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6825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PT 页数:120 大小:3.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75页
第75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76页
第76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77页
第77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78页
第78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79页
第79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80页
第80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81页
第81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82页
第82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83页
第83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84页
第84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85页
第85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86页
第86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87页
第87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88页
第88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89页
第89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90页
第90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91页
第91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92页
第92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93页
第93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94页
第94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95页
第95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96页
第96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97页
第97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98页
第98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99页
第99页 / 共120页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学案2 .ppt_第100页
第100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学案2 文化常识 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从2015年开始,新课标卷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出现了新的变化,即由对文言实词的专门考查,转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这就为学生指出了备考方向。古代文化常识主要涉及到称谓官职、天文历法、风俗礼仪等方面,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复习中分门别类地积累记忆。在本节中“增分突破二”部分专门提供了七类文化常识,理解熟记这部分内容,必定有所突破。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大多停留在识记层面上。因此,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十分必要的。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掌握文化常识的两大识记方法 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多涉及思想文化(诸子百家

2、的代表人物或著作)、古典文学(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姓名称谓(姓名字号、亲属称谓等)、礼制官制、天文历法(天文学名词、历法)、地理交通(地理名词、交通工具)、建筑(住宅布局及名称)和科举制度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通过查找资料等方法,分类积累并串记相关的文化常识。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示例 串记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1)察举制、征辟制。汉代,选官制度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所谓察举,就是由地方长官(多为郡守)在他们各自管辖的地区内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朝廷。征辟,主要包括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征辟一般对被辟除者的资历不限制,只看才学,是当时一种比较自由的仕宦途

3、径。(2)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朝廷选择贤能、有见识的官员任命为所在州郡的“中正”官。州设大中正,郡设小中正。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品”就是等第,分为九等,主要依据士人的家世资历和德才来评定。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3)科举制。以明清为例,当时的考试分为四级: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童生试,又叫小考,考中者俗称秀才,通称生员。童生试包括三个阶段:县试、府试、院试。院试合格者算是通过了童生考试,可以进入府、州、县学去学习,才有资格参加之后的科举考试。乡试,是科举正式考试的第一级,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季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中者俗称举人,

4、第一名称解元。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中举后可以参加会试。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统称“进士及第”,其中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状元、榜眼、探花,就像一个鼎的三只足,所以又称三鼎甲;状元居三鼎甲之首,因而又被称为鼎元。二甲若干名,统名“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统名“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的第一名皆称为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如记忆官职变动:授官职 提升官职 调动官职 免除官

5、职 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便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一、必修教材中涉及到的古代文化常识汇编(一)烛之武退秦师 依托教材积累文化常识 1.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2.晋侯、秦伯围郑“侯”“伯”: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3.敢以烦执事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从事工作,主管其事;有职守之人,即

6、官员;指供役使者,仆从;对对方的敬称;侍从。本文指对办事的官吏的敬称。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二)荆轲刺秦王 1.至易水上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因燕太子丹送荆轲刺秦于此作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名扬天下。后人常用“易水”指代“荆轲”或“易水歌”。2.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变徵”“羽”:古代音乐七音中的两种声调。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3.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

7、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4.乃朝服,设九宾九宾: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三)鸿门宴 1.沛公欲王关中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因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文中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3.妇女无所幸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

8、帝王对臣下而言。4.毋内诸侯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5.项王、项伯东向坐东向: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

9、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文中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6.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都尉:都尉是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都尉一职最早出现是在战国后期的战事中。西汉时期,都尉一职的含义不断扩大,并逐步扩大成为一个都尉体系。东汉后,都尉的地位不断下降,到魏晋时代,都尉的地位主要在第五品至第七品,总体地位呈明显下降趋势,而且职务逐步虚化。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四)孔雀东南飞 1.汉末建安中建安:东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这个时期的东汉朝廷的政治大权主要由曹操所掌握,文学领袖很多都是曹家人物,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建安是

10、汉末历史中最精彩的一个时期,曹、刘、孙三足鼎立时的著名战役都发生于这一时期,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渭南之战等。2.槌床便大怒床:在古代也指一种简易的坐具,小的只能坐一个人。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3.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这天晚上在院子里陈设瓜果,祈求织女星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下九:农历每月的十九日,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4.六合正相应六合:古代以年月日时十二地支,选择吉日良时,考虑月和日的“冲(不利)”或“合(有利)”。“合”指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称十二

