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104 ,大小:2.88MB ,
资源ID:606359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0635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文言文阅读(第五节) .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文言文阅读(第五节) .ppt

1、第五节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例(2015 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3 题。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

2、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武王曰:“善哉!”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

3、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天津古籍出版社。有删改)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 专:独掌B敢问其目目:条目C军皆定次,将乃就舍次:次序D白刃始合合:交锋【答案讲评】C(本题通过一词多义设误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A.“斧钺之威”代指军事大权,据此推断“专”为“独掌”,正确。B.上文说“将有三礼”,是说将领

4、有三种法度,显然“目”是“条目”之意。C.“次”结合下一句“将乃就舍”,联想初中课文陈涉世家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一句中的“次”,推断出“次”是“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即临时驻扎”之意。D.“合”是动词,主语是“白刃”,即兵器,指代军队,解释为“交锋”,正确。)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答案讲评】A(本题考查则、为、之、乃四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A.“则”,均为连词,就。B.“为”,第一个为介词,相当于“给”“替”;第二个为动词,给予。C.“之”,第一个为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为定语后置的标志。D.“乃”,均为副词,第一个意为“才”;第二个意为“于是,就”

5、。)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答案讲评】C(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的关键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首先,通读这句话,了解大意。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的虚词“乃”“以”前面要断开。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本句是说将领接受任命后,国君命令太史占卜,举行斋戒、颁授斧钺

6、等活动,需要弄清楚一共是几件事,然后将不同的事之间断开即可。)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D本文通过武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答案讲评】B(本题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B 项表述不当。原文中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

7、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这样才能临敌作战,专心一意。因此,智谋之士都愿意为他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意为他殊死战斗。原文是因果关系,B 项变成了并列关系。)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译文:_(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译文:_【答案讲评】(1)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2)士兵们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啊。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查点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判断句。(1

8、)“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代表国家。“一”,全、都、一概。“不臣”,不肯臣服。“愿”,动词,希望。“应”,动词,应对,引申为征讨、讨伐。(2)“也”表判断。“审”,清楚。附:参考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任命将帅的方法(仪式)是怎样的?”太公回答道:“凡是国家遭遇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在偏殿上召见主将,向他下达诏令说: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主将已经接受命令,国君就命令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钻炙龟甲,占卜吉日,向将帅颁授斧钺。(到了吉日)国君进入太庙门,面向西站立;主将随之进入太庙门,面向北站立。国君亲自拿着钺的上部,把钺柄交给主将,宣告:从

9、此军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物,全由将军裁决。又拿着斧柄,授予主将斧刃,宣告:自此军中下至于深渊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裁决。见到敌人虚弱就前进,见到敌人强大就停止。不要认为我军众多就轻敌,不要认为任务重大就以死相拼,不要因为身份尊贵就轻视他人,不要凭着一己之见就违背众人意愿,不要认为能言善辩就是正确的。“主将已经接受任命,参拜并向国君报告说:我听说国事不可受外部的干预,军队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遥控指挥;臣子有异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疑虑重重,意志不坚定就不能迎敌应战。我既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获胜不敢活着回来,希望您也垂示一句赐予我行使权力的话。国君如果不答应我的要求,我不敢接受担任主将的任命。国君应

10、允之后,主将就辞别国君率军出征。从此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全部听命于主将,临敌作战,专心一意。这样,就能使智谋之士都愿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殊死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驰,兵未交锋而敌人就已降服。取胜于国外,建功于朝廷,将吏得到晋升,士卒获得奖赏,百姓欢欣鼓舞,主将没有祸殃。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武王说:“说得好啊!”武王问太公说:“我想要使三军将士,攻城的时候争先恐后地攀登,野外作战时争先恐后地冲锋,该怎样做呢?”太公说:“将领有三种法度。”武王问:“请说说它的具体条目好吗?”太公说:“作为将领,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下雨不张伞篷,这叫作礼将。将领不

11、以身作则,就无法了解士兵的冷暖。在通过险阻要塞,遇到泥泞道路时,将领必须要先下来步行,这叫作力将。将领不身体力行,就无法了解士兵的劳苦。士兵都驻扎安定了,将领才就寝;饭菜都做熟了,将领才吃饭;士兵不举火照明,将领也不举火照明,这叫作止欲将。将领不亲自抑制欲望,就无法了解士兵的饥饱。将领和士兵共担冷暖、劳苦、饥饱,因此三军士兵,听到擂鼓声就兴奋,听到鸣金声就恼怒。城墙高大,护城河很深,乱箭和垒石纷纷落下,士兵依然争先恐后地攀登;进行野战时,两军刚一接触,士兵就争先恐后地冲锋。士兵们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啊。”考纲在线阅读浅易

12、的古代诗文。2理解 B(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简要解读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一直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点。从2002 年开始,文言文段落或句子的翻译已成为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而且逐渐由客观题发展为主观题。多年来,高考翻译题均要求考生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确实难以直译的情况下才酌情采用意译。要求将原文逐字逐句落实到译文中去,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尽可能保持一致。高考文言文翻译主观题考查的固然是对全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来让考生翻译,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采分

