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169 ,大小:2.20MB ,
资源ID:606299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0629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ppt

1、点击进入相应模块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指导】本专题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历程,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点,分为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两个阶段,是高考的重要考点。纵观近几年历史高考题,单选题、材料解析题都有所涉及。本专题讲述了四个重点: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根据课程标准,考生应该重点把握以下问题:概括三大改造完成后至“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调

2、整,理解改革开放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刻把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生产发展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联系,深刻理解我国经济改革30周年的伟大历史进程及其历史意义,结合古今中外各国对外政策的变化,认识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大意义。同时将本专题有关知识与现在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宏观调控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屡遭列强入侵,民生凋敝,经济残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1.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用三年时间恢复了国民经济。在19531956 年间,中共中央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

3、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成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开端。2.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曲折和失误。中共八大对国内矛盾和当前主要任务作出了正确分析,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后来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更发生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浩劫的“文化大革命”。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后,改革的重点转入城市。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打开了

4、窗口。1992 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核心自查】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一五”计划: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 业。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 布局。(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2.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中共八大正确方针:内容:一是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二

5、是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2)“左”倾泛滥:表现:1958年开始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结果: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3)调整恢复:1960年冬提出“八字方针”。(4)“文化大革命”浩劫:实质:“左”倾错误发展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影响:国民经济基本瘫痪,面临崩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二、新时期的经济建设 1

6、.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2)内容: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3)意义: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2.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获得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2)国有企业改革:内容: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意义: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国有资产大幅增长,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7、。(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1992年十四大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1997年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意义: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过程: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1984 年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以后,闽东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8、的决定,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特点: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易错判断】1.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提示: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才基本建立起来。2.通过“一五”计划,新中国实现了工业化。()提示:“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没有实现工业化。3.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质上就是公私合营。()提示:国家对资本主义工

9、商业的改造实质上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的改造。4.中共八大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其确定的路 线未得到贯彻执行。()5.导致19591961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灾 害。()提示: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 济困难,其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的影响。6.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提示: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国家试图以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提高生 产效率,但它不符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因此它提高了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土地私有,家庭

10、联产承包责任制没 有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8.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是人类 社会现代化发展到相当程度的产物,与所有制、社会制度和意 识形态无关。()9.经济特区就是特别行政区。()提示:经济特区中“特”在于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 方法,经济特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 制度。10.从1986年起,中国正式申请加入关贸总协定,终于在2001年 12月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提示: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之一,中国从1986年起申请 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专题整合】热点考向一 关注“三农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典题训练1】(2012新

11、课标全国文综)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解析】选D。解题的关键是把材料信息与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经济建设情况相结合,正确分析此时期的阶段特征。20世纪50年代末,中美关系仍处于敌对状态,并没有发生“急剧变化”,故排除A项。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两国关系已趋于恶化,材料信

12、息高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故可排除B、C两项。从材料信息看,该评估认为“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而实际上,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混乱。因此,这一文件的判断与当时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深化拓展】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及启示 1.四次调整(注意当前农村改革的深化):续表 2.启示:生产关系的调整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手段;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续表【即时点评】“三农”问题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重视“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直是中国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2012年高考中,新课标地区有8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

13、题考查这一考点。复习时应注意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调整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等方面分析。【模块链接】热点考向二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探讨我国对外开放 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典题训练2】(2012福建文综)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 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 生计问题,厥惟教育。”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从

14、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 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 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 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 更伟大,更艰苦。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材料三 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材料四 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

15、现的原因。(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答案:(1)主张:教育救国。意义: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是进步的、爱国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此类救国主张无法实现。(2)背景: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内涵:解放全中国,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3)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50年代持续增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60年代

16、中期恢复。主要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原因: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建设经验,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4)关系:在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的成功的重要保障。【深化拓展】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遵循的原则及特点 1.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原则。平等互利原则。2.特点:全方位中有重点,即对所有国家开放,重点是西方发达国家。多层次中有先后,多方面中有选择,即对外

