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五 文言句式和翻译一|考点精解考纲要求:分析综合 C考试大纲列举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是古文阅读和翻译的一项重要能力,高考一般不单独设题,主要是在古文翻译题中考查。二|实例呈现句式和翻译一、2014四川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筠幼警寤,七岁能属文。年十六,为芍药赋,甚美。及长,清静好学,与从兄泰齐名。陈郡谢览,览弟举,亦有重誉,时人为之语曰:“谢有览、举,王有养、炬。”炬是泰,养即筠,并小字也。起家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迁太子舍人,除尚书殿中郎。王氏过江以来,未有居郎署者,或劝逡巡不就,
2、筠曰:“陆平原东南之秀,王文度独步江东,吾得比踪昔人,何所多恨。”乃欣然就职。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筠为文能压强韵,每公宴并作,辞必妍美。约常从容启高祖曰:“晚来名家,唯见王筠独步。”昭明太子爱文学士,常与筠及刘孝绰、陆倕、到洽、殷芸等游宴玄圃,太子独执筠袖抚孝绰肩而言曰:“所谓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其见重如此。普通元年,以母忧去职。筠有孝性,毁瘠过礼,服阕后,疾废久之。中大通二年,迁司徒左长史。三年,昭明太子薨,敕为哀策文,复见嗟赏。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其自序曰:“余少好书,老而弥笃。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
3、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自年十三四,齐建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六载矣。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馀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子史诸集皆一遍。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大小百馀卷。不足传之好事,盖以备遗忘而已。”又与诸儿书论家世集云:“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并累世有文才,所以范蔚宗云崔氏世擅雕龙。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世者也。沈少傅约语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节选自梁书王筠传)1.对下列句子
4、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有居郎署者 居:任职B.以母忧去职忧:忧虑C.老而弥笃 笃:执着D.身为四代之史身:亲自尝试解答:_针对解读“忧”是“死”的意思。答案 B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时人为之语曰 吾羞,不忍为之下B.乃欣然就职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C.其见重如此其翼若垂天之云D.不足传之好事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尝试解答:_针对解读 B项,都为连词,“于是”。A项,介词,“因为”/动词,“处在”。C项,代词,“他”/代词,“它的”。D项,代词,“它们,指经书等内容”/结构助词,“的”。答案 B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尚书令沈约,当世
5、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译文:_(2)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译文:_针对解读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句式和翻译,兼考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1)句中是判断句,要译出判断语气。关键字词“咨嗟”是赞叹的意思;“逮”是及,达到的意思。(2)句要注意“见”,表被动,译为“被”;“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高看、高视。答案(1)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王筠)。(2)王筠天性宽弘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参考译文王筠字元礼,又字德柔,琅邪临沂人
6、。年幼的时候就很机警,通晓事理,七岁时就能写文章。十六岁时,写了芍药赋,文章很优美。长大后,内心清虚宁静好学,与堂兄王泰齐名。陈郡有个人叫谢览,谢览的弟弟名叫谢举,他们都有很高的声誉,当时的人评价他们说:“谢家有谢览、谢举,王家有王养、王炬。”王炬就是王泰,王养就是王筠,(炬、养)都是他们的小名。王筠开始时担任中军临川王行参军,后来升迁为太子舍人,授予他尚书殿中郎一职。王家自从南渡以来,没有人担任过郎署这样的官,有人劝他不要马上去就职,王筠却说:“陆机是东南的才俊,王坦之在江东独步于文坛,我能和前人并驾齐步,哪里还有什么遗憾呢?”于是欣然就职。尚书令沈约是当时文坛的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
