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6819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X 页数:176 大小:69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1页
第21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2页
第22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3页
第23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4页
第24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5页
第25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6页
第26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7页
第27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8页
第28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9页
第29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0页
第30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1页
第31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2页
第32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3页
第33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4页
第34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5页
第35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6页
第36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7页
第37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8页
第38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9页
第39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0页
第40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1页
第41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2页
第42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3页
第43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4页
第44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5页
第45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6页
第46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7页
第47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8页
第48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9页
第49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0页
第50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1页
第51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2页
第52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3页
第53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4页
第54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5页
第55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6页
第56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7页
第57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8页
第58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9页
第59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0页
第60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1页
第61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2页
第62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3页
第63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4页
第64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5页
第65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6页
第66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7页
第67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8页
第68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9页
第69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0页
第70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1页
第71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2页
第72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3页
第73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4页
第74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5页
第75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6页
第76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7页
第77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8页
第78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9页
第79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0页
第80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1页
第81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2页
第82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3页
第83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4页
第84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5页
第85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6页
第86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7页
第87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8页
第88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9页
第89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0页
第90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1页
第91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2页
第92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3页
第93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4页
第94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5页
第95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6页
第96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7页
第97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8页
第98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9页
第99页 / 共176页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全国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0页
第100页 / 共1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点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如何掌握文言实词的五大知识点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学好文言实词,首先要掌握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通假字和特殊实词这五大知识点。一、多义实词:溯源辨流,紧扣语境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就是“路途、道路”。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

2、本义为“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为“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如“孟尝君出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词的假借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现象。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某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现象。(具体见后面“四、通假字:依据条件,准确判断”)掌握多义实词的方法

3、有:1.巧记本义引申解(1)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和比喻义。手足情深,焉能或忘。本义:手和脚比喻义:兄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本义:头和颈比喻义:某个集团的领导人(2)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试着寻求义项间的联系。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台阶(史记魏公子列传)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指南录后序)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修治,清理(五人墓碑记)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清除,废除,除掉,去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去,逝去(元日)义项间的联系:“除”本义是“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

4、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修治、整治”“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精要点拨对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引申义: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次要的,如“从犯”;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zn),如“从弟”。2.紧扣语境推敲解试写出“黠”字在句中的意思。(1)里胥猾

5、黠,假此科敛丁口。(促织)答:_答案狡猾。(贬义词)(2)齐武成帝子琅琊王,太子母帝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答:_答案聪明。(褒义词)精要点拨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例如:解释下文中加点的“过”的意思。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过”有动词义、形容词义、名词义等多个义项。首先确定这里的“过”应是一个动词。“过”作动词有“经过”“拜访”“犯错误”等义项

6、,结合语境,只有“经过”和“犯错误”两个义项比较合适。再看下一句楚厉王的解释,显然,“犯错误”更符合上下文语境。二、古今同形异义词:了解词义演变特点1.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词义,并说明其古今词义的变化特点。(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词义变化特点:词义扩大(2)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词义变化特点:词义缩小(3)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词义变化特点:词义缩小(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词义变化特点:词义转移(5)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

7、邑万家,将奈何?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词义变化特点:词义弱化(6)秋天漠漠向昏黑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词义变化特点:词义转移(7)颜色不少变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词义变化特点:词义转移(8)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古义:仇恨,怀恨今义:埋怨,责备词义变化特点:词义弱化(9)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古义:遗憾,不满今义:仇恨,怀恨词义变化特点:词义强化(10)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古义:爪子和牙齿,这里是其本义,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贬义词词义变化特点:感情色彩变化(11)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中性词今义:表示品德低下,贬义词词义变化特点:感情

8、色彩变化精要点拨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只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古义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

9、,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2.(1)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体会这一特点。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那实际上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个人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的行动是(吴汉)及得召见,遂见亲信:亲近信任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平常人(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仲

10、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统过幹(并州刺史高幹,袁绍甥也),幹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2007年上海高考题,有删改)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A.博涉书记 B.幹善待遇C.访以当时之事 D.可以自娱答案C解析A项书记:同义复词,意为“书籍”,不同于今义。B项待遇:同义复词,意为“对待”,不同于今义。D项可以:两个词,意为“可以用来”,不同于今义。精要点拨古今同形异义词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尤其碰到与现代词语同形的双音节词时,

11、应格外留心。它们少数是与今天相同的,多数情况下是不同的,即现在是一个词,而古代是两个词,须拆开翻译。三、活用实词:找规律、析特点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名词活用1.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规律和特点。(1)东犬西吠:西(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3)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草、露、日(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5)而相如廷叱之:廷(6)常以身翼蔽沛公:翼(7)人皆得以隶使之:隶(8)项伯

12、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规律和特点: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它一定活用作状语,或者说,只要是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名词一定活用作状语。2.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和特点。(1)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第二个“君”“臣”二月草已芽:芽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第二个“师”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君子不齿:齿规律和特点:名词前有副词(“不”“已”“相”等),该名词活用作动词;因为在汉语中,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若修饰了,则该名词活用作动词。(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左右欲刃相如:刃云青青兮欲雨: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骐

13、骥一跃,不能十步:十步规律和特点:能愿动词(指“能”“得”“欲”等动词)后的名词活用作动词。(3)沛公军霸上:军鹪鹩巢于林: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国人不敢言,道路以目:道路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质规律和特点:名词前没有动词,后接介宾短语(后无动词),则该名词活用作动词。(4)驴不胜怒,蹄之:蹄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塞者凿之,陡者级之:级填然鼓之:鼓规律和特点:名词后带“之”字,则该名词活用作动词。(5)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衣、怀道海安、如皋:道大楚兴,陈胜王:王范增数目项王:目籍吏民,封府库:籍规律和特点:两个名词连用(或者一个名词和一个名词短语连用),

14、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至于哪个名词活用,则视具体情况而定。(6)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墓缇骑按剑而前:前客逾庖而宴:宴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东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梦规律和特点:名词而动词或动词短语(不构成主谓关系)活用动词而动词(动词短语)。或者:动词(动词短语)而名词动词(动词短语)而活用动词。精要点拨1.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作状语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2.名词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

15、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中的“礼”,就是“礼遇”的意思。3.名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如“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中的“利”,就是“使得到利益”的意思。4.名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二)动词活用3.试找出下列句中动词活用作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动词活用作名词的规律和特点。(1)鸡豚狗彘之畜

16、,勿失其时:畜(2)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进退(3)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5)而其见愈奇:见(6)不敢复有株治:株治(7)司马子反渴而求饮:饮规律和特点:一是两个动词连用,如构不成连动式,则后一个动词一般活用作名词;二是动词前若有“其”“之”等代词修饰,则该动词活用作名词。精要点拨1.动词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即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2.动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

17、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3.动词的为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所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的意思。(三)形容词活用4.试找出下列句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词,看看属于哪一类型,并试着找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和特点。(1)穷山之高而止:穷,活用作一般动词(2)不耻相师:耻,意动用法(3)始指异之:异,意动用法(4)阙秦以利晋:利,使动用法(5)何必劳神苦思:苦,使动用法(6)齐彭殇为妄作:齐,意动用法规律和特点:形容词如果带了宾语,则活用

18、作动词精要点拨1.形容词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就是“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的意思。2.形容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就是“走到尽头”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在

19、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四)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5.试找出下列句中数词活用的词,看看属于哪一类型。(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用作动词(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用作形容词(3)其一犬坐于前:一,用作名词精要点拨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某个具有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四、通假字:依据条件,准确判断1.试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兹”是否通假。如通假,试说明其通假理由。总此十思,

20、宏兹九德。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答:_答案“兹”是“这”义,不通假。“兹”,通“滋”,更加。因为“兹”主要是“这”义,用“这”义无法解释,且“兹”与“滋”又音同形近,符合通假特点。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A.父没,或劝之仕B.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C.星队、木鸣,国人皆恐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答案B解析B项属:连,跟着。A项“没”通“殁”。C项“队”通“坠”。D项“辩”通“辨”。精要点拨通假,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对于通假字,除靠平时的积累外,还要依据通假条件,判断该字是否通假。这两个条件为: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已看

21、不出相通了),b.字形相似;语境条件,在具体句子中,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以考虑通假。五、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特殊实词多关注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今有一人,入其园圃,窃其桃李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答案C解析偏义复词必须联系语境推断。A项出入:本义指出去和进来,在语境中偏取“入”的意义,指刘邦入关后严加防守,不让“他盗”进关。B项种果树的地方叫“园”,种蔬菜的地方叫“圃”,这里偏指“园”。C项婚姻:在古代,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夫妇双方的父母互称作“

22、婚姻”,统称为亲家。D项存亡:本来指生存与衰亡,在语境中与“危急”对应,偏取“亡”的意义,用以强调蜀汉所处的艰难形势。A、B、D三项都属偏义复词,C项没有这种用法。2.判断下列句中有无偏义复词。如有,请指出并释义。(1)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答:_(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答:_(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答:_(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答:_(5)奉使往来,无留北者。答:_答案(1)“巷陌”,偏在“巷”(2)无。“庠序”是同义复词(3)“异同”,偏在“异”(4)无(5)“往来”,偏在“往”精要点拨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般是一个字一个词;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合成词)为主,两个字

23、一个词。但古代汉语中也有特殊现象,存有少量双音节词(即复词),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就是较典型的两类词。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如“根本”中“根”“本”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谤讥”中“谤”“讥”都是“批评”的意思。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虽然它在古汉语中很少,但如果不了解、掌握它,就会成为阅读的障碍。如何掌握呢?一要弄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式意义上相近或相对,二要结合语境加以揣摩、判断。如“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中的“车骑”,结合下句则可知偏在“车”义。偏义复词具有临时、动态、借用的性质,一定要

24、借助语境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同义词连用与偏义复词很相似,而考生要善于把二者区分开来。同义词连用时,其中的每一个实词的意义都有所保留;而偏义复词,是在某一语境下,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失去了。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两个句子相比较,前一句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偏在“寒”义;后一句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暑”的意思,是两词连用。巧用“一义多词”法,高效记实词表示“庄稼收成不好、荒年”的有:凶、俭、歉、饥。表示“责备”的有:让、过、望、谴、非、尤、咎、责。表示“赞许”的有:多、称、誉、许、道、与、嘉、褒。表示“私下、暗暗地”的有:阴、潜、间

25、、私、窃、微、暗。表示“掌管”的有:典、当、知、守、掌、职、执、序、掌、司。表示“去、到、往”的有:之、适、如、造、诣、徂、至、趋。表示“轻视、看不起”的有:小、易、轻、少、鄙。表示“代理”的有:假、行、权、摄、署。 怎样依据语境推断实词的含义高考不仅考查120个常见实词,还考查许多陌生、疑难的实词的含义,以及常见实词的不常用含义。为此,既要靠平时的积累,又要靠临场推断,且两者要紧密结合。推断有方法技巧,掌握主要推断方法,并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应对高考文言实词考查的重要策略。1.对称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

26、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即时巩固1(1)充分利用句中加“”的字来推断加点字的意思。殚其地之出,其庐之入。竭尽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佩戴则思始而敬终。慎重忠不必兮,贤不必以。任用人车舆,万物殷富。众多(2)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体会一下对称法的运用。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向东,自南向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译文:_推断方法:_答案译文:依靠道德施行仁

27、义的可以称王,称王不必要等到具有大国的条件。推断方法:由该句的上句“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意为“凭借武力假托仁义的可以称霸,称霸必须具备大国的条件”,可以推断该句意。这叫对称推断。古人行文很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近、相反或相对的特点。2.语境推断法主要是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语句连贯、相承相接的特点,其意义也是上下连贯、相承相接的特点来推断实词含义。这是推断最主要的方法。文言文的语境,有三个层面的理解:一是短语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短语的词性特征和结构特征。比如说“谲佞残妒”是四个形容词构成的并列结构,我们就可以根据其他几个词的意义来推断“谲”的释义是否正确。

28、二是句子语境,就是实词所在句子的结构特征和特定句义限定。2012年高考天津卷中实词题D选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我们只要对此句作简单的主谓宾结构分析,就知道“寿”在句中作谓语,肯定要解释为动词义,而不是名词。三是上下文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上下文语段构成的语境。“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根据这样的语境,说“无行之人”“谲佞残妒”,由“佞”和“妒”我们就能基本推断“谲”解释为“诡诈”应该是正确的。语境推断法对于我们解读文言文,乃至现代文阅读题来说,都是必要的技能。它不仅有助于推断实词释义选项的正确与否

29、,对解答虚词辨析题、信息筛选题、概括分析题也都有帮助。其实“代入检验法”(见后面“考场妙招”)和“语境推断法”两者殊途同归,都把目标指向原文,紧扣文言文来做题。所以反复揣摩,吃透原文方为解题之根本。即时巩固2(1)利用语境推断法推断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意思,并说出推断过程。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答:_答案豫色:高兴的脸色。推断过程:下文说,“我前些日子听你说君子应不怨天,不怨人”。孟子说:“此一时,彼一时也,时代不同了。”说明孟子此时对以前不怨天尤人的态度是有所保留的。由此可知,“豫色”应是“高兴的脸色”。崔杼与庆

