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111 ,大小:1.75MB ,
资源ID:606151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0615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8届高考历史(专题版)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2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共111张PPT) .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8届高考历史(专题版)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2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共111张PPT) .ppt

1、明 确 考 纲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知识架构线索梳理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可按以下四条线索进行整理:线索一 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线索二 古代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线索三 古代商业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

2、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线索四 古代经济政策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古代封建土地私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高频考点考点一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与初步发展;汉代耦犁和一牛挽犁法;隋唐出现曲辕犁。2基本特征:精耕细作(1)生产工具:铁制农具;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播种工具耧车。(2)生产技术:都江堰、白渠等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魏

3、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等。(3)耕作方法:春秋战国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3基本模式:小农经济(1)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影响: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4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制 夏商周时期以井田制为主要形式的土地国有制 战国时期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体地位封建社会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推行的土地国有制5.经济重心转移: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期,经

4、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考点二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1基本形态管理方式产品用途劳动力 官营手工业政府经营官府、皇室专用;不流通无偿征调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市场流通个体工匠家庭手工业家庭农户自主经营家庭消费、交纳赋税;部分流通农民自身2.主要成就冶铸业 商周青铜器铸造;春秋时期开始冶铁;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制瓷业 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五大名窑;明清时期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丝织业:唐朝吸收波斯风格与织法;明清在苏杭设织造局 纺织业 棉纺织业:南宋兴起;元朝改进技术;明朝后期,棉布成为主要的衣料考点三 古代商业的发展时期概况 先秦“商人”出现;官府控制;私商的

5、发展;市场的形成 秦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开通丝绸之路隋唐 市坊分开的城市布局;“柜坊”“飞钱”的出现;市舶使专管外贸 宋元 使用“交子”;城市布局中市坊界限被打破;夜市与早市兴盛;海外贸易发达 明清 江南工商业市镇的涌现;商帮的活跃与兴盛;对外贸易渐趋萎缩考点四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1)历程:秦国商鞅首倡,历代沿用。(2)主要内容:农本商末、限制商人、官营政策等。(3)意义: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转型。2“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明清实行。禁止民间私人对外贸易,只准官方贸易。清朝还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6、,特许广州“十三行”管理对外贸易。3资本主义萌芽(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手工业的进步。(2)特点: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少数地区和行业;发展缓慢,水平低。(3)地位: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水平。思维诊断1汉书食货志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菔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史料主要体现了自然经济的哪一特征?提示:自给自足。2李成贵在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中写道:“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小农”成为“最重要的变量”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小农是国家

7、赋役的主要承担者。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你如何认识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提示: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确立和稳固的基础,中央集权为小农经济长期存在提供了政治保障。41083年成都锦院建立,主要出产四种蜀锦:上贡锦、官诰锦、臣僚袄子锦和广西锦。结合所学知识推断,成都锦院应属于哪一种手工业类型?提示:官营手工业。5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这说明该地手工业发展出现了什么新现象?提示:手工业专业化生产明显。6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有何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具有保守性、封闭性。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

8、术难以推广,往往导致失传,也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7美国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你认为其依据是什么?提示:流通领域出现纸币。8有学者认为,宋代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转折点,出现了“商业革命”。据此谈谈你的理解。提示:宋朝的商业发展繁荣,突破了坊市制度,夜市相当繁荣;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并且出现了“交子”;边境贸易和海外贸易发达。9有学者说:“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有哪些表现?提示:工商食官、盐铁官营制度、重农抑商政策、官营手工业等。10韩德强在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中说:“清朝时期,广东怡

9、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 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这主要反映清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提示:出现拥有雄厚资本的大商人。主题一 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1(2017课标,26)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 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解析:A对:据材料中的数据信息来看,从土地规模(亩)、户数和户数比例数据比较分析,“户数比例”最多

10、的家庭拥有的土地亩数较多,可知自耕农经济盛行。B错: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拥有较多土地的户数占的比例并不大,不能反映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错:均田制是政府将掌握的无主土地进行分配,材料中的数据无法体现均田制是否遭到破坏。D错:材料中的数据无法体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情况。答案:A2(2017北京文综,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 BCD解析:A 对:根据材料信息“汉代渔阳郡路县”可知正

