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7 题 翻译题文言文阅读第 46 题在高考中,学生的正答率一般都较高,真正的难点和失分点是第 7 题文言文翻译,那么文言文翻译究竟难在何处,如何突破呢?编者认为,文言文翻译,学生失分的原因无非就是“词不落实,句不贯通”。具体表现在重点考查的词语译不准确,看不出句式特点,脱离上下文意等。如果要将文言文中的某句话翻译好,争得高分,关键要明确命题人在译句中设置的几个考“点”,翻译时注意对译出来。答题人要明白,命题者设置此句翻译,说明这句有特殊之处:或考其中的某实词、虚词,或考其中的某句式。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句中的这几个“点”译清楚,才能不失分。文言文翻译的原则词要落实,句要贯通踩准 3 大给分
2、点保高分一、5 类实词“准确判定”要记牢文言文翻译题一般都具备 12 个关键实词,这几个关键实词就是给分点。从词性上看,关键实词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若想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首先要把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名词作状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偏义复词、特殊难解词语等给予准确判定,继而才能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一)准识通假字找出本字再翻译通假字虽然不常出现在翻译中,但是准确识别并翻译到位是翻译的一种重要能力。能否译出通假字的本字本义,关键在识别。快速找出通假字的 2 大方法1按通假字字面意思来解释明显不合逻辑。在翻译一个文言实词的时候,如果按照
3、它的字面意思来解释,发现明显有悖于整个句子的逻辑或句意,那么它极有可能是通假字。2明确词性,抓住搭配找通假。当一个文言实词就其字面的词性来讲,不能与其前后的句子成分很好地搭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考虑该字为通假字。例 1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周文东至崤、陕,遣其行台侯莫陈崇自齐子岭趣轵关,仪同杨檦从鼓钟道出建州,陷孤公戍。诏乐总大众御之。乐昼夜兼行,至长子,遣仪同韩永兴从建州西趣崇,崇遂遁。又为南道大都督,讨侯景。乐发石鳖,南度百馀里,到梁泾州。泾州旧在石梁,侯景改为怀州,乐获其地,仍立泾州。又克安州。除瀛州刺史,仍略淮、汉。天保六年,薨于悬瓠。赠假黄钺,太师、大司马
4、、尚书令。(选自北齐书潘乐传,有删改)译文:答案 潘乐日夜兼程,来到了长子这个地方,派遣仪同韩永兴从建州向西进攻侯莫陈崇,侯莫陈崇于是逃跑了。(考查点:长子,地名;“趣”通“趋”;遁,逃跑)例 2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14辽宁高考)立(指传主赵立)遣人诣朝廷告急。签书枢密院事赵鼎欲遣张俊救之,俊不肯行。乃命刘光世督淮南诸镇救楚。高宗览立奏,叹曰:“立坚守孤城,虽古名将无以逾之。”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选自宋史赵立传)译文:答案 五次用书信催促(刘)光世聚集军队,光世最终没有执行。(考查点:以,介词,用;趣,通“促”,催促;讫,通“迄”,最终)(二
5、)准解多义词依据语境,确定含义重要实词虽然有许多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因此,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在语境中确定多义词的义项,特别要注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如“爱”字,“爱护”“爱怜”“爱惜”义项较难区分;“坐”字,“犯罪”与“判罪”义项易混等。不管多么易混,只要真正到了语境中,就只有一个义项是最恰当的。这时,也只有细辨语境,代入检验来确定了。记住:只要把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读,一切问题皆有可能解决。例 3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藏孙行猛政,子贡非之,曰:“独不闻子产之相政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
6、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闻竽琴之音。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译文:答案 对有杰出谋略的人不去计较他的缺点,对有深厚德行的人不去指责他的小毛病。家家富裕,人 人 充 足,监 狱 却 空 闲 了 起 来。(考 查 点:“短”“非”“疵”“给”“囹圄”)他活着的时候被人们爱戴,死后人们为他悲痛。(考查点:“生”“见”)例 4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曹)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喎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
