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BANKUAIYI 01专题一 “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 高考怎站位1高考为何考2高考考什么3高考怎么考4专题跟踪检测5返回返回通晓知识关联 返回明确主旨线索 线索(一):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 随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我国开始出现了早期国家制度。王位世袭制使最高政治权力由“禅让”变成“世袭”,它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返回线索(二):君主专制体制的发展 秦朝建立了以皇权为中心的君主专制体制,历经汉魏、隋唐至宋元,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直至明初废除丞相,清朝设立军机处,皇权不断强化,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2、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返回线索(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 秦朝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后世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返回线索(四):选官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都是围绕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的目的而变化的,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返回返回从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来看:宗法制在当今社会的历史遗存中仍与我们周围
3、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家谱”的升温、弘扬传统文化中“孝道”等;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所铸就的历史辉煌让世界为之瞩目,这暗合了时下“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热点问题返回从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包括机会公平在内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包括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维护和增强全国统一高考在人才选拔培养中的核心地位,清理规范各类特殊招生形式。”这与古代科举制所蕴含的公平、公正理念相吻合;再比如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成立,这与古代监察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密切相关,体现了历史学“鉴古知今”的价值所在返回从近三年的高考命题点来看:为后世社会许多文化现象起到奠基作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汉魏时期的
4、制度沿袭、商品经济繁荣所引起的唐宋制度变革、社会转型视野下的明清专制强化等是本专题的热考点。在备考重点关注的同时,更应把知识与当下的社会热点和历史学术热点相结合,在全球视角下认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和独立性,从而形成历史思维的新高度返回返回01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返回隐性时空夏商西周:王位世袭制、早期国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贵族政治春秋战国:王室衰微、卧薪尝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围魏救赵、礼崩乐坏、变法运动素养热词夏商西周:神权色彩浓厚的早期政治;“家国同构”的西周体制;初步形成的民族国家统一意识;春秋战国:群雄逐鹿的纷争;变法图强的运动;集权政体的雏形;国家统
5、一的趋势返回基础小题验知返回1(2019江苏徐州考前模拟)春秋时期,楚、秦、晋等国在新扩张的土地上设置县,战国晚期,“县”已经成为各国较为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这一变化表明()A贵族特权已被完全剥夺B诸侯国强化对地方管理C中央集权制度已经确立D诸侯争霸战争逐渐平息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中央直接任命,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故选 B 项;A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A 项;中央集权制度已经确立是在秦朝,与材料“战国晚期”不符,排除 C 项;战争逐渐平息与材料中“春秋时期”“战国晚期”“新扩张的土地”不符
6、,排除 D 项。答案:B 返回2(2019安徽合肥三模)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这说明当时()A君主专制政体不够完善B原始民主遗存尚有影响C公众舆论决定国家事务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解析:由材料可知,民众言论会对政治产生重要影响,故 B项正确;A、D 两项材料未体现;C 项“决定”说法错误。答案:B 返回3商人尚鬼,认为鬼神主宰万事万物,唯有商王能受其感应;周人则认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一解释意在说明()A新政权统治的合法
7、性B商人的主要活动就是祭祀C商人从未实行过德治D宗教迷信是商灭亡的根源解析:周人认为天命无常,只选有德,顺应民意,民意即天命,其目的在于说明武王伐纣是顺天应民和新政权的合法性,故选 A 项;商人尚鬼并不等同于商人的主要活动就是祭祀,排除 B 项;“从未”说法绝对,排除 C 项;宗教迷信是商灭亡的“根源”违背史实,商亡于暴政,排除 D 项。答案:A 返回4(2019四川乐山三模)周代“雅乐”实际上是西周的京畿之乐,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阶级中去,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雅乐”的传播()A推动了文化认同 B实现了思想统一C加强了中央集权D孕育了宗法制度解析:据材料“
8、西周的京畿之乐,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阶级中去”“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可知将周的文化向全国推广,促进全国范围内文化的认同,故选 A 项;宗法制早在夏商时期就已出现雏形,排除 D 项。答案:A 返回拓展认知提能返回1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1)在疆土方面,夏商周凭借自己正统的地位和强大的武装,采取分封、册命和武力征服的手段,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初步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活动疆域,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打下了基础。(2)在经济上,生产工具从骨器、蚌器、石器发展到铸造完美的青铜器;农业生产得到较大的发展;商品经济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以都邑为中心的
9、商品生产和交换市场及比较统一的货币,使社会生活有了较大的发展。返回(3)在政治上,确立了以君主为核心的王权专制,在父系大家族的基础上,以宗法制度为主体,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的政权机构,并划分明确的等级,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地把持各级政权。这种宗法和等级制度长期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4)在思想领域,形成宗教神学思想体系,将天说成是自然与社会的主宰,以证明王权神授,论证自己的统治是合理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并且利用宗教观念来配合暴力统治;同时,根据宗教祭祀仪式演化出“礼”,作为制度、思想、行为的规范,逐步发展成为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礼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
