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143 ,大小:1.88MB ,
资源ID:605892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0589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8届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课件《分点突破+高考研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8届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课件《分点突破+高考研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ppt

1、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第 2 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1)汉武帝时形成“中朝”,是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为“外朝”。地方上,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分裂叛乱问题。(2)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3)宋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

2、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4唐朝中后期,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5元代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6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为皇帝提供咨询服务的内侍机构即内阁,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

3、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7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但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是围绕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目的而变化的,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从汉至元官僚政治制度的成熟一、官僚体系的运转机制中央行政体制的嬗变(一)从外戚干政到摒弃外戚外戚干政是皇帝为加强专制,压制宗室、功臣的手段和产物。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4、检 测 1从汉至唐朝以前的外戚干政外戚亦称外家、戚畹,指封建社会中的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的人。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两汉之时这种现象尤为显著。2唐代以后摒弃外戚势力外戚坐大,又对皇权构成威胁。北宋以后摒弃外戚辅政,根本不赋予外戚权力。明代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二)从文武颉颃到文官政治1唐代以前武职掌兵威胁皇权中国古代王朝的前期,主要是南北朝以前,中央最高级的武官与宰相的权力地位不相上下,由于其掌兵,权势甚至在宰相之上,

5、以致左右朝政,这种武职如太尉、大司马、大将军等。2隋唐以来限制武职隋唐以后对高级武官之权力有意识地限制,中央也不再出现与文官宰相地位、权力相颉颃之最高军事武官。自北宋以后,又对中央禁军之武官分割其权限,最高武官权力也进一步削弱,不再出现威胁皇权者。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3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文官政治,即文官在政事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宋太祖留下遗训:“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古代唯宋朝有此家法。宋代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如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欧阳修、苏轼等。宋朝的文官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央政府

6、的重要官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正副枢密使(军政长官)以及地方要员等,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在北宋,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官员并称“言官”。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两宋共有 134 位宰相,其中有 123 人出身科举。宋代很少出现外戚干政、官宦专权的现象。宋代完善的文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三)对以宰相为首的中枢权力分割削弱1秦汉至唐朝前期中枢权力的分散:从汉武帝时

7、的“中外朝”制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1)汉代布衣卿相局面的出现。刘邦是历史上第一个庶民皇帝,他手下大臣大多为布衣平民,被称为“布衣将相”。这是在秦汉之际社会大动乱中出现的大变局,贵族世家遭受打击,使平民布衣成为政治舞台主角。汉武帝时更是有意提拔平民出身的人当丞相,这就降低了当丞相的门槛,降低了丞相的地位。汉武帝设中朝(内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侍中等,以削弱相权,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变成单纯的执行机关。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2)东汉至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出现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准备了条件。(3)隋唐前期:流程式

8、分工的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确立。内容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唐朝中央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意义相权被一分为三,往往会造成宰相相互掣肘,职责混淆的局面,尤其是唐代采用合议制度,到中唐以后,宰相互相党同伐异,以致酿成朋党之争不利影响三省制下,三省宰相在国家政务的裁决和执行过程中,互相配合又互相制衡;同时与皇帝一起在政事堂讨论、制定国策,将皇帝的最后决策权纳入政务运行的程序中,这样既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相权,同时又保持了丞相对皇帝的制约,实现了权力的相对平衡,

9、避免了君主独裁造成的失误官僚体制的成熟秦汉列卿近似皇帝私臣,唐代六部管的都是国家事务,将皇帝私事、家事与国家政事分开官僚体制的进步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2唐朝中叶至宋代:中书门下体制出现并发展为二府三司制,同时形成了使职差遣体制。(1)中书门下体制:唐开元年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标志着唐前期以程序划分职任的三省六部制转换成以职能分工的中书门下体制,使各领域的决策权与执行权实现一体化,皇帝通过这套体制指挥处理政务,从而走向了国家事务的前台。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10、踪 检 测(2)二府三司制:宋代二府三司,继续分解宰相权力。宋初以“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最高行政机构,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的正式官名,简称“同平章事”。同时,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军权(枢密使有调兵权但无领兵权);设三司使(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分割宰相财权(称“计相”)。行政、军事、财政相互平行,分别由皇帝直接统属。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3)使职差遣体制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

