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讲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18401911年 历史 通史体系建构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 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甲午中日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18941911 年),中国近代化加速发展,成就斐然。政治上,一方面,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另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要形式的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经济结构也发生
2、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中创办大量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一方面列强加强了资本输出,另一方面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思想文化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尤其是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民众的生活习俗受到巨大冲击,服饰、礼仪、交通、通信等先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真题典例 深挖考情晰方向 1(2019全国卷)表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黄彬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朱纯祖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
3、设朱丽记花米行。姚光第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上表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川沙县部分名人参与了工商业。这说明当时出现了士与工商合一的趋势,冲击了以往强调士农工商分立的社会结构,故选 B 项。材料体现的是科举士人从商,而不是科举制选拔实务人才,A 项错误;由材料看不出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C 项错误;在当时的经济结构中,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D 项错误。2(2019全国卷)1898 年,一份英
4、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答案 D解析 材料中英文报纸的报道体现了对光绪帝的同情和对慈禧太后的讥讽,侧面反映出部分西方人赞同光绪帝的改革变法活动,D 项正确。君主立宪制在当时主要是由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动,并不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清政府的对外态度,B 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涉及英文报纸的报道,并非是列强对中国内政的干涉,C 项错误。3(2019全国卷)19 世纪六七
5、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答案 B解析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国人借用外国人的名字经办新式企业,有助于减少办厂阻力,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B 项正确。民间设厂高潮是在甲午战争后出现的,A 项错误;中国人创办近代新式企业对外国资本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另外,外国资本大量输入是在甲午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C 项错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企业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不能完全扭转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局面,且兴办新式企业与外贸无
6、必然联系,D 项错误。4(2018全国卷)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答案 C解析 材料反映了日本运用舆论宣传丑化中国形象,并运用公关手段获取欧美舆论支持,这些都属于近代外交策略,而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说明清政府昏庸,故 C 项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故 A项错误
7、;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 B 项错误;D 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5(2018全国卷)19 世纪 70 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答案 D解析 材料“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说明当时清朝已有地方督抚注意按照国际法来处理中日之间的交涉问题,这明显体现了近代的外交观念,故选 D 项。A
8、项材料没有体现;由“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可知,当时琉球国还在向中国进贡,维持着朝贡关系,故 B 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地方督抚的上奏只是在行使其职权,对政府提出建议,而不是干预朝廷外交事务,故排除 C 项。6(2018全国卷)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严复引入进化论,并提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
9、社会,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依据,以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 D 项正确。严复是将进化论用于解释人类社会,并不是认为进化论错误,排除 A 项;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排除 B 项;“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排除C 项。7(2017全国卷)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 1 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 20 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 1钱。这一举措()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答案
10、 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原来的土煤“每吨税金达 1 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 20 余倍”,不利于煤矿业的发展以及与列强煤矿业的竞争,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 1 钱”,减轻了税收对开平煤矿的压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故选 A 项。题干仅仅说明政府降低税率,未体现对开平煤矿的管理,排除 B 项;此举对抵制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有一定作用,但并没有摆脱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排除 C 项;降低税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煤矿业的发展,但洋务企业本身存在着很多弊端,不可能实现煤矿业稳健发展,排除 D 项。8(2017全国卷)1879 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
11、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答案 B解析 材料表明,福州船政局制造的船,由无偿派拨各省到由用船方承担造船所用材料费,体现出“协造”的意图是缓解经费压力,故 B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造船所用材料费由中央承担转为由用船方承担,但主办方仍然是政府,A 项错误;材料中所造船舶供各省使用,并未投入市场,C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近代轮船制造业的整体情况,D 项错误。9(2017全国卷)1904 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 9