11、确;根据材料信息“陶仓”可知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可知正确。B、C、D 错:大运河开通于隋朝,与题干时间“汉代”不符,排除。答案:A3(2016浙江文综,17)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人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解析:本题的题眼是“家给人足”“妇人纺织,男人桑蓬”,体现了古代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故选C项。从材料中看不出土地兼并与集中,排除A、B两项。从材料中看不出土地所

12、有权问题,排除D项。答案:C4(2016课标,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

13、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社会总体稳定”“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

14、、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等概括回答;第二小问从人地关系、环境问题、社会矛盾等角度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人迹既少早谋移徙”“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迟婚与节育”等概括;第二小问,可以从总体上评价,也可以结合近代学者的主张加以评价。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12分)(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

15、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作用。(13分)1古代的小农经济与政治、思想、科技间的关系(1)与政治:小农经济影响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封建小农经济需要一个专制集权的制度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地主阶级也需要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保护其土地所有制。

16、(2)与思想: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从而形成重视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的伦理观念和“重男轻女”的尊卑思想。(3)与科技:一方面,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等领域,使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特点;另一方面,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技。2古代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1)政治因素: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业资本的转化。“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难以推动工业化。(2)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扩大和

17、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3)思想因素: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资本不能成为工商业资本。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多重影响(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

18、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观点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问题设置】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特点:分散经营,劳动效率低下;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能力不高。1(2017辽宁省鞍山市高三模拟)据史料

19、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A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解析:妇女在农家亦有其必要的工作,“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在农隙举行,可以不至妨及农事,所以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故A正确;B不符合“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C与材料无关;D材料无法体现。答案:A2(2017大连高三模拟)钱穆说,均田是郡县制度下的井田,而井田是封建制度下的均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均田制的实质是贵族土地私有制B井

20、田制下实现了土地的平均分配C均田制和井田制都是土地国有制D均田制和井田制都是土地私有制解析: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是推行分封制的经济基础。均田制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是国家把掌握的无主的荒地分给流民,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A、B、D错误,答案为C。答案:C3(2017四川省双流中学高三模拟)西汉中期,各种铁制的犁铧、耧、锄、镰、斧、锯、刀、锤等农业生产用具普遍地取代了青铜器,并且推广到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这可从侧面说明当时()A民族融合进程加快 B内外经济交流频繁C国内经济整体发展 D耕犁技术逐渐成熟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内

21、地、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铁农具都普遍地取代了青铜器,这就可以说明当时国内经济整体发展,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民族融合的问题,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都是“内”而不涉及“外”,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耕犁技术逐渐成熟是后来的唐朝时期而非西汉中期,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答案:C4(2017河北省邢台市高三模拟)宋代南方种麦和北方种稻都已比较普遍,曾有南方的农民被请到北方传授种稻经验,而南方种麦后广泛实行了冬麦、晚稻两熟制。这有利于()A耕作技术的革命 B抑制土地兼并C农业产量的增加 D瓦解小农经济解析:两熟制属于耕作技术的进步,不属于耕作技术的革命,A

22、错误;B与材料无关;“曾有南方的农民被请到北方传授种稻经验”“南方种麦后广泛实行了冬麦、晚稻两熟制”有利于农业产量的增加,故C正确;材料与小农经济瓦解无关,排除D。答案:C5(2017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明朝初年,浙江嘉兴水稻亩产1126市斤,有“粳稻之乡”之称;明中期以后,嘉兴成为种植桑、豆、棉、麻、烟草等作物的专业区。嘉兴种植结构的转变表明()A农业生产方式呈现资本主义化B中国市场与国外市场联系密切C太湖地区已失去经济重心地位D价值规律支配着农业产业调整解析:题干所述随着时间的变化,嘉兴种植结构发生变化,所以这种转变需要从时间导致的经济发展趋势来分析。明朝中期以后,商品经

23、济发展更快,而种植结构变化本身说明种植经济作物比种植粮食作物更有利可图,故选D。答案:D主题二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历程1(2017全国卷,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解析:义利观是指如何看待道义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材料中反映了西汉时期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而没有提到当时人道义理念的变化,也没有说明两者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工商业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

24、致富,而且西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朝廷不可能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故B项错误;根据“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可知很多人发家致富,说明当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富有,而这些富人并非都是豪强地主,财富多也不能说明控制了郡县,故D项错误。答案:C2(2016课标,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根据材