13、点。这些关键词语和语法现象主要包括:带有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等现象的实词,重要虚词;涉及判断、被动、宾语前置、成分省略、词类活用等现象的句子。这就意味着我们应在这些方面下功夫,掌握中学阶段所学过的文言基础知识,熟悉教材,以达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同时,文言文翻译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以直译为主,把句意理解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考查。考生复习时,应适当动笔,提高表达的准确性。一、例谈“直译”和“意译”的方法(一)直译1换即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例,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

14、文言文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氓)例,“总角”,男女幼童的头发扎成两个髻如羊角,是幼儿的特定称谓。翻译时要将“总角”换成“幼儿”。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例,“既望”为农历每月十六。翻译时就应换成现代的说法。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例,“六合”,本来是“指上下和东南西北四方”,但翻译时要更换为“整个天下”。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贾谊过秦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第、两例,“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

15、为“边防”。“庙堂”本指“庙宇”,这里比喻“朝廷”,应该替换。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弱冠”等。2补即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单音实词增补成双音实词。因古人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翻译时,用与文言词语相同或相近的现代汉语词语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补成双音节词。如: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司马迁史记鸿门宴)译: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置在座位上。例,“受”“璧”“置”“坐”,分别应

16、译为“接受”“玉璧”“放置”“座位”。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2010 年高考湖南卷)译: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了。例,“据”“易”就可以分别译成“据守”“容易”。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陶渊明桃花源记)译: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例,“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并补充为“妻子儿女”。从弟穆亦有美誉,欲陵折,陶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2012 年高考辽宁卷)译: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折服周,周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例,“美”“誉”“折”“宗”“附”都要补为双音节词,译为“美好”“声誉”“折服”“尊崇”“依附”。(2)增补主语、谓语、

17、宾语、介词或分句。文言文中常常承前、蒙后省略句子成分,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来。如:问之,(耻学者)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韩愈师说)例,这里“则曰”的前面,承前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补出。根据上下文,这里省略的应是“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以(之)为轮。(荀子劝学)例,这里介词“以”的后面省略了宾语,翻译时应该补上。即“以(之)为轮”。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的情况十分普遍,要结合前后文分析,看省略的宾语指代的是什么,在翻译时补出。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例,这个句子,根据前后文理解,应省略了一个分句,指的是“力足以至”的人却

18、没有至,所以“人讥己悔”。故在翻译时应补出“而不至”之类的分句。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例,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本例后一分句承前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一定要补译出来。沛公军(于)霸上。(司马迁史记鸿门宴)赐之(以)彘肩。(司马迁史记鸿门宴)例、,分别在“军”和“之”后省略了“于”和“以”。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翻译时根据具体情况补出。(3)数词后面增加有关的量词、分数的词语。古汉语中,多数情况下,数量、分数等表示的方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不用量词和表分数的词

19、语,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如表物量,可补“个”“只”“把”等,如表动量则补“次”“回”等。如: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例,“四”是数词,用在动词前面,要补出与动作有关的量词“次”。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李密陈情表)例,“九十有六”后添加量词“岁”,译为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九十六岁”。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到的地方,还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例,“十一”是分数,“十分之一”。3调即移位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古今不同,翻译时,应按现代的语法习惯调整。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短

20、语后置等。如:(1)主谓倒置主语后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如: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刘向晏子治东阿)译:你治理东阿是很好的啊!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译:你不聪明也太厉害了!以上两例都是主谓倒装句,“子之治东阿”“汝之不惠”是主语,“甚善矣”“甚矣”是谓语。翻译时应调整顺序,主语在前,谓语在后。(2)宾语前置有多种情况,都应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先说谓语或介词,再说宾语。最值得注意的是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的句子。翻译时按现代汉语的结构调整。助词“之”“是”不译。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译: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例,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按现代汉语的表达,

21、顺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前置,不译。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晋国有什么满足的?例,“何厌之有”,翻译时将“何厌”放到“有”的后面,即“有何厌”。“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前置,不译。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2012 年四川卷)译: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例,翻译时要将代词宾语“奚”放到动词“以”的后面,译为“拿什么”。(3)定语后置借“之”和“者”使定语后置,常用“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结构。翻译时调整顺序。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例,“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

22、利之爪牙,强之筋骨”。翻译时把“利”放到中心词“爪牙”的前面。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找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没找到。例,“可使报秦”是修饰“人”的,即“可使报秦之人”。翻译时把定语“可使报秦”放到中心词“人”的前面。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苏轼赤壁赋)译: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合着节拍应和。例,“有吹洞箫者”修饰“客”,翻译时把“有吹洞箫者”放到中心词“客”的前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均可用“之”作助词,容易混淆。区别的办法是:宾语前置的“之”前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宾语),“之”后是动词(谓语);定语后置的“之”的前面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中心词),但“之

23、”的后面一定是形容词或能充当定语的词或词组。二者结构如下:宾语前置句:句读(名词,作宾语)之不知(动词),惑之不解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名词,中心词)之利(形容词),筋骨之强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4)介宾短语后置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非常普遍,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从它们所处的位置来讲,叫补语。但从内容上讲,它们有时作状语。翻译时要提到动词前面。如: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译:不受时俗限制(影响),向我学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译:比田里的农夫还多。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译: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也可译为: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私见张良,具告

