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6491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PT 页数:111 大小:1.7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75页
第75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76页
第76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77页
第77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78页
第78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79页
第79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80页
第80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81页
第81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82页
第82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83页
第83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84页
第84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85页
第85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86页
第86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87页
第87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88页
第88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89页
第89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90页
第90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91页
第91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92页
第92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93页
第93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94页
第94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95页
第95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96页
第96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97页
第97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98页
第98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99页
第99页 / 共111页
2018届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领航课件: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ppt_第100页
第100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点研析 课堂归纳 随堂演练 课时规范训练 第2讲 神经调节 考纲要求 全国课标卷五年考频统计 2018高考预期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3.人脑的高级功能 2012,T4,2012,T30 2015全国,T30(2)2016全国乙,T4 该内容是高考简答题的重要命题点,试题多以图解分析、实验探究和综合分析等形式呈现,考查反射弧各部分的作用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神经元间传递的过程及特点,也常与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综合考查 考点1 神经元、反射与反射弧 1神经元(1)结构 神经元 :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构成神经中枢突起树突:短而多,将兴奋传向细胞

2、体 :长而少,将兴奋由细胞体传向外围答案:1.(1)细胞体 轴突 结构模式图如下(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_。答案:(2)兴奋 2反射与反射弧(1)反射的概念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_,具有_的动物才会出现反射现象。答案:2.(1)规律性应答 神经系统(2)反射弧 答案:2.(1)规律性应答 神经系统(2)感受器 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判断正误 1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2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条件反射。()3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4刺激传出神经也会引起效应器作

3、出反应,这种反应也属于反射。()5传入神经末梢就是感受器,传出神经末梢就是效应器。()热图思考 如图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1)请用大写字母表示反射弧的各个环节。(2)C位于脊髓中,据此可判断该反射弧完成的反射属于哪类反射?(3)如果反射弧中的某个结构被破坏,则反射还能否发生?为什么?(4)刺激a,A也会作出反应,这种反应是不是反射,为什么?答案:(1)E感受器,D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B传出神经,A效应器。(2)由于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属于低级的神经中枢,该反射弧完成的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所以为非条件反射。(3)不能发生。因为只有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才能发生反射活动。(4)不是,因为该反应

4、没有经过整个反射弧的各个环节,不能称为反射。题型一 反射及其类型的判断 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比较 反射类型 形成 特点 意义 实例 非条件反射 通过遗传获得,与生俱来 不经过大脑皮层;先天性;终生性;数量有限 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 眨眼、缩手反射、膝跳反射、排尿反射 条件反射 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 经过大脑皮层;后天性;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 使机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 学习、“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 例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望梅止渴、排尿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B一些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比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

5、C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D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一定是条件反射解析 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但排尿反射是非条件反射,无需大脑皮层的参与也能完成,A错误;条件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B正确;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都需要在神经中枢的参与下才能完成,C错误;脑中的神经中枢都是高级中枢,但其中的一些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射如下丘脑中的呼吸中枢控制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D错误。答案 B“三看法”判断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题组精练 1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

6、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解析:选C。由题干可知,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反射,反射中枢在大脑皮层,A错误;食物引起味觉不属于反射,B错误;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以促进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C正确;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与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不同,D错误。2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B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

7、中枢是听觉中枢 C该反射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 D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的程度 解析:选C。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是后天经过学习获得的反射,所以该反射为条件反射,A错误;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躯体运动中枢,而不是听觉中枢,B错误;该过程是经过声音刺激到神经中枢再经传出神经,最后到肌肉的一系列过程,所以会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C正确;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大脑皮层兴奋的程度,D错误。题型二 反射弧的结构及其功能分析 1完成反射的条件(1)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的前提条件。反射弧不完整,如传入神经受损,刺激神经中枢或传出神经,效应器能发生反应,但不构成反射。(2)需要有适宜

8、的刺激才能发生反射活动。能够引起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值叫阈值,刺激强度只有超过阈值才能引起反应,刺激的强度只和反射的有无有关,与反应的强度无关。2反射弧的组成与功能(1)反射弧结构被破坏对功能的影响:在人体中,如果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受损,则既不会产生感觉也不会产生对刺激的应答反应;如果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则可以产生感觉,但不会产生对刺激的应答反应。(2)一个完整的反射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3)一个神经元细胞有多个树突,但有且只有一个轴突。(4)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例 如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

9、神经中枢。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 B当有刺激作用时,发生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缩手中枢位于乙方框处;痛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 C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 解 析 根 据 c 处 突 触 的 形 状 可 判 断 兴 奋 传 递 的 方 向 是abcde,所以a为感受器,e为效应器,A错误;受到刺激发生的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乙方框中);痛觉产生于大脑皮层中(甲方框中),B正确;受到刺激前,膜外电位为正电位,刺激后变为负电位,C错误;神经递质可能引起突触后

