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八 经济发展模式的调适与转型 高考怎站位1高考为何考2高考考什么3高考怎么考4专题跟踪检测5返回返回通晓知识关联 返回明确主旨线索 线索(一):19491956 年是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可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1952 年)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 年)。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返回线索(二):19561976 年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的提出、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1971 年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1975 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返回线索(三):1978 年至今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等。返回线索(四):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科技教育发展,中国的科技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了迅猛的发展,在某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文学艺术在“双百”方针指导下,
3、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具有阶段性、多样性、人民性的鲜明特点;教育发展经历了奠基、动乱中的教育到新时期教育的复兴,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教兴国”战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返回返回从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体制从建立到变革,已经走过 60 余年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回首经济体制的历史变迁,总结其间的经验教训,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返回从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来看:目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改革的复杂局面开始逐步显现,社会快速转型期出现的社会巨大变化发生在中国社会生活
4、各个领域,这些变化在速度、广度、深度、难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围绕当今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如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一带一路”、大气环境治理与低碳发展、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国家发展战略转型等),理解“十三五”时期中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的新变化,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返回从近三年的高考命题点来看:新中国的工业化路径、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渐进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人民教育的发展之路是本专题的热考点。在复习备考时,首先要重点关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尤其是“一五”计划的实施,认识“一五”计划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其次,要把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世界视野中的改革进行对比,明确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独特性,理解改革开放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最后,结合人民教育发展的历程,认识教育作为孕育和推进人类文明、社会变革的“生命源”,作为构建新的国民素质和科技创新工程的奠基工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返回返回01新中国的工业化路径返回隐性时空土地改革、合理调整工商业、三大改造、“一五”计划、中共八大、“三面红旗”、人民公社、“大跃进”、八字方针素养热词国民经济的恢复;三大改造的完成;“一五”计划的成就;“左”倾思想的泛滥;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返回基础小题验知返回1(2019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押题)1955 年,一本面向农村的宣传读物上说:“(有些人)看到食糖、食油供应
6、不够充分,就埋怨政府重工业发展多了,要求多发展轻工业,这是不对的。不着重发展重工业,哪来的新糖厂呢?到外国买机器?”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轻重工业协调发展成共识B“大跃进”造成物资供应紧张C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D优先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合理性返回解析:据材料“不着重发展重工业,哪来的新糖厂呢?到外国买机器?”说明新中国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带动轻工业发展,增加食糖、食油供应,这反映了当时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合理性,故选 D 项;据材料“这是不对的”说明不是共识,排除 A 项;“大跃进”是在 1958 年,排除 B 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排除 C 项。答案:D 返回21956 年,周恩来
7、指出:“一九五六年初,我们为着加速发展农业,曾经过高地估计了双轮双铧犁和锅驼机(半机械化农具)的当年需求量,制定了过度的生产计划使某些机械工厂发生了一时赶工增产,一时闲工减产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人民公社化运动遇到严重困难B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C“一五”计划重视农业发展D中央关注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返回解析:材料反映了周恩来对 1956 年制定的过度的生产计划进行反思,说明中央关注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故选 D 项;1958 年开始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 A 项;材料仅体现了对 1956 年过度生产农业机器(双轮双铧犁和锅驼机)进行反思,未体现农业现代化的建设状况,
8、因而无法得出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排除 B 项;“一五”计划以大力发展重工业为重心,而材料内容主要是对生产农业机器的工厂未协调发展进行反思,排除 C 项。答案:D 返回31956 年,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应该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的思想,“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互为补充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手段”,这一思想()A符合当时经济体制的走向B指导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C反思苏联经济模式的弊端D肯定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成果返回解析:题干中“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
9、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互为补充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手段”表明这一思想反思苏联经济模式的弊端,故选 C 项;1956 年国家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 A 项;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排除 B 项;题干中未提及陈云对三大改造的评价,排除 D 项。答案:C 返回4(2019福建三明二模)1975 年 7 月,国务院关于今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指出:“3 月以来,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一个月比一个月好。5 月和 6 月,原油、原煤、发电量铁路货运量等,创造了历史上月产的最高水平。”这说明()A全面整顿工作成
10、效明显B“左”倾错误得到彻底纠正C经济体制改革作用初步显现D“一五”计划顺利开展返回解析:由材料“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一个月比一个月好”“创造了历史上月产的最高水平”,得知经济好转,结合时间 1975年,可以判断是邓小平全面整顿的结果,故选 A 项;1975 年尚处于文革时期,“左”倾错误没有得到彻底纠正,不符合史实,排除 B 项;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才出现经济体制改革,排除 C 项;“一五”计划的时间是 19531957 年,排除 D 项。答案:A 返回拓展认知提能返回1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借鉴与创新借鉴创新社会经济制度建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