11、”,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所谓“差遣”,也称职事官(事务次官),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例如,名义上宰相是中书令、门下侍中,但那仅仅是“官”,掌握相权的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这些“差遣”。如此,皇权得到加强,但也出现严重的冗官现象,冗费增多,且效率低下。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3元朝:一省二院制,相权反弹。(忽必烈改制)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也称都里),六部归入中书省;枢密院掌全国军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元朝后期,宰

12、相权力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威胁皇权(当初未采用三省制而采用一省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二、官僚体系的建设机制从封闭式政权到开放式政权1世官制时代(先秦时期)按血缘和门第做官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也叫世卿世禄制。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按照宗法血缘关系世代相传,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利用军功授爵的制度以替代世卿世禄制(由宗法分封制专制官僚制度)。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2察举制时代(汉朝)推荐才能品德高尚的人做官

13、理论上是德行和才能,东汉时,形式和实质背离,渐趋败坏标准察举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它也是荐举制的精髓所在概念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3九品中正制时代(魏晋南北朝)品评官评官授官由于门阀士族势力强大,门第家世成为选官依据,既无从体现民意,也使皇帝用人权旁落到地方士族手中推行中央选择中正官,对其当地人物德才进行评定,区分高下九等,成为授官依据含义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4科举制时代依

14、靠考试凭才能选拔人才(1)演变过程:科举制萌发于隋,以隋炀帝创立进士科为标志,经唐代、五代的发展,至宋走向成熟、完备。之后,科举制在元代遭受打击,明清时期得到恢复,但最终走向僵化衰落。1905 年,清廷进行全面改革,科举制度被废除。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2)两大转变:选官主体变化从世家大族到中央政府。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选官依据变化从血缘门第到学识能力。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5、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三、官僚体系的维系机制体制内监督的监察与谏议制度1内容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随同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御史监察系统即监察制度,是皇帝的耳目,职责是纠察官邪,肃正朝纲,主要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二是谏官言谏系统即谏议制度,职责是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台官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谏官对上纠正皇帝决策失误。二者构成了封建社会完整的监察体制。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16、 检 测 2特点(1)组织独立,自成系统。(2)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实行重奖重罚。(3)以轻制重,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4)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3评价(1)加强了皇权,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2)君主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只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监察制度是皇权的附属品,能

17、否发挥正常作用,与皇帝的明昏有密切关系;随着监察制度日益腐朽,监察官本身贪赃枉法者也不乏其人,更不能杜绝官僚的腐败和低效。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四、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应对地方分权的挑战(一)秦汉至五代十国以前阶段地方割据不时出现,中央集权程度相对较低这一阶段表现为集诸权于一身尤其是军权较重的地方高层官员权势的发展,导致中央失控,对中央构成威胁。典型的是西汉的王国问题和唐中期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1西汉:王国问题的形成及解决2唐朝

18、:藩镇割据的由来刺史制度:汉武帝后期将地方分区监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解决形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封国坐大,形成王国问题汉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基础上,颁布“推恩令”问题形成 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二)宋代以来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武装割据难以再现这一阶段地方最高层级武官地位下降,未出现地方武装割据,反叛中央现象。(明初燕王靖难之役、清康熙年间三藩之乱是分封制残留后果,与官僚制下地方官员坐大反叛

19、不是同一性质。)在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上,最典型的是北宋集权制度和元代行省制度。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1北宋解决地方割据问题的全方位方案(1)措施: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财政行政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军事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2)影响:消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积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结 束

20、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2元朝:行省制度的发明与推广(1)概念内涵: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当时中央的宰相府,一般称为都省),大都及附近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辖,称“腹里”(包括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为了控制统治区(汉人聚居区),不使地方掌权生事,中书省便往各个区域分派中央官员,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中书省(行走的、临时的、分支的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此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种行省设置,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行省的设置使

