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本探究的四个思考维度一、从探究的形式来看,可分为个性解读类、深层剖析类和拓展启示类1个性解读类要求针对文本思想内容或写作艺术上的某个比较复杂、比较有深度的问题进行个性化的思考探究。2深层剖析类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对文本作深入思考,而不应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于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成为解读这种探究题的核心。3拓展启示类这类题目更能体现问题的启发性,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的思维以一种导向,使得学生能沿着这个导向探索下去,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二、从探究的内容来看,可分为写作意图类、表达技巧类1写作意图类这类题更多的是探究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之下、怎样感情之中写的这篇文章以及作者通过这篇
2、文章要表明什么,这些是解读这类题目的关键。2表达技巧类这类题目要求明确,范围已被圈定(即表达技巧),这也是考试说明的一个重要考点。三、立足自我提出自己的见解考试说明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根据这个说明,考生要在“感悟和体验文本”的基础上,立足自我,独立发表看法。这个限定就宽泛多了。1.多元性探究类试题的内容是有疑难的,甚至是有争议的。即答题指向不是单一的,是多向的;不是单层次的,是多层次的,考查考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和多层理解。2.发散性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规定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是否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是否具
3、有批判质疑的能力”等。3.开放性由于高考的选拔性特点,试题将不可能是全开放性的,即“一千个读者心目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首先是哈姆雷特”,因此,试题应该是半开放性的多角度,但不是漫无边际。四、解答探究题的总体注意事项1审清探究类型、探究对象、探究方向、探究提示或暗示。2掌握两种探究思路:表明观点结合文本阐述理由(个别题还需要联系现实等)总结点题。依据结论,即通过内容(形式),表明观点。有时也可采用“结论依据”的思路。3熟知不同类型探究题的探究角度和探究层次。4把握好以下原则:切忌脱离文本,天马行空,使所谓的探究成为空中楼阁;切忌表述不严密,观点与材料脱节,不能自圆其说。题型一 情节构思的探究小
4、说中,情节设置都是为更好地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它的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一篇小说能否很好地表现主题,体现其社会价值。探究小说情节的合理性,探究情节结构技巧,尤其是探究结尾安排的合理性,是小说阅读中情节类探究题中常见的题型。近年考向调研考题一览命题分析2014湖北卷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2013全国卷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2012江苏卷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
5、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探究情节构思型”主要还有以下考查形式: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理由。小说的结尾(或其他部分)写了,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后半部分侧重写。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1)题干中一般有“写法”“手法”“形式”等字样;(2)题干中一般还有“探究”“探讨”“你的看法”“你的认识”等字样。答题技巧学习情节构思探究“四角度”角度一思考情节在艺术结构上的作用。角度二思考情节安排是否
6、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轨迹。角度三思考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角度四思考情节安排是否合乎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探究情节答题的四步骤(1)明确表达出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围绕你的观点组织材料,并形成答案。(2)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对于小说情节合理性的探究,绝对不能离开文本而漫无边际地去谈,而应该紧密结合文本,并运用文本中的具体情节、事件等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3)从文本叙事形式分析。文本的叙事形式,包括结构的组织、线索的安排、叙事的顺序等。从故事结构的主体入手分析,才能不脱离故事的主干;从线索的安排入手分析,才能明确情节安排的奇妙之处;从叙事的顺序入手分析,才能明确在谋篇布局
7、上的匠心。(4)从人物与主题的角度分析。思考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的轨迹,是否切合时代特征和环境,是否有利于丰富或深化主题。答题规范:表述自己的观点(合理)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从文本叙事形式上分析从写作时代特点、主题的表达、人物形象的塑造分析,阐明自己的观点。(总分式)表述自己的观点(不合理)从文本情节上分析从文本叙事形式上分析结合现实分析,阐明自己的观点。(总分总式)满分作答实践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六指猴墨中白侯六是新来为东家赶马车的,右手六指,护院的都笑称他六指猴。侯六也不恼,伸出手问:“像六指猴吗?”“六指猴是江洋大盗,你是给东家赶马车的。”说完,大伙善意地
8、笑了。东家江大佬有钱,有钱的东家不住在泗州城。东家喜欢住在五里城的凤凰墩。凤凰墩背靠九座梅花山,西临拦山河,东边一条大道直通南边的泗州城。东家爱去泗州城听戏。东家听完泗州戏,侯六就陪他去梅岭茶馆。东家和众玩家边品茶,边玩赏古玉。众玩家要看东家腰上的玉。东家掏出洁白的手帕,用嘴吹吹,才解下玉放在上面。只见手帕上的蟠螭,圆眼怒睁,细眉飞扬,脚爪上翘,胛骨尽显,活泼有趣。众人夸:“好玉。”侯六却在旁边大碗喝着茶,喝完,就到泗州大街上逛。东家品足了茶,侯六准时套好马车等他。坎坷道,马车如履平地。东家喜欢坐在车上眯着双眼哼着泗州戏,回味着茶馆玩玉时的惬意。到家,东家拎起长衫下车,侯六就看到他腰带上那只活
9、泼的蟠螭。东家有钱,可有钱的东家人不坏。东家喜欢拿出白花花的银子救济乡邻。侯六常听人夸,东家是善人。侯六拴好马,路过东家房时,就听东家和老婆说:“侯六人不小了,是该成家了”侯六听后心一热,父母去世,无人再关心自己。泗州大街,仁义当铺。黑衣人闪身进屋。老板贾仁义低声问:“玉呢?大人催要。”黑衣人说:“盗不来。”“没有你偷不来的宝贝,否则告知官府,丢的不仅是玉,还有多人的性命!”黑衣人不回答,抛下酬金,飞跃离去,眨眼钻进黑夜里。天亮,府衙有人投案,声称自己是大盗六指猴。师爷马皮金一看是马夫侯六,笑说:“你手长六手指,就是六指猴?”“我是六指猴,为东家赶车,实是想偷他的玉。”马皮金只好向吴知府禀报。
10、吴知府听后,说:“通知江大佬,让他看着办吧。”马皮金把知府的话转告给东家,临别小声叮嘱:“大人的嘴,大着呢!”东家忙带上金银赶到府衙。看着满眼的金银,吴知府叹道:“你有钱心善,好人呀,可好人如何会让飞贼赶车呢,要追究”吴知府眯着小眼盯着东家的腰间。东家取下玉佩递过去,说:“一个赶马的怎会是大盗哟?”马皮金忙上前接玉,旁边的吴知府就怪怨说:“好好马车不赶,非说是飞贼,自己的命贱,也不为主人着想,再说,他真是六指猴,怎敢自己找上门来?这些下人呀,醉酒后,全是醉话!”东家忙谢过知府,刚把侯六带走,贾仁义就求见吴知府说:“真是六指猴呀。”吴知府笑道:“抓了六指猴,还会有七指猴八指猴,那么多飞贼抓得完吗
