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点击进入相应模块专题十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复习指导】1.本专题主要讲述了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及经济模式的形成、发展的相关内容。主要有:一是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与调整;二是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策调整及现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形成、发展。其中,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政策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改革、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影响、罗斯福新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国家福利制度等是复习重点。2.从高考命题的角度看,命题形式上,选择题与材料解析题并重;命题内容上,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罗斯福新政措施、特点、影响及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模
2、式、国家福利制度等是高考高频点;考查角度上,主要考查对苏联、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及发展模式的理解,适当链接近现代史上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政策、国家干预经济等经济模式,考查学生分析、比较、概括、评价等能力。3.复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可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内容、特点及影响,分析苏联改革遭受挫折的原因,比较中国、苏联改革的成败,认识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问题;分析比较苏联工业化与西方工业化的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改革与中国新时期改革的不同,理解苏联工业化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4
3、.复习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变化时,以 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与政策不断调整变化为主题,分析理解罗斯 福新政的背景、措施、特点及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 义国家经济新变化的表现、影响等。理清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性,注意其阶段发展的政策特点;同时理解资本主义运行机制 自我调节的多方面的深远影响,分析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经济 思想形成和运用的背景,说明生产关系只有不断调整才能促进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性。注意运用联系和比较的方法,将罗 斯福新政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及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调整进行对比,认识经济体制的 调整和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将本专
4、题内容与 当今社会关注民主,追求公平公正等热点相联系,理解认识苏 联社会主义建设、罗斯福新政、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经验教训 等。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它不分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20世纪形成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格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互相影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给世界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胜利后,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战胜国内外敌人,苏联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社会的金融,意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在当
5、时对于保障战时物资供应、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不具有普遍意义,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苏联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对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的一种大胆的突破,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影响较为深远的经济改革政策。新经济政策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只是这种政策过早的取消,中断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过特有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道路,最终建立起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这种
6、模式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模式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苏联领导人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苏联三位领导人的改革都是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展开的,但都没有找到切实可行、卓有成效的改革道路,改革以失败告终,说明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具有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近代以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
7、发展经历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其政策分别为重商主义、自由放任、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其中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分别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20世纪30年代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爆发。这次危机具有影响大、破坏性强、波及范围广的特点。19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一直奉行的传统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遭到怀疑和动摇。美国罗斯福实施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但是罗斯福新政不仅挽救了美国经济,而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从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
8、式提供了范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70年代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出现一些新变化:各国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大多实行“福利国家”制度,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出现“新经济”。现代化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模式基本形成。【核心自查】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3)取消商品贸易分配,实行国家实物配给制。(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2.新经济政策:(1)内容: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大企业国有;
9、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方面: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2)评价:促进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为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创造了条件。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过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1925年12月,苏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力。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权力高度集中与个人专权的
10、政治体制。(3)评价:功绩:成为工业强国,为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国民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弊端:政治方面:高度专权,个人崇拜盛行;经济方面: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牺牲农民利益,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斯大林模式的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2.戈尔巴乔夫改革:(1)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2)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3)调整所有制结构,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三、美国罗斯福新政 1.措施:总统罗斯福为复兴危机中的美国经济
11、,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2.特点和实质:(1)特点:在保留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2)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依据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经济宏观调控,资本主义发展处于“黄金时期”。(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经济处于“滞胀”时期。2.建立“福利国家”:(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
