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140 ,大小:1.97MB ,
资源ID:606889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0688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四 第三讲 鉴赏技巧、形象和分析评价观点态度.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四 第三讲 鉴赏技巧、形象和分析评价观点态度.ppt

1、专题十四散文阅读 第三讲鉴赏技巧、形象和分析评价观点态度 考点三部曲考点一课堂四面清考点二考点三鉴赏技巧命题指数 命题分析 2011年所有考查散文类文本阅读的试题共有9套,其中有6套(北京卷、天津卷、湖南卷、大纲卷、湖北卷、四川卷)考查了此考点。本考点重在考查学生对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能力,是散文阅读中较有难度的一个考点,也是体现语文卷审美性的一个重要考点,因此,历来是命题的热点。鉴赏散文作品的技巧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近年高考,此考点的考查内容是文本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怎样的作用。常见设问方式(1)文中“”

2、,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 你的理解。(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请结合 有关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3)文章对大多用第人称,而在后文却又用 了第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4)为了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 手法?(5)试从比喻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赏析段。(6)文中段有何作用?请赏析。(这一点已在第 一讲“句段作用”中讲解)(7)文章开头(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一点 已在第一讲“句段作用”中讲解)必修教材上荷塘月色一文,在技巧运用上堪称现代散文的典范。具体体现为:(一)结构严谨自然(结构角度)文章从“颇不宁静”的心情落笔,表明观荷塘月色乃是于烦忙绪乱中追求

3、片刻逍遥。作者娓娓谈来,十分自然。文中第二部分写景,以“我”一路行来为线索,层层表现:由小路到荷塘,由背着手踱步到伫立环顾,再到精心赏阅,无限神往,形成明显的空间顺序,从而有条不紊地描绘出荷塘月色的美妙景象,也流露出难得偷来片刻逍遥时淡淡喜悦的心情。最后部分是即景生情,于浮想联翩中表达出思乡的淡淡哀愁。全文紧紧围绕题目,信笔写来,看似不费功夫,实际上正表现出缜密而不拘泥、严谨而又极其自然的结构谋篇的艺术。(二)描写精细传神(表达方式角度)散文中所描写的形象,无论荷叶、莲花,也无论月色、阴影都极鲜明生动,风采奕奕。作者善于抓住形象的特点,以奇妙的联想和贴切的比喻,极其细腻传神地描绘形象。例如以“

4、舞女的裙”比况荷叶,以“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比喻荷花,这些都细致、传神地表现出景物鲜明的情态。(三)情景交融(表现手法角度)本文在写景、抒情的结合上有独到之处。作者以自然的美反衬社会的丑。在对自然美的描写和赞美中,渗透着自己孤高的情志、深沉的感慨和对美好自由的向往。在白色恐怖重压下的作者难得偷来片刻逍遥,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中,夹杂着作者不满黑暗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现实的淡淡的哀愁,正是这个基调给优美的荷塘月色披上了一件朦胧恬静的轻纱。作者的感情和景物的色彩融合无间。(四)生动比喻(修辞角度)第五节中描写月光沐浴的荷叶和荷花,连用两个比喻似“牛乳”、似“轻纱”,淋漓尽致地表现月光下的荷叶

5、和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至于第四节、第五节中被当代语言学家改名为“通感”或“移觉”的两个比喻,以前被人们称为特殊的比喻,更是妙不可言。可见,要欣赏技巧需要从篇章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多角度思考。典例(2011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想飞 徐志摩 我们吃了中饭出来到海边去,云雀们也吃过了饭,离开了它们卑微的地巢飞往高处做工去。瞧着,这儿一只,那边又起了两!一起就冲着天顶飞,小翅膀动活的多快活,圆圆的,不踌躇的飞,它们就认识青天。一起就开口唱,小嗓子动活的多快活,一颗颗小精圆珠子直往外唾,亮亮的唾,脆脆的唾,它们赞美的是青天。瞧着,这飞得多高,有豆子大,有芝麻大,黑

6、剌剌的一屑,直顶着无底的天顶细细的摇,这全看不见了,影子都没了!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背负苍天,而莫之夭阏者”,那不容易见着。我们镇上东关厢外有一座黄坭山,山顶上有一座七层的塔,塔尖顶着天。塔院里常常打钟,钟声响动时,绕着塔顶尖,摩着塔顶天,穿着塔顶云,有一只两只有时三只四只有时五只六只蜷着爪往地面瞧的“饿老鹰”,撑开了它们灰苍苍的大翅膀没挂恋似的在盘旋,在半空中浮着,在晚风中泅着,仿佛是按着塔院钟的波荡来练习圆舞似的。那是我做孩子时的“大鹏”。有时好天抬头不见一瓣云的时候听着忧忧的叫响,我们就知道那是宝塔上的饿老鹰寻食吃来了,这一想象半天里秃顶圆睛的英雄,我们背上的小翅膀骨上就仿佛豁出了一锉锉

