那些有钱人的子弟听到外面有笑声,就派遣左右的人来诘问他。先生最初不说话,这些公子哥们更加疑惑,亲自出来见他,只见先生光着头穿着粗布衣服,布袜草鞋,就侮辱他,责问他笑的原因。先生不得已就说:“我的意思是就选滕王蛱蝶的事罢了。”众人才叹服,邀请先生入座。先生说:“我如此形象,如何能置身于你们这些公子之间?”众人坚持着邀请,先生于是进入房中。众人用“藤”“滕”二字请先生补足诗作。先生提笔写道:“天上九龙施

36、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骛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又请他粘“昙”字押韵作诗,先生又随笔写完,就出去了。众人挽留他,留不住。问他姓名,也不回答。众人都惊讶地说:“曾听说过吕处士的名字,想见他一面却不能,先生难道就是这个人吗?”先生回答说:“我一个农民,怎么能知道吕处士是怎样一个人。”众人优惠地送给他谷种,先生愤怒地说:“我怎么能收取不义之财!一定要用钱来买它!”撑着船离开了,众人派人远远地跟随在他的后面,道理偏僻遥远,派去的人记住了他的住所就返了回来。雪停了,前往拜访他,只看见一间茅草屋,家徒四壁。忽然发现装米的桶里有人,原来是先生的妻子。因为天气寒冷,因此坐在里面。众人试探着问吕徽之先生

37、在什么地方,他的妻子回答说:“在溪上捕鱼呢。”众人才知道他真的就是吕徽之先生。到了那里,果然见到了他,把特地来问候答谢的事告诉给了他。先生隔着溪水对他们说:“诸位公子先到家里,我捕到鱼后,一定换来钱买酒请你们喝。”不多时,先生带着鱼和酒回来了,众人尽情欢饮后才散去。走到半道,天已黑了,不方便赶路,就暂时在一个露天的棚子里休憩,正赶上主人从外面回来,竟然曾见过面,问他们从哪里回来,他们就把缘故告诉给了他。主人高兴地说道:“吕先生原本也是我平常想要一见的人啊。”那人就让他们留下住宿,第二天早上,客人们道别。主人根据客人的踪迹来到吕先生的住处,可是先生已经搬走了。又一天,先生跟治中陈建中在路上相遇,

38、治中赶着跛驴,当时还是一个布衣,看到吕先生风采神韵高洁简拔,就问道:“莫非是吕徽之先生吧?”回答说:“是的。您不是陈建中吗?”回答说:“是的。”两个人握着手,就像是认识多年的老朋友一样欢欣,一起谈起驴的故事,吕先生问一件事,治中就回答一事,互相答问四十几件事,治中才中止。先生说:“我还记得某人写了某书,某人写了某传。”又说了三十几件事,治中非常敬重他。【语文卷2015届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温州中学等)高三上学期期初联考(201408)】J0(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东轩记 苏 辙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滥,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

39、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

40、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生死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

41、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注】漘:(chn)江边。抱关击柝: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睎:仰慕,向往。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事委于一 委:交付B. 落其华而收其实 落:抛弃C. 余既以谴来此 谴:被贬职D. 独幸岁月之久 幸:侥幸【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D 解析:幸:希望。【思路点拨】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42、A. 乃克支其欹斜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 而不害于学 而耻学于师C. 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 不赂者以赂者丧 D. 而欲庶几颜氏之乐 蟹六跪而二鳌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A 解析:A 才,B 对 /向,C 凭借 /因为,D 却 /表并列。【思路点拨】把前后两个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

43、项是( )A. 作者由辟轩不易、有轩难安的现实,理解了颜渊拒仕的苦心,庆幸自己虽经变故而终能分享颜氏之乐。B. 文章用颜渊生活自苦与精神自乐,自己与颜渊,俗士与德者、达者等多重对比,表现自己重道、求道与行道的愿望。C. 文章不涉铺张,语言平淡,思想却深刻,抑贬谪之失意,化悲伤而进德修业,追求“归休田里”的超然旷达,这也符合作者官场失意、而又欲求摆脱的心理。D. 文章提出怀思东轩,追慕先贤的愿望,而最后又“非所敢望”,这就深刻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作者内心的痛苦。【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答案解析】答案:A 解析:“终能分享颜氏之乐”

44、不合文意,注意“宜其不可得哉”“然而非所敢望也”句【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非”的形式考查,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答案: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

45、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解析:【思路点拨】文言断句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可以遵循以下规律:找名词。文言文中的名词,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看虚词。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断句的地方。明顶真。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语势连贯。据排偶。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依总分。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

46、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3分) 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1)我到任后,见房屋破损得不能居住,就向郡守提出请求,想借部使者的府第来办公居住。(2)所以这种精神上的快乐,足够克服生活上的贫穷饥饿而无怨无悔,(这种快乐)即使是帝王也不能超过他,大概一个人不是品德高尚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解析:句重点落实状语后置(乃告于郡),重点词语是“敝(破损)、乃(就)、假(借)”。句

47、的重点词语是“易(交换)、怨(怨恨)、盖(大概)、任(担当)”。【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 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参考译文】我因罪被贬后,成为筠州盐酒专卖的收税官,还没到任,筠州连降暴雨,筠水暴涨,淹没了城南的街市,城北的堤岸,冲毁刺史官府的大门。盐酒税的官舍

48、正好在江边,被洪水毁坏得更为严重。我到任后,见房屋破损得不能居住,就向郡守提出请求,想借部使者的府第来办公居住。郡守怜悯我无处可归,便答应了。直到这年的十二月,才能够将倾斜的地方扶正,将倒塌缺损的地方补齐,又在办公厅堂的东面开出了一小块地作为轩,种了两株衫树,一百棵竹子,作为宴请宾客和自己休闲的场所。然而负责管理盐酒税的以前共有三人,我到那里时,那两个人正好都免官离开了,事情都交给了我一人。(这样)我白天就坐在市场里卖盐、卖酒、收取卖猪卖鱼人的税金,与做买卖的人们斤斤计较,尽职尽责。晚上回来,筋疲力尽,昏昏沉沉倒下便睡,一觉醒来已大亮。早晨就又出来尽自己的职责料理工作,始终不能在所谓的东轩安稳

49、地生活。每天早晚从它的旁边经过,看到它,常常暗自哑然发笑。我过去年纪小的时候读书,曾暗地里奇怪,颜渊凭着一竹筒食物一瓢水,居住在简陋的街巷,别人不能忍受那种苦难,颜渊却不改变自己的乐趣。我暗自认为即使不想做官,但做个守门打更的小吏还可以养活自己,也不妨碍学习,何至于如此困窘贫穷自讨苦吃呢?等来到筠州,在柴米油盐的事务中辛勤劳作,没有一天休息,虽然想远离污浊的尘俗,摆脱琐事的羁绊,在讲修养道德品质的地方徜徉,却每每被琐事羁绊而脱不了身,这以后才知道颜渊心甘情愿于贫穷卑贱的原因了,他不肯为求得一点点俸禄来供养自己的生活,实在是因为那样妨碍学习。唉,一个士大夫,当他尚不懂深刻人生的道理,沉迷于权势利

50、益,认为只要能够获取丰厚钱财生儿育女,以获取玉帛美女为满足,自认为很快乐了。等到他按照义理去探求人生的真谛,抛弃那些身外的浮华而收获的充实,做事从容自得,心胸宽广的,不以天地为大,生死不以为忧 ,更何况在此之下的事呢?所以这种精神上的快乐,足够克服生活上的贫 穷饥饿而无怨无悔,(这种快乐)即使是帝王也不能超过他,大概一个人不是品德高尚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我正诚心实意地想磨洗掉自己身上的污秽,追慕圣人贤者的高尚品德,我连别人的万分之一都没有,却想得到颜渊那样的快乐,那当然是不可能的。像孔子周游列国,处高位时做鲁国的司寇,居下位是做管理畜牧、仓库的官,只是他所遇到的事情,没有什么不可以做。那大概是通

51、达的人的事情,不是一般求学的人所能做到的。我已经因贬谪来到这里,虽然知道被束缚生活的害处,但情势上却无法摆脱。只希望时间长了,世人或许哀怜我,让我能够回到家乡,将我父亲留下的破旧的房屋修缮成小小的房屋居住其间,这之后就能追随得到颜渊的那种快乐,怀想东轩,优游自得忘记自己年老体衰。但是连这一点也是不敢奢望的。【语文卷2015届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练(201409)】J0(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15分)真州东园记 欧阳修真为州,当东南之水会,故为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之治所。龙图阁直学士施君正臣、侍御史许君子春之为使也,得监察御史里行马君仲涂为其判官。三人者乐其

52、相得之欢,而因其暇日,得州之监军废营,以作东园而日往游焉。岁秋八月,子春以其职事走京师,图其所谓东园者来以示予,曰:园之广百亩,而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高台起其北。台,吾望以拂云之亭;池,吾俯以澄虚之阁;水,吾泛以画舫之舟。敞其中以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为射宾之圃。芙蕖芰荷之的历,幽兰白芷之芬芳,与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阴,此前日之苍烟白露而荆棘也;高甍巨桷,水光日影,动摇而下上,其宽闲深静,可以答远响而生清风,此前日之颓垣断堑而荒墟也;嘉时令节,州人士女啸歌而管弦,此前日之晦冥风雨,鼪鼯鸟兽之嗥音也。吾于是信有力焉。凡图之所载盖其一二略也若乃升于高以望江山之远近嬉于水而逐鱼鸟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

53、临之乐览者各自得焉。凡工之所不能画者,吾亦不能言也,其为我书其大概焉。又曰:真,天下之冲也,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哉?然而池台日益以新,草树日益以茂,四方之士,无日而不来,而吾三人者,有时而皆去也,岂不眷眷于是哉,不为之记,则后孰知其自吾三人者始也?予以为,三君子之材贤足以相济,而又协于其职,知所先后,使上下给足,而东南六路之人,无辛苦愁怨之声,然后休其余闲,又与四方之贤士大夫共乐于此,是皆可嘉也。乃为之书。庐陵欧阳修记。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芙蕖芰荷之的历 光亮鲜美 B吾于是信有力焉 可靠C是皆可嘉也 赞赏 D真,天下之冲也 交通要道【知识点

54、】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B 解析:信,确实。【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览者各自得焉 B其为我书其大概焉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而因其暇日 D子春以其职事走京师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洎牧以谗诛【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C 解析:利用/通过 解析: A焉:句末

55、语助词;B 其:表示婉商、期望的语气,相当于“可、希望、一定”;D介词,因为。【思路点拨】因为高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该文为欧阳修受许子春之托为他们所建之东园作的记。文章第一段写真州之形胜及东园之来历。B第二段首句说,“岁秋八月,子春以其职事走京师,图其所谓东园者来以示予曰”,以下全借子春的话写东园之美景。C最后一段说,“是皆可嘉也,乃为之书”,这里的“书”是记录的意思。整篇文章虽是记述子春的口头描述

56、,其实作者也是实地考察过的。D文中对真州东园的描写,文笔流畅,想象丰富,虚实相生,清新活泼。【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答案解析】答案:C 解析:文中未说作者也实地考察过。【思路点拨】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

57、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16请根据上文语意,用/线给文中划波浪线的文段断句。(3分) 凡图之所载盖其一二略也若乃升于高以望江山之远近嬉于水而逐鱼鸟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临之乐览者各自得焉【知识点】本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答案解析】答案:凡图之所载,盖其一二略也。若乃升于高,以望江山之远近,嬉于水,而逐鱼鸟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临之乐,览者各自得焉。(三格1分,共3分)解析:解答此题,可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其大意。结合大意去划分断句;也可根据“盖”“若”“其”句首助词,“也”“焉”句末助词。【思路点拨】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

58、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1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岂不眷眷于是哉,不为之记,则后孰知其自吾三人者始也?(3分)译文: 予以为,三君子之材贤足以相济,而又协于其职(3分)译文: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难道会不留恋这园子吗?不给它写篇记文,往后谁会知道这园子是我们三人开始修建经营的呢。我认为他们三人的才能道德可以互相补益,而且职事上又和谐融洽解析:(1)给分点:眷眷、于是、记、孰知,错一

59、处扣0.5分,文意通畅1分,共3分。(2)给分点:济、协,错一个扣1分,文意通畅1分,共3分。【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真州正处于东南各路交会的枢纽,

60、所以成为了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衙门管治的所在地。龙图阁直学士施正臣,侍御史许子春两君担任正副发运使的时候,得了监察御史里行马仲涂君做他们的判官。三人为他们能合作共事而感到很高兴,因而利用闲暇时间,找到州里监军的荒废了的营地,以此建造了一座东园,而天天去那儿游览。今年秋天八月,子春因为公事来到京城,画了他们称作“东园”的图形来给我看,说:“东园的面积约有一百亩,有一条小河从前面流过,右边有一泓清池,北面筑起了一座高台。在台上,我们可以从拂云亭子眺望远方;在池旁,我们可以澄虚阁俯瞰池水;在水上,我们可以泛着华丽的游船。我们扩建了园的中部,修建了一座清雅的宴会厅堂;我们开辟了园的后部,作为供宾客娱

61、乐的射箭场.。水面上荷花,荷叶艳丽鲜美,岸上幽兰,白芷放出芳香,以及那些佳花美树排列成荫,交互辉映。这是过去苍烟白露和荆棘丛生的地方。高高的屋脊,巨大的飞檐,在日影水光里上下摇动,宽敞而幽静,可以产生远远的回声与阵阵清风。这便是过去断墙破壁十分荒凉的地方。现在,每逢良辰佳节,真州的男女,聚集一起吹弹歌唱。这便是过去阴阴沉沉风风雨雨,鼬鼠蝙蝠以及飞禽走兽吼叫的场所。我们对这座园子真是尽了力啊!这图画中所载的,还不过是它的一两点概略。假如登上高处,眺望远近的山河;在水中划船游乐,跟踪鱼儿游动和鸟儿飞翔,那无穷的景气和登临的乐趣,只有游览的人自己去领略了。凡是画工所不能画出的一切,我也无法用言语表达

62、,请给我们记述一个大概的轮廓吧! 他又说:“真州是天下的交通要道,四方的宾客来到这里,我们可以同他们在此共同享受欢乐;难道这(修建东园)仅仅是为了我们三个人吗? 然而池台亭阁一天天地修饰更新,花草树本一天天地生长茂盛,,四方的人士没有哪天不前来游览;而我们三人总有离开的时候,难道会不留恋这园子吗?不给它写篇记文,往后谁会知道这园子是我们三人开始修建经营的呢?” 我认为他们三人的才能道德可以互相补益,而且职事上又和谐融洽,知道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他们先使官府百姓都富裕充足,东南六路的人都没有辛苦,忧愁的埋怨之声;然后在空暇时间,又与各地来的贤明人士共同在东园欢乐,这是值得赞赏的啊!于是给他们

63、写下以上这篇文章,庐陵欧阳修记录。【语文卷2015届浙江省“温州八校”高三返校联考(201408)】J0(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9分)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博学解属文。仕齐,为中书舍人,有口辩,每接对陈使。周平齐,拜天官都上士。谔见隋文帝有奇表,深自结纳。及帝为丞相,甚见亲待,访以得失。时兵革屡动,国用虚耗,谔上重谷论以讽焉。帝纳之。上谓群臣曰:“朕昔为大司马,每求外职,李谔陈十二策,苦劝不许,朕遂决意在内。今此事业,谔之力也。”赐物二千段。谔见礼教凋弊,公卿薨亡,其爱妾侍婢,子孙辄嫁卖之,遂成风俗,乃上书曰:“臣闻追远慎终,人德归厚,三年无改,方称为孝。如闻大臣之内,有

64、父祖亡没,日月未久,子孙无赖,引其妓妾,嫁卖取财,有一于此,实损风化。妾虽微贱,亲承衣履,服斩三年,古今通式。岂容遽褫衰绖,强傅铅华,泣辞灵几之前,送付他人之室?凡在见者,犹致伤心,况乎人子,能堪斯忍!复有朝廷重臣,位望通贵,平生交旧,情若弟兄。及其亡没,杳同行路,朝闻其死,夕规其妾,方便求娉,以得为限。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且居家理务,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赞务?”上览而嘉之。谔又以时文体尚轻薄,流宕忘反,上书曰:臣闻古先哲王之化人也,必变其视听,防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五教六行,为训人之本,诗、书、礼、易,为道义之门。故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其有上书献

65、赋,制诔镌铭,皆以褒德序贤,明勋证理。苟非惩劝,义不徒然。降及后代,风教渐落。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至如羲皇、舜、禹之典,伊、傅、周、孔之说,不复关心,何尝入耳。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浮词,遏止华伪。自非怀经抱持,志道依仁,不得引预搢绅,参厕缨冕。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文表华艳,付所司推罪。自是公卿大臣感知正道,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注释:引预:引荐。参厕:参与;置身17.对下列句子中加

66、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博学解属文属:写作、流宕忘反反:返回、何能赞务赞:赞扬、自非怀经抱质自非:如果不是【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 解析:赞:辅佐。【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今此事业,谔之力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 朝闻其死 围之不继,吾其还也C. 谔又以时文体尚轻薄樊哙侧其盾以撞D. 子孙辄嫁卖之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

67、欲也。【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 解析:两个“也”都表判断语气;前“其”作第三人称代词“他”,后“其”祈使语气,相当于“还是”;前“以”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后“以”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来”;前“之” 第三人称代词,“她们”,后“之”指示代词,:“这,此”。【思路点拨】因为高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1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

68、谔在隋文帝登基前已看出他有帝皇的志向,而文帝做丞相时也很看重李谔,他们之间结下了很深的交情。B.文帝即位后,李谔多次上书反对当时浮华艳丽的文风,文帝或“纳之”或“览而嘉之” 都能从谏如流。C. 李谔认为文风不正起自曹魏三祖,他们撰写文章崇尚文词优美华丽,下面纷纷起而仿效,遂成一种社会风尚。到了江东齐、梁朝,这种文风的危害达到了极点。D. 隋文帝为了端正文风,诏令天下公私文书都要写得符合实际情况,并处分了一位因奏表写得浮华艳丽的刺史,引起在朝官员极大的震动。【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答案解析】答案: 解析:李谔上书多次,但每次上书的内容

69、不相同,不都是反对当时浮华艳丽的文风,而“帝纳之”是对他的上重谷论;“上览而嘉之”是对他的为“礼教凋弊”上书。【思路点拨】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20.用“”给下面文段断句。(3分)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屡焉衣服焉其所以

70、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知识点】本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答案解析】答案: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屡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解析:解答此题,可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其大意。结合大意去划分断句;也可根据“者”“也”“然”“焉”句末助词,“故”“夫”“其”句首助词。【思路点拨】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参考译文】

71、物品的所以有隐藏不露的,是为了防备盗贼。人也是一样。盗贼也是人,同样要戴帽穿靴,同样要穿着衣服。他们与常人有所不同的,是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这种美好的本性不能长久保持不变罢了。(断对处给分)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1)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3分)答: (2)自是公卿大臣感知正道,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4分)答:_【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1)(曹魏三祖)忽略治理万民的大道,喜好雕琢词句的小技。(2)从此公卿大臣感觉到(圣人学说)是正道,没有人不深入钻研古籍经典,彻底抛弃奢浮华丽的文风。解

72、析:(1)补出主语分,解释“忽”“好”分,“雕虫小技”分。(2)莫1分,钻仰坟集1分,华绮1分,大意1分。【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李谔字士恢,赵郡人

73、。好学,知道作文章。仕北齐为中书舍人,有口才,常常接待陈国使者。北周武帝平定北齐后,拜授他为天官都上士。李谔见隋高祖有奇异面貌,于是深深与之结交。高祖为北周丞相后,很亲近他,问他为政的得失。那时战争连年,国库空虚,李谔上重谷论,以讽劝高祖,高祖全然采纳。高祖对群臣说:“我过去当大司马时,常求放外任。李谔陈述十二策,苦劝我不要到外地任职,我于是决意在朝内作官。如今这番事业,是李谔出的力啊。”赐他缣丝二千段。李谔见礼教凋敝,公卿刚死,其爱妾、侍婢,就被子孙嫁掉、卖掉,于是形成了风俗。李谔上书说:“我听说,追念远逝的人,善始善终,民德才能归于忠厚;三年之丧无改,才称为孝顺。我听说朝中大臣,有父亲祖父

74、去世,日月还不久,其子孙为无赖之徒,就瓜分他们的的女妓爱妾,嫁了、卖了,以取钱财。即使只有一个事例在如今,就实在有损风化。爱妾虽然微贱,但亲自承接先人的衣服和鞋子,为之服丧三年,这是古今的通例。岂能容忍急急脱下丧服,强迫施上粉黛,让她们在先人的灵牌前哭泣告辞,送到他人的房里去?凡是看到的旁人,尚且伤心,何况还是人子,怎能如此忍心?又有朝廷大臣,位高爵重,他们之间平生交好,情如兄弟。但到朋友死后,却把朋友当作路人,早晨听到朋友死了,傍晚就劝朋友的爱妾改嫁,方便时甚至自己去求聘,以得到他人爱妾为目的,毫无廉耻之心,抛弃朋友的情义。而且,治家之法,可拿到官府上,既不能正家,又怎能有助于治国?”皇上看

75、了表章,很赞赏。李谔又因写作文章的人,崇尚轻薄,转相师法仿效,流宕他途而忘记返回正道,于是上书道:我听说,古代的先贤圣哲教化人民,必须改变他们的视听,防备他们的嗜好欲望,堵住他们的邪恶放肆的心,显示他们以淳朴平和的道路。五教六行,是训导人民的根本;诗、书、礼、易,是崇尚道义的门径。所以能够恢复孝顺慈爱,让人人都知道礼让,调正民风民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凡有上书献赋,写诔文刻铭文的,都是用来褒扬功德,赞扬贤能,注明功勋,证明大理。如非惩恶扬善,于道义上,不让白写白刻这些东西。到了后代,风俗教化逐渐差了。曹魏的三祖,更是崇尚文辞,忽视治国大道,喜好雕虫小技。下面跟从上头,就如影之随形,响之从声,

76、竞比文采,于是成了风俗。江东的齐、梁二朝,其弊病就更重,无论贵贼贤愚,只求吟诗咏词,竞比一韵之奇,争比一字之巧。当大隋王朝承受天命之后,圣人之道很快(开始)振兴,屏退贬黜轻浮(之风),大力阻止华丽虚伪(之习)。假如不是心怀经典,怀抱朴质,志存于道,心依于仁(的人),(就)不能引荐入仕途。开皇四年,广泛地诏示天下,官府的、私人的文章书信,都应该是符合实际的记载。这一年的九月,泗州刺史所写的公文表章华美艳丽,被送到有关的部门问罪。自此以后,公卿大臣都感觉道了(文章的)正路,没有谁不深入研究古代典籍,彻底抛弃华丽绮艳(的文风),选择先王的完美典籍,在当今之世倡行大道。【语文卷2015届河南省顶级名校

77、高三入学定位考试(201408)】J0(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徐的,字公准,建州建安人。擢进士第,补钦州军事推官。钦土烦郁,人多死瘴疠。的见转运使郑天监,请曰:“徙州濒水可无患,请转而上闻。”从之,天监因奏留的使办役。的短衣持梃,与役夫同劳苦,筑城郭,立楼橹,以备战守。画地居军民,为府舍、仓库、沟渠、廛肆之类,民皆便之。迁大理寺丞、知吴县,移梁山军,通判常州。属岁饥,出米为糜粥以食饿者。累迁尚书屯田员外郎、知临江军,擢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安化州蛮攻杀将吏,所部卒畏诛,谋欲叛。的驰至宜州,慰晓之曰:“尔曹亡惧,能出力讨贼,犹可立功以自赎。若朝叛则夕死,非计也。”众