30、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2005年高考北京卷吕氏春秋慎行)答:_答案诛:讨伐。推断过程:“诛”常作“杀死”义,但联系后文语境,庆封“走如鲁”,即“逃到鲁国”,可见他们并没有“杀死”庆封,而应是“讨伐”庆封。这是用语境推断法确定多义词的意思。(2)利用语境推断法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并说出推断过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31、。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答:_答案译文:又有人说季布鲁莽,借酒使性难以接近。推断过程:此句关键词是“勇”。它常被译为“勇敢”,褒义词。但联系后文可知,“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对应了“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一人之毁而去臣”对应了“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毁”即“诋毁”,是“进谗言”。由此可推断“勇”绝非褒义,而应作贬义,译为“鲁莽、空有勇力”。3.语法推断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

32、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1)划分句子成分法“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2)看搭配“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自放驴,取樵炊爨”(2000年高考全国卷),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文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即时巩固3(1)运用语法推

33、断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险固的地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认为少;认为轻,轻视(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节选自荀子天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大天而思之大:尊崇,形容词用作动词B.因物而多之多:与“少”相对,指数量多C.孰与物畜而制之物:把当作物一样,名词作状

34、语D.思物而物之物:把当作物,名词的意动用法答案B解析这里的“多”应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增多”。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孰与骋能而化之骋:施展B.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有:掌握C.故错人而思天 错:错误D.则失万物之情 情:本性答案C解析“错”与“思”相对,也应是一个动词,“措”,放弃。参考译文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畜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着它呢?与其盼望,等待天时,哪里比得上适应天时而役使它呢?与其依顺万物的自然繁殖而求它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按着人的需要有所变化呢?与其思慕万物而使它成为

35、能供自己使用的物,哪里比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失掉它呢?与其希望万物能自然生长出来,哪里比得上掌握万物的生长规律呢?所以放弃人的努力而只寄希望于天,那就不能理解万物的本性,也就不能去利用它了。4.联想推断法联想推断法有课本联想推断法和成语联想推断法两种。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即时巩固4(1)利用课本联想推断法,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

36、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听:准许联想课文陈情表中的句子:听臣微志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迫:逼迫联想课文指南录后序中的句子:时北兵已迫修门外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壁:营垒联想史记选读中课文高祖本纪中的句子: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或项羽本纪中的句子: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联想史记选读中课文刺客列传中的句子: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答案D解析度:气度。(2)利用成语联想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接近、到。联想成语“若即若离”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掩饰。联想成语“文过饰非”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迫

37、近、接近。联想成语“日薄西山”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寻找、寻求。联想成语“求全责备”5.字形推断法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丧失,汉字本身即为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如“樯橹”,“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另外,“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月”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即时巩固5利用字形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

38、以怡颜。看(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3)生而眇者不识日。眼盲(4)平民虽平价不能籴。买进粮食6.邻字推断法文言文中的同义复词实际上是同义复用,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即时巩固6(1)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年幼(2)益跅(tu)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放纵(3)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检举、告发7.通假推断法(也叫字音推断法)(见前面“通假字”)推断只是推断,不是确定;推断不是万能的,它只是考场上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而且推断方法技巧往往不是单一使用的,而是要综合运用。关键在于平时多积累,

39、不断提高文言文的综合阅读能力。并且,这些推断方法技巧需要运用娴熟,能内化为一种习惯,方可有效、高效,在考场上“过关斩将”。解答文言实词题的实战技巧巧识设误特点1.不辨词义:主要是针对一词多义的现象,命题者常常用以“甲义项”代替“乙义项”的方式设置错误。2.忽略活用:命题者有意忽略某一词的活用现象,用活用现象前的词义解释它,设置答题陷阱。3.以今释古:命题者常借用以今义释古义的方式考查考生对实词的掌握情况,这种设误角度多针对古今异义词而言。4.不看语法:命题者常常会通过故意忽略词间搭配,造成词性错误的方式命题。5.不明单双:命题者常把两个连用的且恰好与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相同的单音词当成现代汉语

40、的一个词来解释,造成释义错误。答题基本方法1.两次代入检验法。这是最主要的方法。即要让词回原句,句回原文,也就是说,首先把解释好的词放回原句中,把整个句子翻译一下,一般情况下,译得通顺,就说明解释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如果词回原句还不能断定解释的正误,那么我们还可以把整个句子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句,根据语境来判断解释的对错,这样,我们基本就能得出正确的判断了。2.暂时“遗忘”法。有的时候,高考会考查常见实词的某一个相对冷偏的义项,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另一种方法“遗忘法”。就是暂时忽略这个实词,以“?”代替。因为有时常见义项会干扰我们的判断,那还不如全部“抹去”,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这个实词可能是

41、什么意思。比如说2012年高考辽宁卷“君才不及弟,何乃横得重名”中的“横”解释为“横向、横陈、横渡、连横”都说不通。那我们干脆略去我们了解的几个义项,完全按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得出“横”是“出乎意料地”的意思。不妨一试(2014江西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截冠雄鸡志李翱翱至零口北,有畜鸡二十二者,七其雄十五其雌,且饮且啄而又狎乎人。翱甚乐之,遂掬粟投于地而呼之。有一雄鸡,人截其冠,貌若营群,望我而先来,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众鸡闻而曹奔于粟。既来,而皆恶截冠雄鸡而击之,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日之暮,又二十一其群栖于楹之梁。截冠雄鸡又来,如慕侣将登于梁且栖焉,而仰望焉,而旋

42、望焉,而小鸣焉,而大鸣焉,而延颈喔咿,其声甚悲焉,而遂去焉翱异之曰:“鸡,禽于家者也,备五德者也。其一曰:见食命侣,义也。截冠雄鸡是也。彼众鸡得非幸其所呼而来耶?又奚为既来而共恶所呼者而迫之耶?岂不食其利背其惠耶?岂不丧其见食命侣之一德耶?且何众栖而不使偶其群耶?”或告曰:“截冠雄鸡,客鸡也,予东里鄙夫曰陈氏之鸡也。死其雌,而陈氏寓之于我群焉。勇且善斗,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校焉。是以曹恶之而不与同其食及栖焉。夫虽善斗且勇,亦不胜其众,而常孤游焉。然见食未尝先啄而不长鸣命侣焉。彼众鸡虽赖其召,既至反逐之,昔日亦由是焉。截冠雄鸡虽不见答,然而其迹未曾变移焉。”翱既闻之,惘然,感而遂伤曰:“禽鸟微物也,

43、其中亦有独秉精气,义而介者焉。客鸡义勇超乎群,群皆妒而尚不与俦焉,况在人乎哉?况在朋友乎哉?况在亲戚乎哉?况在乡党乎哉?由是观天地间鬼神禽兽万物变动情状,其可以逃乎?”吾心既伤之,遂志之,将用警予,且可以作鉴于世之人。(选自李文公集卷五)注零口:地名。营群:寻其群体。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命:指挥B.而仰望焉,而旋望焉 旋:回头C.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校焉 校:较量D.吾心既伤之,遂志之 志:记载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A项通过下文中截冠雄鸡的表现,可以推知“如命其众鸡”中的“命”是“召唤”的意思。B项由文意推断“旋”解释为“回头”正确。C项

44、由“勇且善斗”“客鸡义勇超乎群”推断“校”解释为“较量”正确。D项“志”,可联想“齐谐者,志怪者也”中“志,动词,记载”的义项,推断D项正确。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延颈喔咿 延:伸长B.且何众栖而不使偶其群耶 偶:与做配偶C.义而介者焉 介:耿介D.群皆妒而尚不与俦焉 俦:同类答案B解析偶:与做伴。参考译文翱(作者本人)来到零口(地名)的北部,有人养了二十二只鸡,七只公鸡十五只母鸡,有的啄食有的饮水,且对人很亲近。我很喜欢它们,于是掏出粟米丢到地上并呼唤它们。有一只公鸡,被人切断了它的鸡冠,(它)样子像在寻找同伴,看见我就先走过来,看见粟米便长声鸣叫,就像是叫所

45、有的鸡(来)。所有的鸡听到声音成群跑到有粟米的地方。来到以后,却都讨厌被切了鸡冠的公鸡并攻击它,(众鸡)拖拽(它)驱赶(它)使它出去,随后(又)争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粒。天将要黑了,二十一只鸡一起在堂前的木柱子上栖息。切断了鸡冠的公鸡也来到这里,就像依恋伴侣一样,准备登上木柱子休息,它仰头望着它们,回头看着它们,并且小声啼叫,然后大声啼叫,再伸着脖子发出“喔咿”的声音,它的声音很悲哀,后来就离开了我觉得奇怪而感叹:“鸡,是被人在家里豢养,(却)具备五德的飞禽。首先是:见到食物呼唤伙伴,这是义。切断了鸡冠的公鸡就是这样的。那些鸡难道不是得益于它的呼唤而过来的吗?(众鸡)又为何已经来了却一起憎恶(那只

46、)呼叫(它们)的鸡并且逼走它呢?这难道不是享受它带来的利益而背叛它的恩德吗?这难道不是抹杀它看见食物呼唤伙伴的美德吗?况且为什么大家栖息在一起却不准它来做伴呢?”有人告诉我说:“切断了鸡冠的公鸡,是作客(外来)的鸡,我东边的邻里村夫一陈姓人家的鸡。和它做伴的母鸡死了,陈氏(将它)放到我这群鸡里来一起养。(它)勇敢并且善斗,家里的六只公鸡没有敢单独和它较量的。因此它们全都讨厌它并且不和它一起吃食,一起栖息。它虽然能斗并且勇敢,也无法战胜它们大家,所以常常独自游荡。但是见到食物从不曾抢先啄食而不长声鸣叫呼唤它们的。另外那些鸡虽然依赖它的召唤,等到了(有食物的地方),反而驱逐它,从前也是这样的。切断

47、了鸡冠的公鸡虽然不被报答,但是它的行为没有改变过。”我听了以后,惘然感叹并且伤感地说:“家禽鸟类是小动物啊,它们当中也有具备独特禀赋精诚之心,讲道义并且耿介有操守的。外来的鸡有义并且勇敢超过众鸡,大家都因嫉妒尚且不和它结成伙伴,何况是人呢?何况是朋友呢?何况是内外亲属呢?何况是邻里呢?由此观察天地之间的鬼神禽兽等万物的变化情状,难道哪个可以逃出这种情形吗?”我心里为它伤感,于是为它写传记,将用(它)来警醒我自己,并且可以把(它)作为世人的一面镜子。知识储备6120个文言实词详解(一)爱字形分析愛愛爱 小篆隶书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爱”繁体字写作“愛”,形声字,据说文解字和小篆字形,从夊部,(i)

48、声。本来是行走的意思,后来假借来表示仁爱、给人以恩惠的意思。字义例释可爱例: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轩志)疼爱,爱护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喜欢,爱好例: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爱惜,珍惜例: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指南录后序)同情,怜惜例:仁而爱人。(高祖本纪)羡慕,欣赏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赠孟浩然)爱戴例:宽缓不苟,士以此爱乐为用。(李将军列传)吝啬,吝惜(此义项虽很少用,但是古今意思差别较大)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识记方法“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思,“舍不得”

49、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成语助记爱莫能助爱屋及乌爱不释手爱毛反裘(二)安字形分析安安小篆隶书楷书“安”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宀”字,表示屋子,下边是“女”字。合起来指女子在家安心生活,不必外出担风险。表示安定。字义例释安宁,安定例: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夏本纪)安稳,安定,稳固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活用)使安定(安心)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平安,安全例:夫行危,欲求安。(刺客列传)养生例:衣食所安。(曹刿论战)习惯,满足例:安于现状、随遇而安存着,安着例:不安好心安逸,安适例:然后

50、得一夕安寝。(六国论)怎么,哪里例: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沛公安在?(鸿门宴)识记方法“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成语助记居安思危安身立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之若素安然无恙安土重迁安居乐业(三)被字形分析被被小篆隶书楷书“被”是形声字,小篆从衣部,皮声。表示被子。字义例释表示被动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被子(只在口语中使用)例: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长亭送别)覆盖例: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蒙受,遭受例: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项羽本纪

51、)通“披”a.披散,散开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b.披着,穿着例: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识记方法“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成语助记被褐怀珠泽被后世被甲枕戈(四)倍字形分析倍倍小篆隶书楷书“倍”是形声字,小篆从人部(即亻),咅声(古音相近)。表示背向、背着。后引申为数量重叠(一倍)。字义例释倍数例: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加倍,愈加,更加例: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观刈麦)通“背”a.背向,背着例:右倍山陵,前左水泽。(淮阴侯列传)b.违背,