12、困引发的社会问题。(2)内容: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工伤保险、教育等方面。(3)影响: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使一些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大,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3.第三产业的兴起:(1)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第一、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影响:第三产业兴起,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4.“新经济”的出现:(1)含义: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
13、式。(2)内容: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以及激光等工业。(3)影响: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及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易错判断】1.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提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2.罗斯福新政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提示:罗斯福新政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它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利用政权力量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它只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本身。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国家控制私人资本实行国
14、家垄断的 政策。()提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不是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也不是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而是指国家实行经济干预手段,加强对经济的控制。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国家宏观调控。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计划,实行资本 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提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制定国民经济计划,但不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的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5.新经济政策使落后的俄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 途径。()提示:新经济政策就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占主导的
15、前提下,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战胜资本主义。6.斯大林模式的建立是错误的,它在历史上没有发挥过良好的 作用。()提示: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在外部资本主义包围和内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建立的,它使苏联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没有及时地调整生产关系,使该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三次经济改革都是对斯大林体制 的彻底否定。()提示: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并没有彻底否定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
16、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制度。【专题整合】热点考向一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特点及影响【典题训练1】(2012潍坊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1928年7月斯大林承诺的,为了工业化而征收的农业“贡税”只是“暂时”的,可是苏联于30年代完成了工业化,于40年代战争也打完了,“贡税”还是没有取消建立在“贡税”理论基础上的集体农庄体制,像铁链一样捆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危害。材料二 久加诺夫在2004年为纪念斯大林诞辰125周年而写的文章中高度赞扬斯大林的历史
17、功绩,肯定他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卫国战争中的贡献,说他是“伟大的国务活动家”和“强国的建设者”。(2)材料二采用了怎样的史学方法评价斯大林?运用这一方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苏联工业化时期农业政策的合理性。答案:(1)问题和危害:为发展工业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集体农庄体制影响了农民积极性,造成农业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2)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观点)。合理性:苏联成立初期,经济上落后,政治上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需要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尽快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以维护社会主义政权。从这个角度讲,苏联的农业政策是合理的。【深化拓展】列宁与斯大林
18、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 1.过渡方式的区别: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结束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行政体制。2.过渡思想的对比: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即时点评】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济政策及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是高考的高频点。特别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斯大林模式等知识点命题较
19、多。复习备考时,一要应对这些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的理解,分析比较其异同;二要针对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影响,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分析评价斯大林模式的深远影响及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改革、苏联解体的历史渊源。【备选典题】(2012江苏单科T17)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
20、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解析】选D。解答本题关键是要抓住时间信息“1921年开春以来”和“改良主义的办法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等信息,分析可知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即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故D项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排除A项;B、C两项与题干无关。热点考向二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特点、影响【典题训练2】(2012广东文综)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鼓励的行为有()A.资本家改善工人待遇 B.外国人到美国就业 C.老百姓把钱存在家里 D.农场主扩大生产规模【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
21、键是掌握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的具体措施。据所学知识,罗斯福实行新政的背景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面临工人失业、银行倒闭、生产相对过剩等问题,故排除B、C、D三项;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尖锐,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罗斯福加强立法工作,规定工时与工资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工人待遇,A项正确。【深化拓展】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1.相同点: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统治。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调
22、动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2.不同点:背景不同:前者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它应完 成的任务后,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而 出现的改革;后者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后 的经济改革。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前者是在无产阶级专政 条件下的改革;后者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根本目的 不同:前者的实施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 础,巩固工农联盟;后者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减轻经 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方式不同:前者是以市场调 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后者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侧重点不同:前
23、者以农业为主,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后者以工业为主,实行工业复兴法。作用不同:前者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后者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即时点评】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措施、特点及影响,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和发展模式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等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复习备考时,应分清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模式,重视罗斯福新政后美国经济变化的现象,加深对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措施、特点及影响的理解;从经济模式变化、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角度,加深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变化及福利国家制度建立的背景、措施及利弊的理解