10、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错误。答案 B 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神经节如图中的c。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题组精练 1(2017山东淄博一中期中)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结构的存在保证

11、了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C若从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处,效应器能产生反应 D当以适宜电流刺激时,该处细胞膜内的电位由正转负 解析:选D。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A正确;结构是突触,结构的存在保证了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B正确;若从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处,兴奋能够传到效应器,效应器能产生反应,C正确;当以适宜电流刺激时,该处细胞膜内的电位应该是“由负转正”,D错误。2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下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 Bd位于传出神

12、经上 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解析:选C。牵拉骨骼肌,能在d处检测到电位变化,再根据突触可判断,感受器位于骨骼肌,d位于传出神经上,A、B两项正确;图中缺少效应器,不能构成完整的反射弧,C项错误;c表示突触间隙,兴奋传递时,在其中可以检测到神经递质,D项正确。考点2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1兴奋的传导(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_后,由_状态变为_状态的过程。答案:1.(1)感受外界刺激 相对静止 显著活跃传导形式:_,也称神经冲动。答案:(2)电信号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传导过程 答案:K外流 内负外正 a、c

13、 Na内流 内正外负 b 内负外正 内正外负 传导特点:_,即图中_。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如图)()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_。()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_。答案:双向传导 a b c()相反()相同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传递结构:兴奋在神经元间通过_传递。答案:2(1)突触 形成: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突触小体(即图中_),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_相接触形成的突触。(2)突触的形成与结构 答案:(2)g 细胞体或树突 结 构:由 _ 组 成(填 字 母),分 别 是 _、_和_。答案:d、e、f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3)兴奋传

14、递过程 答案:(3)递质 胞吐 受体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4)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特点:_。原因:存在: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_中。释放:神经递质只能由_释放,作用于_。答案:(4)单向 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判断正误 1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2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3由于兴奋具有双向传导的特点,所以在反射过程中,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也是双向的。()4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5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6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至突触间隙,该

15、过程共穿过了0层生物膜,该过程的发生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热图思考(1)图甲中箭头处给予刺激时,兴奋传导方向如何?自然状态时在人体内是否存在该状况?(2)图乙中与为突触前神经元还是突触后神经元?判断依据是什么?兴奋的传导方向如何?(3)图乙中的产生与哪类细胞器有关?图中发挥作用后的去向如何?(4)图丙中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其中哪一条最为正确?答案:(1)传导方向为;自然状态下人体内不存在该状况。(2)图乙中为突触后神经元,为突触前神经元,判断的依据是内有突触小泡,的细胞膜上有递质受体;兴奋的传导方向为。(3)图中为突触小泡,其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发挥作用后将迅速被灭活。(4

1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而在突触处单向传递,因此D所示符合题意。题型一 兴奋的产生与传导 1膜电位的测量 测量项目 测量方法 测量结果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2.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a点由于K外流,产生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 b点受到刺激,Na通道开放,Na内流 bc段(不包括c点)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 cd段(不包括c点)K外流静息电位恢复过程 de段静息电位恢复后,NaK泵活动加强,排Na吸K,使膜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初始静息水平 兴奋产生和传导中K、Na的运输方式不同 1静息电位产生时,K由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属于协助扩散。2动作电位产生时,Na的内流需要载体蛋白,同时

17、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属于协助扩散。3恢复静息电位时,起初的K外流是协助扩散;但随后的NaK泵排Na吸K是逆浓度梯度运输,为消耗能量的主动运输。例 利用不同的处理使神经纤维上膜电位产生不同的变化,处理方式及作用机理如下:利用药物阻断Na通道;利用药物阻断K通道;利用药物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溶液中。上述处理方式与下列可能出现的结果对应正确的是()A甲,乙,丙,丁 B甲,乙,丙,丁 C甲,乙,丙,丁 D甲,乙,丙,丁 解析 利用药物阻断Na通道,膜外钠离子不能内流,导致不能形成动作电位,对应图乙;利用药物阻断K通道,膜内钾离子不能外流,兴奋过后的动作电位不能恢复为静息电

18、位,对应图丙;利用药物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加固了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不能形成动作电位,对应图丁;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溶液中,受刺激后膜外钠离子内流少,形成的动作电位幅度低,对应图甲。答案 B 外界离子浓度变化对电位的影响 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的形成是离子浓度变化的直接结果,因此外界离子浓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电位峰值的变化,具体变化可表示如下:外界K浓度只影响静息电位 K浓度升高静息电位减小K浓度降低静息电位增大外界Na浓度只影响动作电位Na浓度升高动作电位峰值升高Na浓度降低动作电位峰值降低题组精练 1(2017江西新余一中上学期联考)以图1表示神经纤维在静息和兴奋状态下K跨膜运输的过

