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167 ,大小:920KB ,
资源ID:606234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0623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主题串讲与题型技法 一分一总高考全研透 分——分开主题研究高考 课件.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主题串讲与题型技法 一分一总高考全研透 分——分开主题研究高考 课件.ppt

1、主题一社会转型文明演进的新起点热点缘由 2015年高考涉及考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东西方文明变迁中的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新起点。这种社会转型是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和革命构成的,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节点。全国卷考查英国光荣革命后国王“统而不治”,英国从传统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天津卷综合考查秦始皇统一中国、罗马帝国的兴衰所反映的社会转型;山东卷考查有关辛亥革命的史学研究;四川卷综合考查美国1787

2、年宪法所体现的美国社会转型等。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群雄争霸、“百家争鸣”,社会在动荡中完成嬗变。一、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1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2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3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4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上出现了

3、第一次民族融合潮流。5从思想文化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借鉴意义。二、近代中国: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型关键词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天朝上国”在闭关锁国中步入近代前夜;国门洞开,睁眼看世界,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1.明清时期封建社会渐趋衰落是转型的前夜(1)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统治日渐腐败。(2)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态。(3)对外交

4、往:实行“海禁”政策,在闭关锁国中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4)思想领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思想,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5)文学领域:红楼梦等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2鸦片战争前世界发展的潮流(1)经济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向工业化方向迈进,英国、法国、美国等先后掀起了工业革命的浪潮。(2)政治上,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在欧美一些先进国家建立,民主化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3)思想文化上,启蒙运动蓬勃发展,近代科学硕果累累,民主科学成为思想文化的主流。(4)国际关系上,欧美

5、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处于殖民霸主的地位,中国作为传统大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3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1)政治上: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经济上: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喝咖啡、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在一些大城市中出现,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变化。(3)思想上:林则徐、

6、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通过洋务运动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4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全面近代化的展开(1)政治领域: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并且取得重大成果;封建帝制的结束、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2)经济领域: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第二次是一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在列强侵略和近

7、代工业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3)思想文化领域: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由政治领域逐步转向思想文化领域,1915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迈向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而且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三、现代中国: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型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后,建设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独立自主登上国际外交舞台,彰显中国历史的新纪元。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和外交政策(1)国际环境:新中国成立时,美苏“冷战”对峙,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尖锐对立,深刻影响了国际关系。美国等发达资本

8、主义国家执行敌视中国的外交政策。(2)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形成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彻底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维护了新中国的民族独立。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大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淡化了外交关系中的意识形态色彩。2新中国民主政治体制的形成(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以民主集中制为基本特点的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基本形成。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我国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2)政党制度: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后,政治协商会议成为各民主党派

9、参政议政的主要途径。(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前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4)民主政治过渡性的表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为新民主主义社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国为社会主义社会。19491954年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立法、选举等职权;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阶段结束。3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1)社会主义工业化:国民经济恢复后,1953年国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国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2)三大改造的完成: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新中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

10、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3)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新中国逐渐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复杂的影响。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与文艺方针(1)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成功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人民教育。(2)1956年春,“双百”方针提出,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展。5社会生活的变迁(1)社会生活的新风尚:特点: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

11、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2)交通运输:“一五”计划期间,内地的交通运输业获得较大发展,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四、近代欧美:从传统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关键词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助推欧洲步入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蒸汽”的力量,引领世界进入工业文明时代。1西欧封建社会的逐步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1416世纪)(1)从一体化进程看,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2)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标志着世界市场开始出现。(3)从社会转型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

12、体,西欧正在逐步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4)从思想文化看,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不仅为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武器,而且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2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和世界市场的拓展(1718世纪)(1)政治领域:英、美、法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2)经济领域:欧美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3)思想领域: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整套政治构想。(4)对外关系:积极进行对外殖民扩张,英国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5)科技方面:科技取得巨大进步,其中,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人类认识史

13、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概括和总结。3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18世纪末19世纪中后期)(1)经济上:工业革命相继展开并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主要国家开始向工业文明转型,同时加紧对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政治上:代议制民主政体在欧美大陆不断扩展、完善和巩固,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西方政治文明的转型完成;工人运动蓬勃开展。(3)思想上:马克思主义诞生;自由主义兴起;基于对“理性王国”和工业革命反思之上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艺思潮兴起。五、现代世界:从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到社会主义制度开始确立的转型关键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资本主义一统天下

14、局面最终形成;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开启人类历史新纪元,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竞争共存。1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1)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以垄断为组织形式的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模式基本成熟;同时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西方完成向工业文明的转型。(2)政治上:资本主义现代民主政治日益成熟和巩固。(3)思想文化上:自由主义受到垄断组织的影响;基于物理学发展之上的印象派艺术开始流行。2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局面被打破,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20世纪前期)(1)政治上:十月革命后世

15、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确立,开始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时代,现代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化进程启动;同时经济大危机和法西斯主义的泛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受到严重挑战,出现重大波折。(2)经济上:苏联逐步探索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创了工业化新模式,逐步实现工业化,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经济大危机重创西方,美国首开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西方国家开始进入国家干预经济新时期。(3)思想上:凯恩斯主义兴起;基于经济大危机和世界大战造成的精神危机,现代派艺术兴起。主题二理念至上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热点缘由 每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会有思想解放先行,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演绎着人类思想文化发展

