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154 ,大小:3.74MB ,
资源ID:605857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0585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1部分 第1篇 第2讲 秦汉、魏晋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1部分 第1篇 第2讲 秦汉、魏晋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ppt

1、第一部分 通史整合突破 第一篇 中国古代史第2讲 秦汉、魏晋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自 主 学 习 课 1命题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019全国卷)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尝试解题 _C 道家的“无为”思想适应了汉初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老百姓休养生息的需要,所以汉初采取以道家为主,吸收墨、阴阳等各家合理成分的统治思想。汉武帝时期出现的两大社会问题(王国问题和匈奴问题),对最高统治者的权

2、威形成严重威胁。强调“贵贱有序、严格等级”的儒家学说自然就派上了用场,于是儒家吸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便形成了新儒学。由此得出结论,学术思想呈现相互吸收的特征是现实统治的需要。故答案为C项。2命题点:汉代加强地方管理的举措(2017全国卷)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尝试解题 _C 从汉高帝十二年到汉武帝元封五年,西汉朝

3、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增多,而且从只有郡到郡、国并行,意味着封国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解决边患危机创造了条件,故C项正确;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逐渐增多,甚至包括了一些封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的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缩小,A、D两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材料未体现“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故排除B项。3命题点:汉代地方吏治的观念(2015全国卷)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尝试解

4、题 _A 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材料体现了汉宣帝高度重视郡太守的作用,而郡太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所以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郡太守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没有提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汉宣帝的观念而非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故排除C项;D项内容在材料中未提及。4命题点:汉代外戚干政(2015全国卷)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5、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尝试解题 _C 材料中说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年幼,执政大臣也从他们之中选择,反映了母族亲属(外戚)在两汉时期的地位极高。由于皇帝年幼,很容易被外戚所控制,导致汉代经常出现外戚干政,故选C项。5命题点:汉代政治制度的继承(2016全国卷)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尝试解题 _B 材料中的“文书”泛指古代的国家档案文献,文书传承着历朝的典章制度和

6、政治经验。材料表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重视秦朝的文书,意味着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即汉承秦制,故B项符合题意;汉初推行被称为“黄老之学”的道家思想,故排除A项;汉初充分发挥文书功能,以便继承前代的政治制度,故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官吏是否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故排除D项。6命题点:从儒学经典认识儒家思想的渊源(2016全国卷)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尝试解题 _C“

7、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是由孔子整理并用作教学的儒家经典,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排除A项;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所以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选C项;秦始皇焚书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但儒学传统并没有因此断绝,故D项错误。题号命题特点 第1题史论推断题干材料列举了西汉初期的道家学说吸收诸子百家的精髓,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法、道各家学派的思想,推断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角度新颖 不是传统的考查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是考查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 第2题呼应热点 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隐

8、性切入,考查汉武帝的大一统,折射出国家的统一 第4题知识延伸选取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汉代外戚干政 第5题立意新颖“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所体现的是汉代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一、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转型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的尚未高度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命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 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的职业官僚掌握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反映的经济、思想文化的特点(1)从经济上看:封建小农

9、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中的大一统思想直接影响了度量衡、货币、文字的统一;正是强有力的中央集权通过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分散的小农经济,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但是却抑制了商业的发展。(2)从思想上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基础是法家思想,法家的中央集权与统一的思想,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但法家集权思想摧残了文化,限制了思想自由,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3汉朝政治的特点(1)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

10、2)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帝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3)宦官专权:东汉后期宦官的政治影响力提升,皇帝利用宦官对抗外戚争夺大权。(4)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5)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1)继承大一统:孔子强调正名、礼乐征伐自

11、天子出等。实行仁政:天人感应、防止暴政。道德修养:五常(仁、义、礼、智、信)。(2)发展思想专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神化皇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阴阳家)。兼收并蓄:融合道家、阴阳五行家、法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2董仲舒治国思想治理权力的“合法来源”“王权天授”。董仲舒把源于阴阳五行的学说与儒家的天命、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说确立了“王权天授”“君权神授”观,为王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及神学上的论证 制约机制的设计“伸君,伸天”。强调“屈民而伸君”,民要服从于君,即民受制于君。君王是民众的治理者。但君权要受天的制约,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须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则办事,必须对君权进行约束