25、料中“百年前”与“如今”雇工,即手工业者地位待遇的对比可知,明末的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上升,结合所学可知这与明末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手工业者社会地位的提高,未涉及重农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手工业者地位的变化,未体现社会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主体是手工业者,未涉及农业人身依附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A1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的特点、原因及影响(1)特点:家庭内部传承,具有保守性;传男不传女,具有独占性。(2)原因: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束缚;官府的干涉和控制;手工业内部竞争;落后的宗法观念。(3)影响:这种传承有利于保证工艺水平,但影响技术的推广与交流,从长

26、远来看,妨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中西资本主义萌芽的比较(1)共同点:发生时间:西欧产生在1415世纪,中国在明朝中后期。出现区域:都产生在沿海或沿江交通发达、贸易频繁地区。产生结果:都宣告了封建社会开始衰落。(2)不同点:中国欧洲 发展程度只是出现于江南个别地区和个别手工业部门产生途径更广泛:城市手工作坊转化为手工工场,商业资本的直接作用,农村资本主义农场的出现 社会环境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封建政府压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封建制度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容易突破封建主义束缚,兴起发展 结局、影响受到封建主义扼杀,拉大了与欧洲的差距形成强大的历史潮流,推动欧洲各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对外进行侵略扩

27、张观点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问题设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手工业发展中所孕

28、育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特点,并分析其原因。特点:发展缓慢。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封建制度的阻碍。1(2017辽宁省鞍山市高三模拟)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四民分业论”,即“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分别培养。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这做法()A提高了工匠社会地位 B促进了手工技术发展C固化了社会阶层等级D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解析:据材料中“四民分业论”即“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分别培养”可得出是划分士农工商的居住,与其社会地位无关,故 A 项排除;据材料中“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可得出众多工匠一起

29、工作推动了手工业技艺的提高,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社会阶层进行阐释,故 C 项排除;材料中仅是描述了四种身份人的居住以及工匠由于居住在一起而提高技术,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 D 项排除。答案:B2(2017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高三模拟)宋代徐州冶铁业计有“三十六冶冶各百余人”;信州铅山等地铜铅矿作坊主人“常雇募集十余万人得铜铅数千万斤”;韶州铅银锡等矿区“四方之人弃农慕利而至者不下十万”。从材料可以看出()A宋代各地手工业规模明显扩大B宋代手工业内部分工更加明细C宋代手工业保持世界先进地位D宋代手工业经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解析:由材料“常雇募集十余万人”和“慕利而至者不下十万”,说明宋代

30、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的存在,故选D;材料知识涉及若干地方手工业发展状况,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分工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宋代手工业技术问题,排除C。答案:D3(2017江西省上高高三模拟)在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直到今天,各地还有所谓的“祖传秘方”的存在。这种传习()A是由于我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市场导致的特殊现象B是手工业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采取的自卫措施C使官营手工业因此聚集众多高水平手工业工匠D保护了手工业工艺水平及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解析:由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31、我国古代手工业市场相对狭小,为了维护手工业者的脆弱的利益,所以被迫采取顽固的传习传统,故选B。市场狭小不等于完全没有市场,排除A。材料反映官府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没有体现官营手工业的信息,排除C;由于技术工艺的传承是封闭的,往往导致失传,反而不利于商业技术的提高,从而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排除D。答案:B4(2017盐城市高三第三次模拟高三模拟)唐代元植织女词中吟道:“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在中国古代,手工业者为了技术的世代传承,不惜牺牲儿女婚姻幸福,使民间技术的传承走向封闭。这一现象源于()A手工业者为防止技术外流而采取的保护措施B古代传统手工业没有产品交易的市场C手工

32、业工艺水平低下社会生产力发展迟缓D官营手工业服务对象和技术传承具有特殊性解析:从材料来看,手工业者为了传承技术不惜牺牲女儿,为的就是保证技术在家族内传承,这表明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是保密的,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交换的内容;C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错误,本题涉及的是私营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无关。答案:A5(2017湖南省怀化市高三第四次模拟高三模拟)明代后期在景德镇的部分民窑中出现了“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的现象,这说明当时的私营手工业()A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B生产规模不断地扩大C孕育着雇佣劳动关系D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解析:“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说明雇工们既