24、以事。译:项伯暗地里会见张良,把事情全部告诉了他。在上面的例、例、例中,“于时”“于余”“于南亩”“以事”翻译时就一定要放到动词“拘”“学”“多”“告”前作状语,但有时,有些短语可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也可以不调,仍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如例。(5)文言文中,用于修饰动词的数词,有时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常常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有时在文言文中,数词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而现代汉语则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译:良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例,句中“一”译为“一次”,“十”译为“十天”并放到“跃”

25、和“驾”的后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译: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罐。例,句中“一”译为“一下”,并放到谓语“击”的后面。以上两例中,例如果按原文的顺序翻译为“良马一跳”。例译为“替赵王一敲瓦罐”,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应该在数词后加上量词,并放到谓语之后。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苏洵六国论)译: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败了它。例,“再”译为“两次”,并放到谓语“击”的前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译: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来暗示项王。例,“三”译为“再三”,并放到谓语“举”的前面。以上两例中,例如果按原文的顺序翻译为“攻

26、打赵国再次”,例译为“举起暗示项王再三”,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应放在谓语之前。4留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如: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天,临川王安石记下此文。例,“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贾谊过秦论)译: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些人沟通他们的意见。例,“齐明、周最”等均为人名,应该保留。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7、)译:褒禅山也称它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又葬在这里。例,“褒禅山”“华山”为地名,“唐”为朝代名,“慧褒”为人名,翻译时要保留。5删即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翻译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例,“之”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在意义,故翻译时应略去。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例,“作息”为偏义复词,义偏向“作”,故“息”应该不译。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

28、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例,“其”是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苏洵六国论)例,“夫”是句首发语助词,表示要发议论,无实在意义,舍去不译。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桃花源记)例,“仿佛”与“若”同义,翻译时只取一个词,译为“好像”“仿佛”。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例,“噫”“吁”“嚱”均为表感叹的语气助词,翻译时只要译一个就可以了,故可译为“啊”。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例,为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的语序为“有何陋”,“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置于谓语之前,无实在意义,故不译。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例,“也”是句中表舒缓语

29、气的助词,无实在意义,故不译。(二)意译对使用互文、对举、比喻、借代、婉辞、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宜用意译。1互文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略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合并而完整达意,不可直译。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译: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将“秦”“汉”两个作主语的朝代名词放到一起。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译:主人客人下马上船。例,如果我们译出的句子是这样:主人下马,客人上船。主人没有上船,如何“移船相近邀相见”?所以,要把同为主语的“主人”“客”,同为谓语的“下马”“在船”分别放到一起,再进行翻译。以下几例类推。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宫赋)译:燕、赵

30、、韩、魏、齐、楚聚敛收藏的珠宝、珍奇、精品。通五经,贯六艺。(范晔张衡传)译:贯通五经六艺。这些句子的意义不全,要重新组合,相互补充,意译出正确的意思。组合时,把同一成分放到一起,再翻译。2对举我们了解“对举”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可以利用它来推求实词的词义,也可以用它来推求虚词的词义;可以由简单的词推求难以理解的词,还可以由学过的词推求未曾见过的词。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李密陈情表)例,根据“无”的意义,可以推想相应位置上的“鲜”也是“没有”的意思。全句可译为“既没有伯伯叔叔,也没有兄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序)例,据“兴国”与“亡身”意义相反,可推出“逸豫

31、”的词义应与“忧劳”相反。全句可译为“忧虑操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必然的道理”。3比喻比喻修辞在翻译时要译出其比喻的意义。金城千里。(贾谊过秦论)译:坚固的城防方圆一千多里。例,“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所以意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译:天下人像云一样地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地应和着他,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地跟随着他。例,“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4借代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

32、传)译:我认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的交往呢?例,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翻译时应该译出借代的本体。“布衣”指平民百姓身上穿的粗布衣服,也就代这些穿粗布衣服的人,译为“平民百姓”“百姓”。类似的还有“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或剑,“万钟”代高官厚禄等。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例,“丝竹”,本来是指丝线和竹子,这里用来指代用丝线和竹子制成的弦乐器和管乐器,又因这些乐器能奏出音乐,故代音乐。又如“杏坛”代“教育界”,“朱门”代“富贵人家”,“社稷”代“国家”,“干戈”代“战争”,“桑梓”代“故乡”,“祝融”代“火灾”,“纨袴”代“富家不肖子”,

33、“明眸皓齿”代“美人”,“笔墨”代“文章”,“而立”代“三十岁”,“杜康”代“酒”,“丹青”代“史册”,“钟鼎”“山林”代“在朝”“在野”等。5婉辞委婉,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译:生下我才六个月,慈祥的父亲就去世了。例,“见背”是古人避讳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死、去世”的意思。我们翻译时就应该把它译出来。6用典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译: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例,“结草”是化用古代报恩的传说。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

34、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使恩人取胜。所以应翻译为“报恩”。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元嘉年间,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草率出兵,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仓皇失措。例,“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封狼居胥”是一个典故,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大败匈奴,追到狼居胥山,封山而还。所以应翻译为“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译: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例,引用列子汤问中的典故,俞伯牙弹琴,钟子期能听出他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遂成知音。二、文言固

35、定格式的翻译文言固定格式大致可分成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1表示疑问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如: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何所?(所的是什么?)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奈何?(怎么办?为什么?)如: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如: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之死)孰与?(与相比,哪个?)如: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安乎?(怎么呢?)如: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传)2表示反问何(也)哉?