17、开放不仅是经济方面,而且涉及政治、文化等多方面,但多方面不等于来者不拒,而是有比较、有选择地开放。灵活性中有原则,即“谁也不得罪”,但“谁也不怕谁”。【即时点评】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时代大潮。中国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汇入世界经济潮流。对外开放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分析其形成的特点,进一步认识外向型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所具有的示范作用等。【中外关联】热点考向三 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典题训练3】(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

18、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 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解析】选A。纷纷下海经商说明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A项符合题意。B项说法“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而不是1992年,故排除B项;C项说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不是1992年,故排除C项;D项说法“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也已经开始了,不是1992年,故排除D项。【即时点评】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

19、灵魂,体制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创新。近三年高考中均在本知识点有命题出现,应重点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主线,理解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意义。【深化拓展】20世纪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三次重大调整 1.表现:俄国: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业的市场交流。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调节资本主义产销之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性,以达到缓解经济危机的目的。中国:克服计划经济的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社会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2.结局:俄国: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恢复,但到1927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斯大林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美国: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3.认识: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一、19491956年,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创造性举措及依据 1.经济方面:举措:成功地进行三大改造,完成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依据:a.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个体农民和小生产者都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b.民族资产阶级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并愿意同中国共产党合作。2.

21、政治方面:举措: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实行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依据:a.三大改造后,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b.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3.民族关系:举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依据:a.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国民政府实行民族压迫、歧视政策。b.少数民族地区落后。4.外交政策:举措: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友好往来,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依据:a.美国推行“冷战”政策遏制社会主义。b.新兴民族国家独立,中国打破外交孤立,寻求和平发展环境。【点拨反思】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

22、和新旧生产关系更替的依据;是否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是评判生产关系先进或落后的根本标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手段;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二、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1.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6年后,从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原因:a.照搬苏联模式。b.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c.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核心内容: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

23、复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一定成就。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制度。原因:党中央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对工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3.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

24、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点拨反思】社会主义探索失误的原因(1)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留的影响,民主法制观念淡薄。(2)急于改变我国落后状况的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严重脱节。(3)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4)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三、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被动开放的区别【点拨反思】首

25、选深圳等四个地区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1)靠近国际市场。深圳和珠海与香港、澳门毗邻。汕头和厦门也与港澳临近。厦门还面对着台湾。(2)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3)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海路通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运港口。(4)有广阔的经济腹地为依托。(5)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就在这里。一、选择题 1.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一书中指出:“从1953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这期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下面对“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表述不正确的是()A.生产资料公有制主导地位确立不

26、久,影响小 B.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生产效率十分低下 C.当时农村生产资料微薄、生产分散和规模狭小 D.当时我国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加快农业生产发展【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A项中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主体地位是改造后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因此答案为A项。2.(2012青岛二模)阅读下列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工业比重图,判断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A.列强侵略使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重工业获得一定程度发展 C.大炼钢铁使轻工业比重有所下降 D.有效政策使轻重工业比例趋于平衡【解析】选C。大炼钢铁是“大跃进”运动的主要特征,“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与图

27、片中的历史时间不符。3.(2012天津文综)右图介绍信 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通用粮票”“1963年”等信息可知当时中国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4.(2012临沂一模)新中国历史上有段时期各地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大办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幸福院等公共事业。把一切消费统统包起来,吃大锅饭”。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为着克服个体经济的落后性必须实行农业合作化”B.“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天等于20年的伟大时期”C.