11、灭私有制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首创公私合营的模式工业化建设开展五年计划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来保证工业发展正确处理好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关注民生问题经济结构与体制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的公有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注意克服斯大林模式的过度集中的弱点,注意解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返回2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特点及原因(1)战略:以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极低的人均国民收入为基本国民经济背景;以快速发展赶超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目标;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国有经济并逐步实现对其他经济
12、成分的改造、采用高关税和高估本币等方式推进进口替代、采用外延增长方式改善工业生产布局和区域经济不平衡为基本的工业化战略。(2)特点:实行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在立足于中国国情基础上,借鉴苏联的经验,走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返回(3)原因:工业基础薄弱,国内资金短缺,只有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工业化体系建设。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遏制和孤立政策,使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倒向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返回3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1)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在集中统一的原则下,强调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结合。以计划管理为主,同时
13、重视市场管理。在计划管理上实行多种计划类型。比较注重宏观调控,综合平衡。返回(2)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原因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外国经济侵略与长期不稳定状态,使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文化条件极为落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在国力有限的条件下,运用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可以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一五”计划实施后,大批农民进城,城市规模急剧扩大,人口不断增加,生活物资供不应求,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的供应更是匮乏,不法商人投机倒把,囤积居奇,为了保证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就得对基本生活必需品进行较为合理的分配。返回战争年代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影响。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在
14、根据地实行的各类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带有强烈的计划体制色彩的,这一点也深刻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经济体制的选择。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苏联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创始国、受益国、输出国。我们知道,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靠计划经济体制,用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其成绩让世界震惊,直至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各国对这一体制大多持肯定态度。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传统理解,同旧制度决裂的思想反映,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等,也是促使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环境和重要原因。返回在经济发展水平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国力有限的条件下,运用这种行政集权的计
15、划经济体制,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奠定了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物质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一五”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失去了活力,弊端日益暴露,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3)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作用运用这种新的经济体制有助于在短期内医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恶性波动,以顺利地渡过经济困难时期。返回4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两大问题、产生原因及经验教训(1)两大问题: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2)主要原因:国际因素:在美苏冷战和中苏关系恶化的背景下,领导人急于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要“赶英超美”,也隐含着“超苏”
16、的动机。历史因素:封建专制时间长,民主观念淡薄,易盲目服从;民主革命时期形成了用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方式解决问题的习惯。主观因素: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尤其是对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估计不足;在成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个人因素:在个人崇拜等情况下,中央领导错误地估计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体制因素: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民主与法制缺乏,权力过分集中,更缺乏监督机制。根本原因:未能充分认识国情,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返回(3)经验教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充分认识国情,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
17、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要正确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实际的关系。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不可超越生产力水平。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搞好综合平衡,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发扬民主,完善法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广开言路。要保持社会安定,抓住发展机遇。返回02渐进的经济体制改革返回隐性时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
18、企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特色、开发开放浦东、加入WTO素养热词经济建设的明媚“春天”;社会生活的沧桑巨变;“一带一路”的时代倡议;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契机返回基础小题验知返回1(2019山东青岛三模)1982 年,全国农村已有 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农业生产责任制。1985 年,全国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工作全部结束,许多乡镇还建立了集体经济组织。这()A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B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C利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实现了农村村民的自治返回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上述措施有利于建立起更加适合我国农村生产力的状况及其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有利于农村经济