7、铁刷似的羽毛,摇起来呼呼响的,只一摆就冲出了书房门,钻入了玳瑁镶边的白云里玩儿去,谁耐烦站在先生书桌前晃着身子背早上上的多难背的书!呵飞!不是那在树枝上矮矮的跳着的麻雀儿的飞;不是那凑天黑从堂匾后背冲出来赶蚊子吃的蝙蝠的飞;也不是那软尾巴软嗓子做窠在堂檐上的燕子的飞。要飞就得满天飞,风拦不住云挡不住的飞,一翅膀就跳过一座山头,影子下来遮得阴二十亩稻田的飞,到天晚飞倦了就来绕着那塔顶尖顺着风向打圆圈做梦 飞。人们原来都是会飞的。天使们有翅膀,会飞,我们初来时也有翅膀,会飞。我们最初来就是飞了来的,有的做完了事还是飞了去,他们是可羡慕的。但大多数人是忘了飞的,有的翅膀上掉了毛不长再也飞不起来,有的

8、翅膀叫胶水给胶住了再也拉不开,有的羽毛叫人给修短了象鸽子似的只会在地上跳,有的拿背上一对翅膀上当铺去典钱使过了期再也赎不回真的,我们一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但没了翅膀或是翅膀坏了不能用是一件可怕的事。因为你再也飞不回去,你蹲在地上呆望着飞不上去的天,看旁人有福气的一程一程的在青云里逍遥,那多可怜。而且翅膀又不比是你脚上的鞋,穿烂了可以再问妈要一双去,翅膀可不成,折了一根毛就是一根,没法给补的。还有,单顾着你翅膀也还不定规到时候能飞,你这身子要是不谨慎养太肥了,翅膀力量小再也拖不起,也是一样难不是?一对小翅膀驮不起一个胖肚子,那情形多可笑!到时候你听人家高声的招呼说,朋友,回去罢,趁这

9、天还有紫色的光,你听他们的翅膀在半空中沙沙的摇响,朵朵的卷云跳过来拥着他们的肩背,望着最光明的来处翩翩的,冉冉的,轻烟似的化出了你的视域,象云雀似的只留下一泻光明的骤雨那你,独自在泥涂里淹着,够多难受,够多懊恼,够多寒伧!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那个心里不成天千百遍的这么想?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看回陆地。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人类初发明用石器的时候,已经想长翅膀,想飞。原人洞壁上画的四不象,它的背上掮着翅膀;拿着弓箭赶野兽的,他那肩背上也给安了翅膀。小爱神是有一

10、对粉嫩的肉翅的。挨开拉斯(Icarus)是人类飞行史里第一个英雄,第一次牺牲。安琪儿(那是理想化的人)第一个标记是帮助他们飞行的翅膀。人类初次实现了翅膀的观念,彻悟了飞行的意义。挨开拉斯闪不死的灵魂,回来投生又投生。人类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最大的成功是飞!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选(19181949),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年版,有删节 谈谈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4分)(一)审读题目要仔细 抓住3个关键点:画波浪线 第二人称 好处(二)解题思路要清晰 解答此题,首先应了解作品中运用第二人称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运用第二人称,可以使文章语言自由灵活,具有亲切感、真切感,便于作者和所

11、表达的对象进行对话,便于抒发感情等。然后,结合文段内容及文章主旨进行具体分析即可。(三)评分细则要明了 形式上好处2分,内容上好处2分。(四)组织答案要规范 (1)运用第二人称,如对朋友,殷殷相告,有一种亲切 感;(2)有利于作者对不能飞的“你”倾注同情与关怀,与 “你”共同感受不能飞的痛苦。考生甲 送检 样卷 运用第二人称,好像面对面,便于抒发情感,具有亲切感、真切感。得分:2分 专家 评卷 失误类型:答案角度不全 失分探因:此考生答案只是写出了“第二人称”形式上一般通用的好处,没有涉及文章内容。题干要求是“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以要结合内容回答。此答案只能得2分。考生乙 送检 样卷 文中画

12、波浪线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使文章灵活,便于抒发对“你”的劝慰之情,使“你”也便于接受,给人以真切感。得分:3分 专家 评卷 失误类型:对内容把握不深 失分探因:此考生知道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但在内容上回答时没有答出“够多难受,够多懊恼,够多寒伧”句中所隐含的同情,所以扣1分。1(2009湖北高考)阅读书房的窗子(文本见本专题第 二讲“考点一”师生共研考题),回答下面的问题。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 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6分)答:_ 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注意题目要求,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分析“语言典雅”这

13、一特点。“典雅”,指文章、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具体在本文第段中,在语言运用上表现为文言词语、对举的词语;句式上整散结合,长短相间;在修辞上表现为排比和引用。要注意结合文章举例赏析。参考答案: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2分)(或: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富而典雅。)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2分)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喜欢”,显得整齐、工整、典雅。(或: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

14、“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2分)2(2009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上 善 若 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

15、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 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