10、社会的发展。返回(5)在行政管理上,国家行政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以王为首、分封诸侯的贵族政体;建立了一套以中央为内服官(在王国直接统治区内为王室服务的官)、以地方为外服官(在王国直接统治区外分封的诸侯和为诸侯服务的官)的内外服官体系;建立了适合奴隶制国家特点的,有关培养、选拔、任免、爵命等级和退休养老等方面的官员管理制度。凡此种种,对后世行政制度的发展变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返回2分封制实施的原因和深远影响(1)实施原因西周去古未远,氏族社会遗迹甚深,血缘宗亲纽带对维系国家统治至关紧要,血亲分封是确保宗周社会稳固的不二法门。周人落后,为控制先进的东方的土地人民,只得保存各地的氏族统治,与这些氏
11、族势力分享政治权力、经济利益。周天子力量强大,西周时王室拥有重兵。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等级制相为表里,彼此匹配,形成完整的礼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西周封建的根基和前提。返回(2)深远影响积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家族内部及家族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力的发展,使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同时扩大了统治区域。打破了殷商时代各方国聚族而居的血缘政治状态,为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华夏族的生长聚合。返回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下,被分封的诸侯国将以商周为中心的核心文化传播到了各地,将各地的四夷文化融合统一为中原文化,促进了中国早期中华文化的形成。
12、消极方面:通过分封建立起来的是一个用宗法血缘关系维系的政治军事同盟,各诸侯国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较强的离心力,王室实力一旦衰弱,就必然形成诸侯割据局面,危及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再者血缘关系也会随着世代的交替而疏远。返回3全面认识宗法制的影响(1)对西周统治:保证了西周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王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2)对封建政治: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影响了古代对列祖列宗的崇拜。形成了“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3)对社会习俗:影响了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建立。形成了民
13、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以及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返回(4)对思想观念: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严格的伦理范式,“忠”“孝”观念深入民心。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美德。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批忠孝之士。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阻碍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返回4对“家国同构”的深度认识(1)含义: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
14、权家长制。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国同构”的格局下,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返回(2)影响积极影响在政治上促成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定结构,将封建政权的“合法性”建立在情感基础上,历数千年而不绝;合在一起,家旺与国兴,和衷共济;在经济上将家庭利益与集权利益紧紧地结在社会秩序建构方面,家庭模仿统治机关,一切统治机关模仿朝廷,形成多重合力;在道德建设与维护方面,家庭承载最重要的责任,家教宽严与
15、否成为治国者考量人才善恶能庸的标准消极影响造成了君主无任何约束的“家天下”,封建宗法制保证拥有绝对权威的君权永远掌握在自己一家一姓之中;弱化了社会力量,阻碍了家庭独立观念的形成,以家庭为基本元素的社会处于软弱和分散状态,缺乏活力和凝聚力;促进了政治伦理化,政治的独立发展受到影响,缺乏对政治本质的真知灼见返回5早期政治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1)早期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具体包括:中国早期的“公共权力”到西周的“天下共主”再到秦朝的“个人独裁专权”趋势。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的“分封制”再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商朝的“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到西周
16、的“礼乐制度”再到秦朝“焚书坑儒”为代表的思想控制。返回(2)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在吸收前代制度精华的基础上创立的,发展完善了前代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返回02汉魏时期的制度沿袭与创新返回隐性时空秦汉: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郡国并行制、推恩令、中外朝制、刺史、察举制、外戚干政魏晋:九品中正制、门阀政治、三省体制素养热词秦汉:“大一统”民族国家的建立;日趋完善的官僚政治;汉承秦制的“损益”;魏晋:频繁更迭的政权;分裂对峙的政局;门阀士族的兴衰;三省体制的创新;民族融合的发展返回基础小题验知返回1(2019福建三明二模)秦统一后,秦始皇“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收天
17、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他还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这些举措的目的是()A强化北方防务 B打击强宗富豪C防止割据再现D建立专制皇权返回解析:材料中提到的措施有:一是迁徙“富豪”,二是收缴兵器销毁,迁徙地和销毁地都是首都咸阳,三是在原六国“坏城郭”“通川防”,前两个举措的目的是“以弱天下之民”,打击富豪,第三个举措的目的是“夷去险阻”,防止强宗成为反秦的据点或屏障,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故选 B 项;首都咸阳虽据北方,但前两个举措的目的在“以弱天下之民”,不在防务,排除 A 项;防止割据再现是第三个举措的目的,不符合前两个举措“弱民”的目的,排除
18、 C 项;三个举措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目的是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建立专制皇权,排除 D 项。答案:B 返回2“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A等级制度日趋固化B监察体制正式形成C创立官僚政治体制D郡国并行体制终结解析:依据题干“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建立,取代了以前的贵族政治,官僚体制建立,故选 C 项;A、B 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郡国并行制在西汉出现并逐渐消