28、“全面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D.“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特别是联产承包制”【解析】选B。从题干材料中的“大办公共食堂吃大锅饭”等信息可以判断,这是处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A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是对国民经济的调整,D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5.(2012鹰潭一模)19611963年我国大规模精简职工,减少城镇人口。19611962年两年我国共减少职工1 887万人,全国吃商品粮的城镇人口从1961年到1963年6月共减少2 800万人。关于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分析最合适的是()A.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导致城市粮食供应紧张 B.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 C.国民经济发展

29、严重受挫 D.险恶的国际环境迫使我们转移城市人口【解析】选B。由材料中的时间可知这时中国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的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减少对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投入,所以出现了城镇人口减少的现象。6.(2012上海模拟)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记者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周恩来所说的“错事”是指()A.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B.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私有制 C.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急于求成 D.将生产资料私有变为社会主义公有【解析】选C。材料中周恩来总理说的“过去15年”,应该

30、是从1949年开始到1964年。分析这一时间段内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失误,主要是在建设过程中急于求成,A、B、D三项都是正确的探索。7.(2012台州模拟)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B.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解析】选C。A项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和B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弊端,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项

31、虽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农业政策,给农民一定的实惠,但是不如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更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8.如图,我们从转折亲历中国 改革开放一书中可以了解改革开放 30多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变化是()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根本性突破 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质的变化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一,已经实现了民富国强 A.B.C.D.【解析】选D。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变化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根本性突破,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但生产资料所有制没有发生质变,并且

32、经济总量不是世界第一。9.(2012广东模拟)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下表中的表述,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解析】选C。A、B、D三项所列内容均含有很强的因果对应关系,排除;C项错误之处在于将原因与结果颠倒。10.有西方学者指出:“毛泽东的继承者发起了现代化运动,不仅采取了以前被视为修正主义的措施,而且还沿着这条修正主义的道路走得更远。”这些“措施”包括()部分恢复个体经营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努力改善外交环境 积极发展高新科技 A.B.C.D.【解析】选A。毛泽东的继承者指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回答问题时需注意这些“措施”以前被视为“修正主义

33、”,分析各选项,外交、科技措施可排除,本题选。11.(2012济宁二模)读1985-1998年各类经济成分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表(如下)(单位:),该表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国有经济迅速衰退 B.非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C.集体经济徘徊不前 D.国民经济的活力日趋增强【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经济体制改革,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B项与材料不符,A、C两项不符合实际。12.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如下)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材料 (1)1869年发昌机器厂

34、建立(2)1873年轮船招商局成立(3)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4)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 A.上海工业化一瞥 B.改革开放在上海 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D.上海,红色的摇篮【解析】选C。材料包括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内容,所以,C项中“现代化”一词表述最全面。故选C。【方法归纳】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 现代化也叫近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在中国,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13.(2012吉林模拟)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说:“经历了思想解放进程的

35、中国就像一个混血儿,也许这个孩子很快就会在吸取父母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长处之后,独立走出一条新路。”这种认识()A.站在西方中心主义立场 B.承认中国道路已经成功 C.肯定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D.站在全球化角度【解析】选C。材料体现奈斯比特判断中国即将走出一条新路,而这依赖于他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改革开放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运行的手段,故C项符合题意。14.(2012威海模拟)2012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正确抉择。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改革开放使中国在1997年基

36、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 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A.B.C.D.【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的时间是21世纪初,因此错误;均正确。15.有人把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划分为初步探索、制度创新和纵深推进三个阶段,其中19932003年被称为制度创新阶段。这里的“创新”具体是指()A.按劳分配制度的创新 B.管理模式的创新 C.所有制方面的创新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解析】选D。19781992年是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改革目标;19932003年被称为制度创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37、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2004年以后是纵深推进阶段,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的变化和资本市场的改革使我国的国企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二、非选择题 16.(2012盐城三模)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第二条 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第十条 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第三十条 土地改革完成后,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选自中华人

38、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材料二 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长期不变的,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也是长期不变的。包干到户这种形式,在一些生产队实行以后,经营方式起了变化,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社员承包的土地不准买卖,不准出租,不准转让,不准荒废,否则,集体有权收回前几年国家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并对收购政策作了一些必要的调整,农民从中得到很大好处。要教育农民顾全大局,保证按规定质量完成农副产品交售任务,支援工业、城市和出口,力争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中共中央1982年1月1日转发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材料三 每一次土地制度的变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 产生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胡元坤著

