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147 ,大小:4.67MB ,
资源ID:60627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0627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二篇 话题1~4 .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二篇 话题1~4 .ppt

1、近代西方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灾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战争的推动下,晚清统治者发动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三次变革,三次变革都是在反侵略斗争失败后进行的,每一次变革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拐点。品 主题纵横深化认知一、洋务运动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中国近代化是伴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展开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阶段。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近代工业化的启动与第一波的推进,对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科学教育及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系列深刻变动。1洋

2、务运动为中国经济逐渐走向近代化创造了条件(1)洋务运动在中国的封建大地上栽植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幼苗19 世纪 60 年代,清政府正处于危机之中,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外有西方列强的侵扰。为了挽救其统治,洋务派从“练兵”“制器”着手,开始了以发展军用工业为主要内容的“求强”阶段。随着军用工业的发展和洋务派认识的深化,洋务派在“求富”的思想下大力兴办民用工业,如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等。同时还兴办了大批现代交通运输企业,如轮船招商局,还有通行全国主要行省的电报及邮政事业。新式工矿企业的创办,改变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手工操作的生产方式,开始有了以机器生产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近代轻工业、重工业,为近代资本主义企

3、业的产生起了示范作用。近代工业的出现,带动了国内市场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社会格局开始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产业工人队伍逐渐形成。(2)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企业的兴办以及商品性产品的生产,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促使商品经济发展,使传统的剥削方式开始改变。洋务派在创办民用企业时,主张“官合民之力以收利权”,采取了招引私人投资的办法,倡导商民附股洋务企业。我国早期创办的规模较大的近代民族工矿企业,大都通过洋务派向清政府申请“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这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道路。(3)洋务运动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

4、进程洋务派已认识到外国的经济侵略对中国的危害,并提出发展本国的工矿、交通、电信业等,以“分洋商之利”。洋务运动使中国市场不再是外国商品一统天下,为中国经济逐渐近代化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2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1)创办新式学堂随着科技和机器的输入,对掌握这些技术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为了培养科技人才和应用人才,洋务派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天津军医学堂等学校,这些学校以学西学为主,对学生进行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教育,直接为军事企业和工矿企业输送人才。新学堂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学习了外语、自然科学知识及专业理论和技能,成为具有近代化知识结构的应用型人才。(2)注重留学教育洋

5、务派认为要培养足够的、合格的新式人才,必须派人到外国学习。1872 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清政府中央以及一些地方督府不断向海外派遣留学生。留学生接受了近代科技知识,亲身感受到资本主义文明,文化知识结构和思想意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回国后,倡导西学,成为新式知识分子。3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1)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在借鉴西方先进文化、努力更新自身文化时提出的有关中西文化的总体原则,即“把中国传统的纲常名教作为安身立命的主体,把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坚船利炮和生产技术作为富国强兵的手段,将两者融为一体,来满足清王朝需要”。这一原则指明了更新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中西文化融合。

6、(2)出现要求政治改革的呼声洋务论者已把师夷之长、夺夷所恃与变法主张结合起来,这在封建主义的“祖宗之法”上开了一刀,在学习西方,通向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洋务派中出现了要求政治改革、主张君主立宪的人。如郭嵩焘在 1875 年时提出“令沿海商人广开机器局”的倡议,提出西方各国富强的根本,在于“朝廷政教”。从仿造坚船利炮、师法工商技艺到要求政治改革,表明一部分洋务派对西方“长技”的认识已在不断深化。(3)早期维新派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政治革新,19 世纪 8090 年代,中国出现了早期维新派,他们是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的。如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提倡设议院,从更深层的政治制度方面从事改革。二

7、、戊戌变法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为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维新派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在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较完整的西学观、教育观、国家观以及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和全面进步,从而主导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1中国近代较完整西学观的形成戊戌变法,是 19 世纪末中国仿效日本的明治维新而进行的一次全方位向西方学习的改革运动。西学的内容和态度都发生了质的变化。(1)戊戌变法西学内容的变化洋务运动时期是船坚炮利的西学观,只有少数有识之士和洋务派参与。戊戌变法时期的西学内容涉及政治

8、、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个领域。(2)戊戌变法对西学态度的变化在戊戌变法过程中,光绪皇帝以“上谕”的形式肯定西学,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合法性,这意味着,清王朝公开把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及西学放在“师尊”的地位,把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戊戌变法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第一次较客观地正视自己、评价自己在当时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现状,从而引导国人开始转变观念、摆正位置、调整好心态,较客观地认识当时的世界局势,使国人对西学的优势地位开始普遍认同并付诸实施。(3)戊戌变法时期形成比较完整的西学观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较完整的西学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道路。于是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如雨后春笋般地被介绍到中国,

9、人们都以西学为荣,当时一些报刊都以宣传西学为主要内容,西学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戊戌变法成为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转折点,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较完整的西学观,主导了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2中国近代完整、科学的教育观的形成戊戌变法关于教育改革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废八股、变科举;创办近代学堂;制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仿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学的模式,开办京师大学堂。这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影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戊戌变法中的废八股、变科举,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封建制度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道德支柱以及理论依据的“四书五经”的否定。戊戌变法时

10、期奠定了民主和科学作为中国近代教育的新内容,为以后新文化运动的产生准备了前提条件。由于受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影响,在戊戌变法前后的一段时期,出现了包括强学会、南学会、时务学堂等在内的一批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学会组织,他们已经突破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对旧的封建专制制度产生了强有力地冲击,使国人耳目一新。把挽救民族危亡作为学会组织的主要宗旨,这充分体现了维新派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就是传统教育达不到而近代教育必须做到的。知识分子群体的社会责任感的增强,是社会近代化的重要标志。(2)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制度上的一次革命。戊戌变法明确规定变通科

11、举、废除八股,把西学和中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为西学在中国广泛、深入地传播开辟了道路。在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对学校教育的内容及课程设置等都进行了规定。这些规定,完全打破了封建专制制度下的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逐步确立了中国近代学堂的教学体制、内容和管理方法,促使中国教育向近代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较完整的近代教育观和教育原则引导了 20 世纪初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特别是民主、科学、平等的教育观的确立,使中国教育进入一个重大变革时期。戊戌变法促使中国教育由旧式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变。3新的资产阶级近代国家观开始形成(1)戊戌变法的措施,奠定了中国近代国家的雏形。在戊戌变法期间,先后颁布了

12、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措施,奠定了近代国家的雏形。政治上提出“兴民权”“开议院”“君民共主”的主张,强烈要求新兴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等经济上强烈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主张“工商立国”,设立农工商总局,提倡私人兴办近代企业,奖励发明创造,修筑铁路,开采矿产,改革财政,等等文化教育方面废八股、变科举,提倡西学,建立近代新式学堂,开办京师大学堂,鼓励和提倡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和自然科学等戊戌变法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要求全面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来挽救民族危亡,它是以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旧的封建生产方式,代表了当时的世界

13、潮流和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方向,戊戌变法是从制度层面来挽救民族危亡,是进步的。(2)戊戌变法时期,促使中国爱国主义的主导力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戊戌变法过程中,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已经初步登上了政治舞台,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戊戌变法后历次重大爱国主义运动中,先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成为运动的主导力量,走在时代的最前列。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革命的主导力量,从根本上决定了近代爱国主义运动的性质和发展前途。戊戌变法时期,爱国主义的内容和性质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提倡民主、科学,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成为近代爱国主义的主