52、违反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识记方法“加倍”是后起常用义,“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成语助记事半功倍(五)本字形分析 本本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本”是指事字,金文在“木”字(象一棵树)下加一点,表示树木的根部。表示植物的根部。字义例释草木的根或茎干例: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根本,基础,根源例: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屈原列传)本来的,原来的例: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版本,稿本例: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指南录后序)推究,推原例:抑本其成败之迹。(伶官传序)识记方法“本”是指事字,指

53、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成语助记无本之木追本溯源舍本逐末本性难移变本加厉(六)鄙字形分析鄙鄙小篆隶书楷书“鄙”是形声字,小篆从邑即阝(在右边)部,啚(b)声。表示边境,边远偏僻的地方。字义例释边邑,边境,边疆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浅陋,庸俗例: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看不起,轻视例: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质朴的例: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李将军列传)用在名词前,用以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例:鄙人、鄙心、鄙见识记方法“鄙”的本义为

54、“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成语助记贵远鄙近(七)兵字形分析 兵兵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兵”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斤”字,象古代一种斧形的武器;下边是“廾”字,象左右双手。合起来象双手拿着兵器。表示兵器。字义例释兵器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士兵,军队例: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六国论)策略例: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孙子兵法谋攻)战争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识记方法“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

55、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策略”“战略、战术”等义。成语助记兵强马壮兵戎相见哀兵必胜按兵不动厉兵秣马(八)病字形分析病病小篆隶书楷书“病”是形声字,小篆从疒部,丙声。表示疾病。字义例释重病例: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陈情表)引申义:疲劳,困苦。例:从者病,莫能兴。(孔子世家)毛病,缺点例: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训俭示康)担心,忧虑例: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孔子世家)困苦例: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识记方法“病”的本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成语助记病入膏肓蚌病成珠无病呻吟同病相怜(九)

56、察字形分析察察小篆隶书楷书“察”是形声字,小篆从“宀”部(表示覆盖),祭声(古音相近)。表示仔细观察。字义例释观察,细看例: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魏公子列传)考察,调查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也。(寡人之于国也)了解,弄清楚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精明例: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皎洁,洁净例: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考察后予以推荐例: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情表)识记方法“察”的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把人了解清楚了,才能向上级“推荐”。成语助记察

57、言观色明察秋毫(十)朝字形分析朝朝金文 小篆隶书楷书“朝”是会意字,金文左边象日在草中,右边象水流,合起来指潮水按时涨落。“潮”的本字。后引申为表示早晨。字义例释zho早晨例:朝辞白帝彩云间。(早发白帝城)choa.朝廷例: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陈情表)b.朝见,上朝例: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c.接受朝见,使朝见例: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d.朝代,王朝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识记方法“朝”的本义为“早晨”,读“zho”。古代臣子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

58、即为“使朝见”。成语助记朝闻夕死朝歌夜弦朝发夕至朝令夕改改朝换代(十一)曾字形分析曾曾金文 小篆隶书楷书“曾”是象形字,金文下边象古代一种蒸饭的器皿,上边象蒸汽冒出,合起来指古代一种做饭用的器具,即“甑”的本字。后借用来表示曾经。字义例释cn曾经例: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zna.指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例: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夏本纪)b.通“增”,增加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竟然例: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魏公子列传)d.从来,一直例: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传)识记方法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

59、义。虚化为“曾经”。成语助记曾经沧海曾几何时(十二)乘字形分析乘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乘”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大”字,象人,下边是“木”字,象树木。合起来指人攀上树木。表示登、升。字义例释shna.量词,一车四马为“乘”例:赵王与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滑稽列传)b.“四”的代称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殽之战)chna.驾车,坐车例:陆行乘车。(夏本纪)b.趁着,凭借例: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c.登上例:乘彼垝垣。(诗经氓)d.追逐例: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这里指一个接一个地出现)(黄花岗烈士事略序)e.顺应例:若夫乘天地

60、之正。(逍遥游)识记方法“乘”的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连,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作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成语助记乘人之危乘坚策肥乘龙快婿衣轻乘肥有机可乘因利乘便(十三)诚字形分析誠誠诚小篆隶书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诚”字本来写作“誠”,是形声字,小篆从“言”部(即讠),成声。表示言语真诚。字义例释诚心,真诚例: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谏太宗十思疏)实在,的确例: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表假设,果真,如果例:诚能见可欲,则

61、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识记方法“诚”的本义是“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及连词“假如,如果”等。成语助记诚惶诚恐开诚布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悦诚服(十四)除字形分析除除小篆隶书楷书“除”是形声字,小篆从“阜”部即阝(在左),余声(韵母相同)。表示台阶。字义例释授予官职例: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整修,整治例: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清除,废除,除掉例: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流逝,过去例:爆竹声中一岁除。(元日)台阶例: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魏公子列传)识记方法“除

62、”的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成语助记除旧布新斩草除根兴利除弊安良除暴(十五)辞字形分析 辭辭辞金文 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辞”字本来写作“辭”,是形声字,金文从“”(表示治理),司声(声母相近,韵母相同)。表示打官司时双方的诉讼,后引申为言辞。字义例释言辞,文辞例: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原列传)引申义:借口例: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告别,辞别例: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推辞,辞去,辞谢例:

6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引申义:计较例: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文体的一种例:楚辞归去来兮辞识记方法“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成语助记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辞微旨远义不容辞(十六)从字形分析從从甲骨文 隶书楷书“从”是会意字,甲骨文为一前一后两个“人”字,象两人前后相随。表示跟从、跟随。字义例释cna.跟随,随从例: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活用:使跟从例:

6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b.听从,顺从例: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c.参加,参与,从事例: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d.追赶例:佯北勿从。(孙子兵法军争)e.自,由例: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小石潭记)f.堂房亲属例:广从弟李蔡亦为郎。(李将军列传)zn通“纵”,合纵例: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识记方法“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说法。“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成语助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从一而终力不从心弃笔从戎(十七)殆字形分析殆殆小篆隶书楷书“殆”

65、是形声字,小篆从“歹”部,台声(声母相近,韵母相同)。表示危险。字义例释危险例: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指南录后序)接近,几乎,差不多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大概,恐怕例: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识记方法“殆”的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意思有着因果关系。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成语助记百战不殆车殆马烦知止不殆殆无孑遗(y)(十八)当字形分析當當当小篆 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当”字本来写作“當”,是形声字,小篆从“田”部,尚声(韵母相同)。表示两块田地的土质、面积或地理位置不分上下。后引申为相当。字义例释dna.对着,向着引申义:遮挡例:

66、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b.抵御,抵挡例: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c.占据,把守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d.承担,担当例:当侍东宫。(陈情表)e.主持、执掌例: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f.判决,判罪例: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李将军列传)g.表示时间:值,在,正在例:当是时,楚兵冠诸侯。(项羽本纪)h.必定,一定例:不久当还归,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i.应当,理当例: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j.通“倘”,假使,如果例: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dna.作

67、为,当作例:安步当车、长歌当哭b.抵押例:典当、押当识记方法“当”的本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自然就是“处在某个时候和某个地方”。由互相“面对”引申出势力“相当”。由“相当”引申出“适合、适当”等义。成语助记门当户对独当一面当机立断当务之急当之无愧老当益壮首当其冲安步当车豺狼当道长歌当哭当仁不让(十九)道字形分析道道金文 小篆隶书楷书“道”字是会意字,金文两边合起来是“行”字,表示道路,中间是“首”字,表示领头。合起来指领路。“导”的本字,表示引路、领路。字义例释路,道路例: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夏本纪)取道,经过例: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指南录

68、后序)道义,王道例: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学识,学问例: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道理,规律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风尚例: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学识,主张例: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报任安书)途径,方法例:兹道能念予一人。(鲁周公世家)通“导”,引导,疏导例: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离骚)说,议论例: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识记方法“道”的本义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后写作“导”)。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

69、规律需要“述说”,而后成为“思想,学说”。成语助记道听途说道不拾遗志同道合分道扬镳安贫乐道津津乐道(二十)得字形分析得得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得”字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貝”字(即贝),表示钱财,下边是“又”字,象人手。合起来指手持钱财。表示取得、获得。字义例释能够,可以例: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取得,获得,得到例: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对,正确例:此言得之。(六国论)通“德”例: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收获例: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实现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应该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识记方法“得”的本义为“得

70、到”。“得到”就有“收获”,也说明“能做到”,“实现”目标,此外还可表达“事情做对了,正确”的意思。由“正确”的意义引申出“得当、合适”,进一步虚化为“应该”。成语助记得过且过得不偿失怡然自得得寸进尺得陇望蜀得心应手得鱼忘筌患得患失(二十一)度字形分析度度小篆隶书楷书“度”是形声字,小篆从“又”部,庶(省略灬)声(韵母相同)。指用手、手臂测量长度。表示测量长短。字义例释名词(读“d”)a.计量长短的标准,尺度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韩非子郑人买履)b.限度例: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c.度量,有气度例: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高祖本纪)d.法度,制度例

71、: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e.常态例: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刺客列传)动词a.谱写例: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b.越过例: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c.估计,揣测(读“du”)例: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廉颇蔺相如列传)d.测量(读“du”)例: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夏本纪)量词:次,回例:物换星移几度秋。(滕王阁序)识记方法“度”的本义为“量长短”,引申出“计算”和“量长短的标准”之义。由“计算”表达为“推测,制度”,由“标准”则引申出“尺度”,进一步引申出“法度,制度”。成语助记审时度势风度翩翩挥霍无度度长絜大暗度陈仓度日如年普度众生金针度人(二十二)

72、非字形分析非非金文 小篆隶书楷书“非”是象形字,金文象两翅相背。表示违背、相反。字义例释形容词,不对的,错误的例: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动词a.讥评,责难,认为不对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b.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不是”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副词a.不例: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b.没有例: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识记方法“非”的本义为“不对的,不合理的”。作动词时即“认为不对”。词义是否定的,故而虚化为否定副词。成语助记大是大非非亲非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文过饰非物是人非(二十三)复

73、字形分析 複複复甲骨文 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复”是形声字,甲骨文从“夊”部,畐(f)声。后来写作“複”,表示回来、返回。字形分析 複複 复小篆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复”字又是“複”字的简化字,音f。“複”是形声字,小篆从“衣”部(即衤),复声。表示有里有面的双层衣服,夹衣。后引申为多层的、繁复的。字义例释重复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游山西村)返回例:至今九年而不复。(九章哀郢)恢复例: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回答例: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魏公子列传)双重的,夹层的例:有里曰复,无里曰禅。(释衣服)免除赋税例:沛幸得复,丰未复。(高祖本纪)再,又例:明年,复攻赵。(廉颇

74、蔺相如列传)识记方法“复”的本义是“回来”“返回”。故又引申为“回复”(说回来)、“报复”(行为的回来)、“还原”(返回就是回到原处)。虚化为副词即为“再、又”。成语助记无往不复万劫不复周而复始髀肉复生故态复萌无以复加(二十四)负字形分析 負负小篆隶书楷书“负”本来写作“負”,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人”字,下边是“貝”字(即贝),表示钱财。合起来指人有了钱财,生活就有了依靠。表示依仗、依靠。字义例释背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担负,承受例: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凭借,依仗例: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舍弃,违背例: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75、。(廉颇蔺相如列传)辜负,对不起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失败的一方例: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识记方法“负”的本义是“用背驮物”,故有“背、载”之义。抽象表达为“承担”(如“负债”)。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为“依仗、凭借”。古代“败”用“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败”义。“失败”了当然“对不起”(自己或他人)。成语助记忘恩负义忍辱负重负荆请罪负屈含冤负隅顽抗久负盛名披裘负薪决一胜负负弩前驱不负众望(二十五)盖字形分析蓋蓋盖小篆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盖”本来写作“蓋”,是形声字,小篆从“”部(即艹),盍声(古音相近)。表示用芦苇或茅草编的覆盖

76、物。字义例释名词a.伞例: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b.车盖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魏公子列传)动词a.遮盖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歌)b.超过,压倒例: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本纪)大概,因为,大概因为例:师盖云文王操也。(孔子世家)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发语词,用于句首,可以不译。例: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报任安书)读(h),通“何”,怎么例: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识记方法“盖”,原为茅草编织物,用来盖屋或遮蔽身体,引申出一般器物的盖子和车盖,作动词时即为“遮蔽、掩盖”,把别人“盖”住自然就是“胜过、超过”。成语助记盖棺论定冠盖如云

77、欲盖弥彰盖世奇功(二十六)故字形分析故故小篆隶书楷书“故”是形声字,小篆从“攴”部,古声。表示变故、事故。字义例释名词a.缘故,原因例: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b.旧交例: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形容词a.旧有的,原来的例: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b.衰老例: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并序)动词,死亡例: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苏武传)副词a.故意,特意例: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魏公子列传)b.过去,从前例: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连词,所以例:故木受绳则直。(劝学)识记方法“故”有两个基本含义:一为“缘故”

