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217 ,大小:2.84MB ,
资源ID:606833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0683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九 第一讲 文言实词、虚词.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九 第一讲 文言实词、虚词.ppt

1、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 第一讲 文言实词、虚词 考点三部曲考点一课堂四面清考情一点明考点二考纲要求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考纲解读 1.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纲要求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考情分析 2.分析综合 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纲要求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考情分析 从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中,我们可以看出:1.文言文测试材料多是叙事类文体人物传

2、记,且都出自史传类著作“二十四史”;但在稳定中 呈现多样化,一些非史传类著作,如先秦诸子散 文、唐代散文、明代散文、清代小说等开始出 现,涉及人物传奇、游记、政论、文论等多种样 式,多是名家名篇(文集)。考纲要求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考情分析 内容多以叙事为主,叙议结合,大致可概括为人物故事类、山水游记类和说理类,这些作品可读性强、利于测试兼具教化功能。备考时,在重点把握“二十四史”的基础上,要兼顾先秦诸子散文和各朝代的名家大作(文集)阅读。考纲要求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考情分析 2.从答案编制上来看,测试题目出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课外”的含义一般指“选材”是考生未学过的,题目没做过

3、的;“课内”的含义 有二:一是测试的知识是我们“教材”已学过的,二是我们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运用。所以,巩固好课内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是复习的关键。3.从考查形式上来看,稳中有变,但仍以选择和翻 译为主,选择题难度适中,难度系数约在 0.40.6 之间,翻译题难度系数在 0.30.5之间,稍有难度。考纲要求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考情分析 4.从命题趋势看,文言文阅读主观题的分值会有所 增加,但难度会降低,这不但符合考纲的规定,而且有利于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对文言 知识的运用能力。今后文言文测试材料的选用,也将会更加多样,更有新意,但人物传记、人物 故事类仍会是考查的重点,而抒情性、议论性

4、散 文会越来越受到关注。这对学生的古文阅读视野 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文 言 实 词 命题指数 命题分析(1)文言实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全国所有 高考语文试卷,对这一考点均作了考查;(2)文言实词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和关 键,是每套试题命题的必考项目;(3)考查形式有两种,一是以选择题的形式 考查实词,二是将实词融合到翻译题中 考查。一、考点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文言实词的考查,是指考查在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上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传世名

5、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二、命题规律(1)考查以单音词为主。这与文言文的特点是一致的,文言文中的词语也是以单音节词为主。(2)考查对象为常见常用词。120个实词,不是个个都 考,考查的都是常用的。这就提醒我们在学习古 文时,要注意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3)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都有涉及。实 词的考查,一般以考查一词多义为主,同时涉 及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考查。(4)考查形式依然以选择题为主,在翻译题目中也 会落实对实词的考查。三、考点解读从教材说起 文言实词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等。(一)一词多义 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

6、含义,而同一个词的几个意义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其中一个是本义,其余是引申义。比如“兵”字,甲骨文中的字形表示“双手持斤”,根据这一结构,可以有多种理解:若侧重“斤”,意思是“械”“武器”;侧重“双手持斤的人”,意思是“士兵”(个体)“军队”(集体);侧重“双手持斤的行为”,意思是“砍”“击杀”“作战”“军事”等等。解释下面两个一词多义的字:副词,从小路 动词,夹杂 动词,参与 动词,辞别 动词,谢绝,推辞 动词,告诫,劝告(二)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这是词义缩小了。另外,还有词义扩大、词义

7、转移、色彩变化、说法改变等方面的区别。下面是一些古今异义的词,请解释它们的古义。例句 古义 今义 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表原因 的连词 2.臣欲奉诏奔驰(陈情表)(车马等)很快地跑 3.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表程度的 副词.是副词和动词构成的两个 词,这里是“因此作”的意思 奔跑,形容马上赴任 意外的变故.(三)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作动词或

8、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跟了“之”,成为使动用法。“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都是词类活用的字,请你连线使之对应。四、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类别 内涵阐释 举例 通用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在古代可以

9、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反”通“返”,“知”通“智”假借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可以借代。假借字中“本有其字”而古人不用的情况比较突出。“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类别 内涵阐释 举例 古 今字 古时候有某一字,后来为了知道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别,造成了一个或几个今字,让原来的古字表示另一个或另几个概念。“莫”通“暮”,“益”通“溢”通假字和本字本来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是,在阅读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那么它可能就是通假字了。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例句 通假字 本字 含义 1.要

10、项伯(鸿门宴)2.夙遭闵凶(陈情表)3.君子生非异也(劝学)4.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要 邀 邀请 可忧患 的事 悯 闵 生 性 资质、禀赋 受 授 传授(2011新课标高考,有改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

11、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障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闲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