19、失,排除 D 项。答案:C 返回3(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两汉时期,选官实行乡举里选的察举制。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据此可知,九品中正制()A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B导致世家大族垄断了政权C否定了地方官员的特权D注重思想品德和知识水平返回解析:由材料中,从察举制时的“乡举里选”到九品中正制时的必须由“中央任职的官员”担任可知,九品中正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故选 A 项;由“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大中正官,得不出是世家大族垄断的结论,排除 B 项;九品中正制这一规定只是否定了地方官员向中央举荐官员的权
20、力,并没有否定地方官员的其他特权,排除 C 项;九品中正制重视的是门第,排除 D 项。答案:A 返回4(2019湖北八市联考)曹魏中正定品任官的政策虽从形式上来说是汉末“乡举里选”的翻版,然其实质却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它既是名士大族控制士人的方式在国家用人制度中的反映,又是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可见,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A力图把选举权由地方收归中央B导致专制皇权不断走向衰落C有利于从地方选拔高素质人才D难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返回解析:汉末“乡举里选”选官的权力在地方,据材料(九品中正制)“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和“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表明它是力图把选举权
21、由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的重要举措,故选 A 项;皇权涉及皇权和相权的关系而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且材料强调九品中正制的积极性,排除B 项;据材料“名士大族控制士人的方式在国家用人制度中的反映”说明选人受到世家大族的控制,排除 C 项;材料“是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说明一定程度加强中央集权,排除 D 项。答案:A 返回拓展认知提能返回1周秦之变项目西周秦朝生产技术石器、木器、骨器,少量青铜器铁犁牛耕土地制度土地国有井田制土地私有耕作方式千耦其耘小农经济阶级关系贵族、平民、奴隶地主、农民社会结构血缘社会君臣社会地方治理分封制郡县制国家结构分权中央集权统治方式贵族政治官僚政治治国思想王道:德政霸道:法
22、家返回2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历史特征(1)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基本形成,并且经历了多次社会动荡的历史考验而愈益完备。以丞相为统领的中央王朝百官公卿制度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管理形式逐渐完善。选官制度的进步,满足了行政体制的人才需求,也促进了社会不同等级的流动。社会各阶层的国家意识有鲜明的文化表现,特别是士人的参政议政热情有新的提高。返回(2)以农耕经济和畜牧经济为主体形式,包括渔业、林业、矿业及其他多种经营结构的经济形态逐步走向成熟,借助交通和商业的空前发展,各个基本经济区互通互补,共同抵御灾变威胁,共同创造社会繁荣,物质文明的进步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3)
23、秦文化、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区域文化因子,在秦汉时期经长期融汇,形成了具有统一风貌的汉文化。儒学正统地位的建立和巩固,国家教育体制的逐步健全,成为适应专制主义政治需要的文化建设成就的重要标志。社会普遍的文化资质有所改善。儒学道德倾向在民间形成了普及性的影响。返回3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1)政治上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以削弱王国势力,另外打击豪强地主势力,将他们迁往关中,就近监视。改革官制,加强皇权:设立中外朝,借此削弱相权;设置十三州部刺史,借此抑制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加强皇帝保卫和军事防御;实行察举制,用考察加举荐的方式选拔官员。返回
24、(2)经济上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均输平准、盐铁专卖、“算缗”“告缗”等经济政策,打击私营工商业者;同时加强对土地制度的管理。(3)文化上独尊儒术,文化专制: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主,杂以阴阳五行及法家某些思想,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根据,逐步确立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兴办太学:扩大儒学教育。返回4汉朝官僚体制的特点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功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
25、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返回5.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1)丝绸之路的开通历史条件:汉朝大一统的局面形成和汉代经济的繁荣奠定了政治经济基础;张骞通西域,沟通了中原同西域的关系,加强了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西域都护的建立是丝绸之路开通和畅通的保证;西汉造船业发达
26、,航海技术比较成熟。意义:促进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使中国外交更活跃,范围也更大,中国外交开始走向世界。加强了欧亚几个文明地区之间的联系,使中国文化开始影响世界,世界优秀文明也开始融入中国。返回(2)对外关系的特点以商贸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并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与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流频繁,对东方文化影响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入欧洲。中国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汉代文明先进,对世界影响深远。返回03唐宋时期的政治变革返回隐性时空隋
27、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藩镇割据、节度使宋元:参知政事、枢密使、转运使、二府三司制、行省制、王安石变法、文人政治素养热词隋唐:封建盛世的制度创新;相对公平的科举取士;“以礼入法”的思想演变;藩镇割据的动荡局面;宋元:并立的民族政权;叠层的政治架构;开放的文人仕途;活跃的议政氛围;全新的地方体制返回基础小题验知返回1(2019广西桂林、贺州二模)唐太宗时期,26 位宰相中三人具有科举出身,高宗朝 41 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已增至 13人,玄宗开元年间 27 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多达 18 人,高级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于进士。这反映出唐朝()A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B皇权专制体制迅速强化C官僚集
28、团的精英化趋势D科举成为做官唯一途径解析:材料体现了高级官僚出身于进士的越来越多,故 C项正确;A、B 两项内容材料未涉及,D 项“唯一”说法太绝对,均排除。答案:C 返回2(2019江苏苏锡常镇二模)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限制势家与孤寒竞进”,同时“严防考官营私、考生作弊”,全凭经义、诗赋和策论取士,个人的知识才能在科举考试中占了主导地位。由此可知,宋代科举()A提高基层官员地位 B提升用人取士信度C推动词曲文学发展D引领科学研究风气解析:题干“不问家世作弊”,体现了取士的公平公正,故选 B 项;题干没有体现基层官员地位变化,排除 A项;题干没有体现词曲文学的发展,排除 C 项;科举忽视科
