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十四散文阅读 第一讲 理解词义、句意及句段作用 考点三部曲考点一课堂四面清考点二考点三考情一点明考纲要求 2012年安徽省考试说明对散文文本的要求同小说文本 考纲解读 散文文本阅读中的“分析综合”侧重于把握写作思路、归纳文意,分析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鉴赏评价”要求学生能对所给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初步赏析及评价。考纲解读 这是以“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较高的一种能力要求。“探究”侧重挖掘文本丰富意蕴,探讨作者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这三大项在高考散文阅读题中具体体现为以下考点:(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
2、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纲解读(3)分析体会句段在文中的作用;(4)把握文章结构思路、归纳文意;(5)鉴赏散文的形象、技巧,能评价文章的思想内 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6)挖掘文本丰富意蕴、探讨作者创作意图、对散 文个性化解读。考情分析 1.选材范围(1)选文除极少数外国散文外,多数选文是中国现当 代散文作品。特别注重那些紧扣时代脉搏、有着 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厚重民族 文化情感以及闪烁着淳朴人性的散文作品。(2)选文内容,丰富多彩,但有所侧重。多数作品涉 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 传统优秀文化的眷念,对现代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
3、救问题。考 情 分 析(1)稳中有变。“稳”是指阅读题的考查内容、基本套路、设题模式基本稳定;“变”是指探究方向每年都有所变化。纵观这些年高考散文文本考查的能力点,以理解和分析、概括文章中心和归纳内容要点、鉴赏文章表达技巧、分析和探究或者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为重。其中理解词句含义、概括文意、鉴赏技巧和探究评价为重中之重。这些考点涉及的能力层次高,虽然不是备考的盲点,却是考生的弱点,应引起 考 情 分 析(2)坚持“主题辐射”原则。所谓“主题辐射”原则就是散文阅读的命题,不论是有关内容的,还是有关结构和表达技巧的,都从文章主旨(“神”)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所设置的问题都与文章的主旨有着密不
4、可分的联系。理解词义命题指数 命题分析 2011年所有考查散文类文本阅读的试题共有9套,其中有3套(天津卷、福建卷、大纲卷)考查了此考点。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考查的词语大致有以下情况:1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或主旨的;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 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如 囚绿记中的“绿”象征新生与希望;3特殊指代(远指、近指、不定指等)的;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见下面“从教材说起”中表格举例;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 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如
5、鲁迅记念刘和珍 君中“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一句中“伟绩”就是指“中国反动势力屠杀中国人民的大惨案”。常见设问方式(1)说说你对词的理解。(2)句中一词的含义是什么?(3)句中、词各指代什么?(4)文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理解文章是从理解词语开始的,作者精心锤炼的词语在表达效果上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作用。如必修教材课文荷塘月色在词语的选择和锤炼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词语 例句 效果 动词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在这里是“照”的意思。用“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的比喻,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词语 例句 效果 形容词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
6、晚更加寂寞。“幽僻”二字,写出小路的幽静和偏僻;“寂寞”则更富含意味:一方面路很安静,基本没有声音;另一方面更可看出作者当时的心境。作者不说内心孤寂,而说小路冷清,把自己的寂寞之情寄于“幽僻”“寂寞”的路,这正是一种高明的移情于物的写法。.词语 例句 效果 叠词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静静”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有形无声的特点和它的幽静之美,叠字的运用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缓,音节和谐。.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章中需要理解的关键词语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叠词和因为修辞的需要而产生的临时意义的词等,我们在理解时可以通过品读语境、比较对照等方法来进行。典例 (2011福建高
7、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问题。走进腾格里(节选)学群 这是我第三次走进沙漠。每一次,沙漠总是让我变得跟一个小孩子似的。先是骑在骆驼上往沙漠里走。就这样,沿着沙地的起伏一路走下去,把身后的那个世界远远地甩 在沙漠以外,甩掉人身上一切多余的东西。晚餐就在沙地上进行。两只馒头,一瓶水,再加上一点取自沙漠的野菜,就这几样东西。面包、水和盐,人的 生活,最基本的无非就这几样东西。几千年几万年,真正支撑起人类 历史的,也就是这几样。晚饭之后,夜色渐渐从沙地的 低凹处爬上来,漫过沙丘,将天空也 浸入其中。这不是一般涂抹在物体上的黑色,这是幽邃深远的晦暗,是亿万光年的未知领域。满天星光在闪烁。多少年不曾