19、程,其中甲为某种载体蛋白,乙为通道蛋白,该通道蛋白是横跨细胞膜的亲水性通道。图2表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图1 A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内侧,B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外侧B图2 处膜外为负电位,而Na浓度膜外大于膜内C图2兴奋传导过程中,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D图2 处K通道开放;处Na通道开放解析:选B。钾离子从B侧运输到A侧是通过离子通道完成的,不消耗能量,所以A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外侧,B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内侧,A错误;图2 处膜外为负电位,而Na浓度膜外大于膜内,B正确;图2兴奋传导过程中,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C错误;图2中处Na通道开放以形成动作电位

20、,处K通道开放以形成静息电位,D错误。2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图一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用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如图二所示。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其他实验条件不变,则测量结果是()解析:选C。分析题图可知,题图显示的是膜内与膜外的电位差,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为负值,说明A端(膜内侧)连电流表的正极,B端(膜外侧)连电流表的负极;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静息时,A、B都表现为正电位,A、B的电位差为0,给以适宜刺激后,兴奋传到A,A处表现为外负内正,B处仍然是外正内负,对于膜外A、B两侧存在电位差,由于电流表正极处是负电位,电

21、流表负极处是正电位,所以A、B两点的电位差是负值;当兴奋传过A后,未达到B之前,A、B两点均为静息状态,两点的电位差为0,当兴奋传至B时,B 处表现为外负内正,A处是外正内负,对于膜外A、B两侧存在电位差,由于电流表正极处是正电位,电流表负极处是负电位,所以A、B两点的电位差是正值,兴奋传过B以后,A、B处于静息电位状态,A、B两点的电位差又恢复为0。3科学家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和钾离子浓度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含有不同钠离子浓度的细胞外液对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电位变化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Na和K进入神经细胞内都是主动运输方式 B由图中三条曲线a、b、c可知,细胞外液中Na浓

22、度高低的关系是abbc;由刺激之前三条曲线重合可知细胞外液中Na浓度不影响静息电位的峰值。题型二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小体与突触的比较(1)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2)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神经递质的性质及作用效果 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一种神经递质只能与相应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受体只分布在突触后膜上。递质可以分为兴奋性递质与抑制性递质,前者可导致

23、突触后膜兴奋,实现由“外正内负内正外负”的转化,后者则可导致负离子如Cl进入突触后膜,从而强化“外正内负”的电位。3巧记神经递质“一二二”例 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 解析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因突触小泡膜的保护而避免被细胞内水解酶等破坏,A正确;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B正

24、确;根据题图可以看出,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可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离子通道开放,C正确;若神经递质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则引起Na通道开放,Na内流,若神经递质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则引起Cl内流,D错误。答案 D 突触影响神经冲动传递情况的判断与分析 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2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的原因: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或占据,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3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的三大原因:(1)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2)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

25、神经递质失活;(3)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使神经递质不能和后膜上的受体结合。题组精练 如图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a为神经元的树突或轴突,b为神经元胞体膜 B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其病因是患者免疫系统把Ach受体当作抗原,患者的Ach受体抗体与Ach受体特异性结合可导致电信号向化学信号转换过程受阻 C临床上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重度患者,可采用胸腺切除法,目的是抑制造血干细胞发育成T细胞,不能产生淋巴因子,从而抑制细胞免疫的应答 D图中显示相关递质一定为兴奋性递质 解析:选D。突触小体应为“轴突”末端膨大所形成,图为神经肌肉接头,b

26、应为肌细胞膜,故A不正确;若Ach受体与抗体结合,将导致Ach不能与受体结合,从而阻碍突触后膜上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化,B不正确;有“抗体”参与的免疫应为体液免疫,而不是细胞免疫,C不正确。图乙显示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可引发突触后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推测该类递质应为兴奋性递质,D正确。题型三 兴奋传导与传递的实验探究 1探究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探究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方向不同 1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2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例 将蛙脑破坏,保

27、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和。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和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如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1)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2)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有波动,电位计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其原因可能有:_;_。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相关知识。图示反射弧为皮肤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1)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的实验设计思路:刺激神经纤维的某一点,从该点两

28、侧观察反应。结合图示信息,刺激电位计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图示刺激点左侧电位计有电位波动,刺激点右侧的左后肢屈腿,可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验证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需跨突触检测,在上述实验基础上,电位计未出现电位波动,左后肢屈腿,可验证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进行 单向传递。(2)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通过神经递质完成,易受药物影响。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左后肢趾尖,电位计有波动,电位计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推测其原因是神经递质传递受阻。结合神经递质的作用过程,其传递受阻有两种可能,一是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二是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不能与突触

29、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答案(1)方法和现象:刺激电位计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电位计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电位计未出现电位波动。(2)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 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1在神经纤维上(1)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2)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2在神经元之间(abbd)(1)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2)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