78、皆敛手听命。奏复澄海、忠敢军,后皆获其用。改知舒州,徙荆湖北路转运使。辰州蛮彭士义为寇,的开示恩信,蛮党悔过自归。摄江陵府事,城中多恶少年,欲为盗,辄夜纵火,火一夜十数发。的籍其恶少年姓名,使相保任,曰:“尔辈递相察,不然,皆尔罪也。”火遂息。太子冼马欧阳景猾横不法,为里人害,的发其奸,窜之岭外。以兵部员外郎为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奏通泰州海安、如皋县漕河,诏未下,的以便宜调兵夫浚治之,出滞盐三百万。 军贼王伦起山东,转掠淮南,的团兵待之。会青州改遣裨将傅永吉追杀入历阳,的与赏,迁工部郎中。复治泰州西溪河,发积盐。区希范、蒙赶寇衡湘,命的招抚之。既至,再宿,会蛮酋相继出降。三司以郊祠

79、近,宜召还计事,既还,蛮复叛。除度支副使、荆湖南路安抚使,至桂阳,降者复众。其钦景、石硋、华阴、水头诸洞不降者,的皆讨平之,斩其酋熊可清等千余级。卒于桂阳。(选自宋史徐的传,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徙州濒水可无患 濒:靠近B.属岁饥,出米为糜粥以食饿者 属:恰逢C.的发其奸,窜之岭外 窜:逃窜D.军贼王伦起山东,转掠淮南,的团兵待之。团:集合【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C 解析:窜:流放。【思路点拨】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80、它在句中的含义。一词多义类解题四法:语境推断法。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且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因为上下文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课文迁移法。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课文中大多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语法分析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副词充当。因此可以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代入检验法。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

81、正确答案。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 全部表明徐的“能于文治”的一组是( ) (3分)的短衣持梃,与役夫同劳苦 属岁饥,出米为糜粥以食饿者 辰州蛮彭士义为寇,的开示恩信 的籍其恶少年姓名,使相保任 的以便宜调兵夫浚治之 三司以郊祠近,宜召还计事A. B. C. D.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的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C 解析:讲与民同甘共苦,不能表明在文治方面的才能。是三司官员的看法。【思路点拨】“筛选”就是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它要求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信息。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

82、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分析能力进一步的考查。高考设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符合指令的信息。该考点采用的题型是定向考查,通常是给出多个句子,交叉排列编为四组,要求考生选出全都表现或说明文中人物在某一方面的品格特征、行为特点等的一组。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 徐的心系百姓。他任钦州军事推官时,百姓因为环境恶劣,病死了很多,他想办法解决,并和民众一起劳动。B.徐的善于宣抚。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时,安化蛮人叛乱,官府士兵担心被杀而叛变,他前去安抚,晓之以理,

83、化解了危机。C.徐的措施得力。代理江陵府政事时,城中许多恶少年想盗窃,就在晚上放火,一夜中起火十几处,他采取措施,并警告恶少年,平息了这一事件。D.徐的能于治乱。王伦作乱,徐的积极备战,受到奖赏;区希范、蒙赶侵犯衡湘,徐的奉命前往招安并迫使蛮人投降。【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D 解析:“并迫使蛮人投降”,与原文不符,见原文“会蛮首相继出降”。【思路点拨】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方法技巧:高屋建瓴,整体阅读。瞻前顾后,理清层次。分析判断,辨析比较。依据文意,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提供选项的正误,特别要注意细微枝节上的

84、毛病,一些设题上常见错项类型必须心中有数,利用信息,加深理解。回文查对,比照确定。选项初定后,一定要把它置于原文,利用前后语境进行比照、查对,或通过上下文词义、句式的惯性来顺推,或根据语脉、段意来逆推,这样能减少答题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保证最终确定的答案一定是正确选项。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尔曹亡惧,能出力讨贼,犹可立功以自赎。若朝叛则夕死,非计也。(5分)(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1)你们不用害怕,如果能出力讨伐叛贼,还

85、可以立功来赎自己的罪。如果早晨叛乱那么晚上就会被处死,这不是正确的办法啊。 (2)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刘仁恭父子,用木匣装着后梁皇帝、大臣的头,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把成功的消息告诉先王。 解析:(1)“尔曹”“亡”“自赎” “非计”各 1 分,句意 1 分。 (2)“组”“函”“而”“成功”各1分,句意1分。【思路点拨】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通常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原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译成现代汉语后应能如实传达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随意增减文意,更不能曲解。所谓达,指的是译成的话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要文通字顺,不能虽然忠实原文,却译得句子拗

86、口,令人难读或难懂。至于雅,则是比较高的要求,指的是译成的现代汉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不但能忠实于原文,还能把原文的意蕴较好地传达出来,文笔流畅优美。文言文参考译文:徐的,字公准,建州建安人。考中进士,补任钦州军事推官。 钦州林木浓密,许多人死于瘴气瘟疫。徐的去求见转运使郑天监,请求说:“把州府搬迁到水边就没有病患了,请转告皇上使他听到。”郑天监听从建议,郑天监就请求把徐的留下让他办理相关事情。徐的穿着短衣,拿着木棒,跟役夫一起辛苦劳动,修城墙,建望楼,用来准备攻守。规划土地让军民居住,修建府舍、仓库、沟渠、店铺之类,民众都感到便利。徐的升任大理寺丞,任吴县的知县。后来又调到梁山军,任常州通判

87、。适逢饥荒,他就拿出米做成粥来给饥民吃。多次升职至尚书屯田员外郎、临江知军,升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安化州蛮人攻击杀害官府的军将和官吏,他们所属士兵怕死,谋划着要反叛。徐的骑马赶到宜州,安慰劝告他们说:“你们不用害怕,如果能出力讨伐叛贼,还可以立功来赎自己的罪。如果早晨叛乱那么晚上就会被处死,这不是正确的办法啊。”大家都束手听命。奏请恢复澄海、忠敢军,后来都得到任用,改任舒州知州,调任荆湖北路转运使。辰州蛮人彭士义叛乱,徐的用恩德威信感化他们,蛮人悔过后自来归附。徐的代管江陵府的政事,城里很多行为恶劣的年轻人,想盗窃时,就在晚上放火,一夜十多处起火。徐的登记那些恶少年姓名,让他们互相担保,“你说

88、:们互相监督,不这样,都是你们的罪过!”于是夜间就不再起火了。太子冼马欧阳景狡猾蛮横,不守法,是邻里间的祸害,徐的揭发他的罪恶,把他流放到岭外。徐的以兵部员外郎身份担任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奏请朝廷疏通泰州海安、如皋县的运河,诏令还没下来,他就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行事,调动士兵民夫疏通治理它,运出积压的盐三百万斤。军贼王伦在山东叛乱,转而攻打淮南,徐的集合军队等待他。正赶上青州改派的裨将傅永吉追赶贼人进入历阳,徐的和他一起受赏赐,升做工部郎中。又治理泰州西溪河,运出积存的盐。区希范、蒙赶在衡湘为寇,朝廷命令徐的去招抚他们。徐的到了之后,住了两夜,恰好赶上蛮人首领一个个出来投降。三司官员认

89、为郊祠典礼临近,应召回徐的议事,徐的回朝后,蛮人又反叛。廷授予他度支副使、荆湖南路安抚使,到了桂阳,投降的又有许多。那些钦景、石硋、华阴、水头各洞不投降的,徐的都讨伐平定了他们,斩杀了他们的首领熊可清等一千多人。后来,徐的在桂阳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语文卷2015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开封高级中学等)高三阶段测试(一)(201409)】J0(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雍正初,为知县。时方修律例,大学士朱轼荐其才,世宗召见,命察赈直隶。乐亭、卢龙两县报饥口不实,华倍增其数。怡贤亲王与硃轼治营田水利,至永平,问灤河形势,华对甚晰,

90、王器之。寻授平山知县,邑灾,不待报,遽出仓粟七千石贷民。擢真定知府,权按察使。以前在平山发粟事,部议免官,特诏原之。怡贤亲王奏以华理京南局水利,华度真定城外得泉十八,疏为渠,溉田六百亩,先后营田三百馀顷。滏阳河发源磁州,州民欲独擅其利。自春徂秋,闭闸蓄水,下游永年、曲周滴涓不得。时改州归直隶,以便控制。华建议仿唐李泌、明汤绍恩西湖三江两闸遗规,计板放水,数县争水之端永息。华又以北人不食稻,请发钱买水田穀运通仓,省漕费,民得市稷黍以为食,从之。调江苏苏州,会清查康熙五十一年以来江苏负课千二百余万,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巡抚怒曰:“汝敢逆旨耶?”对曰:“华非逆旨,乃遵旨也,上知有

91、积欠,不命严追而命清查,正欲晰其来历,查其委曲,或在官,或在役,或在民,或应征,或应免,了然分晓,奏请上裁,乃称诏书意。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今请宽三月限,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巡抚从其请,乃尽释狱系千余人,次第造册请奏。时朝廷亦闻江南清查不善,下诏切责,如华言。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上意解,命往陕西以知府用。署肃州,佐经略鄂尔泰屯田事,凿通九家窑五山,引水穿渠,溉田万顷。以忤巡抚被劾罢官。乾隆元年,起福州知府,调漳州。复劾罢归。数年卒。(选自清史稿循吏二,有删改)4.对下列

92、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问灤河形势,华对甚晰形势:河流状况B.以前在平山发粟事以前:从前,以往C. 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部居:分门别类D.次第造册请奏次第:依照顺序【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以前:因为从前。【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

93、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B. 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C. 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D. 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答案和解析】答案: D 根据语境,推敲大意,结合句意去划分。【思路点拨】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

94、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童华心怀百姓,做事敢于担当。他去检察赈灾事宜,发现乐亭、卢龙两县上报饥荒人口不实,就增加了一倍的数额;在平山闹灾时,来不及等上级同意,就开仓济民。B.童华尽职尽责,管理有方。他在治理水利时,把泉水疏通为渠,灌溉了六百亩田地;采取正确的办法来解决民间纷争,因地制宜,节省开支,方便百姓。C.童华刚直敢言,不媚上官。任职苏州,他反对巡抚附和朝廷强征拖欠赋税的做法,

95、并极力建议缓期清查,最终巡抚采纳了他的建议。D.童华不畏权贵,仕途不顺。当受到李卫谗毁时,他敢于为自己辩解,得到世宗理解;他一生官场数度起伏,晚岁终老田园。【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童华不是反对巡抚附和朝廷强征拖欠赋税的做法,而是请求宽限。【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

96、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华又以北人不食稻,请发钱买水田穀运通仓,省漕费,民得市稷黍以为食,从之。译文: (2)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译文: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和解析】答案:(1) 童华又因为北方人不吃稻米,请求朝廷发放钱款购买这些稻谷运到通仓,这样省去漕运费用,老百姓也能用得到的钱买黍米来作为食物,朝廷听从了他的办法。(2)

97、 现在奉命行事的官员不认真考虑旨意要求,只是以为朝廷是要把十五年的积欠迅速全部征收上来,这是暴征,不是清查。解析:(1)关键词第一个“以”、“市”“从”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2)关键词“顾名思义”“徒”“完纳”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

98、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雍正初年,做知县。当时正编撰法律条文,大学士朱轼因童华的才能推荐了他,世宗召见童华,命令童华到直隶检察赈灾事宜。乐亭、卢龙两县上报的饥荒人口不实,童华增加了一倍的数额。怡贤亲王与朱轼整治营田水利,到了永平,询问滦河水利情况,童华回答得非常清晰,亲王非常器重他。不久授职平山知县,县邑闹灾荒,不等朝廷答复,就从仓库里拿出七千石粮食借给老百姓。升任真定知府,暂任按察使。因为前面在平山时借粮食给老百姓一事,朝廷主管部门决定给予他免官处理,皇帝特地下诏赦免了他。怡贤

99、亲王上奏朝廷让童华治理京南局水利,童华勘探得到真定城外十八处泉水,就疏浚成水渠,灌溉六百亩田地。滏阳河发源于磁州,磁州老百姓想独自占有滏阳河。从春天到秋天,关闭闸门蓄水,下游的永年、曲周一点水都得不到。当时磁州改归直隶管辖,以便控制。童华建议仿照唐朝李泌、明朝汤绍恩治理西湖的办法,按照水位高低来放水,数县之间争水的事端永远平息了。童华又因为北方人不吃稻米,请求朝廷发放钱款购买这些稻谷运到通仓,这样省去漕运费用,老百姓也能用得到的钱买黍米来作为食物,朝廷听从了他的办法。调任江苏苏州,恰逢朝廷要求清查康熙五十一年以来江苏亏欠赋税一千二百余万(这件事),巡抚督责急迫,没有一天不追查捉拿有关人员的,对

100、此童华坚持请求宽限。巡抚发怒说:“你敢违背皇上旨意吗?”童华回答说:“童华不是违背圣旨,而是遵从圣旨,朝廷知道有长期的拖欠,没有命令严厉追查而是命令清查,正是要查清事情,明白原委,有的在于官府,有的在于徭役,有的在于百姓,有的应征收,有的应免除,要清清楚楚,上奏朝廷裁断,才符合诏书旨意。现在奉命行事的官员不认真考虑旨意要求,只是以为朝廷是要把十五年的积欠迅速全部征收上来,这是暴征,不是清查。现在请给予三月宽限时间,当会分门别类分辨明白,分成不同情况上报。”巡抚听从了他的要求,就全部释放关押在监狱里的一千多人,按顺序造册上奏朝廷。当时朝廷也听说江南清查不力,下达诏书痛责,就像童华说的一样。浙江总

101、督李卫曾经在苏州捕人,童华因为李卫没有文书不肯交人,李卫发怒了,向皇帝诽谤他。世宗召见童华,指责他沽名钓誉。童华回答说:“我为国家竭尽全力,近于沽名;一心一意为了百姓,近于钓誉。”皇上的不满消除了,任命童华到陕西担任知府。暂时代理肃州知府时,辅佐经略鄂尔泰办理屯田一事,凿通了九家窑的五座山,引来渠水,灌溉田地万顷。因为违逆了巡抚被弹劾罢官。乾隆元年,被起用为福州知府,调任漳州。又被弹劾罢官回家。几年后去世。【语文卷2015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年级小一调考试(201409)】J0阅读下面四个文言文段,完成相关的题目。(选择题共32分,其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题占2分,其余选择都为3分)(文段一)沈庆之

102、,字弘先,吴兴武康人也。兄敞之,为赵伦之征虏参军。庆之少有志力。孙恩之乱也,遣人寇武康,庆之未冠,随乡族击之,由是以勇闻。荒扰之后,乡邑流散,庆之躬耕垄亩,勤苦自立。年三十,往襄阳省兄,伦之见而赏之。伦之子伯符时为竟陵太守,竟陵蛮屡为寇,庆之为设规略,每击破之,伯符由此致将帅之称。伯符去郡,又别讨西陵蛮,不与庆之相随,无功而反。永初二年,庆之除殿中员外将军,又随伯符隶到彦之北伐。伯符病归,仍隶檀道济。道济还白太祖,称庆之忠谨晓兵,上使领队防东掖门,稍得引接,出入禁省。寻转正员将军。及湛被收之夕,上开门召庆之,庆之戎服履袜缚绔入。上见而惊曰:“卿何意乃尔急装?”庆之曰:“夜半唤队主,不客缓服。”

103、元嘉十九年,雍州刺史刘道产卒,群蛮大动,征西司马朱修之讨蛮失利,以庆之为建威将军,率众助修之。修之失律下狱,庆之专军进讨,大破缘沔诸蛮,禽生口七千人。庆之患头风,好著狐皮帽,群蛮恶之,号曰“苍头公”。每见庆之军,辄畏惧曰:“苍头公已复来矣!”二十七年,太祖将北讨,庆之谏曰:“马步不敌,为日已久矣。将恐重辱王师,难以得志。”丹阳尹徐湛之、吏部尚书江湛并在坐,上使湛之等难庆之。庆之曰:“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上大笑。鲁爽反,乃遣庆之济江讨爽。爽闻庆之至,连营稍退,自留断后。庆之与薛安都等进与爽战,安都临阵斩爽。寻与柳元景俱开府仪同三司,辞。

104、改封始兴郡公,户邑如故。庆之以年满七十,固请辞事,上嘉其意,许之。三年,司空竟陵王诞据广陵反,复以庆之为使持节,率众讨之。自四月至于七月,乃屠城斩诞。进庆之司空,又固让。(节选自南史沈庆之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庆这未冠,随乡族击之冠:戴帽子。B伯符由此致将帅之称致:获。C又别计西陵蛮别:另外。D稍得引接稍:渐渐【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A 解析:冠:未成年。【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

105、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沈庆之作战威武勇猛的一组是( )(3分)随乡族击之,由是以勇闻 庆之为设规略,每击破之道济还白太祖,称庆之忠谨晓兵 上开门召庆之庆之戎服履袜缚绔入每见庆之军,辄畏惧曰:“苍头公已复来矣!” 爽闻庆之至,连营稍退,自留断后A B. C. D.【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用)。【答案解析】答案:A 解析:说明其有谋略,说明其忠谨晓兵,表明其忠诚尽职。【思路点拨】这类考题的考查经常以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然后,看

106、题目要求的答题范围是“局部内容”还是“整体内容”如是前者,需要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以避免错论;如是后者,则需要遗漏细节,因为细节对于答案的正确与否,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沈庆之富有谋略,深得将领赏识。他跟随赵伦之的儿子伯符时,给他出谋划策,常常击退蛮人的进攻;后来他隶属檀道济,道济称赞他忠诚敬慎通晓兵法。B.沈庆之忠心耿耿,保卫君王宫禁。在刘湛被逮捕的晚上,担任守卫东掖门领队任务的沈庆之被皇帝召见,他连鞋子都没来得及穿就匆匆来到皇宫。C.沈庆之直言敢谏,所奏切中要害。太祖想要北伐,庆之进谏说己方步兵难与北方骑兵相抗

107、,北伐恐难取胜,并认为征代之事与文臣谋划难以成功。D沈庆之不求高位,多次推辞加封。皇帝封他开府仪同三司,他推辞不就;又改封他始兴郡公,他以年老请辞;平竟陵王后封他做司空,他也没接受。【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答案:B 解析:“担任守卫东掖门领队任务”错。【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

108、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参考译文】沈庆之,字弘先,吴兴郡武康人。他的兄长沈敞之,是赵伦之的征虏参军。庆之自幼就有志气和勇力。孙恩叛乱,派遣人侵犯武康,庆之当时还未成年,随着家乡氏族的人一起击杀孙恩之敌,从此庆之凭着勇气远近闻名。灾荒兵乱过后,乡村里的人都流转失散,庆之亲自耕种田地,辛勤劳苦独立生活。三十岁时,庆之到襄阳去看望兄长敞之,赵伦之见到他对他十分欣赏。当时赵伦之的儿子伯符做竟陵太守,竟陵之地的蛮人多次进犯,庆之为伯符安排规划谋略,每次都打败蛮人的进攻,伯符据此获得将帅的职

109、衔。伯符离开竟陵,又到别处讨伐西陵的蛮人,没有让庆之跟随他,结果无功而返。永初二年,庆之被授予殿中员外将军,又跟随伯符隶属于到彦之而出师北伐。伯符染病而归,庆之仍隶属于檀道济部。檀道济回来禀告太祖,称赞庆之忠诚谨慎通晓兵法,主上便让他统领军队防守东掖门,渐渐地得到延见接待,出入皇宫。不久转调为正员将军。等到刘湛被收押的那天晚上,主上开宫门召见庆之,庆之来不及换下戎装就穿着袜子缚着裤子跑进去。皇上见到他如此装束吃惊道:“您为什么如此急速整装?”庆之说:“君王半夜召唤我这个禁卫军队长,没来得及穿宽大舒适的官服。” 元嘉十九年,雍州刺史刘道产去世,众蛮族大为骚乱,征西司马朱修之讨伐蛮人失败,主上任命

110、庆之担任建威将军,率众帮助修之。修之因为战事失利被关进监狱,庆之独自掌管军队进兵讨伐,大败缘沔各地众多蛮兵,捉住俘虏七千人。庆之患有头风病,平日好戴着狐皮帽,众蛮人恼恨他,称他为“苍头公”。蛮族人每次见到庆之的军队,总是畏惧道:“苍头公不多时又来了!”二十七年,太祖想要向北征讨,庆之进谏道:“我们的步兵难以与北方的骑兵相抗,这种状况时日已经很久了。如果北伐,恐怕将使王师严重受挫,难以实现君王的大志。”丹阳府尹徐湛之、吏部尚书江湛当时一起在坐,主上使湛之等大臣诘问庆之,庆之说:“治理国家好比管理家事。耕种之事应当问农奴,纺织之事应当请教女婢。现在陛下想要攻打别国,却与白面书生之辈谋划此事,事情哪

111、里会成功呢!”主上大笑。 鲁爽造反,皇帝于是派遣庆之渡江讨伐鲁爽。鲁爽听说庆之来到了,连绵不绝的营寨慢慢退却,自己留下来断后。庆之和薛安都等进军与鲁爽交战,安都临阵斩杀了鲁爽。不久皇上封他和柳元景都为开府仪同三司,庆之没有接受。后改封始兴郡公,所辖的户口与县邑和原来一样。庆之因为年满七十岁,坚决请求辞去政事,皇上赞赏他的诚意,答应了他的请求。孝建三年,司空竟陵王赵诞依凭广陵造反,皇上又任命庆之做持节大臣,率众军讨伐他。从四月一直到七月才攻下城池,就屠城斩杀赵诞。皇上晋封庆之为司空,庆之坚决辞让。(文段二)陈尧佐,字希元,其先河朔人。尧佐进士及第,历魏县、中牟尉,为海喻一篇,人奇其志。以试秘书省

112、校书郎知朝邑县,发中人方保吉罪,保吉怨之,诬尧佐以事,降本县主簿。徙下部,迁秘书郎,知真源县,开封府司录参军事,迁府推官。坐言事忤旨,降通判潮州。修孔子庙,作韩吏部祠,以风示潮人。民张氏子与其母濯于江,鳄鱼尾而食之,母弗能救。尧佐闻而伤之,命二吏孥小舟操网往捕。鳄至暴,非可网得,至是,鳄弭受网,作文示诸市而烹之,人皆惊异。召还,直史馆,知寿州。岁大饥,出奉米为糜粥食饿者,吏人悉献米至,振数万人。徙庐州,以父疾请归。后为两浙转运副使。钱塘江篝石为堤,堤再岁辄坏。尧佐请下薪实土乃坚久,丁谓不以为是,徙京西转运使,后卒如尧佐议。徙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税。又减泽州大广冶铁课数十万。天

113、禧中,河决,起知滑州,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人呼为“陈公堤”。徙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累迁右谏议大夫,为翰林学士,遂拜枢密副使。祥符知县陈诂治严急,吏欲罪诂,乃空县逃去,太后果怒。而诂连吕夷简亲,执政以嫌不敢辨。事下枢密院,尧佐独曰:“罪诂则奸吏得计,后谁敢复绳吏者?”诂由是得免。以太子太师致仕,卒,赠司空兼侍中,谥文惠。尧佐少好学,父授诸子经,其兄未卒业,尧佐窃听已成诵。初肄业锦屏山,后从种放于终南山,及贵,读书不辍。善古隶八分,为方丈字,笔力端劲,老犹不衰。尤工诗。性俭约,见动物,必戒左右勿杀,器服坏,随辄补之,曰;“无使不全而见弃也。