21、全国各省都“支离破碎”,不能统一反抗,而任何一区域也很难单独反抗,这是行省制的内在精神。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在行政区划上,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长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这种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形式的方法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

22、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探究主题(一)从汉至元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史料一 西周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思考 史料一四幅图片所反映了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有何趋势?提示 呈现出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的趋势。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史料二 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

23、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通判建隆四年(公元 963 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元脱脱等宋史该段话表明知府等权力较大。该段话表明知府权力受通判制约。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思考 史料二中反映宋代知府与通判的地位和关系如何?反映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提示 关系: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联署才有效。通判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特点:通判监督知

24、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宋代通过地方分权而强化中央集权。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史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该信息说明当初设置行省的目的并不是地方行政方便,而是便于中央控制地方。思考 史料三中反映元代行省与中央政府什么关系?有何意义?提示 关系: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意义:便于中央集权。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

25、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汉至元地方行政管理的演变及特点(1)演变: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派文臣做知州,设立通判监督知州等。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监察制度,如汉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北宋地方财政收归中央。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的“推恩令”。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2)特点: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

26、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史料一(汉代)汉哀帝语:“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宗庙,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探究主题(二)从汉至元中枢机构的演变指皇帝所不及之处,揭示出汉代丞相的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有利于避免皇帝决策失误。这也进一步说明秦汉时期,君主的权力还受到了相权一定程度的制约。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史料二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

27、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画线部分其言外之意是皇帝的诏令必须经过政事堂的议决副署才算是合法的。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史料三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钱穆国史新论以句号为界,前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汉至唐宰相制度的变化,后面反映的是唐代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

28、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思考(1)依据史料一、三,分析君主专制演变趋势怎样?提示 从汉代开始,皇帝通过削弱、限制、分割宰相的权力,不断强化皇权,削弱相权。(2)史料二中的“违制”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什么?提示 诏令须由政事堂决议的制度。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提示 程序: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评价:积极性: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消极性: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影响行政效率。(3

29、)据史料二、三,说明唐朝中央权力机构的基本运行程序。应如何评价?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落、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在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

30、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1寻找历史地图中的关键词是阅读历史地图的重要方法。所谓“关键词”就是能够识别地图的关键信息点。某同学在查阅地图时找出了“匈奴”“北海郡”“胶东国”等关键词。他查阅的地图应该是()A秦汉时期 B西汉初期C北朝初期D蒙元帝国解析:西汉初期实行郡县、封国并行,并且北方存在匈奴的威胁,故B项正确。答案:B 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2(2017江西高三联考)海昏侯墓的发掘是近年来史学考古上的重大事件。海昏侯墓

31、墓主刘贺,曾当过 27 天西汉皇帝,后被辅政大臣、博陆侯霍光率领群臣,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乱汉制度”为理由奏请太后废黜。这一历史事件说明()A西汉的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B官僚集团对皇权存在一定程度制约C霍光“废帝”的举措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D西汉诸侯势力严重影响中央集权解析:据材料“海昏侯墓墓主刘贺,曾当过 27 天西汉皇帝”可知官僚集团对皇权存在一定程度制约,故 B 项正确。答案:B 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3汉初,丞相照例都要由具有列侯爵位的贵族担任。到汉武帝时期,公孙弘以无爵之身拜相,并被授予侯爵,开创了以

32、丞相封侯的先例。这种变化反映了()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B汉初实行的分封制难以为继C官僚制取代贵族制的趋势较明显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激化解析:材料中“汉初,丞相照例都要由具有列侯爵位的贵族担任”表明官僚制受贵族制的影响,“到汉武帝时期,公孙弘以无爵之身拜相,并被授予侯爵,开创了以丞相封侯的先例”表明贵族制成为官僚制的附庸,因此这种变化反映了官僚制取代贵族制的趋势较明显,故 C 项正确。答案:C 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4(2017江西八校联考)唐朝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