7、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王筠)。王筠写文章的时候押韵很好,每当公宴时创作诗文,文辞一定很华美。沈约曾经自信地对高祖说:“以后的名家,没有人能和王筠相比了。”昭明太子宠爱文人学士,常和王筠以及刘孝绰、陆倕、到洽、殷芸在玄圃中娱游宴饮。太子独自一人拽着王筠的衣袖,按着刘孝绰的肩说:“这就是所说的左手拉着浮丘的衣袖,右手拍着洪崖的肩膀。”他被器重到如此地步。普通元年,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王筠特别孝敬,哀伤过度,服丧期满后,病了很久。中大通二年,任司族左长史。中大通三年,昭明太子死,王筠奉命写哀策文章,又得到大家的赞赏。王筠天性宽宏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
8、当时与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他在自序中写道:“我从小就喜欢写东西,到老更加执着,即使是偶尔看到的文章或景物,都立即记下来,以后再看,更加高兴,养成习惯,不会觉得写得倦怠。自十三四岁,齐建武二年到梁朝大同六年,一共四十六年。年幼时读五经,每部经书都读了七八十遍。喜爱左氏春秋,吟诵并经常把它作为谈话的资料,只抄需要记诵的部分,总共读三遍抄五遍。其他各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等都抄了两遍。子史诸集都抄了一遍。未曾请他人代抄,都是自己亲自抄写,大小共一百多卷。不是用来传给喜欢的人,只是为了防备遗忘而已。”又给他的儿子们书写论说其家世:“历史上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都是历代有文才的,所以范蔚宗
9、说崔氏世代擅长雕龙。但是不过父子两三代人而已;并不是七代人中,名德都兴盛耀眼,爵位世代相继,人人有文集,像我们家族这样的。少傅沈约对人说:我年轻时喜欢读百家诸子之书,担任四代史官,从开天辟地以来,没有哪一个家族官位连续传承,文才代代不断,像王氏这样兴盛的。你们看看前辈,要发奋努力。”实词翻译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宇文弼,字公辅,河南洛阳人也。弼慷慨有大节,博学多通。仕周,奉诏修定五礼,书成奏之,赐田二顷、粟百石。累迁小吏部,擢八人为县令,皆有异绩,世以为知人。(武帝)时突厥寇甘州,帝令侯莫陈昶击之。弼为监军,谓昶曰:“宜选精骑,直趋祈连之西。贼若收军,必自蓼泉之北,此地险隘,兼
10、下湿,度其人马,三日方度。彼劳我逸,破之必矣。若邀此路,真上策也。”昶不能用,西取合黎,大军行迟,虏已出塞。开皇初,以前功封平昌县公。迁左丞,当官正色,为百僚所惮。时朝廷以晋阳为重镇,并州总管必属亲王,其长史、司马亦一时高选。前长史王韶卒,以弼有文武干用,出为并州长史。炀帝即位,拜刑部尚书,巡省河北。弼既以才能著称,历职显要,声望甚重,物议多见推许。帝颇忌之。时帝渐好声色,尤勤远略。弼谓高颎曰:“昔周天元注好声色亡国,以今方之,不亦甚乎!”有人奏之,坐诛,天下冤之。所著辞赋二十余万言,为尚书孝经注行于世。(选自北史列传第六十三,有删改)注:周天元:指周朝天元帝。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
11、译成现代汉语。(1)累迁小吏部,擢八人为县令,皆有异绩,世以为知人。译文:_(2)彼劳我逸,破之必矣。若邀此路,真上策也。译文:_(3)昔周天元好声色亡国,以今方之,不亦甚乎!译文:_针对解读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重点考查文言实词、文言句式的翻译。(1)句中,“累”“迁”“擢”“以为”“知人”是重要的采分点;(2)句中,“逸”“破”“邀”“真”是重要的采分点;(3)句中,“好”“方”“不亦乎”是重要的采分点。答案(1)(宇文弼)多次升迁做到吏部之职,提拔了八个人做县令,(这八个县令)都有不同于他人的政绩,世人认为(宇文弼)能够了解人。(2)他们劳累,我军安逸,打败他们是一定的。如果在
12、这条路上拦截他们,确实是上策啊。(3)过去周朝天元帝喜好声色亡了国,把如今的事情和那时相比,不是更严重了吗!参考译文宇文弼字公辅,河南洛阳人。他性情豪爽,有高尚的节操,博学多才。宇文弼在北周做官,奉皇帝诏令修订五礼,修订完成之后上奏给皇帝,皇帝赏赐给他二顷土地、一百石粮食。宇文弼多次升迁做到小吏部之职,他提拔了八个人做县令,这八个县令都有不同于他人的政绩,世人认为宇文弼能够鉴察人的品行、才能。(武帝)时突厥侵犯甘州,皇帝命令侯莫、陈昶迎战敌人。宇文弼做监军,对侯莫陈昶说:“应该挑选精锐骑兵,径直奔赴祁连山的西边。突厥如果退兵,一定从蓼泉的北面经过,那里地形险要,并且地势低而地面潮湿,估计他们的
13、人马三天才能经过。敌军劳累我军安逸,打败他们是一定的。如果在这条路上拦截他们,确实是好计策啊。”侯莫陈昶没有采用,而是往西取道合黎,大军行动迟缓,等他们赶到时突厥已经出边塞了。开皇初年,宇文弼凭借以前的功劳被封为平昌县公。宇文弼升为左丞,为官严肃端正,被百官畏惧。当时朝廷认为晋阳是重镇,并州总管一定要亲王担任,并州的长史、司马也由当时杰出的人担任。前长史王韶去世,朝廷认为宇文弼文武才能突出,让他出京担任并州长史。隋炀帝即位,让宇文弼担任刑部尚书,拿着符节巡视黄河以北的地区。宇文弼因才能突出而出名,历任要职,声望很高,人们评判人物时多推崇并赞许他。隋炀帝很敬畏他。当时隋炀帝渐渐喜好声色,尤其勤于