12、和规范 意识形态的专制统治“独尊儒术”。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有统一的法度,必须实现意识形态上的一元,人民才能有统一的行为准则,才能去遵守这个法度 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大德而小刑”。国家治理的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罚1(2019济宁模拟)据记载:秦始皇在“议帝号”之前,便有“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的言论;丞相王绾、卿李斯等劝始皇琅琊刻石时也说道:“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这说明当时()A廷议制有利于王权加强 B君主权威源于祖先崇拜C宗法文化受到朝廷重视

13、 D宗庙祭祀强化等级秩序C 题干未提及廷议制,且应该是皇权而非王权,故A项错误;君主权威源于皇帝制度,故B项错误;由题干中“赖宗庙之灵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可知宗法文化受到朝廷重视,故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宗庙对皇权的作用,而非宗庙祭祀这一形式,故D项错误。D 根据题干中提到的东方六国的故地和中央管辖的原有的秦国区域,可以得知在分封时,以原有的地域划分为基础进行调整,尊重各地原有传统,这样方便治理与管辖,故选D项。2(2019莆田质检)汉初,刘邦以春秋战国以来的各国为基础分封诸王。九个同姓王和长沙王吴芮的封地,约相当于关东六国故地,中央管辖的十五个郡主要在关中地区,大致相当于秦国范围。

14、这反映了汉初郡国并行制()A迅速形成地方割据B阻碍社会经济发展C实现中央垂直管理D尊重各地原有传统3(2019合肥一模)汉书后汉书及主要汉碑中现在所能找到的西汉“孝廉”之中,能确定出身的一共184人,其中出身于官员贵族之家的128人,出身于地方豪强大地主之家的11人。这一情况说明当时()A察举制不能有效选拔人才B官位基本被上层社会垄断C贵族政治进一步得到加强D中央与地方矛盾日趋尖锐B 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孝廉”的阶层构成,无法反映人才优劣,故A项错误;“能确定出身的11人”说明上层子弟占据西汉“孝廉”的绝大部分,官位基本上被上层社会垄断,故B项正确;贵族政治下的选官制度是世卿世禄制,而非察举制,

15、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D项错误。4(2019乌鲁木齐一模)为了强调和倡导忠君,汉代经学提出了“家国同构”理论,也就是把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这说明()A“大一统”局面的形成B宗法血缘观念的强化C小农经济模式的巩固D儒家主流地位的确立D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选官注重忠孝节义,这与董仲舒的新儒学中的“三纲五常”相符,说明当时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故选D项;“大一统”局面形成于秦朝,故排除A项;宗法血缘观念的强化材料未体现,故排除B项;小农经济模式的巩固与材料表达信息无关,故排除C项。抓关键词定时空快解题 显性时空秦朝(前221前207年

16、),西汉(前202公元8年),东汉(公元25220年)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郡国并行制、推恩令、中外朝制、刺史、察举制、外戚干政 隐性时空焚书坑儒、黄老之学、董仲舒新儒学、小篆、隶书、汉赋、造纸术1命题点:汉代经济政策的影响(2018全国卷)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尝试解题 _B 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西汉时期,百姓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他们在将

17、粮食换成钱币的过程中遭到商人盘剥,导致其出卖土地而流亡,故选B项。2命题点: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2017全国卷)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尝试解题 _C 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凭借其努力和智慧成为郡、县、乡里程度不同的富人,多得不可胜数。这反映了西汉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3命题点:汉代的庄园经济的特色(2016全国卷)

18、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尝试解题 _D 图片反映的是集体生产,故排除A项;仅根据题干图片无法说明农业的“不断发展”,故排除B项;汉代,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故排除C项;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的人身控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图片正是这种田庄经济下的集体生产情形的反映,故D项正确。题号命题特点 第1题关注热点