33、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材料表明()A皇帝权力受到削弱B政事堂地位日益突出C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D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批解析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5(2016南昌模拟)“在唐代,皇帝的出令都受到明确的规制。制敕由中书省负责,皇帝不能径自制敕。中书省若认为词头(即皇帝的诏书要点)不妥,可以封还,要求另发词头。中书省草拟制敕以后,交门下省复核。门下省如果有异议,可以封还重拟。没有中书出书、门下复核,皇帝是不能发布合法诏敕的。”关于古

34、代这种国家机构的设置产生的效应,下列评述中不正确的是()A各部门之间互相牵制与制衡,导致了行政效率降低B各部门分工合作,有利于责任明确,减少决策失误C中书、门下省的设立,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D各部门权力分散,实质上有利于皇权集中解析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6公元107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最能体现该主张的是()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B由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C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D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解析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35、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7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据统计,当时以科举出身者而言,69%为士族,13%为小姓,寒门占18%。这说明()A隋唐政治仍有贵族政治特点B隋唐选举不再看重出身门第C隋唐科举实现了社会的平等D隋唐教育得到大范围的普及解析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8(2016宜宾测试)宋代 134 位宰相,123 人出身科举,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如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洵、欧阳修、张载、沈括等等。这表明当时()A官场门阀恩荫的现象彻底杜绝B科举制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水平C人才选拔真正做到了公正公平

36、D科举制造就了高素质文官群体解析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9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A改变地方割据局面B削相权以加强集权C强化集体议事制度D分事权以相互牵制解析:转运使的职责本身就是将地方财政收入转运到中央,防止地方割据,故A项错误;转运使是地方官员,并非丞相,故B项错误;元代行省制下实行集体议事制度,故C项错误;转运使与提点刑狱司都有对官吏的监察权,提举常平司与转运使都有财权,转运使的权力被

37、分散,同时这些机构也相互牵制,故D项正确。答案:D 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10(2016江淮十校联考)元朝时,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元朝这一设置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地方割据B创新管理体制C加强经济管控D体现因地制宜解析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衰落明清专制集权不断强化一、中央皇权与相权矛盾的解决(一)明代皇权的空前强化 1宰相制度的废除背景明太祖认为丞

38、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影响措施1380 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2.内阁的出现(1)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2)过程:奠基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但很少能参决政事确立

39、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出现发展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全盛 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3)评价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3宦官专权明代皇帝厌政,将批红之事交给司礼监秉笔太监代办,这为宦官专权提供了方便。宦官有了参与政事的机会,进而造成宦官专权局面。宦官擅权乱政是皇帝授权的结果,也是利用宦官牵制内阁的产物

40、。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4特务统治为了确保臣下绝对忠心,利用特务手段侦察臣僚私下言行,设立厂卫机构,监视侦察官民行为,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受皇帝直接领导。(二)清朝:专制皇权达到顶峰1设立军机处(1)背景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2)设立:办理西北军务,在雍正帝时设立。(3)职能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

41、和地方官员执行。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4)特点地处宫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机密性强,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密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后直接交相关部门执行,减少了中间环节,办事效率较高速军机大臣全为兼职,由皇帝临时任命,没有制度上的保证,军机处始终不算正式衙门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人员精干简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5)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2密折制度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

42、,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时期。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密折制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二、地方中央集权继续加强和因地制宜设置地方体制(一)三司分权,设立督抚1明代仿效宋朝中央对地方的集权制度,地方最高层级的省(布政司),设三司使以分其权:布政司的布政使管民政、财务;按察司的按察使掌刑法;都指挥使司(都司)的都指挥使掌兵务,调兵则