14、对远方作战,宇文弼对高颎说:“过去北周天元帝喜好声色导致亡国,把如今的事情和那时相比,如今不是更过分了吗!”有人把这话上报给隋炀帝,宇文弼获罪被杀,天下人都认为他死得冤。他所著的辞赋有二十多万字,所著尚书孝经注在世上流传。虚词翻译三、2013重庆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
15、异乎俗也。伍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
16、丈人乎?”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选自吕氏春秋异宝)注:禨:吉凶之兆。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译文:_(2)名不可得而闻
17、,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译文:_针对解读 本题(1)中第一个“以”是介词,把;“之”前为音节助词,不译;后为取消独立性。(2)中“而”为连词,不译;“其乎”构成反问语气。答案(1)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好的,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2)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参考译文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世俗的人不同。孙叔敖得了重病,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封赏你,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国人畏惧
18、鬼,而越国人迷信灾祥之兆。能够长久占有的土地,恐怕只有这块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封赏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失去。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把世俗心目中的不利看作有利,懂得把别人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并且人民多巧诈,但它的国君是个平庸的人,不值得跟他谋划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宜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向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了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于是向吴国进发。路过楚国,到了长江
19、岸边,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用篙撑着小船,正要去打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送他过江,横渡长江后,伍员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上去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了。此后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说:“江上的老人!天地之德大到了极点了,养育万物多到了极点了,天地何所不为?却毫无所求。人世间做了有利于别人的事却毫无所求
20、,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让人看见,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宋国的农夫,耕种时得到一块宝玉,把它献给管理城池的子罕,子罕不接受。农人请求说:“这是我农人的宝贝,希望相国您把它当作上天的赏赐并且接受它吧。”子罕说:“你把宝玉当成宝贝,我把不接受当成宝贝。”所以宋国的德高望重的人说:“子罕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世俗的人不同。”假如现在把百两黄金和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米饭团了;把和氏璧和百两黄金摆在鄙陋无知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两黄金了;把和氏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圣人面前,圣人一定听取至理名言了。他们的智慧越精深,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