11、地支六合。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5.黄泉下相见黄泉:在汉字文化圈中是指人死后所居住的地方。打井至深时地下水呈黄色,又人死后埋于地下,故古人以地极深处黄泉地带为人死后居住的地下世界,也就是阴曹地府。黄泉路,指人死时通往黄泉地府的路。黄泉又称九泉、九泉之下,九泉指九个泉井深,或谓天有九重天、地有九重地,表示极深,地下极深处即谓黄泉。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6.新妇入青庐青庐:青布搭成的帐篷,是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此风俗。北方一带,拜堂有在“青庐”中举行的。一般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一帐幕,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7.伏惟启阿母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增分突

12、破一增分突破二(五)兰亭集序 1.岁在癸丑癸丑: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 50年称“癸丑年”。干支纪年中有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2.修禊事也禊事:古代习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的一种禊祭活动。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六)赤壁赋 1.七月既望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如每月第一日为“朔”,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最后一天为“晦”。2.徘徊于

13、斗牛之间斗牛:斗宿和牛宿。中国有二十八宿之称,其中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斗和牛都在其中。斗宿,就是北斗七星,大熊星座的七颗最亮的星,勺子状。牛宿,有星六颗,即摩羯座六星,因其星群组合如牛角而得名。3.寄蜉蝣于天地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只能活几小时,古人说它朝生暮死。人们常用它比喻人生短促。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七)游褒禅山记 1.游褒禅山记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议论抒情,属于散文的范畴。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表达自己的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古人在说到地名时,多用“阳”指山的南面

14、或水的北面,用“阴”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3.临川王某记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等到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八)琵琶行(并序)1.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降官,贬职。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汉书周昌传:“左迁”,颜师古注:“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为左迁。”宋戴埴鼠璞:“汉以右为尊。谓贬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居高位为右职。”后世沿用之。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

15、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是州郡太守的属官。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2.谪居卧病浔阳城谪: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外地方,如谪迁、谪降、谪戍、谪居和贬谪等。3.名属教坊第一部教坊:唐高祖置内教坊于禁中,掌教习音乐,属太常寺。武则天如意元年,改为云韶府,以宦官为使。玄宗开元二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技,教习俗乐,以宦官为教坊使,后遂不再属太常寺。此后凡祭祀朝会用太常雅乐,岁时宴享则用教坊俗乐。宋、金、元各代亦置教坊,明置教坊司,司礼部,清废。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4.杜鹃啼血猿

16、哀鸣杜鹃啼血: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又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5.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青色的衣衫;黑色的衣服。在古代指代内容非常丰富:古时学子所穿之服;借指学子、书生;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借指失意的官员;泛指官职卑微。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九)寡人之于国也 1.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完成于战国中后期。此书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司马迁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

17、人参与。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四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2.谨庠序之教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史记儒林列传:“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汉书董仲舒传:“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3.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悌:孝,指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悌,指敬爱、顺从兄长。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十)劝学 1.故不积跬步跬: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故半步称“跬”。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

18、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君子”一词出自易经,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十一)过秦论 1.外连衡而斗诸侯连衡:即“连横”,战国时张仪游说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称连衡,与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抗秦的“合纵”相对。连衡即采用离间之计,使六国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逐个击破的策略。后来也用连衡比喻结盟。2.南取汉中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古称梁州、南郑、天汉,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3.战国四公子:战国时代末期秦

19、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方士、策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贵族(一般是国家君王的后代),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4.以为桂林、象郡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5.而倔起阡陌之中阡陌:田间小路。南北方向叫“阡”,东西方向叫“陌”。泛指田野。6.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

20、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后泛指帝王的宗庙。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十二)师说 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此处是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有时是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传,是解释经书的书。如春秋左氏传诗经毛氏传等。“六艺经传”一词源于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引其父司马谈之言:“夫儒者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十三)廉颇蔺相如列传 1.史记:中国的第一部

21、纪传体通史。由汉代的司马迁花13年的时间写成,是所有史书中用时最长的。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史记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2.拜为上卿上卿:是古代官名。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即上卿、中卿、下卿)。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宰相)的位置,并且得到王侯、皇帝的青睐。3.召有司案图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

22、专司,故称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4.臣请就汤镬汤镬:煮着滚水的大锅。古代常作刑具,是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来烹煮罪人。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5.为刎颈之交刎颈之交: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古人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多种称法。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不同。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23、”,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十四)苏武传 1.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彪、班固、班昭、马续等合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代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3.单于出猎单于: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