8、见过如此繁浩的星光,仿佛天空把这么多年的星光一齐拿到这里来闪耀。暗黑中,身子下面的沙丘仿佛在不断隆起,直到接近天空的高度。我仿佛是在地球的最高处,静静地、静静地面对浩瀚的星空。幽邃的夜空下,整张大地剩下来的就只有宁静,原来这宁静中有着永恒的东西。月亮升起来。这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有着嫦娥和桂花树的月亮。我们大老远地赶来,来到沙漠中间,就是为了这轮月亮!就像沙漠一样简单地面对,面对月亮,面对天空,很多年不曾这样静静地面对。天空是灵魂一样的蓝色,一轮明月就悬在灵魂中央。与身后无垠的宇宙相比,它是多么渺小。可是从那里传过来的光辉,却把大地照亮对于我们来说,是这
9、么辽阔的大地。月亮就像浓情的乳汁,在地面上流淌。这喂养灵魂的乳汁!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现在,它是如此深刻地牵动我。我感到,我所要表达的,全都在那月亮上。你没法把你心里的东西说出来,月亮静静地把你要说的全都铺在你面前。你一动,就有一道逶迤的线条跟着你。你每走一步,都把沙漠、把大地的起伏、把遍地月光牵动。在我驻足的沙丘上,月光显得特别明亮。明晃晃的沙地上,一只甲虫爬过的痕迹显得格外醒目,六条腿,每一条都拖着一道带痕。在我的眼里这就是一部沙之书,一部自然的圣经。在这里,一只虫子的吟咏,一缕风,一株草,还有这充
10、塞天地间的宁静,都带着哲人的意味。月亮是地球的一个梦,是人冻结在天空的一个梦。沿着沙地的起伏往回走,人类的世界在地平线以下闪烁。城市就像大地上吵闹的星群。我知道,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然后把袜子和鞋穿上,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我没有办法像那些甲虫一直生活在这里,不能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甚至不能像一匹骆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不能留下,就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摘自生命的海拔,有删改)注 腾格里:位于内蒙古西南部和甘肃中部边境交界处,面积4.2
11、7万平方公里,为我国第四大沙漠。文章第段画线的句子“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这“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有哪些?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一)审读题目要仔细 抓住8个关键点:第段 画线 人 最深处最悠远 哪些 上下文 你的理解(二)解题思路要清晰 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提示的“上下文”,从而明确答题区间;再找出相关的描写月亮的语句,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概括时要明确作者对月光所持的肯定态度,概括的语言中应包含相应的思想感情。(三)评分细则要明了 “童年记忆”“历史文化”“宇宙”“生命”一处1分。(四)组织答案要规范 我的童年记忆(“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民族的历史文
12、化积淀(“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有着嫦娥和桂花树的月亮”);宇宙意识(“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生命感受(“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考生甲 送检 样卷 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得分:0分 专家 评卷 失误类型:审题不清 失分探因:虽然这句话暗含“宇宙出现早”“生命意识”,但题干要求是“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此考生照抄原文,没有谈出自己的理解,所以不得分。考生乙 送检 样卷 “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有:童年的美好回忆,如“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历史和传说,如“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
13、年的月亮,有着嫦娥和桂花树的月亮”;宇宙的浩渺,如“与身后无垠的宇宙相比,它是多么渺小”;生命与亲情,如“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得分:3分 专家 评卷 失误类型:概括不准确 失分探因:此考生审题较细致,能联系上下文,把有关写月亮的地方全部找了出来,但还是不准确。比如该考生答案中第一个要点的“童年的美好回忆”,“美好”两字就属于无中生有,因此被扣掉1分。(2010四川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自然(节选)(美)爱默 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空气就是一剂拥有不可思议效力的补品
14、。在阴沉天空下的暮色中,当我穿行在一片荒芜的坑坑洼洼的雪地里时,我并没有想到任何特别好的运气,但就在这时,我的心中涌起一阵极度的喜悦。同样,在森林里,一个人抛掉他所经历过的岁月,就像一条蛇蜕掉自己的皮一样,因此无论在生命的哪个时期,他都是一个孩子。在森林里,人们拥有永恒的青春。在这些上帝的花园里,笼罩着端庄神圣的气氛,常年举行着欢宴,园里的客人即使过了一千年也找不到厌倦的理由。在森林里,理智和信仰回归到我们心中。在那里,我感觉生活中的任何不幸都无法降临到我的身上没有自然不能修补的耻辱和灾难。站在赤裸的土地上我的头脑沐浴在无忧无虑的空气中,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所有卑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消失无踪了。
15、我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眼球:我空如无物,但我却将万物都纳入眼中,那共同生命的暗流在我全身循环流动。我是上帝的一部分。在那时,最亲近的朋友的名字听起来也觉得陌生而并不重要了:所有的人都是兄弟,都是朋友,谁是主人谁是仆人就只是微不足道的干扰而已了。我热爱那不受抑制的永恒的美。我从荒野中发现的东西比街道上或村庄中发现的还要亲切自然。在宁静的自然中,尤其是在远方的地平线上,人类看到了和他自己的本性同样美丽的东西。人们从荒野和森林中体会到的最大的快乐暗示了人类和植物之间的一种神秘的联系。我并不是独自一人无人回应的。它们向我点头,我也向它们致意。风雨中树枝的摇曳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它使我感到惊奇,但却并不是
