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139 ,大小:2.14MB ,
资源ID:606615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0661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三板块 世界史 串点成线“世界史”专题贯通 .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三板块 世界史 串点成线“世界史”专题贯通 .ppt

1、专题贯通(一)古代希腊罗马一、雅典民主从城邦星罗棋布到雅典民主独领风骚点清线通时期发展历程前8世纪至前6世纪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孕育与确立(1)前8世纪,城邦孕育期:希腊出现众多城邦,有利于公民直接参与政治。(2)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改变贵族专权的局面,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3)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使地域部落代替血缘部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前5世纪至前4世纪古希腊民主从鼎盛走向衰落(1)前5世纪,伯利克里执政时,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鼓励公民参政,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期”。(2)前4世纪,遭马其顿入侵,雅典民主衰落。主旨阐明雅典民主政治的制度保障(

2、1)从机制上看:通过设立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机构有力地保障了民主的实施。(2)从公民权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3)从方式上看:制定了一整套辩论的章法来保证辩论的实施;克利斯提尼还创立了“陶片放逐法”。(4)从物质上看:通过发放公职津贴等方法鼓励公民参政。二、罗马法律从共和时代治“公民”到帝国时代治“万民”点清线通时期发展历程共和国时期 起源从习惯法到成文法(1)习惯法:主要存在于王政时期和共和国早期。(2)成文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发表,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时期发展历程帝国时期发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1)公民法:公元3世纪之前,

3、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公民法,具有明显的狭隘性。(2)万民法:3世纪,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东罗马帝国时期完成编订民法大全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主旨阐明罗马法史学价值的科学内涵(1)制度文明。罗马法的制度文明,主要是指罗马法具有深湛的原则与制度,科学的概念和术语,并在世界法制史上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从而促进人类法制文明的进步。(2)体系科学。罗马法的法律体系具有科学性,具体表现

4、在三方面:公私法界线分明,私法极为发达,而公法却相对滞后。(3)底蕴深厚。罗马法博大精深,堪称世界法律制度史苑中的一朵艳丽奇葩和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罗马法蕴含着深刻的法律思想,这些法律思想成为罗马法永恒的价值基础。(4)影响深远。罗马法,不只是那个时代的罗马人的法律,而且还是后来全人类的法律;它不只是罗马人的文化遗产,而且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迁移应用1“公民不遗余力地献身国家,战时献出鲜血,平时献出年华,他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这主要反映出古代雅典()A少数精英操纵着政府权力B公民意识强烈C公民自由受到严格的限制D人文精神浓厚解析:

5、题中“公民”是城邦的主人,是政治的主要管理者,使用政府的权力,故A项错误;公民“献身国家”“奋不顾身为城邦”可以得出公民意识强烈,故B项正确;公民的自由受限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古希腊的人文精神是: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材料中更强调公民与城邦发展的作用,故D项错误。答案:B 2据史书记载,公元前432年的斯巴达公民大会上,首先是外邦使节发言,然后是斯巴达内部的辩论,发言者为国王阿基达马斯和主持会议的监察官,结果国王的主张遭到失败。这说明斯巴达城邦()A监察官拥有实权B国王阿基达马斯与监察官矛盾尖锐C公民大会有否决权D公民大会辩论的结果受外邦使节影响解析:公元前43

6、2年的斯巴达公民大会上,经过辩论,国王的主张遭到失败,说明公民大会有否决权,故C项正确。答案:C 3罗马法律规定:“抗辩是赋予被告的一种辩护手段。因为往往会发生这种情形,即原告所提起的诉讼本身是有合法根据的,但是对被告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为驳回原诉,你有权提出基于胁迫或欺诈的抗辩,或基于事实之抗辩。”这反映了当时的罗马法()A具有形式主义特征B坚持司法公正的原则C既呆板而又有弹性D维护贵族利益的宗旨解析:题干中提到罗马法中关于抗辩的规定是为了保证被告的公平,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答案:B 专题贯通(二)近代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实践一、欧美政治法美“共和”各具特色

7、,英德“立宪”亦有不同点清线通(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时期发展历程1688年光荣革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政治前提(1)背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厉行专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受到侵犯。(2)内容: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3)意义:英国资产阶级确立了统治地位;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时期发展历程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立法权由国王向议会转移(1)背景:光荣革命后,议会的权力大增。(2)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3)意义: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

8、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18世纪初责任内阁制确立行政权由国王向内阁转移(1)背景:国王有在宫中召集大臣等开会、商讨国家大事的传统。(2)内容: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3)意义:内阁逐渐成为英国现代政治权力的中心,英国成为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首相握有行政与立法大权,事实上成为国家的领导者。时期发展历程19世纪中期1832年议会改革议会主导权由大资产阶级新贵族向工业资产阶级转移(1)背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2)内容:富有农民和

