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X , 页数:278 ,大小:10.02MB ,
资源ID:606036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0603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3年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Ⅰ 任务群一 信息类文本阅读课件 统编版.ppt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3年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Ⅰ 任务群一 信息类文本阅读课件 统编版.pptx

1、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任务群一 信息类文本阅读基于信息获取与处理的信息类阅读 语 文 2023高 考 总 复 习 优 化 设 计 GAO KAO ZONG FU XI YOU HUA SHE JI 内 容 索 引启航课 了解文类特征,明确备考方向任务一 信息的理解与推断任务二 行文思路与技巧的分析任务三 信息的整合与比较任务四 信息的迁移与应用 特殊任务 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整本书阅读 信息类阅读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重要途径。在部编新教材中,信息类阅读涉及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五个任务群31篇文本和乡土中国。这些作品,有依据、有条理

2、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或发现。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我们提高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高考对信息类阅读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能力的要求,均可以在文本中找到对应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信息类阅读能力的要求有:在熟悉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主要文类及其基本特征、体式惯例的基础上,能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评估作者的写作意图、读者意识和信息来源,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有理有据地评判文中观点,发展新的观点,或呈现更客观的事实;能在不同文本的信息之间建立

3、联系,分析比较多个文本在内容、材料、观点、表达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异同,对有关问题形成更全面的认识,能够提出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等。启航课 了解文类特征,明确备考方向 一、了解文类特征 信息类阅读要求以求知求真的态度与方式阅读文本,从 而不断拓宽知识面,增强认知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其对象主要有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一)了解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征 1.论述类文本的种类 分类 概 念 特 点 政论文 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政论文主要包括社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国际时事评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政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用

4、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和事理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辨明是非曲直,做到以理服人。学术 论文 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术性文章。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探讨的书面成果,一般有自己的中心议题、论证角度、论证体系和研究成果,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分类 概 念 特 点 文艺 评论 是运用文艺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一种文体。文艺评论通过对作品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的议论、评价,提高读者的阅读、鉴赏水平。这类作品观点鲜明,经常旁征博引,引用与文学作品有关的各种材

5、料论证观点。对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评论前还要对其有关方面作一定的交代。时评 是评论时事的一种文体。时评是评说最近发生的某一件事情或最新出现的某一个问题;也可以是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的特点。在表达方式上,时评以说理为主,叙议结合。分类 概 念 特 点 书评 是评论或介绍书籍,探求其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的文章。书评是以“书”为对象,对书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价值判断的文章。书评不同于读后感,它是应用写作的一种重要文体,一般包含介绍、评价、推荐几部分。书评采用记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其写作目的是传播书的内容,评论书的价值,推介书的

6、特色。2.论述类文本的三大要素(1)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表述为一句话。它出现的位置多变,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有的放在结尾,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一篇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就是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而各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2)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使论点成立并使人信服的理由或根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称为事实论据;一类是人们认为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称为事理论据。论据要求真实、典型

7、,必须能够证明论点。(3)论证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一般而言,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证明”的问题,而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论证方法分为两大类: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直接论证的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因果法;间接论证的方法有喻证法、类比法、归谬法等。三要素关系如下:(二)了解实用类文本的基本特征 实用类文本中的材料,多以文字、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这些材料从不同角度呈现同一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够综合地表达意义。其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实用性明显,易于比较。从近年试卷看,这类材料主要节选自消息、通讯、访谈、报告、科普文章等

8、。现就这些体裁的特点概括说明如下:1.消息 消息又称简讯、短讯或快讯。它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体裁。消息的特点是真、短、快。它一般具备新闻六要素。一条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组成。2.通讯 通讯是比消息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从内容上看,通讯侧重于写人或记述新闻事件,对新闻事实作较为详细而完整的报道;从表达方式上看,通讯可以采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通讯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3.访谈 访谈是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然后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访谈的对象

9、多是该领域的专家、学者或事件当事人,具有专业知识或拥有新闻事件的第一手材料。观点准确、深刻,材料真实、可信是访谈的特点。4.报告 报告是根据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书面文章。一般分为情况调查、经验调查、问题调查。5.科普文章 科普文章是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和原理的说明性文章。科普文章往往有着宏观叙事的风格,即以科学发展的宏观脉络为基础,告知读者科学界的主流观点。它的适用面很广,既有“小题大作”的,也有“大题小作”的。它在各学科之间纵横驰骋,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社会生活联为一体。二、掌握阅读技巧“三步六边”,速读信息类文本 第

10、一步,边浏览,边勾画把握文本主要内容 1.标注关键词句 关键词 表示范围、程度的频率词,时态词,指代词,肯否词,关联词,顺序词,总结词,概念词等。内容句 能揭示文章题旨、中心论点的语句;每一个段落中能概括段意的语句;直接或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结构句 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2.勾画论据句 圈注“如”“例”等句可迅速把握事实论据;圈注表示比较、引述等的句子可迅速把握事理论据。第二步,边思考,边梳理为答题做准备 1.从局部把握分析段落内部、段落之间的关系,如并列、对比等。2.从文本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如总分结构、层进结构、对照结构、并列结构等。

11、第三步,边比较,边概括读懂文本,胸有成竹 在思考与梳理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概括:比较材料内容的异同、观点的异同,然后综合各方面信息进行概括。读文示范(2021新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真题文本 雕塑拉奥孔 材料一 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

12、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

13、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

14、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莱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

15、绘物体。”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摘编自朱光潜诗论)材料二 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画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

16、情”。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图:“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崒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

17、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摘编自钱锺书读)读文策略 第一步,边浏览,边勾画 对于关键词句的标注见原文,“”代表关键词语,“”代表关键句子。第二步,边思考,边梳理 材料一:第段:由莱辛的拉奥孔,提出中心论点,即“诗画异质”。第段:阐述了莱辛提出“诗画异质”观的缘由,即要解释史诗与雕像的几个重要的异点。第段:接续前面提到的“异点”,举例阐明了“诗画异质”的表现,即在人物的表情、大蛇缠身的部位

18、、人物穿衣情况方面存在不同。第段:引用莱辛的言论得出了“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这一结论,并举例对这一结论进行了说明。第段:结合“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等可知,作者基于“诗画异质”论述了其相对性的一面。材料二:第段:首先指出莱辛“诗画异质”的观点,然后指出中国古人也有类似的阐述,并用陆机和邵雍的诗文加以证明。第段:首先指出莱辛的观点更透彻深细,接着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 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第三步,边比较,边概括 材料一侧重于纵向展开,从缘由、推论到结论,深入阐释了莱辛的“诗画异质”说。材料二侧重于横向比较,把莱辛的“诗画异质”说与中国传统文论相

19、对照,在对照中进行相互印证。真题试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B.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C.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D.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答案 A 解析 A项,“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曲解文意。原文材料一第段为“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

20、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原文是说莱辛用丰富的例证和动人的雄辩来说明诗画并不同质,但这不能证明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闼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答案 C 解析 A项,材料一只是

21、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也就是说绘画与诗歌的适用对象不同,选项中“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说法绝对。B项,“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可知,后人是可以根据画作推想出所画对象的动作过程的。D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指诗画之间的渗透与相融,而沈括对唐代王维传说的质疑意在表明图画在表达时间的承续方面存在局限,二者并没有关系。所以并不能因这个质疑就否定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

22、质”观点的一项是()(3分)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答案 D 解析 A项,评判的是好诗的标准。B项,强调的是“异迹而同趣”,说明的是文与画的联系。C项,强调的是诗与画的结合。D项,能支持莱辛的观点,图画画出的是一瞬间的场面,诗歌描绘的是动作的过程。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参考答案 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引

23、述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材料二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然后对材料内容进行梳理,分清材料层次,最后根据逻辑关系进行概括即可。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 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

24、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解析 解答此题,需在理解莱辛“诗画异质”观的基础上作答。“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是用诗叙述动作,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即点明了画在叙述动作方面有局限,作答时结合原文中的“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止能画一声”等,对此进行解读即可。三、洞悉备考动态 真题导向 1.外在形式上文本的有机选择,力避套路化命题 近两年高考信息类阅读选择的文本,既有非连续性文本形式,也有单一文本独立成篇形式。非连续性文本的组合具有多样性。如2021年新高考卷是两篇学术论文的组合,而从各地模拟题来看,文本材料的组

25、合更是花样翻新,灵活多变。如有的是几篇论述文的组合,有的是“新闻+访谈”的组合,有的是“论述文+科普文”的组合,等等。非连续性文本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优点不再赘述,缺点主要是选文的整体性稍弱,文本特征难以得到全面展现,使学生备考陷入“无体裁意识”。因此,单一文本独立成篇的形式出现在2020、2021年新高考卷中,选文分别是科普类学术论文和时评,让学生全方位认识到各种文体的特点。实际上,不论是非连续性文本形式,还是单一文本独立成篇形式,都是高考用来考查学生信息类阅读能力的,今后新高考命题形式将继续呈现文本的“有机选择”这一原则。2.考查能力上重在信息的输入和输出 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是信息处理能力

26、,即从材料中快速检索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评价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面获得信息,有效地筛选信息,比较和分析其异同;能从一篇文本或多组信息材料中发现新的关联,推断、整合出新的信息或解决问题的策略、程序和方法,并能够利用获得的信息分析、解决具体问题。3.命题角度上客观题有层级,主观题随“文”意(1)客观题 从命题角度上,信息类阅读的选择题通常是按照文本材料的内容顺序由易到难地分层级设,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概括分析材料内容题,信息对应点明确,较为简单;考查信息推断,要求根据原文内容进行逻辑推理判断,难度稍大;考查文外信息对文内观点或概念的验证,需要一定的迁移推断能力,考法更加灵活,更

27、侧重知识的运用;文本特征的分析题,比如论证分析、科普文的说明方法的分析、访谈技巧的分析等。(2)主观题 主观题的命题角度灵活而有开放性,即题目往往是依据材料的文体特色和关键信息而灵活命制。如2021年新高考卷对论证思路的考查,2021年新高考卷对论证结构的考查,就与文体特色紧密相连。再如2021年两套新高考卷的第5题,题干内容在原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开放性更强,需要综合理解材料的关键信息并具有知识的迁移能力,灵活运用,才能准确作答。不论怎样命题,随“文”命题的思路不会变,立足“信息类阅读”的功能定位不会变。新题热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材料一 以小说插图为典范的整个叙事插图,

28、究竟是在叙事链条的哪一环节可能插上图像呢?可以说,对于这一关键性问题,至今没有一种确切的说法;我们将其落实到文本叙事的“褶皱”处,当是一个恰当的、合乎学理的解释。这种解释也可以得到现象世界的确证。例如小说插图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同一部小说不仅会有不同版本,不同的版本也会有不同的插图,不同版本的插图在数量、大小、形制、笔法等方面会有很大差别,但是,有些关键性母题在所有版本中都不会缺少,只要它还能算得上是一种“插图本”。例如,“拳打镇关西”“风雪山神庙”“武松打虎”等水浒母题,“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关羽释曹操”等三国演义母题,“大闹天宫”“三打白 骨精”“三调芭蕉扇”等西游记母题,“宝黛初