33、可以自由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又可以随便离开窑主,其间不存在超经济的人身依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雇佣现象,故选C。答案:C主题三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1(2017课标,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解析:明朝“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反映的应是君主专制统治的削弱而不是加强,故A项错误;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玉制器皿

34、数量随之大大增加,以至于“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也说明经济的发展对等级秩序形成冲击,故B项正确;“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使用玉制器皿并非局限于市民,且材料并没有涉及伦理观念,故C项错误;“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说明当时使用玉制器皿的现象非常普遍,并非仅限于低级官员,故D项错误。答案:B2(2017课标,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解析: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35、,经济相对发达且相距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故A项正确;争霸战争导致的是社会生产的破坏,影响经济的交往,故B项错误;图示中没有陶、曹、鲁之间的相关交通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范蠡和子贡经商致富,没有涉及城市规模的扩大,故D项错误。答案:A 3(2017课标,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解析:北朝时,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南方,所以出现题干中北方人

36、常常嘲笑南方人喝茶习俗的现象;唐中期,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饮茶习俗得到北方人认可。C项正确。唐中期北方喝茶习俗已经比较普遍,所以此时不可能是“南茶开始北运”。A项可排除。南北方饮食习惯相互影响,但并没有趋于一致。排除B项。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是在南宋时期。排除D项。答案:C4(2017天津文综,2)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A BCD解析:B对:根据材料信息“朱仙镇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可知,朱仙镇在北

37、方,位于图片中的位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景德镇在江西,位于图片中的位置。A、C、D错:图片中是汉口镇,是佛山镇。答案:B5(2017北京文综,41)(节选)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2)结合所学

38、,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6分)解析:第(2)问,根据材料“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归纳出海外贸易地域广阔,商品种类丰富,交易规模扩大;促进了以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荣。根据“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归纳出广州出现了新兴行业和外国人居住的“蕃坊”,成为国际都市。答案:(2)影响:海外贸易地域广阔,商品品种丰富,交易规模扩大;促进了以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荣;广州作为海上丝路的重

39、要港口,出现了新兴行业和外国人居住的“蕃坊”,成为国际都市。(6分)6(2017江苏单科,21)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14分)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

40、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 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

41、“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7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中“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可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据材料中“桑叶”“棉花”获利丰厚可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据材料中“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可知,商人资本雄厚;据材料中“徽州商人”可知,商帮活跃。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中信息“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可以概括得出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等原因。第二小问结

42、合材料中信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分析得出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据材料信息“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可知,中国的手工业品在海外广受欢迎;同时结合这一时期的国际背景,即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等内容回答。第(3)问,“积极作用”结合材料一、二,从货币的流通手段、商业发展、中外经济交流等方面回答。答案:(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4分)(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3分)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

43、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4分)(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3分)1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2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演变的特点(1)从城市功能上看,早期“城”与“市”是分开的。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宋代城市经济功能逐渐超过了政治功能。(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宋代以前,市坊分开,严格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区域,宋代逐渐打破市坊界限。(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

44、大,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市镇。(4)从城市布局和分布上看,城市的布局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理念;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唐宋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城市逐渐增多。(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样也推动了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3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影响(1)政治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封建的自然经济,原来的统治措施已经不能维护封建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成为必然。(2)经济上: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3)思想文化上:产生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理学走向僵化;小说、戏曲、绘画等市民文艺繁荣。观点晋商崛起于明代,到

45、了清代,晋商位居众商帮之首,并持续商界500年之久。山西地理上处于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政权的缓冲地带,历朝历代都是中央王朝依托的北方重镇,对少数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比较熟悉,并受其影响。民族的战乱与融合,形成了山西人特定的文化思维。清朝入关后,晋商与清合作,并试图通过国家法律制度和政策明晰自己的产权,保障自身利益。明清两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人口逐年增长,中国国内市场兴起,政府整顿关税、减免商税等措施,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晋商涉足广泛的行业领域,主要有金融业、棉布业、铁货业、皮毛业、粮油业、运输业等。晋商内部分祁县帮、平遥帮、太谷帮、蒲州帮等等。“其合伙而商者,名曰伙