19、以当今社会存在的粮食低价问题为切入点,折射“三农”问题 第2题鉴古知今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社会各阶层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致富 注重概念比较小农经济和庄园经济生产方式的差异 第3题体现特征通过农事图的场景间接考查汉代农业的发展状况一、秦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1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农业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修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手工业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表明了手工业的进步 商业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受“重农抑商”等政策影响,管理严格;西汉时开通海陆“丝绸之路”2.汉代庄园经济(1)土地来源:汉代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

20、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权威、买卖、强占等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大土地私有制。(2)经济形态: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布置庄园,使耕种与纺织等手工业结合,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3)剥削方式: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二、秦汉时期的主要经济政策1秦朝的经济政策:在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大力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2汉代的重农抑商(1)历史背景打击商人投机取巧、囤积

21、居奇等扰乱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现象,以巩固汉朝的统一。汉初生产凋敝、社会经济不发达,而商人却与国家争利使得商人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农本思想,先秦儒家“义利观”的道德规范、法家“抑商”思想的影响,小农经济下社会风气的影响。(2)主要表现保护自耕农经济。汉初在秦朝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农业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重农的措施,使得汉代的重农政策更加制度化、法律化。打击商人活动。从政治上看,贬低了商人地位,从经济上看,加重了对商人的赋税。形成了重农抑商的指导思想与方式,重农抑商政策随着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而逐渐成为一种传统的经济指导思想。(3)历史影响积极作用:促进国家农业

22、生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打击豪强,维护国家统一;经过汉代的实施及推广,重农抑商成为贯穿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指导思想。消极作用:导致人们思想上的保守落后,不利于思想上的解放和创新;延缓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成为一种历史习惯与惰力。3汉代盐铁官营盐铁官营是指中国历史上对盐铁实行专卖政策的财政措施。虽然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亦不免带有封建官营事业共有的弊病,如不少铁器质量低劣,价格昂贵,还有强迫人民购买及强征人民作役的弊病。1(2019蚌埠一模)秦统一后,对酿酒业征收重税,导致酒

23、价极高,十倍于成本;秦律田律还规定禁止农民酿酒,沽卖取利。这些举措旨在()A使酿酒业获健康稳定的发展B杜绝贪腐奢靡之风的兴起C稳定市场秩序便利商业活动D促进农业发展和增加税收D 酿酒业的发展与盛行会耗费大量的粮食,限制酿酒业的发展必然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进而增加整个国家的赋税收入,故选D项;严格限制酿酒业根本无益于该行业的健康发展,故排除A项;严格限制酿酒业并不能从杜绝贪腐奢靡之风的兴起,故排除B项;酿酒业亦属于商业的一种,对其重税显然不利于商业活动的健康发展,故排除C项。2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文帝时“盗铸如云而起”。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

24、。汉武帝的举措意在()A强化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B打击猖獗的私铸钱币者C推动盐铁官营政策平稳实施D消除诸侯国割据的基础A 根据材料“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可知,这是把地方的铸币权收归中央,从而强化了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故选A项;打击猖獗的私铸钱币者是汉武帝实施的措施而非措施的目的,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经济政策是货币官铸,与盐铁官营政策实施无关,故排除C项;诸侯国割据的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汉武帝的举措是为了削弱而非消除诸侯国割据的基础,故排除D项。3(2019新乡二模)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由东郭咸阳和孔仅出面,通过大农令奏请政府实行盐铁官营

25、政策。汉武帝派东郭咸阳和孔仅乘车巡行天下,宣布盐铁官营法令,设置盐铁官营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盐铁官营政策。这一政策的推行表明当时()A经济手段是巩固集权的最主要方式B广大民众的经济负担有所减轻C中央政府经济攫取能力日益增强D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已被消除C 根据材料“汉武帝派东郭咸阳和孔仅乘车巡行天下,宣布盐铁官营法令,设置盐铁官营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盐铁官营政策”可以得出中央政府经济攫取能力日益增强,故选C项;材料没有将经济手段和其他手段进行比较,不能说明经济手段是巩固集权的最主要方式,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众的经济负担,故排除B项;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已被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4