29、会”“元春省亲”“宝黛读西厢”等红楼梦母题。作为一种普遍而不是个别的小说插图现象,不同版本为什么会选择同样或类似的母题呢?小说阅读经验告诉我们,这些母题都是故事情节的“关键”,或者说是情节链条上的“节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意蕴丰富复杂,许多细微处难以明确言传。由于文本书写没能表达出应该表达的全部,于是,各种插图本便有了对于“图说”的共同邀请。在这一意义上,插图承担了超语言的部分功能,可谓“盖圣人立象以尽意。而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一画之中,隐木栝遐渺”。之所以需要在“节点”插图,就是要借助图像的明见性将其照亮,重现被册页褶皱所隐匿的活现的在场。当然,插图对叙事褶皱的光照不可能与现场活现同日而语,

30、但因为图像再现“就是对一种在场的再创造,即使这种再创造的产物是它的纯粹幻想的对象”,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召唤默存的叙事踪迹,以明见性使其在受众心目中重新苏醒。将小说插图定位在册页的叙事褶皱处还有另外的意义,那就是可以将叙事插图与诗意图像区别开来,尽管二者都属于“文学图像”,都是语言表意的图像再现,但是它们的再现方式却明显不同。诗意图是诗歌的图像修辞,但不是诗意和诗篇的整体再现,只是撷取了其中的“诗眼”,充其量不过是诗意的图像“例证”。诗意图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所指不具唯一性,“诗”和“图”之间的对应可能发生错位与滑动,如果遮蔽诗意图的题款(文字标识),就可能被误解为其他相似或相近的母题。就像武元直

31、的赤壁图,画心本身就是一幅山水画,不看款识就无法使观者联想到“东坡赤壁”,无论前(后)赤壁赋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小说插图则完全不同:“拳打镇关西”不可能与“武松打虎”相混淆,尽管都是英雄气概的图赞;“桃园结义”迥异于“三顾茅庐”,尽管都是情义母题的图像再现;“大闹天宫”不同于“三打白骨精”,尽管它们的主角同是孙悟空;“宝黛初会”与“元春省亲”完全是 两码事,尽管故事中的人物多有相重;如此等等。究其原因,在于小说插图在叙事链条上具有相对精准的定位,不可能游离叙事本身而独立存在。小说插图就是这样被牢牢地系扣在了故事的链条中,这是其不同于诗意图等其他文学图像的重要特点。(摘编自赵宪章小说插图与图像叙

32、事)材料二“十七年”小说的插图不仅仅再现了小说故事的风云变幻,更是作者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插图截取的都是小说文本中最富有意义的人物情节、故事内容、重点场景,对此进行可具阐释性的符码转换,进而补充文本的意义想象,延伸拟想读者和现实读者的文本接受,从而填充小说文本中的空白,补充文字的意义形象。任大星的小说野妹子的封面画和插图画都是由著名插画家董辰生所绘,生动传神地画出了一个戴着银项圈却成为小革命者的乡间女孩的纯真与机灵,以至作者任大星在再版后记谈到封面插图很是兴奋:“董辰生同志为它所作的封面,我实在太喜欢了!它把我头脑中的野妹子,鲜明、生动地形象化了,比我这只拙劣的笔所能做到的,超出很多

33、。”又如柯岗的小说逐鹿中原由作家出版社1962年2月出版第1版,其封面是由邹雅雕刻的木刻,内容颇为震撼,炮弹轰炸引起烟雾弥漫和气浪掀天,而战士们却在这种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新时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12月再版该小说,正文中的木刻插图颇具吸引力,例如第三幅,刘邓大军攻打国民党军官康泽扼守的襄阳城,肖红军和战友们用炸药炸掉了西城门半边城墙,然后千军万马穿过城墙,气势恢宏,其滚滚硝烟与战士英雄形象相互辉映。(摘编自龚奎林“十七年”小说的图像叙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小说插图为典范的整个叙事插图,在叙事链条中可能插上图像的环节是文本叙事的“褶皱”处,

34、这一说法完全合乎学理。B.从阅读经验来看,不同版本的小说插图选择的同样或类似母题,都是故事情节的“关键”或者说是情节链条上的“节点”。C.将小说插图定位在册页的叙事褶皱处的原因,一是插图能承担超语言的部分功能,二是可将叙事插图与诗意图像区别开来。D.“十七年”小说的插图是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从对文本的截取转换和作用等方面体现了图像对叙事的明见性。答案 A 解析“这一说法完全合乎学理”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中“对于这一关键性问题,至今没有一种确切的说法;我们将其落实到文本叙事的褶皱处,当是一个恰当的、合乎学理的解释”可知,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5、3分)A.由于图像再现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召唤默存的叙事踪迹,因此其对在场的再创造性能够重现被册页褶皱所隐匿的活现的在场。B.诗意图是诗歌的图像修辞,只是撷取了其中的“诗眼”,一幅“明月松树图”,能让人想到诗句“明月松间照”,也可以是“明月青松枝”。C.红楼梦中“宝黛初会”与“元春省亲”的插图中所绘的人物多有相重,但表现的是两码事,源于小说插图不具有独立存在性。D.董辰生画的封面插图,被小说作者认为“把我头脑中的野妹子,鲜明、生动地形象化了”,说明小说插图的表现力高于文字叙事。答案 B 解析 A项,根据材料一中“之所以需要在节点插图,就是要借助图像的明见性将其照亮,重现被册页褶皱所隐匿的活现的在场

36、”可知,“能够重现被册页褶皱所隐匿的活现的在场”的是“借助图像的明见性”将“节点”照亮。C项,根据材料一中“不可能游离叙事本身而独立存在”可知,“源于小说插图不具有独立存在性”说法错误。D项,根据材料二可知,任大星的高度评价是为了说明小说插图可以补充文本的意义想象和文字的意义形象,“小说插图的表现力高于文字叙事”无中生有,推断不成立。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小说插图是作者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观点的一项是()(3分)A.水浒传中原本模糊描述的人物面容,在插图中明确可见;原本明确塑造的德性,反而在插图中模糊不清,甚至无迹可寻。B.冯德英的苦菜花中有几幅好的插图,使原作的形象

37、更加具体、生动、鲜明,帮助读者形象地认清书中人物的性格和外貌。C.丰子恺绘制的系列鲁迅小说插图,过滤掉鲁迅作品“载道”的启蒙主义气质,着意于呈现鲁迅作品“现世的诗意”的部分。D.鲁迅先生呼吁各种教材需要插图:“书籍的插画,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答案 C 解析 C项,体现了“作者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A项,意为小说插图呈现的内容与文字内容不同;B项和D项,意在说明小说插图和教材插图的作用。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材料一围绕小说插图与叙事链条的关系,先提出问题,然后用例证法从现象世界的确证分析出小说插图的超语言功能并进行了理论

38、阐释;再通过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来分析叙事插图和诗意图像的不同,突出小说插图被牢扣在故事链条中的特性。(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对柯岗小说中的插图,有评价说:“小说的文体特色通过插图得以凸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插图直观展现了当时在枪林弹雨中和攻打襄阳城的战争场景,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插图使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增强了视觉张力和感染力;多幅插图对故事情节的关键和节点起到提示作用,使情节内容呈现更加直观。(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任务一 信息的理解与推断 根据信息类阅读的功能定位以及命题材料的文本特征,可知

39、高考选择题主要从以下四个视角设题:文内信息的理解分析、文内信息的推理判断、文外信息的印证分析、文中概念的理解推定。这些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与推断能力,其选项是对文本的归纳、概括、转述,经过了命题人的精心组织、改造和设计,其正误皆有确凿依据,学生出现失误也是因为未能准确发现和理解这些依据。题点1 文内信息的理解分析 题点必备知识 文内信息的理解分析题是信息类阅读的必考题,此类题目的选项往往是对文本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拼),命题人命制错误选项时,一般从九大角度设误。设误方式(一)无中生有(于文无据)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是命题者凭空捏造出某种意

40、思用来迷惑学生的。【即时体验】选 项 对应原文 比对分析(2020全国卷T3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选项无中生有。原文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的分析是为了论证分析“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选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的推论,在文中无信息支持。设误方式(二)以偏概全 选项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

41、轻重的词语,导致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以次要代主要(或相反)等错误。【即时体验】选 项 对应原文 比对分析(2020全国卷T1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选项以偏概全。“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错误,根据原文“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

42、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可见,是“某些形式”,而不是所有“传统孝的形式”。设误方式(三)曲解文意 选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或说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即时体验】选 项 对应原文 比对分析(2020全国卷T3D)考虑到艺术品普遍经历了“历史物质性”的转换,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以

43、呈现铜镜的发展史。一幅“手卷”变成了一幅“长卷”,因为观众再不能真正用手触摸它,一段一段地欣赏移动的场景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选项曲解文意。“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错误,作者认为艺术品在流传、收藏和陈列的过程中已经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即另一种有生命价值的东西,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因此艺术品本来的环境、组合等是无法还原的。设误方式(四)偷换概念 选项在解释概念或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或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

44、调换、改变或混淆。【即时体验】选 项 对应原文 比对分析(2020全国卷T1A)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选项偷换概念。原文认为,“实物并不等于原物”,因而需要质疑的是“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而非“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这里属于“偷换概念”。设误方式(五)张冠李戴 选项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有意将此人表述成彼人,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即时体验】

45、选 项 对应原文 比对分析(2021全国甲卷T1B)中国目录学史的各篇“采多样之体例”,好处是尊重史事,缺点是强立名义。为什么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发展进程中“时代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姚名达(在中国目录学史中表达)的理念是“体例为史事所用,而史事不为体例所困”,具体对策是“依史之所宜,采多样之体例”。选项张冠李戴。根据原文可知,“强立名义”是发展进程中的“中国目录学史”的缺点,而非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的缺点。设误方式(六)推断绝对 选项不尊重原文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忽略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

46、寸的细微差别,排除个例和特殊现象,从而夸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效等,得出一个不符合实际的结论。【即时体验】选 项 对应原文 比对分析(2020新高考卷T2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

47、志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根据原文信息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的原因有“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扩大研究领域”,并没有说哪个原因是主要的。选项“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的推断绝对化。设误方式(七)强加关系 选项有意混淆各种关系,比如将并列说成转折、将递进说成并列,或者将条件说成结果、将假设说成现实、将充分(必要)条件说成必要(充分)条件。要特别注意因果关系的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因”等;二是强加因果,即把

48、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即时体验】选 项 对应原文 比对分析(2020新高考卷T1B)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选项强加因果。从原文可看出,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设误方式(八)混淆是非 选项

49、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即时体验】选 项 对应原文 比对分析(2019全国卷T1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选项混淆是非。原文说“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选项中“无须考虑”将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混淆是非。设误方式(九)混淆时态 选项故意将“未然”(还未实现)说成“已然”(既成事实),或者将“或然”(可能发生

50、的情况)转述为“必然”(必定发生的情况)。也可能反之,将“已然”说成“未然”,将“必然”说成“或然”。【即时体验】选 项 对应原文 比对分析(2021全国乙卷T3A)人文研究的主体,在数字人文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一种新的人文研究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选项混淆时态。根据原文可知,“数字人文”还只是刚出现,还得依赖具体的学者个人,并未实现“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选项将未然变已然。备考关键能力 理解分析文内信息“三步骤”满分解构 例