16、的多元化特征,充分体现了理念至上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西方启蒙思想家曾借鉴中国儒家思想,作为冲破教会思想禁锢的武器;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先进中国人喊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西方思想文化不断被引入,形成“西学东渐”的局面,出现了学习西方的热潮;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给中国革命以至新中国的建设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2015年高考涉及考点 全国卷综合考查儒学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创新,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宋代理学对儒学的新发展;全国卷综合考查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四川卷考查儒家思想中的“民贵君轻”思想;浙江卷考查陆九渊、王阳明、泰勒斯的主要观点;山东卷考查启蒙运动

17、。一、儒家思想: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趋时更新关键词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先秦民本思想;汉代大一统;宋明理学注重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明清之际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凸显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趋时更新。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1)创立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2)完善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取独尊儒术、兴办太学等措施,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吸收与改造:魏晋至隋唐时期,儒、佛、道纷争与融合

18、,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步被官方所接受。(4)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5)批判与继承: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从而使儒学获得新生。2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的精华(1)人与人的关系:提倡仁爱,主张推己及人的精神;提倡人与人之间应和睦相处;与人交往,主张言而有信的精神;提倡尊老敬贤的为人准则。(2)人与社会的关系:提倡以德

19、治国的精神;提倡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提倡个人与国家命运相结合的历史责任感。(3)人对自身的反省与追求:提出修身要求,主张慎行自省,格物正心,重视精神境界的提升,追求崇高的理想人格。(4)人与自然、天的关系: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主观能动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也主张“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等。(5)教育智慧与求学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实施因材施教,强调学与思相结合,提倡格物致知、学以致用。3儒家思想与政治的三次紧密结合(1)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接受并实行。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

20、的正统思想。(2)康有为为达到宣传变法思想、推动统治者变法的目的,利用孔子在中国的广泛影响,写成孔子改制考一书,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并领导了戊戌变法。(3)袁世凯为恢复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资产阶级为冲破封建思想束缚,实行民主政治,对儒家正统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二、人文精神: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演变关键词希腊先哲关注人本身,文艺复兴高举人文主义旗帜,宗教改革呼唤信仰自由,启蒙运动以理性之光照亮世界近代社会发展道路。1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1)起源:古希腊先哲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洞察宇宙,探索人生,他们的思想主张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

21、起源。(2)复兴:文艺复兴中的思想巨人,以自己的作品抨击封建教会的虚伪和腐化,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自由和幸福,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文主义思想再次兴起。(3)发展:宗教改革中的“因信称义”“先定论”,否定了教皇的绝对权威,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使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弘扬。(4)成熟:启蒙运动思想家高举理性的旗帜,批判宗教迷信和封建专制制度,强调人的尊严,追求自由平等,主张人权神圣不可侵犯,人文主义思想达到新的高度。2西方不同时期人文精神的内涵(1)古希腊时期:关注人和人类社会,主张以人为中心,否定神的意志和权威。(2)文艺复兴时期:批判教会禁欲观和对人的束缚,肯定人

22、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对幸福的追求和人性解放。(3)宗教改革时期:反对盲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崇尚精神的自由和得救的自主。(4)启蒙运动时期: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三、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从器物到制度的探索关键词伴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学习西方、寻求变革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地主阶级从“开眼看世界”到“中体西用”;资产阶级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近代化。1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不断深化(1)林则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但他们既未触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也未付诸实践。(2)洋务派继承

23、了林则徐、魏源等人“师夷长技”的方略,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并掀起了洋务运动。(3)早期维新派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继承了“师夷长技”“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以商战保国,以制度强国,但思想不成熟。(4)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相结合,比较全面、系统地发展了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并使这种思想的影响从一种社会思潮演变成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5)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民主革命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并以此指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2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演进的特点(1

24、)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结合,救亡图存与思想启蒙相结合。(2)以向西方学习为主,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主流。(3)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的逐渐深入,中国社会对西方文化制度经历了由抗拒、排斥到逐渐接受,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4)每一次的探索都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并且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探寻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3近代西学东渐的影响(1)西学的传入是以西方侵略签订不平等条约为背景的,一系列的侵略活动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强势的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较为严重,这种强势地位便利了西方思想文化的侵略。(2)西学东渐客观上有利于西方先进的技术、思想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

25、会的转型。例如:洋务运动、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四、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关键词新文化运动谱写思想解放的新篇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催生新时代的革命狂飙。先进的中国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中国革命,并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马克思主义传入对中国的影响(1)促使新文化运动由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转变为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新思想解放运动,促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中国革命准备了领导力量。(2)推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促使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和方向。(3

26、)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1)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是宣传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成立并逐渐走向成熟,与国民党合作开展了国民大革命。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实践中,逐渐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

27、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基本上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主题三关注民生和谐社会的永恒话题热点缘由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一贯的思想主张,也是我们党在新时期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新理念,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我国每年的两会热点都有民生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多个“中央一号文件”,积极推动农村改革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使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民生问题始终是古今中外各国的重大问题,也是社会热点问题,高考从来不回避对这一热点问题的考查。2015年高考涉及考点 全国卷考查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促进了个体小农经