114、”号“知余子”。论曰:尧佐相业虽不多见,世以宽厚长者称之。(节选自宋史陈尧佐传)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坐言事忤旨 坐:因为。B作韩吏部祠,以风示潮人 风:风俗。C鳄鱼尾而食之 尾:跟随。D钱塘江篝石为堤,堤再岁辄坏 再岁:第二年。【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B 解析:风,教化。【思路点拨】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已学过的课文、现代

115、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注意古代汉语中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四种情况。8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陈尧佐情系百姓的一组是( )(3分)命二吏孥小舟操网往捕 出奉米为糜粥食饿者后卒如尧佐议 又减泽州大广冶铁课数十万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 无使不全而见弃也ABCD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用)。【答案解析】答案:A 解析:句表现陈尧佐善于治水,句表现陈尧佐俭约。【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阅读时要注意: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

116、风貌。善于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选项的正误。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人物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

117、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陈尧佐因言获罪,两次降职。在担任朝邑知县时,他因告发宦官方保吉的罪恶,遭到诬陷被降为县主簿;后又国议论政事触怒了皇上而被贬为潮州通判。B陈尧佐治水有方,功劳卓著。他建议用“下薪实土”法,保钱塘江江堤坚固;在滑州,创“木龙杀水”法堵黄河决口;在并州,沿汾水筑堤植柳,消除水患。C陈尧佐为官正直,敢鸣不平。任枢密副使时,祥符知县陈诂治政方面出现了严重问题,惹怒太后,执政大臣因避嫌不敢为其辩说,独陈尧佐敢于为他说公道话。D陈尧佐富有才学,宽厚俭约。他写古隶,笔力遵劲,到老功夫不减,特别擅长写诗;他戒杀动物,器物衣服破损后,立即修补以免被弃。【知识点】本题考查考

118、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答案解析】答案:C 解析:“陈诂在治政方面出现了严重问题”说法错,陈诂只是治政严厉急迫,招致一些地方官吏不满。【思路点拨】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参考译文】陈尧佐,字希元,他

119、的先辈是河朔人。尧佐进士及第,历任魏县、中牟县尉,撰写海喻一篇,人们惊奇他的志向。凭试秘书省校书郎的身份担任朝邑县知县,揭发宦官方保吉的罪行,方保吉怨恨他,拿理由诬陷陈尧佐,(陈尧佐)被降为朝邑县主簿。移任下邽县主簿,升任秘书郎,担任真源县知县,任开封府司录参军事,升开封府推官。因为议论政事触怒皇上,被贬为潮州通判。(在潮州)他修建孔子庙,造韩吏部祠,来教化潮州百姓。百姓张氏的儿子与其母亲在江中洗澡,鳄鱼尾随而吃掉了儿子,母亲不能营救。尧佐听说后为这件事感到伤心,命令两个小吏驾着小舟带着网前去捕捉。鳄鱼最为凶暴,平常不能网到,到这时,鳄鱼顺服地被网住,陈尧佐写文章(列举鳄鱼罪状)在各个市镇公示

120、,然后烹杀了它,人们都感到惊异。(皇上)召陈尧佐回朝,在史馆当值,担任寿州知州。当年大饥荒,陈尧佐拿出俸米做成粥供饥饿的人吃,官吏都来献米,赈济了几万人。移任庐州,因为父亲患病请求辞官回家。后来担任两浙转运副使。钱塘江用竹笼装石筑堤,堤第二年就损坏了。陈尧佐请求放进柴薪装满泥土才坚固耐久,丁谓不以为然,陈尧佐移任京西转运使后,钱塘江的筑堤工程最终按陈尧佐的建议实行。陈尧佐移任河东路转运使,因为河东土地贫瘠百姓贫困,依靠石炭为生,陈尧佐奏请朝廷免除他们的赋税。又减少泽州大广冶铁税几十万。天禧年间,黄河决口,起用陈尧佐任滑州知州,制造木笼来减轻水浪冲激,又修筑长堤,人们称作“陈公堤”。移任并州,每

121、次汾水暴涨,并州百姓往往忧虑不安,陈尧佐为他们修筑堤防,栽植柳树几万株,修造柳溪,百姓靠此受益。多次升官至右谏议大夫,为翰林学士,于是授官枢密副使。祥符知县陈诂治政严厉急躁,手下官吏想加罪陈诂,就纷纷逃去使县内官场一空,太后果然愤怒。但陈诂与吕夷简连亲,执政大臣因怕有嫌疑不敢(为陈诂)辩诬。事情交给枢密院处理,只有陈尧佐说:“惩处陈诂就会让奸吏计谋得逞,以后谁还敢再约束属吏呢?”陈诂因此得以免罪。以太子太师的身份退休,去世后,被追赠为司空兼侍中,谥号文惠。尧佐从小爱好学习,父亲教授几个儿子经书,他的兄长没有完成学业,尧佐通过偷听已经可以背诵了。开始在锦屏山修习学业,后来在终南山师从种放,等到显

122、贵,读书也没有中断过。善于书写古隶八分,写一丈见方的字,用笔端正,笔力遒劲,功夫到年老还不减弱。尤其擅长写诗。生性勤俭节约,看见动物,一定告诫左右随从不要杀害,器物衣服破损了,就随时缝补,曰:“不要使这些东西因为不完整而被丢弃。”号称“知余子”。论赞中说:陈尧佐做宰相时的业绩虽不多见,世人却称赞他是宽厚有德的长者。(文段三)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

123、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

124、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节选自明史韩文传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 振:救济。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当:承担。C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 临:面对。D核所积金银,著之籍 著:彰显。【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125、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D 解析:著:登记、记载。【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C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126、/D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知识点】本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答案解析】答案:C 解析:解答此题,可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其大意是韩文对刘瑾等人的不满,文段先写刘瑾等人引导皇帝沉溺声色犬马的行为,接着写韩文对这些行为的不满。于是据此理解断句。“号”,号称之意,“八人”号称“八虎”,主谓句,很明显要在“八虎”之后断,排除AB两项。“语及”是“谈到”的意思,“对僚属”介宾短语,话没结束,不能独立,“对僚属语及”是条件,“辄泣下”是结果。【思路点拨】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

127、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12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妥善处理九溪士酋与临境争第一事;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C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不理政事,他采用李梦阳的建议,冒

128、死谏诤,打击了刘瑾等的嚣张气焰。D韩文刚者易析,饱受政敌陷害,刘瑾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释放后又两次罚米,使他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复官而后退休。【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答案解析】B 解析:B项错误为,无中生有。【思路点拨】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

129、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参考译文】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工科给事中之职。后出任湖广右参议。中贵人督太和山,侵吞公款。韩文竭力制止,并用余钱换万石米,用来防备赈济灾荒。九溪土司与邻境部落因争夺土地相互攻打,韩玄前往训谕,交战双方都表示服从。弘治十六年,任南京兵部尚书。此年收成不好,米价飞涨。韩文请求提前发放三个月的军饷,户部认为有困难。韩文说:“救灾如救火,如有罪责,由我承担。”于是打开粮仓发放十六万石粮食,米价恢复正常。第二年被任命为户部尚书。韩文为人凝重敦厚,和蔼纯美,平时谨慎谦虚。而到面临大事,坚决果断不妥协。

130、武宗即位,赏赐及修建皇家陵墓、完成大婚的各项费用,需要银一百八十多万两,国库无力供给。韩文请求先启用承运库,皇帝下诏不允许。韩文说:“府藏空虚,赏赐除京边军士以外,请分别给银钞,略加一些内库及内府钱。并暂时借用勋臣外戚赐庄的田税,然后下令承运库内官核实库内储积的金银,记录于簿籍,并全部取消各种不急需的开支。”按旧有规定,监局、仓库内官不能超过二三人,后来逐渐增加,有的一仓十多人,韩文竭力请求裁减冗员。淳安公主受赏赐三百顷土地,又想夺取任丘百姓的田产,韩文竭力抗争这才停止。韩文主持国家经济两年,竭力遏制权贵幸臣,权贵幸臣对他深恶痛絶。而这时青宫原有宦官刘瑾等八人号称“八虎”,天天引诱皇帝逐狗跑马

131、、放鹰猎兔、莺歌燕舞、沉迷角抵,不理朝政。韩文每次退朝,对同僚谈及此事,便伤心落泪。郎中李梦阳进言说:“您如果在此时率领大臣坚决抗争,除去八虎也很容易的。”韩文捋须挺胸,毅然改变容色说:“好!即使事不成功,我这个年纪死也无憾了,不死不足以报效国家。”于是偕同诸大臣匍匐在宫殿前上疏皇帝,奏疏呈进,皇帝震惊哭泣不能进食。刘瑾等人非常恐惧。刘瑾特别恨韩文,天天派人探察韩文的过失。一个月后,有人把假银输入内库,于是以此作为韩文的罪状。皇帝下诏降韩文一级官职退休。刘瑾并未解恨,以遗失户籍档案定罪,逮捕韩文入钦犯监狱。几个月后才释放,罚米一千石输送到大同。不久又再次罚米,家业荡然无存。刘瑾被诛杀后,韩文恢

132、复原官,退休。韩文于嘉靖五年去世,时年八十六岁。(文段四)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

133、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

134、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节选自三国志 司马朗传)注抄:掠夺。阳九之会:指灾难之年或厄运。宗:宗族,宗室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客谢之 谢:道歉 B、捐弃居产 捐:捐献C、

135、此朗之所以邑也邑:同“悒”,愁闷不安D、不为衰世解业解:懈怠,放松【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B 解析:捐:抛弃。【思路点拨】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已学过的课文、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注意古代汉语中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四种情况。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监试者异之 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B、唇齿之喻

136、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C、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 以其无礼于晋D、为监营谒者乃用秦武阳为副【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B 解析:助词,相当于“的人”; B助词,的/音节助词,无意义;C介词,因为;D介词,被/动词,担任。【思路点拨】因为高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司马朗小时候就善于应答,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敏捷与机智,这

137、种才能在被董卓诘问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B、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一是因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二是因为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但他的劝阻并未起作用。C、司马朗认为,如果董卓能够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仔细考虑,就能取得盖世的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D、司马朗回到家乡,认为家乡也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于是建议乡亲们跟他一起举家迁到黎阳去,但父老们留恋故土,只有赵咨及家人跟着司马朗迁走。【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答案解析】答案:C 解析:司马朗并不真正认为董卓可以取得盖世功业

138、,“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属无中生有。【思路点拨】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参考译文】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地人。九岁时,有人直接叫他父亲的名字,司马朗说:“轻慢别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这个客人就向他道歉。他

139、十二岁时,通过通经考试成为童子郎,监考的人因为司马朗身体健壮高大,怀疑他隐瞒了年龄,就讯问他。司马朗说:“我的父族和母族,历代人都长得个头高大,我虽然年幼,却没有希望高攀的习性,少报年龄来求得早有成就,这不是我立志要做的事。”监考的人对他的话感到惊讶。后来关东的军队起事,原冀州刺史李邵家住在野王,靠近山势险要的地方,他打算迁居到温。司马朗对李邵说:“唇齿相依的比喻难道只是指虞国和虢国吗?温和野王两地也正是这样;现在您离开那里而居住到这里,只是躲避早上灭亡的时刻罢了。况且您是郡国百姓中享有名望的人,现在敌寇还没有到来您就先迁走,依傍山地的各县百姓必定发生骚乱,这样就会动摇民心而成为违法乱纪的根源

140、,我私下为郡内百姓的安危感到担忧。”李邵没有听从他的劝告。沿山一带的百姓果然发生骚乱,他们向内迁徙,有的还进行抢劫。这时董卓迁移天子改都长安,董卓仍留在洛阳。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担任治书御史,应当向西迁移,因为天下各地纷乱如云,就派司马朗带着家属返回本县。有人告发司马朗打算逃跑,把他抓起来送到董卓那里,董卓对司马朗说:“你和我死去的儿子同岁,怎么这样辜负我!”司马朗于是就说:“您凭借高出世俗的美德,恰逢天下遭遇灾难的机会,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这确实是您的虚心纳下,殚精竭虑的结果。(这样下去)将会出现兴旺以致大治的局面。您的威势和德行因此盛大,您的功勋和业绩因此显著,然而战争灾难一

141、天天兴起,各州郡纷乱不安,郊野四境之内,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他们抛弃了住房财产,到处流浪逃窜,虽然四面的关口设卡制止,对逃亡的人加重刑罚惩治,但仍然不能禁绝止息,这就是我忧愁不安的原因。”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他回到故乡后对父老们说:“董卓犯上作乱,被天下人仇恨,这正是忠臣义士发奋有为的时候。我们郡和京城境界相连,洛阳城东面有成皋,北面毗连黄河,天下兴起义兵的人们如果不能前进,那情势必然使他们停留在这里。这里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黎阳有军营,赵威孙过去同我

142、们乡里有姻亲,担任监营谒者,统领军队,足可以做我们的首领。如果以后有变化,再慢慢观望也不晚。”父老们留恋故土,没有跟着司马朗迁走,只有同县的赵咨,带着家眷一起和司马朗迁往黎阳。几个月后,关东各州郡起兵,聚众几十万人,都集结在荥阳、河内一带。将领们不能统一行动,放纵士兵抢掠,百姓被杀死的近一半。过了很久,关东的兵散去,太祖和吕布在濮阳一带相互对峙,司马朗才带着家人回到温。这一年发生大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里的人,教育自己的弟弟们,不因为是衰乱时期就放松学业。建安二十二年,因患病去世,当时四十七岁。魏明帝即位之后,封司马朗之子司马遗为昌武亭侯,有食邑百户。司马朗之弟司马孚又将

143、其子司马望过继给司马朗,司马遗去世之后,由司马望之子司马洪继承其嗣。第卷 (主观题 共109分)翻译文言文段中的画线句子。(每道题10分,共30分)16.(1)及湛被收之夕,上开门召庆之,庆之戎服履袜缚绔入。上见而惊曰:“卿何意乃尔急装?”(5分)译文: (2)修之失律下狱,庆之专军进讨,大破缘沔诸蛮,禽生口七千人。(5分)译文: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1)等到刘湛被收押的那天晚上,主上开宫门召见庆之,庆之来不及换下戎装就穿着袜子缚着裤子跑进去。皇上见到他如此装束吃惊道:“您为什么如此急速整装?”(2)修之因为战事失利被关

144、进监狱,庆之独自掌管军队进兵讨伐,大败缘沔各地众多蛮兵,捉住俘虏七千人。解析:(1)译出“收”“被动句”“何意”“乃”“尔”各1分。(2)译出“失律”“专军”“大破”“禽”“生口”各1分,全句通顺1分。【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争做到字字落实,注意句子的简明、通顺。17(1)徙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税。又减泽州大广冶铁课数十万。(5分)译文: (2)事下枢密院,尧佐独曰:“罪诂则奸吏得计,后谁敢复绳吏者?”诂由是得免。(5分)译文: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1)陈尧左移任河东路转运使,

145、因为河东土地贫瘠百姓贫困,依靠石炭为生,陈尧佐奏请朝廷免除他们的税收。又减少泽州大广冶铁课税几十万。(2)事情交给枢密院处理,只有陈尧佐说:“惩处陈诂就会让那些奸吏阴谋得逞,以后谁还敢再约束下属官吏们呢?” 陈诂因此得以免罪。解析:(1)(关键词“以”“仰”“除”“课”,补出主语每个1分)(2)(重点词“下”“罪”“绳”“得免”各1分。)【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要

146、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18(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5分)译文: (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书,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5分)译文: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1)淳安公主有三百顷皇上赏赐的田地,又想夺取任丘老百姓的产业,韩文竭力抗争才让这事停止下来。 (2)韩文立即偕同各位大臣匍匐在金銮宝殿给皇帝上书,奏章递入皇宫,皇帝吃惊得哭泣着吃不下饭,刘瑾等人十分恐惧。解析:(1)关键词:赐、复、民业、力

147、争、乃各1分。(2)关键词:即、诸、伏阙、入、不食各1分。【思路点拨】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三、诗歌鉴赏(8分)【语文卷2015届河北省石家庄二中高三开学考试(201408)】J0阅读文段(四),完成下列问题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

148、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 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

149、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 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里。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昊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得其所矣。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有删改)【注】汝南征羌:郡县名。在今河南郾城县东南一带。(参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

150、的歌谣。会曰:指三公会议的日子。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孕龙舒君:范滂之父范显,曾为龙舒侯相,时已故。龙舒,汉代侯国名。19、用斜线为文中划线部分断句。(5分)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少厉清节 厉:通“砺”,磨炼 B.滂执公仪诣蕃 执:捉拿,拘捕 C.请署功曹 署:代理,暂任 D.滂死则祸塞 塞:消弭,平息【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B 解析:“执”是“按着、执行”的意思。【思路

151、点拨】推断文言文中实词含义的几种方法:从字形结构入手。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形旁大多表意,因此可以通过字形结构来推断词义。从读音入手。根据读音,可以发现通假关系,然后根据本义推断通假字的意思。从成语入手。学生对成语的意思比较熟悉,借助成语的意思可以帮助推断实词的含义。从结构位置入手。在古代汉语中,大多数词组和句子结构整齐(相似),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推断实词的含义。从语法入手。语法是遣词造句的规则,借助语法,可以迅速地推断出实词的含义。21.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范滂憎恨邪恶的一组是( ) 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

152、 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 滂在职,严整疾恶 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 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 A. B. C. D.【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A 解析:是表现范滂为陈蕃不能优礼相待而心怀遗憾,弃官而去;是表现范滂恪守孝道。【思路点拨】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重在记人,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主要通过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答题时,需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看对象是否错位。命题人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次要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要求的主要人物身上,从而造成表现对象的错位。第二,看描写(表达)方式是否误导。表达方式多样,命题人有时便把虽

153、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混编到选项之中,易造成考生得出错误判断。第三,看涵主旨是否清楚内。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才智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但有时比较隐晦,需要考生进一步悉心揣摩。第四,看过程是否混乱。在叙事类选文中,事件的过程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三个阶段,并且三者之间既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也有时序上的阶段界限。命题人有时会故意将“后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前一阶段”的事件之中,导致事件的过程发生混乱,以此来干扰考生的答题思维。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为清诏

154、使。刚到州境,贪官污吏就慑于他的廉直刚正,弃官而逃。 B.因为弹劾人数过多,范滂受到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示自己如存有私心,检举失实,甘愿接受死刑。 C.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仅曾主动上书揭发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刺史、权豪,而且曾在休息时候拒绝召见为乡人所不齿的外甥。 D.建宁二年,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不愿拘捕范滂,县令郭揖愿与范滂一同出逃,他们的行为既表现了对朝廷此举的不满,也表现了对范滂为人的无比敬仰。【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C 解析:非“主动上书”,而是遵奉诏书

155、行事;“寝而不召”,理解有误。【思路点拨】此类题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2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3分) 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4分) 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3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现在(你)成全了他辞官的美名,莫非是自己选择了不好的议

156、论吗? 因为召开三公会议的日子迫近了,所以我先举奏了最紧要的;那些没有查清的,将要进一步查实。 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要追求长寿,(这样的好事)能够同时得到吗? 解析:去就:辞官。(1分)“得无邪”句式。(1分)文意通顺。(1分) 以:因为。(1分)审:查清,弄明白。(1分)参实:查实。(1分)文意通顺。(1分) 令名:美好的名声。(1分)寿考:长寿。(1分)文意通顺。(1分) 注意: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思路点拨】翻译时,做到字字落实,采用直译法,遵循翻译的“信达雅”原则。注意重点实词、虚词含义的准确,注意文言句式、通假字、

157、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的用法等。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题三个句子的翻译对偏重对文言实词理解能力的考查。考生应把语句放到原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翻译的正确性,还应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附参考译文: 范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从小磨砺出高洁的节操,受到州郡和乡里人的钦佩,冀州地区发生饥荒,盗贼纷纷而起,于是(朝廷)任用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前去巡行查办。范滂走马赴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污秽的志向。到冀州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去。 升迁为光禄勋主事。当时陈蕃担任光禄勋,范滂按照属下官员参见上司的礼仪拜见陈蕃,陈蕃却不阻止他。范滂心中觉得很

158、遗憾,扔下笏板弃官而去。郭林宗听说后,责备陈蕃说:“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现在你成全他辞官的美名,莫非是自己选择了不好的议论吗?陈蕃于是向范滂道歉。(范滂)又被太尉黄琼征召。不久皇上下诏三府衙门的属官呈报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范滂举奏了二十多个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贵。尚书责备范滂弹劾的人太多了,怀疑他有私心。范滂回答说:“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因为召开三公会议的日子迫近了,所以我先举奏了最紧要的;那些没有查清的,将要进一步查实。如果我的话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我甘愿接受

159、死刑。”(负责审理的)官吏无话可说了。范滂看到当今的时势正处于混乱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于是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辞官。 太守宗资此前就听说范滂美好的名声,(于是)请求朝廷让范滂暂任功曹,并把政事交给他处理。范滂在任功曹期间,严厉地整治他痛恶的人和事。范滂外甥西平人李颂,是王侯之家的子弟,被同乡的人所不齿。中常侍唐衡把李颂请托给宗资,宗资任命他做小官。范滂却认为他外甥李颂不是合适人选,就把这件事压下不办。宗资把怒气转嫁到书佐朱零的身上,鞭打书佐朱零。朱零仰起头说:“范滂(这样做)是公正的裁断,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今天我宁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的做法)无法改变。”宗资于是作罢。

160、 后来牢修诬告朝中有人结党营私,范滂获罪被拘禁在黄门北寺监狱。后来范滂的案情查清,范滂就回到乡里。建宁二年,朝廷大肆诛杀钩党之人。诏书下达,紧急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到县,手捧诏书,(把自己)关在传舍(驿舍,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文书者休息的地方)中,伏床哭泣。范滂听说这件事后,说:“(这)一定是因为我呀!”当即赶到县狱。县令郭揖十分吃惊,走出官衙,丢下官印,拉着范滂要和他一起逃走,范滂说:“我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名连累您,又使得我的老母流离他乡呢!”范母前来和滂诀别,范滂告诉母亲:“我跟随先父去黄泉,是死得其所。只是希望母亲大人割舍这难以割舍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伤了。”他的母

161、亲说:“你现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要追求长寿,(这样的好事)能够同时得到吗?”范滂跪下来接受母亲的教诲,再三拜别而去。经过的人听见了,没有人不被感动得流泪。这一年,范滂三十三岁。【语文卷2015届河北省石家庄二中高三开学考试(201408)】J0阅读文段(三),完成下列问题 向雄字茂伯,河内山阳人也。父韶,彭城太守。雄初仕郡为主簿,事太守王经。及经之死也,雄哭之尽哀,市人咸为之悲。后太守刘毅尝以非罪笞雄,及吴奋代毅为太守,又以少言遣系雄于狱。司隶钟会于狱中辟雄为都官从事,会死无人殡殓,雄迎丧而葬之。文帝召雄而责之曰:“往者王经之死,卿哭王经于东市,