51、1(2021新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网络规范,则是一个复杂

52、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具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息,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

53、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 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信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地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不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

54、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这种基准意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所谓“反身意识”,可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就不会到网上去传

55、播谣言。“价值意识”在网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一,它表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从而尊重其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化意义,从而积极传播内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于技术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出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学业和事业。此外,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

56、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都讲诚信、守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 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参与主体,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B.网络上充塞的垃圾信息消耗了人们的认知盈余,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C.青年在进入网络空间时首先应遵从“五不”底线,明确在网络中不能做什么。D.“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答案 C 思维流程 标注敏感点 找准

57、信息源 落实设误处 A.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参与主体,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应当规范的是“青年的网络行为”,而不是“网络”,选项曲解文意。B.网络上充塞的垃圾信息消耗了人们的认知盈余,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原文没有对线上线下的工作效率进行比较,选项无中生有。标注敏感点 找准信息源 落实设误处

58、 C.青年在进入网络空间时首先应遵从“五不”底线,明确在网络中不能做什么。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选项正确。D.“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原文是对线上线下的“道德规范要求”一致,并非要求线上线下的“行为”始终保持一致,选项偷换概念。题点2 文内信息的推理判断 题点必备知识 文内信息的推理判断题是信息类阅读的必考题,此类

59、题目的选项内容概括性强,观点较隐蔽,并且暗含逻辑关系,属于在原文信息概括、理解、分析基础上的逻辑推断性信息,选项在原文中往往不能找到直接对应的语句,只能找到部分相关信息,而且原文中的信息也比较分散,往往跨段落或者跨材料。命题人常在依据与结论的一致性、逻辑关系的合理性方面设置错误点,主要包括无中生有、推断绝对、强加关系等(见题点1的“题点 必备知识”),侧重考查学生对相关材料信息的分析、评价、逻辑推断能力。文内信息的推理判断需要掌握如下常考的推理逻辑关系和推理关注点:逻辑关系 推理特征 关注点 假设关系 根据非现实情境,抽象出其实质成分并得出逻辑结论的思维过程。常用“如果就”“即使也”。看假设的

60、前提是否正确,假设的结论是否必然。因果关系 因果推论要求原因先于结果,原因与结果同时变化或者相关,对于结果不存在其他可能的解释,强调原因的唯一性。常用“由于”“因此”“可见”“之所以是因为”。看有无因果颠倒、一果多因的问题,是否强加因果。目的关系 前者和后者是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常用“为此”“为了”“以”“以致”。看是否无中生有。逻辑关系 推理特征 关注点 条件关系 如果A能推出B,那么A就是B的充分条件。常用“如果那么”“若则”和“只要就”来表示充分条件。看是否错置条件,把充分说成必要、把必要说成充分;条件和结果是不是一对一关系;有无以偏概全或张冠李戴的现象。如果有A而未必有B;如果没有A

61、,则必然没有B,则A就是B的必要条件。常用“只有才”或“不不”来表示必要条件。无论(不论、不管、任、任凭)A,都(总、总是、也)B。偏句表示排除一切条件,正句说明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的结果。备考关键能力 文内信息推断题解题“三要领”1.关注选项中表示推理、判断的关键词及表示逻辑关系的关联词。2.要有全文意识。要前后联系,结合全文的观点倾向去分析判断。同时,注意分辨作者观点与他人观点。作者常常会列出若干人的观点加以辨析,或赞同,或否定。我们要注意分辨哪些观点是他人的,哪些是作者的。3.比对仔细全面,分析选项的观点是否与原文的观点匹配。注意在本环节中,应综合分析,结合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作

62、出准确判断。要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所述结果或结论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是否符合客观事实或逻辑事理,要看推断过程是否合理。特别提示 并非所有选项都能在文本中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文字(有的只能找到个别相关词句),做题时需要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句,在文中找到大体的对应区间。满分解构 例2(2021新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文本见任务一例1),完成后面的题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不”是从否定性角度对网络行为作出的规范,如违反可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B.基准意识是对网络行为的积极要求,说明了“能做什么”比“不做什么”更重要。C.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

63、人”,有助于我们理解何谓“反身意识”。D.网络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产生了一些传统信任机制框架内无法解决的新问题。答案 B 思维流程 标注题眼 分析整合 A.“五不”是从否定性角度对网络行为作出的规范,如违反可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由第二段“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具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第三段“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第四段“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不能做什么”等语句可知,选项正确。B.基准意识是对网络行为的积极要求,说明了“能做什么”比“不做什么”更重要。“比不做什么更重要”无中生有。文本先介绍了底线意

64、识,即“五不”要求,然后说“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可见,基准意识是从正面指出应“做什么”,“五不”是从否定性角度提出“不能做什么”,两者相辅相成,没有将二者进行比较,更无“更重要”一说。标注题眼 分析整合 C.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我们理解何谓“反身意识”。由第五段“反身意识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就不会到网上去传播谣言”可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上述语句的精练概括与转述。故选项正确。D.网络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产生了一些传统信任机制框架内无法解决的新问题

65、。由第五段“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可知,既然“传统的信任机制”受到了“冲击”,意味着出现了“无法解决的新问题”,即“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故选项正确。题点3 文外信息的印证分析 文外信息的印证分析,主要体现在观点与材料关系分析类的题目上。这类题目,其实就是分析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论证关系。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运用论据时,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信息类阅读常从“(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的角度设题,选项内容均为文外信息,是根植

66、于文章本身,因文设题。这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文本中材料的观点,还要辨明选项材料作为论据能否证明文本材料的观点,考查更加灵活,更侧重知识的运用。分析论据注意从以下角度切入。1.辨别论据类型。论据主要分为事实论据(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和道理论据(名人名言、谚语等)。事实论据是从实践上证明论点,道理论据是从理论上证明论点。考生要注意选项对论据类型的判定是否正确,是否有遗漏或增添。2.明确各论据证明的论点(分论点),要关注论据与论点是否对应。3.论据在使用过程中的限制条件。选项往往故意忽略论据使用的限制条件而设错。4.积累常见的论证方法。比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67、。考生要明确其内涵,要注意选项中比喻类比等形式的论据。备考关键能力 文外信息的印证分析“三步骤”满分解构 例3(2020新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海绵是结构很简单的动物,其静态的身体从来不超过几个细胞那么厚,即使如此,它们的周围也寄宿着活跃的微生物。有时候,通过显微镜都几乎看不到海绵的本体,因为它的上面覆满了微生物。北极熊漫步在北极的冰原之上,举目四周除了冰块别无其他,可实际上,它们身上仍紧紧簇拥着微生物。当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奥逊威尔斯曾经说过:“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这句话并不正

68、确。纵使我们“孑然一身”,也绝对不孤独,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一些动物在还是未受精的卵子时就被微生物占据并在其中繁衍,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我们吃东 西时,它们也吃;我们旅行时,它们也结伴而行;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我们观察白蚁、海绵时,也相当于在观察自身。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珊瑚礁里的微生物因为经历污染和过度捕捞而变得杀气腾腾,人类肠道中的菌群在不健康的食物或抗生素的侵袭下也会让人发生奔涌的腹泻。老鼠肠道中的微生物会左右它们的行为,而我们自己肠

69、道内的伙伴也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大脑。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微生物也会在动物之间迁移,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跋涉,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上面材料中心论点的一项是()(3分)A.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曾经说过:“动物就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的糖霜,细菌才是糖霜下的蛋糕本体。”B.生物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福尔-恩盖表示:“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C.微生物学家们开展过“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会怎样”的思维实验,并得出结论:“地球上的大多

70、数物种会灭绝,而幸存下来的物种,其数量也将大大减少。”D.生物学家勒内杜博写道:“鼠疫、霍乱、黄热病都被写成了故事,排成了戏剧,拍成了电影,却没有人漂亮地讲出肠道和胃部微生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故事。”答案 B 思维流程 把握观点 理解内涵 作出判断 根据原文内容分析概括可知,“纵使我们孑然一身,也绝对不孤独,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为第一段中心句;“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为第二段中心句。综合两段内容来看,中心论点应当是:所有生命都与许多微生物生活在一起,并持久往来、互动。A项内涵: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强调微生物的主体地位,认为在生命演

71、化过程中动物远不如微生物重要。论据不可以证明材料观点。B项内涵:生物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福尔-恩盖的核心思想是微生物与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互动而形成的。论据可以证明材料观点。C项内涵:学者们开展思维实验的结论说明了微生物对于自然界中的生物非常重要。论据不可以证明材料观点。D项内涵:生物学家勒内杜博表述的核心思想是某些细菌对人体有益,并希望微生物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论据不可以证明材料观点。题点4 文中概念的理解推定 文中的重要概念一般是文章的话题或重要词语,理解概念含义一般是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判断。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

72、性。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中,“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概念“商品”的内涵。概念的外延,就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即具有概念所反映的属性的事物或对象。如“森林包括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殊用途林”,这就是从外延角度说明森林的含义。备考关键能力 文中概念理解推定“三步骤”满分解构 例4(2020新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

73、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

74、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

75、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国到20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由顾颉刚等发起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1935年,禹贡开始以

76、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中国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 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

77、、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志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材料二 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具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英国近代地理学创建人麦金德,主张地理学者应当尝试重建过去的地理,如果不是这样,地理学就只是当代现象的描述,只有加上时间的尺度,才能考察变化的过程,并显示出今日的地理只不过是一系列阶段的最新一个阶段。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

78、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而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时间之漫长达到十万至数千万年;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距今已有1 000年,而像武汉如从原始部落聚居算起,距今已达4 0005 000年,从原始城址的出现算起距今也有3 1003 600年。这种形成的演变过程,只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探寻出规律性的内容。有了客观的规律,方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摘编自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分)

79、A.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 B.赤壁之战地名考释 C.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 D.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 答案 D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读选项,分清概念内涵或外延 本题要求找出“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这是对“沿革地理研究”外延的考查。第二步,通读材料,锁定文中关键点 对于“沿革地理研究”这一概念的解读主要集中于材料一中的第四段和第五段。材料一第四段: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材料一第五段: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

80、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第三步,细加分析,找出设误类型定答案 选项 分 析 A项“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对应“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B项“赤壁之战地名考释”对应“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C项“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对应“水道的变迁”,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D项“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侧重于对其变化发展的原因和背后规律的研究,属于“历史地理学研究”范畴,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任务二 行文思路与技巧的分析 信息类阅读的对象主要有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

81、在熟悉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一定要学会分析行文思路和行文技巧,因为在近两年新高考试题中,此类题目属于考查重点。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从文体角度对文章进行细心解读,明确观点,明晰支撑材料,明白行文过程和方法,等等。题点1 分析行文思路 题点必备知识 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来体现的,只有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分析材料结构”着眼于文章的各个构成部分之间的组合方式、结构特征,具有外显性和客观性。“把握文章思路”常常是围绕中心话题,立足于整体,着眼于词、句、段、层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分析作者的动机,具有内隐性和主观性。“分析行文思路”这一题点常用的命