21、,所取的东西就越粗陋。三|要领突破浅谈精确翻译的技巧1.巧识标志精翻译对于句子中存在的特殊句式,在翻译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留心语言标志,读出特殊点。特殊句式一般都有语言标志。如判断句,多以“者,也”或“乃”“为”“即”“则”等作标志,被动句多以“为”“见”“于”等作标志。在读这些语句时,要特别留心,遇到时,不妨先圈画出来。(2)注意容易被忽略的宾语前置句、无标志被动句、省略句,发现句子成分不完整时,要有补写完整的意识。(3)注意各种不同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掌握常见的固定句式。如“无乃乎”“得无乎”“与其孰与”等。2.文言实词翻译技巧文言实词的翻译是重要的考点。实词解释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
22、整个句子的准确与否。在具体解题时,要注意一些方法和技巧。(1)对译。即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如:“吾尝为鲍叔谋(谋划)事(事情)而更(更加)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愚蠢),知时(时运)有利(顺利)不利也。”(2)替换。即用现代汉语替换那些没有共同构词成分的词,如:“其(他)不碎(摔破)首(头颅)折支(肢体)也幸矣,何(什么)中之望哉!”(3)拆分。即把文言文中连用的两个单音节词拆开来翻译,这两个单音节词是两个词,不可等同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如:“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面向北)而事之?”值得注意的是,考生在运用以上三种方法翻译文言实词时,需先判断所
23、要翻译的实词是否具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情况,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3.利用虚词作用准确翻译虚词在句子的连接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名为“虚”,实则“不虚”。(1)推断句子结构,准确翻译。如:“之”在主谓之间是取消独立性;在偏正结构中是结构助词“的”,再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2)据位置推语气。如“乎”“耳”等出现在句末,语气助词。(3)利用连接作用推测句间关系。如:“以、而”等作为连词用法时,表承接、转折、修饰、递进等关系。四|实战演练一、2013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
24、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译文:_(2)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译文:_解析 本题的翻译重在考查文言句
25、式,兼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第(1)句整体上看是一个省略了主语的假设关系复句。“苟”表假设关系,“如果”的意思;“自活”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活自”,养活自己;“蜂”名词作状语,像蜜蜂一样。第(2)句“傅先生天下贤士”是判断句式;“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是让步关系的疑问句,“尚”,尚且。答案(1)如果(他们)不靠(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一旦纷纷聚集做盗贼,那危害就大了。(2)傅先生是天下(闻名的)贤士,我尚且不能和他做朋友,你是什么人,怎敢直呼其名!参考译文张咏,字复之,是濮州鄄城人。咸平二年夏天,张咏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出任杭州知州。适逢当年歉收,老百姓大多私自卖盐来谋生。抓捕了几百
26、个犯法的人,张咏都对他们从宽处罚,并且让他们回去。张咏的下属请求说:“不狠狠根据法律制裁他们,恐怕不能禁止。”张咏说:“钱塘有十万人家,饥饿的人家占八九成,如果(他们)不靠(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一旦纷纷聚集做盗贼,那危害就大了。等到秋天庄稼成熟,应当仍旧采用过去的法规。”咸平五年,宋真宗因为张咏以前在四川治理特别优异,又任命他担任益州知州。正赶上朝廷派谢涛巡视安抚西蜀,皇上于是命他传口谕给张咏说:“有你在四川,我没有西边的忧患了。”张咏与青州的傅霖年少时是同学。傅霖隐居没有做官。张咏显达以后,寻找傅霖三十年,没有找到。到这时傅霖来拜见张咏,张咏的门吏告诉说傅霖请求接见,张咏责备门吏说:“傅先
27、生是天下(闻名的)贤士,我尚且不能和他做朋友,你是什么人,怎敢直呼其名!”二、2013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姚敬恒先生事略清全祖望李二曲集中别辑前代讲学诸君,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以予近所闻,近日应潜斋高弟有曰凌嘉印、沈文则、姚敬恒,皆拔起孤露之中,能成儒者。凌、沈之名尤重,见于沈端恪公所为传,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杭之钱塘人也。姚氏,故杭之右姓。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敬恒皇恐,长跪谢,愿得改行。乃受业于应先生