12、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节选自宋史何灌传)第段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这部分内容多在开 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如本部分中姓名:何灌;字:仲源,籍贯:开封祥符人;科举:武选登第;最初任职:为河东从事。第段了解主要事迹:在阅读时要理清时间、地点、人 物、官职、事件等。如本部分中地点:边境;人物:辽人、何灌;事件:何灌 打败前来汲水的辽人。第段本部分为补叙。时间:后三十年;人物:何灌、萧太师;事件:契丹

13、萧太师佩服何灌“神射”。第段本部分中人物:何灌、夏人;官职:河东将;事 件:何灌用箭射退敌人。第段本部分中人物:何灌、徽宗;地点:皇宫;事 件:与徽宗讨论国事。第段本部分是略写其官职升迁情况。第段本部分人物:何灌;官职:引进使;事件:进言皇帝就地收粮,增加费用。第段本部分人物:何灌;官职:岷州知州、河州 知州、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事件:兴修水利、箭 法精湛。第段本部分时间:靖康元年正月二日;地点:滑州、京城;官职:步军都虞候;事件:战死京城。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辽人常越境而汲 汲:取水 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 迎:面对 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敛:躲藏 D铁骑

14、来追,灌射皆彻甲 彻:穿透.解析:C项,“敛”,整理,结集。答案:C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 曩:从前 B羌惧而引却 却:后退 C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 葺:修缮 D次滑州,方平南奔 次:次序 解析:D项,“次”,驻扎,引申为“攻打”。答案:D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 从事:做某件事 B敌惊以为神 以为:认为 C指坐衣花纹为形势 形势:敌我态势 D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 御敌:抵抗敌人 解析:A项,“从事”,一种官职。答案:A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15、)()A经略使韩缜语之曰 语:名词作动词,告诉 B契丹萧太师与灌会 会:相会,相遇 C使田不病旱 病:一般名词,重疾 D金师南下 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解析:C项,名词作动词,担心。答案:C 参考译文: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何灌因为武选登第,任河东从事。当时的河东经略使韩缜对他说:“你是个奇才,将来总有一天会坐上我今天的位子。”后来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辽国人经常越过边境来取水,何灌亲自申明划定边界,不许他们前来取水,辽国人愤怒地发兵犯境。何灌面对敌阵向高处山崖射箭,每射必中山石,有的箭头都射到山崖的石头里面去了,辽军吃惊地把他当成是神人,迟疑徘徊着整兵离开了。大约过了三十年,契丹的萧

16、太师与何灌相遇,说起当年这件事,称赞那时的巡检好箭法,何灌说:“那就是我啊。”萧太师肃然起敬忙向何灌行礼。随后,何灌任河东将,与西夏军队相遇,敌人的骑兵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穿透敌人的铠甲,从胸前射进去,从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敌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引兵退走了。后来大臣张康国向徽宗推荐何灌,徽宗召见了他,询问西北边境的敌我态势,何灌用笏在御榻上指画,把衣服上的花纹比作敌我态势向皇帝讲解。皇帝说:“敌人都在我的眼里了。”后来何灌担任提点河东刑狱,升任西上阁门使、担任威州刺史、掌管沧州。因为修建城障有功,再升任引进使。当时皇帝命令运送粮食三十万石到并塞三州,何灌说:“河水太浅不能行船,如果用陆路

17、运输要用马车八千辆,沿边正值麦子成熟,希望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就地加价收购麦子。”何灌把这些意见上奏朝廷,朝廷应允了。过了没多久,何灌又被任命为岷州知州,他引邈川水灌溉闲置的田地上千顷,河湟一带的百姓把它叫做广利渠。何灌后来调到河州,不久又防守岷州,并担任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一职。何灌向朝廷进言:“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水,使百姓不担心耕地干旱,则百姓就乐于参加招募,而所需的弓箭手也就能招够了。”朝廷听从了何灌的建议。才半年,就改善良田二万六千顷,招募弓箭手七千四百人,是当时西北几路中最成功的。何灌陪辽国使者在玉津园射箭,一发命中,第二次射就没有射中,使者说:“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只是出于

18、礼节让你。”整理了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随后升任步军都虞候。金兵大举南侵,朝廷把精锐骑兵都交付给梁方平固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打到滑州,梁方平向南逃跑,何灌的军队亦望风而溃。黄河南岸无一人抵御金兵,金兵于是一直攻打到京城。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令他把守西部边角。他率兵在京城西部边角抵御金兵三天,身受重伤,死于阵前,享年六十二岁。文言实词是每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从近几年所考实词看,绝大多数迁移自课本,所以,熟练掌握考试大纲规定的120个常用的文言实词是非常必要的,而这些实词中,又需要重点关注那些多义实词古今差别大的义项。在文言文的阅读中,要