16、从未见过,那感觉就像当我认为我的思想公正或行为正确时,我的心中产生了一个更高尚的想法或一种更优秀的情感。.然而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产生这种喜悦的力量并不存在于自然之中,而是在人的心里,或者在这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中。对于这些喜悦加以大力节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自然并不总是穿着节日的盛装,相反,昨天还在仙女的嬉戏中散发芳香、闪烁光芒的景象,今天就被忧伤笼罩。自然总是会染上精神的颜色。对于一个遭受灾难的人来说,他内心的火焰中就蕴涵着忧伤。一个刚刚失去了亲近朋友的人会从自然风景中感受到一种轻视。而天空在那些卑贱的人头顶上,也会显得不那么庄严宏大。标题“自然”与第四段中加点“自然”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
17、简要分析。(6分)答:_ _ 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要结合语境理解,注意词语中蕴涵的作者的情感。解答此题,首先要将两个“自然”分开研究。标题“自然”总领全文,必须在认真品读全文的基础上,概括指出“自然”的含义万事万物构成的物质世界;在归纳第四自然段中加点的“自然”的含义时要结合词语所在的语句“我从荒野中发现的东西比街道上或村庄中发现的还要亲切自然”,特别是对与“自然”并列的“亲切”一词进行分析,从而概括出“自然”的含义指对“荒野”世界的感受。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区分两个“自然”所在的位置并结合相关语境。参考答案:标题“自然”是指万事万物构成的物质世界,(1分)在作
18、者看来,自然与人有一种精神上的相通性,总是会染上精神的颜色。(2分)而第四段中加点的“自然”是指作者对“荒野”世界的感受:(1分)不事雕琢,与人的本性具有同样的美丽。(2分)一、思维趋向三“联”一“依”(一)三“联”1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 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 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都要这样来理解。上面师生共研考题自然中,“第四段中加点自然的含义”,这里的“自然”就是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解答时既要联系本句中的“亲切”,还要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的前句“我热爱那不受抑制的永恒的美”和后句“人类看到了和他自己的本性同样美丽的东西”。2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
19、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 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 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如解答上面自 主领悟考点中典例走进腾格里(节选)后面的 问题就需用此法。3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 含义。如理解荷塘月色中的“幽僻”“寂寞”等词。(二)一“依”依托表达技巧挖掘。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表达技巧方法。因此可以依托表达技巧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荷塘月色一文中:“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本句“酣眠”“小睡”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20、手法。“酣眠”,原意是酣畅的睡眠,睡得很沉;“小睡”,原意是打瞌睡。但联系该句破折号前的句子,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里是在谈月色,作者借“酣眠”喻满月的“朗照”,借“小睡”喻疏云遮掩的淡淡月色,而这正是“酣眠”“小睡”的真正含义。特别提示 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缘于它的表达作用。有时试题要让考生体会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具体一些,就是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这个词好在哪里,不用行不行,从而了解词语在全文中的作用。要想准确全面理解词语的表达作用,就必须全面把握文章内容。切忌断章取义或从文章的只言片语中去理解词义。理解词语的形象性作用。此即词语在叙事、写人、绘景中的鲜明、具体、生动传神和形象性作用。理解词语所
21、表达的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理解词语表达概念的准确、恰当,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时的精确与严密。理解词语在文中的结构性作用。如照应、过渡、提示、总结性词语。二、答题模板词语本义语境义在情感、主旨、修辞等方面的作用。理解句意命题指数 命题分析 2011年所有考查散文类文本阅读的试题共有9套,其中有4套(大纲卷、重庆卷、湖北卷、四川卷)考查了此考点。理解句意与理解词义是相关的两个考点,从考试实践看,句意的理解往往最终落实到词义的理解上。理解句意,往往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结构复杂、意思隐晦的句子;2使用特殊的修辞格
22、、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3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4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即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 句以及段中过渡句等。常见设问方式(1)联系上下文,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2)请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3)请简析该句的内涵。(4)请联系全文,说说你对句的理解。荷塘月色一文中重要句子较多,我们可以通过品味下面相关的词语、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来理解句子的含意。句子 含意 解释途径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热闹”“冷”“群居”与“独处”形成对比,曲折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因不被人理解而产生的淡淡的哀愁。通过把握关键词“热闹”