28、潜斋,每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一言一行,服膺师说,泊然自晦,凡事必归于厚。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潜斋喟然叹曰:“为其无以为丧也。”敬恒曰:“请为先生任之。”殡葬皆出其手。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不辞,曰:“吾知其非不义中来也。”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每时其乏而致之,终其身无倦。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姚江黄先生晦木于人鲜可其意者,独见敬恒而许之,曰:“是独行传中人物也。”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延之,访以海上事。敬恒对曰:“游魂不日底定矣。但闽中民力已竭,公当何以培之?”闽督肃然颔之。然敬恒以学道故,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渐不
29、可支,遂以此落其家。晚年以非罪陷缧绁。宪使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宪使异之,入其室,见其案上皆程、张之书也,呼与坐而语之,大惊,即日释之。然敬恒卒以贫死。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予既附志于潜斋墓表中,复摭拾其事以传之,以配凌、沈二君,且以待后世有二曲其人者。惜访其母姓,竟不可得。(选自全祖望集汇校集注)注:孤露:父亡无所荫庇。市廛(chn):店铺集中的地方。时:通“伺”。海上事: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游魂: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译文:_(2)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译文:_(3)朋友之丧而若此
30、,无乃过欤?译文:_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翻译。(1)句关键词,躬行:亲自践行;鼎足:三人并列;顾:不过,只不过;(2)句关键词,贸:买卖;下劣:低等、成色不好;愠:生气;(3)丧:死、去世;过:过分、过度;此外,“无乃欤”这一句式表疑问。答案(1)而姚敬恒亲身践行,和他们(凌、沈二人)并列,不过没有了解他的人。(2)他(姚敬恒)的母亲有一天看见姚敬恒做蚕丝买卖,(使用的)银子的成色不好,很生气。(3)朋友去世(你)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参考译文李二曲集中另外收录了前代讲学的诸位君子,有出生于农工商贾之中的,共同编成一卷,用以勉励求学的人。根据我最近所听说的,近日应潜斋(
31、的学生里,)品学优秀的有凌嘉印、沈文则、姚敬恒,(他们)都突然兴起于父亡而无所荫庇的人中间,能成为儒者。凌、沈的名声尤其高,见于沈端恪公所写的人物传略,而姚敬恒亲身践行,和他们(凌、沈二人)并列,不过没有了解他的人。敬恒,名宏任,别号思诚,杭州钱塘人。姚氏,是以前杭州的大姓。敬恒幼年丧父,他的母亲是位贤德的妇女。敬恒不参加科举考试,隐居在店铺集中的地方,渐渐地依靠经营获得十分之一的利息来供养家人。他(姚敬恒)的母亲有一天看见姚敬恒做蚕丝买卖,(使用的)银子的成色不好,很生气,就说:“你也做这样丑恶的事情吗?我没有指望啦。”敬恒惶恐不安,长跪不起向母亲认错,希望能改变自己的行为。于是跟随应潜斋先
32、生学习,每日朗诵大学一遍,潜斋先生很喜欢他。一言一行,将老师的话牢牢记在心里,很恬淡且能自隐才能,做什么事都表现得忠厚老实。沈甸华死的时候,潜斋两天都没吃饭,敬恒问道:“朋友去世(你)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潜斋长叹一声说道:“因为我无法来为他办理丧事。”敬恒说:“请让我替先生来处理这件事。”出殡和下葬都出自姚敬恒的手。潜斋不肯轻易地接受他人财物,只对敬恒的馈赠不推辞,说:“我知道他(的钱财)不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然而敬恒不敢多给他财物,每次窥探到先生缺乏的时候就送给他财物,终其一生也没有停止。潜斋死的时候,敬恒以古代弟子对待老师的礼节举办了丧礼。姚江黄晦木先生对别人很少有
33、中意的,唯独见到敬恒而认可他,说:“这是个志行高洁的传中人物啊。”(姚敬恒)曾经到福建游玩,闽督姚公盛情邀请他,向他请教平定台湾的事情。敬恒回答说:“郑氏政权没有几天就能平定。只是福建的民力已经耗尽,督公应当用什么方法扶持呢?”闽督神色庄严地点头同意。但是敬恒因为学习儒家学说的缘故,所经营获取的十分之一利息没什么增加而开支很多,渐渐地入不敷出,于是因此家道衰落。敬恒晚年因为强加之罪而身陷监狱,宪使到狱中调查囚犯情况,敬恒正在朗诵大学,宪使对此很惊异。进入敬恒的囚室,宪使看到他的案几上都是程、张的书籍,招呼他坐在一起谈论,(对他的才学)非常吃惊,当天就释放了他。但敬恒最终因贫困而死。他平生只知道