24、认识,借鉴历史经验和吸取历史教训。【模块链接】热点考向三 从政治格局、经济思想的变化等角度探讨世界现 代化经济模式的特点、影响【典题训练3】(2012海南单科)1945年7月英国举行大选,被视为反法西斯战争英雄的在任首相丘吉尔及其所在的保守党惨败,工党获胜组阁。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A.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最后胜利 B.工党提出了实行社会福利等改革纲领 C.人们担心丘吉尔强烈反苏导致战争再起 D.英国大国地位的衰落引起选民强烈不满【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突破口是工党竞选的策略。题干材料反映了工党在竞选中获胜上台组阁,而反法西斯战争英雄丘吉尔惨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是因为工党提出了实行
25、社会福利等改革纲领,赢得了选民的支持,故B项符合题意。A项对于丘吉尔是有利条件,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与材料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深化拓展】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不同阶段的经济思想(1)1618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发展处于手工工场阶段,主要是商业资本运作。这时期盛行重商主义,为资本主义发展进行资本原始积累。(2)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主要是工业资本运作,采取机器大生产下的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自由主义政策。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私人垄断资本产生,垄断资本占主导地位,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更加盛行,生产与资本的无序运作更加严重,导致了经济危机的不断发生。(3
26、)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国家干预经济下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的盛行,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取代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备选典题】(2012平顶山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古典自由主义发源于17世纪和18世纪,是一种支持个人先于国家存在的政治哲学,强调个人的权利、私有财产,并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认为政府存在的目的仅在于保护每个个体的自由。主张将政府排除出经济领域,让经济生活自行其是,让追求自身利益的无数的个体理性的计算来引导经济生活的调整,即“社会应当尽量从政
27、府干预中摆脱出来,尽量的自由”“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英)诺尔曼.P.巴利古典自由主义与自由至上主义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他们以调节社会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出口、政府对货物和劳务的购买)、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为目标,提出在萧条时期要减低税率、增加政府开支实行赤字预算、增发公债、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以刺激投资和消费;在高涨时期提高税率、控制政府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提高利率等,以遏制投资和消费。胡代光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
28、,新自由主义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并走向极端,大力宣扬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和全球化。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多年受冷落的新自由主义适应这一需要,伴随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上台,在否定凯恩斯主义的声浪中,占据了英、美等国主流经济学地位。新自由主义的重要特征是把反对国家干预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系统化和理论化高度,是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瑞典)马格努松重商主义经济学(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典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实质有何不同。结合时代背景说明二者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自由主义“占据了英、美等国主流经济学地位”的原因
29、。(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西方经济思想的演进。答案:(1)不同:古典自由主义主张自由经营,反对政府干预;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加强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以宏观调控来克服和弥补市场机制所带来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作用:古典自由主义有利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王权,自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凯恩斯主义有利于挽救经济危机,维护资本主义自由制度。(2)原因: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失灵;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强,新自由主义满足了跨国公司全球资本扩张的需要;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领导人的推动。(3)西方经济思想的演进是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不同阶段都
30、推动了社会发展。【即时点评】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济政策及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斯大林模式的僵化也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近代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特征及经济思想与资产阶级代议制体制的联系,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对政府职能及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复习备考时,注意与资产阶级代议制、俄国十月革命、苏联解体等相关知识链接,加深对经济政策、经济思想、经济模式的变化对政治体制、政治格局影响的理解认识。【中外关联】热点考向四 不同国家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影响及差异【典题训练4】(2012山东文综)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
31、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 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3)据材料三,
32、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答案:(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 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
33、产生了不利影响。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深化拓展】世界现代史上三大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及特点 1.不同:2.特点:(1)苏联:通过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美国: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国家干预经济,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3)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即时点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斯
34、大林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模式是世界现代史上的三大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经历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苏联解体,社会主义探索遭到挫折;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模式经历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到国家干预经济的转变,最终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模式。复习备考时,注意联系中国、苏联、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道路、经济体制、影响等方面分析其不同点,并概括各自的特点,同时理解认识各国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也不同,要注意坚持改革和调整,要立足国情,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经济模式。一、区分
3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三次经济改革的侧重点及根本不同 1.侧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同时提出新社会主义的理论。2.根本不同: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整体上都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主要特征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戈尔巴乔夫则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允许个体经济存在。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在政治上都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放弃了党的领导,使苏联回到资本