7、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译文:答案 他的叔父屡屡到曹嵩跟前提及(太祖之事)。(考查点:“数”“言”)太祖嘴脸容貌像平时一样。(考查点:“口貌”“故”)只是在叔父跟前不受宠爱,因此被欺瞒啊!(考查点:“但”“见”“罔”)(三)准断活用词语法判断翻译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命题者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碰到活用词,其法有二:1根据语法准确判断(1)掌握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记住每个句子成分一般由什么词来充当:定语,一般由形容词、名词来充当;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
8、充当;状语,一般由副词等来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来充当;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2)掌握现代汉语的搭配规律句中一定要有谓语。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中的“籍吏民”少了一个谓语,所以“籍”应活用为动词,“造册登记”。这就符合了“句中一定要有谓语”的原则。名词放在谓语前做状语。如下面“例 5”中,有“此水东流”句,其中“东”字是方位名词,位于谓语“流”之前,做“流”的状语,所以译为“向东”。这就符合了“名词放在谓语前做状语”的原则。名词不能带宾语和补语(有时是介词结构做补语)。我们以前在课文中学过的“沛公军霸上”中,“军”是名词,是“军队”的意思,但是由于后面接了一个表地点的
9、名词,所以活用为动词,译为“驻军”,这就符合了“名词不能带宾语和补语”的原则。2词性、词义翻译到位何谓翻译到位?即必须用一套用语把它在语境中的词性连同词义译出来。例如,(1)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两种译法。一是换词法,用现代汉语的动词去换古汉语的名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译为“杀”。二是扩充法,将原单音节名词扩充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译为“驻军”。(2)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的词语。(3)名 词、动 词 和 形 容 词 的 使 动、意 动 用 法,可 译 为“使(动词)”或“以为”(或“认为是”)。(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必须在其后加上相应的
10、名词(人或物)。例 5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八月,宇文泰遣大都督赵贵、梁御甲骑二千来赴,乃奉迎。帝过河谓御曰:“此水东流而朕西上,若得重谒洛阳庙,是卿等功也。”帝及左右皆流涕。宇文泰迎帝于东阳,帝劳之,将士皆呼万岁。遂入长安,以雍州公廨为宫,大赦。甲寅,高欢推司徒、清河王亶为大司马,承制总万机,居尚书省。欢追车驾至潼关。九月己酉,欢东还洛阳。帝亲督众攻潼关,斩其行台薛长瑜,又克华州。(选自北史,有删改)译文:答案 这黄河水向东流而我却向西而上,如果能再次拜谒洛阳的太庙,这是你们这些人的功劳啊。(考查点:判断句式;东、西,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是,代词“这”)例 6
11、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孔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贵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可得也;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译文:答案 自己通达又能让别人通达的人,想困窘也是不可能的。(考查点:“达”,前一个“达”为形容词“通达”,后一个“达”为使动用法,“使通达”;“穷”,处境困窘)(四)准辨古今异义词懂迁移、记常识、辨古今古今异义词是十分重要的考查点,考试中将其设为考查点的频率相当高。1两大类型它有两大类型: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谷”“金”等,译时要特别把其古今义区别开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二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祖父”“妻子”“其实”
12、等,一般情况下要把它当成两个词拆分开来翻译。2三大方法可以运用以下方法去辨识,然后进行准确翻译。(1)联想迁移法利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古今异义词,找出相似的语境,从而推断出文段中词语意义的方法。比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借助这句话中的“交通”,我们就知道了“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中“交通”的意思。再由“路”“枝”的交错,联想到“人”的“交错”,即为“交往”。(2)博闻强识法对于古今异义词,是需要有一些古代的文化常识积累才能识别的。比如“江”在古代专指“长江”,“河”在古代专指“黄河”。而我们现在说的“江”“河”,其范围就扩大化了。再如“牺牲”这个词,古代指供祭祀用的牲畜。而我们现