12、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 1883 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 78%,直隶亦有 172 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 351 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答案 A解析 由于近代开辟的通商口岸多在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内地高,人们思想较为开放,因此留日学生多集中在上述地区,故选 A 项。此时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刚刚兴起,尚未出现高涨局面,排除 B 项;此时清政府鼓励留学日本,促进了留日潮流的出现,但这一政策与留日学生分布不平衡无直接关系
13、,排除 C 项;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与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无直接关系,排除 D 项。10(2017全国卷)1897 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答案 D解析 根据“1897 年”“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故 D 项正确
14、。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是在 1898 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失败,清政府不再大力扶植官督商办企业,故 B 项错误;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大大增加,故 C 项错误。11(2016全国卷)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答案 C解析 材料“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表明,19 世纪中期以后,西方生活日用品越来越广泛地进入中国市场,说明民众
15、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故 C 项正确。中国开始丧失关税主权的标志是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A 项错误;中国近代商品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始终未取代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B 项错误;D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12(2016全国卷)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答案 C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一些西方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国拥有军备优势,这与洋务运动兴办军事企业、编练海军、举办民用工业和新式
16、教育,多方面推进近代化并取得明显成效有关,故 C 项正确。当时中国军队的西式改革主要体现在海军建设上,远未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A 项错误;B 项中“集权制度”与题干材料中“军备优势”的叙述不符,排除;当时中国是西方侵略的主要对象之一,不会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D 项错误。13(2016全国卷)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答案 C解析 甲午战后的“诗界革命”反对长期以来诗坛的形式主义倾向,要
17、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梁启超的这首诗反映了甲午战后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故应选 C 项。民主革命的思想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排除 A 项;白话文运动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 B 项;D 项错在“开端”。14(2016全国卷)1903 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答案 D解析 1903 年正值清末“新政”期间,作为官方文件的奏定学堂章程禁止使用的这些新
18、名词从侧面反映了此时民主革命思潮高涨,清政府统治面临危机的社会现实。而清政府此举的目的在于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进而维护清朝统治,因此 D 项符合题意。此时社会上传播的主要是革命思想,排除A 项;B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C 项不符合史实。15(2015全国卷)1852 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答案 D解析 由材料“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及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由于
19、中国自然经济的强烈抵制,外国商品在中国滞销,这才导致英国商人用滞销的棉布包装中国生丝,故 D 项正确。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可以满足外包装的需要,但不能解释换成曼彻斯特上等棉布的原因,排除 A 项;英国棉布运到中国是为了销售,不是为了包装,排除 B 项;包装布的变化不能体现出中国生丝在英国的销售情况,排除 C 项。16(2015全国卷)奕 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答案 A解
20、析 材料中倡导办洋务的奕、丁日昌被称为“鬼子六”“丁鬼奴”,郭嵩焘出任驻英公使受到冷嘲热讽,说明人们对西方事物存在抵制情绪,这是传统观念与洋务运动冲突的体现,故 A 项正确。洋务运动是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并不是“崇洋媚外”,故排除 B 项;当时社会未发展到要求“改变制度”的程度,故排除 C 项;材料未涉及列强侵略,故排除 D 项。17(2015全国卷)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 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答案 C解析 新学伪经考批判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
21、文经,这就为打破传统的思想束缚创造了条件,从而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因而遭到清政府禁毁,故 C 项正确。回归基础 主干知识再回顾 一、列强侵略1鸦片战争:18401842 年,英国以禁烟运动为借口而发动,旨在打开中国市场。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年,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联合发动。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加紧对外扩张,1894 年挑起战争,清政府战败,1895 年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4八国联军侵华:由于义和
22、团运动危及列强在华利益,1900 年,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最后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中国人民的抗争1三元里抗英(1)原因:面对英国的侵略,清政府不能有效组织抵抗。(2)时间:1841 年 5 月。(3)特点: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2太平天国运动(1)前期:1851 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1853 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却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具有空想性。(2)后期:1856 年天京变乱,是