14、旋律,从而奠定了近代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使近代爱国主义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于是教育救国、工商立国、实业救国等思想及其相关的近代人才观的提出,标志着新的资产阶级近代国家观开始形成。4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产生了深远影响(1)在中国形成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20 世纪初,随着新型的西学观和近代教育的宣传和实行,在中国形成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已经自觉抛弃了封建的八股文、科举,转向学习和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不断探索中国富强之道路、追求进步和真理。(2)变法图强的思想启蒙新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成为封建专制的掘墓人,是近代社会构建的主导力量。他们成为 2

15、0 世纪初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引路人,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列。戊戌变法在当时虽然失败了,但在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西学观、教育观、国家观以及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主导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清末新政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全面启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彻底击垮了清政府的自信心,从 1901 年起,清政府被迫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历史上称“清末新政”。1清末新政的内容(1)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奖励实业”政策:1903 年,清政府正式批准设立商部,统领全国实业发展。商部自成立后,制定并颁行商律、革命“耻言贸易”的旧观念、奖励在工商实业上有特殊贡献的工商业者。这些政策的实施,一方面掀起了国

16、内投资实业的浪潮,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华侨回国投资的热潮,这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商会的成立:1907 年,清政府在京师设立商务总会,专门用于领导各“行业”或“同业工会”,由此,商会影响力扩散到全国。在商会的组织领导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以商会组织为纽带,资产阶级逐步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并登上历史舞台。(2)教育体制改革科举制的废除:1905 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清末新政中最富有积极意义而又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当属教育体制改革,而教育改革又是从废除科举制开始的。科举制度的废除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人才选拔机制,割断了社会精英与政治系统的传统联系,破坏了封建制度

17、原有的人才基础,加剧了社会的分化与解体,从而促进了现代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废除促进了中国教育的专业化、普及化,促进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新式人才的培养:废除科举制后,从恢复和扩建京师大学堂开始,各省先后创办了高等学堂、中学堂、小学堂、各种职业教育和女子教育,由此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兴办新式教育的热潮。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鼓励学成归国,因此,20 世纪初期第一次出现了留学的热潮。新政造就了新式人才,但这些人才又超出了新政的界限,投向了革命和立宪。所以,新政的推行,却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溃。(3)军事体制改革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是军事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清

18、朝军制的改革经历了从八旗和绿营到湘军和淮军再到新军的编制过程,同时在军官训练、陆军和海军训练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政支持,使清政府的新军在战术、训练、教育、装备上都有所提高,达到了初级的近代意义上的军队水准。清政府本想以新军来稳固其摇摇欲坠的统治,然而,事与愿违,新军的产生和壮大,导致清王朝出现了愈加深刻的危机。(4)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整饬吏治,合并和裁汰中央和地方的若干旧机构;二是颁行钦定宪法大纲,仿行立宪。新政时期推行了一整套的民主制度、民主程序、民主内容,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这些改革措施流于形式,但最终这场改革瓦解了清王朝,同时官制改革也奠定了中国近代国家的雏形。

19、2清末新政对中国早期现代化启动的积极影响(1)经济上,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工业化高潮。(2)政治上,民主化得到一定程度发展。(3)传统社会全面解体,现代社会崭露头角。现代化是一个整体,各种体制的改革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必然引起社会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的变化,从而导致传统社会的全面解体。清末经济、教育、军事及政治各个领域的社会制度均发生或开始发生全面、系统的变革,对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随着政府中的官制改革、司法改革以及创办的新机构、废科举等各项措施的制定并付诸实行以及皇权在逐渐觉醒的民权意识冲击下被迫接受了法律条文的限制,资政院、谘议局得到设立并开展活动等等,这就在封

20、建专制政体上凿开了一个民主政治缺口,标志着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正在向君主立宪制度转变。清末新政改革超越了诸多禁忌,冲破了几十年来束缚晚清现代化发展的“中体西用”的阻碍,继续沿着戊戌维新的道路前进,开始对中国传统社会制度、组织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这直接导致了中国传统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嬗变与分化,导致了中国社会的转型,使中国社会开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为民国初期政治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悟 新关注点激活思维关注点一“移花接木”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史学新论 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们在确定中国文化与西方的关系时所采用的方法,可以进一步说明这种矛盾心理。在他们看来,

21、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但是西学从根本上来说并不重要。他们在试图弄懂西学的意思时,最初在七十和八十年代使用“道”与“器”的两分法这就是著名的“体”和“用”的概念,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不过这种说法具有心理意义,因为它便于中国实行现代化,而不致丧失其文化特性。尽管其效力令人怀疑,但它象征着中国对西方的矛盾态度。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命题思考 作者指出了中体西用出现的特殊社会背景以及这种思想的重要心理意义,就是便于中国实行近代化的同时,而不至于丧失文化特性,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反映了封建地主阶级对西方的矛盾心理。这种观点可以说客观评价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特点及影响。2洋务运动与近代

22、化史学新论 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在经济方面,洋务运动引进了大机器生产,为中国创建了近代的工矿交通通信事业。我们知道,中国虽然在明清时期就存在使用雇佣劳动的所谓“资本主义萌芽”,然而没有自发地出现工业革命,中国的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从国外引进的。而在这方面,洋务运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命题思考 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之先河,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外交等各个方面。3晚清政府应对时局的措施史学新论 半殖民地社会的政治地位是对清政府官僚体系最直接的冲击,它促成了一系列被动地转变。清政府的最初改变主要表现在对外交涉方面。为了应付五处通商口岸

23、与外国商人进行往来这种新局面,在列强的要求下,清廷在礼部、理藩院之外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即管理五口通商事务的“五口通商大臣”。它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以后转由两江总督负责。其名义上是处理“通商事务”,但实际上是办理外交事务。这是近代外交的一个起点。顺便指出,此时的外国人已无须再行跪拜礼仪。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廷官僚体系的变化更加明显。一批现代化的官僚机构总税务司、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陆续成立。至此,清朝的政治统治越来越受到列强的干预和控制,它标志着国家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些也是清政府为融入世界所作出的努力,不论它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启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的现代化进程

24、,腐朽的旧官僚体系不得不适应这新的调整和挑战。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命题思考 杨宁一立足战争推动下的变革,从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影响的角度,指出清政府官僚机构的变动,“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衙门”等官员或机构的设立,既体现了清政府官僚机构的半殖民地化,也反映出清政府旧官僚体系为适应近代化不得不进行调整。关注点二 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1维新变法运动推进到制度层面史学新论 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第二个方案。这个方案的主旨是要变更政治制度,其最后目的是要改君主立宪,以期民族精神及维新事业得在立宪政体之下充分发挥和推进。变法运动无疑是比自

25、强运动更加西洋化、近代化。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命题思考 洋务运动的近代化努力还主要限于技术层面,而变法运动则将近代化推进到制度层面,更加系统和深入。2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史学新论 康有为汲取了今文经学“变易”的哲学思想,糅合了“三统”“三世”学说,指出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指出“据乱、升平、太平”三世有序不乱地向前发展,强调中国由据乱世进入升平世的必然性。徐绍清论戊戌思潮的发生与近代思想解放命题思考 材料反映了康有为的历史发展观明显受到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康有为维新思想具有将儒家传统道德和西方近代思想相结合的特点。3清末新政的影响史学新论 慈禧新政