36、主义道路,并且导致了苏联的解体。【点拨反思】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多次进行改革的根源。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告终。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二、利用多种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 1.近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2.社会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37、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3.生态史观:罗斯福新政采取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4.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5.文明史观: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文明面临巨大危机时采取的重大举措,从某种程度上挽救了资本主义文明,而且其手段又有所借鉴,体现了文明的发展与交融。【点拨反思】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38、,是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种资本主义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的起点。【备选要点】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 1.背景不同:前者是在苏维埃政府建立之初,内有反革命叛乱,外有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情况下,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质极度匮乏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后者是在国内战争结束后,国际环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制定的。2.内容不同: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此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3.目的
39、不同:前者是集中力量应对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4.实质不同:前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社会的金融,意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后者则是在无产阶级政权掌握经济命脉的情况下,通过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5.影响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时对于保障战时物资供应、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后来造成政治经济混乱;新经济政策恢复和发展了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影响较为深远的经济改革政策。【点拨反思】战
40、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战胜国内外敌人而实施的,在当时的战争形势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它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是错误的;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对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的一种大胆的突破,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一、选择题 1.(2012广东综合模拟)有学者撰写了一篇题为作用不算大,危害却不小的评论文章,以评价某一经济政策,该文章的主要内容最可能涉及()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时期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解析】选A。本题切入点是苏俄
41、(联)时期经济政策,考查学生对几个政策的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期带来较大负面影响,其作用不算大,故A项正确。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作用非常大,危害也不小,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C项。B、D两项不符合题干要求。2.(2012扬州模拟)1921年10月,列宁在党的代表会议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这里,列宁主要强调的途径是()A.利用市场机制 B.建立工农联盟 C.生产资料公有 D.按劳分配产品【解析】选A。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就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改变了原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农民的掠夺,故A
42、项正确。3.(2012九江一模)法、英、德、美的工业生产在1937年比1913年分别增长1%、10.4%、19.4%、54.3%,而苏联同期工业增长近750%,到1940年,苏联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国,究其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比西方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更为先进 B.苏联开创了独特的国民经济发展之路 C.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D.政府干预下的西方国家的工业复苏进程缓慢【解析】选B。解答本题需结合所学知识逐项分析。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
43、、物力和财力,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B项正确。斯大林模式与西方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都属于经济模式,不存在哪一个更先进,只要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就是好的,A项错误;1928年新经济政策被过早地终止了,C项错误;D项说法与事实相反,排除。【方法归纳】苏联与西方不同的工业化道路:(1)西方工业化经历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发展过程;苏联则开始就重点发展重工业。(2)苏联以牺牲农业、轻工业,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畸形发展。4.(2012福建文综)下表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地广人稀 B.自然灾害频发 C.斯大林农业
44、政策的推行 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解析】选C。整理表格信息可以发现,苏联粮食产量在三个历史阶段中是逐次减少的。结合所学知识,苏联从1927年开始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实行农业集体化,以牺牲农业的方式来优先发展重工业,从而导致粮食产量的降低。5.(2012广东文综)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192
45、2年苏联成立,A、B两项排除;从题干中的“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可知,所述的是斯大林模式,因此排除D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反映了学者予以斯大林模式一定的肯定,认为其有合理之处,C项正确。6.(2012临沂二模)美苏冷战期间,美国总统里根曾说:“为什么苏联的经济业绩不佳?他们找了四个原因:春、夏、秋、冬。”据此里根认为苏联经济业绩不佳的主要原因是()A.中央政府管控一切经济活动 B.自然条件恶劣影响了农业生产 C.推行扩张主义影响经济发展 D.民族分立运动破坏了社会安定【解析】选A。美国总统里根执政时,苏联经济处于斯大林体制下,运行弱化,通过行政命令指导经济发展,故选A项。7.(2012湖
46、南师大附中模拟)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在评论国际形势时说:“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与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该评论最有可能发生在()A.1900年 B.1920年 C.1932年 D.1949年【解析】选C。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各国纷纷采取措施以转嫁经济危机,从而导致世界局势的紧张。再根据“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可得出是C项。8.(2012广东高考押题卷)胡佛总结了他应对大萧条的一系列措施:“提高了关税,这保护了农业并抑制了萧条农业信贷银行向农民提供贷款劝说雇主保持工资率”依据材料可知,胡佛应对经
47、济危机所采取措施的特点是()A.自由放任 B.仅仅保护农业 C.调整劳资关系 D.国家干预经济【解析】选D。本题要打破思维定式,不能总认为胡佛采取的措施就只有“自由放任”,实际上胡佛也采取了一些“国家干预”的措施,只不过这种干预是被迫的、局部的,没有从总体上改变他“自由放任”的总经济思想;题干材料中描述的现象就是他采取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9.(2012淮北一模)1933年6月,美国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限制生产规模,规定了工人的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标准等,愿意接受的雇主将能领到一个“蓝鹰”徽章,他们把徽章悬挂在营业地点和印在产品上作为合格的标志。一时间,“做守法公民,为国效力,只到有蓝鹰标志的
48、地方购物”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政府为企业做广告,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B.国家扶持企业但不得不损害其部分利益 C.罗斯福总统实际上站在了人民的立场上 D.凯恩斯主义正确与否在美国得到了检验【解析】选B。美国罗斯福新政,规定了企业的生产规模、工作时数、最低工资标准,并悬挂“蓝鹰”徽章,得到了全社会的共识,这是政府摆脱危机的措施之一,谈不上做广告,更谈不上罗斯福与人民立场一致,排除A、C两项;题干说明国家扶持工业但是不得不牺牲企业的部分利益,故B项符合题意;凯恩斯主义正确与否不仅仅是在美国得到检验的,排除D项。10.(2012淮北调研)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罗斯福表示:“我不想让美
49、国在战后承担重建法国、意大利和巴尔干各国的重任 这应该是英国的责任,因为英国在其中的利益远比我们要大。”他的意思是()A.美国将放弃在欧洲的利益 B.法意等国应自主完成重建 C.欧洲各国应共同维护和平 D.国家利益应与责任相联系【解析】选D。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罗斯福认为:英国在欧洲的利益多,因此英国在欧洲战后重建中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也就是说“享受利益就应该承担责任”。因此,本题应选D。11.(2012福建文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解散财阀,资本占有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下表为日本不同所有者的股票分布状况(%)。对其解读有误的是()A.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股票市场对外开
50、放程度有所提高 C.金融机关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D.个人持股比例逐步降低【解析】选A。根据外国法人和金融机关持有股票的份额增加,可以判断B、C两项正确。根据个人持股数额减少,可以判断D项正确。整合表格信息,无法与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建立逻辑关系,故A项错误。12.(2012长沙模拟)道琼斯工业平均数是美国最重要的股价指数,同时也是美国和世界经济的晴雨表。1991年4月17日,首破3 000点,然后持续10年一路涨到2000年1月14日的11 723点。影响这一时期道琼斯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新经济”的出现 B.“自由放任”政策的影响 C.国家管制证券业 D.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解析】