19、利用汉语词语的构成特点,根据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结合上下文的语境限制和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词义的推断。文言实词推断6法 1代入推断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者即为正确解释,反之即为错误解释。2通假推断法 通假字的特点基本上是“同音代替”,可分三种情况:(1)完全同音。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中 “惠”通“慧”;苏武传“畔主背亲”中“畔”通“叛”。(2)声母相同(双声通假)。如苏武传“空自苦亡人之 地”中“亡”通“无”。.(3)韵母相同(叠韵通假)。“同音代替”这个规律,又决定了通假字与形声字的声旁关系十分密切

20、。一是形声字和它的声旁字可以互相替代,如赤壁之战“将军禽操,宜在今日”中“禽”通“擒”。二是同声旁的形声字可以互相替代,如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中“距”通“拒”。我们弄清了通假的来龙去脉,便可以坦然地接受字音推断法了,即从音的假借上去探求,以声求义。.这一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扫除古文阅读上的障碍。如2011年浙江卷“时以(张文瓘)执法平恕方戴胄(人名)”一句中“方”按照正常词义去解释显然行不通,这时就要考虑是否通假。本句中“方”通“仿”意为“相仿、相同”。.3语法推断法 判断该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其意义。如2009年高考重庆卷“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21、中的“规”,由“规小得”和“大失”的转折结构可知,“规小得”为动宾结构,从而推断“规”为动词,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而确定为“谋求”之义。另外,语法推断法还有助于理解词类活用现象,我们判断一个词是否活用主要就是依据语法结构。如:.(1)名词充当谓语且后面带有宾语或补语,那它就活用 为动词了。如2010年安徽卷中的“后有以良家子镇 武川者,遂家焉”一句,其中的“家”即名词用作 动词:安家。(2)名词放在动词前且非主语,那它就活用作状语了。(3)动词、形容词在句中充当宾语或主语,那它们就自 活用为名词了。.4句式推断法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

22、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的词性、词义。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中“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一句,“穷、乏”意思相近,可以推知“周、振”意思也相近,均为“救济”之义,显然,选项中解释为“振作”是错误的。.5语境推断法 一个词一般有多个义项,然而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它的义项只有一个,因此,我们要善于将实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如2008年高考福建卷中“子何绝我之暴也”一句,如脱离语境将“暴”译为“暴躁”也可讲得通,如“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中的“暴”就是这个意思。.但我们结合上文“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这一语境可以知道,越

23、石父因为晏子没有以礼待己,怒而请绝,晏子感到非常突然,才有此问的。再联系我们熟知的“暴病”“暴富”等常见词义,可知此处“暴”为“突然”之义,整句话的意思是:“您为什么突然就要同我绝交呢?”6联想推断法(1)课内知识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大多在课文中出现过,可联系课文对应文句相应迁移。如2010年江西卷中“继迁兵相随属”一句,要想判断“属”的含义,应该马上准确联系屈原列传中的一句“然亡国破家相随属”,意为“连接”。.高考对于文言文的考查,虽然“形”在课外,但根基仍在课内。所考查的文言实词,其意义在教材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用好教材这块宝,善于由高考文言语段中的实词联想到教材中

24、意义相对应的实词,通过比照,辨其异同,然后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2)双音联想法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词,可以联想双音词来推断。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中“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中的“稽”可以联想“稽查”一词,解释为“查考”;“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中的“杜”可以联想“杜绝”一词,解释为“制止”。.(3)成语联想法 成语中保留了很多词语的古义,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如2008年高考安徽卷“休复执论”中的“执”可以联想成语“各执一词”,解释为“坚持”。再如2010年江西卷中“乱而继迁薄我,必败”一句,若要弄清加点字“薄”

25、的含义,只要联系成语“日薄西山”,就能快速判断其含义为“靠近”“迫近”“接近”等。.总之,要做好文言文阅读里的实词题,积累是基础,在有一定量积累的前提下,再懂得运用一些方法,才可以有备无患。文 言 虚 词命题指数 命题分析(1)文言虚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2011年全国所有高考语文试卷,有11套试题对这一考点都作了直接考查;(2)文言虚词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关键,有助于读懂文言文所叙述的事件、道理、情感等内在联系,是 高考试题命题的高频考点。一、考点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文言虚词的考查,是指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代词、副词等。常见文言

26、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二、命题规律(1)题型相对稳定。试题大都采用给出四组八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方法。这一命题 形式,不仅可以扩大考查的范围和信息量,而且 将课内与课外紧密地结合起来,体现出高考文言 文注重迁移、突出运用这一“能力立意”的考查 趋势。(2)相对集中,热词考查密度大。考试说明规定考查18个,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以”“而”“乃”“其”“之”“为”“因”等。(3)在同一阅读材料中对不同句子中相同文言虚词的意义 和用法比较异同,也成为一种考查方式。有的试题把 文言虚词与文言实词结合在一起考查。三、考点解读