23、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1859 年颁布的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壤,没有真正实行;1864 年,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3戊戌变法:随着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1898 年,光绪皇帝主持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因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而失败。4义和团运动:1899 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提出“扶清灭洋”口号,但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它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5清末新政:1901 年,清政府实施“新政”。1905 年,宣布“预备立宪”,但无力挽救危机,反而加速其灭亡。
24、6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1905 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11 年辛亥革命发生。结果是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派屈从于北洋军阀,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一、经济结构的变动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解体(1)原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入侵。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2)表现洋纱取代土纱,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洋布取代土布,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经济作物推广。近代的买办及金融机构的出现。(3)影响: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
25、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2洋务运动(1)原因:19 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为挽救统治危机,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3)指导思想:中体西用。(4)内容: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5)评价未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引进了先进技术,培养了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时间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受外商企业的刺激与洋务派创办企
26、业的诱导,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创办近代企业表现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著名的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影响政治上,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中国无产阶级壮大,资产阶级诞生;经济上,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4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 世纪末)(1)原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兴起。(2)表现:商办企业增加,规模扩大,由沿海向内地扩展。(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二、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1)衣: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
27、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出现了旗袍。(2)食:从满汉美食、粗食到面包、咖啡等西餐进入生活。(3)住:从中式宫殿、普通民居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建筑出现。(4)习俗: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2交通与通讯的进步(1)1872 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2)1881 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从唐山开平到胥各庄的铁路通车。(3)1877 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4)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1909 年京张铁路通车。(5)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等大城市出现
28、。(6)1909 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起步。(7)20 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3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的发展:1872 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2)影视事业的发展:1905 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1早期思想上向西方学习救亡之道2维新思想(1)背景19 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西方民主政治思想不断传入。早期维新思
29、想产生。(2)兴起:19 世纪 90 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3)内容:宣传了西方的启蒙思想,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4)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5)与顽固派的论战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6)意义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3资产阶级革命思想:20 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以上海和东京为中心兴起,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30、,绘制共和制和议会政治的蓝图,为民主革命准备了思想基础。4三民主义: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要点深化 潜心研磨思关键 1.从多种史观的视角审视近代西方列强对华侵略(1)从革命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以及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至此中国革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以及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3)从文明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
31、梦,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民主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加速了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过渡。(4)从社会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人们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5)从全球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却是客观事实),使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中国外交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1)“朝贡体系”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在该体系下,“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形成了万邦
