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考语文教材基础练 专题八 文言文抓分训练论语十二章 伯牙鼓琴第35练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1.(1)生气,恼怒(2)迷惑,疑惑(3)越过法度(4)合乎正义,指正当的手段(5)河流(6)往、离去(7)改变(8)坚定(9)恳切1 重点实词(1)人不知而不愠(2)四十而不惑(3)不逾矩(4)不义而富且贵(5)子在川上(6)逝者如斯夫(7)三军可夺帅也(8)博学而笃志(9)切问而近思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2.(10)泛指多次(11)冷水2 古今异义(10)吾日三省吾身古义:今义: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11)饭疏食,饮水古义:今义: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3.(12)说 悦 愉快(13
2、)有 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3 通假字(12)不亦说乎“”同“”,(1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4.(14)替,给 担任,充当(15)了解 知道,懂得4 一词多义(14)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15)知人不知而不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5.(16)每天(17)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18)以为快乐5 词类活用(16)吾日三省吾身名词用作状语,(17)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18)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6.(19)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采分点:“故”“新”“可以”)(20)
3、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有没有竭尽自己的心力?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采分点:“日”“三省”“忠”“信”)(21)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这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采分点:“堪”、两个“其”)(22)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采分点:“义”“于”)6 重点句子翻译(1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0)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1)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2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文言文抓分训练7 理解鉴赏文本(23)迁移教材“思
4、考探究”经过了两千多年,论语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你谈谈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章的体会。(24)迁移教参“问题探究”2022重庆万盛经开区期末结合十二章内容,完成对话。小语:孔子生活的年代已十分久远,我们今天没有必要再读论语了。小双:我认为今天学习它,仍有重要意义。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7.(23)读了这章,我明白了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失去主见;一味空想而不去踏踏实实学习和钻研,则终究会疑惑而一无所得。这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作答时,在理解此章内容的基础上谈体会。“学而不思
5、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收获。据此分析作答即可。(24)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如“吾日三省吾身”强调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书中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的内容,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重要意义。论语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阅读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阅读论语的现实意义。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这本典籍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6、典籍之一,对后世影响很大。阐述今天阅读论语的意义时,从论语内容和地位两方面入手分析即可。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1.(1)弹(2)心志,情志(3)好啊(4)高大的样子 像(5)形容极短的时间(6)水流大而急的样子(7)断(8)值得 再,又第二篇 伯牙鼓琴1 重点实词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2.(9)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采分点:“鼓”)(10)琴弹得好啊,琴声像大山一样高峻。(采分点:“善哉”“巍巍”)(11)琴弹得好啊,琴声像流水一样浩荡。(采分点:“善哉”“汤汤”)(12)伯牙毁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采分点:“绝”)(13)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采分点:“以为”“足”)2
7、重点句子翻译(9)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10)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11)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12)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1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3.(14)A 文章通过详写锺子期的善听,表现伯牙善鼓琴,故A项理解有误。3 理解鉴赏文本(14)2022新泰期末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以描写伯牙善鼓琴为主,详写伯牙的鼓琴技艺之高超,略写锺子期善听。B.文章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描写音乐的壮美,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前因后果的结构,使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C.文章将无形的音乐化作有形的事物,画面感很强。D.文章通过
8、描写春秋时期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动人故事,反映了朋友间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纯真友情,再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3.(15)这一行为表现了伯牙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和决心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也体现了两人之间的深情厚谊。(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可知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原因,即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据此可知,伯牙这一行为,表现出其失去知音后的痛苦和决绝态度,同时也体现出两人之间的深情厚谊。3.(15)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这一行为的?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3.(16)锺子期是真正能听懂伯牙
9、琴声的人,是真正理解伯牙志向的人;锺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真正的知音就是像他们这样能彼此理解、心意相通的人。(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伯牙鼓琴“志在太山”,锺子期评论“巍巍乎若太山”;“志在流水”,锺子期则评论“汤汤乎若流水”。由此可见锺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琴声,懂得伯牙志向。而锺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间再无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于是“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可见,真正的知音就是像他们这样能彼此理解、心意相通的人。3.(16)“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广为传颂。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陋室铭 爱莲说第36练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1.(1)神异(2)博学的人(3)
10、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4)调弄(5)指弦乐器 指管乐器(6)指官府文书第三篇 陋室铭1 重点实词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2.(7)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8)形体、躯体2 古今异义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3.(9)出名,有名(10)使绿了(11)使染上青色3 词类活用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4.(12)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采分点:“斯”“馨”)(13)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采分点:“上”“青”)(14)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采分点:“鸿儒”“白丁”)(15)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
11、公文劳神伤身。(采分点:“乱”“劳”)(16)有什么简陋的呢?(注意:“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有何陋”)4 重点句子翻译(1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1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1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16)何陋之有?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5.(17)交往人物 日常生活【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作答本题,可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意思是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由此可知,该句写的是作者交往的对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意思是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由此可
12、知,该句写的是作者在日常生活中做的事。据此考生参考思维导图中已给出的内容,分别进行概括即可。5 理解鉴赏文本(17)2021吉林中考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处填写相应内容。陋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 清幽宁静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高尚儒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超凡脱俗不陋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18)引用孔子的话,更具雄辩的力量;既暗含以“君子”自居之意,又巧妙地照应了开头“惟吾德馨”,表明陋室因此而不简陋。(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品味文言文重要语句。“何陋之有”出自论语,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更具雄辩的力量,具有说服力。同时,“何陋之有”一方面暗含以“
13、君子”自居之意,另一方面巧妙照应开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明陋室因君子居之而不陋。据此分析作答即可。(18)迁移教材“思考探究”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用意?试联系内容具体分析。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6.(19)刘禹锡身居陋室却自得其乐,颜回在陋巷却不改其乐,表现了他们安贫乐道的情操。(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对比分析。题干要求考生找出陋室主人和颜回共同的生活态度,作答时,考生要先分别找出有关二人生活态度的句子。陋室铭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主人居陋室而不感其陋,反而怡然自得;【链接材料】中“回也不改其乐”写出了颜回虽生活清贫,却乐在其中。由此分析可知,二人都
14、具有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考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6 文章相关拓展(19)2021吉林中考结合本文和下面链接材料,简要分析陋室主人和颜回共同的生活态度。【链接材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1.(1)多(2)只(3)沾染(污秽)(4)洗 水波 艳丽(5)耸立的样子(6)亲近而不庄重(7)更加(8)少第四篇 爱莲说 1 重点实词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2.(9)竖立(10)应当2 古今异义(9)亭亭净植古义:今义:栽种(10)宜乎众矣古义:今义:合适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3.(11)远闻 从远处3 一词多义香远益清可
15、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1)远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4.(12)横生藤蔓 旁生枝茎4 词类活用(12)不蔓不枝蔓:名词用作动词,枝:名词用作动词,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5.(13)我则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采分点:“独”“染”“濯”“涟”“妖”)(14)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采分点:“远”“植”“亵玩”)(15)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采分点:“爱”)5 重点句子翻译(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文
16、言文抓分训练 6 理解鉴赏文本(16)迁移教材“思考探究”2022广东一模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君子”应具备哪些美好品质。(17)请从重音或语气等角度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进行朗读设计,并简要说明理由。(18)小语学完爱莲说后,联想到文中有一句话与古贤屈原的名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意思相近,你知道是哪句话吗?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6.(16)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概括。本文中的“莲”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象征着君子的形象,因此考生结合写“莲”的语句进行概
17、括即可。由“出淤泥而不染”可概括出“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由“濯清涟而不妖”可概括出“庄重、质朴,不炫耀自己”;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概括出“正直不苟,豁达大度”。据此概括作答即可。(17)示例一:“宜”“众”应重读,因为这两个字写出世上追名逐利、爱慕富贵的人很多,重读可以表达出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示例二:朗读时要读出讽刺的语气,表明作者对追名逐利世风的鄙弃,表达出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解析】本题依托朗读设计考查内容理解。作答时,应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揣摩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来设计重音或语气。作者以牡丹象征富贵者,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世
18、风,表达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因此,在朗读时,应重读“宜”“众”,以突出强调作者的态度;另外可以读出讽刺的语气,表达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世风的鄙弃。据此分析作答即可。(18)这句话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通过写莲身处污浊环境而不被沾染的高洁,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7.(19)示例:面对王逵的酷悍,无人敢与他相争,而周敦颐却独自与其论辩,他宁可不做官,也不杀人以取悦上级。他的正直、高洁与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相吻合。(若结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言之有理亦可)【解析】本题考查对比探究。作答时,首先要疏通文意,读懂
