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174 ,大小:1.61MB ,
资源ID:606888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0688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九 第二讲翻译.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九 第二讲翻译.ppt

1、专题九文言文阅读 第二讲翻译 考点三部曲考点一课堂四面清考点二文言文翻译命题指数 命题分析(1)文言翻译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历年高考语文,对这一考点都作了考查;(2)文言翻译是对文言文内容的综合考查,是每套试题命题的必考项目,且难度和分值较高。一、考点要求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句子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语气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分析。翻译句子,就是把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合乎逻辑的白话文,要通顺、规范、简捷、明白、生动。二、命题规律(1)在第卷中找出2至3个句子,准确翻译句子的意思。(2)给出一小段百字左右的文字,准确翻译整段或其中

2、几个句子的意思。其中,为减少高考中学生的阅读量,高考往往采用第一种形式考查。三、考点解读从教材说起 文言文翻译对理解文言文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文学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从阅卷采分角度而言,考生翻译时务必关注“实词”“虚词”“句式”“文意”四大关键点。这些实词一般指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译文:_(2)遂命酒,使快弹数曲。(琵琶行并序)译文:_ (3)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孔雀东南飞)译文:_(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陈情表)译文:_ 参考答案:(

3、1)明天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本句有两个关键实词是采分点,一是通假字“蚤”通“早”;一是“谢”的意义用法。“谢”是个多义词。它有“道歉”义,如“谢罪”;它有告诫义,如“多谢后世人”;它有“辞别”义,如“谢家来贵门”等等。在这里是“道歉”的意思。)(2)于是命人重新摆酒,让琵琶女畅快地再弹几支曲子。(本句有两个关键实词采分点,就是对“酒”“快”二字的翻译。“酒”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可译为“摆酒”;“快”是形容词,在这里有使动的意思,可译为“使畅快”。)(3)你见识怎么这么少!这个媳妇对人没有礼节,一举一动自作主张。(本句有两个关键实词采分点,都涉及古今异义问题。一是“区区”,此指见识少

4、;今义为“数量很少,事物不重要”。一是“自由”,此指自作主张;今义为“不受约束限制”。)(4)我李密今年四十四岁,祖母今年九十六岁。(本句表面看难度不大,都是大白话,但如果对两个“有”字理解不到位,就可能翻译不准确。两个“有”字都读yu,通“又”,因此,两个“有”字是重要的采分点。)主要是翻译准确重点虚词的用法;根据上下文和相关实词意义进行推断。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译文:_(2)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译文:_(3)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译文:_(4)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译文:_ 参考答案:(1)樊哙侧过盾牌来撞去。(本句中

5、的关键为虚词“以”。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有推断出其词性,才能把句子译准确。如“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本句意为“李广根据敌我双方形势,认为此时如果带领一百骑仓皇而逃的话,必致匈奴大军追杀而全体覆没”,故句中的“以”为实词,作“率领、带领”讲,而所要翻译的句子中“以”为连词,表目的,“来,用来”。)(2)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本句中的关键为虚词“于”。“于”字有多种理解,如“介词,在”、“介词,比”、“介词,到”等。可用代入法,代入句子,就本题来说,只有将“介词,比”代入才通顺。)(3)于是焦仲卿请假暂时回来。(本句中的关键是虚词“因”

6、。“因”是个重要的虚词,它有多个义项,词性也不同。如“于今无会因”中的“因”在句中处于宾语的位置上,应当是个名词,可译为“原因”;本句中的“因”处在句首,起联结句子的作用,应为“连词”,可译为“于是,就”。这样根据语法推断出“因”的用法及意义。)(4)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最终不能解决。(本句中的关键虚词为“而”,根据“而”前后句意可判断此处应为表转折的连词,译为“却”)句式主要指判断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被动句、省略句等,在翻译时应引起特别的注意。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_(2)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译

7、文:_(3)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琵琶行并序)译文:_(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译文:_(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译文:_ 参考答案:(1)不这样的话,我项羽怎会这样呢?(本句的采分点为“宾语前置”。其特点为: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2)刘兰芝被焦仲卿的母亲休掉。(本句的采分点为“被动句”,其表现形式为“为所”表被动。)(3)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本句的采分点为“状语后置”。其标志是“于”。)(4)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之外的办法。(“无以”是固定句式,一般解释为“没有用来的”