82、题角度有:请简要梳理材料的行文脉络;材料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材料围绕某观点是怎样展开论证的;材料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等等。1.论点的提出方式及作用(1)标题显示论点。作用可概括为“论点旗帜鲜明,让读者一目了然”。(2)开头第一句提出论点。作用可概括为“论点的提出开门见山,简洁明快”。(3)由某个故事或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作用可概括为“论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4)简明地阐释后提出论点。作用可概括为“论点的提出有理有据,自然流畅”。(5)就所涉及的现象或问题发问,进而引出中心论点。作用可概括为“论点的提出更加有力,引发读者的思考”

83、。(6)结尾总结出论点。作用可概括为“卒章显志,顺理成章,让人信服”。2.整体文本结构(思路)安排 论述类文本一般由引论(提出问题或论点)、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但它又是富有变化的:有的只有引论、本论,无“结论”;有的只是在开头提出论题,在结尾点明论点;有的文章是驳论文,采用破立结合的结构方法。从整个文本结构上来看,主要有总分总式、总分式和分总式。3.“本论”的结构(思路)安排“总分”结构中的“分”即议论文的本论部分,这是论述类文本论证分析部分,其内部层次有:并列式 各分论点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阐明中心论点,各论点、各段落是平行的;有时,提示分论点的语言形式也大致相

84、同。对照式 围绕中心论点,从正反两个角度或相对的两个方面作分析。层递式 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过程。综合式 综合运用几种结构方式,如先并列,再层递;先对照,再层递等。特殊式 针对驳论文的破立式,有的先破后立,有的先立后破,有的边破边立。备考关键能力 分析行文思路“三步骤”特别提示 若是对某一段的脉络层次的梳理,则要注意合理给本段分层,然后理清段内层次的关系和逻辑。满分解构 例1(2021新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文本见任务一例1),完成后面的题目。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先提出网络行为尤其是青年的网络行为需要规范这一论点,然后从网络行为的“底线要

85、求”和“基准意识”两个角度展开论证;“底线要求”和“基准意识”又构成逻辑上的递进关系。思维流程 第一步,分析文本每段的内容 第一段指出制定和遵守相应的网络规则的必要性;第二段提出论点,即青年的网络行为需要规范;第三段从“不能做什么”的角度阐述底线意识,论述“五不”的具体内容;第四段从“能做什么”的角度简要阐述基准意识;第五段具体阐述基准意识所包含的“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的内涵。第二步,根据段落划分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第一、二段),提出网络行为尤其是青年的网络行为需要规范这一论点。总 第二层(第三段),从“不能做什么”的角度阐述底线意识。分 递进 第三层(

86、第四、五段),从“能做什么”的角度阐述基准意识。分 第三步,添加次序词 根据前两步的梳理,按照“先然后”的模式作答。题点2 分析行文技巧 题点必备知识 文类不同,行文技巧也就不同。此处所说的行文技巧,就论述类文字而言,是论证方法;就说明类文字而言,是说明方法。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对比论证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类比论证 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物的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因果论证 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

87、证。引用论证 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1.论证方法 论证是用严密的分析说理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常见的论证方法有:2.说明方法 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更能增强说服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 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分类别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作比较 把不同事物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打比方 运用比喻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增强说明的形象生动性。摹状貌

88、 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列图表 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引用 引用具体的事例、名言、格言、谚语等,使说明更有说服力。引用神话传说、谜语、逸事趣闻等,增加说明的趣味性。备考关键能力 分析行文技巧“三步骤”满分解构 例2(2021八省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 近年来,“人机大战”引起世人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和争论开始从学术圈进入公众视野。要

89、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面来分析。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这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表现较明显,我国一些工厂也开始这么做。从经济效益看,工业人工智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变得有利可图。“汽车的出现没有让马车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以往的经验,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陆续失业,只要达到某个临界点,社会就有可能发生动荡。近期威胁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史蒂芬霍金、比尔盖茨等人曾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研发,认为这有可能导致比原

90、子弹更可怕的武器出现。因为军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难以设想;即使没有失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更高效的杀人武器,亦非人类之福。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们可能的反叛。这点很容易理解,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对此已做过大量设想。人工智能业界和一些盲目乐观人士常用“人工智能还很初级”之类的说法宽慰公众,但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老虎还小”不能成为养虎的理由。因此,我们对这一威胁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更加发人深省。这种威胁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叛的假定之上,而是恰恰相反。阿西莫夫提出的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重要观点是,所有依赖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终将灭亡。他

91、给出的理由之一:“一个完全依赖机器人的社会,由于极度单调无趣,或者说得更玄一点,失去了生存的意志,终究会变得孱弱、衰颓、没落而奄奄一息。”这个看法很有见地。这里排除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可能,假定未来人工智能可承担人们所希望的“任何工作”,人类就会变成整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虫了。如果真是这样,用不了多久,人类的机能和智力都将迅速退化,我们的人生就变得毫无意义。这是更可怕的威胁。(摘编自江晓原科技创新应树立底线 思维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材料二 人类智能不过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会与历史的心智积淀,而文学正是这种智能优势所在的一部分。文学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娱乐(比如下棋和转魔方),就在于文学长于传导价值观。好

92、作家之所以区别于一般“文匠”,就在于前者总能突破常规俗见,创造性地发现真善美,守护人间的情与义。而技术主义者恰恰在这里严重缺弦。他们一直梦想着要把感情、性格、伦理、文化以及其他人类表现都数据化,收编为形式逻辑,从而让机器的生物性与人格性更强,使其创造力大增,最终全面超越人类。但他们忘了,人类智能千万年来早已演变得非同寻常其中一部分颇有几分古怪,倒像是“缺点”。比如,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人经常糊涂,但电脑没法糊涂;人可以不讲理,但电脑没法不讲理,即不能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这样一来,即便机器人有了遗传算法(GA)、人工神经网络(ANN)等仿生大招,即便进一步的仿生探索不会一无所

93、获,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让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温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几乎接近无厘头),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在生活中,一段话到底是不是“高级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装圣母”;一种高声大气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种节衣缩食是否透出了高贵;同是一种忍让自宽,到底是阿Q的“精神胜利”,还是庄子的等物齐观;同是一种笔下的胡乱涂抹,到底是艺术先锋的创造,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来这些问题也许连某个少年都难不住,明眼人更是一望便知。这一类人类常有的心领神会

94、,显示出人类具有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其实不过是依托全身心互联与同步的神经响应,依托人类经验的隐秘蕴积,选择了一个几无来由和依据的正确,有时甚至是看似并不靠谱的正确这样做很平常,就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属于瞬间事件。但机器人呢,光是辨识一个“高级黑”的正话反听,可能就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摘编自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对比论证,将文学与一般娱乐、好作家与“文匠”、人与电脑或机器人进行对比;举例论证,以生活中很多日常现象为例,论证人类具有的特殊能力;比喻论证,把人类的心领神会比喻为“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思维流程 对

95、比论证:第一段中的“文学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娱乐(比如下棋和转魔方),就在于文学长于传导价值观”“好作家之所以区别于一般文匠,就在于情与义”分别将文学与一般娱乐、好作家与一般“文匠”进行对比;第一段中的“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非确定性地工作”和第二段中的“这一类人类常有的心领神会,显示出人类具有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但机器人呢,光是辨识一个高级黑的正话反听,可能就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将人和机器人进行对比。举例论证:第一段中列举了人类智能中一些“大智若愚”的现象,第二段中列举了人类常有的心领神会。以生活中很多日常现象为例,论证人类具有的特殊能力。比喻论证:第二段中的“这一类人类常有的心领神会这

96、样做很平常,就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把人类的心领神会比喻为“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使抽象的事理生动形象。任务三 信息的整合与比较 信息类阅读材料的特点就是信息丰富,因此围绕信息的筛选整合、比较分析进行考查,正体现了文本特点决定考查特点的规律和原则。信息的筛选整合、比较分析主要有两个题点:一是归纳概括内容要点;二是比较材料的异同与侧重点。这两个题点,一种注重信息的整合;另一种注重信息的比较。分析答题的角度不同,答题策略也不同。题点1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是信息类阅读的重要考查点,既可以归纳概括单一材料的主要信息,也可以归纳概括多则材料的中心事件或传递的主

97、要信息。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在高考中一般以简答题的形式呈现,主要涉及作用、影响、模式、特点、措施、原因等方面。这类题实质是筛选并整合信息。筛选是对文中相关信息搜寻归拢,整合是从相关信息中提炼出某种共同的东西,如事物的共同特点、事物的普遍意义以及带给人的共性认识、启示等。解答此类题目,要精读深析,确定检索区间,然后分类整合,即按照一定标准对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备考关键能力“三级处理”,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满分解构 例1(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因材料一内容与下面的题目无关,故省略)材料二 山东省临朐县是一个有着90多万人

98、口和近90万亩耕地的山区农业大县。临朐县山区丘陵面积较大,而且地形错综复杂,起伏多变,成百上千亩集中连片且开阔平坦的农田很少见,加之农田基础设施落后,从自然村落到田间地头的道路基本都是土路,交通极其不便。用乡亲们的话说:“开门就见山,种田走半天,耕地就像百衲衣,一顶苇笠也能盖一块地。”近年来,临朐县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时,立足山区实际,把解决地块零散、水电路不配套等问题作为重点,坚持集中连片规划建设,着力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粮食稳产增产夯实了基础。“十三五”以来,全县共改造中低产田3.73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摘编自张正瑜等山东临朐 立足山区 实际 科学谋划建设

99、高标准农田)材料三 近几年,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长埠镇江下村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6个村小组前前后后共修建了逾11公里的水泥路,95%的水塘进行了清淤处理,建成了3.2公里高标准农田沟渠。过去,江下村因土地贫瘠,一直没有找到产业发展的好路子,祖辈守着一亩三分地种水稻及常规农作物,产量较低的“斗笠田”随处可见。为改变现状,村干部主动为江下村争取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引进种粮大户盘活荒地。作为高标准农田的“集成模块”,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江下村大显身手粮食耕、种、管、收实现全程机械化,逐步提高智能作业的精准度和覆盖率去年11月,江下村2 168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始动工,项目如今已全部完成。现

100、在村里的耕地质量普遍提升两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5%,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高标准农田已成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实现贫困群众稳步脱贫的有力引擎。(摘编自李慧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 自己手中,光明日报2020年12月24日)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临朐县山区与安义县江下村有哪些相同的经验?请概括说明。(6分)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立足本地实际,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灌溉和交通问题。思维流程 筛选信息 解读信息 整合信息 材料二“坚持集中连片规划建设。”临朐县有面积较大的山区丘陵,少见连片开阔、平坦的农田,所以把解决地块零散问题作为重点之一。立足本地实际,合理使

101、用土地资源。“着力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临朐县山区之前“从自然村落到田间地头的道路基本都是土路,交通极其不便”,存在水电路不配套等问题,所以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灌溉和交通问题。“改造中低产田3.73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针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提升了耕地的质量。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筛选信息 解读信息 整合信息 材料三“全村6个村小组前前后后共修建了逾11公里的水泥路,95%的水塘进行了清淤处理,建成了3.2公里高标准农田沟渠。”安义县江下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灌溉和交通问题。“争取了高标准农田项目