19、链接材料内容 结合链接材料中周敦颐的言行,分析其形象 将周敦颐与莲的形象进行对比探究,概括作答即可。【参考译文】【链接材料】有个囚犯依照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治囚犯于死地。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人们都不敢和他相争,唯独周敦颐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来取悦上级,我不做。”王逵有所觉悟,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7 文章相关拓展(19)周敦颐酷爱雅致端庄的莲花,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他本人不就是一朵莲吗?请你结合链接材料,说说周敦颐和莲的相似之处。【链接材料】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
20、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选自宋史周敦颐传)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第37练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1.(1)书信(2)四季 完备,齐备(3)天明,天刚亮(4)纷乱(5)争相,争着(6)实在(7)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第五篇 答谢中书书1 重点实词(1)答谢中书书 (2)四时俱备四时 备 (3)晓雾将歇 (4)猿鸟乱鸣 (5)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 (7)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2.(8)消散(9)坠落2 古今异义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3.(10)辉映3 词类活用(10)五色交辉 名词用作动词,文言文抓
21、分训练答案 4.(11)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采分点:“入”“见”)(12)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采分点:“四时”“俱”“备”)(13)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采分点:“歇”“乱”“颓”“竞”)(14)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采分点:“与”“奇”)4 重点句子翻译(1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1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1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1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5.(15)山水相映之美;色彩搭配
22、之美;晨昏变幻之美;动静相衬之美。(16)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主旨句的理解。作答时,结合句意分析句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结尾句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情感,既有对谢灵运的钦羡,也有对无人欣赏山水的惋惜,同时含有自许之情与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据此分析作答即可。(17)作者在写景时,抓住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传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
23、长伴林泉的志趣。5 理解鉴赏文本(15)文章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简要概括本文“山川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16)迁移教材“思考探究”结尾处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请你结合全文,思考并解答其中蕴含的言外之意。(17)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是如何通过写景表达情感的?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6.(18)示例一:两文都运用了夸张手法。如答谢中书书中“高峰入云”和与施从事书中“绝壁干天,孤峰入汉”,都写出了山之高峻。示例二:两文都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答谢中书书描写山川美景,表达了沉醉于美景的愉悦与自得之情。与施从事书借描写故鄣县附近山中美景,展现了山中变幻多姿的景象,流露出对
24、美好自然的热爱之情。(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6 文章相关拓展(18)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和吴均的与施从事书在很多方面有相同之处。请从表现手法方面,选一个共同点简要分析。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萝被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选自吴均与施从事书)【注】干:触。汉:银河,天河。萝:一种蔓生植物。荡累颐物:消除疲劳,怡养性情。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比较阅读。通读两文,理解文意,比较文章的表现手法即可。两篇文章都是描写山川之景,都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特点,如答谢中
25、书书中“高峰入云”、与施从事书中“绝壁干天,孤峰入汉”都写出山的高峻。两文都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答谢中书书通过描写山川美景,发出“实是欲界之仙都”之感,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美景的热爱;“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期望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意。与施从事书通过写山中美景,描写出山之高峻,水之清澈,鸟之众多,兽之活泼,霜之高洁,草之茂盛,抒发出“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之感,表达出作者对山川美景的热爱之情。【参考译文】故鄣县往东三十里,有座青山,悬崖陡峭,连接云霄,独立的山峰直插天际;青翠的高而险的山峰重重叠叠,清清的河水千回万转。归来的鸟,比翼竞飞;喝水的猿猴,手臂相接。秋露变为
26、霜,春草覆盖着小路。风雨突来时有如夜晚,鸡叫声连续不断。我深信这些景物可使人消除疲劳,怡养性情,内心领会,生出赞美之情。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1.(1)打算(2)躺着休息,睡觉(3)共同,一起(4)形容水的澄澈(5)大概是(6)清闲的人第六篇 记承天寺夜游1 重点实词(1)解衣欲睡 (2)怀民亦未寝 (3)相与步于中庭 (4)庭下如积水空明 (5)盖竹柏影也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2.(7)考虑,想到(8)只是(9)语气词,相当于“罢了”2 古今异义(7)念无与为乐者古义:今义:想念(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7、古义:今义:耳朵;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3.(10)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采分点:“户”“欣然”)(11)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采分点:“相与”“中庭”)(12)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采分点:“空明”“盖”)(13)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注意: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3 重点句子翻译(10)月色入户,欣然起行。(1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文言文抓分
28、训练4 理解鉴赏文本(14)苏轼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15)2022杭州余杭区期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无处不写“月”,却无一字有“月”。你认为“月”藏在哪个词里?请说说你的理解。我认为“月”藏在“”里,_(16)迁移教材“思考探究”文中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请结合具体内容及以下背景材料,说说作者“闲”在何处。【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4.(14)描绘了一幅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月下寺院图,表达了
29、作者虽遭贬谪却依然旷达的心境。(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的把握。解答本题,首先应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然后分析景物特点,由此概括画面特点。分析作者心境时,要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联系文章内容全面把握。(15)示例一:积水空明 作者将月光比作积水,将竹柏倒影比作藻、荇,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月光空明澄澈的美示例二:藻、荇交横 藻、荇是月下竹柏的影子,侧面表现出月色的皎洁和月光的柔美示例三:庭下 作者在庭下看到如同积水般空明澄澈的月光,含蓄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皎洁(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作答时,在理解句子内容的基础上,从中选定一个与“月”有关的词语
30、,分析其如何体现了月光的特点即可。(16)苏轼满腹才华却被贬黄州,有职无权,才能无以施展,可谓“职闲”;他趁夜出行,庭中赏月,醉心空明月色,可谓“情闲”;作者以闲人自称,既有被贬的惆怅苦闷,也有赏月中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可谓“心闲”。(意思对即可)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5.(17)苏轼是一个能在逆境中仍然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旷达乐观、自得其乐的人。在贬官境遇中,文中苏轼能与好友张怀民悠闲漫步,沉醉于美景之中;链接材料中苏轼以过着男耕女织的村居生活为乐,甚至把病牛戏称为“黑牡丹”。由此可见苏轼的旷达乐观与自得其乐。(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苏轼人物形象的分析。作答时,要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具体
31、内容分析。文章中的苏轼,虽被贬谪却能与好友张怀民悠闲欣赏美好月色,表现出其乐观旷达的形象。链接材料中的苏轼乐享村居生活,戏称病牛为“黑牡丹”,表现出其自得其乐。这样的苏轼是坚守自己精神世界的乐观旷达、自得其乐之人。据此分析即可。【参考译文】【链接材料】我居住在东坡之上,挖池塘种植稻子,有五十亩稻田,我亲自耕种,妻子养蚕,姑且以此来生活。昨日有一头牛差点儿病死,兽医看不出它的病因,可是我的妻子看出来了,说:“这头牛得的是豆斑疮,办法是用青蒿熬粥喂给它吃。”按她说的做果然有效。不要说我谪居之后一直做个老农,我的妻子还懂医牛病啊。说这些,以博你千里之外一笑。5 文章相关拓展(17)2021郴州中考结
32、合原文和链接材料,你认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链接材料】仆居东坡,作陂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也。言此,发公千里一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38练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1.(1)及,比得上(2)围(3)得到,获得(4)放弃(5)少(6)归顺,服从(7)限制在疆域内,居住(8)巩固(9)震慑,威慑第七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 重点实词(1)地利不如人和 (2)环而攻之而不胜 (3)必有得天时者矣 (4)委
33、而去之 (5)寡助之至 (6)天下顺之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8)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9)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2.(10)外城(11)护城河(12)兵器2 古今异义(10)七里之郭古义:今义:姓氏(11)池非不深也古义:今义:池塘(12)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今义:军人.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3.(13)畔 叛 背叛 3 通假字(13)亲戚畔之“”同“”,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4.(14)有利形势 锋利(15)内城 城墙4 一词多义(14)利 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15)城 三里之城 城非不高也 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5.(16)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
34、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分点:“城”“郭”“环”)(17)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采分点:“域”“以”“固”“威”)(18)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采分点:“畔”“顺”)(19)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采分点:“以”“顺”“畔”)5 重点句子翻译(16)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1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8)寡助之
35、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19)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6 理解鉴赏文本(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鲜明突出地提出中心论点。B.文章论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分别是“天时”“地利”“人和”。C.文章利用打仗的例子,最终目的是让君主们明白应该如何打仗。D.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21)孟子通过列举战争实例,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表现了孟子推行“”的治国主张。(22)迁移教材“思考探究”孟子文
36、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你结合下面句子做具体分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6.(20)C 本文的目的是让君主明白施行“仁政”的重要性,故C项理解有误。(21)人和 仁政(22)连用三个否定句形成排比,气势磅礴,指出“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只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从反面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论述范围由战争推及治国之道,说服力极强。【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语言特点。解答时,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句子内容,从排比的修辞手法角度入手,首先阐述句子的内容,然后结合排比的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分析其论证效果即可。文言文抓分训练(23)
37、你如何理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请从下面两则材料中,选择最恰当的一则支持这一论断,并说明理由。材料一: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取信于民,以少胜多,战胜强齐。材料二: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终灭吴国。意思:选择材料 ,理由: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6.(23)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会很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会很少。一 长勺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鲁国凭借取信于民(或得到百姓支持或得民心),战胜比自己强大的齐国,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理由”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及选择论据。句子意思根据课内积累作答即可。论据要能证明观点,故选择论据时,首先
38、要明确观点,然后理解论据内容,最后找出与观点对应的论据即可。材料一中齐鲁长勺之战,鲁国政治上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所以可选择材料一作为事例论据,据此分析理由即可。材料二中勾践卧薪尝胆属于个人的努力奋斗,发愤图强,与本文观点不符,故不能作为论据。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1.(1)田地(2)此,这(3)违背(4)忧困,困惑(5)思虑(6)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7)脸色(8)了解、明白(9)守法度的大臣(10)匹敌、相当第八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重点实词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2.(11)选拔、任用(12)征验、表现2 古今异义(1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今义:往上托