16、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

17、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好在都江堰有。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答:_

18、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艺术手法可以从表达方式、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等角度来分析。从表达方式看,作者在叙述的基础上把议论和抒情相结合。在表达技巧方面,作者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思考,所以是托物言志;作者将都江堰的科学建造方法与现代人为发展而破坏环境的做法相对比,表达自己的忧虑,所以是借古讽今;作者由都江堰联想到文化、人生,所以是虚实结合。参考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讽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一、思维趋向四“考虑”(一)从修辞角度考虑 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

19、拟人、排比、夸张、反复等),有什么表达效果。这需要熟练掌握考纲规定的九种修辞,由于在前面“采用句式(含修辞)”已经作了详细讲解,故本处只作一般性回顾。九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一般作用)如下:比喻 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夸张 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比拟(拟人)人格化,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 对偶 整齐,有节奏感,表意凝练 排比 节奏鲜明,有气势,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反问 加强语气,加重语势,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 设问 突出强调,引起思考,增强表达效果 反复 强调突出主题,升华主题;结构上回环往复,浑然一体(二)

20、从结构章法角度考虑 散文的章法结构,主要涉及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过渡、线索等方面。在高考的命题中,经常涉及章法结构的断定与作用的分析。散文章法结构的作用,既是散文考查的重点,也是解读散文的重要步骤。其作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标题有说明范围、点明中心、揭示主旨之作用;(如 背影)。2开头、结尾、中间段、特殊段作用(见本专题第一 讲“句段作用”);3线索有贯穿全文、使脉络清晰、结构严谨的作用。(三)从表现手法角度考虑 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渲染、烘托、抑扬、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及其作用。其中渲染、烘托、对比、抑扬等手法及其作用与小说相同,这里重点复习:手法 内涵及作用 象征 象征就是通过特定

21、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多运用在写景状物散文和抒情散文作品中。以小 见大 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联想、想象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两种手法经常一起使用,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托物 言志 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虚实 结合 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

22、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特点,更集中地揭示主旨。(四)从表达方式角度考虑 在散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从表达方式角度考虑,即考虑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手法及其作用。这需要掌握以下知识:1记叙(1)记叙的人称 散文记叙人称多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有时交错使用,如荷塘月色就使用了第一人称“我”。散文中第一人称的表达效果基本同小说,但散文中的“我”指作者本人。散文中运用第二人称非常多见,第二人称的表达效果: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

23、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往往能造成拟人效果。本讲“考点一”典例2011年湖南高考题就是对第二人称的作用方面的考查。考题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人称表达效果如下:第一 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 人称 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第三 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2)记叙的详略 记叙应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进行,详写不是漫不经心地多写,它往往突出细节,注意渲染烘托,多用铺陈手法;略写也不是可有可无

24、地硬凑,而是根据中心的需要进行合理安排。如记念刘和珍君详细记述刘和珍遇害的经过,目的就是想表现中心:揭露反动军阀政府的残虐凶险,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热烈颂扬爱国青年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激励革命者更加奋然前行。(3)记叙的方法 顺叙、倒叙、插叙,在小说部分已经阐述。2描写 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散文描写手法和小说描写手法基本相同,不再赘述。3议论 散文中的议论,它是在记叙的过程中自然融入自己的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4抒情 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抒情,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抒情,抒情散文的主要表述

25、方法;在叙事散文中,它常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结合运用。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作者一般很少直抒感情,而是通过对某种观点的论证,体现作者的爱憎感情。抒情方式:(1)借景抒情 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故都的秋中借槐树来表现自己的感情。(2)触景生情 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感叹述怀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先写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写景物;还可以把二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写景是为了抒情

26、,笔在写景,却应当“字字关情”。如:刘白羽的急流中作者写“绿”“急流”“飞舟”,都是为触景生情作铺垫:作者抒发了不畏艰难险阻、急流勇进、知难而上的革命情怀。(3)直抒胸臆 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直抒胸臆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袒露。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如:记念刘和珍君的第四部分中,作者在记叙刘和珍牺牲后就直抒胸怀:“惨象,已使我”(4)融情于事 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27、,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诚可亲。如:背影写父亲给儿子送别时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二、答题模板 运用了什么技法,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怎样的效果。即指出运用哪种技法,分析概括某种技法表现出来的特定内容,说出具体效果。后两个环节要根据题干要求具体处理,切勿死板地模式化解答。赏析形象命题指数 命题分析 2011年所有考查散文类文本阅读的试题共有9套,其中有5套(北京卷、天津卷、湖南卷、湖北卷、广东卷)考查了此考点。形象是散文情感的寄托,对散文形象的考查,可以有效测试考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程度。现代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写人叙事散文)和物象(写景

28、状物散文)两种。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物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形象,我们往往又叫它意象。高考散文对形象的考查,一般从两方面设题,一是赏析形象的特点,一是赏析形象的作用,命题者往往又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命题。常见设问方式(1)简要分析形象特点。(2)文章写有什么作用?(3)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要特点及象征意义。(4)作者着意描写的目的是什么?(一)人物形象 如记念刘和珍君中“