8、“没有用来的办法”,表示凭借)(5)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本句为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将定语前置,“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翻译文句关键是译准,但译准确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字字落实,即直译;一种是模糊翻译,即意译。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译文:_(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陈情表)译文:_ 参考答案:(1)你怎么与项伯有交情?(本句的翻译有两个采分点,一个是“安”,一个是“故”。只要把这两个词译准,就能达到文意的准确。)(2)我活着应当不惜牺牲生命来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本句的翻译

9、有两个采分点,一个是“陨首”,一个是“结草”。“陨首”的意思为“掉下头颅”,但翻译时为了句意通顺,可译为“杀身”;“结草”,指报恩。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春秋时,晋大夫魏武子有爱妾,武子病时,嘱咐其子魏夥说,自己死后,令妾改嫁。到了病危时,又说令妾殉葬。武子死后,魏夥把父妾嫁出,说是遵守父亲神智清醒时的遗命。传说后来魏夥和秦将杜回作战,看见一老人结草绊倒了杜回,夜间魏夥梦见老人说是魏武子妾的父亲,帮助他,是为了报答不令女儿殉葬的恩德。现在表示死后也会像结草老人一样来报答恩情。本句因为用典的缘故,不能直译,需要模糊翻译,即意译。)(2011湖北高考,有改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10、谏成帝营陵寝疏 (西汉)刘向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

11、,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碑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

12、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注 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分析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第段 论点:贤圣之君,能做到是非分明。论据:张释之进言 结论:孝文帝采用薄葬 分析论证方法 第段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正面:黄帝、尧、文、武、周公、秦穆公薄葬 反面:吴王阖闾、秦始皇帝厚葬 结论:葬之厚薄体现出一个人的德

13、与智慧。联系写作实际分析现实意义 第段(1)即位时:陛下节俭,人民称赞;(2)现在:劳民伤财,使人伤心。分析写作目的 第段 劝皇帝戒奢扬俭不要扩建初陵的规模。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4分)译文:_ (2)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3分)译文:_ (3)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3分)译文:_ 解析:(1)句:翻译关键点 具体内容 翻译要求 关键实词 衣、封、树 衣,名词活用作动词,包裹;封,加上土堆;树,栽树木(作标记)关键虚词 以 介词,用 文言句

14、式 状语后置“厚衣之以薪”翻译时语序应调为,“以薪厚衣之”(2)句:(3)句:翻译关键点 具体内容 翻译要求 关键实词 去、神、则“去”,舍弃;“神”,神明;“则”准则 关键虚词 可以 可,可以;以,把 文言句式 省略句“可以(之)为则”,译为:可以把这作为准则 参考答案:(1)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作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椁。(2)后来,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到了始皇陵的墓穴,牧人手持火把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3)孝文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可以作为榜样。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博观终始,穷极事

15、情,而是非分明。(3分)译文:_(2)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3分)译文:_(3)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4分)译文:_ 解析:本组翻译可主要运用“对”“换”的方法翻译。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1)句中主要采分点为:“博”,广泛地;“穷”,透彻地。(2)句中主要采分点为:“逮”,等到;“违礼”,违背礼制。(3)句中的采分点为:“宜”,应该;“弘”,弘扬,发扬;“崇”,光大。参考答案:(1)广泛地观察结局和开始,(1分)透彻地了解事理,(1分)从而做到是非分明。(1分)(2)等到了吴王阖闾的时候,(1分)违背礼制采用厚葬。(2分)(3)实

16、在应该弘扬并尊崇汉家刘氏美好的德行,(2分)光大发扬五帝三王的精神。(2分)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3分)译文:_(2)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3分)译文:_ (3)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4分)译文:_ 解析:本组翻译除了运用“对”“换”的方法翻译,还要注意运用“留”“删”的方法。如上面三句中“始皇”“项籍”“水银”“黄金”这些常见的词语,保留即可;而(3)句中的“五里有余”,即“五里余”,译成“五里多”,在翻译时把“有”字删去,可不译。参考答案:(1)自古到今,(1分)厚葬还没有超过秦始皇的。(2(2)项羽烧了