26、(2019成都一模)汉代以后,在财产继承方面的长、幼、嫡、庶之别已趋淡化。大清律例规定,“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这种财产继承规则()A反映出诸子家庭权利平等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长期延续C表明封建纲常伦理的崩坏D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B 在题干所述财产继承规则下,不论继承人地位如何,都享有继承的权利,在此情况之下,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继而可以使小农经济长期延续,故选B项;题干只是述及在财产继承方面的权利,不是所有的权利,故排除A项;“长、幼、嫡、庶”都有继承财产的权利,这不是纲常伦理的崩坏,故排除C项;题干没有述及社会阶层的流动,只是论及家庭内部财产的继承问题,故排除

27、D项。抓关键词定时空快解题 显性时空 隐性时空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田庄经济、工官匠户制度、盐铁官营、租佃关系、青瓷、水排鼓风冶铁1命题点:中国古代史书修撰的发展变化(2017全国卷)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尝试解题 _C 从官修史书的参与者来看,政治意味很强,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反映了官修史书的政治性,故C项正确。2命题点:三体石经残片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2016全国卷)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

28、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尝试解题 _B 题干中的时间是曹魏时期,内容是三体石经,它由先秦古文、小篆、隶书三体书写。三体皆工整精能,丝丝入扣,书法清新挺秀,成为习作者之范本,于此亦可见汉字书法嬗递演变的痕迹,故选B项;A项说法错误,秦始皇时统一了文字,故排除;小篆流行于秦朝,隶书流行于汉朝,故排除C项;商朝时,汉字已形成完整的体系,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3命题点:君主专制统治与人伦秩序(2014全国卷)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

29、“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尝试解题 _B 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宗教,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皇权至上,并且皇权至上与祭天、祭祖先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故排除C项;仅从题干材料无法得出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的结论,故排除D项。题号命题特点 第1题彰显素养坚持用唯物史观作指导,辩证看待历史现象,古代史书的修撰体现了政治性 第2题巧妙设计题干点明了三种字体,却仅叙述了先秦古文、小篆两种,另一种则隐去。是什么字体,需要在图片中获取信息,找到了这个字体,也就找到了答案 第3题立意新颖天子

30、祭天,百姓祭祖,体现了“大一统”思想反映了对统一的认同、文化的认同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1政治:三省体制开始形成;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2经济(1)农业方面:均田制。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受田的农民必须交租调和服役。其性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2)手工业方面:发明灌钢法,烧制出白瓷。3思想文化(1)思想: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东汉时道教兴起,冲击了传统儒学,使儒学面临危机。(2)农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3)书法和绘画艺术: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突出。二、魏晋南北

31、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1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由于民族融

32、合的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为一体。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反映的时代特色体现了江南迅速开发科技进步(祖冲之圆周率和缀术)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乐府诗、王羲之书法和顾恺之的绘画),反映了江南的迅速开发 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如北方民歌敕勒歌是对塞外风光的写照。由于北方民族融合的加强和社会经济的恢复,才出现了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体现了封建国家分裂北方民歌出现描述战乱的木兰辞,反映了封建国家的分裂,北方战乱频繁

33、体现了佛教盛行宗教画的流行、云冈和龙门等石窟艺术的出现、范缜反佛教的神灭论,反映了佛教的盛行 带有封建割据的烙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具体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如南北朝民歌风格的迥然不同;外来佛教艺术在南北方的差异,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组织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1山越分布于闽浙等地的山区,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孙吴政权建立后,山越不纳赋税,并不时出山掳掠。孙权派兵征讨,将其迁至平原,纳入郡县编户。对此评价正确的是()A将中华文明扩展到江南地区B抵御落后民族维护中原文明C迟滞了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D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D“孙吴政权”本身就是南

34、方政权,故A项错误;“孙权派兵征讨,将其迁至平原,纳入郡县编户”不属于维护中原文明,故B项错误;材料“将其迁至平原,纳入郡县编户”是有利于南方民族融合的,故C项错误;孙权将处于比较原始状态的山越迁至平原,纳入郡县编户,增加了江南地区的劳动力,能够促进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故D项正确。2(2019“江淮十校”联考)据学者对6世纪的农业研究发现,我国粟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到十几倍,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记载则达到几十倍至上百倍,而同时期的欧洲收获量只有播种量的二、三倍,最多不过六倍。形成如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A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B以精耕细作的模式经营农业C曲辕犁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