24、专称。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而东汉三国之际,有乌丸、鲜卑的部落使用单于这个称号。至两晋十六国,皆改称为大单于,但地位已不如以前。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4.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驸马: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又称帝婿、主婿、国婿等。因驸马都尉得名。汉武帝时始置驸(副)马都尉,驸,即副。黄门驸马,指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之女安陆公主,王济娶司马昭(文帝)之女常山公主,都授驸马都尉。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以后驸马即用以称帝婿。清代称额驸

25、。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5.匈奴与汉和亲和亲:西汉为缓和汉、匈关系,嫁宗室女与匈奴单于。使两个对立民族停止战争,捐弃仇怨,转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这不是自然形成的形态,而是经由两个民族的政治、军事当局协商并用正式条约(口头或文字)规定的一种民族关系形态。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十五)张衡传 1.后汉书: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所著,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八志自司马彪续汉书补入),记载了从王莽(6年)起至汉献帝(189年)的183年的历史。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2.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

26、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太学初建时为 50 人,汉昭帝时增至100 人,王莽时增至 10 000 人,“博士弟子”有免除赋役的特权。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3.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

27、试,以选拔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4.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阴阳: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这个概念。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5.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秦汉

28、设太史令,职位渐低。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6.衡下车,治威严下车: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蓟。”后称初即位或到任为“下车”。7.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视事:官员就职治事。多指政事而言。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而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晏子春秋外篇上二十:“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十六)归去来兮辞 1.归去来兮辞辞:赋,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散文。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

29、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2.仲秋至冬仲秋:古人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表示,“孟”是第一,“仲”是第二。仲秋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十七)滕王阁序 1.棨戟遥临棨戟:外有赤黑色缯作套的木戟,古代大官出行时用。这里代指仪仗。2.钟鸣鼎食之家钟鸣鼎食:古代贵族鸣钟列鼎而食,所以用钟鸣鼎食指代名门望族。3.望长安于日下日下:京城。古代以太阳比喻帝

30、王,帝王所在处称为“日下”。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4.酌贪泉而觉爽贪泉:在广州附近的石门,传说饮此水会贪得无厌,吴隐之喝下此水操守反而更加坚定。据晋书吴隐之传,廉官吴隐之赴广州刺史任,饮贪泉之水,并作诗说:“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伯)夷(叔)齐饮,终当不易心。”5.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三尺:衣带下垂的长度。古时服饰制度规定束在腰间的绅的长度,因

31、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士规定为三尺。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十八)逍遥游 不过数仞而下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这里应从周制。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十九)陈情表 1.陈情表表: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或陈述某种意见的一种文体。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以及陈说政治的请求和愿望。表的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

32、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外:自己一房之外的亲族。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3.死当结草结草: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晋大夫魏武子临死时,嘱咐他儿子魏颗把武子的爱妾杀了殉葬,魏颗没有照办而把她嫁出去了。后来魏颗与秦将杜回作战,看见一个老人结草,把杜回绊倒,杜回因此被擒。魏颗夜间梦见这个老人,自称是那个再嫁之妾的父亲,特来报恩的。后世用结草代指报恩。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二、突破七类文化常识(

33、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 其 诗”。(2)用 于 介 绍 或 作 传。如“遂 与 鲁 肃 俱 诣 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

34、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

35、川。【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36、。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二)古代官职【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总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自从战国时期设立丞相,一直到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六百年之久。【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参知

37、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

38、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

39、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

40、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拜:授予官职。如: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元史贾鲁传)除:任命,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授:授给、给予官职。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赏: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

41、,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夺:消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与韩荆州书)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42、。(岳阳楼记)贬: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放:放逐。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左迁:贬官,降职。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徙:一般的官职调动。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转:调动官职。如: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张衡传)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

43、录后序)领:兼任。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三)科举制度【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

44、,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征聘,再向朝廷推荐,任以官职。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

45、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元。【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

46、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

47、号的。【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东汉时避光

48、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 八 股,八 股 文 由 此 得 名。八 股

49、 文 的 题 目,出 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庠xin】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

50、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国子监】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

51、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

52、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四)天文历法【流火】流,下行

53、;火,指大火星,即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

54、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

55、、桂轮、桂宫、桂魄。(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东曦】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天狼星】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

56、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苏轼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天罡】古星名,

57、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58、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59、。【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殽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等。(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

60、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1)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3)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1)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

61、裁。”(2)干支纪日法。如殽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3)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f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