17、宫殿、屋宇,(1分)凡去的士兵都参加发掘秦陵了。(2(3)方圆五里多的墓室里用水银做成江、海,(2分)用黄金做成野鸭、飞雁。(2分)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3分)译文:_(2)以侈生害,足以为戒。(3分)译文:_(3)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4分)译文:_ 解析:本题的三个句子,在翻译时除了注意“对”“换”“留”“删”外,还要注意“补”“调”。如(2)句中,“以为”,其实为“以之为”的省略,“遂薄葬”其实是“遂(采用)薄葬”之省略,在翻译时要补出来。而(1)是状语后置句,在翻译时要调整语序。参考答案:(1)秦始皇在骊山旁安葬。(3分)(2)因

18、为奢侈而引发祸难,(1分)足可把这作为鉴戒。(2分)(3)孝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2分)于是采用薄葬,不建山坟。(2分)参考译文:我听说贤明圣德的君主,广泛地观察结局和开始,透彻地了解事理,从而做到是非分明。孝文皇帝站在霸陵上,回头对群臣说:“唉!(如果)用北山的石头做椁,哪里还能打开它呢?”张释之走上前去说道:“如果墓室里面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封铸南山仍然有缝隙可钻;如果里面没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有什么忧虑的呢?”死者是没有终极的,但国家有兴有废,因此张释之说的话,是为了国家的长远打算。孝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采用薄葬,不建山坟。易经说:“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

19、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作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椁。”安葬使用棺椁,从黄帝开始。黄帝葬在桥山,尧葬在济阴,坟冢都很小,随葬品极少。周文王、周武王、周公葬在毕,秦穆公葬在雍橐泉宫祈年馆下,都没有坟冢。这是圣帝明王、贤君智士深谋远虑传之久远的打算。等到了吴王阖闾的时候,违背礼制采用厚葬。(可)十多年后,他的坟墓却被越国人挖掘。秦始皇在骊山旁安葬,堵塞了地下深处的三重泉,把坟丘堆得像山一样高,坟丘高达五十多丈。方圆五里多的墓室里用水银做成江、海,用黄金做成野鸭、飞雁。天下不堪修陵徭役的困苦,纷纷反叛。骊山坟墓还没有修完,周章率领的百万大军已打到骊山脚下。项羽烧了宫殿、屋宇,凡去

20、的士兵都参加发掘秦陵了。后来,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到了始皇陵的墓穴,牧人手持火把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自古到今,厚葬还没有超过秦始皇的,然而数年之间,在外遭受项羽纵火之灾,在内遭受牧童失火之祸,难道不是很可悲吗?因此德行越深厚的人,安葬越简陋;智慧越高深的人,安葬越微薄。无德又无智慧的人,安葬越奢华,坟墓也越高大,宫殿庙宇越富丽,也必然迅速地被人发掘。由此看来,坟冢的明显与隐蔽,墓藏所隐含的吉凶,就很明白可见了。陛下即位之初,亲自推行节俭,开始营建的初陵,规模和形制都很小,天下的人没有不称颂陛下贤明的。等到后来改迁昌陵,把低下的地方增高,堆土成山,挖掘百姓的祖先坟墓,累计有一万多座,又设立

21、县邑,修建房舍,限期急迫,功时费用超达几百万。工程中死去的人在地下含恨,活着的人在地上愁苦,积累的怨气感动天地,天下因此出现饥荒,百姓因此死亡或流亡的以十万来计数。(想到这些,)我的心中十分伤心。陛下慈祥仁爱笃实美善宽厚,聪明才智盖世,实在应该弘扬并尊崇汉家刘氏美好的德行,光大发扬五帝三王的精神,可是现在您却要跟残暴昏乱的秦国国君一样攀比奢侈,在山陵上修造豪华陵墓,背离了自己贤良智慧的本心,使万代基业的安宁丧失,臣私下里为陛下感到羞耻。孝文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可以作为榜样。秦始皇堆山厚葬,因为奢侈而引发祸难,足可作为鉴戒。初陵的规模,应该听从公卿大臣的建议,使黎民百姓

22、休养生息。一、例谈“直译”和“意译”的方法(一)直译 直译6字诀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如: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天,临川王安石记下此文。例,“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贾谊过秦论)译: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些人沟通他们的意见。例,“齐明、周最、陈珍”等均为人名,应该保留。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褒禅山也称它华山。唐