36、(怎么能呢?)如: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何为?(干什么呢?)如:何辞为?(鸿门宴)何之有?(有什么呢?)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顾哉?独哉?(难道吗?)如: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如: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刺秦王)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兰亭集序)安哉(乎)?(哪里呢?)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不亦乎?(不是吗?)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3表示感叹何其也!(怎么那么啊!)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37、伶官传序)直(恃)耳!(只不过罢了!)如: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寡人之于国也)一何(多么啊!)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可谓哉!(可说是啊!)如: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伶官传序)4表示揣度其欤?(恐怕吧?)(兼表反问)如:其可怪也欤?(师说)庶几欤?(或许吧?)如:吾王庶几无疾病欤?(孟子二章)无乃乎(欤)?(恐怕吧?)如:无乃后乎?(勾践灭吴)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得无乎?(莫非吧?)如: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5表示选择其,其也(邪)?(是呢,还是呢?)如: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欤(耶、乎),抑欤(耶、乎)?(是,还是

38、?)如: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祭十二郎文)6其他唯犹(唯独还)如:唯昭质其犹未亏。(离骚)载载(一边一边,表并列)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归去来兮辞)(一)范纯仁字尧夫,始出仕,知襄城县。县有牧地,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牧地初不隶县,主者怒曰:“天子宿卫,令敢尔邪?”白其事于上,劾治甚急。纯仁言:“养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诏释之,且听牧地隶县。后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赈贷。僚属请奏而须报,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遣使按视。会秋大稔,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二

39、)邹与鲁哄。(邹)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设题角度:用“保留法”翻译下列句子1范纯仁字尧夫,始出仕,知襄城县。译文:_【答案讲评】范纯仁字尧夫,才出来做官时,出任襄城县知县。(专用名词保留。关键词:出仕,知。)设题角度:用“替换法”翻译下列句子2天子宿卫,令敢尔邪?译文:_【答案讲评】这是

40、皇帝的宫廷值宿护卫,你一个县令怎么敢如此?(判断句。关键词:令,尔。)3白其事于上,劾治甚急。译文:_【答案讲评】(他)把这事向皇上禀报,要求立即予以审理治罪。(关键词:白,于,劾治。)4僚属请奏而须报,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译文:_【答案讲评】下属官员请求先上奏朝廷并且等待批复,范纯仁说:“等到有批复时就来不及了,我会独自承担这个责任。”(关键词:须,报,及,当。)设题角度:用“增删法”翻译下列句子5养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译文:_【答案讲评】供养军队(的钱物)是由田税所供给的,如果听任(他们)糟蹋百姓的农田而不许追究,(那么)税钱从哪里来呢?(关键词:若

41、使,暴,安。注意括号内补充的内容。)设题角度:注意文言文特殊句式6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译文:_【答案讲评】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关键词:有司。宾语前置,“莫之死”即“莫死之”,“之”代长官。)7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译文:_【答案讲评】然而您的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官员们没有一个人(向您)报告(这些情况),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关键词:充,慢,残。省略句,要注意补充括号内的内容。)设题角度:注意文言文固定结构8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译文:_【答案讲评】

42、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怎么办才好呢?(关键词:诛,胜,疾。文言文固定结构,“如之何”。)设题角度:注意词类活用现象9会秋大稔,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译文:_【答案讲评】正遇上秋季大丰收,百姓高兴地说:“您确实是救活了我们,我们怎么忍心连累您呢?”关键词:稔,活(使活),累(形容词作动词,连累)。10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译文:_【答案讲评】您不要责怪他们了。(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牺牲了。关键词:尤,斯,亲(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死(为死)。附:参考译文(一)范纯仁字尧夫,才出来做官

43、时,出任襄城县知县。县里有一处牧场,卫士在那里牧马,马践踏了百姓的庄稼,范纯仁抓捕了一个卫士处以杖刑。这牧场本来不隶属于县里,管理牧场的官员发怒说:“这是皇帝的宫廷值宿护卫,你一个县令怎么敢如此?”就把这事向皇上禀报,要求立即予以审理治罪。范纯仁说:“供养军队(的钱物)是由田税所出,如果听任(他们)糟蹋百姓的农田而不许追究,(那么)税钱从哪里来呢?”(皇上)下诏释放了他,并且允许把牧场交由县里管理。后来他出任庆州知州。当时秦中一带正遭饥荒,他自行决定打开常平仓放粮赈济灾民。下属官员请求先上奏朝廷并且等待批复,范纯仁说:“等到有批复时就来不及了,我会独自承担这个责任。”有人指责他保全救活的灾民数

44、字不符合实际,皇上下诏派使臣来查办。正遇上秋季大丰收,百姓高兴地说:“您确实是救活了我们,我们怎么忍心连累您呢?”昼夜不停地争着送粮归还他。等到使臣到来时,常平仓的粮食已经没有亏欠了。(二)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辗转饿死在荒山沟里,壮年人逃往四方,都快上千人了;然而您的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官员们没有一个向您报告(这些情况),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曾子说过:警惕啊,警惕啊!你做