78、,一为“旧的”。由“缘故”虚化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问引申,故意即为无缘无故)等义。由“旧的”引申出“衰老”“故人”“老友”等义。由“衰老”进一步引申出“死亡”之义。成语助记明知故犯故弄玄虚欲擒故纵不经世故非亲非故一见如故革故鼎新(二十七)顾字形分析 顧顧 顾小篆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顾”本来写作“顧”,是形声字,小篆从“頁”部(即页),雇声(古音相近)。表示回头看。字义例释看,回头看,四周看例:荆轲顾笑舞阳。(刺客列传)顾视无可置者。(项脊轩志)顾念,顾及,思念例: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五人墓碑记)大行不顾细谨。(鸿门宴)虽流放,眷顾楚国,心系怀王。(屈原列传)看望,拜访例:三顾臣于

79、草庐之中。(出师表)表示轻微转折,相当于“只是不过”例:顾计不知所出耳。(刺客列传)表反问,反而,难道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识记方法“顾”的本义是“回头,回头看”,既然“回头看”,肯定要有所“顾念,顾及”,由“看”自然引申出“看望”“访问”“拜访”等义。后虚化为“只是”“反而”等义。成语助记顾此失彼顾名思义顾盼生姿顾影自怜(二十八)固字形分析固固小篆隶书楷书“固”是形声字,小篆从“囗”部,古声。表示城郭、关塞坚固。字义例释坚固,牢固例: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谏太宗十思疏)活用为使用动法,使坚固例: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巩固,安定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

80、公孙丑下)坚持,坚决例: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顽固,固执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原来,本来例: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确实,实在例: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识记方法“固”的本义指“城墙坚固”。城墙坚固自然就能“坚持”不败,进一步引申出“顽固”之义。坚固有“难以改变、一直这样”的内涵,故又虚化为副词“本来、原来、当然”等义。成语助记固若金汤根深蒂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二十九)归字形分析 歸 歸归甲骨文 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归”是形声字,甲骨文右边是“婦”字(即妇,省去“女”),左边是“”(du)字,表声(韵母相同)。后来又加形旁“止”(“

81、趾”的本字,象人脚),写作“歸”。表示女子出嫁。字义例释女子出嫁例: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归附例:汉之伐楚,卬归汉。(太史公自序)返回例: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太史公自序)送回例:而束君归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归还例: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通“馈”,奉送例: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鲁周公世家)复合词,“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例:吾妻归宁。(项脊轩志)识记方法“归”的本义是“女子出嫁”。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回到另一个家,故有“回家”“回国”之义,也即“归附、附属”于夫家了。出嫁含有把女儿送别人之义,故又借作“馈”字,而有“赠送”之义。成语助记归心似箭返璞归真

82、殊途同归物归原主解甲归田完璧归赵宾至如归铩羽而归众望所归(三十)国字形分析國國国小篆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国”本来写作“國”,是形声字,小篆从“囗”部,或声(声母相近,韵母相同)。表示国家。字义例释国家例:国破山河在。(春望)诸侯国,封国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高祖本纪)国都,京城例: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有时活用为动词,建国都例:卜居焉,曰吉,遂国之。(鲁周公世家)识记方法古代的“国”本义是“国都、首都”的意思。“国都”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所以又引申出“国家”的意义,并成为后来的主要意义。成语助记安邦定国国破家亡国泰民安经国之才倾国倾城共商国是(

83、三十一)过字形分析過過 过小篆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过”本来写作“過”,是形声字,小篆从“”部(即辶),(u)声(古音相近)。表示走过、经过。字义例释过错,过失例: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责备例: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经过,到,往例:人往,从轩前过。(项脊轩志)拜访例: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魏公子列传)超过例:不过三十日。(廉颇蔺相如列传)过分,过于例: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识记方法“过”的本义是“走过、经过”。“走过”别人自然就是“超过”了别人,做事“超过”太多会变成“过分”,物极必反,事情做得“过分”就容易出现“过错”,出现“过错”当然就会被“责备”。成

84、语助记过犹不及过江之鲫文过饰非白驹过隙矫枉过正瞒天过海秋风过耳闭门思过闻过则喜(三十二)恨字形分析恨恨小篆隶书楷书“恨”是形声字,小篆从“心”部(即忄),艮(n)声(声母相近,韵母相同)。表示遗憾、不满意。字义例释遗憾,后悔,不满意例:恨私心有所不尽。(报任安书)怨恨,仇恨例:商女不知亡国恨。(泊秦淮)说明:“恨”字在秦以前只有义,到汉以后才有义且很少用,多见于诗词。识记方法“恨”的本义是“感到遗憾”,程度加深即可推出“怨恨”之义。成语助记相见恨晚吞声饮恨一失足成千古恨(三十三)胡字义例释古代泛指西部和北部的各少数民族,秦汉时多指匈奴例: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疑问代词,为什么例:杵臼谓

85、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赵世家)识记方法“胡”,原指“兽颔下垂着的肉”(月,即“肉”),匈奴等一带少数民族多吃兽肉,故又称匈奴、西北各民族为“胡”。后又借为疑问代词“什么,为什么”。成语助记胡服骑射伊于胡底(三十四)患字形分析患患小篆隶书楷书“患”是形声字,小篆从“心”部,(un)声(声母相近,韵母相同)。表示忧虑、担心。字义例释担忧,忧虑例:不患寡而患不均。(季氏将伐颛臾)引申义:厌恶例:其妻患之。(淮阴侯列传)祸患,灾祸例:有备无患。识记方法“患”的本义是“担心、发愁”(患,由“串”和“心”组成,一串串的“心”,说明心事重重。自然是有发愁的事)。引申出“忧患、麻烦”。成语助记患得患失内

86、忧外患患难之交防患未然(三十五)或字形分析或或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或”是会意字,甲骨文左边是“囗”字,表示疆域,右边是“戈”字,合起来指拿起武器保卫国土。“或”“國”(即国)古同为一字,后“或”字借用来表示“或者”等义。字义例释有的(人/事)例:或师焉,或不焉。(师说)有时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伤仲永)或许例: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如果例: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蜀道难)通“惑”,迷惑例:军亡导,或失道。(李将军列传)识记方法“或”有两个基本义:有人,有的人;或许,也许。由“有的人”引申出表示只有一部分的“有的”的意义。成语助记多言或中(三十六)疾字形分析疾疾

87、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疾”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大”字,象人的正面,下边是“矢”字,象箭。合起来指人被箭射中。表示伤病。字义例释名词a.疾病,指常病、轻病例:夙婴疾病。(陈情表)b.痛苦,疾苦例: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动词a.痛心,痛恨例: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b.通“嫉”,妒忌,嫉贤妒能例:不下比以暗上,不上同以疾下。(荀子不苟)形容词a.快,迅猛,猛烈例: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b.锐利例: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观猎)识记方法“疾”是甲骨文字形,像一个人腋下中箭之形,故本义为“中箭受伤”(此义消失)。后引申为一般的疾病。疾病自然会使人“痛苦”,因而令人“

88、痛恨、厌恶”。由于弓箭速度很快,故“疾”又引申出“快速、急速”之义。成语助记积劳成疾大声疾呼痛心疾首疾首蹙额讳疾忌医眼疾手快奋笔疾书衔枚疾走(三十七)及字形分析及及甲骨文小篆 隶书楷书“及”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人”字,下边是“又”字,象人手。合起来指手从后面抓住人。表示赶上。字义例释追上,赶得上,比得上例: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到,到达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接近,涉及例: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指南录后序)等到例: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项羽本纪)介词,趁着例: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触龙说赵太后)连词,和、与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

89、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识记方法“及”的本义是“赶上”,由此引申出“比得上”“达到”等义。由“达到”引申出“趁着(那个时候)”“涉及”等义,再虚化为连词“与”。成语助记望尘莫及鞭长莫及及时行乐迫不及待驷不及舌言不及义过犹不及爱屋及乌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三十八)即字形分析即即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即”是会意字,甲骨文左边是“皀”字,象容器中盛满食物,右边是“卩”字,象人跪坐。合起来指人在就餐,后引申为靠近、立即。字义例释走近,靠近例: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登上(帝位)例: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夏本纪)立即例: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则,就,就是例: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90、)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即使,纵使例: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促织)当,就在例: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识记方法“即”的本义是“走近、靠近”,引申为“立即、马上、就”等义。“走近”高处就是“登上”之义了。成语助记若即若离即事穷理稍纵即逝一拍即合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三十九)既字形分析既既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既”是会意字,甲骨文左边是“皀”字,象容器中盛满食物,右边象人张大了嘴巴。合起来指人吃完饭回头在打饱嗝。表示就餐完毕,引申为完毕。字义例释尽,完了,终了例: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进学解)已经,以后例:相如既归。(廉颇蔺相如列传)既然例:既来之,则安

91、之。(季氏将伐颛臾)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与“既又”相同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复合词,“既而”,不久例:既而将诉于舅姑。(柳毅传)识记方法“既”的本义是“尽、完”,由此引申出“已经、既然”等义。成语助记既往不咎一如既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四十)假字形分析假假小篆隶书楷书“假”是形声字,小篆从“人”部(即亻),(ji)声。表示依靠、凭借。字义例释读jia.借,凭借例: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淮阴侯列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b.给予例:汉人未可假大兵权(谭嗣同)c.与“真”相反,不真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聊斋志异狼)d.假如,如果例:

92、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报任安书)e.非正式的、代理的例: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项羽本纪)f.复合词,“假借”,宽容原谅例:愿大王少假借之。(刺客列传)读ji,假期例:十旬休假,胜友如云。(滕王阁序)识记方法“假”的本义是“借”。“借”不是要“给”吗?故有“给予”之义。借来东西(比如钱)当然就有了“凭借”。借来的东西不是真的属于自己的,故又可引申出“不是真的”,不是真的,进一步引申出“非正式的”和“如果”等义。成语助记狐假虎威假道伐虢假公济私不假思索天假其年弄虚作假虚情假意(四十一)间字形分析 间金文 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间”本来写作“”,是会意字,金文上边是“月”字,

93、下边是“門”字(即门)。合起来指月光从门缝中透进来。表示缝隙、间隙。字义例释读jina.里面,中;中间;期间;年间,时候例: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秋水)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项脊轩志)b.一会儿例: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世家)c.量词,房屋的最小单位例: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jina.离间例: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b.参与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c.间或,有时例: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d.小路,抄小路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e.私下,秘密地,悄悄地例:屏人间语。(魏公子列传)

94、f.机会例: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指南录后序)识记方法“间”的本义是门缝。由此引申出“夹缝、空隙”之义;小路不是很像夹缝吗?时间的“空隙”,即“空闲”。“夹缝”是在两个事物之中的,故有“置身其中”的意义,由此可引申出许多意义:“间隔、参与、中间、离间”等。“离间”再引申出“间谍”之义,间谍当然是“秘密”的喽。成语助记挑拨离间间不容发疏不间亲伯仲之间(四十二)见字形分析 見 見见甲骨文 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见”本来写作“見”,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目”字,象眼睛,下边是“卩”字,象跪着的人。合起来表示看见。字义例释看见,见到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见面,会见,接

95、见,召见,拜见例:移船相近邀相见。(琵琶行)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被动,相当于“被”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放在动词前,有称代作用,表示对自己怎么样例:慈父见背。(陈情表)见识,见解例: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通“现”,出现、显现例: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识记方法“见”的本义就是“看见”。看见的东西多了,就会有“见识、见解”;至于“召见、拜见”等都与“看见”有关。被看见即“出现”在别人眼睛里(后作“现”),由此被动意义虚化出介词“被”。成语助记真知灼见见风使舵司空见惯见贤思齐相形见绌捉襟见肘图穷匕见瑕瑜互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四十三)解字形分析解解甲骨

96、文小篆隶书楷书“解”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的外面象左右双手,中间是“角”字,下边是“牛”字。合起来指双手剖开牛角。表示分解。字义例释剖开,屠宰例: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解下,脱去,放开例: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淮阴侯列传)解脱,逃脱例: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高祖本纪)撤退,离散例:秦军解去,遂救邯郸。(魏公子列传)解救,消除,免除例: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王)解释,解答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通“懈”,松懈、懈怠例:胡虏益解。(李将军列传)识记方法“解”的本义是“分解动物”。“解释、解说”道理时需要条分缕析;解说之后就会

97、让人“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思考,就会形成自己的“见解”。“分解动物”义后又引申为“解开”一切纠结之物,故有“解放、解脱”的意义,解开纠结之物后,纠结之物就会“松弛”下来,进一步引申为“懈怠”(心理上的松弛,后写作“懈”)。解开心中的结,就是“和解”。成语助记庖丁解牛衣不解甲善解人意解骖推食解民倒悬不解之缘难解难分马不解鞍妙语解颐不求甚解大惑不解一知半解迎刃而解(四十四)就字形分析就就小篆隶书楷书“就”是会意字,小篆左边是“京”字,表示高,右边是“尤”字,表示特别。合起来指特别高。表示高,后引申为趋向(高处)。字义例释靠近,接近;引申为“去、到”例:金就砺则利。(劝学)(广)愠怒而就