26、与光绪新政前后衔接,在变更“祖制”上走得更远。可以说光绪新政是一个开始,慈禧新政是其继续与推进。它们是清政府濒临灭亡之时的自救运动,尽管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本,也没有产生显著的效果,但却是晚清以来中国进步人士探求救国救民之策在政治上的落实,也是当政者设法挽救统治危机所进行的积极行动,对时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新政否定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传统的教育制度和伦理观念都朝着积极的方向演变;新军的编练无疑壮大了军事力量,留学生的派遣与新式学堂的建立培养了更多的现代化人才。但统治者始料未及的是,由于各项新政策的落实需要大量资金,其中尤以编练新军所需要的费用最为巨大,致使新政时期清政

27、府苛捐杂税越来越多,导致民众与政府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在这个意义上,清末新政的实施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重要铺垫。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命题思考 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清政府于 1901年初宣布实施新政,新政的内容有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在实施新政的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社会矛盾激化;留学生的派遣与新式学堂的建立培养了更多的近代化人才。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清末新政的实施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主要铺垫。清末新政已经逐渐进入全国卷命题者的视线,并且在近几年的命题实践中屡有体现。所以,应把清末新政纳入近代中国应对民族危机和近代化探索的主干知识复习备考当中。热点话题专项练(五)战争

28、推动下的变革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拐点1(2019天水一中)郑观应认为,新式企业“全恃官力则巨费难筹,兼集商股则众擎易举。然全归商办则土棍或至阻挠,兼倚官威则吏役又多需索。必官督商办,各有责成则上下相维,二弊俱去”。在此,郑观应()A肯定了官办洋务企业的优势B认为对私人资本要合理利用C指出了民族企业的致命弱点D意在强调朝廷吏治腐败透顶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郑观应认为应当在洋务运动中充分利用民间资本,赞成官督商办,B 项正确;材料认为“全恃官力则巨费难筹”,A 项排除;郑观应所述企业不是民族工业,而是洋务企业,C 项排除;D 项脱离材料主旨,排除。2(2019唐山一中)清政府在 1893 年正式承

29、认海外华人归国的自由权利,之后十年又陆续出台措施给予华侨投资以国民待遇,对华侨富商授予一定官职功名。这些举措()A意在分化民主革命力量B有利于近代工商业发展C适应了近代化外交要求D加强了清王朝统治基础B【解析】民主革命是 20 世纪初出现的,故 A 项错误;“承认海外华人归国的自由权利,之后十年又陆续出台措施给予华侨投资以国民待遇,对华侨富商授予一定官职功名”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清政府的措施不属于外交的举措,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清政府的做法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故 D 项错误。3(2019兰州一中)下图为某校学生在学习中国近代史过程中创作的漫

30、画经学难抵洋枪炮,对该漫画理解正确的是()A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B时代巨变要求“师夷长技”C中国应该进行制度变革D否定传统才能实现自强B【解析】通过图片信息“经学难抵洋枪炮”实际上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并不能抵御西方入侵,这体现了当时国人要求学习西方先进军事科学技术的思想主张,故 B 项正确;材料信息的主旨并不是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排除 A;材料反映的主旨是中国应该学习西方的军事科学技术,而不是进行制度变革,排除C;“否定传统才能实现自强”不符合材料叙述的主旨,排除 D。4(2019贵州联考)在洋务运动时期,作为最突出的国防建设海军建设而言。从一开始就具有严重的封建腐败色彩,各军队之间各成体系,

31、彼此之间无统一制度,亦无统一行动。甚至其高昂造价兵船,也只是用于运送货物,拖船载兵和迎送官员。此现象表明()A中国社会转型艰难B中体西用的实效C政府对海防的重视D顽固派的盲目阻碍A【解析】根据“一开始就具有严重的封建腐败色彩”“高昂造价兵船,也只是用于运送货物,拖船载兵和迎送官员”可知反映了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落后,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艰难,故选 A 项;“实效”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 B 项;根据题意描述可知政府对海防并不重视,故排除 C 项;材料没有反映顽固派的盲目阻碍,故排除 D 项。5康有为上书光绪帝指出:“汽机所成,倍人力者三十,故其国(英国)富强之力,亦倍三十吾国土地人民十倍于彼

32、,而富强力三十倍,则亦三倍于我,故吾幸未灭,而为彼所弱,可比较而得之矣。”据此可知,康有为()A认为器物不如人是中国衰败的根源B对西方认识并未超越洋务派的水平C极力鼓动光绪帝效法西人变法图强D科学解释了中国积弱而未亡的原因C【解析】“汽机所成,倍人力者三十,故其国(英国)富强之力,亦倍三十”表明康有为鼓动光绪皇帝效法西人实行变法,故 C 项正确。6(2019衡阳三中)1901 年,清政府下诏实施新政,光绪帝发布上谕指出:“大小臣工,清夜自思,即无拳匪之变,我中国能自强耶?夫无事且难支持,今又构此奇变,益贫益弱,不待智者而知。”这表明清政府()A对民主革命浪潮深为担忧B对世界近代化潮流作出主动回

33、应C对空前的政治危机作出被动应对D对积贫积弱局面进行了理性的反思C【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沦为西方列强的附庸,此时清政府下诏实行新政,是对当前政治危机的被动应对,因此 C 项正确。A 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民主革命浪潮的内容;依据材料“夫无事且难支持,今又构此奇变”可知,这是对当前危机的被动应急措施,不是对世界近代化潮流作出主动回应,也不是理性反思的结果,B、D 两项错误。7(2019河南省实验)(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表是 19 世纪 40 年代以来社会的、一些流行词汇时间流行词汇184019

34、12 年师夷长技 洋布 洋火兴民权 革命19121949 年共和约法 民主科学实业救国 她19491978 年列宁装 三大改造 人民代表 粮票1978 年以后专业户 乡镇企业 村民委员会 股票 互网联根据材料,选取每一个阶段中的一个流行词汇,围绕“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流行词汇受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影响,又反映了政治民主化的状况。(2 分)19 世纪末资产阶级改革兴起,提倡开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成为当时流行思潮。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约法

35、,共和、约法、民主成为流行词汇。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民主、科学成为流行词汇。新中国成立后,1954 年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成为流行词汇。20 世纪 90 年代,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推进了农村民主制度建设,村民委员会成为流行词汇。(10 分)示例二:流行词汇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又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2 分)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中国市场,外国商品涌入中国,洋布、洋火成为流行词汇。辛亥革命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实业救国思潮的流行,实业救国成为流行词汇。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36、与实践,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计划经济体制下,粮票成为购买粮食的票证。三大改造和粮票成为流行词汇。1978 年改革开放,在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了大批专业户,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专业户、乡镇企业成为流行词汇。1992 年,十四大以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纷纷投资股市,股票成为流行词汇。(10 分)示例三:流行词汇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又反映外来文化在中国的发展状况。(2 分)19 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提倡开设议院,兴民权在当时流行。辛亥革命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成为流行词。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思