19、体制改革的深化,故选 C 项;农村土地所有制没有改变,仍然属于国家和集体,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体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问题,排除 B 项;村民自治是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方式,依法自主管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本村公共事务,材料没体现,排除 D 项。答案:C 返回2(2019福建宁德二模)据统计,19781988 年,中国国民收入年均递增 9.2%,其中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高达 63.7%,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计划经济体制的最终消亡B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C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D城市经济建设指标的压缩返回解析:据材料“19781988 年,中国国民收入年均递增 9.2
20、%,其中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高达 63.7%”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故选 B 项;“最终消亡”的说法错误,排除 A 项;21 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 C 项;1984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压缩”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D 项。答案:B 返回31984 年 11 月,武汉柴油机厂正式聘请联邦德国退休工程师格里希为厂长,时任武汉市市长吴官正亲自到会祝贺,外媒评价这是“一件令人吃惊的新闻和成功的典范”。这主要源于()A联邦德国先进的技术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C国有企业自身的反省 D对外开放格局
21、的初步形成解析:根据材料“1984年 11月亲自到会祝贺”结合所学知识,1984 年,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前提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故选 B 项;联邦德国先进的技术只是表面现象,排除 A 项;材料没有反映国有企业自身反省,排除 C 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是在 21 世纪初期,排除 D 项。答案:B 返回4(2019山东临沂二模)1993 年,跨国公司开始狂热地追逐中国市场,外资企业蜂拥而入。据统计,19792000 年,中国累计吸引外资 3 462 亿美元,其中 19922000 年的累计流入量占总量的 93%。这反映出()A外国投资开始改变中国经济结构B国际关系变化
22、对中国发展有利C全球化浪潮对中国只有利没有弊D经济体制改革获得了广泛认同返回解析:题干中提及“1993 年,跨国公司开始狂热地追逐中国市场,外资企业蜂拥而入19922000 年的累计流入量占总量的 93%”,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 年国家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目标引起国际关注,故选 D 项;题干未提及外资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靠政策引导和国内资金的推动,排除 A 项;题干未提及国际关系的变动情况,提及的是跨国公司密切投入中国市场,排除 B 项;对于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对我国利弊并存,排除 C 项。答案:D 返回5(2019湖北武昌区调研)在 1981 年底以前最早创办的
23、 48 家合资企业中,属于华侨、华裔、港澳华商投资的共 28 家,占60%。香港、新加坡和其他城市的华人实业界和金融界人士与中国大陆合办的合营企业所取得的成功,引起西方企业家们的注意。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A实施经济特区战略十分科学B单一的公有制开始发生改变C西方企业错失投资中国机遇D海外华侨推动改革开放启动返回解析:据材料“1981 年底所取得的成功”,结合所学可知,以深圳、汕头等地作为著名的侨乡且毗邻港澳台的经济特区,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效果,故选 A 项;依所学,1984 年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而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排除 B 项;材料强调经济特区战略的科学与成功,
24、而非强调西方国家错失中国发展的机遇,排除 C 项;依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党中央决定推行改革开放,而非华侨推动改革开放,排除 D 项。答案:A 返回61990 年,我国出口总额达到了 621 亿美元,对外贸易实现了顺差,改善了自 1984 年以来连续逆差的状况。到 1991 年 6月底,国家外汇储备已上升到 330 亿美元。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A经济结构渐趋于合理B已形成典型的外向型经济C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D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对外贸易而非经济结构,排除 A 项;B 选项“已形成”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 B 项;由材料“1990年已上升到 330 亿美元”可知中国对外开
25、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故选 C 项;1992 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排除 D 项。答案:C 返回拓展认知提能返回1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特点(1)内容首先在农村推行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79 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行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返回(2)特点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无
26、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或者是与二者相关的改革,都是以责、权、利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的。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即在制度的设计和变迁过程中,是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并不断进行着角色的转换。返回2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次经济体制转型(1)新中国成立至 1956 年底特点: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建立起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表现: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返回(2)1978 年
2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 20 世纪 90 年代初特点: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属于半计划半市场的经济体制。表现: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返回(3)20 世纪 90 年代“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以来特点: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表现: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改变过去以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大潮中去。返回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
28、的变化趋势(1)计划与市场:单一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市场的作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3)分配方式:单一的按劳分配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返回(4)改革空间: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走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5)改革目标:从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6)市场经济深入: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等来不断深化改革