102、,引进种粮大户盘活荒地。”将本地产量较低的“斗笠田”变为高标准农田。立足本地实际,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去年11月,江下村2168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始动工,项目如今已全部完成。”提升了村里的耕地质量,提高了粮食产能。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题点2 比较材料的异同与侧重点 信息类阅读是由多则不同材料构成的,比较材料的异同自然成了应有之义。这类题实际上还是考查信息的概括,只不过是侧重材料整体上的异同比较。而这正体现了信息类阅读中不同侧重点的材料围绕一个共同主题组合的特点。考查内容一般有比较材料的角度、重点内容及表达方式,材料的侧重点、角度的异同是题目常比较的内容。备考关键能力 比较材料

103、的异同与侧重点解题“三步骤”满分解构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 崇高体验是艺术家经由自然或社会的某种外在刺激所唤醒的压抑在内心的带有痛楚和狂喜成分的激情体验。艺术家面对浩瀚星空,想到物质不灭,人类渺小,产生透心的自卑,在大痛中奋发,以昂扬斗志投入生活时;登临山水眺望长河落日,大漠惊沙,觉得逝者如斯,个体如流星划过天幕,产生莫名的悲哀,进而振作,把有限之我汇入无限之彼,力争发一星微光时;遭遇狂暴风雨、翻滚怒涛、澎湃火山侵袭,初恐惧,继镇定,蓦然发现“你伟大,但我能观照、超越你,因而更伟大”,进入狂喜时;面对专制高压袭来,非人制度桎梏,觉得生不如死,但不消沉,而以坚定信念与之抗衡

104、时都可视为崇高体验。崇高体验是由衷的、诚挚的高尚体验,它摒绝一切矫饰和虚伪。说它是高尚的,因为其中渗透着深沉的道德律令,不管是大自然激起的慨叹和抗争,还是专制制度引发的愤怒和献身,都有利于公理、正义的树立。崇高体验有一缕维护人类社会正常发展和人类物种不致毁灭的健康向上的正气。关于道德律令、正义激情的地位和功能,西方的朗吉弩斯、荷迦兹、康德,中国的老子、孔子、孟子、庄子、黄宗羲、李大钊等人都有让人倾倒的论述。正因如此,崇高体验是美学领域一种极致的美,一种充实而有光辉的“大美”。崇高体验是遭受挫折后的异常体验。在自然界,不管是数学的还是力学的崇高,首先都是威慑和震撼,使人自惭形秽,反躬自问:如此苍

105、茫的宇宙,如此渺小的我,其存在是否太可笑、太不值一提?在社会领域,制度、教条亦迫人作如是想:我是什么?从哪里来?为什么非得接受统治并服从教条?挫折中,艺术家往往消沉、茫无所措,陷入浸透骨髓、无法排遣的痛苦。所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说明着当时的心境。艺术家似乎代人类受苦,代人类思考,但崇高体验又是对挫折的超越。他发现,人格力量和向上决心可以携带“我”飞升,超越狰狞、丑陋,获得非凡能力和意料不到的观世高度。“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体验到一阵难以言说的欢欣。“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他忽然看到事物按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有些无法参透的人生难题,砉然

106、迎刃而解,这真是一个使人洞悟的狂喜时刻。崇高体验渗透着强烈的献身冲动。由于人生奥秘的顿悟,未来的憧憬,超越外物、高翔远引的追求,猛烈、持续地刺激着艺术家,其情绪情感像飓风一样高速旋转、扶摇而上,将艺术家裹挟而去。此时,他甘愿为崇高事业忍人所不能忍,抛洒热血,贡献生命。如果目标值太高,难以实现或一时无法实现,他可能产生无限的焦虑。“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都是此类焦虑的流露。崇高体验与马斯洛的高峰体验有某些共同点:它们都是心灵深处的狂喜和激情,是无与伦比的人生体验,都有“来自内部的信号和内部喊出的声音”,也都有外在触媒和机缘。所不同的是,高峰体验像情绪浓雾,包

107、裹人,使人陷溺却不自觉;又像是幸福的情感河流,麻醉人,使人如沐春风,身心荡漾在无名的快乐中。崇高体验则像激情瀚海,波涛汹涌,使人振奋,使人清醒并进击,又是带有痛苦成分的情感激流,人类命运的十字架被沉重地负在肩上,以寻求救赎的曙光和突破点。崇高体验会自觉地变成内驱力,强迫艺术家以呐喊、吁求的方式或扎实的行动进入生活、投入创作。因此,崇高体验是蕴藏着丰富的心理能量,洋溢着十足的阳刚之气的深层体验。(摘编自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材料二 崇高感往往是瞬间产生的,是一种借助艺术激起的“震惊”体验,也即视觉与心灵的震撼。现代艺术不再以传达美为己任,而试图传达一种状态乃至观念,并以此与一般审美习惯相

108、碰撞,产生“震惊”的效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美国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都认为,“震惊”是摄影等高度还原现实的技术带来的独特审美体验如此精确透明的现实呈现,几乎无须观众的任何联想与想象。随后百年里,摄影技术深深影响了美术创作,更直接改变着“现实主义”的使命与意义:它不再以逼真再现为要义,而试图将客观真实升华为艺术的真实与情感的真实。从此角度而言,现实主义绘画所能带给观众的“震惊”,是对现实生活的精细揣摩、对动人瞬间的精彩捕捉、对人间真情的集中与释放,总之是客观世界不轻易示人的美学向度,是对现实的指引与凝练,使观者触摸到精神,并与之产生情感互动,而不是被动地观看。在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美

109、术创作中,凝固的历史瞬间被深度发掘、整理,最终在历史的脉络里,成为获得崇高体验的叙事形式。创作者们将战争的冷酷、悲壮与人性的脆弱、温暖相碰撞,艺术以生命的“痛感”,构建起国家与个人的联系,一种血肉相连的崇高情感,充实了现实主义的崇高精神内涵。(摘编自张晴彰显现实主义的崇高精神)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崇高体验的论述角度、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6分)材料一从艺术家(创作主体)的角度展开论述,侧重论述艺术家崇高体验的产生及其特征;材料二从艺术作品(艺术家的创作)的角度展开论述,侧重论述摄影、绘画等现代艺术应如何传达崇高体验,彰显崇高精神。思维流程 第一步,读材料,理层次 材料一的第一段是从艺术家

110、的角度给崇高体验下定义并列举崇高体验产生的现象,第二段至第四段是从艺术家的角度写崇高体验的三个特征,第五段是从艺术家层面总结崇高体验和高峰体验的异同点。材料二的第一段是从艺术作品的角度论证“震惊”体验如何获得,第二段从艺术作品的角度谈如何传达崇高体验,彰显崇高精神。第二步,找角度,细比较 两则材料都是对“崇高体验”进行论述,比较材料可知,两则材料具体论述角度不同,分别从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角 度,即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角度展开论述。根据第一步对材料的具体梳理,结合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比较出两则材料的侧重点。第三步,得结论,定答案 各用一句话概括两则材料的论述角度和侧重点,语言要简明准确。任务四

111、信息的迁移与应用 信息的迁移与应用题是近年来信息类阅读的一种新命题形式,既考查学生对文本观点的理解,又考查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备受推崇。信息的迁移与应用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所给的材料是一种观点,要求结合文本谈具体看法;二是所给的材料是具体材料,要求运用文章观点分析,这时变成了观点与例证的关系。其实,说到底,仍然是考查学生对文本观点的把握与分析能力。因此,真正读懂全文,准确把握文本的观点,仍是做好此类题目的基础。题点1 观点态度分析评价 题点必备知识 所谓观点,就是指作者对事物所持的看法;所谓态度,就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以及某种程

112、度的保留等。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就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作者的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可分为直露的观点态度和含蓄的观点态度。1.直露的观点态度在文章中许多显眼的地方就能看出来:(1)通过标题来体现;(2)通过开篇的中心句来体现;(3)通过反复出现的提示性的语句来体现;(4)通过篇末的总结性的语句来体现;(5)通过文中极富感情的抒情句来体现。2.理解含蓄的观点态度多注意以下方面:(1)注意文章所表达内容的象征意味;(2)注意对文章中修辞格运用的理解;(3)注意文章使用的联想和想象的手法;(4)注意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和作者的人生经历。备考关键能力 分析评价

113、观点态度的“四角度”分析评价观点态度“两步骤”满分解构 例1(2021八省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文本见任务二例2),完成后面的题目。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示例一:同意。材料一是悲观的,认为人工智能将给人类带来威胁,在对待人工智能的问题上,必须树立底线思维;材料二是乐观的,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全面超越人类,人类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是机器人无法比拟的。示例二:不同意。两者关注的领域不同,材料一讨论的是科技发展领域的人工智能,材料二讨论的是文学创作领域的人工智能;因为关注领域不同,即使两者态度有所不同,也不构成截然

114、相反的关系。思维流程 第一步,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 题干问是否同意有人所持的观点,作答时要么明确“同意”,要么明确“不同意”,不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第二步,分层论述自己的观点 如果回答“同意”,可重点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待人工智能的不同态度体现在哪里。材料一采用了“总分”结构,从人工智能对人类的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来分析“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认为需要善用底线思维来对待人工智能的发展,态度悲观。材料二阐述人工智能的缺陷和人类智能的卓越,认为人类具有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这是机器人无法比拟的,人工智能不可能全面超越人类,态度乐观。从这一角度来分析,可以说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

115、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如果回答“不同意”,可重点分析题干中所给观点的不合理之处。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关注的人工智能的具体领域是不同的:材料一讨论的是工业人工智能、军用人工智能等科技发展领域的人工智能,材料二讨论的是文学领域的人工智能。因为关注领域不同,即使两者态度有所不同,也不构成截然相反的关系,如果说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则失之偏颇。不管是否认同题干中的观点,能自圆其说即可。题点2 观点迁移运用 信息类文本阅读以理解应用为目标,强调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信息的甄选辨别和分析运用。具体而言,就是依托材料主旨或材料重要部分设置开放性问题。借助争辩、解释、佐证等情境设置简答任务,抑

116、或设置个人体验任务,如对某一现象的反思;设置社会生活任务,如解决某一地区的单一困难;设置学科认知任务,如对某一问题的争论等。如此形成以任务驱动为特征的测评生态,更利于凸显信息类文本的测评功能,引领考生做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者”。观点迁移运用类题目往往在高考信息类阅读最后一题的位置出现,命题人在文本之外给出指定的分析对象,题目通常是提供出具有典型性、复杂性或对立性的问题,要求考生运用文本中的理论或以此理论为前提进行具体分析,一般是解决“生活情境设置下的实际问题”。它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文本,是否真正把握文本观点的能力。这类探究题目将文本外的信息和文本联系起来,文本就是理论依据,题目给出的情境就

117、是事例操作,是对文本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如2021新高考卷信息类阅读最后一题就是要求以文本外关于诗与画的两句话,来理解文本内关于诗画艺术形式的差异的观点。总体上说,还是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只是题目以另一种形式来考,不是简单的提问,而是增加了特定的“情境”。备考关键能力 解答观点迁移运用题“三步骤”满分解构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 清代袁枚续诗品中,将“著我”列为二十四品中的一品:“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著我!字字古有,言言古无。吐故吸新,其庶几乎!孟学孔子,孔学周公,三人文章,颇不相同。”它一方面强调了风格的创新,另一方面强调了风格的独特性。所谓“作诗不可以