39、;往上伸(12)征于色 古义:今义:征讨 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3.(13)曾 增(14)衡 横 梗塞、不顺(15)拂 弼 辅佐3 通假字(13)曾益其所不能“”同“”(14)衡于虑“”同“”,(15)入则无法家拂士“”同“”,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4.(16)兴起,指被任用 显露、流露(17)狱官 贤士4 一词多义(16)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 (17)士 管夷吾举于士 入则无法家拂士 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5.(18)使痛苦(19)使劳累(20)使饥饿(21)使受到震撼 使坚忍(22)犯错误(23)指在国内(24)指在国外5 词类活用(18)必先苦其心志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9)劳
40、其筋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20)饿其体肤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21)所以动心忍性 动:动词的使动用法,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22)人恒过 名词用作动词,(23)入则无法家拂士 动词用作状语,(2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动词用作状语,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6.(25)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采分点:“苦”“劳”“饿”“空乏”)(26)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采分点:“动”“忍”“曾”)(27)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
41、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采分点:“过”“横”“发”“喻”)(28)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采分点:“入”“拂士”“出”)6 重点句子翻译(2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26)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7)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文言文抓分训练7 理解鉴赏文本(29)2022天津一模下列对文章
42、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围绕“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两方面的问题进行论述。B.文中所举人物都出身寒微,但最终都有卓越成就,得出“逆境造就人才”的观点。C.文章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谈人侧重于从反面论证,论国却侧重于从正面论证。D.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进,结构紧凑,论证缜密。(30)小组学习研讨时,小语不理解为什么开篇连举六例,而不是只举一两个事例呢?爱思考的你知道为什么吗?(31)作者是如何从个人方面论证“生于忧患”的?请简要分析。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7.(29)C 由“人恒过,然后能改发于声,而后喻”可知,论人侧重于从正面论证;由“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3、,国恒亡”可知,论国侧重从反面进行论证。故C项说法有误。(30)作者连续举六个历史名人的事例,形成铺排效果,气势磅礴,能够强化“历经磨难才能有所作为”的观点。同时,也表明历史上普通人经过磨难成为大人物的不止一个,“历经磨难才能有所作为”的结论并不只有单例孤证。选取多个例证,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典范,而且增强了说服力,使论证更加深刻有力。【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例证特点的把握。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即分析作者开篇连举六例的原因;然后结合文章观点和例证的特点具体分析。从例证的数量来看,连用六个事例,运用了铺排的手法,气势强大,从而强化“历经磨难才能有所作为”的观点。从例证本身来看,这六个历史名人
44、的事例都是为了论证“历经磨难才能有所作为”的观点,表明类似的事件有很多,增强了说服力,且为读者提供了典范。(31)先摆事实,列举历史上六位著名人物历经磨难后才有所作为的例子,并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再分析说理,阐述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题干中的关键词是“个人方面”。文章第一段列举六位人物历经磨难成就事业的例子,并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第二段中从“人恒过”到“而后喻”阐述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考生据此分析即可。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8.(32)“生于忧患”的意思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陈胜、吴广出身
45、低微,在去戍守渔阳途中遭逢大雨,困于大泽乡,在逃亡也是死、起义也是死的境遇中,选择了为国事而死,最后建立了张楚政权。如果不是“苦秦久矣”,如果不是身处绝境,就没有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生于忧患”的理解。仔细审题,理解“生于忧患”的意思,即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 分析陈胜、吴广起义这一事例如何体现出了“生于忧患”。根据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可知,陈胜、吴广因“苦秦久矣”,且身处失期当斩的绝境中,不得不揭竿而起,最后建立了张楚政权。忧患和磨难是促使他们揭竿而起的重要原
46、因。据此分析作答即可。8 文章相关拓展(32)迁移教材“思考探究”2020常德中考请以课文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起义为例,谈谈你对“生于忧患”的理解。第39练 三峡 桃花源记第39练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1.(1)完全没有(2)高而险峻的山峰(3)半夜(4)日光,这里指太阳(5)冲上、漫上(6)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7)宣布,传达(8)急流(9)茂盛(10)天刚放晴(11)肃杀,凄寒(12)接连不断(13)声音悲凉婉转第九篇 三峡1 重点实词(1)略无阙处 (2)重岩叠嶂 (3)自非亭午夜分 (4)不见曦月 (5)夏水襄陵 (6)沿溯阻绝沿 溯 (7)或王命急宣 (8)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9)清
47、荣峻茂 (10)每至晴初霜旦 (11)林寒涧肃 (12)属引凄异 (13)哀转久绝.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2.(14)正,正值(15)到了(16)即使(17)甚,很2 古今异义(14)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今义:亭子(15)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今义:表示另提一事(16)虽乘奔御风 古义:今义:虽然(17)良多趣味 古义:今义:好 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3.(18)阙 缺 空隙、缺口 3 通假字(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同“”,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4.(19)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如果(20)隔断 极高的 停止,消失4 一词多义(19)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20)绝(20)绝文言文
48、抓分训练答案 5.(21)在早上(22)飞奔的马(23)清波(24)下霜5 词类活用(21)有时朝发白帝 名词用作状语,(22)虽乘奔御风 动词用作名词,(23)回清倒影 形容词用作名词,(24)每至晴初霜旦 名词用作动词,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6.(25)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采分点:“略无”“阙”)(26)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采分点:“自非”“曦”)(27)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采分点:“虽”“奔”)(28)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采分点:“素湍”“回清”)(29)水清树荣,山
49、高草盛,有很多趣味。(采分点:“荣”“良”)(30)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寒寂静。(采分点:“晴初”“霜旦”“肃”)6 重点句子翻译(2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6)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8)素湍绿潭,回清倒影。(29)清荣峻茂,良多趣味。(30)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文言文抓分训练7 理解鉴赏文本(31)2022重庆梯城联盟期中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为了更好地宣传三峡,请你根据文言文内容,写一句广告语。(要求:体现三峡特点,朗朗上口,20字以内)(32)作者是如何将三峡春冬之景描写得趣味无穷的?请从意象选取角度简要分析。(3
50、3)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34)迁移教材“思考探究”文中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7.(31)示例:山高水急三峡奇,四季美景等着你。【解析】本题依托拟写广告语考查对三峡特点的把握。三峡总的特点为狭长山高,气势雄伟。四季之景也各不相同:夏季水势大,流速急,展现奔放美;春冬,水退潭清,展现清幽美;秋季,水枯气寒,展现凄婉美。据此特点拟写广告语即可。(32)作者选取“素湍”“绿潭”“绝”“怪柏”“悬泉”“瀑布”等意象,写出了三峡春冬之时水态多样、草木茂盛的景象,突出了三峡春冬季节的勃勃生机。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无穷趣味。(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
51、语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应仔细阅读文章第三段,找出其中选用的意象,即“素湍”“绿潭”“绝”“怪柏”“悬泉”“瀑布”结合这些意象的特点分析其写出了三峡春冬季节怎样的景象,突出了三峡春冬季节怎样的特点。(33)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渲染三峡秋季萧瑟悲凉的气氛。(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段内容的理解。作答时,要仔细分析歌词的内容。“巴东三峡巫峡长”进一步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三峡秋季萧瑟悲凉的气氛。考生据此概括即可。(34)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接着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象:先写夏水湍急,再写春冬的优美、雅致与秋
52、的凄清哀婉。【解析】本题考查行文思路。作答时,疏通文意,结合文章内容梳理概括。作者首先写三峡的峡长山高,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然后按照四季水势的涨落情况来安排内容。第二段写三峡夏季水大流急;第三段描绘春冬之景,写三峡的江流泉瀑、水山树草;第四段写秋景,林寒涧肃,借猿啼、渔歌写出萧瑟之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1.(1)沿着,顺着(2)尽(3)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4)全,都(5)详细(6)全,都(7)隔绝、不通音讯(8)邀请(9)不值得,不必(10)拜访(11)先前的(12)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第十篇 桃花源记1 重点实词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53、 2.(13)新鲜美好(14)交错相通(15)妻子儿女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16)不要说,更不必说2 古今异义(13)芳草鲜美 古义:今义:食物味道好(14)阡陌交通 古义:今义:运输事业(1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今义:男子的配偶 古义: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16)无论魏晋 古义: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3.(17)要 邀 邀请3 通假字(17)便要还家“”同“”,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4.(18)当作,作为 跟,同(19)舍掉,离开 房屋(20)于是,就 竟然,居然(21)寻找 随即,不久4 一词多义(18)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1
54、9)舍 便舍船,从口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0)乃 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21)寻 寻向所志 未果,寻病终 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5.(22)对感到惊异(23)向前(24)使(容)通过5 词类活用(22)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3)复前行 方位名词用作状语,(24)初极狭,才通人 动词的使动用法,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6.(25)这里土地平坦空旷,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采分点:“俨然”“属”)(26)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采分点:“阡陌交通”“相闻”)(27)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采分点:“黄发”“垂髫”
55、“怡然”)(28)渔人一一地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自己听到的事,他们都感叹惋惜。(采分点:“具”“叹惋”)(29)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采分点:“得”“扶”“志”)(30)但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求桃花源的人了。(采分点:“寻”“遂”“问津”)6 重点句子翻译(2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29)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30)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文言文抓分训练7 理解鉴赏文本(31)成语“世外
56、桃源”出自本文,用来借指与世隔绝、幽静美好的地方。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与世隔绝、幽静美好”的特点?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32)文中“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有什么作用?(33)文中描绘的“桃花源”亦真亦幻,令人神往。作者是如何让读者感觉这个地方真实存在的?(34)迁移教材“积累拓展”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7.(31)与世隔绝:“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表明位置隐蔽,难被发现;桃花源人从秦时就开始隐居于此,不知外界朝代更替。幽静美好:景色幽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桃花源人自给自足,安居乐业;桃花源人热情地招待渔人,民风淳朴;桃花源人怡然自乐,自由幸福;桃花源没有战乱,安
57、定和平。(意思对即可)(32)表明桃花源人不希望外界打扰他们安逸恬淡的生活。为下文渔人出而复寻,但却“不复得路”的情节埋下了伏笔。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感。(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作答时,要从结构、内容、表达效果等角度入手。内容上,桃花源人叮嘱渔人,表明不希望外界打扰他们安逸恬淡的生活。结构上,为下文渔人出而复寻却“不复得路”的情节埋下了伏笔。表达效果上,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感。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33)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过程具体真实;桃花源内自然环境与人们的生活状态真实美好,描述恰切不夸张,是人间太平盛世里的情景;刘子骥与太守两位真实人物再寻桃花源这些情节设计,更让读者觉得真实可信
58、。(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写法的把握。作答本题,考生需要把握文中具有“真实”特点的描写。如“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这一过程的描写连贯性强,真实具体;“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一对桃花源中人们生活场景的描写平实可信;此外,还有“太守”“南阳刘子骥”两个现实中的人物,更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34)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表现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主旨。解答时,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分析。作者虚构