9、城镇有产者获得选举权;新兴工业城市的代表席位增加。(3)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二)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时期发展历程1787年1787年宪法颁布确立(1)背景:独立后的美国是松散的邦联,影响了国家的主权独立和统一。(2)内容: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立法、司法和行政权三权分立。(3)意义: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19世纪以后两党制完善(1)特点:民主党、共和党两党对垒、交替

10、执政,其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2)意义:美国两党制在推进美国的政治建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法国共和制的确立时期发展历程17891875年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过程曲折反复(1)法国大革命后,君主制与共和制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普法战争后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2)1875年法国议会以一票优势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1)背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2)概述:行政权归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及军队最高统帅,由议会选出,经参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和解散众议院。立法权归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议会。(3)意义:在法律上确认了法国的共和政体,从法律上阻

11、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四)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时期发展历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统一前提(1)背景:19世纪后期德意志经济突飞猛进,但政治上却是四分五裂的状态,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过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德意志。(3)意义:结束了德意志政治上四分五裂的状态;推动了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欧洲传统的政治格局。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确立(1)概述: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首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2)意义:德意志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普鲁士的专制传

12、统带到了统一后的德意志,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主旨阐明对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认识1正确认识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1)背景: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上: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政治权力。思想上: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2)运作模式:议会权力:议会由选举产生,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运行原则:资本主义国家一般实行权力制衡原则,民主化、法制化和制度化。政党政治:实行政党政治。政党在执政期间推行本党意志和政策。(3)影响:政治上: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促进了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经济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上:促进了思想的解放、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2近代西方资

13、本主义政体建立的启示(1)政治民主化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2)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发展、完善是一个长期、曲折、反复的过程,它既是民主政治力量斗争的结果,更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这一过程说明了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可逆转。(3)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呈现出统一性与多样性,这是由各国国情决定的。(4)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都带有局限性,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同时分权制衡也会影响行政效率。迁移应用1作为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件,理应含有某种不同于旧时代的新内容。然而,权利法案却并非如此。事实上,议会所获得的立法、财政、监督行政权在14世纪时已获得了,议员

14、在议会中的言论自由、不受迫害等权利在15世纪后也已经逐渐得到公认。该内容反映了17世纪英国革命的政治目的是()A为了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B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C为确立新兴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D为确定和维护传统之权利与自由解析:“14世纪时已获得了在15世纪后也已经逐渐得到公认”表明是维护传统之权利,与材料中“含有某种不同于旧时代的新内容。然而,权利法案却并非如此”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 解析:“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反映出各州具有一定自治权,是联邦制的体现,“众议员由各州人民选出”体现出民主选举色彩,故A项正确。答案:A 2美国国会议员的来源分为两部分,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众议员由各州

15、人民选出。这体现了()A联邦与民主相统一 B共和与联邦相统一C分权与制衡相统一 D集权与分权相统一解析:“选举”体现间接民主的方式,故A项正确;德意志帝国宪法无法体现分权制衡,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是君主立宪制,故D项错误。答案:A 3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和国会议员由选举产生,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两者都()A体现了民主原则 B实现了分权制衡C加强了中央集权 D顺应了共和潮流二、崭新道路科学理论指明方向,十月革命照亮梦想点清线通时期发展历程

16、19世纪中期 马克思主义诞生由空想到科学(1)历史背景: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日益暴露;三大工人运动奠定阶级基础;空想社会主义奠定思想基础。(2)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3)历史影响:国际无产阶级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是19世纪最重大的理论成果,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时期发展历程19世纪后期 巴黎公社由理论到实践(1)历史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惨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投降卖国,镇压人民。(2)历史进程:建立公社委员会,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等。(3)历史影响: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20世纪初十月革命由理想到现实(1)历史背景:俄国是帝

17、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俄国无产阶级有革命政党的领导、有成熟的领袖;一战激化了国内矛盾。(2)历史进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四月提纲指明正确方向;七月流血事件使列宁抛弃和平过渡的幻想;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3)历史影响: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迁移应用1世界史纲指出:“犹太种族的商业精神使马克思洞悉财产和劳工的对立。而且在德国的教养使他认识到,劳工目前正变得有了阶级觉悟,并对集中财产的阶级进行集体的对抗。”该论述()A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B分析了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的成因C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D肯

18、定了马克思对工人运动的指导作用解析:马克思认识到财产和劳工的对立,劳工具有“阶级觉悟”,并且进行了阶级对抗,这使马克思对阶级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产生了重要影响,故B项正确。答案:B 2“公社的属于公社,国家的属于国家”,“巴黎所希望的政治统一,是所有地方主动的自愿联合”,“完全有权自己管理自己,但它不能管理整个法国”。“公社”成员的这些主张()A说明当时法国是联邦制国家B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C折射了“公社”失败的必然D认可了“一票共和”的宪政解析:题干这些主张反映了巴黎公社政治上不成熟,意味着其失败是必然的,故C项正确。答案:C 3列宁说:“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