13、在多是指为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这些与文化有关的词语,仅靠上下文不一定能知道其意思,所以丰富自己的见识才是根本。(3)文句推敲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词语含义。例 7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译文:答案 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考查点:“购”、“妻子”(古今异义)、“踪迹”例 8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宅上种少
14、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邻曲惭愧,无复取者。译文:答案 原平自认为不能广泛地施舍,致使这人跌倒,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考查点:“颠沛”(古今异义)、“立”、“足”等词的落实(五)准判偏义复词看搭配,联语境1两大类型偏义复词在古代汉语中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2四大方法辨析偏义复词时考生可以根据以下方法切入:(1)格外关注同义、反义连用词遇到这种情况,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取哪个语素的意义,哪个语素只起陪衬
15、作用,然后正确解释。(2)联系其前后的连带成分如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解释成“勤劳地工作”是讲得通的,解释成“勤劳地工作、休息”就讲不通了,由此可知“息”在此处只做陪衬而无实义。因此,也就可以认定“作息”是偏义复词。(3)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如出师表中的“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译为“不管是皇宫中的人员,还是朝廷中的人员,都是一样的,奖惩功过、好坏时,不应该有所不同”,可见句中的“异同”为“不同”的意思,那么“异同”一词只取“异”的意义,而“同”就只做陪衬了。(4)纵观全篇,从文章大局的角度来理解如孔雀东南飞中的“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
16、的父亲和弟弟,故知“父母”“弟兄”皆为偏义复词,偏在“母”和“兄”。例 9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宪宗即位,转膳部员外、兼侍御史知杂,出为唐州刺史。节度使于素闻其名,既谒见,群危言激切,甚悦,奏留充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皆爱重之,召入为吏部郎中。元衡辅政,举群代己为中丞。群奏刑部郎中吕温、羊士谔为御史,吉甫以羊、吕险躁,持之数日不下,群等怒怨吉甫。群性狠戾,颇复恩雠,临事不顾生死。是时征入,云欲大用,人皆惧骇,闻其卒方安。(选自旧唐书窦群传,有删改)译文:答案 窦群性情狠毒暴戾,喜欢复仇,碰到事情不考虑死的危险。(
17、考查点:偏义复词“恩雠”、“生死”及“复”、“临事”等的翻译)特别提示碰到疑难词多方推断考场翻译中一定会碰到疑难词的翻译。命题者用这些“拦路虎”,是想考查你的语境把握和推断能力。对此,不要紧张,相信依据语境和平日的积累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只要能联系语境,善用多种推断方法,一定会准确译出的。如翻译句“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中的“尚”字,虽其义陌生,但根据语境可以推断为“娶妻”。特别提示疑难词有以下几种情况需好好处理:一些字或其义极其陌生,但一定可以调动积累或结合语境推断出来,如翻译句“毁淫祠数百区”中的“淫”字,就可联系课文岳阳楼记中的“淫雨霏霏”之“淫”的“多余、过多的”义项,推断该处“淫”为“多
18、余的”或“滥建的”意思。特别提示一些字(或词语)理解困难因文化常识积累不够所致,此时必须积累文化常识,如古人名字称谓知识,或专有名词,如“致仕”(指官员退休)。通常表现是不懂古人名字称谓而强行翻译。例 10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译文
19、:答案 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能够比得上的。(考查点:“耆硕”“推心”“望”)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考查点:“语”“颦蹙”)二、2 类虚词“译与不译”掌控好文言虚词指的是包括考试说明规定的 18 个文言虚词在内的一些单音节虚词。虽然在文言文翻译中存在必须译出的虚词和不必译出的虚词,但由于文言虚词用法比较灵活,情况比较复杂,如有的文言虚词往往“身兼数职”或 兼 有 不 同 类 别 虚 词 的 语 法 作 用(如“既”“且”“以”等),或 兼 有 实 词 的 性 质(如“之”“为”)等,所以抛开语境很难说某一个虚词必须