43、由中央。这种地方最高层级统治的分权体制,有利也有弊:利的方面是,分散了地方最高层级长官的权力,避免了其坐大割据及其对中央的威胁;弊的方面是,事权散置,协调不利,尤其不利于突发事件的应对,在遇到地方叛乱的时候,调动部署军队、征用军粮物资就不顺畅便捷,步调无法一致。所以明中叶后又设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文官总督、巡抚,职权在三司之上,代表中央到该地区直接节制三司,统一征调军队、军粮物资,集中指挥。明代的督抚,还不是以省为单位的固定辖区,具有临时性,多担任军事方面的职责。2清代发展了督抚制的利的方面,使督抚成为按省设置的省级最

44、高长官、总掌权力的封疆大吏,统辖布政使、按察使这两司(清代省级的都司取消),保证了省级重要职权行使的协调性,尤其是总督,节制一省、两省或三省的省级最高武官提督、总兵及管辖区的绿营兵,是清代实施地方要地及边区统治的重要官制设计。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二)清代对边疆地区管理实行大事集权、小事放权,保持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的政策。1设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兼管蒙古、新疆、西藏行政。2确立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及其继承人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用掣签与金瓶以确定活佛转世人选),同时确立驻藏大臣制

45、度(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地区),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3“改土归流”。从明朝开始,已经出现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清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土归流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上做法因地制宜,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三)强化了对社会基层控制明清在加强君主专制的同时,强化了对社会基层的控制。明代户籍制

46、度严密,军民人等出行超过百里,即要在官府办理通行证,关津要隘,时刻盘查。里甲制度在明清两代都十分严格,城市中以坊、街、胡同编排,县以下乡村设乡、都、保、庄。各地名称不同,但组织系统直达居民百姓。乡村的家族也与政权遥相呼应。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探究主题(一)明朝内阁制的性质、权限和作用史料一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皇明祖训史料信息指六部相互牵制,有利于提高办公效率,揭示出明朝废除宰相,权分六部,加强了皇权。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

47、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思考“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结合史料一分析,明太祖为防止丞相擅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提示 罢除丞相职位,权力分给六部,并直接隶属于皇帝。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史料二 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明神宗实录反映出阁臣仅限顾问,不具宰相之权,一旦威胁到君权,还会招来灾祸,从本质上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强化。结 束 从汉

48、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史料三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中国传统政治画线部分 表明明代阁臣只是皇帝的顾问,不具备宰相的权力和地位。思考 依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内阁与宰相在与皇帝的关系上有何根本不同?提示 对皇权的制约方面:后者可制约皇权,而前者不能。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宰相与内阁的比较内阁宰相影响职权地位无制约力制约皇权无决策

49、权参与决策仅备顾问百官之首不同点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相同(相似)点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探究主题(二)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及影响史料一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史料信息“明无善治”是因为“高皇帝罢丞相”表明相权对皇权能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史料二 到雍正七年(公元 1729 年)因西北用兵,往返军报频繁,内阁距内廷太远,皇帝不便亲授机宜,故在这年元月,在内廷设立军机处,其全称为“办理军机事务处”。反映了清

50、朝设立军机处的直接目的是适应需要。揭示了军机处设立的背景。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史料三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说明官员拘泥规则,缺乏参政主动性、灵活变通性,揭示了君主专制造成体制僵化的弊端。思考(1)依据史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强化君权的措施。提示 明初废丞相,设内阁,权归六部;清代设立军机处。(2)依据史料二、三,分析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提示 军机大臣都由皇帝

51、钦定,品级不高,他们跪受笔录,承旨办事,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清代设立军机处使皇权真正成为绝对的最高权威,君臣关系成了彻底的主仆关系。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1.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 1以强化君主权力为核心。2程度空前强化。3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2.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消极影响1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政治上

52、,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1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这样做的目的是()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 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C协调政府各部门关系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解析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2“品”是我国古