37、想与科学,提倡新道德,主张男女平等,创造出新词“她”,民主与科学成为流行词汇。“她”成为流行词汇。新中国成立后的 50 年代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主要向苏联学习,社会上列宁装流行。改革开放后,引进外来的先进技术与文化,互联网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成为流行词汇。(10 分)评分细则:观点明确 2 分;论据符合论题每个阶段论述 2 分(能正确表述词汇史实和论述各 1 分);小结2 分。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并尝试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

38、民革命以失败而告终。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建国,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平建国的希望破灭。品 主题纵横深化认知一、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尝试和失败原因1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尝试(1)政治上从帝国到民国:从政治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初步尝试,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2)社会生活上从臣民到国民: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

39、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3)思想上从“君权神授”到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4)经济上从变法图存到实业救国: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2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尝试失败的原因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之后,北洋军阀继续实行封建独裁统治,辛亥革命的民主成果荡然无存。二、国民革命时期再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良机1国民革命运动的突出特点(1)以国共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工人

40、、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革命统一战线,革命力量空前团结起来。(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都出现新高潮。(3)有新式的正规军队国民革命军,并进行了规模空前的革命战争即北伐战争,把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威震全国。2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良机近代史无前例的国民革命,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第一次从列强手中收回了一些被侵略的权益。这促成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中国再次出现建立民主政治的良机。3失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机遇的原因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叛变革命,建立起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民

41、主政治无从谈起。4建立民主政治的新起点国民革命使人们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相当普遍的革命洗礼;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口号,为广大人民所接受;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扩大;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这些都成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的新起点。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蒋介石的方针和策略方针独裁和内战。旗号:“和平建国”。目的:发动新的大规模内战,以消灭人民革命力量,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策略一方面积极准备内战,一方面又假装和平,采取的是“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共同商讨”国内和平的问题2.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中国共产党的方针和策略:方针是“和

42、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策略是一方面进行自卫战争的准备,一方面尽力争取和平民主。(2)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成果派毛泽东等到重庆同国民党举行和平谈判。经过 43 天的谈判,国民党表示同意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国民党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等权利。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的签订,在全国人民面前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的诚意,在政治上取得主动。政协会议:在 1946 年的政治协商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合作

43、,围绕着政权与军队问题、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协议内容包括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等。但政协协议很快被国民政府撕毁。3和平民主的破产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坚持独裁内战方针,压制或解散民主党派,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彻底破产。悟 新关注点激活思维关注点一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共和之路的实践1中华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史学新论 作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国家,新生的中华民国顺应世界潮流,仿照美国的政治制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功地将国会、选举、多党制、三权分立、言论自由以及共和精神一一引进中国人民的政治生活,并在其后

44、十三年的实践中建立了完整的民主政治运作的基本规则。民国初年的议会政治虽然屡遭挫折但它开创的民主政治迄今为止仍是中国人民努力追求的目标。林炯如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命题思考 材料论证了新生的中华民国顺应世界潮流,成功地把西方政治制度引进中国人民的政治生活。根据材料概括中华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过程所体现出来的主要特点。2民国初年的社会政治势力史学新论 民国初年,在“二次革命”、洪宪帝制、护国运动、府院之争、张勋复辟和护法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频繁发生的背后,隐藏着某种深层的历史动向,这就是清朝遗旧、北洋军阀、南方军阀官僚、国民党、进步党等几种社会政治势力的消长兴衰。朱汉国命题思考 几种社会政治势力的消长兴

45、衰总体表现为旧军阀势力的日渐式微及以国民党右派代表的新军阀势力的壮大。3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失序史学新论 孙中山抱憾而逝,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但孙为进步奠定了基础,其追随者得以在此基础之上继其遗业。1926 年,蒋介石重新发动了还未完成的反对军阀的北伐战争,并在较大程度上取得了成功。1927 年,国民政府在南京建立,终于达成了长期未竟的统一目标,尽管这统一仅是表面上的。徐中约中国的奋斗命题思考 表面上统一的背后,依然是国民政府初期的失序与混乱,国内依然处于政治割据状态。关注点二 近代在中国建立民主制度

46、的探索1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机遇史学新论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到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命题思考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质就是近代化历程在四个维度的整体性变革过程,主要表现在经济工业化(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政治民主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思想理性化(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及对外开放化(总理衙门、外务部)四方面。这四个方面既是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也是在中国建立民主制的探索。2对近代中国政

47、治制度探索的反思史学新论 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团结人心,纠合群力始”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命题思考 陈其泰指出孙中山晚年在经历了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开展国共合作一系列活动后,对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有了深刻认识,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构建应适合本国发展的国情和具体实际。3重庆谈判国共两党“商讨”和平建国的尝试史学新论 重庆谈判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中国历史面临历史转折的紧要关头,由

48、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直接参加的谈判。这是一场关系中国前途命运的历史性谈判。重庆谈判的历史,既是国共两党求同存异、相忍为国的集中体现,也是两党智慧和力量斗争的充分展示,其中的斗争与合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对今天国共关系的发展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罗玉兰重庆谈判之初步研究命题思考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争取和平,1945 年 8 月,毛泽东等赴重庆。经过谈判,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1946 年初,政协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协议。但是,政协协议很快被国民党撕毁,内战爆发。重庆谈判是一场关系中国前途命运的谈判。从

49、尝试和平建国的角度考查重庆谈判是值得关注的命题新视角。热点话题专项练(六)时代催生下的机遇近代中国和平建国的尝试11913 年,宋教仁在国民党宴会上说:“就吾党与民国政治之关系而言,不过昔日在海外呼号,今日能在国内活动,昔日专用激烈手段谋破坏,今日则用平和手段谋建设。”两天后,宋教仁在上海被暗杀身亡。这折射出当时的国民党()A从革命斗争向政治建设转型艰辛B倾向改组为四大阶级的革命联盟C仍属于进行“破坏”的革命政党D尝试用政治手段逼袁世凯退位A【解析】中华民国建立,临时约法颁布,实行责任内阁制,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积极推动政党政治,谋求竞选组阁。这是政党转型,遭遇暗杀,说明其路不平而艰辛

50、。A 项正确。B 项是 20 世纪 20年代中国国民党的历史范畴;C 项忽视了材料“今日平和手段”所体现的议会政治政党理念;D 项错在组建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而非逼其退位。2下表为国民政府对二十二个省农村情况的数据统计,这组数据反映出()时间合计 自耕农 半佃农佃农1912 年1004923281931 年1004623311936 年1004624301947 年100422533A平均地权得到一定实施B土地兼并现象明显C中共土地政策冲击农村D小农经济稳固如山B【解析】数据体现 1912 年至 1947 年自耕农比重减少,而佃农比重加大,说明有更多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属于土地兼并问题,B 项正

51、确。A 项并未得到真正体现;C 项没能理解中共土地政策是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且时间不符,1936 年与 1931 年比,中共农村控制区大为缩小;D 项错在材料只涉及农民阶层身份比重方面,并不反映其封闭稳定。31924 年 11 月,美英法比日五国在伦敦集会,讨论“中国问题”。美国建议,把“道威斯计划”推行于中国。同年年底孙中山北上,发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号召,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等主张。上述现象说明()A美国成为战后世界的领导者B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再度激化C孙中山开始转向联俄、联共D中国因为世界大战而提升了国际地位B【解析】题干所列现象包括五国讨论干涉中国革命、美国想

