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106 ,大小:1.91MB ,
资源ID:605923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0592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第2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第2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ppt

1、第 22 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纲展示:(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热点提示:(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考点 1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转轨疾驰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政治上: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人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余粮收集制自由贸易(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和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3)内容农业:实行。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商业:取消。劳动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4)特征:兼有“战时”和“”两种特色。共产主义(5)评价积极: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消极: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唐末资产阶级思考 为什么列宁在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功劳”的同时,又说“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提示:列宁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帮助苏俄政权渡过严重危机方面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政策,是一种临时性的办法。说明列宁已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经济和

3、政治粮食税租让2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危机。(2)内容农业:以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由自己支配。工业:解除对大部分小型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个别企业以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货币流通商业:恢复和商品交换。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3)意义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点拨 正确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它坚持国有经济

4、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3斯大林模式(1)背景:1922 年苏联成立;1924 年列宁逝世后,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2)表现工业建设:采取优先发展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农业建设:推行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重工业斯大林公有制农业集体化(3)评价成就: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家向农民索取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不高;长期执行,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工业化模式计划指令点拨“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模式,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或固定模式。它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思考 有人认为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苏联确立的斯大林模式完全是斯大林个人的作用。这种观点是否正确?提示:不正确。斯大林模式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它是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也与斯大林个人因素有关。问题 1:探究新经济政策材料一

6、 1921 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苏联兴亡史材料二 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就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大国崛起解说词(1)材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是什么?与“用冲击的办法”相比,这一举措有什么特点?(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的

7、含义?战时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信息解读 材料一表明苏俄试图依靠政策直接过渡到纯粹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尝试已经失败,形势逼迫列宁等人调整经济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材料二说明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产生了积极效果;列宁突破了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论的束缚,找到了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向过渡的正确道路。尝试解答(1)措施:实施新经济政策。特点: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问题 2:探究“斯大林模式”材料一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

8、比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形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引自斯大林选集材料二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说:“斯大林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殖民地了。”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斯大林为苏联所

9、设计的工业化途径。(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斯大林为实现工业化而在农业上采取的措施?并简要评价这一措施。资本主义国家信息解读 材料一表明苏联要走一条与不同的、恰恰相反的工业化道路。材料二说明在处理农业与的关系问题上,斯大林的理论与实践出现了背离。工业尝试解答(1)苏联应首先发展重工业,以保卫苏维埃政权。(2)措施:农业集体化。积极:为苏联发展重工业提供资金和廉价的农副产品,促进工业发展,加快苏联工业化进程。消极:从农民身上收取的太多,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不协调。【归纳总结】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

10、,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为了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工农联盟,以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内容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实物配给制和劳动义务制固定粮食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卖,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作用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影响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为俄国人民指明了发展道路2.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1)特点经济上实

11、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2)影响积极: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消极: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和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1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粹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粹社会主义的分配”。

12、结果,这一尝试()A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B有效地巩固了工农联盟C导致新经济政策被废止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选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由“直接过渡”可知这一尝试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引发了苏俄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故 A 项正确,B 项错误;1921 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的尝试,故 C 项错误;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故 D 项错误。2苏俄实行的粮食税,就是国家用税收的方式向农民索取粮食。但是用这种方式取得的粮食,连勉强维持军队和工业企业都不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列宁的做法是()A增加粮食税税额B借助商品交

13、换手段C大力推动农业集体化D恢复余粮收集制答案:选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的目的是减轻农民负担,若是增加税额,则会增加农民负担,故 A 项错误;恢复商品贸易的目的是解决粮食征收不足的问题,故 B 项正确;大力推动农业集体化是在斯大林时期,故 C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并没有恢复余粮收集制,故 D 项错误。3俄国史载,20 世纪 20 年代,“社会主义商店”虽然享有政府的优惠待遇和较低价格,但常被人认为“不如私人商店”。因为私人商店一般能提供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和较好的质量及较多的品种。这表明()A新经济政策削弱了无产阶级专政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市场竞争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

14、端日益显现D经济状况的恶化催生了新经济政策答案:选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的影响。“社会主义商店”常被人认为“不如私人商店”说明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竞争激烈,但这并不涉及削弱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B 项正确,A 项错误;由“20 世纪 20 年代”“社会主义商店”和“私人商店”并存可知,当时苏俄(联)正在实施新经济政策,排除 C、D 两项。4“他们对苏联这项事业先表示怀疑,后表示兴趣。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这项事业”应该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农业集体化的运动D五