46、计。一人出资,众伙共同而商之,虽不誓而无藏。估人产者,但数其大小伙计若干,则数十万产可屈指矣”。提供资金者为股东,主持经营者为掌柜,其他帮工者为伙计,等到赚取利润时,众者分红,可谓同心同德,尽职尽责。刘建生明清徽商与晋商的比较研究【问题设置】根据材料,分析指出晋商发展的原因。原因:山西位于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汇处,是国家政治、军事重地,有利于经济交流。晋商主动寻求国家法律和政策的保护。晋商经营领域广泛,善于经营管理。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府重视。商品经济发展,国内市场兴起。1(2017安徽省淮南市高三模拟)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周礼记载:“以九职任万民六曰商贾,阜通

47、货贿。”从材料我们可以得到的确切信息是()A当时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B周朝时政府重视商业发展C当时社会普遍经商,农商并重D强调农商以加强中央集权解析:解答时注意材料信息“一曰食,二曰货”,大意是战国时期八种政务,第一是负责饮食,第二是负责财货;“以九职任万民六曰商贾,阜通货贿”,大意是周时的九种职业中就有以经商为业的商人,商贾即商人,因此反映了当时统治者重视和鼓励商业发展,故选B项。“重农”“农商并重”在材料中没有得到体现,A、C两项错误;中央集权的思想在战国时期才出现,故D项错误。答案:B2(2017百校大联考全国名校联盟高三模拟)两宋时期,中国的民间茶叶贸易除了陆地向西的茶马古道外,还可

48、以通过官方港口从海上直接运输到东南亚、西非、北非,中国茶叶远销到58个国家。材料表明()A农业的经济地位在当时有所下降B两宋时期经济严重依赖对外贸易C两宋重农抑商的政策有较大松动D两宋政府重视与外域的经济交流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民间茶叶贸易除了陆地向西的茶马古道外”“还可以通过官方港口中国茶叶远销到58个国家”可知政府重视与外域的经济交流,D项正确。题干信息强调茶叶的远销海外,无法推断农业生产下降,排除A。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海外贸易虽然发达,但是“严重依赖”的说法不符,排除B。题干信息无法体现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答案:D3(2017扬州市高三考前调研)扬州古老

49、的东关街剪刀巷26号北端墙角嵌着“山陕会馆地基北墙界址”碑刻,是山西、陕西盐商商帮在扬州设置会所的有力见证。对此碑刻解读最有可能不符合史实的是()A该碑刻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是功能完善的地方性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乡谊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地域性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扬州有陕西的商业会馆,说明两地之间有商贸联系,结合所学知识,会馆为远距离长途贸易提供了基础设施方面的便利,是经常在外地做生意的商人组建起来的场所,会馆主要是为异地经商的同乡人,进行商业活动而提供的一个场所,故A、C、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会馆只是为异地经商的同乡人,进行商业活动而提供的一个场所,并不是

50、地方性商业中心,B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答案:B4(2017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高三模拟)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主动“捐帑”、“报效”。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材料主要反映出()A明清富商大贾难成社会革新的力量B依靠官府是徽商崛起的重要原因C获取功名是富商大贾经商的最终目的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等可知明清商帮观念的落后,难成社会革新的力量,A项正确。题干主旨无法体现徽商崛起依靠官府,排除B。C项错在“

51、最终目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史实与题干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答案:A5(2017湖北省襄阳市高三模拟)市镇与城不同,作为商业中心,市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市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市镇,但市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A政府对市镇分布进行合理规划B地域性商帮具有明显的排他性C重农抑商使市镇经济陷入停滞D农业对市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市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市镇”来看,农业的发展对市镇的兴起有促进作用;从材料中的“但市镇的分

52、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来看,农业的现状对市镇又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市镇的兴起与商帮无关,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答案:D主题四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1(2014课标,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解析:根据材料“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的信息可知,清初外国银钱大量流入中国,这是由于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造成

53、的;B、D 两项无法从题干信息中体现,C 项与题目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 A 项。答案:A2(2017课标,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1872 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54、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 19 世纪 70 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15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雍正时期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清政府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分析。第二小问雍正年间矿业政策实行的原因根据材料“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并联系当时的经济政策分析;19 世纪 70 年代矿业政策实行的原因结合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开展及煤铁的重要性分析。答案:(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 世纪 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