11、?要的是玉!”看着吴知府把玩着圆眼怒睁的蟠螭,贾仁义连赞:“大人高明!”侯六得知东家用古玉救他,跪谢说:“我不配。”东家伸手拉起他说:“玉是宝,可活人更是宝哩!”侯六说:“不能再为您赶马了。”转身欲去。东家也不挽留,说:“走正道吧!路平整,好走!”六指猴点头,飞身上了大路。平原大道,晨光如金。东家坐着马车去泗州城,路遇一老者,停车,让其坐。老者摘去胡须,是侯六。侯六感慨地说:“东家的善心无处不在呀。”双手递来一玉。东家见是那块活泼有趣的蟠螭,摇头叹说:“何必呢!”侯六说:“东家放心,他们无可奈何,日后还会尊敬您呢!”看着东家一脸莫名,侯六笑着跃到马后,接过马鞭说:“再为您赶一趟吧。”望着飞舞马
12、鞭的侯六,东家仿佛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侯六走了,东家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东家不明白,古玉被盗,官府也不追问,吴知府对他尊敬如宾,像是他偷了自己的古玉。东家进城时还爱听泗州戏,去梅岭茶馆。东家品茶时,听茶客们说,江湖上有一飞侠,专盗贪官金银救济穷人,飞侠盗金银,还拿他们记录贪污的私账簿儿听着,听着,东家会猛喝一口茶,他希望飞侠是六指猴,却又为侯六捏着把汗。(本文有改动)题目: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满分要领(想一想,学会思维得满分)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题干已经明示“写法”,哪种写法?题干“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
13、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所以只要探究这种“写法”的作用即可。第二步:定描写角度本文短小的段落按时间顺序叙事就构成了文章的单线结构,这种单线叙事的作用,在内容安排、情节推进、读者的感觉等方面会有所体现。思考角度联系文本找答案 人物性格文中有大量的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采用这种形式,起到了强调作用,便于展现不同人物形象,使各类人物个性鲜明情节结构本文故事发生的地点转换频繁,情节推进很快,采用这种形式,便于场合的转换,使故事更加紧凑,适合本文复杂的叙事内容及快速发展的情节的需要环境描写本文环境描写语句不多,“泗州大街,仁义当铺”“平原大道,晨光如金”,但是一句一景,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又有力地烘
14、托了人物美好的心灵读者感受本文段落短小,甚至一句一段,语言简洁明快,并且富有“提示”性,能够有效调动读者的想象,给人一种电影分镜头的感觉解析:任何作品的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本篇小说采用这种快节奏的写法除了要从三要素角度分析之外,还要考虑表达风格的特色(作品本身)和读者效果。答案:便于密集且清晰地组织、传达信息,适合本文丰富、复杂的叙事内容的表现需要。便于加快叙事节奏,适合本文迅速推进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便于叙事场景的灵活切换,适合本文于多场景中叙事、写人的需要,产生电影分镜头的效果。本文段落虽然短小,但内容的表述简洁而准确,富有“提示”性,能够有效调动读者的想象。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后面的题目。老爱情苏 童我这里说的爱情故事也许会让一些读者失望,但是当我说完这个故事后,相信也有一些读者会受到一丝震动。话说 20 世纪 70 年代,我们香椿树街有一对老夫妇,当时是六七十岁的样子,妻子身材高挑,白皮肤,大眼睛,看得出来年轻的时候是个美人;丈夫虽然长得不丑,但是一个矮子。他们出现在街上,乍一看,不配,仔细一看,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对老夫妻彼此之间是镜子,除了性别不同,他们的眼神相似,表情相似,甚至两人脸上的黑痣,一个在左脸颊,一个在右脸颊,也是配合得天衣无缝。他们到煤店买煤,一只箩筐,一根扁担,丈夫在前面,妻子在后面,这与别人家夫妇扛煤的位置不同,没有办法,不
16、是他们别出心裁,是因为那丈夫矮、力气小,做妻子的反串了男角。他们有个女儿,嫁出去了。女儿把自己的孩子丢在父母那里,也不知是为了父母,还是为了自己。她自己大概一个星期回一次娘家。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女儿在外面“嘭嘭嘭”敲门,里面立即响起一阵杂乱的脚步声,老夫妇同时出现在门边,两张苍老而欢乐的笑脸,笑起来两个人的嘴角居然都向右边歪着。但女儿回家不是来向父母微笑的,她的任务似乎是为埋怨和教训她的双亲。她高声地列举出父母所干的糊涂事,包括拖把在地板上留下太多的积水,包括他们对孩子的溺爱,给他吃太多,穿得也太多。她一边喝着老人给她做的红枣汤,一边说:“唉,对你们说了多少遍也没用,我看你们是老糊涂了。”
17、老夫妻一听,忙走过去给外孙脱去多余的衣服,他们面带愧色,不敢争辩,似乎默认这么一个事实:他们是老了,是有点老糊涂了。过一会儿,那老妇人给女儿收拾着汤碗,突然捂着胸口,猝然倒了下去,死了,据说死因是心肌梗塞。死者人缘好,邻居们听说了都去吊唁。他们看见平日不太孝顺的女儿这会儿哭成了泪人儿了,都不觉得奇怪,这么好的母亲死了,她不哭才奇怪呢!他们奇怪的是那老头,他面无表情,坐在亡妻的身边,看上去很平静。外孙不懂事,就问:“外公,你怎么不哭?”老人说:“外公不会哭。外婆死了,外公也会死的,外公今天也会死的。”孩子说:“你骗人,你什么病也没有,不会死的。”老人摇摇头,说:“外公不骗人,外公今天也要死了。你
18、看外婆临死不肯闭眼,她丢不下我,我也丢不下她。我要陪着你外婆哩。”大人们听见老人的话,都多了心眼,小心地看着他。但老人并没有任何自寻短见的端倪,他一直静静地守在亡妻的身边,坐在一张椅子上。他一直坐在椅子上。夜深了,守夜的人们听见老人喉咙里响起一阵痰声,未及人们做出反应,老人就歪倒在亡妻的灵床下面了。这时就听见堂屋里自鸣钟“当当当”连着响了起来,人们一看,正是夜里 12 点!正如他宣布的那样,那矮个子的老人心想事成,陪着妻子一起去了。如果不是人们亲眼看见,谁会相信这样的事情?但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对生死相守的老人确有其人,他们是我的邻居,死于20 世纪 70 年代末的同一天。那座老自鸣钟后来就定
19、格在 12 点,犹如上了锈一样,任人们怎么拨转就是一动也不动。这个故事叙述起来就这么简单,不知道你怎么看,我一直认为这是我一生能说的最动人的爱情故事。(节选自现代青年2011 年 03 期)题目:小说结尾说老人夜里 12 点陪着老妻去了,那座老自鸣钟后来就定格在 12 点不再转动了。有人说这个情节太过离奇,不符合常理,应该删掉。你认为这个结尾是否应该删掉?请结合全文谈谈自己的看法。答案:不应该删掉。这个结尾看似离奇,但从小说的写作看,又是合理的。结尾的这个情节恰是小说的高潮,那矮小的老人在和孙子的对话中就已经明确了死志,结尾这个情节就有了震撼人心的效果。突出了老人视爱情重于生命的形象,“你看外
20、婆临死不肯闭眼,她丢不下我,我也丢不下她。我要陪着你外婆哩”。这个情节恰好体现了这是“我一生能说的最动人的爱情故事”,凸显了小说“生死相依的爱情永存”这一主题。(答“应该删掉”也可。要求条理清晰,能够自圆其说。)题型二 人物形象类探究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的中心,是探究的重点。人物形象探究题是以人物形象特征及人物形象塑造艺术为探究点的。近年考向调研考题一览命题分析2015全国卷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2014辽宁卷数学天才为什么赢得爱情又为什么失去爱情?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你从这个人物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20
21、12全国卷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探究人物形象型”主要还有以下考查形式:请简要分析人物的艺术价值,对你有何启示?作者塑造形象,其社会意义是什么?探究人物性格的特征(如人性弱点)、命运成因。小说中哪一个是主要人物,哪一个是次要人物?为什么?探究人物性格、人物命运给人的启示。(1)题干中有“探究”“分析”字样;(2)出现“人物”“性格”“形象”等字样;(3)题中有“性格弱点”“人格魅力”“人格启示”如此等等字样。答题技巧学习人物形象探究“五角度”角度一:情节的角度。情节就是人物性格的成长史,探究人物形象与情节密不可分。角度二:人物自身的角度。看看
