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172 ,大小:5.35MB ,
资源ID:606593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0659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课件:第5单元 阅读活动 进阶2 单篇研读 .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课件:第5单元 阅读活动 进阶2 单篇研读 .ppt

1、第五单元 乡土的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乡土中国 阅读活动 进阶二 单篇研读 第一章 乡土本色阅读范围任务指向 乡土本色1.理解相关概念及重点语句的含义。2.了解第一章在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阅读任务 一、粗读 乡土本色在全书中起到对乡土中国性质的概述作用。此章各段之间逻辑清晰,请用图示呈现各段之间的关系。参考示例 二、细读 阅读第一章,完成下列题目。1解释下列概念。(1)土气。_ _ _ 1 3 5 2 4 6(2)有机的团结。机械的团结。_ _ _ 1 3 5 2 4 6 提示(1)“土气”是形容乡下人本色的。他们就像土里长出的植物一样,从土里吸收生命所需要的养分,土给了他们熟悉的地理环境与社

2、会环境。具体来说,他们是居住在泥土之上的,是依靠土地谋生的,土地在他们心中是至高无上的,生活、文化均是在土地上发生的。(2)“有机的团结”是指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是一种礼俗社会。“机械的团结”是指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是一种法理社会。1 3 5 2 4 6 2第三段进一步列举与“土”有关的民间信仰和民间习俗,阐明了什么道理?_ _ _ 1 3 5 2 4 6 提示 第三段进一步列举与“土”有关的民间信仰和民间习俗,阐明对于靠种地为生的人来说,对于农业文明国家来说,泥土都是非常可贵的。1 3 5 2 4 6 3第七段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何作用?_ _ _

3、_ 1 3 5 2 4 6 提示 本段承上启下,在结构上为过渡段,在内容上以人和空间关系上的“不流动”概括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乡土社会的特点,以人和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的“孤立和隔膜”概括以聚村而居为主要生活方式的乡土社会的特点,并由此引出下文中的“村落”概念以及关于村与村之间关系即乡土社会第二个特性的论述。1 3 5 2 4 6 4如何理解“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_ _ _ 提示 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1 3 5 2 4 6 5乡土本色一章在全书中有着怎样的地位?_ _ _ 提示 它是全书的开篇,提出了全书最重要

4、的概念乡土社会,指出了中国基层社会的性质,为接下来的重点内容,如“差序格局”“礼治秩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 3 5 2 4 6 三、新读 6文章阐述了乡土社会中人们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想观念方面的种种特征,最后提到:“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请选择文中所述特征之一,联系生活实际和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认识与思考。160 字左右。_ _ 1 3 5 2 4 6 提示(示例)我同意作者的观点。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熟悉的乡邻之间是充满信任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左邻右舍之间借钱,一般不用打借条,而在现代

5、社会中,这种相处方式也产生了弊端,一些人不守信用,辜负朋友、亲人的信任,携款逃跑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尤其是那种民间借贷现象,让很多家庭辛苦赚来的血汗钱付诸东流。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还是要提高警惕,乡土社会所养成的生活方式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 3 5 2 4 6 第二章 文字下乡阅读范围任务指向 文字下乡1.理解“愚”“特殊语言”等概念的含义。2.分析作者是如何驳斥“城里人”对“乡下人”不识字的偏见并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观点的。阅读任务 一、粗读 请用思维导图绘出本章中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清晰呈现作者的论证逻辑思路。参考示例 二、细读 阅读第二章,完成下列题目。1解释下列概念。(1)愚。_

6、_ 1 3 2 4(2)特殊语言。_ _ _ 1 3 2 4 提示(1)说乡下人“愚”,不是指他们智力有问题,知识有局限,而是指他们不识字,是文盲,而文盲并非出于“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2)“特殊语言”指非文字性的,可以用来传情达意的语言,如表情、肢体语言、行话等。1 3 2 4 2为什么说文字在乡下是多余的?_ _ _ _ 1 3 2 4 提示 乡下社会是“熟人”社会、面对面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相当“熟悉”,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可以是足够的“报名”。他们有自己的“特殊语言”,不必求助于文字。文字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也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

7、是有限的。1 3 2 4 3中国人的诚信与西方人的诚信的区别是什么?_ _ _ 提示 中国人的诚信是对行为规矩的坚守,西方人的诚信是对契约的遵守。1 3 2 4 三、新读 4根据原文,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人们之间具有怎样的关联?你认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依然如此吗?为什么?_ _ 1 3 2 4 提示 乡土社会:亲密;自由、规矩、熟知;信任;心安。现代社会:不同。相对而言,显得陌生、有隔膜;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更多建立在利益之上,地缘、血缘的连接性变弱,人与人之间容易出现不理解、不信任。1 3 2 4 第三章 再论文字下乡阅读范围任务指向 再论文字下乡1.理解“时间上的阻隔”“记、