27、从教材说起文言虚词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而”字在文言虚词中一般作连词,但有时也作代词用。请你将原句与“而”字的用法连线:(2004湖南高考,有改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放 鹤 亭 记 苏 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

28、曰“放鹤亭”。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

29、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分析景情关系 第段 景:春夏交替:草木茂盛;秋冬:瑞雪、皓月,千 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情:怡然自得 第段 景:早晚之景 情:隐然自乐 分析叙中之情 第段 人:苏轼、山人 事:议论隐居之乐 理:君主之乐和隐士之乐不可同日而语 情: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 分析物象之情 第段 物象:鹤 景:高空飞翔、涧中啄食 情:清远闲放 分析点题之情 第段 物象:鹤 景:农耕图 情:向往归隐

3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解析: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当“用”“拿”讲。B项“其”,代词,指“它们”;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C项“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D项“于”,介词,在;介词,对。答案:A 1 对于下面句子中“之”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彭城之山 而刘伶、阮籍之徒 故名之曰“放鹤亭”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A相同,不同 B不同,相同

31、C相同,相同 D不同,不同 解析:结构助词,的;指示代词,这些;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它,指“放鹤亭”;句末语气词,不译。答案:D 2下面句子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 分)()A迁于故居之东 B作亭于其上 C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D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解析:A项,介词,到;B、C、D三项,介词,在。答案:A 3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 分)()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介词,把,后边省略“之”)B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介词,“以为”连用,认为)C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介词,凭借)D其余以汝饱(介词,用来,后边省略“之”)解析:B项,“以为”中的“以”,是动词。答

32、案:B 参考译文: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山人养两只鹤,非常驯服而且善飞。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绕东山飞回,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郡守苏轼,当时带着

33、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给山人斟酒并告诉他说:“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易经上说:鸣鹤在北边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深泽中鸣叫,声音传到天空。大概那种东西(指鹤)清净深远幽闲旷达,超脱世俗之外,因此易经诗经中把它比作圣人君子。不显露自己有德行的人,亲近把玩它,应该好像有益无害。但卫懿公喜欢鹤却使他的国家灭亡。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认为造成荒唐的灾祸没有能比得上酒的;而刘伶、阮籍那类人,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唉,坐北朝南的君主,即使清净深远幽闲旷达,像鹤这样,也不能过分享受,过分喜好就会使他的国家灭亡;

34、而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贤士,即使荒唐迷惑颓败迷乱像饮酒的人,还不能成为祸害,更何况对鹤的喜爱呢?由此看来,君主之乐和隐士之乐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山人欣然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啊!”于是,写了放鹤、招鹤之歌:鹤飞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飞向下看选择它去的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将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么,矫健地又凌空翻飞。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鹤飞回吧,到东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戴着黄色的帽子,穿着草鞋,披着葛麻衣服,弹奏着琴弦。亲自耕种自食其力,剩下的东西就能喂饱你。回来啊,西山不可以久留。正确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我们在复习备考

35、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针对性和典型性。掌握重点虚词的词性和用法,就要对每篇课文中的重点虚词进行分类整理,弄清用法。除此之外,以下方法可灵活使用。文言虚词推断7法 1代入筛选法 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 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 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如“过于荆,至江上”和“苛政猛于虎也”,后一句源自课本,我们比较熟悉,“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比更”的意思,用“比”代替句中的“于”,句子通顺,语义不变;但将“比”代替前一句的“于”,显然讲不通,前句中的“于”是“从”的意思。如果是选相

36、同的项,该项即可排除。.2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示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3语法切入法 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也是理解文言虚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遣使约降于燕”和“故内惑于郑袖”,结合文意可知,前句的主语是田单,是施动者;后句的主语应是楚怀王,是受动者。故第一句中“于”译为“向”,第二句中“于”译为“被”。.4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 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将以定其志也”和“必有以 也”,前一个“以”是介词,“用”;后一个是 动词,“

37、作为”。.5结构推断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也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其皆出于此乎”,“其”,副词,表揣度语气,“大概”,作状语;“其孰能讥之乎”,“其”,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作状语;“其一犬坐于前”,“其”,指示代词,“其中的”,作定语;“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作兼语

38、;“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其”,语气助词,可不译;“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表祈使语气,“应当、一定”。6语境推断法 文意和句意常常确定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生可根据上下文来进行推断。又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看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应解释为“才”,表条件。特别提示 我们在做虚词题时容易犯理解虚词词义不结合语境的错误。具

39、体的语言环境是词义存在的基础。文言虚词的意义虽然较“虚”,但也符合一定语境,并且语境限定了虚词的用法。因此,文言句子里面的虚词,如果根据句子的大意还不能判明其意义和用法,那就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断。否则,就会出错。7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此法在日常学习和考试中常用。如“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中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1用法与意义的关系 比较文言