35、率D用焦炭冶铁提高了农具质量B 世界各地各民族在同时期(6世纪)的农业生产基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农耕经济长期高度繁荣和领先世界都要归功于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点的农业经营模式,故B项正确;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朝江东地区,故C项错误;古代中国最早使用焦炭冶铁出现于南宋末年,故D项错误。3(2019龙岩质检)史记汉书的本纪和人物传大都开门见山,直述人物言行。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纪传体史书,不仅在“传”首载明其祖、父等先世的官阶、履历,还在“传”末详述其子孙。这一变化反映当时()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B史书编写体例的革新C门阀士族制度的盛行D思想活跃局面的形成C 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

36、的纪传体史书,不仅在传首载明其祖、父等先世的官阶、履历,还在传末详述其子孙”体现史学以门阀士族的家传为重要依据,反映当时门阀士族制度的盛行,故选C项。4玄学是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标志性成果,玄学家主张的是清谈或玄谈。其特征是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玄学产生的主要社会因素是()A门阀士族垄断仕途B社会动荡与政治黑暗C佛教对儒学的冲击D传统儒学的理论局限B 由材料“远离政治,回避现实”并结合魏晋时期战争不断,政治黑暗,推知玄学产生的主要社会因素是社会动荡和政治黑暗,为此知识分子对于政治和现实失望而选择逃避,故选B项;门阀士族垄断仕途是魏晋政治黑暗的具体表现,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玄

37、学而非佛教,故排除C项;玄学是以老子为研究核心的哲学思潮,故排除D项。抓关键词定时空快解题 显性时空三国(公元220280年)、两晋(公元266420年)、南北朝(公元420589年)隐性时空九品中正制、门阀政治、三省体制 耕耙技术、均田制、灌钢法、草市、白瓷 玄学、三教并行、书法自发自觉、齐民要术、中国画、圆周率、兰亭集序、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师 生 共 研 课 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走向“大一统”1秦朝统一的背景(1)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出现了局部的统一。(3)思想上:法家思

38、想奠定了理论基础。(4)民心基础:经过长期的战乱,人民渴望统一。2秦朝统一的过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3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皇帝制度,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将国家的司法、行政、军事大权集于一身,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者互不统属。三公之下还有很多分管国家和皇家事务的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中央各级官员在地位、权力和职责方面处于既配合又牵制的状态,使国家权力最终掌握在皇帝手中。地方上,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

39、皇帝直接任命,负责征收赋税、维持地方治安等,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为了保障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并发挥正常的效能,秦朝的统治者制定了一整套选拔和考核国家官吏的制度。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秦朝统治者还制定了细密严苛的法律作为工具。(2)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修驰道。(3)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加强北方防务;南平越族,设郡加强管辖。(4)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4积极影响(1)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二、“汉承秦

40、制”1汉朝对秦朝制度的沿袭(1)承袭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2)汉初沿袭三公九卿制,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制,削弱相权;东汉光武帝时扩大尚书台权力,使三公无实权。(3)承袭秦朝的监察制,为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汉武帝将秦朝的御史台发展为刺史制度;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4)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5)承袭秦朝的田租、徭役、兵役制。(6)在货币使用上,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继续使用圆形方孔钱。2两汉制度的新发展(1)地方制度: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在推行郡县制、逐一消灭异