34、亲身施行,没有著书立说,所以很少有了解他的人。我已经在潜斋墓表中附了他的志,又拾取了他的事迹来作了传记,用以配凌、沈二君,并且以待后世有了解他情况的人。可惜探访他母亲的姓氏,竟然没有了解到。三、2012四川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问题。贺钦,字克恭,世家定海,父孟员,以戎籍隶辽义州卫。钦少颖敏,习举子业辄鄙之曰:“为学止于是耶?”取近思录读之,有省。成化二年以进士授户科给事中。因亢旱上章极谏,复以言官旷职召灾,自劾求退。会陈献章被征来京师,钦听其论学,叹曰:“至性不显,真理犹霾,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即日上疏解官去,执弟子礼事献章。既别,肖其像事之。其学专读五经、四书、小学,期于反
35、身实践,主敬以收放心。有来学者,辄辞之曰:“己尚未治,何以治人?”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如是者十余年,虽不出户庭,而达官贵人闻风仰德者,莫不躬拜床下。弘治改元,用阁臣荐,起为陕西右参议。玺书至而母适病死,乃上疏恳辞。正德四年,太监刘瑾括辽东田,东人震恐思乱。义州以守臣贪残变先发,聚众劫掠,顾相戒曰:“毋惊贺黄门。”钦闻之,往谕曰:“若等吾乡人也,今不幸至此,然吾窃为若等忧,镇城兵不即至耶,如之何?”众初汹汹,至是知悔,罗拜而泣呼曰:“吾父也,愿教之。”钦曰:“惟不杀人,祸可解。守臣激变,民则无辜,能止杀以待命,尚不失为良民也。良民何畏焉?”未几,有言镇城军果至者,众复噪曰:“贺黄
36、门无嫚语。”环跪钦里门。钦曰:“吾固知有是也。城中扰攘至此,镇城焉得不发兵?兵虽至,尔等不杀人,必宥尔,无恐。”众散去,乱遂定。时又有边将诈诱杀为阵获者,上官按之不得实,一见钦即惭伏地曰:“他人可欺,吾敢欺贺先生耶?”其至诚感人如此。钦处家笃恩谊,正伦理,厚姻戚,睦宗党。冠婚丧祭一遵古礼,不根之言纤毫不入于耳,子姓必薰陶之以孝弟之义。日改月化,一乡人皆兴于善。里俗溺于异端,丧葬皆作佛事,啖酒肉,肆为奢僭,钦以身范之。晚更好易,究心象数,手不释卷,大臣荐引相属,终不起。少尝隐居医无闾山,因以医闾自号,人遂称为医闾先生。(节选自清光绪五年镇海县志卷二十一人物传二明一)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
37、翻译成现代汉语。(1)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译文:_(2)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译文:_(3)守臣激变,民则无辜,能止杀以待命,尚不失为良民也。译文:_解析 本题(1)中虚词“而”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奚:什么。句式:而我奚以为用?宾语前置句,要调整顺序,且语气特点要翻译准确。(2)中,即而:不久。其:代词,他们的。从:跟随。器业:才能学识。(3)中,则:就。为:是。止:停止。尚:还算得上。对于虚词的分析,要结合其所在的位置和句子结构来推测。答案(1)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2)不久,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磨炼激励,成就他们的才能学识。(3)地方官吏激起变乱
38、,百姓就没有罪,能不杀戮而等待命令,还算得上是安分守法的百姓。参考译文贺钦,字克恭,祖居定海,父亲贺孟员,凭借军籍隶属辽东的义州卫。贺钦小时候非常聪明灵敏,学习八股文时总是轻蔑地说:“难道求学仅仅是为了这些吗?”取了近思录来读,有不少感悟。成化二年,凭借进士的身份被授予户科给事中。因为天下大旱,上表极力进谏,又认为自己作为言官荒废职守,招致灾害,所以自己弹劾自己,请求辞官。恰逢陈献章被征召来到京师,贺钦听他谈论学问,叹息道:“真正的性情是不显露的,真正的道理如同埋在地下,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当天上奏疏辞官而去,用弟子侍奉老师的礼节来侍奉献章。分别以后,画了陈献章的画像来
39、供奉。他学习专门研究五经、四书、小学,期望投身实践,以恭敬来约束狂放之心。有来向他求学的人,他就推辞说:“我自己尚且没管好,怎么去教育别人呢?”不久,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磨炼激励,成就他们的才能学识。这样过了十几年,虽然他足不出户,但是仰慕他的高风亮节的达官贵人,都亲自来到家里躬身礼拜。弘治登基改元,因为阁老的推荐,他被起用为陕西右参议。诏书刚到却恰逢他的母亲因病去世,于是上书恳求推辞。正德四年,太监刘瑾在辽东强占民田,辽东人民震怒,都想着叛乱。义州又因为守官贪婪残酷首先激起了民变,不少人聚众抢劫掠夺,但是他们互相告诫说:“不要惊扰贺黄门。”贺钦听说后,去对他们说:“你们都是我的同乡,现在不幸
40、而到了这种地步,然而我私下里为你们发愁,镇防官军马上就会到来,你们怎么办呢?”众人一开始还气势汹汹,到此时才后悔,于是众人围着贺钦拜倒在地,流泪喊道:“您是我们的父亲,请您教教我们怎么办吧。”贺钦说:“只有不杀戮,祸患才可以免除。地方官吏激起变乱,百姓就没有罪,能不杀戮而等待命令,还算得上是安分守法的百姓。安分守法的百姓有什么害怕的?”不久,有人说镇防军队果然到来,众人又一起喊道:“贺黄门没有说轻侮骗人的话。”于是众人又环跪在贺家庭院之中。贺钦说:“我本来就知道会这样。城中这样纷扰混乱,城防官怎么能不发兵镇压呢?官兵虽然到来,你们不杀人,他们就一定会宽恕你们,不要害怕。”众人散去,变乱于是平息