98、部。(李将军列传)登上,上例:荆轲就车而去。(刺客列传)就任,赴任例: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成就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魏公子列传)完成,成功例: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报任安书)承受,接受例: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报任安书)识记方法“就”的本义是“走近、靠近、走上、趋向”。引申为达到目标的含义“成就、成功、完成”。走上领导岗位,就是“担任、赴任”。成语助记慷慨就义功成名就避实就虚按部就班将计就计删繁就简半推半就另谋高就一蹴而就一挥而就(四十五)举字形分析舉舉举小篆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举”本来写作“舉”,是形声字,小篆从“手”部,與声(韵母相同)。表示举起、抬起。字义例释举起,抬起例

99、: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举出,提出例: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兴起,发动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攻克,占领例: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选拔,推荐例: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拿,用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尽,全例: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屈原列传)识记方法“举”的本义是“举起、抬起”。这是一个“举动”,活用为动词即“举行、发动”。举有由低到高的含义,所以又引申出“提拔、举荐”之义;由此又引申出一般意义的“应举”。举起东西应该是有所用,故又引申出“拿、用”,进一步引申为“占领”之义。后又虚化为范围副词“全”。成

100、语助记不识抬举举案齐眉举棋不定举手投足举贤任能举一反三举重若轻举足轻重纲举目张轻举妄动一举成名举国上下举目无亲(四十六)绝字形分析 絕絕 绝甲骨文 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绝”本来写作“絕”,是会意字,甲骨文外边是“刀”字,里边上下都是“丝”字。合起来指用刀切断丝线。表示断绝。字义例释断,断绝例: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绝交,绝命例: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孔雀东南飞)超越例: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逍遥游)横渡,穿越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尽,穷尽例: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石壕吏)达到极点例:以为

101、妙绝。(口技)隔绝的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识记方法“绝”的本义是“绳索断”。由此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断”。比喻引申出“横渡”的意义。由“断”义可引申出许多意义:与人断绝关系叫“绝交”;气断自然就是“死,绝命”;路断了当然就是“到了尽头,极点”。由“到了极点”引申出程度副词“极”和动词“超越”(到了极点就是超越一切)之义。成语助记韦编三绝络绎不绝与世隔绝悲痛欲绝绝裾而去惨绝人寰冠绝一时风华绝代空前绝后赞不绝口悲痛欲绝深恶痛绝(四十七)堪字形分析堪堪小篆隶书楷书“堪”是形声字,小篆从“土”部,甚声(古音相近)。表示地面突起处,后引申为高。字义例释经得起,受得住例: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102、(五人墓碑记)能够,可以例: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胜任例: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孔雀东南飞)识记方法“堪”的本义是“经得起,受得住”,引申出“胜任”之义;虚化为助动词“可以,能够”。成语助记不堪回首不堪入目苦不堪言不堪其扰(四十八)克字形分析克克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克”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人肩上扛着重物累弯了腰。表示肩负、负担,引申为能够。字义例释能,能够例: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战胜,攻克例:武王克殷二年。(鲁周公世家)克制,约束例:克己复礼为仁。(论语)识记方法“克”的本义是“战胜、攻克”。攻克堡垒,意味着杀敌制胜,进一步引申出“克制,约束”等

103、义。后又虚化为助动词“能够”。成语助记攻无不克克敌制胜克己奉公克勤克俭相生相克(四十九)类字形分析類類类小篆 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类”本来写作“類”,是形声字,小篆从“犬”部,(m)声(古音相近)。表示狗的品种,引申为种类。字义例释种类例: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始得西山宴游记)条例,事例例: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类似,相似例: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大多,大都例: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与吴质书)识记方法“类”的本义是“种类”,同一“种类”就是“同类”,同类的事物当然就会有“类似,像”的地方。成语助记有教无类触类旁通画虎类犬刻鹘类鹜不伦不类(五

104、十)怜字形分析憐憐怜小篆 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怜”本来写作“憐”,是形声字,小篆从“心”部(即忄),粦(ln)声(声母相同,韵母相近)。表示怜悯。字义例释怜悯,同情例:独不怜公子姊邪?(魏公子列传)怜爱,爱惜例:灭烛怜光满。(望月怀远)爱戴例:楚人怜之。(陈涉世家)复合词,“可怜”例: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识记方法“怜”的本义是“怜悯”,怜悯不就是有爱心吗?故引申出“爱怜”之义。成语助记怜香惜玉顾影自怜同病相怜摇尾乞怜(五十一)弥字形分析彌彌弥小篆 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弥”本来写作“彌”,是形声字,小篆从“弓”部,爾(即尔)声(古音相近)

105、。表示将弓弦拉满后松开,后引申为满。字义例释满,遍例:夜雪初霁,荠麦弥望。(扬州慢)更加,愈加例: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长久例: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刺客列传)识记方法“弥”的本义是“弥补”。“弥”原作“彌”,表示弓上加柲,增加弓的弹射力,这不正是“弥补”其本身的不足吗?弥补了不足之后,弓可以“长久”使用,故有“长久”之义。后又虚化为表程度的副词“更加”。成语助记弥天大罪弥天大谎旷日弥久弥留之际欲盖弥彰历久弥坚(五十二)莫字形分析莫莫甲骨文 小篆隶书楷书“莫”是会意字,甲骨文外边是“”字(即草),里边是“日”字,合起来指傍晚太阳落入草丛中。“暮”的本字,表示傍晚、日暮,后借用来

106、表示否定副词。字义例释通“暮”,日落时分例:至莫夜月明。(石钟山记)不定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例:莫得遁隐。(始得西山宴游记)不,不要例: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通“幕”,幕府例: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李将军列传)识记方法“莫”,即现在的“暮”字,其字形是太阳西沉在荒野草丛中。所以本义是指“日落时分”,即“傍晚、黄昏”。由“日落,太阳不见”之义,引申出“没有、无”的意义,也正是因为这样,“莫”被借为否定性的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事物”。产生这一意义后,为了与“莫”区别,另造了“暮”字。成语助记莫名其妙高深莫测莫衷一是莫逆之交讳莫如深一筹莫展(五十三)内字形分析內内甲骨文小篆

107、隶书楷书“内”是会意字,甲骨文外边是“冂”字,里边是“入”字,合起来指进入一个区域内。表示入内。字义例释里面,与“外”相对例: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引申义:a.家里,屋里例: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陈情表)b.国内,朝廷内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内心例: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逍遥游)通“纳”a.接纳例: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b.交纳例: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秦始皇本纪)识记方法“内”的本义是“自外入内”。由此引申出两个基本的意义:一是“内部、内室”;一是“使进入,接纳”,这一意义后写作“纳”。妻妾一般在内室操持家务,很少出门,故古人就把妻妾称为

108、“内”。后来妻子的亲属也用“内”称呼,如“内侄、内弟”。成语助记内外交困五内俱焚色厉内荏(五十四)期字形分析期期小篆隶书楷书“期”是形声字,小篆从“月”,其声。表示一周年、一周月。字义例释读qa.限定或约定的时间例: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b.约定,约会例: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项羽本纪)c.限度,限量例:万寿无期(诗经)d.期望,要求例: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读ja.为死去的祖父母等服丧一年的孝服例: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b.一周年,一整月例:期年、期月识记方法“期”的本义是“一定的时间、期限”。所以引申为“时间,日期”“约会,约定”“限度,限量”。由“

109、日期”引申出“一周年,一整月”的意思。由“约会”又引申出“期望”的意义。成语助记不期而遇遥遥无期不期修古贵不期骄(五十五)奇字形分析奇奇小篆隶书楷书“奇”是形声字,小篆从“大”部,可声(古音相近)。表示奇特的、奇异的。字义例释读qa.奇特的,罕见的,不平常的例: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有时活用为意动词,“认为奇异(与众不同)”例:梁以此奇籍。(项羽本纪)有时活用为使动词,“使奇异(与众不同)”例:公欲奇此女。(高祖本纪)b.精兵例: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淮阴侯列传)c.出人意料的(措施、计谋)例: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淮阴侯列传)读ja.单数,引申为运气不好例:以为李广老,数奇。

110、(李将军列传)b.余数例: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识记方法“奇”的本义是“异乎寻常”。“异乎寻常”说明是“与众不同的,独特的”,故有“单数,不成双”之义。在战争上,则特指“军事上或斗争策略上出人意料的措施”。其意动意义则是“以为奇”。由“不成双”又引申出“命运不好”之义。成语助记奇闻逸事千奇百怪奇耻大辱奇文共赏不足为奇(五十六)迁字形分析遷遷迁小篆 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迁”本来写作“遷”,是形声字,小篆从“”部(即辶),(音qin)声。表示登高,后引申为迁移。字义例释改变,变更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六国论)迁移,转移例:战、守、迁皆不及施。(指南录后序)调动官职(多指升官)

111、例: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放逐,流放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列传)识记方法“迁”的本义是“变换地方,迁移”。“调职”正是换一个地方做官。成语助记见异思迁安土重迁乔迁之喜孟母三迁时过境迁迁客骚人(五十七)请字形分析請請请小篆 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请”本来写作“請”,是形声字,小篆从“言”部(即讠),青声。表示请求。字义例释请求a.请人做某事例: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廉颇蔺相如列传)b.请人允许自己做某事例: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廉颇蔺相如列传)谒见,谒问例: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魏公子列传)邀请例: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魏公子列传)请示例: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魏

112、公子列传)慰问,看望例:公子往数请之。(魏公子列传)请罪例:权倾五伯,囚于请室。(报任安书)识记方法“请”的本义是“请,请求”,后引申出“请求给予”义。成语助记请君入瓮负荆请罪(五十八)穷字形分析窮窮穷小篆 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穷”本来写作“窮”,是形声字,小篆从“穴”部,(即躬)声(韵母相同)。表示洞穴底部、终极。字义例释处境困难,环境险恶例:人穷则反本。(屈原列传)不得志,不显贵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贫困例: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荒僻例:穷巷陋室。尽例: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滕王阁序)穷尽,极尽(动词)例:穷山之高而止。(始得西山宴游记)识记方法“穷”的本义是“阻塞不通

113、”。仕途上不通,则是“不得仕进,不能显贵”;生活上“阻塞不通”,则是“生活困难,无依靠”。走到“阻塞不通”之处,当然就是“到尽头”了。由此进一步引申出“走投无路”义,并虚化为程度副词“极,尽”。成语助记穷形尽相穷兵黩武穷而后工穷且益坚穷乡僻壤穷奢极欲穷凶极恶理屈词穷皓首穷经黔驴技穷(五十九)去字形分析去去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去”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大”字,象人的正面,下边是“囗”字,表示住处,合起来指人离开住处。表示离开。字义例释离开例: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过去的例:我从去年辞帝京。(琵琶行)距,距离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鸿门宴)除掉,去掉,放弃,废除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114、(废除)。(管仲列传)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项羽本纪)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例: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前往例: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孔雀东南飞)识记方法“去”的本义是“离开”。“离开”一个地方,当然就跟那个地方有了一定的“距离”。用于使动意义,使离开,意义即是“除掉,去掉”。成语助记何去何从刮骨去毒陈言务去大势已去眉来眼去相去几何(六十)劝字形分析勸勸劝小篆 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劝”本来写作“勸”,是形声字,小篆从“力”部,雚(音un)声(韵母相同)。表示鼓励,勉励。字义例释劝勉,勉励例:劝学受到鼓励,勤勉,奋勉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

115、不加沮。(逍遥游)劝说,劝告例: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屈原列传)识记方法“劝”的本义是“勉励”,后引申为“劝说,劝导”。成语助记劝善惩恶赏一劝百(六十一)却字形分析 却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却”本来写作“”,是形声字,小篆从“卩”部,谷声(古音相近)。表示退。字义例释退后例:却坐促弦弦转急。(琵琶行)使退,击退例: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回头例: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推辞,推却例:却之为不恭。(孟子)去掉,消除例: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伤田家)副词,还、再例: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通“恰”,才、刚例: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116、(长亭送别)连词,表转折例: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旅次朔方)识记方法“却”的本义是“退,使退”。“退”正是“不受,拒绝”的形象描绘。退后自然会“回头”,这不正是头的“转折”吗?故又虚化为表转折的连词。成语助记却之不恭望而却步盛情难却(六十二)如字形分析如如小篆隶书楷书“如”是形声字,小篆从“口”部,女声(古音相近)。表示自己的意见和别人的一样,随声附和。字义例释去,到,往例: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门宴)如同,好像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及,赶得上例: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按照例: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李将军列传)表假设,如果、假如

117、例: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形容词词尾,译作“的样子”例: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高祖本纪)识记方法“如”的本义是“像”。(取女孩学话很像大人,这是女孩学语言的先天优势,古人也发现了这一点,故“像”义“从女从口”。)要“像”当然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才能、品行“像”某人,当是“比得上”他。既是“像”,当然还不是完全一样,故又引申出“如果”义,表假设。又因为“像”,故可用作描摹事物的情态的词缀“的样子”。成语助记如饥似渴如履薄冰如芒在背如弃敝屣如泣如诉如切如磋如日中天如丧考妣如数家珍如饮醍醐如坐春风如坐针毡栩栩如生(六十三)若字形分析若若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若”