62、平旦、日出、食时、隅(y)中、日中、日昳(di)、晡(b)时、日入、黄昏、人定。(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天色纪时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地支纪时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现代纪时 23 1点 1 3点 3 5点 5 7点 7 9点 9 11点 天色纪时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纪时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现代纪时 11 13点 13 15点 15 17点 17 19点 19 21点 21 23点 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

63、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夜间时辰 五更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一鼓 甲夜 1921点 人定 二更二鼓 乙夜 2123点 夜半 三更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四鼓 丁夜 13点 平旦 五更五鼓 戊夜 35点 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五)古代地理【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

64、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六合】上下和四方(东西南北),泛指天下。【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

65、东。【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

66、、大庾等五岭。【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在山东)、西岳华山(在陕西)、中岳嵩山(在河南)、北岳恒山(在山西)、南岳衡山(在湖南)。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简称“辅”。【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

67、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六)风俗礼仪【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

68、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

69、子路拱而立。”【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

70、尊。【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

71、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虚左】古代坐车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有“虚左以待”一语。【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72、【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3)佛道徒之死称: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

73、物的死。(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七)音乐文娱【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羽五个音级。五声与古代的所谓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朴素的理论形式一样,是我国早期整体化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是整个东方音乐的基本形态。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文中的“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声调悲凉。【宫调】音乐术语。古代称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音阶的起点,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音阶的

74、起点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而以其他各声为主者则称“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为“宫调”。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俗乐】古代各种民间音乐的泛称。宫廷中宴会时所用的俗乐,称为“燕乐”。“雅乐”(见后面解释)是统治阶级制定的典礼乐舞,寻根究底,几乎都来自民间音乐,只不过改变了它的内容和情调而已。有著名琴曲广陵散酒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琵琶曲阳春古曲平沙落雁霓裳曲,丝竹曲春江花月夜老八板,广东音乐旱天雷雨打芭蕉等,以及大量的寺院音乐、各地各种乐曲,其中不少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宝。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雅乐】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时所用的乐舞。周代雅乐是指“六舞”(云门、咸池、大磬、

75、大夏、大镬、大武,前四种属文舞,后两种属武舞)。以后历代统治者都把这奉为乐舞的最高典范,认为它的音乐“中正和平”,歌词“典雅纯正”,故称之为“雅乐”。各个朝代均循礼作乐,歌功颂德,此类乐舞统称为“雅乐”。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即时小练】1.(2016名师原创)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统称“诸生”。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C.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

76、敬意。解析 D项,“再次拜谢”错,应该是“拜两次”。答案 D 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2.(2016石家庄质检)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 示 已 成 年。古 代 表 示 年 龄 的 词 语 还 有“总 角”“豆蔻”“耄耋”等。C.“昆弟”指兄弟,常比喻亲密友爱。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D.“庙食”指的是古代有功之人死后,政府为他立庙,让他接受奉祀,享受祭飨。解析 C项,“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答

77、案 C 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3.(2016山西四校联考)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黜陟”中的“黜”指晋升、进用,“陟”指降职或罢免,词语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C.“旧典”,“典”有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标准或法则等意思,“旧典”指旧时的制度、法则,古代的典籍或老典故等。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解析 A项,“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答案 A 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4.(2016西安一质检)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78、项是()A.诗 经 ,中 国 古 代 第 一 部 诗 歌 总 集,分“风”“雅”“颂”三大类。B.“致仕”指官员交还官职,类似于今天的退休制度。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C.古代官员为去世的父母在官府内闭门守孝叫“丁忧”,遭逢母亲丧事叫“丁母忧”。D.“侍读”是官职名,其主要职责是陪帝王或皇子读书,为其讲学,供其顾问。解析 C项,“在官府内闭门守孝”的说法错误。“丁忧”指遭父母之丧,古代朝廷官员的父母亲若去世,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离职回到原籍守丧。答案 C 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5.(2016大连一模)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

79、母丧事。按照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居家守丧,服丧期满后才能复出做官。B.“夺情”指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很多官员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D.“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解析 A项,“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答案 A 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如令堂,是对对方的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的母亲的尊

80、称。C.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解析 B项,“令堂”是对对方的母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的父亲的尊称。答案 B 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布衣”是对百姓的称呼,与之类似的还有:黎民、庶民、苍生等。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中有“士大夫之族”。C.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解析 C项,“以籍贯命名”错,昌黎韩氏于唐是一时望族,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昌黎先生”。答案 C 增分突破一增分突破二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B.“察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官吏举荐,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C.“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解析 C项,“在各乡举行”错,应该是“在各省省城举行”。答案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