29、刘和珍”的人物形象。事件 形象 在艰难的生活中,刘和珍毅然预订莽原全年 不怕困难,思想进步,追求真理 在女师大风潮中“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而被开除,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温和善良、有乐观主义精神,而且勇猛顽强,敢于斗争 事件 形象“待到学校恢复旧观”时,她一反常态,“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关心母校的命运,关心国家的前途,是个有正义感、有责任感、有远见的优秀青年 徒手请愿,“欣然前往”,殒身不恤 勇敢坚强、有着一腔爱国热情的热血青年 记念君是一篇叙事写人散文,文中通过几件事和刘和珍的语言神态刻画了一位非常好的热血青年,却被当时的政府杀害了,主题和写作意图不言而喻。二、

30、物象 如囚绿记中“常春藤”的形象。通过相关描写表现绿的形象 描写意图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作者把绿藤当做他的唯一的“朋友”,囚绿也是爱绿,是爱绿的一种极端的行为,表达了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通过这四句,可以看出“绿”的形

31、象:“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可见“绿”具有“坚贞、执著、顽强不屈、向往自由、光明”的可贵精神。“绿”是自然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它是希望,是执著的使者。最后,作者被绿那顽强的抗争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精神所感染,不是又释放了它吗?囚绿赏绿也好,放绿怀绿也罢,支撑这些行为的巨大的情感动力是作者对绿深沉不变的爱。赏析形象的特点和作用,需要找到相关语句和段落,从中把握形象特点,再联系主题等方面分析形象的作用。典例(2011北京高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祁连雪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

32、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 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 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 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 为那里的依依垂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 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 奴

33、人呼“天”为“祁连”,故又 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 人世、敻列天南的一脉层峦叠嶂,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看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八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

34、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今朝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 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 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地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

35、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岭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祇,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的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

36、0 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 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 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有删改)作者曾说:“雪”是祁连雪的“文眼”,具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一)审读题目要仔细 抓住5个关键点:雪 文眼 作用 具体表现 哪些(二)解题思路要清晰 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主要是考查形象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找出文中描写“雪”的语句,分别分析各处描写“雪”的具体作用;其次要抓

37、住题干提示的“雪”是本文的“文眼”的说法,明确文眼就是文章的画龙点睛之处,就是最能表达文章的中心的对象;再次分析作者描写“雪”这一形象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最后,还要注意分析“雪”这一形象在结构文章时的线索作用。(三)评分细则要明了 每个要点1分,5个要点6分。(四)组织答案要规范(1)“雪”是贯穿全文的线索;(2)“雪”化水汇成了河流,哺育着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子孙;(3)“雪”赋予祁连山以壮丽景观,圣灵神韵,使人产生亲切之感;(4)“雪”充当的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的载体;(5)“雪”作为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考生甲 送检 样卷 文章运用铺垫手法,先写河西走廊的

38、美丽景色,这种美丽景色是由“雪”维系的,可见“雪”的作用之大。再写“雪”构成了祁连山美景。接着,引发有关祁连山的联想和想象,最后再回到灵山圣雪,呼应前文。得分:2分 专家 评卷 失误类型:答非所问 失分探因:本题题干明确要求回答“雪”的重要作用,此考生却答成了本文的行文思路。这说明此考生不知道从哪些角度回答本题,但“河西走廊的美丽景色,这种美丽景色是由雪维系的,可见雪的作用之大。再写雪构成了祁连山美景”暗含了两个要点,所以得2分。考生乙 送检 样卷 “雪”给了河西走廊以绿色,哺育了河西走廊一代又一代的子孙,构成了祁连山的美景,引发了作者的联想和想象,成为全文的线索。得分:4分 专家 评卷 失误

39、类型:要点不全 失分探因:此考生的答题角度较正确,能答出“雪”在具体语段中的作用及在全文中的线索作用,但没有回答“雪”本身意象的作用及对主题的作用,所以扣2分。(2010湖南高考)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一 朵 午 荷 洛夫 这是去夏九月间的旧事,我们为了荷花与爱情的关系,曾发生过一次温和的争辩。“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花凋了呢?”“爱它的翠叶田田。”“叶残了呢?”“听打在上面的雨声呀!”“这种结论岂不太过罗曼蒂克。”“你认为?”“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记得那是一个落着小雨的下午,午

40、睡醒来,突然想到去博物馆参观一位朋友的画展。为了喜欢那份凉意,手里的伞一直未曾撑开,冷雨溜进颈子里,竟会引起一阵小小的惊喜。沿着南海路走过去,一辆红色计程车侧身驰过,溅了我一裤脚的泥水。抵达画廊时,正在口袋里乱掏,你突然在我面前出现,并递过来一块雪白的手帕。老是喜欢做一些平淡而又惊人的事,我心想。这时,室外的雨势越来越大,群马奔腾,众鼓齐擂,整个世界笼罩在一阵阵激越的杀伐声中,但极度的喧嚣中又有着出奇的静。我们相偕跨进了面对植物园的阳台。“快过来看!”你靠着玻璃窗失神地叫着。我挨过去向窗外一瞧,顿时为窗下一幅自然的奇景所感动,怔住。窗下是一大片池荷,荷花多已凋谢,或者说多已雕塑成一个个结实的莲