53、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六部地位提高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D官员数量减少,行政待遇提高解析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3(2017郑州质检)明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不知自何年起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材料现象()A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B是皇权专制强化的结果C说明内阁首辅取得决策权D表明权力制衡己被打破解析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54、踪 检 测 4(2017全国名校联盟联考)清顺治皇帝说:“尔等(内阁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这说明()A军机处分割了内阁权力 B内阁的票拟权被剥夺C内阁制约着皇权的滥用D内阁权力受到了限制解析:军机处始设于雍正皇帝时期,故A项错误;内阁享有票拟权,故B项错误;内阁作为皇帝的内侍机构,为专制皇权服务,故C项错误;据材料“皆朕亲裁”可知内阁权力受到了皇权限制,故D项正确。答案:D 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本讲命题点研究20102016 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

55、加强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纲卷别 2016明代地方行政管理2013从地方行政示意图看汉、唐历史变迁;2014君主专制强化,“君权神授”;2014科举制;2015汉代外戚干政;2016宋代重史传统全国卷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2012清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僵化2011秦至唐官员选拔依据的变化和原因全国卷2016汉承秦制全国卷201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014明代内阁制;2014清朝东北地区移民政策2016科举制2015汉代地方吏治全国卷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纲卷别 结 束 从

56、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考情分析本讲内容是高考的重中之重,命题既可直接考查主干知识,又可暗合主流价值观和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如地方行政变迁、废行省设三司、汉承秦制等,需通过挖掘题干史料来获得新知;“祭天大典”题巧妙地把价值观的判断引入题干;宋代君主重史实际上就是新研究成果引入高考的例证;汉代外戚干政,汉代地方吏治,科举制与选官用官试题,又是呼应社会热点的隐性考查。在对本讲或本段历史的考查中,大分值、开放性试题的设置较多,且多引用新史学成果,暗合社会热点,需重点关注。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57、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选择题考查趋向研究洞悉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解题最快捷(一)主干知识迁移考1(2014全国卷)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解析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2(2012全国卷)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

58、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解析:题干中的“惟揣摹此样本为急”的这种依样画葫芦反映清代内阁官员拘泥规制,说明政治体制的僵化,B 项正确。答案:B 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从近几年的新课标全国卷来看,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技能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突出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本讲内容历史概念多,复习时不要拘泥于教材的表述,要在提供的新材料、新情境中去分析理解问题。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59、 检 测(二)能力方法灵活考 3(2016全国卷)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解析:汉初实行黄老学说,道家思想,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汉初重视秦朝的文书,实际上是继承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汉承秦制,故 B 项正确。充分发挥文书功能只是表面现象,故排除 C 项。材料并没有体现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故 D 项错误。答案:B 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60、 跟 踪 检 测 4(2016全国卷)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析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是高考历史试题的最大特点。如“废行省设三司”一题,需要通过挖掘题干史料来做出判断;“汉承秦制”一题,则是在充分挖掘史料理解史料的基础上获得认知,从历史实际的角度客观地看待和理解。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对历

61、史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强化提高概括总结能力。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三)历史价值观引领考5(2014全国卷)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解析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6(2016全国卷)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

62、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解析: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答案:D 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祭天大典”体现了对儒家文化价值观的认同,说明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巨大反作用。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有利于今天公平公正价值观的引领。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63、测(四)学术成果创新考7(2016全国卷)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解析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最新史学研究成果认为:个人喜好以及经筵经史讲读制度的推行,使得宋代帝王对史学的认识水平及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同时,宋代帝王往往通过体现帝王意志的相关制度与特殊举措来掌控官、私史学,强化史学的现实功用。他们在推动了宋代史学发展繁荣

64、的同时,也使得官修本朝史实而体现着他们的某些旨意。新研究成果引入高考,上述第7题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五)社会热点隐性考8(2015全国卷)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解析:外戚属于母族亲属关系,汉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 C 项正确。答案:C 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

65、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9(2015全国卷)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解析:从材料可知汉宣帝强调的是天子与称职郡守能维护天下稳定,后被历代帝王重申,可知古代重视地方官吏的管理,故A项正确。答案:A 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新课标全国卷历史试题,承担着“学以致用,资政教化”的社会功用。