15、年计划的实行答案:选 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苏联的五年计划。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但五年计划使得苏联经济跃居欧洲第一,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故 D 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在苏俄时期,而材料指的是“苏联”,排除 A、B 两项;农业集体化运动牺牲农业利益,不能体现“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排除 C 项。历史结论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历史结论型选择题有两种形式:一是题干为教材中未出现的历史结论,选项为所学史实,判断论证史实是否符合题干结论;二是题干为简略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备选项是依据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分析

16、判断选项的结论是否符合题干反映的史实,主要考查分析论证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可分为三步:(1)通过对题干历史结论或史实的理解,联系迁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2)通读题干,分清楚历史结论或史实的时代背景,迁移相关的人物或事件进行分析判断。(3)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519321933 年,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发生严重的大饥荒。与此直接相关的是()A工业化运动的开展B“一五”计划的实施C农业全盘集体化D新经济政策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时期的农业政策。抓住关键信息“19321933 年”“大饥荒”并结合时代背景可知,斯大林推行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导致农业生产遭到破

17、坏,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不符合时间要求。答案:选 C6历史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各有千秋,对此人们各有说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公营经济或称国营经济,古已有之。1862 年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又陆续办起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公营企业。到 20 世纪 30 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成立资源委员会,对全国军事、国际关系、教育文化、财政经济等进行调查研究,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抗战爆发后,资委会开始对汽油、煤炭等国防物资实行管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这与斯大林经济体制下政府与企业的

18、关系及政府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以调和各方势力和利益;不以赢利为目的,并以忠诚和精神鼓励为主导;企业具体管理方法有租客制、包工制、班组承包制、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等。其中租客制工人对租客的人身依附较强,包工制、班组承包制工人对包工头的依附较弱,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工人人身自由。摘编自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材料二 威尔斯:这次美国之行,给了我极强烈的印象。旧的金融界在崩溃,全国的经济生活以新的方式在改造。列宁当年曾经说过,要“学习做生意”,要向资本家学习。现在资本家应当向你们学习,以便领会社会主义精神。我以为,在美国,问题是在

19、于进行深刻的改造,是在于建立计划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你和罗斯福是从两个不同的起点出发的。斯大林:美国的目的和我们苏联的目的不同。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不能消灭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无政府状态的根源。如果不摆脱资本家,如果不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那么你就不能建立计划经济。斯大林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1934 年 7 月 23 日)(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和洋务派实行公营经济的目的。分析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利弊。(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与国民政府、美

20、国政府的做法的本质区别。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主要是为了满足皇室、贵族等奢侈生活的需要,近代中国洋务运动则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第二小问可以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分析得出,“利”由“国防物资实行管制”“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等信息概括得出,“弊”由“租客制”的特点等信息概括得出。第(2)问,抓住题中的关键信息“经济体制”进行思考,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体制体现了官僚资本主义性质,斯大林模式属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罗斯福新政属于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制。答案:(1)目的:古代是为了满足统治者奢侈生活的需要;洋务派是为了富国强兵,

21、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原因:为了满足战时需要和改善人民生活;当时美国经济危机严重,而苏联取得巨大成就。利:为战争准备了物质基础;引进了现代企业制度。弊: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企业缺乏市场调节的活力和制度约束;工人没有获得普遍的人身自由。(2)斯大林时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的公有制,而国民政府实行的是官僚资本主义,美国则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农业集体化考点 2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减速脱轨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收购制(2)措施 农 业 方 面:取 消 农 产 品 的 义 务 交 售 制,实行;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22、;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管理权点拨 赫鲁晓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农业上是因为经济上最尖锐的问题是农业发展的长期滞后,苏联的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成为苏联社会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3)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思考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请谈谈你的理解。提示:“掘墓人”是指他是一个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守墓人”是

23、指他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集中领导2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2)特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有关的工业部门。军事点拨 勃列日涅夫改革实际上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经济手段为辅来管理经济。在当时曾一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使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都达到鼎盛。(3)评价苏联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军事实力增强。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 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市场3戈尔巴乔

24、夫改革(1)背景: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苏联出现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2)措施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了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结构。所有制重工业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3)影响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继续优先发展,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后期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解体。思考 苏联

25、解体后,莫斯科出版的独立报直接指出:“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灭了这个帝国。”据此,谈一谈你对苏联解体原因的认识。提示: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这是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则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问题:探究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材料一 赫鲁晓夫在 1957 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也由于播种面积