40、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多注重意义,而不注重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因为“意义”是现代人按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所作的 解释,同一意义,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表述;而“用法”则 不然,某一文言虚词在特定句子中的用法是有语法规则的,它具有稳定性。因此,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缘“用法”而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绕开误区,准确作答。2常见与特殊的关系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用法都是“常见”用法,基本没有触及词典中列举的冷僻的“特殊”用法。为此,在掌握文言虚词用法时,应该着力于“常见”用法,理清主干知识,力避“眉毛胡子一把抓”。3寻同与析异的关系

41、 近年来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采用的都是“比较异同”题型,而且命题者所设计的“意义和用法不同”选项都具有“同中有异”的特点,探究其具体情况,大致有以下两种类型:(1)句位相同,词性不同。如: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两句中的“若”句位相同,都放在句首;但词性不同,上句中“若”是连词,下句中“若”是代词。(2)词性相同,作用不同。如:宜若有益而无损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两句中的“而”词性相同,都是连词;但上句中“而”的作用是表示并列关系,下句中“而”的作用是表示修饰关系。从上述剖析可以看出,正是因为有“同”,才具有干扰性;正是因为有“异”,才构成可比性。

42、为此,考生在答题时,不仅要运用求同思维善于发现例句中虚词用法的共同点,而且要运用求异思维仔细探求例句中虚词用法的不同点。其基本的思维流程应该是“看句位辨词性析用法比语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勃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宣不悦,谓妻曰:“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既奉承君子,唯命是从。”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著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选自后汉书,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

43、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以女妻之 妻:嫁 B装送资贿甚盛 盛:多 C更著短布裳 著:穿 D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 挽:乘 解析:D项,挽:拉。答案:D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 的一项是 ()A父奇其清苦 B而吾实贫贱 C既奉承君子 D妻乃悉归侍御服饰 解析:C项,“奉承”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是“侍奉”的意思。答案:C 参考译文:勃海鲍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儿,字少君。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亲学习,少君的父亲为他的清贫刻苦而惊奇,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陪送(给女儿)的嫁妆非常丰厚。鲍宣不高兴,对妻子说:“你生在富贵人家,习惯穿着漂亮的衣服和佩戴着漂亮的装饰,可是我实在贫穷低贱,不敢

44、担当大礼。”妻子说:“我父亲因为您 有修养,品德高尚,信守约定,所以让我拿着毛巾梳子(服侍您)。既然侍奉您,(我)听从您的命令。”鲍宣笑着说:“(你)能这样,这是我的心意了。”少君就全数退回了那些侍从婢女及服装首饰,改穿(平民的)短衣裳(汉代贵族的衣服是深衣,就是长衫),与鲍宣一起拉着小车回到家乡。(她)拜见婆母礼节完毕后,就提着水瓮出去打水。(她)修习为妇之道,乡里的人都称赞她。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

45、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即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选自新序杂事卷七,有删改)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延陵季子将西聘晋 聘:聘问,诸侯之间、诸侯与天子之间派使者 问候致意 B带宝剑以过徐君 过:经过 C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伪:欺骗 D延陵季子兮不忘故 故:故人,故旧 解析:B项,过:拜访。答案:B 4下列各句中的“许”,与文

46、中“然其心许之矣”中的“许”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B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问渠那得清如许 D高可二黍许 解析:B项中的“许”和题干“然其心许之矣”中的“许”都为动词,答应,允许;A项,地方,处所;C项,如此,这样;D项,左右,上下。答案:B 参考译文:延陵季子奉命向西出使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流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徐国国君了。(季子)在晋国完成了出使任务,返还,可是徐国国君却已经死在楚国,于是(季子要)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

47、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延陵季子说:“我不是送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脸上流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意思,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虽然如此,我在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就欺骗自己的良心,正直的人是不这样的。”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前国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徐国人赞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说:“延陵季子啊不忘故人,解下千金的宝剑啊挂在坟墓边的树上。”三、阅读下面的短文

48、,完成文后的题目。颜 回 好 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史记)注 鲁哀公:鲁国国君。贰过:重犯同样的错误。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发尽白,蚤死“_”通“_”(2)今也则亡 “_”通“_”答案:(1)蚤 早(2)亡 无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孔子哭之恸_(2)门人益亲 _(3)弟子孰为好学_(4)不贰过_ 答案:(1)哀痛到了极点(2)更(3)谁(4)犯过失,犯错误 参考译文: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

49、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四、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的题目。故事,三江注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戊寅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冰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

50、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张贷 注 三江:在浙江绍兴北,曹娥江之西。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_(2)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 _(3)著面皆湿 _(4)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_ 答案:(1)同在一张桌子(2)急忙,迅速 (3)打在脸上(4)脸色 8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有什么不同。(1)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 古义:_ 今义:_(2)看者辟易,走避塘