41、姓诸侯王和功臣的同时,又“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分封同姓诸侯王,以巩固刘氏天下,加强皇权,形成郡县制、封国制并存的局面。“王国问题”出现:汉高祖封立的“同姓王”,他们在封国内是国君,权力很大,其政权机构与中央基本相同,诸侯王有一定的军权、财权等。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王国问题”出现。封国日益强大,威胁中央政权,汉景帝时酿成了吴楚“七国之乱”,经过汉景帝“削藩”后,王国势力被削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最终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以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42、,中央的直接辖区(郡县)日益扩大,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汉武帝时,为加强对地方控制,又将天下分为十三州部,派刺史巡察地方,监督官吏,打击豪强。刺史官虽小,但因其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故而权力很大。慢慢地,刺史开始侵夺地方官僚的权力,州也由监察区逐步演变为行政区。到了东汉末年,州正式成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形成州郡县三级制。(2)创立了包括察举制、皇帝征召在内的选官制度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东汉时期,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声望影响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控制,门第族望成为察举的主要依据。(3)户口、土地登记制度进一步发展。

43、两汉实行编户制度,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他们身份独立,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3“汉承秦制”的影响(1)“汉承秦制”有利于两汉统治的建立和巩固,有利于地主阶级的专政。(2)“汉承秦制”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1(2019凉山一模)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反抗。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刘邦一方面必须“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这反映出()A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C秦由于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

44、的保证B 题干体现秦朝实行郡县制而激起东方反抗,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而封国主要是东方,故选B项;西周时期,政府通过分封制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故排除A项;秦朝灭亡主要原因是暴政,故排除C项;题干中“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可知汉朝秉承秦制有一定的弹性,故排除D项。2(2019德阳一模)西汉初,文人创作群体以诸侯王为中心,创作多是抒发怀才不遇之情;西汉中叶以后,创作群体逐渐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创作内容多是渲染皇帝的尊严或者描写帝王游猎的宏大场景。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央权威的加强 B儒学正统地位形成C选官制度的变革D文化专制空前加强A

45、题干提及文人创作群体由以诸侯王为中心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创作内容变为渲染帝王,结合所学汉朝中央集权的加强的知识可知A项正确;儒学正统地位形成是中央集权加强的思想要求,并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B项;西汉察举制强调孝廉,与题干无关,故排除C项;文化专制空前加强是在明清时期,故排除D项。3(2019黄山一模)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 B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C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 D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A 刺史由监察官变为地方行政长官,职权进一步扩大,故选A项;材料“权力大大超过

46、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是使地方权力扩大,不利于皇权的加强,故排除B项;材料“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实际上是扩大了监察功能之外的职能,故排除C项;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排除D项。悟新关注点激活思维 秦朝走向“大一统”史学新论 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许倬云历史大脉络命题思考 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儒家强调的家国一体、天下一统的理念,都对中国的长期大一统局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7、1(权威预测)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这一制度()A削弱了地方权力 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C加强了中央集权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C 根据材料对派出制度的阐述可知并没有削弱地方权力,故A项错误;秦郡县制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的秦统一后在全国实施郡县制,同时设郡御史监察一郡地方官吏,这些都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的方法,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故C项正确;根据郡县制的规定,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

48、但不能保证维护大一统的局面,故D项错误。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变化史学新论 继秦而兴的西汉王朝,全面继承了秦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故有“汉承秦制”之说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十三部(州)刺史,标志着它实现了制度化。通过以上制度、政策的继承与调整,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政体在汉代得到了完善和巩固。摘自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命题思考 一方面汉承秦制,体现了政治文明的传承。另一方面,汉代在中央体制、地方治理、监察体制及思想控制方面却“颇有所改”,体现了政治文明的创新和与时俱进。2(权威预测)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

49、”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说明秦汉时期()A官方意识形态一致B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C社会演进趋势相同D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C 根据材料“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可知,秦汉在各方面制度上存在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具有相同的趋势,故C项正确。汉初王国问题及其解决史学新论 汉初的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景帝时期突然爆发的“吴楚七国叛乱”,把“郡国并行”体制的潜在危机,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示出来。在平定了叛乱之后,景帝挟战胜之威,继续推行削藩政策,剥夺了诸侯王亲理国事的权力。朝廷对封国的控制力已大大强化。经过景帝、武帝两代经营,汉初诸侯王国