20、译出,某一个虚词不必译出,只能根据其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判断是否需要翻译出来。(一)必须译出的情况当译则译1常见副词:除表敬谦外,意思实在的,应译出文言虚词主要包括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其中副词,尤其是常用副词,在翻译中出现频率高,定为采分点的不少。常见常用的副词主要有:(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3)表共同:共、同、并、相。(4)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
21、,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5)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6)表频率: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7)表敬谦:窃、辱、伏惟,幸、敢、请、敬、谨。(该部分词翻译时不必译出)例 1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会元遣脱脱征饷,胁(梁)王以危言,必欲杀(王)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
22、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译文:答案 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集粮饷,拿吓人的话 威 胁 梁 王,一 定 要 杀 死 王 祎。(考 查 点:“会”“遣”“必”“以”)上天已经要终结你们元朝的命,我们明朝确实要取代你们。你们(元朝)就像微火残灰,怎么敢和太阳、月 亮(一 样 的 明 朝)争 夺 光 明 呢!(考 查 点:“既”“讫”“实”“馀烬”“敢与日月争明”)2表语气的虚词:在句子语气方面所表达的语气,应译出翻译这类虚词要先确定句子的语气,然后再确定这类虚词的翻译,这类虚词有“其”“耳”“乃”“何”“焉”“乎”等。例 2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
23、译成现代汉语。晨兴复至其处,灏气游衍,天宇无滓。再至“过清”,驻目久之。即寻支径谒二仙祠,世相传以为黄初平觅亡羊之地;或曰,此留侯所谓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者,其信然耶?偕行者俱欲登山,酌丹井饮,造之。中道或有依涧而上,观瀑泉,履白石,欲穷其源而不可得,复相与会于丹泉之上。山高而深,下视群谷,莫不献状。归途高者平,险者顺。至山下,日犹未中。(原文有删改)注 黄初平:东晋人,著名道教神仙,俗称黄大仙。译文:解析 题中,“者”“其”“然”是本句翻译中重要的文言虚词。此处的“者”,属“者”字结构的一部分,它的翻译可联系“此”一起考虑,从语境看,句子是在谈地方,故译为“这里是的地方”。这些都需要我们一
24、一落实下来,不能忽略。“其”用在句首,在语气方面起关键作用,加强反问语气,应译出,它一般有“那”“难道”两个意思,这里应取“难道”之意。“然”在“信”之后,译为“这样”。答案 有的人说,这里是张良说愿意放弃人间事情想要跟从赤松子游仙的地方,难道果真这样吗?(考查点:“愿”“人间”“其”“然”)3固定组合型虚词:词义固定,固定翻译一般两个字的固定虚词(复音虚词)不能拆开硬译。如“所以”“无乃”“奈何”“有以”“无以”“是以”等。固定结构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既然是固定结构,那就是说一般搭配是固定的,并且翻译也是固定的。所以在识别和翻译时就要从其特征入手,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牢记搭配考生要
25、注意将固定结构的固定搭配掌握牢固,不要胡乱搭配或张冠李戴。如“何辞为”,“何为”是固定结构,可直接翻译成“何必呢”。再如,“死法孰与死敌”中的“孰与”,是一个固定结构,可以翻译成“与比,哪一个更”。这种固定结构即使在别的语境中出现,也仍然要翻译成这种形式。(2)灵活套用虽为固定结构,但有些在形式上也可能会灵活变通,但在实际翻译的时候其意思是一样的。如“今奈何忽为此 举”中 的“奈 何”和“虞 兮 虞 兮 奈 若 何”中 的“奈何”意思是一样的,都翻译成“把怎么样”“对怎么办”“为什么(为何)”。所以,对固定结构还要注意灵活套用。(3)异中求同有些固定结构从外在语言形式上来看虽有不同,但 是 翻
26、 译 时 其 意 思 是 一 样 的,如“岂 耶”“岂乎”“独哉”都可以翻译成“难道吗”。因此,考生平时复习时要注意归纳相同点,区别不同点,准确辨识。例 3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一日,携楮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又一日,先生与陈刚中治中遇于道。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曰:“然。足下非陈刚中乎?”曰:“然。”握手若平生欢,共论驴故事。译文:答案 一天,(吕徽之)带上纸币到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大雪,站在门口,(那家)人不理睬他。(考查点:
27、要补出省略的主语;“楮币”,纸币;“易”,交换,买;“弗之顾”,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则前置,应为“弗顾之”)陈治中骑着跛驴,当时还是平民,看到吕先生风采神韵高洁简淡,就问道:“莫不是吕先生吧?”(考查点:“策”,鞭打,骑着;“蹇”,跛,行走困难;“布衣”,代指平民百姓;“得非乎?”,固定结构,译为“恐怕吧?”“莫不是吧?”)4兼词:按两个词的意义译出兼词,即一个词当成两个词用,译时可按两个词翻译。古汉语中的兼词主要有“焉”(于何/于此)、“诸”(之于/之乎)、“盍”(何不)、“曷”(通“盍”)、“叵”(不可)、“旃”(zhn,之焉),后一个不常用。兼词数量不多,平时掌握了它们的用法,翻译时根据语