51、下 古义:_今义:_(3)龟山一挡,轰怒非常 古义:_今义:_ 答案:(1)旧例 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2)跑 行走(3)不同平常,非比寻常 十分,极。参考译文:从以前的旧例看,三江看潮,其实没有什么潮可看。在午后,人们嚷着传说:“今年是暗涨潮。”年年都像这样的情形。戊寅年八月,我凭吊朱恒岳少师到了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和我同席。听得海塘上有人喊看潮,我迅速前往,陈章侯、祁世培也紧跟着到了塘上。我站在塘上,远远地看见潮水如一条线,从海宁过来,一直奔到塘上。潮水稍稍靠近,就隐隐露出白色,如同有人驱赶着千百只小鹅在展翅惊飞。潮水又渐渐逼近,喷出的飞沫如突然溅起的冰花,像百万雪白的雄狮遮蔽

52、了江面,浩浩荡荡地沿江而下,如同有怒雷驱赶着似的,那百万雪白的雄狮密密地挤在一起,一个也不敢落后。潮水第二次逼近,就如同飓风逼迫着它,水势要拍岸而上似的。这时,看潮的人纷纷避开,跑到塘下躲避。潮水到了塘上,尽力磅礴而起,水花激射,溅起数丈高,打得人脸都湿了。潮水很快又旋卷着向右面扑去,被龟山挡了一下,轰怒声不同寻常,如同大炮击碎了龙湫,在半空中如雪花般飞舞。(我)看着这一切,惊吓得头晕目眩,坐了半天,脸色才恢复过来。先辈们说:浙江潮水的源头,从龛、赭两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在两山之外,潮头却更大,为什么呢?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

53、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史记滑稽列传)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徒揭空笼,造诈成辞 揭:揭开 B去我飞亡 去:前往 C痛吾两主使不通 使:让 D叩头受罪大王 罪:惩罚 解析:此题考查根据语境判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可根据词典中的多个义项,用“代入检验法”选义。A项,揭:举;B项,去:离开;C使:使者。

54、答案:D 1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齐王使臣来献鹄 B.是不信而欺吾王也齐王有信士若此哉 解析:此题考查多义实词的辨析能力,亦可采用“代入检验法”选择。A项,“使”均为“派、派遣”;B项,“信”均为“诚实”;C项,“亡”均为“跑掉”;D项,“故”分别为“缘故”和“所以”。答案:D 11对下面加点词的活用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道飞其鹄 (名词活用作动词)B造诈成辞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C出而饮之 (使动用法)D财倍鹄在也 (名词活用作动词)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活用的判断能力。答此题可采用“语法分析推断法”。A项,“道”,应为名词作状语,意为“在路

55、上”。古汉语中名词直接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时用作状语,本句中名词“道”直接限制动词“飞”。B项,“诈”本义为“虚伪”,形容词,作“造”的宾语后活用作名词“虚伪的经历”。C项,“出”和“饮”用在代词“之”(代“鹄”)前面,表“使它出来”、“使它喝水”之意,故为使动用法。D项,“倍”本为名词“倍数”,这里表“增加一倍”之意,故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答案:A 参考译文:从前,齐王派淳于髡到楚国去献鸿鹄。出了城门,在道路上那只鸿鹄飞走了。(淳于髡)只举着个空笼子,编造虚伪的经历成了一套谎话,前去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献鸿鹄,(乘船)从水中经过,(我)不忍心让鸿鹄干渴,放出来让它喝水,它离开我飞掉了。我想剖开

56、肚子或勒紧脖子自杀,又恐怕别人议论我们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让士人自己伤害自己或自杀。鸿鹄,是长毛的禽类,有很多相似的,我想买一只代替它,这是不诚实而欺骗大王的行为。(我)想逃跑到别的国家去,又哀痛着我的两位国君的使者不能联系,所以来承认错误,向大王叩头接受大王处罚。”楚王说:“好。齐王(竟)有这样诚实的士人啊!”(于是)优厚地赏赐了他,(赏赐他的)财物比有鸿鹄在的情况下增加了一倍。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袁虎少贫袁虎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谢镇西经船行,其夜清风朗月,闻江渚间估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所诵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因此相

57、要,大相赏得。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尝为人佣 _(2)闻江渚间估客船上有咏诗声_(3)叹美不能已 _(4)即遣委曲讯问 _(5)因此相要 _ 答案:(1)曾经(2)水中小洲(3)停止(4)事情的底细和原委(5)通“邀”,邀请 参考译文:袁虎年轻时,家里贫穷,曾经被人雇佣,载运租谷。镇西将军谢尚从船边经过,那天晚上清风习习,明月皎洁,听到江上小洲之间的商贩船上,有吟咏诗歌的声音,很有情调;所吟诵的五言诗,又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他赞叹不绝。就派人去详细询问事情原委,原来,是袁虎在吟咏自己作的咏史诗。谢尚于是邀请袁虎相见,对他十分赏识。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魏文侯问李克