118、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一个跪着的人举着双手在梳理自己蓬乱的头发。表示顺,后借用作像、假如等意。字义例释如,好像例: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及,比得上例:以为莫己若也。(秋水)你,你们例:若入前为寿。(鸿门宴)如果例: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识记方法“若”的一个基本义是“像”,故“相同”“如果”“及,比得上”等意义的引申跟“如”相似,请参照上面的提示。成语助记若即若离噤若寒蝉口若悬河冷若冰霜翩若惊鸿门庭若市趋之若鹜受宠若惊(六十四)善字形分析善善金文 小篆隶书楷书“善”是会意字,金文上边是“羊”字,表示吉祥,下边是两个“言”字,合起来指两个人互相说吉祥的话。表示好的。字义例

119、释好的行为,好人,好事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禁奸举善。(后汉书)为善最乐。(后汉书)交好,与友善例: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长于,善于例: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做好,处理好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好例: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魏公子列传)好好地,友善地例: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喜欢,羡慕例: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识记方法“善”的本义是“好,美好”。“有道德”“有本领”“做得对”当然是“好”。有道德的人是“好人”。有道德的事是“善事”。做好人、做好事是与人“亲善”,与人“交好”。做得对自然是令人满意的“好的行为、优点”,

120、美好的一切都是让人“喜欢”的。成语助记与人为善善解人意善始善终善贾而沽独善其身尽善尽美乐善好施择善而从多愁善感知人善任(六十五)少字形分析少少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少”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体积很小的细微颗粒状物体。表示数量少。字义例释读shoa.缺少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b.认为少,轻视例: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秋水)c.复合词“少间”“少顷”“少时”“少焉”,不多会、一会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d.削减,减少例: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于国也)读shoa.年轻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b.活用为

121、年轻人,年少者例: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读sho,稍微例:颜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识记方法“少”的本义是“多的反面”。“稍,略微”指程度轻;“时间短暂”就是时间少,进一步引申出年龄小的“少年,青年”的意义;把人看“小”了,就是“轻视,瞧不起”。成语助记缺衣少食僧多粥少少不更事安老怀少(六十六)涉字形分析涉涉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涉”是会意字,甲骨文上下合起来是“步”字,中间是“水”字。合起来指徒步走过河流。表示蹚水过河。字义例释徒步渡水,乘舟渡水例:江与夏之不可涉。(楚辞)以小舟涉鲸波。(指南录后序)进入,到例: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赤壁之战)浏览,阅读例:涉猎群书。经过

122、,经历例: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报任安书)牵涉,关联而言有关涉,事便显露。(史通)识记方法“涉”的本义是“徒步渡水”。由“渡”引申出“渡过、通过”。进一步引申出“经历”。学习需要“浏览,阅读”,经历一些事情必然会与他人有“牵涉,关联”。成语助记跋山涉水三豕涉河涉笔成趣涉世未深(六十七)胜字形分析勝勝胜小篆 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胜”本来写作“勝”,是形声字,小篆从“力”部,朕声(古音相近)。表示能承担、禁得住。字义例释禁得住,受得住例:沛公不胜桮杓。(鸿门宴)尽例: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胜利例:二败而三胜。(六国论)胜过,超过例: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并序)优美的,美好的例:

123、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由此可引申出“优美的山水或古迹”。例: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过小孤山大孤山)盛大的例: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滕王阁序)识记方法“胜”的本义是“禁得起,忍得住”,所以能坚持到最后(即“尽”)并“胜过、超过”他人取得最后的“胜利”,胜利当然要举行“盛大的”庆祝宴会,胜利是“美好的”事,由此又引申出“优美的山水或古迹”。成语助记不胜枚举名胜古迹稳操胜券哀兵必胜旗开得胜引人入胜(六十八)识字形分析識識识小篆 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识”本来写作“識”,是形声字,小篆从“言”部(即讠),戠(音zh)声。表示认识、知道、懂得。字义例释认识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124、)懂得,知道例:识盈虚之有数。(滕王阁序)见识,知识例:王少未有识。(鲁周公世家)通“志”,记住例: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论语)标记例:款识识记方法“识”的本义是“知道,认识,能辨别”。既然“知道”,当然就能“记住”。为了更好地记住事物,需要做一些“标记”,故又有“标记”的意义。成语助记博闻强识不识时务才识过人老马识途见多识广默而识之(六十九)使字形分析使使小篆隶书楷书“使”是形声字,小篆从“人”部(即亻),吏声(韵母相同)。表示支使、派遣。字义例释叫,让例:使之然也。(劝学)命令,派例:秦王使使者告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出使例:臣舍人蔺相如可使。(廉颇蔺相如列传)引申为“使者”例:宫使驱将

125、惜不得。(卖炭翁)主使,指使例:公之逮所由使也。(五人墓碑记)使用,驱使例: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假使,假如例: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识记方法“使”有两个基本义:一是连词,假使;一是叫,让。由“叫,让”引申出“奉使命”(奉使命不就是被“叫”去做事吗),进一步引申出奉使命的人“使者”。成语助记不辱使命颐指气使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七十)是字形分析是是金文 小篆隶书楷书“是”是会意字,金文上边象汤匙,中间“又”字象人手, 下边是“止”,表示末端,合起来指人手执汤匙。“匙”的本字,表示汤匙,后借用来表示是非的“是”及代词。字义例释判断词,是例: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并序)正确的例:天下

126、皆以舜之诛为是。(夏本纪)这,这个,这样例: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例: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识记方法“是”的本义是“正直”。由此引申出事理的“正确”。其意动意义即是“认为正确”,我们同意别人的看法会说“是,是的,是这样的”,故又引申出判断词“是”和指示代词“这,这样”。成语助记似是而非自以为是莫衷一是是非得失是可忍,孰不可忍(七十一)适字形分析適適适小篆 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适”本来写作“適”,是形声字,小篆从“”部(即辶),啇(音sh)声。表示往,到去。字义例释到,往例:司马氏去周适晋。(太史公自序)女子出嫁例:始适还家门。(孔

127、雀东南飞)恰好,恰恰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适应,顺应例: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顺从,适合例: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孔雀东南飞)刚才,刚刚例: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孔雀东南飞)舒适,满足例: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登乐游原)通“谪”,被流放例: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识记方法“适”的本义是“到(某地)去”。到丈夫家去,就是“嫁”。古代女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由父母决定,毫无自主权,故引申出“顺从”,并进一步引申出“适应”“舒适”“恰好”等义。成语助记削足适履适可而止适逢其时无所适从(七十二)书字形分析 書 書书

128、甲骨文 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书”本来写作“書”,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聿”字,象人手握笔,下边是“口”,合起来指把口里要说的话写下来。表示书写。字义例释与今日之“书”同义例:欧阳子方夜读书。(秋声赋)书信例:书不能悉意。(报任安书)国书例: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写字例: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项脊轩志)书写,记载例:秦御史前书曰。(廉颇蔺相如列传)识记方法“书”的本义是“写,写字”。作名词时意义为“字”;“信”“书籍”等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写成的,故又引申出“信”和“一般的书籍”等意义。成语助记罄竹难书奋笔疾书书香门第焚书坑儒乡书难寄坐拥书城(七十三)孰字义例释通

129、“熟”,一为谷物成熟,一为仔细、周详例:岁则大孰。(鲁周公世家)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疑问代词,谁、哪一个例:孰能无惑?(师说)复合词,“孰与”,和比、哪一个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识记方法“孰”的本义是“谁”。后借作“熟”义,由此进一步引申出“仔细、周详”的意义。成语助记是可忍,孰不可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七十四)属字义例释读sha.等,类,辈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b.亲属例: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项羽本纪)c.隶属,归属,附属例: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并序)d.管辖,掌管例: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e.属于例:

130、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并诗)读zha.撰写例:屈平属草稿未定。(屈原列传)b.接连,连续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魏公子列传)c.相随,跟随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羽本纪)d.通“嘱”,嘱托,叮嘱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可引申为“致意”“劝酒”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赤壁赋)e.委托,交付例: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高祖本纪)识记方法“属”的本义是“连接”。“撰写”正是把一个个字连接起来;“跟随”也是连接的形象描述。跟随某人自然“属于”某人一伙的,“隶属”当然是同一“类”被“管辖”的,“亲属”更是属于同一类的。成语助记貂狗相属属辞比事(七十五)数字形分析

131、數數数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简体楷书“数”本来写作“數”,是形声字,小篆从“攴”部,婁(即娄)声(古音相近)。表示计算。字义例释读sha.算术例: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礼)b.技艺,方术,方法例: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河渠书)c.命运,运数例: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d.数词,几,表示约数例: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e.数目,数量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触龙说赵太后)读sha.计算例:请数公子行日。(魏公子列传)b.列举罪状,加以斥责例: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指南录后序)读shua.屡次,多次例: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b.复合词,“数数”,谋求名利的样子

132、例:未数数然。(逍遥游)读c,密,与“疏”相对例: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识记方法“数”的本义是“计算”。“数目”是“计算”出来的;计算成为一门技术就叫“算术”,并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技艺”。“占卜”计算“命运、规律”等,故又有“占卜”“命运”等义。“列举罪状,加以斥责”,当然需要“计算”,一项一项指出;数目多了,就可引申出“几”“屡次”“密”等义。成语助记数不胜数不计其数数典忘祖数见不鲜劫数难逃(七十六)率字形分析率率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率”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丝网的样子。表示捕鸟用的有柄的网,后引申为率领。字义例释读shuia.循着,沿着例: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孔子世家)b.率领,带

133、领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c.全都,一概,一律例: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d.主将例:将率不能则兵弱。(荀子富国)e.大率,大概,大致例:大率十里一亭,亭有亭长。(汉书)读l一定的标准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史记商君列传)识记方法“率”的本义是“循着,沿着”,就是有所“遵循,依照”。有所“遵循”,当然就会有“一定的标准”,有了标准,所有的人“一律”必须遵从。成语助记率先发难率由旧章(七十七)说字形分析說說说小篆 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说”本来写作“說”,是形声字,小篆从“言”部(即讠),兑声(古音相近)。表示陈述、解说。字义例释讲,倾诉例: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说法

134、,言论,主张,学说例:其说可得闻乎?(滑稽列传)文体的一种例:师说读shu,劝说、说服、游说、劝告例:范增说项羽曰。(鸿门宴)通“悦”,高兴、喜悦例: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识记方法“说”的本义是“说明,解说”,经过“解说”,就能“说服”别人(音shu);还可形成自己的“学说,主张”。说服别人,当然很高兴,故又有“喜悦”之义,后写作“悦”字。成语助记众说纷纭痴人说梦不由分说道听途说自圆其说(七十八)私字形分析私私小篆隶书楷书“私”是形声字,小篆从“禾”部,厶(s)声。表示一种禾名,后借用来表示私人的、自己的。字义例释私人的,自己的例: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

135、列传)私事,私利例: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荆轲刺秦王)私下,偷偷地例: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廉颇蔺相如列传)偏爱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识记方法“私”的本义是“私人的”,私人的事就是“私事”,并进一步引申出“私情”义,“私情”当然是“偷偷地”喽。成语助记徇私枉法以私害公公报私仇结党营私(七十九)素字形分析素素小篆隶书楷书“素”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垂”字(即垂),下边是“糸”字,象丝束出,合起来指丝束本来的颜色。表示白色的丝织品。字义例释白色的生绢,白色的例:十三能织素。(孔雀东南飞)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高祖本纪)朴素的,不加修饰例:吾心

136、独以俭素为美。(训俭示康)素来,一向,平素,向来例: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白白地例: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伐檀)真情,本心例:披心腹,见情素。(狱中上书自明)识记方法“素”的本义是“没有染色的丝绢”。“没有染色”说明平时就是这样“不加修饰”的,故引申出“朴素”“素来,一向”等义。“真情”当然是“朴素,朴实”的,不需修饰的。成语助记素昧平生我行我素安之若素(八十)汤字形分析湯湯汤小篆 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汤”本来写作“湯”,是形声字,小篆从“水”部(即氵),昜(yn)声(韵母相同)。表示热水。字义例释热水,开水例: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药汤剂例: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陈情表)

137、汤汤(读shn shn),水大流急的样子例:淇水汤汤。(诗经氓)护城河例:固若金汤。识记方法“汤”的本义是“热水、开水”。后特指“沐浴时的热水”,“中药加水煎制而成的汤剂”(两者都需热水或开水)。成语助记金城汤池赴汤蹈火扬汤止沸(八十一)涕字形分析涕涕小篆隶书楷书“涕”是形声字,小篆从“水”部(即氵),弟声(声母相近,韵母相同)。表示眼泪。字义例释泪水,眼泪例:迁俯首流涕曰。(太史公自序)哭泣例: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鼻涕例:目泪下,鼻涕长一尺。(僮约)识记方法“涕”的本义是“眼泪”,流眼泪时会使鼻子发酸而流出鼻涕(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故后又引申出“鼻涕”之义。成语助记涕泗滂沱感激