8、忆”“文化”等概念的含义。2.理解乡下人无文字需要的原因。3.分析第二、三章和第一章之间的联系。阅读任务 一、粗读 本章着眼于时间格局。请用图示呈现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参考示例 二、细读 阅读第三章,完成下列题目。1解释下列概念。(1)时间上的阻隔。_ _(2)记。忆。_ _(3)文化。_ _ 提示(1)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2)“记”带有在当前为了将来有用而加以认取的意思;“忆”是为了当前有关而回想到过去经验。(3)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2从时间角度看,乡下人为什么无文字需要?_ _ _ 提示 乡下人所处的乡

9、土社会是历世不移的,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还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的。当一个人碰到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用不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3第二、三章与第一章有着怎样的联系?_ _ _ 提示 第二、三两章分别从空间、时间角度论述了文字对于乡土社会的作用极其有限,对其原因的论述进一步阐释了“乡土社会”的内涵与特征,是对第一章内容的有力补充和论证。三、新读 4乡土社会“真的”不需要文字吗?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_ _ _ 提示 作者认为,提倡文字下乡,首先要考虑语言

10、和文字的基础。语言是在具有相同经验或相似环境的群体中所使用的一种用声音表达的象征体系,是为了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文字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时间和空间阻隔的情况下,双方约定好代表意义的一种记号。而中国乡土社会由于土地的不流动性,导致了人们的历世不移。大家都生活在一个相对定型的社会,彼此相互熟悉,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在这个社会中,语言是足够传情达意和传递世代间的经验的。也即是说,在中国乡土社会,文字有时候是多余的。本文重点在于阐述面对面交流的乡土社会没有文字需要,其实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将文字下乡等同于简单的文字普及。文字下乡,从字面意思理解即城里人将乡下人不了解

11、的知识带到乡村之中,以期改变乡下人愚昧贫穷的状态。但是,文字下乡更多的在于提倡将先进的现代文明如农业技术、生产方式等传播到乡村,促进乡村的发展。实质是提倡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学习。中国乡土社会真的不需要文字吗?在不流动的中国乡土社会中,虽然世代的口耳相传、言传身教能够记录和传播大多数的知识和经验,但是每个人是不一样的,难免会出现认知偏差,并不能保证这种传播方式能够完整地记录和保存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经验。而文字的出现恰好能够弥补这些缺陷。第四章 差序格局阅读范围任务指向 差序格局1.把握“差序格局”的基本内涵。2.学习作者从理论和事实两方面进行论证的方法。阅读任务 一、粗读 本章讨论社会结构的格局

12、。请用图示呈现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参考示例 二、细读 阅读第四章,完成下列题目。1解释下列概念。(1)私。_(2)团体格局。_ 1 3 5 2 4 6 7(3)差序格局。_(4)个人主义。_(5)自我主义。_ 1 3 5 2 4 6 7 提示(1)不是自私。在差序格局里,由于缺乏对“公”的共识,而每个人对“公”与“私”划分的伸缩性又极强,所以“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2)西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格局,如同一捆捆、一扎扎、一把把柴火,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团体),先有了这个架子,摆放在一起,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3)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格局。所谓“差序”就是这个人和

13、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也就是“伦”。在这个格局中,以“己”为中心,通过有差等的次序和一根根私人联系而构成的网络。1 3 5 2 4 6 7(4)个人是相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5)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具有相对性和伸缩性。1 3 5 2 4 6 7 2中国传统社会中“私”的根源是什么?_ _ _ 提示 群己界限模糊,即公私界限模糊。1 3 5 2 4 6 7 3杨朱、孔子与墨翟在群己关系上有何不同?_ _ _ 提示 杨

14、朱:抓己(自己)而不放。孔子:推己及人,伸缩自如。墨翟:抓众(群)而不放。1 3 5 2 4 6 7 4在论述“差序格局”这个概念时,作者分别用了三个精彩的比喻,请找出并说明各自的喻义。_ _ 提示 水的波纹:喻指差序格局中以“我”为中心,一圈圈地推出去,愈推愈远,愈推愈薄,重在分厚薄、亲疏。蜘蛛网:喻指以自己为中心的人际关系的网络。北斗星辰:喻指以自己为中心,其他所有人都随着他而转动。1 3 5 2 4 6 7 5西洋社会团体格局与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的区别是什么?_ _ 提示 西洋社会是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中国传统社会是由自己为中心形成一个个的群体(圈子)。西洋社会中团体的界限分明;