58、魏文侯问李克:“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数战数胜。”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兵以此亡者何也?”李克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制疲民,此其所以亡也。是故好战穷兵,未有不亡者也。”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吴之所以亡者何也 _(2)数战数胜 _(3)兵以此亡者何也 _(4)以骄主制疲民 _(5)是故好战穷兵 _ 答案:(1)的原因 (2)屡次(3)军队 (4)统治(5)竭尽 参考译文:魏文侯问李克道:“吴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李克回答说:“屡次作战屡次取得胜利。”文侯又说:“屡次作战屡次获胜,这是国家的福气啊,军队却因此而灭亡,这是为什么呢?”李克回答:“多次战斗

59、,百姓就疲惫不堪,多次获胜,君主就骄横,让骄横的君主统治疲惫的人民,这就是它灭亡的原因。所以,喜欢打仗穷竭兵力的君主,他的国家没有不灭亡的。”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枯 梧 树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枯梧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 _(2)邻人遽伐之 _(3)邻父因请而以为薪 _(4)此有所宥也 _(5)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_ 答案:(1)吉利(2)立即,马上(3)柴火(4)狭隘(5

60、)能够,作为 参考译文:有一位老者与人为邻,有一棵枯死的梧树,那老者说那棵死梧树不吉利,邻居就马上把树砍了,老者就请求邻居把枯梧树给他当柴火。那邻居很不高兴地说:“做邻居的这么阴险,怎么能做邻居啊!”这是太过狭隘了,要和不要枯树当柴火,这一点不能作为怀疑枯梧树吉利还是不吉利的依据啊。一、指出下面句子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人非生而知之者 ()2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耳得之而为声 ()7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8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0河曲智叟笑而止

61、之曰 ()11提刀而立 ()12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1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4玉在山而草木润 ()答案:1、2、3、6.表承接关系,译为“然后”“就”或者不译。4、9.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5、7.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8.你的,代词。10、11.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关系,译为“着”或者“地”,或不译。12.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13、14.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二、指出下面句子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

62、二十八骑()5而后乃今将图南 ()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答案:1.作副词,表承接,于是,就。2、3.表转折,竟然,却。4.前一个“乃”,表顺承,于是,就;后一个“乃”,表范围,仅仅。5.才。6、7.表判断,就是,是。8.代词,你的。三、指出下列句子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1某所,而母立于兹 ()2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6岂敢盘桓,有所希翼()7重为乡党,所笑()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

63、出入与非常也()10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1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2父去里所,复还()答案:1、2.作名词,译为场所,处所,位置。3、4、6.句中的“所”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作助词用。5、7.句中“为所”表被动。8、9.“所以”构成的复音虚词表示原因,释为“的原因”。10、11.复音虚词“所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手段或条件,译为“用来的(方法、方式等)”。12.用在数量词的后面,表示猜测,译为“左右”。四、指出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1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2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64、 ()5宫之奇以其族行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7不赂者以赂者丧 ()8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9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0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1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2余船以次进 ()1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1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5木欣欣以向荣 ()16作师说以贻之 ()17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而木之性日以离矣()答案:1.介词,凭借身份。2.动词,认为。3、11.介词,用。4.动词,任用。5.动词,率领。6、7、10.介词,因为。8、14.连词,表原因,因为。9.介词,在

65、。12.介词,按照。13.连词,表并列,并且。15.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相当于“而”。16.来,用来,表目的。17.以致,因而,表结果。18.相当于“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关系。五、指出下列句子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1我欲因之梦吴越 ()2蒙故业,因遗策 ()3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4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5不如因而厚遇之 ()6因击沛公于坐()7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8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9于今无会因()10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答案:1.介词,根据。2.动词,沿袭,继承。3.介词,凭借。4、5、6介词,趁,趁(机)。7.介词,通过,经由。8.动词

66、,继,接着。9.名词,机会,因缘。10.介词,顺着。六、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1徘徊于斗牛之间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4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7君幸于赵王 ()8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9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10燕王欲结于君 ()11庄宗受而藏之于庙()答案:1、11.表处所,在。2.前一个“于”,从;后一个“于”,表比较,比。3.“在方面”。4.在。5.第一个“于”,从;第二个“于”,被,表被动。6.表对象,向。7、8.表被动,被。9、10

67、.表对象,和。七、指出下列句子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2曾不若孀妻弱子 ()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4若属皆且为所虏()5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6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7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8执事聪明文章,与孟轲、扬雄相若()答案:1、8.类似,相同。2、3.比得上。4.若,你;若属,你们,代词。5.如果,连词。6.连词,或者。7.代词,这,这样。八、指出下列句子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3独其为文犹可识 ()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68、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7围之不继,攻之不克,吾其还也 ()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国无主,其能久乎 ()10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1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2北方其凉,雨雪其雱 ()13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14则或咎其欲出者 ()15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答案:1.表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代词,译为“他们的”。2.第三人称代词,作小主语,译为“他们”。3.指示代词,那。4.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5.连词,表选择关系,两个“其”连用,译为“是还是?”。6.副词,表揣测语气,恐