51、选A。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题干材料中持续10年的增长就得益于“新经济”的出现。二、非选择题 13.(2012烟台二模)用文明史观解读历史是研究历史的新趋势。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各种文明不断交融创新的过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文明的冲突 19世纪末,欧洲诗人吉卜林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西方人的什么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你
52、对这种观点的认识。文明的交融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文池思想的灵光(2)新兴资产阶级的哪些主张反映了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文明的创新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历史意义更大。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 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53、。(3)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文明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明在经济上是如何相互借鉴并创新的?(4)综上所述你有何思想启迪?【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第(1)题,材料强调了文明优劣论;第(2)题,从这一时期中外政治文明成果进行概括即可;第(3)题,分析苏联的社会主义探索成功之处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有益尝试;第(4)题,文明的多样性并互相借鉴和吸收。答案:(1)白人优越,欧洲中心,传播文明。片面夸大了西方文明的作用;文明无优劣之分;西方文明的传播表现出既野蛮又先进的双重性质。(2)主张君主立宪,实行维新变法;主张民主共和,进行辛亥革命;主张民主科学,发动新文化运动。(
54、3)苏联: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的关系发展生产。美国:罗斯福借鉴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实行新政,改变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4)要尊重不同地区不同的文明成果;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其影响也是相互的;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成果,根据国情不断创新。14.(2012郑州模拟)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夫中国改革既有绝对必要,而改革之大义曰解放、创造,非复古,亦非俄化,则大体之国是可定矣。此无他,对内履行民主政治,提倡国民经济,采欧美宪政之长,而去其资本家专制之短;大兴教育以唤起民众,争回税权以发达产业;对内务求得长
55、治久安之规模,对外则必脱离不平等条约之束缚。周雨大公报史 材料二 租让制这种国家资本主义,和苏维埃制度下其他形式 的国家资本主义比较起来,几乎是最简单、明显、清楚和一目 了然的形式。这里,我们和最文明先进的西欧资本主义直接订 立正式的书面合同。我们确切知道自己的利益和损失,自己的 权利和义务,我们确切知道租让的期限,如果合同上规定有先 期赎回的权利,我们也确切知道先期赎回的条件。我们给全世 界资本主义一定的“贡献”,在某种方面向他们“赎买”,从 而立即在某种程度上使苏维埃政权的地位得到加强,使我们经 营的条件得到改善。列宁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1921年4月)(1)根据材料一,概括
56、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对现实进行改革的主要主张。你如何看待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作用?(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所说的“改革”的基本内容。列宁是如何认识租让制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第(1)题,结合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和要求来总结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主张。第(2)题,结合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功尝试进行分析。答案:(1)主张:政治上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实现政治民主;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教育上要求振兴教育;外交上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被侵略者掠夺的利权。作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曾担负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但是由于其软弱性和妥协性,未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57、(2)内容:实行粮食税,贸易自由和租让制。认识:认为租让制是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有利于在经济上帮助苏维埃政府巩固政权。【备选习题】1.(2012黄山质检)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3/4;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 B.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生产积极性 C.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落后 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解析】选B。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后,国家通过种种办法从农民手中拿走粮食
58、,同时粮食收购的价格又远低于成本,征购的数量逐年增加,这种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生产积极性,造成题干这一现象,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材料未体现。2.(2012保定二模)读漫画赫鲁晓夫在窥探欧洲共同市场,结合所学判断下列正确的是()A.该图片反映了苏联在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探索 B.其背景是欧共体的成立刺激了欧洲经济的快速发展 C.主要原因在于美苏“冷战”给苏联造成经济压力 D.其学习的效果是纠正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解析】选A。观察漫画,据题干可知,当时赫鲁晓夫开始窥探欧洲市场,说明当时赫鲁晓夫试图对苏联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故A项符合题意。赫鲁晓夫改革开始于50年代后期,当时欧
59、共体尚未成立,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纠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排除D项;C项与题干无关,答案为A项。3.(2012石家庄质检)1949年,社会保障支出在英国政府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仅为13.5,到1997年已经上升到32,成为英国财政支出中比例最大的一项,几乎等于教育支出的三倍。从1978年到1997年,英国社会保障的实际支出水平平均每年增长4,其增长速度高于其他任何一项政府支出。因此英国推行福利制度改革。英国福利制度改革的直接原因是()A.社会欺诈现象严重 B.政府的财政负担严重 C.经济发展缓慢 D.阶级矛盾的缓和【解析】选B。“福利国家”制度是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
60、会问题而实行的,结果造成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为此出现题干材料中英国福利制度改革的情况,故政府财政负担严重是导致改革的直接原因,答案为B。【真题备用】1.(2012浙江文综T23)某同学在学习历史必修二后,为巩固所学知识,概括里根政府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作诗一首。后发现其中有一句不妥,它是()A.亦滞亦胀凯失灵(凯,指凯恩斯主义)B.紧缩货币出新招 C.减税减支零通胀 D.又陷“四高”难逍遥(“四高”,指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了解里根政府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2.(2011海南单科T20)“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
61、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解析】选D。解答本题应从题干中提取信息,结合苏俄(苏联)经济政策的特征分析。抓住题干中“利用资本主义”这一重要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这应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3.(2011安徽文综T20)下图改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德国开始步入欧洲强国之列 B.经济危机使英国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C.苏联成功渡过经济危机实现了工业化 D.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仍占据着关键地位【解析】选D。A项错误,当时是
62、苏联步入欧洲强国之列,特别是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工业产值居于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B 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就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而不是30年代;C项当时经济危机主要发生在资本主义世界,苏联没有发生经济危机;D项从制造业的比重来看,美国占的比重最大,可以判断在世界经济中仍占据着关键地位,故判断D项正确。4.(2011江苏单科T16)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A.农副产品质
63、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解析】选D。材料数据反映了苏联农产品价格低,工业品价格高的现象,A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可以排除。苏联农、轻、重比例失调,农产品供给不足,故B不符合题意。苏联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C不符合题意。苏联的农业发展是为工业化服务的,从而导致农产品价格低,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答案为D。5.(2011福建文综T22)图6、7、8是有关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漫画,对此解读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状况的是()A.生产严重过剩 B.通货膨胀严重,百姓无力购买商品 C.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 D.