29、学研究,排除 D 项。答案:B 返回3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徵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这表明当时()A官僚体制尚可制约皇权B三公制度发展到达巅峰C门下省掌控最高决策权D科举制提升了官员素质解析:据材料“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可知门下省对皇权形成制约,故选 A 项;材料只涉及太宗时期,没有和其他时期形成对比,无法得出发展到顶峰的结论,排除B 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门下省负责审议,排除 C 项;材料与科举制无关,排除 D 项。答案:A 返回4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命百官“议立三省、定内外官”,后决定实行一省制,废除了唐宋以来的三省并立
30、制,只设中书省,使之成为“外取信于行省,内责成于六部”的中枢机构。与唐宋相比,元代中书省的设立()A标志着集权政治的日趋强化B反映出明君贤相的理想愿景C表达了精简机构的政治诉求D有利于中央机构的不断完善返回解析:由材料“实行一省制内责成于六部的中枢机构”可知中书省成为上承天子,下总百司的最高行政机关,最高统治者通过控制中书省以加强君主专制,故选 A 项;材料强调君主专制的加强而非君臣关系,排除 B 项;中书省的设立意在加强皇权而非精简机构,排除 C 项;由材料“废除了唐宋以来的三省并立制”可知不利于中央机构的发展完善,排除 D 项。答案:A 返回拓展认知提能返回1隋唐的制度创新(1)政治制度:
31、三省六部制完善了封建官僚机构,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2)经济制度继续完善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返回(3)军事制度府兵制有利于巩固边防和加强中央集权。募兵制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4)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上:制定了以儒为主,以佛道为两翼的文教
32、政策,这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入仕的制度上:开创了科举取士,打破门阀士族的垄断,使寒门学子走上为官之路。返回2宋代的历史地位从生产关系的变化看宋代是从庄园农奴制向地主租佃制转变的重大转折时期。表现在:通过“不抑兼并”的政策,使土地进一步集中到大地主手中,从而使租佃制盛行从经济观念的演变看宋代是商品经济观念发生转折的时期。经济领域的成就是这种观念的具体体现,如东南沿海经济地位的上升等从学术思想的变化看宋代是从传注之学向义理之学的转变时期。即由“注解、阐述”经典著作,转向探求事物本原、阐发个人观点的方向,表现在理学的出现与发展从政治体制的演变看宋代是从“皇权吏员”体制向“皇权士大夫”体
33、制的转型时期。表现在部分士大夫与官员合体的现象,如王安石、范仲淹等返回3对科举制的全面认识(1)特点贤能治国,为我所用科举考试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儒家经义为主,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都秉承着儒家传统教义,兼备治理国家、建设国家的能力标准客观,竞争公平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方式获得官位,考试内容是固定的儒家经义,统一根据考试成绩去录取优秀人才,科举考试时间固定,这些体现了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立法保护,稳定延续科举制是国家自上而下进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由国家推动运行的,因此它有立法保障,受到政府保护返回(2)影响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否定特权制度,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内核和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阶层的
34、流动和转化推动文化发展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促进了传统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崇尚人文、教育的社会风气巩固国家统一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适应了“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推动世界文明选才方式在唐朝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被西方国家吸收并改造成为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返回消极影响重才轻品选拔人才有时过于重视才学标准,忽视品德,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官本位社会的发育;科举文化所孕育而成的官场文化,至今仍有消极影响禁锢思想强化儒家的正统地位,培养封建奴仆,禁锢了人们的
35、思想发展;抑制了科技进步、新知识、新学科的产生和发展返回4北宋精致的分权制衡(1)为防范军人,采取“兵权宜分”的策略把全国各地地方军队中的精兵悉数搜罗到中央,编入禁军,在首都地区驻扎,被皇帝直接掌控的禁军成为宋朝国家唯一具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禁军的最高统帅机构,从宋初的两个变成了三个,最高军事将领的级别也随之降低。禁军三衙只有管理军队的权力,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调动军队,必须要枢密院的兵符,而枢密院的长官从来都不是军人。用非军人来牵制军人。实行“更戍法”:从中央派禁军来守边境禁军以500 人为单位、以半年到一年为通常期限,轮流守边。返回(2)中央权力的分割宋朝的中央政府是“三权分立”的,行政、
36、军政、财政分别由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三个机构管理。中书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宰相府。但是,宋朝的中书不管军政,也不管财政。枢密院的级别比中书略低,三司更低,但是,这两个机构的长官都是直接向皇帝负责的。御史台和谏院,前者负责行政监察,后者专司舆论,皇帝的错误、朝政的缺失,御史台和谏官都可以提出批评。御史台和谏官的活跃让宋朝政治一度呈现出积极的状态,这是一种宝贵的自我纠错机制。这种纠错制度客观上起到了对皇权的制约作用。返回(3)地方权力的制衡宋朝政府从中央派出文官去管理州政。文官知州,没有兵权,难以形成割据隐患。设“通判”辅助知州处理政务。知州发布的公文,需要跟通判联署,所以通判对知州一定程度上构成了
37、制约。返回5宋代的文官政治(1)形成原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仕进的机会,使科举考试向整个社会敞开了大门。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返回(2)评价积极: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
38、;宋代文官制度使书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均甚发达。消极: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返回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开明性(1)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具有开明性选官任官的权力并不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都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完成的。例如,汉代察举制以孝廉为标准,通过乡举里选、中央政府策问考核等程序选拔官员;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按照标准划分品级,按照品级的高低来选官。无论是汉代的察举制,还是后来的九品中正制,其标准都是依据地方舆论和公共意见,而不是皇帝个人的意志,这就体现出一种开明性。返回(2)某些决策方
39、式也具有一定开明性体现最明显的是在唐朝。唐朝皇帝发布的命令叫作“敕”,但是这个“敕”其实只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起草敕令的是中书省的中书舍人,皇帝在敕令发布前“画敕”即同意,此后敕令还需经过门下省给事中审核,如果门下省不同意此敕令可将其批注送回,这称为“封驳”。由此可见,唐朝皇帝下发一道命令的审核程序如此严密和复杂,也体现了唐朝君主专制统治下的开明。中国古代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实质上是通过分散宰相的权力来加强君主专制,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民主,但可以说是“皇权之下的民主”。返回0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返回隐性时空废丞相、设内阁、厂卫制度、八股取士、督抚制度、军机处素养热词走