32、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景象。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与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2)“不平等条约体系”即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其法律依据是 1842 年南京条约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这个“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逐渐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中国逐渐接受了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国际惯例;再次,
33、“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3从不同角度认识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1)史学角度经济结构变化主要指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变为自然经济、外资在华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其在中国近代仍占主导地位。近代企业:主要指采用机器生产的企业,是相对于手工劳动的手工工场或作坊而言的,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2)史观角度从全球史观看,经济结构变化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融入全球化的结果和体现。从文明史观看,则是西方工业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交流、碰撞、渗透和融合的产物。从近代化史
34、观看,则是近代中国经济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开始。4近代中国小农经济解体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中国小农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冲击。小农经济解体的速度,在国内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入侵较早的沿海、沿江地区和交通、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解体的速度快一些,偏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解体的速度较慢。由于中国小农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因此在其解体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2)影响:中国小农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是历史的进步。首先,小农经济是君主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它的解体必然冲击传统制度,有利于瓦解晚清政府的反动统
35、治。其次,小农经济的解体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后,小农经济的解体也使中国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发生巨大变化。5清末官办洋务企业民营化趋势明显(1)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这个结论是说洋务运动“富国强兵”的目的没有实现,不是说洋务企业随着战败而破产。(2)官办军工企业因编练新军的需要仍有发展。军工企业改革经营管理方式,转产民用产品,逐渐走向市场。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为民办“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生产始有起色。江南制造总局扫除官场习气,注重质量,制造的轮船被誉为长江各轮之冠。(3)民用工业的发展则没有间断。洋务派创办的纺织工厂几
36、乎全部转为民办。湖北纺织局因亏损停顿,租给广东商人承办,逐渐扭亏为盈。1913 年,张謇任农林工商总长时提出,凡是农林、工商部所属的官办企业,全部停办或招商顶办。1928 年以后的国家资本企业,全部是南京国民政府重新创建的。6多角度认识“中体西用”思想(1)从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礼教。(2)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3)从整体史观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
37、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7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1)概述: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2)表现第一次高潮:明朝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知识,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第二次高潮:19 世纪中叶前后开始,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兴办,也促使
38、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洋务派持“中体西用”的态度,只关注西方先进武器及器械技术等,而未学习制度及思想。第三次高潮: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逐渐暴露,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3)特点: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各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4)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前期主要局限于“器物”层面,
39、在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过渡的迹象。8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特点(1)广泛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这主要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各阶级在反抗外来侵略和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具有一致性。(2)共同的主题:救亡图存。西方列强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认识到了西方的先进和中国的落后。(3)有一定的层次性: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不仅在于对东西方认识的差异,更主要的是阶级地位的差异。(4)有
40、继承性:近代先进的中国人相继提出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变。(5)有一定的阶段性: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基本上以反侵略为主、反封建为辅;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合流,反帝反封建成为历史的两大主题。通史视角 纵横贯通明逻辑 1.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千年未有之变局(列强冲击与中国的反应)(1)具体表现政治上a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国内政局:满洲贵族势力削弱,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汉族官僚地主势力增强。c斗争性质:进入反封建反侵略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运动是民主革命的先声。d社会阶层:买办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
41、阶层兴起。经济上: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攫取大量经济特权,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产生。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政策破产,转向被迫开放;“理藩”外交被冲击,朝贡贸易体制被打破。思想上:传统的“华夷”观念开始转变,“天朝上国”的思想受到冲击;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2)社会各阶层对变局的反应清政府a态度:由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由抵制西方先进文明到学习西方先进科技。b原因:列强侵略打开中国大门;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的客观需要。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a态度:抵御外来侵略,“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b原因:民族危机和封建