22、是否符合人物自身的性格逻辑。角度三:主题的角度。主题主要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体现出来的。角度四:环境的角度。即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看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角度五:真实的角度。考虑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人物形象探究类试题的解题思路一、指向型所谓指向性,就是有所指,考查的人物形象、所属范围非常明确。1概括某人的形象特点。除非题目规定从哪段到哪段,一般来说都是从全文来概括人物特点,答题时要全面,勿漏要点,最好分点来答题。2简要分析某人的形象特点。一定要从事件的细节或描写中加以概括,答题模式:从事可以看出某人的特点。3某某人与某人不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说明。这种方式多从对比
23、、衬托的角度来写,通过某人对比(衬托)出某某人的特点。二、综合型所谓综合型,就是考查情节、环境、语言描写、主题等内容的时候,要涉及某人的人物形象。答题模式较复杂,应根据题目要求来答题。如 2011 年江苏卷 14 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满分作答实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956 年的债务铁 凝父亲临终的时候,托付给万宝山一件事:1956 年,父亲很肯定地回忆说,就是万宝山出生那年,他向老同事李玉泽借过钱。父亲说,好像就是你妈去医院生你,家里钱没凑够,我就找当时住对门的李玉泽借了五块钱。今年是 2009 年吧,五十三年了。六娃,无论如何,你要亲手
24、替我把钱还上。父亲见他点了头,吃力地撑起身子,从枕头底下抽出一个皱皱巴巴的牛皮纸信封托在手掌上说,五块钱按定期存款五十三年算利息,咱就按 1956 年的定期利息算吧,我记得是百分之五,加起来是 58 块左右。这一阵我天天计算这五块钱的利息,大概不会错。万宝山将轻而薄的信封叠了个对折塞进衣兜,他无心核对信封里那连本带息的钱数,都五十三年了,多一分少一厘的真那么重要吗?这时,已经躺上枕头的父亲突然又奋力抬起身子,冲他的六娃张开了两条胳膊。那像是一种乞望,好比儿童对大人撒娇时要大人抱抱。或者那也是一种对托付之事的再次确认:我们爷儿俩抱了,你才算真的答应了我。父亲顽强地张着胳膊,白发蓬乱,眼球浑黄,面
25、目黧黑,四肢枯瘦,宛若一只凄风中的大鸟,干脆更像是大鸟的标本,万宝山想。他微微弯下身子,小心地抱了一下父亲。几天后,父亲去世了。万宝山很想尽快完成父亲的嘱托。倒不是因为那五块钱的债务,而是父亲在病床上那奋力张开胳膊的姿势。正是那病鸟般的姿势提醒着他,他不愿意父亲死前的那个瞬间总在脑子里盘旋。但万宝山执行父亲的遗嘱一直拖到秋天。万宝山成人之后在一所中等卫生学校当水暖工,他的小家经济收支大致平衡,偶尔略有盈余,可万宝山出门也要算成本。秋天学校在国庆节后分批组织教职工去北京参观,这才给了万宝山当面向李玉泽还钱的机会。出门之前,万宝山才认真想到了债主李玉泽。其实他并不记得李玉泽,有关李玉泽一家,万宝山
26、都是从大哥那里听说。在大哥印象里,李玉泽家总是比他们家吃得好。后来李玉泽调到北京去了,那一年,万宝山还不到三岁。父亲的借钱典故随着李玉泽一家的离开渐渐告一段落,他的另一种习性凸显出来,他吝啬。或者换句好听的话,他极端地节约。他嘱咐上街买菜的母亲说,你买茄子,是买一个大的呢还是买两个小的?依我看你要买一个大的。为什么?两个小的会多出一个茄盖儿,占分量。在家里他身体力行,带头喝隔夜的已经馊了的菜汤,吃过期的药片,不许点 15 瓦以上的灯泡。他还锯煤把一整块蜂窝煤拦腰锯成两块,说这样分两次添煤烧得更透。家中的米、面、油更要上锁。万宝山印象里,他和哥哥姐姐们从来没有放开肚子吃过饭。三十几年过去了,万家
27、的孩子都已长大,就仿佛他们共同被父亲的吝啬吓怕了,他们心照不宣地拒绝再和父亲近距离地生活。他无事可做,干脆就独自承担了买菜的任务。说他买菜不如说那是捡菜,每天下午市场快要收摊他才前往,他坦然捡拾着菜贩们遗弃的菜帮、菜叶,院子里的老邻居们为此嘲笑他,他们说,老万什么时候捡到一块肉就好了,也改善生活做一顿红烧肉给我们看看。父亲说改善生活还用得着捡肉啊,我今天就改善。邻居们问他怎么改善,父亲自豪地说,他准备做一份红烧芹菜。众人笑起来,父亲却不觉得这是玩笑。吝啬在他,已不是生活所迫,那就像是他人生的一个信仰,或者生命的一个动力,简直须臾不可离开。吝啬在他,也没有什么不光彩,能够做到尽最大可能地不花钱,
28、那才叫光彩。这的确,的确和借钱不还不同,这是一个人给自己找乐儿,碍着谁啦。2009 年秋日的这个早上,万宝山坐在去往北京的城际列车上,衣兜里装着父亲嘱他要还的钱。他不吃一口零食,不喝一口需要花钱的水。车厢里的售货车来来回回在他眼前过了几趟,同车厢的老师们把售货车上那些食品袋扒拉来扒拉去的,他则看得淡然。他只是忽然想到,自己这习性是不是父亲的影响呢?火车进站,北京到了。万宝山借用副校长的手机,按照父亲厂里老同事提供的号码给李玉泽打了电话。他挂掉电话,在鸟巢乘地铁 10 号线,顺利找到了李玉泽的住址,一个名叫绿水庄园的地方。原来这是一片别墅。保安引万宝山进了大门,热心地指给他去往 A8 座的路径。
29、他看见了桥下的池水,水中的睡莲,环绕水池的大片草坪,喷泉,木椅,一些树种珍贵的树们。他看见了一幢屋顶覆盖着铁灰色龟背形油粘瓦的红房子,一大片修剪整齐的毛茸茸的草坪由房脚处伸展开来,形成一个足有上千平方米的庭院。一个五岁左右、留着分头的小男孩跺着脚正冲他的母亲大叫:我不喝法国的“依云”,我不喝法国的“依云”,我要刚才那种 26 块钱一瓶的“无量藏泉”,26 块钱一瓶的矿泉水本打算进院的万宝山,站在 A8 的木栅栏之外背过身去,一阵莫名地瑟缩。夕阳西下,几个仰着脸放风筝的孩子引起了他的注意。一只红嘴的黑鹰展着双翅飞得最高,威风凛凛地俯视着大地。有一个形象忽然在万宝山脑子里复活了:病床上的父亲张开胳
30、膊对他的那个乞望,凄风中的大鸟样的乞望。他脚步均匀地再一次朝着 A8 走去。(选自上海文学2010 年第 5 期,有删改)题目:小说中的父亲身上,既有吝啬这一特点,也有临终还债这一闪光点,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满分要领(想一想,学会思维得满分)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题干已明确本题考查对主人公“性格特点”的考查。第二步:定描写角度思考角度联系文本找答案从情节看人物性格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找出相关情节;从人物言行看性格听其言,观其行概括人物性格;从侧面描写看人物侧面描写对人物的性格的烘托作用;从人物之间的关系看性格文中人物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与内容。答案 观点一:吝啬中展现父
31、亲生活的艰辛与性格的不屈。父亲的吝啬首先是出于生活的无奈,是为生活所迫;父亲的吝啬并没有过多损害别人的利益,他不以损人利己为前提;父亲的吝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节俭,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浪费之风日益高涨的现代社会,仍需要提倡节俭的风尚。观点二:穷人对道德的坚守可以促使社会的反思。拮据一辈子,穷苦一辈子的父亲,临终前牢记在心的是还债,这令人由衷地感动;父亲临终的警醒,也揭示出弃恶从善什么时候都不嫌晚;现代社会贫富的鲜明对比,会让人的价值观崩溃了:还有必要还给人家吗?坚守道德底线在当今的现代社会中是何等的需要啊!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晚 秋埃格林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
32、下了脚步。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瓦萨卡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两个身材娇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的香水的芳香。这样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敢奢望过。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和孤儿院长大的玛妮克结了婚。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一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甚至连在床上也是一肚子怨气,所以他越来越不愿碰她的身体了。想到这儿,瓦萨卡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