28、济的形成、美国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等。全国卷考查农业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的转移;江苏卷考查古代农业发展需要政府合理作为;山东卷考查儒家民本思想;四川卷综合考查明朝后,玉米、番薯等农作物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一、聚焦三农: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备考年年热点关键词“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农业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稳定之基,“三农”问题关系到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经济稳定发展是国家富强的基石。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精耕细作(1)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从生产力的角度而言是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而言则是从千耦其耘到个体

29、农耕。(2)“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显著特点之一。2新中国土地政策的调整(1)我国从1953年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2)1958年发动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3)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发展乡镇企业与私营经济,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3苏俄的农业政策十月革命后,苏俄为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俄共(布)十大,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

30、,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因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5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上台后,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但由于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改革中提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口号,最终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失败。二、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让人们生活更美好关键词关注民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不同时期不同阶级都曾提出解决民生问题的思想并进行了实践,借鉴古今中外有关民生问题的思

31、想与实践经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1.中国古代的民生思想(1)老子:无为,反对严刑峻法。(2)孔子:“仁”、德、教化。(3)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宽刑薄赋。(4)墨子:“兼爱”“非攻”“尚贤”。2中国近代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关于民生问题的探索(1)正确认识农民阶级的天朝田亩制度:从进步意义看:它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即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表达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具有进步意义。实际上是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革方案。从局限性看:它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

32、换和绝对平均的社会,具有空想性,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2)理解资产阶级的民生主义: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中关于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关于节制私人资本的思想,关于缩小贫富差距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劳资关系的思想,关于全社会和平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明确体现了重视民生、福利民生、和谐社会的旨意,在今天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3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把关注民生、保障民生作为主要职责(1)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就着手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物质生活。(2)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基础。

33、党和政府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3)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世纪之交,党和政府为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高瞻远瞩,做出重大战略决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4世界史上落实民生问题的具体事例(1)资本主义国家: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中的“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福利国家的建立”等。辩证地评价资本主

34、义运行机制的调整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对中国当前的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2)社会主义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引发危机。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使劳动者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斯大林模式”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较大的启示。三、福利国家:多视角看待“福利国家”,积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关键词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平等,进行了政策调整,使“福利国家”制度发展

35、起来。“福利国家”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1罗斯福新政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美国罗斯福新政解决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民生问题的措施是推行“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在当时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2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1)形成原因: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因财富分配不均而导致的社会危机威胁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2)形成经过:罗斯福新政采取的社会福利政策,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

36、(3)基本类型:类型 内容 社会保险 按规定缴纳有关社会保险金者才能享有的福利,主要项目有老年退休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 福利补贴 不论是否参加社会保险,凡符合规定条件的公民都可以得到补贴。它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带有普遍性的公共福利补贴,另一种是只给一部分贫困者和贫困家庭提供的带有救济性质的补贴 公共教育 包括普遍义务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业余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4)特点:资金来源多元化,一般由个人交纳、企业交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各国发展不平衡,英国、瑞典、丹麦、德国等国家发展水平较高。

37、发展程度较高,已由单纯的救济发展为公民的社会权利。(5)实质:福利制度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等。(6)评价:积极:扩大了国内消费,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政局。消极:国家财政不堪重负,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3经济全球化下福利国家制度面临的挑战福利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于全球化与福利国家制度要求的矛盾与冲突,福利国家制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生产、资本、商品以及劳动的全球流动弱化了政府社会调控的能力、侵蚀了国家的税源;全球化改变了福利国家制度的政治和社会基础;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和资本的全球扩张,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向全球扩展,从而带来资本

38、主义固有矛盾的全球化。4英国撒切尔夫人“福利社会”的实践高额的社会保障加重了政府的负担,高税收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高保障造成劳动力成本过高。这种情况下,撒切尔夫人开始了大变革:(1)以“选择性”原则代替“普遍性”原则。(2)以“福利社会”代替“福利国家”。(3)以强调“家庭个人”作用代替强调“国家政府”作用。5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发展和成熟、改革调整三个阶段,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每个阶段的特点不尽相同。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福利国家制度逐渐由幼稚走向成熟。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因此,借鉴福利国家制度建设

39、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主题四强国之梦民族精神的齐力彰显热点缘由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从近代以来的大国兴衰和国际关系的演变来看,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从新航路开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西欧列强(主要是英国)主导时期;二战结束至20世纪90年代初,美苏主导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自新航路开辟的五百年来,强国之梦一直是各国人民的孜孜追求,其中也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历史的教育功能是高考能力立意所在,这些都是鲜活的命题素材,应重点关注。2015年高考涉及考点 全国卷考查新中国实

40、施“一五”计划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全国卷考查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等;天津卷考查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安徽卷综合考查1619世纪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国际地位逐步上升,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最大的剥削者;福建卷考查17世纪欧洲国家的殖民活动。一、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词近代前期的西式救国之梦,近代后期的民族独立之梦,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强国之梦,新时期的民族复兴之梦。1“中国梦”的主旨:“振兴中华”孙中山在1894年兴中会成立章程中首次明确提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2“中国梦”的“两个百年”历程(1)从1840年到1949年:找到复兴之路,实现国家独立、民族