19、只是因为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据此可知,列宁认为()A俄国参加一战引发了“二月革命”B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C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D一战前夕的沙皇政府的统治最脆弱解析:一战激化了沙皇俄国社会固有矛盾,成为社会革命的导火线,故 A 项正确;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是对材料的曲解,故 B 项错误;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与材料论述无关,故 C 项错误;沙皇政府的统治最脆弱材料缺乏依据,故 D 项错误。答案:A 专题贯通(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一、大国崛起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世界连成一体 点清线通时期发展历程1

20、5至16世纪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西、葡崛起(1)根本原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2)过程:达伽马开辟了由欧洲到达亚洲(印度)的航路;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3)影响:引发欧洲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美洲之间的贸易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发展历程17至18世纪早期殖民扩张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荷、英崛起(1)荷兰:特点: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如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东方香料贸易。结果:17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号称“海上马车夫”;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

21、心。(2)英国:过程:17世纪,进行商业战争,打败对手;18世纪下半叶,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方式:殖民战争、海外贸易、政府鼓励海盗劫掠;以“三角贸易”形式进行黑奴贸易。主旨阐明运用多元史观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革命史观: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与掠夺之路,给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反抗其殖民扩张与掠夺的斗争具有正义性。(2)全球史观:新航路开辟后,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促使世界各大洲的联系加强;殖民扩张促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与扩展。(3)文明史观: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的文明相互碰撞与交融

22、,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4)现代化史观: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本,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客观上促进了世界落后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成为人类走向近代化的最初起步。(5)社会史观: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商业交流加强,各种物品交流、交换,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迁移应用1从1405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在他第一次航海87年后,西方航海家的探险活动也相继开始。郑和去世之后中国的航海活动就此终结,而西方的航海活动却方兴未艾。出现不同结果的主

23、要原因是()A制度和文化的不同B参与者思想解放的程度不同C经济发展水平不同D领导者和航海家的目的不同解析:中西航海的不同结果,主要原因是制度和文化不同,中国是封建君主专制,西方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个原因是能涵盖其他选项的根本原因,故A项正确。答案:A 2据统计,1600160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为22 430匹和15 000匹,而从16401649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降为11 450匹和3 000匹。与同时期的英、法比较,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毛纺布生产的萎缩说明()A传统的东方贸易退居次要位置B意大利缺乏本土工业原料优势C意大利工商业行会竞争意识不足D两地生产

24、没有面向大众消费解析:据材料可知1640164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产量相较16001609年有所下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商路由地中海沿岸转至大西洋沿岸,故A项正确。答案:A 3“由于海外贸易的需要,西欧本身的资本流通、贸易种类和数量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商业的社会功能发生了改变,市场交易越来越成为社会中人们获得日常生活物品的手段,近代的货币与信贷体系纷纷建立与流行起来。”上述现象直接反映了()A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扩张B商业结构和组织方式发生变化C商贸中心转移至地中海沿岸D商品输出成为贸易的主要方式解析: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扩张是西欧社会功能转变的前提,但不符合题

25、意,故A项错误;材料“西欧本身的惊人的变化,商业的社会功能市场交易近代的货币与信贷体系纷纷建立与流行起来”,反映了海外贸易的外在需求促进西欧社会的商业结构和组织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故B项正确;商贸中心转移至地中海沿岸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答案:B二、狂飙时代两次工业革命改变世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点清线通时期发展历程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1)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资金:殖民掠夺等资本原始积累。技术: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市场:拥有广阔的殖民地。时期发展历程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2)成就:纺织机

26、器: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动力机器: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交通工具:英国人史蒂芬孙制造出蒸汽机车。(3)影响:生产力:人类历史进入“蒸汽时代”。生产方式:确立了工厂制。阶级结构: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欧美列强成为机器工业生产中心,亚、非、拉地区成为原料产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时期发展历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第二次工业革命(1)条件: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2)成就:电力的应用: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同时,电动机也被制造出来。新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相继问世。石油化工:提炼多种化学合成材料。(3)

27、影响:生产力: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生产方式:出现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主旨阐明工业革命对社会转型的影响(1)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化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巨大突破,而新技术革命则使生产方式面临从单纯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而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从竞争走向合作,从国内合作走向国际协调,也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面。(2)促使工业现代化转型:工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3)促使城市化转型: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人口向城

28、市的流动。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经济的重心迅速向拥有丰富煤铁资源的西北地区转移。(4)促使社会思想转型:工业化和法国革命两种力量联合在一起,导致了1815年以后种种新学说的产生与发展,在1848年的欧洲普遍革命中发挥了作用。(5)促使社会形态转型:工业革命后,经济形态上,工业取代农业占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政治形态上,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社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意识形态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迁移应用1有史学家认为:英国若无1624年的专利法,那么“对十八世纪纺织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这主要是因为专利法