118、无我,无我,则剿袭敷衍之弊大”,家书创作与诗文创作一样要强调自我,强调个性,强调艺术的独特风格。“著我”的家书,在创作中表现强烈的自我个性,表达了对艺术个性化的愿望和追求。在家书审美创造、鉴赏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但凡优秀的家书作品,其中必然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色彩,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风格。欣赏朱自清的给亡妇,全篇既不是捶胸顿足,也没有呼天抢地,只是深情地细诉亡妻生前的一切,平实地回忆了她十二年来对自己和孩子的种种恩情,语气平淡冲和,不见任何突兀之处,但是我们能深深地感觉到作者的哀悼之情。同样是写给亡妻的家书,并拥有相同的形式和内容,蔡元培的致亡妻黄仲玉却呈现不同的艺术风格。蔡元培的家书是一种直抒

119、胸臆火山爆发般的感情,声泪俱下地哀悼与自己风雨同舟的妻子黄仲玉。家书中感叹词“呜呼”前后出现了十三次,作者心灵的风暴翻江倒海般地扑面而来,让人感慨万千、涕泪横流。面对一封封血肉俱丰的家书,我们进行审美鉴赏时,一定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主体审美意识,将审美视角锁定在作品中的心理体验和深厚内蕴,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领略家书艺术的审美价值。(摘编自家书的审美风格)材料二 以“真善美”为思想内核的家书,不仅让收信人重新观照自己,也鼓舞其他鉴赏者以美的理想和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的生活,这就是家书表现出的审美功用。家书价值的多元性首先表现在家书的认知功能,鉴赏者能够通过某些家书作品认识社会、了解历史。

120、家书来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封家书总是会带有时代的印记,家书写作过程中,常常涉及身边的真实事件。由于家书是家人间的温情话语,它的认知价值,又表现为一种启迪,而非枯燥的说教。更重要的是,它温馨智慧的家常话语,可以启发鉴赏者在家庭情感辐射的小天地内,去探索人类世界大生活的奥秘,思考生命的意义甚至体悟宇宙人生。除了具有启迪特色的认知价值,家书还有审美教育价值。家书作品所涵盖的对象本身,因其“著我”要求而倾注了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表现出作者的审美取向。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感包围着家书传递的信息。当鉴赏者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受到感化和熏陶时,家书的教育价值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因而家书的“教育”可以说成“教化

121、”,“化”便是荀子“化性起伪”中的“化”,我国的传统教育的精髓向来是“化”胜于“教”的。在这个过程中,鉴赏主体与创作主体通过家书这一审美中介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这种共鸣不是“臭味相投”的低俗认同的话,壮美或优美的思想情感便成为审美情感的旋律,家书因之实现了使鉴赏主体情感“净化”或灵魂“升华”的功能。家书鉴赏之中的“赏玩”,则是侧重于家书的娱乐价值。中国传统家书是文化和艺术的综合载体,那些写在各式信笺上的蝇头小楷和遵从着长幼礼仪的书信格式,都能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感受。即使是信封的设计与信纸的折叠,也是丰富多彩的,如伊犁人民出版社的书信折纸基础一书中,介绍了91种信封和信纸的折法,让人享受到中

122、国传统文化熏染下的一场视觉盛宴。不论是对家书书法、工艺的赏玩还是对家书故事的聆听,都可以触摸不同历史时空的鲜活容颜。“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肯定了“诗”价值的多元性,家书亦是如此。家书对于人们的意义不是单一的信息授受,也不是单纯的伦理说教,它以审美价值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家书作为书信文学、作为艺术文化,对人的审美功用是立体的、综合的,它的终极审美目标在于通过对家庭范围内人性美的讴歌,造就审美主体完整的个性。(摘编自家书的审美价值)下面一段材料是曾国藩写给弟弟曾国荃的家书,很好地体现了家书的认知价值,请根据材料对此进行简要分析。(6分

123、)“十八之败,杏南表弟阵亡,营官亡者亦多,计亲族邻里中或及于难,弟日内心绪之忧恼万难自解。然事已如此补救一分,即算一分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苶然自馁也。”注十八:十八日。苶然:精神颓丧的样子。鉴赏者能够通过家书作品认识社会、了解历史,读“十八之败,杏南表弟阵亡,营官亡者亦多”,可以了解与此有关的部分史实。家书可以启发鉴赏者体悟宇宙人生,“补救一分,即算一分”“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可以启发鉴赏者积极面对磨难。家书是一种启迪,而非枯燥的说教,曾国藩在家书中既引用谚语,又联系自身经

124、历,循循善诱,表现为一种启迪而非说教。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题干,明要求 题干中“家书的认知价值”锁定了答题区间,即材料二的第二段;“根据材料”说明要把握住文本观点,找到文本观点与曾国藩家书的契合点。第二步,找准材料和文本之间的契合点 文本观点 材 料 契合点 鉴赏者能够通过某些家书作品认识社会、了解历史。家书来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封家书总是会带有时代的印记,家书写作过程中,常常涉及身边的真实事件。“十八之败,杏南表弟阵亡,营官亡者亦多”家书能够帮助鉴赏者了解与此有关的部分史实。它温馨智慧的家常话语,可以启发鉴赏者在家庭情感辐射的小天地内,去探索人类世界大生活的奥秘,思考生命的意义甚至体悟宇宙

125、人生。“补救一分,即算一分”“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家书可以启发鉴赏者思考生命的意义甚至体悟宇宙人生,可以启发鉴赏者积极面对磨难。由于家书是家人间的温情话语,它的认知价值,又表现为一种启迪,而非枯燥的说教。“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引用谚语,联系自身经历,循循善诱,表现为一种启迪而非说教。第三步,分析材料,套用答题范式 根据材料和文本之间的契合点,利用“观点+结合材料分析”的范式分层次整合答案。特殊任务 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整本书阅读 近两年来,新高考的信息类阅读主要选择论述类文本为命题对象,但信息类阅读既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也包括实用类文本阅读,在高考命题日益灵活

126、的当下,实用类文本也应纳入学生复习备考的范围。这里重点针对实用类文本的主要文体知识及常考主观题目进行概括梳理分析,希望能够给学生的复习备考助力。另外,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介绍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这种类型的书籍可以帮助我们熟悉学术类文章的写作方式和行文特征,紧跟高考出题的动向。题点1 科普文章的特色考法 题点必备知识 科普文章,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绍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精神的文章。科普文章的阅读成为新高考中现代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科普文章的类别 科普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一种是科学小品。高考试卷中的选文大多采用科学小品。

127、科学小品是带有文学色彩的科技说明文,形式简短,内容通俗,语言既准确简明又形象生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这里主要介绍科学小品的相关知识。1.科学小品的概念 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2.科学小品的主要特点(1)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

128、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2)文笔的生动性 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要使文笔生动,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要善于穿插趣闻,三要善于运用修辞。(3)内容的通俗性 科学小品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二)科普文章的结构特点 科普文章的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首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或新问题、新挑战,然后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的形态、构造、成因、功用、原理、演变、发展、现状、评价等。(三)科普文章的说明顺序 一般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原因

129、到结果、主要到次要、整体到部分、概括到具体、现象到本质、特点到用途、总分总等)。科普文的整体布局一般有漫话式、穿插式、拟人式、问答式等多种形式,局部安排一般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问题等。(四)科普文章的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画图表、作诠释、引资料、摹状貌等。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然后在阅读时将它们标注出来,结合具体语境,体会其作用。(五)科普文章的语言特点 科普文章要注意语言的严谨性,这也是由其科学性决定的。由于展现的科学内容需要具备客观性和科学性,因而语言就必须严谨准确。科普文章的目的在于普及科学知识,所以它的语

130、言除了准确严谨外,往往还具有趣味性、形象化、通俗易懂的特点,以便深入浅出地帮助读者轻松愉快地理解科学知识。如善于记叙和描写,善于穿插趣闻,善于运用修辞等。备考关键能力 科普文章的语言特点,历来是高考的重点。对科普文章语言的考查,侧重两个角度:科普文章语言的准确性,科普文章语言的生动性。有时又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考查,所以,答题时应根据题干要求,辨明方向。解答科普文章语言特点题,需要遵循以下思路。科普文章语言特点题解题“三思路”1.如果要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2.如果要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

131、1)从记叙和描写方面考虑。记叙的曲折生动、描写的精彩等。(2)从穿插趣闻方面考虑。(3)从运用的修辞方面考虑。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等品味。(4)从语言的语体方面和句式方面考虑。如口语的活泼、短句的干净利索等。3.如果要赏析科普文章语言的准确(严谨)、简明,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1)从遣词造句力求精确、合乎语法习惯方面考虑。高考选入的文章在介绍科技成果时,或展望推广应用后的情景,或预示向纵深发展的前景,因而较多地运用“如果”“假如”“可能”“将会”等预测性词语,有时也会运用“基本”“根本”“重要”“十分”“非常”等表程度的词语,这些都是分析语言的准确性需要关注的。(2)从所运用的专业术语、科

132、学解释准确无误、毫无歧义方面考虑。(3)从所引用的事实确凿、数字准确方面考虑。满分解构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美人如花隔云端 苗 千 诗人俞心焦在他的代表作墓志铭中,开篇就语出惊人:“在我的祖国/只有你还没有读过我的诗/只有你未曾爱过我。”在高能物理学领域,也有一群科学家,他们现在都怀着像诗人一样强烈而痛苦的感情,在追寻一种假想中的基本粒子。经过多年的追寻,科学家们从满怀信心到希望渺茫,仿佛处处都见到了这个粒子留下的痕迹,却始终不见这个粒子的真面目。他们一定也在呼唤甚至是责备这个追求已久却始终不得一见的粒子:在我的研究领域里,只有你还未曾出现!这个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基本粒子,就是被

133、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它因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皮特希格斯而被命名。1964年,希格斯和其他几名物理学家几乎同时提出了一个基本粒子模型,被称为“标准模型”。它包含了将近200种微观粒子并且描述了这些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而所有的这些微观粒子都是由17种最基本的粒子由不同的方式结合构成的。在这17种基本粒子中,16种基本粒子都已经被发现,唯有至关重要的假想中的希格斯玻色子至今还没有被发现。希格斯玻色子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在标准模型中是由它和其他粒子相互作用而赋予其他粒子质量。标准模型中的希格斯玻色子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粒子具有质量,而有的粒子又没有质量(比如光子)。这个标准模型虽然还没有包含宇宙

134、万物,尚不能解释引力还有近期引起科学家们极大兴趣的暗物质和引起宇宙加速膨胀的暗能量,却已经包含了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而这几种作 用在极高能的情况下趋于一致,它是人类在构造一个大统一物理学体系过程中至今为止迈出的最大的一步,如果把标准模型比为一个房子,希格斯玻色子就是那根至关重要的房梁。标准模型显示出了强大的预测能力,让人不得不信服。在标准模型描述的17种基本粒子中,有7种基本粒子是被预测先于被发现的,而且这些粒子被发现之后其性质都与预测相同。标准模型的预测已经帮助高能物理学家们赢得了3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因此科学家们现在大多相信,即使标准模型与事实不符,相差也“不会太大”。正是