55、取矿利。19 世纪 70 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15 分)1正确认识“重农抑商”政策(1)充分肯定“重农”思想:“重农”是古代王朝政权立政之本,其实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改善了百姓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增强了国力,巩固了统治;同时也为工商业发展、科技进步、文化发展等奠定了基础。因此,“重农”在各个时期,乃至当今时代,都是可取的。(2)对“抑商”的辨别与分析:“抑商”主要是“抑制私营工商业”,而非不加区别的绝对抑制,汉唐时期官营工商业的发展就是这一政策的典型体现。这一时期的官营工商业,精工细作,不计成本,从而在冶金、丝织、制瓷等行业有许

56、多技术一直领先世界。通过盐铁官营、酒类专卖以及严格的坊市制度等措施,政府从中获得相当可观的财政收入并保证工商业有序进行。“抑商”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取,比如西汉初年的“抑商”在当时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的,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取的。2古代中国由开放到闭关的原因(1)清朝政治统治需要: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成为统治阶级必然引起汉民族人民的反对,要防范中外结成反清联盟。(2)自然经济反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使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须和外国“互通有无”。(3)“重农抑商”思想的进一步发展:“重农抑商”思想抑制商业发展,这就不利于商品贸易的发展。观点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

57、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问题设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难以启动”的原因和结果原因:政治上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日趋腐朽与衰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思想上中国厉行文化专制,压制人们思想;对外推行闭关政策。结果:导致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挨打;中国被迫开启近代化的进程。

58、1(2017安徽省淮北市高三模拟)商鞅曾说:“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这段话体现的思想()A是维护土地公有制的客观反映B导致当时农工商业比例失调C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D阻碍了当时经济因素的成长解析:材料中商鞅的这段话大体上的含义是“加重(商业)交易的赋税,农民会讨厌从商,商人也会疑虑懈怠。农民讨厌从商,商人疑虑懈怠,那么土地一定会得到开垦”。由此可见,商鞅的主张强调的是重农抑商,有助于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在“公有制”上;B选项错误,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强大起来,并没有出现农商比例失调的状况;D选项错误,这一政策在当时有助于经

59、济增长。答案:C2(2017河南省郑州市高三模拟)明朝景泰年间,政府开始实行“纳监”制度,即只要向政府缴纳一笔钱粮,就可以进国子监读书,出监之后还可以做官。据统计,明代弘治末年,1200名京官中有八百余人的官衔是“纳监”来的。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吏治由清明逐渐到腐败B儒士备受社会冷落C此举利于商人地位提高D政府财政倚重商业解析:材料“只要向政府缴纳一笔钱粮,就可以进国子监读书,出监之后还可以做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政策有利于经济实力雄厚的商人从政,故C项正确;“纳监”可能滋生腐败,但材料无法体现在此之前官场是清明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出B项;D项说法错误,错在“倚重商业”。答案

60、:C3(2017甘肃省武威高三模拟)北宋初年有个叫陶毂的书生,盖了几座房子搞出租经营,结果出门就被人称为小人,挣的钱被叫做“痴钱”,即呆傻的意思。这种现象的文化根源是()A经营房租并不赚钱B重农抑商的传统认识C经营土地才是正统D法律不允许书生经商解析:材料反映了当时社会鄙视商人的现象,这一现象的根源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战国时,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从而形成了社会上鄙视商人的现象。故选 B。答案:B4(2017济南高三模拟)明史食货五记载,永乐初,西洋剌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等来朝,附载胡椒与华商互市,有司请征其税,为皇帝所拒绝,并发表议论说:“商税者,国

61、家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这说明()A皇帝推行好客之道 B华夷思想根深蒂固C清初海禁政策松弛 D中外贸易盛况空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说明华夷思想根深蒂固,所以答案选B。材料体现的是华夷观念,不是好客之道,不选A。材料没有反映海禁政策的松弛,不选C。材料只是描述了西洋剌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等来朝,不能体现中外贸易盛况,不选D。答案:B5(2017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

62、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界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鸦片战争前夕广州十三行的兴盛说明()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清政府积极开拓世界市场C闭关锁国政策的松动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这就是典型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主要表现。广州十三行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一个缩影。答案:D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