41、解放。(2)从1949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完成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中国梦”的“两重任务”“两重任务”指实现民族复兴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中国梦”的启示“中国梦”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建党和新中国成立是实现“中国梦”的两个关键历史节点。国家独立是“中国梦”实现的前提。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国梦”实现的精神动力。二、英吉利民族:英国“日不落帝国”兴衰历程关键词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参与殖民扩张与争夺,在斗争中打败竞争对手,建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英国最早开展工业革命,率先完成工业化,成为“世界工厂”;二战后

42、,英国国际地位下降。11416世纪英国崛起,加紧殖民扩张(1)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利用地处大西洋航路中心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加紧殖民扩张。(2)英国与西班牙争霸: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21718世纪中期率先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世界殖民霸权(1)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英国议会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君主立宪制和内阁制相继确立。(2)世界殖民霸权的确立:战胜西班牙、荷兰、法国,最终建立世界殖民霸权。3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期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确立世界经济霸权(1)经济:世界工业垄断地位的形成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2)政治: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43、(3)对外侵略与争霸:侵略:对华挑起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进行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争霸:与拿破仑的战争;1854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4)思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主张自由主义,自由主义经济思想逐渐占据统治地位。419世纪70年代至今国际地位开始下降,“世界工厂”地位丧失,经济地位动摇、殖民体系崩溃;追随美国(1)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生产先后被美、德超越。两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经济造成重创。20世纪70年代加入欧洲共同体。融入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但仍不及德国与法国。(2)政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地位衰落,追随美国,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3)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成

44、为国际舞台上不可轻视的力量,但其在欧盟的影响力不及德、法。三、美利坚民族: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启示关键词三权分立,制度创新;“电气时代”,独领风骚。美国开创了民主共和制,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美国领跑第二次工业革命,利用两次世界大战和发达的科学技术,强化了自己的强国地位,成为世界超级大国。1美国独立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宣告独立,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建立邦联制国家。2美国共和政体确立(1)美国独立后松散的邦联制不利于国内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殖民地时期受英国的统治和启蒙运动的影响,使美国民众具备了较强的民主政治意识;1787年宪法的颁布为联邦共

45、和制的诞生提供了法律依据。(2)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这部宪法突出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即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它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和总统共和制政体。3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紧随英国之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成就则最为突出,美国在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成为工业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代表成就有:富尔顿1807年成功试航蒸汽轮船,爱迪生1879年发明电灯,莱特兄弟1903年发明飞机等。4战后美国一战后取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强国,面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的

46、霸主地位,成为超级大国。5美利坚民族强国之梦的启示美国坚持科技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善于抓住机遇和吸收外来优秀成果提升自己;法律是自由的保障,重视法律制度建设。四、法兰西民族:法国追求欧洲强国之梦关键词思想启蒙,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共和政体的确立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1思想启蒙和反封建斗争(1)启蒙运动中,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主张用理性取代专制和愚昧,建立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会。(2)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经过了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多次斗争最终推翻了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传播了民主平等思想,推动了欧洲反封建的进程。2法兰西

47、共和政体的确立1875年,法国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3法兰西的强国之路(1)17世纪法国与英国争夺殖民霸权;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20世纪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都是战胜国。(2)二战后,法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积极参与组建欧洲共同体,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欧盟已成为当今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法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西方大国的角色。五、日耳曼民族:德意志帝国的崛起与挫折关键词三次王朝战争,德意志统一,君主立宪制确立,德意志民族振兴;二战后德国分裂,东欧剧变后两德统一,成为世界经济大国。1德意志统一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

48、意志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铺平了道路。2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后不久即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3两次工业革命与两次世界大战德国借鉴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优秀成果,经济飞速发展,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德国先后两次挑起世界大战,均以失败告终。4二战后再次分裂由于美、苏意识形态的差异,德国在美苏主导下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但经济仍得到较快发展。5重新统一,成为经济大国在东欧剧变中,1990年,东德、西德实现统一,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是欧盟重要成员国。6日耳曼民族之梦及其挫折留下的启示分裂削弱国家实力,统一能增强国力;外交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在欧洲大陆的政治

49、版图上结盟或不结盟都是为了谋求国家利益;积极的民族精神能使国家奋起,扭曲的民族精神易使国家偏离正确的轨道。六、俄罗斯民族:苏联的大国之路与走出低谷的俄罗斯关键词十月革命开启人类历史新纪元,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曲折探索;由超级大国到莫斯科落日,由面临重重困难到走出低谷,俄罗斯民族大国之路坎坷前行。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2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列宁的探索:十月革命后列宁在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设想直接过渡

50、到社会主义;1921年,又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斯大林的探索:斯大林时期主张利用行政手段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3)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斯大林体制的基础上,给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4)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的新看法: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允许个体经济存在。3走出低谷的俄罗斯2000年,普京在大选中获胜,出任俄罗斯总统。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令大幅度改组政府,果断应对车臣问题,强化中央权力,在较短的时间内稳定了政治局面。普京的务实政策已使俄罗斯走出了低谷。俄罗斯毕竟还是一个军事和文化大