29、()A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制度前提B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推动了纺织生产的根本变革D激发了社会创造的活力解析: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制度前提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故A项错误;商品经济发展与专利法没有直接的关系,故B项错误;推动了纺织生产的根本变革的是市场的需求,故C项错误;专利法是对发明者的权利的保护,可以激发社会创造的活力,故D项正确。答案:D 2据某史料记载:1911年8月,法国巴黎商人埃克皮埃法尔打电话到英国伦敦订购产品,通过远洋货轮运到巴黎销售。然后,他又把赚到的钱投资到中国上海和日本东京等地,结果获利丰厚。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A无线电技术的发展 B交通工具取得巨大进步C科技和

30、市场的拓展 D英国自由贸易政策推动解析:材料“通过远洋货轮运到巴黎销售”反映的是交通工具的进步,材料“法国巴黎商人埃克皮埃法尔打电话到英国伦敦订购产品”反映的是无线电技术的发展。交通工具和无线电技术均体现了科技的作用。把英国产品运到巴黎销售,并到中国和日本投资,体现了市场拓展,故C项正确。答案:C 3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在经过了几百年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他理想中的经济自由化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困境,并出现如此的“异化”这种异化在十九世纪晚期表现为()A实行计划经济 B国家干预经济C出现垄断现象 D推行福利政策解析:计划经济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晚于材料时

31、间“十九世纪晚期”,故A项错误;国家干预经济出现在罗斯福新政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十九世纪晚期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对经济自由化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故C项正确;福利政策普遍推行是在二战之后,故D项错误。答案:C 专题贯通(四)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与世界科技文化一、人文精神从盲目的崇拜“神”到全方位的研究“人”点清线通时期发展历程前6世纪泰勒斯奠定基础(1)主要思想:“万物是由水组成的”。(2)主要价值:用水来解释世间万物,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前5世纪前期普罗泰格拉最初体现(1)主要思想:“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的准绳。(2)主要

32、价值: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时期发展历程前5世纪后期苏格拉底思想升华(1)主要思想:“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2)主要价值: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是人类精神觉醒的表现。前4世纪柏拉图进一步发展(1)主要思想: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武士们保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则负责生产。(2)主要价值: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时期发展历程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1)主要思想:关注自然界

33、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2)主要价值:建立了多个学科的科学体系,提出三段论,把逻辑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线索古希腊人文精神的觉醒,经历了研究自然(泰勒斯)研究社会(智者学派)研究人自己(苏格拉底)的发展历程,亚里士多德使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迁移应用1苏格拉底从未留下任何文字,但他死后很快就被誉为许多哲学学派的始祖,甚至一些在学说上大相径庭的学派都宣称他们是苏格拉底的传人。这说明()A苏格拉底的门生遍及希腊各地B人文主义泛滥需要以公权约束C人文精神成为希腊的官方意识D苏格拉底的思想得到广泛认同解析:材料无法体现苏格拉底的门生遍及希腊各地,故A项错误;苏格拉底死后,

34、人们认同其学说,正说明人文主义得到传播,不是泛滥,故B项错误;材料中许多学派都推崇苏格拉底,无法体现人文精神成为希腊的官方意识,故C项错误;材料“苏格拉底被誉为许多哲学学派的始祖宣称他们是苏格拉底的传人”,说明苏格拉底的思想得到广泛认同,故D项正确。答案:D 2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说:“对于美德,我们仅止于认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努力培养它,运用它,或是采取种种方法,以使我们成为良善之人。”又强调“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他这样说是因为()A民主政体下希腊人不受法律约束B古代希腊人没有任何法律观念C智者学派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D智者学派忽视社会道德建设解析:结合题干中“美德”“法

35、律”等关键信息可知,亚里士多德指出了只强调美德而不去培养、引导和约束,是不可能建立好的秩序的,这主要针对的是智者学派过于强调个人作用而忽视道德的建设,故D项正确。答案:D 3黑格尔经常说只要一提到希腊,就有一种“家园之感”。那么大的欧洲把那么小的希腊当作自己的家园,不是偶然的。以下对“家园”的解释较为合理的一项是()A欧洲文化是古希腊文化连续发展的产物B古希腊文化在文艺复兴中得到重生C古希腊文明某种程度上是欧洲文明的源头D古希腊民主制度是西方代议制之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文化与古希腊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古希腊的很多思想家的思想中都蕴含着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为一千多年后欧洲的人文主义发展奠定了