15、中国传统社会中群体界限模糊不清。西洋社会团体成员地位较为平等;中国传统社会群体成员是有等差次序的。1 3 5 2 4 6 7 6西洋社会和中国传统社会对“国家”的认识有什么不同?_ _ 提示 西洋社会把国家看成一个团体,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牺牲个人利益,也可以牺牲别国利益,但不能牺牲国家利益谋取个人私利;中国传统里国家的界限不清楚,可以是天下也可以是皇帝的家,可以牺牲国家利益而为小团体甚至个人谋取利益。1 3 5 2 4 6 7 三、新读 7乡土中国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文中说:“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或

16、阅读经历,谈谈你对“差序格局”的理解,不少于 150 字。_ _ 1 3 5 2 4 6 7 提示“差序格局”的特点:以自己(家庭)为中心;可大可小,有伸缩性;大小取决于自己(家庭)的社会影响;格局中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亲疏远近。比如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在这个圈子内,发生的事情只与自家有关,超出范围则没有任何联系了。再如贾府,大观园里,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连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关系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待贾府衰落,树倒猢狲散,圈子就缩小成了一团。(举一例、多例均可。只

17、要能在例子中解释出“差序格局”的特点即可)1 3 5 2 4 6 7 第五章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阅读范围任务指向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1.了解中外不同格局中的道德体系。2.运用两种不同的道德观念具体分析评价问题。阅读任务 一、粗读 本章主要讲述了西洋社会团体格局和中国社会差序格局中的道德体系。请用图示呈现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参考示例 二、细读 阅读第五章,完成下列题目。1解释下列概念。(1)代理者。_(2)仁。_ 1 3 2 4 提示(1)指团体格局社会中,执行团体意志的人。(2)儒家学说中并不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和(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1 3 2 4 2“团体格局

18、”“差序格局”中的道德观念有着怎样的不同?_ _ _ 1 3 2 4 提示 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重视团体道德,在同一团体的人是“兼善”的。“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以自己作为中心,是一种私人道德,主要是“克己复礼”,并不存在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所有的价值标准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其道德都因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1 3 2 4 3在论述类文本中,要学会理解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关系。请参照译文,分析本文所引用的“司马牛问仁”的故事与其所阐述观点的关系。【原文】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

19、?”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子曰:“我未见好仁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1 3 2 4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1 3 2 4【译文】司马牛问仁德。孔子说:“仁人,他的言语迟钝。”(司马牛)说:“言语迟钝,这就叫作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不容易,说话能够不迟钝吗?”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这样的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有见过。”1 3 2 4 孟武伯问:“

20、子路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他又问。孔子说:“仲由,如果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他负责任役和军政的工作。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不知道。”(孟武伯继续问:)“冉求又怎么样呢?”孔子说:“求,一千人口的私邑,可以让他当县长;百辆兵车的大夫封地,可以叫他当总管。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赤,穿着礼服,立于朝廷之中,可以让他接待宾客,办理交涉。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不知道。”1 3 2 4 _ _ _ 提示“仁”是儒家道德观念中的一个重要词汇,在差序格局中,它并不超越任何私人关系,是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但是一旦超脱私人关系,就像团体格

21、局中超乎个人的“实在”,孔子也无法解释。1 3 2 4 三、新读 4用“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两种不同的道德观念评价下面的事例。因为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打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对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_ _ 1 3 2 4 提示(示例一)团体格局里的道德观念是:讲究团体道德,道德可以有一个抽象而共同的标准。在高速路上开车打电话,是违法行为。既是违法行为,任何人都有举报的责任,不论他是谁。所以,小陈的做法值得点赞。(示例二)差序格局里的道德观念是具体的,是系维在私人关系之上的。一定要弄清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然后再施以不同的道德标

22、准。小陈举报的是自己的父亲,“子为父隐”,举报父亲,即使是为他好,也是不孝。所以,小陈的做法是不合乎孝道的。1 3 2 4 第六章 家族阅读范围任务指向 家族1.了解中西方“家”的区别。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阅读任务 一、粗读 本章主要阐述了中国乡土社会中基本社群“家”的性质。请用图示呈现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参考示例 二、细读 阅读第六章,完成下列题目。1解释下列概念。(1)团体。_(2)社会圈子。_(3)事业组织。_(4)生活堡垒。_ 提示(1)只指由团体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2)差序格局中的基本社群,相当于“小家族”。(3)用来形容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家族式家庭。在生育、政治、经济、宗教