23、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又葬在这里。例,“褒禅山”、“华山”为地名,“唐”为朝代名,“慧褒”为人名,翻译时要保留。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2008 年安徽卷)译: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问,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就不能接受诏令。例,“陛下”是对君王的称呼、“伯献”是人名,故保留。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译:先帝不因为我出身卑微,见识短浅,(竟然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例,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文言文中还有一些特称词

24、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氓)译:儿时一起玩耍,说说笑笑好快乐。例,“总角”,男女幼童的头发扎成两个髻如羊角,是幼儿的特定称谓。翻译时要将“总角”换成“幼儿”。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译: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划着小船在黄州赤壁下游玩。例,“既望”为农历每月十六。翻译时就应换成现代的说法。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译:登上皇帝的宝座而控制天下。例,“六合”,本来是“指上下和东南西北四方”,但翻译时要更换为“整个天下”。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

25、藩篱。(贾谊过秦论)译:(秦始皇)就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守卫边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译:处在朝廷的高位上,就为他的百姓担忧;处在江湖边远的地方,就为他的君主担忧。第、两例,“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边防”。“庙堂”本指“庙宇”,这里比喻“朝廷”,应该替换。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弱冠”等。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翻译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

26、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译:(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例,“之”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在意义,故翻译时应略去。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译:日夜勤劳地工作,孤孤单单,受尽辛苦。例“作息”为偏义复词,义偏向“作”,故“息”应该不译。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个(主张)要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出来)而没能尽情享受到游览的乐趣。例,“其”是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苏洵六国论)译:六

27、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例,“夫”是句首发语助词,表示要发议论,无实在意义,舍去不译。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桃花源记)译:山上有个小洞,(里面)好像有光亮似的。例,“仿佛”与“若”同义,翻译时只取一个词,译为“好像”,“仿佛”。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译:啊呀呀!多么高的山峰啊!例,“噫”、“吁”、“嚱”均为表感叹的语气助词,翻译时只要译一个就可以了,故可译为“啊”。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译:有什么简陋的呢?例,为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的语序为“有何陋”,“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置于谓语之前,无实在意义,故不译。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译:他懂

28、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从并把他当做老师。例,“也”是句中表舒缓语气的助词,无实在意义,故不译。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单音实词增补成双音实词 因古人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翻译时,用与文言词语相同或相近的现代汉语词语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补成双音节词。如: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译: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置在座位上。例,“受”、“璧”、“置”、“坐”,分别应译为“接受”、“玉璧”、“放置”、“座位”。人不涉难,则智不明。(2009 年高考湖南卷)译:人不经历磨难,智

29、慧就不明达。例,“涉”、“难”、“智”、“明”就可以分别译成“经历”、“磨难”、“智慧”、“明达”。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陶渊明桃花源记)译: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例,“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并补充为“妻子儿女”。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2008 年高考浙江卷)译:(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例“用”“幼”“君”“情”都要补为双音节词,译为“任用”“年幼”“君主”“心情”。(2)增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 文言文中常常承前、蒙后省略句子成分,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来。如:问之,(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则

30、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韩愈师说)译:问他们(为什么讥笑),(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相似,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例这里“则曰”的前面,承前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补出。根据上下文,这里省略的应是“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以(之)为轮。(荀子劝学)译:用火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例,这里介词“以”的后面省略了宾语,翻译时应该补上。即“以(之)为轮”。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的情况十分普遍,要结合前后文分析,看省略的宾语指代的是什么,在翻译时补出。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但如果(自己的)体力完

31、全可以到达(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就有理由讥笑(你),而自己(也)会感到悔恨。例,这个句子,根据前后文理解,应省略了一个分句,指的是“力足以至”的人却没有至,所以“人讥己悔”。故在翻译时应补出“而不至”之类的分句。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译:选取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例,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本例后一分句承前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一定要补译出来。沛公军(于)霸上。(鸿门宴)译:沛公把军队驻扎在霸上。赐之(以)彘肩。(鸿门宴)译:赏给他