66、因此试题的命制会隐含时政热点,达到呼应社会热点的隐性考查。如汉代地方吏治题目,意在强调地方长官为政好坏,对于维持一方安宁,进而实现国家政治安宁的重要意义。再如汉代外戚干政,科举制与选官用官试题,无不暗合当前的反腐倡廉,整顿吏治,公平公正文明社会的构建等社会热点。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热点演练1唐法典仪制令规定:“行路,贱避贵,来避去,少避老,轻避重,违者笞五十。”这表明唐朝时()A礼让行人是法律的强制要求B法律制定凸显三纲五常思想C严刑峻法是立法的指导思想D社会生活全面体现等级观念解析:据材料“行路,贱避贵,来避去,少避

67、老,轻避重,违者笞五十”可知礼让行人是法律的强制要求,故A项正确。答案:A 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2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州部,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A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B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C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D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解析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68、踪 检 测 3吴晓波在其游荡两千年一书中评论某种制度:“造成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从这一制度确立之日起,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知识分子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完全地消失了。”这一制度()A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B推动了古代科技的发展C导致了知识阶层的消失D压制了古代教育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该制度与知识分子有关,并且构成了知识分子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可以推测出该制度为科举制,在科举制下,社会底层也可以通过读书实现向高层的流动,故A项正确。答案:A 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4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

69、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这反映了()A官僚体系的成熟B科举制度的完善C君主专制的加强D行政效率的提高解析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5清史稿感叹说:“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内阁成员),虽唐、元三公(唐设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为正一品,宋元基本仿此制)尚不及也。”这表明清代()A军机大臣拥有一定决策权B军机大臣品级不断提高C军机处获得内阁的控制权D亲王与大学士彼此牵制解析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6雍正二年(1772)

70、对民间消费行为规定:“庶民妇女,有僭用冠帔、补服、大轿者禁,违者罪坐夫男。”该规定()A有助于澄清吏治以稳定社会B利于禁绝当时奢侈消费行为C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D切合了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解析:材料与吏治无关,故A项错误;庶民妇女用“冠帔、补服、大轿”不一定就是奢侈消费,“禁绝”说法也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僭用”表明是为了防止庶民妇女超越规制,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故C项正确;对民间消费的这种规定是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故D项错误。答案:C 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非选择题增分研究全国卷40题、41题答题规范第40题

71、典例精选(2016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

72、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73、,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高分建模答多少答什么答案范围怎么答答案在哪里(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 分)准确审题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18 分,共同目的6分,需答3条;异 同 12 分,需答6条。共 同 目的;救济 方 式的异同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概括,指出根据材料一、二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74、规范答题确保答题要点对而全概括归纳把握层意分层信息问题救济老、幼、穷等弱势群体“年 老 及 丧 失 劳 动 力者”“贫穷儿童”安定社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材料二救济老、孤、贫、穷等弱势群体明“收孤苦无靠者”;清“高龄老人养赡”“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贫穷读书人”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 同。(6分)缓和矛盾,稳定社会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材料一共同目的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社会救济是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救济方式因人群而异“灾荒,老人贫穷读书人救济等”法律保障,政府主导

75、“明律规定”、“清代的法律规定”国家设置救济机构明设“养济院”、清设“栖流所”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8分)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4分)以政府为主导“依赖于政府财政”材料一救济方式的异同概括归纳把握层意分层信息问题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救济方式的异同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8分)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4分)救 济 和 惩戒并行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

76、进“贫民习艺所”救 济 方 式因 人 群 而异在家接受救济,寄养,教养院法 律 保 障,政府主导“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国 家 设 置救济机构“教养院”、“贫民习艺所”材料二概括归纳把握层意分层信息问题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答案 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77、 踪 检 测 模板建构纵研近几年的全国卷第 40 题,其命题形式是有规律可循的。依据其设问类型,大致可分为“概括类”“比较类”和“启示类”三种类型。类型不同,答题模式不尽相同,笔者依据多年的一线备考经验,总结出这三种类型的答题模板,并在后面单元中出现的相应题目反复感悟应用,旨在帮助考生内化方法,固化方法,形成自己的解题套路。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概括类主观题的答题模板材料信息材料分层把握层意概括归纳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教材所学凡是设问中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除从材料中概括归纳的要点外,还要检索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以