50、的威势和地位不复存在,“郡国并行”之制名存实亡,国家政体复归为典型的郡县制。摘自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命题思考 汉初郡国并存,封国是朝廷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王国问题的解决,加强了中央集权。3(权威预测)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这主要说明()A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B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C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D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A 郡县制和察举制下官员的任免都是依据才能而非血缘,所以说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使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故选A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

51、完善,故排除B项;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变化对中央集权的变化有主要影响,但促进社会转型夸大了其作用,故排除C项;地方势力对集权的发展有影响,不能起决定作用,故排除D项。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丝绸之路开辟及其发展历程1秦汉是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时期(1)丝绸之路是西汉张骞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连接亚非欧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的总称。(2)汉武帝以后,国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与西域地区建立联系。(3)西汉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加强了汉王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大大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扩大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4)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

52、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海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中南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海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2隋唐是丝绸之路的全盛时期(1)隋唐时期,中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社会环境稳定,加强与西域的联系,保障丝绸之路畅通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2)唐初以后的两百年,是丝绸之路通畅、贸易发展、经济交往顺畅的全盛时期。自贞观以来,唐与位于西方的大食、印度等建立了经济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3)随着

53、高僧玄奘西行印度取经求法等活动,丝绸之路在唐朝前期进入黄金时期。3宋元时期,丝绸之路发展由低落到繁荣(1)宋代由于国家政权极为薄弱,与西域的联系受到阻碍,陆上丝绸之路几乎废弃,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迅速。(2)元朝统一中国,社会环境安定,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继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更是繁荣昌盛。4明清时期,丝绸之路趋于萧条,几近停滞(1)15世纪以后,丝绸之路不再作为东西方交流的要道,而是作为记录中外交往历史遗迹的标志而存在。(2)清代,随着封建王朝的日趋衰落,统治者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几近停止。5丝绸之路留给人们的历史启迪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悠久,虽然发展历程复杂艰难,但是它在各个朝

54、代都有发展和变化,其总体趋势是不断得到开拓和发展的,这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历史发展中的丝绸之路,更好地分析丝绸之路发展变化的相关问题。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承载中国梦1“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一带一路”构想借助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世人所熟知的“丝绸之路”,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存在,后来不断演变为沟通中国与亚非欧多国的商贸、物流及文化大通道,在古代东西方交流中发挥了重大作用。2“一带一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拓展发展空间、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举措。3“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1)“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加快发展,统

55、筹国际国内关系,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一带一路”倡议是基于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推行“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我国审时度势,有效统筹国内关系,调整国内不协调因素,促进我国健康发展;有利于我国拓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缩小东西部的差距,实现平衡的经济文化发展繁荣的大局面。(2)“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一带一路”是我国着眼全球而提出的一项涉及面极广的重大对外倡议。在推进实施“一带一路”过程中,世情、国情将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历史经验表明,一国的重大对外政策,往往对区域乃至全球的政治经济安全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涉及多个领域和多方利益的调整重构,既需要着眼长远,又需要考

56、虑不同阶段的环境与目标,突出重点,务实推进。“一带一路”面临诸多挑战。1(2019菏泽一模)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提出“节原文化带”这一理念,意即陆上丝绸之路已由最初的商贸动机,生成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态。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这说明陆上丝绸之路()A形成了高级文明形态 B侧重于塑造文化特色C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 D缔造出灿烂草原文化C“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体现了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故选C项;题干体现生成一种高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态,是各文明的交融、发展,

57、而不是形成高级文明,故排除A项;题干体现了文明的交融、发展,没有体现文化特色,故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草原文化,故排除D项。2(2019运城检测)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十分发达,唐朝时,政府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泛指东南亚)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B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C唐朝只特许广州一口统一经营对外贸易D唐朝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具有全球化意义B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汉唐以来”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中国因

58、很早(汉代)即向西方输出丝织品而被同时代的罗马等地中海地区称为“丝国”,B项正确;清朝只特许广州一口统一经营对外贸易,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唐朝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以及红海沿岸、非洲东北部和波斯湾诸国,不具有全球化意义,D项错误。3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合作构想作为携手发展、合作共赢,共同走出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新主张得到了上海合作组织及金砖成员国的积极响应,以推动相关各国基础设施建设为宗旨的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也得到五大洲诸多国家的实质性支持和积极参与。这一举措()A有利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B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C改变了发展中国家经济隶属地位D摆脱了