32、一只猪腿。例、,分别在“军”和“之”后省略了“于”和“以”。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翻译时根据具体情况补出。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之)以入山。(2009 年湖北卷)译:(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例,“携”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一把刀和十个饼”,翻译时可译为“这些东西”,但一定要译出。(3)数词后面增加有关量词、分数的词语 古汉语中,多数情况下,数量、分数等表示的方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不用量词和表分数的词语,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如表物量,可补“个”、“只”、“把”等,如 表 动 量 则 补“次”“回”等。如: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33、殆有神护者。(归有光项脊轩志)译:项脊轩总共四次遭受火灾,能够不被烧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佑着吧。例,“四”是数词,用在动词前面,要补出与动作有关的量词“次”。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李密陈情表)译:祖终今年九十六岁了。例,“九十有六”后添加量词“岁”,译为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九十六岁”。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到的地方,还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例,“十一”是分数,“十分之一”。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古今不同,翻译时,应按现代的语法习惯调整。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等。(1)主谓倒置

34、主语后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如: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刘向晏子治东阿)译:你治理东阿是很好的啊!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译:你不聪明也太厉害了!以上两例都是主谓倒装句,“子之治东阿”、“汝之不惠”是主语,“甚善矣”、“甚矣”是谓语。翻译时应调整顺序,主语在前,谓语在后。(2)宾语前置 有多种情况,都应遵循现代汉语的说法,先说谓语或介词,再说宾语。最值得注意的是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的句子。翻译时按现代汉语的结构调整。助词“之”、“是”不译。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译: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例,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按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为“不知句读,

35、不解惑”。“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前置,不译。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晋国有什么满足的?例,“何厌之有”,翻译时将“何厌”放到“有”的后面,即“有何厌”。“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前置,不译。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2009 年浙江卷)译: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例,“不吾予”为宾语前置,翻译时要将代词宾语“吾”放到动词“予”的后面。译为“不肯给我”。(3)定语后置 借“之”和“者”使定语后置,常用“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结构。翻译时调整顺序。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例,“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6、,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翻译时把“利”放到中心词“爪牙”的前面。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找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没找到。例,“可使报秦”是修饰“人”的,即“可使报秦之人”。翻译时把定语“可使报秦”放到中心词“人”的前面。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苏轼赤壁赋)译: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合着节拍应和。例,“有吹洞箫者”修饰“客”,翻译时把“有吹洞箫者”放到中心词“客”的前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均可用“之”作助词,容易混淆。区别的办法是:宾语前置的“之”前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宾语),“之”后是动词(谓语);定语后置的“之”的前面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中心词),

37、但“之”的后面一定是形容词或能充当定语的词或词组。二者结构如下:宾语前置句:句读(名词,作宾语)之不知(动词),惑之不解(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定语后置句:爪牙(名词,中心词)之利(形容词),筋骨之强(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4)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非常普遍,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从它们所处的位置来讲,叫补语。但从内容上讲,它们实质作状语。翻译时要提到动词前面。如: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译:不受时俗限制(影响),向我学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译:比田里的农夫还多。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译: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也可译为:徘徊在斗宿和

38、牛宿之间。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2008 年高考江苏卷)译: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在上面例、例、例,“于时”“于余”“于南亩”“于江南”翻译时就一定要放到动词“拘”“学”“多”“就”前作状语,但有时,有些短语可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也可以不调,仍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如例。(5)文言文中的数词活用 文言文中,用于修饰动词的数词,有时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常常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有时在文言文中,数词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而现代汉语则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译:良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走十天

39、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译: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罐。例,句中“一”译为“一次”,“十”译为“十天”,并放到“跃”和“驾”的后面;例,句中“一”译为“一下”,并放到谓语“击”的后面。以上两例中,例如果按原文的顺序翻译为“良马一跳”。例译为“替赵王一敲瓦罐”,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应该在数词后加上量词,并放到谓语之后。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苏洵六国论)译: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败了它。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译: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来暗示项王。例中,“再”译为“两次”,并放到谓语“击”的前面;

40、例,“三”译为“再三”,并放到谓语“举”的前面。以上两例中,例如果按原文的顺序翻译为“攻打赵国再次”,例译为“举起暗示项王再三”,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应放在谓语之前。缩即是对文言文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的句子简化。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例句译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二)意译 对使用互文、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宜用意译。上下文各有交错省略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合并而完整达意,不可直译。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译: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例,将“秦”、“汉”两个作主语的朝代名词放到一起。主人下马客在