51、国,自然资源丰富,教育与科技基础雄厚,人口素质较高,因此在国际事务中,俄罗斯仍是对美国的全球支配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主题五立法治国以人为本的社会进步热点缘由 古今中外的宪政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政治体制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虽然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差别很大,但这些体制的设计和法制建设都是围绕国富民安展开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种政治模式相互交流、碰撞,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2015年高考涉及考点 全国卷以古罗马正义女神像为命题切入点,考查法官审案应不受表像迷惑;江苏卷考查罗马法中的万民法;四川卷考查十二铜表法;北京卷考查美国国会法案,完善立法

52、治国;安徽卷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上海卷考查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作用等。一、民主法制源头: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律制度交相辉映关键词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希腊民主政治与罗马法律制度集中代表了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杰出成就。它与近现代西方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有着传承关系。1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泽被后世(1)古希腊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的城邦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2)雅典民主经历了梭伦改革的奠基、克利斯提尼改革的确立、伯利克里改革的鼎盛时期,具有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和法律至上的特点。(3)雅典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

53、全的民主制度,为公民生活提供自由与安全的空间,为公众利益制定公平的原则,是社会公正的基石。但雅典民主政治是直接民主,国家权力容易被滥用和误用,造成了雅典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2罗马法律制度影响深远古罗马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其制定的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上。罗马法经历了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由零散到形成体系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其崇尚自然法、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制度,不仅是罗马帝国辉煌的保障,也是近现代法律的源头,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二、欧美近代宪政:英、美、法、德各具特色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关键词在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下,封建时代的

54、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形式上代表民意的议会行使立法权,制约政府的行政权,司法权则相对独立,这是历史的进步。1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完善,民主改革循序渐进(1)英国首创的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旧势力妥协的结果。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很大的灵活性,它在不断的调节中,避免了激烈的社会革命,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实践证明,它适合英国的国情,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8世纪工业革命的发生和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2)现代政治制度的一系列原则,如分权原则、行政从属于立法原则、政府向选民负责原则、法治原则等都产生于英国,政党制、内阁制、文官制、地方自治制等现代政治制度也在英国最先

55、发展,英国政治制度几乎是现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母体,这些国家多少都模仿了英国的政体,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大同小异的政治制度。2美国:三权分立制度创新,两党政治成为特色(1)美国1787年宪法,强调了中央权力的核心作用,从法律上保障着国家的统一和行政完整。宪法体现了美国独立战争的重大成果,使联邦政府建立在资产阶级民主法制的基础上,给美国带来了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2)宪法根据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了美国国家职权的设置,避免了权力的过分集中和暴政。它所建立的分权制衡体制被历史证明能有效防止专制的出现,也被多数国家所仿效。(3)宪法关于民选政府的规定,在形式上把主权在民的理论付诸实施,成为资产阶级国家体制

56、的重要模式之一。一系列治国原则的确立,使美国完成了广泛的政治改革,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4)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大政党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政治的一大特色。虽然两党的历史传统和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尽相同,执政期间的政策也有差异,但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3法国:政体演变曲折反复,“一票共和”实现民主(1)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过程中,法国资产阶级与封建复辟势力之间、共和派与君主派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大革命后的70余年间,帝制和共和制多次反复,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过程是民主势力

57、和专制势力反复较量的结果。它说明共和制的确立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曲折性、反复性、复杂性的特点。(2)1875年宪法使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具体表现为:立法权归于参、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行政权力归于总统;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有权任命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缔结并批准条约,实行大赦等。(3)法国帝制与共和制的斗争反映了传统力量与民主力量的斗争,但不能认为是封建力量与资本主义力量的斗争。无论是共和制还是帝制都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其实质是资产阶级内部就实行何种政体而进行的斗争。4德国:专制主义借尸还魂,君主立宪政体确立(1)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于1

58、871年建立起德意志帝国。1871年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宪法规定,统一后的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2)从形式上看,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体制,但实质上是一种君主专制,这表现在帝国的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而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只有参与制定法律和预算的权力,且首相不对议会负责,帝国国会对政府没有任何行政监督权,因此可知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的、不完善的代议制。三、中国近代宪政:康梁君主立宪制和孙中山民主共和制的政治设想关键词康梁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糅合,把维新思想演变成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孙中山把“建立民国”确立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共

59、同奋斗的核心目标。1康梁维新派: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设想(1)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借历史考证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奠定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2)康有为和梁启超创办学堂、报纸,宣传维新变法思想,领导“公车上书”,创办政治团体,与顽固派展开论战等,使维新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并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实现。(3)康梁维新思潮的核心政治主张是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表明中国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层面。(4)康有为和梁启超是中国上层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康、梁思想是封建社会急剧崩溃和民族危机极端严重的现实反映,表达了这个阶层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

60、望,但同时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一面。2孙中山革命派: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1)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组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2)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3)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61、,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国家的主人。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四、依法治国方略: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与时俱进关键词新中国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拨乱反正,依法治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1新中国初期: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1949年9月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写入宪法,初步建

62、立起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2改革开放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新时期的治国方略(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适应了我国基本国情和生产力发展要求,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相承接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扩大基层民主有利于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吸取“文革”教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民主制度,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制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4)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主题六体