28、意不难译出。例 4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立而观之,遂没。(选自巨贾渡河)译文:答案 渔人用船载着他到了岸上,却只给了渔人十金。(考查点:诸,兼词“之于”)有人说:“为什么不救他呢?”渔夫说:“这是一个许诺了金钱却不兑
29、现的人。”(考查点:“盍”,何不;“诸”,之乎)特别提示高频虚词要关注所谓高频虚词,是指在翻译中被设为得分点频率较高的虚词,主要有“以”“其”“因”“乃”四个。“以”字频率最高,在语境中,主要译准其介词义,如“用”“拿”“把”“根据”“凭借”等义项;译准其连词义,如“因为”。另有实词义“以为”“率领”也不可忽视。“其”,翻译中考查较多的是其指示代词义“那”“那些”,活用为第一人称的“我”“自己”;特别提示另一重点是其语气副词义,如表示推测的“大概”,表示反问的“难道”,表示期许的“可要”“一定”,表示婉商的“还是”等,这些都需要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及语境准确译出。“因”,主要考查的是“于是(
30、就)”“趁机”“通过”“用来”等义项在语境中的确定。“乃”,主要是语境中“于是”“才”“竟然(却)”三个义项的辨析。(二)可不译的情况不译则删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累赘,译文时可删削。如,发语词“夫、盖、且夫”;补字“之”“者(今者,向者)”,定语后置(之、者等)、宾语前置(是、之)的标志,表停顿的语助词(者、也),表语气或起连接作用的助词等。不用译出的情况,如:晋之分也,齐之夺也,皆以群臣之太富也。晋国被瓜分,齐国被(田氏)篡夺,都因为他们的臣子太富有了。三个“之”字均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例 5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31、语。孟子谓戴不胜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译文:答案 想要他的儿子学会齐国话(语言)。(考查点:“齐语”“之”,“也”则不译)即使是每天鞭打他来要求他能讲楚国话,也是办不到的。(考查点:“虽”“日”“挞”,“矣”则不译)三、4 类句式“古今有别”别忘了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需掌握的 4 类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其他如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高考翻译时不作要求)这四类句式也是翻译题中对有关句式的要求
32、和采分点,很有必要对各自的翻译方法进行重点突破。(一)重在调序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是考查较多的句式,也是种类较多,用法复杂的句式。要在辨析的基础上运用“调”的方法进行翻译。1四大类型(1)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格式为:否定副词代词动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即“不欺余”,没有欺骗我)(邹)忌不自信(即“不信自”,不相信自己)(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一般前置。格式为:疑问代词动词。如:大王来何操?(即“操何”,带来了什么)沛公安在?(即“在安”,在哪里)(3)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也前置。格式为:疑问代词介词动词。如:王问:“何以知之?”(即“以何知之”,因为什么
33、知道)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交战)(4)以“之”“是”为标志前置宾语,“之”“是”只是标志,无实义。格式为:宾语之(是)谓语。如:何功之有哉?(即“有何功”)唯利是图(即“唯图利”)2三大方法判断宾语前置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从特殊句式入手若碰到了否定句或疑问句,就要考虑有没有宾语前置。如“未之寤”中有否定词“未”,“之”是代词,正常语序应该是“未寤之”,这是典型的宾语前置。(2)熟记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宾语前置的标志是“是、之、以”,如“唯利是图”“夫晋,何厌之有”“之谓”等。(3)注意与现代汉语正常语序相比照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的特有现象,所以碰到文言句子,可以与现代汉语进行比照,
34、看有什么不同。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不知句读,不解惑”,根据比对发现文言语句中把宾语提前了,所以可以判断其为宾语前置句。例 1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晋平公与君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译文:答案 没有谁的快乐能比得上国君,一切按他说的去做而没有人违背。(考查点:“为”及宾语前置)(二)重在译出“被”被动句被动句是