64、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解析】选B。从图8的“600万头猪被杀”等可以明显看出生产严重过剩;从图7“还拥有世界上最悲惨的贫民窟”可以反映出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从图6“美国所患的病的根源,就是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体制本身”体现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物价下跌,百姓因购买力有限,无力购买商品,而通货膨胀严重的具体表现是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这与当时的实际情况不符。故选B项。6.(2011江苏单科T15)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利用“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在“新政”期间,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是()A.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 B
65、.阐释福利国家所带来的弊端 C.解读全国劳工关系法 D.展望“新经济”时代的奇迹【解析】选C。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一定与新政内容有关,据此逐一分析备选项,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不是推行计划经济模式,故A不符合题意。福利国家是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新经济”时代,故D不符合题意。而全国劳工关系法是新政颁布的法案之一,故答案为C。7.(2011上海单科18)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结果是()A.国家开支显著上升 B.农产品数量明显增加 C.银行数量不断增多 D.美元逐渐升值【解析】选A。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国家力量平衡供
66、需,而国家干预经济的最终结果是增加国家的财政支出,故选A项。B项农产品数量明显减少,而非增加;银行数量只是恢复,而非增多;美元应当是贬值,才能刺激出口。8.(2010福建文综T23)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解析】选C。首先要意识到西方媒体的新闻评论,实际上成为观照当时苏联社会变化的一面镜子,至于当时苏联的模样,需参照新闻标题来推断。从题干列出的三
67、个新闻标题当中,可以 侧 重 关 注 其 中 的 关 键 词 并 组 合 排 列 出 来:“西 方 的 援助”“改造苏联”“莫斯科的机会”和“俄国走向资本主义”。据此,即可推断当时的苏联改革已经进入到社会主义是否能够续存的关键时期。故正确选项为C项。9.(2010新课标全国文综T3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解析】选B。题干
68、材料的有效信息是“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可知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由于国内外敌人对苏维埃的进攻而面临严峻的形势,为了保障战争的胜利,苏俄实行了余粮收集制。10.(2010江苏单科17)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整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 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 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解析】选C。阅读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是各行业的产品相对过剩,产品价格下降,该措施是从长远角度来避免经济危机的弊端,即通过减少生产来提高和稳定农产品价格,由此判断C项正确。罗斯福新政的救济措施主要是发救济金、
69、完善社会保障、以工代赈等手段,A项不符合事实;该措施需要政府给受损失的农民提供补贴,B项不是该措施的真正目的,该措施同样无法起到缓和农场主间竞争的目的,故D项也不符合题意。11.(2010天津文综T6)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后,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国内商品价格也有一定提高,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A.整顿财政金融 B.调整农业结构 C.复兴工业生产 D.实行社会救济 【解析】选A。联系罗斯福新政:美国政府通过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等整顿财政金融的措施,增加了美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也使得农民等债务人的负担大大减轻。结
70、合题干中的“海外市场”“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等关键信息,可知本题正确选项为A项。B、C、D三项题干材料均未体现。12.(2010上海单科T24)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A.强化自由放任主义 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D.改变资本主义性质【解析】选B。社会福利政策是国家调控资本主义的重要手段,本质上仍然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同时福利政策也意味着政府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故正确选项为B项。A、C、D三项与史实不符。13.(2010江苏单科T23)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请回答:(1)图为新经济政策
71、时期的海报,指出图和图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解析】第(1)题中第一问考查学生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新经济政策对工业化的影响。第二问可以从所有制形式、内容、特点、效果等角度进行比较。第三问注意根据题意,从理论创新和实践效果两个方面全面评价。第(2)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和基本的史学素养。第一问图的标题为纺织工
72、业,属于轻工业,实际上,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所以图所含信息不准确。第二问考查学生对史料的鉴别能力,学生要运用去伪存真的基本方法选用史料。另外,学生要注意海报是一种宣传工具,是宣传者主观观念的产物,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答案:(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不同: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评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2)不准确。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特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习题备用】一、选择
73、题 1.(2012南京一模)图片是历史事件 的鲜活体现,对右图1921年列宁 会见上访农民所含信息解读正确 的是()A.农民向列宁汇报前线战况 B.农民向列宁倾诉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严重不满 C.列宁倾听农民对农业集体化的建议 D.列宁听取农民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看法【解析】选B。1921年国内战争已结束,排除A项;C、D两项中的农业集体化和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排除C、D两项;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列宁会见上访农民正是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2.(2012潍坊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
74、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重大历史现象()A.保障了国内战争取得彻底胜利 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加速了农业集体运动的进程 D.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解析】选B。苏联采取新经济政策,允许雇佣关系的存在,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2012汕头质检)前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长期实行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指工业产品与农产品不等价交换,国家无偿向农民征收公粮、调拨农产品和以低价收购农产品,而以较高的价格将工业产品卖给农民,从中得到有利的差价),苏联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主要是(
75、)A.增加物资储备以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 B.发展农业生产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C.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实现国家的农业化 D.增加资金积累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解析】选D。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从苏联采取的措施看,国家以低价收购农产品,而以较高的价格将工业产品卖给农民,可以看出国家全力支持工业化,故答案为D项。4.(2012江南十校联考)俄罗斯高中11年级历史教科书(2008年)对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的苏维埃社会作出了新的解释:“这乃是独特的、建筑在三个基本原则下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工业化、国家管理经济、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了过去“(这是)扭曲变形的社会主义、封建的社会主义