39、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研究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变 化。(2)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土地政策有何异同?(3)依据材料中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 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 左右)。【解析】第(1)题,提取材料中的信息“没收”“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等概括得出。第(2)题,材料二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从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等方面进行对比。第(3)题,材料三的着眼点是“影响”,再现所学知识表述成文。答案:(1)变化: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或国家所有。(2)相同:都有

40、土地使用权。不同:土地所有权不同(或材料一:农民土地私有;材料二:土地公有)。(3)17.(2012沈阳模拟)创新和调整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前,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材料二 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l7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

41、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实施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这三国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1)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中中国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的说法,请从经济政策的角度说明理由。(2)根据材料二,指出荷兰、英国、美国在经济体制创新方面的贡献。这些创新的共同特征、共同作用各是什么?(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经济体制

42、方面进行了哪些创新和调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第(1)题回答同意或者不同意,分别组织答案进行说明;第(2)题结合荷兰、英国、美国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表现,分析经济发展中不断创新和调整。第(3)题概括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等。答案:(1)答案1:同意。理由:抑商政策限制了工商业的发展;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答案2:不同意。理由:重农政策促进了农耕经济持续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2)贡献:荷兰建立起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英国推行自由贸易,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政府大力干预经济。共同特征:对市场经济进行

43、创新和发展。共同作用:建立起世界霸权,促进了人类文明的演进。(3)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股份制公司的出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真题备用】1.(2012浙江文综T19)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 D.大跃进时期【解析】选C。由“消灭

44、敌人”可知这是战争时期,由“鞍山钢铁厂”及生产的产品“副油箱”可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战争时期,因此选择C。2.(2012上海单科T29)右图 中的农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因为他即将()A.加入人民公社 B.分得土地 C.承包土地 D.加入合作社【解析】选B。图中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可知是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运动,此次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使农民分到土地。A、C、D三项中农民都没有获得土地所有权,不符合题意。3.(2012海南单科T24)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25%

45、,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解析】选A。B项是中美处于敌对,在新中国成立时就已经形成这种局面;C项,抗美援朝早已结束;D项,当时中日关系没有变化仍然处于敌对状态。当时重工业基础布置在东北有利于接受苏联的技术援助。故答案选A项。4.(2012海南单科T25)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A.减轻市场

46、供应压力 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解析】选A。本题考查三年困难时期,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抓住消费支出中商品性支出减少的原因。B项,材料中指的日常支出,体现不了铺张浪费;C项,当时是国民经济的调整时期,要缩减工业生产规模;D项不是直接目的。5.(2011江苏单科T11)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解析】选A。从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土地的用途、所有权以及规模都没有发生变化。6.(201

47、1北京文综T19)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A.1946、1949 B.1952、1956 C.1966、1976 D.1978、1982【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阅读表格、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从表格中信息可以得出:全民、集体所有制和公私合营所有制企业总产值上升,而私营和个体手工业的产值急剧下降,这正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时间应是过渡时期。7.(2011福建文综T19)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

48、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了()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解析】选B。从材料时间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可以判断出这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基本胜利,革命后建立的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都是主要成分,只能称新民主主义经济,故选B。A项旧民主主义时期是18401919年,与题目的时间不吻合。C项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以公有制为主,不符合题意,可排除。D项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只是指合作经济,可以排除。8.

49、(2011海南单科T2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解析】选C。上海、天津等地原来是轻工业比较先进的地区,但“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主要布局在东北和西部地区,全国这些地区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而原来较发达的上海、天津等地区逐渐在全国的工业比重中下降,所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故选C。A项明显错误,B项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与上海、天津等地区增长率低不能形成必然的因果关系。D项与题意无关。9.(2011广东文综T18)右图是某杂志的封

50、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解析】选A。B项,杂交水稻1973年培育成功;C项,中国人造卫星1970年上天;D项,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提出,时间都不符合,予以排除。1958年“大跃进”时期,瞎指挥盛行,浮夸风泛滥,故正确答案为A。10.(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T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倾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解析】选A