41、。当时又有一个边防将领用诈骗的方法杀了很多百姓并把他们当成在战场上被俘虏的,上级官吏查验没有得到实情,但是这名边防将领一见到贺钦就惭愧地跪倒在地说:“他人可以欺骗,我怎么敢欺骗贺先生呢?”他以至诚使得别人受感化到这种程度。贺钦治家坚守恩义,规正伦理,厚待姻亲,团结族人。冠礼祭祀,婚丧嫁娶,一直遵守古礼,没有根据的话一丝一毫也不听。一定用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道理来熏陶教化百姓,一天天、一月月的教化,终于使全乡人都一心向善。乡里曾有一种陋俗,举办丧礼的时候都做佛事,大吃酒肉,极为浪费,贺钦从自己做起,亲身示范。晚年更加喜好易经,潜心钻研象数,书不离手,大臣争相引荐,但是最终没有出仕。年轻时曾经隐居
42、在医无闾山,因此用医闾作为自己的号,人们于是称他为医闾先生。基础知识链接文言句式和翻译知识精要(一)文言句式1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灭六国者六国也。(六国论)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李将军列传)(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3)用“者”或“也”表判断。孔子贤者。(孔子世家)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魏公子列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赤壁之战)(5)用“乃”“诚”“即”“则”“本”“亦”“皆”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
43、否定判断。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魏公子列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臣本布衣。(出师表)此非儿女子所知也。(高祖本纪)(6)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作出判断。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情况才多了起来。2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魏公子
44、列传)(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是以见放。(屈原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5)无标志被动句。这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为意念上的被动。屈原放逐,著离骚。(太史公自序)洎牧以谗诛。(六国论)“见”有一种特殊用法与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应注意。3倒装句(1)主谓倒装句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
45、!(愚公移山)(2)定语后置句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其形式有: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如: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数量词作定语的后置。构成“中心词数量词(定语)”的形式。如:我持白璧一双,
46、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3)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翻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乎”作介词时相当于“于”,与其构成的介词短语后置。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4宾语前置句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形:(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
47、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作宾语的疑问代词有“谁、何、孰、奚、曷、胡、恶、安、焉”等。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4)方位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5)文言文中,“自”作宾语时常常置于动词之前。如:秦人不暇
48、自哀。(阿房宫赋)5省略句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在文言文中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呼应下文省、对话省。文言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这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样,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静女)爱而不见,(静女的男友)搔首踟蹰。(静女)(2)省略谓语。谓语一般不能省略。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一鼓作气