33、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伤痛,后来又生育了一个女儿。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尽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 X 光片和治疗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工作,对他来说,时间非常紧迫,每一分钟都很重要!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可要治好疝气也得一大笔钱哪!又是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来,一种像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的脑袋。这片开满黄色的小花、撒着一片片树荫的草地让瓦萨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他们家住在市中心,后来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他们只得到了一点点少得可怜的补偿金。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才在
34、邻近市郊的一个地方落下了脚,生活也随之落到了贫困线之下。瓦萨卡低低地骂了一句。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复读生梅鲁日。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了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轻轻地碰了一下瓦萨卡,侧着身子从沿着人行道停着的两辆汽车间穿了过去,急着过马路。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女人一眼:她也来自另一个世界。于是瓦萨卡马上就把目光移到了别处。突然他被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和令人恐怖的尖叫声吓了一哆嗦。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的女人一动不动地躺在了一辆大客车的车轮下。第一个从汽车驾驶室跳出来的是已经吓得半死了的司机,随后乘客们也慌慌张张地从车上走了下来。有一个姑娘第一个跑到
35、了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亮闪闪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快来人啊!快来人啊!”瓦萨卡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看在了眼里,他愤愤地叹息了一声:“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就在左边,离他只有一二十米远。瓦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好像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这个小包最有可能就是那个受伤的女人的。现在众人正要把那个女人抬起来。瓦萨卡的注意力现在已经不能集中了。他要留意那个女人,又要留意这个包。这时候救护车开过来了,车上下来几个穿白大褂的救护人员,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拉走了
36、。出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黑的血迹。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扣和装饰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小包真漂亮,肯定价格不菲!它就这么神奇地被抛到了瓦萨卡的眼前,离他只有一二十步远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他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他刚走了两步,马上又停住了:他心怦怦跳地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同时,他又忍不住朝那个小包的方向看了一眼,结果他惊恐地发现,一个体态臃肿、手里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快速地倒着两条腿,像跳舞似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去,一把捡起小包,然后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依旧迈着跳舞似的脚步朝着一个小花园的方向走去了。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这简直就是当着他的面把他
37、偷光了!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卸重负。“我鬼迷心窍了,”他心烦意乱地嘟囔了一句,“真是鬼迷心窍了”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他信步在街上走着,孤身一人,漫无目的。只是当他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从前的老同学梅鲁日正在建的那个小独楼的工地上时,他才明白,其实他的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题目: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答案:(示例一)瓦萨卡不会将这个包据为己有。因为:(1)尽管自己也得
38、了病,他首先想到的是妻子,这瓦萨卡虽然贫穷,但是他有一颗善良的心。(2)当他看到那个偷盗耳环的女人时,他愤愤地骂。这表明了他的正义与正直。(3)他经受诱惑时的犹豫其实也是他内心的斗争的反映,哪怕没有中年男子的介入,他拿到皮包后也会幡然悔悟。示例二:瓦萨卡会将绿包据为己有。(1)他生活处在最艰难的境地。急需一笔钱给他妻子和自己看病。毕竟身体是第一位的。失去了健康,也就无法真正地维持生计。(2)他觉得与这个女人是两个世界的人,也觉得她的钱财来得容易。他不会对一个富有的人产生怜悯。(3)从他的一系列心情可以看出,他对小包的占有是相当动心的,尽管有犹豫,但那也是暂时的。题型三 表达技巧探究技巧、特色类
39、探究试题的探究点往往不局限在艺术手法的某一方面,如情节艺术、人物形象塑造艺术、谋篇布局艺术,而是将目光放在小说的整体构思和布局上,它涉及小说写作技巧的方方面面,如情节线索、表现手法、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主题及其象征意蕴等。艺术特点类探究题往往从文本的某一艺术特色切入,要求探究其使用意图或表达效果。如可探究情节或艺术手法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可探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甚至可探究叙事风格对小说内容的表达作用。因此,对于这类题,要以“鉴赏表达技巧”题为基础,在包括小说情节、人物、构思、手法、环境、主题风格、背景、读者在内的艺术领域内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或深或广的探究,探究时应把“特色”与“效果”紧密联
40、系起来。近年考向调研考题一览命题分析2018全国卷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2014湖北高考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2012江苏高考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探究表达技巧型”主要还有以下考查形式:有人认为本文运用了的手法,你的看法呢?小说主要写了件事,没有太多的曲折,对小说内容的表现是否打折扣?请作探究。本文在整体构思上别具一格,请就线索和叙述方式谈谈你的认识。本文采用了的写法,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写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
41、的看法。(1)题干中一般有“写法”“手法”“形式”等字样;(2)题干中一般还有“探究”“探讨”“你的看法”“你的认识”等字样。答题技巧学习一、探究原则(1)以鉴赏表达技巧为基础,立足于文本全局,形成对技巧运用效果、特色风格的判断,表达出探究观点。(2)从文学规律出发,抓住小说三要素和文学风格、读者阅读后效果分条陈述。(3)充分联系文本内容具体分析,不可架空。(4)分清探究性质,有的是要求深度发掘,有的是要求横向发掘。二、解答艺术特点类探究题三步走第一步:通知识,打基础因为艺术特点类探究应以“艺术技巧”为基础,所以应先掌握艺术技巧的几种题型: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