52、通过“道威斯计划”对华输出资本、孙中山北上号召反帝。三者集合点在中国问题即中国革命。所以,合理选项是 B。4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各级政权不仅要向同级参议会报告工作,听取意见,执行参议会决议,还要听取群众意见。这种做法()A实现中国共产党对根据地的领导B加强民主建设调动各方的积极性C使政府权力掌握在开明地主手中D为打败国民党反动派提供了保障B【解析】材料内容是抗战期间,抗日根据地加强政权建设,一方面吸纳不同阶级阶层人员进入政权,同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这都是民主建设。答案选 B。5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总结发言中,毛泽东指出:“新中国与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

53、告进行声明。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我们也不急于去解决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这反映了当时()A中共需要苏联经济援助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C冷战爆发影响中共决策D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C【解析】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 1949 年 3 月,此时新中国尚未成立,故排除 B、D;材料主旨讲的是中国共产党治下的中国将与苏联站在一条线上,不急于得到帝国主义承认,故体现了毛泽东根据冷战的国际形势提出不同的外交政策,所以 C 项正确;A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6毛泽东在中央会议上提出:“靠自己,不靠外援。不靠不是不要,要而不靠。任何时候都要,任何时候都不靠。就是到了全国胜

54、利,有了中央政府,还是要,还是不靠。蒋介石的战略基础是靠外援,这是危险的,故失败。”毛泽东这次讲话是在()A1945 年B1946 年C1947 年D1956 年C【解析】材料中提到“蒋介石的失败”,所以可能是 1947 年解放军战略反攻之后,但又提到“就是到了全国胜利,有了中央政府”,所以应当是新中国成立之前。所以答案只能是 C。7(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民主共和已成为主要潮流,各派力量纷纷建立政党,以争取议会中的席位。据统计,从武昌起义至 1913 年底,新成立的团体约 682个,其中,政党类型的团体 312 个,京、沪两地占了一半以上。这些政党,有的无

55、一定章程,也无固定组织,仅发一声明就渺无声息;有的党又为壮大声势而到处拉人,赠送党证。有些人今天此党明天彼党,飘忽不定;有些人为捞取实利,又身跨数党。各派政治力量都在共和的幌子下捞取政治资本。附 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简表党 名发起人在会议中所占席数政治派别国民党宋教仁392革命派共和党黎元洪176旧官僚统一党程德全24旧官僚民主党汤化龙24立宪派均摘编自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民国初年中国的政治局面。【答案】材料运用方面:明确提及民国初年组建了很多政党,各派政治力量都在标榜共和,判 3 分;提到宋教仁领导的国民党获得广泛支持,判 3 分。主要认识方

56、面:民主共和大势所趋,政党政治得到发展;(3 分)鱼龙混杂,不少力量投机革命攫取利益。(3 分)新中国成立后,建设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独立自主登上国际外交舞台,彰显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型,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现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沧桑巨变,成为东方巨龙腾飞的新起点。品 主题纵横深化认知一、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严峻形势1政治上新政权刚刚诞生,各种反动势力还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美国在国际上采取孤立中国的政策。2经济上国民党政府留下的是一个贫穷

57、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3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还没有结束,国民党上百万军队在西南、华南等地负隅顽抗。美国不仅在军事上企图包围中国,还派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严重威胁中国安全。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1过渡时期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段时间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不仅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还要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1)民主革命的任务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官僚资本主义。新中国在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的斗争中,有许多就是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主要有: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没收官僚资本、清

58、除帝国主义在华经济侵略势力等,都具有肃清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残余的性质,属于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2)社会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任务是在政治上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在经济上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2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建设(1)新中国成立和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制度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法制建设: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

59、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外交奠定基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 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重大外交活动:1950 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4 年的日内瓦会议和 1955 年的万隆会议。(3)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1952 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1953 年,中共中央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同时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4)科技、教育与文化成就科技方面:1949 年成立中国科学院,1956 年国务院编制了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教育方面:广泛开展面向工农与工农子女的识字教育,195

60、7 年确立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文艺方面: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5)经济上的成就:1956 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时代特征1政治上(1)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恢复和完善中国的民主制度,健全法律制度,促进国家政治民主化、法制化。(2)祖国统一问题上,对台湾政策发生了变化,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形成了“一国两制”的策略,香港、澳门回归,两岸关系和平发展。2经

61、济上(1)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为主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向转变;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发展思想从片面盲目发展到全面科学发展的转变。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更加突出地强调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宏观调控,强调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外交上(1)由革命外交转变为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2)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

6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4思想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并不断发展。5科技教育上:科技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载人航天事业等逐渐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教育全面发展。四、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1改变的是心态,不变的是姿态1949 年,新中国遭到西方各国的孤立和遏制,内外交困、举步维艰打破外部封锁是当时形势的迫切需要,获得外交承认则是开展对外交往的前提。60多年后,中国与全球超过 170 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加入了 100 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有着

63、密切的友好往来。2改变的是政情,不变的是政策1949 年,新中国的对外交往受到国际形势的制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外交上奉行“一边倒”,即使如此,在中苏关系最密切的时期中国也没有在国家主权独立、政策立场自主问题上向苏联让步或唯苏联马首是瞻。60 多年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致力于开展全方位外交,主张“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在与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携手合作的同时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3改变的是地位,不变的是定位1949 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政治上不被大多数国家承认,经济上一穷二白、千疮百孔,可谓积贫积弱、百废待兴,国际地位和影响无从谈起。60 多年后,中国既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重

64、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4改变的是战术,不变的是战略20 世纪 50 年代“一边倒”、60 年代“两面出击”、70 年代“一条线、一大片”、80 年代以来“全方位外交”,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方针、不同的战术,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始终不变的。今天的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上升,实力也极大增强,但离发达国家尚有很大差距的状况并没有也不会在短期内改变。因而今日之中国只有继续韬光养晦,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我国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悟 新关注点话题集

65、训关注点一 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形势史学新论“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特别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战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帝国主义的统治范围大大缩小。”“战争结束时,美国的实力在大国中是首屈一指的。这些都是战后美国准备称霸世界的资本。”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命题思考 材料叙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有利和不利的国际因素,受此影响,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2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创新史学新论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确实照搬过苏联模式,但在一些基本政治制度方面却从未照搬过苏联模式,恰恰强调要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例如:在选举方式上,

66、1953 年选举法规定: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无记名投票与举手表决相结合,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几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等。正是这些灵活变通方式适应了当时国情下的民主选举之需。蒲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命题思考 结合作者指出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基本政治制度建设的中国特色,考查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创新,例如: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结合;无记名投票和举手表决结合;城乡代表所代表的人数不平衡。并指出这些特点的产生是基于中国国情:地广人多;交通不便;人民受教育程度低;城乡发展不平衡;民主基础比较薄弱;等。3“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实践史学新论 二十多年来两岸关系起伏发展的历史实践表明,两岸政治互信