23、“冷静”以及手法,联系时代背景与作者情感态度。句子 含意 解释途径 在 这 苍 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 都 可 以 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便觉”只是主观感受,这“自由的人”的片刻感觉与“平常的自己”有着差距的矛盾,说明作者想躲开恼人的凡世,求得短暂的安宁。通过关键词“自由”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理解句子的深刻内涵。句子 含意 解释途径 叶子出水很高,像 亭 亭 的舞女的裙。“此句比喻形象生动,形神兼备,不仅写出了荷花的形态美,而且化静为动,赋予了荷叶勃勃生机,展现了荷叶少女般的纤柔娇美、绰约姿。从修辞手法来把握其中的丰富意蕴。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理解句子的含意,就是根据句子中的
24、关键词语、句子的结构、句子的语气语调、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等等,结合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对句子本身的含意,或句子的语境意义,或句子的隐含意义,作出恰当的解释。典例 (2011大纲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针挑土 芳菲 从湘西回来,和朋友说起黑妮;说起在凤凰的偶遇,说起跟她去苗寨跑了一天,看她做的种种事,感慨得很;说想起一句记不全的俗语,“什么什么像针挑土,什么什么像水推沙”,黑妮就是在针挑土;黑妮!黑妮 一边说黑妮,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凤凰是她的故乡,但和我们这些外人在一起,倒是她有几分害羞腼腆。黑妮如今工作、居住
25、在意大利,做湘西扶贫工作的时间不短了。最初是一帮一地助学,先后帮了几十个孩子。前些年申请到一笔经费,设计了“湘援游”这个项目。如今每年都会回来几趟,带来游人,带来捐款;关键是,耐心地、苦口婆心地,教苗族妇女如何保存她们优美 的刺绣艺术。“负责任的旅游”,听黑妮说,这一旅游概念正在欧洲兴起,它强调旅行者对目的地生态和文化的责任,在旅游资费中,捐出一部分作为扶持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基金。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她在大山里找出苗族传统文化仍保存良好的村寨,从房屋构造、村寨形态、人伦礼仪最后落实到妇女们的苗绣这是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收益的活计。传统苗绣缤纷五彩,灵动有情,但如今在慢慢地退化、消失,机器绣
26、品在泛滥。黑妮,就要跟她们一遍遍地讲,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不要跟着外面转,要相信你们的祖母和母亲,看着眼前的山水,怀着美好的心愿,做自己创造性的苗绣。那天,我们上午去的是老家寨,一路颠簸,开了一个多小时,我已经在揪着心开始晕车了。最后步行20分钟进寨。在山间步行其实是美好的,暖暖的冬阳,弯弯曲曲镶嵌在田野中的蛮石路,清新的空气,收割干净的田野老家寨的妇女已得知黑妮要来,身着节日服装的她们已聚集等候,先用快乐的迎客歌在院子里欢迎,然后进屋拿出各自的绣品,等黑妮来评判。看样子情况不乐观。黑妮没有面露喜色,也没有愠色。她还是那么一字一句、认真地批评她们:“这个不好,一看就是跟机器学的。”“这个线不
27、好,要用棉线。我们这次带了些来。”黑妮,你这是在做什么?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幕情景,有点发懵。她从那么远跑来,又跑了这么久的山路,就是想通过几句温和的话塑造她们对美和丑的观念吗?堂屋壁板上贴满各种画片,是这个家的装饰墙,也好似所有外来影响的象征:正中一张有些陈旧的毛主席像,把一个更陈旧的大红双喜字贴去了一大半,左边是海南风光照,右边是明星李小龙的赤身拳照,两个胖娃娃图片,一副小小的西洋画泉。下午去另一个苗寨,又是近两小时车程。“这一个绣得比较好,就是村寨的形态不如老家寨,建了些新房。”黑妮对一个个目的地都很了解。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晚上我们在沱江边吉夫开的咖啡馆休息聊天。吉夫是湘援游志
28、愿者,今天一路一直是他提着大包的棉线。黑妮的湘援游,就是靠这些当地的志愿者,不取一毫地付出,才运作起来。今天开车的“李万通”,也有自己的公司。咖啡馆的壁挂上有一个插页,取下一看,是凤凰手绘地图,封面图案取自传统苗绣,那五彩灵动的喜鹊,我看得呆了一下,原来这样好。地图10元一份,买下可算对湘援游的支持,还可得一枚徽章作奖励。我想了想,红着脸买了四份,说回去送朋友,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老天!这有什么用!我心里说。好似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砂”,“赚钱好似针挑土,花钱好似水推沙”,一下把我的心挑亮了!既然世世代代,要成就一件事都这样难,从来就这样难,那么,以难易成败来衡量黑妮们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且
29、写下这一短文,送上对她的祝福吧。(有删改)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2)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一)审读题目要仔细 抓住3个关键点:解释 文中 含意(二)解题思路要清晰 解释句子在文中的含意,一要明确鉴赏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如(1)句太阳有倦容明显是拟人,表面上写天色渐晚,实际上写太阳都疲倦了,人的工作更加辛苦,一语双关;(2)句运用了神态描写手法。二要结合文意分析句子的具体含意。如(1)句,工作到这么晚,写出了黑妮等志愿者工作辛苦。(2)句关键词是“素静”与“亮”,“素静”暗示了“湘援游”工作如针挑土般艰难,“亮”表现了黑妮的乐观。(三)评分
30、细则要明了 每句2分,答出手法1分,各结合文意具体分析1分。(四)组织答案要规范 (1)一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交代回程时天色已晚,又点出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2)运用神态描写,写出了低调、单纯的黑妮为“我”对“湘援游”的支持,高兴得眼睛亮了;暗示“湘援游”进展得并不顺利,而黑妮能沉静、乐观地面对;黑妮从“我”的支持中,看到了“湘援游”逐步向前推进的曙光。考生甲 送检 样卷 (1)等我们回程的时候,天色已晚。(2)黑妮对我的支持非常高兴,所以眼睛“亮”了。得分:1分 专家 评卷 失误类型:答题角度不全,表述不严密 失分探因:两道题都没有点明所运用的手法,同时,第(1)句中仅考虑到“天色已晚”