41、蓬。满池的青叶在雨中翻飞着。大者如鼓,小者如掌,雨粒劈头劈脸洒将下来,鼓声与掌声响成一片,节奏急迫而多变化,声势相当慑人。我们印象中的荷一向是青叶如盖,俗气一点说是亭亭玉立,之所以亭亭,是因为它有那一把瘦长的腰身,风中款摆,韵致绝佳。但在雨中,荷是一群仰着脸的动物,专注而矜持,显得格外英姿勃发,矫健中另有一种娇媚。雨落在它们的脸上,开始水珠沿着中心滴溜溜地转,渐渐凝聚成一个水晶球,越向叶子的边沿扩展,水晶球也越旋越大,瘦弱的枝秆似乎已支持不住水球的重负,由旋转而左摇右晃,惊险万分。我们的眼睛越睁越大,心跳加速,紧紧抓住窗棂的手掌沁出了汗水。猝然,要发生的终于发生了,荷身一侧,哗啦一声,整个叶面

42、上的水球倾泻而下,紧接着荷枝弹身而起,又恢复了原有的挺拔和矜持,我们也随之嘘了一口气。我点燃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然后缓缓吐出,一片浓烟刚好将脸上尚未褪尽的红晕掩住。也许由于过度紧张,也许由于天气阴郁,这天下午我除了在思索你那句“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的话外,一直到画廊关门,我们再也没有说什么。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这次我是诚心去植物园看荷的,心里有了准备,仍不免有些紧张。跨进园门,在石凳上坐憩一下,调整好呼吸后,再轻步向荷池走去。噫!那些荷花呢?怎么又碰上花残季节,在等我的只剩下满池涌动的青叶,好大一拳的空虚向我袭来。花是没了,取代的只是几株枯干的莲蓬,黑黑瘦瘦,一副营

43、养不良的身架,跟丰腴的荷叶对照之下,显得越发孤绝。这时突然想起我那首众荷喧哗中的诗句:“众荷喧哗/而你是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午后的园子很静,除了我别无游客。我找了一块石头坐了下来,呆呆地望着满池的青荷出神。众荷田田亭亭如故,但歌声已歇,盛况不再。两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繁华与喧嚣,到处拥挤不堪;现在静下来了,剩下我独自坐在这里,抽烟,扔石子,看池中自己的倒影碎了,又拼合起来,情势逆转,现在已轮到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了。想到这里,我竟有些赧然,甚至感到难堪起来。其实,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当有人在欣赏我的孤寂时,我绝不会认为他有任何罪过。朋友,这点你不要跟我辩,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

44、的一部分。今年花事已残,明年照样由根而茎而叶而花,仍然一大朵一大朵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接受人的赞赏与攀折,它却毫无顾忌地一脚踩污泥,一掌擎蓝天,激红着脸大声唱着“我是一朵盛开的莲”,唱完后不到几天,它又安静地退回到叶残花凋的自然运转过程中去接受另一次安排,等到第二年再来接唱。扑扑尘土,站起身来,绕着荷池走了一圈,绕第二圈时,突然发现眼前红影一闪而没。我又回来绕了半匝,然后蹲下身子搜寻,在重重叠叠的荷叶掩盖中,终于找到了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我惊喜得手足无措起来,这不正是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吗?(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 一朵午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5、年版,有删节)概述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6分)答:_ _ _ _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形象(意象)的能力。考的是文章中所描绘的荷花之美以及更重要的一点荷花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美。很多考生都会答到第一点(3分),那就是荷花天然去雕饰的优雅气质和在风雨中的坚强身影;但是出题者还故意留下一个3分的缺口,那就是托物言志“事物的精神美”。所以,我们还要答上,荷花在风雨中坚忍不拔的身影所体现出来的刚毅、坚强的精神美。这样才会拿到满分。解答此题关键是由形而神,细致分析。参考答案:形象美:由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美;亭亭玉立中的韵致美;在雨中英姿勃发的矫健美。精神美:风雨中伟岸、挺拔的气质美;

46、将谢未谢而安静温柔的孤寂美;接受命运安排,等待生命第二年接唱的平和美。(评分细则:每一要点3分)一、思维趋向“三思索”1思索在内容、主旨、情感上的作用 具体如下:(1)对内容的充实作用,如祁连雪中“雪”对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作用就是对文章内容的充实。(2)对主旨的衬托、深化、升华作用。(3)寄托作者思想感情,如囚绿记中的“绿藤”。要把握这一点,分三步走:把握形象的特征了 解形象与要表达思想情感之间的相似点和作者 借这一形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2思索在形式上的作用 具体如下:(1)开头结尾的谋划;(2)详略主次的安排;(3)行文线索的贯串,如上面“考点二”典例祁连雪 “雪”就是贯串全文的线索;(4