67、基础与共识是决定两岸关系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并制约着两岸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合作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空间。近年来,两岸固有的深刻矛盾再度凸显出来,成为两岸关系进一步提升的瓶颈。正因如此,大陆不断呼吁和推动两岸进行政治对话,通过对话,增进双方互信,了解彼此想法,积累和形成共识,最终找到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李逸舟准确把握两岸关系历史方位,积极推进两岸政治对话命题思考 材料主要是指明当前影响两岸关系的因素。作者认为相对于两岸关系持续稳定和平发展而言,两岸政治互信与政治共识明显不足,基础还不够扎实牢靠,明显滞后于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合作的水平。两岸政治难题是长期存在的复杂问题,有着种种内外复杂原因,不可能期望一蹴

68、而就,需要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思路,采取务实做法,共同探寻双方都可接受的可行办法。4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史学新论 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78 年改革开放,国内学术界基本上还没有开展对新中国外交史的研究。改革开放以后,中外关系史研究工作重新启动,并在整个 20 世纪 80 年代呈现出蓬勃发展、丰富多彩的局面。要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外交,选取适当的研究方法和角度无疑是重要的。大致来看,国内开展的中国外交研究工作有三种比较常用的方法:一是事件描述,二是现象归纳,三是外交政策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于“冷战”时期中国外交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间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

69、现在:研究成果的理论色彩和思辨性不够,外交档案和文献的开放严重不足,研究状况的不平衡及研究的重复等等。摘编自马荣久“冷战”时期中国外交研究综述命题思考 材料从对新中国外交研究的角度,以不同时期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的不同表现,探究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关注点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史学新论 到 1957 年的时候,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经过了几十年的分裂后已经建立。国家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几大步并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提高;国家的社会制度已经比较顺利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得到改造。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命题思考 中华人

70、民共和国成立后,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两个发展趋向史学新论 在 1956 到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前夕这十年的最初探索中,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以及党在指导方针上存在着正确的、比较正确的和错误的两个趋向,社会主义建设一开始就经历着曲折的发展过程。一方面,这个时期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在大部分时间里基本上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这是主要的;另一方面,从 1957 年起,“左”倾错误日益发展,社会主

71、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下卷)命题思考 作者概述了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两个发展趋向。一是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这是主要的。二是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因此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3中国经济的转型史学新论 从 1979 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什么是体制转型?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什么是发展转型?就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厉以宁国家命运:中国未来经济转型与改革发展命题

72、思考“双重转型”是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个维度给我们提供了观察中国社会转型的不同视角。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史学新论 到 1979 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 1983 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命题思考 20 世纪 70 年代末发生在基层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可以说是新时期农村生产关系的又一次革命。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史学新论 19

73、781987 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的变化。经济成分1978 年1987 年全民所有制经济77.60%59.70%集体经济22.40%34.70%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几乎为 05.60%张岂之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命题思考 根据材料分析,与 50 年代相比,20世纪 7080 年代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史学新论 邓小平促使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批准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采纳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说法,宣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74、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搞不搞计划经济,而在于是否实行公有制。社会主义的目标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共同富裕。傅高义邓小平时代命题思考 邓小平使人们最终明确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不在于经济组织模式,而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模式。热点话题专项练(七)巨龙腾飞的新起点现代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1(2019山东潍坊二模)1954 年宪法和 1982 年宪法目录比较表1954 年宪法目录1982 年宪法目录序言第一章 总纲第二章 国家机构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序言第一章 总纲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 国家机构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 年宪法新在()A

75、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B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C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D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D【解析】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 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提升为第二章,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故选 D 项;1954 年宪法已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排除 A 项;1995 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排除 B 项;1954年宪法即已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排除 C 项。2(2019安徽宣城二模)米谷先生取材 1954 年日内瓦会议,创作了漫画日内瓦的喜剧美国大使在与一位“不存在”的对象谈判。漫画表明()A新中国取得了对美外交的胜利B印度支

76、那问题得以和平解决C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美国仍坚持敌视新中国政策D【解析】“日内瓦的喜剧美国大使在与一位不存在的对象谈判”表明美国当时敌视中国的态度没有改变,故选 D 项;新中国取得了对美外交的胜利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排除 A 项;漫画表明美国没有改变对新中国的敌视态度,没有涉及印度支那问题得以和平解决,排除 B 项;新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是在 70 年代,排除 C 项。3(2019安徽马鞍山三模)1958 年我国超发货币,导致民众持币待购现象严重,对此,中央采取部分商品“高价、敞开供应”的政策,并在许多城市开设高价饭馆。一时间,各地流传着“高级点心高级糖,高级老头上食堂”

77、的民谣。据统计,1962 年开设的高价饭馆营业额达到 4 亿多元,上缴国家利润 2.6 亿元。据此推断这些措施()A助长了“左”倾浮夸的风气B有助于工农业生产的恢复C造成通货膨胀日趋严重D克服了中央财政赤字状况B【解析】据材料政府通过行政指令大幅度提高部分商品的价格,达到了回笼货币、控制大面积通货膨胀的目的,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有助于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故选 B 项;材料是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没有助长“左”倾浮夸的风气,排除 A 项;控制了通货膨胀而不是使通货膨胀日益严重,排除 C 项;财政赤字是指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收入的部分,“克服”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D 项。4(2019

78、安徽淮南二模)1990 年党中央提出国民经济“八五”计划,最初要求保持在 6%左右的中速增长,但是 1992 年后,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达到 12%,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B经济全球化加速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两极格局的瓦解A【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1992 年后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值大幅度增长,联系史实可知这与 1992 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关,说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推动经济发展,故选 A 项;经济全球化加速是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经济增长的原因,但主要原因应从内因考虑,排除 B 项;2001 年中国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因而 C 项不符合材料

79、中史实,排除;两极格局的瓦解也是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经济增长的原因,但主要原因应从内因考虑,排除 D 项。5(2019山东临沂二模)1993 年,跨国公司开始狂热地追逐中国市场,外资企业蜂拥而入。据统计,19792000 年,中国累计吸引外资 3462 亿美元,其中19922000 年的累计流入量占总量的 93%。这反映出()A外国投资开始改变中国经济结构B国际关系变化对中国发展有利C全球化浪潮对中国只有利没有弊D经济体制改革获得了广泛认同D【解析】题干中提及“1993 年,跨国公司开始狂热 地 追 逐 中 国 市 场,外 资 企 业 蜂 拥 而 入 19922000 年的累计流入量占

80、总量的 93%”,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 年国家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目标引起国际关注并获得认同,故选 D 项;题干未提及外资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靠政策引导和国内资金的推动,排除 A 项;题干未提及国际关系的变动情况,提及的是跨国公司密切投入中国市场,排除 B 项;全球化对我国利弊并存,排除 C 项。6(2019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高三 1 月教学质量测评)19711976 年全国中等技术学校情况表年份1971 年1972 年 1973 年1974 年1975 年1976 年学校数955731058123413261461学生数97 980147 094 264

81、321348 896405 030385 521对上表解读正确的是()A“文化大革命”刺激了职业教育的兴起B职业学校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C“文化大革命”后期职业教育有所发展D职业教育中的政治倾向感不强C【解析】根据“19711976 年全国中等技术学校情况”可以看出,“文化大革命”后期职业教育发展较快,故选 C 项;表格中只有 70 年代的情况,无法得知职业教育以前的发展情况,根据所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职业教育已经兴起,排除 A 项;根据表格数据,1971 年学校数为 955,而 1972 年为 73,无法体现“逐年上升”,排除 B 项;表格中仅有学生和学校的数据,没有政治方向的史实,排除 D