35、指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施动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被动意义;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1五大类型具体来看,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类:(1)“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2)“于”或“受于”表被动,这里的“于”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3)“见”或“见于”表被动,这里的“见”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4)“被”表被动。“被”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类似。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带“
36、被”的句子都是被动句。(5)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2两大方法被动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带有标志词的被动句主要有四大类,在前面已有论述,所以当句子中出现了这些标志词时,就可以考虑这个句子是不是被动句。(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在意义上含有被动的意思,所以单凭标志词是不行的,还需要考虑一下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动者。如劝学中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金石”是“镂”的支配对象,并且“金石”是受动者,所以此句应为被动句。具体来说可以运用以下方法来判断:在动词
37、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的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如“匹夫不可夺志也”,可在动词“夺”前面加上“被”,也没有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所以这是一个被动句。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结构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例 2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注 绮乌:地名。封人:官名,守边境的官吏。译文:答案 管仲被捆绑起来,由鲁国(押送)到齐国。(
38、考查点:被动句式与“之”)假如侥幸回到齐国不被处死,而被齐国重用,你将 用 什 么 来 报 答 我?(考 查 点:被 动 句 式 与“及”“用”“何以”)(三)重在译出“是”或“不是”判断句1四大类型第一类是以“者也”表判断的形式。但“者也”也有不同的形式,最常见的就是“者也”,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此外就是“,也”,如阿房宫赋中“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者,”,如游褒禅山记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者也”,如鸿门宴中“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第二类是用副词“乃、则、皆、诚、非”等表判断的判断句。如出师表中“此皆良实”,“皆”表
39、判断。第三类是以“为”作为标志的判断句。如鸿门宴中的“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第四类是没有标志的判断句。如出师表中“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译为“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2三大方法(1)从特征入手,看是否符合判断句的要求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天下所共传宝”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符合判断句的特征要求。(2)看能否翻译成“是”字句所有的判断句都能翻译成“是”字句,如果不能翻译成这种句式,那自然就不是判断句了。如“是寡人之过也”(寡人之于国也),翻译为“这是我的过错”,符合判断句的基本要求。(3)看有无外在语言标志
40、判 断 句 的 主 要 标 志 是“者 也”“者,”“,也”,此外还有一些副词,如“则、乃、皆、诚、非”等,如果有这些标志,再结合上面的两种方法做进一步判断即可。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者也”表判断,要译为“是”字句。当然有些特殊的没有标志的判断句,也可以根据前两点进行判断。例 3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译文:答案(顾