45、出的事,后果会反加到你身上。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您不要责怪他们了。(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牺牲了。”1文言文翻译应注意六个采分点高考文言文翻译,命题者总是选择一些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来考查考生。要关注以下六个采分点:(1)句子大意。要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准确翻译,确保句子通顺完整,译出句子的大意。(2)重要实词。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等词语,翻译时要联系全文,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推敲。(3)重要虚词。考试大纲 18 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复习中应当注意它们的用法。(4)词类活用。

46、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活用词的词性及词义。(5)固定结构。古代汉语中有些不同词性的词,经常连用或配合使用,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格式,翻译时要注意这些“习惯句式”。(6)特殊句式。在翻译时,要注意一些特殊句子。如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被动句要译出被动的关系,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2运用“文言翻译歌诀”帮助做题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对照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1古文翻译可以有两种考查方式:一种是将文

47、句翻译出来让考生做出判断,另一种是让考生直接翻译句子。以后一种为主要考查形式。2015 年 15 套试卷中仅北京卷将文句翻译出来让考生做出判断,其余 14套都属于直接翻译。分值将保持在 710 分。可见,近几年这一考点还将会是考查重点。2命题者在设计题目时,往往注重考查以下因素:一是成为理解句子关键或难点的若干常用实词,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为主;二是句中往往有词类活用现象;三是往往存在文言特殊句式;四是句子往往具有鲜明的语气特点;五是有时句子还会使用一些修辞手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时训练(8 个大题,选文言语段 8 段)第二十五课时模块一:翻译下列文言句子,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一)邓训,

48、字平叔,南阳新野人,大司徒禹第六子也。章和二年,(1)护羌校尉张纡诱诛烧当种羌迷吾等,由是诸羌大怒,谋欲报怨,朝廷忧之。公卿举训代纡为校尉。先是小月氏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皆勇健富强,每与羌战,常以少制多。时迷吾子迷唐,来至塞下,未敢攻训,先欲胁月氏胡。训拥卫稽故,令不得战。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训曰:“不然。(2)今张纡失信,众羌大动。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皆恩信不厚耳。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遂令开城及所居园门,悉驱群胡妻子内之,严兵守卫。羌掠无所得,又不敢逼诸胡,因即解去。由是湟中诸胡皆言:“(3)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

49、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训遂抚养其中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节选自后汉书邓训传)【注】烧当种羌迷吾:烧当种羌,当时的羌族部落名称。迷吾,部族首领。(1)译文:_(2)译文:_(3)译文:_【答案讲评】(1)护羌校尉张纡诱杀烧当种羌迷吾等人,因此羌人各部落都非常愤怒,谋划想报仇,朝廷很担心这件事。(2)现在张纡不讲信誉,羌人各部落大举行动。推究胡人各部落不能满意的原因,都是因为我们对他们的恩德和信誉不够丰厚。(3)汉朝常想让我们相互争斗,现在邓使君用恩德信誉来对待我们,开门收容我们的妻子儿女,我们这才能够与父母团聚。关键点:(1)诱诛,诱杀;由是,因此;谋,谋划;忧,担心。

50、(2)大动,大举行动;原,推究;所以,的原因;得意,满意。(3)斗,使争斗;“待我以恩信”,状语后置句,“以恩信待我”;内,通“纳”,接纳;“乃得父母”,省略句,才能够与父母(团聚)。附:参考译文 邓训,字平叔,南阳新野人,东汉官员大司徒邓禹第六子。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诱杀烧当种羌迷吾等人,因此羌人各部落都非常愤怒,谋划想报仇,朝廷很担心这件事。大臣们推荐邓训替代张纡为护羌校尉。此前小月氏胡人散居在塞内,能作战的二三千骑兵,都骁勇健壮,每次和羌人交战,常常能够以少胜多。当时迷吾的儿子迷唐,来到塞下,不敢攻打邓训,想先胁迫月氏胡人。邓训加以保护阻碍,使双方不能交战。谋士们都认为羌人、胡人互相攻

51、击,对汉朝有利,用夷人攻打夷人,不应该阻止他们交战。邓训说:“不对。现在张纡不讲信誉,羌人各部落大举行动。推究胡人各部落不能满意的原因,都是因为我们对他们的爱护和信誉不够。现在趁他们处境危急,用恩德来安抚他们,可能(或“希望”)会有用处。”于是下令打开城门以及他自己住处的园门,驱使所有的胡人的妻子儿女进来,派重兵守卫。羌人抢劫没有收获,又不敢逼近胡人各部落,于是就退兵离去。从此湟中的胡人都说:“汉朝常想让我们相互争斗,现在邓使君用恩德信誉来对待我们,开门收容我们的妻子儿女,我们这才得以与父母团聚。”大家都高兴地叩着头说:“我们只听邓使君的命令。”于是邓训收养了他们中几百个勇敢的年轻人,把他们作