40、向顶峰的君主专制;渐趋衰落的封建制度;时隐时现的盛世危机;现代中国版图的奠定返回基础小题验知返回1(2019江苏南京三模)有学者认为,明中后期实际上形成了皇帝、内监、内阁的三角权力关系,皇权成为官僚利益的仲裁者这一角色,因此不再需要事必躬亲,甚至明中叶后在中央决策体系中皇帝已成为一种“垂拱而治”的模式,故此明代皇权“受制于臣下之多,也是历代不多见的”。该学者认为明中后期()A皇权受到运行机制的制约B实现了权力的分权与制衡C政治的黑暗腐朽持续加强D君主专制不断的得到加强返回解析:材料“明中后期实际上形成了皇帝、内监、内阁的三角权力关系”“受制于臣下之多,也是历代不多见的”表明明朝中后期,皇权受到
41、运行机制的制约,故选 A 项;中国古代皇权至高无上,排除 B 项;材料表明明朝中后期皇权受到运行机制的制约,没有涉及到政治的黑暗腐朽持续加强,排除 C 项;材料表明明朝中后期皇权受到运行机制的制约,不是强调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排除 D 项。答案:A 返回2清初皇帝用奏折的形式与总督、巡抚这一级封疆大吏建立直接的统辖关系,后来总督、巡抚的属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有了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的权利。这一改变()A遏制了地方官僚腐败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限解析:材料并未反映官僚的腐败现象,排除 A 项;材料中说明的是中央对地方官吏的管理,不能体现出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 B
42、项;材料反映的是皇帝对地方的管理由总督、巡抚到地方的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有了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的权利,说明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选 C 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扩大了地方行政权限,排除 D 项。答案:C 返回3(2019广东惠州第三次调研)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A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B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返回解析:材料“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单一监察制度体系”表明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主要体现在由复合性体系到
43、单一性体系的演变,由监察政府、皇帝到只监察政府,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故选 D 项;材料体现的是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与缓和官员内部的矛盾无关,与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无关,排除 A、B 两项;材料未涉及中央行政机构分工明确,简化手续,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无关,排除 C 项。答案:D 返回4(2019福建泉州二模)明朝前期,内阁成员大多是资历浅、品阶低的官员,对皇帝的旨意绝对服从。明朝中后期,内阁成员中有不少资历深、品阶高的元老,对皇帝的决策形成严重制约。不少皇帝采取“打老提新”的手段,频繁更换内阁成员,却始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这说明了明朝()A君权与相权矛盾不断激化B君
44、主专制程度不断强化C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D专制皇权不断受到挑战返回解析:由题干中“明朝中后期无法改变这种局面”可知皇权受到牵制,故选 D 项;明太祖朱元璋已经废除宰相,排除 A项;题干意旨与 B 项刚好相反,排除 B 项;题干强调的是君主专制演进情况,而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 项。答案:D 返回拓展认知提能返回1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制度、军机处的设置则是新发展。(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
45、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3)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返回2明清时期加强对地方和边疆治理的制度创新(1)加强对地方权力的分割,使其各有其主,相互制约,是明清地方治理的指导思想。明代改中书省为三司制度,承宣布政使司掌管民政、财政;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提刑按察使司主管刑狱,三者相互牵制,互不统属。(2)进一步完善地方掌管的任期年限和各种回避制度。明朝规定地方官任满三年必须离开。在回避制度上,形成亲属回避、籍贯回避、
46、职务回避和科举回避等多种回避制度,防止地方“割据”势力形成。(3)进一步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制度创新。如明代的土司制度、清代的改土归流、金瓶掣签制度等。用武力把台湾纳入中央的统一管理之下等。返回(4)加大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力度。清朝平定三藩叛乱就是最有力的例证。上述制度创新,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的历史趋势。与此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返回3明清时期中外关系的特点(1)明朝对外政策趋势:在整体上是趋向保守。由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开放),到转向闭关锁国,失去了对外交流主动性。清朝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妨碍了中西之间正常的科技、思想、文化交
47、流,不利于中国的发展。(2)传统的对外关系(贸易)达到鼎盛。郑和下西洋使中国古代以加强双方友好往来,传播中华声威为目的的官方中外关系达到最高峰。(3)出现华侨潮,促进了南洋的开发。返回(4)矛盾日趋尖锐,甚至发展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斗争。如戚继光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康熙帝阻止了沙俄在黑龙江流域的扩张。(5)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东来,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如徐光启翻译了西方的科学著作,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6)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处于贸易顺差。(7)经济文化交流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返回4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三种模式(1)转移法
48、汉代的中外朝制度过程:汉武帝时,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这样,在宫廷内逐渐形成了新的决策机构中朝,由尚书、侍中、常侍等组成中朝之职。以丞相为首组成的官僚机构则逐渐成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外朝。作用:中朝参政是朝廷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它加强了皇权对国家各方面的控制,而且大大精确了中央决策的内容,使工作效率得以提高。返回(2)分权法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牵制,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49、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返回(3)非制度化明朝设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体系完整模式固定内阁大臣的选拔,一般从六部尚书或吏部侍郎等重要职位上选拔。阁臣不仅兼任六部尚书,而且兼署都察院,从而直接控制了部、院,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内阁中枢体制内阁与司礼监微妙制衡在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监有批朱权。二者相互制衡,大部分时候维持着微妙的平衡内阁斗争激烈首辅与其他阁臣往往没有明确的权力职责划分,权力