76、”“独裁、专制体制”的表述。新解释回答了俄罗斯社会关于()A.斯大林体制的评价标准问题 B.斯大林体制的历史渊源问题 C.斯大林体制的功过是非问题 D.斯大林体制的性质争论问题【解 析】选 D。根 据 题 干 材 料 中 的“非 资 本 主 义 发 展 模式”“社会主义国家”等描述可知,题干材料是对苏联30年代形成的斯大林模式性质的不同界定,反映了关于斯大林模式性质的争论问题,故D项正确。5.(2012广东冲刺模拟)某一历史时期的美国,有部分工人、农民和思想激进的知识分子喊出了“学习俄国佬”的口号。下列各项中,反映这一理念的是()A.美国建立了联邦共和制 B.美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美国
77、实行福利国家制度 D.美国实行混合所有制经济【解析】选B。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期间,苏联正在进行有计划的工业化建设,逐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对于自由放任政策导致经济危机加剧的美国显然是一种学习的措施,罗斯福新政也参考了计划经济,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6.(2012南通模拟)右图所示 的柱状统计图最有可能反映的 是罗斯福新政前后的()A.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B.社会失业率的起伏 C.银行倒闭数量的变化 D.公共工程投资额的增减【解析】选B。观察图,根据题干“罗斯福新政前后”,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前的经济大危机下社会失业率较高,特别是在1933年达到高峰,后来逐渐下降,这
78、与罗斯福新政措施有关,故答案为B项。A、C、D三项图中无法体现且与史实不符。7.(2012泉州模拟)剑桥大学刘瑜在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一文中指出:“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罗斯福新政()A.建立了新的政治体制 B.使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C.消除了国内社会矛盾 D.强化了政府的管理职能【解析】选D。罗斯福上台后实行新政,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因此可以说新政的成功也得益于强化了政府的管理职能。故本题选D项。8.(2012乌鲁木齐一模)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写
79、道:“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指的是()A.重商主义政策 B.自由放任政策 C.国家干预政策 D.计划经济政策【解析】选C。题干材料中的“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是指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改变了传统的“古典”发展模式“自由放任”政策,采取国家加强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故C项正确。9.(2012福州模拟)1946年至1992年,法国政府连续实施了10个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主要是为企业决策提供权威的信息和可靠的政策依
80、据。政府采取激励措施来推动计划的实现,这表明当时法国()A.运用了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 B.强化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 C.采用了斯大林的计划经济模式 D.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解析】选B。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题干材料中的“计划”“指导性”等信息表明法国强化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B项符合题意。10.下图是“1955-2000年日本GDP增长率变化图”。下列关于图中圈出时段日本经济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A.采取了“多市场,少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 B.由于“泡沫经济”破灭,发展速度开
81、始下降 C.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号经济大国 D.日本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解析】选C。本题考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有关知识点。分析备选项,日本经济发展中实现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政府的作用较大,“多市场,少政府”一说错误,排除A项;B项90年代日本出现“泡沫经济”,经济发展速度开始下降;D项50年代中期日本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1968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号经济大国,符合图中圈出时段,答案为C项。二、非选择题 11.(2012信阳调研)近代中国曾错失四次现代化良机,据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预测,2015年中国将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达到1960年发达国家的
82、水平。请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吴于廑先生有这样一段话:十月革命以后,“历史上就出现一个与资本主义工业世界相对立的、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消灭阶级剥削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工业世界”,20世纪的历史,是这两个工业世界内部变化和相互竞争的历史。钱乘旦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史研究(1)十月革命后,苏联是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国的?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相比,有什么显著特点?(2)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列宁、罗斯福是如何
83、执行现代化方式的?(3)概述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联和美国两个工业大国内部变化的历史。【解析】第(1)题,回忆苏联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五年计划的进程说明;其特点从资本主义工业化开始的角度归纳。第(2)题,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到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角度说明列宁的现代化措施;从罗斯福新政特点的角度说明其现代化方式。第(3)题,迁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改革和美国的调整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归纳。答案:(1)斯大林先后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建成了工业国。显著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2)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找到了向
84、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罗斯福: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使美国渡过了危机。(3)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收效甚微;戈尔巴乔夫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苏联解体。美国:战后大力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行福利制度;90年代发展“新经济”;积极参与区域集团化,推动全球化。12.(2012梅州质检)“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就业、教育
85、、分配、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中华民族自古就重视民生问题,结合史实简要说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和秦统一后是如何关注民生的,并有何影响。(2)近代中国随着列强的入侵,各阶级和政治派别都在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结合史实分别说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是如何关注民生的。(3)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的宗旨,结合史实说明1978年以来党和国家在农村是如何重视民生的。在城市怎样解决“分配是民生之源”问题?(4)西方国家在近现代很重视民生问题。20
86、世纪30年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西方国家是怎样解决“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保是民生之依”问题的?【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回忆商鞅变法有关民生问题的内容说明其影响。第(2)题,结合材料,回忆中国近代有关史实,归纳出近代各阶级、各派别的相关民生的措施。第(3)题,结合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第(4)题,从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中涉及的民生问题分析说明。答案:(1)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使秦国经济发展,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秦统一后,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有利于秦朝经济的发展和巩固统一。(2)农民阶级: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耕者有其田