82、 项。7(2019山东临沂二模)(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有个伟大的年份是1984 年。1984 年的特殊气质,在元旦刚过不久就散发了出来。1 月,邓小平突然决定到此刻正饱受争议之苦的深圳、珠海两个特区看看,并先后写下“珠海经济特区好”“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的论断。也正是这一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我们惊奇地发现,日后很多我们现在还耳熟能详的公司(张瑞敏创办的海尔、柳传志的联想、李东生的 TCL、赵新先的三九制药、王石的万科、李经纬的健力宝、潘宁的科龙)均诞生在这一年

83、,后来,人们就把 1984 年叫做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摘 编 自 吴 晓 波 激 荡 三 十 年:中 国 企 业19782008材料二“改革”主要是相对政府资源垄断,政府管制而言,指的是恢复个人的自由选择权,让老百姓有权利决定做什么与不做什么,如何做,做成的东西卖多少,到哪里卖,以什么价格卖,得到的收入怎么分配,剩下的钱如何再投资等,一句话,就是给个人以自由。“开放”实质上也是扩大自由,是让中国人和外国人能更加自由地进出国界,做投资,做贸易。让个人经济自由权跨越国界延伸,拓宽自由的地理边界。陈志武陈志武说中国经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4 年”称为“伟大年份”的理由,并分析

84、改革和开放的关系。(12 分)(2)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13 分)【答案】(1)理由:经济特区取得重大成功;改革从农村向城市推进;开放沿海 14 个城市;一些大企业和著名企业家登上历史舞台。(8 分)关系:开放深圳等经济特区证明,开放能够催化原有体制或推动改革,改革为开放创造更有效的氛围和条件。(4 分)(2)观点:无论改革还是开放,实质都是给生产经营者以自由选择的权利。(4 分)说明:计划经济和人民公社体制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及主体性作用发挥;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民以生产经营的自由;通过政企分开等措施来扩大企业自主权;对外开放政策则让中外都获得投资、贸易、技术等自由

8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关键性作用,同时又发挥了政府的指导作用。(9 分)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其蕴含的相互开放、主动参与、全球竞争的思想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整合与分化、竞争与合作、开放与封闭及有序与无序等矛盾的运动,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存在的客观现象。(3)欧洲人用美洲的白银来购买亚洲的商品,如纺织品、瓷器、香料、染料等。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前期200 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

86、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2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1)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随之东来,开始侵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既破坏了中国主权,又给中国沿海居民带来深重灾难。(2)西方殖民者在新航路开辟后侵扰中国沿海地区,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封建统治。一方面,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直接阻碍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正常经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又在客观上对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等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3)西方传教士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到中国传教,虽然给中国带来了一些西方先进科技知识,但因文化冲突和传教士干涉中国内政而引发了“禁教”事件,进一步促使中国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4)新航路开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

87、农作物,促进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国因人口迅速增长所面临的粮食压力,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二、近代中国“被动者”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侵华战争的战火,中国开始了被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两次鸦片战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冲击着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过渡,西方列强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严重摧残了中国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中国进一步沦为资本主义市场的附庸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列强忙于战争

88、,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控制,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19291933 年经济危机期间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冲击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国民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使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中国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创始会员国加入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且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缔约国。随着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逐渐萎缩,陷入绝境三、现代中国“参与者”1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敌视和

89、在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包围、经济上全面禁运的封锁政策。20 世纪 60 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对外贸易急剧萎缩,基本上关上了对苏联、东欧开放的大门。2改革开放新时期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到 21 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2013 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并付诸实施,是中国积极致力于全球治理与全球化的一个创新。“一带一路”在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打造开放新格局的同时,也为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

90、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进一步推动全球化向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悟 新关注点激活思维关注点一 近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史学新论 1840 年以前,中国贸易是在独立自主的条件下展开,很长时间内都是以中国为主导的。在 19 世纪大多数的年头里,占据进出口贸易货值绝对多数的,出口是茶叶,进口则是鸦片,这两种商品深刻影响了 19 世纪的中国,并使中国深深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旋涡。19 世纪晚期,中国的茶叶出口逐渐出现危机,尤其是印度、锡兰产的茶叶逐步在英国市场上战胜了中国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印度、锡兰茶叶生产模式的优越性所致:大种植园和机器加工的生产方式降低成本,保

91、证了质量。黄敬斌19 世纪中西贸易的关键情节命题思考 鸦片战争前,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近代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史学新论 沿海口岸在上一世纪(19 世纪)最早承受西洋物事的“东渐”,在本世纪(20 世纪)初也最早承受欧风美雨的洗沐。这种变化正是洋物侵蚀和影响的结果。它们无分贵贱地进入了上流社会和下层社会,在不知不觉中改造了人们的日行起居。于是,贴近洋场的地方便首先开始了移风易俗。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命题思考 作者主要论述了中国沿海通商口岸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最早受到西方的影响。沿海通商口岸

92、最早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由此传入中国,并引起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习俗的变化。3西方的冲击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影响史学新论 中国的经济优势历史悠久,但它对三个方面的侵蚀无能为力。首先,外国供销商能利用鸦片市场。其次,他们能找到中国进口商品的替代品制造自己的瓷器和丝绸,在别的地方如印度和斯里兰卡种植茶叶。最后,他们用工业机械化来超过中国的生产。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在 19 世纪发生的。从长期来看,这些变化中的最后一项意义最为重大。因为中国无法实现生产的机械化。从影响方面来看,19 世纪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 16、17 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到来

93、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命题思考 根据材料分析,19 世纪中国失去经济优势的原因在于大量工业品涌入中国,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影响在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4向西方学习潮流下的近代中国史学新论 研究中国现代化的学者,大多认同1949 年之前的中国早期现代化是一种“外源性”现代化(也有学者称之为“传导性”现代化)。笔者认为,称之为“传动性”可能更为合适。一是因为,“传导”所包含的主要是外国现代社会因素的注入及其所引起的中国人的学习和仿效;而“传动”所指的除了“传导”所包含的这一层意义之外,还指中国人因外国的民族压迫而激起的谋求自强自立的动机。二是因为,“传导”含有长

94、期的意思,而“传动”突出初期的促动意义。当中国自己产生了现代化的意识和行动之后,外国现代社会因素的促动作用逐渐减少而日益转变为可资中国利用的外国资源,两者的关系也相应地从注入与学习、压迫与应对的不正常关系,逐渐朝着引进与应用、互动与互利的正常关系转变。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命题思考 从“传导”强调注入与学习、压迫与应对的不正常关系,到“传动”强调引进与应用、互动与互利的正常关系,可以结合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论证这一观点。关注点二 全球化视野下的现代中国120 世纪 5080 年代中国及世界的城镇人口变化史学新论 下面为 19501980 年主要年份中国及世界城镇人口比重表。年

95、份中国总人口(万人)中国城镇人口(万人)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世界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1950 年55 1966 16911.228.81960 年66 20713 07319.733.91970 年82 99214 42417.437.51980 年98 70519 14019.438.2改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命题思考 上表反映了中国及世界城镇人口变化的多种趋势。城市化(城镇化)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城市化进程受经济发展、政府政策、地理环境、人口分布、政治环境、科技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围绕城市化可多角度命题。2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社