29、。(7)市场经济配套: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体制改革配套。返回03发展人民教育文化返回隐性时空“两弹一星”“双百”方针、杂交水稻、人民教育、恢复高考素养热词成就斐然的国防科技;创作自由的“双百”方针;服务经济建设的人民教育返回基础小题验知返回1(2019四川德阳一模)新中国成立后,于 1952 年、1956 年、1958 年、1960 年先后形成了四次扫盲运动的高潮。从 1949年到 1960 年约有 1.5 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这些扫盲运动()A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B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C促进高科技水平的提高D奠定高校院系调整的基础返回解析:题
30、干中提及新中国前期的四次扫盲运动有利于提高普通民众的识字率,认同新中国政权,故选 B 项;义务教育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的,排除 A 项;高科技水平需要大学科研人员的钻研,排除 C 项;奠定高校院系调整的基础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和经费的支撑,排除 D 项。答案:B 返回2(2019四川凉山一模)中国社会科学院从 1980 年夏季到 1981年夏季的一年中,连续举办了三个大型讲习班,分别是:“数量经济学讲习班”“国外经济学讲座”和“发展经济学讲习班”。同时期大批高校的优秀毕业生由政府派遣留学,去了英国、美国、欧洲和日本的高等院校做研究生。由此可知当时()A经济发展渴求专业人才B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C
31、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D改革开放已取得重大成果返回解析:紧扣材料“1980 年夏季到 1981 年夏季”和三个讲习班与留学生留学欧、美、日,再结合所学,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需要经济人才,故选 A 项;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应该在 2001 年中国入世,排除 B 项;题干提及的是教育事业的发展,且 1980 年改革开放才拉开序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排除 C 项;题干提及的是改革开放需要经济类的专门人才,且 1980 年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排除 D 项。答案:A 返回320002009 年间,中国高校招生规模已由 26 万人上升到639.5 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 12.6%。从而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
32、育的大众化。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是对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回应B多样化办学推动高校的普及C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发展返回解析:题干中“中国高校招生规模已由 26 万人上升到 639.5 万人”,适应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 A 项;题干中“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同于“高校的普及”,排除 B 项;题干中的目的是“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侧重点不同于 C项,排除 C 项;题干中没有体现教育的自由发展,排除 D 项。答案:A 返回4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该时期我国()A
33、已经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C颁布法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D建立起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返回解析:已经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1965 年,排除 A 项;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 B 项;颁布法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 C 项;“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种受教育机会”说明了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的建立,故选 D 项。答案:D 返回拓展认知提能返回1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和成就阶段方针政策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年)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的有用经验,借鉴苏联经验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造成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3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以阶级斗争为纲,中小学一度停课,大学招生通过推荐方式教育战线一片混乱,人才出现断层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20 世 纪 80 年 代 提 出“三个面向”;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211工程”计划;实施义务教育各类教育飞速发展,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无穷活力返回2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1)从中国的历史经验看,近代中国由于教育科技水平相对落后,被动挨打,最终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
35、)从当代的国际形势看,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3)从当前的国内形势看,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而劳动力的素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们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返回(4)从教育的地位看,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推动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
36、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重视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返回3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四次转折(1)第一次转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20 世纪 70 年代,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我国开始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2)第二次转折:改革开放后,实现了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转变。这是教育工作重点的转移,是教育地位作用的提升,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道路。返回(
37、3)第三次转折:中共十四大后,实现了教育为计划经济服务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转变。这是教育体制的转型和创新,我国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4)第四次转折:中共十六大后,实现了教育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这是教育发展方式的变革,推动我国教育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这个转变仍在继续进行之中。返回4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开始创办新式学堂,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2)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利用学堂积极宣传变法的主张,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3)20 世纪初: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实行新学制,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4)民国时
38、期:设立教育部,教育内容不再以封建时代的忠君尊孔为主要内容,使近代教育得到发展。返回(5)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完成扫盲教育和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民教育得到迅猛发展。90 年代,“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返回返回高考小题悟道返回1(2019全国卷)据统计,1954 年 1 月到 4 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 1953 年同期的 5 倍,为 1952年同期的 50 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返回命题者说三处节点1952;