162、我不问也。今钟会躬为叛逆,又辄收葬,若复相容,其如王法何?”雄曰:“昔者先王掩骼埋胔,仁流朽骨,当时岂先卜其功罪而后葬之哉!今王诛既加,于法已备。雄感义收葬,教亦无缺。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何必使雄违生背死以立于时!殿下仇枯骨而捐之于中野,为将来仁贤之资,不亦惜乎!”帝甚悦,与谈宴而遣之。 累迁黄门侍郎。时吴奋、刘毅俱为侍中,同在门下,雄初不交言。武帝闻之,敕雄令复君臣之好。雄不得已,乃诣毅,再拜曰:“向被诏命,君臣义绝,如何?”于是即去。帝闻而大怒,问雄曰:“我令卿复君臣之好,何以故绝?”雄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进人若加诸膝,退人若坠诸川。刘河内于臣不为戎首,亦已幸甚,安复为君

163、臣之好!”帝从之。 泰始中,累迁秦州刺史,假赤幢、曲盖、鼓吹,赐钱二十万。咸宁初,入为御史中丞,迁侍中,又出为征虏将军。太康初,为河南尹,赐爵关内侯。齐王攸将归藩,雄谏曰:“陛下子弟虽多,然有名望者少。齐王卧在京邑,所益实深,不可不思。”帝不纳。雄固谏忤诣,起而径出,遂以愤卒。13.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雄迎丧而葬之 迎:迎丧,接丧 B.今钟会躬为叛逆 躬:自己,自身C.假赤幢、曲盖、鼓吹 假:给予 D.齐王攸将归藩 攸:所【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D 解析:攸是人名,指司马攸。【思路点拨】要注意结合上

164、下文推断词义,这些实词,使用频率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包括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四种情况。要做好此类题目,一是靠平时多积累,二是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言环境进行推断,两者结合,则问题迎刃而解。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今王诛既加,于法已备 B.法立于上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何必使雄违生背死以立于时C.与谈宴而遣之 D.古之君子进人以礼 帝闻而大怒 遂以愤卒【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D 解析:“以”第一个是“用”,第二个是“因为”的意思。【思路点拨】近几年来,文言虚

165、词题考查的主要形式是把文言选段中包含某文言虚词的句子,与课文中含有同样文言虚词的句子进行比较,辨析异同。这其实是典型的考查知识迁移能力的题目。考生解题时,应准确回忆所学课文中的文言虚词词义,并联想这个文言虚词在其他课文中的词义,然后把文段中的文言虚词与之进行比较,分析异同,从而作出准确判断。以下15-16题中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15.又以少言遣系雄于狱 若复相容,其如王法何A. 又因少许怨言把他关进监狱 你又同情他,把王法放到哪里了B. 又因小小的谴责把他关进监狱 我如果再宽容你,又把王法放在哪里C. 又因少许怨言把他关进监狱 我如果再宽容你,又把王法放在哪里D. 又因小小的谴责

166、把他关进监狱 你又同情他,把王法放在哪里【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C 解析:“相容”的“相”指“你” 【思路点拨】高考文言翻译,要求直译为主,意译只是辅助。因此,除非你有足够的理由,否则一定要讲究字字落实。专用名词如地名人名官职名等照抄,省略要补出,词类活用要准确,特殊句式要调整。16. 昔者先王掩骼埋胔,仁流朽骨 退人若坠诸川 A. 从前先王将骨头肉埋在地下,仁心传布到枯骨上 退掉一个人像落到水里一样 B. 从前先王掩埋受刑人的骨骸尸体,仁德润泽枯骨 摒退一个人如同把他推入深渊. C. 从前先王掩埋受刑人的骨骸尸体,仁德润泽朽骨退掉

167、一个人像落到水里一样D. 从前先王将骨头肉埋在地下,仁心传布到枯骨上摒退一个人如同把他推入深渊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B 解析:“胔”从造字法上推断,及“掩骼”“埋胔”并列,可知“骨骸尸体”正确;“退”意为“摒退”,“诸”即“之于”【思路点拨】一般来说,高考要求我们翻译的句子,并非每一个词语都难度大,都难以理解,往往是只有两三个词语难度较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句子其实就是对关键词语的确切认知。这些关键词语多为多义词、活用词以及古今异义词等。1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向雄重义的一组是( )雄感义收葬,教亦无缺 假赤

168、幢、曲盖、鼓吹 及经之死也,雄哭之尽哀 会无人殡殓,雄迎丧而葬之 安复为君臣之好 A. B. C. D.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A 解析:是皇帝的赐予,“复为君臣之好”也是因为皇帝的要求,而且最终是绝交。【思路点拨】“筛选”就是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它要求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信息。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1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帝司马昭在向雄为钟会收殓安葬后责备他,向雄却说“我为道义所感化而收葬

169、他,没有过错。”B.武帝曾下令让向雄与刘毅恢复君臣关系。向雄迫不得已,便到刘毅家里拜访他,说:“我们恢复君臣的友好关系,怎么样?”C.齐王打算回到封国时,向雄曾向天子进谏说:“陛下虽然子弟多,可是有名望的人少。齐王守在京城获益的确很多,不能不考虑。”D.对于向雄的进谏,天子并没有采纳。向雄极力进谏,违背了圣旨,向雄径自出宫,后因愤懑而死。【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B 解析:“我们恢复君臣的友好关系,怎么样?”错误,文中为“君臣义绝”的意思是绝交。【思路点拨】做好这类题,要注意以下三点:巧提要素。这类题一般

170、考查故事的叙述要素,做好这类题首先要有明确选项中叙事要素的习惯。细读语境。细读原文,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委等叙事要素。认真比对。认真比对题目选项与原文的异同,进而做出选择。参考译文: 向雄字茂伯,河内山阳人。父亲向韶,是彭城太守。向雄当初在河内作主簿,给太守王经做事。王经死后,向雄哭得很伤心,市人都为他悲伤。后任太守刘毅曾经无故鞭笞向雄,后来吴奋代替刘毅任太守,又因少许怨言把他关进监狱。司隶钟会把向雄从监狱里征召出来当都官从事,后来钟会死了无人收殓下葬,向雄迎丧并安葬了他。文帝司马昭召见向雄并责备他说:“以前王经死了,你在东市哭他,我不问罪。现在钟会叛逆,你又收殓安葬他,我

171、如果再宽容你,将把王法放在哪里?”向雄说:“从前先王掩埋受刑人的骨骸尸体,仁德润泽朽骨,当时难道先占卜功过,然后才埋葬那些尸骨吗?现在刑法已经施行,按照法令已经处理了钟会。我被道义感化而收葬他,道义教化我这样做没错。法令在上面制定,教化在下面发扬,为什么一定要让我陷于违背生死常理的地步呢?殿下如果把他的枯骨遗弃在荒野,作为将来的仁人贤士的口实,不也太令人惋惜吗?”文帝很高兴,与他交谈并饮宴后才让他回去。 累迁为黄门侍郎。当时吴奋、刘毅都是侍中,一同在宫廷门下,起初向雄不跟他们说话。武帝知道后,敕令向雄应恢复君臣的友好关系。向雄迫不得已,便到刘毅家里,拜见之后说:“早先接受了诏令,君臣之义了结,

172、可以吗?”说完便离去。武帝听说后大怒,责问向雄:“我让你恢复君臣友好关系,你为什么故意绝交?”向雄说:“古代的君子用礼义引荐人,用礼义摒退人,现在引荐人如同把人放在膝盖上,摒退人如同把人推入深渊。刘河内(刘毅)不成为我的敌人,已经是很万幸的了,又怎么能恢复君臣友好关系呢?”武帝同意了。泰始年间(265-274),累官任秦州刺史,赐给他红色旗帜、曲柄伞、鼓吹等仪仗,赏他二十万钱。咸宁初年(275)入朝为御史中丞,迁为侍中,又出朝任征虏将军。太康初年(286),任河南尹,赐爵关内侯。齐王司马攸打算回到封国,向雄向天子进谏道:“ 陛下虽然子弟多,可是有名望的人少。齐王守在京城,获益的确很多,不可不思

173、量。”天子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向雄极力进谏,违背了圣旨,向雄就自己离开了宫殿,后来因愤懑而死。【语文卷2015届河北省石家庄二中高三开学考试(201408)】J0阅读文段(二),完成下列问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母曾呕吐,疑为中毒,因跪而尝之。伯父魏岐州刺史玚,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 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至于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饮,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

174、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闻而自责曰:“何乃为人所疏,顿至于此!”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千万计。收埋骸骨,所见无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

175、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7.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谢:歉意 B.此乃李将军遗惠也 遗:遗留C.值年谷不登 登:庄稼成熟 D.每至春秋二社 社:古代祭拜土神的活动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B 解析:“遗”是“赐与”的意思。【思路点拨】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

176、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主要落实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通假及词类活用等方面。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应特别注意。8.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 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 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 所谓阴德者何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所”字也相同 B.两个“以”字不同,两个“所”字也不同C.两个“以”字相同,两个“所”字不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

177、所”字相同【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B 解析:“以”第一个是“认为”,第二个是“作为”的意思。“所”第一个是“处所,名词”的意思;第二个是“特殊代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短语,表示人、事、物、地方等”的意思。【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审读题干,确定选择答案的方向,即选相同还是不相同的一组。第二步,首先确定选自教材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根据上下文来推断材料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最后判断每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判断时,可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语法分析、句位分析、代入检验等方法,以确保判断的正确性。

178、第三步,综合检查,确定答案。9.下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母曾呕吐,疑为中毒 B.家富于财,躬处节俭C.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 D.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C 解析:“明年”是“第二年;今年的下一年”的意思。【思路点拨】一个词经过历史演变,词义往往发生变化。词义古今的变化通常有四种情况: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只限指长江、黄河,现在则泛指所有比较大的河流。这就是词义扩大的表现。词义缩小。如“臭”古代指各种气味,“其臭如兰”“乳臭”,今天专指与“香”相反的气味。这就是词义缩小的表

179、现。词义转移。如“牺牲”,古指祭祀所用的牲畜,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今指为正义而献出生命,如“流血牺牲”。这就是词义发生转移的表现。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今天是贬义词,指品行恶劣,如“卑鄙无耻”。这就是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表现。10.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 何乃为人所疏,顿至于此A.李士谦总是赶快奔赴那儿,按照丧事需要供给钱财 为什么竟被人疏远,真是笨到这个程度B.李士谦总是赶快奔赴那儿,按照丧事需要供给钱财 为什么给人家讲道理,竟然这么笨拙C.李士谦就到处求援,然后用来周济他们 为什么竟被人

180、疏远,真是笨到这个程度D.李士谦就到处求援,然后用来周济他们 为什么给人家讲道理,竟然这么笨拙【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A 解析:“辄”的意思是“赶快”;“之”意思是“代词,那儿”;“供济”,“供给钱财”的意思;“为”是“表被动”的意思;“顿”是“愚钝”的意思。 【思路点拨】高考文言翻译,要求直译为主,意译只是辅助。因此,除非你有足够的理由,否则一定要讲究字字落实。专用名词如地名人名官职名等照抄,省略要补出,词类活用要准确,特殊句式要调整。11.下列不能表现李士谦“阴德”的一项是( )A.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 B.家富于财,躬

181、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C.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 D.亲宾来萃,辄陈樽俎【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D 解析:D项,表现的是李士谦“好客”。【思路点拨】筛选文中信息的解题策略:注意陈述主体是否一致。注意主体关涉的对象是否一致。明确信息的意义指向。梳理文意句意。的干扰。辨明行为、品质与功绩、影响等。12.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事母极孝,李玚称李士谦是李家的颜回。B.母亲去世后,李士谦不轻易喝酒,除非亲朋好友到他家作客才喝。C.李士谦乐善好施,一次就无偿送给乡民粟数千石。D.李士谦造福乡里,不为留名,甚至连他的子女也不让知道。【知

182、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A 解析:B项,“除非亲朋好友到他家作客才喝”错误,文中为“对之危坐”;C项,“一次就无偿送给乡民粟数千石”错误,文中为“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后“对之燔契”;D项,“不为留名,甚至连他的子女也不让知道”错误,文中为“今吾所作,吾子皆知”。【思路点拨】回答此类试题一方面要求考生把选项中每一个意思在文中的对应的地方找准,另一方面要结合全文看一看是否有“无中生有”“错位嫁接”“曲解原文”等情况。参考译文: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幼年丧父,以事母孝顺出名。有一次母亲呕吐,他怀疑是

183、食物中毒,所以跪在地下尝呕吐物。伯父李任魏朝岐州瑊刺史,深为赞赏李士谦的行为,每每称赞说:“这孩子是我家的颜回啊!”十二岁时,魏朝广平王赞提拔他任开府参军事,后来为母亲守灵,瘦得皮包骨头。 因认为幼年丧父,不曾喝酒吃肉,嘴里也不说杀生的话。至于亲戚朋友来聚会,总是安排美酒佳肴,自己则对着它们正襟危坐,一整天也不疲倦。李氏宗族官高人多,每到春社秋社祭祀的时候,一定设宴聚会,极尽欢乐,没有不醉酒喧哗的。曾经在士谦的住处集会,丰盛的食物摆在面前,然而他却先安排上小米,对各位叔侄兄弟说:“孔子称这种小米是五谷之长,荀卿也说吃东西应先吃谷物,古人所尊崇的,哪里可以违背呢?”说得在座的老少都很肃然,再也不

184、敢放纵懒惰,回来后都认为:“看见君子之后,才觉得我们这些人是没有德行的。”李士谦听说后自己谴责自己说:“竟为什么被人疏远,真是笨到这个程度。”家里很有钱,但自己的生活非常节俭,经常赈济、施舍别人,州里有死了人,家里无法安葬的,李士谦总是赶快奔赴那里,按照丧事的需要供给钱财。那以后又拿出小米数千石,借给乡里人,正好碰到年成歉收,借债人没办法偿还,都跑来道歉。李士谦说:“那些是我家多余的谷物,本来就是想救济大家的,哪里是想得到利钱呢?”于是召来全部的借债人,为他们摆酒设宴,面对他们烧掉了借据,说:“债务不存在了,请你们不要老想着还债了。”让他们都回去。第二年庄稼大丰收,借债的人们争着来还士谦的谷物

185、,士谦拒绝收下,一家人的都没有收。有一年发生大饥荒,士谦拿出家里的全部财产,给他们熬粥喝,赖以保全性命存活下来的人数以万计。他收埋死者的尸体,凡是看到的,都给埋掉。到了春天,又拿出粮种,送给贫穷没有种子的人家。赵郡农民感激他的恩德,抚摩着他的子孙说:“这是李参军赐给我们的恩惠啊。”有人对士谦说:“您积了很多阴德。”士谦说:“所谓的阴德是什么呢?就象是耳鸣,只有自己听得见,别人没有知道的。现在我做的,先生您全部知道,有什么阴德呢!”【语文卷2015届河北省石家庄二中高三开学考试(201408)】J0阅读文段(一),完成下列问题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

186、,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将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其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向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

187、费,臣亡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上乃赐福帛十匹,后以为郎。 注报闻:上书言事,上不采纳。1.对下面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不逊必侮上 侮:轻慢 B.陛下即爱厚之 即:如果C.臣闻客有过主人者 过:路过 D.在人之右 右:上位,尊贵的地位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C 解析:“过”是“拜访”的意思。【思路点拨】解答此类试题时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语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帮助推断等方法。2.比较

188、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曲突徙薪亡恩泽 人为徐生上书 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 焦头烂额为上客A.两个“亡”字相同,两个“为”字也相同 B.两个“亡”字不同,两个“为”字也不同C.两个“亡”字相同,两个“为”字不同 D.两个“亡”字不同,两个“为”字相同【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C 解析:“亡”是“没有”的意思。“为”第一个是“给,介词”的意思;第二个是“作为,动词”的意思。【思路点拨】考试大纲中列举了应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应熟练掌握。可用已知词代入未知句中,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看意思是否一致。有时可通过

189、虚词在句中的具体位置来判断。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霍氏奢侈 B.宜以时抑制 C.往事既已 D.后以为郎【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D 解析:“以为”是“以(之)为”即“让成为的意思。【思路点拨】对古今异义词的词义的判定,主要采用如下方法:因文定义。也就是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其前后词语的含义,通过相关或相似联想拟用某一具体意义,最终通过比较其是否符合事理来确定其准确含义。代入分析。在判断古今异义词时,还可以按照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对单个词语进行解释,然后放入语境进行分析。课文迁移。

190、一般情况下,在中学阶段要学近百篇传世佳作,从中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这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一笔重要财富。如果能将从课本中学到的词语含义进行灵活迁移,就能够快速地推断出阅读材料中词语的含义。4.“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把烟囱改造成拐弯的,到远处去搬柴禾,否则恐怕会发生火灾B.把烟囱改造成拐弯的,把柴禾搬到远处去,否则将会发生火灾 C.再另外造个拐弯的烟囱,把柴火搬到远处去,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D.再另外造一个拐弯的烟囱,到远处去搬柴禾,不然的话,恐怕会发生火灾【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B 解析

191、:“为”的意思是“改造”;“曲突”意思是“拐弯的”;“不”通“否”,“否则”的意思;“且”是“将要”的意思。 【思路点拨】第一步:将古今汉语义基本一致的字词标示出来,将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译出来,然后将现代汉语无法对译或无须翻译的地方排除,以便将完全不懂的地方突显出来。第二步:将不懂的词语放到原文中去揣测,大致推断出它们的意思。第三步:统一整理答案,注意前后协调和语句通顺流畅。5.文中“徙薪曲突之策”指的是( )A.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 B.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其积薪C.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无逆乱诛灭之败D.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192、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D 解析:通读全文理解文意,知道“徙薪曲突之策”的背景,根据上下文可知“徙薪曲突之策”指的是茂陵徐生的上书“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思路点拨】“筛选”就是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它要求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信息。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分析能力进一步的考查。高考设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符合指令的信息。6.对上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福从霍氏奢侈,必

193、行逆道,料到其必然自取灭亡,但又不希望见到霍氏败亡,就多次上书,希望皇上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B.皇上不采纳徐福的意见,后来霍氏果然被诛灭。霍氏亡后,徐福并未得到嘉奖,等到有人上书后,他才得到了皇上的一点奖赏。 C.曲突徙薪的故事讲了有一个主人不听到访客人的意见,没有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终至发生了火灾,后来论功宴请,却只请为救火而焦头烂额的人,没请提宝贵意见的人。D.有人向皇上建言,应该奖赏徐福,尊重有先见之明的人。【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C 解析:后来有请,“主人乃寤而请之”。【思路点拨】这类题一

194、般以“选非”的形式考查,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附翻译:先前,霍光生活奢侈,茂陵徐福说:“霍氏一定会灭亡。(因为)奢侈就会不谦逊,不谦逊就一定轻慢位尊的人。轻慢尊上,是违背道理的。地位在人家之上,人家就会妒忌。霍氏掌握政权已经很久了,妒忌他的人太多了。天下的人妒忌他,却又背道而行,不灭亡还会有什么结果呢!”就上疏向皇上进言,说:“霍氏安泰兴旺,陛下您要是怜惜厚待他,就应该不时加以抑制,不使他(生变)导致灭亡。”三次上书,总是没有结果。后来霍氏(获罪)被诛杀,那些告发霍氏的都封赏。有人就为徐生(感

195、到不平)向皇上上书,说:“我听说有客人拜访主人,看到他的烟囱笔直,旁边放着干柴。客人就对主人说,把烟囱改为曲的,远离那些干柴,否则会有火灾。主人笑笑着不回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都来救火,幸亏把火扑灭了。于是就杀牛设宴,答谢邻居们。烧焦烫伤的就坐在上边,其他的按功劳大小依次就座,却不邀请那建议把烟囱改曲的人。人家就对主人说:你如果听那客人的话,不用花费牛肉酒食,终究没有火灾。现在论功宴请宾客,那建议把烟囱改曲,远离干柴的人没有功劳,为救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却成为座上宾吗?主人才醒悟了,邀请了那客人。现在茂陵的徐福屡次上书,说霍氏会有变故,宜及早防止杜绝。如果原先徐福说的能得到实行,那么国家就

196、没有分裂土地、赏官赐爵的花费,臣民没有叛逆作乱的败迹。事情已经过去了,徐福却独独没有蒙受功劳,希望陛下能够明察,尊崇那有先见之明、防范于未然的建议,让这样的人地位比只会效死力的人尊贵。”皇上就赐给徐福十匹帛,后来让他做了官。【语文卷2015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9月模拟考试(201409)】J0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

197、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交耻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替,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

198、刺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

199、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踪迹:追踪探访 B多赍金币 金币:钱币财物 C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 邀劫:邀人抢劫 D帝以践阼岁久 践阼:登上帝位【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C 解析:邀劫,拦路抢劫。【思路点拨】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

200、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主要落实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通假及词类活用等方面。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应特别注意。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C自苏州刘家河泛

201、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知识点】本题考查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及正确断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答案解析】B 解析:注意“复”“以”“因”等虚词和“不服”“宣”等动词。【思路点拨】断句要依据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

202、,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郑和历经三朝,七次出使。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只有一次出使是在明成祖晏驾之后,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B明成祖命令郑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追寻明惠帝的下落,另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炫耀军力的强大和国家的富裕。C郑和深通外交之道,对番国君长恩威并施。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动用武力大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D郑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纷纷纳

203、贡称臣。【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答案解析】D 解析:“纷纷纳贡称臣”错,原文没有这样的表述。【思路点拨】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交耻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耆,来者日多。(5分) 译文:_ (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5分) 译文:_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

204、为B 级【答案解析】(1)交阯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2)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 解析:(1)破灭,被打败灭亡;郡县,作为郡县;益,更加;震詟,恐惧;来者,来朝拜的。每点1分。)(2)将命,奉命;海表,海外;莫,没有谁;盛称,极力称赞;夸外番,向外国夸耀。每点各1分。【思路点拨】。高考文言翻译,要求直译为主,意译只是辅助。因此,除非你有足够的理由,否则一定要讲究字字落实。专用名词如地名人名官职名等照抄,省略要补出,词类活用要准确,特殊句式要调整。尤其要有得分点意识,学会抓关键词,书写要工整,语

205、句要通顺,杜绝错别字。参考译文:郑和,云南人,就是世人所说的三保太监。起初在明成祖(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在燕王府侍奉他,跟随燕王起兵夺权有功。多次提拔到太监。明成祖怀疑明惠帝(朱允炆)逃亡到海外,打算追踪探访他的下落,而且想向外国炫耀大明朝的武力,显示中国的富强。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六月,命令郑和与侪王朱景弘等出使西洋。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携带了很多金银财物。建造了大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书,并赏赐和馈赠当地的君主、首领,有不降服的就用武力镇压。永乐五年九

206、月,郑和等人回到明朝,各国派的使者也跟随郑和的船只来朝见明成祖。郑和献上俘虏的旧港酋长。明成祖非常高兴,对出海者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封赏、赐爵。旧港,就是从前的三佛齐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这里的酋长陈祖义,抢掠过往的商客。郑和派人去宣读口谕招抚他,陈祖义佯装投降,却暗地策划拦路抢劫。郑和打败了他们,生擒了陈祖义,献给朝廷,在京城的集市处死了。永乐六年九月,郑海再次出使锡兰山(今斯里兰卡)。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引诱郑和到国内,索要金银财物,并发兵劫持郑和的船。郑和窥探到敌人大部分都出动了,国内空虚,就率领自己统辖的二千多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们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儿女、官员

207、。抢劫郑和船的敌人听说后,回来救援,郑和的官军又大败了他们。永乐九年六月把俘虏献给朝廷。皇帝赦免了他们没有处死,释放他们回国了。这时,交阯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永乐十年十一月,明成祖又派郑和出使,到了苏门答剌国。该国的前伪王子苏干剌,刚谋划杀掉了国王自立为王,怨恨郑和不赏赐自己,率兵抄击郑和的官军。郑和奋力作战,追到喃渤利捉住了苏干剌,并俘虏了他的妻子儿子,永乐十三年七月回国。皇帝非常高兴,不同程度的奖赏了将士们。永乐十四年冬天,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都派使者来朝廷进贡,各国使者回去的时候,明成祖又派郑和等人和他们一同前往,赏赐各国的君主、