59、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景色优美、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借此寄托对社会和政治的美好理想。据此分析作答即可。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8.(35)人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和平安宁,没有战乱。(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题目要求考生概括陶渊明和老子两人描绘的理想的生活图景的相似点。陶渊明描绘的理想的生活图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环境优美;二是人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三是民风淳朴,没有战乱。仔细分析链接材料,“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写出了人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写出了生活
60、和平安宁,没有战乱。考生据此概括即可。【参考译文】【链接材料】国家治理得好极了。百姓都认为自己的饮食甜美,认为自己的衣服漂亮,认为自己的居所安适,认为自己的风俗快乐。毗邻的国家互相可以看见,鸡狗的叫声互相可以听见,而百姓直到老死,都互相不往来。8 文章相关拓展(35)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先秦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链接材料】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注】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甘:美味,以为甜美。小石潭记 北冥有鱼第40练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1.(1)静止不动的样子(2)忽然
61、(3)轻快迅疾的样子(4)格外(5)停留(6)水中高地第十一篇 小石潭记1 重点实词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2.(7)听到,听见(8)年轻人2 古今异义(7)闻水声 古义:今义:用鼻子嗅(8)崔氏二小生 古义: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 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3.(9)用,把 相当于“而”因为(10)作为,当作 成为(11)清澈 凄清(12)大约 可以(13)由,自 跟随(14)玉环 环绕,围绕3 一词多义(9)以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10)为 全石以为底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11)清 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12)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 (13)从 从小丘西
62、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 (14)环 如鸣珮环 四面竹树环合 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4.(15)向西(16)向下(17)在空中(18)使感到凄凉 使感到寒冷(19)像狗的牙齿那样(20)以为乐4 词类活用(15)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名词用作状语,(16)下见小潭 名词用作状语,(17)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词用作状语,(18)凄神寒骨 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9)其岸势犬牙差互 名词用作状语,(20)心乐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5.(2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22)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采分点:“
63、澈”)(23)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采分点:“西南”“斗”“蛇”)(24)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采分点:“凄”“寒”)5 重点句子翻译(2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文言文抓分训练6 理解鉴赏文本(25)2022重庆A中考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作者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B.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如“蒙络摇缀”一句,连用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树枝藤
64、蔓的各种姿态。C.作者停留潭上,“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让他感觉闲适宁静。D.本文写景善用比喻,“斗折蛇行”写岸势,“犬牙差互”写溪身,巧妙而贴切。(26)作者是怎样从侧面写出小石潭水“清”的特点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27)2022重庆A中考下面的链接材料表明了对游记写作及游览的一种观点,请简要概括。你是否赞同链接材料中画线部分对小石潭记的分析?请简要评析。【链接材料】古人游记,写尽妙景,不如不写尽为更佳;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盖写尽游尽,早已境味索然;不写尽不游尽,便见余兴无穷。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上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妙境。(节选自清代孙琮山晓阁选唐
65、大家柳柳州全集卷三)概括:评析:文言文抓分训练(28)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清所致,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者同时期在永州写给友人的信),探究其深层原因。【链接材料】仆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圆土,一遇和景,伸展支体,亦以为适,然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选自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有删节)【注】仆:对自己的谦称。已:不久。譬如囚拘圆土:好像被囚禁在圆形围墙之中。和景:春天的景色。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6.(25)B A项,应是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C
66、项,“闲适宁静”理解错误,应为“孤凄悲凉”;D项,“斗折蛇行”写溪身,“犬牙差互”写岸势。(26)可以看到潭底的整块石头,写出了水的清澈。水中鱼儿像在空中游动,写出了水的清澈。日光直照到潭底,石上有鱼的影子,写出了水的清澈。(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写法的理解。文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分别从潭底的石头、水中鱼、鱼的影子三个方面写水的清澈。由此概括分析即可。(27)概括:不写尽不游尽。(意思对即可)评析:赞同、不赞同或部分赞同均可,紧扣文本合理评析。示例一:赞同。遥望潭西南一段,所见之景极多,但作者只写了溪身和岸势(或作
67、者只写了潭西南方向之景,未写其他方向之景),这就是不写尽;潭上不久坐一段,作者游了小石潭之后,即无心再游,这就是不游尽。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示例二:不赞同。遥望潭西南一段,见溪流却不知其源,这应是不游尽;潭上不久坐一段,只写了对环境的感受,未写内心的贬谪之愁,这应是不写尽。示例三:部分赞同。评析参照示例一、示例二的答案处理。【解析】本题考查观点概括及内容分析。作答第一问,一定要疏通链接材料大意。链接材料首句点明观点,即“写尽妙景,不如不写尽为更佳;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第二句对观点进行阐述;第三句以小石潭记为例进行具体分析。由此可知,应锁定第一句来概括观点,如可将观点概括为“不写尽不游
68、尽”。作答第二问,首先要在理解“不写尽妙景”“不游尽妙境”的基础上,联系小石潭记第三、四段内容,具体分析哪些是“不写尽妙景”,哪些是“不游尽妙境”;然后判断画线句分析是否恰当,进而阐述理由。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28)被贬谪的境遇,让柳宗元时时感到如同被囚禁在“圆土”中,无法解脱。面对小石潭的美景,作者也只能有片刻的欢娱,最终还是会泛起“凄神寒骨”的伤感。【解析】本题考查对课内外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考生在作答时要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探究柳宗元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深层原因。细读题干中的“作者同时期在永州写给友人的信”可知,两篇文章写作的背景一样,故心情的凄凉是因为被贬谪;由链接材料的“譬
69、如囚拘圆土岂复能久为舒畅哉”可知,作者此时的内心是伤感的,故面对眼前美景,也只能“暂得一笑”。考生据此概括作答即可。【参考译文】我烦闷时就外出游览,有时来到幽静的树林中和美好的山石旁,暂时能够笑笑,不久也就不再高兴了。为什么呢?就好像一个人被囚禁在圆形围墙之中,一遇到春天的景色,就伸展肢体,也认为很舒适,但终究不能出去,怎么能够长久心情舒畅呢?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1.(1)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2)悬挂(3)迁徙(4)记载(5)击水,拍打水面(6)盘旋飞翔(7)离开 气息,这里指风(8)颜色1 重点实词(1)怒而飞 (2)其翼若垂天之云 (3)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4)志怪者也 (5)水击三
70、千里 (6)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7)去以六月息者也 去 息 (8)其正色邪 第十二篇 北冥有鱼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2.(9)指示代词,这(10)海水运动(11)天然形成的水池(12)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2 古今异义(9)是鸟也 古义:今义:判断动词(10)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11)南冥者,天池也 古义:今义:湖泊名(12)野马也 古义:今义:一种珍稀动物 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3.(13)冥 溟 海3 通假字(13)北冥有鱼“”同“”,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4.(14)它的 表示选择(15)凭借 用4 一词多义(14)其 其名为鲲 其正色邪 (15)以 去以六月
71、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5.(16)当它用力鼓动翅膀奋飞的时候,它的翅膀像悬挂在天空的云。(采分点:“怒”“若”“垂”)(17)这只鹏鸟啊,海水运动时将要迁徙到南海去。(采分点:“海运”“徙”)(18)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浪涛。(采分点:“徙”“水击”)(19)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采分点:“抟”“扶摇”“息”)(20)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采分点:“其”)5 重点句子翻译(16)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17)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18)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72、(19)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20)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文言文抓分训练6 理解鉴赏文本(21)2022济南莱芜区一模改编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描绘了一幅大鲲变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B.文章先描述鲲、鹏的外形,再写大鹏的活动,最后作者想象大鹏俯瞰大地,感慨天地苍茫。C.作者在大鹏身上寄托了深刻的寓意,阐发了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及蔑视权贵的志向。D.文章中的鲲、鹏超越现实,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影响深远。如深受影响的李清照在抒发自己非凡抱负时,有“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呐喊。(22)迁移教材“思考探究”文
73、中大鹏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23)本文善用修辞来说理,极具浪漫主义色彩,请试举一例具体说明。(24)请谈谈“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句话所蕴含的道理。(25)2021黔西南州中考改编小石潭记中的鱼与本文中的鱼生活状态截然不同。假如你是一条鱼,你希望做一条什么样的鱼?请简述理由。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6.(21)C C项,“蔑视权贵的志向”属无中生有,文章中并未提及,故表述有误。(22)硕大无比: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或当它奋起而飞时,它展开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力大无穷:它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志存高远: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
74、九万里的高空。善借长风:它离开北海时,凭借的是六月的大风。【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大鹏这一形象的特点,要从描写大鹏的具体语句着手。从“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可知大鹏的硕大无比;从“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可知大鹏力大无穷;从“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知大鹏志存高远;从“去以六月息者也”可知大鹏善借长风。考生据此用自己的语言作答即可。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23)示例一:“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两句中两个“不知其几千里也”运用夸张的修辞,极言鲲鹏身躯之大,想象奇特丰富,为下文写大鹏往南海迁徙的时候,需凭借着六月的大风才能离开做铺垫。示例二:“怒而
75、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鹏的翅膀比作悬挂在天空的云,描摹出磅礴的气势和雄浑的景象。示例三:“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出大鹏飞离北海时的壮观场面,意境壮阔雄浑。【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庄子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根据题干的提示,考生首先要找出运用修辞的句子;然后结合句子具体分析其运用了哪些修辞,说明了什么“理”,具有怎样的浪漫主义色彩。(24)以“野马”“尘埃”这样极微小的事物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的事例,说明了万物都有所凭借,并不能完全自由的道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句子所蕴含的道理的把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
76、也”的意思是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由此可知,这句话意在说明万物都有所凭借的道理。考生结合句子内容具体分析作答即可。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25)示例一:做一条大鱼。海阔凭鱼跃,在大风大浪中,搏击奋战,勇立潮头。示例二:做一条小鱼。在小溪流中,把潺潺水声当作音乐,与水藻嬉戏,没有猜忌和钩心斗角,无忧无虑,安然自在。示例三:做一条顺势而为的鱼。有机会奋斗时,就搏击风雨;疲惫时,就在小溪里歇息,自在逍遥。【解析】本题考查个性化探究。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可结合自身看法,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行作答。作答时,首先表明观点,然后阐述理由,言之有理即可。虽有嘉肴 马说第41练文
77、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1.(1)美味的肉食(2)不(3)最好的道理(4)自我反思(5)自我勉励(6)说1 重点实词第十三篇 虽有嘉肴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2.(7)教与学(8)味美(9)困惑2 古今异义(7)教学相长也 古义:今义:教书;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8)不知其旨也 古义:今义:意义;用意;目的(9)教然后知困 古义:今义:疲乏想睡 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3.(10)前一个“学”敩 教导3 通假字(10)学学半“”同“”,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4.(11)好处4 词类活用(11)弗学,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5.(12)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
78、味美。(采分点:“虽”“旨”)(13)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采分点:“是故”“困”)(14)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就能自我勉励。(采分点:“自反”“自强”)(15)“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采分点:两个“学”)5 重点句子翻译(12)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1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1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1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文言文抓分训练6 理解鉴赏文本(16)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先通过类比引入,层层推论得