41、船。(白居易琵琶行)译:主人客人下马上船。例,如果我们译出的句子是这样:主人下马,客人上船。主人没有上船,如何“移船相近邀相见”?所以,要把同为主语的“主人”、“客”,同为谓语的“下马”、“在船”分别放到一起,再进行翻译。以下几例类推。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宫赋)译:燕、赵、韩、魏、齐、楚聚敛收藏的珠宝、珍奇、精品。通五经,贯六艺。(范晔张衡传)译:贯通五经六艺。这些句子的意义不全,要重新组合,相互补充,意译出正确的意思。组合时,把同一成分放到一起,再翻译。比喻修辞在翻译时要译出其比喻的意义。金城千里。(贾谊过秦论)译:坚固的城防方圆一千多里。例,“金城”,不能译为“金

42、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为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所以意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译:天下人像云一样地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地应和着他,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地跟随着他。例,“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我认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的交往呢?.例,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翻译时应该译出借代的本体。“布衣”指平民百姓身上穿的粗布衣服,也就代这些穿粗布衣服的人,译为“平民百姓”、“百姓”。类似的还有“缙绅”

43、代官员,“三尺”代法律或剑,“万钟”代高官厚禄等。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例,“丝竹”,本来是指丝线和竹子,这里用来代指丝线和竹子制成的弦乐器和管乐器,又因这些乐器能奏出音乐,故代音乐。又如“杏坛”代“教育界”,“朱门”代“富贵人家”,“社稷”代“国家”,“干戈”代“战争”,“桑梓”代“故乡”,“祝融”代“火灾”,“纨袴”代“富家不肖子”,“明眸皓齿”代“美人”,“笔墨”代“文章”,“而立”代“三十岁”,“陛下”代“皇帝”,“杜康”代“酒”,“丹青”代“史册”,“钟鼎”、“山林”代“在朝”、“在野”等。我们了解“对文”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可以利用它来推求实词的

44、词义,也可以用它来推求虚词的词义;可以由简单的词推求难以理解的词,还可以由学过的词推求未曾见过的词。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李密陈情表)析:根据“无”的意义,可以推想相应位置上的“鲜”也是“没有”的意思。全句可译为“既没有伯伯叔叔,也没有兄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序)析:据“兴国”与“亡身”意义相反,可推出“逸豫”的词义应与“忧劳”相反。全句可译为“忧虑操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必然的道理”。合叙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合在一起说,翻译时为了不发生误解,应分开叙述。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析:“兵革非不坚利也

45、”即“兵非不利也,革非不坚也”,可译为“武器不是不锋利,盔甲不是不坚固”。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析:“先后生于吾”即“先生于吾”与“后生于吾”,可译为“是在我之前出生还是在我之后出生”。阅读古文时,如果在正确理解词义及准确分析语法的基础上仍不能上下贯通地理解文意,则可以考虑古人在行文中是否运用了“错综”的手法。例: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析:“洌”是“清”的意思,若按原文的顺序将原句译为“泉水味香,酒液清洌”则显得不合事理。如果把“香”“洌”这两个词的位置互换一下,再翻译出来,上下文就贯通了。此句可译为“用泉水酿酒,泉水清洌香甜,酒味香醇”。我们可以根

46、据对偶及其类型和特点,从已知词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未知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从而很好地翻译出文言句子。例: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析:从“宇宙”可推想出“盈虚”应指事物的生长衰落、成败得失。在翻译时,应尽量保持原语句的对偶形式。此句可译为“天高地远,感觉到天地四方、古往今来没有穷尽;兴尽悲来,认识到事物的兴衰、成败与得失是有定数的”。状态、程度方面的夸张,仍译为夸张,前面加上“像要”或“快要”。例: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廉颇蔺相如列传)析:此句可译为“蔺相如拿着和氏璧退后站起来,靠在柱子上,愤怒得头发像要顶起帽子”。数量方面的夸张,可把数量词

47、换成表示“多”“高”“大”等的副词或形容词。例: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辞)析:此句可译为“下达了许多征兵的名册,每册上都有父亲的名字”。委婉,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例: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译:生下我才六个月,慈祥的父亲就去世了。析:“见背”是古人避讳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死”、“去世”的意思。我们翻译时就应该把它译出来。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译: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析:例,“结草”是化用古代报恩的传说。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