41、)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考查点:判断句,恃、所)例 4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工丹青。造予,予以此图质之,曰:“子之知画,犹吾之知书。敢问妇女而跨牛,何也?”曰:“此农家所嫁女也,不能具肩舆,以牛代行也。一苍头牵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跨牛质矣。”“乃复有一苍头持盖以护之,何也?”曰:“昏礼宜昏。于昏矣,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亦重之也。”译文:答案 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考查点:判断句、省略句,备谙)这是农家在嫁女儿,无法准备轿子
42、,用骑牛来代替行走。(考查点:判断句,肩舆、以)(四)重在补出成分省略句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语、宾语、介词。此外,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还有省略谓语,比较特殊的有省略兼语。推敲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瞻前顾后”,看有无主语省略所谓“瞻前顾后”,是指在理解句意时要注意该句前后的语境。因为省略可能会承前或蒙后省略。如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黑质而白章”就属于承前省略了主语,补充出来即为“(蛇)黑质而白章”。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2从特征入手找标志在省略句中省略宾语和省略兼语的情况,可以通过特征进行推敲。因为一般省略的宾语主要是介词宾语,所以
43、如果有介词而后面无宾语就基本可以确定是省略的情况了。如荆轲刺秦王中“荆轲有所待,欲与俱”中,“与”是介词,后面没有宾语,补充出来就是“与(之)”。而省略兼语的情况一般是前面有使令性动词,如“使、令”等词语,后面没带兼语,也就是省略了这个成分。3借助成分分析,判断有无省略在有些文言句子中,谓语动词后面直接带了宾语,尤其是处所性宾语,这时我们需要考虑宾语前面是否省略了介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军”为动词,而“函陵”和“氾南”均为处所名词,所以前面应该是省略了介词“于”。例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余 靖 传朱 熹余靖,字安道。事仁宗,官至工部
44、尚书。范文正以言事忤大臣,贬知饶州。谏官御史缄口避祸,无敢言者。公独上书曰:“陛下亲政以来,三逐言事矣。若习以为常,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书既上,落职监筠州酒税。尹洙、欧阳修相继抗疏论列,又以书让谏官以得罪远谪。时天下贤士相与惜其去,号为“四贤”。奉使契丹,入辞。书所奏事于笏,各用一字为目。上顾见之,问其所书者何?靖以实对。上指其字一一问之,尽而后已。庆历四年,元昊请和,将加封册。而契丹以兵临境上,遣使言为中国讨贼,请止毋与之和。朝廷患之,久议未决。公独谓中国厌兵久矣,此契丹所幸。一日使吾息兵养勇,非其利也,故用此扰我耳,是不可听。朝廷虽是公言,犹留夏册不遣,而假公谏议大夫以报。公从十余骑
45、驰居庸关,见虏于九十九泉。从容坐帐中,辨析往往复数十,卒屈其议,取其要领而还。朝廷遂发册臣元昊。西师既解严而北边亦无事。(原文有删改)译文:答案(1)如果习以为常了,(对所进的忠言)不加以重视珍惜,恐怕天下人都不敢进言了。(考查点:省略句,重惜、钳口)(2)而契丹率大军压境,派来使者说,(大军前来)是为大宋讨贼,请朝廷不要与西夏讲和。(考查点:省略句,以、和)规避 3 大失分点创满分有一种观点,高考文言文翻译不过是简单地“换个说法”,只要大意对就可以了,没必要细究。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文言文翻译是一个综合考查文言基础、语法知识、文化素养以及思辨能力的拉分题型,语句的顺畅、句意的贯通是直接影响翻译
46、题得分高低的关键因素。如何让翻译题不仅要得分,而且要得高分、夺满分。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注意以下三方面。一、“以今律古”不可取文化背景的古今差异是文言文翻译的一道藩篱,文言文翻译忌讳用现代思维看待古代文化,而应力图还原其本真的文化,避免失真,这对考生的文化修养提出了要求。例 1 至则葬暴骸,修焚室,赈饥贫,集逋亡,民心稍安。(元史谭澄传)考生翻译失分评析“焚尸炉”是一个具有浓厚现代色彩的词汇,很容易令人联想到纳粹德国的惨无人道,这一现代化的设施在元代还未出现,况且原文是“修焚室”,何来“炉”之说?参考答案 谭澄赴任后,掩埋抛弃在外的将士遗骸,修缮好被烧毁的房屋,赈济饥贫的百姓,召集逃亡的民众,
47、百姓才渐渐安定下来。例 2 赵壹,字元叔,汉阳西县人也。(袁)逢则敛衽下堂,执其手,延置上坐,因问西方事,大悦。(后汉书赵壹传)考生翻译失分评析 上述译文在两个地方以现代眼光解析了原文:一是将“敛衽”解释为现代的“收紧衣服”,古人“敛衽”是“将衣襟夹于带间”,以示敬意,也可译为“整理衣襟”;二是,“西方”也不等同于今天所说的“西方”,前文有交代,赵壹“汉阳西县人也”,句中所说“西方”即指“西县”。参考答案 袁逢就将衣襟夹于带间走下堂来,拉着赵壹的手,请他坐在上位,于是问他西县的事,非常高兴。总结:像上述这些古代专有名词、固定用语和特殊表达,由于其存在的文化背景、社会状态均已发生变化,今人极易以