135、因为如此,希格斯玻色子才犹如一个神话传说中的拥有无双美貌的女子,让科学家们前赴后继地追求,却始终不能见得一面。预测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是理论物理的一个神来之笔,高能物理学家们寻找希格斯玻色子的故事却充满了艰辛和苦涩。“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一个问题。”希格斯玻色子的藏身之处不停地缩小,2011年8月在印度孟买举办的国际轻子和光子会议上,科学家们公布的实验结果已经把希格斯玻色子可能的藏身之处大大缩小,排除了大部分最容易观测到的区域,更加精确地确定了希格斯玻色子的质量范围(如果它存在的话),同时也把标准模型理论逼到了死角。欧洲核子中心的研究主管贝托鲁奇说:“未来的12个月里我们一定会有发现,如果希格斯

136、玻色子真的存在的话,我们将会找到它;如果它不存在的话,那么它的缺失也会指引我们寻找新物理学的路径。”如果能够证明希格斯玻色子不存在,也是一个重大的科学发现,虽然这不会帮希格斯教授赢得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没有光明的地方,黑暗也是一盏灯。”如果希格斯玻色子真的不存在,这场科学史上最著名的、耗时最长、花费最多的大搜寻以失败告终,这个结果也会为物理学指引出一个新的方向,这个大搜寻的故事也必将被载入科学史册,它象征了人类对于一种统一理论的追求,也展示了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好奇心。“长相思,摧心肝。”希格斯玻色子若是真的犹如神话中的神女,只是存在于神话中而无法相见,那么科学家们也终归要回到现实,越过标准

137、模型,继续寻找新的科学之美。(摘编自三联生活周刊)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4分)(1)它包含了将近200种微观粒子并且描述了这些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而所有的这些微观粒子都是由17种最基本的粒子由不同的方式结合构成的。语言平实严谨。运用长句,句中限定、修饰成分多,准确地说明了标准模型的结构组成的特点,突出了标准模型的重要(2)希格斯玻色子才犹如一个神话传说中的拥有无双美貌的女子,让科学家们前赴后继地追求,却始终不能见得一面。语言形象生动。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希格斯玻色子对科学家的吸引力之大和发现之难。思维流程 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要求 题干包含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语言特点”

138、,二是“简要分析”,这说明要结合具体语句来分析语言特点。第二步,立足文体,分析特色 就文体而言,本文属于科普文章。它以“希格斯玻色子”作为阐释的对象,就必然要介绍与之相关的科学知识,介绍其特点,这就决定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篇文章并不是纯粹的说明文,在行文中,作者又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让本来枯燥的文字体现出形象生动的特点。第三步,概括要点,举例分析 答题时要运用和语言特色有关的术语,比如“平实严谨”“形象生动”等,加以概括,并找到句中相应之处加以分析。题点2 访谈的特色考法 题点必备知识 访谈虽说是新闻文体的一种,但又不同于新闻文体,所以需要熟悉访谈文本特点并掌握一定的

139、阅读方法,才能既准确又迅速地掌握访谈内容,为解答题目奠定基础。(一)访谈的概念 访谈是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访谈可以是对新闻人物或时尚人物的报道,可以是对某一新闻事件或者历史事件的采访和记录,也可以是对正在发生的或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某种社会问题的访谈。而在这几种类型中,最常见、报道得最多的是人物专访。(二)访谈的基本特征 1.针对性。由于访谈主要是通过对一定的对象、一定的事件或一定的问题,在现实的情境中提问的,因此它的针对性是十分明确的。2.专题性。对要访谈的问题需要经过高度的提炼,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集中

140、在某一个点上,不能求大求全,否则会影响问题的深入,体现不了新闻的价值。专访的问题多半是带有现实意义的,突出了一定的主题思想内容。3.典型性。访问的对象、设定的问题、谈论的事件有一定的典型性,也就是说访谈的内容具有代表性。它应该是在一定的起点或一定的高度上,对可以成为“话题”的、新鲜的事实的报道,对大众普遍关心的、能引起共鸣的问题进行的专访。(三)访谈的要求 1.主题:深刻,有针对性、时效性、典型性。2.结构:开头、主体、结尾。(1)开头:吸引对方,引起对方兴趣,积极进入主题。(2)主体: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准确判断它们所蕴含的价值。(3)结尾:适当总结,表示对访谈对

141、象的感谢。3.语言:平实,口语化,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4.态度:抱着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与访谈对象交谈。5.再现访谈对象的话语特点,体现现场感。如焦点访谈等。6.提问者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物。(四)访谈的提问技巧 1.一般提问方法,要么直接问,要么旁敲侧击。可以细分为:(1)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2)直问: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3)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4)旁问:有意岔开,先说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2.访谈对象的回答有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访谈者要及时抓住新

142、情况,调节控制好访谈过程,使访谈顺利、深入地进行下去。(1)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对象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2)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范围,避免片面性。(3)对比:在访谈对象就某一个现象在回答不同问题时的陈述不尽相同时,访问者进行对比提问。也可以引入一些其他人对同一问题的观点进行对比提问。(五)访谈的形式 访谈的目的性非常强:就某一特定人、事、问题进行交谈。访谈的对象有很强的限定:专家或知情者。通常以答记者问、访谈录、对话录等形式出现。最主要的形式是访谈者向访谈对象提出问题。因此,访谈问题的设计体现以下特点:1.一组

143、问题围绕访谈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主题要体现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每个问题明确单一。要始终围绕访问者(提问者)的思路(话题意识)。访问者提出的一些关键问题要尽力引导访谈对象回答,争取让访谈对象把问题讲透。3.不同问题采用不同语调和句式,所用语句是平实的、口语化的。要拉近与被访者的心理距离,从某个典型细节谈起。4.访问者在总结时,要注意:有观点,有事实依据,语言通顺。5.访谈的题材通常都是名人、大事,与当前整个社会或某些阶层息息相关,因此会产生较大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将该访谈放到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阶层的关注程度来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阐

144、释(特别是负面的,要指出正确的方向)。备考关键能力 访谈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从形式上看就是由一问一答一直连环下去组成一篇文章。但其问答有互动的因素,并且依靠一问一答推动访谈的进行。这其中,双方要充分配合。提问者要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物。如果遇到不和谐、浅层次徘徊、进行不下去的情形,提问者必须运用恰当的调控手段。这就涉及访谈技巧,包含提问技巧以及回答问题时所采用的表现技巧等。而高考常考查的是提问的技巧。解答访谈提问技巧类题“两步骤”满分解构 例2(2020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

145、至于窒息,就必须有飞扬的灵魂。钟南山是个公众人物,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真实的东西往往会有种种限制。但作家创作并非无所作为。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入到钟南山的内心世界,对他的精神和情感进行大胆挖掘,并且打破时空限制,将人物置于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以文学的力量复原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留下现场,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熊

146、育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特别让人不安的是,已经84岁的钟南山深夜赶往疫区武汉,他那张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照片让我非常感动。12年前我采访过他,写过他的报告文学,这些年也特别关注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部门希望我来写钟南山,我自己也有写作的冲动。于是,通过钟南山的助理得到支持,我便一头扎下去,开始了创作。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姻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只有把他的人生写透了,才能

147、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作为。我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比人确实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钟红明: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你在后记里说:“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熊育群: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显然,重要的人物缺少不了钟南山,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钟红明:现在有些人避用“报告文学”而用“非虚构”,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

148、种文学观的差异。我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无论是人文地理类的,还是虚构类的长篇小说,你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甚至到国外进行追踪采访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摘编自对话作者,文汇报2020年5月13日)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熟悉对方的写作,作为责编,尤其熟悉作品钟

149、南山:苍生在上;重视对方的观点:提问时采用对方文章中的说法来引出话题,营造对话氛围;逐步深入地提问:从写作动机问起,问到写作方式和具体内容,最后问到对方的文学观。思维流程 第一步,通读文本,把握话题 第一次的话题:结合当下新冠肺炎疫情,谈作者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的初衷。第二次的话题:结合作品的内容,谈为什么要写钟南山的过往经历。第三次的话题:抓住作品中的关键词语,谈为什么用“时代的记忆”概括钟南山。第四次的话题:结合作者的创作实际,谈为什么经常采用“费力”的写作方式。第二步,点明技巧,分析作用 无论是对方的写作情况还是对方的作品,钟红明都很熟悉,这是做了充分准备的必然结果。由“在燃

150、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你在后记里说”“你以往的作品”等可以看出,钟红明在提问时采用对方的说法,重视对方观点,以此营造和谐的对话氛围。在谈及作者的写作动机,作品的内容、写作方式,作者的文学观时,由表及里,逐步深入。题点3 新闻的特色考法 题点必备知识 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和结构,才能更迅速地读懂文本。因此本部分从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入手,点拨阅读技巧,教学生快速读文,准确做题。(一)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二)新闻的分类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

151、义的新闻专指消息。高考一般选取一些具有时效性、实用性、生活性的新闻特写、消息、通讯等,侧重于具有新闻价值和反映精神价值的文章。(三)新闻的文体特点 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2.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说话。3.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含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1)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引题(引标)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意义、提出问题、说明原因(目的)、说明背景等;正题(主标)对一则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具有交代事情结果

152、、补充次要事实、印证主体中的观点、解释主题等作用。(2)导语:一般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新闻导语有两类:一类是直接性导语,抓住事情的核心,直接写出事实的核心的导语,多是陈述性的像速记一样地反映事实;一类是延缓性导语,目的是吸引读者看下去,通常用来设置一种现场或创造某种气氛,多是解释性、说明性的。(3)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新闻的躯干。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或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4)背景: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历史条件指事实自身的历史状况,环境条件指事实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介

153、绍背景,有利于了解新闻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深化新闻的主题,并有丰富内容、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作用。(5)结语:新闻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新闻,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语。结语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4.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记为“5W”+“1H”,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怎么发生的”(how)。5.基本写法:新闻写作常常采用“最重要材料(导语)次重要材料更次要材料最次要材料”

154、的“倒金字塔”结构。特殊写法也可采用金字塔式、悬念式、并列式等。在写作技巧上,醒目的标题、事件的倒装、细节的贴切、语言的精练等,体现了更多的个性化特征。备考关键能力 新闻的语言是新闻阅读的常考题型。“让事实说话”是所有新闻工作者遵循的基本原则,所以新闻语言多客观叙述,极少主观评论,这就对新闻语言的准确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也有部分新闻在其客观叙述时,融入了个人情感,带有明显的情感性和倾向性,于是新闻的语言也就有了其丰富多彩的一面。解答新闻语言特色题“两步骤”满分解构 例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她只能活七小时”注 美保罗舍恩斯坦 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

155、下午3点40分。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只能活7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药。我必须找到某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濒于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丽夏,两岁,现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会处。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稀少,以致几乎不能得到它。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

156、这项援助工作。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只能活7小时,除非”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作。“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贵宝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理查兹博士说,“我将打电报,请他们立即定量发放。”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权直

157、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你将得到青霉素。”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那是下午4点钟。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下午6点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7点30分。3个卫兵等在那里。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利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

158、会。”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小时。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此后,记者们踮着脚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的房间。她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乱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一个护士低声说。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谢天谢地。”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注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