50、、地位差距非常之大,以至于各阁臣往往为夺取、维持首辅地位而相互倾轧斗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政局的不稳内阁的演变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意志皇帝始终牢牢把持着国家的最高权柄,内阁不仅要受到皇帝亲信司礼监太监的牵制,更始终屈服于皇权的重压之下返回清代军机处的特点:简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人员精干速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后直接交相关部门执行,减少了中间环节,办事效率较高密地处宫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机密性能强,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非正式军机大臣全为兼职,由皇帝临时任命,没有制度上的保证,军机处始终不算正式衙门返回5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层级嬗变规律中央集权是推动地
51、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央行政制度的补充,地方行政层级调整必然受中央集权变化规律的影响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县级的相对稳定性表现在自秦国推行郡县制以来,任何朝代的基层政区都是县,也从来没有被取消过财政改革是影响地方行政层级嬗变的重要因素首先表现在财政是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重要内容,其次表现在财政是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返回返回高考小题悟道返回1(2019全国卷)据学
52、者考订,商朝产生了 17 代 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 11 代 12 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命题者说在长度上立意从商到西周近千年的王位世袭制度设置经典词语“反映”出考查核心素养历史解释能力返回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商朝“17 代 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西周产生了 11 代 12 位王”,根据所学西周宗法制可知,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故 A 项错误,B项正确;君主寿命长短,与王位继承方式没有必然关系,故 C 项错误;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强调血缘关系,非弱化血缘纽带关系,故 D 项错误。答案
53、:B 返回2(2019全国卷)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 40 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 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命题者说教材之外“皮币”教材没有涉及教材之内主题还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微言大义国家统一返回解析:由材料可知,汉武帝将“皮币”定价为 40 万钱一张,而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 万钱,因而诸侯王置办一张“皮币”就得花费较多的收入,这从经济上削弱了诸侯的实力,故 C 项正确;“皮币”不是货
54、币,因而制作“皮币”不是对货币进行管理,故 A 项错误;制作“皮币”是经济手段,非文化教育措施,无法确立思想上的统一,故 B 项错误;制作“皮币”并规定诸侯王参加献礼必须购买“皮币”,不能直接实现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故 D 项错误。答案:C 返回3(2019全国卷)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命题者说考点切入传统战国水利工程的修建注重素养考查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的唯物史观引领社会价值国家治理返回解析: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不断增强,
55、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国家,国家组织能力强,能够集中物力、财力和人力办大事,故选 D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制)走向瓦解,故 A 项错误;战国后期铁制生产工具普及,对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起了重要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而不是物(工具),故 B 项错误;当时的交通落后,C 项排除。答案:D 返回4(2019全国卷)“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 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命题者说考查知识主干宗法制的影响材料设问简单引用名人名言,设问直接明了前因后果已换宗法制是该思想产生的渊源,该思想就是宗法制
56、的影响。明问渊源,实考影响返回解析:根据材料中“孝”“礼”“乐”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规范了礼乐秩序,故 A 项正确;禅让制是政权交接方式、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察举制是选官制度,三者均与规范社会行为没有必然关系,排除 B、C、D 三项。答案:A 返回5(2019全国卷)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 120 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命题者说考查主干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问题知识拓展募兵制教材未涉及素养彰显选拔学科素养丰厚人才返回解析:北宋实行募兵制,待遇优厚而且人数众多,这会耗
57、费国家大量财力,加重政府财政负担,故 A 项正确。答案:A 返回6(2018全国卷)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返回命题者说注重基础以教材中涉及的藩镇割据作为命题依托视角独特不是考查藩镇割据对中央集权的威胁,而是考查对维系唐朝统治的客观作
58、用发散思维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注重论从史出,形成历史品质,提升史料实证能力返回解析:表格内容反映出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中原型、边疆型与东南型的藩镇中的官员都由朝廷任命,上供或少上供赋税,说明这些藩镇承认唐朝中央政府的统治;从这些藩镇的功能“防骄藩”“守边疆”“防盗贼”看,可知它们延续了唐朝的统治,故 D 项正确;表格内容反映了藩镇赋税是否上供,但不能说明藩镇控制朝廷财政收入,故 A 项错误;表格内容无法反映出藩镇间的战争(攻伐)情况,故 B 项错误;从表格中的藩镇情况来看,大部分藩镇有财权,而且河朔型藩镇拥重兵,有兵权,并有官吏任免权,说明“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并不都维护中央的权威,故 C
59、 项错误。答案:D 返回7(2018全国卷)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返回命题者说材料浅显以商汤仁德能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创设情境,没有任何阅读障碍意韵深远由商汤对四面围猎的态度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聚焦立德树人,彰显历史积极育人的价值导向暗含热点题目暗含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念返回解析:材料中,商汤将意在将鸟兽赶尽杀绝的罗网“