36、基础,C项与此对应。答案:C 二、人的觉醒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点清线通时期发展历程复兴阶段(1416世纪)文艺复兴以人权反对神权(1)背景:经济前提: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经济繁荣。阶级方面: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思想变革。文化底蕴:保留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大量遗存。社会现实:中世纪天主教会神学世界观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2)核心思想: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时期发展历程复兴阶段(1416世纪)(3)实质:是借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之名兴起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4)代表:但丁神曲,薄伽丘十日谈,彼特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

37、之父”,莎士比亚是英国典型代表。(5)历程:文艺复兴运动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15世纪后期开始向西欧其他国家传播,16世纪达到高潮。(6)影响:解放了思想,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挑战;推动了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时期发展历程发展阶段(1617世纪)宗教改革“因信称义”“信仰得救”(1)背景:1416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文主义的传播;“赎罪券”的兜售成为导火索。(2)标志: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3)主张:“因信称义”;可以通过圣经与上帝直接沟通;教会应从属于国家。(4)新兴教派:路德教派、卡尔文教派、清教。(5)性质:宗

38、教改革是早期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一场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社会思想、政治改革运动(或早期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下进行的反封建斗争)。(6)意义:欧洲的宗教改革是继文艺复兴之后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发展历程成熟阶段(1718世纪)启蒙运动理想社会的政治设想(1)指导思想:理性主义。(2)斗争矛头: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3)内容:理性、民主、自由、平等、科学。(4)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5)代表人物及其观点:伏尔泰提倡天赋人权

39、,反对君主专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卢梭主张社会契约论与人民主权说;康德倡导人权、自由、平等。(6)历史作用: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解放了思想,发展了人文主义;主张变革社会制度,建立法制社会,为资本主义道路提供了蓝图。主旨阐明不同阶段对人文精神的诠释阶段对人文精神的诠释智者运动智者学派将研究重点从自然界和神转移到人本身,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文艺复兴强调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肯定人的现世生活,要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对教会与贵族的虚伪和腐败进行猛烈批判,揭露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扭曲。宗教改革主张信仰得救,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

40、民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启蒙运动由思想领域深入到政治领域,要求实行法治和一整套民主政治制度;倡导经济自由、人身自由、政治平等、议会制民主、三权分立等。迁移应用1文艺复兴时期,骄傲的人文主义者喜爱研究异教拉丁诗人,但他们很少公开与基督教决裂;这些人的文学艺术价值也得到许多富有的教会人员的欣赏。这说明()A教会人员是文艺复兴的推动者B人文主义者避免与基督教冲突C基督教的包容性助力文艺复兴D文艺复兴反对封建宗教不彻底解析: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神学的思想解放运动,教会人员不是文艺复兴的推动者,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主要内容是抨击教会神学的腐朽黑暗

41、,故B项错误;基督教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是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反对神学禁欲苦行,抨击教会腐朽,但从“但他们很少公开与基督教决裂”可知,文艺复兴反对封建宗教不彻底,故D项正确。答案:D 2宗教改革家路德强调“因信称义”,认为在上帝和个人之间不存在人为隔离,提出了人只要信仰上帝,“所有的信徒都是牧师”的新理论。旨在()A肯定教皇的中介作用 B巩固民众的宗教信仰C否定教会的神学权威 D丰富基督教教义教规解析:宗教改革家路德强调“因信称义”是反对教皇的中介作用,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家路德强调“因信称义”的目的是反对教会的权威,故C项正确,B、D两项错误。答案:C 3从伏尔泰的自由和

42、法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卢梭的人民主权到康德的道德有限理论,这些观点()A来源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践B构建了系统的民主思想体系C没有解决民主制度的运作问题D实现了德治和法治的统一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的主张,这些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上的体现,不是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践,故A项错误;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从不同角度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因此构成了系统的民主思想体系,故B项正确;材料中提出的三权分立、人民主权为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基本的运作模式,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德治的要求,故D项错误。答案:B 三、科技之光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点清线通时期科技成就科学技术产生形成阶段(1617

43、世纪)牛顿经典力学(1)创立: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2)内容: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3)意义: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出现;冲击了宗教神学思想,推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具有科学预见性。时期科技成就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阶段(1819世纪)生物进化论(1)诞生: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2)观点: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是不断变异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3)意义:是对神学创世说的有力挑战,打破了造物主造人的神话;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蒸汽机与电气技术的发明(1)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密切了

44、世界各地的联系,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电气技术的发明: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导致新兴工业部门出现,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时期科技成就科学技术重大突破阶段(20世纪)相对论和量子理论(1)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2)量子理论:揭示了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使人们的认识深入到新的层次和领域。现代信息技术(1)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1969年国际互联网问世。(2)意义: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推动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及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3)消极影响:垃圾信息、网络犯罪等新问题。主旨