96、会主义市场经济史学新论 如果说在初创的市场经济阶段,政府的优惠政策和管理者的“人治”起了相当大作用的话,那么,随着深度市场化和自主国际化的逐步推进,则要求经济管理由过去比较注重政策优惠和“个人魅力”逐步提升为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总之,以深度市场化、国际化和法制化作为改革的战略取向,中国经济体制才能更加完善、更具有生命力,才有可能成为当代世界最具竞争力的体制之一。美尼古拉斯R.拉迪中国未完成的经济改革命题思考 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创阶段,政府宏观调控作用较大。深化阶段,我国市场经济深度市场化、国际化和法制化,同时继续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热点话题专项练(八)融入世界艰辛历程近现代中国与经济全

97、球化中外关联1(2019吉林长春二模)下图为 18 世纪中外金银比价(单位:每两黄金合白银数)示意图。据此可知()A18 世纪的中国曾出现贸易危机B闭关锁国使得清朝外贸日渐萎缩C清中叶中外贸易联系渐趋密切D清政府实施较为宽松的贸易政策C【解析】18 世纪中国金银比价升高,意味着白银贬值,说明有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故 A 项错误;18 世纪中国金银比价升高说明对外贸易中清朝处于出超地位,不能说明外贸日渐萎缩,故 B 项错误;清中叶中国金银比价与外国趋同,说明中外贸易联系渐趋密切,故 C 项正确;清政府对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故 D 项错误。2

98、(2019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 5 月押题考试)下图是 18401894 年间洋(机)纱(此时国内也逐渐开始自己生产机纱)与土纱使用量情况表。这表明当时()A自然经济已经解体B消费仍以土布为主C近代化因素在增加D国内市场不断扩大C【解析】由图示可知,18401894 年间,土纱使用量在不断减少,洋(机)纱使用量在不断增加,这表明当时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因素在不断增加,故选 C 项;据材料时间“1894 年”结合所学可知,此时自然经济仍占重要地位,没有完全解体,排除 A 项;数据体现的是使用土纱为主而不是土布,排除 B 项;材料主要体现纱的使用情况而不是国内市场,排除 D 项。3(2019湖南衡阳

99、三模)据统计,1913 年,英国与法国对华输出货物价值分别为九千六百余万两和五百多万两;到了 1918 年,英法对华输出货物价值分别下降为四千九百万两和一百五十余万两。这一变化说明()A中国外贸入超状况得以扭转B传统大国正在走向衰落C西方经济侵略受到华资抵制D民族工业处境有所改善D【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1918 年英法对华输出货物价值相对于 1913 年大大降低,说明此时期英法等欧洲列强因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因而给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时机,故选 D项;材料仅体现 1918 年英法对华输出货物价值相对于1913 年大大降低,未体现中国外贸状况,因而无法判断中国外贸入超

100、状况是否得以扭转,排除 A 项;材料中英法对华输出货物价值 1918 年相对于 1913 年大大降低,是因为英法忙于一战,并非因为英法的衰落,也并非是中国民族工业对西方经济侵略的抵制,排除B、C 两项。4(2019河北唐山一中二模)下面是 20 世纪 40 年代外国资本在我国各行业中所占比例图。从中可以得出,中国()A已经允许民间投资实业B应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C对外资的利用程度很高D应将工业发展放在首位B【解析】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外国资本在事关国计民生的主要行业中所占比例都比较高,这是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经济的表现,因而中国应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故 B 项正确;A 项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材料反映

101、的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不是中国主动利用外资的程度,应首先实现经济独立,再谈发展问题,故 C、D 两项排除。5(2019重庆二模)1979 年 7 月,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颁行。到 2011 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11 643.9 亿美元。下图为19972011 年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据此可知,外商直接投资()A与国际经济形势的关系不大B以中外合资企业为主要形式C变化情况与我国经济发展同步D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D【解析】根据图表和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故选 D 项;根据图表和所学知识可知,1

102、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减少,国际经济形势对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影响很大,排除 A 项;材料主旨强调外商投资与国内经济关系,未涉及投资形式的主体,排除 B 项;根据图表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外商直接投资下降的年度如 20022003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显著,排除C 项。6(2019山东济南一模)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部分数据情况。据此可知()年份出口额(百万美元)进口额(百万美元)贸易差额(百万美元)贸易额/GDP(%)1978 年9 75010 8901 1409.531984 年26 13927 4101 27117.291989 年52 53859 1406 602

103、24.751992 年84 94080 5854 35533.901997 年182 792142 37040 42234.132004 年593 326561 22932 09759.77CA.中国经济的世界地位上升B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确立C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D外贸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解析】据表格,中国对外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和外贸占 GDP 总额的比重都在不断上升,说明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故选 C 项;材料没有体现世界其他国家状况,排除 A 项;材料说的是对外贸易,不是市场经济体制,排除 B 项;材料中 19781997 年外贸都没有占据主导,排除 D 项。7(2019广东佛山二模

104、)(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代中期以前,大明宝钞和铜钱是法定货币;成化、弘治以降,白银上升为事实上的货币,和铜钱一起成为国家法定货币。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在全国范国内推行“一条鞭法”,“民间输官之物皆用银”“银始独重于天下,百物皆取银为准矣”。从宋到明,中国银矿的产额略呈减少的趋势,晚明由海外输入的白银总量,大概是国内产银量的十倍。摘编自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明清材料二 美国白银政策使中国政府陷入白银持续外流、通货紧缩的灾难之中。国民政府于 1935 年 11月 4 日宣布中国实行法币政策,主要内容是:(1)确定法币,统一发行。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的收付,概以

105、法币为限,不得使用银元。(2)法币与英镑汇价固定。(3)全部白银归国有以充作法币准备金。1936年 5 月,中美签订中美白银协定,规定美国以市场价格向中国续购白银 7500 万盎司,价款以美元支付,但是需要将美元存于纽约的美国银行以作为法币的海外准备金。法币改革割断了中国货币同白银的直接联系,此后世界银价的涨落不会再对中国发生大的影响,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摘编自尹全洲论中国的法币改革材料三 中国在 2010 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2013 年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2015 年 12 月 1 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人民币

106、纳入 SDR(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2016 年 10 月 1 日正式生效,成为可以自由使用的货币。SDR 篮子的最新权重为:美元41.73%、欧元 30.93%、人民币 10.92%、日元 8.33%、英镑 8.09%。整理自新浪财经网等(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货币流通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8 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影响。(8 分)(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货币发展与世界形势的关系的认识。(9 分)【答案】(1)变化趋势:白银货币化。原因: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大明宝钞贬值,失去民众信任;铜钱使用不便和铜的成色不足;政府赋

107、役折银的改革的推动;海外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涌入中国。(8分)(2)影响:积极:法币改革使中国货币与白银脱钩,稳定了国内货币金融秩序;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集中了资金,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法币与英镑、美元联系,为中美英构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创造了条件。消极:中国法币成为英美等国的附属货币,便利了英美扩大在华利益;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法币贬值,加剧统治危机。(8 分)(3)认识: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中国主要货币,20 世纪 30 年代国民政府发行“法币”,今天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外交政策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发展,影响着中国货币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变化。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提升综合国力,中国货币才能更好服务于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9 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