39、1953;1954两个阶段19491952年,巩固政权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31957年,“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一种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为了工业化建设,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科技、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精神返回解析:“1954 年”处于“一五”计划期间,当时中国借鉴苏联经验,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材料中的现象正是当时中国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的反映,故 D 项正确;与史实和材料不符,当时新中国的科学研究刚刚起步;故 A 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 1995 年才提出的,故 B 项错误;这一时期是学习苏联时期,对苏联经验的反思不多,故 C 项错误。答案:D 返回2(2019全国卷)19791
40、981 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 5 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返回命题者说详细历史情景在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退耕还林还牧,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并发展社队企业强调学科素养社队企业是集体企业,不是私营企业,但却深刻改变着农村经济结构。减少粮食用地,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同样属于经济结构调整呼应社会热点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返回解析:减少粮食播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还林还牧,举办
41、集体企业,这使得农村比较单一的农耕经济结构发生变化,A 对;社队企业属于集体企业,B 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指农业的自主经营,不涉及企业,C 错;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 错。答案:A 返回3(2019全国卷)如图是 1953 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数他劳动强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返回命题者说生动历史场景1977年恢复高考,2017年是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体现唯物史观一定时期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引领核心价值引导青
42、年领悟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的道理,激励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返回解析:1953 年,国家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再结合年画名称数他劳动强可知,当时年画成为宣传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形式,故 D 项正确;年画数他劳动强是风俗画,不是文人画,故 A 项错误;1953 年中国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因而年画所描绘的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故 B 项错误;“双百”方针是在 1956 年提出的,故 C 项错误。答案:D 返回4(2018全国卷)如图为 1956 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
43、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返回命题者说命题情境鲜活均以漫画作为命题材料,人物形象生动,信息更直观高考热度不减均考查历年高考的重点内容:“一五”计划价值观念引领一是突出女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二是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返回解析:漫画以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为焦点,体现了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B 项正确;A 项说法本身正确,但与材料中“量布做新衣”的信息不符;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 年,与漫画中“1956 年”的时间信息不符,故 C 项错误;D 项不是漫画的主旨且与史实不符。答案:B 返回5(2018全国卷)如图是
44、1953 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返回解析:材料反映了 1953 年资源勘探队进深山开采资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D 项正确;1957 年“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A 项时间不符;“开始”说法不符合史实,B 项错误;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 1965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C 项。答案:D 返回6(2018全国卷)中国乡镇企业行业
45、分布表(单位:万个)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1982 29.2874.925.389.5817.011988 23.28773.5295.58372.55623.23表格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返回命题者说注重时空观念以1982年和1988年两个时期乡镇企业行业分布为切入点隐含社会热点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强调历史解释分析表格中乡镇企业行业分布的变动,认识农村生产力的提高返回解析: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的领域多元化,农业类企业减少,而工
46、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服务业类增长很快,说明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吸收大量的劳动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条件,A 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城市与乡镇的联系,B 项错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21 世纪初初步确立的,与题目时间不符,C 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乡镇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没有反映工业结构的变化,D项错误。答案:A 返回7(2017全国卷)1990 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
47、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返回命题者说回归基础知识考查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强调以史为鉴以罗斯福新政为案例,为经济体制改革助力思想是行动指南解放思想,打破思想认识的束缚,厘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返回解析:由题中关键信息“1990 年”“计划与市场”可知,此时我国正处于由单一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由此可知 C 项正确。材料强调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而不是肯定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模式而不是经济全球化问题,排除 B 项;该报告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目的在于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服务,D 项不是该报告的主旨,排除
48、。答案:C 返回8(2017全国卷)1977 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 27.3 万人,至 1988 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 206 万人,2001 年增长至 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返回命题者说隐含社会热点1977年恢复高考,2017年是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注重知识联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任务,而科技又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最需要的是人才的助推,这就促使了人
49、才选拔制度的改革返回解析:材料中高校在校生总数的增长,是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这体现出人才选拔制度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 C 项正确;题干无法判断出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否得到解决,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排除B 项;高等教育并没有普及,D 项说法错误。答案:C 返回9(2017全国卷)如图为 1954 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命题者说独特的命题视角以艺术作品为载体创设情境,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的新气象,即农民对知识