45、阐明近代思想解放与近代科学技术产生、发展的关系(1)思想解放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从思想上解放了人和人性,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激发了人对宇宙、自然和人自身的探究热情。文艺复兴运动直接为打破地心说提供了思想动力和精神基础。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对人们思想的解放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条件。(2)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新的思想解放:近代天文学革命打破了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支柱之一地心说,给神学以极大冲击。牛顿用数学的研究方法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为启蒙思想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对启蒙运动的开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进化论的观点挑战基督教神学所宣扬的神创论,

46、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迁移应用11600年布鲁诺因“异端思想”罪被烧死;1633年伽利略在宗教法庭上被迫公开宣布放弃自己关于地动学说的科学信仰。而到了1662年,伦敦成立皇家学会;1666年,巴黎成立法兰西科学院。此变化最能够说明()A基督教神学无法抵挡住科学的进步B牛顿创立经典力学推动科学的进步C法国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影响深远D科学的进步促使宗教影响逐渐消失解析:据材料“1600年”“1633年”“1662年”“1666年”可知基督教神学无法抵挡住科学的进步,故A项正确。答案:A2牛顿的发现被认为:“跳出了神秘的黑匣子,用理性的光芒照亮了人类。”这是因为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A开启了人类文明

47、史上的蒸汽时代B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C从根本上冲击了宗教神学的基础D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飞跃解析:“神秘的黑匣子”指教会的说教。瓦特改良蒸汽机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的蒸汽时代,故A项错误;牛顿力学体系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的、合理的说明,从而使自然科学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这是对基督教神学世界观的挑战,彻底否定了上帝创世说,故C项正确;B、D两项本身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答案:C 317世纪和20世纪两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和爱因斯坦,他们在科学史上有着相似的贡献,这就是()A以科学精神批判天主教神学B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科学理论C将“变化”观念引入科学领域D用数学方程式描述物质运动解析

48、: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质量能量公式Emc2,故D项正确。答案:D 四、激荡心灵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点清线通时间背景文学美术音乐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失望浪漫主义,代表作:巴黎圣母院(雨果)、解放了的普鲁米修斯(雪莱)、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海涅)新古典主义,代表人物:大卫、安格尔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德拉克洛瓦浪漫主义,代表:贝多芬时间背景文学美术音乐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 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的尖锐现实主义,代表人物:19世纪的巴尔扎克、普希金、安徒生、易卜生、马克吐温,20世纪的萧伯纳、

49、罗曼罗兰和海明威现实主义,代表人物:米勒、列宾印象画派,代表人物:莫奈、塞尚、凡高歌剧,代表人物:意大利的威尔第、法国的比才民族乐派,代表人物:柴可夫斯基时间背景文学美术音乐20世纪中期以来 两次世界大战,深刻的社会危机,民族主义的兴起现代主义,代表人物:贝克特苏联文学,代表人物: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亚非拉文学,代表人物:泰戈尔、鲁迅现代主义,代表人物:毕加索现代主义,代表形式:爵士乐、摇滚乐、蓝调乐迁移应用1欧美文学在讲述某一文学流派的思想基础时写道:“不少作家将动物学、生理学、解剖学等最新自然科学成果用之于文学创作,将自己看作社会的研究家、解剖家、记录员等。”下列哪部作品属于这一文学流派

50、()A哈姆雷特B人间喜剧C巴黎圣母院D老人与海解析:“将自己看作社会的研究家、解剖家、记录员等”,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剖析与批判,符合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哈姆雷特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故B项正确;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老人与海属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答案:B 2湖畔派是1819世纪英国的一种诗歌流派。该流派在诗歌题材上,主张写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强调诗人的内心探索和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诗体方面,主张发展民间诗歌的艺术传统,采用民间口语,发挥诗人的想象力。下列同湖畔派创作风格相似的是()A百年孤独 B摇滚乐、爵士乐C等待戈多D自由引导人民解析:“诗人的内

51、心探索和感情的自然流露”“发挥诗人的想象力”说明是浪漫主义文学风格。百年孤独属于魔幻现实主义,故A项错误;摇滚乐、爵士乐属于现代主义,故B项错误;等待戈多属于现代主义,故C项错误;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绘画,故D项正确。答案:D 3某高三同学复习时,将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高尔基的母亲、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放到一起寻找主题。你认为比较合适的一项是()A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学B现实主义文艺的魅力C启蒙运动的学术精品D融合交流的东西方文化解析:题干中并未体现民族文学,故A项错误;题干中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高尔基的母亲、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都属于现实主义文艺,故B项正确;题干中展示的是19世纪以后的文

52、学艺术,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东西方文化交流,故D项错误。答案:B 专题贯通(五)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谁主沉浮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点清线通时期发展历程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1)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2)原因: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和扩张产生矛盾。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3)影响:两大阵营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推动世界整体发展;大国强权政治恶化国际关系,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欧洲分裂甚至世界分裂;国际局势动荡和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妨碍世界经济发展;两大军事政治