42、统治危机的加深,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知识分子的爱国立场。地主阶级洋务派a态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展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统治。b原因: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统治集团内部分化,总理衙门推动,洋务派掌握地方实权。农民阶级a态度: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反侵略。b原因: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也是由小农经济地位与立场决定的。2民族危机的加深和中国人民的探索(1)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的重要转折点列强侵华方式:列强经济侵略开始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工业发展历程: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
43、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内容: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和思想文化。民族意识:中华民族普遍觉醒,社会各阶层投入到救亡图存的运动中。(2)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斗争的特点民族意识普遍觉醒,社会各阶层普遍行动起来,投入到救亡图存的运动中。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领导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民族解放运动从领导阶级到指导思想再到组织方式都有了质的突破。指导思想上呈现新旧并存的态势,既有资产阶级要求近代化的符合历史潮流的革命纲领,又有地主阶级的“中体西用”思想,还有农民阶级的盲目排外的落后思想。3多角度诠释中国的近代化(1)表现经济上:洋务派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均采用机器生产
44、,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其中的民用工业采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基本上具有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19 世纪 70 年代前后一些商人、地主、官僚投资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政治上a产生了近代买办阶层以及民族资产阶级,为近代化的发展奠定了阶级基础。b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放弃传统的“朝贡外交”观念,逐渐向近代外交转变,总理衙门的设立成为我国近代外交的起点。c这一时期外交近代化是在仓促、被动中开始的,并伴有半殖民地特征;遭到国内顽固派等守旧势力与落后思想的阻挠。思想上: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新思潮兴起。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这是对“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继承,为思想解放
45、创造了条件。洋务运动后期,早期维新派批判洋务运动,提出了学习西方制度、发展工商业、建立君主立宪等早期维新思想,为后来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教育上: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近代教育的开始,其办学目的是培养实用性人才,教学内容增添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这与传统教育截然不同。军事上:洋务运动中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清军装备近代武器;以后又创办近代海军,促进了军事近代化。(2)特点模式上:与西方相比,中国近代化属于后发外生型模式,起步晚,是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和冲击下的被动反应。内容上:从经济工业化开始,然后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到民办的过程。领导上:政府是近代化的
46、主导者,近代化主要自上而下进行,民间(民族资产阶级)处在辅助和从属地位,由于力量弱小,始终没有掌握近代化的领导权。目的上:是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展开的,一开始就肩负着救亡图存的重任。4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1)政治领域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分别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大大加深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但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农民阶级发起义和团运动来挽救危亡,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清王朝的“新政”和“立宪”,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辛
47、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达到高峰,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次历史巨变。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卖国,中国的政治更为黑暗。(2)经济领域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出和瓜分中国,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为中国进一步发展孕育了先进的因素。辛亥革命的推动、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上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战之后,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社会生活方面,西方新事物和新的思想观念不断传入,加上中国的政治运动的推
48、动,引起了中国社会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社交仪礼等方面的种种变化。维新派倡导、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推进“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欢迎;辛亥革命前近代铁路网格局奠定,汽车传入上海,1875 年电话传入,1905 年电影业起步,1909 年航空业开始;报刊在唤醒民众方面启蒙作用重大。(3)思想领域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潮等各种社会思潮兴起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成为历史潮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形成;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潮流;马
49、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促进了革命的进步和发展。高效预测演练 考向1 晚清外交(2019广东二模)为适应西方外交代表驻京的需要,中国被迫设立总理衙门作为办理涉外事务的机构。19 世纪 70 年代后,该衙门的职权逐渐被有意识地转移给直隶总督所兼任的北洋大臣和两江总督所兼任的南洋大臣,尤其是李鸿章的直隶总督衙门实际上成了中国的“外交部”。这反映出当时()A列强势力集中在两江和直隶总督辖区B地方实力派崛起冲击了中央集权体制C李鸿章处理外交事务的能力举世公认D天朝上国观念对中国外交仍存在影响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总理衙门的“职权逐渐被有意识地转移给直隶总督所兼任的北洋大臣和两江总督所兼任的南洋大