138、涕零破涕为笑(八十二)徒字形分析徒徒小篆隶书楷书“徒”是形声字,小篆从“”部(即辶),土声(声母、韵母相同)。表示步行。字义例释步兵例:帅徒以往。(左传)步行例:舍车而徒。(周易)同伙,同一类人例:郯子之徒。(师说)随从例:日与其徒上高山。(始得西山宴游记)狱卒例:视徒隶则心惕息。(报任安书)囚徒,服役的人例: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只,仅仅例: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空,白白地例: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五人墓碑记)识记方法“徒”的本义是“步兵”。“步兵”就是“步行”的。步行没有借助任何交通工具,故有“空”义,进一步引申出“徒然,白白地”;步行还有“只”用脚走的内涵,故又虚

139、化成“只、但、仅仅”等义。成语助记徒劳无功徒有其表家徒四壁好色之徒(八十三)亡字形分析亡亡甲骨文 小篆隶书楷书“亡”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人躲在掩体后面。表示逃亡、逃跑。字义例释逃跑,逃亡例: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鸿门宴)作名词则为“逃亡的人”例: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丢失,失去例: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六国论)灭亡,消亡例: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通“无”,没有例: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外出,不在例: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论语)死,死亡例: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识记方法“亡”的本义是“逃跑”。作名词则为“逃亡的人”;逃跑即人“失掉”,国家

140、“失掉”即“灭亡”;生命“失掉”即“死亡”;东西“失掉”当然就“没有”了。成语助记亡羊补牢亡国之音亡命之徒唇亡齿寒追亡逐北(八十四)王字形分析王王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王”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上”字,下边是“火”字,合起来指火苗上窜。“旺”的本字,表示火势很大,后引申为帝王之意。字义例释天子,帝王例: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封建时候的最高爵位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读wn,称王,指统治天下例: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识记方法“王”的本义是“帝王”“天子”。作动词则有“为王,统治天下”之义,后又作为“封建时候的最高爵位”。成语助记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八

141、十五)望字形分析望望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望”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目”字,中间是“人”字,下边是“土”字,合起来指人站在地上举目眺望。表示眺望。字义例释向远处看,远望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盼望,期望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希望,想例: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观察例: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埋怨,怨恨例: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报任安书)希望,念头例: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名望,声望例: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滕王阁序并诗)农历每月十五日例:七月既望。(赤壁赋)识记方法“望

142、”的本义是“向远处看”,故有“观察”之义;“希望,盼望”不就是“向远处看”的抽象形式吗?(由空间的“远”转变为时间的“远”)“名望、声望”当然是每个人所期望的,反义引申而为“埋怨,怨恨”;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日月相望”,所以此时又叫“望日”。成语助记望子成龙望穿秋水德高望重望尘莫及望梅止渴望其项背望文生义望洋兴叹众望所归得陇望蜀(八十六)恶字形分析惡惡恶小篆 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恶”字本来写作“惡”,是形声字,小篆从“心”部,亞(即亚)声(古音相近)。表示罪过,与“善”相对。字义例释读a.罪恶,坏事,奸恶小人例: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指南录后序)想(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疏)

143、b.不好的,险恶的例:廉君宣恶言。(廉颇蔺相如列传)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指南录后序)c.貌丑例:状貌甚恶。(仲尼弟子列传)读wa.厌恶,不喜欢例: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报任安书)b.嫉妒例:信知汉王畏恶其能。(淮阴侯列传)读w疑问代词,怎么、哪里例: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识记方法“恶”有两个基本义:一是貌丑,一是罪恶。容貌丑陋当然“不好”,会令人“厌恶,不喜欢”。成语助记恶贯满盈除恶务尽怙恶不悛嫉恶如仇深恶痛绝粗衣恶食(八十七)微字形分析微微小篆隶书楷书“微”是形声字,小篆从“彳”部,(wi)声。表示隐身行走,不露踪迹。字义例释小数,寸的百万分之一,喻指细小的事物。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144、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引申为“微小”“细小”例:细草微风岸。(旅夜书怀)稍微,略微例: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定风波)地位卑微例: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衰败,衰微例:周室微而礼乐废。(孔子世家)偷偷地,暗暗地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魏公子列传)精妙,深奥例:其文约,其辞微。(屈原列传)不显露的,隐藏其高贵身份的例: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左忠毅公逸事)不,没有,如果没有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识记方法“微”的本义是“微小,细微”。程度“小”就是“稍微”;地位“小”就是“低贱,卑微”;势力“小”就是“衰微”。非常小就接近于“没有”(但又不是完全没有,故此义用于假设

145、,我们不能不感叹古人用词之巧)。由此义又可进一步引申出“不显露的”“暗暗地”等义。成语助记微不足道微服私行微言大义见微知著人微言轻白璧微瑕(八十八)悉字形分析悉悉小篆隶书楷书“悉”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采”字,表示辨别,下边是“心”字,合起来指用心辨别。表示详尽。字义例释都,全例:赵王悉召群臣议。(廉颇蔺相如列传)完整,详尽例: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太史公自序)详尽地叙述例:书不能悉意。(报任安书)详尽地了解或知道例:丞相亮其悉朕意。(三国志)识记方法“悉”的本义是“都,全”。“详尽,详细”不就是“全部”表达出来吗?再进一步引申出动词“详尽地了解或知道”。成语助记悉听尊便纤悉无遗(八十九)相字

146、形分析相相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相”是会意字,甲骨文左边是“木”字,右边是“目”字,合起来指木工目测选料。表示仔细查看。字义例释读xina.考察,察看例: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夏本纪)b.看相例:吕公者,好相人。(高祖本纪)c.相貌例:无如季相,愿季自爱。(高祖本纪)d.辅佐,辅助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季氏将伐颛臾)e.扶助盲人走路的人例: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f.丞相,相国,宰相例: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读xina.互相例:茕茕独立,形影相吊。(陈情表)有时偏指一方例: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b.复合词“相与”,一起;“相为”,一一地

147、例:于是舍人相与谏曰。(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从板外相为应答。(项脊轩志)识记方法“相”有两个基本义:一是仔细看,审察;一是扶助盲人走路的人(盲人不是用“木”拐杖的吗?加一“目”表示有人扶助)。成语助记相机行事相濡以沫大相径庭形影相吊将相之才以毛相马吉人天相人不可貌相(九十)谢字形分析謝謝谢小篆 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谢”本来写作“謝”,是形声字,小篆从“言”部(即讠),射声(古音相近)。表示推辞、辞谢。字义例释道歉,谢罪例: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辞别,告别例:乃谢客就车。(魏公子列传)推辞,谢绝例:王翦谢病老归。(秦始皇本纪)感谢,答谢例: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朱亥故不复谢

148、。(魏公子列传)凋谢,衰落例:花开花谢两由之。告诉,劝告例;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识记方法“谢”的本义是“道歉,谢罪”。“道歉”当然要把道歉的话“告诉”别人。进一步引申出“推辞,谢绝”。由此再引申出“辞别”,花辞别枝头即“凋谢”。成语助记闭门谢客新陈代谢敬谢不敏(九十一)信字形分析信信小篆隶书楷书“信”是会意字,小篆左边是“人”字(即亻),右边是“言”字,合起来指言而有信。表示话语真实、讲信用。字义例释形容词a.诚信的例: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谏太宗十思疏)b.真实的例: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祭十二郎文)名词a.信物例: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刺客列传)b.信使,媒

149、人例: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并序)动词a.信任例: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屈原列传)b.守信用例: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副词a.确实,实在,果真例: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b.随意,随便例: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并序)通“伸”,伸张例: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识记方法“信”的本义是“言语真实,不虚伪”。引申出“实在的,真实的”“守信”等义,言语真实,不说谎是一种美德,故古人又把它当作“一种道德”(仁义礼智信)。由“守信”进一步引申出“信用”,讲信用别人就会“相信,信任”你。成语助记信口开河信口雌黄信而好古信而有征信手拈来信以为真背信弃义言而无

150、信(九十二)兴字形分析 興 興兴甲骨文 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兴”本来写作“興”,是象形字,甲骨文象四只手一起抬起东西。表示兴起。字义例释读xna.起来,起身例:从者病,莫能兴。(孔子世家)b.兴起,起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c.发生,抒发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d.发动,调动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屈原列传)e.振兴,使兴盛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屈原列传)f.兴办,举办例: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读xna.兴趣,兴致例:遥襟俯畅,逸兴遄飞。(滕王阁序)b.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由景物引发抒情例:秋兴识记方法“兴

151、”的本义是“起来,起身”。事物“起来”就是“出现”“发动”的形象表达。由“出现”进一步引申出“兴办,举办”之义。成语助记大兴土木兴师动众方兴未艾夙兴夜寐一言兴邦百废俱兴(九十三)行字形分析行行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是象形字,甲骨文象四通八达的街道十字路口。表示道路。字义例释读xna.行走例: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师说)b.去,前往例: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列传)c.经,历例: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d.实行,推行例: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e.行装例: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刺客列传)f.行为,品行例: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人墓碑记)g.古诗的一种体裁例:琵琶行读h

152、na.道路例: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诗经)b.古代兵制,二十五人为一行例: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c.行列,队伍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d.辈分例: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识记方法“行”的本义是“道路”(甲骨文即是十字路形)。道路自然是用来“走”的,路总是成“行列”的。“离开”当然是人走了;“运行、实施”“流行、流动”等意义均是“走”的抽象表达;由“实施”引申出“行为,经历”就顺理成章了,一个人的“品行”不就是看他平日的“行为”吗?成语助记我行我素行成于思,毁于随行尸走肉行之有效倒行逆施风行一时言行不一德浅行薄响遏行云知易行难(九十四)幸字形分析幸幸甲骨文小篆隶书楷

153、书“幸”是象形字,甲骨文象古代的刑具手铐。表示手铐。字义例释幸运例: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指南录后序)侥幸,幸而,幸亏例: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宠爱,宠幸例: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皇帝到某处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希望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报任安书)识记方法“幸”的本义是“逢凶化吉,免于灾祸”。故引申出“运气好,境遇好”。“天子所至”当然是运气好;天子在宫里常常到“宠爱,宠幸”的妃子处,故又引申出“宠爱,宠幸”之义。成语助记幸灾乐祸三生有幸(九十五)修字形分析修修小篆隶书楷书“修”是形声字,小篆从“彡”部,攸声(韵母相同)。表示修饰。字义例释修造,修

154、建例: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整治,修理例:修我戈矛,从王于师。(指南录后序)修养例:臣修身洁行数十年。(魏公子列传)表达,表示例: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编纂,编写例: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报任安书)施行例: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有时作“做”“从事”讲例:修禊事也。(兰亭集序)善,美好例: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离骚)长,高例: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识记方法“修”的本义是“培养,改进”等。事物要“改进”自然需要“修理(坏东西的改进),修葺(房子改进),修饰(语言服饰等的改进)”;改进的结果自然就是“善”(

155、变好),“美”(变美),“长”(变高变长)。成语助记不修边幅修身养性茂林修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九十六)徐字形分析徐徐小篆隶书楷书“徐”是形声字,小篆从“彳”部,余声(韵母相同)。表示慢走,后引申为缓慢之意。字义例释迟缓例:不徐不疾。(庄子外篇天道)慢慢地,缓缓地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识记方法“徐”的意义很好记,只有“迟缓”和“慢慢地”之义。成语助记不疾不徐按辔徐行(九十七)许字形分析許許许小篆 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许”本来写作“許”,是形声字,小篆从“言”部(即讠),午声(韵母相同)。表示许诺、答应。字义例释答应,允许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赞成,赞同例:

156、杂然相许。(愚公移山)不定数词,相当于“上下”“左右”例: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地方,处所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隆中对)此,这,这样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期望例:塞上长城空自许。(书愤)识记方法“许”有两个基本的意义:一是应允,一是表示不定数。成语助记多许少与以身相许封官许愿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九十八)阳字形分析陽陽阳小篆 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阳”本来写作“陽”,是形声字,小篆从“阜”部(即左阝),昜(yn)声。表示山向阳的南坡。字义例释山之南,水之北例: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太史公自序)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高祖本纪)阳光例:斜阳草树。(

15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佯”,表面上,假装例:儋阳为缚其奴。(汉书)识记方法“阳”的本义是“山南或水北”。这个地方正是阳光照得到的地方,故又引申出“日光,阳光”之义;后又借作“佯”,意义是“表面上,假装”。成语助记骄阳似火阳奉阴违阳光大道(九十九)要字形分析要要甲骨文小篆 隶书楷书“要”是会意字,甲骨文左右两边合起来是“”字(象左右双手),中间是“女”字的变形,合起来指女子双手叉腰。“腰”的本字,表示腰,后借用来表示要求、需要。字义例释读yoa.通“腰”例:梦见叔带持要而哭。(赵世家)b.通“邀”,邀请例: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c.相约例: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d.要挟例