69、怕。7.副词,表婉商语气,还是。8.副词,表祈使语气,一定。9、10、11.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12.助词,形容词词头,无意义。13.何其,副词,与“何”连用,表感叹语气,多么。14.指示代词,那些。15.代词,其中的。九、指出下列句子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1此则寡人之罪也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5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8入则孝,出则悌 ()9欲速则不达 ()答案:1.副词,表判断,就是,是。2、3.连词,表承接关系,就。4.连词,表

70、转折关系,可是,却。5、6.如果,表假设关系。7、8.连词,前后两句中出现“则”,表(对比)并列关系。9.然而,反倒,表转折关系。十、指出下列句子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万钟于我何加焉 ()3盘盘焉,囷囷焉 ()4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5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6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7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8而人之所罕至焉 ()9永之人争奔走焉 ()10非曰能之,愿学焉 ()答案:1.句末语气词,一般可不译。2.语气助词,表反诘“呢”。3.助词,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4、5.句中助词,表示停顿。6.兼词,“于之”,“从这里”。

71、7.兼词,“于是”,“比这个”。8.代词,那里。9.兼词,“于是”,为这件事。10.代词,相当于“之”。十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3之二虫又何知 ()4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7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8蚓无爪牙之利 ()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2夫晋,何厌之有 ()答案:1.到、至,动词。2.代词,前一个指代秦国,后一个指代赂秦者。3.指示代词,这。4.结构助词,的。5

72、、6.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7.音节助词,无意义,谐调音节。8、9、10.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11、1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十二、指出下列句子中“也”的意义和用法。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死生,昼夜事也 ()3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4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5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6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 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7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8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9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0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答案:1、2.用在句子末尾,表判断语

73、气。3.语气助词,表感叹语气。4、5.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6.表反问语气。7.表婉商语气。8.表感叹语气。9、10.用在句子中间,起舒缓语气和停顿的作用。十三、指出下列句子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而又何羡乎 ()3然则何时而乐耶 ()4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5徐公何能及君也 ()6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答案:1.疑问代词,为什么。2、3.疑问代词,什么。4、5.疑问副词,怎么。6.副词,表程度,多么。十四、指出下列句子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儿寒乎?欲食乎 ()3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4师劳力竭,远

74、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5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6宁赴常流而葬乎为江鱼腹中耳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8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9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答案:1.语气助词,表反问。2.语气词,表疑问。3、4.语气词,表揣测。5.语气词,表感叹。6、7.介词,相当于“于”。8、9.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的”。十五、指出下列句子中“为”的意义和用法。1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2君家妇难为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4能以经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以至鸟兽、木石 ()5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6非为织作迟 (

75、)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8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9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0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1慎勿为妇死 ()12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 ()答案:1.名词,作为。2.动词,做。3.第一个“为”,介词,替;第二个“为”,动词,出。4.动词,做,雕刻。5.动词,治理。6动词,是。7.第一个“为”,动词,治理;第二个“为”,介词,被。8.第一个“为”介词,替;第二个“为”,动词,算是。9.语气词,表反诘语气。10.介词,因为,表原因。11.介词,为了,表原因。12.介词,对,向。十六、指出下列句子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1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

76、与?”()2蹇叔之子与师 ()3与尔三矢 ()4恐年岁之不吾与 ()5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6则与一生彘肩 ()7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8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 ()9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0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1去时里正与裹头()答案:1.通“欤”,语气词,用在疑问句末尾,表疑问语气。2.动词,参加。3、6.动词,给。4.动词,等待。5.动词,赞同。7.动词,亲附。8.动词,结交。9.介词,和。10.和,连词。11.介词,给,替。十七、指出下列句子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1而记游者甚众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4此数

77、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5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6陈胜者,阳城人也 ()7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8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9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2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答案:1、3.代词,“的人”。2.代词,“的土地”。4.代词,用在数词后面,译为“种情况”。5.代词,用在时间词后,表示“时候”或者不译。6、7.语气助词,用在判断句中,起提示和停顿的作用,引出后面的判断。8.9.语气助词,用在主语后或分句末,引出原因解释。10、11.用在定语后置句中的定语后,

78、译为“的”。12.用在疑问句中,表疑问语气。十八、指出下列句子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6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7不出,火且尽 ()8驴一鸣,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9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0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答案:1、2.连词,表递进关系,“况且、而且”。3、4.连词,表并列关系,译为“一边一边”或者“又又”。5、6.连词,表让步关系,“尚且”。7、8.副词,将,将要。9.副词,姑且、暂且。10.连词,表转折关系,反而,却。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