53、集团扩军备战,导致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时期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表现:欧洲、日本、第三世界国家、中国等。(2)影响: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潮流。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世界的多样性得到尊重。时期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2)表现: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欧洲: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国际地位提高。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俄罗斯:拥有可以与美国匹

54、敌的军事力量。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特点: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主旨阐明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

55、力范围的交界地区。迁移应用1“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这反映出在“冷战”时期()A美苏的插手是地区冲突的根源B和平的力量时常占据着上风C军备竞赛造成各国财政的困难D军事的较量威胁到世界和平解析:A、C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据材料“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可知,和平力量并非占据上风,故B项错误;“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体现了军事的较量威胁到世界和平,故D项正确。答案:D 2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

56、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同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C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D从某些角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解析: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军事实力都有所下降,故A项说法错误;据“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可知B项错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但要真正实现多极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故C项错误;目前的

57、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特点,因此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答案:D 31998年,中、美、俄、日、欧等多边间有史以来首次全面达成建立“伙伴关系”的共识,这种战略伙伴关系将不仅体现在双边关系上,而且更多地反映在多边关系上,使大国间伙伴关系纵横交错,网状交织。这种新型伙伴关系的建立()A是世界政治力量深刻调整的结果B使各国传统的联盟关系得以延续C说明了意识形态的冲突不复存在D使以美国为首的多极化格局形成解析: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从美苏冷战到“美、俄、日、欧等多边间有史以来首次全面达成建立伙伴关系”,反映了世界政治

58、力量的变化,故A项正确。答案:A 专题贯通(六)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一、长路漫漫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点清线通时期发展历程20世纪20年代19291933年经济危机自由资本主义政策的失败(1)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具体原因: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导致市场萎缩,股市狂涨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分期付款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时期发展历程20世纪20年代(2)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股市崩溃,此后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猛增。(3)特点: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相当长、破坏性特别大。(4)影响:对国际局势:各国纷纷转嫁危机,

59、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对国内局势: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时期发展历程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开始(1)背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引发了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胡佛“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2)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3)措施:整顿财政和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实行以工代赈;社会立法实行国家福利制度。(4)影响:使美国暂时渡过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发展历程二战后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60、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混合经济”;建立“福利国家”制度。(3)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主旨阐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1)国家垄断资本的企业体系。这个企业体系的核心是国有化企业,另外还有国有森林和矿山等。(2)国家垄断资本的财政体系。国家财政收支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逐渐升高,是国家垄断资本高度发展的结果。(3)国家垄断货币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中央银行和国有化银行

61、、国家信贷机构、国家货币金融政策三方面内容。(4)国家垄断社会管理和调节体系。这主要是指国家制定和执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协调地区发展平衡,对经济部门结构进行调整,制定和执行社会收入和保障政策等方面所形成的社会管理和调节职能。迁移应用1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于1930年通过霍利斯穆特法,该法案将2 000多种进口商品的关税提升到历史最高水平。在该法案通过之后,许多国家对美国采取了报复性关税措施。这一法案()A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C是全球化加快的结果D标志着美国主导世界经济解析:题干中提到许多国家对美国采取了报复性关税措施,说明美国的关税法导致各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恶劣,故A

62、项正确;1933年之后的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故B项错误;美国关税法案的实施是经济危机爆发的结果,故C项错误;美国主导世界经济是在二战之后,故D项错误。答案:A 2“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无法穷尽的一个话题。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罗斯福新政获得历史的青睐主要在于()A捍卫了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B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C顺应了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要求D扩大了政府行政干预权力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采用了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使美国经济由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顺应了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要求,故A项错误

63、,C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是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但并非是罗斯福获得历史青睐的原因,故B项错误;扩大了政府行政干预权力是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并非是罗斯福获得历史青睐的原因,故D项错误。答案:C 3撒切尔夫人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首相,曾有媒体以“新保守主义”来形容她,认为她执政期间(19791990年)一连串的改革行动是要将英国带回到亚当斯密时代。下列措施中最有可能是其实施的是()A减少政府公共开支与征税 B重要产业收归国营C使用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 D扩大失业救济范围解析:减少政府公共开支与征税体现了英国减少对经济的行政干预力度,增大市场自由竞争活力,与亚当斯密倡导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相适应,故A

64、项正确;重要产业收归国营是资本主义国家行政干预加大的体现,与亚当斯密倡导的经济原则不符合,故B项错误;使用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是凯恩斯主义的经济调控原则,故C项错误;扩大失业救济范围是凯恩斯主义的经济调控原则,故D项错误。答案:A 二、“轻重”难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点清线通(一)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时期发展历程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实践(列宁时代)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追随“理想”的实验(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动:强制劳动。(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