208、酋长。永乐十七年七月回国。永乐十九年春又出使西洋,第二年八月回来。永乐二十二年正月,旧港的酋长施济孙请求继承宣慰使的官职,郑和带着文书和官印前去颁发给他。回来的时候,明成祖已经驾崩了。洪熙(明仁宗年号)元年二月,明仁宗派郑和的部下守备南京。南京设置守备,就是从郑和开始的。宣德(明宣宗年号)五年六月,皇帝认为登上帝位时间很长了,而离中国远的外国依然没有来朝拜进贡,于是郑和、朱景弘又奉命出使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然后回朝。 郑和历经三朝,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得到的不知其名的宝物不计其数,而朝廷耗费的财物也不可胜计。从宣德年间以来,远方各国不时也有来中原的,但终究也不能与永乐时

209、期相比,而郑和也快老死了。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所以世人把三保太监下西洋传为明朝初年的盛事。【语文卷2015届江西省师大附中等五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01408)】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训蒙大意示教读注刘伯颂等 明王守仁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

210、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

211、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 ,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选自王阳明传习录注:教读,社学的教师。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 诱:引诱 B.乐嬉游而惮拘检 惮:害怕 C.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 渐:接近D.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 肆:放纵【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

212、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A 解析:诱,引导。【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B.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D.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213、答案解析】答案: 解析:C均为连词,相当于“那么”“就”;A结构助词的代词,这些; B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第一人称代词“自己”;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思路点拨】因为高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阳明认为儿童教育要多措并举,通过吟唱诗歌来激发志趣,通过学习礼仪来端正仪表言行,通过劝导读书来开启智慧,从而达到激发志意、严肃仪容、开发智力的目的。 B.在王阳明看来,把对儿童进行“歌诗”“

214、习礼”教育视为“不切时务”的观点是错误的。他并不推崇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C.王阳明主张儿童教育要根据其年龄特点,顺应他们爱嬉戏玩耍的天性,因势利导,使他们内心愉悦,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D.王阳明批评了当时的教育存在的违背规律、多施惩罚等错误做法,认为那样做会导致学生厌学以致学业难成。【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答案:B 解析:B错在“不推崇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

215、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第II卷(共114分)四、(31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3分) 译文: (2)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5分) 译文: (3)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4分) 译文: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

216、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1)就像草木刚开始发芽时,如果使它舒展畅快(地生长)就能枝繁叶茂,如果摧残它阻止它(生长)就会枯萎。(2)所有这些都是用来顺应引导他们的思想志向,调教他们的性格,暗中消除他们的鄙俗,不知不觉改变他们的粗鲁愚顽。(3)不要总是因为世俗的言论就更改废弃我的规矩,希望可以成就“蒙以养正”的功效了。解析:(1)“舒畅”1分,“摧挠”1分,句意1分;(2)“凡此”1分,“所以”1分,“调理”1分,“潜消”1分,句意1分;(3) “辄”1分,“因”1分,“绳墨”1分,“庶”1分。【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

217、。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 古代的教育,是以人伦道德为内容教学生。后来兴起了记诵词章的风气,先王的教育之义就消失了。现在教育儿童,只应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专门的功课。培养的具体方法,则应当引导他们吟唱诗

218、歌来激发他们的志趣;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以严肃他们的仪容;劝导他们读书,以开启他们的智慧。现在,人们常常认为吟唱诗歌、学习礼仪不合时宜,这都是庸俗鄙薄的见识,他们这些人怎么知道古人立教的本意呢! 一般说来,儿童的性情是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受到约束,就像草木刚开始发芽时,如果使它舒展畅快(地生长)就能枝繁叶茂,如果摧残它阻止它(生长)就会枯萎。现在教育孩子,一定要使他们顺着自己的兴趣,多加鼓励,使他们内心喜悦,那么他们自然就能不断进步。有如春天的和风细雨,滋润了花草树木,花木没有不萌芽发育的,自然能一天天地茁壮生长。如果遇到冰霜的侵袭,那么它们就会萧条破败,一天天地枯萎。所以凡是通过吟唱诗歌来引导孩

219、子们,不只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志趣, 也用来在吟唱诗歌中消耗他们蹦跳呼喊的精力,在音律中宣泄他们心中的郁结和不快。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不仅是为了严肃他们的仪容,也是借此让他们在揖让叩拜中活动血脉,在起跪屈伸中强健筋骨。教导他们读书,不仅是为了开启他们的智慧,也是借此使他们在反复思索中存养他们的本心,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弘扬他们的志向。所有这些都是用来顺应引导他们的思想志向,调教他们的性格,暗中消除他们的鄙俗,不知不觉改变他们的粗鲁愚顽。这样使他们日渐接近礼而不感到艰难,性情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中正平和。这才是先王立教的深意。 至于现在的人教育儿童,每天只是用标点断句、课业练习督促他们,要求他们严格约束自

220、己,却不知道用礼仪来引导他们,只知道要求他们聪明,却不知道用好的方法培养他们,只知道鞭挞束缚他们,像对待囚犯一样。于是,他们把学校看作是监狱而不愿去,把老师看作是强盗和仇人而不愿见,伺机逃避、掩饰遮盖来达到他们嬉戏玩耍的目的,作假撒谎来放纵他们的顽劣鄙陋本性。于是,他们得过且过,庸俗鄙陋,日益堕落。这是驱使他们作恶却又要求他们向善,这怎么可能呢?我的教育理念,本意就在这里。我恐怕世人不能体察,认为我很迂腐,况且我就要离开了,所以特别加以叮咛嘱咐。你们这些教师,一定要体察我的用意,永远遵守,不要总是因为世俗的言论就更改废弃我的规矩,希望可以成就“蒙以养正”的功效了!切记切记!【语文卷2015届江

221、西省南昌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201408)】J0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武训兴学武七,名训,堂邑人。家贫,乞食村落间,长而有力,恒为人转磨负绳。以己不识字,每伺儿童入学,随其后,群儿争厌侮之,于是发大愿,欲广立义学。行乞所得钱,积不用,数年,得二百余串。有黠者为谋曰:“汝蓄钱无利,盍放母生子?他日不可胜用也。”武难其人,黠者乃自荐,愿为代。武尽以予之,仍作苦自食,不用一钱。黠者以其朴拙,从而干没之。武屡索不得,愤极而病。同邑岁贡生杨树坊哀其诚,谓曰:“义学非可赤手办,此后有钱,我为代存,决不负汝,毋听匪人言,一再误也。”病痊,仍日行乞,且为人佣。又数年,积钱数百千,悉付杨,

222、兼收子母,其数日增。杨劝令娶妇,为嗣续计,武不可,曰:“吾所志未一刻忘,今将以此钱设义学也。”杨议令设于本庄,武庄距柳林尚数里,武嫌本庄涉于私,且虑奸人侵蚀,不如柳林庄大,乃购腴田,建学舍。近庄闻其义举,皆捐助。储蓄既富,租粒出纳,均有定章。次第设经、蒙二席,蒙童延诸生训之,经席请举人主讲,修丰隆,礼待尤优异。入学日,武先向塾师叩头,次徧拜诸生童,具盛馔,请邑绅陪塾师饮,自立门外,屏息以俟燕罢,而啜其余沥,自以乞人不敢与塾师抗也。既开塾,武来往塾中,一日,见塾师昼寝,长跪床前,久之,塾师醒,见而惊起,自是不昼寝。或遇学生嬉戏,亦向之长跪,学生遂相戒不敢出位。人有乐施,无多寡,必叩头谢,口喃喃为

223、祝词,俚而有韵,盖天籁也。邑令闻而义之,呼至署,问之,不言,与之食,不食而去。武之首常蓄发一握,蓄左则去右,蓄右则去左,貌寝身肥,蠢蠢然乡愚也。行乞,与之蒸饼,食碎者,留其整卖之,以助学费。延之入坐,不可。或命至明伦堂小憩,从之,俯仰四顾,逡巡出。所设义学,始于柳林,次临清、馆陶,凡四所。远近皆呼为武善人,年五十余卒。邑人感其义,为立祠于柳林,祀之。此光绪庚子以前事也。 (选自清稗类钞)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邑岁贡生杨树坊哀其诚 哀:悲伤B从而干没之 干:求取C自以乞人不敢与塾师抗也 抗:相当D貌寝身肥,蠢蠢然乡愚也 寝:丑陋【知识点】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224、,能力层级为B。【答案解析】答案:A 解析:哀:同情。【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在备考过程中,一要掌握一个词最常见的几个义项,建立某个词的词义系统,全部了解其意义,并把握好其意义的运用环境。二要因文定义,根据词语所在的语音环境来确定其意义。可先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了解这个句子在句中的语法位置,看看其充当的成分,然后根据这个词和其他词构成的语法关系来推求它在句中的含义。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己不识字 申之以孝悌之义 B长跪床前,久之

225、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塾师醒,见而惊起 吾尝终日而思矣 D此光绪庚子以前事也 回也不改其乐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B 解析:B时间名词后的助词,不译。A因为,连词/用,介词;C表承接,连词/表修饰,连词;D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助词,句中表停顿。【思路点拨】近几年来,文言虚词题考查的主要形式是把文言选段中包含某文言虚词的句子,与课文中含有同样文言虚词的句子进行比较,辨析异同。这其实是典型的考查知识迁移能力的题目。考生解题时,应准确回忆所学课文中的文言虚词词义,并联想这个文言虚词在其他课文中的词义,然

226、后把文段中的文言虚词与之进行比较,分析异同,从而作出准确判断。1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武训“兴学”作为的一项是:长而有力,恒为人转磨负绳 行乞所得钱,积不用 于是发大愿,欲广立义学 见而惊起,自是不昼寝 或遇学生嬉戏,亦向之长跪行乞,与之蒸饼,食碎者,留其整卖之A B C D【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内容和筛选文言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答案解析】答案:D 解析:是武训兴学前家贫时的生活状态;是武训的的兴学志愿;是塾师的行为。【思路点拨】组合选择题要把握两个限定条件(主语和内容)和一个范围条件(段落位置)。本题中,两个限定条件是主语和内容,即题目中的“属于武训“兴学”的主语“武训”和

227、内容“兴学”。 不符合题意要求。13请把文中言文材料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汝蓄钱无利,盍放母生子?他日不可胜用也。自立门外,屏息以俟燕罢,而啜其余沥。邑人感其义,为立祠于柳林,祀之。【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答案解析】答案:你(自己)存钱又没有利润,为什么不把它借出去赚利息?以后你就用不完了。自己站在门外,不敢出声,来等待宴席散去,然后去吃宴席上剩下的酒食。乡民被他的道义所感动,为他在柳林建祠堂并祭祀他。解析:盍(为什么不)、放母生子(把钱借出去赚利息)、胜(尽);屏息(不敢出声)、燕(宴席)、沥(酒食);句式有:“感”被动词,为”后省略宾语,“

228、立祠于柳林”状语后置句。【思路点拨】(1)字字落实:忠于原文,不增不减。(落实关键词语)(2)句句通顺:合乎文意,明白通顺。(落实特殊句式)(3)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4)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直译和意译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语文卷2015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8月开学考试(201408)】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与荆南乐秀才书(宋)欧阳修修顿首白秀才足下。

229、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

230、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

231、为者,为此也。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注】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6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1)及门而贽 贽:_(2)而又辱之 辱:_(3)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 徘徊:_ (4)敕学者去浮华 敕:_【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1)拿着礼物求见(2)谦辞,承蒙(3)(皇帝)下命令(必须翻译为动词)(4)犹豫不决解析:这几个词均在120个文言实词中,结合语境进行推敲,确定答案。【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

232、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议他“顺时”而为。B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C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D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答案

233、解析】答案:B 解析:“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不对,是因为现在自己的环境困厄了,不值得被先生您所取信。【思路点拨】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8.结合全文,欧阳修认为自己的文章“不足学”“不可学”的原因有哪些?(3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

234、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用)。【答案解析】答案:(1)中进士前徒有虚名,文字浮薄(2)中进士之后的文章,不顺时,易获罪(3)时文风俗已变,学好可以齐肩于两汉解析: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逐段进行分析,进行概括。【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阅读时要注意: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善于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在把握要点

235、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选项的正误。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人物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1)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2)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 (3)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

236、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1)但是承蒙先生您索求我所写的文字,这好像就过于相信听闻了。(2)都是穿凿经书传文,把彼此的说法并联到一起,而成为漂浮浅薄的文字,(3)说的是人正处于困厄时,他的话不被别人信服。解析:(1)“然”1分,然而;“仆”1分,我;句意1分。(2)“穿”1分,穿凿;“浮薄”1分,浅薄的文字;句意1分。(3)“方”1分,正;“为所”被动句式1分;句意1分【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

237、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把握句意。也就是说,在理解文言句子时,要充分利用文言文中与这些语句相对应的语句的用法和意义。对于复杂的不好梳理的句子,最好进行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句间关系。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我(欧阳修)顿首禀告乐秀才足下。当初乘船相遇,多次承蒙您来看我。又承蒙您把自己所写的一册文集(

238、送给我),先写书信给我,后来又带着见面礼来到我家。田秀才从西来,承蒙您给我来信;那以后我的家奴从府回到县里,又收到您的来信。我是有罪之人,众人所共同鄙弃,但是您尊重我的礼节像这样,我怎么能担当得起呢?当时我没空回复您,(您)应该就断绝交往的,但是您再次给我书信;再次来信我(依然)没有回复,您更加应该与我断绝交往,可是又承蒙您给我来信。这样的殷勤真是太过了啊!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又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程度呢?大概先生您致力于学问,急于为自己谋划才这样吧。但是承蒙先生您索求我所写的文字,这好像就过于相信听闻了。我年轻时从考中进士到被举荐到相关部门(任职)。学习写作诗赋

239、,用来准备科举考试,总共考了三次才考中。同读书人相识的很多,所以常常(有人)能说起我的名字,而且又因为跟我交往的人偏爱我,有的就会过分称赞我的文字。所以使先生听到我的虚名,而且想见识我所写的文章,原因就是这样吧。我从小父亲早逝,家境贫寒,贪图薪水官职来供养母亲,没有时间跟从老师极力钻研经籍,研习圣人留传的学业。而(我)广泛粗略地阅读经书史籍,姑且盲随世俗,写所谓的时文的原因,都是穿凿经书传文,把彼此的说法并联到一起,而成为漂浮浅薄的文字,生怕不能取悦时人,没有高超出众像古人那样自成一家之言。但是相关部门却过高抬举采用,常常以为(我的文字)走在了其他读书人的前面。等到中进士以来,我自己认为以前所

240、写的文章不值得与有司的举荐和长者的知遇相称,于是彻底改变写作风格,差不多有了可以立世的文字。但是(我)言语一出就罪行来到,学业有成却身心受辱,写作时文就能获誉,自成一家之言就要受祸,这是明摆着的结果。那些时文虽然说浮巧,然而要写得成功,也不容易。我的资质一般但勉强去写它,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凭借它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先辈您年轻气盛,正想在世上取得荣誉,那么不如顺从时俗。天圣年间,皇上下诏书,敕令学者摒弃浮华,这以后文风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读书人所写的文章,文雅适当有两汉的风采了。先辈您去学习它,不只是顺应时俗取得荣誉而已,如果达到高的境界,这是

241、同两汉时期士子的文章价值高度相当的。像我,那以前所写的文章已经不值得学,以后所写的文章(有风险)谨慎不能学,因此我犹豫不敢拿出自己所写的文章,因为这个原因。在易经的困篇中有这样的话:“有些话不能相信。”说的是人正处于困厄时,他的话不被别人信服。现在(我的处境)可以说困厄了,怎么值得被先生您所取信呢?承蒙您的书信既多且殷切,我不敢不回复。恳请先生您明察。三、古诗词鉴赏(10分)【语文卷2015届广西桂林十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409)】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张汝明,字舜文,世为庐陵人,徙居真州。汝明少嗜学,刻意属文,下笔辄千百言。入太学,有声一时。国子司业黄隐将以子妻之,

242、汝明约无饰华侈,协力承亲欢,然后受室。登进士第,历卫真、江阴、宜黄、华阴四县主簿,杭州司理参军,亳州鹿邑丞。母病疽,更数医不效,汝明刺血调药,傅之而愈。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汝明为鬻橐中装,代偿之。华阴修岳庙,费钜财窘,令以属汝明。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他庙非典祀、妖巫凭以惑众者,则毁而惩其人。滞州县二十年,未尝出一语干进,故无荐者。大观中,或言其名,召置学制局,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值不悦者诬以背王氏学,诏究其事,得所谓去取录,徽宗览之日:“考校尽心,宁复有此?”特改宣教郎。耀监察御史。尝摄殿中侍御史,即日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以蔡京为首。帝

243、奖其介直。京颇惮之,徙司门员外郎,犹虞其复用,力排之,出通判宁化军。地界辽,文移数往,汝明名触其讳,辽以檄暴于朝。安抚使问故,众欲委罪于吏,汝明日:“诡辞欺君,吾不为也。”田法行,受牒按境内。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敌吏不得通贿谢。晚知岳州,属邑得古编钟,求上献。汝明日:“天子命我以千里,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汝明事亲孝,执丧,水浆不入口三日,日饭脱粟,饮水,无醯盐草木之滋。浸病赢,行辄踣。汝明学精微,研象数,贯穿经史百家,所著书不蹈袭前人语,有易索书张子卮言大究经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张汝明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44、 ( ) A入太学,有声一时 声:声望。 B更数医不效 效:见效。 C犹虞其复用 虞:担忧。 D田法行,受牒按境内 按:根据。【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D 解析:按,巡视。【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5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现张汝明尽职尽责的一组是 ( ) 为鬻橐中装,代偿之 未尝出一语于进 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 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 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 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 A B

245、 C D【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用)。【答案解析】答案:D 解析:写张汝明善于助人,写张汝明耿直。【思路点拨】这类考题的考查经常以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然后,看题目要求的答题范围是“局部内容”还是“整体内容”如是前者,需要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以避免错论;如是后者,则需要遗漏细节,因为细节对于答案的正确与否,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汝明勤奋好学,学问精深。写文章时动不动就下笔千言,对经史百家

246、融会贯通,著书立说有自己独到的思想,有很多文章流传后世。B张汝明为人正直,不惧权贵。当上殿中侍御史不久,就弹劾以蔡京为首的卖恩揽权行为,最终受到蔡京排挤,出任宁化军通判。C张汝明为官清廉。主政岳州时,属地有人请求把得到的古代编钟献给他,他断然拒绝,认为自己应该恪守职分对得起皇上的恩德。D张汝明非常孝顺。母亲生了毒疮,他用自己的血亲自调药,治好了母亲的病。为亲人服丧时,三天不吃不喝,后也仅吃点糙米、喝点水。【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答案:C 解析:“献给他”应为“献给皇上”。【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

247、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5分) (2)安抚使问故,众欲委罪于吏,汝明日:“诡辞欺君,吾不为也。”(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

248、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1)(5分)江阴尉贫穷而且有病,买东西时不能及时给钱,掌管督察郡国的官员要用法律制裁他。(2)(5分)安抚使询问缘故,众人想把责任推到下属官吏身上,张汝明说:“用虚假的话欺骗皇上,我不做这样的事。”解析:(1)“不时”“直”“绳”,用法律制裁状语后置各1分,句意1分。(2)“故”“委”“诡辞”各1分,句意2分。【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

249、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张汝明,字舜文,祖上为庐陵人,后移居真州。张汝明小时候喜欢学习,潜心致志撰写文章,下笔就能千言。进入太学,一时间很有声望。国子司业黄隐想把女儿嫁给他,张汝明与她约定好不能追求奢侈华丽的生活,要共同孝敬父母,然后才与她拜堂成亲。考中进士后,历任卫真、江阴、宜黄、华阴四县主簿,杭州司理参军,亳州鹿邑丞。母亲生了毒疮,换了好几个医生都不见疗效,汝明刺出自己身上的鲜血调制药物

250、,敷在母亲伤口上把病治好了。江阴县尉贫穷而且有病,买东西不能及时给钱,掌管督察郡国的官员要用法律制裁他。张汝明为他卖了袋中的行装,替他偿还了债务。华阴县修建岳庙,花费了巨额钱财,境况艰难。县令把这件事交给了张汝明。张汝明严格约定了期限,百姓感激他不扰民,就一起出力帮助劳动,终于按期完工。其他的寺庙不是用祭祀,而是妖巫用迷惑百姓的,就毁坏并惩罚当事人,在州县滞留了二十年,不曾说过一句求人升官的话,所以没有人举荐他。大观年间,有人提起了他的名字,被召入学制局,参与贡士的考试,录取与否都有品评。恰逢反对他的人诬陷他背离了王氏的学说,朝廷下诏追查这件事,得到了去取录,徽宗看了后说:“他考校这样用心,怎

251、么会有这样的事情?”特改为宣教郎。擢升为监察御史。曾经任殿中侍御史,当天上疏弹劾政府收买人心扩大权力,以蔡京为首。皇上夸奖他耿直。蔡京非常害怕他,改任司门员外郎,还是担心他再被重用,极力排挤他,张汝明出京担任宁化军通判。宁化和辽国交界,文书多次往,张汝明的名字触犯了辽国的忌讳,辽国通过檄文使朝廷知道了。安抚使询问原因,大家想把责任推到小吏身上,张汝明说:“用虚假的话欺骗皇上,我不做这样的事。”耕种之法施行,他接到文书巡视境内。当时主管的官吏多不亲自推行,张汝明让四方每天都准备好官吏所去的地方,而自己亲临现场审查核实,即使下雨下雪也不改变,因此官吏无法相互赠礼酬谢。晚年主政岳州,所管辖的城邑得到

252、古代的编钟,请求献给皇上。张汝明说:“皇上让我管理千里之地,我唯恐承受不起皇上的恩德,怎敢超越职分通过献物希求奖赏呢?”张汝明对父母孝敬,行丧礼时,三天不吃不喝,后也只吃糙米,喝点水,饭中没有油盐酱醋蔬菜的滋味。染上疾病身体很弱,一走路就跌倒。张汝明学问精深,研究象数,对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作不沿袭前人的说法,有易索书张子卮言大究经流传于世间。(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语文卷2015届广西桂林中学高三8月月考(201408)】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博士。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

253、,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缙绅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事中,则非其职矣。”未拜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

254、,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卢航奏禾狂妄,谪监信州酒。遇赦,得自便还里。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禾曰:“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瓘党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母忧,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曰:“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

255、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注:辟雍:太 学名。宦寺:宦官。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愿亟窜之远方 窜:放逐 B留以旌直臣 旌:表彰 C遂坐瓘党停官 坐:因犯罪 D安得此不详语 详:详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详:通,“祥”,吉祥。【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5.