79、出“教学相长”的结论。B.文章最后引用尚书的话,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进一步强调教的重要性。C.首句要注意读出各分句内部的层次感,两个结句要读出惋惜、遗憾的感情。D.本文论述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而且语言精练,浅显易懂。(17)文章以“嘉肴”开篇,有什么作用?(18)文章论证“教”与“学”的关系时,使用了一些关键词语来“转换话题”或“推进论证”,请从中找出这些词语,并分析其在论证中的作用。(19)迁移教材“思考探究”文中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文章气势。试举一例加以分析。(20)迁移教参“问题探究”结合文章内容与现代意义,谈谈你对“教学相长”这一观点的理解。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6.(
80、16)B B项,引用尚书的话属于使用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而非“举例论证”,故说法有误。(17)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将“嘉肴”与“至道”进行类比,由吃饭引申到学习,再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论证浅显易懂,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类比论证及其作用的把握。解答时,在理解开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其作用。文章开篇将美味的肉食与最好的道理进行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引出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证。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使论证浅显易懂,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据此分析作答即可。(18)“是故”一词,把话题由上文对学习的重要性的论述转换到“教”和“学”的论题上。四
81、个“然后”步步推进,论证了“教”和“学”之间的关系。“故曰”一词,由上文对“教”和“学”关系的论述,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性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作用。作答时,要根据题干明确答题范围。题干中“论证教与学的关系时”提示了考生要结合“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其此之谓乎”几句作答 根据句意明确句中的哪些关键词语实现了“转换话题”或“推进论证”具体分析其是如何“转换话题”或“推进论证”的。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6(19)示例:文章开篇用两个“虽有,弗,不知”的句式类比论证,导出议题。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
82、果。【解析】本题考查对偶句式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本文“故曰”之前,全都是对偶句。如第一组,以两个“虽有,弗,不知”的句式类比论证,导出议题;第二组,用两个“然后知”的句式,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两种困境;第三组,用两个“知,然后能”的句式,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境。据此分析对偶句式的表达效果即可。(20)文章中的“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强调在同一个主体身上,学与教互相促进,如教师自身的学习与他教导学生的教育实践都是一种学习。而现代意义上,“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强调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促进。(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教学相长”观点的把握。文章中“教学相
83、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对同一个主体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而现在理解的“教学相长”,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教”“学”是两个主体。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教师有所启发。据此理解作答即可。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1.(1)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马槽(2)著称(3)吃一次(4)犹,尚且(5)才能、才干(6)握,拿着 面对第十四篇 马说1 重点实词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2.(7)这,这样(8)有时(9)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怎么”2 古今异义(7)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
84、义:今义:对;正确(跟“非”相对)(8)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今义:或者(9)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今义:平安;安全(跟“危”相对)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3.(10)祗 衹(只)只、仅(11)见 现3 通假字(10)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11)才美不外见“”同“”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4.(12)马鞭 用马鞭驱赶(13)同“饲”,喂 吃(14)才能,本领 能够(15)常常,经常 普通的(16)吃完 使尽,竭尽4 一词多义(12)策 执策而临之 策之不以其道 (13)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不饱 (14)能 虽有千里之能 食之不能尽其材 (15)常 千里马常有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16)尽
85、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5.(17)行千里(18)美好的素质5 词类活用(17)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数量词用作动词,(18)才美不外见 形容词用作名词,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6.(19)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采分点:两个“食”)(20)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采分点:“且”“安”)(21)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采分点:“道”“材”“通”)6 重点句子翻译(1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0)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
86、也?(2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文言文抓分训练7 理解鉴赏文本(22)根据示例,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示例】原句:安求其能千里也?分析:“安”表示反问语气,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愤懑之情。其真无马邪?(23)迁移教材“思考探究”这篇短文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文中是如何称呼“千里马”的?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4)结合全文,说说你认为成为“千里马”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7.(22)“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讽刺了那些不识千里马的人,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无视人才的强烈不满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意思对即可
87、)【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语气的表达效果。仿照题干所给的示例,通过体会加点词表达出的语气,结合语境和主旨分析其表达效果。“其真无马邪?”意为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联系本文主旨和下文“其真不知马也!”可知,作者强烈讽刺了那些不识千里马的人,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无视人才的强烈不满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23)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暗称。如“马之千里者”“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以
88、代词指称千里马,表意简洁含蓄。(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行文变化及其表达效果。作答本题,首先应找到文章中描述千里马的相关句子,其次逐句分析每一句是如何称呼千里马的,然后将分析得出的结论进行归纳整合,最后分别分析同一称谓不同表述的表达效果即可。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24)主观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时刻大胆地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客观因素:机遇。要能遇到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赏识并重用人才。环境。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
89、文内容的理解与拓展。结合文章内容可知,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能得不到施展;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故作答时,要结合这两方面的原因,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入手分析。文言文抓分训练8 文章相关拓展(25)2021重庆A中考选文和链接材料都围绕人才问题发表了看法,请说出两文作者的看法有何异同。【链接材料】辛未闰四月即事(节选)张九成如闻失一士,每食不下咽。人才何其鲜,求一于百千。岂独今世欤,自古皆已然。【注】张九成:南宋人,曾任礼部侍郎兼刑部侍郎等官职。士:指人才。鲜:读作xin。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8.(25)相同点:爱惜人才(或重视人才)。不同点:韩愈认为人
90、才多,但识才者少,呼吁要善于识别人才;张九成认为人才难得。【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对比探究。认真阅读马说和链接材料可知,韩愈和张九成对人才的态度是相同的,即爱惜(重视)人才。链接材料中,由“人才何其鲜,求一于百千”可知,作者认为人才难得,这与马说中“千里马常有”的观点不同。另外,马说中,作者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寄托了自己希望统治者识别人才、重视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的期望。据此,考生从“同”“异”两方面作答即可。【参考译文】【链接材料】辛未闰四月即事(节选)如果听说失去了一位人才,每次吃饭的时候都难以下咽。人才是多么少啊,从百千人中才求得一人。又哪里只有今世如此啊,从古
91、至今都是这样。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第42练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1.(1)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2)到(3)胜景,美景(4)指天气放晴(5)完备,详尽(6)连绵不断的雨 雨雪纷纷而下的样子(7)光芒(8)昏暗(9)日光(10)倒下(11)停息(12)全(13)谗言,坏话(14)探求(15)如果没有第十五篇 岳阳楼记1 重点实词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2.(16)第二年(17)规模(18)迫近,接近(19)指国都(20)指在朝廷做官(21)指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2 古今异义(16)越明年 古义:今义:今年的下一年(17)增其旧制 古义:今义:制度(18)薄暮冥冥 古义:今义:跟“厚”相对(19)则
92、有去国怀乡 古义:今义:国家(20)是进亦忧 古义:今义:向前移动(21)退亦忧 古义:今义:向后移动 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3.(22)具 俱 全、皆(23)属 嘱 嘱托3 通假字(22)百废具兴“”同“”,(23)属予作文以记之“”同“”,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4.(24)看 景象(25)和乐 天气暖和(26)至、到达 极点、尽头4 一词多义(24)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5)和 政通人和 至若春和景明 (26)极 南极潇湘 此乐何极 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5.(27)荒废了的事业(28)向北5 词类活用(27)百废具兴 动词用作名词,(28)北通巫峡 方位名词用作状语,文言
93、文抓分训练答案 6.(29)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端着酒杯,迎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采分点:“偕”“把”“临”)(30)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采分点:“以”)(31)在朝廷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则替君主担忧。(采分点:“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32)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采分点:“先”“后”)6 重点句子翻译(29)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3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94、而乐。文言文抓分训练7 理解鉴赏文本(33)作者笔下迁客骚人的“悲”从何而来?请简要分析。(34)迁移教材“思考探究”2022郑州一模虚词虽然很少表示实在的意义,但在行文中常有重要作用,如连接文意、增强情感等。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然则”(第二段)、“若夫”“至若”“嗟夫”这四个词的作用。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7.(33)看到阴惨可怖的景象,联想到自己身在异乡、人生坎坷,于是心生悲情。(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应锁定文章的第三段,根据描写的景物特点和“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作答即可。(34)“然则”起转换作用,由概写洞庭湖景象
95、,转入“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若夫”以虚拟语气起笔,引出对“洞庭风雨图”的描写。“至若”宕开一笔,转而描写“洞庭春晴图”。“嗟夫”表感叹语气,转入议论和抒情,引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格境界。【解析】本题依托虚词分析语段间的逻辑顺序。作答时,联系词语所在段落内容和上下文逐一具体分析。第二段“然则”意思是“如此那么”。由“予观夫巴陵胜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可知,“然则”前文主要写洞庭湖景象;由“迁客骚人得无异乎?”可知,“然则”后文主要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故“然则”起转换作用。“若夫”用在段落开头,引起下文,描绘了一幅“洞庭风雨图”。以“至若”领起下文,格调变得高亢,节奏变得
96、明快有力,引出一幅“洞庭春晴图”。“嗟夫”是表示感叹的语气词,根据“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可知,这里转入议论与抒情,引出下文更大的“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境界。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8.(35)范仲淹乐善好施,帮助他人不计较自己得失;显贵时,自己和家人依然保持清廉俭朴的生活作风。这种扶危济困、清正廉洁的品质,正是他对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的实践。(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分析。解答时,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它体现了范仲 淹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的政治抱负 把握链接材料大意,概括与范仲淹相关的事 将链接材料中
97、所体现的精神品质与范仲淹的政治抱负相联系,分析作答即可。【参考译文】【链接材料】范仲淹天性喜欢赠予,别人有紧急的事情,范仲淹一定会帮助他,不考虑家里是否还有费用。发达之后,家里还像贫困时一般,家里的人不知道富贵的快乐。8 文章相关拓展(35)2020十堰中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政治抱负,也是他恪守的人生信条。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谈谈范仲淹是如何实践的。【链接材料】公天性喜施与,人有急必济之,不计家用有无。既显,门中如贫贱时,家人不识富贵之乐。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1.(1)茂盛的样子(2)曲折、回环(3)居高面下(4)就,便(5)昏暗(6)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牵扶,这里指