26、减少而减产。1963 年苏联粮食产量比 1962 年减少 3 270 万吨。1964 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进口。苏联史材料二 1971 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材料三 1988 年 67 月,苏共第 19 次代表会议首次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见的多元化”。(1)据材料一分析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失败的主观原因。(2)据材料二分析,该时期苏联改革有何特点?(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如何导致苏联解体的。信

27、息解读 材料一反映出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心放在方面,但在该领域里的改革因种种原因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材料二中“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体现了该时期苏联改革已经触及,“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是对原有体制坚守的体现。材料三表明在经济改革未取得成效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了领域。农业斯大林体制政治尝试解答(1)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不顾自然条件的差异推广种植玉米,农业生产受到影响。(2)该时期苏联改革已经触及斯大林模式,但未从根本上突破该模式。(3)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提出“公开性”“多元化”,造成思想领域极度

28、混乱;使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社会失控,民族分裂愈演愈烈;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的领导。【归纳总结】全面认识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1)三次改革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侧重农业工业前期经济领域,后期政治领域结果取得一定的成效,最后失败失败异失败原因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的小修小补没有立足国情,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同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2)改革的启示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会在不断的改革中逐步完善。1(2016保定模拟)戈

29、尔巴乔夫曾说:“他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失掉了声誉。”戈尔巴乔夫评价的是()A列宁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罗斯福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赫鲁晓夫改革。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上台执政,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他”批判了斯大林,而且对斯大林的批判是其推行改革的前提,赫鲁晓夫改革符合题意,故 B 项正确;勃列日涅夫和罗斯福都没有否定斯大林,故 C、D 两项错误。答案:选 B 2“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

30、题。”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A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B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C偏离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D全盘否定了斯大林答案:选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赫鲁晓夫改革。材料表明赫鲁晓夫认为苏联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皆由斯大林个人引起,这说明他缺乏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科学认识,导致他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故选 B。3(2016山东潍坊期中)1970 年 5 月,苏共中央决定化学、石油、煤炭工业实行“部工业联合公司企业”三级管理体制,取消局,消灭了多级制,使生产经营的问题直接集中到企业和公司解决。这一做法的实质是()A扩大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B局部调整斯大林体制C将国家计划与企业

31、自主相结合D注重运用价值规律答案:选 B解析: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是题干做法的意义,而不是实质,故 A 项错误;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故 B 项正确;此时还未突破斯大林模式,不可能实现企业自主,故 C 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管理方式的变化,与价值规律无关,故 D 项错误。4(2016株洲质检)有人认为,苏联解体是因为“(苏联)共产党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折腾,就进一步丧失了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至此,能够抵抗国家离心力的凝聚力量已丧失殆尽”。据此判断,苏联共产党“进一步丧失了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的原因是戈尔巴乔夫()A经济改革成效不佳B签署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C主

32、动放弃与美国争霸D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答案:选 D 解析: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疾风暴雨式地推行政治体制改革,最终使“能够抵抗国家离心力的凝聚力量丧失殆尽”,苏联最终解体。因此 D 项符合题意。本讲课堂小结 术语必备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的特点,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具有“共产主义”的特点,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2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的,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3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

33、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4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5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进入停滞时期。6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转向政治领域,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易误必明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辨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政策,是失败的。2

34、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俄经济又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辨析:新经济政策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在国有经济占主体的前提下进行的,也是在苏维埃领导之下,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3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辨析: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不能将它简单地理解为只是一种经济体制。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辨析: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高考真题(5年全国,2年地方)高

35、考真题(5 年全国,2 年地方)全 国 卷1(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1930 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 亿千克,1931 年降至 694.8 亿千克;1930 年苏联粮食出口 483 亿千克,1931 年增至 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选 A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苏联工业化的相关史实分析。斯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 1930 年、1931 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

36、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A 项符合题意;苏联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 项错误;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成为工业强国,故 C 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的贡献,D 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2(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1928 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解析: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利用外国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与新经济政策的做法是一脉相承的,故选 D项

37、。A 项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且不符合史实;B 项错误,因为此时的苏联正在迈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 项错在“依赖”,实际上苏联对外资的利用有限。答案:选 D 3(201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1931 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 50100 年。我们应当在 10 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解析:本题考查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形成,意在考查调动知识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注意题目所给时间 1931年,此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已被取消,C、D两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当时苏联