23、等功能上具有绵续性,主轴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夫妇是配轴,这两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4)用来形容西洋家庭团体。在这类家庭中,夫妇是主轴,共同经营生育事务,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家庭是其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子女是配角,成年后要独立出去;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2试比较中西两种格局中家庭的不同。_ _ _ _ 提示(1)西方家庭:界限明确(一个家庭的人数是清晰的)。夫妇是主轴,子女是配轴,子女成年后独立出去。生活堡垒:家庭是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没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具有暂时性。(2)中国家庭:界限模糊,有伸缩性,更像是“家族”。父子、

24、婆媳是主轴,夫妇是配轴。事业社群:承担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具有绵续性。三、新读 3现如今的逼婚现象在一些大龄男女青年中普遍存在,请结合你的认识,谈谈逼婚现象产生的原因。_ _ _ _ 提示(示例)这和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关。在我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核心家庭。每一个小家庭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它又是整个大家族的一个个小单元。目前,我国比较传统的一些地区,还保留着族长等家族式的称谓,还保留着族谱。比如,一个大家族每一代人的名字都有一个固定的字,其中男女会有所不同。这些都导致了每一个小家庭之间是有着紧密联系的,不太可能作为一个单独的元素而存在。而且,在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结婚是成家的必要条

25、件,而生子是延续血脉的重要途径。在中国古代,一个家族能否延续下去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如果没有血脉,家族的延续基本上无从谈起。因此,儿女的婚姻大事不只是为自己,更是为家族血脉的延续,由此来看,逼婚现象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第七章 男女有别阅读范围任务指向 男女有别1.了解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观。2.分析乡土社会中保持“男女有别”这一原则的重要意义。阅读任务 一、粗读 本章主要讲述了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爱情观。请用图示呈现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参考示例 二、细读 阅读第七章,完成下列题目。1解释下列概念。(1)感情定向。_(2)亚普罗式文化。浮士德式文化。_ 1 3 5 2 4 提示(1)文化所规定个人

26、感情可以发展的方向。(2)这种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这种文化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恋爱的持续倚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1 3 5 2 4 2第 1 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_ _ _ _ 提示 第 1 段重申上篇“中国乡土社会是一个事业社群,在这个社群里纪律排斥私情”的观点,指出在这篇文章里要进一步论述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问题。1 3 5 2

27、4 3第 25 段论述了什么内容?感情有哪些特点?_ _ _ _ 1 3 5 2 4 提示(1)第 25 段主要论述感情的特点。(2)感情特点:发展感情的方向受着文化的规定。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感情不是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1 3 5 2 4 468 三段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_ _ _ _ 1 3 5 2 4 提示 首先从同性间的组合的特点入手,论述了这种同性组合影响到“家庭”的稳固,家族代替家庭;接着论述由于男女有别的界限,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面去发展;最后论述缺乏两性间的求同的努力导致的后果,在于减少了一个不在实利上打算的刺激。1 3 5

28、 2 4 三、新读 5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同学和你讨论乡土社会在感情定向上是亚普罗式的还是浮士德式的,请你作出判断并分析原因。_ _ 1 3 5 2 4 提示 乡土社会在感情定向上是亚普罗式的。因为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就是“男女有别”;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乡土社会高度稳定。在现代社会里,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恋爱不是一种生育的手段,而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恋爱的持续依赖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

29、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1 3 5 2 4 第八章 礼治秩序阅读范围任务指向 礼治秩序1.了解礼治社会和法治社会的不同。2.探讨法治和人治、礼治在社会规范方面的不同作用和意义。阅读任务 一、粗读 本章主要阐述了“礼”是传统的维系,乡土社会是区别于法治社会的礼治社会。请用图示呈现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参考示例 二、细读 阅读第八章,完成下列题目。1解释下列概念。礼。_ _ 提示 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1 3 5 2 4 6 2“法治”“人治”与“礼治”有何不同?_ _ 提示“法治”是“人依法而治”,靠国家的权力推行。“人治”是有权

30、力的人根据个人好恶决定的。“礼治”是人依礼而治,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简言之,“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1 3 5 2 4 6 3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有按照传统去做,生活才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有可能受挫,试结合本章内容分析原因。_ _ 提示 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是人依礼而治,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简而言之,“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人们都按照传统要求去做,进而形成了一种默认的规则。1 3