48、当代眼光视之。除此外,古今异义词如“孤(幼而 丧 父)”“妻 子”“非 常”“中 国”“无 论”“其实”“交通”等,偏义复词如“便可白公姥”“昼夜勤作息”“死生,昼夜事也”等,互文用法如“草行露宿”“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如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也极易以今律古。克服以今律古,关键是要做到两点:一是有严谨的态度,碰到疑难不要想当然,要勤思考,勤翻书;二要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果文言根基厚实,传统文化的浸润充分,以今律古的几率将大为降低。二、“表达失据”乱语意高考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直译应尽量尊重原文,“原声重现”,但并非抛弃变通,否则极易造成表达失据。情形一:一味抱
49、定字面意思“硬译”例 3 又广属郡常平仓储畜至二百万,以待凶岁。(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考生翻译失分评析“以待凶岁”的“待”字面意思确实是“等待”义,但将“以待凶岁”译成“用来等待灾年”显然是不妥的,因为“等待灾年”的潜台词是“希望灾年到来”,这样于情于理都是说不通的。这里的“待”应酌情译为“防备”。所以,译文时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斟酌字句,该抠则抠,宜变则变。参考答案(吴遵路)又将本郡常平仓储备的粮食扩大到两百万石,用来防备灾年。情形二:不知句读而“串译”例 4 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皆宰相吕夷简所不悦。考生翻译 失分评析 显然,误译是将原文句读为“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皆宰相/吕夷简所
50、不悦”,而正确句读是“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皆宰相吕夷简所不悦”,误译将宰相一职串位安错了对象。参考答案 总结:由此可见,正确句读是正确译文的先决条件,翻译时不妨心、口、手联动,平时应加强句读方面的训练。当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人,都是宰相吕夷简所不喜欢的人。情形三:不看结构而“横译”例 5(遵路)迁工部郎中,坐失按蕲州王蒙正故入部吏死罪,降知洪州。(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考生翻译失分评析 此句翻译的难点是“蕲州王蒙正故入部吏死罪”。“坐”,因,由于,介词。“坐”领起的内容是“蕲州王蒙正故入部吏死罪”,它们合起来作“失按(按,审察;失按即失察)”的原因状语,而误译明显没有理清原句结构,依
51、从原文亦步亦趋。参考答案 总结:翻译时有必要对原文多读几遍,做一点语法分析。吴遵路升任工部郎中,因对蕲州王蒙正原来的部吏犯下死罪(一事)失察,被降为洪州知州。情形四:不辨词语而“曲译”例 6(赵)彦深后被沙汰停私,门生藜藿,(袁)聿修独以故情,存问来往。(北齐书卷四二)考生翻译失分评析 译文之误出在“门生”一词上。“门生”可当“学生”解,但此处不宜。赵彦深既然是“沙汰停私”,免不了门庭冷落,杂草丛生。原文中“门生”是两个词,“门”即“门庭”,“生”即“生长”。参考答案 总结:对关键词语进行辨析,分清词语结构、意义、色彩等,是正确译文必不可少的准备。赵彦深后来被淘汰罢官回家,门庭生了杂草,唯独袁
52、聿修由于以前的交情,慰问他,和他交往。三、“语境不合”欠考虑与现代汉语一样,古汉语也讲语境。遵循语境,则可为译文带来便捷;背离语境,则极容易造成误译。语境不合有种种表现,试看以下两例:例 7 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晋书山涛传)考生翻译失分评析 译者把“介然不群”译为“清高不同一般”实际上也认为“介然不群”应该是对山涛的褒扬,(“介然”的真正意思是“耿介;坚贞”)。既然如此,“少有器量”应该与“介然不群”般配,将其译为“气量狭小”明显地前后冲突,从而造成语境的断裂。结合前后文,“少有器量”的“少”应是“年少”之意,“少有器量”意为“年少时就有度量”,这样前后内容才自成一体。参考答案
53、 山涛早年丧父,生活贫困,年少时就有度量,意志坚定,卓然不群。例 8 初,威父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隋书卷四十一苏威)考生翻译失分评析 既然是在“国用不足”的情况下制定的征税之法,按常情理解,应该是课以重税的法,这样的法令可能会受到统治阶层的欢迎,但绝不会受到大多数的百姓的欢迎,所以,将“颇称为重”译为“颇受称道推重”是非常可疑的;而且,如果“颇称为重”是“颇受称道推重”的意思,那么,通常的表达是“颇为称重”而非“颇称为重”。基于这样的推断,我们有理由否定上面的译文。“颇称为重”正确意思是“被认为是征收重税的法令”。参考答案 总结:上述两例或前后抵牾,或有悖情理。由此获得的警示是:文言文翻译必须树立整体意识,反对割裂语境。具体操作时要瞻前顾后而不能一叶障目,要全面观照而不能断章取义。当初,苏威的父亲在西魏,由于国家财力不够,制定了征税的法律,被认为是征收重税的法令。THANKS!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