31、,而没有点出深层含意:工作紧张辛劳。第(2)句中,没有解释清“素静”的内涵。考生乙 送检 样卷 (1)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回程时天色已晚。(2)这句话写出了黑妮的淳朴,“我”不好意思的一点点支持就让黑妮眼前一亮,一天的工作终于有了一点点成效,表现了黑妮对“湘援游”事业的乐观。得分:3分 专家 评卷 失误类型:解答深度不够 失分探因:第(1)句中,“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回程时天色已晚”,我们为什么回程这么晚,没有深挖;第(2)句,没有解释“素静”的内涵。(2009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
32、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
33、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
34、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只知死死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
35、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有删改)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
36、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2分)答:_ _(2)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2分)答:_ _ _ 解析:此题考查体会文学作品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1)的解答关键词是“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和“迷失了回家的路途”。(2)的解答关键词是“精神的坐标”和“无论走多远”。对每句话含意的理解体会,都必须以整体把握全篇的主旨为前提,准确解读其字面意思,进而领悟其深刻含意。参考答案:(1)被社会的诱惑和压力左右,在忙忙碌碌或漫无头绪中,忽视了自己心灵世界,迷失了自我。(2)一个人拥有了自己的心灵世界,就会明确行动的方向,无论面对怎样
37、的诱惑和压力都能保持清醒。理解句子,说穿了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深刻难懂的语言,本质上是一种“替换”。我们在理解句子的时候,可以给句子换一种说法,用自己语言库里的语言去理解句子。应这样思考:“这句话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什么话?句子中这个词可以换上我们平时说的哪个词?”把替换的内容放到句子,或语段里,句子的含意就出来了。一、思维趋向“三注意”“三想到”“一抓住”(一)“三注意”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答题区域。其次,要注意划分句子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是枝叶部分,有时枝叶部分就是答题的切入点。再次,要注意本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
38、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二)“三想到”首先,想到可能采用了某种表达技巧,如上面“考点二”典例针挑土中的“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就需要想到修辞及其效果。其次,想到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最后,想到文中的重要语句,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旨、情感等加以理解。如上面“考点二”典例针挑土中的“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就需要联系主旨及人物情感去理解。(三)“一抓住”抓住关键词,揣摩句意。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关键与否,不是取决于该词是否属于生字新词,而是看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地位。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一些
39、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或是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它们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理解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和目的。例如荷塘月色中的“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只要抓住关键词“浮、洗、笼”这三个动词就可以总结出答案:写出了那种月光从上而下朗照荷塘、雾气从下而上轻盈升腾的醉人的朦胧的飘飘欲仙的情景,描绘出了荷花、荷叶在月下雾中特有的乳白的颜色和娇媚欲滴的姿容、轻柔缥缈的状态;达到了让读者如亲临荷塘、见到那迷人的月下荷塘美景一般的效果,也达到了表达自己在荷塘边得到暂时的自由时那种喜悦心情的目的。二
40、、答题模板 点关键词义明句子本意析语境义(修辞义、指代义、情感义等)。有时需要根据题干要求,灵活作答。特别提示 句子含意题,严格说来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一般情况下,先说表层含意,再说深层含意,最后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感情。另外,针对不同的句子特点采取不同的答法。如概括、抽象的句子具体化,生动、具体的句子抽象化,表达有特点的句子(如用修辞手法等)还原化(或由虚变实),结构复杂、较长的句子切分成几块,分层体会。分析句段作用 命题指数 命题分析 2011年所有考查散文类文本阅读的试题共有9套,其中有5套(全国卷、北京卷、湖北卷、四川卷、广东卷)考查了此考点。特别提醒此考点也属于下一讲中的“把握结构
41、思路”内容,我们在编写时按照“词义句意句段”的思路进行设置,故将句段的作用单独摘出,放在本讲进行讲解。句段的作用,是指某些关键语句、语段在表现文章主旨、情感和观点态度上的作用。1内容上。内容上的作用主要考虑句子与写作内 容及主旨的联系或表达情感、观点等方面的作 用。2结构上。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要注意句子在 文章中的位置。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1)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 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 代起因或缘由。(2)过渡句(段)。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 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3)尾句(段)。作用大致