98、被牵扶的人,即儿童(7)断绝(8)清(9)菜蔬(10)尽兴地喝酒(11)下棋(12)酒杯(13)苍老的容颜(14)倒下的样子(15)遮盖(16)记述第十六篇 醉翁亭记1 重点实词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2.(17)意趣,情趣(18)花(19)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2 古今异义(17)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今义:语言文字等的意义(18)野芳发而幽香 古义:今义:香(19)射者中,弈者胜 古义:今义:射击 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3.(20)秀丽 茂盛(21)聚拢 回去,返回(22)叫作,称作 为,是(23)乐趣 欢乐 以为快乐3 一词多义(20)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阴 (21)归 云归而岩
99、穴暝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2)谓 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 (23)乐 山水之乐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4.(24)沿着山路(25)像翅膀那样张开(26)命名,取名(27)取别号(28)唱歌4 词类活用(24)山行六七里 名词用作状语,(2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名词用作状语,(26)名之者谁 名词用作动词,(27)故自号曰醉翁也 名词用作动词,(28)至于负者歌于途 名词用作动词,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5.(29)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采分点:“得”“寓”)(30)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采分点:“
100、芳”“发”“秀”)(31)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采分点:三个“乐”字)(32)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采分点:“述”)5 重点句子翻译(29)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0)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3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文言文抓分训练6 理解鉴赏文本(33)迁移教材“积累拓展”2021常德中考改编下列句子中的“也”字,有的表示判断,有的表述陈述。下列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B.太守归而宾客从也。C.环滁皆山也。
101、D.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34)文章中,“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反映了太守怎样的人生追求(35)迁移教材“思考探究”请联系具体内容,说说文章的第一段是如何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并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36)清代过珙认为,如果把醉翁亭记只看作一篇写景散文,是对醉翁亭记的误读,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结合文章第三段,说说理由。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6.(33)B A、C、D三项中的“也”均表示判断,B项中的“也”表示陈述。故选B。(34)与民同乐;虽遭贬谪却寄情山水、文字(或以文记乐)。(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和把握。这句话的意思是“(太守)醉了能够同滁州人们一起欢乐,醒来能够
102、用文章记述这事”。“同滁州人们一起欢乐”可以看出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人生追求,“用文章记述这事”表明太守虽遭贬谪,但积极乐观,寄情于文字。(35)先以“环滁皆山也”总起(仿佛是一个全景镜头),一笔勾出滁州的地理环境;然后层层推进,写沿途的所见所闻(先写西南诸峰林壑之美,后写琅琊山草木之秀,再写泉水潺潺或层层推进,写“西南诸峰”、琅琊草木、山行之路、酿泉之水);最后定格在“醉翁亭”上。寥寥数语,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如果概括作答“先用广镜头、长镜头拍摄全景,然后不断拉近镜头,变为小镜头、短镜头,最后定格为特写镜头,犹如逐渐拉近的电影画面一般,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103、”亦可)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写法的分析。分析可知,第一句仿佛是一个全景镜头,一笔勾出滁州的地理环境。第二句写西南诸峰林壑之美,琅琊山草木之秀;第三句写泉水潺潺。层层推进,写出沿途的所见所闻,犹如电影镜头不断拉近。第四句犹如特写镜头,定格在“醉翁亭”上,由此“推出”醉翁亭。作者这样写,不仅交代了醉翁亭的位置,还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36)同意。第三段写滁人之游和太守之宴,由写景转移到写人事上。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从侧面表现了政治清明。“太守醉也”,太守因酒酣而醉,因山水之美而醉,更为眼前吏民之和乐而醉,体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精神和与民同乐
104、的政治襟怀。因此本文有深远的寄托,不应只看作一篇写景散文。【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从文章第三段描绘的滁人之游和太守之宴的场景,可以看出滁州人过着太平祥和的生活,也从侧面表现了作者励精图治、治理清明。作者塑造了“醉翁”的形象,“醉”只是表象,而“乐”才是实质,写太守的“醉”,正是为了突出他的“乐”。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醉情山水的乐观精神与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所以说,如果把醉翁亭记只看作一篇写景散文是不准确的。湖心亭看雪 鱼我所欲也第43练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1.(1)皆,都 消失,完全消失(2)撑(船)(3)裹、围 鸟兽的细毛(4)白汽弥漫的样子(5)只,只有(6)面对,向着
105、(7)哪能(8)勉力,尽力(9)等到第十七篇 湖心亭看雪1 重点实词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2.(10)我(11)这2 古今异义(10)余住西湖 古义:今义:剩下(11)是日更定矣 古义:今义:对;正确(跟“非”相对)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3.(12)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还(13)白色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14)非常,十分 大的(15)全,都 一3 一词多义(12)更 是日更定矣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13)白 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14)大 见余大喜曰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15)一 上下一白 长堤一痕 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4.(16)下大雪(17)客居4 词类活用(16)大雪三日 名词用作动
106、词,(17)是金陵人,客此 名词用作动词,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5.(18)我撑着一条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采分点:“拏”“拥”)(19)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采分点:“沆砀”“一”)(20)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采分点:“惟”)(21)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采分点:“焉得”“更”)(2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5 重点句子翻译(18)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19)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0)湖上影子,惟
107、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2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6.(23)作者运用白描手法,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次序,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白描手法及其作用。作答时,锁定文中运用白描手法写景的句子,即“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结合句子内容及白描手法的一般作用,分析其作用。从“一痕”“一点”“一芥”到“两三粒”可知
108、,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变小,勾勒出一幅素雅淡洁、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营造出一种融入天地山水的感觉,体现出作者追求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据此分析作答即可。6 理解鉴赏文本(23)迁移教材“思考探究”白描是文中描写景物的一大特点,请简要分析这种手法在文中的作用。(24)文中写雪景,却写到湖心亭中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请简要分析。(25)迁移教参“问题探究”文章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24)不多余。以金陵人的痴衬托作者的痴;展现作者的闲情逸趣以及高洁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故国之思。(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仔细分析可知,“金陵人”是次要
109、人物,故联想记叙文中次要人物的作用分析作答即可。作者写在湖心亭饮酒的金陵人意在衬托作者的痴。由作者的痴可分析出写金陵人也是为了展现作者的闲情逸趣和高洁情怀,以及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据此作答即可。(25)作者的“痴”表现在三方面: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出他特立独行、率性任真的一面。痴景。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他对高洁人格的追求。痴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可以看出他痴心于故国,透露出无限的怅惘和淡淡的哀愁。一个“痴”字,表现了作者特立独行的性格和清高脱俗的情怀,同时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从三方面分析作者
110、的情感即可。结合“是日更定矣独往湖心亭看雪”“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可以看出,作者在寒冷的雪后夜晚,前往湖心亭看雪,且巧遇知音,开怀痛饮,表现了他特立独行、率性任真的行为上的“痴”。结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以看出,作者痴情于雪后美景,表现出他有世俗之外的高雅志趣。结合“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可以看出,作者不忘故国,怀有深深的怅惘和哀愁,表现了他对故国的怀想。综上分析,一个“痴”字,表现了作者特立独行的性格和清高脱俗的情怀,同时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7.(26)示例:湖心亭的雪景,对张岱来说,是“地上之山水”“梦中之山水”“胸中之
111、山水”。当他赏湖心亭雪景时,所见是“地上之山水”;当他写这篇文章时,他已隐居山中,世事变迁,却依然用“崇祯五年十二月”等词,表达了他的故国之思和易代之悲,所以湖心亭的雪景已经成为他“梦中之山水”了。他时常能想起“梦中之山水”,景中的一人一物他都了然于胸,说明这雪景已成为他“胸中之山水”。所以湖心亭雪景是“地上之山水”,更是张岱“梦中之山水”“胸中之山水”。(选择其中一项或几项作答即可)7 文章相关拓展 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丘壑深邃;画上者,妙在笔墨淋漓;梦中者,妙在景象变幻;胸中者,妙在位置自如。(选自张潮幽梦影)(26)2022宁波奉化区一模“
112、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张岱的“湖心亭雪景”属于哪里之山水?请你选择以下一项或几项,具体阐述。A.地上 B.画上 C.梦中 D.胸中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作答时,要结合幽梦影的选段理解“地上之山水”“画上之山水”“梦中之山水”“胸中之山水”的意思 明确张岱的“湖心亭雪景”属于哪里之山水,并阐述理由。首先,应是“地上之山水”,这是张岱看到的雪景,是现实中的景象;其次,应是“梦中之山水”,根据张岱写湖心亭看雪的背景可知,作者写作本文时旧国已亡,作者以回忆的方式记述了一次湖心亭看雪的往事,故这又是他“梦中之山水”,表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113、,亡国之痛。作者时时又会想起过去的山水之景,景中的一人一物都了然于胸,故这又是其“胸中之山水”。因此,可以选择“地上之山水”“梦中之山水”“胸中之山水”中的一项或多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参考译文】有大地上的山水,有画中的山水,有梦中向往的山水,有胸怀中的山水。地上的山水,妙在山丘沟壑深邃;画上的山水,妙在笔墨洒脱,酣畅淋漓;梦中的山水,妙在景象变化万千;胸中的山水,妙在可以自由安排其位置和造型。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1.(1)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物(2)讨厌,憎恨(3)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4)丧失(5)假如,假使(6)踩踏(7)侍奉第十八篇 鱼我所欲也1 重点实词文言文抓分训练
114、答案 2.(8)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9)古代的一种量器(10)益处(11)可以用来2 古今异义(8)一豆羹 古义:今义:豆子 (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今义:计时的器具(10)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今义:增加(1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义:今义:表许可 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3.(12)辟 避 躲避(13)乡 向 先前、从前(14)辩 辨 辨别3 通假字(12)故患有所不辟也 “”同“”,(13)乡为身死而不受 “”同“”,(1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同“”,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4.(15)做 为了(16)给 同“欤”,语气词(17)得到,获得 同“德”,感恩、感
115、激(18)表示比较,相当于“比”对于(19)那么 就 却4 一词多义(15)为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16)与 呼尔而与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7)得 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8)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19)则 则凡可以得生者 得之则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5.(20)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采分点:“得兼”“舍”)(21)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采分点:“患”“辟”)(22)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
116、它罢了。(采分点:“非独”“是”)(23)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采分点:“万钟”“辩”“加”)5 重点句子翻译(20)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2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文言文抓分训练6 理解鉴赏文本(24)本文开篇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25)小组学习时,小语和小双展开了讨论,请将下面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小语:孟子以说理见长,以善辩闻名,在语言运用上也别具一格。小双:赞同。除了常说的精妙
117、的比喻外,他还善用“”的修辞手法来增加语言的气势,比如文章中,。小语:孟子的文章除了语言气势磅礴外,严密的论证体系也是一大特点。我认为这缘于论证方法的恰当运用。小双:同意。我关注到第二段中孟子除了运用举例论证外,还格外善用“”的论证方法,这在文中也能找到佐证。比如,。(26)迁移教材“思考探究”2022重庆江津区十二校联考根据文章内容,谈谈对“本心”的理解和如何守住“本心”。(27)迁移教材“积累拓展”2022南宁一模“舍生取义”一直被仁人志士奉为人生的准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找出两个这样的事例,并写出相关人物及主要内容。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6.(24)运用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进行说理,用鱼和熊掌
118、分别比喻生和义,用舍鱼取熊掌类比舍生取义,提出中心论点,使所论述的抽象道理更加具体形象,通俗易懂。【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写法的分析。作答时,在理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大意的基础上,分析以“鱼”和“熊掌”开篇的作用。用鱼和熊掌分别比喻生和义,故运用了比喻论证;用舍鱼取熊掌类比舍生取义,故运用了类比论证 结合文言文内容和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分析,即生动形象地提出中心论点,举例浅近,说理深刻。(25)示例:排比(或“反问”)三个“乡为身死而不受”铺排开来,气势磅礴,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犀利文风(或“是亦不可以已乎一句转为强烈的呼喊,使得语言气势磅礴,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犀