38、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低很多,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显然超越了当时的苏联国情,故 A 项错误;为了达到所述目的,苏联实行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所以 B 项符合题意。答案:选 B 4(201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1952 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 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 1940 年增加了 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解析:本题考查 195

39、2 年前后苏联的经济发展,意在考查阅读分析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斯大林模式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发展,故 A 项表述有误,排除;B 项在材料中并未说明,故排除;1952 年农业改革尚未开始,故排除 C 项;马林科夫提出这一观点,明显是在维护斯大林模式,故选择 D 项。答案:选 D 地 方 卷5(2015海南高考)1924 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

40、的暂时妥协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恢复经济任务的完成,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说明当时许多领导人对新经济政策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是“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只能是在特殊时期实行的特殊政策,故 B 项正确;据材料可以看出他们反对新经济政策,因此不可能认为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故 C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代替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 D 项错误。答案:选 B 6(2014福建高考)1952 年到 1964 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 7.48 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 15.

41、69 倍。这是()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解析:由题干中的时间“1952 年到 1964 年”和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赫鲁晓夫执政时对农业的改革。斯大林逝世时,苏联的农业形势已经非常严峻,针对当时粮食供应不足的现实,赫鲁晓夫选择了以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改变了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刺激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故选 D。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是斯大林,A 项错误;提出“加速发展战略”的是戈尔巴乔夫,B 项错误;材料信息针对的是苏联国内问题,与国际形势无关,C 项错误。答案:选

42、 D 一、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发展1历程: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1)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从 18 世纪 60 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为主体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生产为基础的手工工场。资产阶级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的竞争促使企业合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而且私人垄断组织开始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干预国家政治生活。(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

43、1929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这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面对经济危机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成功案例。二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国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体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2变革的原因(1)科技革命与生产力发展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变革的根本原因。(2)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是内在的需要。(3)经济危机、战争或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4)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5)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

44、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新要求。针对训练1(2016潍坊质检)凯恩斯在给罗斯福的信中写道:“您已经使您自己成为各国有志于在现行制度的框框内进行合理的实验以改正我们所面临的弊端的委托人。”“合理的实验”是指()A国家干预经济B建立福利国家C实施计划经济D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在现行制度的框框内进行合理的实验以改正我们所面临的弊端”就是指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干预经济,A 项符合题意。福利国家建立于二战后,B 项错误;凯恩斯并不主张实行计划经济,C 项错误;国家资本主义指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它的性质和作用取决于国家的性质,可以在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也可以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

45、,D 项错误。答案:选 A 2据统计,美国 1960 年国民生产总值为 5 037 亿美元,人均收入为 1 883 美元;1970 年国民生产总值高达 9 741 亿美元,人均收入 2 579 美元,被称为“繁荣的十年”。其繁荣的原因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新经济的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A BC D答案:选 A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60 年至 1970 年,美国经济繁荣的原因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故正确;新经济出现于 20 世纪 90 年代克林顿执政时期,排除;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 A。二、20 世

46、纪世界三大经济体制调整的比较 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相同(1)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2)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且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3)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背景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一些地方发生叛乱美国遭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受损严重“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不同内容以农业为核心,涉及工业、流通、分配等领域以工业为核心,涉及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福利等领域先农业后工业,全面改革 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

47、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不同 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国家干预经济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不同作用改善了工农联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启示(1)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3)计划和市场都不是哪一种意识形态所独有的针对训练3“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

48、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苏俄(联)新经济政策 苏联斯大林模式 美国罗斯福新政 中国的改革开放A BC D答案:选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 20 世纪的现代化模式。苏俄(联)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均为社会主义国家借鉴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管理手段,故正确;苏联通过斯大林模式确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没有借鉴资本主义,故错误;美国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管理手段,故正确。B 项符合题意。420 世纪前半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突飞猛进地向前推进,这使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跃升为工业化强国,没有出现资本主义世界在大危机中的混乱。而罗斯福借鉴了苏联管理经济的成功经验,也从经济危机中恢复起来。材料中的“成功经验”指的是()A战时集中国力的非常措施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C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D国家经济计划的有效性答案:选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和斯大林模式。经济危机不是在战时爆发的,故 A 项错误;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不是斯大林模式的“成功经验”,故 B 项错误;罗斯福借鉴的是苏联的国家经济计划,而非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故 C 项错误,D 项正确。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