63、制创新社会发展要求下的不断调整热点缘由 近代以来,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先后出现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干预经济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以苏联为代表的“斯大林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种模式都各具特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范围已从一个国家、一个区域,发展到全球,“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随着世界各地越来越紧密地成为一个整体,各国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依赖性空前增强,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不能忽视这种全球化潮流,而这种潮流在经济领域体现得最为明显。2015年高考涉及考点 全国卷考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世界各地的工业化发展、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作出的奉献;四川卷考查英国工

64、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的缺失;江苏卷综合考查生产流水线是美国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一种创新;天津卷以美国企业家哈默博士与苏俄和中国的贸易活动为切入点,考查中国的改革开放;重庆卷考查罗斯福新政;浙江卷考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等。一、生产力的飞跃:农耕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的人类社会关键词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生产模式不断变化,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不断增强。从物资短缺到生产过剩,从小规模的生产活动到社会化、专业化生产活动,人类逐渐摆脱了物资匮乏的束缚,对人类的政治制度和精神世界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农耕时代(中国最典型)大约一万年前,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使

65、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是第一次生产力的飞跃,人类进入农耕时代。(1)集体耕作:由于生产力的落后,最早的人类农业生产采用集体耕作的模式。人们使用石器、木器、骨器集体耕作,分享劳动的果实。我国这一生产模式的代表是井田制。(2)个体农耕: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诞生。这一生产模式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3)手工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生产出现,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社会生活。2蒸汽时代(英国最典型)18世纪后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1)手工工场:

66、相对于农业经济时代的手工业生产,资本主义手工业生产分工更细、规模更大,使用自由劳动力,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2)工厂:工业革命开始以来,工厂制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机器生产、分工细致、定时定点,机器成为整个生产的核心。工厂制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使人类逐渐摆脱了物资短缺危机,但是,过剩危机接踵而至,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成为经济发展中的规律,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社会矛盾不断加深。3电气时代(欧美最典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工业化,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19世纪后期,人类进入电气时代。(1)垄断组织: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垄断组织出现,人

67、类进入大企业时代。垄断组织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科技含量增加的客观要求,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了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和专业化。(2)跨国公司:既是垄断组织向世界延伸的产物,也是世界市场发展的结果,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力量。4信息时代(美国最典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人类进入信息时代。(1)科技成为最主要的推动力:对自然资源的争夺演变为对人才的争夺,各国普遍重视教育以培养人才,制定各种政策、制度以留住人才或者吸引人才。从这一角度说,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对自然界的破坏相对较小。(2)

68、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服务业开始取代工业成为人类的经济主体,直接从事工农业生产的人口大大降低。(3)经济活动的全球性更强,知识经济为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二、经济发展模式: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开创和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探索关键词罗斯福新政使市场与计划相结合,开创了一条不同于传统市场经济模式和苏联计划经济的全新模式,实现了制度的创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120世纪的三大经济模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模式)所有

69、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所经历工业化道路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模式)指导思想 凯恩斯主义 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非农产业、乡镇企业、现代农业 经济体制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世界各国现代化模式的相互借鉴(1)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恢复商品流通和价值规律,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模式,恢复和发展经济。(

70、2)罗斯福新政采用凯恩斯主义,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的特点,告别了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时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现代化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3)中国由照搬别国发展模式到独立自主探索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主要学习苏联,照搬其建设模式,“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逐步确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新时期,在内部继承、外部借鉴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关注经济可持续发展,关注民生与社会和谐发展,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三、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下的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关键词人类历史经历了一个从分散到整体、从局部到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世

71、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1)开始起步阶段(1518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和商业资本主义殖民高潮的到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2)初步形成阶段(19世纪初期至中期):随着工业革命和工业资本主义高潮的到来,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出现了全球化第一次高潮。(3)最终形成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资本主义高潮的到来,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出现了全球化第二次高潮。(4)陷入困境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两次世界大战及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使经济全球化遭到重创。(5)制度化阶段

7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把全球化推进到制度化阶段。(6)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放松对经济的管制、网络信息技术的兴起等因素,交通、贸易、生产、金融、信息、科技、文化等全球化的加强,使全球化进入全方位发展阶段。2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1)全球化已成为当前最具争议的主题之一。它被其支持者誉为发生在世界上最好的事情之一,而其反对者则将其标记为新帝国主义。尽管它面临巨大的挑战,但却已经改变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2)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流动,有利于科技文化的全球性传播与交流,有利于促进不

73、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3)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和科技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4)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多。如战争与和平、环境污染、生物灭绝、能源短缺、资源匮乏、毒品泛滥、恐怖主义等问题,影响着全人类的根本利益。世界各国只要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就能达到共同繁荣与稳定。主题七奔向光明民主追求下的多极社会热点缘由 民主一直是人类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民主追求。近

74、代中国的反侵略求民主;欧美资产阶级掀革命浪潮,破专制坚冰,建民主大厦;无产阶级暴力革命,追求民主,进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在这些多种形式追求民主的历程中,有曲折反复的革命、有大刀阔斧的革新、有血雨腥风的战争;人类在追求民主的同时,也十分关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已从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使各国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2015年高考涉及考点 全国卷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妥协性;全国卷考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安徽卷考查北京条约;江苏卷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山东卷考查近代中国与世界的碰撞与融合;四川卷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重庆卷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