48、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使恩人取胜。所以应翻译为“报恩”。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元嘉年间,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草率出 兵,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仓皇失措。析:例,“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封狼居胥”也是一个典故,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大败匈奴,追到狼居胥山,封山而还。翻译时要懂得典故,译出典故所反映的意思。翻译为“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译: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析:例引用列子汤问中的典故,俞伯牙弹琴,钟子期能听出他是“志

49、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遂成知音。二、文言文翻译应坚持4个步骤(一)审 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翻译的文言文句,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地圈注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二)切 将文言文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逐一地加以解释。(三)连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四)誊 在逐一查对文言文句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以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卷上。在誊写的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50、,完成后面题目。(一)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徴。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51、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二)蹇 叔 哭 师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

52、;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设题角度:用“保留法”翻译下列文言文句子 1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 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4分)译文:_ 答案:这年夏天,楚成王派遣屈完到齐军中去(谈判),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齐侯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阵。2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3分)译文:_ 答案:(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设题角度:用“增删法”翻译下列文言文句子 3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 君之涉吾地也,何故?(4

53、分)译文:_ 答案: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即使)牛马发情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4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3分)译文:_ 答案:(你)必定死(在)这中间,我到那里收你的尸骨吧!5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2分)译文:_ 答案: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设题角度:用“替换法”翻译下列文言文句子 6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3分)译文:_ 答案:(我)用这些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克不下?7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3分)译文:_ 答案: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8穆公访诸蹇叔。(2

54、分)译文:_ 答案:穆公到蹇叔(这里)来询问(这件事)。设题角度:注意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9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4分)译文:_ 答案:(这样做)难道是为了我吗?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10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4分)译文:_ 答案: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11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4分)译文:_ 答案:如果您凭借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做城墙,把汉水当做护城河,(您的兵马)即

55、使众多,也没有用处!12晋人御师必于殽。(2分)译文:_ 答案:晋人一定会在殽山抵抗你们的军队。设题角度:关注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 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4分)译文:_ 答案:军队劳累,精力衰竭,远方的国家防备(我们),恐怕不可以吧?设题角度:关注词类活用现象 14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4分)译文:_ 答案:使军队劳累而来袭击远方(的国家),(我)没有听说过啊。15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4分)译文:_ 答案:郑国人派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如果秘密地派军队来,郑国国都可以得到。参考译文:(一)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

56、接着又去攻打楚国。楚成王派使节到齐军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即使)牛马发情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宫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

57、扎在陉。这年夏天,楚成王派遣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谈判),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阵。齐桓公说:“这样做难道是为了我吗?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齐桓公说:“我用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克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凭借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做城墙,把汉水当做护城河,(您的兵马)即使众多,也没有用处!”后来,屈完代表

58、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二)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派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如果秘密地派军队来,郑国国都可以得到。”秦穆公到蹇叔这里来询问这件事。蹇叔说:“使军队劳累而来袭击远方(的国家),我没有听说过啊。军队劳累,精力衰竭,远方的国家防备我们。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一定会有违背军纪不服约束的情绪。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明,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你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

59、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儿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人一定会在殽山抵抗你们的军队。殽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必定死在这中间,我到那里收你的尸骨吧!”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二、(2011安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19分)万贞文先生传 清全祖望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先生窃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一

60、日伯兄斯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义目试之,汗漫千言,俄顷而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告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年,遣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绛帐中高坐。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

61、不署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某书某卷某页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忧,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尝有他称也。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师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走

62、,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衿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不衿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惟恐失之,于讲会中惓惓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卒后门人私谥曰贞文。(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生欲豫焉 豫:参与 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 援:引用 C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爽:差错 D先生赎而归之 归:归还 解析:这里的“归”是使动用法,是“使回去”的意 思。答案:D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解析:C项,两个“

63、以”都是介词,“把”的意思。A项,前一个“之”是代词,代万斯同;后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前一个“因”是副词,“于是”的意思;后一个“因”是介词,可译为“经由、通过”。D项,前一个“乃”是副词,“才”的意思;后一个“乃”是副词,“竟然”的意思。答案:C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万斯同小时候十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目不忘,常 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 书,又经名师指点,终成大器。B万斯同受邀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不计名利,担 当修订审核重任;他学识渊博,目光敏锐,态度严 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C万斯同对经学有