60、去其三面”,即放鸟兽一条生路,体现了他的仁德之心,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得以灭夏建商。再根据设问“意在说明”,联想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即说明历史兴衰的规律,以警示后代统治者,故 A 项正确;夏商时期农业已经有所发展,所以捕猎不再是主要经济活动,故 B 项错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虽然符合材料内容,但不是史记中这一记载的本意,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资源争夺,故D 项错误。答案:A 返回8(2018全国卷)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
61、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返回命题者说直来直去的历史现象议政机构改名,议政人数增加,议政人员更替层层深入的历史认识议政人数增多,更替频繁熟悉朝政的人数不固定相权被削弱皇权加强纵横转换的历史思维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政府的政策和措施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加强皇权,维系统治返回解析:从材料可知,武则天通过改革中书、门下二省官制,使得低品级官员也取得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的资格,从而使“宰相数量大增”,再通过频繁更替宰相,来分散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从而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 C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际
62、上中书、门下的权力被分化,统治者的目的是巩固自身统治,故 A、B 两项错误。由材料中“宰相数量大增”“更替频繁”可知,宰相权力被削弱,故 D 项错误。答案:C 返回9(2018全国卷)下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返回命题者说注重时空观念以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宰相祖辈的任官情况为命题材料强化比较能力通过对表格中数据的分析,联系宋代科举制的发展进行解读呼应社会热点从公正、公平
63、的角度看待历史上科举制对社会阶层流动的作用返回解析:从材料图表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宰相中祖辈无官职的占据三分之一以上,南宋时期,这一比重增加到一半以上,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发展,为平民身份的人能够跻身社会上层创造了条件,从而导致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宋代宰相中世家大族的比重降低,说明其影响减弱,故 A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宰相的出身,没有涉及宰相权力的大小问题,故 C 项错误;科举制的功能主要是选拔有利于统治阶级统治的人才,这一功能没有弱化,故 D 项错误。答案:B 返回10(2017全国卷)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
64、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命题者说传统考点考出新意走出分封制的常规考点(内容、特点、作用等)传统考点考出深度考政治对文化的影响,考学生的逻辑推理判断能力返回解析:根据材料“河南”“山东”“北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分封王族成员,使得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蕴,这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的形成,故 A项正确;周不存在君主专制,B 项排除;C 项错在“直接控制”,排除;材料并未体现“世袭特权”,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答案:A
65、 返回11(2017全国卷)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返回命题者说材料传统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的统计角度新颖不是传统的考查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是考查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呼应热点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隐性切入,考查汉武帝的大一统,折射出国家的统一返回解析:结合表中信息可知,从汉高帝到汉武帝时期,郡级政区由 15
66、 郡发展为 108 郡、国,这一变化反映了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王国越分越小,地方郡、国数量增多,意味着封国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解决边患危机创造了条件,故 C 项正确;诸侯国与中央矛盾在汉武帝时期得到基本解决,故 A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排除 B 项;D 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答案:C 返回12(2017全国卷)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 述出 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
67、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返回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命题者说学术研究 判断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对同一事件历史叙述的真实性素养立意 在特定时空限制下,史料实证在史学研究中的应用和甄别角度创新 考查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认识历史以及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的能力返回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概括史料对唐军与薛举作战记载的共性唐军“败绩”,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对李世民有两种称呼:“秦王”“太宗”,因此不能断定李世民是
68、否在成为皇帝后与薛举战于泾州,A 项不准确;四则材料中仅有一则提到刘文静,并且其身份是将领而不是主帅,B 项不准确,排除;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则指出作战失败是由于唐太宗生病,但这一记载在其他三则材料中并未出现,排除 D 项。答案:C 返回13(2017全国卷)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命题者说全新的情境创设古代史书修撰的发展变化(私家撰著官修史书)传统的能力立意不为历史表象所迷惑,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核心素养的彰显坚持用唯物史观作指导,辩
69、证看待历史现象返回解析:从官修史书的参与者来看,政治意味很强,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反映了官修史书的政治性,故 C 项正确;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体现在对史实的如实记录,而材料信息未体现,故 A项错误;官修史书更易颂今,使历史评价有失公正,故 B 项错误;解释历史往往都带有主观性,而非客观性,故 D 项错误。答案:C 返回14(2017全国卷)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返回命题者说命题视野之宽以宦官擅权这一中国古代君主