158、:惟大辟无可要。(狱中杂记)读yoa.险要例:筑石寨土堡于要隘。(冯婉贞)b.重要例: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c.总之例: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报任安书)d.希望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识记方法“要”在古代即“腰”字(甲骨文是两手叉腰形)。腰子就是肾,古人认为肾是生命之本,是人体最基本的部位,故引申出“基本的东西,要点”,基本的东西都是“重要的”。腰子处在人体的中间,故又引申出“在半路上拦住”,后来写作“邀”。往褒义发展为“邀请”;往贬义发展为“要挟”;往中性发展为“求得,设法获得”。成语助记要言不烦钩玄提要达官要人(一百)宜字形分析宜宜甲骨文 小篆隶书楷书“宜”是会意字,甲骨文外边是

159、“且”字(象古代一种祭祀礼器),里边上下都是“肉”字,合起来指祭祀时盛放祭品的礼器。表示古代的祭祀礼器,后引申为“合适,适宜”之意。字义例释合适,适宜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太史公自序)应该例:是宜去,不敢留。(刺客列传)副词,大概、也许例: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识记方法“宜”的本义是“合适,适宜”。成语助记事不宜迟因地制宜权宜之计(一百零一)遗字义例释读ya.遗失,丢失例:路不拾遗b.遗漏,忽略例: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c.遗留,剩下的,特指死去的人留下的例: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d.背离,抛弃例:夫有高世之功者

160、,负遗俗之累。(赵世家)e.排泄大小便例: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廉颇蔺相如列传)读wi,给予、送、赠送例:使人遗赵王书。(廉颇蔺相如列传)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荆轲刺秦王)识记方法“遗”的本义是“遗失,丢失”。用作名词则是“遗失之物”;遗失东西往往是“忘掉,忽略”了;失掉了的东西只好“留下来”给别人捡;由“失掉之物”的意义又可特指“排泄大小便”。由“留”义又引申出“死者留下的”“送给”“送信”“赠送”等义。成语助记不遗余力遗臭万年遗风古道遗世独立道不拾遗巨细无遗(一百零二)贻字义例释赠送,送给例: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遗留例:贻笑大方识记方法“贻”的

161、本义是“赠给,送给”。成语助记贻害无穷贻人口实(一百零三)易字形分析易易甲骨文 小篆隶书楷书“易”是象形字,甲骨文又写成“”,象用装满酒的杯子给别人斟酒。“赐”的本字,表示赐给,引申为换。字义例释换,换取例: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变,更改例: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修治,治理例:易其田畴,薄其税敛。(孟子)容易例: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谏太宗十思疏)轻易例:或未易量。(六国论)轻视,看不起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高祖本纪)退避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羽本纪)平易例:夫政不简不易。(鲁周公世家)平坦例:地形险易尽知之。(战国策)识

162、记方法“易”的基本意义有两个:一是“改变,变更”(从日从月,意为日月变换);一是“容易”(也许古人认为日月变换是件平常容易的事吧)。由“改变”引申出“交换,互换”“修治,治理”的意义;由“容易”引申出“平坦”(平坦的路不是容易走吗?)。成语助记易如反掌平易近人改弦易辙不易之论(一百零四)阴字形分析陰陰阴小篆 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阴”本来写作“陰”,是形声字,小篆从“阜”部(即左阝),侌(yn)声。表示山的北面。字义例释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阴暗例: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暗中,暗地里例:阴使人至豨所。(淮阴侯列传)阴影,树阴例: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

163、春行)识记方法“阴”的本义是“山北或水南”(与“阳”正好相反),这里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故引申出“没有阳光,阴暗”。由此引申出“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暗中,暗地里”。成语助记阴差阳错阴谋诡计(一百零五)右字义例释右边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高祖本纪)地理上以西为右。例:姜伯约屡出陇右。(三国志钟会传)古代官职以右为尊,因而指较高的地位,引申为上例: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蔺相如列传)世族大家例: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张衡传)帮助例:王叔陈生与伯舆争政,王右伯舆。(左传)崇尚例:兼受,尚贤;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淮南子)识记方法“右”的本义是“右边(的手)”(甲骨文字形是一只右手的正面的形

164、状。金文则加了一口,意为:这是一只吃饭的手,即右手)。“右手”的首要功能是吃饭时把食物送到口中去,所以“右”字有了“帮助”(这一意义后由“佑”体现)之义;古人又以右为尊,故引申出“崇尚”之义。成语助记左顾右盼左右逢源无出其右(一百零六)再字形分析再再甲骨文 小篆隶书楷书“再”是会意字,甲骨文为“鱼”字上加“二”字。表示两条鱼,后引申为两次之意。字义例释两次例: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第二次例:一鼓作气,再而衰。(曹刿论战)识记方法“再”是“两次,第二次”之义,不要与现在的“再”混淆。成语助记再接再厉东山再起(一百零七)造字形分析造造小篆隶书楷书“造”是形声字,小篆从“”部(即辶),

165、告声(韵母相同)。表示走近、到去。字义例释制造,建造例:复造候风地动仪。(张衡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雁荡山)到去例:太子日造门下。(刺客列传)制定例: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列传)形成,建立例: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期,时代例:满清末造。(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识记方法“造”有两个基本义:一是“到某地去”;一是“做成,制造”。成语助记登峰造极闭门造车(一百零八)知字形分析知知小篆隶书楷书“知”是会意字,小篆右边是“口”字,左边是“矢”字(象箭,表示疾速),合起来指谈话中思维敏捷。“智”的本字,表示智慧。字义例释知道,懂得例:温故而知新。(论语)了解例:君何以知燕王?(

166、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例: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通“智”,智慧例:小知不及大知。(逍遥游)主持例: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识记方法“知”的本义就是“知道,懂得”,知道多了当然就有“知识”,变得聪明即“知识丰富、见解高明”(后写作“智”)。成语助记知彼知己知遇之恩乐天知命恬不知耻妇孺皆知格物致知(一百零九)致字形分析致致小篆隶书楷书“致”是会意兼形声字,小篆从“夊”部(表示送),从至(表示到),至声。表示送达、送到。字义例释达到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送到例: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淮阴侯列传)表达,表示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列传)招

167、来,引来例:致食客三千人。(魏公子列传)获得,得到例:家贫,无以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致使,导致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情致,情趣例: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识记方法“致”的本义是“送达,送到”。引申出“导致”。成语助记专心致志学以致用淋漓尽致(一百一)质字形分析質質质小篆 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质”本来写作“質”,是形声字。小篆从“貝”部(即贝),斦(zh)声。表示抵押的财物。字义例释质地,资质例: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秋声赋)朴实,质朴例:质胜文则野。(论语)作人质,作抵押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刺客列传)询问例:余立侍左右,援疑

168、质理。(送东阳马生序)正,刚刚例:质明,避哨竹林中。(指南录后序)通“贽”,见面礼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通“锧”,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例: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廉颇蔺相如列传)识记方法“质”的基本意义有两个:一是“抵押”;一是“本质,本体”。事物的“本质”是“朴实”“正直”的。由“正,正直”义引申出“向别人求证,以定是非”,要“向别人求证”自然是需要“询问,责问”的。成语助记兰质蕙心文质彬彬天生丽质(一百一十一)治字形分析治治小篆隶书简体楷书“治”是形声字,小篆从“水”部(即氵),台(y)声(韵母相同)。表示治理河道,后引申为治理。字义例释治理,管理例:伏惟圣朝以

169、孝治天下。(陈情表)治理得好,安定例: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管政事,治理国家例:沉湎不治。(滑稽列传)维持例:又不能治生商贾。(淮阴侯列传)惩治例: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赵世家)医治例: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扁鹊见蔡桓公)识记方法“治”的本义是“治水”。引申出一般“处理,进行某项工作”,处理国家大事是“治理”;处理病原体是“医治”;处理坏人是“惩治”。其他情况依此法译之。还引申出“治理得好”,特指国家太平。成语助记长治久安治国安邦励精图治无为而治(一百一十二)诸字形分析諸諸诸小篆隶书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诸”本来写作“諸”,是形声字。小篆从“言”部(即讠),者声(声母相同,韵母

170、相近)。表示有口才的样子,后借用来作代词。字义例释各,众例:都督诸路军马。(指南录后序)兼词a.之于例: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b.之乎例: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诸侯例:建于明堂,诸神受纪。(太史公自序)识记方法“诸”有两个意义:一是“众多”,一是兼词“之于”或“之乎”。成语助记诸恶莫作放诸四海而皆准(一百一十三)贼字形分析 賊 賊贼金文小篆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贼”本来写作“賊”,是形声字,金文从“戈”,则声(声母相同,韵母相近)。表示杀戮、伤害。字义例释伤害,杀害例:二人相憎,而欲相贼也。(韩非子)强盗例: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童区寄传)作乱叛国或外来侵犯

171、的人例: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敌人例:几落贼手死。(指南录后序)祸害,祸患例: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论积贮疏)狠毒例:董卓狼戾贼忍。(三国志董二袁刘传)识记方法“贼”的本义是“伤害,杀害”。引申出“强盗、杀人者”“狠毒”等意义。“强盗、杀人者”当然是“祸害,祸患”。成语助记做贼心虚认贼作父(一百一十四)族字形分析族族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族”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字,象飘扬的旌旗,右下边是“矢”字,象箭,合起来指军队。表示军旅。字义例释家族,同姓的亲属,引申为“类”例:遂夷信三族。(淮阴侯列传)士大夫之族。(师说)消灭,灭族例:族秦者秦也,非

172、天下也。(阿房宫赋)(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庖丁解牛)众,一般例:族庖月更刀。(庖丁解牛)识记方法“族”的本义是“同姓的亲属”。作动词是“灭族”。亲属都是同一“种类”(同姓直系亲属)。物以类聚,所以又引申出“聚结”之义,进一步引申出“众,一般”之义。成语助记名门望族折而族之(一百一十五)卒字形分析卒卒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卒”是象形字,甲骨文象衣服有标志。表示奴隶、差役穿的衣服,后引申为奴隶、差役。字义例释步兵,士卒例: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高祖本纪)死亡例:卒,皆葬高门。(太史公自序)完毕,结束,到为止例: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最终,终于例:盈

173、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通“猝”,突然,仓猝,匆忙例: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刺客列传)识记方法“卒”的本义是肚子上的创伤(甲骨文字形是外部是一“衣”字表示肚子,内里是交叉文饰,乃是肚子上的花纹,这是指狩猎或战争中搏杀后的伤口)。由于古代医疗技术差,肚子受伤意味着“死亡”,因而“卒”有“死亡”之义;这一意义后来写作“猝”,表示突然死去,故后“卒”亦有“突然,匆忙”的意思。“死”就是生命“完毕”,由此进一步虚化为副词“终于”。成语助记不忍卒读丢卒保车身先士卒(一百一十六)走字形分析走走金文小篆 隶书楷书“走”是会意字,金文上边是“大”字的

174、变形,象人奔跑时甩动双臂,下边是“止”字,象人脚,合起来指人在奔跑。表示跑、行路。字义例释跑,逃跑例: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仆人例: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报任安书)追逐例:乃自以精兵走之。(李将军列传)走向,趋向,奔向例: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赋)窃计欲亡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识记方法“走”的本义是“跑,逃跑”(古代的走叫“行”),引申出“奔向”。成语助记走马观花走投无路笔走龙蛇不胫而走(一百一十七)左字形分析左左金文 小篆隶书楷书“左”是会意字,金文左边是“”字,象人的左手,右边是“工”字,象矩尺,合起来指手拿着矩尺。“佐”的本字,表示辅佐,后借用来表示左

175、边。字义例释方位,左边,左手例:左准绳。(夏本纪)东面,古代地理上以东为左例: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慢)古代以右边为尊,左为较低的地位例: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车上的尊位例:虚左,自迎夷门侯生。(魏公子列传)不亲近,不偏袒例:右韩而左魏。(战国策)不正,邪僻例:执左道以乱政,杀。(礼记)识记方法“左”的本义是“左边(的手)”(甲骨文字形是左手朝上的形状)。一般人左手不灵活,故引申出“不亲近,不偏袒”之义。由“不亲近,不偏袒”又引申出“不正”之义。成语助记旁门左道左右逢源(一百一十八)坐字形分析坐坐小篆 隶书楷书“坐”是会意字,小篆上边两面都是“人”字,下边是“土”字,合起来指人席地而

176、坐。表示席地而坐。字义例释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例:项王、项伯东向坐。(鸿门宴)通“座”,座位例: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由于,因为例:停车坐爱枫林晚。(山行)触犯,因犯罪例: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使楚)治罪,办罪例: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刺客列传)徒然,白白地例: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难)坚守,引申为常驻,不动例: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左传)识记方法“坐”的本义是人在席子上的跪跽之形,即“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既是“坐”自然就有“座位”,“坐”是“不动”的,故又有“常驻,坚守”义。成语助记坐以待毙坐吃山空坐怀不乱坐井观天如坐针毡正襟危坐(119)何(见“18个文言虚词详解”)(120)乃(见“18个文言虚词详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