25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的一组是( )(3分) 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辞益坚,日:“宁饿死。” 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 A B C D【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用)。【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和不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思路点拨】这类考题的考查经常以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然后,看题目要求的答题范围是“局部内容”还是“整体内容”如是前者,需要将选项跟原文中的

257、有关内容进行对照,以避免错论;如是后者,则需要遗漏细节,因为细节对于答案的正确与否,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禾从长久太平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的情况,他上奏请求采取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事实证明他有先见之明。 B童贯、黄经臣、卢航狼狈为奸,权倾朝野,士大夫都敢怒不敢言,陈禾挺身而出,先上书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指出他们的所作所为对国家危害严重。 C陈禾冒死进谏,拉破了皇帝的衣服,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然而陈禾激怒了皇帝,以致第二天当童贯、卢航等人诋毁他时,皇帝就趁势将他贬谪到外地。

258、 D王黼刚刚执掌大权时,陈禾对他十分鄙视,说,怎么能在王黼门下听候调遣,于是一再坚决要求辞官,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用)。【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从文意看“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的说法无中生有。【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

259、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5分) 贯怒,归而谮之,上日:“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和解析】答案: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衣袖被撕落,皇上说: “正言撕破我的衣服啦。”童贯恼怒,回到朝廷后就诬陷他,皇上说:“这人向来这样,你不能容忍吗?”解析:得分点:引,拉、拖;毕,让完毕;衣裾,衣服;碎,撕落;被动。每点l分;得分点:归,回到朝廷;谮,诬陷;素,向

260、来;如此,这样;“汝不能容邪译成疑问语气。每点1分。【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考中元符三年进士。多次升迁担任辟雍博士、监察

261、御史、殿中侍御史。 天下长久太平,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陈禾请求增加守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有人指责这是无端生事,搁置起来不予批复。后来盗贼闹事,人们才佩服他的预见能力。升任左正言,不久授职给事中。 当时童贯的权势越加扩张,和黄经臣一起执掌大权,御史中丞卢航跟他们内外呼应做坏事,士大夫因畏惧而不敢正视。陈禾说:“这是国家安危的根本啊。我所处职位有进言的责任,这时候不进言劝谏,一旦调任给事中,进谏就不是我的本职了。”他没有接受给事中的任命,首先上书直言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依仗恩宠玩弄权势,在朝廷同列中夸耀自己。常常说诏令都出自他的手中,说皇上将任用某人,举行某事,不久诏书下达,

262、都跟他所说的相同。那发号施令。是国家的重大事情,降免昏庸官吏和提拔贤明之士,是天子的大权,怎么能让宦官参与其中?我所忧虑的,不只是黄经臣,这务路一开通,类似的进用者就会多起来,国家的祸患,就不可遏止,希望赶快把他放逐到远方去。” 陈禾上奏还没结束,皇上就恼怒地拂衣而起。陈禾拉住皇上的农服,请求让自己说完。衣袖被撕落,皇上说:“正言撕破我的衣服啦。”陈禾说:“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敢吝惜头颅来报答陛下吗?这些人今天得到富贵的好处,陛下将来会遭受危亡的祸患。”陈禾的言辞更加激烈,皇上改变了脸色说:“你能像这样尽心进言,我还有什么可忧虑呢?”内侍请皇上换衣服,皇上回答他说:“留着破衣表彰正直的大

263、臣。”第二天,童贯等人一个接一个地上前陈告,说国家非常太平,怎么能说这不吉利的话。卢航上奏说陈禾狂妄,把他贬为信州监酒,遇到赦免,陈禾得以自由地回到乡里。 当初,陈罐从岭外归来,住在鄞县,和陈禾相互友好,派遣他的儿子陈正汇跟从陈禾学习。后来陈正汇揭发蔡京的罪行,被押送到朝廷,陈罐也被逮捕。黄经臣审理他们的案子,用檄文征召陈禾到案取证,陈禾回答说事情确实有的,罪行不敢逃避。有人说他回答失当,陈禾说:“祸福死生,都是命啊,怎么可以用逃避一死来换得个不义的名声呢?希望能够分担贤者的罪名。”于是陈禾因为被诬陷为陈罐的同党而罢免官职。 遇到赦免,陈禾又被起用掌管广德军,调任和州知州。不久遇上母亲去世,服

264、丧结束,担任秀州知州。王黼刚刚执掌大权,陈禾说:“怎么能在王黼门下听候调遣?”他极力辞职,于是改任他为汝州知州。他辞职更加坚决,说:“宁可饿死 (也不接受任命)。”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陈禾的哥哥陈秉当时担任寿春府教授,陈禾就到官邸侍奉兄长。恰逢童贯统领军队路过寿春府,想要拜访陈禾不能进门,送礼给陈禾也不接受。童贯恼怒了,回到朝廷后就说坏话诬陷陈禾,皇上说:“此人向来如此,你不能容忍吗?”过了很久,朝廷才又起用陈禾担任舒州知州任命刚下达他就去世了,追赠他为中大夫,谥号为文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语文卷2015届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学高三8月月考(201408)】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265、,完成5-9小题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父守,身长九尺,为人严毅。初事刘歆,为王莽宗卿师。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有能名。莽末,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阳骚动,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乃共计议。会光武避吏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时守在长安,通因具言其计。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乃使光武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遣从兄子季之长安,以事报守。季于道病死,守密知之,欲

266、亡归。会事发觉,通得亡走,莽闻之,乃系守于狱。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南阳亦诛通兄弟、门宗六十四人,皆焚尸宛市。时,汉兵亦已大合。通与光武、李轶相遇棘阳,遂共破前队,杀甄阜、梁丘赐。更始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百姓,修宫室,起学宫。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六年夏,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大司徒侯霸等曰:“通怀伊、吕、萧、曹之谋,忘

267、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之义。功德最高,海内所闻。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欲就诸侯,不可听。”于是诏通勉致医药,以时视事。其夏,引拜为大司空。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然性谦恭,常欲避权势。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令以公位归第养疾,通复固辞。积二岁,乃听上大司空印绶,以特进奉朝请。十八年卒,谥曰恭侯。帝及皇后亲临吊,送葬。 (节选自后汉书李王邓来列传)注巫县(今重庆巫县北)县丞。避吏:逃避狱吏的追捕。消:病名,即糖尿病。特进:官名。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通从

268、弟轶,亦素好事 从:堂房(亲属)B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 期:约定时日C乃系守于狱 系:联系D以病上书乞身 乞身:请求辞官回家【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 C 解析:系,抓捕。【思路点拨】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已学过的课文、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注意古代汉语中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四种情况。6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A以此不乐

269、为吏,乃自免归 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B遣从兄子季之长安 有扶危存亡之义C以时视事 重以宁平公主故D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 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A 解析:副词,于是,就;B 动词,去、往/助词,的;C 介词,按着/介词,因为;D 判断词,是/动词,担任。【思路点拨】推断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考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应试能力。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有以下几种: 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2代入检验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

270、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因为高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3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4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

271、意义和用法。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5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B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C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D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知识点】本本题

272、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答案解析】答案:D 解析:通读语段,结合语境,结合推敲句意,答案应该为A。【思路点拨】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李通心怀鸿鹄之志。他虽然先后为刘歆、王莽做事,后来因谶语“刘氏复兴,李氏为辅”而辞去王莽授予的官职,等待日后恢复刘姓汉室的机会。B李通极力支持在外逃亡的光武帝(后来称帝的刘

273、秀)。在下江、新市起兵后,李通与堂弟李轶共议迎接光武帝,并与光武帝谋划起兵之事。C李通功高位显。他为光武帝建功立业,而且又迎娶了光武帝的妹妹宁平公主,所以备受光武帝器重,也被大臣认可。D李通能审时度势,不重权位。虽有朝臣赞誉,官位显赫,但在天下太平之后常以病请求辞官退养。【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答案解析】答案:A 解析:李能没有为刘歆做过事,而是其父李守曾跟着刘歆做事。【思路点拨】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

274、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3分)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恰逢前面部队又上报李通造反的情况,王莽动怒,李守在长安的家人都被杀掉。李通以平民/百姓

275、身份倡导起事,帮助成就帝业,又/再加上因为宁平公主的缘故,特别被皇帝亲信重用。解析:“会”“杀”各1分,“守家在长安者”定语后置1分,共3分。 “布衣”“唱义”“重”各1分,“特见亲重”的被动句式1分,共4分。【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把握句意。也

276、就是说,在理解文言句子时,要充分利用文言文中与这些语句相对应的语句的用法和意义。对于复杂的不好梳理的句子,最好进行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句间关系。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从文章中找出最能表现出李通能审时度势的两个事例。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用)。【答案解析】答案: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会光武避吏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自为宰相,谢病不

277、视事,连年乞骸骨。解析:通读全文,确定答题区域,抓住关键句,进行概括。(一点1分,两点3分;答其他的,符合题意也可给分)【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阅读时要注意: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善于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选项的正误。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人物张冠李

278、戴,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参考译文】李通字次元,南阳郡宛县人。父亲李守,身长九尺,为人严肃坚毅。开始时跟着刘歆办事,为王莽的宗卿师。李通也为五威将军从事,后来出任巫县县丞,有能干的名气。王莽末年,百姓忧愁怨恨,李通曾听见他父亲说过图谶上讲“刘氏复兴,李氏为辅”,里常想着这件事。因为家里很富足,是乡中第一,因此不想做官,就自动辞职回家。后来

279、下江兵和新市义兵兴起,南阳为之骚动,李通的堂弟李轶,向来也很好事,就共同商议。恰逢光武避难在宛,李通听说了就派李轶去迎接光武。光武初因李通是个士君子而仰慕他,因此前往去答拜(答谢)李通。等到见了面,两人谈了很久,握手极为欢畅。这时李守在长安,因此向光武详细陈述了他的计划。光武既已深知李通意向,就与李通相约结,定谋议,约定在立秋那天趁都试骑士的机会,劫持前队大夫甄阜及属正梁丘赐,因而号令大众宣布举事。就让光武与李轶回到舂陵,举兵相应。(李通)派堂兄的儿子李季去长安,把计划告诉李守。李季在路上病死,李守秘密知道了,想逃亡回去。这时事情被发觉,李通得以逃脱,王莽知道了,就把李守逮捕入狱。这时前队甄阜

280、又上书奏明李通造反(兴兵)的状况,王莽发怒,李守家在长安的人也全部被杀。南阳方面也杀了李通的兄弟、宗族六十四人,都焚尸于宛市。这时汉兵也已经大举集合。李通与光武、李轶相遇在棘阳,于是一起攻破前队,杀了甄阜、梁丘赐。更始帝刘玄即位,派李通持节回去镇守荆州,李通因此娶光武妹妹伯姬为妻,就是宁平公主。光武即位,任命李通为卫尉。建武二年(26),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光武帝每次出征讨伐四方,常令李通留守京师,镇抚百姓,修宫室,建学校。五年春,替代王梁为前将军。六年夏,率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寇。公孙述派遣军队赴救,李通等与他们在西城交战,大破贼兵,回师,在顺阳屯田。这时天下大体平定,

281、李通想避开荣誉宠信,以生病为由上书请求辞官回家。光武下诏命公卿群臣讨论,大司徒侯霸等说:“李通身怀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的谋略,建立宏图大策,扶助神灵,辅佐以成圣德。破家为国,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的大义。功德最高,海内都有所闻知。李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安定不能忘记危险,应令李通带职疗疾。他想返回封地做诸侯,不可听从。”于是诏令李通努力寻找医生和药品治疗疾病,按时工作。这年夏天,拜李通为大司空。李通以平民倡导起事,帮助成就帝业,又因为宁平公主的缘故,特别被皇帝亲信重用。然而李通生性谦恭,常想避开权势。平常又有消渴症,自从当了宰相,就称病在家不理政事,连年告病回乡,光武帝每每优待宠爱他。令他以

282、公位回家疗养,李通再次固辞。过了两年,就听从他呈上大司空印绶,特赐他以特进参与朝会。李通建武十八年去世。谥号为恭侯。帝与皇后亲自前去凭吊,为他送葬。【语文卷2015届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201409)】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

283、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 其言为然,遂善待之。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轸遂至秦。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舄乎?”王曰:“不闻。”曰:“越人庄舄仕楚执珪,有顷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贵富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 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

284、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惠王曰:“善。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谓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决,愿子为子主计之馀,为寡人计之。”陈轸对曰:“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刺虎闻于王者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犹庄子刺虎之类也。臣主 王何异也?”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

285、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 恶:厌恶B仪之言果信矣 信:真实C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 售:嫁出去D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须:等待【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A 解析:“恶”是“诋毁”的意思。【思路点拨】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文言文

286、实词的考查主要落实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通假及词类活用等方面。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应特别注意。6填入下列句子“ ”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王 其言为然,遂善待之凡人 思故,在其病也臣主 王何异也?A以 所 为 B 以 之 与C于 之 与 D 于 所 为【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B 解析:判断此处填入哪个虚词关键是对文意把握基础上的虚词含义的把握,如“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之”是“助词,无义”;“与”是“连词,和”的意思【思路点拨】文

287、言虚词的辨析六法: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语境判定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

288、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B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C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D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B 解析:注意“曰”“卒”“秦”“此”这些词。【思路点拨】断句的目的是便

289、于领会整篇文章的文意。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断句前要先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并凭借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此外,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仪在秦惠王前说陈轸打算离开秦国,投靠楚国。秦惠文王一听,立刻找来陈轸,问是否有这回事。B陈轸面对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说法,以退为进,然后引事例、打比方,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C陈轸跟张仪争宠,秦惠王最终拜张仪为相,陈轸便去了楚国。楚国重视他,还让他出使秦国。D陈轸用卞庄子刺虎的故事让秦惠王明白:韩魏相争,就像是两头老虎打架,

290、他们两败俱伤时才是秦国出兵的最佳时机。【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C 解析:“楚未之重也”, 楚国不重视他。【思路点拨】做好这类题,要注意以下三点:巧提要素。这类题一般考查故事的叙述要素,做好这类题首先要有明确选项中叙事要素的习惯。细读语境。细读原文,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委等叙事要素。认真比对。认真比对题目选项与原文的异同,进而做出选择。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4分) 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

291、乎?(3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1)现在楚国对秦国不友好而对陈轸很好的原因,就在于陈轸为自己打算多而替大王着想少。 忠于国君尚且被弃用,我陈轸不去楚国又到哪里去呢? 解析:(1)判断句式1分,“善”1分,“厚”“薄”1分,句意1分。 “且”1分,“见弃”被动句1分,句意1分。【思路点拨】翻译时,做到字字落实,采用直译法,遵循翻译的“信达雅”原则。注意重点实词、虚词含义的准确,注意文言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的用法等。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题三个句子的翻译对偏重对文言实词理解能力的考查。考生应把语句放

292、到原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翻译的正确性,还应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陈轸“游说才能”的两个事例。(要求自己概括)(3分)【知识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陈轸面对张仪的诋毁,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说法,以退为进,然后引事例、打比方,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向陈轸征求意见前,想知道陈轸是否还愿意帮他,陈轸用庄舄病中说越语的故事打消了秦惠王的疑虑,放心听取他的建议。陈轸用卞庄子刺虎的故事让秦惠王明白:韩魏相争,就像是两头老虎打架,他们两败俱伤时才是秦国出兵的最佳时机。果真,韩魏两败俱伤,秦国

293、才出兵,大获全胜。 解析:本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文意的整体理解上,找到相关答题区间,找准关于“游说才能”的内容,适当概括即可。【思路点拨】筛选文中信息的解题策略:注意陈述主体是否一致。注意主体关涉的对象是否一致。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与所选文句透露的信息的契合不仅表现在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上,也表现在两处关涉对象的一致性上。明确信息的意义指向。梳理文意句意。对所选文句所在文段大意的准确把握,对所选文句与相邻文句间语意关系的正确理解,可以帮助我们答题。辨明行为、品质与功绩、影响等。有些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与所选文句透露的信息有相符相似之处,但题干要求选出的是行为、品质,而文句反映的却是结果,遇到这种情况要认真

294、辨析。【参考译文】陈轸,是个游说的辩士。跟张仪一起侍奉秦惠王,都受到敬重,因而互争宠幸。张仪在秦王面前诋毁陈轸说:“陈轸带着丰厚的礼物轻便快捷地来往于秦国和楚国之间,本该替国家的外交事务出力。现在楚国对秦国不友好而对陈轸很好的原因,就在于陈轸为自己打算多而替大王着想少。况且陈轸想要离开秦国到楚国去,大王为什么不随他的便呢?”秦惠王对陈轸说:“我听说您想离开秦国到楚国去,有这回事吗?”陈轸说:“有。”秦惠王说:“张仪的话果然是真的。”陈轸说:“不仅张仪知道这回事,而且路过的人都知道这回事。从前伍子胥忠于他的国君,天下的君主便都争着要他做臣子;曾参孝敬他的父母,天下的父母因而都希望要他做儿子。所以

295、被贩卖的奴仆、侍妾,不出里巷就卖掉了的,是好奴仆、好侍妾;被遗弃的妇女能嫁在本乡本土的,是好妇女。如果陈轸不忠于他的君主,楚国又凭什么认为陈轸是忠臣呢?忠于国君还要被弃用,我陈轸不到楚国去到哪里去呢?”秦惠王认为陈轸的话是对的,就友好地对侍他。陈轸在秦国逗留了一年,秦惠王终于让张仪做了宰相,而陈轸就投奔到楚国。楚国没有重用他,却派遣陈轸出使秦国。陈轸于是到秦国去。韩国与魏国相互攻打,打了整整一年。秦惠王想劝救,向文武大臣询问。有的说劝救有利,有的说劝救不利。秦惠王一时之间下不了决定。陈轸刚好到了秦国,秦惠王问他:“你离开我,去了楚国,有思念寡人没有?”陈轸回答说:“大王听过越人庄舄吗?”秦惠王

296、说:“没有。”陈轸说:“他在楚国当了大官,不久生病了。楚王说:庄舄是越国的微贱之人,现在在楚国做了大官,尊贵富有了,也思念越国不?身边的侍从人员回答说:一般人生病时最容易泄露自己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他思念越国就会说越语,不想念越国就会说楚语。让人去听他说话,果然还是说越语。现在我虽然被弃用被赶到了楚国,怎么会不说秦话了!秦惠王说:“好!韩国与魏国相互攻打,打了整整一年。有的对我说劝救有利,有的对我说劝救不利。我下不了决定。希望你为你的主子谋划之余,能帮我谋划这件事。”陈轸回答说:“应该也有人讲过卞庄子刺虎的故事给您听吧?卞庄子想杀老虎,客馆里的佣人劝他:说两只老虎在吃一头牛,牛好吃他们就必然会争

297、起来,争起来他们就会打起来,打起来强大的一方就会受伤,弱小的一方就会死。您趁机上去刺那只受了伤的,一举而有杀两头老虎的名声。卞庄子认为他说得对,就站在一旁看着两虎相斗。不一会,两只老虎果然打起来,强大的那只老虎受伤了,弱小的那只老虎死了。卞庄子趁机上去刺那只受伤的,果然一举而有拿下两只老虎之功。现在韩魏相争,打了整一年还停不下来,这一定会导致两国中强大的一方受损伤,弱小的一方灭亡,到时候趁机去讨伐受伤的那个国家,必然一举而拿下两国。这不就像是卞庄子刺虎吗?(为自己的利害得失而选择立场),我为自己的国君出主意与为大王您出主意有什么不同呢?秦惠王说:“好。”最终不去劝救。最后韩魏两国果然强大的一方

298、受损伤,弱小的一方灭亡了。秦国这才出兵讨伐,大获全胜。这是陈轸的计谋。【语文卷2015届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高三摸底考试(201408)】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周泽字稺都,北海安丘人也。少习公羊严氏春秋,隐居教授,门徒常数百人。建武末,辟大司马府,署议曹祭酒。数月,征试博士。中元元年,迁黾池令。奉公克己,矜恤孤羸,吏人归爱之。永平五年,迁右中郎将。十年,拜太常。泽果敢直言,数有据争。后北地太守廖信坐贪秽下狱,没入财产,显宗信臧物班诸廉吏,唯泽及光禄勋孙堪、大司农常冲特蒙赐焉。是时京师翕然,在位者咸自勉励。堪字子稺,河南缑氏人也。明经学,有志操,清白贞

299、正,爱士大夫,然一毫未尝取人,以节介气勇自行。王莽末,兵革并起,宗族老弱在营保间,堪尝力战陷敌,无所回避,数被创刃,宗族赖之,郡中咸服其义勇。建武中,仕郡县。公正廉洁,奉禄不及妻子,皆以供宾客。及为长吏,所在有迹,为吏人所敬仰。喜分明去就。尝为县令,谒府,趋步迟缓,门亭长谴堪御吏,堪便解印绶去,不之官。后复仕为左冯翊,坐遇下促急,司隶校尉举奏免官。数月,征为侍御史,再迁尚书令。永平十一年,拜光禄勋。堪清廉,果于从政,数有直言,多见纳用。十八年,以病乞身,为侍中骑都尉,卒于官。堪行类于泽,故京师号曰“二稺”。十二年,以泽行司徒事,如真。泽性简,忽威仪,颇失宰相望。数月,复为太常。清洁循行,尽敬宗

300、庙。常卧疾斋宫,其妻哀泽老病,窥问所苦。泽大怒,以妻干犯斋禁,遂收送诏狱谢罪。当世疑其诡激。时人为之语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十八年,拜侍中骑都尉。后数为三老五更。建初中致仕,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儒林列传下)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矜恤孤羸矜:矜持B. 皆以供宾客供:供养C. 坐遇下促急坐:因为D. 多见纳用纳:采纳【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A 解析:“矜”是“哀怜,同情”的意思。【思路点拨】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

301、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一词多义类解题四法:语境推断法。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且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因为上下文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课文迁移法。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课文中大多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语法分析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副词充当。因此可以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代入检验法。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

302、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6.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3分) 显宗信臧物班诸廉吏,唯泽及光禄勋孙堪、大司农常冲特蒙赐焉 然一毫未尝取人,以节介气勇自行 泽性简,忽威仪,颇失宰相望A. 乃 何 其B. 乃 于 之C. 以 于 之D. 以 何 其【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C 解析:判断此处填入哪个虚词关键是对文意的把握,如处根据上下文应该填入介词“把”,从而确定是“以”;处若填“何”,则表示是“哪个人”的意思,显然不符文意,从而确定填“于”,表示“在”的意思。【思路点拨】文言虚词的辨析六法: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

303、,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语境判定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

304、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7.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时人为之语/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B. 时人为之语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C. 时人为之/语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D. 时人为之语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D 解析:注意“曰”“作”“日”这些词。【思路点拨】文言断句可以采用下列方法。一是通读全文,了解大意;二是先易后难,逐

305、步分割;三是借助标志,巧妙断句,如看虚词,找对话标志词,分析修辞手法,重视名词和代词;四是利用句式特点辅助断句。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泽为官之前曾开馆授徒,跟从他学习的人常达几百人之多。B. 周泽因为克己奉公的表现,得到皇帝的嘉奖,并视之为榜样。C. 孙堪任县令时拜谒太守,因行步迟缓遭呵斥,立刻解印离开了。D. 周泽生性简朴,不重威仪,不适合任宰相,但敬奉宗庙却非常尽心。【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B 解析:周泽得到皇帝的嘉奖的原因并非“克己奉公的表现”。【思路点

306、拨】筛选文中信息的解题策略:注意陈述主体是否一致。在文言文信息筛选题中,经常存在某些被选文句的陈述主体与题干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文句大多数恰恰是应被排除的选项。因此,在筛选信息时,一定要看所选文句的陈述主体是否与题干一致。注意主体关涉的对象是否一致。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与所选文句透露的信息的契合不仅表现在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上,也表现在两处关涉对象的一致性上。明确信息的意义指向。对主体和对象的确认,是为准确筛选信息打下的两个漂亮的外围歼灭战,要最终选出正确答案,还要理解表达信息的概念内涵,明确所要筛选的信息的意义指向。梳理文意句意。对所选文句所在文段大意的准确把握,对所选文句与相邻文句间语意关系的正