64、精深的研究,应邀编纂礼学之书,贡献 很大;他为人也很低调,从不像别人那样炫耀自己,受 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敬重。D万斯同严词拒绝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遗余力地为困 顿者奔走,对失去人身自由者竭力相助,表现出刚正不 阿、看重情义的君子之风。命题分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析:A项,根据第一段内容可知,万斯同并没有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而是听他们讨论。他引起父兄重视,也是无意中的发现。答案:A 19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译文:_ _(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译文:_ _ 答案:

65、(1)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2)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参考译文:贞文先生名万斯同,字季野,浙江鄞县人,是户部主侍万泰的第八个儿子。年少时桀骜不驯,不肯规规矩矩地跟随几个兄长一道(学习上进),所到之处东西大多被他毁坏,几位兄长也不重视他。万户部想把他寄养在寺庙,不久因为他太顽劣,把他关在空闲房子里。先生看到书架上有明代的史书几十册,读后感到很高兴,几天就读完了;又看见有经学方面的书籍,全部读完了它们。他被放出来以后,就常常跟随在几个兄长后面,听他

66、们讨论学问。一天长兄万斯年在家中对几个弟弟进行考核,先生也想参加,长兄笑着说:“你懂得什么?”先生回答说:“看几位兄长所答对的内容,也容易参与。”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于是随便找出了些经书中的题目测试他,先生洋洋洒洒写了上千言,一会儿就完成了。大哥很吃惊,拿着他写的内容哭了,来告诉万户部说:“我几乎看错了我的弟弟。”户部也吃惊地说:“我几乎看错了我的儿子。”当天就替先生换上新衣服新鞋子,送他进入私塾读书。过了一年,请梨洲先生(黄宗羲)教授他学业,梨洲先生把他安排在绛帐中高坐(视为高足)。先生读书往往一目五行,如溃决的海堤,但他一直记住先儒的训诫,认

67、为无益的书没有必要看,无益的文章没有必要写,所以他对书虽然无所不读,但只是记住那些大要。康熙十七年,皇帝下诏征召博学的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推荐先生,先生竭力推辞才得以免荐。第二年,史馆修订明史,昆山徐元文学士邀请先生前往,当时明史馆中征召来的读书人,允许让他们享受七品俸禄,称为翰林院纂修官。徐学士想要按这个旧例来授予先生官禄,先生请求以平民的身份参与史馆工作,不在名字上加写官衔,不接受俸禄,史馆总裁答应了他。那些编纂修史的官吏的文稿完成了,都送交先生审核,先生审读完后,对侍者说:取来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应当补入;取来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应当参考校对。侍者按他所说的去做,没有丝毫的差错。明史稿五

68、百卷都是由先生亲自裁定,虽然这之后未完全按先生手定的旧稿,但还是以他的底本为纲要。他完全可以说是独立编写了一本书啊。先生刚到京城的时候,当时人们认为他的专长在史书上面,等到昆山徐乾学侍郎在家守丧,先生同他谈论丧礼,人们这才知道先生对经书也有很深的研究,侍郎因此请先生全面编纂有关五礼的书二百多卷。当时京师才俊像云雾一样聚集在一起,各自把自己的特长展示出来,而先生最为淡泊,但是从王公到一般的读书人,没有不尊称他为万先生的,而先生与别人往来,他自己署名只称作“布衣万斯同”,从来没有其他称呼。先生为人和顺而又大方雅正,但他性格耿直。原来的督师洪承畴的亲家正身居要位,就请求史馆对洪承畴投降的事稍微宽纵些,先生历数洪承畴的罪状来告诉他。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钱忠介公的儿子生活困顿,先生多次想替他谋取一官半职,最终也没有成功,但先生从没有感到厌烦。先生父亲的朋友冯跻仲侍郎的几个儿子被没收财物,到勋卫家为奴,先生赎回他们并让他们回家。先生从不意气用事,不做声援别人的事,尤其喜欢奖励推荐晚辈,唯恐失去有才能的人,在讲会中念念不忘多次致意,大概他是亲自去施行的君子啊。先生死后门人私下给他的谥号叫“贞文”。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