42、归纳为: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括 全文、深化主旨、启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3表达效果上。主要是针对表达上富有特色(如使用了特殊表 现手法)的句子,或使用特殊标点符号(如省略号)的句子。常见设问方式(1)说说句或段在文中的作用或好处。(2)说说画线处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或好处。(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或句?(4)某段或句删去行不行?为什么?故都的秋一文开头结尾均有着特殊的作用,把握语段的作用有利于我们把握文章整体。具体句段 语句 位置 作用阐释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开 篇中 的一句 因为本句处在文章开头,中间主体部分是按照“清”“静”“悲凉”来逐一描绘故都的清秋景色。所
43、以这句话总领全文,既写出了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独特感受,同时也是作者给它的一种审美定位。具体句段 语句位置 作用阐释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结 尾段 秋色是这样的美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深化了文章主旨。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要判断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首先要看句段在文中的位置,断定其在结构上的作用,然后再联系文章内容、主旨、作者的情感态度及相关背景作答。典例 (20
44、11大纲高考)阅读针挑土(文本见本讲“考点二”典例),回答下面的问题。“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一)审读题目要仔细 抓住4个关键点:单独成段 联系全文 用意 理解(二)解题思路要清晰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以及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一句话在文中单独成段的用意,明显是强调突出,“其中”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这句话暗扣“针挑土”,突出黑妮工作的内容和意义,也为下文写工作的细致和艰难作伏笔。理解句子含意,“穿针引线”是关键词,结合全文看,是穿起苗寨文化走向世界旅游的舞台,这是“负责任的旅游”中黑
45、妮倡导的;后面还写到她教苗寨妇女开展创造性的刺绣,这本身也是穿针引线。(三)评分细则要明了 用意2分,答出结构上的“承上启下”1分,“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1分。理解4分,“在外来游客和湘西苗族之间穿针引线,促使苗族妇女更好地传承优美的苗绣艺术”2分;“为湘西生态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2分。(四)组织答案要规范 用意:总括上下文内容;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理解:黑妮组织的“湘援游”,在外来游客和湘西苗族之间穿针引线,促使苗族妇女更好地传承优美的苗绣艺术;黑妮以“负责任的旅游”概念推动“湘援游”,聚集当地志愿者,为湘西生态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考生甲 送检 样卷 黑妮在“湘援游”
46、这个项目中起到枢纽的作用,说明黑妮的作用重要,也说明黑妮负责任,用这句话过渡到她怎样具体做“穿针引线”的工作。得分:2分 专家 评卷 失误类型:审题不清,表述不严密 失分探因:题干要求上的“用意”与“理解”是两个问题,此考生没有分开作答,并且表述也不严密,不是“枢纽作用”,而是“纽带作用”;“黑妮负责任”是全文表现出来的,也不是这句话,不仅仅是“过渡到她怎样具体做穿针引线的工作”,还有对上文的一个总结。所以给2分。送检 样卷 用意:这句话处在段与段的中间,所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理解:黑妮在“负责任的旅游”中,在帮扶者与被帮扶者之间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得分:3分 考生乙 专家 评卷 失误类型:
47、答案表述不到位 失分探因:此考生在回答“用意”时,只答出“承上启下”,“承上”什么没有回答,“启下”什么也没有回答;“承上启下”也不一定非要“单独成段”。在理解语句含意时,“帮扶者与被帮扶者”过于笼统。所以扣3分。(2010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大 河 家 张承志 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间,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它恰像那种地理老师不懂的、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疏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胜更自然,更原始。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这些地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
48、呼唤。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稳脚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们神交。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密集的、土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店铺簇堆,人马拥挤,集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戴白帽的回民。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多。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傍大河家集一侧是甘肃,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忙碌。大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们隐约在山道里出没。大河家,它把青海的柴禾和药材,把平犄角的藏羊和甘肃