51、。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严重问题,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而调整的重点在农业,由此看出确保生产基本单位的稳定,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恢复经济。B、C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D项在材料信息中不能体现。11.(2011海南单科T24)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 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解析】选A。A项,食堂大锅饭打破了家庭固有的经营模式;B项,我国所有制未发生变化,依然是公有制;C项,人民公社

52、化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可能使农业生产效率提高。D项,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衡。12.(2011上海单科T28)“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这里描述的是()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选D。从题干可知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即可知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选D。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未涉及承包土地等,故排除A、B、C三项。13.(2011浙江文综T20)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

53、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解析】选D。材料的中心句为“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在防止激进(左),提防保守(右)的问题,强调的是要敢于试验“证券、股市”这些代表“市场经济”的事物。因此排除A、C。B也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也可排除。14.(2011福建文综T20)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

54、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解析】选B。本题以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走势图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对外开放的过程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对历史时间概念的把握能力。从图表中可以看出1984年,中国进出口总额有了明显的增长。B是1984年的内容,符合题意,故选B。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排除A。开发上海浦东地区开始于1900年,排除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D。15.(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T34)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

55、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解析】选C。从题干中规定来看,它强调的是企业工资与经济效益的浮动比率,重在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颁布该规定的背景是当时国营体制下企业效益低下,因此选C。16.(2011山东文综T13)右图 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 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

56、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解析】选C。抓住关键词“198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是在1992年的十四大上,排除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排除B。个体经济的出现,改变了原来单一公有制的局面,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C符合题意,故选C。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是在1984年,不符合题意,排除D。【习题备用】一、选择题 1.阅读下图,下列对图中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A.“一五”时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工业没有发展 B.“二五”时期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明显上升 C.服务业比重基本稳定,原因是当时实行计划经济 D.工业比重明显上升,原因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解析】选A。“一五”

57、计划超额完成,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A项说法错误。2.(2012山东仿真冲刺一)(20世纪70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集体经济”面目全非。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去“偷”,去“借”,去“扩大自留地”,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这里的“集体经济”是指()A.农业合作社 B.人民公社制度 C.农村乡镇企业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选B。材料描述的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状况,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前的集体经济即人民公社制度。3.(2012惠州模拟)1957

58、年,苏联成功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8年始,中国的媒体上出现了大量的“卫星”字眼,其意在于()A.祝贺盟友苏联取得的伟大成就 B.庆贺中国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代指全国各地上报的工农业高产量 D.要与美国在太空领域竞争【解析】选C。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实行后,开始了“大跃进”运动,盲目追求高指标。4.(2012洛阳二模)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陈云在发言中强调:“面前摆着两条路要我们选择:一个是继续挖农民的口粮;一个是城市人口下乡。两条路必须选一条,没有什么别的路可走。我认为只能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的主要目的是(

59、)A.扩大人民公社化运动 B.改善城市居民生活 C.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D.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解析】选C。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61年”,我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了克服经济困难,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5.(2012韶关二模)“第一是停止批邓,人心大顺;第二是冤案一理,人心大喜;第三是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此“隆中三策”被提炼为党的理论的会议是()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三大”D.中共“十四大”【解析】选B。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工作重心转移到进行经济建设,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停止批邓”“

60、冤案一理”“生产狠狠抓”等,可判断本题选B项。6.(2012深圳二模)有学者认为,1978年中国出现改革开放绝不是偶然的,有着深刻的内外背景。下列选项属于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的国际背景是()A.“和平与发展”逐步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 B.两极格局结束后,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 C.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进一步促进了各国市场的开放 D.苏联解体的教训为中国的改革提供了深刻的借鉴【解析】选A。两极格局结束于20世纪90年代初,其标志是苏联解体,据此可排除B、D两项;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故排除C项;A项符合题意。7.(2012衡阳模拟)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