47、)过渡照应的勾连;(5)伏笔悬念的设置等。3思索主要形象、次要形象的不同作用(1)主要形象的作用是揭示散文的“神”。一般来说,写 人的寻品,写事的析理,写物的找志,写景的析情。(2)次要形象的作用,应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 者的思想感情、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等方面作多角 度思考。特别提示 赏析形象特点,高考题型常见为两种(1)赏析人物形象特点,针对叙事散文来说,赏析方法 同小说对人物形象的赏析。(2)赏析物象特点,是针对写景状物类或托物言志类散 文来说的,具体方法:三步骤。第一步,搞清物象特征。物象特征包括外在形象(如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和内在形象(性格、本质、精神),以及物象所蕴

48、涵的作者感情(爱、憎、喜、恶等)。第二步,理清物象与生存环境的关系。(这一点常被忽略,而恰恰是不能忽略的)第三步,分析塑造物象的技巧,如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等;表达方式,如描写、抒情等;常见的修辞等。二、答题模式 在内容上,在形式上 分析评价观点态度命题指数 命题分析 2011年所有考查散文类文本阅读的试题共有9套,其中有2套(大纲、重庆卷)考查了此考点。本考点是散文阅读的难点,但由于命题存在一定的限制,并不是考查的热点。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本考点较少单独命题,常结合其他考点进行综合考查。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

49、色彩,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作者写文章总要围绕一个中心,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散文中有些议论或抒情的句子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态度。但是,它毕竟是概括的、抽象的。在阅读中,应以此为纲,以文中叙述、描写、议论的内容使其具体化,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读者只有在头脑中对作者的观点形成鲜活具体的认识,才能算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只有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站在更高层次上去分析评论。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不只是追索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什么,还要善于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进行客观、辩证分析,对其进行评价,指出其积极意义或不当之处。常见设问方式(1)你怎么看待作者的这种观点?(2)作者这样写

50、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3)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请分析。必修教材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是朱自清独处的独语”。文章融情于景,即景抒情,在那轻纱般的荷塘月色中反映了朱自清当时微妙而又矛盾的内心世界,苦闷而又无力自拔的观点态度。他要无牵无挂地独自“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就是要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而追求刹那间的安宁的“荷塘月色”成了他的精神避难所。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光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月色朦胧,荷花飘忽,勾人心魄,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美丽而繁杂的图像。一系列的意象浓淡相间地勾勒出整个荷塘的月夜风采,一

51、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使作者不安定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闲,心灵的郁结得以轻解。追求刹那间的感受只为暂时忘却现实的黑暗,但他毕竟是一个现实中的人,也不可能真正超然,蝉声和蛙声又袭上他的心头,不知不觉愁从此起,一幅无奈而又无助的自画像浮现出来。总的来说,我们看朱自清在文中体现的主要态度是身处现实的苦闷、彷徨,暂避荷塘月色中的悠闲自得以及理想中的生活无法实现的无奈。作者的态度我们可以通过文眼“心里颇不宁静”来把握。典例(2011重庆高考)阅读论诚意(文本见本专题第二讲“考点一”典例),回答下面的问题。作者认为“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

52、撒个谎什么的”。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持论的思维方式和态度。(6分)(一)审读题目要仔细 抓住7个关键点:认为“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态度”全文 分析 持论 思维方式 态度 (二)解题思路要清晰 此题考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作者的思维方式:考生不难得出答案,因为作者并没有作绝对的是非断定,而是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看待。分析作者的态度:作者的观点与一般人的观点是明显不同的,一般人一说到虚伪就加以否定,而作者却从生活实际出发,对说谎给予了较大的宽容。(三)评分细则要明了 思维方式3分,明确方式1分,分析2分;态度3分,明确1分,分析2分。(四)组织答案要规范 (1)思维方法:作者在分

53、析自己的观点时,主要采用了辩证思维方法。作者反对用“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这样绝对化的观点,并说明了“品性”与“态度”的不同,一个人如果一贯虚伪,那就是品性问题,一个人如果在某些情况下会说谎,那只是态度问题。(2)作者的态度:作者的态度是包容的,对于那些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而说个谎,作者认为不是品性问题,只是态度问题,而且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从中可见作者的宽容。考生甲 送检 样卷 作者持论为诚伪是品性,又是态度,态度不一定把一个人的本质品性反映出来,一个诚实的朋友撒个善意的谎言,是为了大家好。作者的态度是客观冷静的,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撒谎是可以理解的。得分:1分 专家 评卷