65、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时期发展历程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实践(列宁时代)(4)评价: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面对现实的实验(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政治经济危机。(2)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4)意义:表明苏俄探索出

66、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时期发展历程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斯大林时代)斯大林模式回归“理想”的探索(1)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2)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与专制。(3)评价: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消极:片面发展重工

67、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时期发展历程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破除“斯大林模式”的迷茫(1)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2)勃列日涅夫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突出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3)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主旨阐明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1)过渡方式的区别: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

68、,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过渡思想的对比: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迁移应用1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出现了村苏维埃、图书阅览室、俱乐部、合作社等一批新型政治、经济、文化机构。该现象出现在()A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B新经济政策时期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D赫鲁晓夫时期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忽视市场规律,取消自由贸易,而材料中有市场、各种副业,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市场、集市、店

69、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可知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允许自由买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故B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在斯大林时期,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规律,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材料中没有提到,故D项错误。答案:B 2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尤其是当时大萧条正使西方陷于困境。下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独特实验是指新经济政策B计划经济体制优于市场经济体制C斯大林模式发挥了积极

70、作用D苏联的成功主要是由于大萧条解析:西方国家遭遇经济危机时,苏联的独特实验是指按斯大林模式建设社会主义,故A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各有优缺点,B项说法过于绝对;从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看,斯大林模式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故C项正确;苏联的成功主要是由于斯大林模式下国家集中力量推动,故D项错误。答案:C 31990年10月,戈尔巴乔夫指出,“我国社会向市场经济过渡完全是由人的利益决定的”,“只有市场与全社会的人道主义方向相结合,才能保证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财富的公正分配、公民的社会权利和社会保障、自由和民主的扩大”。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A旨在为“民主的人道主义”造势B主张市场经济

71、发展和民众利益相结合C这一改革思路将会加速苏联的解体D说明苏联已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已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并切实采取一些措施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他认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民众的利益紧密相连,并会极大地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和财富的公正分配,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民主。A、C、D三项与材料信息和史实不符。答案:B 三、如履薄冰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点清线通时期发展历程制度化、体系化(二战后初期)二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过程: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有了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成立,建立起

72、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2)影响:确立了二战后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时期发展历程区域化、集团化(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欧盟:1993年成立,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是合作程度最高的区域化组织;提高了欧洲的国际政治地位;有利于推动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2)北美自由贸易区: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贸易集团;增强了国

73、际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实力。(3)亚太经合组织:是当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促进了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时期发展历程全球化、规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1.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原因:科技发展(物质基础和推动力);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技术手段);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推动者);两极格局结束(消除障碍);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有利条件)。(2)评价:对世界: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占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对发展中国家: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

74、市场;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时期发展历程全球化、规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3)存在的问题:它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加剧了全球化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加深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了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2.世界贸易组织(1)背景: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关贸总协定难以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2)成立: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标志着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3)中国加入:中国于2001年底加入。对中国

75、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主旨阐明综合认识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1)该经济体系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包括货币、贸易、市场等方面。(2)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它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了以它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3)美国倡导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和致力于建立国际贸易体系,是战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的结果,是美国为建立以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具体步骤。(4)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和贸易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迁移应用1与以往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

76、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之处是()A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B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C实现了自由贸易D欧美与其他地区的差异很大解析:二战前,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设置关税壁垒以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从而加剧了各国间的矛盾与摩擦。1947年美国邀请包括中国在内的22国进行了减让关税的多边谈判,签订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大大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发展。A、D两项是各个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共性,C项一直都没有实现。答案:B 21950年英国担心在煤钢方面与欧洲国家合作,会影响到帝国内部的生产与贸易,拒绝加入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谈判;1957年煤钢

77、共同体转变成欧洲经济共同体,英国再次袖手旁观,生怕过多的欧洲色彩会影响它的帝国性质。以上政策()A力图阻止西欧走向联合B适应了当时英国经济的发展C维护了英国的国际地位D使英国错失引领欧洲的时机解析:材料中提到英国袖手旁观,并没有阻止,故A项错误;英国是担心“会影响到帝国内部的生产与贸易”,因而拒绝加入,并没有适应英国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二战后,英国的综合国力被削弱,故C项错误;事实证明,欧共体的成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英国的袖手旁观是错误的,使它错失了引领欧洲的机会,故D项正确。答案:D 3据财政部网站消息,截至2015年4月13日,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增至47个。虽然遭到美国的反对,但几乎美国所有的主要盟友都已经加入,其中包括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意大利、菲律宾和韩国。这表明()A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B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D“一超多强”政治格局形成解析:世界各国纷纷加入亚投行并不能说明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故A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与亚投行的成立无关,故B项错误;世界各国纷纷加入亚投行,说明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政治格局,故D项错误。答案:C“世界史”五验通关 模块检测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