49、,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4)省略介词。常见的是省略介词“于”和“以”。如: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座上。(鸿门宴)(5)省略中心词。中心词是在一个词组中被定语或状语修饰的词,一般是不能由定语或状语来替代省略的。读文言文时,应引起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如: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出师表)6常见固定句式类型结构翻译陈述语气有以、无以、有所、无所、比及、为所、以为、以为有用来、没有用来、有的、没有的、等到的时候、把当作疑问语气奈何、何如、如(奈)何、得无乎、孰与、孰
50、若怎么办、怎么样、把怎么样、大概吧(恐怕吧)、跟相比感叹语气何其、一何、何之多么、何等、怎么这样啊反问语气无乃乎、不亦乎、得无乎、何为恐怕(只怕)、不是(吧)吗、难道吗、为什么呢(二)文言翻译1.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地翻译,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使原文的每一个字在译文中都有着落,译文中的每一个词语在原文中都有根据,竭力保留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方式与原文保持一致。例如: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译文:不贿赂的国家因为贿赂的国家而灭亡。所谓意译,就是按照原文的大意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根据原文的句子特点灵活处理。例如:季
51、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译文:季氏将要对颛臾发动战争。文言文翻译要求尽量直译,在直译无法进行或不能准确地传达原意的时候,可以采用意译。需要意译的地方往往涉及典故、特殊说法、习惯用法、修辞格等,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译,今人可能不理解其内在含义,因此,要换成今人能懂的方式去表达。如下面几种情况就需要意译:(1)借喻,译为它所比喻的事物,即将喻体还原成本体例如: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译文:误入浑浊的官场,一误就是十几年。(2)借代,如果把借代直译出来,往往让人感到不易理解或难以接受,因此,借代应意译,译为它所指代的人或物例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译文:做官的人见识浅
52、薄,不能做长远打算。2.文言文翻译“五字法”(1)留(原文保留):各类专用名词和各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人名、地名、物名、官名、爵名、国名、朝代名、书名、谥号、庙号、年号、职称、器具、度量衡单位等要保留。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翻译时可直接保留)(2)换(古今词代替):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例如:吾本布衣,女亦黎民。(“吾”译为“我”;“布衣、黎民”译为“平民”;“女”通“汝”译为“你”)(3)补(成分补充):文言文省略某一词语(如介词“于”等)或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兼语)的现象很常见,翻译
53、时要根据语境补出。例如: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4)删(删除不译):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能也不必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发语词、感叹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作用的词、表停顿的词、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例如: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伶官传序)(“夫”是发语词,可以删去不译。)(5)调(调整语序):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习惯调整过来。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应为:汝之不惠甚矣)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应为:沛公在安)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后置,应为:求可使报秦之人,未得)赵氏求救于齐。(状语后置,应为:赵氏于齐求救)专项提升训练考点六 分析综合一|考点精解考纲要求:分析综合 C考试大纲要求对文言文的“分析综合”的考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