119、利文风”)对比论证 将“先前”与“现在”面对“万钟”的态度进行对比(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把握。结合情境可知,第空应填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第空举出文章中运用该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根据文章的内容不难判断其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任选其一,并举例分析即可。第空填第二段运用的论证方法,第空,从第二段中找出该论证方法的例子填写即可。除举例论证外,作者将“先前”与“现在”面对“万钟”的态度进行对比,由此可知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26)第一问,“本心”在本文中指的是羞恶之心。这种“本心”,“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20、”。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第二问,人只有拥有“义”,才能分清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万钟”所诱惑,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才能守住“本心”。(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其内核分别是仁、义、礼、智。在本文中,侧重指羞恶之心,且人人都有本心。孟子认为通过某种手段就可以保全性命,而有的人不肯采用;通过某种手段就可以避免灾祸,而有的人不肯采用。这是因为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义”,还有比死亡更让人们讨厌的“不义”。由此可知,人只要拥有“义”,就能做到不被“万钟
121、”所诱惑,就能守住“本心”。(27)示例: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抗美援朝战争中,邱少云宁愿被火烧死也不愿暴露目标。【解析】本题考查积累拓展。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举事例只要体现出舍生取义即可。如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将敌人引入绝路,子弹打光后,宁死不屈,跳崖自尽。送东阳马生序 曹刿论战第44练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1.(1)得到(2)借(3)热水(4)极(5)言辞和脸色(6)引、提出 询问(7)等待(8)终于(9)供养,给吃(10)忧虑,担忧(11)香气(12)羡慕(13)跟随第十九篇 送东阳马生序1 重点实词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122、 2.(14)快步走(15)有时(16)跑(17)两次2 古今异义(14)尝趋百里外 古义:今义:趋向(15)或遇其叱咄 古义:今义:或者(16)录毕,走送之 古义: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17)主人日再食 古义:今义:又一次 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3.(18)支 肢(19)被 披3 通假字(18)四支僵劲不能动“”同“”(19)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4.(20)周到 到,到达(21)好像 如,比得上(22)脚 足以,值得4 一词多义(20)至 色愈恭,礼愈至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21)若 烨然若神人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2)足 足肤皲裂而不知 以中有足乐
123、者 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5.(23)用手(24)在腰间佩戴(25)穿着破旧的衣服5 词类活用(23)手自笔录 名词用作状语,(24)腰白玉之环 名词用作动词,(25)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名词用作动词,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6.(26)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采分点:“加冠”“道”)(27)我站在前辈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采分点:“援”“质”“请”)(28)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采分点:“故”“卒”)(29)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儿也没有羡慕的意思。(采分点:“缊袍敝衣”“略”“慕艳”)(30)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
124、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采分点:“以”“足”“口体之奉”)6 重点句子翻译(26)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27)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28)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29)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30)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文言文抓分训练7 理解鉴赏文本(3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者所思所行尽在这种“好”与“乐”中,请概括其中“好学乐学”的三件事。(32)迁移教材“思考探究”对比是送东阳马生序中比较典型的写作手法,对比又分“正比”和“反比”。请从文章中各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33)2021十堰中考针对部分同学在物质生活上的攀比现
125、象,请你结合选文中的观点加以劝说。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7.(31)家贫无书,常向别人借书看,并且动笔抄写;无师求教,不辞辛苦,到百里外虚心向名师请教;寒冬之时,大雪深积,足肤冻裂,仍强忍其苦,坚持学习;不与同舍生攀比衣食,专心读书,体味学习的乐趣。(第点任答两点,第点必答)【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仔细阅读文章可知,第一段以“余幼时即嗜学”领起,一个“嗜”字体现了作者的好学乐学,该段讲述了作者幼时家贫无书,借书抄书及青年时期虚心求学的经历;第二段讲述了作者强忍艰苦条件坚持学习,不与他人攀比衣食,专心学习的经历。考生从中不难概括出体现作者“好学乐学”的事。另外,题干中的“所思所行”一词
126、提示考生两方面都要有体现,答案要全面。(32)正比:作者抄书时的“手指不可屈伸”与访学归来时的“足肤皲裂”形成对比。这样的对比形成了一种“同类叠加”的效果,使文意前呼后应,相得益彰。反比:“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充实和强大。(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相同或相关的对比称为“正比”,相反的对比则称为“反比”。据此,考生可从文章中找出哪些内容是相同或相关的,哪些内容是相反的,然后结合内容具体分析即可。(33)略。劝说理由围绕“不要追求物质享受”“学习自有乐趣”等要点作答即可【解析】本题依托口语交际考查拓展运用。作答本题,可从文章中找
127、到作者对待物质享受的态度,将此作为劝说的理由。如由“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略无慕艳意”可知,不要追求物质享受;由“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可知,学习自有乐趣等。劝说时,注意要有称呼语,语言要得体。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1.(1)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2)遍及,普遍(3)指安身(4)虚夸,夸大(5)使信服(6)指诉讼事件(7)类(8)驱车追赶(9)埋伏(10)鼓起(11)第二次(12)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13)倒下第二十篇 曹刿论战1 重点实词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2.(14)军队(15)参与(16)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17)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18)诚,诚实。这
128、里指诚心2 古今异义(14)齐师伐我 古义:今义:老师(15)又何间焉 古义:今义:挑拨使不和;离间(16)肉食者鄙 古义:今义:轻视,看不起(17)牺牲玉帛 古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18)必以情 古义:今义:感情 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3.(19)原因,缘故 所以,因此(20)凭、靠 按照,依照 把(21)听从 跟随3 一词多义(19)故 公问其故 故逐之 (20)以 何以战 必以情 必以分人 (21)从 民弗从也 战则请从 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4.(22)独自享有(23)赐福,保佑(24)击鼓进军(25)向下4 词类活用(22)弗敢专也 形容词用作动词,(23)神弗福也 名
129、词用作动词,(24)公将鼓之 名词用作动词,(25)下视其辙 名词用作状语,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5.(26)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夸数目,一定按照实情禀告。(采分点:“牺牲玉帛”“加”“信”)(27)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采分点:“狱”“情”)(28)这才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采分点:“忠”“属”“以”)(29)第 一 次 击 鼓 能 够 鼓 起 士 气,第 二 次 击 鼓 士 气 就 会 减 弱,第 三 次 击 鼓 士 气 就 穷 尽 了。(采 分点:“作”“再”“竭”)(30)我发现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远
130、望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采分点:“靡”“逐”)5 重点句子翻译(26)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2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8)忠之属也。可以一战。(2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0)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6.(31)曹刿能预见到“肉食者鄙”,主动请见。曹刿能认识到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曹刿在作战中能把握战机,后发制人。【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作答时,结合文章具体事件,分析并概括曹刿“远谋”的表现。战前,曹刿预见“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主动请见。论战时,鲁庄公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小恩小惠和神灵保佑上,而曹刿认为
131、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参战时,由“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遂逐齐师”可知,他能够审时度势,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最终取得胜利,体现出他的军事才能。据此分析即可。6 理解鉴赏文本(31)2021长春中考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3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3)为什么说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庸的君主?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4)迁移教材“思考探究”请简要分析为什么略写齐鲁两军战斗的经过。(35)文章是如何突出曹刿的形象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32)说明当权者浅薄无知,交代曹刿进谏的原因。为下文写鲁庄公目光短浅做铺垫。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132、。【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作用的理解。“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意思是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曹刿对其乡人的回答,一方面揭示了当权者鄙陋无知,交代了自己进谏的原因,同时也为下文中鲁庄公作战时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做了铺垫;另一方面显示曹刿关心国事,衬托出他的远见卓识。(33)鲁庄公不以曹刿贫贱而拒绝见他,并耐心回答曹刿的“三问”,说明鲁庄公能够礼贤下士、广开言路。在作战中他能听取曹刿的意见,反映出他知人善用、用人不疑。战后鲁庄公询问曹刿取胜的原因,说明他虚怀若谷、谦虚好学。(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解答时,锁定文章中与鲁庄公相关的事件进行分析与概括即可。(34)使文章详略得当
133、,能够集中表现主要内容对战争的分析论述;曹刿的论战表现了“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突出曹刿的军事才干,表现他的“远谋”。【解析】本题考查对详略安排的理解。解答时,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从内容和人物形象的表现上理解分析。文章略写战争经过,详写曹刿的集中论战,使叙事清楚,有力地突出了中心;也使曹刿的形象更加突出,表现了他的“远谋”。据此分析作答即可。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35)通过语言、动作描写突出曹刿的形象。战前曹刿与乡人的问答和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战中曹刿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都体现了曹刿爱国、深谋远虑的形象特点。通过对比突出曹刿形象。曹刿与乡人态度的对比,曹刿与鲁庄公在政治、军事上的对比
134、,突出了曹刿爱国、富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作者在塑造曹刿的形象时,最为突出的便是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描写方法。通过描写战前曹刿与乡人和鲁庄公的问答、战中曹刿的举动,刻画出曹刿爱国、深谋远虑的形象特点。作者还善用对比手法,将曹刿与乡人和鲁庄公进行对比,突出他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邹忌讽齐王纳谏 出师表第45练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1.(1)光艳美丽(2)偏爱(3)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4)赶得上,比得上(5)没有谁(6)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7)指责讥刺(8)间或、偶然(9)满一年第二十一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1 重点实词文言文抓分训练
135、答案 2.(10)长,这里指身高(11)次日,第二天(12)照,看(13)指责(14)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2 古今异义(10)邹忌修八尺有余 古义:今义:修理(11)明日徐公来 古义:今义:明天(12)窥镜而自视 古义:今义:暗中察看(13)面刺寡人之过者 古义:今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1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今义:方位词 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3.(15)孰 熟 仔细3 通假字(15)孰视之“”同“”,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4.(16)早晨 朝廷 朝见(17)向上级呈递 上等(18)下达 下等(19)及,比得上 好像(20)对,向 比 到4 一词多义(16)朝 朝服衣冠 于是入朝见威
136、王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17)上 上书谏寡人者 受上赏 (18)下 乃下令 受下赏 (19)若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门庭若市 (20)于 欲有求于我也 皆以美于徐公 皆朝于齐 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5.(21)穿戴(22)认为美,以为美(23)当面(24)使听到5 词类活用(21)朝服衣冠 名词用作动词,(22)吾妻之美我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3)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用作状语,(24)闻寡人之耳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6.(25)又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采分点:“窥”“弗”)(26)能够在公众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赏赐。(采分点
137、:“谤讥”“闻”)(27)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采分点:“下”“若”)(28)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采分点:“此所谓”)6 重点句子翻译(25)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26)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27)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2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文言文抓分训练7 理解鉴赏文本(29)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30)迁移教材“思考探究”邹忌的劝谏艺术有怎样的高妙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1)文章采用“三叠”式结构,别致精美。请举一例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7.(29)四境之内 齐威王受蒙蔽之