49、的大葱白菜,把味浓叶大的茶在轰鸣滚翻的黄河水上传递。河上悬空吊着一条胳膊般粗的大铁索。一条大木船挽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的冲力,用一支舵往返两岸。船入中流时,那景色十分壮观。在颠簸如叶的渡船上,船客子扳牢大舵,把黄河的千钧水力,分成了横渡的巧劲。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船撞入漩涡时,水溅起来,岸上船上的人都怔怔地看。使船时的吆声是听不见的,在大河家,永远地充斥着河谷的,只有黄河跌撞而下的轰轰涛声。清晨时分,因为黄河走得太急,过水太多吧,整个河谷白濛濛地罩着浓雾,听得水响,不见河流。渐渐天热了,阳光照透了雾,才看见平素黄河的雄姿。那黄河太漂亮了,衬着一面被它
50、在古时劈开的红石头山,衬着被它滋润得冲天的茂盛青杨林,一川狂怒狂欢的黄河水,不顾性命地尽管奔流。我住在韩三十八家里是第几次了,现在回想着已经数不清楚。此刻从异国归来,仿佛中我又住进了他那院里。韩三十八今年应是八十岁。他也喜欢看河。黎明时,雾罩河,他一声不响地凝望着那一川雾。水汽渗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我猜不出他在看河时想些什么。他从死地里挣着命回来了。五十年前他做过护兵,在喀什以南的戈壁滩上,捏着步枪疯跑,天上的飞机追着他们剿杀。那是没有边的大戈壁滩呐,不知道人怎么能跑过飞机。队伍散了,他和几个大河家同乡钻进了昆仑山。沿着昆仑山北缘,沿着塔里木沙漠南缘,他们几个大河家男子逃回了家世界上著书立说的探
51、险家谁走过这样的路线?韩三十八老汉和我看河,总是默默无语。他从来不提当年,也不讲他见识过的血腥沙场。这对我这个求学者不免可惜,因为我只有凭自己猜想了。逃回大河家以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船客、金客、麦客,卖过茶叶,闯过藏人地方。黄河是他的家路;他说过,只要挣上了钱,就找河。在任何一个渡口搭上个筏子,或是再当个筏客子再挣几个钱,不多久就能与他的妇人相遇。这真是一种准确的地理:任世界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门,正因此韩三十八老汉稳如泰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 壮游无止,这是中国的古风。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去看甘青两省,去看黄土高原和积石山脉的分界,去看那造雾的
52、滔滔大河,和真的经过险境的人一块。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6分)答_ _ _ 解析:看段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本文前三段,第一段点出题目含义;第二段介绍大河家的基本情况,点出主题,预示下文;第三段写出写作缘由,抒发情感。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各部分内容 分析本段地位 。参考答案: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结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一、思维趋向(一)从思想内容上考虑 1联系本
53、句的含意。2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3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感情。如上面“考点三”典例针挑土中理解“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这句话的作用就需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考虑。(二)从篇章结构方面思索 遣词造句要着眼于文章结构,据此分析,“词、句或段在文中的作用”就是起“统率全文”“过渡”“照应题目”“前后呼应”等作用。词句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1首段的作用(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 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 调)。(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如“考
54、点三”师生共研考题大河家第一段仅仅一句 话“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就点出了“大河 家”的特点,为下文写其重要性作了铺垫。(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从结构上看,它的作 用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衬 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如2009年全国卷彩色的荒漠开头: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油田公路。新修的油田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隆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
55、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我们来到这里时,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这一段景物描写,表现了戈壁滩色彩的单调,突出了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塔里木河边上的胡杨树及其精神作铺垫,为下文写石油工人的奉献精神作铺垫。(4)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 人深思的作用。(5)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 作用。如:野菊花的首段“野菊花!漫山遍野 的野菊花!”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 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2末段的作用(1)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 兼而有之。(