52、为随从。(二)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也。重荣有力,善骑射,为振武巡边指挥使。是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重荣愤然,以谓(1)“屈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数以此非诮高祖。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过镇,重荣侵辱之,拽剌言不逊,重荣怒,执拽剌;(2)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高祖患之,为之幸邺,报重荣曰:“前世与虏和亲,皆所以为天下计,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3)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

53、加怒于重荣。其冬,安从进反襄阳,重荣闻之,乃亦举兵。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高祖遣杜重威逆之。重荣以吐浑数百骑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斩首以献,高祖御楼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选自新五代史安重荣传,有删改)(1)译文:_(2)译文:_(3)译文:_【答案讲评】(1)让偌大的中原大国屈服来尊重蛮夷之邦,困厄凋敝的百姓,满足贪得无厌的欲望,这是晋国子孙万代的耻辱啊!(2)又写信送给朝廷大臣、四方藩镇长官,都说契丹可以攻取。(3)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安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安重荣同时受损。(关键点:(1)屈,使屈服;以,来;敝,凋敝、疲惫。(2)遗,送给

54、;四方藩镇,四方藩镇长官;以为言,说。(3)利,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幸,庆幸;两敝,两方同时受损。)附:参考译文 安重荣,小字铁胡,是朔州人。安重荣孔武有力,擅长骑马射箭,担任振武巡边指挥使。当时,晋高祖和契丹结为父子关系,契丹十分骄横,晋高祖侍奉他更加恭敬,安重荣非常愤怒,说“让偌大的中原大国屈服来尊重蛮夷之邦,困厄凋敝的百姓,满足贪得无厌的欲望,这是晋国子孙万代的耻辱”。安重荣多次凭这件事非难讥诮晋高祖。天福六年夏天,契丹使者拽剌经过镇州,安重荣侵辱他,拽剌出言不逊,安重荣大怒,拘捕了拽剌。又写信送给朝廷大臣、四方藩镇长官,都说契丹可以攻取。晋高祖以之为患,因为这件事幸临邺地,告知安重荣:

55、“前朝与虏和亲的做法,都是为国家考虑,现今我用天下来臣服契丹,你凭一个镇州来对抗他,只能是自取其辱。”安重荣认为晋国不能把他怎么样,反叛的意愿便决定了。安重荣虽拿契丹作借口,但暗中派人同幽州节度使刘晞相勾结。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安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安重荣同时受损,想趁机窥伺中原,所以不再加怒于安重荣。这年冬天,安从进在襄阳谋反,安重荣听说这件事,于是也举兵谋反。这年,镇州大旱,又逢蝗灾,安重荣聚集几万饥民,驱赶着奔向邺地,声言入朝朝见。晋高祖派杜重威迎击他。安重荣凭吐浑几百骑兵防守牙城,杜重威派人擒拿他,斩了他的头颅来进献高祖,晋高祖在御楼接受安重荣的左耳,命令给他的头颅涂上

56、漆,并送到契丹去。(三)辙闻之,物之所受于天者异,则其自处必高,自处既高,则必趯然有所不合于世俗。盖猛虎处于深山,向风长鸣,则百兽震恐而不敢出。松柏生于高冈,散柯布叶而草木为之不殖。非吾则尔拒,而尔则不吾抗也。(1)故夫才不同则无朋,而势远绝则失众;才高者身之累也,势异者众之弃也。昔者伯夷、叔齐已尝试之矣,与其乡人立,以其冠之不正也,舍而去之。夫以其冠之不正也,舍之而去,则天下无乃无可与共处者耶?举天下而无可与共处,则是其势岂可以久也?(2)苟其势不可以久,则吾无乃亦将病之,与其病而后反也,不若其素与之为善也。伯夷、叔齐惟其往而不反,是以为天下之弃人也。以伯夷之不吾屑而弃伯夷者,是固天下之罪矣

57、。(3)而以吾之洁清而不屑天下,是伯夷亦有过耳。(1)译文:_(2)译文:_(3)译文:_【答案讲评】(1)因此,才情不一样就没有同类,势相疏远隔绝就会脱离众人。(2)如果这种势头不能长久,那么我恐怕也将对这种势孤表示担忧,与其等到势孤之后再去改变,不如现在就用一颗平常心与别人相处。(3)但是只顾及自己的高洁而不屑与众人为伍,这样伯夷也有过错啊。关键点:(1)才,才情、才干;朋,类、同类;失,联系语境可译为“脱离”。(2)苟,如果;无乃,比较委婉地表示对某一事或问题的估计或看法,可译为“恐怕、只怕”;第一个“之”,代词,代“其势不可以久”;反,改变。(3)而,转折连词,但是;以,动词,认为,语

58、境中译为“顾及”为妥(译为连词“因为”亦可);是,代词,这样。附:参考译文 我听说,秉受上天的特殊恩赐的事物,他自持会比周围高洁;由于自持比别人高,就一定会超然而有不合乎世俗标准的地方。猛虎生活在深山中,对着风长啸,百兽吓得不敢出来。松柏长在高冈上,枝叶茂盛,草木因而不能繁衍。不是和自己是一类的人你就拒绝,但是你却不拒绝我。因此,才情不一样就没有同类,势相疏远隔绝就会脱离众人。才高累身,势高被众人抛弃。从前的伯夷、叔齐已经这样试过了,与那乡下人站在一起,乡下人帽子戴得歪斜,他们便离开。只是因为帽子不正,就转身离开,那么天下恐怕没有能和他一起相处的人吧?全天下的人都不愿意和他共处,那他的势头怎么