50、臣”表明,清政府将对外机构由中央隶属变为地方机构,体现了天朝上国观念对中国外交仍存在影响,故选 D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强势力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并不局限于两江和直隶总督辖区,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在处理与洋人关系时采取的主动作为,与地方实力派无关,排除 B 项;材料强调清政府“有意识地”将总理衙门的职权转移给地方机构,并非因为李鸿章处理外交事务的能力,而是受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排除 C 项。考向2 晚清自然经济的解体(2019福建福州二模)19 世纪 90 年代,中国的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八九”。这种状况表明()A家庭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51、显现B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环境恶化D民众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答案 A解析 由“19 世纪 90 年代”和城乡居民以“衣洋布”为主、“衣土布者”少可知自然经济解体加快,A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排除 B 项;自然经济解体加快,增加了国内市场和劳动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排除 C 项;当时穿洋布主要是因为洋布价廉物美,不能证明“民众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排除 D 项。考向3 洋务运动(2019江西新余二模)右图为 1881 年发行的开平矿务局股票,股票右侧记载“直隶爵阁督部堂李,批准设局招商开采煤铁等矿,札饬筹办等因,当经本局议定先后招集股银壹百贰拾
52、万两,分作壹万贰仟股,每股津平宝纹壹百两,一股至千股,皆可附搭”由此可知()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官督商办B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C洋务企业有现代企业经营因素D煤矿业获得了稳健快速发展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批准设局招商开采煤铁等矿”“当经本局议定先后招集股银壹百贰拾万两,分作壹万贰仟股,每股津平宝纹壹百两,一股至千股,皆可附搭”和图片信息可知,开平煤矿是洋务民用企业,发行股票招募股银,出现了现代企业的经营要素,故 C 项正确。开平煤矿是民用工业,不是军用工业,A 项错误;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是在甲午战争以后,B项错误;材料只体现了开平煤矿,并不能代表煤矿业的发展情况,D 项错误。考向4
53、晚清社会结构的变化(2019云南昆明二模)表 19 世纪 90 年代中国无产阶级分布表企业性质工人人数外商经营的近代企业34000 人洋务派经营的军事企业9000 至 10810 人洋务派经营的民用企业5500 至 6000 人近代采矿业16000 至 20000 人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企业27250 人总计91750 至 98060 人据此表可知,中国无产阶级()A分布在近代企业B最早产生于外商经营的企业C集中于沿海地区D具备了登上政治舞台的力量答案 A解析 材料中的表格主要反映了外商经营的近代企业、洋务派经营的军事企业、洋务派经营的民用企业、近代采矿业、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企业中的工人人数,结
54、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企业都属于近代企业,说明中国早期的无产阶级主要分布在近代企业,故选 A 项。表格主要反映 19 世纪 90 年代中国无产阶级分布情况,至于其最早产生于具体哪种企业,表格并没有提及,排除 B 项;表格中没有反映中国无产阶级分布的地区,排除 C 项;表格提及了 19 世纪 90 年代中国无产阶级的总数,即 91750 至 98060 人,但这并不能证明其已经具备了登上政治舞台的力量,排除 D 项。考向5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2019四川绵阳三诊)下列是 18951913 年中国近现代企业的构成表据此可知,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A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B民间市场活力得到激
55、发C官办企业已经难以为继D官僚资本主义逐渐膨胀答案 B解析 表中商办企业在数量、资产上超过官商合办,根据材料时间“18951913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清政府鼓励民间设厂,民族资本主义出现投资热潮,故选 B 项。A 项在一战期间,C 项材料无法体现,D项在抗日战争时期,故三项均排除。考向6 晚清社会生活的变迁(2019广东茂名二模)1860 年,上海西人书馆助西人译书的文士王韬去某友人家作客,友人“特出西洋名酒为饷,味极甘醇可口”。王韬虽收入不多,但也购买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来赠送亲朋好友。这反映出当时()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实用性消费观念盛
56、行答案 C解析 从材料“特出西洋名酒为饷”“购买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来赠送亲朋好友”中可以看出,以洋货款待或馈赠亲朋成为当时的时尚,这体现出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 A、B 两项;以洋货款待或馈赠亲朋主要是因为洋货新奇时尚,不涉及实用与否,排除 D 项。考向7 维新思想(2019重庆一中 4 月模拟)成立于 1897 年的时务学堂坚持以“报国、御侮、创新”为宗旨,“提倡新学,鼓吹维新”,培养“学通中外,体用兼赅”的新人才。据此可知,时务学堂()A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B主要培养新型实用人才C寓救亡之义于维新之中D开启了思想启蒙的
57、先河答案 C解析 从材料“坚持以报国、御侮、创新为宗旨”和“提倡新学,鼓吹维新”可以看出,时务学堂寓救亡之义于维新之中,试图通过维新变法实现救亡图存,故选 C 项。从材料中的“提倡新学,鼓吹维新”来看,时务学堂宣传维新思想,并不是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排除 A 项;“主要培养新型实用人才”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B 项;开启了思想启蒙的先河不符合材料中时务学堂办学的主旨,排除 D 项。通史作业 一、选择题1(2019河南 4 月适应性考试)表 鸦片战争期间中英调兵速度情况表调出地调入地时间安徽浙江镇海46 天四川广东广州79 天陕甘浙江约 90 天孟买澳门25 天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清朝对军队
58、难以有效控制B中英交战双方都缺少增援C英军完全控制了水路交通D先进科技影响了兵力调动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期间清朝调兵最长时间是 4690 天,从安徽到浙江镇海用时也足有 46 天,而英国从孟买到澳门只有 25 天,水路调兵比陆路调兵明显迅速,水上运兵主要是轮船,是当时先进的交通工具,说明先进科技影响了兵力调动的速度,故选 D 项。上表反映的是清朝调兵速度慢,而不是对军队的控制问题,排除 A 项;“缺少增援”说法错误,表中调兵就是增援,排除 B 项;“完全控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C 项。2(2019四川 4 月百校联考)林则徐在查禁鸦片过程中,主持翻译国际法的工作,因其被撤职而
59、中止。1864 年总理衙门指示从船钞中支银 500 两,刊印万国公法译本。这一变化说明清政府()A承认了西方中心论 B支持地方开办洋务运动C认同早期维新思想 D调整了与西方交往策略答案 D解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并未放弃传统的外交观念,排除 A 项;B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9 世纪 70 年代,洋务运动的弊端逐渐暴露后产生了早期维新思想,排除 C 项;林则徐主持翻译国际法工作因其撤职而中断,表明当时清政府仍以传统方式与西方交往,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再次战败,逐渐认识到西方的强大和国际交往规则的重要性,逐渐重视对西方事务的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争取国家权益,故选 D 项。3(2019陕西西
60、安五中二模)杨在军在家族企业长寿之家族因素剖析中指出:“步入近代,同仁堂药店除加强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外,还积极利用官方联系以图在原材料、定价权,品牌维护、资金方面获得好处,企业获得新发展。”这反映出同仁堂()A经营者专注于产品结构调整B充分利用官商合办经营模式C利用与官方的关系垄断市场D借助政府力量加快市场开拓答案 D解析 重视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市场营销,只是同仁堂成功的因素之一,排除 A 项;同仁堂只是重视与官方的联系,借助官方力量发展自己,并没有采取官商合办的经营模式,故 D 项正确,B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其垄断市场,C 项错误。4(2019山西晋城二模)下面为部分中途停办的洋务企业情况