75、原因、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北京卷考查辛亥革命运动、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关键词西方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灾难;中华民族在反侵略、求独立的过程中,迈向近代化。1近代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1)两大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一、中国各阶级阶层: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2)关系:区别:前者是要改变中华民族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解决上层建筑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态,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经济,解决经济基础问题。联系:完成第一大任务是为完成第二大任

76、务创造条件。一方面,前者是前提条件,只有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独立,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和封建生产关系,才能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1)列强侵华:近代以来,列强先后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等一系列侵华战争。列强不断扩大侵华战争,中华民族权益日削月割,直至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2)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面对列强的侵略,无数中华儿女开始了辛苦求索。从魏源

77、、林则徐到康有为、梁启超,无数仁人志士都进行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从辛亥革命的风云变幻,到五四运动的慷慨激昂,从“我以我血荐轩辕”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共产党宣言的秘密传播到井冈山的武装斗争,到处都有民族不屈的脊梁在抗争,到处都有中华儿女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而慷慨前行。(3)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斗争的胜利: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担负起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经过28年“惊天地、泣鬼神”的奋斗,终于实现了民族独立与解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作主

78、,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二、欧美资产阶级:破专制坚冰,建民主大厦的革命浪潮关键词17、18世纪欧美出现资产阶级革命浪潮。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度,美国在独立战争胜利后,确立了联邦共和政体,法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打碎封建统治的枷锁,到19世纪中后期最终确立共和政体。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近代的民主制度,是在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斗争中孕育、发展起来的。西方各国追求的民主政治,是一种符合当时本国国情、体现民主思想的代议制民主。只有建立代议制的政治框架,才能有效地发挥政府职能,更好地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2)英国通过17世纪革命,成功地建立起具有本国特色的君主立宪制度,实现了资产阶级与王

79、权的政治妥协。2美国独立战争(1)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美利坚合众国成立。(2)美国人民在独立战争胜利后,不仅摆脱了对英国的依附关系,而且确立起符合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利益的民主共和制度。3法国大革命(1)18世纪后期的法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为了反抗封建专制制度,获得民主与自由、平等的权利,法国人民在1789年掀起了震惊世界的大革命,推翻专制统治,彻底打碎了封建统治秩序,颁布了人权宣言。(2)然而封建势力并不甘心失败,它们采取各种方式试图破坏大革命的成果。为此,法国民主力量与封建势力展开了持续不断的艰苦斗争。三、世界无产阶级:时代的呼唤,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的

80、诞生开启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1无产阶级领导的暴力革命(1)1871 年巴黎公社的建立,是工人阶级争取建立理想制度的一次尝试;俄国十月革命通过武装斗争,率先在资本主义世界的薄弱环节打开一个缺口,向世界宣告了一个新型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2)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在黑暗中苦苦求索的中国人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历经艰难曲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从此揭开

81、中华民族崭新的历史篇章。2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1)第一次飞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2)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1917 年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3)第三次飞跃:社会主义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四、多极世界: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关键词经济多极化是政治多极化的基础,政治多极化是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在世界政治发展中的体现。多极化趋势出现,新兴力量崛起,苏联解体,

82、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1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当今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它们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军事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但是多极化趋势与美国单极霸权企图之间的斗争远未结束,反而愈演愈烈。2多极化趋势与两极格局的关系(1)欧共体成立、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兴起和中国的振兴,这些共同促成了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多极化趋势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不是一种成熟的国际关系格局。(3)两极格局虽然受到多极化的冲击,但在当时仍是国际关系格局的总体的、基本的特征,因而多极化趋势是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4

83、)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虽然瓦解,但多极化的世界格局没有最终形成,直到今天,仍处于向多极化格局演变的过程中。3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国际关系的特点(1)紧张与缓和并存:世界局势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总趋势是走向缓和。(2)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3)霸权主义横行,地区冲突加剧,恐怖主义泛滥。(4)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裁军和军控一度有所进展,但近年来,却呈现停滞甚至倒退的趋向。主题八七大史观学通学活历史的必备思维热点缘由 我们通常所说的“史观”,实际上是指的“史学范式”,属于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从多种史学范式设计题目,实质

84、上是引导和促使考生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方法,去认识丰富多样的历史现象,破解复杂的历史问题。文明史观、社会史观、近(现)代化史观、唯物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生态史观,这些新史观,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整体性、高度性,用史观研究历史,可以探究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背后的规律性,让认知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刻。2015年高考涉及考点 全国卷以文明史观考查古罗马女神像所体现的公平公正原则、以全球史观考查两格格局的确立与解体;山东卷以全球史观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安徽卷以近代化史观考查传教士“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福建卷以社会史观考查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强调“富足百姓,移风易俗”。关键词唯物史观、文明史观

85、、全球史观、近(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史观是新课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也是新课标高考汲取学术界前沿研究成果的体现。通过运用不同史观,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一、史观解读:洞悉七大史观,突出对新史观的理解1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2)主要着眼点:从横向看,人