78、免造成答题要点的缺失说明 正确分层是避免遗漏答题要点的关键一环;两个层意表达同一个要点时,要进行合并归纳。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 分)答多少答什么答案范围怎么答答案在哪里准确审题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7分,需答3条左右。发展(比较)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指出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规范答题确保答题要点对而全概括比较西方现代福利制度英国近代来源问题从

79、性质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从保障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从种类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福利种类众多;从受惠主体上看,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无所学知识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无济贫制度材料二发展(比较)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答案 发展: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80、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模板建构 比较类主观题的答题模板比较类主观题的解题关键是定准比较对象(即跟谁比)和比较角度(即比什么,是“求同”还是“寻异”)。与谁比比什么 比较对象甲比较对象乙概括比较材料信息 教材所学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第41题典例精选(2013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阅

81、卷评析样卷一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解题首先要认真读题,两幅地图主要展现的是汉唐地方行政机构数量的变化。其一是与汉代相比,唐代南方地区行政区划明显增加,蕴涵的思考点有:为什么地方行政区数量唐代比汉代增加了?数量增加表明了什么?其二是吐蕃、南诏和流求出现在唐朝的版图上,蕴涵的思考点有:为什么唐朝版图增加了吐蕃等地区?唐朝版图所增加的这三个地区表明了什么?增分指导 该答案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提取的行政版图变化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两项信息略显重复,且表述欠妥当,如“多民族统一的趋势”。其次是信息说明有些不够准确,如“唐朝设道有利于

82、中央对地方的治理与管辖”,缺乏说服力阅卷评点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满分示例(示例一)信息:与汉代相比,唐代南方地区行政区划明显增加,即“道”比“州”的数量增加。说明:中央管辖版图扩大,唐代行政区划更加发展。(示例二)信息:吐蕃、南诏、流求出现在唐代版图中。说明:汉至唐边疆民族融合加强,疆域扩大,边疆地区与中原联系加强。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样卷二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此题“限

83、定中心词”是“汉唐间历史变迁”,因此“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才是有效信息。题目中的历史变迁是指:行政区划名称、面积、数量、地理方位、疆域等方面的变化(不同点)。具体分析举例如下:(1)从地方机构的分布来看,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其蕴涵思考点有:为什么汉代集中在北方,而唐代分布均衡?上述信息表明了什么?(2)行政区划的变化,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其蕴涵的思考点有:为什么州变道?州变道表明了什么?增分指导该生提取的第一项信息与说明基本正确,第二项则完全脱离图片,只依据课本罗列了地方行政机构级别,离题太远,且没有说明信息,是思维不连贯,逻辑较为混乱的典型案

84、例阅卷评点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满分示例(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高分建模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三个“W”。第一个“Wwhat”即“是什么”(什么现象、事实、观点)。如上题,提炼信息应该完整把主图和图注信息结合起来,在比较中“求同、求异”,看变迁。第二个

85、“Wwhy”即说明“为什么”(论证),在比较中提炼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如上题,汉唐间变迁的不同的背后原因是什么?隐含着怎样的政治、经济、文化原因。第三个“Whow”指“怎么样”“还有什么”。考生可以回答坚持正确的观点以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如上题,这项信息(历史现象)反映(说明或表明)了什么。结 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点突破 高考研究 课 时 跟 踪 检 测 命题探源在中国封建社会 2 000 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汉代和唐代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者每以汉唐并称,乃因汉唐同被奉为中国古代盛世的典范。近几年史学界在汉唐史学研究成果颇丰,主要集中于汉唐行政管理、汉唐历史变迁中地方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等等,同时考古、文献新史料的发现和挖掘,也为这段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