42、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欲抑先扬、先抑后扬、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明确各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和作用;结构方式:单线(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线索)、网状等;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用词丰富而多样)?第二步:审题干关键词,明确题型,找到探究方向。第三步:把艺术技巧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结合起来,从“特色”与“效果”两方面组织答案。满分作答实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事故之后韩少功有个村子的两个后生惨遭大祸。一个电工,一个帮手,架设电线的时
43、候,不知为什么突然“啊呀”一声,双双倒在水田里,水淋淋的身体抽搐不已。有人怀疑他们违章操作,有人怀疑另有第三者肇事,比方说在配电间贸然合闸。到最后,几乎所有人一口咬定了供电公司:施工前缺少培训,施工时没有监督,材料质量也可疑总之供电公司应对死人负责。当时公司总经理把汽车停在村口,不打算进村了。村民将汽车团团围住,七手八脚地要连车带人抬到惨兮兮的灵堂前去。如果不是村干部及时赶来,人们的扁担和锄头还要砸在车上。总经理只是不想惹麻烦,但不合人情的躲闪犯了众怒。也许正是这一点使形势全面恶化,使他陷入了有口难辩的泥潭。人们异口同声地要求供电公司对事故负责,相干和不相干的恶语一齐砸过来。加上死者的亲属在场
44、号啕大哭,人见人怜,人见人悲,妇人们泣声纷起,急得总经理满头大汗,钻地无缝,插翅难飞,捐出了 200元还不够,向所有人赔笑脸还不够,最后只得答应承担责任,一咬牙,给两家各赔 12 万。到了这一步,乡长才出现,连声说自己来迟了,来迟了。劝退了几个吵闹的后生,然后接总经理去吃饭,算是压惊和联谊。我知道这件事的时候,灵堂里的调解已经完成。但这算什么调解?在全面推行法制建设的今天,这一结果出人意料。乡长对我说:“是不是有人肇事,这不难查,但是查出来又如何呢?他赔得出二十多万吗?赔不出。查来查去的结果,不但要毁掉两家人,还要毁掉第三家,你说是不是?”“但事实究竟是事实”我支吾着。“事实是,现在的三家都有
45、了活路,有什么不好?”“那供电公司是不是有点太”“你是说冤枉?是有点儿,但他们放点儿血,不过是九牛一毛,更不过是酒楼里少埋了几次单,麻将桌上少点了几个炮儿。你还不知道他们?”我无话可说。我以前只知道法制的重要,但眼下不得不承认,法外有法,非法法也。村民们心目中自有一套更为重要的潜规则。这种规则在后果与动机之间更关注动机,比如考虑到肇事者并无恶意,因此须从轻发落;在死者与生者之间更关切生者,比如考虑到两家遗孤都要活人,那么补偿就比查案更重要。他们还恨供电公司赚得太多,太容易,太霸气,这次切不可放过。这一切算计如果不是颠倒黑白,至少也是颠倒主次,活脱脱造出了一个假案。但村民们认为此事办得天理昭昭无
46、可置疑,他们不约而同不假思索地胡言乱语,乡村干部也不约而同不假思索地两面三刀,反正是要逼供电公司掏“银子”。我不大能接受这种胡来和恶搞,但三个贫困家庭(受害者两家加肇事者一家)由此免了灭顶之灾,在没有工伤保险的情况下能继续生活,又不能不说是各种结果中最让人心安的结果。我能说什么呢。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村民们对结局十分满意。有人说:“他们死得好啊!你想想看,一没有吃药,二没有打针,三没有动刀子,什么苦都没有吃,就像一觉睡过去了。这种死法哪里去找?”另一个说:“哪里死了呢?明明还活着啊!老人还由他们养,妻子还由他们养,连娃崽的学费也还是由他们出,只是家里少了一个影子。没关系的,同外出打工差不多。”还
47、有一个更是无限憧憬:“我下次一定给供电公司打工去!上吊也要挑棵大树不是?跳河也要选条大河不是?”东一句,西一句,事情就真的这样过去了。(选自中外期刊文萃,有删改)题目:从情节的发展上看,故事到“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村民们对结局十分满意”时就已经结束了,但作者又写了四段文字。试就作者这样写的意图作一些探究。解析:就情节发展看,没有后四段文字,故事本身仍然是完整的,也能给人以较深的启示。但有了这四段文字,我们发现,作者把笔触伸向了国民精神的深层,把“事故”典型化、普遍化、社会化、灵魂化了。答案:(1)这四段文字可以看成是故事的尾声,同时也是对小说主题的深化,对全篇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2)如果说在对
48、“事故”本身的处理中村民们出卖了淳朴是出于某种“无奈”,那么村民们对“事故”结局的羡慕心理则完全是出于灵魂的猥琐,是一个沉痛的民族悲剧。(3)神圣的法律,终为所谓的“乡规民约”甚至是“心照不宣”所替代。“真的这样过去了”表达了作者对民族病态心理的无奈和痛心。(言之成理即可)应用体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在柏林美奥莱尔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卡嚓切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
49、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加思考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1本文只有短短的三百多个字,可以说作者在情节设置及文字的选取上真正达到了惜墨如金。请你探究小说这一高超的艺术特征。答:_ 答案:(1)高超的艺术
50、概括力。创造性地运用空白叙述,战争及老兵家的悲惨遭遇都被其推到故事背面,语言有张力。(2)情节处理匠心独运。整篇小说没有具体的情节,只一个横截面,悲剧都在车厢里呈现;结尾出乎意料又震撼人心。(3)人物刻画极具功力。勾画寥寥却将人物的性格凸出。隐忍的老兵,疯了的老妇人,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善良的老头,每个人物都跃然纸上。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蓑 衣张 炜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遗留在田埂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
51、,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小格往一边看了看,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达子蹲下来,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小格干脆仰起了脸,看着笑吟
52、吟的达子。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他咕哝着。“下吧!”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的说道。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小格的心里一热。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达子笑了笑,走开了。停了一会儿,天真的下雨了。田野里的
53、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也跑回家了。她回到田里来时,披了一件蓑衣。这件蓑衣很旧了,可是还能遮雨。别人都穿了塑料雨衣,戴了斗笠。那雨衣有蓝的、红的,还有淡黄的,迷茫的雨雾里望去,多么好看啊。邻地的达子穿得更高级一点:军用雨衣。小格有些不好意思了。她蹲在田埂上做活,一低头就能看见蓑衣襟上粗粗的草绳儿结。她在心里恨起自己来:怎么就穿了它来!可是她心里明明知道:家里没有雨衣,只有一把塑料雨伞达子向这边望着,好长时间也没动一下。他看到千万条雨丝洒向她的蓑衣,蓑衣的毛儿拄着,在雨丝中轻轻弹动着。有时候小格站起来,那球成一团的蓑衣立刻放展开来,似一件草做的漂亮的披风。蓑衣毛儿又多又规整,都朝
54、一个方向斜着她在田埂上走着,像个穿着斗篷的将军,挺拔而洒脱。他禁不住喊了一声:“小格”小格重新蹲下去,像是逮一个蚂蚱,身子向前一伏一伏的。达子好像看到她那被蓑衣遮住一边的脸庞变得通红通红,就像石榴花的颜色。天暗下来,雨也变得小多了。田野里的人们开始收工了。小格将草叶捆到一起,提起来往回走去。田头小路上的人很多,各种雨衣摩擦着,发出声音。人们高声地谈笑着,议论庄稼,也议论人。小格默默地往前走去,一次也没有回头。可是有几个老头子谈论起她的蓑衣了:“蓑衣这东西好!我过去夜里看秋、雨天排涝,都穿蓑衣!蓑衣比塑料雨衣可好,它又能遮雨又能当草荐子铺,穿到身上人也暖和。”“哎哎,一时一兴,自从兴了塑料雨衣这