54、 失误类型:审题不细 失分探因:本考生审题不细,题干要求是“作者持论的思维方式和态度”,是“思维方式”,不是“持论”。第二问考生只明确了“态度”,没有分析,所以只得1分。考生乙 送检 样卷 思维方式:作者能运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方法看问题。作者没有绝对断定品性与态度是什么,他认为“品性”与“态度”不同,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说谎也不是品性问题,是态度问题。态度:作者在对品性与态度的关系问题上比较厚道,对说谎没有一棍子打死,在必要的情况下说谎是可以理解的。得分:4分 专家 评卷 失误类型:术语运用不规范 失分探因:本考生答案很有条理,能结合全文来分析题干中的两句话体现的思维方式和

55、态度,但在答题术语运用方面不规范:“一分为二”就是“辩证”,“厚道”不等于“宽容”,所以扣2分。(2009重庆高考)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瓷器的意味 池莉 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比如许多人搬了新家或是装修房子,只要稍有余地,便会置一架多宝柜,架上最少不了的就是瓷器。瓷器的确是好看,其质地、造型、图案、色彩,没有其他什么工艺品可以媲美,实在是一件无可非议的雅物。一般的东西,单从名字上看不出太大的好处,房子就是房子,住人的地方。只有瓷器的名字取得讲究,如叫什么青花釉里红玉表春瓶的,简直就像欧洲古典女人的长裙,是绝不肯平铺直叙的,到处都镶了繁复的精

56、致的华丽的花边,修饰出无穷无尽的意味。现在,瓷器毫无疑问是一件大雅之物。然而它是怎么来的?是做什么用的?这么往深处一想,就会发现瓷器原来是一个大俗之物。瓷器原来是作吃喝拉撒用的,最初脱胎于陶器。在汉代之前,一般都烧制陶器,它的发明和用途直接源于人类基本生活的需要。陶器发现的年代早,据说原始社会的燧人氏就会制造陶器了。人类懂得了使用火,用火烤熟的食物是烫的,这就要求使用相应的容器,于是各种各样的为生活服务的陶器便被创造了出来。釉是汉代发明的,有了釉之后,陶器便向瓷器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但是瓷器也仍然是用于实际生活的,等到在现实生活中足够使用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比较丰富了,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分开始

57、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真正作为单纯欣赏对象的精美瓷器这才出世。这个年代就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代。唐代开瓷器艺术的风气之先,想必也是因为丰衣足食之后无所事事,便有了多余的精力去热乎艺术。那时候,一件精美的瓷器作品出来,人们便口口相传。传到社会上有钱有势的人那儿,他们就不惜千金购买了过去,藏入深宅观赏把玩,一帮文人骚客也为其吟诗作画。一来二去,瓷器的佳名传到宫廷,皇家也是凡人,对瓷器的喜欢也是有的,不喜欢也是有的,但是既然达官贵人这般青睐瓷器,在社会上又有了文名,皇家也难免附庸风雅,也欣赏把玩起瓷器来。瓷器贵入宫廷,反过来又刺激了社会。商人有利可图,他们便会投资瓷器工艺,工匠自然受到了极

58、大的鼓舞,艺术灵感喷薄而出。就这样,一波波,一浪浪,推动着瓷器精益求精的创作,直到宋代的登峰造极。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大浪淘沙,肉腐骨存,瓷器终于完全摆脱了最初的粗陋面目,登堂入室,成了艺术品。尽管瓷器已经被公认为艺术品,但至今为止,用于吃喝拉撒的瓷器器皿还是用于吃喝拉撒,并没有因为成为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失去世俗性,世俗是瓷器厚实而庞大的艺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它才一步步登高,越来越好,艺无止境,美无止境。可见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再说了,即便是当年官窑出的夜壶,皇帝撒过尿,诗人写过诗,你就是不在乎它,不供在博古架上,不送给博物馆,不卖给文物商店和收藏家,

59、依然拿它撒尿,它也就无所谓俗雅。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尽自己的本色就是。这就好比一个人出了家,超尘脱俗,不在红尘话语中,自然又是一重清凉境界了。这是艺术和做人最难的境界,就是做到了别人也无从知道,因为它不再在任何媒体露面和喧哗,大众很快就忘记了它。只有在意外的或者偶然的某一刻,它与它的知音相逢,那一刻当然就是夺人魂魄,惊天地而泣鬼神的了。作者认为“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结合全文,请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6分)答:_ _ _ 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理解句子本身的意思,即“要点明此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二要结合句子

60、所在的位置,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即结合文本来评价论说这个观点。参考答案:(1)俗与雅是相互依存和辩证统一的。超越俗雅,尽自己本色。(2分)(2)这句话不但表明作者从瓷器的演变过程中获得了关于“俗与雅”的关系的思考与启发,(2分)而且使本文的主题得以突出,将标题中“意味”的含义明确化了。(2分)分析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般需要“两步走”:第一步,抓住“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可以采用“六抓法”1抓要点(关键)句 这些语句,议论型散文常在开头(即论点),抒情性散文常在文末(所谓卒章显志);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终结句、过渡句;或是文章中的议论抒情句。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如上面