86、类文明史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等。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3)启示借鉴:运用文明史观应注意分析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从纵向与横向、类型与范围等角度理解,要客观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2社会史观(1)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

87、,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社会问题,关注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对民众生存状态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关注社会的进步。(2)主要着眼点:社会史观的研究大多以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社会习俗、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变化为载体,从中折射出“社会巨变”。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小事件”。与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小人物”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本质上体现了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3)启示借鉴:运用社会史观对历史事件进行研究,应采取与传统史学不同的历史视角,以社会性眼光,审

88、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的人的日常生活。在社会史视野中,研究社会变迁、习俗更新,应以“社会史”为切入口,围绕社会生活、交通通讯、婚姻习俗、社会保障、城市化进程、生态环境等来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3近(现)代化史观(1)基本内涵:近代史观,又称现代史观。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包括政治法制化、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思想文化科学化,社会生活近代化。核心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2)主要着眼点:政治近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近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近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思想文化近代化主要

89、是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社会生活近代化除物质生活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还涉及教育近代化、军队近代化等。(3)启示借鉴:运用近(现)代化史观审视近代化的多样化应从宏观角度认识历史发展进程。要防止认识现代化的几种偏差:把现代化看成是人类的理想目标。世界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需要客观评价认识,如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不能将近代化等同于西化。近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态度是既保持民族独立与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4唯物史观(1)基本内涵: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它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

90、学。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2)主要着眼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启示借鉴:运用唯物史观应注意防止看待历史问题的偏差: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

91、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史观。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没有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进程。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等。5革命史观(1)基本内涵: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时代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评价革命斗争史中相关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的运动发展情况,革命史观有助于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2)主要着眼点:革命史观多考查题

92、目中蕴含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同时与历史唯物史观相结合,来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基本规律。(3)启示借鉴:运用革命史观应注意防止的偏差:不能从一个国家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角度理解历史事件的作用和影响。错误地运用唯心史观、英雄史观看待历史问题,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未能立足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6全球史观(1)基本内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一种史观,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

93、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2)主要着眼点:以全球史观透视历史,要求尊重世界上所有民族而不是一个或少数几个民族的历史经验,因而要研究每一个民族为人类所做的贡献,关注各地区、各民族和社会之间的互动交流所带来的长期影响和结果。(3)启示借鉴:运用全球史观应注意树立全球意识,解决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承认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不同文明应相互理解和尊重;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即“求同存异”;从宏观角度把重大事件放在整体世界发展进程中去认识。7生态史观(1)基本内涵:生态史观是一种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观点。(2)主要着眼点:生

94、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观研究的主旨。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关系。生态史观认为,评估历史进程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与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3)启示借鉴:运用生态史观应注意:农耕文明下生态问题的起源。在传统农业社会,由于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发、浩大的工程建设、频繁的战争等引发的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以及人

95、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初现影踪。工业文明下生态问题的凸显。工业文明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环境破坏与生态恶化。对生态环境的整治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高考命题的热点。信息文明下对生态问题的重视。当今社会,生态问题成为人类共识,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要动力的“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让我们坚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将指日可待。二、史观运用:聚焦多元史观,拓展多元化的史观视野关键词历史是错综复杂的、多面的,史学研究在多种学科的对话和交融过程中不断前行,永无止境。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和高考命题应与时俱进,注重多元史观的综合研究。新课标下高考命题呈现出

96、注重用多种史观考查学生史观解读能力的新趋向。1多元史观看待新航路的开辟(1)全球史观: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2)文明史观:新旧两个世界,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文明开始交汇融合。(3)现代化史观:使人类活动的舞台由大陆转向海洋,改变了世界各区域文明之间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联系的规模和性质,是人类社会走向近代化的最初起步。(4)社会史观:给西欧社会带来了发展机遇,促进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给非洲、亚洲人民和美洲印第安人带去了殖民灾难;同时,促进了美洲大陆物种的外传,如

97、玉米、烟草等。2多元史观解读列强侵华战争(1)革命史观:西方列强的侵略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以及革命任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近(现)代化史观: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与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中国的近代化艰难启动。(3)全球史观: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4)文明史观:西方列强的侵略打破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美梦,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民主思想开始传入中国,近代中国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过渡。(5)

98、社会史观: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发生重大变化,也产生了相应的社会问题。3多元史观审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1)全球史观:19世纪中期以后,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张、掠夺。可以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文明史观: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农耕文明冲击的结果,推动了中国近代文明的进步。(3)现代化史观:洋务运动的兴起,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民族资本主义的

99、发展为政治民主化提供了基础。(4)革命史观: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不断高涨。民族资产阶级先后领导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无产阶级队伍也不断壮大,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5)社会史观: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以及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俗、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各种思潮兴起。4多元史观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全球史观: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2)文明史观: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折。(3)现代化史观: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的历程。(4)社会史观: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童工问题严重等)。(5)生态史观:工业革命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5多元史观分析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革命史观: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2)现代化史观: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3)文明史观: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推动了中国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4)全球史观: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5)社会史观:带来婚丧习俗的改革,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社会风气的转变。THANKS!谢谢观看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