307、确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排除错误选项的干扰。辨明行为、品质与功绩、影响等。有些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与所选文句透露的信息有相符相似之处,但题干要求选出的是行为、品质,而文句反映的却是结果,遇到这种情况要认真辨析。9.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堪尝力战陷敌,无所回避,数被创刃,宗族赖之。(4分) 及为长吏,所在有迹,为吏人所敬仰。(3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4分)孙堪曾经全力迎战而陷入敌阵,他全然不逃避(或:毫不在乎),多处负伤,(最终)宗族依靠他(脱险)。(3分) 到了(孙堪)

308、担任长吏,任职有好的业绩,深受官吏百姓敬重。 解析:(4分)答对“陷敌”“数”“赖”各给1分,答对大意给1分。 答出省略主语“孙堪”给1分,答出被动句给1分,答对大意给1分。【思路点拨】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通常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原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译成现代汉语后应能如实传达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随意增减文意,更不能曲解。所谓达,指的是译成的话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要文通字顺,不能虽然忠实原文,却译得句子拗口,令人难读或难懂。至于雅,则是比较高的要求,指的是译成的现代汉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不但能忠实于原文,还能把原文的意蕴较好地传达出来,文笔流

309、畅优美。(2)周泽和孙堪品行相类,被合称为“二稺”,请结合具体事例说明其中一点相类之处。(3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示例:周泽与孙堪都十分清廉。(1分)孙堪的俸禄都用来供养宾客,甚至不顾及妻子儿女;(1分)周泽生性简朴,以致代行司徒之职时,清朴得有失威仪。(1分) 周泽与孙堪都敢于直言进谏。(1分)周泽敢于直言,多次据理力争,还因此获得皇帝的嘉奖。(1分)孙堪在从政期间,多次直言进谏,且意见多被采纳。(1分) 解析:本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文意的整体理解上,找到相关答题区间,找准关于“二稺”的内容,适当概括即可。【思路点拨】“归纳

310、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它是文言文整体阅读中的重点、难点。一般来说,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着眼于对整个选文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概括。这就要求在整体把握的指导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文言文参考译文:周泽字稺都,是北海安丘人。年轻时学习公羊严氏春秋,隐居教授(学生),门生经常有几百人。建武末年,征召大司马府,授任议曹祭酒。才几个月,征召试博士。中元元年,升任黾池令。奉公克己,哀怜孤老羸弱的人,官吏和老百姓都爱戴他。永平五年,升任右

311、中郎将。永平十年,授任太常。周泽果敢直言,多次据理与朝廷争论。后来北地太守廖信因为犯贪污罪被捕入狱,没收他的财产,显宗把廖信的赃物赐给廉洁的官吏,只有周泽及光禄勋孙堪、大司农常冲三个特蒙赏赐。这时京师安定,任职的官员都互相勉励。孙堪字子稺,是河南缑氏人。精通经学,有志向有操守,清白正直,爱惜士大夫,但是从没有在别人身上夺取过哪怕一根毫发,凭耿介气盛自居。王莽末年,战乱四起,宗族中的老弱者也(不得不)在战场上, 孙堪曾经全力迎战而陷入敌阵,他全然不逃避,多处负伤,(最终)宗族依靠他(脱险),郡中人都佩服他的忠义与勇敢。建武中,(孙堪)在郡县为官。公正廉洁,俸禄不给家用,都用来供养宾客。到了(孙堪

312、)担任长吏,任职有好的业绩,深受官吏百姓敬重。(孙堪为官)离官与就职态度分明。(他)曾经被任命为县令,拜见太守,行步迟缓,门亭长谴责孙堪不敬上官,孙堪便解下印绶离去,不去官府。后再次为官出任左冯翊,因为对下属严酷,司隶校尉举奏免了他的官。几个月后,征召为侍御史,再次升任尚书令。永平十一年,授任光禄勋。孙堪清廉,勇于从政,多次直言(进谏),很多(谏言)被采纳的。永平十八年因病请求退职,担任侍中骑都尉。在任上去世。孙堪的行事与周泽类似,所以京师称他们为“二稺”。永平十二年,(朝廷)用周泽代理司徒的职务,相当于实际授官。周泽生性简朴,不注重威仪,有失宰相的人望。仅几个月,再次担任太常。(他)为政清廉

313、,循规蹈矩,敬奉宗庙。经常带病仍坚持在寺庙中斋戒,他的妻子可怜他老病,进去问他有什么不舒服,周泽大怒,认为妻子触犯斋禁的规定,就收捕她并送至牢狱来表示请罪。那时社会上还怀疑他偏激,行事背离常规。当时的人为此事编了一句话说:“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永平十八年,他被授侍中骑都尉。后来多次退居三老五更之位。建初中退休,死在家里。【语文卷2015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201409)】J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19分)初,范纯仁以国用不足,请再立常平钱谷敛散出息之法,朝廷用其言;司马光方以疾在告,不与也。已而台谏共言其非,皆不报。光寻具劄子言:“先朝

314、散青苗,本为利民,并取情愿;后提举官速要见功,务求多散。今禁抑配,则无害也。”苏轼奏曰:“熙宁之法,未尝不禁抑配,而其为害也至此。民家量入为出,虽贫亦足;若令分外得钱,则费用自广。今许人情愿,是为设法罔民,使快一时非理之用,而不虑后日催纳之患,非良法也。”会王岩叟、朱光庭、王觌等交章乞罢青苗,光始大悟,力疾入朝,于帘前奏曰:“是何奸邪,劝陛下复行此事!”太皇太后从之。皇太后谕辅臣曰:“台谏官言近日除授多有不当。”光曰:“朝廷既令臣僚各举所知,必且试用。待其不职,然后罢黜,亦可并坐举者。”吕公著曰:“举官虽委人,亦须执政审察人材。”光曰:“自来执政,止于举到人中取其所善者用之。”韩维曰:“光所言

315、非是,直信举者之言,不先审察,待其不职而罚之,甚失义理。”公著曰:“近除用多失,亦由限以资格。”光曰:“资格亦不可少。”维曰:“资格但可施于叙迁,若升擢人材,岂可拘资格邪!”九月,丙辰朔,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司马光卒,年六十六。太皇太后哭之恸,帝亦感涕不已。光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其为君实也。及为门下侍郎,苏轼自登州召还,缘道人相聚号呼曰:“寄谢司马相公,毋去朝廷,厚自爱,以活我。”辽人敕其边吏曰:“中国相司马矣,切毋生事、开边隙。”光自见言行计从,欲以身徇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宾客见其体羸,举诸葛亮食少事烦以为戒,光曰:“死生命也。”为之益力。

316、病革,不复自觉,谆谆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既殁,其家得遗奏八纸,皆手札,论当世要务。百姓闻其卒,罢市而往吊,鬻衣而致奠,巷哭而过,车盖以万千数。京师民画其像,刻印鬻之,家置一本,饮食必祝焉。归葬陕州,四方来会者数万人。(选自续资治通鉴)4对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今禁抑配 抑配:强行摊派B台谏官言近日除授多有不当 除授:授予官职C缘道人相聚号呼曰 缘道:沿路D宾客见其体羸 宾客:尊贵客人【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宾客:门客,幕僚。【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

317、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5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范纯仁以国用不足 以五十步笑百步B是为设法罔民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C则无害也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D于帘前奏曰 青,取之于蓝【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均为副词,就。A:介词,因为/介词,凭借;B:动词,是/动词,成为;D:介词,在/介词,从。【思路点拨】推断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考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应试能力。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有以下几

318、种: 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2代入检验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因为高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3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319、。4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5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6下列各项中,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概括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3分)A司马光忠于朝廷。他带病坚持工作,把生死置之度外,临死前,昏睡中仍关心国家大事。B

320、司马光知人善任。针对当时官员不够称职的情况,他主张让朝官各举所知,加以试用。C司马光从谏如流。他原本支持恢复青苗法,但听见苏轼等人的意见后,主动放弃己见。D司马光深得人心。他被贬,百姓还当他是真宰相;他去世,百姓自发地去哀悼和纪念。【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用)。【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知人善任”原文无据。他主张对被举荐的官员先试用,如果不称职就罢免,并追究举荐者的责任,则是对当时任用不称职的解释和补救。【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

321、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司马光方以疾在告,不与也。(3分)译文: (2)待其不职,然后罢黜,亦可并坐举者。(3分)译文: (3)资格但可施于叙迁,若升擢人材,岂可拘资格邪!(4分)译文: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和解析】答案:(1)司马光当时正因为生病请假,没有参

322、与(这件事)。(2)等到他们不称职了,然后再罢免,也可以连同举荐人一起治罪。(3)资格只能用于正常的升迁,如果是破格提拔人材,怎么能够受资格的局限呢?解析:(1)“方”“与”各1分,句意通顺1分;(2) “职”“坐”各1分,句意通顺1分;(3)“但”“擢”及“拘资格”被动句式各1分,句意通顺1分。【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

323、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先是,范纯仁因为国家经费不够,请求朝廷重新施行用常平仓的钱谷贷款给百姓收取利息的方法(即青苗法),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当时司马光正因为生病请假在家休养,没有参与(这件事)。不久以后,御史台和谏官一起说这是错误的做法,都不批准。司马光不久就上奏说:“前朝散发青苗钱,本意是有利于百姓,并且要求百姓主动贷款;后来提举官们急功近利,千方百计地要大量散发,(才成为弊端)。如果禁止强行摊派,就没有害处。”苏轼接着上奏说:“熙宁变法时,

324、未尝不是禁止强行摊派,可是它造成的祸患严重到这个地步。百姓们只要量入为出,即使贫民也能自给自足;如果让他们能额外地获得钱财,那么花费自然也就多了。如果准许他们主动贷款,这就是颁布法律来欺骗百姓,使他们快活于暂时的不合理的花销,却不考虑以后官员催缴本息的祸患,这不是什么好法律。” 适逢王岩叟、硃光庭、王觌等人先后上奏章请求废除青苗法,司马光才彻底醒悟,带病上朝,在太皇太后帘前上奏说:“这是哪个奸邪小人,劝皇上再实行青苗法呢?”太皇太后听从了他的意见(没有重新施行青苗法)。太皇太后晓谕辅佐大臣们说:“御史台和谏官们说最近任命官员有很多不恰当的地方。”司马光说:“朝廷既然下令让官员们每人都举荐自己了

325、解的人才,那么就一定要试用一段时间。等到他们不称职了,然后再罢免,也可以连同举荐人一起治罪。”吕公著说:“举荐者虽然推荐了人材,也还需要当政者对人材进行审察。”司马光说:“从来当政者都是从推荐来的人材中选取那些优秀的加以任用。”韩维说:“司马光所说的话不对,只相信举荐人的话,不先对被举荐者加以审察,等到他不称职了再施以惩罚,很不合理。”吕公著说:“近来任用官员有很多失误,也由于受资格的限制。”司马光说:“资格也不能少。”吕公著说:“资格只能用于正常的升迁,如果是破格提拔人材,怎么能够受资格的局限呢?”九月初一,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司马光逝世,享年六十六岁。太后哀悼他,非常悲痛,皇上也很伤感,哭

326、个不停。司马光闲居洛阳十五年,天下百姓都认为他才是真正的宰相,老百姓们都称他为“司马相公”,甚至连妇女和小孩子也都知道他就是“司马君实”。等到他担任门下侍郎(宰相)后,苏轼从登州被召回朝廷,沿路上老百姓聚集在一起,大声呼喊说:“替我们带句话给司马相公,请他不要离开朝廷,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给我们一条活路。”大辽的统治者命令他们的边疆官员们:“中原(宋朝)任命司马光当宰相了,再也不要惹是生非,挑起边疆的争端。”司马光看到朝廷对自己言听计从,就想用自己的生命报答国家,亲自处理各种事务,不分白天黑夜。他的幕僚们见他身体瘦弱,就拿诸葛亮吃得少、事务多(而英年早逝)来告诫他,司马光说:“什么时候死,那是

327、命中注定的啊!”处理政务更加勤勉努力。病重了,自己还不知道,喃喃自语,好像在说梦话,说的都是国家大事。司马光去世以后,家人找到他留下的八篇奏章,都是亲手书写的,说的都是当时最重要的大事。百姓们听说他去世了,都放下生意不做,前往吊唁,甚至卖了衣服得点钱去祭奠他,从大街小巷里痛哭前去悼念,马车更是成千上万。京城的市民有人画了他的遗像,刻印了拿去卖,几乎每家都买了一本,吃饭之前一定要祈祷他。归葬陕州时,四面八方前来祭奠的,共有几万人之众。【语文卷2015届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联考试卷(201408)】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也。祖瑾,安平太守。父芘,琅玡内

328、史。岳少以才颖见称,乡邑号为奇童,谓终贾之俦也。早辟司空太尉府,举秀才。太始中,武帝躬耕,岳作赋以美其事。岳才名冠世,为众所疾,遂栖迟十年,出为河阳令,负其才而郁郁不得志。寻转怀令。岳频宰二邑,勤于政绩。调补尚书度支郎,迁廷尉评,以公事免。杨骏辅政,高选吏佐,引岳为太傅主簿。骏诛,除名。初,谯人公孙宏少孤贫,客田于河阳,善鼓琴,颇属文。岳之为河阳令,爱其才艺,待之甚厚。至是,宏为楚王玮长史,专杀生之政。时骏纲纪皆当从坐,同署主簿硃振己就戮。岳其夕取急在外,宏之言玮,谓之假吏,故得免。未几,选为长安令。作西征赋,述所经人物山水,文清旨诣。征补博士,未召,以母疾辄去,官免。寻为著作郎,转散骑侍郎,

329、迁给事黄门侍郎。岳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构愍怀太子之文,岳之辞也。谧二十四友,岳为其首。谧晋书限断,亦岳之辞也。其母数诮之曰:“尔当知足,而干没不已乎?”而岳终不能改。既仕宦不达,乃作闲居赋。初,芘为琅玡内史,孙秀为小史给岳,而狡黠自喜。岳恶其为人,数挞辱之,秀常衔忿。及赵王伦辅政,秀为中书令。岳于省内谓秀曰:“孙令犹忆畴昔周旋不?”答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岳于是自知不免。俄而秀遂诬岳及石崇、欧阳建谋奉淮南王允、齐王冏为乱,诛之,夷三族。岳美姿仪,辞藻绝丽,尤善为哀诔之文。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时张载甚丑,

330、每行,小儿以瓦石掷之,委顿而反。 (选自晋书潘岳传,有改动)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早辟司空太尉府 辟:被征召B谯人公孙宏少孤贫 孤: 丧父C构愍怀太子之文,岳之辞也 构:设计陷害D而干没不已乎 干: 触犯,冒犯【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D 解析:干: 求,贪求。【思路点拨】解答此类试题时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语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帮助推断等方法。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乃作闲居赋 今其智乃

331、反不能及 B岳之为河阳令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以母疾辄去,官免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D岳恶其为人 则或咎其欲出者【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B 解析:A:表承接,于是/表转折,却;B: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介词,因为/介词,在;D:代词,他/代词,那些。【思路点拨】一是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二是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

332、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三是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四是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潘岳出身官宦之家,少时以才智聪颖著称,乡邑之人称他为奇童,说他是汉之终军、贾谊一类的人。B杨骏被诛,潘岳本也难逃厄运,因当初任怀县县令时有恩于公孙宏,在公孙宏搭救下,才幸免一死。 C潘岳性情

333、轻浮急躁,追逐世利,与石崇等人侍奉权臣贾谧,望尘而拜,可见其卑躬屈膝谄媚之态。 D潘岳因当初与孙秀结怨,孙秀得势后不久,便诬告潘岳密谋参与作乱,潘岳被杀,并诛连三族。【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答案解析】B 解析:是潘岳任河阳县令时有恩于公孙宏,理解错误。【思路点拨】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岳才名冠世,为众所疾,遂栖迟十

334、年,出为河阳令,负其才而郁郁不得志。(5分) (2) 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1)潘岳才华名声在当世为第一,被众人嫉妒,于是滞留了十年,才出任河阳令,自负有才华却郁郁不得志。(2)潘岳年轻的时候常常挟带着弹弓走在洛阳的大道上,遇到他的妇女们,都手拉手围成圆圈环绕着他,把果子投给他,于是他满载而归。 解析:(1) “冠世”1分,“为所疾”1分,“遂”1分,“栖迟”1分,“负”1分,“而”1分。(2)“挟”1分,“出”1分,“妇人遇之者”1分,“萦绕”1分,“投

335、之以果”1分。【思路点拨】一要留心语言标志,读出特殊点。特殊句式一般都有语言标志,如判断句,多以“也,者”或“乃”“为”“即”“则”等作标志,被动句多以“为”“见”“于”等作标志。在读这些语句时,要特别留心,碰到时,不妨先圈画出来。二要注意容易被忽略的定语后置和宾语前置句、无标识被动句、判断句,以及常用的固定结构,在出现句子成分不完整时,要有补写完整的意识。三要注意各种不同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掌握常见的固定格式,如“无乃乎”“非耶?”“与其”“孰与”等的翻译。文言文参考译文 潘岳,字安仁,是荥阳中牟人。祖父潘瑾,是安平太守。父亲潘芘,是琅王牙内史。潘岳年少时以才智聪颖著称,乡里都称他是奇童,

336、说他是和汉代终军贾谊一类的人。早年被征召到司空太尉府,被推举为秀才。太始年间,晋武帝司马炎亲自耕田,潘岳写了一篇赋来赞美这件事。潘岳才华名声在当世为第一,被众人嫉妒,于是滞留了十年,才出任河阳令,自负有才华却郁郁不得志。不久又转任怀县县令。潘岳频繁执掌二邑,勤于政绩。调任补充尚书度支郎,迁任廷尉评,由于公事被免职。杨骏辅政时,选拔突出的吏佐,任用潘岳当太傅主簿。杨骏被诛后,潘岳也被除名。当初,谯地人公孙宏少年丧父家境贫寒,寄居在河阳种田,善于弹琴,又很会写文章。潘岳当河阳县令时,爱惜他的才能技艺,对待他很厚道。至此时,公孙宏当了楚王司马玮的长史,主管生杀大权。凡是追随杨骏的属官仆从都受到株连,

337、同官署的主簿硃振已经被杀。潘岳当晚急事在外,公孙宏对司马玮说潘岳只是暂时代理职务的官吏,所以才得以幸免。不久,选为长安县令。作西征赋,记述所经过之处的人物山水,文辞清雅旨趣深远。征补为博士,还未入召,便因为母亲生病而离官免职。不久又就任著作郎,转任散骑侍郎,迁任给事黄门侍郎。潘岳性情轻浮急躁,追逐世利,与石崇等人谄媚侍奉贾谧,每次等到贾谧出来,便总是跟石崇二人望着尘土下拜。设计陷害愍怀太子的文章,是出自潘岳之手。贾谧有二十四个朋友,潘岳是排在最前头的一个,贾谧的晋书断限,也是潘岳的文辞。他的母亲多次训诫责备他说:“你应当知足,为何要贪求不已呢?”可是潘岳最终还是不改贪求。仕宦之路已经不通,便作

338、闲居赋。当初,其父潘芘当琅王牙内史,孙秀做潘岳的跟班,为人狡诈、沾沾自喜。潘岳憎恶他的为人,多次鞭挞侮辱他,孙秀一直怀恨在心。到赵王司马伦辅政时,孙秀当中书令。潘岳在中书省内对孙秀说:“孙中书令还记得过去我们曾打交道否?”孙秀回答说:“心中藏之,何日忘之?”潘岳由此知道自己不能幸免。不久孙秀便诬告潘岳和石崇、欧阳建密谋遵奉淮南王司马允、齐王司马冏一起作乱,于是诛杀了潘岳,灭了潘氏三族。潘岳姿容俊美,辞藻华美,尤其善于写作哀悼诔祭的文章。潘岳年轻的时候常常挟带着弹弓走在洛阳的大道上,遇到他的妇女们,都手拉手围成圆圈环绕着他,把果子投给他,于是他满载而归。当时张载很丑,常常走在路上,小儿便用石块瓦

339、片扔向他,张载只能十分沮丧地返回。【语文卷2015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408)】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尹师鲁墓志铭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

340、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

341、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多:赞美。 B处穷达,临祸福 穷:困境。 C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 贷:宽恕。 D舁至南阳求医 舁:抬着。【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342、【答案解析】答案:C 解析:借出、借给。【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B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C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D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知识点】本本题考查考生文

343、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答案解析】D解析:解答此题,可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其大意是“天章阁待制范公被贬到饶州,谏官、御史不肯替范公说话。师鲁上书,说范仲淹臣是他的师友,希望能够一同被贬。”根据大意,即可画出断句。【思路点拨】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这不单是因为他有

344、才能,也由于他的“忠义之节”。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D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答案:D 解析:“可惜未能全部施行”这一说法错,原文表述的是都未能施行。【思路点拨】这类题一

345、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3分)(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4分)(3)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3分)【知识点】本

346、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1)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2)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3)有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想按军法杀掉他们却未能做到。解析:(1)第一个“是”(动词,肯定),第一个“非”(动词,否定),“务”(务必、一定)三处,一处1分。 (2)“见于”(表被动),“所以”(两个均为“原因”), “嫉”(动词,嫉恨),“卒穷”(最终因处境艰难。实词“卒”,古今异义“穷”,同时活用做状语“因为处境艰难”)一处1分。(3)“定语后置”,“节度”(动词

347、,节制、调度),“不果”一处1分。【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 师鲁,河南人,姓尹,名洙。可是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他的名声被当时

348、人看重。世上了解师鲁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学才能,有的佩服他看问题有见解,有的赞美他的才干。至于说到他的忠义之节,无论处在逆境和顺境,面临灾祸和喜庆,都无愧于古时君子之风,然而天下称师鲁的人未必全部知道这些。 师鲁写文章,简洁而有章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在春秋上有专长。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不随便停止而胡乱听从别人的意见,人们也很少能超过他。遇事无论难易,敢作敢当,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师鲁年少时考中进士,做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调任山南东道掌书记的官职、做伊阳县知县。王文康公荐举他的才能,皇

349、帝召见面试后,担任馆阁校勘,又调任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被贬到饶州,谏官、御史不肯替范公说话。师鲁上书,说范仲淹臣是他的师友,希望能够一同被贬。师鲁被贬监管郢州酒税,又调往唐州。这时,父亲去世了,守孝期满,又担任太子中允、河南知县的官职。西夏赵元昊造反,陕西一带兴兵作战,大将葛怀敏上奏朝廷起复师鲁担任经略判官。以后众将在好水打了败仗,韩公被贬官做秦州知州,师鲁调往濠州任通判。过了很久,韩公上奏朝廷,师鲁又到秦州做通判。又调泾州任知州,渭州任知州,兼任泾原路经略部署的官职。到潞州任知州,处理政务有仁爱之心,潞州人至今思念他。累官升至起居舍人,掌管龙图阁。 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唯独喜欢谈论兵事,写了

350、叙燕、息戍二篇文章流行于世。他主张的军事备战的主张,叙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全是当时利害所在。又想训练土兵代替戍守的士卒,减少边境的开支,以此作为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都未能施行。等到元昊臣服,西部边兵解除戒备,师鲁离开现职,他的言论主张也得罪了一些权臣。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称赞师鲁的人,对于师鲁的才能,也未必全部了解。 开始的时候,师鲁在渭州任职,有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想按军法杀掉他们却未能做到。这以后一些官吏到京师,向朝廷上书控告师鲁把公家的钱借予部将,师鲁被贬做崇信军节度副使,又调职监管均州酒税。有病,缺少医药,抬到南阳求医。病好了,依着几案坐着,看到幼子在眼前,也没有疼