31、5 2 4 6 三、新读 阅读礼治秩序,结合文本思考下面的问题。4祥林嫂在别人忙于“祝福”的时候凄惨地死去了,是谁杀死了祥林嫂?_ _ 1 3 5 2 4 6 提示 祥林嫂是被这些人杀死的:(亲人)婆婆、堂伯、大伯封建宗法观念(夫权、族权);(主人)鲁四老爷、鲁四婶封建礼教;(众人)柳妈、鲁镇男女封建迷信及愚昧、冷漠无情(神权);(知识分子)“我”有能力反抗封建却不反抗。他们都把杀人的矛刺向了祥林嫂。1 3 5 2 4 6 祥林嫂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了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致被旧社会所吞噬。在被婆婆、堂伯、大伯虐待、出卖,被迫

32、再嫁,被驱赶时,她不断挣扎;为了能使鲁四老爷、鲁四婶再让她在祝福前做祭祀的活,摆脱灵魂上的迷信枷锁,争取做人的权利,她倾其所有到土地庙里捐门槛,面对柳妈、鲁镇男女的种种讥讽、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声的抗议。但在封建社会里,找不到违反了1 3 5 2 4 6 封建礼教的祥林嫂的位置,更何况她还要反抗,这更加为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所不容。正是以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南的鲁四老爷和受这种思想文化熏染毒害的人们,是他们的思想把一个善良、质朴、顽强的妇女推向恐怖的地狱。封建社会的三道绳索夫权、族权、神权,把祥林嫂置于死地。正像丁玲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

33、,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1 3 5 2 4 6 5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曾经风靡一时,秋菊为什么执着地打官司?村长为什么不肯向村民道歉?_ _ _ 1 3 5 2 4 6 提示 从外表上看,电影秋菊打官司这部作品的主题体现出了中国“普通农民法制意识的觉醒”,很多的评论文章也是这样看的。其实电影的主题真正令人深思的是秋菊和村长之间的冲突和关系。村长因为对方骂自己是“绝户”而动手打人在中国农村并非多么稀罕的事情,再说那个村长,无论从他的立场还是道德等方面来看,都不是一个坏人,相反在秋菊难产的危难之际他还能不计前嫌地抢救她,表现的是一个人正直仗义的道德原则。但他却不肯满足1 3 5 2 4 6 秋

34、菊仅仅道一个歉的简单要求。因为在他看来那是一个必须坚持的原则,就像父亲打了儿子是不能向儿子道歉的一样,一个领导当然也不能向村民道歉。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中依然存在着一种封建主义的残余和植根很深的观念。我们看完电影会思考这样的问题:一个村长为一个小小的错误说上一句“软话”尚且如此困难,如果遇到其他更大的问题又将如何?如果像这个村长这样并没有多坏的人对待村民尚如此专横,那么遇到更坏的村长又将如何?可见,小矛盾反映大主题应该是这部影片隐蔽较深的作者动机了。1 3 5 2 4 6 好的电影给我们不断的启发和思索。我们都知道其实中国现在还有大量的人以农业生产为工作。所以电影在这个层次上

35、用小的事件反映大的社会现实,可以说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电影秋菊打官司也对现实社会有非常积极的推动意义。1 3 5 2 4 6 6基层村镇的法律意识是什么状态?请你选择一个村镇作为调查点,调研后,对中国“法律下乡”提出几点好的建议。_ _ _ 1 3 5 2 4 6 提示 加强对基层管理干部的法律知识培训工作。部分乡镇领导认识不充分,一些乡村干部法律意识淡薄,认为法制宣传教育是“软任务”,消极应付,导致法制宣传教育流于形式。要对乡村基层管理干部普遍进行法律知识轮训,通过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和自学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干部的法律素质和法制宣讲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以 QQ、微信、手机报

36、等新的传播方1 3 5 2 4 6 式为载体,以“法律故事进万家”活动为形式,普及法律知识,深入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增强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法治观念。落实属地原则,做好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深化,农民从业结构多样化和居住分散化,过去一贯的集中教育方式难以奏效,这也给宣教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参照对流动人员属地管理原则,明确务工经商人员由所在的乡镇负责组织他们集中学习法律常识,提供法律援助,依法维护自身权利。1 3 5 2 4 6 第九章 无讼阅读范围任务指向 无讼1.了解推行新的法律制度下乡对礼治的乡土社会产生的影响。2.运用所学观点思考现实问题。阅读任

37、务 一、粗读 本章主要讲述为什么乡土社会追求“无讼”。请用图示呈现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参考示例 二、细读 阅读第九章,完成下列题目。1解释下列概念。(1)无讼。_(2)司法诉讼体系。_ 1 3 5 2 4 提示(1)无讼:在中国乡村中的许多纠纷是通过调解而非诉讼来解决的。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也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2)司法诉讼体系:现代都市社会为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使用的法律手段。很多时候诉讼的目的在获得以后可以遵守的规则,法律一定得随着时间而改变其内容。1 3 5 2 4 2“无讼”反映出乡土社会怎样