59、能够长久呢?如果这种势头不能长久,那么我恐怕也将对这种势孤表示担忧,与其等到势孤之后再去改变,不如现在就用一颗平常心与别人相处。伯夷、叔齐正因为势孤却没有改变他们自己,所以成为被天下人所遗弃的人。因为伯夷与众人不一样而把伯夷抛弃,这本是天下人的不对,但是只顾及自己的高洁而不屑与众人为伍,这样伯夷也有过错啊。模块二:翻译下列含有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的句子(四)叔才纯孝人也,悱然感父母所以教己之笃,追四方才贤,学作文章,思显其身以及其亲。不数年,遂能裒然为材进士,复朋试于有司,(1)不幸复诎于不己知。(2)不予愚而从之游,(3)尝谓予言父母之思,而惭其邑人,不能归。(1)译文:_(2)译文:_(3)

60、译文:_【答案讲评】(1)不幸又由于(考官)不了解自己而落第。(2)他不认为我愚蠢,而同我交游。(3)曾经对我说起他父母(望子成龙)的想法,并认为在乡亲面前感到惭愧,所以不能回家。(第一句,宾语前置句,“不己知”,即“不知己”;“诎”,委屈,在这里指受了委屈,即落第。第二句,“不予愚”是宾语前置句,且“愚”是意动用法;“游”,交往。第三句,“惭”是意动用法,且“惭”后省略了“于”。)附:参考译文 胡叔才是个非常孝顺的人,为父母教导自己的诚心而感动,到处寻找有才能的人,向他们学习写文章,一心想让自己显达,让父母也跟着显耀。没几年,就优秀出众,有考中进士的才能,又与友人一同去参加考试,不幸又因(考

61、官)不了解自己而落第。他不因为我愚蠢而同我交游,曾经对我说起他父母望子成龙的想法,并说在乡亲面前感到不好意思,所以现在不能够回去。(五)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1)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即子产)也惑之。(2)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3)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1)译文:_(2)译文:_(3)译文:_【答案讲评】(1)您治理晋国,四邻诸侯没有听说您的美德,却听说您收很重的贡品。(2)我听说掌管国家事务的君子,不是担忧没有财物,

62、而是担忧没有美名。(3)有了根基就不致垮台,您不应当致力于这件事吗?(第 一 句,重 点 考 查 对 实 词 的 理 解,关 键 词 为“为”“令”“币”。第二句,“君子长国家者”是定语后置句,应为“长国家之君子”;“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是宾语前置句,应为“非患无贿,而难无令名”,贿,财物;难,通“戁”,恐惧,根据上句中的“患”可推测大意。第三句,“无亦是务乎”是宾语前置句,“是务”应为“务是”,译为“致力于这件事”。)附:参考译文 晋国范宣子执政,诸侯向晋国缴纳的贡品很重,郑国人深为这件事所苦。二月,郑简公到晋国去,子产托随行的子西带去一封信,将这事告诉范宣子,信上说:“您治理晋国,四

63、邻诸侯没有听说您的美德,却听说您收很重的贡品,我对此感到困惑。我听说掌管国家事务的君子,不是担忧没有财物,而是担忧没有美名。美名,它是传播德行的工具;德行,是国家的根基。有了根基就不会垮台,您不应当致力于这件事吗?有了美德就能与民同乐,天下百姓都快乐才能统治长久。”范宣子感到高兴,于是减轻了诸侯们的进贡。(六)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

64、天下之广乎?(1)若公私有储,虽遇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遂除田禁,悉以授民。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允谏曰:(2)“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3)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诚圣主所宜思量。”高宗纳之。(选自魏书,有删节)(1)译文:_(2)译文:_(3)译文:_【答案讲评

65、】(1)“如果官府和百姓都有储备,即使遇上荒年又有什么可担忧呢?”世祖认为他说得好,于是就解除了田禁,把(田地)都拿出来分给百姓。(2)从前太祖如果建造宫室,不趁着农闲时,是不建造的。(3)用古人的道理来推论,用今人的事实来证明,都是这种结果。这的确是圣明的君主应该考虑的。(第一句是省略句,“悉以授民”应为“悉以田授民”。第二句,重点考查对虚词的理解,关键词为“其”“所”“因”。第三句,“推之于古,验之于今”是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古推之,于今验之”,译为“用古人的道理来推论,用今人的事实来证明”。)附:参考译文 高允,字伯恭,渤海郡人。魏世祖召高允谈论刑法和政务,高允的话很合世祖的心意。于是世