351、爱的表情,和宾客谈话,最终不涉及他的私情。享年四十六去世。(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语文卷2015届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201409)word版】J0(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慕容垂妻段氏,字元妃,伪右光禄大夫仪之女也。少而婉慧,有志操,常谓妹季妃曰:“我终不作凡人妻。”季妃亦曰:“妹亦不为庸夫妇。”邻人闻而笑之。垂之称燕王,纳元妃为继室,遂有殊宠。伪范阳王德亦娉季妃焉。姊妹俱为垂、德之妻,卒如其志。垂既僭位,拜为皇后。 垂立其子宝为太子也,元妃谓垂曰:“太子姿质雍容,柔而不断,承平则为仁明之主,处难则非济世之雄,陛下托之以大业,妾未见

352、克昌之美。辽西、高阳二王,陛下儿之贤者,宜择一以树之。赵王麟奸诈负气,常有轻太子之心,陛下一旦不讳,必有难作。此陛下之家事,宜深图之。”垂不纳。宝及麟闻之,深以为恨。其后元妃又言之,垂曰:“汝欲使我为晋献公乎?”元妃泣而退,告季妃曰:“太子不令群下所知而主上比吾为骊戎只女何其苦哉主上百年之后太子必亡社稷范阳王有非常器度若燕祚未终其在王乎!” 垂死,宝嗣伪位,遣麟逼元妃曰:“后常谓主上不能嗣守大统,今竟何如?宜早自裁,以全段氏。”元妃怒曰:“汝兄弟尚逼杀母,安能保守社稷!吾岂惜死,念国灭不久耳。”遂自杀。宝议以元妃谋废嫡统,无母后之道,不宜成丧,群下咸以为然。伪中书令眭邃大言于朝曰:“子无废母之

353、义,汉之安思阎后亲废顺帝,犹配飨安皇,先后言虚实尚未可知,宜依阎后故事。”宝从之。其后麟果作乱,宝亦被杀,德复僭称尊号,终如元妃之言。 (晋书慕容垂妻段氏) 【注释】晋献公:春秋时晋国固君,因听信宠妃骊姬的谗言,逼死、逼逃了几个年长的儿子,导致晋国多年内乱。安思阎后:东汉安帝的皇后,安思是其谥号。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纳元妃为继室,遂有殊宠 殊:特别。 B垂既僭位,拜为皇后 僭:超越本分。 C妾未见克昌之美 克:克制。 D若燕祚未终,其在王乎 祚:福运。【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C 解析:克,

354、能够。【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子不令群下所知而主上比吾为骊戎之女何其苦哉/庄上百年之后太子必亡社稷范阳王有非常器度若燕祚未终其在王乎 B太子不令群下所知而主上比吾为骊戎之女何其苦哉/主上百年之后太子必亡/社稷范阳王有非常器度/若燕祚未终其在王乎 C太子不令群下所知而主上比吾为骊戎之女何其苦哉/庄上百年之后太子必亡杜稷范阳王有非常器度若燕祚未终其在王乎 D太子不令群下所知而主上比吾为骊戎之女何其苦哉/庄上百年之

355、后太子必亡社稷/范阳王有非常器度/若燕祚未终其在王乎【知识点】本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答案解析】答案:D解析:解答此题,可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其大意是“太子不肖,是人所共知的事,可是皇上把我比作骊戎之女,多么让人伤心啊!皇帝去世之后,太子一定会使社稷灭亡啊。范阳王慕容德有非同寻常的器度,如果燕国的福运没有终止,希望在于范阳王啊!”根据大意,即可画出断句。【思路点拨】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

356、内容再核对一遍。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妃、季妃聪慧而有志向。姐妹二人立志不嫁凡夫俗子,遭到邻居的嘲笑,最终二人分别嫁给了幕容垂和慕容德,实现了各自的愿望。 B元妃为保守社稷敢于进言。慕容垂册立太子一事,元妃持不同观点,她分析了几位皇子的特点,希望慕容垂能够改立太子,结果遭拒。 C元妃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慕容垂引用晋献公与骊戎之女的典故意在警告元妃不要干预立太子的事,元妃很伤心,转而恳求妹妹挽救燕国。 D元妃死后得以被按礼发丧。慕容宝即位后,元妃被逼自尽,死后幸得伪中书令眭邃以汉代阎皇后的事进言,慕容宝才遵循旧例安排发丧。【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

357、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答案:C 解析:“恳求妹妹挽救燕国”,文中无此意【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赵王麟奸诈负气,常有轻太

358、子之心,陛下一旦不讳,必有难作。 (2)宝议以元妃谋废嫡统,无母后之道,不宜成丧,群下咸以为然。【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1)赵王慕容麟性情奸诈,做事凭恃意气,常常有轻慢太子的野心,陛下您一旦去世,一定会有灾难发生。(2)慕容宝因为元妃谋划废掉正统即位人,违背做母后的原则,不适宜按礼发丧,臣下众人都认为这是对的。解析:(1)译出“轻”“不讳”“难作”各1分,句意2分;(2)译出“谋”“成丧”“然”各1分,句意2分。【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

359、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文言译文】慕容垂的妻子段氏,字元妃,是伪右光禄大夫段仪的女儿。年少时温婉聪慧,有高远的志向和美好的德操,常常对妹妹季妃说:“我终究不会做平凡人的妻子。”季妃也说:“我也不做平庸男子的妻子。”邻人听说后嘲笑她们。慕容垂自称燕王,迎娶元妃做了继妻,于是

360、得到了特别的宠爱。伪范阳王慕容德也迎娶了季妃为妻。姐妹二人成为慕容垂、慕容德的妻子,最终实现了她们的志向。慕容垂超越本分做了皇帝,封元妃做了皇后。 慕容垂立他的儿子慕容宝为太子。元妃对慕容垂说:“太子资质文雅大方,但优柔寡断,天下太平时则可以做仁德明智的君主,处于祸难时期则不是救世的雄才。您把大业托付给他,我看不到能够子孙昌隆的美好未来啊。辽西王和高阳王,都是您贤能的儿子,应该选择其中之一来树立为太子。” 赵王慕容麟性情奸诈,做事凭恃意气,常常有轻慢太子的野心,陛下您一旦去世,一定会有灾难发生。这是陛下您的家事,应该慎重考虑啊。”慕容垂不接受她的建议。慕容宝和慕容麟听说此事,以此为深仇大恨。此

361、后元妃又进言此事,慕容垂说:“你想让我成为晋献公吗?”元妃哭着退下来,告诉季妃说:“太子不肖,是人所共知的事,可是皇上把我比作骊戎之女,多么让人伤心啊!皇帝去世之后,太子一定会使社稷灭亡啊。范阳王慕容德有非同寻常的器度,如果燕国的福运没有终止,希望在于范阳王啊!” 慕容垂死后,慕容宝继承了伪皇位,派遣慕容麟逼迫元妃说:“你经常说当今皇上不能继承和守护江山社稷,最终怎么样?你应当早日自杀,来保全你们段氏家族。”元妃愤怒的说:“你们兄弟逼迫杀害母亲的事尚且做得出,怎么能够保全守护江山社稷呢!我并非怕死,是忧念国家不久将会灭亡罢了。”于是自杀。慕容宝因为元妃谋划废掉正统即位人,违背做母后的原则,不适

362、宜按礼发丧,臣下众人都认为这是对的。伪中书令眭(su)邃在朝堂上发表正直的言论说:“做儿子的没有废黜母亲的道理,汉朝的安思阎后亲手废黜了汉顺帝,尚且在死后被供奉在汉安帝的宗庙。先皇后的话是对是错还未可知,应该依照汉代阎后的旧例安排丧礼。”慕容宝听从了眭邃的建议。后来慕容麟果然犯上作乱,慕容宝也被杀掉了,慕容德又越职称帝,最终就像元妃当初说的那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语文卷2015届内蒙古赤峰二中(赤峰市)高三9月质量检测试题(201409)】J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张美,字玄圭,贝州清河人。少善书计,初为左藏小吏,以强干闻。三司荐奏特补本库专知出为澶州粮料使周世宗镇澶渊

363、每有求取美必曲为供给。周祖闻之怒,将谴责之,而恐伤世宗意,徙美为濮州马步军都虞候。世宗即位,召为枢密承旨。时宰相景范判三司,被疾,世宗命美为右领军卫大将军,权判三司。世宗征淮南,留美为大内部署。一日,方假寐,忽觉心动,遽惊起行视宫城中。少顷,内酝署火起,既有备,即扑灭之。俄真授三司使。四年,世宗再幸淮上,皆为大内都点检。北征,又为大内都部署。师还,为左监门卫上将军,充宣徽北院使,判三司。美强力有心计,周知其利病,每有所条奏厘革,上多可之,常以干敏称。世宗连岁征讨,粮馈不乏,深委赖焉。然以澶渊有所求假,颇薄之,美亦自愧。恭帝嗣位,加检校太傅。宋初,加检校太尉。初,李筠镇上党,募亡命,多为不法,渐

364、倔强难制。美度筠必叛,阴积粟于怀、孟间。后筠果叛,太祖亲讨之,大军十万出太行,经费无阙,美有力焉。拜定国军节度。县官市木关中,同州岁出缗钱数十万以假民,长吏十取其一,谓之率分钱。岁至数百万,美独不取。未几,他郡有诣阙诉长吏受率分钱者,皆命偿之。乾德五年,移镇沧州。太平兴国初来朝,改左骁卫上将军。美献都城西河曲湾果园二、蔬圃六、亭舍六十余区。八年,请老,以本官致仕。雍熙二年,卒,年六十八。淳化初,谥恭惠。子守瑛,至供备库使。孙士宗,至内殿承制。士宗卒,士禹为崇班,士安至阁门祗候,士宣为礼宾副使。(选自宋史列传第十八)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徙美为濮州马步军都虞

365、候 徙:改任B. 遽惊起行视宫城中遽:忽然C. 美强力有心计,周知其利病病:疾病D. 他郡有诣阙诉长吏受率分钱者诣:到去【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C 解析:病:弊病。【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司荐/奏特补本库专/知出为澶州粮料使/周世宗镇澶渊/每有求取/美必曲为供给B. 三司荐奏/特补本库专知/出为澶州粮料使/周世宗镇澶渊/每有求取/美必曲

366、为供给C. 三司荐/奏特补本库专知/出为澶州粮料使/周世宗镇澶渊/每有求取/美必曲为供给D. 三司荐奏/特补本库/专知出/为澶州粮料使/周世宗镇澶渊/每有求取/美必曲为供给【知识点】本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答案解析】答案:B 解析:原文标点为:三司荐奏,特补本库专知,出为澶州粮料使。周世宗镇澶渊,每有求取,美必曲为供给。【思路点拨】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6.

367、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美年轻有为。他从小擅长做文书会计工作,初任左藏小吏时,就以能力强、工作干练而闻名。B. 张美机敏警觉。任大内部署时,内酝署起火,因有准备,大火很快被扑灭,后被正式授任三司使。C. 张美处事干练。世宗连年征讨,粮食供给不乏,有赖于他;太祖亲征,经费不缺,也是他的功劳。D.张美廉洁自律。在率分钱事件中,只有张美对这不义之财分文不取。案发后,贪污的长吏以命偿还。【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答案:D 解析:理解不误。“皆命偿之”应该译为“朝廷命令长吏们都

368、偿还出来”。【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然以澶渊有所求假,颇薄之,美亦自愧。恭帝嗣位,加检校太傅。(2)县官市木关中,同州岁出缗钱数十万以假民,长吏十取其一,谓之率分钱。【知识点

369、】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1)但因为在澶渊时作假逢迎,非常看不起他,张美也自感惭愧,恭帝即帝位,加任他为检校太傅。2)朝廷在关中买木材,同州每年拿出缗钱数十万借给百姓,长吏取走十分之一,称为率分钱。解析:(1)注意“以”“求取”“薄”“加”的翻译。(2)注意“市”“岁”“十取其一”的翻译。【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

370、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张美字玄圭,贝州清河人。年轻时善于做会计工作,初时担任左藏小吏,以办事干练闻名。三司上奏推荐,特补任本库专知,出任澶州粮料使。周世宗镇守澶渊,每次求取,张美一定委屈自己,设法为他提供给养。周太祖听说后大怒,准备遣人去斥责他,又恐怕伤害世宗之心,改任张美为濮州马步军都虞候。世宗即皇帝位,召他入朝授任枢密承旨。当时宰相景范兼管三司,有病,世宗任命张美为右领军卫大将军,暂代主管

371、三司。世宗征讨淮,留张美任大内部署。一天,正在午睡,忽然感觉心有所动,急忙起来巡视宫城中。不久,内酝署起火,因为有准备,马上扑灭了大火。不久,正式授任三司使。显德四年(957),世宗再次到淮南,任命张美为大内都点检。世宗北伐,又任命他为大内都部署。部队回朝,任左监门卫上大将军,充任宣徽北院使,主管三司。张美强力有心计,能全面理解事情的利弊,每次上奏条列改革主张,皇上常常同意他的意见,常以干敏著称。世宗逢连年征讨,粮食供给不乏,实在依赖他的努力。但因为在澶渊时作假逢迎,非常看不起他,张美也自感惭愧,恭帝即帝位,加任他为检校太傅。宋朝初期,加任检校太尉。当初,李筠镇守上党,招募亡命之徒,常干不法之

372、事,渐渐倔强难以制服。张美料想到李筠一定会叛乱,暗地在怀、孟之间积聚粮食。后来李筠果然叛乱,太祖亲自率兵讨伐,大军十万从太行出发,经费不缺,是张美的功劳。授任定国军节度。朝廷在关中买木材,同州每年拿出缗钱数十万借给百姓,长吏取走十分之一,称为率分钱。每年达数百万,只有张美不收取此钱。不久,别的郡里有人到朝廷告发长吏受率分钱,朝廷命令长吏们都偿还出来。乾德五年,改为镇守沧州。太平兴国初期来京朝见,改任左骁卫上将军。张美献出京城西边河曲湾果园二座、菜园六处、亭舍六十多栋。太平兴国八年,请求告老,以本官衔退休。雍熙二年,去世,终年六十八岁。淳化初年,赐谥号为恭惠。其子守瑛官至供备府使。其孙士宗,官至

373、内殿承制。士宗去世,士禹任崇班,士安官至门合门祗候,士宣任礼宾副使。(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语文卷2015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409)】J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车千秋,本姓田氏,其先齐诸田徙长陵。千秋为高寝郎。会卫太子为江充所谮败,久之,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当笞;天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罪哉!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是时,上颇知太子惶恐无他意,乃大感寤,召见千秋。谓曰:“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公教我,公当遂为吾辅佐。”立拜千秋为大鸿胪。数月,遂代刘屈氂为丞相,封富民侯。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特以一言寤意,旬

374、月取丞相封侯,世未尝有也。后汉使者至匈奴,单于问曰:“闻汉新拜丞相,何用得之?”使者曰:“以上书言事故。”单于曰:“苟如是,汉置丞相,非用贤也,妄一男子上书即得之矣。”使者还,道单于语。武帝以为辱命,欲下之吏。良久乃贳之。千秋为人敦厚有智,居位自称,逾于前后数公。初,千秋始视事,见上连年治太子狱,诛罚尤多,群下恐惧,思欲宽广上意,尉安众庶。乃与御史、中二千石共上寿颂德美,劝上施恩惠,缓刑罚,玩听音乐,养志和神,为天下自虞乐。上报曰:“朕之不德,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朕日一食者累月,乃何乐之听?痛士大夫常在心,既事不咎。虽然,巫蛊始发,诏丞相、御史督二千石求捕,廷尉治,未闻

375、九卿、廷尉有所鞫也。曩者江充先治甘泉宫人转至未央椒房以及敬声之畴李禹之属谋人匈奴有司无所发令丞相亲掘兰台蛊验所明知也。至今余巫颇脱不止,阴贼侵身,远近为蛊,朕愧之甚,何寿之有?敬不举君之觞!谨谢丞相、二千石各就馆。书曰:毋偏毋党,王道荡荡。毋有复言。”后岁余,武帝疾,立皇子钩弋夫人男为太子,拜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千秋,并受遗诏,辅道少主。武帝崩,昭帝初即位,未任听政,政事一决大将军光。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重德。每公卿朝会,光谓千秋曰:“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千秋曰:“唯将军留意,即天下幸甚。”终不肯有所言。光以此重之。

376、每有吉祥嘉应,数褒赏丞相。讫昭帝世,国家少事,百姓稍益充实。千秋为相十二年,薨,谥曰定侯。(选自汉书车千秋传,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会卫太子为江充所谮败: 谮:诬陷,中伤。 B. 何用得之: 用:因为C. 妄一男子上书即得之矣: 妄:任意,随便 D. 未任听政: 听:听闻【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D 解析:听:处理。【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5.

37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曩者江充/先治甘泉宫人转至未央椒房/以及敬声之畴/李禹之属谋人匈奴/有司无所发令/丞相亲掘兰台蛊/验所明知也B.曩者/江充先治甘泉宫人转至未央椒房/以及敬声之畴/李禹之属/谋人匈奴/有司无所发令/丞相亲掘兰台蛊/验所明知也C.曩者江充/先治甘泉宫人/转至未央椒房/以及敬声之畴/李禹之属/谋人匈奴/有司无所发令/丞相亲掘兰台蛊验/所明知也D.曩者/江充先治甘泉宫人/转至未央椒房/以及敬声之畴/李禹之属/谋人匈奴/有司无所发/令丞相亲掘兰台蛊验/所明知也【知识点】本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答案解析】答案:

378、D 解析:解答此题,可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其大意是“从前,江充先审讯甘泉宫的人,又转到未央宫皇后住的椒房殿,以及后来公孙敬声之辈、李禹之流阴谋勾引匈奴,有关官员也没有发现什么罪证,让丞相亲自挖掘兰台查验巫蛊,清楚地知道有巫蛊存在。”根据大意,即可画出断句。【思路点拨】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车千秋本姓田,他的祖先是齐国的田姓大户,后来迁居到长陵

379、。他曾经担任过皇家陵寝的护卫,后因上书为卫太子鸣不平而得到了武帝赏识。B.匈奴人对车前千秋拜相不屑一顾,还当着汉朝使臣的面嘲讽此事。汉武帝得知此事后,认为汉使有辱使命,打算惩处他。C.汉武帝过分追求太子谋反一案,很多人因此被惩罚,大臣们都很担心这件事。车千秋和很多大臣去劝谏,希望武帝能够施恩缓刑,安逸养乐,武帝欣然接受了他们的意见。D.武帝死后,车千秋同霍光、金日磾、桑弘羊等人一块辅佐汉昭帝,但是他却小心谨慎,公卿朝会经常一言不发,因此霍光更敬重他。【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80、,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答案:C 解析:“欣然接受”与原文“敬不举君之觞”不符。【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又无

381、伐阅,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丞相封侯,世未尝有也。(5分)(2) 武帝崩,昭帝初即位,未任听政,政事一决大将军光。(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1)车千秋没有别的才能经术学问,也没有什么功绩和资历,只不过凭一句话使武帝醒悟到太子死得冤枉,旬月之间就做丞相封侯,世上未曾有过。(2)汉武帝驾崩,昭帝刚即位时,不能处理政事,朝政全部由大将军霍光决断。解析:(1)译出“伐”“特”“ 寤意”各1分,句意2分;(2)译出“崩”“初”“决”各1分,句意2分。【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

382、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车千秋,本来姓田,他的祖先齐国的田氏各族迁居长陵县。车千秋担任护卫汉高祖陵寝的郎官。碰上卫太子受江充谗害而败亡,过了很久,车千秋上呈事关重大的紧急情况的奏书,为太子辩冤,说:“儿子不正当使用父亲的军队,按罪

383、应判受鞭刑;皇帝因过失而误杀了人,该判什么罪呢?我曾经在梦中看见一位白发老人,告诉我该怎样定罪。”这时,武帝已经清楚地知道太子发兵是出于惶恐,并没有反叛的意图,看了车千秋的上书,就深有感触而醒悟过来,于是召见了车千秋。对他说:“父子之间的事情,别人是很难说话的,只有您明白其实不是这样。这是高庙的神灵让您来开导我,您就应当成为我的辅佐。”立即下令封车千秋为大鸿胪。过了几个月,就接替刘屈氂担任了丞相,封为富民侯。车千秋没有别的才能经术学问,也没有什么功绩和资历,只不过凭一句话使武帝醒悟到太子死得冤枉,旬月之间就做丞相封侯,世上未曾有过。后来汉朝的使者出使匈奴,单于问使者道:“听说汉新任命了丞相,此

384、人因何而能够担此重任呢?”使者回答说:“因为上书言事的缘故。”单于说:“如果是这样,汉任命丞相,不是任用有材的人,随便一个男子上书言事就能官拜丞相。”使者返回后,转述了单于的话。武帝认为他有辱使命,打算将他交给有关部门惩处。一段时间后,就宽恕了他。车千秋为人敦厚,富有智谋,在丞相的位子很称职,超过他前后的几位。当初,车千秋刚开始主持丞相工作,看到武帝连年追究太子冤死一案,被杀和受罚的人非常多,群臣百姓都提心吊胆,车千秋想使皇上宽心,安慰广大吏民。于是就和御史、中二千石一起给武帝祝寿,赞颂皇上的美德,劝皇上广施恩惠,减缓刑罚,欣赏音乐,怡养精神,为了天下人民而自寻欢乐。武帝答复说:“我不施恩德,

385、开始于左丞相刘屈氂和贰师将军李广利暗中谋逆作乱,后来巫蛊之祸殃及士大夫。我已经好几个月一天只吃一顿饭了,还听什么音乐呢?经常在心里为那些死去的士大夫哀痛,已经过去的事情,也不再追究了。虽然这样,巫蛊之祸刚发生时,诏令丞相、御史督责郡守寻找收捕,廷尉审理,但也没听到九卿、廷尉查问出来什么。从前,江充先审讯甘泉宫的人,又转到未央宫皇后住的椒房殿,以及后来公孙敬声之辈、李禹之流阴谋勾引匈奴,有关官员也没有发现什么罪证,让丞相亲自挖掘兰台查验巫蛊,清楚地知道有巫蛊存在。直到现在还有巫师施行巫蛊妖术不止,邪贼侵身,远近都有巫师暗施巫蛊,我感到很惭愧,还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呢?敬谢你们的好意,我不端你们献的祝

386、寿酒!请告知丞相、二千石官各回各的官舍。尚书上说:不要偏执,不要袒护,圣王之道,坦荡无阻。不要因为这件事再上奏了。”一年多以后,武帝病重,立钩弋夫人生的皇子为太子,命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御史大夫桑弘羊和丞相车千秋,一起接受遗诏,辅助教导幼主。汉武帝驾崩,昭帝刚即位时,不能处理政事,朝政全部由大将军霍光决断。车千秋位居丞相,忠谨敦厚而有德。每逢公卿大臣朝会,霍光就对车千秋说:“当初和您一起接受先帝遗诏,现在我处理内政,您处理外事,应该有什么来教导、督促我,使我不要辜负了天下人民(的重托)。”车千秋说:“请将军多留心,就是天下极大的幸事了。”始终不肯对霍光专权发表异议。霍光因此很敬重车千秋。每次遇上吉祥嘉应出现,都褒奖赏赐丞相车千秋。直到昭帝去世,国家少事,百姓逐渐富裕充实。车千秋做了十二年丞相,死后,谥号称为定侯。(二)古代诗歌阅读(19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