55、洋玩意儿,蓑衣你贵贱也买不着了蓑衣好!蓑衣好!”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来到了自己的田里。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一样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小格知道这是达子的小拖拉机耕的。她问:“达子,你一夜都守在这地里吗?”“一夜刚好耕完。”“啊达子!”小格想:这土地要让我一个人用锹翻,不知要多少天呢!她心里感激达子,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她很想说,雇拖拉机的钱两家一起拿吧!但她就是说不出口。她怕达子笑话她小气,达子有钱呢雇拖拉机这点钱,在他看来算不了一回事。她在靠近他的地边上做着活儿。达子忙了一会儿,伸着懒腰走过来。她注意地瞥了瞥他的鞋子:老鹰上沾了稀
56、泥。他说:“趁着土湿,今天就把种播上吧嘿嘿!明天地里就没活儿了,真棒!”小格问:“没活了再做什么?”“驾上我的轻骑!”小格不作声了。“你做什么?”“我”小格轻轻咳了一声,“不做什么。”“你编蓑衣吧!”小格恼恨地看了他一眼。达子的脸有些红,微皱着眉头说:“我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真的!你没听老人们说到处买不到蓑衣吗?你编吧,会赚钱的,芦青河湾那儿一片一片蓑衣草”“哼,鬼主意”小格将身子转向一边。达子失望地看了她一眼,接着嘴角挂上了一丝笑容:“你不懂信息明白了吗?明年我准备好好研究一下 信息”小格笑了。夜晚,月亮很早就升起来了。小格在里屋坐了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露水滴落的声音,就走了出来。大地朦朦胧胧
57、,一片白色。她觉得心上不知怎么热乎乎的,很想往远处走一走走着走着,她的脚步急了起来;再后来她听到河水的声音了。她来到芦青河湾了。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啊!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她在心里说。1984 年 11 月(选自张炜中短篇小说年编采树鳔,有删改)2画线处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答:_ 解析:本小题已经点明画线句所用的修辞手法,要求对比喻和对比手法进行赏析。“耕过耙过的土地”是本体,“整齐的头发”是喻体,这一比喻形象地表现出土地的平整。土地的平整和达子头发的蓬乱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达子整夜劳作的艰辛。答案:
58、把耕耙过的平整的土地比作梳理后整齐的头发,形象地写出了达子的耐心与细心。将耕耙后土地的平整与达子头发的蓬乱进行对比,鲜明地表现出达子劳作的辛苦。题型四 标题艺术类探究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选择标题作为探究点是命题者的偏爱。常见的探究方式有三种:一是侧重标题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无论是哪种,都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或就一个角度谈深谈透,或多角度多层次切入。对于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近年考向调研考题一览命题分析20
59、16全国卷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2016全国卷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2013山东卷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探究标题型”主要还有以下考查形式:标题有什么含义,请探究。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这篇小说的题目改成“”好不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小说题为“”,但写别的文字多,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1)试题中直接出现“题目”“标题”“以为题”字样;(2)题目中出现“寓意”“好处”“妙处”等等字样;(3)题目中出现“进行探
60、究”“谈谈你的看法”等等字样。答题技巧学习一、标题意蕴类探究七注意(1)是否一语双关,关注其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2)能否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情感。(3)是不是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是否与文中的语句或语段相呼应。(4)是不是交代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氛围;是不是简洁、醒目、形象、生动、富有诗意。(5)是不是设置悬念,引人入胜。(6)是不是体现作者的构思。(7)是不是突出人物形象的某种个性化特征,等等。二、标题作用探究题的六个思考角度1环境角度交代时间、地点等,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2情节角度设置悬念
61、,贯串始终,是结构严谨的线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衔接照应。3形象角度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4主题角度寄托情感、突出(揭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5自身的表达特点的角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6读者角度给读者带来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三、标题意蕴探究题的三个步骤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比如:双关、比喻、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第三步:分析标题的深层义深层义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答题规范:理解标题的内涵: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简析标题的作
62、用:;。(若是对比或互换类题目,要注意多角度对比,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言之有理即可。)满分作答实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战 争美迈尔尼1941 年 9 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我是格罗斯文诺 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哦,我想是。”我忙插嘴。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
63、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 20 多分钟。“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 8829 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
64、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哈罗?”“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 45 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密,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 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 36 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 18 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