70、专制的异化现象为素材切入命题时间跨度之长从明初年一直到明朝中后期,体现的是大时段的时空观能力立意之高由最初的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宦官读书识字制度化这一变化所体现的中枢机构变化,体现了发散思维与逻辑推理思维能力的运用返回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是由于皇帝允许宦官参政,以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故 A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故 B 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 C 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故 D 项错误。答案:A 返回高考大题增分返回返回典例 1(2019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71、(25 分)材料一 从公元前 1 世纪建立,到公元 4 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 5 400 万,意大利约有人口 600 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
72、史编上卷)返回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 5 900 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据汉书后汉书等返回(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
73、异同。(1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9 分)返回规范解答返回第一步:审设问、明方向,确保答在范围内返回返回第二步:析材料、联知识,确保答全要点第(1)问:“异同”分析保分点疆域辽阔人口众多都制定和实行统一的法律和法令都建立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罗马语言不统一,东汉使用统一的文字罗马在民族问题上区别对待;东汉政府强调民族问题上一视同仁,民族认同感强高分点 比较题避免比较项遗漏失分的技巧主要在于:先从比较的一方获取一点有效信息,然后再阅读寻找另外一方有无此相关的有效信息。以此类推,可有效增加求答要点。比如材料一体现“罗马行省权力很大”,再看材料二则强调东
74、汉实行统一的法令和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能够集权,可以得出东汉实行中央集权,地方权力很小教化和法律都属于社会治理的范畴,是同类比较项返回第(2)问:“意义”分析保分点奠定了中国疆域的重要基础强化了民族认同,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高分点法治和德治是我国古代两大基本的治国理政思想;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从此儒学强调的教化和德治思想,也就成为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返回第三步:组织答案要点化、条目化,确保条理规范(1)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
75、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2)意义: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返回返回典例 2(2018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 表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愚人)尧、舜 周文王 孔子 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桓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
76、斯 陈胜 宋襄公 夏桀 商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格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返回 析题从哪些角度入题本题是自拟论题型论述题,答题思路一般分为四步。第一步,认真阅读材料,确定材料的主题。如汉书古今人表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众多的人物分为三品九等,优劣评价寄寓其中。表明其目的,即博采众多人物以“显善昭恶,劝诫后人”,表达了褒贬人物,微言大义的精神。第二步,在这样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再对材料进行整体分析后,由此提出看法,这是解题的关键;也就是根据题干问题的要求,拟定题目。如汉书古今人表中的人物、汉书古今人表体现出的历史人物观、汉书古今人表历
77、史人物观形成的原因和汉书古今人表历史人物观对后世的影响等等。返回第三步,围绕题目,联系材料涉及的史实,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对自己的看法加以说明,具体论证看法,论证时注意史论结合。第四步,总结升华。汉书古今人表将上古传说中伏羲氏下至秦末五六千年间近两千人总括为一表,分三品九等而排列,通过史表体式来简约地表达他的人物观念。无论是对人物的遴选,对品第的区分,无不体现了班固对人物的价值判断和对儒家思想的重视,从更大的空间看,体现了班固对人物与历史进程关系的思考,开创了中国史学文体一种全新的表体形式,并由此而引起研究者广泛的争论。返回一、从主流观点求稳的角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人物的等级划分为圣人、仁
78、人、智人、愚人等,这体现了以“仁”的思想为指导的划分标准,据此可提出看法:班固评价人物等级的标准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二、从唯物史观求高的角度唯物史观要求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站在历史的角度辩证客观地分析。材料中秦始皇被列在了中下的位置,说明班固对秦始皇的认识带有个人感情色彩。据此可提出看法:班固把秦始皇列为“中下”不科学。返回三、从求异思维求新的角度仔细审读表格中人物顺序的排列,同样作为统治者,尧、舜、周文王等排在了首位,而夏桀、商纣分处末两位,这是道德观的体现。由此可提出看法:汉书古今人表体现了褒善惩恶的道德观。返回 答题如何组织史实论证一、主流观点角度人人笔下有,我比他人亮一点看法 汉代班固评价
79、人物等级的标准受儒家思想的影响。(2 分)说明 西汉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东汉史学家班固受到儒家道德标准的影响,因此把尧、舜、周文王、孔子看作圣人,把孟子、荀子看作仁人。之所以把在春秋争霸中破坏礼乐制度的宋襄公和暴虐无道的夏桀、商纣看作下等人,是因为他们不符合儒家的仁、德、礼的道德标准。(8 分)返回结论 由此可知,不同时代评价人物的标准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主流思想。(2 分)点评 材料中的人物等级划分比较明晰,从主流价值观的角度分析,稳拿高分
80、。返回二、唯物史观角度他人想到未必做到,我比他人高一点看法 班固把秦始皇列为“中下”不科学。(2 分)说明 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推动政治制度的进步;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修驰道,有利于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8 分)返回结论 把秦始皇评为“中下”,无法体现秦始皇雄才大略,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2 分)点评 抓住细节,结合秦朝制度创新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的史实,反其道而行之,也可得高分。返回三、求异思维角度人人笔下无,我比他人新一点看法 汉书
81、古今人表体现了褒善惩恶的道德观。(2 分)说明 在表中,班固以道德、事功来评判历史人物。宣扬“仁”“礼”的孔子,施行“仁政”的尧、舜被列为圣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曾任用管仲改革,“尊王攘夷”,但由于晚节不保,仅列“中中”;秦始皇统一六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施行暴政,仅列“中下”;暴虐的夏桀、商纣列为“下中”和“下下(属于愚人)”。(8 分)返回结论 从这些历史人物的排列,可以看出班固以褒善惩恶的道德观为核心的治史思想。(2 分)点评 从材料中获取信息不应只看到表层信息,更应透过现象从本质上去获取信息,这样能独辟蹊径,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返回 “专题跟踪检测”见“专题跟踪检测(一)”(单击进入电子文档)谢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