61、,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B.实行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 C.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D.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解析】选C。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为1985年,此时的农村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此时的城市体制改革刚刚起步,故农村和城市的差别相对来说较小。8.(2012合肥模拟)邓小平曾如此解释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为什么我考虑开放深圳?因为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开发的主要背景是()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太平

62、洋经济圈崛起 C.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解析】选B。浦东开发是在1990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是在1992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经济的发展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是在1989年。9.国家机构的改革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1998年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再到如今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这种变化反映出()A.机构精简,提高行政效率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D.市场经

63、济的发展已不需要计划【解析】选C。从“计划”到“发展计划”再到“发展和改革”的演变,反映了国家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的同时,建立起了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10.(2012江西百校模拟)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事业。”从后来的实践看,“好路”“新路”的“路标”是()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提出“一国两制”构想【解析】选C。南方谈话发生在1992年,B、D两项发生

64、在20世纪80年代,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故A、B、D三项与时间不符,排除。邓小平说要有“冒”和“闯”的精神,就是要建立一种与计划经济不同的道路,那么该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 11.(2012扬州模拟)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恩格斯反杜林论 材料二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全部问题就在于“

65、是以市场、商业为基础,还是反对这个基础”。列宁全集第41卷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材料四 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恩格斯和列宁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2)材料三中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又是如何认识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

66、三个节拍。(3)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的认识,驳斥材料四中作者的观点。(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第(1)题恩格斯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商品生产将不会存在,列宁则认为商品生产能推动社会发展。第(2)题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关系上的调整情况。第(3)题实行哪种经济体制是由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意识形态,人为而定。答案:(1)恩格斯认为,当生产资料全部被社会占有时,将不存在商品生产,计划将会取代市场;列宁认为商品货币关系是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手段。(2)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只是经

67、济调节的手段。三个节拍: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3)必要性: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标准,而是实现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是吸取苏东剧变教训的必然结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和自身发展的要求。结果: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结论:中国转向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模式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社会主义模式的萎缩。12.(2012潍坊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约自16世纪起,资本主义萌芽较早的西欧国家一反农本的传统,

68、采取重商主义政策,借以促进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鼓励资本原始积累,扶植为适应国外市场的工业生产。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自明朝第五代皇帝朱瞻基下令闭关锁国以后,中国的封建专制社会就处于一种封闭的稳态建构;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外来的冲击,就只能这样绵延下去了,顶多是改朝换代而已。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也曾写道:“有人论中国说,倘使没有带着新鲜的血液的野蛮的侵入,真不知自身会腐败到如何!这当然是极刻毒的恶谑,但我们一翻历史,怕不免要有汗流浃背的时候。”解思忠中国国民素质危机 材料三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关系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大事。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世界

69、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3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的变化惊天动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需要一个更加改革开放、日益举足轻重、充满勃勃生机的中国。没有中国的世贸组织是不完整的,有了中国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才能真正称得上“世界”这个最有分量的字眼。新华社社评中国对外开放新的里程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中期以前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和机制的主要变化。(2)结合史实,简要评述材料二中关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是如何“

70、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第(1)题从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再到国家干预等经济改革的调整。第(2)题首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相应史料进行说明。第(3)题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互相促进的关系。答案:(1)16、17世纪盛行重商主义;工业革命时期,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是资本主义的普遍信条;经济大危机发生后加强国家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起来。(2)观点:材料二作者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入侵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主要原因。评价:这一观点有一定道理。资本主义入侵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思想文化,中国开始了自身痛苦的近代化历程。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艰难发展;民族资产

71、阶级效仿实践西方民主政治模式,弘扬民主科学精神;社会生活上传统习俗也发生了变化。但是,中国近代化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民族尊严遭到践踏。(3)原因: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世界市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有能力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方式:建立了全方位的开放格局;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谐世界”的新理念等。高考新题型系列1:如何运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分析历史问题 SOLO是英文“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