87、”和“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又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之先河。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励工商业发展,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增加“节制资本”和“耕者有其田”。(3)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非农产业和乡镇企业,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城市: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罗斯福新政:实行“以工代赈”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行社会福利制度(或建立福利国家),保障和改善人民的生活。学科能力系列3:如何培养“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分为“描述事物”
88、和“阐释事 物”两个方面。描述事物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观察的细致、全 面,表达的准确、简洁;而阐释事物的能力则在准确表达的同 时,又显示出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理性思维的水平。描 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实际上就是能通过思维过程把握事物的本 质特征,并使用简明、准确的学科术语叙述事物的各个属性、部分、方面。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的一个明显表现是专业术 语的使用。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可以通过学生以下四个方面的思维过程体现出来。1.准确理解和描述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构成历史知识的细胞,是进行判断、推理、运用历史知识解答问题的基本知识要素。掌握历史概念,要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就是
89、概念的内部结构,它包括时间、地点、内容(过程)、结局等史实要素。历史概念的外延,就是概念的外部联系。它包括背景(原因、条件等)、与之相关事件(事物)的联系、性质、作用和影响等评价要素。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2.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本质。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透过纷繁发展的历史表象把握背后的本质及其规律,这是学生必备的历史学科能力。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方法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3.分析历史过程的能力。要求能够通过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活动在不
90、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从整体上把握历史事实,将历史事实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原因、表现、特点、结果、影响等要素掌握清楚,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观,通过比较得出正确的认识。4.分析比较的能力。往往采用对两个相似事物的异同点进行比较的考查形式,主要从背景和原因、过程和内容、作用和影响、性质等方面进行。从考查内容和方式看,可以就某一历史事物(事件)的不同侧面进行比较。在掌握共性的同时,充分认识事物(事件)发展的个性。【例1】(2012重庆文综)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蔚为壮观。它与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既有不同的特点,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这具体表现为()A.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范围 B.科学和技术之间
91、开始走向结合 C.学科越来越少且分工越来越细 D.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解读】选D。本题从能力考查的角度看,主要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学科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对重要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较为全面地分析、对比,认识相关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回答本题首先要提取有效信息“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同的特点,新的发展趋势”,其次要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之一是科学技术领域之间相互渗透,并出现两种趋势,一是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二是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多,科学研究朝综合性方向发展,故D项正确。【例2】(2012广东文综)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 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
92、,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材料一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 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 将“science”意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 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 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科学”,呼吁“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年,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作“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据近代汉字术语创造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 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
93、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民主的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4)从“经济”“中学”“粉丝”3个词中任选1个,
94、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解读】本题以史学研究和史学观点为切入点,全面考查了学生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和论证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具体到后一种能力而言,主要涉及分析历史概念及实质、描述历史过程及对比分析能力等几个方面。第(1)题,从材料一中的“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分析与其相关的选官制度;第(2)题,从材料一中的“营制造者”“讲求政艺”来分析变化,并通过时间信息,联系洋务运动、维新变化和新文化运动重要史实,分析原因。第(3)题,结合西方代议制的扩展与完善的相关史实分析。第(4)题,三个词语都与生活联系密切,任选1个,按时序述说含义或用法的
95、变化过程即可。答案:(1)科举制度。“究天理”。(2)变化: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治改良;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于是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解放。(3)代议制度建立;代议制民主具有优越性,如可适用于地广人多的国家。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如选民范围日益扩大,并扩展到更多国家。(4)言之有理即可。【高分技巧】1.如何把握历史概念 从考查方式和内容看主要以典型材料的形式,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特点、性质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事物(事件)不同侧面的特点,并进而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从解题思路看,解答选择题时一般
96、用直选法、排除法、比较词义法等,特别注意选项的用词是否准确,注意防止以偏概全,偷换概念;解答问答题时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2.如何分析历史过程 从考查方式看,通过多个材料,对历史过程进行分析,把握历史发展变化的基本脉络,理清历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这是最常见的形式。另外,还可以通过多个材料,就某一类事物(事件)的发展做出判断。把握其中的基本规律和体现的基本方向。从解题思路看,首先要确定“历史过程”的“起止”界限,然后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这一过程的大致发展趋势和方向,理解其基本的阶段特征。在分析的过程中,注意把历史过程放到时代大背景下分析,注意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和归纳。3.如何比较历史问题 从解题思路看,比较型历史问题作答的呈现方式,按照比较结果的呈现方式可分为集中阐释型和分别阐释型两种;按照比较分析的具体要求可分为共同点阐释和不同点的阐释。具体解题过程:首先审读试题,看清试题描述中要求辨别的历史事物;其次,通过阅读材料和回忆所学知识,全面收集具体比较对象的信息,并依据题干中限定的范围对具有可比性的信息进行整理;再次,从每个比较点出发,对各个比较对象的相关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求同存异,形成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