30、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题组精练 1(2017辽宁沈阳二中上学期月考)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B电表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C电表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D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解析:选D。a点受刺激时,由于Na内流导致膜外电位变化是由正变负,电表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而由于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电表只能发生一次偏转。由于刺激a点后,电表都发生了偏转,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2(2017广西南宁调研)如图表示人体缩手反

31、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在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 B若抑制某神经元的呼吸作用,将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递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都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 D在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大脑皮层会产生痛觉 解析:选D。由图示突触的结构和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推出分别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为突触;在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若发生反应,说明反射弧完整和正常,否则,反射弧不完整、不正常。兴奋的传递过程中发生了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此过程需要消耗能量,若抑制某神经元的呼吸作用,将会影响兴奋的传递。在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兴奋能传到,但

32、不能传到大脑皮层。3(2017云南昆明质检)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可提高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若促进Na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若促进Cl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抑制,为探究乙酰胆碱作用于某种神经元后,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还是抑制,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1)将电表接于B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两侧,此时电表指针的偏转如图所示,这是因为突触后膜处于_状态,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存在电位差,使电表指针向左偏转。(2)在突触间隙注入一定量的乙酰胆碱,观察电表指针偏转方向,若电表指针_,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若电表指针_,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抑制,在

33、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不能刺激A神经元,原因是_。解析:(1)电流表的指针一般情况下默认指针方向即电流方向,由正极指向负极,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静息电位特点是外正内负。(2)在突触间隙注入一定量的乙酰胆碱,电表指针向右偏转,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形成动作电位,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电表指针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说明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形成静息电位。在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刺激A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正常的神经递质,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答案:(1)静息 内负外正(2)向右偏转 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 刺激A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34、考点3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答案:1.下丘脑 脊髓 2人脑的高级功能(1)语言功能 答案:2.(1)W V H S(2)学习和记忆 a 学 习 和 记 忆 涉 及 脑 内 _ 的 作 用 以 及 某 些 种 类_的合成。b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的一个形状像_的脑区有关。c长期记忆可能与_的建立有关。答案:(2)神经递质 蛋白质 海马 新突触 判断正误 1学习与记忆的中枢位于下丘脑。()2无意识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3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4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下丘脑。

35、()5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是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直接联系的活动。()6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热图思考 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黑点()表示神经元细胞体,表示神 经纤维。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大脑也能产生感觉。(1)写出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收缩的途径_(用标号表示)。提示:(2)写 出 肌 肉 受 到 刺 激,大 脑 产 生 感 觉 的 兴 奋 传 导 途 径_(用标号表示)。提示:题型一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辨析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掌管人体的高级生命活动。2低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外,掌管人体的低级生命活动,如可以自主地控制一些反射行为,如眨眼反

36、射、排尿反射、膝跳反射等。3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如成人可有意识地控制排尿。题组精练如图是人的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简图(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到轴突),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的部分区域,乙代表脊髓中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下列有关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婴儿的a兴奋,就会引起e发生反应;正常成年人的a兴奋,e不一定发生反应 B如果正常成年人的n兴奋,就会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 C若正常成年人的b受损,其排尿反射将不会存在 D若正常成年人的m和n受到损伤,其排尿反射仍会存在 解析:选B。图中的abcde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b受损,则排尿反射将不会存在;m或n受损排尿反射仍存在,只是不受

37、大脑控制;婴儿大脑发育不健全,对低级中枢的控制能力极差。正常成年人的n兴奋,释放的递质对下一个神经元有兴奋或抑制的作用。题型二 大脑皮层的功能 1(2017江苏苏州模拟)科学家在研究大脑皮层某些区域(如图)时,发现它与躯体运动和语言活动功能有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科学的是()A小脑内存在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 B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CS区受损,患者会得听觉性失语症 DH区受损,患者会得运动性失语症 解析:选B。呼吸中枢位于脑干;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H区受损会得听觉性失语症。2(2017安徽师大附中高二期中)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A上自习课时

38、边看书边记笔记 B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 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 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 解析:选C。理解高级神经活动功能是解题的关键。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其完成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课堂归纳 易错清零 易错点1 误认为静息电位就是零电位 提示 静息电位时,膜外的阳离子浓度大于膜内的阳离子浓度,内外存在电位差,不是零电位。用电表测量时一般表现为负电位。膜两侧的零电位出现在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易错点2 误认为递质只能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并认为一定会引发下一个神经元膜电位由“外正内负”转化为“外负内正”提示(1)神经递质可能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也可能作用于肌肉细胞或腺体细胞,使肌肉收缩或某些腺体分泌相应物质。(2)递质可分为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与抑制性递质(如5羟色胺),前者可引发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加强,从而导致突触后膜膜电位反转,后者则可引发突触后膜对Cl等通透性加强,从而导致膜内外电位外正内负局面更加剧。随堂演练课时规范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