66、祖问:“国家众多事务中,哪一件是首先应该做的?”当时国家常占据良田,而且京城中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很多,高允于是说:“我从小出身微贱,知道的只是种田,请允许我讲一讲农事。古人说,方圆一里地有田地三顷七十亩,方圆百里就有田三万七千顷。如果辛勤耕地,一亩就多收三斗,不勤劳,每亩就少收三斗。方圆百里一减一增,粮食就有二百二十二万斛之数,况且这么广大的天下呢?如果官府和百姓都有储备,即使遇上荒年又有什么可担忧呢?”世祖认为他说得好,于是就解除了田禁,把田地都拿出来分给百姓。给事中郭善明,性情奸诈,想表现自己的才能,就怂恿高宗大造宫室。高允劝谏说:“从前太祖如果建造宫室,不趁着农闲时,是不建造的。现在建国

67、已久,宫室已经齐备,永安前殿完全可以用来使各国朝见,西堂温室完全可以使皇上用来安居,紫楼上登高远望,完全可见远近之风景。如果要大力修建壮丽殿堂,应该慢慢来完成它,不可一时实现。计算一下,砍伐木材,运土石及各种杂工要二万人,又有人充当工匠,老人孩子送饭,总计要四万人,半年才能完成。古人有句话:“一个男人不种田,就有人受他的饥饿;一个女子不织布,就有人因她而受寒冷。况且几万人,那荒废损耗的数量,也就很多了。用古人的道理来推论,用今人的事实来证明,都是这种结果。这的确是圣明的君主应该考虑的。”高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七)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其声聱聱,声在橐中

68、。曰:“嘻!(1)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苏子叹曰:“(2)异哉,是鼠之黠也!(3)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4)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5)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乌在其为智也?”(1)译文:_(2)译文:_(3)译文:_(4)译文:_(5)译文:_【答案讲评】(1)这只老鼠被关起来因而不能离开啊。(2)这老鼠的狡猾真是不同寻常啊!(3)(老鼠)被关在箱子里,箱子坚硬,不能够打出洞来。(4)所

69、以(老鼠)在不能够咬的地方咬,用声音招致人来;在没有死的时候装死,用装死的假相求得逃脱。(5)役使世界上所有的东西然后主宰他们,却突然被一只老鼠所役使。(第一句,被动句,“见”表被动。第二句,主谓倒装句,翻译要调整句序。第三句,被动句,“闭”直接表被动,“穴”名词作动词用,“打洞”。第四句,以,介词,用;致,招致;形,表象、假相。第五句,役,利用、役使;卒,通“猝”,突然;见于,表被动。)附:参考译文 苏子在夜里坐着,有只老鼠在咬(东西)。苏子拍击床板,声音就停止了,停止了又响起来。(苏子)命令童子拿蜡烛照床下,有一个空的箱子,老鼠咬东西的声音从里面发出。童子说:“哈!这是一只被关起来不能离开

70、的老鼠。”(童子)打开箱子来看里面,空空的一无所有。(童子)举起蜡烛来搜索,箱子中有一只死老鼠,童子惊讶地说:“老鼠刚才是在咬的,怎么会突然死了呢?先前是什么声音,难道是鬼吗?”(童子)把箱子翻过来倒出老鼠,老鼠一落地就逃走了,就是再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苏子叹了口气说:“这老鼠的狡猾真是不同寻常啊!(老鼠)被关在箱子里,箱子是坚硬的,老鼠不能够钻透的。所以(老鼠)在不能够咬的地方咬,用声音招致人来;在没有死的时候装死,凭借装死的外表求得逃脱。我听说生物中没有比人更有智慧的了。(人)能驯化神龙、捉住蛟龙,能用龟壳占卜、狩猎麒麟,役使世界上所有的东西然后主宰他们,突然被一只老鼠所役使,人的智慧在哪

71、里呢?”(八)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1)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2)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具床褥炉灶居之。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愿自取之。”疑曰:“(3)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以归,(4)面发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及二子至,疑同发棺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半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5)

72、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1)译文:_(2)译文:_(3)译文:_(4)译文:_(5)译文:_【答案讲评】(1)人们认为他生命垂危,不肯收留他。(2)我不幸得了病,没有谁肯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我希望能借用您家的床让我住下来。(3)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本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4)李疑当着范景淳的面打开袋子,登记数目并封存起来作了标记。(5)人们因为这些事称赞李疑的名声,士大夫们都喜欢和李疑交往。(第一句,“殆”,意动用法,“舍”,作动词,收容、安置。第二句,“被”,遭遇;“假”,借。第三句,“恤”,救助;“尔”,这样;固定结构,“何以为”,译为“为什么呢”。第四句,“志

73、”,记录;“识”,作记号。第五句,“用”,因为;“多”,称赞。)附:参考译文 李疑因为崇尚道义闻名当时,特别喜欢危难时周济别人。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做官,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认为他生命垂危,不肯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家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我希望能借用您家的床让我住下来。”李疑答应了他,请他到家里坐下。打扫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住下。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袋子中有金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您去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本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呢!”范景淳说:“如果您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袋子,登记数目封存起来作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葬在城南聚宝山。拿出原来所封存的袋子,寄存在邻人家。李疑写信让范景淳的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和他们一同发丧,并从邻人家取出袋子,按原来登记的数目把钱归还给他们。范景淳的两个儿子拿其中的一半馈赠李疑,李疑推辞不接受,反而送给他们财物,让他们回去了。人们因为这些事称赞李疑的名声,士大夫们都喜欢和李疑交往。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