61、简表。据此推知,洋务运动()A阻碍了经济近代化的进程B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C侧重于发展近代军工企业D实现了内地与沿海均衡发展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部分中途停办的洋务企业情况简表”信息可以看到,中途停办的洋务企业或者是亏损、经营不善,或者是经费不继、获利极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是部分洋务企业发展经营不善的原因,B 项正确。结合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侧重于发展近代军工企业,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内地与沿海均衡发展,D 项错误。5(2019福建厦门二检)1890 年,因基隆煤矿严重亏损,台湾巡抚刘铭传与一些商人签订合办合同:商人
62、出资 20 万两白银,负责日常经营;官府以不动产作价 10 万两为官本,对煤矿的用人、财务不予过问。此事奏报朝廷,总理衙门和户部激烈反对。1892 年,基隆煤矿停产。由此可见()A中体西用不合时宜 B官商合办的弊端明显C官僚集团内斗严重 D社会近代化阻力巨大答案 D解析 从刘铭传要用官商合办扭转基隆煤矿亏损,因为要对“煤矿的用人、财务不予过问”,招致“总理衙门和户部激烈反对”而作罢,可知 D 项正确。由“总理衙门”等,结合所学可知,A 项错误;煤矿停办是因为没有改成官商合办,B项与材料不符;煤矿经营理念的不同不能体现集团“斗争”严重,C 项错误。6(2019安徽芜湖 5 月模拟)“直到 189
63、5 年为止,上海几乎仍旧是个纯粹经商的城市,尽管 1843 年至 1895 年间由于外国人创办的经商机构的结果,人口增加了一倍,但是如果跟 1895 年以后伴随着市内现代工业发展而造成的人口激增相比,那么早期的增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1895 年后上海人口激增是由于()A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自然经济瓦解彻底C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D城市功能发生变化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但是如果跟 1895 年以后伴随着市内现代工业发展而造成的人口激增相比,那么早期的增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并结合所学可知,1895 年以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促进了上海人口激增,故 A 项正
64、确。自然经济在近代仍占主导地位,排除 B项;近代中国没有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排除 C 项;上海的城市功能仍是以经济为主,1895 年后没有发生变化,排除 D 项。7(2019广东广州二模)出版于 19 世纪末的西学大成是当时中国全面介绍西学的代表作之一,其介绍的“西学门径”包括算学、天学、地学、史学、兵学、化学、矿学、重学、汽学、电学、光学、声学等 12 门。“史学”门所收录的书有大英国志列国岁计政要列国海战记万国公法等。编者把史学纳入“西学门径”是基于()A“富国强兵”的需要B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需要C“史学革命”的需要D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需要答案 A解析 材料中“19 世纪末的西学大成是当时
65、中国全面介绍西学的代表作之一”是民族危机下向西方学习的结果,故选 A 项。“史学门所收录的书有大英国志列国岁计政要列国海战记万国公法等”是民族危机的需要,不一定是资产阶级的要求,排除 B 项;“史学纳入西学门径”与史学没有关系,排除 C 项;“19 世纪末的西学大成是当时中国全面介绍西学的代表作之一”主要体现向西方学习,排除 D 项。8(2019河北衡水大联考)近代在华西方传教士译介西学时,在译序或文前,常以较大的篇幅和尖锐犀利的语言指陈中国社会存在的重重危机和症结所在。该做法()A意在减少西学传播的阻力B旨在增强国人民族危机感C利于淡化中西文化的差异D必然遭到国人的极力排斥答案 A解析 根据
66、材料信息“常以较大的篇幅和尖锐犀利的语言指陈中国社会存在的重重危机和症结所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传教士这样的做法意在警醒中国民众,促使他们接受包括基督教在内的西学,故材料中传教士的做法有利于减少西学传播的阻力,A 项正确。增强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感并非西方传教士的主观目的,排除 B 项;材料中传教士的做法旨在加速西学传播,不能体现出中西文化差异的淡化,排除 C 项;材料中传教士的做法有可能遭到国人反对,但 D 项“必然”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9(2019湖南岳阳一中模拟)20 世纪初中国某地县志记载:“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
67、、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A农村地区仍固守小农经济模式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C近代经济对传统经济影响有限D西方经济侵略尚未深入到内地答案 C解析 近代中国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沿海地区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A 项中“农村”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中体现的是小农经济基本特征俱在,B 项错误;在近代中国内地农村仍以小农经济为主,反映出近代经济发展有限,故 C 项正确;19 世纪末马关条约开放沙市和重庆,表明西方侵略深入内地,D 项错误。10(2019宁夏银川一中二模)1903 年,清政府颁布铁路简明章程规定:无论华洋官商,均可禀请开办铁路。如“华商请办铁路,集股以华股获
68、占多数”“附搭洋股,以不逾华股之数为限,洋商请办铁路,无论集股若干,总须留出股额十分之三,任华人随时照原价附股”。由此可知该章程()A便利列强资本输出 B主张铁路国有C不利民营铁路发展 D利于救亡图存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清末改革中对于铁路的发展控股要求华商必须占一定股份,从而有利于民营铁路发展,对于外来侵略可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有利于救亡图存,故 D 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抵制外国侵略,不利于外国资本输出,A 项错误;材料不是主张铁路国有政策,B 项错误;材料中的主张有利于民营铁路发展,C 项错误。11(2019河南 4 月适应性考试)20 世纪初,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历史教科书
69、中认为“中国历史,即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后来的版本只介绍孔子的生平。而上海文明书局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则侧重孔子思想评析,指出“孔氏之说,尤为历代君主多利用”。这反映出清末()A学校教育促进了传统观念的变革B社会转型带来了认知的多元化C废除科举否定了孔子的历史地位D革命思想主导着教科书的编纂答案 B解析 材料中对孔子的认知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历史教科书说法不同,反映了社会转型带来了人们认知的多元化,故选 B 项。材料说的是出版社而不是学校教育,排除 A 项;否定孔子的历史地位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认为“中国历史,即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矛盾,排除 C 项;材料没有体现孙中山等革命派的革命思想,排除
70、 D 项。12(2019安徽安庆二模)1903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发表驳保皇报书一文,说“夫今日,专制之时代也。先必破坏此专制,乃得行君主或民主之立宪也。既有力以破坏之,则君主民主随我所择。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表明孙中山主张()A在君主制和民主制中择其一B以君主制作为民主制的过渡C将民主制和君主制有机结合D反对君主立宪倡导民主共和答案 D解析 材料“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表明,孙中山明确主张实行民主制共和,反对过渡,反对君主制,故选 D 项,排除 A、B、C 三项。二、非选择题13(2019贵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
71、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人如何称呼来自遥远欧洲的人群,在近代中外交涉历程中经历了很大的变化。1643 年版辟邪集直接把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称为“夷族”“夷类”,指责传教士们包藏祸心,妄图“以夷变夏”。1832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阿美士德号抵达上海,中国官员在对其批文中按惯例将其称为“该夷船人”。但是在这次交涉中,普鲁士籍翻译郭士立认为中文的“夷”意指“barbarians”(野蛮人),使英国船长感到批文中的“夷”字触犯了英国的体面而大为光火。1842 年,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虽称欧洲各国为“西夷”,但指出不应以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夷”:“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