159、1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4分)画线部分运用“仁慈”“奄奄一息”“焦急”等词语,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使报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明显的倾向性(或“体现了对小女孩的爱心和人道主义情怀”)。思维流程 第一步,明确所给新闻题材 这篇新闻主要叙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新闻记者和社会各界同心协力找到了当时珍贵的青霉素并及时把它送到了小女孩的病床前。这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弘扬了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人道主义精神,歌颂了人与人之间友好互助、团结一致的精神,增强了当时(二战时期)美国人民终将赢得战争胜利的信心。第二步

160、,具体分析用语特点 题干已经明确这篇新闻的语言不是客观平实的,而是含有作者感情的。找出哪些词语可以体现出作者的感情趋向,并加以分析即可。如将青霉素称为“仁慈的东西”,因为它能救小女孩的性命;将车称为“仁慈之车”,因为它快速运来了药物,体现了作者对小女孩即将得救的喜悦,对人们爱心的赞颂。题点4 传记的特色考法 题点必备知识(一)传记的定义和分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传记由传主、事件、作者的思考与评析三要素构成。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2.从表达方式看,可分为一般传记和

161、评传。一般传记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评传则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3.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可分为大传和小传。4.从创作方法来说,可分为文学传记和史实性传记。文学传记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史实性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二)传记的特点 1.真实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2.文学性 传记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包含人的生命、情感;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

162、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风趣。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3.概括性 概括性即选材精当,高度概括。一是选择那些代表性强、事迹丰富和极具性格特点的人物;二是选择能够高度概括人物特点的事迹。4.通俗性 通俗性是指表达简明易懂,容易被读者接受。语言风格要求多样化,如介绍科学成就简明、平实、朴素,描述传主才能与情趣则生动活泼、文雅诙谐。(三)传记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通过传主的 肖像写人 传主的肖像主要指传主的外貌,包括容貌、服饰、姿态和神情等。肖像描写可以写静态,也可以写动态。通过传主的 语言写人 传主

163、的语言要个性化,能表现传主的出身、教养、经历和性格,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通过传主的 行动写人 传主的行动要符合生活实际,符合传主性格发展的逻辑。可以选择具体的、富有特征的行动来显示传主的性格和心理活动。通过传主的 心理写人 传主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心理描写就是要充分揭示出传主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慕、思念、苦闷、怨恨等。常见的心理描写方式有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动作暗示等。备考关键能力 概括分析传主的事迹,是传记类文本阅读的一个常考点。因为传记本身就是以写人为主的,其目的就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面对这种题目,我们都要注意整合传记文本的显性信息,准确分析概括。解答传主事迹题,需要遵循以

164、下方法:“四出”法概括分析传主事迹 特别提示(1)在解答传主事迹题时,一定要注意题目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要从题干要求的角度或层面去梳理归纳。(2)整合、分条归纳提炼。因为筛选出来的事迹往往有同类或交叉等现象,所以需要根据题干要求分条分角度表述。满分解构 例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

165、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

166、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

167、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

168、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邓叔群生活简朴,不图物质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相关链接:

169、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历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研究所和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菌等。(摘自辞海第七版)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因为岭南大

170、学的需要,中断学业,提前回国效力;带病编写教材纲要,为筹建沈阳农学院辛勤工作;把自家的花园洋房和积蓄捐献给国家,并主动提出减薪,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谢绝巨额酬金。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问什么,答什么)把题干“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变换一下问法“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做了哪些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事”,就会更明确地确定本题为“概括分析传主事迹”题。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在“找出”“画出”“标出”相关语句后,可以根据时间、地点和工作变化,再根据题干界定的“国家需要时”“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角度,寻找原文相关对应区域。思

171、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主动牺牲 个人利益 第一段:留学期间,邓叔群做的事因岭南大学的需要,在即将毕业时,却中断学业,立即回国。第六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叔群做的事捐献花园洋房给国家,还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邓叔群做的事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为国分忧 第五段:1948年,邓叔群做的事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并完成了沈阳农学院建校任务。第六段:1960年,邓叔群做的事免费培训森林病理专业技术骨干。题点5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题点必备知识 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

172、奠基人之一。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他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他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乡土中国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章节导图 内容概括 一、乡土本色【概念阐释】礼俗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有机的团结”的社会。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法理社会:一种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机械的团结”的社会。【脉络导图】二、文字下乡【概念阐释

173、】面对面的社群:天天见面的、生活上互相合作的熟人社群。乡土社会就是一个面对面的社群。特殊语言: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即所谓的“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的。“特殊语言”也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是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的特别有效的语言。三、再论文字下乡【概念阐释】学习:一种靠记忆打破个人今昔之隔的过程。学:指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习:“学”的方法,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炼,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四、差序格局【概念阐释】团体格局: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

174、的社会,由若干人在权责对等并相互独立的基础上组成一个个的团体,进而由团体组成社会。差序格局:中国社会是差序格局的社会,其社会关系是以“己”为中心,逐渐从一个一个人分亲疏远近推出去,由此形成各种类型的私人关系网络,这种网络的大小由网络中心的势力决定,各种大小不同,互有差别的私人网络构成了社会。人伦: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人伦重在分别,是有差等的次序。个人主义:具有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具有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杀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中

175、国传统社会就是自我主义,包括能推己及人的儒家文化。【脉络导图】五、系维着私人的道德【脉络导图】六、家族【概念阐释】社群:一切有组织的人群。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都可以有自己的社群。社会圈子:指差序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家庭、氏族、邻里、街坊、村落等都是社会圈子的性质。一切社群都属于社会圈子性质。团体:狭义上说,是指由团体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家庭: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指它的结构,生育指它的功能。亲子是双系的,兼指父母双方;子女限于配偶所生出的孩子。家庭这社群总是赋有生育之外其他的功能。在团体格局中,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在差序格局中,家庭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其分子可以依需要

176、,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七、男女有别【概念阐释】感情定向:指文化所规定个人感情可以发展的方向。心理学可以从机体的生理变化来说明感情的本质和种类,社会学从感情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去看它所发生的作用,故感情定向是在社会现象的一层里得到它们的意义。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向同性方面去发展。1.浮士德式文化模式: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变。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2.亚普罗式文化模式: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

177、;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缺乏两性间的求同的努力,也减少了一个不在实利上打算的刺激。对生活的态度是以克己来迁就外界,那就是改变自己去适合于外在的秩序。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脉络导图】八、礼治秩序【概念阐释】礼治社会:以“礼”来维持秩序的社会。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可以很野蛮、残酷。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社会是乡土社会的特色,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法治社会:人依法而治的社会,是靠法律来维持规范的社会。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是从外限制

178、人的。在变迁很快的社会中,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需要法律力量来控制各个人,因此法治社会是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的特色。九、无讼【概念阐释】无讼:乡土社会的特色是没有诉讼之事。乡土社会中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是一种教育过程,而不是折狱。对于村民来说,在乡土社会中打官司表示教化不够,表示修身克己做得不好,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脉络导图】十、无为政治【概念阐释】横暴权力:从社会冲突方面着眼,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的主从形态里的权力。这种权力是维持主从关系必需的手段,是压迫性的,是上下之别,只存在于阶级斗争的过程中。同意权力:从社会合作方面着眼,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共同授予的

179、权力。各人都有维持各人的工作、维持各人可以互相监督的责任,得遵守着大家同意分配的工作,这就发生了共同授予的权力。社会分工愈复杂,这权力也愈扩大。无为政治:指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均不发挥作用的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特点。虽则名义上是“专制”“独裁”,但在人民生活实际来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十一、长老统治【概念阐释】社会继替:社会成员新陈代谢的过程。长老统治:指异于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的教化权力,它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稳定的文化传统是长老统治的有效保证,长幼有序是它的重要原则,表明它所发生的效力。【脉络导图】十二、血缘和地缘【概念阐释】血缘社会:指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

180、决定的社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地缘社会: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脉络导图】十三、名实的分离【概念阐释】时势权力:时势所造成的权力。这种权力发生在社会新旧交替之际的惶惑、无所适从的时期,这一时期发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由此发生了这种权力。名实的分离:指

181、形式和内容的分离。长老权力下的乡土社会,反对被时间冲淡,成了“注释”。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发生极大的分离。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结果不免是口是心非。虚伪在这种情境中不但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社会如果加速地变动,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脉络导图】十四、从欲望到需要【概念阐释】欲望:人类在取舍之间有所根据,这根据就是欲望。欲望规定了人类行为的方向,是为了达到生存条件所产生的动机。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各人依着欲望去活动

182、。需要:把生存的条件变成了自觉,是自觉的生存条件。它具有功能性,又充满理性。能从客观地位去看一项行为对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完整上所发生的作用,人依了已知道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去计划他的行为,是科学化的。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现代社会是需要的社会。知识权力:从知识里得来的权力,即时势权力。在现代社会里人要依他们的需要去做计划,因此知识即是权力。【脉络导图】备考关键能力 学术著作的内容和表述方式与文学作品有明显的差异,它更强调逻辑性、科学性、系统性,注重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阅读与乡土中国相关的资料,了解其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

183、特点和论述逻辑,把握书中的重要概念和作品的价值取向。角度一 突破“核心概念”,理解文章内容 例1联系全书,参照给出的概念,列出作者用以指称中国乡土社会与其他社会的其他对比概念。指称中国乡土社会的概念 指称其他社会体系或社会关系的对比概念 礼俗社会 法理社会 借助语言传递经验 借助文字的社会 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系维着团体的道德 家族 家庭 男女有别 男女求同 礼治秩序 法治秩序 无讼 司法诉讼体系 无为政治 有为政治 长老统治 同意权力、横暴权力 血缘社会 地缘社会 名实分离 名实相符 例2阅读有关篇章,总结归纳“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时势权力”等概念内涵的区别

184、。在权力部分,作者分为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以及时势权力。横暴权力是社会冲突的产物,是上下级的、压迫性的;而同意权力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在乡土社会中,横暴权力天高皇帝远,因此实则是同意权力产生作用,但是同意权力是随社会分工体系的发达而扩大的,而乡土社会却几乎是自给自足,分工极小,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第三种结构:教化权力。乡土社会文化稳定、代代重复,传统的方法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故而经验变得重要,长者便拥有了教育后辈的权力,因此教化权力又称为长老统治。但当社会变迁速度加快时,传统经验不足以应付当前问题,这时,有能力发明新方法、创造新环境的人就会获得第四种权力:时势权力。但在稳定的乡土社会中,

185、则一般是表面横暴权力,实则为教化权力与同意权力发挥作用。角度二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例3举出本书中你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概念,说一说它对认识今天的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示例 概念:差序格局 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权利和义务的观念渐渐普及开来,乡村里“人情”的作用也日渐衰微了。在这个时代,差序格局会逐渐被淘汰,民主和法制将构建一个新的社会框架。明白了差序格局,也就明白了中国传统农村的生活状态,也就明白了现代社会中一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历史是没有对错的,历史只是事实。我们应正视中国社会,正视中国人,正视自己,许多问题的出现是因为现有的社会框架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而不是所谓的“中国人的劣根性”。可以预见,现

186、代化进程会让我们最终摆脱差序格局的种种弊端,以一个全新的姿态面对世界。角度三 品味学术著作的语言特点 例4想一想,以下语言文字有何特点,在文本中有何作用。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示例 虚词的恰当使用使语言具有逻辑性;事例、比喻等使语言生动形象、通俗平易,降低了理解难度;引用儒家文化经典内容,使语言具有雅致精深的特点。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