138、深 上书谏寡人者【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空根据“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可知应填“四境之内”;第空根据文中的“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和思维导图中的“齐威王纳谏有方”可得出答案“齐威王受蒙蔽之深”;第空根据“面刺寡人之过者”“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可得出答案“上书谏寡人者”。考生据此作答即可。(30)邹忌设喻类比,通过讲述自己的“比美”经历和“闺房小语”委婉进谏,自然亲切,入情入理,又含蓄委婉,易于为齐威王所接受。(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劝谏方式的高妙之处。分析文章可知,邹忌在劝谏齐威王时,并没有直言劝谏,而是通过讲述自己“比美”的经历,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让齐威王
139、自己去领悟“王之蔽甚矣”和应该采取的措施。由此不难分析出邹忌劝谏艺术的高妙之处在于采用了类比(设喻)说理的劝说方法,自然亲切,委婉含蓄,易于接受。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31)示例一:文章一开始写邹忌和徐公“比美”,通过邹忌向妻、妾、客的“三问”和他们的“三答”展现了“比美”的过程,叙述简洁,结构上整齐、对称。示例二:邹忌对妻、妾、客的回答进行了“三思”,知道他们分别“私我”“畏我”“欲有求于我”,从而揭示了邹忌在“比美”中遭受蒙蔽的原因,叙事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示例三:邹忌向齐威王进谏,将“三思”的结果告诉齐威王,通过妻、妾、客对应“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三类比”,让齐威王领悟“
140、王之蔽甚矣”,进谏委婉含蓄,结构上有对称美,并有递进作用。示例四:齐威王接纳进谏,“三赏”(上赏、中赏、下赏)、“三变”(“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极简省地演绎了齐威王从善如流的魄力,从时间的延续变化中显示了齐国最终“战胜于朝廷”的辉煌成果,叙事简洁,结构对称,脉络清晰。(任意答出一方面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写法及其作用的把握。作答时,考生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三叠”式结构,即情节上反复三次,重复中有变化。然后从文章中找出运用“三叠”式结构的内容进行分析。仔细阅读文章可知,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邹忌对妻、妾、客回答的“三思”和邹忌进谏时的“三类比”;齐威王政令中的“三
141、赏”和齐威王纳谏后的“三变”都是“三叠”式结构的体现。考生据此任选一例进行分析即可。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8.(32)示例一:我认为是现实主义。文章结尾展示出齐国强大的国力,而由“支架一”中的史料可知,齐威王接纳忠言,为其强大的国力奠定了一定基础,这是史实。示例二:我认为是浪漫主义。邹忌劝谏齐威王,齐威王欣然接受,这样和谐的君臣关系在古代并不易得,从韩愈的马说中就可见一斑。所以这个结尾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寄予的厚望。【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拓展。根据“注”的内容可知,“写实”重在描写客观现实,“浪漫”重在抒发对理想世界的强烈追求。考生应在理解两者意思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选择
142、哪一种观点,能结合文本和“学习支架”的内容具体分析即可。要注意观点与分析的契合度。8 文章相关拓展(32)对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结局,有人认为是写实,也有人认为近于浪漫,你赞同哪种观点?请参考“学习支架”并结合文言文内容简述理由。【注】现实主义:通过对客观现实的描写,深刻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摒弃理想化的想象。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学习支架】支架一:齐威王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载史册。齐威王在位时期,针对卿大夫专权、国力不强之弊,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他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使国力日强。支架二:世
143、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1.(1)确实,的确 时候(2)特殊的礼遇(3)发扬,扩展(4)不合道理(5)赞扬和批评(6)罚(7)显示,显扬(8)询问(9)公正、公平(10)行伍,部队(11)排除,铲除(12)表示期望(13)询问第二十二篇 出师表1 重点实词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2.(14)扩大(15)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16)感奋激发(17)我(18)痛心、遗憾(19)辱2 古今异义(14)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15)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16)由是感激 古义:今义:因对方的好
144、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17)愚以为营中之事 古义:今义:愚笨(18)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19)猥自枉屈 古义:今义:卑鄙;下流 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3.(20)路,道路 方法(21)遗留下来的 给予(22)判定 谈论,议论(23)临近 面对(24)清明 英明,圣明 3 一词多义(20)道 中道崩殂 咨诹善道 (21)遗 以光先帝遗德 以遗陛下 (22)论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每与臣论此事 (23)临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临表涕零 (24)明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伤先帝之明 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4.(25)发扬光大(26)忠良诚实的人(27)托付的事情(28)
145、长草木4 词类活用(25)以光先帝遗德 名词用作动词,(26)此皆良实 形容词用作名词,(27)恐托付不效 动词用作名词,(28)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名词用作动词,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5.(29)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采分点:“亲”“远”)(30)在乱世中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采分点:“闻达”)(31)先帝不介意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拜访我。(采分点:“卑鄙”“顾”)(32)因此我感奋激发,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采分点:“感激”“驱驰”)5 重点句子翻译(29)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30)苟全性
146、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3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32)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6.(33)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最重要。理由:只有做到了亲贤远佞,才能广开言路,听取忠谏之言,不致忠奸不分、赏罚不明。(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结合文章中“诚宜开张圣听忠谏之路也”“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使内外异法也”“亲贤臣,远小人倾颓也”可知,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即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其中亲贤远佞是建议的核心,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不致忠奸不分,赏罚不明。(34)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对刘备父子的忠
147、心。兴复汉室的决心。(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的把握。解答本题,可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先帝三顾茅庐”一事表达了作者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自己临危受命”一事表达了作者对刘备父子的忠心;“先帝临终托孤”一事表达了作者兴复汉室的决心。考生据此作答即可。6 理解鉴赏文本(33)迁移教材“思考探究”2022郑州外国语中学一模文章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所提建议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34)作者追述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和先帝临终托孤三件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7.(35)颇具政治远见。忠心赤诚。感恩图报。治国有方。用兵仁义节制。(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
148、,言之有理亦可)【解析】本题考查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解答本题,准确理解“千载人”的意思,即“千载伟人”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的内容探究其受人称赞的原因,即概括人物的品格。出师表主要表现诸葛亮的忠心赤诚、感恩图报、治国有方;链接材料“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表现出其用兵仁义节制,“其始见玄德终身不易”表现出他颇具政治远见。据此概括作答即可。7 文章相关拓展(35)结合本文和链接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诸葛亮被称为“千载人”的原因。【链接材料】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
149、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终身不易。(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注】三代以降:夏商周三代以来。操心制行:思虑行动。孙氏:孙权。言如蓍(sh)龟:(这些)论断像蓍占、龟卜(一样准确)。中考必备一词多义第46练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1.详尽 完备,齐备 佩戴 防备,戒备中考必备实词 军细柳:以备胡(周亚夫军细柳)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答谢中书书)左佩刀,右备容臭(送东阳马生序)1.备.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2.诚心 如果 的确,确实中考必备实词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50、(出师表)2 诚.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3.学说 方法 道路 说,谈论 道理中考必备实词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以咨诹善道(出师表)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3 道虽有至道(虽有嘉肴).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4.停留 经过 居住 住宅 处在中考必备实词 居天下之广居(富贵不能淫)不可久居(小石潭记)居无何(周亚夫军细柳)面山而居(愚公移山)4 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5.本来 顽固 巩固 必,一定中考必备实词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周亚夫军细柳)子固非鱼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
151、寡助)5.固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6.看,视 回头看 探望,拜访中考必备实词 顾野有麦场(狼)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6.顾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7.经过 超过,胜过 犯错误 过错,过失 过分中考必备实词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况才之过于余者乎(送东阳马生序)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7.过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8.到,等到 至,到 比得上 来得及中考必备实词 8 及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152、 9.国都 国家中考必备实词 国人道之(穿井得一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9 国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10.面对 居高面下 临近中考必备实词 把酒临风(岳阳楼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10 临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11.胜利 美好 尽 禁得住,能承担中考必备实词 射者中,弈者胜(醉翁亭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臣不胜受恩感激(出师表)11 胜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12.类 类似 同“嘱”,嘱托 连接中考必备实词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三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153、(岳阳楼记)12 属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13.心意,志向 有志 记载 做记号中考必备实词 处处志之(桃花源记)非淡泊无以明志(诫子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十二章)齐谐者,志怪者也(北冥有鱼)13 志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14.为,充当 奋起 鼓起 做 兴起中考必备实词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14 作盗窃乱贼而不作(大道之行也)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15.认为,以为 为,是 称作,叫作 告诉,对说中考必备实词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唐雎不辱使命)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太守谓谁(醉
154、翁亭记)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15 谓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16.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才”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与”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连词,表方式或状态中考必备实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16 而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17.代词,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 代词,其中的 代词,那,那些 副词,表推测。大概,或许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连词,表选择。或者,还是中考必备实词 其真无马邪(马说)屠自后断其股(狼)其一犬坐于前(狼)其真不知马也(马说)17 其其正色邪?其远
155、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18.认为 介词,因为 介词,拿,用 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 连词,表结果,有“因而”的意思中考必备实词 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18 以以刀劈狼首(狼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19.宾语前置标志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代指元方 到,往 助词,可译为“的”中考必备实词 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何陋之有(陋室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友人惭,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19 之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文言文抓分训练答案 20.连词,表让步,相当于“尚且”将要 连词,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况且”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又”中考必备实词 不义而富且贵(论语十二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天子且至(周亚夫军细柳)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20 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