59、全球经济危机痼疾A 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材料中“一带一路合作构想作为携手发展、合作共赢”有利于打破这种国际经济旧秩序,故A项正确;“区域集团”与材料中“得到五大洲诸多国家”不符,故B项错误;“改变了”与材料中“合作构想”不符,故C项错误;“摆脱了”与材料中“合作构想”不符,故D项错误。悟新关注点激活思维 源远流长的古代丝绸之路史学新论 丝绸之路,源起古老的中国,以神奇美丽的丝绸闻名于世。走进丝绸之路,先要揭开丝绸的历史面纱。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影响深远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白永秀、王颂吉丝绸之路经 济带的纵深背景与地缘战略命题思

60、考 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1(权威预测)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西域与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A交通十分发达B商业贸易繁荣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D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C“丝绸之路”“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等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的发达、商业贸易的繁荣

61、,成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通道;“佛教之路”的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成为东西方宗教文化交流的通道,故A、B两项不够全面,选择C项。丝绸一直是中国出口的重要商品,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秦汉时期丝织的发展与丝绸之路相得益彰史学新论 秦汉时期,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每年经费高达千万钱,官营丝织工场“作工各数千人”。大工商者经营的丝织业兴盛发达,史记载,通邑大都中从事买卖“帛絮细布”者,可“比千乘之家”。官僚地主也自营纺织,田庄中有养蚕、缫丝、织缣、染色等全部生产过程;其产品除自身消费,亦出售求利。社会消费的丝织品明显增加,盐铁论中说:“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粢(xi,指麻类植物的纤维)而已夫罗纨

62、文绣者,人君后妃之服也是以文缯薄织,不鬻于市。今富者缛绣罗纨,中者素绨冰锦,常民而被后妃之服。”摘编自林剑鸣等著秦汉社会文明 命题思考 材料阐释了秦汉丝织业发展的状况,从秦汉官营丝织业规模、发展程度、经营模式、消费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认识丝绸之路的开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2(权威预测)古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世界广泛接触和交流的见证。汉武帝时期,“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由此可知()A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B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C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D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C 材料介绍汉武帝设置机构管理丝绸

63、之路,与张骞出使西域无关,故A项错误;西汉政府设置机构,保护出境商旅,故B项错误;汉王朝设置机构,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出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没有涉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故D项错误。历史变迁中的丝绸之路史学新论 纵观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从西汉时期的张骞通西域至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止,是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虽然也有一些域外国家或地区的物产,如西域的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甚至还有一些如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但是,就整体过程而言,中国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而出现或存在的,呈现出明显的中华文明向周边

64、国家和地区辐射和扩散的色彩。这是一种进步文明向不太进步地区的自然辐射,是一种高势能文化向低势能文化渗透与浸润的自然过程,基本上是各国间的和平、和谐发展。第二个阶段,大致自清朝初年至其覆亡止。此一时期,虽然清王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但中外之间的联系并未完全中断。除了西方国家的商人不断来华以外,诸如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曾派遣使节来华,力图与中国建立起商贸,甚至是国家的关系。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命题思考 材料主要论述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大致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的主要依据。西汉到明初中国处于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地位;中华文明通过自然辐射影响周边,明清时期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3(权威预测)纵观古代丝绸之路,统一时代(汉唐元)主要通过河西走廊通往西方;分裂时期(南北朝和宋夏时代),被迫改道与西方联系。由此可知()A河西走廊是通西域的必经之路B中西交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河西走廊地区的政局变动频繁D丝绸之路中国段的交通发达B 根据材料可知,中西方的联系并没有因为河西走廊的动乱而终止,故选B项;材料中并没有对西域和河西走廊联系的相关提及,故排除A项;材料中仅仅提及南北朝和宋夏时期河西走廊的动乱,无从谈及政局变动频繁,故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对丝绸之路中国段交通的相关提及,故排除D项。Thank you for watching!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