56、2)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3)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3中间段的作用(1)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 启下(过渡)。近几年高考题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属此 类,如上面针挑土中“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 工作”。(2)中间段如果比较短,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 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如果描写的物象并非选文的主 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 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 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 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3)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
57、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 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 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4特殊表现形式的段落 特殊表现形式的段落一般是由特殊的句子单独成段。句子或是倒装句,或是运用了特殊语气,或是后面有省略。这样的段落要分析出使用特殊句式的效果。二、答题模板 形式方面的作用内容或主旨或情感方面的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遥远的炊烟 鲁先圣 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那温暖的烟霞里,有母亲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有多久没
58、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的炊烟,也是有害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只有在停下匆匆步履的时候,只有在心灵归于淡雅和安静的时候,那袅袅的炊烟才会从久远的记忆中升起来,瞬间就弥漫了你整个的心灵,它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让人有不尽的遐想。童年的时候,炊烟是娘做好的可口的饭菜。伙伴们成群结队去村外的田野里玩耍,去村头的小河里嬉戏。高兴起来,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这个时候不知道谁说一声,我家房顶上没有烟了,娘做好饭了。大家立刻都齐刷刷地把目光
59、投向村里,纷纷寻找自己家的房顶。不久前还袅袅升起着的炊烟,都已经渐渐散尽了,娘把饭都做好了。大家自然都收了心,赶快追逐着跑向村里,跑回自己的家里,那里有娘可口的饭菜等着啊。再不回家,娘就要到村口呼唤儿子了。炊烟是汉子们心底的温暖。太阳升起来了,汉子们赶着牲口,拉着牛车,说说笑笑地到村外的田地里劳作。到了中午,汉子们累了的时候,村里的炊烟也升起来了。这个时候,大家纷纷卸下牲口,在地头坐下,点了一支烟,大家的目光都朝着通往村里的小路。在那条小路上,渐渐地,成群结队的妇女,提着饭菜从村里的炊烟里走来了。汉子们的疲劳顿时消失了,那不尽的温暖扑面而来。炊烟还是远行的游子心中的家园。不论到了天南海北,不论
60、你是名满天下还是腰缠万贯,最让你动心的,一定是故乡茅屋上升起的那袅袅炊烟。不论你遭受了多么深重的创伤,那随风飘浮的缕缕炊烟,顷刻之间就把你拥在了无边的温暖里。当我们忆起母亲,她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烟里。有多少回啊,当我们远行回到家里,当我们喊娘的时候,母亲正在炊烟里忙碌。我突然想起“人烟”这个词。人烟,就一定是人间烟火,也就是指炊烟了。在千里荒漠中的孤独旅行的人,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中航行的人,突然看到地平线上升起的袅袅炊烟,会激动得热泪盈眶,那是看到了人间的信号。所有漫漫孤旅的寂寞和苍凉,所有长途跋涉的疲惫和恐惧,瞬间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没有风的时候,炊烟就像一棵树,从家中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
61、的“树”聚起一棵参天大树。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飘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到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像艳丽多彩的锦缎,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像飘忽散淡的烟霞。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记不清我从什么时候起看不到炊烟了,炊烟成了一种记忆了。这记忆仿佛是一种情结,越是遥远,越让人刻骨铭心。1.对应考点二 结合文意,理解“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的含意。(6分)答:_ _ _ _ 答案:城市没有炊烟,(2分)城
62、市的人们无暇留意炊烟,(2分)而炊烟是乡村生活的一部分。(2分)2.对应考点一 结合第四、五、六段,请分点 简要概括“炊烟”的内涵。(6分)答:_ _ _ _ 答案:(1)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之情;(2)对幸福温暖的乡村生活的怀念;(3)远方游子的乡土之思。(每点2分)3.对应考点三 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最后 一段的作用。(6分)答:_ _ _ _ 答案:(1)照应文题,前一句点“炊烟”,后一句点“遥远”;(2)呼应开头部分,与“怀念”“遐想”遥遥相应;(3)深化主旨,抒写长久不见炊烟的遗憾,表达作者对炊烟所代表的乡村生活的怀念。(每点2分)4.对应考点二 作者把乡村的炊烟描写得形 象可感,请从修辞的角度,对第1段画线句 子加以赏析。(7分)答:_ _ _ _ 答案:“踱步”一词将炊烟拟人化,形象地写出了炊烟袅袅上升的情态。(3分)运用排比的句式,节奏感强,强调了炊烟各异的形态,突出对炊烟记忆之深;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感念之情。(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