61、“考点三”典例2011年高考重庆卷论诚意中“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就是要点句。又如上面“考点三”师生共研考题2009年重庆卷瓷器的意味第段、第段中“实在是一件无可非议的雅物”、第段开头“现在,瓷器毫无疑问是一件大雅之物”“原来是一个大俗之物”、第段中“可见大雅寓于是一体的”、第段中“这是艺术和做人最难的境界泣鬼神的了”等等句子或在段首或在段中,或在段末,但都明显地含有作者关于“瓷器俗与雅”的观点态度。2抓常用技巧 如从对比、烘托中体会观点态度。有时作者为了把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表现得更鲜明,往往用一个方面的情况去跟另一个方面进行对照。比如上面“考点三”典例2011年高考重庆卷论诚意中为了表现对诚

62、意的态度就把“率性自然”与“客气”进行了对比。有时常用侧面的陪衬、烘托来加强正面人、事、物的表现。比如,故都的秋中写了北国之秋的特点后紧接着写: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目的正是突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喜爱。3抓遣词造句 文章不是无情物,行文中一定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态度和观点。比如词语的色彩、褒义词或贬义词的使用往往表现着作者的感情色彩。4抓描写的形象 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或景物的描写往往蕴涵着作者的褒贬感情。如本讲“考点二”典例祁连雪对祁连山景色的描写,就包含作者的赞美之情。5抓“中心”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内容、抒发

63、感情,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6抓背景知识 借助于材料的背景知识,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如: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有关注释等;尤其是现代作品的末尾往往有写作时间交代,切不可忽视,比如荷塘月色文末的“1927年”,故都的秋的“1934年8月”等。第二步,分析评价两“必须”1必须结合作品实际分析 分析评价必须紧密结合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或把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没有有力证据的材料无限夸大。2必须客观公正地分析评价 客观而公正地分析评价,即用

64、唯物辩证法为基本分析方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的特有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在具体评价时,社会时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创作实际,都需要结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

65、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遮天蔽日、鸟声嘤嘤。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渺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

66、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屑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我究竟来自何方?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

67、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披了亮晶晶的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塄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

68、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个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

69、,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1.对应考点二 作者在文章前一部分写到了新会、洛舍、杭州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请概括说说作者眼中这三个故乡的景色有什么共同点,作者对这三个故乡的内心感受又有哪些相似性。(6分)答:_ _ _ 解析:在文章的前一部分,作者分别描述了新会的小河、甘蔗林、榕树岛,洛舍的大石桥,杭州的西湖和植物园这三个故乡的景色,可以看出这些景色都是美丽的,充满诗情画意的。但作者却说对于新会,自己“犹如被放逐的弃儿”,洛舍也在“外婆走时就带走了”,对于杭州却有“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从这些语言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这三个故乡都是陌生的,茫然的,甚至有些隔膜。答案:三

70、个故乡的景色都很美,充满诗情画意。(3分)作者对这三个故乡的感受却是陌生的、茫然的、有些隔膜。(3分)2.对应考点三 在你认为作者情感上最倾向于哪一个故乡?为什么作者最倾向于这一个故乡?(6分)答:_ _ _ 解析:作者在文章的后一部分,用了大量笔墨写另一个故乡小兴安岭。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小兴安岭对作者有重要意义。因为这里是作者度过20年青春的地方,赋予了作者更多的优秀品质,所以作者情感上也最倾向于这一故乡。答案:小兴安岭。(2分)因为那里是“我”度过青春年华的地方,经历了20年的岁月,是“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的地方。(4分)3.对应考点三 作者在文中说:“我究竟

71、来自何方?”而文题却作了肯定的回答:“故乡在远方。”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故乡有着怎样的认识。(6分)答:_ _ _ 解析:作者对于故乡的认识是一个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从祖辈们和自己生活过的地方,到留下自己青春奋斗足迹 的北方原野,最后到“远方”。由文章最后一段可以看出,文题中的“远方”指的是作者以后要寻觅、创造的精神家园。答案:作者所认识的故乡不仅是祖辈生活过的地方,(2分)还是自己曾经留下奋斗足迹的地方,(2分)更是自己在不断 寻觅、创造着的精神家园。(2分)4.对应考点一 为了表达对远方的故乡的追寻,作者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本文 内容简要分析。(7分)答:_ _ _ 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通读全文,可以感受到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随处可见。如对祖籍地、出生地的景物和感受的对比,不同故乡不同感受的对比等。答题时注意结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答案:运用了对比手法。(1分)作者将祖籍新会、洛舍和出生地杭州的景、物、人、事的美好与乡音的陌生、茫然、隔膜、格格不入的感受进行对比,(2分)同时又将这种感受与北大荒的景、物、人、事进行对比映衬,(2分)表现了作者从纤弱走向坚强和不断寻觅追求的过程。(2分)(如答“欲扬先抑”“逐层铺垫”等,言之成理即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