38、的特点?请结合文章进行概括。_ _ 提示 强调礼治,漠视法治;注重礼的自觉,反感法的干预;主张教化。1 3 5 2 4 3在作者看来,如何在乡间有效推进法治?请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加以分析。_ _ 提示 改革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普及推广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制定切合实际的法律条文、建立乡村法庭。1 3 5 2 4 三、新读 4从文中看,“无讼”这一概念包含哪些内涵?在现代社会,“无讼”的观念还有没有价值?_ _ 1 3 5 2 4 提示(1)“无讼”的内涵:每个人自觉遵守规矩,从根本上避免发生纠纷。发生纠纷时利用传统伦理道德进行调解,而不用法律诉讼解决。(2)“无讼”是在古代中国很有影响的法律诉讼

39、观念,甚至时至今日还在广大的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着。它倡导道德,发扬传统,要求人们自我克制,相互礼让,是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途径,所以“无讼”在任何时候都是有价值的。1 3 5 2 4 5阅读下面的文字,就所述内容进行评论。在无讼一章,作者提出,既然是礼治社会,那么礼就不仅仅是礼貌,不懂礼简直就是个道德问题,如果有官司非打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规矩。中国乡土社会的理想是没有法律和政治的,因为一切都按照祖先留下来的规矩进行,政府的统治以教化为主,“苛政猛于虎”;来到这个世界的新生儿自有父母教化他们适应这些规矩。这就实现了“无为而治”的理想。1 3 5 2 4 对此,你怎么看?_ _

40、 _ _ 1 3 5 2 4 提示 在乡村,很少有争端是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的,家务纠纷或者两家发生了争执,一般都是找村里能说会道的“明礼人”来“评理”。很少有人想到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打官司被认为是“丢人”的,不管你有理还是无理。但时过境迁,当今这个时代,随着人口大规模的流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已经远远跳出了家庭的1 3 5 2 4 范围。人与人之间、人与团体之间、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愈发密切。随之,矛盾和问题也更加突出。我们需要按照既有的法律、法规来行事,有了矛盾和纠纷必须依靠法律来解决,以此最大程度地维护自己的权利。打官司已不再是丢人的事,这已是解决矛盾和纠纷的重要途径。而“无为而

41、治”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社会而存在。1 3 5 2 4 第十章 无为政治阅读范围任务指向 无为政治1.理解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的内涵。2.运用本文观点解决实际问题。阅读任务 一、粗读 本章主要论述了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力,从历史的经验中找到“无为”的价值。请用图示呈现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参考示例 二、细读 阅读第十章,完成下列题目。1解释下列概念。(1)横暴权力。_(2)同意权力。_ 1 3 2 4 提示(1)从社会冲突一方面着眼,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权力是维持这种主从关系所必需的手段,具有压迫性质。(2)从社会合作一方面着眼,社会分工的结果使得每个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活,其权力

42、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权利与义务要相称。1 3 2 4 2读原文第 9 和第 10 段,说一说什么样的历史经验形成了这种“无为”的生存价值?_ _ 提示 历史的经验应该指历史上的有些朝代经历了天下大乱,为了皇权自身的维持,采取休养生息政策,逐渐累积力量,以实现雄图大略,找到了“无为”的生存价值。1 3 2 4 3总结归纳“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的内涵的区别。_ _ _ 提示 横暴权力是社会冲突的产物,是上下级的、征服性的;而同意权力是社会分工的产物,类似于选举产生。在乡土社会中,横暴权力天高皇帝远,因此实则是同意权力产生作用,但是同意权力却是社会分工越细化的时候越强大。1 3 2 4 三

43、、新读 4根据下面有关老子、孔子与“无为政治”的材料,比较其与费孝通无为政治所谈的“无为政治”的异同。材料一: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选自老子道德经第三章)1 3 2 4 材料二:论语中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又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于孔子所说的“无为而治”,前人的解释虽有所不同,但大同小异。何晏集解:“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邢昺曰:“帝王之道,贵在无为清静而民化之。”朱熹说:“无为而治者,圣

44、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独称舜者,绍尧之后,而又得人以任众职,故尤不见其有为之迹也恭己者,圣人敬德之容。既无所为,则人之所见如此而已。”显然,何晏、邢禺和朱熹的注释都集中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即只要“任官得其人”(条件),经由“民化”(过程),便可以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结果),这也是孔子无为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1 3 2 4 _ _ 1 3 2 4 提示(示例)相同:二者都是基于人民的政治管理方式,都是为了更好地团结人民,都是从人民利益角度出发的适当方式。不同:费孝通的“无为政治”认为,中国乡土社会表面上看是“专治”“独裁”的,但是从人民的实际生活看,却又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