65、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 12 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
66、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 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我放下了话筒。(沈东子译,有删改)题目: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
67、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满分要领(想一想,学会思维得满分)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题干已明确本题考查对小说“大题目”的理解的考查。第二步:定描写角度思考角度联系文本找答案 从情节的角度看标题设置悬念处;是否线索;是否推动情节;衔接照应怎样。从人物的角度看标题是否突出人物性格;从主题的角度看标题是否寄托情感,突出(揭示)主题;从表达的角度看标题是否运用了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从读者的角度看标题是否给读者带来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本题属于题目效果类探究,允许考生进行个性化理解。无论合适与否,其解答都要注意以下几点:题干中“小故事”“战争”的内涵及其联系,也就是弄清情节的来龙去
68、脉、题目与情节的关系;其次,题目与人物和主题的关系;题目与创作效果、与读者的关系。答案:观点一:合适。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观点二:不合适。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锄李 锐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
69、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六安爷?”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
70、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
71、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哪!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
72、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
73、,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
74、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有删改)题目: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_ 解析:这是一篇散文化小说,情节并不明显,所写人物也只有一个,所写内容主要是六安爷最后一次锄地,与土地告别的情景,于是,作为标题的“锄”也就具有了深刻含义。在文中主要是“锄”的象征意义,要从六安爷的人生经历、生活方式、对土地的态度与情感等角度来分析。答案: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锄作为一
75、种劳动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题型五 情感意蕴与主题探究主题意蕴类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内容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它不是要求直接概括主题,而是挖掘主题的丰富性或深刻性。它可以分为思想意蕴探究和情感意蕴探究两种。所谓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给读者的思考认识和启示。所谓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说白了,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等。它与“思想意蕴”不是一回事,虽说有时在具体题目中有相通之处,但思想意蕴重在思想性、认识性,而情感意蕴重在作者的倾向性,即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小说的思
76、想、情感意蕴都是附着在小说的具体形象之中的,探究时要善于抓住小说中不同的人、事、物,分析探究附着在它们身上的意蕴。近年考向调研考题一览命题分析2014重庆高考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予探讨。2013重庆高考作者对贝尔蒂和霍夫曼持何态度?你怎样看待文中所涉及的风度与尊严?2012福建高考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探究主题型”常见的还有以下考查形式:结合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这篇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请结合文
77、本简要探究作品蕴含的情感。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1)题干中有“意图”“意蕴”“情感”“道理”等字样;(2)题干还有“探讨”“探析”“谈谈你的看法”等暗示。答题技巧学习作品意蕴探究题侧重的是小说内容、主旨层面的探究,往往会涉及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因此,要善于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多角度探究。尤其要学会从情节或人物等角度进行探究。如小说形象分人物形象、物象两类,而人物形象又分主要人物形象和次要人物形象。不同的人物形象,同一人物形象的不同表现等等,都是探究可以切入的角度。另外,在探究小说思想意蕴时,要学会把文本中呈现出来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
78、这样就可以获得更宽广的普遍适用的思想意蕴。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即探究的切入角度。小说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探究可以从人物形象、环境氛围、语言表达、情节(细节)描写、主题情感等等多个方面进行。1.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小说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最重要的载体。进行探究时,要对人物及人物群体(甚至还包括动物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精神特质、民族性格、人性内涵等等进行深入挖掘。2.情节(细节)描写 透过小说的故事情节(细节),探究某种民族精神、人性精神、人生态度等等。3.环境氛围透过小说的环境描写,探究自然景象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79、、精神象征,理解对自然的尊重、敬畏。4.语言表达透过小说中人物语言或画龙点睛性的议论抒情语言,探究其深刻内涵、思想意义、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对自我的反思审视等等。5.主题情感把握文本的主题(上述几个方面都离不开文本主题,有时探究的就是主题),探究题目所涉及的民族感情、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人性认识、人文精神等等。6.时代背景探究小说的时代意义。二、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考试说明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包含两个方面:1.小说写作的社会意图弘扬某种精神,针砭某种时弊等等。考生要对作者及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注意看注释),重在对作品影响加以分析。2.