72、物情,贯穿今古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并明确提出应“师夷长技以制夷”。1858 年签署的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朝廷文书中原来使用的“夷务”随后也改称为“洋务”。1858 年后,中国官员对欧洲各国的称呼逐渐发生变化。如康有为在理学篇中把“中国”与“泰西”并列。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称列强为“西国”。摘编自马戎西方冲击下中国的话语转变、认同调整与国家重构(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夷”字解读的变化,并概括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西方近代国家观冲击下,你对中国“天下观”的认识。答案(1)变
73、化:17 世纪“夷”指夷族,包藏祸心,妄图“以夷变夏”;鸦片战争前“夷”指野蛮人;1842 年魏源认为“夷”有奇士、良友之意;1858 年中国人将“夷”改称为“洋”;1858 年后称为“泰西”并与中国并行。原因:天朝上国梦想的破灭;部分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客观认识西方世界;西方列强政治、经济、文化入侵;中国主权丧失,被迫屈服于列强。(2)认识:在近代屈辱被动的对外交涉中,中国人传统的“天下”体系被转换为外部强行输入的西方体系,中国被迫卷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潮流。西方殖民者在与其他大陆交往中所采取的是双重标准。在欧洲人眼中,“文明人”与“野蛮人”具有本质性种族差异,这既是欧洲列强在竞争中表现出不
74、择手段追求霸权与利益,又把其包装成普世价值强迫我们接受。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自从源自西方的“工业文明”进入中国后,中国原有的基于“天下”体系的政治、文化秩序已不复存在。中国人只能在列强主宰的秩序下“救亡图存”,探讨如何“保国保种”,如何在勉强保存下来的国土上重新构建自己的国家。当我们不学习西方国家就会“亡国灭种”时,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学习西方。当我们掌握了西方国家的游戏规则,并且因为继承了中华祖先的智慧,而在国际游戏博弈中表现出某种优势时,就该真正恢复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1643 年版辟邪集直接把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称为夷族夷类,指责传教士们包藏
75、祸心,妄图以夷变夏”得出 17 世纪“夷”指夷族,包藏祸心,妄图“以夷变夏”;由材料“普鲁士籍翻译郭士立认为中文的夷意指barbarians(野蛮人)”得出鸦片战争前“夷”即是野蛮人;由材料“1842 年,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虽称欧洲各国为西夷,但指出不应以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夷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得出 1842 年魏源认为“夷”有奇士、良友之意;由材料“朝廷文书中原来使用的夷务随后也改称为洋务”得出 1858 年中国人将“夷”,改称为“洋”;由材料“1858 年后,中国官员对欧洲各国的称呼逐渐发生变化。如康有为在理学篇中把中国与泰西并列”得出 1858 年后称为“泰西”并与中
76、国并行。第二小问,由材料“1832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阿美士德号抵达上海”“1858 年签署的天津条约”并结合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得出天朝上国梦想的破灭;部分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客观认识西方世界;西方列强政治、经济、文化入侵;中国主权丧失,被迫屈服于列强。第(2)问,由材料“1832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阿美士德号抵达上海,中国官员在对其批文中按惯例将其称为该夷船人”得出在近代屈辱被动的对外交涉中,中国人传统的“天下”体系被转换为外部强行输入的西方体系,中国被迫卷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潮流;由材料“普鲁士籍翻译郭士立认为中文的夷意指barbarians(野蛮人),使英国船长感到批文中的
77、夷字触犯了英国的体面而大为光火”得出西方殖民者在与其他大陆交往中所采取的是双重标准,在欧洲人眼中,“文明人”与“野蛮人”具有本质性种族差异,这既是欧洲列强在竞争中表现出不择手段追求霸权与利益,又把其包装成普世价值强迫我们接受;由材料“1842 年,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虽称欧洲各国为西夷,但指出不应以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夷”得出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西方“工业文明”进入中国后,中国原有的基于“天下”体系的政治、文化秩序已不复存在,中国人只能在列强主宰的秩序下“救亡图存”;由材料“康有为在理学篇中把中国与泰西并列。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称列强为西国”可知,在将要亡国灭种时,我们别无
78、选择,只能学习西方。14(2019广东汕头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图为清末民初,我国商品市场中机器棉布及其原料棉纱的流通示意图。(注:“蒙自”属云南省)资料来源: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请从以上材料中提取有关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的信息,据此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拟定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示例一)论题:上海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枢纽。论述: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之一,依托独特的经济地理优势,上海渐成中外贸易集散中心。材料显示,棉纱、棉布大量由上海中转流通运转至全国各大城市。这表现了上海既是近代棉纺业中心城市,也是中外棉纱、棉布集散转
79、运的重要枢纽。这反映了近代上海在中国经济地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示例二)论题:沿海沿江地区近代经济发展较早。论述: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多分布于沿海沿江地区,这些地区较早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近代经济发展较早。材料显示,上海、青岛、汉口等沿海沿江地区棉布、棉纱多向外输出,这反映了其近代经济发展程度的优势。(示例三)论题:自然经济解体程度存在区域差异。论述:鸦片战争后,外资入侵逐渐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这一过程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其中沿海沿江地区解体时间较早,而内陆地区解体时间较晚。材料显示,沿海沿江城市较内陆城市而言,棉布、棉纱中转流动频繁。这反映了传统自然经济解体程度的区域性差异。(示
80、例四)论题:近代经济发展的二元性。论述:鸦片战争后,外资入侵,棉布为代表的洋货横行,逐渐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然而,这一过程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反复,例如许多地区的农民以机制棉纱纺织手工土布,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机制棉布的滞销。材料显示,棉布的原料棉纱,仍在中国多数城市存在广阔的市场,这反映了近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复杂的二元性。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上海成为棉布及棉纱流通枢纽,故可从“上海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枢纽”为题并结合所学,从上海开放为通商口岸的相关史实结合材料进行论述;根据材料图片可以看出重庆、汉口、青岛、上海等均为沿海沿江城市,故可以“沿海沿江地区近代经济发展较早”为题,结合所学从城市分布及近代化程度进行分析;也可根据图片从自然经济解体的区域差异进行论述,分析沿江及内陆差异形成的原因;可根据图片信息以“近代经济发展的二元性”为题,结合所学从西方商品倾销对中国自然经济的影响及自然经济对西方经济的抵制作用进行分析。本课结束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