45、无为的。这是无为的政治理想。老子、孔子的“无为而治”认为,治国安邦、管理国家无非是“顺从民意”,顺民而无为,就会无为而无不为。按照人民的意愿制定政策和法律、按照人民的意愿选举官员、按照人民的意愿管理社会事务,人民就会满意,人民就会拥护你。1 3 2 4 第十一章 长老统治阅读范围任务指向 长老统治1.理解教化权力的实质。2.联系现实深入理解文中阐述的观点和原则。阅读任务 一、粗读 本章主要讲述了在横暴权力、同意权力之外的教化权力(长老权力)。请用图示呈现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参考示例 二、细读 阅读第十一章,完成下列题目。1解释下列概念。(1)社会继替。_(2)教化权力。_(3)长老统治。_ 1

46、3 2 4 提示(1)社会成员新陈代谢的过程。(2)发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中,同爸爸式的权力,或称长老权力,教化的目的是代替社会去陶炼出合于在一定的文化方式中经营群体生活的分子,是为了社会和被教化者,而不是为了统治关系。(3)在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有一种教化权力(长老权力),与“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并存,它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难以用民主和不民主的尺度来衡量,这种统治叫“长老统治”。1 3 2 4 2教化权力的扩大和缩小与什么有关?_ _ 提示 与文化传统是否稳定有关。当文化传统稳定时,教化权力就会扩大,甚至可以扩大到成人之间;当文化不稳定,传统的办法并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时,教化权

47、力必然跟着缩小,缩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而且更限于很短的一个时间。1 3 2 4 3总结比较“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这三个概念的内涵。_ _ 1 3 2 4 提示 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 发生条件社会冲突社会合作社会继替实现方式上剥削下社会分工教化过程 在上的握有权力、获得利益每个人有权利也有义务 形态受限制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受限制于中国传统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中不发达的分工体系被教化者没有选择的机会、“长老统治”、长幼有序 性质不民主民主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 1 3 2 4 三、新读 4作者从“客套中互问年龄”发现了“长幼有序”的社会规则,察微知著,以小见大,表现出作者深

48、刻的洞察力。你能不能用常见的生活现象来解释“亲属原则”?_ _ 1 3 2 4 提示 亲属关系在中国无处不在,例如,吃饭的座位安排,谁先动筷子,先给谁敬酒等,都很有讲究,这就体现了辈分亲疏等亲属关系。1 3 2 4 第十二章 血缘和地缘阅读范围任务指向 血缘和地缘1.深入理解中国乡土关系的特性。2.运用文中所阐述的观点探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阅读任务 一、粗读 本章主要论述了血缘社会(传统乡土社会)与地缘社会(现代商业化社会)各自特点和差异,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请用图示呈现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参考示例 二、细读 阅读第十二章,完成下列题目。1解释下列概念。(1)血缘。_(2)地缘

49、。_ 1 3 2 4 提示(1)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血缘有多种,如身份血缘、职业血缘、财富血缘。(2)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是契约社会的基础。1 3 2 4 2请结合相关语段,解释文中“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这句话的含意。_ _ 提示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血缘对地缘的重大影响;写出了稳定的社会中血缘和地缘的不可分离关系;地域上的靠近实际是血缘上亲疏的反映;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1 3 2 4 3中国是如何从人情性的血缘性乡土社会向商业性的地缘性现代社会演变的?_ _ _ _ 1 3 2 4 提示 血缘性交易以人情来维持,相互馈

50、赠,权利和义务要平衡,时间拉得很长。当人与人的关系繁重到无法维持权利和义务的平衡时,就产生了当场清算“钱上往来”的商业。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商业以货币作为清算的单位和媒介,强调理性,注重契约。1 3 2 4 三、新读 4每年到春节的时候,各地都会出现“春节回乡潮”,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_ _ _ 1 3 2 4 提示“春节回乡潮”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在心灵上的呼唤。因为乡情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中华民族所独具的传统文化。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庶民百姓,都无法摆脱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和饮水思源、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每年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

51、节等传统节日时,国内就会出现大规模的返乡潮。不管是穷乡僻壤还是天涯海角,都要回归故土。1 3 2 4 第十三章 名实的分离阅读范围任务指向 名实的分离1.理解四种权力的不同点。2.运用文中观点分析具体问题。阅读任务 一、粗读 本章主要讨论乡土社会速度很慢的变动中所形成的变动方式。请用图示呈现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参考示例 二、细读 阅读第十三章,完成下列题目。1解释下列概念。(1)时势权力。_(2)注释。_ 1 3 5 2 4 提示(1)在新旧交替之际,在惶恐和无措中能提出方法与方向的人,他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此时所产生的权力。(2)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1 3 5 2 4 2比较