80、小说写作的设计意图结构艺术,情节(细节)设计,标题拟定等等。重在对文章的线索、结构、艺术手法及其创作效果进行探究。不管是哪种探究,都要对文本有深刻的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有整体的把握。三、探究类题目“四明确”1明确任务,即审明探究任务,把握探究的方向。探究题题干表述有区别,注意审清题干。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请结合进行探究”;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等。2明确观点,即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考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根据题目要求,能够提出有探究意味的观点。3明确结构,即结合文本或文本
81、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一般采用“述”和“评”相结合的形式。4明确文本意识,即贴近文本,尊重文本。强调个性阅读,并不是脱离文本而随意地天马行空,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应该是紧扣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阐明自己的见解。任何个性阅读都不能够脱离文本,观点来自文本,论据同样不能离开文本。四、解题基本思路(1)从小说的标题入手分析概括。有的小说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2)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概括。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分析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的变化,进而揭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3)从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
82、征和典型环境上把握主题。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到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4)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主题,即知人论世。(5)根据作者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的感情色彩分析主题。答题基本格式:亮出自己的见解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观点进行分解式的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总分式)或:亮出自己的见解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观点进行分解式的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照应总结,强化论述的观点。(总分总式)满分作答实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双琴祭梁晓声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那位老制琴师呢,他
83、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棵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载里,不但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一直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我想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
84、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来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悔,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于是他们幸运地接受了赠予。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不久,就有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种种说法。而寂寞的传媒则一口咬
85、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最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但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演奏天赋。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有机会相见。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见到”过对方。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的信上有泪痕一样。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心里竟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想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那时,另一个正在舞台上
86、演出。他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弦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有同情就有憎恨,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愕中悟到什么,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他那一把琴被换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祥之物。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而号哭(选自2011 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题目: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满分要领(想一想,学会思维得满分)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题干明确点出了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第二步:
87、定思考角度思考角度联系文本找答案 可从琴、演奏家、世人、社会等角度挖掘和思考,透过文学性的语言,发掘作者隐含在句里行间的深层含义。从题目看,有“祭”字,含有惋惜、哀悼之意;从内容看,同情、悲悯、哀叹。答案:惋惜双琴一毁一废;同情两位演奏家一死一疯;哀叹美好的事物被世人的“古怪心理”埋灭;悲悯世人毁坏了美好事物而始终不自知。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城市上空的鸡鸣墨 村任老贵身穿睡衣再一次走向了阳台,极度的兴奋已让他一夜未眠。夜的清凉抚摸着任老贵绷紧的神经,他支棱着一双耳朵,努力捕捉夜空里即将出现的蛛丝马迹。这个秘密,是他们之间的约定,他不能失约。他要在第一时间迎接那一刻的到来。夜还
88、黑,风还凉,任老贵手扶栏杆,打量着这个已生活了几十年,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女儿移民美国后,老伴也去世了,偌大的房间里只剩下他一个孤老头子,他愈发怀念儿时乡下的日子。乡下老家有鸡鸣犬吠,有绿油油的庄稼、清冽的河水,他的父老乡亲们活在那片泥土上,死后,又葬在那片泥土下。可城市没有,城市只有浮躁的车流人流。城市迎合人的身体,生活舒适,却死无葬身之地,死了,烧了,灰飞烟灭,小小的骨灰盒,被随便摆放在一个清冷的地方,像货架上等待出售的货物一样。一想到这些,恐惧就像潮水一样席卷了任老贵,使他喘不上气来。任老贵辞退保姆,只身回到了老家。老家已没有什么亲人,只有一个当了村支书的远房侄孙接纳了任老贵。侄孙一家待
89、他很好,任老贵却感到陌生,只住了一夜,就坚持要走。整个村子,原始散漫的房屋踪迹皆无,清一色的两层红砖白顶小洋楼,一座座一排排整齐划一,像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一样。弯曲随意的村中土路,被宽阔的水泥路取而代之,笔直得像一把利剑,穿村而过,生生把村子劈成了两半。村子里,不见一只鸡,也不见一只鸭,还有大腹便便的猪,窜来窜去的狗。一打听,竟是全被赶到村外集体圈养了。怎么可以这样呢?没有了鸡鸣,还能是农村么?任老贵表示着自己的愤慨。侄孙笑了,现代化新农村的标准之一就是要人畜分居哩。任老贵听不到他想听的鸡鸣犬吠。整个村子,白天,满耳朵只有人声;夜晚,只有电视声。任老贵的精神几近崩溃,他身心疲惫地回到了城市,把侄
90、孙送给他的两只芦花大公鸡,虔心敬意地养在了阳台上。每天天不亮,那此起彼伏雄壮高亢的鸡鸣声把任老贵带到了人间天堂。可任老贵怎么也想不到,鸡鸣声打扰了邻居们的清梦,鸡粪味熏歪了邻居们的嘴脸。邻居们怨声载道横眉冷对。更要命的是,那天他忘了关鸡笼门,解放了的两只芦花大公鸡,飞到了楼下的草坪里,又刨又叨,草坪上一片狼藉。得意忘形的两只芦花大公鸡,还轮番攻击了一位手里拿着零食的小孩,把孩子的奶奶吓得哇哇大叫。邻居们把任老贵和他的鸡告到了小区物业管理处。物业管理负责人警告任老贵,咱是全市模范小区,曾三令五申严禁养鸡养鸭!今天你要不把它们处理掉,后果自负!任老贵嘴上答应着,趁夜深人静,却将两只芦花大公鸡转移到
91、了楼顶。任老贵蹲在鸡笼前,鸡啊,听话啊,你们可不能再顽皮了,这儿安全,我每隔两天,会在半夜里给你们送来水和食物。放心吧,这里是 12 楼楼顶,平时没人上来,明天一早你们该怎么唱就怎么唱吧。任老贵手扶窗栏,活动了几下酸困的双腿。突然,高空中传来了“喔喔喔”的鸡鸣声。随着一唱一和嘹亮的鸡鸣,整个城市醒来了。那蹦跳的音符,像极了乡下老家绿草尖儿上随风摇晃的露珠儿。任老贵闭上了双眼,激动地流下了两行热泪。“哪里还有鸡叫?天哪,让领导发现了,咱这月的工资就全完了!哦,它在那儿,鸡叫声在楼顶上!快抓住它!”一个粗暴的声音高叫着。任老贵浑身一个激灵。他跌跌撞撞地冲入电梯,12 楼到了,他气喘吁吁地顺着嵌入墙
92、体的钢筋竖梯,爬上了楼顶。任老贵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楼顶上冒出了一胖一瘦两个保安,胖保安正在疯狂地踩踏着已塌了架的鸡笼,一只芦花大公鸡已死于非命,鲜血把鸡笼都染红了。而瘦保安,像一条猎狗,拼命追逐着另一只嘎嘎惊叫疲于奔命的公鸡。鸡毛纷飞。任老贵笨拙地阻挡着,他想救回自己的鸡。无路可逃的大公鸡飞上了楼顶半米多高的护栏。瘦保安临门一脚,大公鸡一声惨叫,头朝下脚朝上,像一支离弦之箭,向楼下飞去!“我的鸡呀!”任老贵大叫一声,飞身向前。救鸡心切的他来不及刹住奔跑的速度,在一胖一瘦两个保安的惊呼声中,整个身子便飞离了护栏。坠落的过程中,任老贵忽然感到一阵轻松,身子像一根鸡毛,在空中飘起来,飘起来了。飘飞
93、的过程中任老贵又听到了雄壮高亢的鸡鸣声。任老贵幸福地笑了。(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题目:关于小说中任老贵最后的结局,有人认为体现了人性的弱点,有人则强调控诉了社会的弊病。你同意哪种说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具体理由。解析:小说的结构安排正是为了体现主旨,所以考生首先要把结尾的结构安排中的特殊之处提取出来,如为一只鸡而坠楼身亡的结局,还有“幸福的笑”这样的细节。然后要结合小说情节中主人公的经历,选取一种观点具体分析。答案:观点一:体现人性的弱点。任老贵不能适应也不愿意适应现代生活;他在城市感到生活的孤独和身后的恐惧而回到农村,而在农村又不能理解人畜分居的现代生活方式又不得不回到城市,在城市因养鸡影响了小区居民的正常生活,结尾任老贵因救鸡心切失足坠楼;任老贵的一连串人生经历以及最终的结局体现了他与现实的格格不入和不愿融入现代生活的人性弱点,最终被现实抛弃。观点二:控诉了社会的弊病。过度的城市化使城市充满喧嚣,人的精神没有安顿之所;城市的发展使人远离自然田园乐趣;子女远离造成了老人的晚年孤独;居住环境的狭小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矛盾,缺乏宽容与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