50、的渴望鲜活的命题素材图片史料,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和时代气息返回解析:婆媳上冬学是新中国扫盲教育的真实写照,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故 C 项正确。文人画注重写意,与材料作品风格明显不符,排除 A 项;20 世纪 50 年代西方流行现代主义,与材料作品风格不符,B 项错误;材料中作品描述的是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不是作者的艺术想象,D 项错误。答案:C 返回高考大题增分返回返回典例 1(2019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材料一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
51、,税率总计 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返回材料二 1843 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返回材料三 1950 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
52、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 70 余年来未有的出超。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返回(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 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950 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10 分)返回规范解答返回第一步:审设问、明方向,确保答在范围内返回返回第二步:析材料、联知识,确保答全要点第(1)问第一小问:“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分析保分点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高分点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强调不分
53、进出口,统一征税,信息点有两点:一是康熙帝时商品不分进出口税率,二是税率是一样的。而强调进口税率低于出口税率,其中暗含的信息就是进出口税率是有区分的。返回第(1)问第二小问:“简析其原因”的分析保分点乾隆时期提高浙海关税率,乾隆帝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实质都是限制对外贸易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高分点协定关税是英国通过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获取的特权,而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其殖民地,通过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因此通过如此推理分析,出现晚清海关税率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和较鸦片战争前降低的变化的直接原因在于协定关税,海关主权的丧失,主要原因对中国来说则是鸦片
54、战争的战败,对英国来说则是要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返回第(2)问第一小问:“特征”分析保分点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高分点协定关税,顾名思义就是中国制定税率需要同英国商定,而建国后税率的确定是“政务院确立”,体现了关税自主。本要点的归纳提示我们:一是特点就是找不同,需要在对比中归纳;二是需要理解一些信息“背后”的信息返回第(2)问第二小问:“意义”分析保分点保护了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高分点可结合本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得出。材料设问中如果有两个求答项,设问一般具有承接关系,第二问要在第一问基础上作答,确保第一问答案的准确、全面1950年处于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阶段,结
55、合这一阶段特征,可以得出“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的要点返回第三步:组织答案要点化、条目化,确保条理规范(1)变化: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原因: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2)特征:完全自主;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意义:维护国家关税主权;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保护了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返回返回典例 2(2015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 19502008 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年份法定假日
56、天数 节假日1950199520002008元旦1111春节3333劳动节1131国庆节2233星期日1111星期六111清明节1端午节1中秋节1返回表中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12 分)返回 析题从哪些角度入题本题是信息提炼类阐释题,分析时应把握以下三步。第一步,化大为小,发现问题,找准适合自己论证的角度;第二步,由表及里,联系所学,思考问题背后蕴含的历史依据;第三步,亮明论点,组织论据,规范作答。一、从主流观点求稳的角度可结合材料中 1950 年、1995 年、2000 年和 2008 年四个年份节假日的天数得出观点: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
57、总天数从少到多。返回二、从唯物史观求高的角度可结合材料中传统节假日设立的数量:1950 年 5 个、1995年 6 个、2000 年 6 个和 2008 年 9 个,得出观点:从 2008 年开始成为法定节假日的传统节日增多。三、从求异思维求新的角度可结合 1950 年和 1995 年春节都是 3 天和国庆节都是 2 天,到 2000 年除春节继续 3 天外,国庆节增加到 3 天,劳动节也出现 3 天假期,以及 2008 年国庆节 3 天假期固定化得出观点:法定节假日小长假出现和增多。返回 答题如何组织史实论证一、主流观点角度人人笔下有,我比他人亮一点趋势 改革开放后法定节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
58、(2 分)原因 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4 分)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2 分)增加节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2 分)政府更加注重民生。(2 分)点评 数字的变化是人们最容易也是最关注的变化,同时从日常学习生活的节假日中,我们也可以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后法定节假日天数越来越多了,根据材料归纳出改革开放后法定节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不仅符合主流认识,而且符合常规思维。返回二、唯物史观角度他人想到未必做到,我比他人高一点趋势 从 2008 年开始成为法定节假日的传统节日增多。(2 分)原因 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2 分)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
59、乐需求增加;(2 分)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2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 分)增进民族认同、加强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2 分)返回点评 在经济全球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创新,对于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一主流价值观的高度归纳出材料反映的节假日变化趋势,不仅体现了信息提取的深度和高度,也彰显了考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返回三、求异思维角度人人笔下无,我比他人新一点趋势 法定节假日小长假出现和增多。(2 分)原因 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2 分)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60、,休闲娱乐需求增加;(2 分)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2 分)政府更加注重民生,长假期的安排可以有利于满足人民探亲访友,长途旅行等的需要。(4 分)返回点评 假期天数增加和传统节假日的增多如果比较容易从材料概括得出的话,那么法定节假日小长假的出现和增多,就需要从材料诸多数字中慧眼识别了,因为 2000 年的长假比1950 年和 1995 年,明显增加了劳动节和国庆节假期时间,但单独看 2008 年劳动节的时间却是减少了,所以这一趋势必须要考生从大趋势的视角才能得出,也更能体现考生求异思维的创新能力,获得阅卷老师的高分。返回“专题跟踪检测”见“专题跟踪检测(八)”(单击进入电子文档)谢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