52、一下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的主要不同点。_ _ _ 提示 横暴权力是建立在关系之上的,同意权力是社会授权的,长老权力是传统授予的,时势权力是时势造成的。1 3 5 2 4 3谈谈“反对”在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时势权力和长老权力中的存在方式。_ _ 提示 横暴权力:没有反对,只有反抗,反对包含在反抗中。同意权力:存在反对。时势权力:存在反对,反对会变为争斗。长老权力:反对被时间冲淡,成了“注释”。1 3 5 2 4 4“名实分离”的原因是什么?试总结归纳。_ _ _ 1 3 5 2 4 提示 在变迁社会中,文化英雄拥有时势权力。社会是渐变的。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

53、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结果不免口是心非。在中国旧式家庭中生长的人都明白家长的意志怎样在表面的无违下,事实上被扭曲的。虚伪在这种情境中不仅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用的教条或命令只有加以扭曲,只留一个面子,面子就是表面的无违。如此,“名”“实”的分离便产生了。1 3 5 2 4 三、新读 5阅读下面的小故事,回答问题。小明的爸爸买了一袋苹果,小明很喜欢吃苹果,几乎每天都吃,终于吃坏了肚子。爸爸很生气,向小明嚷道:“从今天开始,你一个苹果也不能吃!”过了几天,小明的爸爸发现袋子里的苹果又少了,他很生气,把小明喊来:“不是不让你吃苹果了吗?你怎么还吃?”小

54、明委屈地说:“我没错啊,你不让我吃一个苹果,我这几天一直是每次吃两个!”1 3 5 2 4 在这个小故事中,“名与实”怎样实现了分离?_ _ _ 提示 在上面这个小故事当中,小明受到了爸爸的斥责,但是他将爸爸的训斥加以注释,达到了他既不违背父亲的意志又能够吃到苹果的目的,名在这里指爸爸的教条,而实指小明的实际行动,在这里名和实产生了分离。1 3 5 2 4 第十四章 从欲望到需要阅读范围任务指向 从欲望到需要1.把握文章阐述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观点。2.分析从“欲望”到“需要”发生的过程。阅读任务 一、粗读 本章主要讲述了经过变迁,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人们在行动指南上的区别及背后的原因。请用图示呈

55、现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参考示例 二、细读 阅读第十四章,完成下列题目。1解释下列概念。(1)欲望。_(2)功能。_(3)需要。_ 提示(1)是人类在取舍之间的根据,规定了人类行为的方向,是文化事实。(2)是从客观地位去看一项行为对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完整上所发生的作用。(3)自觉的生存条件。2人在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从“欲望”到“需要”,这一过程是怎样发生的?_ _ _ _ 提示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是依靠“欲望”行事的,因为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问题不是在要的本身,而是在要的内容,这内容是由文化所决定的。在乡土社会中,“欲望”经过了文化的陶冶可以作为行为的指导,结果是印合于生

56、存的条件。但是这种印合并不是自觉的,而是文化的、人为的,当社会变动得快,原来的文化并不能有效地带来生活上的满足时,人类不能不推求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了,这时发现了欲望并不是最后的动机,而是为了达到生存条件所造下的动机。于是人开始注意到生存条件的本身功能。功能并不一定是行为者所自觉的,而是分析的结果,于是生存的条件变成了自觉,自觉的生存条件是“需要”,因之有了“计划”,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三、新读 3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特别是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也逐渐在缩小,乡土性也逐渐淡化了,“乡土”观念日渐式微,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你对振兴乡村有哪些好的建

57、议?请分享出来。_ _ 提示 城市的繁华对自小生活在农村的年轻人的确很有吸引力,因为年轻,视野不够开阔,经历也不够丰富,为了生活和梦想,为了心中那一份向往来到了城市,因为那里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机遇。远离家乡,可以逼得自己实践理想的职业规划,激励自己变得更好。但是远离家乡与“记住乡愁”并不矛盾,关键是找到一个平衡点,恰到好处地处理好这个矛盾,乡土城镇化就显得尤其重要。好的建议:转变生产方式,完善公共服务等,让人们就地城镇化;珍视历史遗存,转向提升品质、注重人性的内聚式发展;打造优势产业,发展特色小镇经济,用特色文化保留乡土气息,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归属感。点击右图进入 文 本 对 应 练 谢谢观看 THANK YOU!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