72、”的缩写,意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由香港 大学比格斯教授在研究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过程中提 出,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评价方法。已在大洋洲和 东南亚地区经过广泛的实验和应用。能帮助教师判断学生在回 答某一具体问题时的思维结构处于哪一层次,在评价上相对容 易拉开学生的差距。比格斯等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根据学生 的回答能力、回答思路、回答的一致性和相对收敛程度、整体 结构这四个特征,将学生回答问题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1.量变:(1)前结构层次(Prestructural,P):指基本没有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答题时逻辑混乱,只简单地作出肯定或否定回答,答案没有论据支撑。(2)单点

73、结构层次(Unistructural,U):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缺少对问题的论证,答题时,只凭一个线索、一点论据就跳到结论。(3)多点结构层次(Multistructural,M):找到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能联系多个孤立事件,并组织材料简单论证,但未能把这些思路有机地整合,形成相关问题的知识网络。2.质变:(4)关联结构层次(Relational,R):能联系多个事件,找到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把这些思路结合起来思考,解决较复杂的具体问题。(5)抽象拓展层次(Extended Abstract,EA):能对问题抽象概括,从理论的高度分析问题、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结论具

74、有开放性,表现出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例】材料一 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注:在古文中,所谓“封建”就是指分封制,所谓“郡邑”就是指郡县制)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 以上两则材料分别表明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出你的理由。【解读】根据SOLO分类

75、法,学生的回答可以划分为以下五种情况:1.前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只出现了一个简单的判断,我们不知道学生是根据什么得出这种判断的。例如:答(1):分封制是不对的。答(2):郡县制要比分封制好得多。2.单点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只看到问题的其中一个方面,学生只根据片面的材料就得出绝对的结论。例如:答(1):实行分封制是对的,因为夏、商、周和汉朝实行分封制,国家的寿命都很长。答(2):实行郡县制是对的,因为秦朝以后大多数朝代都实行郡县制。3.多点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能够认识到问题的多个方面,但是未能建立起这些方面之间的联系。例如:答(1):夏、商、周和汉朝实行了分封制,国家较长久,秦朝实行了郡县制,国

76、家较强大。答(2):分封制和郡县制一直处于激烈的冲突之中,有些朝代实行了分封制,有些朝代则实行了郡县制。4.关联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不但能够联系起多个事件,而且能够在多个事件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例如:答:分封制主要是在秦代之前实行的,而郡县制主要是在秦代之后实行的,汉代以后,某些朝代虽然也在局部地区实行过分封制,但总体上还是以郡县制为主体。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5.抽象拓展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能够把对问题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论认识层次,能够从理论上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这种现象的发展规律。例如:答(1):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差异的实质在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从材料中我

77、们注意到,在秦代以前,主要实行分封制,而秦代以后,中央主要是通过郡县制来实施对地方的管理。不同的朝代实行不同的制度,这是由该时代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秦代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中央政府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广阔的领土实施直接的管理,因此就采取了分封的形式。秦代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央政府有能力也有必要对地方实施直接管理。答(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差异的实质在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这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从历史上看,中央过分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不利于地方的发展,而地方过分分权,短期内对地方的发展有好处,但往往会产生分裂势力。因此,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是一个“度”的

78、把握问题,过分地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有后患的。【高分技巧】SOLO试题应对策略 1.读材料、理思路:SOLO讲求结论出自材料,思维层次的点线面体;由表及里,由此及彼。(1)找出每段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而归纳出要点。(2)对所有材料的要点进行归类。并列层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逆向层面:利/弊、积极/消极、推动/阻碍 2.作答:(1)表明观点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炼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2)最好能用两个以上材料证明一个观点。不仅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点,而且能说明这些观点之间的联系,及至上升到理论层面追溯其原因或影响。3.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

79、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思路二:外因、内因。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理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4.答题的结构:第一种:论述题(史实评论)。第二种:论证题(观点判断论点史实理论分析)(论点史实结论)。第三种:材料评论题(判断史实理论分析)。5.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一般不要照搬所学的原理,但要以所学原理为思路、为依据,用历史的语言来表达)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